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精选12篇)
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篇1
2010年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用以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发展[1]。它要求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加强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造就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分布面最广、社会需求量极大的专业,社会和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持续提高,例如,软件测试工程师正成为诸多企业招聘的热门岗位,但是,当前软件测试行业仍然面临着测试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应聘者缺乏系统化的测试培养,特别是测试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良好结合[2]。
一、培养思路和措施
按照“卓越工程师”的有关要求,我们认为,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卓越”培养标准须包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标准,即具备从事计算机工程工作所需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工程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和管理的基本方法;掌握综合运用测试理论与技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系统化的测试工程;熟悉信息系统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过程,具备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进行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的能力,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是行业标准,即具有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中“软件评测师”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掌握ISTQ B国际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的知识体系结构;具有一项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拥有1年以上工程项目、企业实习等的工程实践经历。围绕上述培养标准,我们需要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培养环节,以反映测试行业及相关软件工程技术的课程体系改革与能力训练为核心,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革新教学评价体系,制定校内和企业两阶段相融合的过程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此,需要分别制定相应的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
(一)校内培养工作思路
首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在大学一年级结束时,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为每个学生确定“工程教育导师组”。导师组由高校教师、企业高级工程师和一线工程师组成。在毕业总学分限定条件下,导师组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3~8学期的教学计划,在专业和课程选择上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将工程过程管理的思想应用于人才培养过程,采取动态的、滚动的、竞争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在测试工程师的专业课程中,要求有1/3课程采用双语教学,1/3课程由企业人员授课;要求80%以上的专业课程中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践教学比例逐步达到1:1~1:2(专业基础课理论与实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为1∶1,工程教育和专业选修课为1∶2)。
其次,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衔接,课程设置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适当减少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和实践部分的学分比例,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注重先进性、实用性、实践性和研究性课程的建设,促进教学内容向应用研究型转变、教学方法向培养能力型转变、教学手段向综合立体型转变。在专业课程中大力推进问题型、项目型、案例型、研究型、CD 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式等教学方式,按照《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SW EBO K)和ISTQ B测试认证知识体系[3]为参考进行课程内容改革和建设。
第三,进一步整合和改造包含基础性实践、设计型实践和综合/创新型实践课程在内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建立技能综合训练实验课程,加大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力度,要求学生完成综合性的、较有规模的软件的测试分析、设计、实现和管理。
最后,改革以理论考试为主评价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建设多元化工程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工程能力分解为工程技能、工程素质、工程活动和工程成果多维要素,建立对各个要素的细分量化评价指标集。教学评价要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逐渐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引导教师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校外培养环节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标准与正式员工相近或相同。丰富考核方式,包括笔试、面试、工程实践成果的数量统计、书面总结材料及质量评定、专业汇报和答辩、能力和素质的评价等。
(二)企业培养思路
企业学习环节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教学环节,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是关系到整个培养工作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企业学习期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已有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能。企业培养方案应由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其中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实践条件、教学安排、师资力量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要明确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要达到的目标。企业学习阶段方案应当包含在企业完成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学生接受近似企业员工的管理,要求学生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完成测试相关的课程设计、工程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企业学习主要采用面向主题的方法来组织学习活动,从各个面向主题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对理论和技能的提升,从而反过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培养方案需要精心设置企业学习阶段训练项目和训练内容,制订企业学习阶段各周的训练项目及明确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要求和考核办法,使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安排落到实处,保证企业学习阶段的教学质量。表2展示了我们设计的一个以主题导向的企业培养参考方案。
企业阶段的学习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考核内容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还重点考察工作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实际操作能力、专业实践成果等工程能力和素质的评价等。进一步地,我们还考虑结合行业优势和地域优势,与合适的软件企业合作建设“工程教育实践中心”,以项目工程为载体,以项目研究为核心,更加密切地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培养工程师,使学校教师、企业人员和学生在更好的平台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形成合力。
二、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面向新形势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深化行业企业参与培养的程度、按照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调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4],这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等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对软件测试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思路和方案进行了探讨,指出需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上突出内容整合性和知识应用性,构建适应测试工程技术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我们以期由此拓展到更广的计算机工程师的培养工作中,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培养实践中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培养方案,为学生具有卓越的工程能力和素质提供良好的培育平台。
摘要:本文以软件测试工程师为切入点, 探讨在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措施, 重点是要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工程能力培训、注重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化工程人才。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 以软件测试工程师为例, 在明确卓越测试工程师培养标准的基础上, 提出校内和企业两阶段相融合的培养方案, 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评价和企业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软件测试,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龚克.转变观念, 大胆试验, 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8) :10-12.
[2]黄爱明.国内软件测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10 (2) :42-43.
[3]http://www.istqb.org.
[4]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7) :30-32.
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篇2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xx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xx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篇3
关键词:“卓越计划”,创新能力,工程实践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同时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深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切实贯彻“卓越计划”,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本质要求
实施“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質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1]“卓越工程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对卓越工程技术人员的本质要求。
二、高等工程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仍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校主要是按专业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又紧紧为专业服务,使得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呈现高度的单一性,弹性较弱;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课程内容重复,衔接不力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限,大多只能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学习,没有时间精力和机会触及相邻学科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过分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课程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处于完全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消极的听者地位。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难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由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处理问题能力的实验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却相当薄弱,即使有开设实践环节,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作为实践的真正实施者,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实践,根本无法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只能停留在纸上,不能落在实处。
第三、工程类实践接触少,实质实践训练不足
突出反映在工程实践训练没有真正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使学生没有实际的感性认识,没有感受到所学专业的实际工程意义和价值。导致学生缺乏对工程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长期,使得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弱化,无疑阻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成长。[2]
第四、缺乏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和环境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创新氛围不浓的现象,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学生在校内实践环节的条件普遍较差,大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创新性实验的仪器、设备更加有限,另一方面,从学校外部环境来讲,企业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有所弱化,接收实习生的热情下降,使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没有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第五、缺乏对工程型师资队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我国高校大多缺乏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型师资队伍,更缺乏高水平的工程型师资队伍。同时,对参与工程实践的教师没有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得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活动中没有明确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教师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严重制约了高校对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对策
第一、改革课程设置。针对学生只能在本专业的狭窄视野问题开设相应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学科基础课程,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打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机制。要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改变以校内学习和理论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实践的教育观念,使产学研真正相结合,将实践环节提前到与理论学习同步,达到边学习边实践的目的。
第三、建立“3+1+X”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搭建良好平台,如图一所示。其中要完成累计3年的校内知识体系和基本能力的构建;要有1年以上的企业环境实训培养经历;X代表学生需完成相应的各类学科竞赛以及主持或完成一项科研项目。
图1.3+1+X校企培养模式
第四、建设高水平工程师资队伍。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师资是“卓越计划”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为顺利推进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成立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人员应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术资深、具一定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另一部分则是企业里实践能力强,功底深厚的高水平企业专家。最后完善导师评价和奖励政策,对于指导学生、培养学生成绩优异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与年终考评和职称晋升挂钩。
总结:“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是高校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应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应将传统教学模式改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为一体的新模式,建立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和途径[J].人才培养2015(194).
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篇4
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导力量。作为知识经济的“孵化器和发动机”, 高等教育所具有的高科技能力对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早在2006年, 国家领导人针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问题强调,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而在国家层面将产学研合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产学研合作促进了高科技的发展并实现了产业化, 它成为科技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形成使教育与科技结合的最佳桥梁。所以, 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是培养面向知识经济社会的人才最佳途径。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知识、能力、经验等综合型人才, 需要的是具备一定工程素养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应用型工程师。[2]这将促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转变教育理念, 树立“大工程教育”观念, 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重要的解决策略。
2010年, 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目的在于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师应对产业界、世界和未来的科技与经济发展与变革, 全国已有近200所高校参与该计划, 共同探索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成为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 它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其宗旨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国家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知识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呈现以下3个特点:
(1)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2) 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 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4]
1 黑龙江工程学院机电学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实践举措
高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的重要基地。搭建政府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参与转化的“三位一体”螺旋上升结构平台, 才能加快成果转化, 并形成产业化。为此, 黑龙江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树立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的思想, 积极探索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由市场机制为牵引的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合作教育的新模式, 转变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 推进产学研合作向多方位、深层次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目前, 机电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机电学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主要做的实践举措有:
(1) 建立CAT/WTC/HIT培训中心。2006年5月, 机电工程学院 (HIT) 与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卡特彼勒公司 (CAT) 、澳大利亚威斯特 (中国) 公司 (WTC) 合作, 建立了全亚洲唯一一所卡特彼勒/威斯特工程机械培训中心, 实施Think BIG (宏图) 项目计划。该项目实施旨在培养面向卡特彼勒公司产品的服务工程师。每年6月份在机电工程学院大二学生中经笔试和面试挑选出24名左右学生做为该项目的培养对象。该项目的培养周期为2年, 总计80个教学周。该项目按照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全球产品服务工程师培养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选用该公司出版的13门英文原版教材, 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 学员每学期在学校进行10周理论学习, 在卡特彼勒公司的中国代理商———威斯特 (中国) 公司进行10周实践实习。项目结束时要参加美国AED专业认证考试, 取得全球认可的产品服务工程师证书。目前, 该项目的实施已经培养了5届毕业生。
培训中心的教学内容根据卡特彼勒产品的升级换代, 不断更新, 形成了开放式的国际化工程教育平台。按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使学生得到完整的工程训练。学生要经过学校和企业双向培养两个环节, 确保了教学内容延伸到企业和工程一线, 工程实践内容进入课堂。经过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环节, 形成了工学交替的双元制教学模式, 工程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 建立宇通“图志”班。机电工程学院与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合作, 于2010年成立宇通“图志”班,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 为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培养产品服务工程师。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课程设置服务于机械产品制造和售后维护与修理服务两个环节。目前, 已培养了3届毕业生。
(3) 建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2年与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该项目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 组织现场授课, 让学生参加实训实习, 学习新技术、新装备。校企双方在需求互补, 交流合作, 技术服务等方面下共同努力, 促进了双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了工程实践教育新模式, 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成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校企合作教育平台。
(4) 建立校级工程技术研发和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相关企业, 与科研院所开展实质性合作, 孵化组建了“交通装备制造技术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高速线材精轧机制造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该项目加强了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在机电设备加工制造领域的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 积极开展高新技术的孵化和产业化工作, 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高校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整合各种资源, 达到互惠互利, 成果共享。为企业技术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举办技术培训班, 为企业提供工程技术培训。工程中心的建立旨在充分利用和发挥我院科技研究的资源优势和企业吸纳转化科研成果的市场优势, 取长补短, 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同时, 研发中心可以作为我院学生的创新创业“孵化器”, 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工程中心建立后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更有利于合作企业科技含量的升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5) 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人员任学校人才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各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共同协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位企业委员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学校学生1-4年的全程实践, 并接收学院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 协助学院建设“双结构”素质教师队伍。
(6) 校企合作开展教学改革活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内容是校企共同研讨人才培养计划, 合作编写教材、开发案例课程, 共同进行教学改革。这也是产学研合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方式。邀请企业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直接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 将行业标准、企业或生产现场案例、职业素质融入教学内容, 对毕业生应有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专业基本技能、核心职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 (技术) 规范性知识乃至文明素质等方面提出企业需求和培养方案。此外, 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院兼职教授或学生毕业设计 (实践) 指导教师, 并为学生举办新技术讲座。
(7) 企业捐资助学, 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在部分校企合作中, 企业通过捐赠或新产品技术支持, 促进了学校的实验室软硬件建设, 改善了校内实践教学环境。近年来, 卡特彼勒公司和澳大利亚威斯特 (中国) 公司帮助学院建设了CAT发动机实验室。该实验室的使用使学生接触到世界先进工程机械产品, 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8) 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践, 使学生有机会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为实现毕业后顺利进入职业角色奠定了基础;同时巩固了专业知识, 增强了专业技能, 并获得了课堂外的生产、组织和管理的经验。
2 结语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 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旺盛需求促使高等教育转变教学理念, 在结合国情、校情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教育面向未来, 面向世界, 面向工业界的理念, 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系统培养、人人成才和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观念,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更要注重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 不断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 机电学院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遵守市场经济规律、遵循市场法则的运行机制, 协调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确保了每一方通过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使产学研合作建立在合作各方地位对等、关系平等、利益平衡基础上, 让合作关系更持久、长效, 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多赢”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君.“我国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6) :1-2.
[2]余嘉, 李楠, 柴毅, 孙跃, 胡青.对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1 (9) :10-12.
[3]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21-29.
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篇5
作者:不详 阅读:396 次 时间:2010-7-15 来源:人民日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摆脱当前危机。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对我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我们应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准确把握我国工业界的需求和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教育部和行业部门将认定一批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合作培养单位,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高校要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为此,应大力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评聘和考核办法,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制定教师培训和轮训的制度,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师作为重要内容。既要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又要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在多种语言环境下培养熟悉当地国家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
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 篇6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工程实践 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Consideration of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PAN Changjia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Abstract "Excellent Engineers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 is a project of major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strong innovative ability of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aining to adapt to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of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and proposed the idea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 engineering practice; innovation
1 当前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由于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企业作为人才使用主体基本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要求的脱节,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总体上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足,企业往往把接纳学生实习视为一种负担,推行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师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困难和问题,难以满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同时,由于人才培养过程企业参与度不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互动交流机制,因此难以建立起高效的校企人才培养机制。
1.2 高校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培养模式,培养质量未得到质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很少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差别化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和模式。目前我国工程师在大学期间主要进行工科基础教育,而职业训练不足,学生只有毕业后才能在企业实践中逐渐积累工程实践能力,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因此,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摆脱传统培养模式,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社会需求,实行差别化及个性化的人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1.3 学生缺乏国际化视野,人文素质还有待提高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我国学生的母语不是英语,并且我国大学对外交流还不多,因此难以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当今世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培养专业人才,相对忽略了对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其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还有待提高。
2 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构想
2.1 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
为了适应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具有国际化战略的考虑,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要按照国际工程师标准进行我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高校应该努力寻求同海内外政府、企业、教育及研究机构的合作机会,有条件的高校要适当扩大“卓越工程师”学生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优势学科进行短期交流学习的比例,特别是要进一步扩大教师和学生到全球500强知名企业实习实践的比例,汲取国外优秀的办学经验,适当加强“卓越工程师”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更多地创造学生参与国家交流的机会;同时,要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模式,努力改变现有的培养机制,聘请知名专家尤其是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2.2 着力提高工程实践培养水平
根据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相关文件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最根本任务是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着力提高工程实践的培养水平。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加大实践类和工程应用类课程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并进行实际的工程训练,加大工程实践的学时比例,强化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强调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在参与学生培养的主体方面,要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培养实践中,让企业导师积极参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要尽量结合企业实际技术改造或产品开发方面的课题,切实提升学生的解决世界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队伍建设,聘请企业专家主讲部分课程和参与学生毕业设计,大力提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聘教授的授课量。同时,要注重提高高校本身教师队伍的素质,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要定期组织相关老师实际参与企业相关项目及相关产品的开发过程,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都需要具有较高的工程实践水平和经验,并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工程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
2.4 制定完善客观的评价机制
要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必须超越目前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的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整个培养过程。对评价机制的建立,要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起来,评价不能只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要结合多个因素(如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业成绩等)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合理的评价体制需要将学校评价、企业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毕业后,应跟踪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历程。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在整个“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建立原始学习材料档案,用真实的数据来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各种工程实践的数据,要充分结合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竞赛和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的成绩和毕业成绩进行评价。
3 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当今工程教育改革出现的新事物,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建立真正的校企协作培养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刘国繁,曾永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11.21:25-26.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研究 篇7
一、目前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 企业需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之间存在着偏差。当前的课程设置及课程设计方面主要以学科型、理论型教育为主, 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和施工能力不强, 最终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刚毕业时, 适应能力差, 这种学校单边教育的培养模式也是导致目前社会上“一方面企业招不到符合标准的人才,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
其次,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存在偏差。卓越工程师型人才主要是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将科学原理和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 是一种具有工程型、技术型特征的人才。在知识方面, 要求其具有“基础扎实, 增强后劲”的实力;在能力方面, 卓越工程师型人才还要有一定的决策、管理、方案设计等实践操作能力。目前的普通教育模式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存在最大的问题是, 理论基础扎实, 但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不强, 不能准确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工程中。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指所设置的全部课程之间的分工和相互配合,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直接关系到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突破口,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增加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课程。高校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这种学科型的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的模式之间存在很多不匹配的关系。构建卓越工程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高校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在本科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 根据突出应用性的原则重新组合课程结构, 更新各门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 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及时更新教学体系, 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体质的改革。从教学体质上而言, 为了严肃学风, 实施学分制和重修制制度, 将本科阶段由固定的四年制变为弹性的三年至六年学年制, 学习态度好的同学可以多选课, 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以提前毕业;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则可能受到留级的危险, 甚至在六年时修不满学分则视为退学。这种弹性学分制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力。从教学方法上来讲, 首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定期布置学生讲授和讲解相关课程内容,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其次, 积极推行研讨式教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 比如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 老师不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在讲过基本原理后由学生先进行思考和计算, 然后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进行讲解,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 应该因材施教, 通过布置综合、系统性的问题来提高、提升、培养和培训学生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 通过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实践工程中各种知识、技能的开拓者。
三、开发、利用实践教学资源
工程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工程环境的熏陶和工程实践,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要通过实验作为实施的手段。传统实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难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校内实践教育中心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本中心将构建基于“真实工程情境”的“工学结合—课内外结合”的实验教学新模式。通过建立实践基地的方式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实践基地是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基地一般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个部分。校内实训基地一般以实验室实验教学和工科实训场地教学为主, 通过实验室和校内的实训基地可以解决理论课堂的实践环节, 夯实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 增强了动手能力, 对“厚基础、能力强”卓越工程师型的人才培养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型的工科人才, 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来建设校内的实验室和实训场地。
采用校企联合等方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3+1”或“3+1+X”等培养模式, 以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训练习, 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促进产、学、研的充分结合。采用“以煤为主, 校企共建, 按需设课, 挂职实习, 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 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 应该充分听取合作企业的意见, 做到“按需设课”, 使课程的设置与企业所需紧紧结合在一起, 满足企业的专业人才质量要求的同时, 更具备了工科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和综合性, 能够有效地适应市场变换的需求。其次, 采取“挂职实习”的方式, 在学生完成理论课程的基础上, 在大四学年的上学期, 通过20周的实习, 使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建设的过程, 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结合在一起, 通过该种方式, 将学生培养为“厚基础、能力强”的卓越的工程人才。该种“挂职实习”的方式也受到了双鸭山新强矿、新铁煤矿、东风煤矿、胜利煤矿、新富煤矿、向阳煤矿、建设煤矿、鸡西东海煤矿、荣华煤矿、杏花煤矿、城山煤矿、双河煤矿等众多实践基地企业的一致好评。最后, 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施, 学生增加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同时, 在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上,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自实践基地建立至今, 在校本科生在上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专利已经达数十人次。实践地基的建立不但在学生的培养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同时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 授课过程中, 采用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结合的现场教学方法, 进行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来构建更加合理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四、构件“双师型”人才队伍
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建立一支多层次、宽领域、有专长的专业师资队伍。“请进来”企业中既有一定理论水平, 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 加强与签约单位的联络与沟通, 不定期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 以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对专任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和专业指导。重点对实验、实训等实践环节进行指导、教学, 以提高实验、实训指导水平。
“走出去”是指每年派专业教师轮岗的实习制度。有计划地选送专任教师到签约企业工程岗位工作, 以更新工程知识, 掌握新的实践技能, 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改革教师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 聘任与考核时注重评价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业绩。支持和鼓励专任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聘和执业注册资格考试。支持教师申报建设工程序列 (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职称证书, 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加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证书 (注册建筑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 的考试, 让专任教师成为具有教师和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双职务”型教师, 在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与社会工程技术人员同步。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国际交流, 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 提升专任教师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以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参观、调研, 了解专业发展动态,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条件下, 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兼职。
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的师资建设方式充实了师资队伍, 增强了师资实力的同时, 也促进了“产、学、研”的更好结合。教师的科研为矿区的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自2005年至今, 与黑龙江龙煤集团的鸡西矿务局、七台河矿务局、双鸭山矿务局、鹤岗矿务局等多个矿务局签订了科技研究项目数十个, 解决了矿区的巷道围岩支护、工作面支护、底板加固、底板突水、瓦斯鉴定、沿空留巷等多个工程难题, 为矿区安全生产提供更大的保障的同时, 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对振兴东北煤电化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五、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个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同时也是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经途径。与此同时, “卓越计划”的推进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应该抓住有利契机, 明确“卓越工程师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校内、校外资源优势, 为“卓越工程师型”人才的培养服务。
摘要:长期以来, 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培养教育之间存在着偏差, 致使社会上出现了“企业缺人才, 大学生难就业”的现象。为了解决这种社会常见的难题, 从学校的培养模式入手,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在教学过程变“填鸭”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 采用“3+1”或“3+1+X”等培养模式, 以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训练习,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使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另一方面要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利用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适应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关键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健, 丛红艺.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1)
[2].马彪, 孙艳霞.关于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8)
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篇8
未来十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需要改革工程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 创新高校与工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本文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和实践工作, 探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特征、培养方向和培养途径。
一、卓越工程师的特征及其培养方向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征有哪些?我国国家通用培养标准有11条, 涵盖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方面。在国家通用培养标准基础上, 细化到行业培养标准, 再进一步细化到学校培养标准, 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特色。
卓越工程师培养, 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认为, 卓越工程师的特点是综合素质好, 掌握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方法, 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卓越工程师, 需要坚持开门办学, 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工程训练, 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把工程师培养从传统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四年制本科, 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及通过工程训练培养模式, 即从学生开始入学的大一开始进入学校工程训练中心, 在整个大学四年期间, 都进入工程实训的项目中, 有机渗透工程意识, 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高校和企业需要共同建立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 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工程师的培养经验。发达国家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工程学生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比如:德国高等工程教育, 法国巴黎高科集团工程师精英教育,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教育, 等等[3]。
二、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培养应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 通过学校培养标准细化为素质、知识、能力大纲, 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养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一) 学生选拔途径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个渐进及摸索的过程, 不能操之过急, 需对做试点实验, 逐步推广。经过学院领导和系专业老师的反复酝酿、讨论, 综合各方面的意见, 我院确定了在院一年级新生中进行二次招生的原则, 并模拟公司招聘选拔程序, 主要包括自愿报名、初试、试用培训、录用考核等环节, 按照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排名, 最终确定录取学生名单。具体做法如下。
1. 报名。
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办法规定:凡有志于成为卓越工程师, 对工程实践与创新有兴趣, 希望参加“卓越工程师”班学习的学生, 均可报名。
2. 初试。
为了解学生的个人兴趣及学习、动手及综合素质, 拟定专业笔试题目, 在一定程度上测试学生大工程观的意识和整体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批判性思考能力。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计划的学生, 将面临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学习任务及项目工程压力, 需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及个人兴趣。职业测评是心理测验的一个分支, 通过科学的职业测评可达到了解自我的目的。科学的职业测评以特定的理论为基础, 经过设计问卷、抽样、统计分析、建立常模等程序编制, 是客观化、标准化的问卷, 它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比较的功能是其他自我了解的方法不具有的, 主要包括智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职业兴趣测验、动机测验等。由于大一新生参加“卓越计划”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为评估参加复试的学生在兴趣、价值观和职业生涯决策等方面的特质和潜在的职业倾向, 运用朗途职业测评软件, 对参加面试的全体学生进行了未来职业倾向测评, 作为录取学生的依据之一。
3. 试用培训。
通过初试的同学, 将进入学院的工程技术中心参加为期3个月的培训, 培训由项目经验丰富的高年级优秀学生及工程中心的老师负责, 以培训卓越电子工程师为例, 主要培训电子工艺、单片机软件编程、CAD及PCB设计与制作等电子工程师基本技能, 三维想象和动手等能力等工程实践能力。
4. 录用考核。
经过3个月培训, 学生进入工训中心老师的录用考核阶段, 考核录用委员会由工训中心教师和学生组成, 教师委员要求是长期从事工程设计和技术研发, 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 而学生委员则挑选近几年参加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并在省级和全国赛中获奖的高年级学生。考核录用委员会委员根据需转正的学生自我介绍、3个月培训课程的成绩和表现投票表决。
(二) 学校培养
校内学习阶段, 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1. 优化课程体系, 调整教学内容。
现有课程体系大体上按学科建立, 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之上, 没有脱离传统的知识点选择和安排方式, 更新知识点慢。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视单一学科知识点的学习, 很少涉及工程实际应用和多学科知识应用。而现有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中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与工程实际关联的内容依然不够, 无法通过实验建立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更无法将所学习的知识点与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相联系, 学生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的训练, 也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4]。
当代科技发展主要特征是集成创新, 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因此, 需要逐步改变按学科理论体系授课、以知识点学习为主的模式, 探索按工程项目、工程案例和工程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通过工程实例丰富教学内容, 体现基本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课程内容更新, 将理论教学与分析、解决生产工程问题相联系, 重视多学科知识在工程实际问题上的综合应用。
2. 以学生为主, 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由于科技进步突飞猛进, 要在有限的学时内, 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 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引导、互动、对比等多样化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鼓励学生参与,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探索采用情境教学,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 构思、设计、实现、运作 (CDIO) 模式的先进教学方法, 开展讨论式、研究式、团队模式教学, 强化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以及创新能力[5]。
(1) 情境教学。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比如将课堂搬进工程技术中心, 以解决学生在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置身真实的工程环境, 强调多学科综合解决实际问题, 弱化学科界限。情境教学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 工程案例教学。对于专业性、实践性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互相穿插进行, 在课堂上剖析、讲解工程实际案例, 通过案例教学综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使学生得到真实工程环境下的教育。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提出问题, 介绍问题背景, 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锻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 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3) 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CDIO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及工程能力的先进教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建设校园网络教学资源补充课外知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协助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创新实验和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
3.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掌握“知识点”为本, 忽视“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 注重“考试结果”“学习成绩”。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动手能力”转变, 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技术水平”转变,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 企业培养
企业学习阶段, 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工程管理模式和先进企业文化及相关技术应用现状, 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校企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 需要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中。
1. 企业培养基地建设。
当前, 企业普遍缺乏参与学校培养人才的社会意识, 一般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制订和实施“卓越计划”, 需要寻找校企共同愿景, 调动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支持引导企业与高校进行更深入、广泛的合作, 高校要让企业感受到合作办学的好处, 比如:产学研基地、联合技术研发中心等。学校要主动开展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 贴近企业人才需求, 切实为企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要主动对接企业的需求, 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策略。
2. 企业培养运作。
为保障企业培养计划实施, 一要加强组织建设, 签订校企双方合作协议, 组建双方高层合作委员会, 高校要成立“卓越计划”专门机构, 负责统筹和协调校企双方合作, 建立与企业的密切联系, 并进一步构筑产学研平台, 在深度合作中推动教产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二要构建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模式, 分别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与企业中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程师担任导师, 实行联合指导。
3. 企业培养内容。
企业培养内容的设置和安排方面, 需要结合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具体工程条件, 由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商定。企业实践内容安排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主要包括4个阶段的内容。
第一阶段, 企业认识。了解企业业务流程, 企业产品、设备, 安全知识, 企业文化等。
第二阶段, 操作技能训练。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具备基本的工程操作能力, 比如机械类专业培养, 可学习加工方法、加工技术, 进行工程师岗位能力必需的训练, 等等。
第三阶段, 工程师技能训练。学习产业规范、标准, 培养工程师岗位技能, 如系统设计运行、开发、工艺设计的能力等。
第四阶段, 结合企业真实课题, 完成毕业设计。这阶段内容可结合毕业设计进行, 实际参与企业开发设计项目, 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毕业后可直接走上技术员、工程师岗位[6]。
4. 企业培养考核。
为保证企业培养质量, 急需开展企业培养考核评价方法研究。企业培养考核评价方法应结合具体实习内容、时间要求来进行, 比如:企业实习 (认知、生产、岗位、见习) 要求撰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 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还需要按照毕业设计答辩要求完成相应的设计图纸和计算说明书等, 并参加答辩。企业培养考核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 学校指导教师为辅。不断总结学生、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的意见反馈, 改进评价方法, 以弥补不足, 保证企业培养质量, 提高实效。
(四) 教师工程能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急需提高教师工程能力。高校一方面要制定政策, 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 了解和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 增加企业实践教学经验。另一方面要聘请企业的领导和资深工程师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 甚至从企业直接引进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工程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五) 国际化培养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 全球的市场、全球的竞争不仅需要有更多专业技能人才, 而且需要学生有全球视野、开放合作的精神及跨国跨文化的交流能力。我们需要探索国际化培养途径, 借鉴发达国家的国际化办学经验, 借鉴其人才培养模式。可有效利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借鉴国外培养经验, 尤其是实践教学的经验。同时利用学生交流项目派遣学生到国外进行学习或短期实践活动。
三、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应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特色。“卓越计划”实施应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 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内学习阶段, 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企业学习阶段, 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 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摘要:作者结合学校工程训练模式, 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有机连接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以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积极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方法和规律, 努力造就创新型工程人才。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特征,培养方向,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赵韩强, 郭宝龙, 赵东方.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 2010, VOL92, (4) :49-52.
[2]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VOL31, (1) :51-60.
[3]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8) :1-5.
[4]张安富, 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56-59.
[5]高为国, 董丽君, 吴安如.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0, VOL20, (3) :74-77.
铁路电气卓越一线工程师培养初探 篇9
卓越一线工程师是以工程实践基地联合高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 对促进工程实践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等均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对促进我国工程教育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卓越一线工程师启动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和工程领域的发展, 我国高校工程教育与行业发展均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 工程教育行业已培养了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这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各行业迅速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 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结构和体系, 教育规模居于世界第一。我国工程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基本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多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
要适应目前国家对走中国特色新型现代化道路、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的要求, 就需要对工程教育进行改革。而对工程教育进行改革迫切需要培养能够适应和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要达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就需要提高我国各领域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 需要培养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要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很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挑战, 就需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一线工程技术人才。
二、卓越一线工程师培养的目的
(一) 卓越一线工程师培养的必要性
铁路电气化是指将原来采用蒸汽机车或内燃机车牵引的铁路线路改建成电力牵引的技术改造, 或一次建成电力牵引的新线。它是实现铁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化牵引是一种强力牵引类型, 其牵引力不仅大于蒸汽机车, 也大于内燃机车。其技术速度一般高出蒸汽机车20~30%, 从而使通过能力和输运能力大为增加。电气化牵引适宜在客货运输繁重的主干线和山区线路采用。愈是地形复杂、限坡值大的地段, 电力机车的优越性愈突出。要满足铁道总公司电气化铁路的需求, 实现我国铁路、高速铁路快速、正常运营, 就亟需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好的工程实际能力的铁路电气化一线卓越工程师。
(二) 培养目标
铁路行业电气部门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电气化铁道安全运送旅客或货物, 保证铁路系统正常运转过程中电力牵引车辆不间断地、可靠地和安全地运行。该行业工程人员需具有很强的工程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及工程创新能力, 因此铁路电气卓越一线工程师的培养就需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企业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同时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和其他方面的支撑。因此, 各行业、部门之间应该共同采取相关措施, 攻克工程领域的难题, 加强与高等教育部门的合作并精心组织计划的实施, 力争培养符合实际工程需要的人才。因此, 铁路电气卓越一线工程师的教育培养工作需要强调行业主动服务国家、地方的发展需求。人才的培养应该强调能够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相关意识, 需要树立相应的人才培养观念, 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与社会道德的结合, 建立行业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三、卓越一线工程师的培养思路
铁路电气部门涉及电气列车、电气线路、供电系统等部分组成, 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在我国铁路实现全面电气化的过程中, 要保证铁路运输系统正常、快速有效运作, 需要铁路电气工程师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工程实践创新。鉴于此要培养卓越电气工程师就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定位, 明确培养框架结构, 理清培养思路。
(一) 卓越一线工程师的定位
1. 何为卓越
在工程领域, 要成为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第一, 工程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这一能力是实现“卓越”的必备条件。
第二, 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及学科视野。铁路电气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该行业的工程师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要能够协调不同子系统的工作, 满足学科交叉的需要。
第三, 具有团队精神及沟通能力。在铁路电气这个复杂的大系统中, 既存在工程领域的难题, 也存在人际关系的问题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很多人协作完成, 需要多个部分沟通与协同。卓越一线工程师必须善于与其它学科、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协同工作, 善于人员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要使培养的一线工程师具有以上“卓越”的潜质, 作为工程实践部门, 铁路电气行业应该如何发挥其作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 如何培养工程师的“卓越”
要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 铁路电气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 结合系统实际功能, 联合高校对相关专业工科学生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一, 未来一线工程师的主动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相关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自主创新。
第二,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培养相关专业学生具有专业的综合思维, 用大系统、复杂系统的观念思考学科问题。
第三, 协同能力及团队精神。从工程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 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要培养相关专业学生以上各方面的能力, 以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方式强化行业资深工程师参与培养的过程。
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应该以实践教学为重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工程实践, 学生实践中的一些环节应该在指导教师、行业工程师的帮助下“主动”进行:不必告诉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去设计、实施, 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主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达到卓越的目的。
(二) 培养途径
1. 转变以高校教育为主的实践教学观念
要培养铁路电气卓越一线工程师, 就需要铁路电气部门与高校、教育部门等建立紧密的联系。一方面, 促进在校大学生了解行业需求及行业发展动态;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行业优秀人才的实践经验,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一般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此外, 可以让更多的非专职教师 (如业界精英、行业资深工程师) 走上高校的讲台。在工程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联系理论意识等工程实践观念。
2. 培养学生的“大工程、大系统”观念
用大系统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 树立“大工程观”并根据实际工程需要整合高校课程体系, 强调学科交叉。铁路电气系统设计专业宽泛, 学科众多, 在实际系统运转过程中不是哪一个专业能够独立解决的, 而是需要综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知识和力量, 所以要培养学生具有“大工程、大系统”观念。而且, 可以考虑把不同学科的学生组织到一起, 围绕某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开展实践学习, 共同学习工程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多学科问题。通过这种学习实现多学科交叉, 在实践的整个过程中既可以培养未来一线工程师的多学科知识与视野, 又可以培养其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
3. 加强对学生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复杂大系统工程实践的过程中, 成员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非常重要。在一线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 应该充分锻炼培养对象的沟通交流能力, 注重成员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是未来工程领域发展的一个趋势, 鉴于铁路电气部门在整个行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需要相关行业联合高校、教育部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为行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培养铁路电气部门卓越一线工程师需要正确定位“卓越”并明确培养的目标、思路及其途径。
摘要:本文在分析卓越工程师启动背景及铁路电气化、高速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铁路电气卓越一线工程师培养的必要性并明确其培养目的, 对铁路电气卓越一线工程师进行定位并根据此定位确定培养基本思路和途径。本文提出的基本观点对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卓越一线工程师,电气工程,创新,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培根.工程师教育培养该何以卓越[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06) .
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实践及反思 篇10
一、焊接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选择与制定
目前, 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订单式、“三明治式”、项目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等模式。“三明治式”培养模式是一种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教育模式, 通常把人才培养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学生进行正常的学校内教育, 第二阶段以在企业的生产实习为主, 第三阶段为校内专业学习为主。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方案, 借鉴以往校企合作的模式, 根据专业及焊接方向的实际情况, 选择“三明治式”培养模式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模式。确定培养的模式采用“3+0.5+0.5”方式, 即在学校学习3年, 在企业实习0.5年, 最后0.5年, 结合实习情况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充分考虑工程实践的重要意义,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内的实验课中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比例增加, 在焊接工艺课程设计、焊接结构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焊接电源的课程设计, 同时注意学校外的实习基地的建设, 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
二、焊接卓越工程师试点计划实施
卓越工程师试点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前三年为第一阶段, 在该阶段加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以及部分专业课的学习, 重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工作, 重视生产实习工作。在教学内容上, 尤其是专业课, 重视焊接工程技术、焊接工程经验的讲授, 培养学生的焊接工程认知能力和焊接工程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对焊接工程技术的兴趣及对未来从事工程生产的认可与努力。第二阶段, 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要环节, 由沈阳理工大学和睿能集团共同承担完成。按照双方共同制定的培养计划, 学生完成在睿能集团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在睿能集团经过前期3周的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允许上岗实习。学生分别在焊接检验、焊接生产、物流、行政管理等部门工作。在每个岗位上, 都有睿能集团指定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辅导工作。实习学生和正常员工一样, 工作日都要按时打卡上班下班, 接受厂方的管理。同时, 学校也派出专门教师辅助负责学生日常的管理工作。在实习阶段, 学生也要完成一部分课程的学习, 这部分课程经过和企业的共同商定, 结合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把课堂搬到工厂现场, 由双方共同派出指导教师承担完成, 包括焊接检验、压力焊、焊接新技术、钎焊等。课程的考核由双方共同的指导教师完成。学生的实习成绩由厂方根据学生在工厂的实际表现、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 结合学校指导教师的意见, 在完成实习工作后由厂方负责给出。第三阶段, 为计划的收尾阶段。根据学生实习的情况, 指导教师负责给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可以选择在工厂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任务, 也可以选择在学校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任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题目都是根据工厂的实际情况拟定的, 具有针对性。学生在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同时, 也是对前期的实习工作的一个理论总结。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 与企业的合作是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因此, 目前寻找卓越计划的合作伙伴是一件很关键的事情。沈阳瑞能钛宇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生产换热设备的企业, 焊接技术是企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经双方商定, 共同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 学生在学校完成课程的学习后, 能够在企业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 企业和学校共同负责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同时安排企业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及学习情况, 并负责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答辩工作。
三、焊接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质量控制
焊接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第一阶段在沈阳理工大学实施,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按照卓越人才培养方案, 由学校负责实施教学计划的质量控制。焊接卓越计划第二阶段由沈阳理工大学和睿能集团双方共同承担。在计划的实施上, 首先由睿能集团负责计划的具体实施, 沈阳理工大学负责监控计划的实施情况, 确保计划按照培养方案落实实施。焊接卓越计划的第三阶段主要在学校内实施, 主要由学校负责监控卓越计划的监督与管理。
四、焊接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效果
焊接卓越计划是在摸索中进行的, 没有大规模的展开, 只是在占焊接方向10%~20%的学生中展开。目前已经进行了三年。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 为以后卓越计划的成规模展开实施奠定了基础。
1.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明显提高。
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 经过半年左右的工厂实践实习, 学生的实践意识得到提高, 实践的能力也得到锻炼提高。通过在工厂的现场实习, 学生对现代企业的生产工作环境有了最直接、最具体的认识, 对工厂的生产组织、生产工艺流程、焊接设备、焊接工艺、焊接检验有了初步直接的了解。而这些知识与经验比课堂教学更深刻、更具体。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 工程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这些直接的工程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对学生未来的成才发展非常重要。
2. 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 协调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 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一道工序、每一步生产环节都需要不同的人共同努力来完成, 只有很好的同自己车间班组的人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在现代企业中, 每个人要发挥他自己的才智, 需要很好地融入到团队中去, 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 关键的环节就是在工厂实习的环节。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学校的环境, 要与工厂不同的人打交道, 这些人的年龄不同、知识背景不同、个人性格气质不同, 学会如何同这些不同的人打交道对学生是很好的锻炼。对于未来走上工作岗位, 这段经历是很好的一笔财富, 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3. 学生职业精神得到培养与提高。
通过卓越计划使学生对企业生产、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现状都有了深的认识。能够让学生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 摆正位置, 调整自己心态, 正确的认识与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通过顶岗实习, 培养了学生的吃苦精神、担当精神和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主动适应企业文化, 努力向周围前辈学习, 为自己未来成为卓越的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
4. 教师的执教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实施卓越计划, 教师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现代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生产技术, 尤其是焊接技术, 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未来教学工作都有帮助。同时, 在实施卓越计划中, 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也有了更新的认识, 对未来人才培养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卓越计划实施中, 教师需加深对工程实践的认识, 改变执教的观念, 在未来教学中更加重视工程实践教学。
五、结束语
通过实施焊接卓越工程师计划, 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下,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团队意识得到加强, 职业道德水平、语言交流和沟通能力也得到提高。为将来职业发展, 尤其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焊接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但是, 在实施的过程中, 发现高校实施卓越计划面临不少困难, 首先企业对卓越工程师计划了解不多, 热情不高, 适合计划实施的企业有限。满足卓越计划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多, 学生对卓越工程师计划认可程度各异。将来大规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目前看来困难很多, 面临诸多挑战。但是, 不进行卓越工程师计划, 就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 因此, 不管有多大困难,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进行的工作, 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各个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 以期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够在工程教育中全面展开, 为我国工程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摘要: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工科教育更新教育思路、造就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焊接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行“三明治式”培养模式, 和沈阳瑞能集团密切配合完成培养试点工作。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团队意识加强, 职业素养也得到培养, 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焊接,培养模式,工程教育
参考文献
[1]朱传利.挑战探索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143, 157.
[2]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干意见[Z].2011-01-08.
[3]张安富, 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Z].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57.
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篇1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车辆工程;企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04-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该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要求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四年内必须要有累计一年的企业学习时间,即学生的学习要分为校内和企业两个阶段。在校内学习阶段,学校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感受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开发。[2]
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相应的企业培养方案也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培养方案是在企业实施,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各项培养内容的考核和培养质量的评价要单独进行,因此,企业培养方案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是相对独立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工程实践条件、师资配备等。[3]
三亚学院于2012年同吉利集团签署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借助吉利集团的硬件条件,共建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即“三亚学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该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三亚学院同吉利集团产教协同委员会共同制订了企业培养方案,为车辆工程专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教育及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4]
一、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目标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卓越工程师计划”机械行业标准》以及国家高等教育、三亚学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制订。通过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在生产实际环境中的学习、顶岗工作,深入了解工程实际,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与工程素质的协调发展。
学生在完成企业阶段的学习后,其专业素养和专业基本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工程研发及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工程组织和领导能力均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其国际视野及社会竞争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企业学习阶段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结合汽车企业的现场情况,将与生产一线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汽车构造等,采用现场实践和理论教学并举,感性观察和理性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在全面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第二,通过企业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车辆工程专业,并热爱本专业;在加强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学习汽车企业的生产流程、实验方法、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锻炼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劳动光荣的观念,加深与生产制造企业的深厚感情。
第三,为学生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汽车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或为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学习奠定工程实践基础。
第四,在企业工程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在汽车企业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完成毕业设计。
三、企业学习阶段的基本要求
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学校完成了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部分专业选修课的学习。通过在吉利汽车集团及其发动机、变速器等配套企业的生产实践,了解汽车企业重点产品加工制造的整个流程;通过在加工制造部门、装配检验部门、工艺设计及管理部门等轮岗实践,初步了解汽车产品的生产制造及工艺管理流程;熟悉重要的生产设备、检验仪器的结构特征、技术指标和操作规范。
首先,企业实践期间,所有学生均须全面参与汽车企业的诸多方面,通过轮岗实习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了解并掌握实践企业重要产品的制造工艺、质量管理和设备管理情况,随时做好记录,并与所学知识进行对比总结。
其次,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掌握汽车企业重要产品的生产制造流程,体验现代化数控设备流水作业的高效性,记录并整理在线生产的技术参数。
再次,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学生还应了解现代化汽车企业的运行管理及经营状况,主要是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配置、生产车间的布置、机械设备的常规管理、汽车产品的销售运输等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最后,要求学生积极和工程师、现场工人师傅沟通,认真讨论或请教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实践总结并完成实践报告,同时在企业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四、企业学习阶段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三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拥有“三亚学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了“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通过聘请企业导师,联合学校教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为学生授课,学生在生产一线实践并学习,参与工程项目,参与吉利集团汽车产品的开发与科研实验,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最终完成整个企业阶段的学习任务。[5]企业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安排如表1所示。
(一)企业阶段的课程学习
企业阶段学习的课程,包括汽车检测技术、变速器检测技术等,由汽车企业派出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或学校兼职教师进行授课,并组织考试或考核,学生必须选修全部课程。
(二)企业阶段的实习安排
整个企业阶段的实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生即将进入专业课程之前的认识实习与金工实习。其中认识实习主要以企业参观为主,通过在机械加工、汽车装配、检测实验等相关部门的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并熟悉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掌握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及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标准知识,增强学生的工程认知水平,培养学生适应汽车企业工作氛围的能力,并进一步了解车辆工程专业的特点,提高对本专业的认可度。金工实习按照机械制造的整个流程及涉及的设备和技术,制订系列化的实习内容,由浅入深,认识和掌握机械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熟悉相关的设备和技术,完成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机械结构设计分析等方面的实习内容。
第二阶段实习的重点是本专业的特色培养方向,即汽车动力总成和汽车变速器方向,时间是在学生学习了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部分专业选修课以后进行。通过汽车企业的参观和生产实践,了解汽车整车的装配流程;通过在冲压厂、焊装厂、涂装厂、总装厂的实习,全面了解汽车零部件的加工过程。通过在发动机厂的实习,了解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机体、气缸盖、气缸套、齿轮等重要部件的加工工艺;了解铸造、锻造、热处理等工艺流程。通过在变速器厂的实习,了解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的装配工艺及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阶段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在企业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发现和凝练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现场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制订出可行的技术路线,并得出具体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工程实践,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能够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五、企业实践环节的具体内容
(一)认识实习
1.汽车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基本知识与规定,各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措施,特殊设备及特殊工种的安全教育。
2.汽车产品或零部件设计的基本流程学习。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跟随某特定机件的设计过程,了解该机件各设计阶段的基本目标、设计方法及实现形式;了解机件设计标准化方面的基本内容。
3.汽车产品或零部件的工艺设计与管理学习。跟随某特定机件的机械加工过程,了解其工艺设计与管理的基本技术,以及装配工艺设计的基本知识;了解机件的工艺安排与制造单位实施之间的配合情况,生产制造部门正常运行模式与管理方法,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协作运行;了解典型产品或零部件生产制造过程的基本环节与管理模式。
(二)金工实习
1.金属切削加工实习
通过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实习,了解车刀的基本机构、车削角度的设置、常见的刀具材料以及对刀具材料的性能要求;熟悉卧式车床的组成结构、运动原理、传动方式及常见用途。对于轴类和盘套类零件,应能掌握其装夹方法,了解其常见附件的结构,并进一步掌握通槽、断面、锥面、圆柱面、成型面及内外螺纹的车削加工方法。了解铣削、刨削、磨削及齿轮的加工方法,对车间常见的铣床、刨床、磨床,应熟悉其工作原理和加工方式,并了解各种刀具及附件的总体结构和简单分度的方法。
2.钳工实习
深刻理解钳工工种在汽车制造业、机械加工及维修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掌握制作钳工件时划线、锯削、锉削、钻孔、攻螺纹以及套螺纹的基本方法;了解扩孔、铰孔和锪孔的基本原理;了解金属刮削的基本方法和应用范围;在钳工实习过程中加深理解钻床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并掌握钳工工具和量具的使用方法,独立完成钳工件的制作。
(三)专业实习
1.整车厂实习内容
冲压厂、焊装厂、涂装厂、总装厂实习,吉利汽车整车生产线装配实习。
2.发动机模块实习内容
曲轴、连杆、活塞等运动件生产车间实习,凸轮轴、气门组等配气机构重要部件的生产车间实习,气缸套、气缸盖、机体等固定件的生产车间实习,齿轮生产车间实习,金属毛坯的锻造、铸造及热处理车间实习,发动机总成装配流水线实习,发动机总成性能指标的测试及实验实习。
3.变速器模块实习内容
手动变速器的装配线、性能测试实习,自动变速器的装配线、性能测试实习,双离合变速器的装配线、性能测试实习。
(四)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的同时,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结合工程实际需要共同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明确课题的任务、目标和要求,并查阅资料,进行项目调研,制订研究方案及执行计划,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六、培养质量考核
汽车检测技术和变速器检测技术由企业授课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在做检测技术实验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面有没有工程创新意识,还包括授课教师对学生出试卷考核。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和专业实习的考核主要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实习过程,能否和企业导师进行有效的讨论,对发现的问题能否提出解决方案,还要看实习报告的撰写水平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也会采取过程考核的办法,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所形成的论文进行评审和答辩,由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给出最终的成绩。
七、企业导师队伍建设
在企业学习阶段,学校派出“双师型”教师参与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双师型”教师是学校专门建立的一批理论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有丰富的工程科学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及方法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一方面从企业、科研院所引进,另一方面是学校教师承担科研项目,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提高其研究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或者选派中青年教师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锻炼。企业方面,学校从企业中直接聘任工程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受教育程度高且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导师一起,联合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2]
八、结束语
目前,三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正在参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相应的企业培养方案也在逐步完善之中。但卓越计划作为我国工程教育领域的新模式,对民办本科院校和企业而言都是新鲜事物,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调整。特别是在第一届学生毕业后,还要根据社会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监督评价和教育部对本专业的认证评估,来进一步完善企业培养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2]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74.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4]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5] 戴玉华,顾凯,黄建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制定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159-161.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 篇12
当前我国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重要阶段, 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正面临由低效而粗放的形式向集约而高效的方式转变过程, 产业结构面临由高污染、高能耗向绿色环保、低能耗产业的调整与转变过程。而一个国家软件产业, 作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最具绿色低能耗、拥有最高技术人才集中数量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 其发展将成为经济转型成功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软件行业, 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重要性, 已经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 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已经为软件业需求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IT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全方位应用, 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从而更进一步催生软件行业的发展和巨大的社会需求。
软件业作为高技术开发人员密集集中的行业, 人才需求已经成为制约软件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全球软件人才存在大量缺口, 欧美、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均面临着软件人才的短缺问题。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但高技术人才比率相对偏低。目前, 如何尽快填平软件领域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这条鸿沟, 大力发展高校IT相关专业, 改革软件专业教育模式与教学手段, 解决软件人才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相互脱节的问题, 已成为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与培养重要探索路径。
2. 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特色
在国家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大力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背景下, 软件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006-2020年) 》, 在未来十余年我国家对计算机及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总数估计为200-300万以上。具有关部门统计, 按照目前信息化发展的状况, 社会对计算机及软件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达近百万人。
针对国家对于软件人才的需求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办了软件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我国现有高校2400多所, 而其中“211”及“985”高校仅有151所。因此, 对于除“211”及“985”之外2200多所普通高校, 将主要承担着对地方人才包括软件人才的培养任务。作为地缘优势, 各地方高校设立软件工程专业, 主要满足了地方对信息化以及软件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为地方普通高等学校, 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规划以及发展目标时, 应该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建设的特点以及对软件人才的普遍需求, 其总体目标应为:紧紧围绕地方经济以及学校发展要求, 明确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以专业建设为重点,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 面向人才市场, 面向社会需求。因而, 如何着力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是其培养特色。高校人才培养应该在如何培养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实用型人才方面狠下功夫。
3.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思路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思路, 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毕业生, 改变我国软件业在国际相关行业的地位和现状, 因此, 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思路, 对于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总体思路为:以卓越工程师“3+1”模式为培养特色, 积极探索、创建学校与校外软件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构建工程教育的新体系, 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全面开放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实践教学环节, 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通过直接接触实际工程项目, 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的计算机软件领域工程技术人才。
4. 当今软件工程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根据《2013年度中国理科基础教育白皮书》 (注1) 中给出的2012-2013年文理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统计报告, 通过麦可思机构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调查研究结果, 2012届高校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前50位的专业中, 软件工程专业排在第16位。但对比分析同类计算机相关专业就业情况, 软件工程就业率排名第一。见表1:
根据麦可思对2012届本科生就业之后月薪情况的数据调查, 进一步对比分析, 发现软件工程专业薪资收入要明显高于IT类其它相关专业, 说明社会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认可, 同时, 由于信息工程、网络工程从就业前50名之外, 进入薪资前50名之中, 说明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而电子商务专业排名下滑, 表明社会更认可工程型、实用型人才。在2012届本科平均月收入最高的前50个专业中, 软件工程专业排名第二。见表2:
根据麦可思对2009届本科生就业之后的进一步跟踪调查分析, 学生毕业三年之后, 收入排名前10名的专业中, IT类相关专业大幅增长到占6个席位 (60%) , 而软件工程专业更稳居收入排行榜首。月薪比排名第二的金融学专业足足高近600元, 是所有文理科专业中, 唯一收入超过7000元的专业, 比全国本科生平均月收入高近1700元。由此说明, 社会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要求:相对于其它专业更加注重实践能力, 以及软件行业对于有实践经验人才的渴望, 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方向和信心。见表3:
综上分析, 可以看出, 软件专业不是人才培养过剩, 而是我们的培养方案不能很好地顺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当前软件专业的培养模式, 没有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有用人才。
5.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探讨
扬州大学自2007年招收首届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学生伊始, 就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强调突出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减少理论课程的学时数以及课程门数, 大幅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课程门数, 以加强对学生实践知识及软件实际开发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3+1”的培养特色。
由于减少理论课程的学时数以及课程门数, 使得在教学安排上有更多的内容可以放在实用性、应用型课程的调整方面。采用“3+1”培养模式, 本科四年所有的课程全部压缩在三年中完成, 最后一年全部为学生实习学年。因为采用了面向社会需求的培养模式, 该专业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大多数学生在大三年级已经被用人单位预订, 并带薪实习。专业就业形势很好,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100%。在减少理论课学时数的同时, 由于我们狠抓教学质量, 教育方式得当, 使得学生在考研、就业等方面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甚至优于采用普通模式培养的学生。关于扬州大学2013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 采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与普通培养方案考研与就业情况的对比分析, 见表4:
总结我们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特色:
(1) 采用”3+1”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三年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 最后一年去企业实习;
(2) 根据社会需要和我校自身条件, 将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在面向工程应用上, 围绕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模式, 专业特色明显;
(3) 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教学模式,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紧跟国际软件领域的新变化, 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 适应社会的变化需求;
(4) 教学计划、教材内容不断改革、更新, 适应国际发展和软件领域新进展, 尽量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英文原版教材教学, 人才培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求;
(5) 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合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内容遵循“一体化”的原则, 做到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 教学内容前后充分衔接;
(6) 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让学生尽早接触软件项目, 在竞赛和软件项目设计、软件开发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 不断成长。
6. 结论
对于普通地方高等学校, 采用“3+1”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尤其对于工程类专业学生,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竞争力。在当今软件产业飞速发展以及庞大的社会需求前提下,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 如果毕业后选择在软件行业就业,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将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关注。
由于目前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必须冲破原有教学体制框架的束缚, 面向社会真正培养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改革、探索。
摘要: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当今迅速发展的一个新型热门专业之一, 正在面临高校毕业生过剩所引发的就业难困境, 以及用人单位存在大量缺口急需招收员工以解燃眉之急间的矛盾。必须改变现今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面向用人单位的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培养方式。本文给出了采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培养软件专业人才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软件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唐龙.我国软件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决策与信息 (下旬刊) 2013, 6.
[2]张廷海, 周经.印度软件业发展对我国软件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J].学术论坛, 2011, 6.
[3]黄霞, 郑军.对软件行业未来发展的思索[J].中国科技纵横, 2009, 11.
[4]金彩琴, 汪万紫, 裘国永, 蒙根胡依格.国内若干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比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1.
[5]佟玉军, 周军, 陈文实, 等.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1, Z1.
[6]李玮瑶, 吕海莲, 杨照峰.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 2013, 24.
[7]周立, 张发爱, 浅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13, 3.
[8]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2.
[9]任一支, 俞兰平.卓越软件工程师课程与教材建设探讨[J].计算机时代, 2012, 12.
【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推荐阅读:
卓越工程培养计划09-06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论文10-02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11-05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07-14
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工程专家报告会学习体会06-14
化工卓越工程师06-10
卓越工程师班06-18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10-10
卓越人才工程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