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课堂听课心得体会

2024-07-02

生本教育课堂听课心得体会(通用11篇)

生本教育课堂听课心得体会 篇1

听了xx小学的生本语文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有许多感触,这节课是基于“生本教育课堂”的背景下开展的,下面我结合本次“生本教育”理论培训所得的理念,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看法和感受。

一、教师树立了“生本伦理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1.教师的动作、语言都处处体现着关爱和期待。

课堂上,教师得体大方、亲切随和,尊重学生,平等友好,课堂弥漫“尊师爱生”的和谐气息。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找出一个小组到前面来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前面小组中的成员说:“谁来给我补充”,“谁来与我交流”,下边的同学主动站起来与上边的互动交流。这种形式非常自然,学生学习的过程完全是学生在安排处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学生的情绪愉悦、思维活跃,不受传统课堂束缚。

从课堂的表现上看,学生生性聪敏、活泼好动,个个都乐于表达、勇于表现,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特别是学生自己到前面展示课件环节,自己展示,自己表达,下面的同学倾听得认真,补充得全面,整个课堂完全是在一种和谐、轻松、自然、淳朴的环境下获取知识和能力,可以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在传统的课堂上是很不多见的。多

3.课堂气氛活跃,闹而不乱。

学生能够举手征求前面的学生同意后再回答问题,课堂动静结合,老师调控自如,大胆追问,升华课堂内涵;课堂上没有限制,没有权威,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只有学生积极思考、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师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学生投入和陶醉于愉悦的课堂。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都没有离开文本,各抒已解,穿透力极高。这种宽松的教学形式势必带来一种课堂教学的革命,这样的课堂还原了自然、淳朴的课堂本色。

二、教师做到“以生为本”,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1.教师是帮助者和促进者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创造情境、引导提问、组织活动、倾听疑问、需要和想法,选择学生喜爱和有效的活动。教师课前给学生时间充分利用生活知识、课外资源,完成前置性作业,为课堂学习做铺垫,为创造有效的课堂提供条件。

2.前置性作业设计精当

教师的前置性作业设计精当,体现了大思考的观念,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后,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通过小组有效的讨论,然后一个小组成员全部到前面展示成果,互动生成过程完全由小组与个人,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全班,小组与教师的几个版块交融互动生成新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的生命火花不断地撞击。

3.体现了大阅读观念

大思考、阅读、大活动,是生本课堂的重要理念。在这节课,教师要求学生汇报前置性作业后,便展开了大量的相关的阅读内容,这在平时的课堂,我们很少见到,比如:让学生把阅读的到位整本书,整篇文章都带给大家看,让学生在欣赏中加大阅读量,指出阅读的方向,获得阅读的方法。

4.课堂的生成由学生完成以往的教学,大多是教师牵着学生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喊的口干舌燥,但生本的课堂把功夫放在课下,课上教师显得十分轻松、十分快乐。学生在互动生成中代替了教师,喜欢和谁交流就让谁交流,喜欢与谁互动就和谁互动,喜欢让谁补充就让谁补充,生与生、组与组、组与班不断地滚动前进,把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5.教师放收结合,升华得体

教师在课堂上显得轻松,但并不代表教师一切都放给学生,特别是对文章理解不深,问题不明,困惑不解时,教师及时调整,大胆设问、组织方法,放得开,收得笼,让课堂大放熠彩,让听者畅快淋漓。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课堂的氛围比较活跃,甚至是无拘无束,大部分学生在课堂的每个环节有部分学生倾听得不专心,有搞小动作的现象,这样发展下去,是不是对差生不利。

2.学生在课前已经自主认真学习了教学内容,是不是所有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制力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呢。假如课前准备得不好,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发言权,课堂的主动权也就随之而去,学生学习的信心也就不足。

3.教师组织课堂时,提问可能随意性的多,问题很难做到层层深入,知识的传授也带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当然也会有“生成”的知识,但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形成不很完整,结果可能无法产生“正向迁移”的良好效果。

4.教学中的不确定性较强,根据学生的反馈可能要随时运用教学机智改变教学设计以适应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学内容未必能够学得到位,教学目标在特定的教学时间内也未必能够很好完成,教学进度自然受到影响。

5.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资源跟进不上去,也是生本课堂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学生的资料少,家长的文化水平低,教师的前置性作业完成的质量就会差,当然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解决当前这个问题,是值得大家研究的课题。

6.教师的生本理念低下,要加强培训才能完成,特别是一些学校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领导克服挫折与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不够,也会影响生本课堂的推进,如何做好培训,如何全面开展,是摆在当前教育领导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生本教育课堂听课心得体会 篇2

一、鼓励探究式学习,以应用为目的,变传授为共赢

不要轻率地把教书当成“授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天赋,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生本使语文课“学以致用”,有效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举如下例子:

1、让机械 记忆变成 “一咏三叹”,注重个性表达。

在高中阶段,因为《论语》不是必修篇目,所以学生的机械性背诵忽视了背后的文化。必须让简单记忆延伸至听说读写的应用程序上来。

步骤如下:

⑴让学生阅读并翻译《论语》十一则。

⑵小组交流翻译,抓住句子深层含义,鼓励自主提问,第一小组提出:仁和礼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三小组提出:孔子在当时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

⑶课后答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解决提出的问题。

⑷课堂争鸣,尊重个性表达,交流结果,小组讨论解决班级提出问题。当时班级提出: 《论语》十一则中的“仁”的思想对当代君子有什么指导作用?

⑸行之成文,制定评价标准,科代表负责班级总结。第2小组小作文题目是《仁义孔子在21世纪的遭遇》,比较有个性,展现了想象力。第5组题目是《从“仁与礼乐的内外关系”说开去》,此题的立论依据是:一个人在内心里没有仁德,怎么会在行为上表现出礼节呢?怎么会理解并运用音乐呢?

⑹作文展示,精彩篇目张贴,老师总评。第6组有篇文章为: 《美国的“不仁”之我见》,从孔子仁义讲到当前美 国“内外 不修”, 缺“仁义”,从两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利比亚战争,对台军售,接见达赖,解剖美国“人权”下的虚伪“仁义”。在验收课上,老师赞扬他们通过由独立学习和合作共享等方式,在听说读写基础上使应用能力得以提高。笔者引导学生理清学习逻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概括,就仁德本质是爱人的话题,结合于丹教授对“仁义君子”的论述,要求当代学生也做“谦谦君子”。

⑺研读文化专著,比如《论语选读》《孟子选读》《庄子选读》 等,交流读后感受并行之成文,添加在自己的习作集中。

在生本课上,学生备受鼓舞,不仅在学习过程中汲取知识,找寻了方法,提升了分析综合能力,并且有了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老师变传授为共赢。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上升了一个台阶。

2、在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让语文鲜活有长久生命力。

生本教育除对课堂文本深挖,笔者还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在校内外各种媒介上进行各种宣传活动。细节激发兴趣,实践出真知。

生本不能局限于校园,那种后果就是“孔 夫子搬书———净 是书(输)”,学生终归走向社会,要拓展语文视野,用语言表达身份认同,让学生拥有文化归宿感。由于开平是侨乡,是碉楼之乡,开平碉楼与村落还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所以学生多次走向碉楼,先天优势加上学生对家乡碉楼和侨乡文化的探究,他们对侨乡文化有了非常深刻的体悟。将大家口中的“金山阿伯”等空洞的形象和开平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紧密结合起来。他们在青砖中见证了西方建筑艺术和中国乡村建筑文化的融合,目光在祖先一次次迁徙中凝聚下来的华侨文化和移民文化中久久停留,他们为中国这个小乡村能主动接受外国文化而自豪,这么鲜活而有永久生命力的文化语言让学生激动不已。学生用调查宣传、演讲、随笔、专题作文、论文等形式来表达对文化的思考。这一次次“文化寻根之旅”将语文科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会贯通。

二、从感性到理性,尊重认知规律,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课除了工具性,还有人文性,人文性须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性就是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及在过程中体现出的品质。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要应用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和学生做了尝试,举如下例子:

1、重内容,理线索,获意象,感性上升为理性。

整个高中教学,诗歌无处不在,选修教材就有《诗歌与散文》。虽然阅读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但这类课基本是“你讲我听,听懂也不会”的状态。长期以来对诗歌的浅层背诵和被动理解,歪曲了诗歌的本来意义,更谈不上审美。我们做了如下步骤:

⑴追寻儿时诗歌记忆。从《锄禾》 《咏鹅》《咏柳》 到《春晓》《静夜思》《悯农》 等,儿时读诗歌,通常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这也是人一生的诗歌沉淀。小组通过引导,心生诗意。

⑵学生选读。中国诗丰富且经典,学生最好由简入难,选取某个作家的单一代表作。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李清照《声声慢》、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都是名家名作。小组自主选择,方式灵活。

⑶粗读,翻译内容 ,找词眼诗眼,找意象。

翻译是学习的基础。以杜甫《登高》为例,学生粗读,自主翻译,在翻译中学生感受到了一种“悲壮美”,进而找到了诗眼,“悲秋”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本诗由“悲”而起,字字皆悲。本诗的意象丰富,意境凄清。学生也找到了猿啸、鸟飞、落木、长江等不少中国传统意象。斟酌意象,加以对每个字反复研磨,学生扩大了诗歌的内容,丰富了意境。这一步从字到句到篇,完成“写了什么”的任务。

⑷细读,看结构,找线索,回答“怎么写”的问题。这一首七言律诗以“悲”为线索,学生要深入探讨诗歌所用的艺术技巧,以实写虚,从远及近,从上到下,所见所感,由昔到今,一个漂泊他乡、老弱多病但始终忧国忧民的形象跃然纸上。写景高度形象化 ,如“无边”、 “不尽”、“萧萧”、“滚滚”等将看不见的悲形象化,使人联想到窸窸窣窣的落木,汹涌的长江,也让人在岁月流逝中感叹壮志难酬。学生在这一阶段完成了“怎么写”的任务。

⑸点读,即画龙点睛。为什么要怎样写?把知人论世延迟到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透过历史背景更完整地理解作品。学生从“安史之乱”和杜甫“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中,由盛转衰的唐代末期体会一个爱国诗人的绝世悲鸣。社会矛盾使杜甫身上的才气、理想、道德等美感凸显。

⑹自主疑难解答,举一反三。如化虚为实,学生提出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蓝本,提出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意象可以作为理解基础。

学生从表到里,每周积累至少3首诗歌,并将阅读体会形成文字,在小组分享。学生在诗歌中意识到了什么是美,怎样表达美,怎样鉴赏美。

2.比较阅读,训练发散性思维。

李泽厚认为美感必须由沉淀而来。学生在长期的积淀中,沉醉于诗的深厚宽大、词的精工细巧、曲的酣畅达明、直率痛快三种境界中,而比较阅读使沉淀发酵,使素养发生质变。

学生将比较阅读分为:

⑴同一作家的纵向阅读。比如杜甫《望岳》《石壕吏》等,比较杜甫早晚期风格的不同。结合国家浮沉和个人际遇 , 展示诗圣 的心路历 程。(第一组)

⑵同一作家的横向阅读。比如杜甫晚年作品《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于风雨飘摇的政权,作者“沉郁顿挫”的风格在痛心与讽喻中呈现。 (第二组)

⑶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阅读。关于春天,第三小组找了耳熟能详的《春晓》、贺知章《咏柳》、杜甫《春夜喜雨》、白居易《忆江南》 等,在春天中或悲或喜,或书个人情思,如《春夜喜雨》,深沉的作者居然能写出缠绵充满春意的作品,连雨都俏皮起来,学生感受到了杜甫的轻盈与灵动。

⑷不同作家的同一主题阅读。在厌战的主题下,高适《燕歌行》中“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陈陶《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让学生感受到了战争血淋淋的残酷。

⑸同一朝代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品读。如浪漫诗人李白与现实诗人杜甫,第四组在对时代进行划分以后,能解读盛唐气象和晚唐靡靡之音。

⑹同一风格的不同作家作品品读。第5组对同为豪放派的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作品进行了梳理。学生总结出苏轼胸襟旷达,在平静中坐观世间万物,通常都有哲学体悟,而辛弃疾更为感性更为热烈,表现为一种乐观式的激情。

学习生本教育 感悟生本课堂 篇3

我们看到录像上,孩子是在快乐的状态下去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充满活力,充满灵动的。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40分钟的课堂上,或合作学习,或观点交锋,或书写,发言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向上,他们有时讲述自己的做法,有时纠正别人的错误……。而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为他们做个指引者、服务者。特别是课堂中的小组学习活动真正起到了小组学习的目的,实效性特别强。充分体现出了生本课堂就是“自主学习、自信汇报、快乐成长”的课堂。为什么在原來的课堂有那么多学困生打瞌睡,而现在竟然变成完全不同的一种自信、竞技的状态呢,一下子变得那么有激情呢?

回想自己的课堂,为了激发学困生的激情,把最基础的留给他们,他们会很自信地展示已经学会的知识。这样一来,不仅自己有自信有成就感了,老师也更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生本的理念下慢慢树立起自信心,而且他们的自信心一旦建立起来就可以释放出无法估量的学习能量。

通过生本的实施,自己也有了一定的收获:

一是感到生本给学生带来了自信、勇气,最重要的是带来了兴趣。信心是最好的动力,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是感到生本中互相讨论,互相研究,互相鼓励,互相指正、互相监督的活动给师生、生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师生,生生之间和谐共处,共同进步。

三是生本给老师带来了课堂上的轻松,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展示,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老师不再一味的在课堂上讲授,而是真正的起到导演的角色了,实在是轻松。

刚开始时,凭着自己去听的几节示范课,感觉生本不过如此:教师布置前置作业——学生讨论——学生展示——吸收知识。后来,我发现情况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开始的时候,我按部就班提问题,要求学生举手回答,举手到讲台前展示。但连续几节课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参与活动,而且音量很小。老师不断的强调学生声音大一点,不断重复学生的话,不断的鼓励。最终一节课下来,内容没有完成,效果又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根本没有一点生本的气息,这种情况使得自己一下子心情也开始烦恼了。课后问学生,他们都有完成作业,都有进行讨论,那为什么学生不能按自己的要求做到呢?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做法有点急进。要想小组成员能积极的参与,声音响亮的回答问题,先要设置一个让他们感到充满信心的环境。于是我就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展示前先进行3分钟的讨论,然后四人分工,四人参与,这种做法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举手争答的同学很多,效果明显。

生本教育课堂听课心得体会 篇4

听课心得体会

金秋十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西南地区决赛”的现场听课活动。一走进巴蜀中小学的校园区,我就被那深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这浓浓的文化氛围不光体现在校园的环境布置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孩子们学习、活动的每一瞬间。校园的宁静和孩子们天真沉着相印于一体,无不彰显着巴蜀这座重庆名校的深厚文化底蕴。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高规格的赛课活动和浓重的学习氛围让我对这次来之不易的赛课活动倍加珍惜。

本次赛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四川、云南、西藏、重庆赛区选拔出来的7位教师的优秀课堂教学展示。这次赛课体现了从“作秀课”到 “家常课”的转变。名师们注重的是学生的个体及课堂的生成。成都天涯石小学杨利老师的《林中乐队》体现了边读边想的教学理验,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欣赏;沙坪坝树人小学的易娟老师的《酸的和甜的》语文味足,智慧巧妙,随文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相结合,关注学生学法指导,较好地体现了识字教学的特点;昆明高新区第一小学罗容老师的《最后的姿势》通过情景创设、资料补充,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师爱为他们撑起了一片蓝天;重庆巴蜀小学何岚老师的《乞巧》在课堂中渗透浓浓的传统文化,关注学生学法指导,定位准确,以读诵读,抓住汉字及文章注释,资料袋等适时解疑;西藏拉萨城关区藏热小学德吉玉珍老师的《检阅》紧紧抓住课文关键词句,反复体会其深刻含义,让学生自尊自强。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隋晶老师以情动人式的课堂教学——《姥姥的剪纸》和成都泡桐树集团绿洲校区刘文虎老师激情演讲式的课堂教学——《匆匆》。

隋老师粗粗的嗓音和大气的动作显示着一个北方女孩的典型特点。说实话,我以为她那粗粗的嗓音可能会对教学或多或少有一定影响。没想到的是隋老师以一颗童真之心走进课堂,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达成渗透于各个环节中,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思一边想像,促进学生感悟课文。通过情景的铺垫,就连诵读时的背景音乐也显得那么深情。本堂课极其生动、扎实的教学和对学生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的引领,既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本真,也是语文教学的诗性光辉。讲几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老师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去体会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所以,当隋老师出示教材原文中的一段话“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我感觉到自己的眼角润湿了,亲情打动了学生,也打动了所有在场的几百名听课的教师,整个会场一片静默。我想这正是我们所要的教学效果。还有刘文虎老师激情澎湃式的演讲式教学,把朱自清对时间的理解与珍惜展露无遗,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群情激昂,充分感受到时光匆匆流逝,一定要抓住身边的每一寸光阴。

借助评委共同商议的时间,巴蜀小学的孩子们专门表演了优美的舞蹈,再一次展示了孩子们的风采,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学校丰富的文化内涵。

之后,渝中区进修校的王晓义老师对参赛选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的幽默、睿智、大气,体现出他的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内力。难怪我们在陈校长他们听数学赛课的教师的再三催促下也舍不得离去。

各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我对新课程、新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有些教师的课中,处处都体现了以下几个优点:

一、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这几天的听课中我发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1、教师角色的定位准。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合作者、伙伴、朋友引领孩子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始终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老师们的语言准确规范,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善于利用多媒体,演唱,图表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

4、教态亲切,表情丰富,非常有感染力,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很强,灵活应变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的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5、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后盾,素材丰富,课堂充实。

二、教学的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特色。通过课外延伸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问题敢于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按专家们的说法,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说话、听话、写话,这是从简单的分析上去讲,对照以前的教学,我们绕的弯太多,都没抓住语文的这个最简单本质。

三、课堂中,鼓励性评语的使用和积极评价的效果。

1、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整堂课中,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采用多形式的表扬,让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这对于平时听到都批评多的学生来说是很少有过的,因而上起课来兴趣更浓,劲头更高。因此讲课教师都注意了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的重要前提。

2、适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讲课教师都注意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上课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更是一个心灵交汇的心理场。如果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没有沟通,一堂课的效果将是不会很好的。良好的师德对我们有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教师的深厚的语言功底,独特的个人魅力,我会以这次听课作为契机,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能在这些大师们的启迪中不断进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我从各方面不断地深入钻研,努力探索,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课堂听课心得体会 篇5

过去听课者重点反思的是别人,很少主动结合自我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反思。听课教师在撰写听课反思时,应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考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反思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又将如何落实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和落实。

进行听课反思时,并不见得只是就问题而谈问题,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思考时,需要回忆、整合原有的经验,借用某些已有的理论来分析。在反思时联系自己以往授课的经历,并且把有关教育专家关于课堂教学的论述作为反思的基本参照,使听课反思成为联系听课教师以往经验与现有做法的桥梁,成为贯通既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这样的反思摆脱了纯粹经验的说教,是对课堂实际行为的有效提升。听课后的反思不是事不关己的坐而论道的玄思,需要将反思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听课教师改善和提高自身教学实践的具体举措。

听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就应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从教学目标、资料、重点、方法等的协同程度方面:反思教学的目标是否明确,主要看师生是否都明确各自的教与学的目标;反思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是否讲清了理解知识的关键点;反思教学方法组合是否得当,主要看所采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选取的依据等;教学目标与资料、重点、方法是否协调。

从课堂教学结构的适宜程度方面:主要是看课堂教学程序的展开是否贴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是否贴合既定学生认知的特点。

从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是否协调方面:主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对学习任务的表达、解释与顺序安排是否适于对象;学生对教材和教师指导的理解是否透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动机是否强烈;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出现的,师生互动是如何展开的,互动的类型有哪些;学生有没有主动发言、提问的机会,有没有表达自己情感和观点的机会等。

从时量分配容量是否合理适中方面:主要看重点、难点的教学与教学高潮的呈现是否一致;各教学环节的时量与教学任务是否匹配;是否安排了充分的学生活动时间。容量主要看教学是否做到有张有弛;知识呈现是否有密有疏。

从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适当方面:主要看在当时当地条件下,是否充分运用了能够运用的教学手段,效果是否尽可能最好。

从反馈矫正的实施是否有效方面:主要看教师收集学生学习成效的反馈信息的意识是否强烈,教师反馈学生学习状况是否及时;矫正应尽量避免雷同,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处理教材,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打不同的比喻,列举不同的例子,教学同一知识资料。

从训练是否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方面:主要看课堂教学是否始终在进行对学生的观察潜力、表达潜力、操作潜力、思维潜力的训练。

从教学效果是否显著方面:主要看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是否高涨;学生答问和练习的正确率高不高;师生的情感体验是否偷悦、欢畅。

生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篇6

一、数学课堂要和谐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和谐、亲切的环境下自主参与学习讨论。眼下,不少学校正在改变过去的学生一律面朝黑板的做法,变4人或8人学习小组,学生面对面,这样既便于讨论,又便于教师检查,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讨论,学生感到轻松、快乐,效果很好。相反,我听到一位教师的开场白:“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是公开课,有教师在后面听课,请大家坐正了,把手放下去,大家发言要积极。”这样的开场白,显然加剧了课堂的严肃性,增大了学生的畏惧感,结果整堂课下来,课堂沉闷,学生不敢大胆举手发言,当然效果不好。由此可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高效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数学课堂要有个性

我在一份教案中看到这样一段标题:“要求学生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并熟悉运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目标,要求高、跨度大,缺乏个性,不便于教者操作,也是大多数学生在一节课内难以达到的,变成了大而空的教学目标。所以,要制订出具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目标,作为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关注不同类别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符合实际的个性化教学目标,达到人人学有价值数学。目标制订至少应有二类:一类是基础性目标,是国家规定的教学课程学习目标,是人人必须达到的;二类是发展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心理需要等,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高效数学课堂应该在学生实现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努力实现发展性目标。

三、数学课堂要新颖

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接受、消化、巩固、应用知识都有很重要的直接作用,教师应摒弃机械、呆板、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教学行为,变师讲生听为师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或生讲师评等教学行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寻找有效教学路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数学课堂要合作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合作,让课堂精诚团结。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学生群体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引导者,及时点拨。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拓宽思维,深化对知识的认识。

“生本教育”再现语文魅力课堂 篇7

记得曾读过一篇题为《作文“状元”因不会讲话与一等奖失之交臂》的文章,讲的是上海市第17届中学生作文竞赛口语交际比赛上,5名初中生和5名高中生因为“话说不好”,几乎已经到手的作文比赛第一名奖励落了空。有人说,说话这个最基本最简单的素养,都被教育丢失了!语文权威借此告诉初、高中生:今后学习语文光会读写不会讲不行了。读罢这篇文章,我却陷入了另一种思考:过去的语文教学是否在培养学生会答题、善动笔的同时,却对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有所忽视呢?一项奖励的失去是次要的,如果未来学生们的“人生奖励”也因为不会说话,或者说不擅长表达而失去了,那才是莫大的损失!

接受传统教育的我本身就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所以也很习惯地在培养“听话的好孩子”,而当今时代需要的却是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同生活、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那么学校教育就应该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教育的圈子跳出来,转变观念。

为什么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大都擅长动笔而不善长说话呢?

过去在语文课上,老师非常认真的准备一节课,竭尽全力在课堂上做到妙语连珠,精辟深刻,旁征博引,再加之优美的声音,勃发的激情和痛快淋漓地发挥,尽展自己的风采,一节课下来,从准备到讲授不可以不说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这节课也不可以不说是被老师分析得相当精彩,淋漓尽致。可是经过调查发现,学生除了认为老师课堂很精彩,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外,他们收获的只有笔记与方法,而课堂的精彩就是老师的精彩,课堂的效率就是学生们可以很快地答题,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基本失去了发挥的空间,仅有的巴掌大的天空就是一板一眼地回答老师的提问,那么表达能力从何而来?这样的假好课堂,曾迷惑了纯真的学生,甚至老师自己。因为这博古通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永远只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它除了能赢得学生一片叫好与佩服、倾慕及无比的仰视之外,并不能表示学生本身具备了这些能力,又哪里谈得上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校的大力倡导、要求以及督促下,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不断实践与反思,我对新课改有些粗浅的认识。下面仅就我个人的一点拙见,谈一谈我对新课改的认识。我认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就是要:

首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就实现课程的功能而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其次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要为学生的尝试、探索、观察、实践提供一个平台,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自主的我能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组织和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然后还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基于这一点点体会,本学期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这学期我们前半本教材都是诗歌,所以给学生讲解、分析、鉴赏得比较充分。当进入第三单元,后半部分“推荐作品”的学习时,我大胆地决定把这五首诗歌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准备,自己来讲,老师则以另一种身份(旁听生)来进入课堂。

我把这个想法在班级里一说,学生们立刻兴奋起来,都跃跃欲试地要承担讲课任务。经过积极、激烈、紧张、认真的推选与准备之后,由学生自己备课、自己讲授的语文课开始了。

预备铃刚刚响起,我便进入教室,可是这节课的讲台显然已经不属于我了,因为“新”老师早就占据了最有利的地势——讲台,此刻正用眼神示意我:找个地方赶快坐下听课吧。表情中似乎还流露出一种炫耀——这节课你就瞧好吧!俨然经验丰富的教育家一般,导课、分析、互动、质疑、答疑、总结……有条不紊,有板有眼。由于换了一种上课的方式,其他同学也表现得异常活跃,一改沉默寡言的听课状态,很体谅“老师”似的,积极配合。

也许是机会难得,也许是他们本来就这么可爱,这样勤奋,这样充满好奇,充满活力,具备潜质,只是苦于没有这样的平台,这几节课上得异常成功,教学效果超过我的想象。

当然,在学生自己的课堂上,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个时候我险些又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站出来以一个高高在上者的姿态去指出这些错误。

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在学生自己准备的课堂上,我已经看到了学生远远比坐在下面听讲收获得多。白居易曾经强调写诗是“功夫在诗外”,而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也深深地体味到了他们在课下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样的准备过程是他们自发的、自觉的、主动的,这样他们就有了获得知识的能力,也探索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而在讲授的过程中,他们所接受到的锻炼又远非老师的精彩讲解能够达到的。

并且从这件事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更让我无限相信学生的巨大潜力。只有相信我们的对象,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服务对象,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时候,我们才会充满激情地去对待他,去鼓励他,去激发他。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成功。我们应该记住威廉·詹姆士那睿智的话语:“若与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的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分而已。往大处讲,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它拥有各种能力,就看能不能唤出它们。而慷慨的赞美就是唤出它们一部分的一个有用方法。”

美国实业家亨利·福特说:“假如你尊重一个人,一般人是容易诱导的,尤其是当你显示你尊重他是因为他有某种能力时。”

于是,对于课堂上存在的不足我并没有加以指出,而是自己组了一张卷子,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练习的方式巧妙避开了直接指出学生不足的问题,又达到了弥补不足的效果。并且在总结的那节课时,我一改往常以补充为主的方式,对他们的表现大加赞赏,并真诚地说出自己在听课的过程中的额外收获,发现他们各自的风采,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对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学习能力、调动同学的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创造发明能力、拓展延伸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真诚的赞扬,并且将课堂上他们独到的见解所给我的启示都表示了真心的感谢,肯定了他们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并告诉他们我最可喜的发现,那就是他们都具备了出乎我意料的潜质。学生们听了信心倍增,并且十分期待下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这次实践让我感受到了践行新课改的快乐,也坚定了我以后继续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探索的信心。我相信,只要沿着这样的路走下去,我的学生的潜能定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下,我又和讲过课的学生进行了一番交流,他们有的表示平时看老师上课感觉挺轻松的,其实,准备一节课真的挺难。有的说自己感觉已经准备了好多,可是站在讲台上一会就说完了。还有的说,自己站在讲台上,要是下面的同学不积极配合,站在上面真的是好尴尬,很不知所措的样子……总之,有了这样的体验,不仅让学生们锻炼了自己,还使得他们能够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加理解老师了,真是意外的收获啊。

生本教育课堂听课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生物;生本教育;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水平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全球教育也迎来了一轮新的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教育改革需围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来进行。生物教学过程中的生本教学理念以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下,以课堂为阵营,结合实际,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生物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使课堂学习在“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愉快氛围中轻松、自然地进行。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生本教育”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要不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思想,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呆板的、填鸭式的、死记硬背的学生,而是灵活的、有思想的、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七年级上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节,本小节内容共分为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讲解调查的定义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实地调查并整理调查报告;第二课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开展调查报告交流会,各个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倡导的是“生本教育”理念,该理念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从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使教师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生物课本身就是以研究身边的生物、植物、环境为主,贴近生活,更加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生物课堂的学习效率。生物学研究的对象通常是具有生命的物体,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实物模型标本等物体展示,即使老师的语言再生动,逻辑讲述能力再强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彩图、插画、生物模型、植物标本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

三、不断创新高效的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式学习法

小组合作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爱好等或混合编组或自愿结合编组,一般以座位前后六人为一组。设有一个组长,一个记录员,一个主题发言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从教师那获得知识,还可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增强主动探究的能力,也培养了团队的合作精神。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小组合作式学习法受到了各位老师和学生的好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小组合作式学习法,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参与完成学习,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法在生物课堂中应用也最为广泛,例如,在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的第二节《消化和吸收》这节课中,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每五个学生为一小组,搜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试验中有关的材料,课上由老师指导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并派学生代表上台发言分析“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让学生在合作式学习中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多媒体教学学习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上的多媒体应用也越来越灵活。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常见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借助幻灯片、影像资料、音频资料等。例如,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节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教学,生态系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也比较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一些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多个生态系统的影音资料播放,让学生自己发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加深学生的记忆。

3.实验探究学习法

实验探究法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在生物课中,实验探究学习法运用尤为广泛,许多章节的知识内容都需要借助实验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例如,七年级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难接触到显微镜,初次接触显微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非常的浓厚,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方法就以实验探究学习法为主,首先教师讲解显微镜的出現及其发展初步认识显微镜,然后讲解一下各部分的功能及使用注意事项,接下来让学生自主探究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并比一比谁最先调出清晰的图像,让学生在实验中练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巩固学习的知识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教学方式的更新和丰富

课堂教学是讲究方式方法的,但是并没有特定的规则可循。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使用媒体教学的方式,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然一新。让一些抽象的东西和内容更加具体化,并且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感觉,使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更加直观、形象。

如,尝试建设研究性学习的网站,寻求教学上的新突破。利用研究性学习网站开展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呈现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模拟实验于一体的精彩纷呈的信息资源,强调师生、生生间交流互动、平等和谐。

总之,课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教师不仅要拥有和谐的身心,更要优化生本课堂教育,让我们用自身的和谐发展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生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优化生物课堂。因此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鲍敏.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覃万田.以问为导以学定教打造生物生本课堂[J].新课程学习:中,2015(01).

[3]石建光.农村初中生物“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4]冯丽.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索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2.

[5]刘水清.感悟小组合作再创高效生本课堂[J].现代交际,2013(10).

[6]张蕊.让课程走向生本:一切为了学生[J].现代教育论丛,2010(10).

高效课堂听课心得体会 篇9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基础。听完几位老师的汇报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 田老师讲授的《钓鱼的启示》一课中,她抓住经动作、语言、形态的写作手法进行部分精讲,进行示范阅读,田老师的课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心理上也得到愉悦。最后,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以文带文的形式,对人物的拓展品读,即可文品读,激发了学生的无限乐趣。整节课在优美生动的语言中层层展开,使听者回味无穷。

第二、把主动权还给孩子们。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张老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品读,体会了祖国的中华不振,以及以后的我们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

第三、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对话。并且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 陈老师在上《称赞》这课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体会那掌声热烈而持久的情感读课文;再读课文,通过多种优秀进行生字的检查;表演,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作者的感情升华。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例如杨老师就要求在正文学习前进行交流,便于在学习课文时迅速找到所讲的内容。她还要求在读文章时对有生字或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就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还有的老师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第五、亲切的评价语言。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通过此次活动,我对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还有一丝遗憾:由于时间关系和活动的大型性,有些好课,特别是网络作文的读写联动课没听到。

培养学生去有意识的修辞炼句,善于发现、善于反省和领悟情感。这些能力的习得需要语文老师去教,去想方设法的教,多种形式,但要求实效。我想我是应该阅读更多的书,更努力地钻研教学这门学问了,还要从心底爱上这门课。

第六、今后努力方向

1 、必须不断地学习。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2 、要转变教学观念,做新课程忠实的实践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现在,需要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关于高效课堂听课心得

我非常有幸于2018年5月15日,听了胡婕、刘姮锦、钟菁三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更加高效,我们要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高效的教学方式转变,那么转变的根本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让课堂更加高效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新课改的根本前提。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并实施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

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什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断增强,合作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不要让“自主”变成了放任。只要走进课堂,就会发现:老师把一节课的问题引领呈现出来后,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以及组内、全班展示后,大多问题都可以学习明白,教师再重点进行点拨。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似乎就可以退避三舍了。引导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引导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引导还是一种热情的激励。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而为一,高度统一,相互促进。关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与平衡点,做到“导”“放”有度。

2、不要让“合作”停留于形式。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进行合作学习的情况,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深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只能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指导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这里有两层意思,对七年级的学生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培训。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小组在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有的放矢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中怎么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主动学习意识,也为了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将来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自主预习课文。但是通过地理课堂的预习,我发现学生的预习效率并不高。虽然我们的这种教学模式中只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60%—80%的任务即可,但是还有很多同学预习时进度过慢,或是没有预习。预习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更好的交流以及展示能提供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等,但是现在有的学生预习流于形式,预习的效率非常低。所以在预习时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精心设计预习的引领问题。打无准备的仗必输,所以在备课时要把问题设置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而不是老师逼着学生学;根据课程的总体进度来合理安排预习时间,预习的时间可以自由调节,让那些学困生也能有信心来完成,让他们积极参与,而不是看客;问题的设置不能过于笼统,让学生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就如校长说的,把问题分解开,设置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能找到答案,或是通过思考和交流能总结出答案,问题不要设置得过难,否则学困生就更没信心了。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和培训。地理课堂中,发现很多同学在预习时只是填空,而不是像有的同学那样在书中圈点教材,或是在图中找答案,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良好预习习惯不是天生具备的,预习要持之以恒,逐步提高。有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感到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就想放弃预习,这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我们不光强调学生在知识上的帮扶,应该更重视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帮扶。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将来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的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

高效课堂听课心得体会

这次听课活动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虽然这几位老师的课风格各异,但是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借鉴的地方。我开始认真地思考我们课堂的现状,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的学生应该怎么做。下面谈一下我对高效课堂的一些感受:

我认为,新课改的突破口在“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教室”变为“学室”,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课改之前,传统的课堂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是充当听众的角色。高效课堂在于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把课堂时间更多地倾向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和发表见解。这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有极大帮助的。

高效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

第一、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需要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通观全局,提纲挈领,为学生准备既精细又简单可行的导学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任务。王校长也一直强调制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要详细具体,切实可行,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心中有数。

所以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照执行。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 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毕老师的语文课就是这样。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寻找答案。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出现问题先请学生解答,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于乐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谢老师的数学课就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玩了一节课,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自己还想再多琢磨几种做题的方法,似乎意犹未尽。左老师的物理课上,她给出一个问题,然后学生提出猜想,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动手来验证刚才的猜想,这时候学生是充满了求知欲望的,他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充满了热情和证实猜想的迫切心理,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很大。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

第三、要及时检查目标的落实情况,使学生对每一学段的目标有所了解,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做到心中有数。

第四、课堂上要有适当的激励机制。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生本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10

让我欢喜让我忧的“生本”

 

初次接触“生本”一词,我是欢欣的,从听周一贯先生的讲座《语文课堂的求本之道》开始,我就渴望用生本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育生涯。我也以为这样的一阵改革风是抓住了根本的,听到生本倡导者郭思乐教授在凤台的讲座,我觉得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了。

学校成了生本教育的基地,我成了一名“生本”老师,有了一个不一样的称呼。在对待学生上,我当然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了。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我享受到了他们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第一课《山中访友》时,孩子们畅所欲言,在对课题进行解读时,有孩子抛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既然作者访问的这些朋友都是山中的一些景物,为什么不给‘访友’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呢?”孩子们思考着,争论着,最后终于明白了作者已经把这山中的一切当做了自己的好友、知己,他和这些景物已经融为一体,因而不用打引号。看来,孩子们特别喜欢提问题,有时提出的问题也正是课文的关键点呢!问题即学习,这是我一向的主张。但是,孩子们的问题太多了,我经常用一节课也没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只能带着遗憾下课。这样我的课常常上不走。有老师提醒我,六年级了,还是要抓住关键期,他们是要迎接考试的。是啊,面对我的这一群学生,我有几多无奈在心头。我还是惊喜地看到了生本课堂发生的`变化,有许多孩子乐意展示自己,小芳是个文静的孩子,在我以往的课堂上总是默默不语,现在,她也经常来谈自己的观点;小钟是个调皮的孩子,课堂上经常管不住自己,现在的他,常常拿着自己的小发现找到我,告诉我他发现的乐趣;林是个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但是现在,我们常常听到他的质疑,多么会思考的孩子啊!这样改变着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那天上《草丛的村落》,在写字环节,我请上了青桐,平时爱龙飞凤舞的他,黑板上居然能工工整整的写字。当他写完“烘烤”这个词后,同学们进行检查,发现了他的火字旁的点写成了捺,青桐自己改正过来了。我也认为没有错误了,这时,有孩子的声音传来,老师,“烤”字的右下边写错了。“错了?哪里错了?”我惊奇不已,我请那个孩子上台板书,其余的孩子和我一样认真地看着,当这个孩子写完后,一阵争论声传来,有认为写对的,有认为写错的,我让孩子们打开书进行对照,原来,那个孩子真的写对了。我也一阵汗颜,告诉同学们:原来,马老师这么多年来也是在错误地书写“考”字,今天这位同学可是我的“一字之师”啊。写对的孩子们可得意了。回到办公室,我告诉我的同事,让他们也来写写这个字,六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写对,看来,很多时候,孩子们也会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呢!

在我的课堂上,我有时会感到自己的多余。学生之间探讨一个问题,我常常隐身在后面,我能做的就是给这些上台的孩子鼓励并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再不见我那精心的引导,再不见我动情的演说,再不见我精彩的设计……我有时感到自己再没有精彩而言,而学生是不是就是如此的精彩呢?或许我的期望高了一些,作为儿童,他们总是探讨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时会跑到另一个方向去,我常常会费力地往这个正道上拉一拉,可效果却不甚理想。我又想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就海阔天空地说,无限地发展他们的语言,当我再次细查时,发现课堂并不是所有孩子的课堂,十多个小组中,有的孩子想上台,可还有的孩子不想上来,互相责备之声传来;有的小组孩子们合作好,每节课他们都举着小手,可是这样的组也是屈指可数的。依然有许许多多沉默的面孔,那么照这样发展,也就只锻炼了一部分学生的能力了,我感到很是迷茫。我听到的课中,看到的是孩子们的表达,那么,生本教案该如何写呢?是不是我只需要设计前置小研究就行了呢?看了“生本教育网”后,我依葫芦画瓢,写了一节课的设计,一点儿也不满意。成立小组后,每个孩子都有了一份责任在里边,可主人翁的意识他们还没有,每个人不尽责,该如何落实呢?相关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有的孩子在乎,有的学生无所谓: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历史生本教育课堂的构筑 篇11

关键词:生本教育;课堂;构筑;主体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建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哪些教学途径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筑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生本课堂呢?

一、创建多角度问题教学情境,构筑“共生性”生本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在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共生态,二者相互依存,一方存在状况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另一方的存在状况产生影响。所以前置性学习是落实生本教育最关键的一环。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共生性”生本课堂需要教师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善于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质疑的欲望;也需要学生前置性作业的落实。通过师生与课程资源的互动、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民主互动建构愉悦、高效的生本课堂,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例如,在讲“鸦片战争”的时候,我先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去预习:(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是烧毁它们吗?(4)鸦片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结局如何?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5)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二、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氛围,构筑“开放性”生本课堂

合作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生本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积极倡导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构建高效生本历史课堂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效生本历史课堂的高潮。宽松开放的课堂环境是自主学习的沃土。教师要营造这样的氛围,就要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例如,在讲“经济大危机”这一知识点时,首先让学生整体把握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美国应对危机的措施、成效及其局限性。后又围绕这一问题提出罗斯福新政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为什么?接着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不大,而2008年的金融风暴却对中国造成很大的影响?2008年中国政府提出一些应对危机的计划(出示材料),有没有借鉴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进而引导学生比较罗斯福新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异同点?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始终担任引导和总结的任务。师生互动促使问题解决并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在开放性的生本课堂上,学生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三、创建“多重感知”环境,构筑“多样性”生本课堂

对历史学科而言,就是教师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认知特征,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及录音、录像、电影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领悟历史的浩瀚时空,构筑多样性的生态课堂,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悟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例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可多媒体播放《珍珠港》等电影中的一些生动镜头,再现多维的历史画卷。使学生如临其境,充分感知直观动态的历史情境,在回答历史问题时,缩短了思考和领悟的时间,也使抽象复杂的历史概念和结论具体化和浅显化,从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敏捷性。教师通过借助语言与其他手段设置丰富多彩的“多重感知”环境,构筑多样性的生本课堂,在当中充当旅程的导游,引导学生在这个能穿越上下五千年的“时空之旅”当中主动探索。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历史教师通过创建教学情境,指导自学,形成习惯,组织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导师,有思路有步骤地实施,即叶圣陶所说的“先扶后放”,我们就会收获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分享交流的新的成功。

参考文献: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6-01.

作者简介:

陈绍钗,1974年10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女,大学本科毕业,现职称:中学历史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生本教育。

上一篇:新程序员如何理解“独立完成工作”问题?下一篇:关于流星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