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2024-08-14

生本课堂(共12篇)

生本课堂 篇1

这次“一课五教”活动, 我最深的感受就是“磨课”的艰辛, 同时我又体会到了同事间合作的快乐, 也明确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活动结束后, 我对自己在这个活动中的表现进行了反思, 及时弥补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 更深地感受到自己教学理论知识的匮乏和课后反思的浅薄。

二、践行反思, 期待花开

课堂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课堂教学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我认为自己还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 由重点关注教师“教”转向重点关注学生“学”

本次活动, 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 老师讲得太多, 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这是因为迫于完成教学任务赶时间, 没有给学生留更多思考、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忽略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我应该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2. 生本课堂的小组合作注重实效, 分工要明确

在课改中, 小组合作学习日益被广大师生所接受, 但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分工不明确。所以, 在

在课堂中如何完

文/周

根据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 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可概括为: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 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 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

一、感受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音乐艺术的一切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学生用听觉直接感知音乐是感受音乐的前提条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聆听, 在听的时候, 除了“听”的内容, 教师还要设计“听”的方法。学生有了兴趣才想“听”, “听”了以后才会更有兴趣。我参加了县音乐优质课评比,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的《小青蛙找家》这一课。在学习新歌之前, 我让学生竖起小耳朵仔细地聆听音乐, 在听到“呱”字时用动作表现出来。带着问题的小孩子们对这首歌曲很认真地进行聆听, 并且在“呱”那里用动作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 一曲结束后, 有一位学生叹着气说:“这么快就放完了。”我马上接过话题:“小朋友们喜欢听这首歌曲, 老师就再让你们听一听, 这次听的时候要把你熟悉的那一句用动作表现一下。”学生的听就更深入了, 随后我让学生听我演奏, 在听中随唱, 边听边唱, 学会了这首歌曲。

在音乐教学中, 即使是利用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 也必须结合听觉的感知来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所以, 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 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 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音乐教育中, 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学生的听觉能力, 只有当学生产生了一种主动去感受音乐的积极心态后, 才会自觉地、主动地学习音乐。

教学中, 针对一些不爱发言的学生, 教师可以给他一个固定的分工, 使他有一定的责任感, 从而参与学习, 这样也可以使小组学习在纪律上有所保障。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提问要建立在让每位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思考, 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产生交流、表达的愿望。

一堂精彩的课必须是师生的“双剑合璧”, 如果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那教师只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我欣赏。因此, 只有让学生真正主宰生本课堂, 才能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实现高效课堂。我坚信, 只要不断反思、不断践行, 幸福教学的花儿一定会在生本课堂上快乐绽放!

“一课五教”的教研模式让我受益匪浅, 自己一路走来, 虽然忙碌着、累着, 但同时也快乐着, 因为我有了收获:从“磨”课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磨”出了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采纳;我“磨”出了生本导学的“放”, “磨”掉了自己教学中的“守”, 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少走弯路。“一课五教”活动成就了我教学生涯的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

二、表现音乐

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能促进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 而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又促进了他们音乐感受力的发展, 也为发展音乐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 情绪容易冲动而多变, 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 但仍比较差。“动”是儿童的天性, 把“动”引入音乐教学, 特别是低年级, 让学生身体的“动”配合音乐的“动”, 能使他们的各种感官活动起来, 激发他们的兴趣, 很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会《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后, 我让小朋友们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来表现歌曲的内容, 有一个学生说, 他要用青蛙的跳来表现这首歌, 有学生说, 他要用蛙泳来表现, 有一个学生说, 她要以青蛙的叫声来表现音乐……我让他们一一上讲台表演,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实现了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要使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应该激发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这样, 学生才能在表演中倾注自己的情感, 使音乐更具有感染力。老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不要用框圈住学生。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都不一样, 对音乐的感受力也不同, 所以也就存在不同的音乐想象。

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由用各种手段来表现音乐,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才能, 使表现力迅速提高。

三、创造音乐

学生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闪光点”, 鼓励他们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 进行即兴的音乐创作。

在《小青蛙找家》这一课的最后环节, 我本来的设想是让学生根据我给的节奏“跳跳呱呱—”这个顺序来编排路线的, 在试课的时候有一组学生设计成了“呱呱—跳呱呱—

生本课堂 篇2

(二)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超越教材,积极审视、科学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预设内容+生成资源”,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三)生本课堂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眼中有学生”,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共振共鸣,实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四大关注点

生本课堂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以激扬生命的方式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在每一个45分里落实低负高效。(一)关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学生积累知识的量,更要看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多少知识是通过自己探究建构的。因而学生有无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是否是“生本课堂”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教师是否关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①学生参与的方式: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不是形式上的大合唱,而是实质性的思考表达、讨论与交流。②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包括学生自主活动和学习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和动手操作的人次等;③参与的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思维能力的开发程度及情感态度的提升效果。(二)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生本课堂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显著位置,要善于创设探究情景,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主生成,规律让学生自主归纳,最后通过旧知衍生出新知。评课时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在一节课中,教师提出了多少个开放性问题?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对学生的独特见解是否有意识地加以表扬和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时间有多少?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有多少?学生能否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多少人次?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有新意和灵活性?(三)关注让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 生本课堂的教学过程是认知建构、师生互动、情感体验多向交流过程,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质量的课,是不是“生本课堂”,教师能否使课堂保持有效和深层互动是一条重要指标。评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判断:是教师拥有“言语霸权”还是“民主协商”?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是“示范模仿、讲解接受”还是“自主探究、参与体验”?是教师的“包办代替”还是学生的“自主建构”?是仅重视“知识结果”还是“过程与结果”并重?(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本课堂追求三维目标的整合,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落实;以过程和方法为核心,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能否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课堂环境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前提条件。考察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①教师创设宽松和谐课堂情景的程度:教师是否有激情,精神是否饱满;是否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授课过程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是否善于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是否善于体察学生的变化,恰当调控教学;是否善待、宽容和欣赏学生。②

学生情感投入的程度: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否保持内在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三.我校“生本课堂”理论下特色化、校本化的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模式尝试与探索: “生本课堂”理论是支撑新课堂的灵魂,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学情不同,方法不同,用“生本课堂“的特色化、校本化去解决“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我校自2012年结合昆铜中学、北蝉中学、干览中学的教学模式,开始尝试用“生本课堂”的理念在七、八年级进行教学模式探索:学案导学,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班级展示,教师少教甚至不教,让学生主动学习,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法。

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法(注:参考其他学校实行的有效教学模式,并结合我校特点进行合理整合)分为先学后教--再学后比--整理检测--预引对接四个主要环节;七步教学操作环节如下:

1、自主学习(先学),2、课堂探讨(后教);

3、合作探究(再学),4、展示评比(后比);

5、学习整理即课堂小结(整理),6、当堂检测(检测);

7、预引对接(预引)。(注:前5个环节在前期实施过程中作为考查教师课堂教学是否符合基本要求必须具备的项目,后两个环节允许教师根据教学进程与时间合理安排。)四环七步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及要求见下表

2011年以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与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校本学习为契机,在七年级对数学、科学两门理科进行师生共用“导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试点:结合备课组的教研活动,个人主备先行,组内集体研讨、优化教学案,教学后反思并进行第二次备课;于新课前一天印发给学生,由学生根据导学稿提供的预习流程自学,完成旧知回顾与新知探索(以填空形式出现),理顺知识结构体系;教师批阅导学稿(可集体批阅也可抽样进行),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便于教师在课堂上集中精力与教学时间重点突破。

“导学稿”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中上生能及时完成,对这些学生学习方式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多数中下生显然缺少必要的影响与促进,这些学生较少完成,有的只是当作任务,在未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导学稿中新知的填空,导致预习质量低下,教师第二天的批阅无法从各层次学生预习情况中找出共性问题,也就无法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同时由于只是两门理科进行“导学稿”的教学尝试,学生的作业量相对实施前略有增加,这也是导致学生不认真对待每天必须完成的预习工作的一个原因,而各班级同一学科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性,一年试行效果不理想,对其他学科其他年级的任课教师没有一定的观念影响,“导学稿”教学模式整体推进有一定困难,但从另一方面也为我校尝试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法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借鉴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方面的。鉴于导学稿教学法在实践操作环节中,缺少学生自主参与性,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少等多方面问题,而我校学生厌学情绪居高不下,各年级段各学科成绩在我区各初中学校排名中多居八、九位,个别学科成绩略有下滑,“优生不优,后进生增多、中间生减少,整体成绩呈前低中平尾翘”,陷于农村初中“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尴尬局面。为了全面提升我校办学品位和教学质量,吸收我东乡片两所小规模农村学生实施的小班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效经验,以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建设和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抓手,在七、八年级尝试“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施多年并逐步凸显教育价值的协商教育,从德育和教学两方面同时推进。

经过三、四两月不到的推门听课,大部分教师已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正悄悄发生转变,这一教学模式也逐步被多数学生接受,从随机调查看,课堂学习小组中编号为“2”、“3”、“4”的学生影响较大,“2”认为以前自己学习中遇到问题,没人给予帮助,现在能很快在组内得到解决,因为教师明确规定“4”或“5”有义务帮助自己;“3”认为以前课堂学习中自己容易走神,听课不专心,现在组内同学会提醒自己认真听讲;“4”觉得自己在组内合作中获得进步的同时,通过帮助别人也获得同学、老师的认可,对自己学习信心有很大帮助与提升,各层学生“动起来”的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践中我们确实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虽然我们的课堂学生看上去是“动”起来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动的多,“神”动的少,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课堂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摆脱短期指标的影响,仅仅满足于课堂形式的转变,为了知识点和分数的问题,特别是把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课堂后,并没有让学生在“根本处”真正自主,仅仅用一些固定的书面安排去束缚学生的问题,导致我们各备课组研讨形成的详尽的导学案与似乎“热闹”的小组讨论,“精彩”的班级展示都只是载体和形式上的东西,教学进度的影响促使教师走回头路的意识随着教学模式的推进越来越多,个别教师习惯性与学生争抢课堂主权,“复辟”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四.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模式实践中的问题及反思与进一步的设想

(一)从七八年级各学科教师的交流中,多数教师认为“不是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型、所有的班级、所有的学生适用现推行的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模式”。从随堂听课与教师课堂观察,部分班级中的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缺少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对该教学模式的兴趣仅能持续前几天,小组集体意识淡薄,小组合作讨论不愿参与,总把自己当作旁观者,个别学科45分钟内不愿主动回答一个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八年级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八年级教师普遍认同“在八下学期快结束时才尝试这一教法,从让学生适应并接受这一教法的时间上来说,有种一再“亡羊”后才考虑“补牢”的味道,现采用的小组激励机制对这些多次经历学习上失败,父母和自己都已麻木、放弃的后进生来说,已没有多大的触动,我课题组曾找过部分学生交流,部分后进生对自己能否加分,能否为小组加分,能否通过自己努力与小组一起成长,成为某个比赛项目优胜之星,他们多流露出“无所谓”;同时这些后进生正成为他们所在组在各科课堂教学各项目比赛垫底的主要原因,小组成员逐步丧失对他们帮助共同提高的意愿,而其他组多不愿接纳,就算碍于教师面子勉强接受,过不了几天仍会因这些学生课堂上不良、无用表现在其他组成员一致要求下被“退货”。如何转变这部分后进生仍成为教师深化、推行教学改革最头疼的问题。

(二)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导学稿,如何发挥导学稿的有效指导价值仍是教师关注并无法解决的问题

1.有教师提出:新课中部分重点、难点,特别是一些知识的细节内容,学生不可能通过预习解决,有的连组长都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从课前导学稿的批阅中多有发现),而部分知识的错误理解对学生学习新知又容易“先入为主”,对课堂教师的讲解修正造成一定阻碍。

2.一般导学稿中都明确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学生在预习时多不去阅读,让自己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前或知识整理环节让通过集体阅读或讲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而对于导学稿中教师出示的书中例题,学生多采用简单抄袭解答过程,并没有真正理解,展示环节只是书上过程的简单搬用,如果教师缺少进一步对解答过程的提问,学生理解上的问题教师确实一时无法发现。在八年级数学导学稿中,曾采用以书中例题类似的变式题作为例题,要求学生在书中例题理解的基础上类似解答,培养学生的理解问题与变通能力,以变式题组训练学生的思维。而在八年级科学中,有教师提出在预习环节必须完成两个任务:①是导学稿中的“自主学习”内容必须完成,对学生预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教师可提前给予指导;②课堂中的探究内容(导学稿中出示)要求学生先看过、了解过,初步数学探究内容与问题;但从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再发现,多数学生没有按教师一再强调的操作方式进行,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合上书参与思考时多无从下手。教师最担心的是:对多数学生来说,预习仅成为流于形式上的教学环节,没有多少实际的教学价值。

(三)在让学生对先学内容与再学内容进行展示的环节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让实践中的教师彷徨、忧虑而有些无所适从

1.口头表述的学生表达声音不够响亮,不规范,有些问题组内虽经过集体讨论,但表述的同学未真正理解,表述过程仍有多个问题,教师不得不随时通过当堂指导提醒表述的同学注意表述方式才有所改观。

2.其他组学生在展示或表述时,其他组学生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未认真倾听或观察板演过程,或做导学稿下面环节的练习、或做作业,有的甚至表面上讨论问题趁机聊天说笑;整个课堂似乎学生“积极参与”,但真正“有效参与”的很少。

3.为加分环节的公平性,让更多小组都有机会参与展示,教师不得不安排较多教学时间进行展示、点评,有些一题多解,学生为本组能多获得分值,提出自己的解法,有时因为没有认真倾听或组内交流不充分,解答思路断断续续,需要本组同学相互补充完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进度有序展开,以前一节课通过师生互动教学能完成的教学内容被拖成一课时仅完成一半多,应该说进度问题是教师最纠结,也是教师想走回头路的重要原因。有心的教师曾采用根据学习内容预先把问题或活动分配到各组,由组内商议并指定由谁完成展示,少用抢答方式,减少展示时间,推进教学流程。

4.生本课堂合作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的。而在对“合作学习任务”(探究有价值意义的内容)进行组内讨论环节中,讨论多停留在表面,有的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小组为了获得发言的机会,对所学的内容不求甚解,没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当教师举出反例时就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学习问题没有更深入的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参与意识差,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小组合作效率确实不高。

5.现推行的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有一定负面影响,学生的单词教学特别是口语教学,缺乏一定的语境,教学环节未能环环相扣,对学生阅读、口语能力的提升带来相当困难。(四)教师的担心

若把课堂较多时间交给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通过组内合作的方式学习新知,容易造成在交流展示时学生只关心问题的答案,而缺少对知识来龙去脉的深入理解,缺少对知识与例习题的变式、拓展延伸;就连优等生对学科中难度以上的问题思考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分析,若教师对新知识讲解分析过少,课堂容量大量减少,是否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优等生的思维的培养会成为另一无法避免的问题,这一点从北蝉、干览两所中学的教师交流中得到验证。而我校必须尽快解决的“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目标又如何得以实现?优等生的进一步缺少是否会影响我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与优生的流失?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一时也无法有效解决。而从各组优等生的交流中可知,多数优等生对自己在课堂上担负的帮教任务不喜欢、不愿花精力去做,这从另一方面导致小组合作多停留在表面。(五)小组座位安排带来的弊端

小组座位的安排与加分竞赛机制对部分学生缺少诱惑,在某一方面却为这些学生抄袭作业提供便利,部分学生抄袭作业现象重复发生,而部分组长为避免本组“1”、“2”学生因旧有不良学习习惯常忘做作业或不做作业导致本组被扣分,往往默许甚至提供抄袭作业的便利,而这些学生还理直气壮解释为“组长给予指导”。组长的职责与各小组的监督机制仍有待今后教学模式深化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与完善。另一方面,教室内座位的安排也让我们教师很纠结:八年级各班人数多为32~36人,无法以每组4人或5人安排,6人组(5人组、6人组座位编排如图所示)多常见于现行座位安排中,于是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6人组)不得不面临背对或侧对黑板听讲的局面。一段时间后,教师麻烦于集体讲解或展示点评时一再提醒“请看黑板”,学生麻烦于一堂45分钟课堂内必须多次转身或转头看黑板,有的时间一长出现颈部酸麻现象或不注意听讲;而各段3、4、5班级教室面积小,座位安排空隙少,教师巡视不方便,却让学生讲空话更方便。(六)在“合作学习展示”环节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的评价缺乏策略

1.没有对学生提出的与之不同或与之相近的答案给予肯定,接受那些意料之外但却言之有理的答案;直接否定了学生的错误的观点,没有让学生说明其中的理由。有时也没有问一些补充性的问题:你为什么那么想等等。

2.教师往往急于呈现自己的观点,没有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在什么情况下介入没有把握好,没有给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学习留出足够多的空间,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⑶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在课堂教学中仍是放不开;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每个课时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没有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部分感悟与反思

1.生本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功夫在课下,精彩在课上”,老师的角色就是如何组织学生精彩展示,如何给小组活动搭建平台。

2.突出学生主体不等于放任学生自己学,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能及的,教师应为之。其实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绝大多数是取决于主导的催化能力的高低,那种淡化或否定课堂教师主导作用的观点恰恰是“主导作用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有效发挥,教师可以根据课型、课标、学情积极探索“讲”与 “学”的“黄金分割点”,而不是每节课过多地纠缠在时间的多与少,更不应用时间占用的多少来衡量课堂45分钟效益!3.反思为本,优化“生本课堂“:“名师==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研究表明教师的经验源于时间的积累。⑴生本课堂应具有什么的形态,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有何区别,如何去建构,哪些理论可指导生本课堂的建构,生本教育应具备什么样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等等,我们只能从阅读学习和案例分析中寻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习来引领导航生本课堂。⑵把“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当作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让学习研究成为习惯、反思交流变成常规;要学会在言谈和行动中思考生本教育,以三尺讲台为舞台,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优化完善生本课堂,从而建构出不同学科和个性特色的生本课堂新形态;学会在撰写与生本课堂有关的教育叙事、案例和课例分析中反思生本课堂,学会在反思批判中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

优化课堂导入 打造生本课堂 篇3

1 课堂导入的功能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好梯子、做好铺垫,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也可以增加学生体验,为难点的突破做好铺垫.

2 课堂导入的方式和实践

2.1 视频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在教学的一开始,通过播放与教学有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让学生进入情绪高昂的内心状态,从而达到富有活力主动学习.

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设计中,一开始播放学生非常熟悉的《猫和老鼠》的动画片段:猫和老鼠在追逐中,猫拿起消防水管却发现没水,正疑惑间,调皮的小老鼠趁其不备,偷偷打开开关,结果手握水管的猫在巨大水流的反作用力下被发射到了空中.视频一播放,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后边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思维接着活跃起来,效果非常好.再如:《实验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教学设计中,一开始播放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复古武器投石器”的视频,在引入动能的同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2 问题引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一开始,恰当合理的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疑惑,给学生以启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的欲望,能很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力的分解》的教学设计中,一开始就设置一个情景:一人开车在荒无人烟的野外陷入泥泞地抛锚,车内有绳子,路边有树.提出问题:没有其他人帮忙的情况下,一个人如何才能将车拉出?学生非常困惑,并积极思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极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3 温故知新,运用预习学案引入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基于原有的基础,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学习新知识所需的旧知识是否能够准备好对新知识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研究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储备的结合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时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知识、思维障碍,利用预习学案,设置“温故知新”的内容,回顾基础的同时为学生新的知识构建打好基础.这样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好梯子,让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内在学习动力,打造真正身心愉悦的课堂学习.

例如:在山东省优质课课题《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教学中,课堂上学生在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时,需要设置一个中间状态,使两个状态之间满足气体实验三定律的内容,从而推导出最终两个状态之间的关系.一开始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对气体实验三定律的关系式不能达到自如运用的熟练程度,不管从思维上还是在运用上都有一定的阻碍.在让学生通过不同的中间状态进行推导时更是遇到了障碍.后来,结合学习中的需要,我在预习案中设置了温故知新内容,涉及了气体实验三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图象等与新课学习相关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做好了预备,结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多的同学更加顺利的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再如:在《实验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预习案中设置这样的问题:在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实验中,木板与小车间有摩擦力,是如何消除摩擦力影响的?在学生回顾平衡摩擦力的方法的同时也为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方案设计做好了铺垫.

2.4 实验引入,增加体验,为新的知识构建做好准备,为难点的突破做好铺垫

“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过难的问题又会让学生感到畏惧.只有在“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思考、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从“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在课堂引入的环节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实验,增加学生体验,为新知识构建做好准备,也利于学生突破难点.

例如:在省优质课展评课题《实验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方案设计环节中更好的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在一开始的“探究什么功对应动能的变化”的环节中,课堂导入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小实验:(1)手推水平轨道上的小车获得动能.(2)物块由静止释放获得动能.(3)弹弓弹物块.在引导学生思考动能的变化对应什么力的功的同时更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为后边设计“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不同方案设计做好预设准备,这樣就为学生设计方案搭好了“台阶和梯子”,使方案设计这一环节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成了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桃子,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再如:《实验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橡皮筋实验设计中,倍增法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不易自行突破.教师可以在教学一开始的导入环节中演示隐含倍增法原理的弹弓实验:巧妙设计不同根橡皮条的弹弓,用一组橡皮条弹射物块、用相同的两组、三组橡皮条弹射物块,这样在演示实验的同时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更大程度的发挥课堂导入的功能.

走向“生本”课堂 篇4

走向“生本”, 这是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 是对学生的全面负责。生本教育, 首先让学生能够自主,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他们会像在卡拉OK厅的人们一样, 虽然他们不一定是职业歌手, 不一定受过专业训练, 但他们都能放开喉咙唱出自己最拿手的歌曲, 而且能把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理解经过加工在饱含激情中唱出, 这样一来, 卡拉OK厅的聚会自然变成了一台丰盛的文化大餐, 一场全明星阵容的文艺晚会, 在快乐中他们都成了导演和明星, 把自己潜在的学习天性、本能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永远也不会疲乏。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完全相信学生”;在技术层面上的核心是“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具体操作遵循“先做后学, 先会后学, 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最理想的结果会是“全面挖掘学生的潜能, 开启全体学生的智慧, 达到人人能学, 人人好学, 个个有创新”。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从常规课堂教学到生本课堂教学, 需要教师的角色转换。老师要当好一堂课的总策划师, 设计好每个人都能说、都愿意说、有兴趣想说的前置作业, 前置作业既要简单, 还要空, 以求低进入, 不断生成;有时是客串点评家, 不断帮助学生提炼升华;老师有时必须充当剧务, 提供学生需要的一切;需要时也要当星头, 把所有明星聚在一起, 唱好每一台戏;还要当好向导, 不时掌控学生展示交流的动向, 引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总之, 老师虽然退出了导演和主演的角色, 把教室真正归还给学生, 但对老师的要求更高, 需要的知识面更广, 判断和决策能力更强, 调控机制更灵活实用, 前瞻性更远, 包容性更大。

二、学生角色的转换

教室本来就是为学生准备的,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教育最根本的课堂模式, 小组内, 学生有明确的分工, 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每个人都是管理者, 也都是合作者, 他们在课前一起查找资料、分析整理资料、预习新课、共同完成前置作业, 他们在不断交流、讨论、互评中快乐地成长, 在课堂上, 他们更是精神焕发、跃跃欲试, 各小组争先恐后到讲台上展示成果、与其他小组辩论、评价其他小组的成果, 多渠道、多方式获得大量信息, 由被动吸收变成了主动吸取, 由在压抑的气氛中去听、记、练、考转换为轻松愉快地、积极地参与, 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开动脑筋想、认真记、激情地辩, 全方位展示各自的才能, 他们都在交流中定位自己的角色, 在思考中积淀学科知识, 在张显个性的探究中锻炼能力, 他们没有失落和遗憾, 乐于学, 好于学, 学得好, 学得轻松开心。

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 他们的智慧和知识的“广博性”相互感染, 常常会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出现无法预知而令人心灵震撼的场面, 他们个个都是“小”演讲家、“小”博物学家、“小”工程设计师……

三、生本教育的课堂给我们展示了别样的天地

进行生本教育, 学生不只是从简单层面上获得了知识, 让考试分数得到提高, 而是在日常的合作学习中, 学会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非常有趣, 在盎然的兴趣中, 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和分享成果中, 学会了资源共享、团结协作, 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 实现了人的完满发展, 课堂上洋溢着蓬勃的生命活力, 每个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内化的强大动力, 课堂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 巨大的引力吸引他们不断去探索、去发现, 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快乐的成长。在相互评价中, 学生永远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 小组内的生生交流、小组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老师与小组和班级的交流, 达到了生生互动、生生互帮, 师生互动, 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的信息交流, 师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能最好的实现学生的积极、快乐、高质、高效的学习。同时, 在合作学习中, 还能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 他们在合作和交流中, 会深深地体会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集体的智慧却无穷尽, 他们会主动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去, 积极地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

四、素质教育必须走向生本课堂

教育改革提倡进行素质教育, 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平衡发展, 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 而不是限制学生。素质教育将必然走生本教育的道路。把课堂放手还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主动的探究, 主动合作、主动展示, 甚至主动评价学生学习的知识, 让学生保持天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使每个学生都能高质、高效、生动、快乐的自主学习。只有走生本教育, 教育的春天才能真正来临, 教育才有出路, 才会彰显教育独特的人文魅力。

参考文献

[1]《视听教学》.

生本课堂用语 篇5

1、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词语、名言、小故事等)

2、课文主要内容()

3、我喜欢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是()我知道了(),由此,我想起了()。

4、拓展。(或推荐阅读)

生本课堂的语言规范小探

一、初读课文后,可采用如下表达方式: 读了这篇课文,我若有所思,明白了…… 读了这篇课文,使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读了这篇课文,我真是恍然大悟(或豁然开朗)…… 读了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或启发)……

二、全班交流时,可采用如下表达方式:

请大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第x页第几自然段…… 请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第x页第几自然段…… 请大家把视线跳跃到第x页第几自然段……

三、读句子谈体会时的表达:

读了这句话,我体会到了(从整体上谈)……

读了这句话,我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抓重点词谈)…… 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自己或生活中的(联系生活实际谈)……

教师激励学生用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别人比自己说得好,激励学生时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学生贪玩、不学时用)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鼓励学生,回答好时)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学生回答问题没答到要害和实质时或者换个角度看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学生回答问题没答到要害和实质时或者换个角度看问题)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提醒学生不能骄傲)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鼓励学生多讨论、不懂要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 罗大京)(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提醒学生加强练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激励学生要亲自实践)默读便于思考,朗读便于记忆。(激励学生学习要采用多种方法)

二、课前两分钟主持人语言模式

大家好!今天的课前两分钟由我来为大家主持,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给大家带来的是…课前两分钟到此结束,请大家做好上课的准备,下面把时间交给**老师。

三、班级展示时学生汇报语言模式

“生本课堂”课改之路 篇6

2013年,临沂四中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新一届领导班子围绕“尊重规律办教育,从细从严抓管理,依靠科学提质量,以人为本促发展”的办学思想,营造“风正气顺心齐、科学优质高效”的工作氛围,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校力图从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系统构建学校文化体系这一源头抓起,为课堂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一、有效开展校本培训,引导教师转变观念

教学的过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人,取决于学生认知基础、学习动机与风格,取决于教师深厚的学术背景、美丽的心灵与高尚情操的精神力量,甚至取决于其他与教学有关的人,而不完全取决于模式。为了让老师转变观念,学校除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通识性培训和学科性培训之外,一直坚持实施系统的校本培训。

1.专家讲授,科学引领

2015年4月25日,由中国专家学者协会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中小学微课程建设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论坛”在我校2号报告厅举行。无须“车马劳顿”,老师们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当今教育教学最前沿的理论。像这样的专家报告会,学校每学期举办多次,通过邀请全国各级专家、名师,向学校教职工讲解教育教学前沿理论、新课改理念、生本课堂、有效教学操作方法等,科学引领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2.专题讲座,具体指导

学校分期分批对教研室主任、学科备课组长举行专题讲座,从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科研上进行具体指导,鼓励老师大胆探索适合自己、适合学科、适合不同课型的有效“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和“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

3.校长讲解,答疑解困

校长深入教研室、深入班级、深入课堂,亲自调研,真实了解教师、学生对“生本课堂”的认识、理解情况,然后从教育思想、教改形式、教改理念和学校课改发展方向上强化课改领导力,明确提出,打造“生本课堂”,不是提出一种固化的模式,而是明确课改的方向——建设“以生为本的学习型课堂,把自主、互助、合作、探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不是提出一些僵化的要求,而是提出原则性的遵照——倡导“三讲三不讲”、“三布置三不布置”。“三讲”是指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将学生不理解自己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将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易漏的知识;“三不讲”是指学生会的不讲,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教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通过这些培训,使教师深刻认识到:课堂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又势在必行的重大任务,“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完成从课堂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服务者、评价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怀着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来培养学生。

二、狠抓教科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1.成立教科研中心,细化“生本课堂”

学校教科研中心根据“生本课堂”的要求,从教师“教”的视角和学生“学”的视角,开发了教师“生本课堂”教学“两案教学法”,即授课教师课前不仅需精心准备“教”案,还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授课“课型”编写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学”案(表一),力图实现两个目标:(1)将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用“实”、用“活”;(2)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学案”,明确“教案”与“学案”的本质区别,真正从学生如何学习的角度进行开发和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学生学习过程的脚手架,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制定临沂四中“生本课堂”课堂观察评价量规(表二),使教师的“生本课堂”有“章”可寻,有“纪”可遵。

2.推门听课,形成制度

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校长、教干深入课堂,推门听课,为使听评课踏脚留“痕”,走得更“远”,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规定教干、教科研中心人员每周听课节数,有听必评;每周周五上午由教科研中心汇总,填写临沂四中听评课汇总表格(表三),每周周一在学校网络上向全校师生公布;每周周五下午三点半定时召开教干、教科研中心人员听评课调度会议(特殊情况冲突除外),逐一交流听评课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来共同分析、研究和探讨,确定是教师“教”的问题,还是学生“学”的问题,达成共识,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给有关级部、有关授课教师,做好教学反思;推选“课堂之星”,组织他们上示范课、开公开课和研究课,通过挖掘“身边”优秀课堂资源,“近水楼台先得月”,让教师学到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生本课堂”水平。

3.人人参与,共同进步

各年级、各级部组织所有教师全员参加听评课,每一周编排教师听评课安排表(表四),面向全校开放课堂,依据“生本课堂”评价量规,由学科组老师、教干以及教科研中心的老师,共同对这节课进行评分和评价,并将结果在学校网络上公布。这样,人人参与,实作、实训,促使全体教师进入“生本课堂”、研究“生本课堂”、改进“生本课堂”,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4.构建共享平台,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为了使教育教学、科研更上一个台阶,全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积极搭建平台,创建《有效教学探索》内部刊物,为教师开展广泛而有深度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提供帮助。为打造“生本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教学探索》编辑出版了多期“生本课堂”专辑,通过这个平台,教师既展示了自己“生本课堂”的教学研究成果,又极大地激发了教育科研热情,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水平。近几年,教师撰写的课改研究论文、课题研究获各级各类奖项(或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及相关学科专业类报刊上发表)400余篇。

让数学课堂走向“生本” 篇7

一、在快乐中学、在玩中学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指出:“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 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 使人产生心理兴奋和生理的活跃, 在兴奋中才会获得最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 我积极地为学生实施愉快的课堂教学。如, 在学习“20以内的加法”时, 我设计了“快乐的凑15点”的游戏,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每人准备0~9数卡一副, 四副数卡洗匀。组长负责发数卡, 组长给每人发一张数卡, 先问第一人还要不要再发。再问第二人、第三人和自己。如果谁手上的数卡点数之和是15, 谁就赢;如果4个人手上的数卡点数都超过15或比15小时, 最接近15者为赢。赢了的同学可以得到一颗红星。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游戏, 可是正好适合了孩子们爱玩、好胜的心理, 他们往往玩到不愿放手, 下课了还在那里比个高低。在这个游戏中, 孩子们几乎把20以内的加法都用上了, 而孩子们并不认为是在学习, 而是在玩。学习成了一件开心的事情, 许多学生会问“老师数学课真会玩, 下一节上数学吗?”眼睛里充满了期待。

二、信任学生, 敢于放手

实施“生本教育”, 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解放, 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这样, 学生才能有足够的自主的空间去自由发挥, 自由创造。例如, 在讲用3个边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 厘米时, 我在一个班放手让学生去做, 在学习的解题方法上没有过多的干预, 结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有的小组自己动手摆一摆、拼一拼, 有的小组自己动手画一画等, 通过各种途径探究、交流、总结出他们自己的方法, 学到的方法远比书本上和老师讲的方法要多得多。有的学生说:拼成的大长方形是有8个2厘米的边长组成, 所以2×8=16厘米;有的学生说: (2+2+2+2) ×2=16厘米;还有的学生说:我是用加法算的:2+2+2+2+2+2+2+2=16厘米;也有学生说:我是这样想的:6×2+2×2=16厘米。虽然有些学生的表述不是很完整, 但从他们的发言中我觉得他们确实都懂了, 老师无需再多讲了。同样的一个内容但在另一个班, 我没有充分信任学生, 放手让他们去做, 生怕他们不会做, 还特别提示“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 ×2”结果, 学生“很乖”, 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交流汇报时, 他们对求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 ×2套用的很准确, 但除此之外, 却所知甚少, 除了周长就是 (6+2) ×2=16厘米, 就再也没有不同的声音了。

三、尊重学生, 激励学

在数学课堂上, 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 我也会给予肯定, 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能力。例如: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对学生汇报的不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我会多次用到一些激励语言, 像“你真棒!”“真聪明, 你们能想出这么多不同的解题方法来。”“你想想是这样的吗?你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生本课堂”课改之路 篇8

2013 年, 临沂四中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新一届领导班子围绕“尊重规律办教育, 从细从严抓管理, 依靠科学提质量, 以人为本促发展”的办学思想, 营造“风正气顺心齐、科学优质高效”的工作氛围, 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学校力图从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系统构建学校文化体系这一源头抓起, 为课堂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一、有效开展校本培训, 引导教师转变观念

教学的过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教学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人, 取决于学生认知基础、学习动机与风格, 取决于教师深厚的学术背景、美丽的心灵与高尚情操的精神力量, 甚至取决于其他与教学有关的人, 而不完全取决于模式。为了让老师转变观念, 学校除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通识性培训和学科性培训之外, 一直坚持实施系统的校本培训。

1.专家讲授, 科学引领

2015 年4 月25 日, 由中国专家学者协会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中小学微课程建设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论坛”在我校2号报告厅举行。无须“车马劳顿”, 老师们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当今教育教学最前沿的理论。像这样的专家报告会, 学校每学期举办多次, 通过邀请全国各级专家、名师, 向学校教职工讲解教育教学前沿理论、新课改理念、生本课堂、有效教学操作方法等, 科学引领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2.专题讲座, 具体指导

学校分期分批对教研室主任、学科备课组长举行专题讲座, 从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科研上进行具体指导, 鼓励老师大胆探索适合自己、适合学科、适合不同课型的有效“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和“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

3.校长讲解, 答疑解困

校长深入教研室、深入班级、深入课堂, 亲自调研, 真实了解教师、学生对“生本课堂”的认识、理解情况, 然后从教育思想、教改形式、教改理念和学校课改发展方向上强化课改领导力, 明确提出, 打造“生本课堂”, 不是提出一种固化的模式, 而是明确课改的方向———建设“以生为本的学习型课堂, 把自主、互助、合作、探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不是提出一些僵化的要求, 而是提出原则性的遵照———倡导“三讲三不讲”、“三布置三不布置”。“三讲”是指将学生提出的问题, 将学生不理解自己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 将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易漏的知识;“三不讲”是指学生会的不讲, 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 教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通过这些培训, 使教师深刻认识到:课堂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又势在必行的重大任务, “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完成从课堂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服务者、评价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怀着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来培养学生。

二、狠抓教科研,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1.成立教科研中心, 细化“生本课堂”

学校教科研中心根据“生本课堂”的要求, 从教师“教”的视角和学生“学”的视角, 开发了教师“生本课堂”教学“两案教学法”, 即授课教师课前不仅需精心准备“教”案, 还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授课“课型”编写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学”案 (表一) , 力图实现两个目标: (1) 将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用“实”、用“活”; (2) 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学案”, 明确“教案”与“学案”的本质区别, 真正从学生如何学习的角度进行开发和设计, 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 提供学生学习过程的脚手架, 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制定临沂四中“生本课堂”课堂观察评价量规 (表二) , 使教师的“生本课堂”有“章”可寻, 有“纪”可遵。

2.推门听课, 形成制度

学校管理“重心”下移, 校长、教干深入课堂, 推门听课, 为使听评课踏脚留“痕”, 走得更“远”, 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规定教干、教科研中心人员每周听课节数, 有听必评;每周周五上午由教科研中心汇总, 填写临沂四中听评课汇总表格 (表三) , 每周周一在学校网络上向全校师生公布;每周周五下午三点半定时召开教干、教科研中心人员听评课调度会议 (特殊情况冲突除外) , 逐一交流听评课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提出出来来共共同同分分析析、、研研究究和和探探讨讨, , 确确定定是是教教师师““教”的问题, 还是学生生““学学””的的问问题题, , 达达成成共共识识, , 及及时时解解决决, , 及及时时反反馈给有关级部、有关关授授课课教教师师, , 做做好好教教学学反反思思;;推推选选““课课堂堂之之星”, 组织他们上示范范课课、、开开公公开开课课和和研研究究课课, , 通通过过挖挖掘掘““身身边边””优秀课堂资源, “近水水楼楼台台先先得得月月””, , 让让教教师师学学到到他他人人之之长长, , 补补自自己之短, 不断改进和和提提高高自自己己的的““生生本本课课堂堂””水水平平。。

33..人人人人参参与与, , 共共同同进进步步

各各年年级级、、各各级级部部组组织织所所有有教教师师全全员员参参加听评课, 每一周编编排排教教师师听听评评课课安安排排表表 ( (表表四四) ) , , 面面向向全全校校开放课堂, 依据“生本本课课堂堂””评评价价量量规规, , 由由学学科科组组老老师师、、教教干干以以及教科研中心的老师师, , 共共同同对对这这节节课课进进行行评评分分和和评评价价, , 并并将将结结果在学校网络上公公布布。。这这样样, , 人人人人参参与与, , 实实作作、、实实训训, , 促促使使全全体教师进入“生本课课堂堂””、、研研究究““生生本本课课堂堂””、、改改进进““生生本本课课堂堂”,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教学学水水平平。。

44..构构建建共共享享平平台台, , 促促进进教教师师素素质质的的整整体体提高

生本课堂 篇9

一、语文生本课堂的特质

(一) 关注学习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生本课堂下学习目标关注的主体是学生, 不再是教师。是随着学习的深入, 学生对知识的逐渐掌握, 能力的不断提升, 情感的不断升华, 而不是教师的个人教学技能秀。贯彻“生本”精神, 课堂呈现的学习目标应该是三维的角度,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 学习目标不是简单的问题罗列, 而是教师出示明确的学习要求后, 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以达成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 学习目标要分清是一个单元的还是一个课时的, 不能一篇课文用一个学习目标。

(二) 关注学习方法与目标达成的关联度

一般而言, 学习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生本课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是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 课前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能力必然成为教师备课、上课的关注点。课后,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课堂生成来反思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没有达到, 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还有哪些需要改进。总之,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习方法和目标达成的关联度。

(三) 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境和帮助

生本课堂强调以人为本, 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把眼光从几个“精英”身上转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尤其要尊重、帮助、引导学困生。学生在校时间六年, 和教师、同伴接触的时间最长, 在语文生本课堂上教师积极地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把学困生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并在教学中创造出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 为学困生的个性释放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针对学习上的困难, 教师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 有的放矢, 激发学习动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争取不让每一位学困生落后。

二、语文生本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 师生关系往往建立在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教学模式上, 基于这种居高临下式的上下关系, 教师在年龄、学识、职业身份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牵制了师生交往中的话语权, 学生变成了低下与顺从的受动体, 学生的思想被压抑, 情感被忽视, 需求未能满足, 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根据生本教育理论,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善于根据教育对象成长和成才的规律, 使教学模式从知识的被动接受与灌输转变为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主动学习, 使教师的权威式教学变成交流式教学, 在此基础上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并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 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 从而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如我们在教授《天上的街市》一课时, 有位学生就提出:“诗人为什么不写人间的街市而写天上的街市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全班分组讨论, 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前提下课堂鲜活的动态生成。

(二) 精心策划前置性学习内容, 造就生本语文课堂的精彩

为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落实生本教育, 做好课前准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前要设计前置性作业, 引导学生提前学习, 促使学生多接触教材, 并通过网络、书本、家长等多种渠道去了解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并将其积累整理, 以便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和展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 如果学生在课前已经做好充分准备, 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 学生思维清晰, 小组合作协调, 且发言积极踊跃, 非常自信, 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这样更有利于引发每个学生的思维, 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增强

(三) 注重分层教学的利用

生本课堂就是强调学生的本位思想, 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我们可以发现, 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不同, 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需要更为深刻的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其学习要求,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本位能力,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 常规的课堂内容也无法接受, 这就造成学生本位理念无法发挥。为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 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 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的不同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积极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生本课堂, 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实际的学习之中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 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质量。

(四) 立足合作学习

“生本课堂”主张以生为本, 自主建构, 把学习的权利和时间充分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挖掘学习潜能, 掌握学习方法, 形成一种“兵教兵”的学习模式, 从而在自由开放又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语文学习的意义, 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 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在小组内分享表达, 将自己的问题、疑惑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从而实现生生互学互教, 使自学效果进一步巩固。生本课堂的合作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合作, 也包含课前的合作, 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布置任务, 设置一些前置性作业, 让小组组员根据要求预习, 完成前置性练习, 并将未能理解的问题及知识点记录下来, 回到课堂进行讨论交流。并且要保证每位组员都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生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应该积极利用生本课堂, 注重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努力提升教师利用生本课堂提高语文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以此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新课标提出之后, 各种教学理念不断出现, 生本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被人们广泛接受。生本课题是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教学方法,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解脱。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果利用生本课题必然会进一步地促进其提高教学的质量。基于此,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从生本角度来谈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生本课堂,语文教学,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晔.浅谈“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J].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 (4) :194.

生本课堂 篇10

一、课堂导入趣味化, 调动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有效的劳技课应从导入开始, 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他们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月季花的制作》一课中, 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请学生猜谜。

师:今天这节课, 请大家猜几个谜语, 猜对的奖品是这几枝老师做的纸花!

师:谜语一, 三十一号称霸王;谜语二, 百花争艳广寒宫;谜语三, 芳亘四时, 终年披秀, 寒暑不改, 常沐春风。

生:……

师:这三个谜语的谜底都是月季花, 月季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花卉, 今天我们就尝试用各种纸张来制作月季花。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导入, 如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案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等, 最终目的只有一个,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任务具体化, 激发学生实践操作的主观能动性

劳技课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的操作任务决定着我们课堂的教学目标, 因此学生操作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在研究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制定一个总任务, 再把总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任务, 通过让学生完成这些小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月季花的制作》一课中, 教师首先奖励给每个合作小组一朵上一届学生完成的纸质月季花, 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上一届的同学完成的作品, 你们想不想学做?有没有信心完成?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接着教师布置本节课的任务:制作纸质月季花。同时与学生一起分解任务, 月季花的制作可以分为:1.月季花的结构是怎么样的?2.制作纸质月季花需要哪些材料?3.制作纸质月季花可以分为几个步骤?4.制作纸质月季花要用到哪些技法?

三、开发教具学具, 协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

纸上得来终觉浅, 须知此事要躬行。劳技课是一门知行合一的学科, 它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知行结合, 利用不同的教具学具给学生直观的体验, 同时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平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维利说:“儿童单靠动脑, 只能理解和领会知识;如果加上动手, 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 那么知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 知识将成为他改进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在课堂导入后, 教师可以奖励给每组学生不同的月季花, 调动他们装点教室、学习制作月季花的兴趣。纸质月季花制作的重点难点集中在花朵的制作上。在实践中, 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做的花朵能形神具备, 大多数学生做花都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花蕊、花瓣、花萼大小的比例不协调;二是花瓣过于整齐, 没有做到错落有致;三是花萼和花瓣主次不分。这些问题主要暴露出了学生观察不够仔细, 他们缺乏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在做花的时候不能做到“心中有花”。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光给学生讲解花的结构是远远不够。我们可以制作一些各种花的花蕊、花瓣、花萼作为学具,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贯彻思考, 看看其他花的花蕊、花瓣、花萼与月季花的有什么不一样, 月季花的花蕊、花瓣、花萼分别有什么特点, 只有做到“心中有花”才能做出完美的月季花。

四、巧用评价与激励, 推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恰当地运用评价与激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潜能。在劳技课教学中, 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运用评价与激励, 能够达到以评促教的效果。在评价与激励的过程中, 我们应注意要有情感、有针对性, 防止评价与激励语言苍白乏力, 只会说“好”或“很棒”。教师要学会用简短、恰当、言之有物的语言给予学生褒扬, 如“你这个花做得层次分明, 很好”“你做的叶子经脉清晰, 大小恰当, 真不错”等, 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有效课堂 生本之源 篇11

一、诱发兴趣激活课堂

兴趣是力量的源泉。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这是毋庸置疑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教师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课文的特点,尽可能联系学生实际,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如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再现情景、多媒体课件演示、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引起学生共鸣,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船长》一课,由于学生没有危急时刻的生活体验,难以理解船长的行为特点,不能真正感受到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高尚品质。这时我们可选择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为学生播放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运用电脑虚拟制作的天空、大海、波浪、诺曼底号轮船,使课文中的场景在银幕中不断得到再现。再配上舒缓、美妙的音乐,使学生浮想联翩,仿佛也开始了一次无忧无虑的海上航行。接着,画面逐渐变黑,最后陡然一转——一艘阴森森的巨轮从荧幕深处轰然驶出,紧接着,碗碟的震荡、海水的涌入、人们的慌乱、轮船的破损、孩子的恐惧……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从未经历过的灾难的情境,产生情感体验。此时,教师再巧妙地引导学生: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从这三方面,来说一说当时的慌乱、紧张、危急情景。)你能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情景表现出来吗?面对慌乱的局面、危急情景,船长哈尔威是怎样做的?人们能不能化险为夷?请同学们细细读课文,从课文的语句品味船长的高尚品质。(沉着冷静、舍己救人、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这样有效的学习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文本”,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和体验,实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提问突显效果

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节课四十分钟,如果教师罗列的问题过多过滥,学生只能被问题所“困”,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设置的问题指向性要明确,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这样课堂才会展示精彩,突显效果。

例:一位教师在教《孔子游春》中“论水”这段话时,学生读了一遍后,教师问:孔子收获了什么?(学生莫名其妙)师再问:孔子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接下来又是:哪些词用来形容君子?同学们心中的(君子)标准是什么?孔子眼里的君子怎么样?水有哪些品质?……问题像吹泡泡似的从老师嘴里一个个冒出来,随意而无目的性,课堂上学生被教师牵得晕头转向。

这里,不妨把“问题”化为“话题”组织教学。如:(1)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是“真君子”?(2)孔子说“水”是“真君子”为什么?(3)“……”说明“水”还有许多品质,你还能列举出它的哪些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悟水”,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认识不一样,学生都能获独特的“体验”,品尝成功的喜悦。一句话,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为学生服务。

三、积极参与 彰显活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思考的深度,以及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采取各种方式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程度,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组织了这样的学习过程: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生: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板书:外形)

生:课文写了变色龙捕食的情况。(板书:捕食)

生:我知道了变色龙会变色。(板书:会变色)

生:我还知道了变色龙的隐秘性很强。(板书:隐秘性)

师:这节课你想研究变色龙的什么?(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的问题,确定学习的目标)

生:我研究变色龙怎样变色。

生:我研究变色龙的外形特点。

生:我研究变色龙是怎样捕食的。

生:我研究变色龙的隐秘性;我想知道它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环境)

生:我想知道变色龙捕食有什么绝招?(绝招)

……(学生纷纷举手,兴致高涨。)

师:看来同学们想研究的问题实在太多了,你们打算如何研究?

生:我自己读课文研究。(激励:好,独自研读,文贵自得)

生:我寻找自己的好伙伴讨论。(评价:合作探究,可以)

生:我们四人一组讨论学习。

生:我们按照选择的问题分组讨论,研究问题相同的为一组。(主意不错!)

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愿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探索,自主获得知识,我作出决定:“好吧,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去研究你想研究的问题吧!话音刚落,同学们就“活动”开了:有独自一人学习的,有二人、三人、四人、五人为一组合作探索学习的。学习的方法也不相同:有默读课文,圈划批注的;有大声朗读的;有边读书边查阅资料的(别名、生活环境);还有边看书边画画的(研究外形奇特)……一时间,课堂里没有一个闲人,整个课堂成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乐园。学生全程参与,人人是主人,让课堂活起来了。

四、扎实训练促进发展

重视扎扎实实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不断提高其学习语文的能力。扎实的训练是提高课堂实效行之有效的途径。语文课应将训练进行到底——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抓住重点字词不放手,紧扣关键语段细品味……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中变色龙捕食的过程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学生探究后)你们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生:我们小组研究了“变色龙是怎样捕食的。”

师:通过研究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变色龙捕食时非常狡猾。

师:这里的“狡猾”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领悟了)机警、机灵、有耐心。

师:能读出变色龙的这个特点吗?(生读)

师:老师听了,没觉得变色龙“有耐心、很机灵”,谁再读一读?(学生再读时,知道突出“连续几个小时、一动不动、似睡非睡、窥探、伺机”等词)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变色龙捕食有“绝招”,它的每只眼睛能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变色龙可以“一目二视”,两只眼睛能分别观察不同方向的猎物,当它同时注视前方时,又能准确判断距离,这就是它的“绝招”。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查资料的!

(小演示:让学生一只眼睛看前面黑板上的字,另一只眼睛看左边墙上的名人名言——学生做不到)

师:这是“绝招”,你们觉得变色龙怎么样?(有趣)谁来读出它的有趣?

师:你们还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变色龙捕食的速度快得惊人!

师:你从哪里发现的?请你读出来。(学生读出了第12自然段)

师:老师没觉得速度“快得惊人”,尤其是那伸出的舌头老半天才收回去。谁来试一试?(生再读,突出了“迅来不及掩耳之势”、“刹那间”、“刷”等词。)老师觉得那“舌头”也不“长得惊人”谁再读?(学生读时,突出了“超过它身长的一倍”)

师:(小结后)同学们,作者绘声绘色地介绍了变色龙,你们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绘声绘色地把变色龙捕食的整个过程介绍给大家听听呢?(学生复述,把课文语言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生本课堂”新模式探究 篇12

在详细讲解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和余弦公式》后, 由于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比较简单, 我作了大胆的尝试:将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教学交给学生.三个平行班级自愿产生了三名同学来讲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在他们准备阶段, 我提出了四点要求:①将本节内容彻底读懂;②备课要详细, 思路要清晰, 在课前要试讲一遍;③例题自己任意选取;④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留半节课点评.接下来三名同学就自行备课, 我并没有给予任何帮助.下面是这三名同学上课的主要步骤:

【片段1】 英语 (1) 班朱栋峰同学执教

1.复习回顾

sin (α+β) =sinαcosβ+cosαsinβ

sin (α-β) =sinαcosβ-cosαsinβ

cos (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

cos (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

2.讲解新课

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出推导tan (α+β) 的过程, 得出undefined.并且在推导的过程中提出:为什么采用分子分母同时除以cosαcosβ?由学生讨论解决此问题.而tan (α-β) 的推导是请同学在黑板上完成的.

3.例题讲解

已知tanα, tanβ是方程x2+5x-6=0的两根, 求tan (α+β) 的值.

此题目由同学在下面讨论, 而后请同学到黑板上完成.采用的方法是求出方程的两根, 即tanα, tanβ的值, 再代入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求出tan (α+β) .

最后老师介绍了第二种方法: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 直接求出tanα+tanβ和tanαtanβ, 整体代入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求出tan (α+β) .从而结束了本节课教学, 总共花了22分钟.

【片段2】 英语 (2) 班孙婉婷同学执教

1.复习回顾

sin (α+β) =sinαcosβ+cosαsinβ

cos (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

sin (α-β) =sinαcosβ-cosαsinβ

cos (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

2.讲解新课

推导出两角和的正切公式:undefined, 将其中的β换成-β得到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并且分析这两个公式, 用黄色粉笔将公式中的符号重点突出.

3.例题讲解

例1 计算:tan15°, tan75°. (此例题由老师示范讲解)

例2 求证:undefined. (此题由学生上黑板完成)

例3 已知:tanα, tanβ是方程x2+5x-6=0的两根, 求tan (α+β) 的值. (此题由学生上黑板完成)

例4 化简:tan12°+tan33°+tan12°tan33°. (此题由老师讲解)

例题的讲解速度比较快, 题目的难易跨度比较大.

总共花去25分钟的时间.

【片段3】 英语 (3) 班陈登涵同学执教

1.复习回顾

sin (α±β) =sinαcosβ±cosαsinβ

cos (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

2.问题引入

由学生上黑板计算:sin15°, cos15°, 老师问:tan15°等于多少呢?由undefined可以求出其结果.那么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解决吗?能否类似于计算sin15°, cos15°, 直接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求tan15°呢?揭示课题 (板书: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

3.讲解新课

由老师在黑板上推导出了两角和的正切公式:undefined, 再由学生上黑板类推出两角差的正切公式.接着对公式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并用此公式解决了计算tan15°的另一种方法.

4.例题讲解

已知:tanα, tanβ是方程x2+5x-6=0的两根, 求tan (α+β) 的值. (此题由老师评讲)

最后进行总结, 总共花去了30分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三名同学的讲解各有其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他们的尝试让一直在旁边静观的我悟出了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学生需要的教学, 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是学生好学的模式, 即“生本”培养模式.

一、必须营建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

由于“老师”就是自己的同伴, “学生”就是自己的同学, 所以“师生”之间没有距离, 课堂气氛始终都很轻松.虽然三名同学上课都比较粗糙, 但三节课都充满了活力, 并且课堂效果也很不错, 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同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有此收益与其上课情况并不成正比, 也就是说老师上这样的课远远不会达到这样的效果.课后95%的同学反映非常喜欢上这样的课, 同学上课不会紧张, 能放松心情, 注意力特别集中.由此让我明白, 营建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 快乐、愉悦的情绪与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对思维活动具有强化的功能, 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可以促使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 自主地参与数学“研究”活动, 自如地与教师、同学沟通信息.进入了这样的心理状态, “生本”理念才能真正凸显出来.

二、必须建立体验教育形式

虽然学生只是二年级的学生, 并且是英语专业的学生, 但作为师范生其教学模式应与普通高中有所区别.体验教育模式就是以建构主义学习论为理论基础, 为师范生们构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 使其在教育体验中认识自我、感悟文化,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 在教育体验中学会自我反思和提升.82%的同学都要求这样的课要经常开, 尽量让每一名同学都有机会站到讲台上, 提前锻炼自己上课方面的能力,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前作好准备.

英语 (1) 班的朱栋峰同学在上完课后, 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作为一名老师, 知识量一定要多, 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为了毕业以后成功地担任教师这一角色, 我要从现在开始多看课外书, 上课更认真地听讲.朱栋峰同学的数学经常不及格, 但从这次当了“一节课老师”之后, 他上课的表现积极多了, 并且能及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数学学习进步很明显, 班主任也反映他在其他学科上的学习也比以前认真许多.

让学生体验做老师的感觉, 也让学生自己明白什么样的学生是老师喜欢的学生,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 让其知道目前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直觉意识

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三名同学在新课引入时, 都复习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 但描述的顺序不同, 其中孙婉婷的回顾顺序与学生的直觉正好相反, 但此顺序能更形象地体现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证明步骤.我认为让学生意识到这一冲突, 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 提高数学直觉认知能力.另外两名同学的回顾顺序也没有按照课本上知识呈现的顺序, 都是先复习正弦, 然后是余弦, 这样能水到渠成地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学生这样的设计让我明白, 讲课时要有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感觉, 如推导正切公式先呈现正弦, 就让学生直觉上感到了接下来推导公式的方法, 讲课时也能很轻松, 长此下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意识, 更能让老师的讲课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创设条件, 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做“一堂课的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发现自己潜能的机会.三名同学在上完课后都反思道:在上课之前有很多顾虑, 害怕出丑, 担心自己的字在黑板上展现出来同学们会不会发笑;担心同学们不支持、不配合……但是开始上课时, 同学们的积极配合, 使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了.其中, 孙婉婷同学在上完课后说:人只有自信, 才能自强不息, 才能为自己的愿望或理想而努力奋斗;只有自信, 才能有必胜的信念, 才能有勇气攀登科学高峰.当今世界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中, 唯有努力表现自己的才能, 发挥自己的价值, 相信自己, 努力创造并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 才有成功的希望.这些体会, 让其他学生感染到成功的喜悦, 让上课本人发现了自己的创造潜能.

课后64%的同学反映, 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走上讲台, 体验这份感觉, 感受那份成功的快乐.由于条件的限制使得这样的机会很少, 但我觉得可以在评讲练习或试卷时让同学走上讲台评讲一道或两道题目.这样既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走上讲台, 也能让习题课多了一种形式, 避免了习题课的枯燥无味, 让习题课多了一道彩虹.

“生本”培养模式的探讨, 从学生的角度去总结再回到学生身上, 其效果会更明显.在学生身上我看到构建学生迫切需要的培养模式, 至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营建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体验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直觉意识;创设条件, 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因此, 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不仅要仔细钻研教材、教法,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法, 从学生的学法出发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 使课堂里不仅有教师的教, 更有学生的学, 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实现“生本”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利平.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生本培养模式的思考.大连师范学院.

[2]袁井梅.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名师之路, 2006 (3) .

上一篇:领导人讲话下一篇:检验认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