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

2024-07-03

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共8篇)

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 篇1

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

许多教师对课标中要求“改变情境的呈现方式,让情境与生活紧密结合”已能很好把握,而对问题情境的核心要求“具有数学味与富有挑战性”突破不大,有的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数学本质。要改进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重视数学本位与学生本体。

数学本位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第一切入点。无论哪一种教材,其例题的编制都是经过专家、学者认真思考,并结合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有序发展合理安排的,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其基点是要清楚问题情境的知识点和这一知识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改进教材情境或重新创设问题情境也应在不改变其问题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其次,问题情境必须是现实的、简约的、整合的,教师应该对各种基于生活的情境进行加工,让问题的数学信息便于学生观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尽快激活,而不是让情境牵引学生走向语文类或其他学科类的思考,这也是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意所在。

学生本位是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学生为本,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已经贴近学生的生活了,那就是以生为本。诚然,这是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十分重要的一方面,从心理学上说有认同感。然而,好的情境更应关注的是能否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对学生具有挑战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条件和机会,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而让学生长期停留在低起点的问题情境中,只能说是一种低层次的“生本”。

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 篇2

二、践行反思, 期待花开

课堂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课堂教学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我认为自己还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 由重点关注教师“教”转向重点关注学生“学”

本次活动, 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 老师讲得太多, 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这是因为迫于完成教学任务赶时间, 没有给学生留更多思考、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忽略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我应该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2. 生本课堂的小组合作注重实效, 分工要明确

在课改中, 小组合作学习日益被广大师生所接受, 但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分工不明确。所以, 在

在课堂中如何完

文/周

根据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 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可概括为: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 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 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

一、感受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音乐艺术的一切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学生用听觉直接感知音乐是感受音乐的前提条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聆听, 在听的时候, 除了“听”的内容, 教师还要设计“听”的方法。学生有了兴趣才想“听”, “听”了以后才会更有兴趣。我参加了县音乐优质课评比,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的《小青蛙找家》这一课。在学习新歌之前, 我让学生竖起小耳朵仔细地聆听音乐, 在听到“呱”字时用动作表现出来。带着问题的小孩子们对这首歌曲很认真地进行聆听, 并且在“呱”那里用动作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 一曲结束后, 有一位学生叹着气说:“这么快就放完了。”我马上接过话题:“小朋友们喜欢听这首歌曲, 老师就再让你们听一听, 这次听的时候要把你熟悉的那一句用动作表现一下。”学生的听就更深入了, 随后我让学生听我演奏, 在听中随唱, 边听边唱, 学会了这首歌曲。

在音乐教学中, 即使是利用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 也必须结合听觉的感知来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所以, 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 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 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音乐教育中, 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学生的听觉能力, 只有当学生产生了一种主动去感受音乐的积极心态后, 才会自觉地、主动地学习音乐。

教学中, 针对一些不爱发言的学生, 教师可以给他一个固定的分工, 使他有一定的责任感, 从而参与学习, 这样也可以使小组学习在纪律上有所保障。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提问要建立在让每位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思考, 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产生交流、表达的愿望。

一堂精彩的课必须是师生的“双剑合璧”, 如果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那教师只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我欣赏。因此, 只有让学生真正主宰生本课堂, 才能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实现高效课堂。我坚信, 只要不断反思、不断践行, 幸福教学的花儿一定会在生本课堂上快乐绽放!

“一课五教”的教研模式让我受益匪浅, 自己一路走来, 虽然忙碌着、累着, 但同时也快乐着, 因为我有了收获:从“磨”课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磨”出了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采纳;我“磨”出了生本导学的“放”, “磨”掉了自己教学中的“守”, 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少走弯路。“一课五教”活动成就了我教学生涯的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

二、表现音乐

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能促进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 而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又促进了他们音乐感受力的发展, 也为发展音乐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 情绪容易冲动而多变, 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 但仍比较差。“动”是儿童的天性, 把“动”引入音乐教学, 特别是低年级, 让学生身体的“动”配合音乐的“动”, 能使他们的各种感官活动起来, 激发他们的兴趣, 很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会《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后, 我让小朋友们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来表现歌曲的内容, 有一个学生说, 他要用青蛙的跳来表现这首歌, 有学生说, 他要用蛙泳来表现, 有一个学生说, 她要以青蛙的叫声来表现音乐……我让他们一一上讲台表演,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实现了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要使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应该激发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这样, 学生才能在表演中倾注自己的情感, 使音乐更具有感染力。老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不要用框圈住学生。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都不一样, 对音乐的感受力也不同, 所以也就存在不同的音乐想象。

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由用各种手段来表现音乐,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才能, 使表现力迅速提高。

三、创造音乐

学生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闪光点”, 鼓励他们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 进行即兴的音乐创作。

生本课堂的物理教学 篇3

物理教学自主学习题目师本教育一直是以“师”为本,以“知识”为本,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教师是设计者,学生是“待加工品”,学生不具备自主发展的可能性,仅能被被动的改造、塑造和设计。升本教育认为教育教学的本质是推动儿童有效的自主学习和提升,学习是必须依靠学生的生命机制才能得以发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无法真正替代。那么教师要转变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的工作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向设计学习,要变师本的“有为”为生本的“无为”;要“贵言”“希言”,则“我无为而民主化”“我无欲而民自朴”。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就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甚至“不教而教”。一句话:教学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以“观察和实验”为主,学会问、学会猜、学会计划、学会做、学会分析、学会反思、学会交流与合作。

那么如何才能把物理教学生本课堂呢?我的做法如下:

一、自学

学生开始接触物理这门学科,那么要需要老师的指导学生阅读。如“動与静”这节,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总结得出4个问题:(1)没有不运动的物体;(2)什么是运动和静止;(3)什么是参照物;(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四个问题学生自我阅读是可以掌握的,那么最难理解的是参照物的选择。学生平时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都选择相对于地面静止的为参照物,如果选择相对于地面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学生就很难理解,那么就指导学生如何来理解“运动”和“参照物”这两个概念,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的事例,理解参照物就是假设为不动的物体,比较位置是否变化。在事例中发现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问题,激励学生想要学好物理必须要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在自己生命的机制中自我找到发生的事情,并知道事情的本质,学会提出问题,学好猜想和假设。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节自我阅读,知道单位及换算关系,总结出测量工具都有量程和分度值,通过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读数、记录。知道多次测量的目的,了解了误差,指导学生说出和日常生活中测量的不同之处,总结出测量的规律。

如“快与慢”这节的自我阅读,学生能总结比较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探究方法中是控制变量法,知道了速度的公式、公式变形,单位和计算题的步骤。

二、学习小组

小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全体性和活动性,可使学生间形成和谐、友好、合作、竞争的关系共同达到成功的彼岸,没有学习小组就没有生本课堂。

物理教学都有实验探究,那么,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小组的学习,每一节的探究实验尽量做到能利用生活中的工具来做,这样能够让学生利用生活的工具和事例来探究物理现象,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例如,(1)“探究摩擦力”让学生分别拧开有竖纹和光滑的瓶盖,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出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2)在探究“惯性”时,老师让学生利用钢笔帽和纸条来探究,让学生自己想出探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方法或者事例。(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让学生用手指分别顶起笔尖向下和笔帽向下的铅笔;再用不同的力把笔帽向下压手指。(4)在教学生“功”这一章,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我设计了一趟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拿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终于明白了道理。

通过小组的探究展示结论和疑问,再放到班级里研讨,再通过学生的相互质疑、相互讲解、相互评价、相互鼓励,把问题解决,如果学生再无法解决问题时,老师才能点拨,最终把问题解决。小组长要加以培训,交流经验,还得定期的轮换,老师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还要有奖励、评比机制。

生本课堂离不开讨论,离不开小组学习,所以一定要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一个可以让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自由开放的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为育人而教,在教中育人。

三、检验和检测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我是以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来出题的。检测出题从易到难分三个档次。

如在“动与静”围绕参照物的选择出题,来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重点出以相对于地面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题。检验题如下:

例1.当你乘车向东行驶,以汽车为参照物你是(),路旁的树是(),树向()行驶;以路旁的树为参照物,你是()。

例2.坐在沿河顺流而下的甲船上的乘客,看到河岸上的树都在向北退去,同时看到另一船也从甲船旁向北退去,但船比树林退的慢些,由此可见,若以树林为参照物,甲船是向()运动,乙船是向()运动。

检测题如下:

例1.“日出日落”这句话中研究的运动物体是(),是以()为参照物。

例2.在古诗词中,许多优美的词句包含着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此诗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是选()作为参照物,“仔细看山山不动”是选()作为参照物。

例3.甲乙两列火车,以甲车为参照物,得出乙车向东运动的结论。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的运动情况是()

A.一定向东运动B.一定向西运动

C.一定静止D.向东、向西或静止均有可能

检验题要学生展示、点评来完成,检测题要以组内互批、组间互批来完成。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篇4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途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使广大教师进一步适应“生本教育”的要求,引导教师生本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行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水平,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草案)。

一、全体师生对生本教育要有统一的认识。

教师(方面)——教师是做好生本教育的关键,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要帮助指导教师顺利做好改变。在中心学校赴广州培训人员二级培训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进一步深入学习生本教育理论,通过观看生本教育课堂实录,开展生本教育教师交流会,使教师深刻领会其理念实质,根本转变观念,进一步思考如何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思路。

①以学校(或教研组)为单位,全体教师交流讨论、学习生本教育。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各个学科组探讨如何从“前置作业的设置、导学案的设计、课堂学习的引导组织以及课后巩固题的布置等”环节,稳步、有效、重点突破地推开生本课堂教学实践。

②教师创造性地实践,充分体现生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抓住生本教育的实施关键----把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遵循生本教育的操作原则----把为教师好教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教学;掌握生本教育的操作技能——“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及时训练”。

③教师边学习,边实验、边思考,勤总结,促反思。通过不断学习,科学创造地实践,反复总结、讨论研究,不断地提炼改进,逐步走向成熟。

总之,每一个教师在课前必须多研究----研究教材(精选知识),研究学生(精选方法),研究教学(精心设计学生好学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少讲精讲,以趣激学,以疑引学,以生助学,以教促学。课后,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精选练习,及时检测,并认真批改,精细分析,重点反馈。

学生(方面)——①学生是教育的发生处和最终落脚点,是教育依靠的坚强后盾。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训,如国旗下讲话呼吁,校园环境熏陶,班主任宣传,任课老师引导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为“生本教育”的落实打好基础。

②组织学生讨论,充分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具有语言的、思维的、学习和创造的本能,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充分明确生本理念下的学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如何调整学习行为、学习习惯,最终实现生命提升和发展。

总之,每一个学生在课前必须自主先学,记录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以备上课时提问和探讨。在课中必须象考试一样紧张地学习,紧张地思维,积极参与合作,主动探疑解疑,多学多为。在课后必须独立检测,及时梳理重点难点,并做好自我总结。

二、加强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的组织管理以分管校长和年级主任为主要负责人,各学科组长为本学科的责任人,以老带新,以强扶弱,层层分包,责任到人,全面彻底的推开“生本”教育。

三、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前置性作业-小组讨论-班级汇报-总结巩固。

1、布置前置性。

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采取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和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相结合原则。如字词读写,课文朗读,关于教材内容简单一点的问题,就由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完成。部分体现开放性的作业, 需要收集资料,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由小组长分工,每个组员准备一部分,再由记录员或组长整合,综合成文或作品。

①前置性作业布置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②精心设计课前3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小游戏、小活动,让学生做好课前热身活动。

③把课外阅读融进课堂。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联系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谈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提供展示相关资料的机会。④每堂课结束时都会给学生推荐书目或文章让学生再阅读。

为保证以上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心学校开展图书进课堂活动,将学生学习活动必备的工具书、与教材内容有联系的所有图书全部搬进课堂,方便学生查阅资料、课外阅读,增加学生信息量。

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力求做到简单、低入、根本、开放。①简单:要求作业的环节要简单,学生能一目了然。

②低入:要求设计的作业难度要适中,要照顾全体,保证每个人都能发现一点,体味发现的快乐。

③根本: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难重点,使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完成大部分的知识点。

④开放: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收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小组讨论

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采用四人合作小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选好组长,明确职责,培训组员,学会分工,学会表达,给小组个性化命名。

②为学生提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课堂上,每个小组成员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根据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倾听朗读,互考互教,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自由争辨,最后形成小组的共同学习成果。学习中,优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带动学困生多思考、多

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教师在巡视时,针对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

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多角度思考。每一位同学的结论都是不同角度思维的结果,同学们辩论得越激烈,思维碰撞得火花越绚烂多彩。

3、班级汇报。

小组合作交流后,由小组成员或小组代表将学习中产生的学习成果,疑难问题展示出来。各小组学生之间进行比较鉴别,互相补充,互相解答。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4、总结和巩固。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每一节课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回顾,使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使思维更加清晰,使学生有成就感,乐学。

四、具体工作措施:

1、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学科组长和实验班级教师带头实践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率先达标。优先打造本学科优质的“生本”课堂,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全年级教师上节示范课。每位教师的课堂都应该是开放课堂,平等交流,创新实践,努力打造优质生本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督促帮教制度。年级组制定出详细可行的考核制度。把生本教育的落实质量,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年级组每周要组织人员(学校领导和各学科组长和各科生本优秀教师等),对各教师的生本教育情况进行督促帮教,及时总结经验,找准问题,修正方案,对生本教育实践优秀的教师要给以表彰,对于消极应付的教师给以帮教谈话。

3、以生本教育为教学课堂的主要形式,推进生本教育稳步实施。年级组举行的公开课,都要求以践行生本为主旨,每位教师一个学期内至少要上好一次生本公开课。对于生本不达标的公开课,年级组可以要求该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再上一次公开课,直至达标为止。

4、各学科组每周开展生本专题探研。抓好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建设、小组合作、小组交流等方面抓出实效。每天座班时间为各学科组的集体研讨时间,总结当天的教学情况,安排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做好前置作业的预置,形成习惯。适应好生本教育的基本环节,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好生本教学课堂流程,较熟练地运用生本教育相关理念与技巧,抓好课堂教学。

5、在开展系列活动中推进生本教育

1)专家引领。在生本课堂实施过程中,邀请西宁十三中教师对我们的生本课堂及时的进行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

2)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与哈拉直沟、五

十、东沟中心学校开展联合教研,加强生本教育研究。

3)各组每月至少推出一堂“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研究课,组织教师听课观摩,并以对话互动的形式进行研讨分析。

4)生本教育优秀个案和个人随笔评比。每一个教师在学习、实践、思考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及时反思,提炼出成功的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或以随笔、论文形式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或改进的措施。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四突出:

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四个基本流序:

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班级汇报---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一、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通过前置学习,鼓励学生先学。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

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起点要低,要求简单,形式开放。

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

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1、“低入” 是指教学的起点要尽量低一些,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低入”,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时找到成就感。

2、“简单”:不是指内容简单或者难度较小,而是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很大空间,让他们去发挥。

3、“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理科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文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对语文教学,要问“阅读推进了没有”?对数学或理科教学,要问“根本抓住了没有”?对英语教学,要问“活动形成了没有”?

4、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就是把它灵魂化,使学生浅池戏水,深池激浪,达到深思高出,是整个备课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才产生巨大的学生学习的空间。

5、如何做到简单根本:抓住核心。核心指的是:核心内容、核心环节、核心思想、核心技术以及内容、环节、技术、思想的核心——感悟

6、“多做” 多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人人可做,即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二是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探究知识的心理,感受学习的快乐。即通过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

7、“深思”就是在 “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是指学生在多做的基础上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把知识深化,构建成认知结构。

8、“高出”就是有收获,是前置性学习的质量要求。

二、小组合作学习,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班级交流,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四、总结和巩固。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汇报、质疑、讨论常规化”。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和活动的机会。

2.四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展示汇报之后,再自由组合进行拓展延伸。

5、注意:①异质分组:好、中、差搭配;②选好组长、明确职责;③培训组员:学会分工,学会表达;④给小组个性化命名;⑤最好语、数、英等学科达成共识,小组固定,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学习习惯培养

1、学会发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并改正、补充。

2、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勇于作出评价。

3、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个人观点,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再讲一次。

4、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5、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即组内声音,15cm以内能听到的声音,称为图书馆声音,保证组内成员听清;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全班声音)。

6、职责轮换。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要定期轮换,培养责任意识,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

7、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要求人人参与,对发言多的进行次数限制,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8、合作学习的调控应当注意:抓好常规,树立榜样;充分利用示范效应;健全小组奖励机制(遵循激励性、共同提高、小组奖励的原则);课堂上应该注意恰当运用鼓励语言;让学生学会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课前:

1、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案一体设计(即前置性作业)。

2、选择承担研究任务并主讲的学生小组,必要时先培训主讲学生。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捆绑住教师的手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时刻牢记在心,要做好了一个帮助者、引导者。

3、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应解决方案。对于生成性的新问题不能置之不理,这不但是学生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4、估计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的切入点可能有哪些,以便在课堂上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5、准备练习应用或反馈评价所需要的问题,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发展评价项目。课中:

1、仔细倾听研究小组的讲解思路,观察提问同学的动机情况,仔细做好记录,及时点评。点评要注意即时性,否则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展示思路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出现模糊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学生

进行讨论。

3、要提倡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感受挫折,这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两面。课后:

1、反思、整理、记录教学反思。对课堂上争执不下的一些问题,查阅资料、寻找思路。

2、准备练习应用专题训练资料;解答学生的质疑或单独培训主讲学生。课后

1、反思、整理、补充课堂笔记或是错题集。

2、小组内交流心得,完成有关巩固练习并自己批改。

生本评研:以学养学,以学养考

郭思乐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

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评”是评价,“研”是研讨。“评”要评得实在,评得生动,评出孩子的自信。“研”要研得深刻,研得透彻,研出孩子思维的火花。评研的操作方法

1、教师编制制试题---学生做题---互评研讨(互对答案,研究错题)

2、学生编制试题---同学互考---互评研讨

3、教师再编制制试题---学生再做题---再互评研讨

4、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比,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评研过程

生本课堂教师、学生用语

一、教师组织教学、激励学生用语 教师组织教学用语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随意说话时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学生贪玩、不学时用)侧耳倾听,洗耳恭听。(提醒学生注意倾听)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学生说话,课堂乱时用)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治通鉴)(提醒学生注意倾听)教师激励学生用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别人比自己说得好,激励学生时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学生贪玩、不学时用)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鼓励学生,回答好时)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学生回答问题没答到要害和实质时或者换个角度看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学生回答问题没答到要害和实质时或者换个角度看问题)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提醒学生不能骄傲)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鼓励学生多讨论、不懂要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 罗大京)(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提醒学生加强练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激励学生要亲自实践)默读便于思考,朗读便于记忆。(激励学生学习要采用多种方法)

二、课前两分钟主持人语言模式

大家好!今天的课前两分钟由我来为大家主持,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给大家带来的是…课前两分钟

到此结束,请大家做好上课的准备,下面把时间交给**老师。

三、班级展示时学生汇报语言模式

大家好!我是--组的1号,我给大家汇报交流的是…下面请我们组的2号给大家汇报交流…(组内成员发 言完毕,可以向现场提出问题)

组长:我们**组发言完毕,还有哪个组进行补充? 我们组发言完毕,哪个组来和我们挑战? 我们组发言完毕,哪个组还有不同的理解?

请大家把目光投向第--自然段或第--页或大屏幕请大家和我一起把课文的--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生本课堂学生精彩用语汇集

1.请同学们坐端正,用心听我发言。

2.我愿意把课文精彩部分给大家读一读。3.我很佩服你的钻劲儿。

4.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5.某某同学,我想跟你比一比。

6.谢谢你帮我解答了这个疑问,以后我也要多读书,了解更多的知识。7.我们是一个集体,大家应该团结,互相帮助。

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是从读书过程中,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开展了它的意思。

9.你听得真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10.我的课堂我作主。

11.请你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12.前面的同学讲得很好,我的观点和他的很接近,或许我的发言更完整。13.你朗读得绘声绘色,我们把掌声送给他。14.这个词不常用,你能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吗? 15.请你听我把话说完整,再来给我补充。

16.你很会思考,能够把课文和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我要向你学习。

17.刚才某某同学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8.同学们的看法各有不同,现在我想把大家的看法总结一下。

19.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就让我做一次领头羊,给大伙开好头吧!20.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他的想法与我非常相似,但还有一些不完整,就让我帮他补充一下吧!

2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虽然这个问题难倒了许多同学,但我还是想尝试一下。

22.他的发言真是令我茅塞顿开,我一下又有了新的想法,就让我和同学们分享我的想法吧。

23.虽然前面的同学发言很踊跃,我想我和后面的同学的发言会更精彩。24.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你有勇气发言,希望你继续努力。25.“所谓学问、学问,勤学好问”。我想请教一下同学们一个问题。26.谢谢你给我的帮助,我听明白了。

27.我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说明白没有,如果我表达的不清楚,你可以再问。

28.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声,还读出了情。29.努力改正缺点,你可是个很出色的人。30.说错了没关系,我会帮助你。

31.请你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说重复的内容。32.请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小组的想法。33.这节课你很棒,说得非常好就像陆九渊说的那样“学而疑之,疑而问之,我问而知之”,我要向你学习。

34.自信可以让我们走向成功,请大胆说出你的想法吧!35.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大胆地交流,敞开你的心扉做一个爱发言的。

36.老师,你每次先锋组都是他们组,这次能不能给别的组一次机会呢? 37.思想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请你用心思考好吗? 38.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求人不如求己”,如果你们小组也出现了争议,不妨可以查查书,书中没有,小组也解决不了,再请求大家的帮助,这样不是更好吗?

39.这位同学朗读得抑扬顿挫,有时如高山流水,有时平静如西湖,我在他的朗读中,仿佛身临其境,细细的领略了其中的美。40.你读得太美了,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1.某某同学的朗读很有感情,我被他的朗读感动了。42.你们组汇报得真棒!我们组也要向你们组学习,但希望你们组不要骄傲,俗话说: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43.你们组可真棒呀!个个踊跃发言,虽然答案不正确,可是你们组敢于把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希望你们组继续努力!

44.这是我们小组共同研究的结果。

45.你的建议很好,我虚心接受。

46.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47.不知道我的解释是否令你满意,大家如果对我的解释有疑议,请及时提出,让我们共同讨论。

48.对于这个问题,我允许我们有不同的意见。

49.关于这个问题,我查到一些资料,大家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0.通过以上小组的讲解与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我们知道学无止境,我们要向以上小组学习,并且将掌声送给他们,谢谢他们为我们解答问题,还告诉我们做题的方法。

51.通过这节生本课,我们组的收获很多,并且我们组平时不敢发言的同学也发言了。

52.我学会了和小组成员和睦相处,相互合作,小组就像一个小家,共同讨论、交流、解决难题,有不同的发现和创造,像一家人团聚一样快乐。53.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课前“多做”,“感悟”才能更深。54.感谢你们组能给我解惑,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啊!

丹麻中心学校生本教育

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再思考 篇5

[摘 要] 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我们不能仅把它看成一种教学方法,而应把它视为一种教学理念.本文在阐释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现状,提出了几个策略以优化和改进生本课堂.[关键词] 初中数学;生本课堂;问题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是新课程改革下有效的教育理念,其思想本质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而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基于生本课堂理念开展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自我知识储备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等良好习惯的形成,还能够为学生感知数学、激发兴趣、融入课堂提供机会.然而,当前的问题教学中出现了内容预设程度过高、缺乏课堂生成等一系列新问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生本课堂的理念之下,深入探讨问题教学,开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能力型思维范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其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为优化、稳定和实效.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内涵

阐释

生本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善于运用情境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现有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的过程,也就是在正确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独立自主地开展探索活动,让学生在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掌握和理解更多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生本理念下?_展问题教学,一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其主体地位,数学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得来的,在具体实践中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知识的“研究者”;二要紧密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感受,注重学生自身的学情,创建差异化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之间不同的个体差异;三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力量,开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要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设置问题时,要应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感性知识,既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又培养出健康的情感与价值观;四要借助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营造出一种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在探索中允许学生表达出不同的观点,对于同一个问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优化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策略

展问题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回答出准确的答案,而是要在不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模式下,结合前文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1.改进问题的表达方式

与小学数学知识相比,初中数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在问题内容的设置上,应改变数学机械化的问题教学定式,将学生身边的柴米油盐等“数学现象”植入问题教学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口语化内容,使问题教学更多地符合几何、函数、逻辑运算等.例如,组织学生学习“投影”知识时,笔者针对初中生立体几何思维尚未建立的实际,通过各种手势在灯光中的影像、灯光位置调整时物体位置的变化等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投影知识的认识和理解.2.巧设数学问题难度

结合新旧知识点的问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让学生能够根据基础知识回答出部分问题.对于剩余问题,要让学生认真思考后再回答,从而有效避免问题太易,学生举手回答时课堂秩序变得混乱的现象,又不至于问题过难而出现没有学生能够回答的尴尬情形.并且,设置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按照“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顺序,在给予学生适当思考时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构出个性化的数学思维图式.例如,组织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知识时,笔者在课前1~2天时间里,要求学生在家里做出大小不等的若干个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所做的图形,然后结合自己的操作,要求学生回答如何判定几个图形是否存在相似关系,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与“相似”有关的内容,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操作到理论的升华.3.优化问题教学过程

只有领悟到推理数学问题的过程才是问题教学的真正目的.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着眼于学情,以学生回答问题为主线,通过引导和帮助,促使学生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在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不应急于判断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而应多问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促使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分享自己解题思维的过程时,发现自己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并重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例如,组织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已知△ABC,AB=AC,如果在一次小火灾中烧掉部分图形,仅留下底边BC和∠C,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条件重新还原出△ABC.在该题的解决过程中,有学生从∠C入手,有学生从BC入手,在学生复原出等腰三角形ABC后,笔者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随后继续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并要求学生应用几何语言进行提炼和总结.4.提升学生的参与深度

教学中也要树立“为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本教学理念,不断延展问题教学范围.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加之课堂时间有限,在实施问题教学时,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置在重点和难点上,对于一些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围绕基础性、思考跨度小的内容组织学生学习;对于一些开放性、有探讨性、有价值的内容,则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问题教学的差异性,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问题教学的机会.例如,给出如下试题:已知摩天轮的中心与地面相距130米,摩天轮的半径是50米,如果你乘坐摩天轮从最底端以每秒1°的速度转动,当转动2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在该题的讲解过程中,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摩天轮的画面,迅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并按照习题讲解步骤进行理解,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5.创新问题教学形式

在问题学习形式的设计上,要达到“新、奇、趣、准”,课堂问题的设置就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要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度,使学生从内心渴望知识,渴望征服难题.例如,组织学生复习“概率”时,笔者利用微课组织学生复习该知识,其中微课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上半部分为问题情境,即学校分配给我们班参加校庆的名额,班长说每个学生参加校庆的机会为50%,并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学生依次抽签,然后在上半部分视频结束时,笔者设置了一个带有悬念的问题:这样做真的公平吗?若不公平,请你设计一个公平的方案.接着,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推理,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笔者展示出下半部分微课内容,具体阐述了上述抽签是否合理,从而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6.优化问题教学评价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 篇6

学校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根本环节和主要途径,又是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健康的情感、发展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基础。为此,不断探究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好(hǎo)学、乐学,使老师乐教,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对师生生命的尊重与激扬,这是新课改理念的追求,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责任和追求,更是我们回归教育本真、回归学生学习天性的根本追求。2010年秋季,双城市引进生本教育实验,以课堂为主阵地,抓教研教改,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构建适合生命成长的和谐环境。我们有幸接触了“生本教育”,让我们有了“找到了”的兴奋感觉。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找到了一种“学生好(hǎo)学、乐学,老师乐教,尊重和激扬师生生命”的有效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下面就浅谈一下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1、生本教育概念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这和我们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

学而设计的教育。

2、生本教育的特点

① 突出学生 ② 突出学习教得少 学得多

③突出合作 ④突出探究

3、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构或模式主要有四个教学环节。

一、是课前老师布置前置性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寻求小组帮助解决;

课前,学生先学,是指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采取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和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相结合原则。如字词读写,课文朗读,关于课文内容简单一点的问题,就由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完成。而部分作业体现开放性, 需要收集资料,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就由小组长分工,每个组员准备一部分,再由记录员或组长整合,综合成文或作品。课前完成了前置性作业, 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具体方法有:1.前置性作业布置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布置学生查找林冲的资料,学习《在大海中永生》时查找邓小平爷爷的资料等。2.精心设计课前3分钟。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设计了“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让学生了解《水浒传》中人物;在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让学生欣赏高尔基的散文诗朗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高尔基等。3.把课外阅读融进课堂。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联系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谈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提供展示相关资料的机会。4.每堂课结束时都会给学生推荐书目或文章让学生再阅读。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激励学生继续读《水浒传》,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等。

前置性作业的布置

前置性作业的布置的原则,要立足于“低入、多做、深思、高出”。所谓低入是指“根本、简单、开放”,抓住“根本、简单”形式开放空间,容纳学生的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育的关键。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太阳升起的地方,思想发生的地方,新旧结合的地方,引而不发的地方。前置作业没有固定的格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设置。前置性作业的设置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力求

做到简单、低入、根本、开放。

1、简单:要求作业的环节要简单,学生能一目了然。比如在学“20以内数的加法”时,有老师布置预习作业“计算6+7”。简单明了,学生课上交流的方法达十几种,学生做在其中,乐在其中。

2、低入:要求设计的作业难度要适中,要照顾全体,保证每个人都能发现一点,体味发现的快乐。比如在学习“溶液“这一节时,教师布置这样的实践作业“在家配制食盐水和油水混合物,并观察混合后的液体”。这样的作业,谁都能做到,只是发现多和少,每个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再通过课

堂上的相互补充,相信学生记忆一定非常深刻。

3、根本: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难重点,使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完成大部分的知识点。教师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前,一定要精心备课,熟悉教材的难重点,抓住知识的“根”,课堂上再举一反三,效

果很好。

4、开放: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收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比如语文上课文的学习,教师可以课前布置这样的作业“通过预习课文,找出你不理解的词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这样的作业具有开放性,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前置学习内容:

1、自学课本思考你知道了什么?给大家演示方法来说明

2、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的吗?再如《反比例的意义》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前研究,1、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举例说明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吗?自学中明白了这几个要点,学生的探究、逻辑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有用的。

二是上课时小组讨论解决前置性作业中的问题; 1)为学生提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

课堂上,每个小组成员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根据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倾听朗读,互考互教生字词,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自由争辨,最后形成小组的共同学习成果。学习中,优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带动学困生多思考、多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教师在巡视时,针对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归属感,亲身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意义,变得更加愿意主动学习。一些平时胆小,缺乏自信的同学在同组学生的鼓励、帮助下,也尝试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在老师与同学们的掌声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觉得只要是学生的主动发言,老师千万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与掌声。学生的学习环境越是自由宽松,迸发的潜能越

是巨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一些有待研究的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多角度思考。每一位同学的结论都是不同角度思维的结果,同学们辩论得越激烈,思维碰撞得火花越绚烂多彩。例如,学习比喻句,在完成“把花比作什么”这个比喻句时,有个学生说“花是笑脸”。这时,班里的很多学生都觉得不对,有个学生却用欣赏的目光看了看这个同学,然后对这个同学进行一番表扬,也表达了他是如何理解花是笑脸的,“春天,花开了,多么灿烂,像小朋友绽放的笑脸。”正因为同伴间的质疑,交流,欣赏,理解,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求异思维得到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开展了生本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同学们的相互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的能力明显很强。

三、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充分交流学习体会,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内化知识理解和

正确思维;

小组合作交流后,由小组成员或小组代表将学习中产生的学习成果,疑难问题展示出来。成果和疑难问题交流中各小组学生之间会有比较鉴别,会互相补充,互相解答。比如:我在讲《温度》一课时,我让学生汇报一下北京的气温,零下2摄氏度到5摄氏度,从这一则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在全班汇报交流中,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为其他小组的一些独特见解而喝彩,为自己小组汇报成功而自豪,提高了学生的自评和他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学生或老师对课堂所学进行反思、归纳和总结。

每一节课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思维更加清晰,也更有成就感,更加乐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生本课堂教学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从中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丰富了知识,培养了合作精神,增

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本教育课堂模式下的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曾一度作为新课程下所有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但是轰轰烈烈的第一轮新课改结束后,我们发现小组合作有利有弊,我们仍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小组合作,因为我们的课堂缺少不得,当今社会的发展也而要合作。我对小组合作在数学教学中曾经尝试过,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却很少用,觉得操作起来非常不方便。听了张永慰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又重新思考小组合作的价值及实施的过程。以下是张

老师介绍的方法。首先是建组原则。

四人小组的建立:

1、成立四人小组:好、中、差搭配。

2、选好组长:明确职责。

3、培养组长:怎样分工,怎样表达。

4、给小组起名字。

5、语、数达成共识,小组固定,让学生得心应手。在学生对合作学习认可并产生了一定兴趣的前提下,科学组建小组,使学生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目标要求,按明确的顺序先后发言,可有效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化”、“有效化”开展。组建小组,一般可安排4人,通常“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为1:2:1;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发言水平、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以保证各组间综合水平相近。角色分配,设小老师、监督员、记录员、发言代表等。合作学习初期,小老师通常先由综合素质高、有组织能力、有合作精神的同学担任;监督员、记录员由综合素质稍逊于小老师的同学担任;发言代表按序号能力依次增强。如1号发言代表能力逊于2号发言代表。角色交流顺序,由于“交流混乱”是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可按发言代表先发言(每周的发言代表不重复),监督员(检查员、记录员)、小老师依次的顺序进行,有多名发言代表按序号依次发言,并且发言内容要避免重复,强调“补充、修改、质疑”。角色轮换,在合作学习初期可固定角色一个月左右,等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对角色责任有较明确的认识时,可采取一周(甚至几天、一天)轮换一次的方法。其目的在于使每一学生都有可能尝试不同的角色,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促进角色相互间的尊重。

其次是四人小组的调控:

1、抓好常规,树立榜样。

2、充分利用示范效益。

三学课堂:走向生本教学的探索 篇7

关键词:生本语文课堂,自主预学,问题导学,多元评学

谈到课堂教学, 我们不禁想起了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的一句话, “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1]转换为当下的语境, 即教师传授的知识要精要, 教学要拿出尽量多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学生活动。可见, 古人早已深刻认识到“学”的重要性, “教”必须皈依于“学”。当前, 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仍不尽人意, 费时多、见效慢、效果差。“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 他们就会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以拒绝学习而告终。”[2]如何使课堂具有吸引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我们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一、自主“预学”, 转变备课重心

(一) 设置前置性作业,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生本教育的倡导者郭思乐教授认为设置前置性学习的作业很重要。我们依据郭教授提出的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原则来设置前置性作业。以文言文教学为例, 我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并根据课文注释, 借助古汉语词典, 不依靠教参资料裸读课文。教师编制好预学作业, 内容包括文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重要句子翻译等文言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对此进行自我检测。并设计一个主观性作业:写出你预学后有困惑的问题。对于现代文, 我们借鉴曹勇军老师的经验, 要求学生采用五步自主学习法:概括每一段意思, 梳理清楚文章的思路;记叙类文章概括文章的中心, 议论类文章写出观点;写出你认为的文章写作上最主要的特点;选择你认为的最有特色的一两段进行赏析;写出阅读中感到有疑难的内容或要质疑的地方。五步自主学习用书面作业形式, 在新课学习前三天布置, 学生完成后上交老师批阅。通过设置此类前置性预学作业,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 梳理预学习疑惑, 搭准课堂教学脉搏

通过批阅前置性作业, 教师才能清楚了解哪些是学生学习困难的, 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 哪些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 哪些是学生学习中有困惑且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准确把握学情, 那么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以教学师陀的小说《说书人》为例, 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首先让学生谈谈阅读《孔乙己》的体会, 激发阅读兴趣;其次让学生比较孔乙己之死与说书人之死, 讨论人物形象的异同;再次让学生就“长衫”“铜钱”两个重要道具, 讨论人物的悲剧命运;最后进行学法指导, 强调认识“道具”在小说阅读中的意义。教师的设计富有新意, 意图让学生从“长衫”“铜钱”两个重要的道具入手, 分析落魄知识分子在世态炎凉的社会中不可抗拒的悲剧命运, 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却很冷淡, 思维比较被动。原因在于这一设计只是教师基于自己解读文本后的设计, 而学生阅读中其实并没有注意“长衫”“铜钱”, 他们甚至对“长衫”“铜钱”十分陌生, 学生需要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才会理解。[3]该教学设计远离了学生的“学”, 出现课堂的冷场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 我们只有梳理清楚学生预学习中的疑惑问题, 根据文本价值、单元价值、学生学情, 来发现符合教育规律、有价值的教学问题。只有搭准课堂教学脉搏, 才能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 寻找教学切入点, 研制最佳教学方案

这里说的教学切入点, 不仅是指教师解读文本后为教而寻找的突破口, 而且更是指教师根据文本价值、单元价值、学生学情, 发现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后思考学生应当学什么、教师应当教什么、应当如何进行教学, 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效突破口。比如傅海峰老师在教《长亭送别》时, 通过汇总学生的问题, 发现学生对这篇文章不太感兴趣, 主要原因是文章“啰哩啰嗦”, “离别”得太烦琐, 情节“一点也不生动”。学生所认为的“啰哩啰嗦”, 其实就是文章的最大魅力所在———抒情, 可学生对文章的抒情并不买账。傅老师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了教学的契机, 找到了帮助学生激活文本的最大兴奋点, 用“泪”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欣赏一个关于“秋天·离人·眼泪”的故事———《长亭送别》。文章直接描写眼泪的语句不少于7处 (PPT展示相关语句) , 将眼泪写得如此多姿多彩的作品还真不多见, 你特别欣赏哪一句呢?在顺利完成课堂兴奋点激活这一重要步骤后, 傅老师又通过“泪”的赏析、“泪”的理解两个教学环节, 使学生保持兴奋点, 最后通过引领探讨, 引领写作, 深化学生的兴奋点。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4]该案例启示我们, 如果我们找到了巧妙的教学切入点, 研制出最佳教学方案, 就能激发学生兴奋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样设计教学, 既能突出实效性, 又能显示艺术性, 让课堂生发活力。

二、问题“导学”, 重塑教学关系

以教为本的课堂, 教学关系是连动式的, 老师是大齿轮, 学生是小齿轮, 教师转动, 学生跟动。以生为本的课堂, 教学关系是触发式的, 教师是汽车钥匙, 学生则是动力系统, 一旦启动, 学生就会迸发向前的强大动力。教师如何点燃学生思维引擎, 把准前进方向, 我们设计了有思维张力的问题, 驱动、引导学生进入求知学习状态, 重塑和谐的教学关系。

(一) 呈现预学问题, 引发学生专注学习

如何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呢?我们要巧设问题, 用问题引领学生, 让学生动起来。有效的课堂教学问题, 应是从教学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涵, 教材重点及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 尤其要重视源自前置性作业中暴露的问题, 源自学生预学后提出的疑难问题。比如我们在教《沁园春·长沙》时, 要求学生熟读诗歌后, 根据上下两阙的内容, 完成一副对联。批阅学生作业后, 我们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梳理, 选出两类典型问题用PPT在课堂上呈现, 并组织学生讨论。第一类, 上阕:绘景, 描绘橘子洲头秋色图;下阕:抒情, 感慨峥嵘岁月春色图。第二类, 上阕:独立洲头看湘江秋景引深沉思索。下阕:忆同学少年抒豪情壮志作鸿鹄大志。课堂上,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兴趣浓厚, 思维活跃, 发言积极, 很快发现了问题:第一类问题, 内容表述不合逻辑;词性不一, 上下不工。第二类问题, 词性不一, 字数不等, 不符合对联要求。学生们从问题中探究出了撰写对联的注意点:上下联字数相同, 词性相对, 结构相称;要内容相关, 善于联想想象;要避免重复, 语意通顺, 符合逻辑。我们在学生自我总结的基础上, 再补充有关对联平仄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对联的知识。从课后练习反馈来看, 学生掌握了如何写好对联的基本要求。正因为课堂教学中呈现了来自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学习专注度、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 展现疑难问题,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就是释疑解难, 教师要组织好对疑难问题的教学, 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使生生之间有合作碰撞, 师生之间有交流质疑。比如我们在教《劝学》一文时, 发现许多同学都把“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译成“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 筋骨的强壮。”面对学生翻译中的疑难, 如何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定语后置句式呢?我们并没有简单地灌输知识, 而是设计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师生一起交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锋利”“强壮”是什么词性?它们前面都有一个“的”字, “的”字是什么标志呢?定语修饰什么?把“之”看成在主谓之间, 符合句法要求吗?如把语序换一换, 试试看翻译是否通顺了?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请翻译两句来自初中教材中的文言句子“郑人有欲买履者”“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过学生合作讨论, 师生互动交流, 同学们明白了文言文的定语后置, 记住了一些标志, 如“之”“者”“之……者……”, 课堂教学中, 只有尽量让学生自主体悟, 让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归类总结, 他们才能习得知识, 吸收内化, 他们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三) 追加生成问题, 引领学生深入探究

观察当下的课堂, 师问生答成为常态, 但学生的主体性未必真正得到充分体现。在互动交流中, 教师要敏锐捕捉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适时点拨和追问, 激活学生思维, 解决问题, 生成新的认识。我们在教《留侯论》时, 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第三节写荆轲、聂政, 与写张良有何关系?”有学生马上回答:“起对比作用。”我们没有轻易放过这一错误答案, 没有批评这位学生, 更没有另换其他学生来回答, 而是继续提问这一学生:“什么是对比手法呢?”该学生想了想, 说:“要有正反放在一起, 才叫对比。”紧接追问:“文中荆轲、聂政与张良有正反吗?”学生马上认识到自己理解错了, 他调整思考方向, 重新回答:“用了反衬手法, 突出张良年轻气盛, 鲁莽无知。”在肯定答案并表扬该生后, 又追加了一个问题:“文中第三段写张良不会忍, 第四段写张良能忍, 用了什么手法?”该生随即回答用了对比。我们再问:“你能说说对比与反衬有什么区别吗?”通过教师不断质疑追问, 学生对对比与衬托的理解由混沌逐渐变得清晰:对比的两个事物是并列的比较关系, 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 有主次之分。在课堂中, 学生正确的回答往往会得到老师的肯定, 精彩的回答往往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但在对话交流中出现的错误往往会被一些老师忽视, 甚至遭到批评指责, 这样不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而且会错失引领学生深入探究的良机。教师要善于通过追问引导, 纠正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弥补学生知识上的漏洞, 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学生辨识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多元“评学”, 引领个性成长

教育一词, 英语为“education”, 由拉丁文“educare”而来, 意为引出。由此可见, 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激发, 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迪。生本课堂的教学过程, 应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 是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过程, 是学生学习乐趣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张扬的过程, 是爱好得到发展、才能得到展示、成就感得到满足的过程。我们以学生主动、学会、成长作为评价视角, 多元“评学”, 回归教育引领学生不断成长的本质。

(一) 积极主动参与, 发挥自我主体作用

平时往往会听到有的教师这样评价一节课:这堂课学生没配合好。此话差矣!课堂, 不是教师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 教师不是课堂主角,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表现如何, 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如何, 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 看学生的练习状况如何, 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 看学生发言、思考问题是否积极, 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面是否广、参与人次是否多, 看各类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 看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是否融通, 看课堂学习气氛是否浓厚, 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好, 看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是否养成……一句话, 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而非诱导者, 不能一步步将学生引入自己精心设计的预设中。课堂教学绝不能以损害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代价, 要给学生真正的话语权, 唯有如此, 学生才能主动学习, 才能自由发展, 健康成长。

(二) 形成能力方法, 学会建构知识体系

“教育以学为本, 而且我们所谓教的行动, 不过是为学设置而已;教的目的, 教的过程的核心, 教的实际价值的体现, 全在于学。教学的本质是学, 教要转化为学。”[5]生本课堂, 极易陷入两类误区, 影响“学”的效果。比如:师生互动是生本课堂常见的, 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形式, 但观察平时的语文课堂, 教师满堂问的现象比较普遍, 但问题缺少思维含量, 一望便知, 看似热热闹闹, 实际是追求一种表面的浮华和喧闹, 学生在热闹过后什么收获都没有。再如:生本课堂讨论是常规, 但在实际教学中, 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不管问题是否具有探讨的价值, 动辄就采用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二是讨论过程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深思熟虑, 有时讨论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 纯粹为了形式而讨论, 没有真正让学生融入讨论, 学生各说各的, 各做各的, 甚至有些学生置身事外, 看似热烈讨论, 实则一盘散沙;三是教师完全脱离于讨论之外, 没有给学生必要的辅导指点。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任务, 设计一些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让学生深入思考;设计一些创造性问题, 让学生深入探究;把握讨论的时机, 组织好讨论形式, 让学生形成能力方法, 学会建构知识体系。总之, 互动也好, 讨论也罢, 丰富的形式要产生积极的效果, 要能训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 要注重学生学会, 要把知识建构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三) 产生内在需求, 完善健康生命个性

叶澜教授认为一节好课, 对学生学习来讲, 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学生的生命个性张扬, 继续学习的内在需求, 需要我们以文本为抓手, 进行一些思辨性阅读。比如我们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 该文描绘了一个敢于进谏, 而且善于进谏的邹忌形象。教完课文后, 我们问学生喜欢邹忌吗?学生异口同声说喜欢, 因为他真诚、睿智, 阳光。我们指出课文选自《战国策》, 其中还记载着邹忌另外的故事, 请同学们去读一读, 去发现邹忌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勾了起来, 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他们读了《战国策》中邹忌设局陷害田忌的故事后, 了解到邹忌阴险、卑鄙的一面。通过阅读, 学生明白了人往往有两面性, 人性之善恶, 常常并存于一体。知人识人, 应多一分客观真实。再比如教《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 学生读到的杨荫榆是鲁迅笔下“可恶的人”。我们进一步告诉学生, 杨荫榆是我们无锡人, 杨绛的姑姑, 她是否真是一个“可恶的人”, 让学生阅读杨绛先生的《回忆我的姑母》, 自己找答案。学生迫不及待读完《回忆我的姑母》后, 果真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杨荫榆。杨荫榆的遭遇、人格、品质让学生为之动容。以生为本的语文教育, 主张以读引读, 主张大阅读。不管是思辨性阅读, 还是主题单元阅读, 或是同一作家作品阅读, 我们都应该通过具体的文本阅读,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强烈需求, 促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认知水平、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领学生生命个性的健康成长。

第斯多惠说:“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6]“当教学设计只对教师教好负责, 而不对学生学好负责时, 我们的教学思路、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就会与‘学习’愈行愈远。”[3]只有以生为本, 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有效, 走向高效, 彰显教与学的和谐生态, 回归教育本质。当然, 重视学并不是弱化教, 唯有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 转变课前备课的重心, 转换课中教师的角色, 转变课堂教学的评价, 才会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才能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教皈依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3.

[3][7]陆锋磊.教学设计, 请离学习近一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6, (5) .

[4]傅海峰.追寻语文课堂教学的兴奋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5, (8) .

[5]郭思乐.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教皈依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2) .

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本教学;模式构架;实践措施

传统题海战术似的数学教学模式远远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新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标。“生本教学”就是一种适应现代教学的新型模式,它强调的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内在情感。下文就具体探讨“生本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开展的模式构建和实践经验。

一、“生本教学”模式构架

首先,“生本教学”要求教师创建一种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教学活动中,在课后师生之间多交流沟通,鼓励学生多质疑提问。肯定学生的勇于提问行为,这样提高了学生课堂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生本教育的具体实践

(一)数学教学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就是一门生活性学科,在高中的立体几何教学中,学生通过模型和多媒体教学很难建立空间想象能力,这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户外观察正方体、长方体、椎体、球体等各种实物。如学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这章内容时,可以先给出几何体的概念,再观察长方体、七棱柱和五棱柱这三者之间的共性,学生会①发现有两个面是互相平行的,②他们的其他面都是四边形, ③相邻的四边形公共边都是相互平行的,拥有这三个特征的多面体就叫棱柱。

(二)利用反面论证的方式熟记、理解概念

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容易忽略公式、法则成立时的关键性条件和范围,这样课堂效果和教育目标往往很难达到,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反面例子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思维的错误性,并及时的改正,还能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点的印象。例如,已知,,求k的值。学生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依据等比定律求值,但往往会忽略等比定律成立的条件。就会得出这种结论:

这时教师可以提出“当a=4,b=c=-2时,k=-1”。学生这时就会反思分析自己思考问题过程中的不全面,认识到“等比定律成立的条件必须是在分母不为零”的情况下才成立。

(三)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对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都紧密衔接着,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那些公式定理后,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模式来解决和研究问题,学会举一反三,形成系统的解题框架。例如:在函数中使用类比推理。函数已知是f(x)=,g(x)=。分别求f(16)-4f(4)g(4)以及f(25)-4f(5)g(5)这两者的值。由此可知,实数x不等于零时,函数f(x)和g(x)是什么条件下都能成立的个等式,可以通过证明得到。f(16)-4f(4)g(4)以及f(25)-4f(5)g(5)求得的值均为零,因此不等于零的实数x的通式就是f(x2)-4f(x)g(x)=0将通式中的4改为λ且λ≠0,即f(x2)-λf(x)·g(x)=0可以作为该函数的一种通式。这样就可以从一个较小的式子发展到一个较大的集合,归纳出该题型的类似规律,为今后的解题减少了大量的时间。

三、结束语

“生本教学”模式的开展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优化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果,这种教学模式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讨论探究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要就是及时引导和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让学生在数学解题能力提高的同时,培养其数学思维,发展自我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波.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生本教学”模式[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11)

[2]吴茹.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生本教学』模式[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2014.(12)

[3]陈小平.由《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课浅谈高中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J].教师.2014.(10)

上一篇:那一碗姜汤作文700字下一篇:测绘工程专业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