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教育书籍读后感

2024-05-11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教育书籍读后感(共11篇)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教育书籍读后感

假期读了三本书,《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和《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从这三本书中,我领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现在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读《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有感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二、读《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有感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2.全面关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 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 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 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4.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 又应该是朋友关系, 否则, 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 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 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读《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有感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有效指导”中的有效“提问”与“倾听”一节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是啊,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我们每天的教学中是大量的,可以说是贯穿在整个课堂中的,可见,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读完本书,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书中对“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给出了建议: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问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理念是灵魂。让我们多读书、多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纠正误区,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中“人的问题”,最终促进教育成效。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2

“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它的核心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把传统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 转变为学生的学。而教师的作用则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生本教育”提倡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感悟, 引导学生独立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相信他们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信他们能把事情做好、有无限的潜能。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三大弊端:一是课上教师讲得卖力、学生听得乏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课堂的教学活动均按教师的设计展开, 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教学内容注重“填”而忽视“趣”的激发, 不利于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所指出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是背道而驰的。“生本教育”的推出解决了上述问题, 提倡教师做课堂上的导演。

生本教育的课堂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与活力, 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为了在课堂上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他们要在课下做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在搜集、整理资料中收获知识, 在课堂的展示中享受成就。他们在课下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学习潜能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一、转变传统观念, 彻底扭转教学中的“一言堂”模式

传统的“师本”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试图把对知识的理解, 甚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都复制到学生头脑中。面对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用同一种方式制定同样的考试标准, 实施统一标准化教学, 但是每个学生在智力、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 因而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

我在尝试“生本教育”模式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处处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生成, 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形成,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成长。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交流, 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念, 是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们共同面临的课题。每个教师都希望把自己所学尽快“装到”学生的脑子里去, 其心情和愿望是好的, 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我们把说话的权利让给学生, 自己加以正确引导,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起来的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 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不要急于求成或是看到学生体会得慢而不自觉地充当了“主讲者”, 使课堂改革成为一纸空谈。

二、具体学习指导, 做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准备工作

教师突然改变教学模式, 学生有时会感到不适应或不理解。因此, 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使他们在心理上乐于接受新的教学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将全班分成八个学习小组, 座位安排在一起, 以便合作交流。每组均安排一名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首先对组长进行培训, 指导他们尽快了解组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情况, 每次课前组织组员完成前置作业, 课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感悟, 课后检查组员的知识巩固情况。

1.前置作业。

上课前布置前置作业, 例如现代文阅读, 常规的前置作业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词语的音形义及运用、课文主要内容等。组长组织组员自己看书、查资料, 尝试着解决问题。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学知识并试着初步解决问题的空间, 让他们能够抓住本课的“根本”, 即本课内容的核心问题。

2.课堂学习。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前置性研究, 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把学生调动起来。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课堂学习, 将前置作业在小组内交流, 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组长组织组员展示学习成果及自己的见解,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引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然后由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对独到的见解和有争议的发言, 只要有利于推动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尤其要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 对不爱发言的学生, 鼓励他们在小组中积极发言。

3.实行奖励机制。

生本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 是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来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因此, 调动、鼓励学习小组的积极性, 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营造相互赶超的氛围, 是非常必要的。同学之间、小组之间进行评比, 每节课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学习小组给予加分, 每周进行评比。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其体会学习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单一, 学生被动学习,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却毫无反应。生本教育模式与“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一脉相承, 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 让学生自主、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 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做有困难的, 通过小组活动来解决, 或者由教师加以引导。课上让学生讲, 他们谈收获、谈体会, 交流感悟。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这就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例如, 《夸父逐日》一课的前置作业是:根据对神话故事及夸父形象的理解, 来讲故事、演故事。这项任务激发了学习小组的兴趣, 有的学生要讲故事, 有的争着演夸父, 最后只能由小组长来调控。课上,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展示, 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表演夸父的更是活灵活现, 课堂真正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 在活动中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做好课堂设计, 实现教学目的

“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 以主动参与为特征,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的主动学习的教学。生本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不是不需要教师讲。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 做到“以学定教”。教师还要着力讲难点、讲规律、教方法。教师的“讲”一定要做到精练、精彩,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生本教育”实践中, 我的体会是, 虽然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但教师还要把握主动权, 不能一味“放权”, 而应做到张弛有度。教师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 做到心中有学生。例如讲授《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 我设计了一个“新闻发布会”, 让各小组选派农民、气象学者来回答同学们有关物候、物候学方面的知识。各组学生使出浑身解数, 查找、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的资料。课上, 学生们纷纷向“农民”“气象学者”提出许多与物候、物候学相关的问题, “农民”“气象学者”专业的回答不仅让同学们满意, 更令在座的听课教师们赞叹不已。本课以教师为主导,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平台,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既了解了物候现象, 又学会了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 篇3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以这种理念为指导,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以上是学术界对生本教育的阐述,我的理解是:生本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努力开发学生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提倡自主学习,培养自食其力的学习本领。

生本教育,这个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事物,首先要从理论上认识,初步感知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不是“师本教育”中国的教育似乎例来都遵循着一种模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换言之,就是所谓的“师本教育”,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一切以教师为主。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老师们似乎都有这样一种认识:现在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现在的孩子也是越来越难教。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孩子们见得多,想得多,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与思想,他们再也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老师传授什么就接受什么。现在的孩子,他们经常都会问“为什么”,会对老师的答案提出质疑。就是因为这样,老师的“师道尊严”就再也不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了。也就是因为这样,老师才从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做的,只是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

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并不是不讲,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我们班的同学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在课堂上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同学们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同学们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不厌其烦的强调了一遍又一遍,我说的口干舌燥,孩子们听得昏昏欲睡。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听宣化新兴街小学老师的课,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4

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从2009年9月,我们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我们一起听了一场专家报告和一节生本数学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其中,我们班的韩子健、韩世纪同学的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他们两个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5

本学期,学校也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习生本教育的理念、理论,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因接近学期末,我们音乐剩下的内容也不多了,也按生本教育的有关理念,给学生设计过两课的预习作业,通过预习作业上的内容,自主的把握课文内容,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我再拿出一节课来进行小组交流、回报。因是初次尝试,学生在汇报时的语言流利性、逻辑性的层次性比较差,但是从汇报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课下确实是搜集、交流过了。生本课堂就要求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要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合理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一、学生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念: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角色的变化

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老师总是唠唠叨叨,生怕学生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才意识到,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周五听了这几节“升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6

这让我想起了《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一般情况人们会认为,把梳子卖给和尚是不可能的。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三位销售员。

销售员甲,来到一座寺庙,对主持说:“主持,我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求求你,发发慈悲,买一把梳子吧”于是甲买掉了一把梳子。

销售员乙,来到同一座寺庙,对主持说:“每天如此多的善男信女风尘仆仆,长途跋涉而来,只为拜佛求愿。但他们大多满脸污垢,披头散发,如此拜佛,实为对佛之大不敬,而您身为寺院主持,却对此视而不见,难道没有失礼吗?”主持一听,顿时惭愧万分,“阿弥陀佛,请问施主有何高见?

销售员乙:“主持勿急,此乃小事一桩,待香客们赶至贵院,只需您安排盥洗间一处,备上几把梳子,令香客们梳洗完毕,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拜佛即可!”于是乙买掉了10把梳子。

销售员丙,来到寺庙找到主持后,深施一礼,“主持,您是否想过振兴佛门,让我们的寺院名声远播、香火更盛呢?”“阿弥陀佛,当然愿意,不知施主有何高见” “主持,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的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作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阿弥陀佛,本寺又有何物可赠呢?”

“在下为贵院量身定做了1000把精致工艺梳,每把梳子上均有贵院字号,并刻有“积善梳”“功德梳”,香客得到高僧赠的梳子会特别高兴,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可让贵院名声远播,更会有人慕名求梳,朝圣着会更多,香火会旺”。主持大喜,于是丙买掉了1000把梳子。

甲运用了和尚的慈悲心,同情心,是求来的。乙是引发“善男信女在佛主前,需要先梳理头发仪容”的这个需求。丙刺激出“提供前来上香的一种纪念”为由,引发出持续性的需求。

那么生本教育,我认为教师要成为丙,找出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变“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7

一、正确理解生本理念

生本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 它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而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 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重视学生, 全面培育学生。生本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与乐趣, 以及自己能力的发掘, 并在各个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教育应该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素质教育在现阶段是教育界喊得比较响亮的口号, 我国教育界正在进行素质教育改革, 关于素质教育的界定及其本质, 古今中外有不同的理解。针对素质教育的含义,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就曾做出明确的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教育方针的规定, 素质教育的特征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能特征和根本属性,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终极追求。

在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 我们应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与终极追求, 实现小学教育“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改变, 将以往的教师为主变为学生为主, 小学生是小学教育的中心、主体与根本。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阶段。教师要注重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 小学生本教育理念的本质就是保护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教学的根本,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存在, 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及服务学生的个体成长。

二、如何以生本理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 以生为本, 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已经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去讲授, 去“填鸭式”地灌输, 而应该依靠学生自己去主动接受知识、动手实践以及自主探究。

基于生本理念,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也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它有别于传统的接受学习, 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中心, 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 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置疑以及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这一系列环节都是由学生独自完成的, 教师一般不参与或者只起到引导作用。例如通过生本理念的指导, 我们可以引出一个问题, 让学习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 得出各自的答案,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给予其鼓励, 使其提升学习情趣的同时, 增加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中, 以少先队红领巾为事例, 红领巾就系在学生身上, 我于是出示一道选择题练习:一条红领巾, 它的顶角是100°, 它的一个底角是 () 度。 (1) 100; (2) 80; (3) 40。这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 运用于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主动去学习, 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因为学习是自主的学习, 自主是学习的本质, 自主性是自主学习本质属性的体现。

(二) 以生为本, 注重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课堂学习效率一定要高, 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以此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生本理念的指导,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来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以往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 以教师为主, 但是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通常难以达到提高整体课堂效率的效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 改变教学模式, 将学生作为主体,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课外的自主学习一定要有指导, 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 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法来指导, 如确定学习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如作业设计的新颖性, 三年级数学:如果△是○的20倍, 下面算式对的是 () (1) △+20=○; (2) ○+20=△; (3) ○×20=△等等。

(三) 以生为本, 注重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习惯

无论做什么事情, 自主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自主意识是一个人自主性、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表现, 它体现了主体的地位和能力的自觉性。小学生一旦具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就会对学习有很高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就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 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只有增强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 将其被动学习的习惯改掉, 才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以及使其自身得到发展。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 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从树立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来着手。同时, 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动力。教师要制定具体详细的学习习惯, 如课前预习的习惯, 认真上课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习惯, 课后复习习惯, 验算改正错题习惯等, 并要求学生认真履行,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及主动创新。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一) 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别, 进行民主教学

通过生本理念的指导进行教学, 以学生思想为主, 使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是较好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此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需要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与指导, 最终达成教学的目标, 达成共识。

(二) 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

虽然生本理念强调, 要以学生为主, 在教学学习的过程中, 将学生作为主体。但是教师在运用这一理念教学的过程中, 要明确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仍为教师, 其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 适时地发挥引导作用, 起到有效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在一定意义上, 生本教育理念与自主学习的目标是一致的, 都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为根本, 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宗旨“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彻底摆脱“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把课堂留给学生并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积极贯彻生本教育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增强学生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以及对小学生数学课外学习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 以此来培养小学生数学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提高民族素质, 迎接21世纪的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 1996 (6) .

[2]孟建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J].人民教育, 2007 (19) .

[3]杨银付.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 1995 (12) .

[4]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62) .

[5]魏书生.学生实用学习法[M].沈阳出版社, 2000 (4) .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8

关键词:生本教育 合作学习 提升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64-01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对象,更是教育资源。“生本教育”提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不教而教”。怎样实施“生本教育”呢?

1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实施生本教育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做法是:四人一个学习小组,前后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组长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担当。组内学生学习成绩要有上、中、下三部分,组间整体水平要基本均衡,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又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便于进行考核、进行组间竞赛,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分组前,要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如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爱好等,让每一个学生懂得人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团队学习的最佳功效。

要注意培養组员友好合作的习惯,培养组长管理、组织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再让每个组员轮流担当组长,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但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

2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达到学多教少的效果

充分的预习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得以深入和拓展的基础。小组合作预习,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我把预习放在课堂上,同时还要使课堂容量不降低。怎样做才能达到课堂高效呢?生本教育认为,学生对自己生产的知识表现出来的兴趣要比对被动获得的知识浓得多。因而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小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做,使学生在做中去学,激发学习的兴趣。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三个小实验,让小组学生分工合作:让一个学生用小木板在纸上挤压含油量高的小花生,观察纸上的现象—— 出现油迹,来证明脂肪的存在;让另一个学生将和好的面团在清水中反复揉挤,最后剩下的面筋,证明蛋白质的存在;让第三个学生取少量洗液滴入稀碘液—— 变蓝,证明淀粉的存在;让第四个学生取两只试管,分别装入2ml课前配制好的高锰酸钾稀溶液,再分别滴加课前榨出的西红柿汁液、橘子汁液(也可以是其它水果或蔬菜的汁液),证明维生素C的存在(实验前提示学生VC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然后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实验所得,并共同完成老师课前准备好的预习提纲,这样就轻而易举地将六大营养成分中的四种成分了解了,至于水和无机盐,特别是食物中的水分,不用实验学生也能理解,至于无机盐想设计实验就设计实验,不想设计就描述一种现象:任何种子燃烧后都会剩下灰烬,这灰烬就是无机盐,有兴趣的学生回家后会进行验证的。这样既达到了学多教少的效果,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以学定教,多学少教,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过程。“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决定的。在学生已经先学的同时,老师可以清楚、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出教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这样,可以教得精粹,切中学生需要。就生本教育而言,生物合作学习小组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3.1 创设情景,激发合作兴趣,是“生本教育”的关键

兴趣是促学的动力,是生本教育成功的关键。生物学习小组要想发挥其合作功效,老师首先应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比如,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中,首先可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生存环境中青蛙的体色有何区别?为何是这样?各小组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知道造成青蛙体色差异的原因,是环境不同,有什么样的环境,就需要有什么样体色的青蛙相适应,否则就被天敌吃掉,从而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也为将来学习自然选择一节打下了基础;也可让各个小组准确分析课本P19的资料,让学生讨论骆驼刺等生物是怎么适应环境的;还可以让小组讨论、总结鱼是如何适应水环境的?鱼能否生活在陆地上?各小组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轻而易举地就能将这些生物适应环境的特征总结出来。至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投影俗语“大树底下”学生自然会对出下半句,或让学生列举相关例句、成语,并通过讨论、分析说出其中所包含的生物学原理,进而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理解。在这样的课堂中,给了学生“先做后学”和“以学定教”的空间,从而使学生保持了高昂的学习热情。

3.2 学生参与探究,拓展生成新知,强化了“生本教育”

新课标明确提出:生物课应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探究活动,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知识。不但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更要走出教材,注重引导他们向课外拓展,在课外实践中学生物,在生活中学生物。比如在讲《植株的生长》“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这一节时,除了要给学生展示生物兴趣小组课下做的、课本上的实验(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外,还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土壤对植物的作用。我将在苍山生态园中拍摄的照片“地瓜的生长”(生态园中的地瓜是用架子吊在空中生长的,不是埋在土壤里)投影给学生看(有条件的也可带领生物小组实地观看),这就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土壤对植物仅仅起到提供水分、无机盐、固定作用,并不是离开土壤植物就不能生存了,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无土栽培技术;生态园中小型西红柿的生长,也是用架子架起来并搭成棚,而且一棵盆栽小型西红柿用架子架起来之后会在棚子上面蔓延很大的一大片,可以收获一吨以上的小西红柿,产量颇丰,这为下一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讲到这章内容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生态园中西红柿被架起并搭成棚子的作用,是为了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提高作物产量,这也就不难理解一棵盆栽西红柿产量竟会达一吨以上的原因了。

在生物合作学习小组中实施“生本教育”,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搜集有关信息,关注前沿科学,探究某个专题,并利用课堂时间让各小组汇报成果,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乐趣,强化了生本教育。

4 小组评比,激励学习,有利于提升“生本教育”的效果

学习小组如果组织不当,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学习成绩好的始终唱主角,差的学生总等待别人的帮助、等待别人说出答案。所以必须经常开展小组评比活动。通过给小组加分、打分等激励措施,进行组间竞赛,激发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为了小组的荣誉不能只顾自己学会,应该帮助差一点的组员;差的学生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使他们觉得不能拖小组的后腿,应该主动学习。这样,小组内很容易产生互帮互学的好学风,也给了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提升了生本教育的效果。

“生本教育”学习心得(原创) 篇9

今年11月下旬,我到广州参加了“生本教育”学习,时间是一个星期。期间,我一边听课,一边我看荆志强老师的《做幸福的老师》。回来后,我再次对自己的教书生涯进行了反思。我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也算作是一篇教学总结。

我今年29岁,从教至今已11个年头。偶尔回头看看自己的教育路,忍不住感慨良多。这11年里,也冲动过,激情过,颓废过,埋怨过,后悔过。这种感觉感受一句话两句话根本说不清。现在,我已经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现在再看看我的学生,我觉得他们不单单是“学生”,他们的第一个身份应该是“孩子”,是一个生命。我应该用看待“孩子”的角度来看待我的学生们。

“生本教育”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个看法,那就是:每个学生都是很独特的,他们自身都拥有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要做的是用恰当的方法去发掘这个世界,让他们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真的达到一个育人的目的,而不仅是让他们成为我们学习、达标的一个机器。然而在学校里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是主要的,不论如何都不能淡化学校的这项职能,那如何做到既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又能让学生打好文化基础呢?我想“生本教育”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那就是“以学为本。”那如何将教转化为学呢?我想要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做: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想这点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只有当你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时,你才能去“体会”学生,体会他们的认知、他们的情感,为他们的所犯的错误感到“好玩”,当你平心静气的把自己同孩子们放在一个位子上的时候,你就可以了解他们,会发现他们的每个“错误”会是他们成长的标志,他们越来越有思想了,并且从他们的这些“错误”中我们会不时的发现一些闪光的亮点,不信你试试,想想你手下的某个弟子曾经犯的错误,是不是也会是你可能犯的,有的错误现在你一想起来还会有会心的微笑?既然如此,当你在发现他们犯错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多去平等的考虑一下,少一点或是再轻一点的去指责他们,不要再说狠话了,其实他们都是懂理得孩子。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本能。

“本能教育”,“素质教育”、把课堂让给学生,我们都知道,也都很相信,可就是不敢,他们自己学能行吗?能懂吗?因此,还是自己的一遍遍的重复……这时我想起了以前听学校教研处主任说过的一个故事:小牛喘气。喘气明明是小牛的一个本能,根本不需要青蛙老师去教的,可是青蛙老师却在一个劲儿的说教,这种说教带来的结果怎样呢?把小牛说晕了,可是当小牛撒开腿乱跑的时候,它自然就会喘气

了……听来是这样的可笑,可我们不也在犯这种教“小牛喘气”的错误吗?相信学生的好奇心,世界上最有学习能力,最有学习好奇心的应该就是学生了,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个美丽世界的精彩,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肯定他们发现了自己美丽的世界,即使这个世界已经被我们熟知,但是这对他们就是成长。把学习还给学生,不要让孩子们继续做知识的“容器”。打个简单的比方,教学生就像蒸包子,虽然时间、外形是一样的,但我们一定要让他们的馅儿是不同口味的,这样他们才会体会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才会有以后的创造者!

三、记住“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是一个孩子”“生本教育”团队的老师说:“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作为教者,我们和儿童的审美情趣、价值标准往往是不一样的。无论在德育还是智育的范围内,我们都不容易理解儿童,而且,我们可能在很多方面还要向儿童学习。”作为老师你一定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你也不能对他们有同样的要求,这样不但不现实,也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我们不妨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相信他们每个人的独特品质。

广外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赴广外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教师:戎家美

2013年10月28日~11月1日,我有幸赴广州外语外贸学院附属小学参加了生本教育课堂学习。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教学不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小组的构建和组长的培训。

组建合理的小组:小组要做到好、中、差搭配,明确各组内成员的要求,组内要做到互相帮助。

选好小组长:小组长必须要有能力,还要进行小组长培训,组长再给组员进行培训,并做好分工。我们在班上只是乱定一个组长,也没有对他们进行过什么培训。

二、课前小研究:平时我们设计的课前小研究没有层次感,也抓不住一个点,大多数都只现于书本知识。通过学习了才知道设置前置作业要做到简单,学生能看明白,易于操作,要有散发性,不要紧紧只现于书本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并要设置堂上练习,练习题要有一定的层次,这样可以兼顾到全班学生并能做到及时反馈。

三、课堂教学

1、课堂组织:自从自己实验生本课堂以来,我的课就乱了。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默默不语,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可一句话也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学生趁机捣乱,整个课堂就一个字“乱”。通过在广外学习,才知道课堂组织方式通常都要口令化的,如“一、二、三,要坐端”,“小眼睛,看黑板”,小组交流时师说“四人小组”,生接“面对面”等等。

2、课堂气氛:生本的课堂学生绝对是分小组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中,当孩子汇报时,语言拘谨,不连贯。台下的同学,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是看热闹,还有的趁机捣乱,只有一部分在认真倾听,课堂中同学之间不能形成互动,之间的交流语言要一句一句地交给孩子们说。比如:讲解应用题时,教学生从这道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讲这类似题时学生只会说这两句话。为此我也困惑,这样不是限制孩子了吗?而且人云亦云,自己也觉得很别扭。可是通过听广外教师的课时我发现,生本课堂小组的组织很有序,组长负责,组员人人有责,有记录员,有监督员等,课堂上小组的加分也是策略多多,如集体的获奖,个人的获奖,回答问题的次数,资料收集的多少等都与小组成绩挂钩,因此各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回答问题总是以小组为单位,而不是学生个体。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气氛热烈的课堂,人人参与,不是口号,而是事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团结奋发的团队,充满自信、仪态大方。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状态给了我羡慕的感受,因此,刚开始的学话很必要,通过学话,孩子们才能学会汇报的流程,同学之间交流的语言,慢慢的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们才能有的放矢,活而不乱,更有序。

3、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看到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评价准确,语言婉转,被评价者虚心接受,积极回应。其实,训练学生相互评价要做到“静待花开”,要有一个过程,低年级的孩子总是在老师提醒下用稚嫩的声音问:“我的想法说完了,谁来与我交流?或“我读的怎么样?请给我提提意见?”教师只是在享受着学生的争论和评价,并适时点拨。课堂上回荡的是学生的声、影,激扬的是学生的生命,课堂上的主体回归,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内涵。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1

一、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态度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与自主学习有关的内在学习动机的成分主要包括兴趣、自我效能感、目标意识、价值意识、内归因倾向等。素质教育是以生为本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持久的钻研精神。否则,他们只是被动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呵护好奇心。好奇心是产生自主学习动机的最自然的心理冲动,在教学中,应认真、耐心地回答或讨论学生们提出的任何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尽量当场解答;不要轻视或嘲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应尊重并鼓励学生多提问;应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好奇心的不屑一顾,将严重挫伤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之心,挫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讲中外名人成才的励志故事。名人成才的每个情节,都有着强大的感染力,他们像熠熠生辉的群星,在历史长河里放射出绚丽的光芒。他们虽然天资不同,家庭出身不同,个人经历不同,但是他们的成长道路有着共同的特点:专心致志地刻苦读书,顽强执著地追求理想。这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完善自我有着正能量。

3.树立身边成才的榜样。身边的榜样最容易学,学校、班级通过学习标兵的评选,树立榜样,学生们可以向与自己生活、学习在一起的标兵学习,成为个体前行的力量,从而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努力自主努力实现个人梦想。

4.懂得知识使人睿智、有尊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人的聪明睿智,与读书时间的早晚、读书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有直接关系。

5.深知知识充满乐趣,使生活更幸福美好。读书是一种乐趣,要享受这种乐趣,读书让你独自神游于字里行间——刀光剑影,风雪飘飞,艺术的美妙,人生的感叹——都奔凑到眼前。待读得会心之处,击掌而笑,与古人交谈;或临窗而立,看星月移动,听树影婆娑之声,更是乐在其中。知识会使你心有所感,乐而忘忧。这些都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忘我学习的动因。

(二)树立奋斗目标

自由意志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意志控制过程,意志成分控制着人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学习。高度的自我意识是获取和应用意志控制策略的前提,在意志控制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自主学习过程分为: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包括认知监控、情绪监控与动机监控;外显的自我监控过程包括学习环境中的失误控制与任务控制。其中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而学习任务和情景的变化也会增强学生的意志控制。因此,通过个体目标来形成内驱力,能使学习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追求。

1.大学梦。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即个体主动选择、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的过程。要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就必须有用于引导行为的参照点。因此,大学目标作为参照点被看成自主学习的核心构成成分。一个学生能否持久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为自己建立一个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大学目标。

2.美好生活梦。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学习,人的本质才得以逐渐丰富和展现;学习,将千百年前的一个个梦想和神话变成现实。没有学习,就不会有文明的出现和社会的进步。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民族因学习而兴旺,国家因学习而富强,人生因学习而优雅、美丽。生活因学习而有品质,变得美好。

3.理想职业梦。清晰的人生职业理想、规划,让学生感到时间很珍贵,要实现理想职业梦需要个体自主规划人生,自主珍惜时间和学习空间,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策略,并努力为梦想而奋斗。

二、创设良好自主学习环境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促成学生自主专注地学习。

(一)建设学习型家庭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长要爱学习,爱看书,家庭成员要有读书的好习惯,家庭环境要充满书香,从书架的摆设及藏书,挂在壁上的书画都要讲究,藏书不但有名著,还要有适合孩子的读物。家长常读书学习,论国事,讲故事,给孩子的教育都是无形的,是说教无法比拟的。

(二)实行班级自主管理

所谓“自主管理”是对组织基层充分授权,从而激励基层组织和个人工作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方式。从班级管理方面讲,就是教师对学生充分授权,激励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方式。“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通俗地讲就是学生能够自己主导和完成自己的学习。“自主管理”与“自主学习”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民主式班级自主管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采取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

导学案是“教学做合一”的载体,它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学习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它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潜在智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现实中的成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小先生”——培养自主、自信

“小先生”是一种荣誉和自信的象征,对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因此,教师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学生争当“小先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实践,主动掌握和运用知识,去积累了当“小先生”的资本,从而有意控制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推行“小先生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开放的小论文式的家庭作业

小论文式开放的作业内容,既能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又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接轨”了社会活动,学生就有了“自由驰骋”的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空间。在小论文写作活动中,学生主动将课上的信息与他们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组织和综合,从而将概念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它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人的独立性基础上的自主学习,它是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活动,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得到自主锻炼,学习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并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所以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满足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和鼓励。”当代教育学家沙塔诺夫更强调:“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普遍互相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气氛是每个教师的首要责任。”所以,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课后教师是学生幸福生活的引路人。当教师将爱投入到学生身上时,你便成了亲人般的良师和益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自然会建立。学生也将钟情于你的学科知识,从而强化了自主学习态度。

精神的成长首先需要自信。只教给知识,而没有培养信心的教育称不上拥有深层次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称不上成功的教育。孩子只有在获得精神关怀后,才能增强自信心而自主地展开学习,而缺乏自信的孩子,遇到点困难就会退缩。所以,明智的老师第一节课都会对学生说,“你可以忘记我教的所有知识,但不要丢掉你的自信”。

学生不想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学习中没有尝到甜头。教师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教师应尽量地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时常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成功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强化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就会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地追寻这种体验。有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一次次受到激励。天才是夸出来的。

四、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过多地监督、训斥学生的学习,会让学生感觉学习不是为了他们自己,当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为了别人时,学习的动力就会降低。懂得放手,就会发现,越是不依靠监督而学习的学生,主人翁意识越强烈,自我调适、自我管理越强,自我成长的机会越大。

(一)自主探究,寻求新知

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基础,“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载体,教师可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心需求。因此,“适合”的“问题”的提出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大胆探究、寻求新知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探究中允许学生出错,将出错当成不可或得的资源,它能激励学生学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寻求新知。

(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自学,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

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拓展的时间与空间,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突破口,使之形成矛盾冲突,能活跃学生思维,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

(三)积极互动,自主创新

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以老师和同学所做的为规为矩,强调自己见解的与众不同。与他人分析和讨论,以层次不同的学生自发组织成为小组合作学习。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自主互动中,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观摩、演示,互相取长补短。通过自主互动,大胆创新,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勤于思考,主动自学

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如每学期开学初,老师把这个学期的教学安排、计划、进度和课时都告诉学生,让他们心中有数。一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在完成相应阶段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程度和爱好,提前向老师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抓住时机鼓励学生独立自学,实施个别辅导。有一些层次高的学生对于吃不饱,不满足于课堂教学内容,老师可鼓励他们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兴趣,引导学生独立自学相关课外知识。当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启发学生思维,指点学生找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性质和规律。学习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的问题,探求新的知识。在教学中采取问题情景教学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去学习新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例如,习题课,不要采取教师先讲例题,然后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模仿着练的方式,而应让学生自己看例题,去分析总结,探索解题思路,找出不理解的问题,把老师的“讲懂”变为学生的“想懂”,其效果会事半功倍。

2.多让学生提问题。“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措施。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有时候提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有时甚至是荒唐错误的,但只要提出问题,说明他进行了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的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越高。

3.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规律。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规律。例如,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公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再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教师是采取自己小结的办法,有经验的教师应让学生进行自己归纳总结,放手让学生画“知识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五、养成良好稳定的自学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习惯是一种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是一种自觉的行动。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当学生玩耍过后感到自己无所收获而后悔时,学习习惯也就养成。自学也是如此,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平时就会自觉地去学。例如,学生学习时遇到问题先自己努力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去求教别人,坚持久了,就养成了良好的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反之,一遇到问题就想问别人,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怕困难,或遇到困难就依靠别人帮助解决的陋习。养成自学习惯要做到:第一,遇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不轻易求人,力求自己解决,培养自学能力,养成习惯;第二,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自学计划,明确自学的目标,增强自学针对性;第三,努力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第四,合理安排自学时间,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学效率。只要长期坚持,就能养成良好稳定的自学习惯。

六、自我归因自我激励

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清楚什么样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清楚自己想知道什么,也清楚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归因的监控、评价,指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学会”的过程是否合理有效,在学习中使用的方法是否得当,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不断改进学习策略,有了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有了快感,自主学习就有效且持久。

当学生遇到以下情况时,要学会自我归因,自我激励:当自信心不足时,要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要知道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优秀的地方。要为自己拥有的特长和优点感到自豪。不能因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这次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也就是学会正确地归因;当考试成绩忽高忽低时,要引导学生知道考生成绩不稳定是正常、普遍的现象,有哪些因素能导致考生成绩不稳定,是应试状态还是对考试认识不足,应该全面分析一下原因出在哪里,然后针对情况给自己建设性意见。要知道考试成绩的忽高忽低,是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调整合理归因的机会。很多问题只有成绩不稳定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当学与考互相矛盾时。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自我归因的多种原因倾向中,往往消极归因的比重相当大,并呈发展的趋势。有研究表明,当个体把行为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时,如能力差、记忆力差等因素时,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认为即使再作努力也只能重蹈失败的覆辙,而放弃努力行为。当个体把行为失败归因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如环境、任务太难时,个体就会原谅自己的失败,而放弃努力行为。这两种归因对学习困难学生都是不利的,应设法消除。有意识地正确地指导学生自我归因是解决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成绩和健康心理素质,促进自我激励的重要方法。况且学习成绩是一时的,而学习习惯是终生的,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习惯强化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人格,学习习惯应高于考试分数。

七、自主调整和驾驭惯性

惯性是一种定势。从心理学角度看,惯性是一种适应性相当强的稳定心态,并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理智有时反遭冷落。科学家贝尔纳说过:“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未来学家托夫勒则认为,“生存的头条定律是:昨天的成功比什么都危险。”人们过于青睐已知和成功的事物,“已知”重复三遍便无新鲜感,而“成功”重复三次也就会面临失败的威胁。人如果不能自觉地提高认识调整和驾驭惯性的能力,那么,在事业上所能获得的成就将是有限的。日本学者加藤秀俊说得好:“只有对习惯的看法从根本上产生怀疑,才能产生一切新的发明、发现。”因此,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观察和指引,引导学生善于调整惯性,向前看,不停留在取得的成绩上,充满智慧地跳出学习看学习,从而形成自主调整和驾驭惯性的习惯,保持持久的自主学习状态。

应该是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是学生无师自通的高品质的学习,它以张扬学生个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更主动地、更好地学习为目标,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归因,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过程。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消极转为积极,不仅注重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它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基础上,要求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它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强调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估。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当达到这种学习境界那就是成功的教育,学生就能脱颖而出,自主发展。

上一篇:优秀教师预备党员转正思想汇报下一篇:派出所关于开展全所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和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工作检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