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2024-09-16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2篇)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1

生本教育,激扬学生的英语风采—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题记

广元市利州区三堆初中黄晶晶

自从教以来,我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可以说是煞费苦心。遇到重要的知识点,我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解。虽然我做了很多努力,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任然不高,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而且在教学中,我感到越教越累,学生也越学越累。

在今年的学习中,我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审视。我原来的教学基本是师本教学,以教师为主导,考虑学生的学较少,是以敎定学。郭思乐教授提出:“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习为本;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学生“好学”,是以学定教。于是,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对生本教育理念进行探究,开始走上了我的生本之路。

“生本教育”提倡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我的学生们明显感到在课堂上我讲得少了,需要他们讨论讲解查找的内容多了。最初学生很不适应,因为长久以来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习惯,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担心自己的成绩会下降,一位学生对我说:“以前书上满满记得都是笔记,现在老师你不讲了,而是让我们找让我们讲,我们找不到也讲不来。”然而随着生本课堂实行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想法改变了,他们在小组日记中写道:“现在上课时间过得好快啊!”“今天我们组都还没有上台展示就下课了!”“原来XX同学这么棒啊!”等等。

本周星期五,我上了一堂英语生本展示课,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第四单元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制作电影宣传海报,向班上学生推荐自己的电影院。我在课堂上宣布内容后,各个小组就开始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小组长给每个人分好任务,只见有设计海报的,设计口号的,负责揽客的,负责介绍新电影的,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之情。到了展示的时间,我才问了一句“哪个小组先来?”,只见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甚至很多孩子怕我看不见都站了起来,我很为难的抽了其中一个小组上前展示。为了让其他人仔细倾听,我要求其他小组在同学表演时将听到的句子或词汇记在本上,词汇每个计一分,句子计两分。上台的小组表演时,其他人都在很认真地听着并在本子上记着。一组表演完后,就马上有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大声说出他听到的单词。

我一直担心学生上台表演会放不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他们举止自然,台词几乎都是脱稿(我并没有要求他们必须脱稿),还有学生直接向街上推销员一样大声吆喝招揽客人,英语说得不好的也有事儿做,不停地在推销员旁做着夸张的动作,惹得全本哈哈大笑。最令我欣喜的是,一个在我的英语课堂上几乎从不回答问题的学生多次站起来告诉大家他听出的单词,虽然都是很基础的词汇,但大家给了他热烈的掌声。当下课铃响起,没有展示的小组失落遗憾,展示了的小组洋洋得意。我和所有学生一样都意犹未尽,这是一节令我感到惊喜不断的展示课,他们的创意,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他们的热情,他们的欢笑,都让我感到自豪和发自内心地欢喜。虽然这节课我没有讲语法点,但我知道,学生学到了更多。

就像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生本教育将学生从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展示自己,相信自己。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点燃他们学习英语的激情之火。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2

“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它的核心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把传统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 转变为学生的学。而教师的作用则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生本教育”提倡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感悟, 引导学生独立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相信他们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信他们能把事情做好、有无限的潜能。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三大弊端:一是课上教师讲得卖力、学生听得乏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课堂的教学活动均按教师的设计展开, 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教学内容注重“填”而忽视“趣”的激发, 不利于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所指出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是背道而驰的。“生本教育”的推出解决了上述问题, 提倡教师做课堂上的导演。

生本教育的课堂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与活力, 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为了在课堂上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他们要在课下做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在搜集、整理资料中收获知识, 在课堂的展示中享受成就。他们在课下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学习潜能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一、转变传统观念, 彻底扭转教学中的“一言堂”模式

传统的“师本”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试图把对知识的理解, 甚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都复制到学生头脑中。面对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用同一种方式制定同样的考试标准, 实施统一标准化教学, 但是每个学生在智力、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 因而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

我在尝试“生本教育”模式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处处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生成, 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形成,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成长。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交流, 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念, 是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们共同面临的课题。每个教师都希望把自己所学尽快“装到”学生的脑子里去, 其心情和愿望是好的, 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我们把说话的权利让给学生, 自己加以正确引导,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起来的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 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不要急于求成或是看到学生体会得慢而不自觉地充当了“主讲者”, 使课堂改革成为一纸空谈。

二、具体学习指导, 做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准备工作

教师突然改变教学模式, 学生有时会感到不适应或不理解。因此, 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使他们在心理上乐于接受新的教学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将全班分成八个学习小组, 座位安排在一起, 以便合作交流。每组均安排一名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首先对组长进行培训, 指导他们尽快了解组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情况, 每次课前组织组员完成前置作业, 课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感悟, 课后检查组员的知识巩固情况。

1.前置作业。

上课前布置前置作业, 例如现代文阅读, 常规的前置作业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词语的音形义及运用、课文主要内容等。组长组织组员自己看书、查资料, 尝试着解决问题。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学知识并试着初步解决问题的空间, 让他们能够抓住本课的“根本”, 即本课内容的核心问题。

2.课堂学习。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前置性研究, 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把学生调动起来。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课堂学习, 将前置作业在小组内交流, 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组长组织组员展示学习成果及自己的见解,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引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然后由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对独到的见解和有争议的发言, 只要有利于推动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尤其要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 对不爱发言的学生, 鼓励他们在小组中积极发言。

3.实行奖励机制。

生本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 是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来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因此, 调动、鼓励学习小组的积极性, 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营造相互赶超的氛围, 是非常必要的。同学之间、小组之间进行评比, 每节课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学习小组给予加分, 每周进行评比。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其体会学习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单一, 学生被动学习,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却毫无反应。生本教育模式与“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一脉相承, 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 让学生自主、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 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做有困难的, 通过小组活动来解决, 或者由教师加以引导。课上让学生讲, 他们谈收获、谈体会, 交流感悟。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这就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例如, 《夸父逐日》一课的前置作业是:根据对神话故事及夸父形象的理解, 来讲故事、演故事。这项任务激发了学习小组的兴趣, 有的学生要讲故事, 有的争着演夸父, 最后只能由小组长来调控。课上,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展示, 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表演夸父的更是活灵活现, 课堂真正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 在活动中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做好课堂设计, 实现教学目的

“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 以主动参与为特征,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的主动学习的教学。生本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不是不需要教师讲。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 做到“以学定教”。教师还要着力讲难点、讲规律、教方法。教师的“讲”一定要做到精练、精彩,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生本教育”实践中, 我的体会是, 虽然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但教师还要把握主动权, 不能一味“放权”, 而应做到张弛有度。教师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 做到心中有学生。例如讲授《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 我设计了一个“新闻发布会”, 让各小组选派农民、气象学者来回答同学们有关物候、物候学方面的知识。各组学生使出浑身解数, 查找、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的资料。课上, 学生们纷纷向“农民”“气象学者”提出许多与物候、物候学相关的问题, “农民”“气象学者”专业的回答不仅让同学们满意, 更令在座的听课教师们赞叹不已。本课以教师为主导,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平台,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既了解了物候现象, 又学会了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 篇3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以这种理念为指导,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以上是学术界对生本教育的阐述,我的理解是:生本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努力开发学生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提倡自主学习,培养自食其力的学习本领。

生本教育,这个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事物,首先要从理论上认识,初步感知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不是“师本教育”中国的教育似乎例来都遵循着一种模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换言之,就是所谓的“师本教育”,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一切以教师为主。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老师们似乎都有这样一种认识:现在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现在的孩子也是越来越难教。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孩子们见得多,想得多,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与思想,他们再也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老师传授什么就接受什么。现在的孩子,他们经常都会问“为什么”,会对老师的答案提出质疑。就是因为这样,老师的“师道尊严”就再也不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了。也就是因为这样,老师才从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做的,只是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

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并不是不讲,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我们班的同学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在课堂上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同学们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同学们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不厌其烦的强调了一遍又一遍,我说的口干舌燥,孩子们听得昏昏欲睡。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听宣化新兴街小学老师的课,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4

白龙中学王晓燕

通过这半学期的生本教育学习和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得到了释放。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连体的主人,因此老师也就程了真正的组织者,观摩者。老师可少教,学生可多学。以前在课堂上,我们老师是唠唠叨叨一节课,学生没有太多说话,发言的机会。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而生本教育要求老师放弃讲解,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的教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我在课堂上总是像个老大妈一样,唠叨个不停,生怕学生们听不懂,反复地讲个不停,现在的我才感受到生本教育的好处,老师不需讲解的太多,只需恰当的去引导学生,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加以改正。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5

在郭思乐教授的博客中给我们列举了几个实例,看完后我想,究竟怎样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老师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学生又是如何完成的呢?我相信,刚接触生本教育的老师肯定都有这样的困惑,尤其要说的是“生本教育”可是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在我还没接触“生本教育”之前,我对“素质教育”这个词可不陌生,可是如果让我说出“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我还真说不准确,但是读了郭教授的“生本教育”之后,我认为,“生本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通的,而我们现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无非就是增添了不少活跃的课外活动,也常常将以学生为主挂在嘴边。但究其实际,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仍值得怀疑。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的情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如有学生说“不明白”的话,教师必定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么详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蠢得要命”,这就是传统教学课堂的一个缩影。而在生本教学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将是另一番情景: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现在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学生,你会选择怎样的课堂?

我们所有的教育希冀和理想,都可以依托生命而实现。而生本教育就是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谐结合。它正在改变教育生态,它拒绝冗繁,通过教育的生态保护,让所有的人,享受为生命的神奇所氤氲着的美好的教育。它是一种崇高的理想,虽然举步维艰,但绝不是梦想。郭教授一直在研究“生本教育”的课题,以下是该课题的主要理念,让我们共勉。

当然也有很多弊端,我们会慢慢的找准方法,一一克服。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的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展示,甚至主动评价。课堂上应该尽量讲得少些,引导孩子发现的尽量多些。这就是我理解的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2):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思考和研究实验总结出来的,与“师本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方法,是对“师本教育”全方位、多方面的改革,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作为教书多年的我,实在感到遗憾,很少想到学生是一个生命个体,真的。站在讲堂上,我只觉得他们是一个个缺少知识,缺少学习热情与方法的求知者,所以淌说我言。考试来临时,我只觉得他们是有待验证的教育产品,不停地打磨补缺。学生违纪时,我只觉得他们是行为失调的高等生命个体,强行校正。很多时候,我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内心中潜藏着人类数万年的经验积累。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何尝不是在开放我们自己的潜能呢?

在每一次备课时,我都要上网找材料,准备很多素材,好像不这么做就不是个优秀的老师,课堂在这样的前提下就成了我展示材料与学识的舞台,我的潜能被激发了,而学生呢?连查个资料都要反复问老师:哪里有阿?能不能你帮我们做些现成的吧!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在教学生,不如说实在宠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学生学不懂的地方,惯常的做法就是讲,反复讲,练,大量练。这种形式训练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听烦了,练倦了。成绩又怎能提高。殊不知智慧的获得不是练,而是感悟、顿悟。从举三反一,到以点见面。为何学生不懂感悟,因为我们都太急功近利了,教育的急功近利必然是把学生当做产品,以为由外而内的琢磨几下就行了,却不知,能力的提高最终还是由内而外变化的。所以每个老师多点耐心,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在活动,做中,去感悟,总结,最后学会运用,把知识成为他自己的部分。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6

这周,我主要读了郭思乐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的第三章生本教育体系中的哲学思考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在这一节中,郭思乐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使用他组织编写教材的小学生的15篇文章。在这15篇文章中,有5篇一年级学生写的,8篇二年级学生写的,2篇六年级学生的。看到这些文章,我感到诧异和怀疑。一年级学生汤天所作的《三国演义》新篇洋洋洒洒近千字,把现代武器用到三国的战争中,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这篇文章初中生也未必能做出来。

六年级学生所作的二十万投资保值计划书更是许多同龄孩子所不能比的。那为什么这些孩子能写出来呢?先生归结为生本教育带来的结果。在生本教育中,学生的学,是原发的,自出生就有之,不管你有没有教学存在,它都存在,而不是像某些朋友所说,有了教学才有学生的学。而且学生的学无处不在,问题是你如何给他因势利导。教(或教学)对人的学是有帮助的,但教不是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是学生的助力,更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发挥学习者的生命力量的根本的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终端,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更为具体化。

在读到第四章生病教育的课程观中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中说到师本教育来源于科学化的异化。郭先生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大意是说:一天,哲学家青蛙遇到蜈蚣,青蛙说‘你看我只有四条腿,我要是走的话,两条前腿一撑,两条后腿一使劲,就往前蹦了,我这四条腿都有分工。蜈蚣啊,你是百足之虫,你往前走的时候最先迈的是哪条腿呢?’蜈蚣一听,“咔嚓”就停在那儿了,然后蜈蚣很沮丧地跟青蛙说‘我劝你以后永远不要问任何一只蜈蚣这个问题,你只要一问,它一定会被卡住不动了。’想想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做过多少次青蛙。它不仅给我们自己带来困惑,也给别人造成负担。

生本教育思想内涵探析 篇7

一、生本教育的内涵

生本教育倡导并力求坚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为本:一是以学生为本;二是以生命为本。

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它要求教育要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去构建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法。郭思乐教授指出生本教育就是为了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这种全面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的体系就是生本教育。他把过去传统的囿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模式称为“师本教育”。他说:“我们似乎可以明确地发现师本教育的运行机制与生本教育的运行机制的区别。前者是像皮带带动的两个齿轮, 老师是大齿轮, 学生是小齿轮, 连带着运转, 我们把那样的方式称为连动式。后者是像开动汽车一样, 老师给学生钥匙, 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 我们把它叫做激发式。”[1]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从而使教育教学在实现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同时, 也使教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以生命为本是生本教育的深层内涵, 那种把教育仅仅视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对教育内涵的窄化。教育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和认知能力的培养, 更是精神生命的启迪与激发, 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以生命幸福、自由、健康地成长为根本的价值追求。“生本教育强调生命的体悟, 它以进入教育视野的生命特质为基础, 以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命展开为特征。其主要特征是生命具有整体性, 即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具有独特性, 即每一个生命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生命具有可能性, 即人的生命不能被决定, 而是永远处于不断地生成和不断地完善之中;生命具有超越性, 即生命有超越生命的能力, 生命过程就是不断超越生命本身而不断发展自身的过程。”[2]

二、生本教育的哲学观

任何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生本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探析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其本质内涵和实践意义。

1. 主体性思想。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 指实践者、认识者或者任何对象性活动的行为者本身, 主体性是人在自己对象性行为中的权利和责任, [3]具体地说, 它表现在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时所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过分地强调了教育“上所施, 下所效”的以教为本, 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将教育视为预设、给予和灌输, 使教育成为了对学生生命的控制和规范, 而没有把作为鲜活生命体的学生的主体性诱导出来。生本教育充分认识到儿童学习的天性和发展的无限潜能, 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变传统的传授教育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 通过为学生创设适合学习的情境,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是能发展、能创新的独立存在, 使教育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生本教育所蕴含的主体性思想真正符合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

2. 自然主义思想。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集中论述了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 其核心是“回归自然 (back to nature) ”。自然主义思想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 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 无需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 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 防范不良的影响。[4]因此, 卢梭提出了教育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教育原则——正确看待儿童, 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

郭思乐教授用一个抛秧的启示来阐释教育顺应学生的自然天性、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在拔秧和密植插秧中, 固然贯注了我们的丰收意愿, 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 抵触了秧苗的自然意志。反之, 小块抛秧符合秧苗生长的规律”。[5]我们过去的教育教学中大量地做着这种类似密植插秧的事情, 把知识和技能细化成一个个小的目标, 然后针对每个目标按部就班地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 学生的思维活动完全被局限在这些预设的并且颇带强制性的目标之上, 他们不需要去思考什么, 一切活动都按老师所设下的“套”进行着, 学生自然也就思考不出什么来, 有的更是懒得去思考。生本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从插秧式的师本教育体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让教育教学顺应学生的自然天性, 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

3. 自由教育思想。

自由教育思想最早是由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它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尽管各个时期的教育家和学者对它的理解不同, 但是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共同的思想:“自由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教育, 而不是以人为物、以人为工具的教育, 因此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深沉的人文关怀……是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前提的, 反对标准化、均质化, 因而有利于鼓励和帮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 而不是按照某种纯粹外在的标准来塑造自己。”[6]自由教育并非无所限制的随心所欲, 而是顺应生命的本性, 使生命体的自然本性自由地发展。生本教育倡导教师作为引导者不给学生过多的预设和干预, 而是通过创设有更多自主、自由空间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学习的天性爆发出来, 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中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

三、生本教育思想理论渊源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或理论都是在批判和继承历史上已有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所处时代的社会特征和需求产生的, 生本教育也不例外, 它有着丰富的教育理论渊源。

1.“产婆术”和“愤启悱发”。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以“问答法”著称, 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于学生, 而是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不断的讨论和提问诱导学生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 最终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种“问答法”也被形象地称为“产婆术”, 它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原则, 把学生作为整个探讨活动的主体, 在探讨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并培养论辩的能力, 最终激发学生不断地追求生命中的真、善、美。显然, “产婆术”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全面依靠学生、诱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的教育方法, 其目的是对学生生命的不断提升。我国教育家孔子指出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把握启发时机,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其实质就是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根据学生的状况通过启发全面依靠学生而进行教育。由此可见, 无论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还是孔子的“愤启悱发”, 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实质上都是生本的教育。

2. 教育即生长。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针对当时教育为儿童遥不可及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弊病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他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倡导一种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体悟儿童的感受和期待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这种教育观要求教育教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高度尊重学生, 使儿童获得充分的生长和发展;要求教育给儿童创设学习的情境, 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 提升学生的生命感。从这层意思上来说, “教育即生长”就是一种生本的教育。

3. 罗素自由教育思想。

罗素在吸取历史上诸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自由”教育主张。他基于两点考虑, 主张教育要给儿童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发展个人的自由。其一是, 儿童情感的发展需要很大程度的自由。其二是, 自由对于理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那种用压制思想自由而得到的成功是短暂的, 极无价值的。[7]因此, 他说“只要我们在身体上、情感上和智力上适当地关心青年, 所有这些资质 (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 均可形成”。所谓“适当地关心”, 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 要遵循更多地发展个人自由的原则, 采用让儿童有更多自由的方法。[8]当然罗素所指的自由绝对不是放任自流, 教育中的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 自由与纪律约束要巧妙地结合。据此,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 生本教育所倡导的教师作为引导者不给学生过多的预设和干预, 而是要给学生创设自由成长的教育情境的教育观是罗素的自由教育思想在我国当下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在追寻生本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的同时, 我们不得不再次反思师本教育体系。在师本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是知识的绝对权威,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单纬度的线性灌输为主要方式,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 教师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师本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主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因此, 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必须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9]

四、结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 “它至少在两个方面使教育回归正确轨道:一是它的本体性, 即使得教育回归到学生发展这一本体;二是它的生命性, 使教育回归到提升生命、尊重生命、依靠生命的机制上来”。[10]生本教育的内涵完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真, 它自身的操作体系, 就是全面依靠学生, 依靠生命的精彩。由此可见, 贯彻落实生本教育思想是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真正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必将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学者指出这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更换了教材、重构了课程体系, 但这不是改革的根本, 关键是要转变观念和改革教学方法, 只有像生本教育那样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去构建课程和实施课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激扬生命、张扬个性、充分挖掘潜能的过程, 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11]

参考文献

[1][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沈志奇, 赖益强.也谈“生本教育”[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 .

[3]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4]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6]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8]张人杰, 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9]郭思乐.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12) .

[10]郭思乐.以生本教育促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 2007, (4) .

教育面向生本 篇8

教育生本素养教育是什么?唯物史观认为,从人的感性现实或对象性活动出发,从人的本真存在方式出发,彻底摒弃形而上学人道主义模式。马克思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们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教育如何面向生本,马克思主义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是回到现实的人,这种现实的人就是社会的人、实践的人。从生存意义出发,学生正是这样一种现实的、社会的、实践的人。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发展铺路开渠,从学生的自身“素养”出发,沿着本我,茁壮成长。

素养,是人的生存支柱,更是一个完整人的必备元素。教育如何从培植“素养”出发,走向生本,本文从“文化素养、文明素养、志趣素养、情怀素养”四个方面阐述走向生本的必经之途。

一、注入文化素养

文化,从广义理解——只要是与人有关的事和物;教学文化,指教学中的一切事和物。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的立身内涵、充实身心与本领的工具,是生本的渴求与归宿,它形于课堂、成于环境。

1.从课堂教学注入。课堂教学的执行者是教师,学生每天学习不同学科的文化知识,要与不同学科的老师交往与相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决定学生对文化知识汲取的兴趣性与主动性。如果教师用演说家的姿态传递知识,课堂气氛会激情洋溢,学习情绪会热情高涨;如果教师以导演的角色来施以教学,把讲台当舞台,让学生化身不同的角色,学生会兴趣盎然;如果教师是发现者,发现闪光点,激励兴奋点,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解题思路,自豪感油然而生,素养默默养成。

2.从学习环境注入。学生善于观察,课上无法涉掠的知识,可在课下补充。学校要利用校园的每一处空间,按主题系列设置文化墙。利用名人轶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等,让学生延伸书本知识,拓宽视野,设计人生理想,用目标激励干劲。

文化素养,在课堂中注入,在环境中熏陶,在自我需求中渐渐养成。

二、形成文明素养

千年古国,闪动着传统文明的光芒,齐家、修身、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每个学生的立身之本。

1.疏导仁德思想。学校是育人的中心领地,一言一行皆育魂,一草一木皆育人,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执行着育人的功能。培育学生的品德,使其具有爱国、奉献的精神,把“德”的光泽,惠至每个学生的心田,达到“仁”的境界;培养学生的才华,使其才有所用,有理想、有抱负,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意义、有价值、有前途,达到“广”的目标。这就是我们学校的“育德至仁、育才至广”的校训形成的渊源。

2.倡导行为规范。文明礼让、礼貌待人,是形成文明素养的随时随地。德育副校长每天清晨站在校门口向走进校园的每一位师生敬礼问好,二十几年风雨无阻,引起了新闻媒体界的多次关注。校园的文明之风在一届届的学生中传颂。

通过疏导与倡导,文明素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悄然形成。

三、开发志趣素养

教育,应该引导受教育者在不自觉中彰显个性;在自觉中寻找渴求的机会,这就是成长中的自觉性效应。

学生的自觉性结构由多种元素构成,从而形成整体效应,作用于成长的每个时段。有学者认为“自觉性首先具有心智状态和事件的属性。如选择、决定、信仰、爱好、行为等”。学生获取成长需求的自主性元素,包括情意自主性、认知自主性、行为自主性。学校如何调动这些自主性元素开发兴趣素养,要搭建诱发自主性学习与表现欲望的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尝试、自主挑战。

1.设计延伸性的多样课程——培养志趣。为学生开设多样的有实践性的趣味课程,学生会在兴趣中形成志趣。例如,学科特色课——美文欣赏、戏剧古今、神话评说、传奇人物解析等;艺术特色课——传统剪纸、书画展台、美工世家等。

多样课程的开设,引进了学生选择的志趣,给学生创造了萌生、尝试的机会。

2.开设多样化的特色活动——激发兴趣。多样化特色活动是延伸性课程的继续,是“超常自觉性”学习的表现阶段。针对学生兴趣,创办各类活动的平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例如,记者团、摄影团、舞蹈团、合唱团、话剧团等。

特色课程与特色活动,为学生的志趣养成铺垫路基。

四、积淀情怀素养

人具有自然和精神双重生命,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这就是情怀素养教育。

作为直通大学的普通高中,情怀素养是根基。例如,“美在教室”我爱我班教育、“志愿服务队”乐于助人教育、“建设家乡”责任教育、“慰问抗战老兵”感恩教育等。情怀素养的积淀为人生的追求明晰了方向,体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教育面向生本从素养出发,为学生绘制多彩的人生,这是一个尊重生本特殊性的过程。只有完成了这个过程,才能进入生命本色的特殊境界。

参考文献:

[1]柳士彬.试论教学的生存论基础[A].杨启亮,李如密.课程与教学评论[C].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大全 篇9

织金三小 谢青贵

在此之前曾听学校领导简略的介绍过“生本教育”理念,在办公室里也曾听去实验二小学习回来的老师们聚在一起探讨,我对此是多么的好奇和向往。今有幸聆听了重庆市九龙坡区实验二小陈远书记的“生本教育”专题讲座,观摩了石玉屏老师的“生本教育”示范课《圆的认识》,并在课后与石老师进行了零距离的交流,让我重新认识和进一步了解了“生本教育”这个曾经熟悉而陌生的定义。

从字面意义来看,“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育模式,这正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从教育改革面临的实际出发,课堂教育的改革既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终归宿。在我们为课堂教学改革感到迷茫的关键时刻,“生本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如此良机,真可谓久旱逢甘霖。可是由于本人对“生本教育”理解的不透彻,对“生本教育”的实施有如下体会和愚见。

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应放在第一位。无论我们采取“生本”、“师本”还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都要围绕学校课堂教学目标去设计,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模式而忽略了我们的目标,什么样的模式都不可取。

其次,教师要做一个合格的参与者和引导者。“生本教育”需要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个体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三个环节中完成主要的学习任务,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的教学主导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环节中,教师如何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如何让小组讨论更有效,这是“生本教育”的关键之一,也需要每一个老师深思的。我们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我们自己却成了课堂的“门外汉”。

第三,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盲目跟从。或许是因为我对“生本教育”了解甚少的缘故,总觉得这与我们平时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只是在“启发式”教学中没有形成对小组评价、激励的有效模式,也没有对这一教学方式作进一步的创新和升华。

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店子镇中心小学

鲍丽

现在,在我校正在深入的进行着一项教育的改革,那就是——“生本”教育。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刻的知道,必须要加强学习,多付出,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最初,我对生本教育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它是一个以学生为本的实验,开始实施生本教育时曾问自己:我们眼前的教学模式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也有很活跃的课堂活动,这不正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吗?通过阅读学习《马安生本教育专辑》这本书,倾听名师的生本课堂,找到了答案,其实不然。我们一直沿用的教材、教法和教案,都只是为教师而设计的,根本没有留给学生施展拳脚的时间和空间。至于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表现,也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师本教育模式。它和生本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天性和潜能,而生本教育从教材、教法到教师都给了学生自然发展的空间,在认知的过程中,尊重了学生的意志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暑假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之后,我有更多深刻的感受。生本,一切以“生”为本

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同改变了“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他认为,人要生存,就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环境。学习往往是很艰苦的。如果人在长期的发展中,某些突变是有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这些突变就会保留下来,某些突变是不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发生这种突变的物种就有可能灭绝。现在的学校成了文化孤岛,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的价值,远离了社会,培养的人不是自然人。现在的孩子除了春节陪爸妈走走外,再也不能去与外界接触;四周奔跑,他们不太注意春天、秋天的景色变化,更多的注意爸妈的脸色,像一群关在笼子里的野生动物。这种怪圈,应该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否则,将带来文化弃视。生本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天性。他认为,人之初,本善学。儿童生来就是学习者。儿童有自己的学习本能,并非成人所教,拥有自然天真的世界。

我还认识到把以往教学中的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努力做到“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基于自己的思考,相互启发,互相质疑当中进行的,而我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就没有做到这点,原因是由于自己的思想观念陈旧,怕课堂纪律乱了后难易掌握。以前我总认为把知识讲的尽可能详细,清楚就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其实这样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住了,也违背了教学的规律,是不利于学生成长,这也是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学习,被动学习的根源。“生本教育”要一改往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会到发生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体会和收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就会由要我学习转变成我要学。

走近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生本教育的道路上我们要去积极探索,并一定要坚持,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学生的生本之路

如何走向“生本教育” 篇11

关键词:生本教育;情境创设;教学理念

闲暇之时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快速浏览过程中,我了解到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教育理念。但是当我读到“生本教育的方法论”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仿佛黑夜中寻找到了一盏明灯指引方向,据此指导理论去进一步转变自己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做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需求。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我们习以为常在教学中充当主导者。而今天,我认清了自己的地位并非如此。我要改进教育观念,从“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

说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从事教学多年的我颇有体会,以往的时候,只要身入课堂,感觉自己就像是上紧发条的故事机一样,反反复复,喋喋不休,总觉得学生听不懂,老是翻来覆去地讲解不停,等到考试结束后我就傻眼了,教学成绩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这种教学方式与“生本教育”的南辕北辙,在授课时,我太一厢情愿了,很多时候我把学生的学习目标变成了自己的任务,强迫学生按照我的预设去学习,结果总是我讲得累,学生听得困而告终。

“为教师的设计”等于“为学生的设计”吗?初看起来,两者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教师的设计只为了我们上课容易教,但是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容易学,忽略了教育的本质。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儿童的发展”。老师的任务只是激发和引导。“生本教育”不再需求老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但是要具有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老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掌控能力,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实践和改进。

我也效仿过“生本教育”课,我的困惑是在课堂上不知当讲不当讲。起初我感觉本课的知识框架学生自主生成即可,自己尽量不去重复,可是几次三番之后才发现,我需要在关键的环节去引导学生。课堂总结时,老师要做到画龙点睛的一步。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都会醒悟并且去转变,但是如何走向“生本教育”,并且投身于课堂教学中呢?“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教师去反复琢磨,不断实践。

回头想想自己以往的教学多是“师本教育”,每次我都“以教定学”,根据自己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每节课都“我的地盘我说的算”,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这与“生本教育”方法论南辕北辙。这两年对教育新理念的不断接触,我在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的尝试如何走向“生本教育”。

一、把编写“教案”变成设计“学案”

以往的教案,我写的都是知识结构,重点设计的是我该如何去“教”,而对学生如何去“学”研究甚少,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发挥。为了能够让学生学起来,我设计了预习学案:學案共设计了五个环节。首先是指定自学的章节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其次是质疑,提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再次是对于所有的疑惑进行学习小组互助排除疑问,如果有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进行各组之间的讨论,甚至与教师之间共同进行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来总结本课内容,并通过相关课堂检测题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

二、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老师就有了上课的助力,才有可能创造一个精彩的课堂,使得教学成为一种乐趣,老师和学生热情的参与、和谐的交流,愉快地完成学习目标。但是兴趣是多元化的,每个学生的兴趣各有领域,很难统一,这就需要教师来创设一个与教材内容结合,去接近生活,让学生做主角的学习情境。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课时,恰逢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课前我发现有几个学生课间正好在享受美味糕点、月饼,由此我就借以月饼中的物质组成为情境,来探究糖类和脂质的分类。学生的兴趣顿时被调动起来,平时不爱言语的学生都纷纷投入小组探究中,经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后,接下来的学习都没用我怎么去总结,全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对于知识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肯定学生

“生本教育”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全部为了学生,高度注重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并给予支持和鼓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同时,使其个性得到培养,这样学生会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课堂讨论环节,难免会有一些学生把问题理解的偏执,甚至出现错误,我们不要立即去批评或者纠错,而要用肯定的眼光去鼓励他积极回答问题的行为。然后再去引导他,辅助他走向正确的思路。这样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失去思考和答疑的勇气,反而重获信心,更加努力去思索和推敲自己的答案,让每个学生都真正投身到学习探究中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走向“生本教育”,我们需要去尝试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遵循“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从“师本教育”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的思维充满创造性和发散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进行“生本教育”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只有坚持下去,终会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魏伸华.浅谈教学中的生本教育理念运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5(Z2).

[2]易洪,曹俊杰.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学设计特点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

让“生本教育”在课堂开花 篇12

直到郭思乐教授来到淄博亲自指导课堂, 我才似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对“生本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可谓是“大换血”了, 并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中看到了希望, 心中似乎有种冲动, 想立马走上自己的课堂, 让自己的孩子们也充分享受到这种美好的教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拜读了《春风的颜色》一书后, 更坚定了我的生本信念, 在不断的摸索中, 我基本能熟练地驾驭我所谓的“生本课堂”了, 看到自己的孩子们学得其乐融融, 心中有种相识恨晚的感觉, 现把我的些许感受与同仁们分享。

一、学生乐在其中, 教师乐在其外

(一) 生本课堂, 师生角色互换

生本课堂, 彻底改变了原先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 成了退居幕后的“导演”, 甚至变为“旁观者”, 教师只是学生研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鼓励者, 是学生学习的顾问。而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他们在一个宽松的教育平台上, 有了一展风采的机会, 不仅是孩子希望展示自己, 就连我们大人若遇到展示的机会, 也同样会激动不已。这样一来, 学生就能在课堂上热情洋溢, 教师在课堂轻松倾听, 而智慧的火花就在迸发, 知识的宝藏就在积淀。

(二) 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到新奇、刺激, 富有挑战性。充分利用初一孩子的好胜心理, 在小组间展开竞赛, 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 尤其在相对枯燥的文言文教学中, 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 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比如, 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 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他文体的演讲竞赛, 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 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 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 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 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 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 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三) 恰当地问题设计, 让学生轻松把握主旨

如在设计《伤仲永》一课的预习案时, 在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我设计了这么一问:“同学们, 你从方仲永的遭遇中明白了什么?”令人惊喜的是, 学生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仲永之所以由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 是因为仲永的父亲不让仲永学习, 一个人的天资很重要, 而后天的努力更重要。”学生都提到应该从仲永身上吸取教训, 认为父母全力支持自己上学, 自己应积极进取, 争取学有所为, 学有所成。还有的学生谈到自己虽然没有仲永天资聪颖, 只要自己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努力, 那么一定不会辜负教师和家长对自己的期望。这样, 学生就不仅领会了课文的主旨, 而且还受到了教育, 可谓一举两得。轻轻松松的一堂课, 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潜能, 让他们乐于自己去追问、去探寻、去创造, 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现自己, 使学习成为有意义、充满乐趣的活动。

二、学生在展示中提升了自我

(一) 生本课堂遵循了学生发展的规律

生本教育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给学生的个性张扬提供了机会与平台,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前, 每当看到一个个孩子翘首以待的样子, 我感到都很激动, 他们是那般热情, 又那般乖巧, 上课用的资料他们早就弄到电脑的桌面上了, 只等展示的时机, 起初的展示虽有些乱, 但很快他们就掌握了展示课件的技巧, 并且很有秩序的展示, 那些精美的富有创意的幻灯片, 那句句生动的诠释, 让人难以置信, 一个个孩子就在这样的展示中丰富了自我, 提升了自我。

(二)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生本课堂创设的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里, 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 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 他们的知识面不断向外拓展, 可以说, 学生能做到涉猎群书, 天文地理无所不读, 他们的摘抄本、资料整理本已经厚厚一沓, 这些无不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潜能无限和自我发展的热情。

(三)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原先, 学生没有提前预习的习惯, 甚至可以说, 他们根本懒得预习, 而自从有了前置性作业,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 就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的感知, 况且, 在预习中学生可以对课文提出自己疑问及独到见解。就这样, 在预习的基础上, 课堂的学习显得轻松多了, 时间久了, 学生就在不自觉中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

(四) 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大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改原先的木讷、拘谨扭捏, 变得镇定自如, 有声有色, 写作能力也相应的大幅度提升, 连原先一上作文就犯愁的学生, 现在也能写出一篇通顺的作文了。

上一篇:消防支队“雷锋班”活动汇报下一篇:镇创先争优点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