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会计毕业论文

2024-07-31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通用8篇)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 篇1

关于绿色会计理论以及实践的探讨会计毕业论文

一、绿色会计理论概述

20世纪40年代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西方国家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而自然资源的长期过度消耗造成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绿色”开始有了新的特殊意义。早在20世纪90年代,绿色会计理论开始出现在西方会计理论界,形成“绿色会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英国邓迪大学的格雷、威尔士大学的霍金森博士以及加拿大审计署的罗宾斯坦等人,其理论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绿色会计(Greenaccountant)又称环境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从本质上讲,绿色会计产生于环境不断恶化以及对传统会计的批判的基础上,大都围绕自然资源的耗费应该如何补偿这一主题。

达尔文进化论中“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理论,不仅适合于动物界,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解释,甚至可以适用于一种文化,一个理念的蜕变。一种新理论的出现总是要对其之前的理论进行批判,而竞争两者也总在批判、争论中成长完善,留下最适合的继续存在。绿色会计理论的兴起也是如此。会计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运用货币计价按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确认,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绿色会计认为其所反映的对象并不完整,它仅能确认能够用价格计量的东西,而本应作为会计计量所反映出来的要素环境却被忽视,根据现代会计原理产生的会计公式“收入-成本=利润”,此成本仅包括经济成本,而不计算社会成本,这种计算模式使决策者没有任何环境危机的顾虑去追求经济效益。绿色会计则在传统会计原理的基础上,添加了环境资源,重视和突出自然环境成本的核算和监督。

二、绿色会计在我国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绿色会计起步相对比较晚,从一开始只追求物质经济的增长,而忽视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持续问题,环境被污染,生态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开始警觉,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型,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同时也加强了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中国会计学会将绿色会计列入九五规划的研究课题;经财政部批准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等,也有大量学着投身于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使得我国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成熟。虽然有一定的进步,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绿色会计准则,在实践方面有许多障碍,环境信息提供的并不完善,缺少务实性。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1.有关绿色会计的法规政策需要明确具体

目前我国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章涉及的方面较为具体详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会计的进步,也有效保护了环境资源,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而有关绿色会计的相关法规却在其中没有过多涉及,更多的是为环境保护而制定的,使得在实际中应用太过于宽泛,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法律强制性的保护,绿色会计难以在实际中发挥本身有效的作用。

2.绿色会计实施方案有所不足

绿色会计发展尚不够成熟,在实际应用中缺乏一定的实践性。首先,绿色会计在计量记录自然资产以及环境价值上有一定的障碍。罗宾斯坦曾提出设立一个独立的自然资产信托账户,然后根据土地对未来一代所能带来的收益予以贴现,进而估算出自然资产的价值,当然,这个设想仍然十分粗糙,人们也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其次,绿色会计不能很好地调节企业经济利益与环保支出成本的矛盾。众所周知,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是利润,经济利益也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绿色会计要考虑环境成本因素,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这与经营目标有所冲突。尤其对于小型企业,运用高科技去减少环境问题,无疑将花费大量的资金,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除此之外,由于绿色会计在我国发展尚未有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与体系,因此有关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并不规范。虽然近几年我国对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的制度性建设方面有显著的进步,而在实践中总有所出入。

3.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意识不强,对绿色会计认识不足,缺乏重视

首先,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本质上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很多企业为了经济利益,自动无视对环境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在经营过程中增加对环境保护的考虑,势必是增加企业的经济成本,相关绩效考核只在意最终的营利结果,而并不在意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很多企业并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只先为自身谋取利益。其次,企业对绿色会计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差异较大,致使企业人员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异,尤其在一些中小型企业,对于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并未意识到绿色会计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4.绿色会计缺少相应人才

绿色会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人才储备方面均有所不足。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只有培育大量的高质量人才,才能推动绿色会计的发展。而多数会计从业者绿色会计理念落后,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主要是由相关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科研机构负责,有关绿色会计的教学发展落后,传播不足,绿色观念严重缺乏。在我国大多数财会人员都没有经过相应的专业学习,也缺乏相关的培训机构,绿色会计管理人才十分匮乏,难以更快更好地发展绿色会计。

三、在我国发展绿色会计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有关绿色会计法律法规章程

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是一系列绿色会计制度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证绿色会计合理开展的基本要素。没有法律强制性的要求,企业内部不会严格执行绿色会计相关要求,相关惩戒力度不够,也致使企业对环境的破坏没有更积极的回应。我国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制定出符合国情的绿色会计制度,将其规范化,为企业运用绿色会计核算控制提供统一的标准。

2.选择适合的绿色会计实施方案

绿色会计起源于国外,在我国引入时间不久,在适应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中,也要有一个适合我国发展的标准,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符合国情的绿色会计才能适合我国企业。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较为可行的方法是用完善绿色会计报告的方式来规范绿色会计信息披露。都在会计报告中应该反映出相应的环境成本,在绿色会计方面真实的真实财务信息,难以用货币衡量的非财务信息以考核表的方式进行判断分析,并编制绿色会计成本费用明细表,对信息使用者提供最完整的企业经营信息。

3.扩大宣传,增强公众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绿色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对于它的认识并不够全面。一方面,运用舆论体系加强宣传,使得绿色会计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运用教材传播教导,让学生汲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绿色会计意识,学生是未来的接班人,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以便于在实际中学以致用。加强对公众的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普及环保知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公众对于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为绿色会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注重绿色会计人才培养

首先,将绿色会计纳入教学体系,在学生时代,老师运用课堂传授学生的绿色会计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绿色会计理念,鼓励学生探索,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培育科研型精英。其次,加强社会专业培训,对在职会计从业者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企业要做好对会计人员的任用选拔工作,提高任职标准,以确保工作人员对于新理念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际中得以应用。只有持续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的会计人才,提高企业会计的综合素质,才能使绿色会计的实施与发展有着理论支撑。

总体而言,绿色会计理论旨在强调对于环境的保护,在市场经济中呼吁重视被忽视的资源滥用问题。虽然在传统的绿色会计理念中缺乏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会计的存在,继续探索绿色会计,是我国会计界的重要任务;做好对环境的保护,是全社会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李若山.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J].会计研究,1992.

[2]于茂洪.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探究[J].商业文化,.

[3]于天宇.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商论,2015.

[4]张玉红.浅析我国企业绿色会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商论,2015.

[5]王建明.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 篇2

绿色会计, 也称为环境会计, 是将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传统的会计学相互结合, 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 运用一定的方法,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形式, 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文字表述, 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

二、绿色会计核算的意义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绿色会计弥补了传统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和反映的完整性。它不仅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 而且还从生态环境和整个人类的活动出发, 围绕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费的补偿为中心, 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 从而有效解决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此外, 绿色会计完善了传统会计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的计量。在传统会计中, 只有存在财产所有权的东西才有价格, 才能以货币进行计量, 才能在企业的会计账表中得以反映。而如空气、海洋、臭氧层等对人类至关重要但无所有权的事物却不能成为传统会计核算的内容, 企业对这些事物的使用和损害并不记入企业的经营成本, 这不仅使企业的成本虚减, 利润虚增, 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默许”无疑可以视为是对以牺牲环境来取得目前利益的行为的一种鼓励。而绿色会计则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是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财产”, 必须赋之以价值和价格, 并对其损耗予以补偿, 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 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 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绿色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 针对传统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对环境问题的无能为力而产生的, 其与传统会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不同。

传统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等, 而绿色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 政府有关部门, 特别是环境保护管理部门, 通过企业提供的绿色会计信息, 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取得的环保成绩, 综合起来作为进行宏观环保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的依据。企业的外部投资者也需要了解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状况, 判断企业由此获得的发展机会和前景, 决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

2. 信息披露的形式不同。

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主要是以财务报表为主, 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为辅, 而绿色会计计量确认的非数量化信息较多, 需要采取较多的附注和文字说明并对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进行改革, 增加反映环境信息的报表, 如“环境成本明细表”或编制单独的绿色会计报告进行反映。

3. 计量方法不同。

传统会计采用货币计量方法, 绿色会计则不能采用单一的货币计量方法, 而应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法。采取两种方法结合的原因在于, 环境资源是由自然界长期积累形成的, 其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 无法按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方法确定其价值, 而且自然资源的再生期有很大的差别, 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 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法, 两种方法相互补充, 可以提供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

4. 绿色会计理论和实践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绿色会计应在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 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价值转移过程。可以说,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绿色会计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前提和基础。绿色会计正是基于企业与环境长期互利和共存关系, 着眼于企业在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经营。失去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经营难以延续, 绿色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基础。

四、绿色会计主体与客体

1. 绿色会计的主体。

绿色会计的主体问题实际上是绿色会计的定位问题, 即如何理解绿色会计与现行财务会计的关系。关于这一点, 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1) 绿色会计是一门与现行财务会计并立的独立学科。 (2) 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学科。 (3) 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与环境科学等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由此, 对绿色会计的主体就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政府, 属于宏观层面;二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企业, 为微观概念;三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既涉及企业又涉及政府。绿色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其主体不能仅限于企业, 还应包括政府, 即从宏观层次进行核算。按核算内容的不同, 可以将绿色会计主体划分为不同层次:从国家角度划分, 称为宏观绿色会计主体;从区域的角度划分, 称为中观绿色会计主体;以各个微观经济组织划分, 称为微观绿色会计主体。这样就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 从而将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与补偿纳入绿色会计核算系统, 体现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定的国家或地区的划分规定了绿色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空间界限, 即绿色会计只核算本会计主体内部的环境事项以及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环境事项;同时考虑本会计主体内上、下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寻求不同代人之间的环境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这体现出各个会计主体在同一时间、空间中共同占有地球的环境资源, 共同对资源的使用与保护负责。

2. 绿色会计的客体。

绿色会计的客体 (核算对象) 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 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因此, 绿色会计核算对象中必然包括自然环境, 具体说来, 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环境资源损耗是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 以及企业生产、储运、销售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超定额消耗。环境资源的补偿是指企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 以及以排污费、罚款和赔偿等形式上缴国家或付给他人用以保护环境的支出。由于绿色会计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 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 对于其核算对象主要有以下观点: (1) “三要素论”, 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成本。 (2) “四要素论”, 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支出、绿色收益、绿色资产和绿色负债。 (3) “六要素论”, 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权益、绿色收入、绿色费用和绿色利润。其中, 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绿色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入、环境污染收入、资源环境保护收入等;绿色收益包括资源环境收益、绿色利润等。

五、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

1. 微观核算体系。

由于企业与环境资源关系复杂, 在具体反映企业个体的微观核算时, 要最大限度地考虑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密切联系。基于目前的技术方法, 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环境资源损耗。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消耗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的损失。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环境污染与破坏损失, 即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如对农田、山林及水资源由于污染或破坏而造成的损失, 其损失大小可按复原法或避免成本法核算, 即根据环境污染或破坏后, 恢复或事前预防损害所需成本来合理估计。二是自然资源消耗, 主要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耗用或使用的成本。

(2) 环境保护支出。反映企业对环境保护所付出的代价, 包括“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社会环境的各项支出。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企业为减少和防治环境污染及恢复环境而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 如环保投资、补救措施费用等。二是企业设置的环保机构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和支出, 如环保人员工资、环保行政与规划费用、环境研究、开发费用等。三是企业定期向国家交纳的排污费及环境保护税, 以及可能发生的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支出。

(3) 环境资源收益。这是反映企业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以及从环保中所得到的收益, 是衡量企业环境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所取得的收益。二是环保业绩卓著的企业收到国家发放的奖金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信誉收益与股票价格上升收益。三是其他单位或个人缴来的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收入。四是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效益或机会收益。对于上述收益中难以计量的隐性收益, 可适当估计测算。

(4) 环境资源效益。主要核算企业由于依靠环境资源所获取的净收益, 其计算公式为:环境资源效益=环境资源收益-环境保护支出-环境资源损耗, 综合反映了企业依靠环境资源获得超额收益的一种经营能力。

2. 宏观预算体系。

从宏观角度出发, 在国家和社会范围内应建立宏观预算体系。这是与加强环境保护、开发及利用相一致的, 有助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和环境效益的全面发挥。在国家预算会计中设置专门化的环境预算体系, 综合反映国民经济预算中关于环境的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情况, 从环保资金来源与运用两方面反映:

(1) 合理回笼环保资金, 确保来源渠道畅通。环保资金主要有以下来源渠道:一部分来自国家财政预算拨款, 一部分来自环保部门征收的环保费用 (如排污费等) 及环境保护税, 还有一部分来自企业统筹的社会环保基金。

(2) 合理运用环保资金, 做到有的放矢。环保资金作为国家的专用资金, 主要用于环境保护。环保资金的开支运用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一是环境维护、治理支出;二是社会环境福利工程支出;三是发放给环保业绩卓著企业的奖金;四是国家环保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

开展环境预算活动, 必须密切关注环保资金的来源与运用情况及其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并在此预算基础上健全环境立法, 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和法律措施鼓励企业广泛开展绿色会计核算, 可采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增加污染环境罪和盗窃国家资源罪等方式具体调节。

六、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

鉴于单独编制绿色会计报告难度较大, 企业可在原有财务报表上加入有关绿色会计的核算资料。此外, 还应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列明企业对环境损害情况及其治理措施, 包括该会计期间耗用自然资源数量;消耗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的损失;企业控制污染措施及效果;企业对有害的环境影响结果进行保险以及政府对此的补助金运用情况;企业治理环境的长远目标及行动等。但有时针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 环境信息报告资料的详略程度应有所不同, 有时对特定使用者编制特定的环境信息报告。

绿色会计:企业会计改革的标杆 篇3

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呼唤环境会计

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用GDP进行衡量的,但是GDP指标的绝对值并不能确切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这是因为GDP指标的计算方法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生产同样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落后,则其消耗的资源会比其他技术条件较高的企业所消耗的多,消耗的资源多了,就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投入,比如医疗方面的投入、治理环境方面的投入等等。但是,这些由于资源消耗而产生的投入却成为GDP 的增量,因此造成了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越是落后的行业,越能为GDP的增长作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着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的,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创造的GDP与耗用的资源很不相称。据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显示,中国近 20 年的经济增长率居全球第 2 位,平均为 10.3%。但是,中国的高速发展是以资源浪费、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真实增长率远远低于10.3%。中科院的一份研究表明,中国2003年消耗了全球 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和 40%的水泥,创造的 GDP 不到全球的 4%。长此下去,我国国内的资源将难以支撑工业的持续增长,我们的环境更难以承受这种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由此可见,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并不代表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需要的是以最少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并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就要求必须对原有的判断经济增长的指标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其不但能反映某一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量,还能反映这一时期环境资源的消耗程度和受保护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绿色GDP的计算方法,就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据《中国绿色GDP核算报告2004》显示,2004年,我国环境退化成本(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的3.05%。绿色GDP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反映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可以很好地反映和表达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但由于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绿色GDP的核算标准、方法却是一个难题。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因此有人提出,应该以绿色会计取代绿色GDP,一门新的综合学科——绿色会计学(即环境会计学)应运而生。

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环境会计仍未被列入会计准则的相关条款。可喜的是,随着环境问题愈来愈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环境会计也逐渐被提上了议程。1989年,有650名工业界领袖把环境问题引为企业面临的第一号挑战;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连续几次会议将环境会计作为工作组年会的讨论议题之一;1995年3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十三届会议更是把环境会计作为中心议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课题由此可见一斑。我国应顺应世界潮流,加快会计改革步伐,加紧建立环境会计体系。

二、环境会计体系架构的设想

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环境会计体系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内容:

(一)以国家整体环境活动为核算对象的宏观层次的环境会计,也就是宏观环境会计

主要是在各级政府部门中建立的,对各地区自然资源总量进行平衡和生态保护的核算系统。它从全社会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反映各级政府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补偿和环境保护过程中的资金运用。

(二)以各个企业为核算对象的微观层次的环境会计,也就是微观环境会计

主要目的是反映企业在某一时期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利用或损失,确认、计量和披露企业产生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影响,如对排污超标的收费、非法处置废弃物的罚款、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对资源的消耗量及充分利用程度、治理环境的收益等等。

(三)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环境管理会计

就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运营计划及进行决策时要考虑到环境问题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也就是说,在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中增加一个影响企业进行预测和决策的因素——环境。

(四)以审计为基础的环境审计

就是对企业环境报告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鉴证和评价,监督企业遵守有关环境政策和法规,帮助企业避免环境风险并对国家有关环保部门环境政策的制定进行评价。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会计准则,其中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至少有“或有事项、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具体准则涉及到环境会计问题,可以说是开创了我国环境会计实务的先河。

笔者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谈谈对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一些看法。

三、我国微观环境会计的内涵、确认、计量与披露

由于企业与环境资源关系复杂,企业既是环境资源的消耗者也是环境资源的生产者,既是环境的污染者也是环境的保护者和恢复者。因此,企业对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是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在会计核算上具体反映为成本、费用和负债),也有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和对已污染环境的恢复(在会计核算上具体反映为收入和资产)。因此,在具体反映企业个体的微观核算时,要最大限度地考虑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密切联系。基于目前的技术方法,笔者认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应包括内涵、确认、计量与披露等方面。

(一)环境资源损耗及形成的负债

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消耗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的损失。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1.环境污染与破坏损失,即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如对农田、山林及水资源由于污染或破坏而造成的损失。对其损失金额的计量可按复原法或避免成本法进行计算,即根据环境污染或破坏后,恢复或事前预防损害所需成本来合理估计。在具体会计期间的确认上,应该于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当期直接作为企业的费用和负债进行处理,以后对环境进行恢复的会计期间则根据实际发生的环境恢复开支对负债进行冲减。2.自然资源消耗,主要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耗用或使用的成本。按照国家目前的具体规定,这方面的支出从企业这个微观个体的角度来说,基本上就是自然资源的购入成本。考虑到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对那些消耗资源多而生产效率低的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对于那些消耗少而生产效率高的企业进行奖励。如果这个建议可以作为一项制度执行,则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就应该反映出其在每一个会计期间的资源消耗量、单位资源消耗与产出比等指标,以便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检查。

(二)环境保护支出

反映企业为保护环境所付出的代价,包括“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社会环境的各项支出。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为减少和防治环境污染及恢复环境而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如环保投资、补救措施费用等;2.企业设置的环保机构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和支出,如环保人员工资、环保行政与规划费用,环境研究、开发费用等;3.企业定期向国家交纳的排污费及环境保护税以及可能发生的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支出。对这些支出的确认和计量可以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实际发生和受益的期间按实际发生额进行核算。

(三)环境资源收益及形成的资产

反映企业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以及从环保中所得到的收益,是衡量企业环境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所取得的收益,这部分收益可以在企业实际发生时作为收入进行确认。2.环保业绩卓著的企业收到国家发放的奖金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信誉收益与股票价格上升收益。奖金的处理相对简单,可以于企业实际收到时作为企业的收入进行处理。但是,由于社会信誉的提高和由此带来的股票价格上升而导致的企业收益的增加部分,因为在实际确认时按何标准计算并没有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标准,况且企业股票价格的提高还不仅仅是因为这一个因素引起的,要想单独地把该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直接分离出来也不容易,而按照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对那些发行股票公司的股票价格变动也没有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也就是目前对于本企业所发行的股票价格的变动并不要求企业在会计上进行确认和计量,因此笔者认为对此项收益可以暂时不做账务处理。但是,企业可以在其会计报告的附注中,反映其由于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突出贡献所提高的社会信誉和股票价格的评估价格。3.其他单位或个人缴纳的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收入,对这部分赔偿收入可以于实际取得时直接作为企业的收入进行处理。4.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效益或机会收益。由于对这些隐性的收入进行评估比较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参照商誉评估和计算的方法,将这些社会效益和机会收益通过一定的方法评估后在合适的时间(比如在企业重组或吸收新的投资时)作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进行处理。5.企业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资产,例如企业自行种植的树林和自行建造形成的风景区,这些资产的价值应该作为企业的环境资产进行确认。对这些资产的确认,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在生物性资产准则中进行了规范。但是,笔者认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生物资产准则中,对于这些企业自行建造的环境资产,只允许按照其在建造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进行计量,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因为企业为环境资产投入的成本与环境资产的现行公允价值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按照客观性的原则,应该以市场公允价值对这些环境资产进行计量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四)环境资源效益

主要核算企业由于依靠环境资源所获取的净收益。其计算公式为:

环境资源效益=环境资源收益-环境保护支出-环境资源损耗。利用这个公式可以综合反映企业依靠环境资源获得超额收益的一种经营能力。

(五)环境会计的披露

传统会计报表无法反映资源价值运动的全貌,现有的绿色会计报告的信息披露不够完全。我国上市公司 2002、2003 年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状况显示:强污染行业披露的比例在 50%至 80%之间,重污染企业的总体披露比例仅为 56.40%和 62.47%,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大多数是在报表附注中简要说明某些会计科目中存在的环境信息,对过去发生的事项反映较多,缺乏对未来的可能性预测,在形式上不具有固定性和规范性,信息实用性低。笔者认为,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应该增加以下内容:1.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内增加环境资产的内容,主要反映企业已经持有的环境资产,具体包括企业购入的能源部分和企业自行建立的环境资源部分。2.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负债内增加企业因为破坏和污染环境而造成的负债。3.在企业利润表中增加企业因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破坏而形成的收入和支出。通过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增加以上三个内容,使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加完整,而且可以为国家宏观环境的管理提供比较正确的数据。

绿色会计问题 篇4

关键词:绿色会计 核算 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被掠夺式的消耗和浪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其引发的问题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披露的给社会环境造成的效益与损失等会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详尽,绿色会计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绿色会计概述

1.绿色会计的含义。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最早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是为了促进企业的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加强社会监督而对会计提出的新的要求。

所谓的绿色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多元化的信息披露方式和手段,以相关的环境和会计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利用的成本费用,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进行确认,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

2.绿色会计的特点。

绿色会计把环境因素纳入核算体系,而环境问题的复杂多样,使得绿色会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特点是周期难以计量。

经济周期有规律性,比较单纯,但是涉及环境因素的经济业务则有很大不同,其周期比较复杂,不易计量。

3.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不同。

作为传统会计一个分支的绿色会计,具有传统会计的特点和原则,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内容。

特别是在我国,传统会计不考察环境资源,认为资源无价,只是计量具有交换价值的产品,而绿色会计则摒弃传统观念,把环境资源纳入核算体系,把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这样做,实际建立了一些新的项目,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和环境利润等,这些科目的设立,完善了传统会计在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计量上的缺陷,使企业的成本利润核算更加符合现实情况,对企业的监督也更加完整。

二、绿色会计的现状

1971年比蒙斯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的发表,标志着环境会计理论的出现,绿色会计的研究拉开序幕。

但之后问题一直未得到重视,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绿色会计问题越来越多的被提及,1995年3月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第十三届会议把绿色会计作为中心议题。

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把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比如荷兰规定与环保有关的费用,可以在应税收益中扣除,在美国,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应公示其有关环境的负债等等。

我国的绿色会计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葛家澎教授将环境会计理论首次引入中国。

3月,我国成立“绿色会计委员会”,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活跃期。

及至两会,节能环保多次被提及,从全国看,节能环保举足轻重,绿色会计势在必行。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会计存在很大差距,绿色会计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绿色会计的核算

企业与环境资源关系复杂,在进行绿色会计核算时应分析几部分内容:

1.环境资源损耗。

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中,会消耗自然资源,甚至在消耗资源时造成环境的损失。

单纯消耗可以直接计入成本,而对于造成环境的损失则需要通过复原法对损害造成的损失进行合理估计,计入成本。

2.环境资源收益。

企业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所获得的收益,即为环境资源收益。

既包括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税收减免获得的收益,也包括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所带来的隐性社会效益,后者需要估算价值,计入收益。

3.环境保护支出。

企业为了保护环境所付出的代价。

包括企业为减少污染恢复环境花费的成本费用,企业缴纳的排污费和环境保护税等。

4.环境资源效益。

核算企业在环境资源运用中所获得的净效益。

以上是企业在利用环境资源生产经营中运用绿色会计核算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其中环境资源收益是衡量企业环境经营收益的重要指标,环境资源效益的最终值取决于前三者,即环境资源效益=环境资源收益-环境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

四、在我国推行绿色会计的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追求的经济快速增长是以资源的过度损耗,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们也逐渐认识到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绿色会计作为手段,两者的实现目标实际是一致的。

企业要想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正确核算企业经营效果,全面考核企业经营的业绩,施行绿色会计也是必须的。

1.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约束机制。

我国尽管制定了一些有关环保的规章制度,但是完整地绿色会计法律还未有,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立法工作,尽可能完善《会计法》,使绿色会计在应用中有法可依,并在实施中加强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进行考核,不断完善。

2.循序渐进,加强绿色会计宣传,进行试点工作。

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实施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与传统会计在核算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大多数企业来讲是成本的增加,而且在核算时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无法直接计量的因素,因此,让企业遵循实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加强环保宣传的基础上,适当选取部分行业做试点,待取得成功、获取经验后进一步推广。

3.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指导中国实践。

绿色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初探 篇5

绿色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初探

绿色会计是适应环境问题计量要求的产物,其本质是对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与控制,它有自已的研究对象和实现目标;绿色会计继承了传统会计学的一些特性,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性。

作 者:柏传军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经贸系,安徽,六安,237012刊 名:皖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年,卷(期):20(1)分类号:F234.1关键词:绿色会计 理论结构

会计制度会计毕业论 篇6

会计毕业论文经常是指一些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会计毕业论文题目,财务会计毕业论文等一些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一】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化探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的发展充实,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市场利益,一般采用最简单的集权式管理,实行单一化、简单化的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内部会计,而忽视了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这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更严重的打击着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

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的会计规范化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并提出建议,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满足企业的管理者对会计制度的需求,有助于企业的会计工作高效率的开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化

一、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薄弱。

首先,每人只能做自己份内的工作,无法掌握其他会计的工作,这样不利于出现问题时工作的开展;虽然这样分工比较明确,有利于平时高效率的工作,但如果岗位上有临时缺席的情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顶上这个岗位的职责,这样就会耽搁工作的进度。

其次,建账不规范,费用报销常有违规操作;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规模并不算小,可是在费用报销这一环上并不是严格遵守流程来的,公司的业务员有很多个,有些时候一到月底就会有人带着自己私人的发票来报销说是公费支出,但由于财务人员毕竟是办公室人员,并不能跟着他们了解是不是真的是公费支出,有些时候也会给他们报销。

最后,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上许多资金方面的问题都需要经过董事长的审批。

这种做法其实有些时候是不必要的,如果事事都需要经过董事长的批准,这样公司其他的领导层的权力就会有所下降。

而且从办事效率上来说这种做法也欠妥当。

2.重核算,轻管理。

大多数公司内财务部的会计人员大多数只负责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与公司其他部门相互间的交流较少,也没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

所提供的盈利、销售方面的数据较多,而面对这些资金该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通过怎样的方式使成本降低、如何使盈利能力增强等企业管理深层次问题研究的较少。

即并不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会计的角度对公司的管理提出建议,对公司有进一步的帮助。

只是在做一些他们已经熟能生巧的工作,对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及分析基本为零。

3.会计机构不健全。

大多数企业只设有会计机构,聘请了会计人员等,并没有招聘专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员工,当然这也是普遍中小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财务管理其实处于公司管理的核心地位,原因有二:其一,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由购、供、销等几个环节环环相扣的,而财务活动作为公司经营活动的基础则整个贯穿于这些活动之中。

通过对公司资金方面的掌握,财务管理的良好执行是公司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先决条件;其二,通过为公司创造各种各种有利的条件,财务管理也是公司目标能够实现的基本保障。

公司内部没有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会导致财会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不明确,缺乏内部牵制制度和考核制度。

严重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4.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还是公司创建之初的会计制度,并没有随着公司的发展,新的问题的暴露而对会计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

这种做法其实是有欠妥当的,因为公司是在积极地向前发展的,而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相关的配套设备及内容是需要随着公司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如果出现问题不去解决和完善的话,这样其实是对公司的发展不利的。

二、原因分析

1.会计职能的发挥遇到了障碍。

由于公司的规模仍属于中小企业,生产力肯定无法比拟相对较大的公司,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许多时候有些问题的出现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也会对其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

2.企业负责人法规意识淡薄。

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受公司负责人的学历水平及年龄的限制,其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意识较为淡薄,并且对财务方面的了解知之甚少,关于财务方面的问题就全权交由财务经理解决,一点也不对其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这样其实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是很不利的。

3.单位负责人管理理念较为陈旧。

受制于社会主流观点和惯例,先进的管理思想难以立足。

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主管聘请的是从大企业退休或离职的财务主管,领导层认为他们经验丰富,能够带领公司更好的发展。

但这其中也存在弊端。

因为主管往往全套照搬大企业的管理制度,而忽视了这些管理条例是否符合目前所在的中小企业。

4.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差。

财务人员除了听从领导的安排进行工作,本身并不会从自己身为财务人员的角度对公司的发展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工作,也没有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目光较为短浅。

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企业文化没有特点,员工在企业中找不到归属感。

三、会计制度规范化的建议

1.企业自身不断完善。

只有企业的发展好,才能促使会计工作做得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所以要想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在会计制度规范化方面的问题,应该先把解决企业自身的问题放在首位,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公司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财务机构和会计制度、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归属感等措施来不断完善本企业。

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中小企业目前存在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对会计核算机构的重视不够等问题,这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有很大关系。

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人才业务培训班,广泛宣传新出台的会计法规、会计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使企业的领导者了解会计知识,能够看懂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并作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同时,让给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会计工作中的职责,绝不仅仅是有需要时签字就行了,更要判断自己和会计人员的行为那些时合法的,那些是非法的,真正担当起会计责任主体的重任。

提高相关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我国中小企业应该强化公司相关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也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够顺利运行的首要条件。

第一,要加强会计人员对国家政策的关注、明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严重性以及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企业也应适量的给专业人员开展一些相关技能方面的培训,使会计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能够工作中坚守立场、保持应有的工作原则。

第二,公司可以配合当地的财政局积极开展对本公司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同时,需要拟定一些相应的考评制度,增加制度的规范化,严格把关;第三,公司财务部门的相关会计人员还需掌握自身岗位所需专业方面的知识,使其通过正确的专业的方法实现公司的目标。

公司应该要对财务部门和内部的会计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

可以通过对现有的财务部门的完善,提高财务部门的整体水平,使财务部门不仅仅作为一个职能部门,更可以通过其专业的角度来为公司的管理和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对内部亏埃及制度进行完善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公司的逐步发展,应该要不断的升级相关的配套设施(不论软件方面或硬件方面)。

这样才不至于成为发展中的漏洞,反而能够促进公司的积极发展。

2.优化企业外部环境。

在促进公司内部优化的同时,外部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

不论是从社会乃至国家的角度,考虑到中小企业的数量以及地位。

国家也应该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扶持和共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提高公司外部的监察力度。

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自身的企业特点来说,只靠我国中小企业这类中小企业的自觉性来约束会计工作还是具有相对的困难度的,如果可以通过提高公司外的监管力度达到约束内部的会计工作,这样对企业来说是有利的。

提高公司外部的监察力度。

可以通过财政、税务、银行、工商等相关部门来监督。

参考文献

[1]张旭,郭鑫.浅谈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中国科技投资,,(2):4-7.

[2]林惠红.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及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5-8.

[3]周勇.浅析中小企业会计制度[J].商情,,(2):1-3.

[4]陈火根.我国医药电子商务模式—“珍诚模式”的探讨[J].电子商务,,(1):1-4.

[5]胡海艳.中小企业品牌经营中的诚信问题研究[D].三峡大学.三峡大学,2007,(1):1-11.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的会计制度发展历史悠久,在很早的时候就建立自己的会计制度,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也逐渐逐渐完善,并且正式的实施落实。

会计学是工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演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社会主义特色化方向发展,社会经济体制相对比较复杂,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虽然整体有了一定的提升和改进,但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为此,会计制度的规范性、严谨性,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和保证。

本文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且提出了一定的策略办法。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问题;策略

我国的财务管理制度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并且代代相传,已经形成了一个自有的体系。

如今的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企业之间不在只是拼资金的时代,还要重视会计管理,我国的会计制度发展要更加的规范化、,这样才能保证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

回顾以前,许多的国际上市大公司,曾经是叱咤商场,最后因为会计制度的疏忽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觉得会计制度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的直接执行单位,也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对会计制度不断的开拓创新。

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现状

1.会计制度不够规范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企业多大还是机构多强都要有一套合理的管理方案,来约束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会计制度也是如此,会计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要按照一定的`环节和步骤进行,这就需要完善的会计制度,来约束和明确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细节规范。

使快人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能够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减少错误的出现。

目前我国的经济出现了信息的断层比较严重,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处理的会计信息不够真实,很多都是经过修饰的会计数据,国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有些公司为了能够上市,对于财务报表进行财务改造,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证券交易和市场竞争的健康发展。

2.会计制度不够严谨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

其责任很大,掌握着整个单位的经济命脉和经营状况,是企业负责人的左膀右臂,所以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每天跟金钱账务打交道,所面对的诱惑力是相当大的,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是不够完善,有的会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钻会计制度不完善的空缺,

和许多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在会计制度制定上还不够合理,总是存在着星星点点的漏洞,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设计也不够严谨,财务报表总是有所修饰,会计信息不真实,没有完善又严谨的审核手续,严重阻碍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

3.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不够专业

绿色会计初探 篇7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关系,并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1]绿色会计的理论是在修复与批判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逐步产生与演进的。传统的会计理论只着重于经济活动,仅仅反映与监督企业资本的运作及变动,依据权责发生制、复式记账与历史成本这三大会计基本方法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载与报告,环境问题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绿色会计则认为:人类的活动与全部生态环境紧密相关,自然资源耗费如何补偿的问题是其研究的核心,认真对环境管理中每个层次的职责履行情况做出判别、计量与报告,从根源上颠覆了传统会计理论对整个会计要素的界定。同传统会计相比较,二者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是对企业的定位不同。会计是企业的经济财务情况的客观反映。对企业性质的不同定位对会计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传统财务会计把企业定位为 “经济人”,这种定位导致的后果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了降低成本,大量的使用自然资源,排放各种污染物。绿色会计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企业当作 “社会生态经济人”,提出现代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注重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在经济活动中实现三者的有机协调,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

二是成本核算内容不同。传统财务会计的成本仅囿于企业经济活动中市场交易所出现的经济成本,具体来讲,就是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人力成本、物质成本与部分自然资源成本,没有反映因经济活动而出现的环境成本与自然资源成本。而绿色会计的成本内容是依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认定,它不但包含了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成本,也囊括了经济活动所出现的非经济成本。这样社会总成本由和经济活动相关的物人力成本、物质成本、自然资源成本及环境污染成本构成,全面的计量与反映了企业生产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为企业规制正确的政策提供了完整信息。

2 绿色会计发展的现状考量

我国绿色会计研究与实践操作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完备的实践模式。具体表现如下。

2.1 社会各界对绿色会计的重视不足

绿色会计作为宏观经济发展新理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影响开展综合评估,其实质是以环境保护为基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单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其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环境保护,当前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来自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是以能源大量消耗与环境严重污染为代价的。长期以来,政府及企业并没有真正转换经济发展模式,仅仅紧盯经济的高效增长而轻视环境保护。绿色会计更看重环境效益,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必须要推动政府与企业支出额外的资金,这是企业与政府不愿实际运作的,二者并没有真正地将绿色会计使用到经济发展轨道上,对其重视度不高。

2.2 绿色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绿色会计的发展仍不乐观,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其发展的障碍之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绿色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其深入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它与传统的企业会计有很大的不同,这对我国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绿色会计因其实施的效应需在很长的时期内才能外显,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通过资源大量耗费与环境污染为代价获取经济收益,相当多的企业并没有真正推行绿色会计的计量和评估,这给相关法律法规的实践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最后,经济总量还是当前权衡我国各级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效益的提升,常常忽略绿色会计的作用,只追求经济增长,其规制相关法律法规的内生动力较小。

2.3 绿色会计的实践缺乏完善的制度规范

我国当前对绿色会计的研究落后于先进国家,在相关制度建构与实施方面仍存在相当大的不足,这使在日常的会计实践中对绿色会计的要素没有相关规划,相关制度和准则还不到位,其落实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企业的会计行为具有不完整性,没有对外披露完整的会计实务,这就很难对其行为进行制约与指引;其次,当前相关性的法律法规仍处在酝酿期,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绿色会计的落实,保障力度不大,也是其难以全面推行的重要原因;最后,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很多企业往往忽视环境效益而只追求经济利润,其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与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也给绿色会计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

2.4 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监管缺位

对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实施严格的监督是确保其顺利落实的重要方法,但是当前我国相关的监督机制很不完善,企业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开展行会计信息的披露时缺少真实性与科学性。加之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还没有强制性的信息披露规定,致使大部分企业没有主动地披露绿色会计信息,更不愿主动地披露对自己不利的环境信息。[3]由于信息不完整,普通民众与政府部门很难对其披露的信息开展效监督,导致很多企业隐瞒会计信息,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掌控空间,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监管的失灵,致使绿色会计的发展不畅。

3 推动绿色会计发展的多维理论

3.1 强化绿色会计的宣传与执法力度

绿色会计是新兴科学,没有在社会中被广泛地采纳,其执行力度较小。在实施绿色会计的进程中必须要强化宣传与执法力度。一方面,政府与企业要对普通大众进行绿色会计知识的宣讲,使其意识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绿色会计落实之后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综合效益,使全社会对绿色会计认可度增加;另一方面,在既有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下,要强化绿色会计执行力度,以严格的法律保证其顺利推行,对于没有推行绿色会计核算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使其认识到推行绿色会计的重要性。唯有从宣传与执法两个方面共同出发,才会使绿色会计得以快速的实施。

3.2 健全绿色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是保障绿色会计顺畅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全面推动绿色会计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部门要协调合作,把绿色会计的监督与核算归入 《会计法》之中,以法律的形式来建构与提高绿色会计的作用,凸显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要进一步制定与实行绿色会计准则及法律制度, “明文规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确保环境会计信息的揭示有统一的标准,使环境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3.3 逐步统一绿色会计的实施规则

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很大,各企业在生产中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指数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使我国推行绿色会计核算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其实施规则的规制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必须要在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的基础上,逐步统一绿色会计的实施规则,在全国各地各企业推行统一的绿色会计实施规则,例如,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展分析时,要制定统一的标准,遵循统一的原则,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引领与保证下逐渐全面开展绿色会计,以保障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有序进行。

3.4 强化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企业的目标为赢利,如其对外界公开的会计信息常常不全面或失真,则不能全面展示企业的经营状况,但对社会公众来讲,他们要求企业公开的信息真实、全面。要经过国家会计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对企业进行专门的环境审计与计量,提高绿色会计监管职能,引导企业发展要全面衡量环境效益,开展绿色会计,促使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日益完善,保障公众对绿色会计的知情权,促使企业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路国莲.绿色会计理论与制度建构[J].西部财会,2011(1).

[2]任慧慧.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会计研究[J].知识经济,2015(1).

环境风险呼唤“绿色会计” 篇8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问题;会计改革

经济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并相应地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原则和行为在人类创造了无限财富的同时,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环境破坏,到处可见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因此应从环境风险的视觉,呼唤企业要重视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加快会计改革步伐,建立绿色会计,以维持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风险加大

目前,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保监会联合向媒体通报,我国已经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7555个大型重化工业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接报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达到108起,平均每两个工作日一起。

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大家都还记忆犹新,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约100吨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水体,致使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导致哈尔滨市紧急停水,沿江1000多万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对此,企业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包括清理费用、由污染造成的第三者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等,此外,还有可能涉及到法律诉讼费用,如果损失过大,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企业破产,企业将很难度过这一关。这都可以归结为企业的环境成本。

现了紧张的局面,为抑制生态环境的恶化,世界各国都规定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积极参与这一席卷全球的环保运动,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法律不可能也不应该把所有的问题都考虑进来,必须渗透各行各业,使其提高认识,主动承担法律以外的一系列环保社会责任。其主要表现:一是节约成本,合理利用资源;二是自觉自愿地处理“三废”,防止环境污染;三是慷慨解囊,资助环保事业。

二、企业认识不足

目前自然环境所遭受的污染物中大约有80%来自企业,因此企业对环境和资源所有现实和潜在的收益人要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20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早已是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此概念中强调,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应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人的责任。这是因为,一方面现代企业在法律上讲是一种法人,它是法律认可的,享有自然人以外的权利义务主体。法人是被当作一个具有与哪些组成团体的自然人相区别的独立的“人”来看待,因此有人将公司称之为“良好的市民”,希望其恪守“市民”的义务与责任。但公司毕竟不同与自然人,其拥有的强大社会经济力量是自然人所不具有的。自然人仅能支配自己的所有财产,而公司却能以“资本多数决”的形式支配巨额出资者投入财产,形成强大的资本影响力;另一方面,企业是一种社会存在:它是存在于社会之中,它是依赖于社会才得以存在。因为企业虽然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它的存在依赖于筹资、投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项经营活动。其中任何一项经营活动的中断或受阻,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能否顺利地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与企业经营活动能否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一部分人或企业的急功近利,导致价值规律对有关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的调节作用失控,所以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震、水污染、自然气候恶化等引发的事件频频发生的社会大环境下,企业焉能正常发展。绿色会计则把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等问题当作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去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传统企业不顾一切地追逐利润的短视做法,势必使企业的决策与环境的健康发展不相和谐。企业的社会责任须以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信条,强调"设身处地替人想一想的理念,环保经营,推崇双赢原则。

三、传统会计理论缺陷

传统的会计理论是不完整的,其核算的方法未将环境资源列入资产核算,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虚增了国家富有程度,夸大了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企业成本只计算人造成本,而对“自然资本”忽视不计,造成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虚增利润。它仅能确认那些能够计量,且能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东西,忽视了公共物(空气、海洋等)以及拥有的那些不能以价格反映的东西(例如土地维持动物生活的能力)。根据现代会计原理产生的会计公式,即从收人中减去成本而得到利润,其成本仅仅包括了经济成本,而没有包含社会成本。目前,社会从收入中所增加的每份巨额资本在多大程度上是以属于未来子孙后代的资本费用为代价。我们是否依靠下一代的资本来生存。因此,利用这种会计技术与方法算得的利润,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而且鼓励了以牺牲环境来取得当前利益的做法。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郭道扬先生说,“经济之发展与环境之恶化犹如一个双面镜,一面显现出现代经济社会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而另一面却照出了人类文明的病态”。

绿色会计理论认为:空气、水、土地等维持动物生存能力以及臭氧层等都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以及他们子孙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财产”,这些财产有些不具有再生性,如矿藏资源、石油资源等;有些具有再生性,如水资源等。即使这些“特定财产”可以再生或替代,但对其损耗的补偿,也需付出一定甚至巨大的代价。由于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这些“特定财产”就应该赋予一定的价值。绿色会计通过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加入于产品成本中,能较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

四,环境风险的计量

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在会计实务领域,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特别是著名的跨国公司,迫于政府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企业环境信息。经过30年的发展,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由最初的环境影响信息扩展到环境业绩和环境会计信息。近日,我国环保总局和保监会联合向媒体通报,为顺应环保风潮,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构建“绿色会计”框架体系。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合理计量与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试图将会计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下,会计不仅要为微观经济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兼顾社会利益。绿色会计不只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进行反映和控制,其所提供的信息既有经济性信息又有社会性信息;不仅能为企业自身服务,而且能为社会大众服务,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并有助于会计理论的发展。除对上述两项信息进行披露外,财务情况说明书应专栏说明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情况及治理措施。

(一)会计期间企业生产耗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如耗用多少吨淡水及海水);

(二)企业生产活动及排污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如排放多少二氧化硫、磷等);

(三)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所造成的社会责任成本,如因水被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对水中生物的影响、对旅游业的影响(水被污染游客会减少)等;

(四)企业已采用的控制污染措施及其效果(近期效果及远期效果);

(五)企业治理污染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措施(当前目标及长远目标)。

五、结束语

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应围绕着如何把生态环境与产品生产资源耗费的计量与管理结合起来,以及如何有效地监督绿色工程的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对于会计学来讲属于一个新鲜的、边缘性的科学。绿色会计的理论问题应该是站在会计的角度来看待环境问题,自然是用会计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去加以分析和思考,以解决发展经济与维护生态环境关系方面的矛盾。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也是我国会计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绿色会计制度,设立相关的会计科目及核算办法,在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企业先进行试点,随着我们的共同努力,绿色会计必将在会计学之林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世震,乔阳.漫话环境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甘华鸣.理财[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

上一篇:支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文下一篇:地理中国观后感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