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教育合作

2024-10-11

中韩教育合作(共7篇)

中韩教育合作 篇1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 是隔海相望的近邻。由于地理上的相邻性、历史上的纽带性、文化上的相似性以及经济上的互补性等原因,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快速发展, 尤其教育交流与合作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一方面政府层面签署了教育交流协议, 双方教育界高层代表团互访, 另一方面两国高校之间展开了多层面交流合作, 教师互换互派频繁。随着两国留学生的快速增加和学术交流的日渐深入, 两国的教育合作出现了供需两旺的局面。

我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自2002年至今和韩国20余所院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 交流互访频繁, 彼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其中我院已同韩国永进专门大学 (韩国专科大学综合评价排名第一的高等职业院校) 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合作,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中韩高职院校教育合作模式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自2001年起开展对韩合作交流, 近年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一) 学生委托培养

2002年起我院获得接收外国留学生资质, 十二年来共接收来自韩国各大院校的留学生1400余名。我院同海外院校签订了“委托教育培养协议”, 接受外方委托, 培养来华留学生, 其中主要为语言研修。我院圆满完成每一期委托培养任务, 受到了合作院校及其留学生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我院针对不同的留学需求, 开拓了多种留学生教育形式。有承担对方教学任务的海外学期制教育, 还有短期研修的寒暑假汉语速成培训以及以体验中国文化为主题的游学项目, 也有针对来华就业需求的商务汉语项目。

(二) 双学历教育

我院已先后向韩国全州大学、大邱大学、永进专门大学、光州女子大学等派出留学生167名, 派出的形式与类型多样。其中, 互免学费交换生 (即两校学生互免学费, 只负担住宿费、生活费等) 58名;专升本 (前往韩国院校就读本科学历) 28名;为社会求学者开辟留学通道派出的自费留学生72名;由企业全额赞助学费的, 旨在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订单培养项目学生6名;在韩国提供就业机会的大韩航空空乘专业项目3名。通过与韩国院校的诸多形式的友好合作,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 我院为中国学生留学国外开辟了多种可靠与便捷的渠道。

(三) 师资交流

(1) 派出教师:我院多次组织教师研修团访问韩国多所院校, 开展专业对口交流, 并曾先后派出5名教师到韩国相关院校承担专业教学任务。自2009年起, 大邱大学组织海外姊妹学校韩国语教师教学法培训, 先后邀请我院5名教师前往参加免费培训。通过多种交流与培训, 教师们了解到了韩方先进的教学理念, 开拓了思路, 扩展了视野, 获得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 引进师资:我院先后聘请韩国院校的朴忠先、都忠久、牟世钟等知名教授来我院进行专题讲座及教学。同时对我院韩国语教师进行了专业指导, 参加了教学及科研研讨。在长期交往中, 双方都培养了深厚感情, 朴忠先、牟世钟教授先后在我院设立专项奖学金, 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 韩国光州女子大学曾连续三年派遣优秀的韩国语教师常驻我院承担教学工作, 壮大了我院韩国语外教的师资队伍。

二、目前对韩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 专业合作较弱

目前我院与韩国院校的合作较多集中于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 专业合作还不强。除个别专业教师应邀赴韩讲学外, 其他专业还缺少有效合作。

(二) 来华留学生源减少

随着中韩高校之间交流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大, 我院友好院校同国内其他院校的交流增加, 部分合作院校为了进一步拓宽合作院校规模, 增加学生的选择空间, 将学生进行分流, 派往不同的合作院校, 使我院韩国留学生规模大幅减少。

(三) 各方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师生赴韩积极性不高

(1) 教师方面。部分教师有去韩国研修、提升专业水平的愿望, 但迫于诸多实际原因不能成行, 比如专业部教学任务重而无法脱身, 韩国与中国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有很大差距, 担心研修费用问题等。

(2) 学生方面。我院和韩国院校间开展了多年的合作, 实行学费互免政策, 但是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 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无法承受赴韩留学的生活费用, 因此对出国留学望而却步。

三、解决措施

(一) 加强同韩国院校专业技术层面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专业技术层面的交流与合作, 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目前我院和韩国院校技术类专业的交流互动较少, 直接影响到合作的层次和深度。

(二)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带动更多的学生和教师赴韩交流

我院有很多学生愿意选择出国项目, 但是考虑到韩国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 只能放弃。建议学院设立相关留学奖学金项目, 资助更多的优秀学子赴韩留学。这一方面可以提升整个专业的学习氛围, 另一方面选派更加优秀的学生赴韩留学, 更容易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品学兼优的国际化人才。

(三) 加强学校之间的深入互访和交流, 将合作落到实处

我院同韩国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但是院校之间关系的维系与推进有待加强。如双方院校领导层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 可能导致双方关系的疏远;又如一些合作的框架协议签订之后, 没有后期的跟进, 从而使协议成为一纸空文。

(四) 提高来华留学项目的竞争优势, 吸引更多来华留学生源

在来华留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积极创新我院的来华留学项目, 提升我院来华留学教育的办学质量, 打造品牌项目, 发挥优势, 发展特色, 提高韩方来我院留学的吸引力。

(五) 加强校内外宣传, 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到相关信息

根据对我院150名共5个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 70%的学生对于赴韩合作项目缺乏基本了解, 只知学院有诸多合作院校, 不知各所院校有何优势学科与特色, 因而也就缺乏出国留学的愿望。

(六) 开设韩国语、韩国文化选修课程, 增强学生对韩国文化的感性认识

据调查, 与我院同为国家首批示范性职业院校的威海职业学院, 50%以上的专业都开设了韩语选修课程, 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又为学生出国深造打下了基础。而目前我院开设韩语选修课程的院系和专业很少, 学生对韩国的了解仅限于网络和媒体上的“韩流”, 学生没有机会了解真正的韩国, 甚至有学生对韩国也存在一定的偏见, 对韩国及韩国人缺乏正确的认识, 也就自然不会思考去韩国留学, 从而让自己在专业方面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朴光海.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及问题[J].当代亚太, 2007 (7) .

[2]张雷生.中韩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述评[1992-2012][J].外国教育研究, 2012 (8) .

中韩旅游合作动力研究 篇2

一、中韩旅游合作发展现状

(一)中韩两国互为旅游目的地

中韩两国数千年来保持着友好交往,虽然在冷战时期两国长期相互隔绝,但是1992年建交之后,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一直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中国旅游资源丰富,除了有世界闻名的北京长城,故宫等人文旅游资源,也有例如安徽黄山,桂林山水等让人惊叹的自然景观。作为中国近邻,韩国也有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同时其影视、饮食等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

韩国到中国的出游人次是快速增长的,2003年韩国入境中国旅游者达到194.5万人次,中国在韩国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中,超过日本、泰国、美国位居第一位。随后两年韩国入境中国旅游人次继续大幅度增长,2004年达到284.5万人次,占出境总人数的32.2%;2005年达到354.53万人次,同比增长24.6%,韩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入境客源国。2009年中国到韩旅游者达到134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4.9%,2010年则增至197万人次。2007年之后,韩国出境旅游人次虽一度大幅下降,但是随着韩国经济逐步复苏,从2010年开始韩国出境人数出现回升。2010年韩国出境人数达1 173.7万人次,其中以中国为目的地的出境人数排在第一位,达到了407.64万人次,排在中国入境客源国的第一位,表1显示的就是1992-2010年中韩两国相互出游人数。

资料来源:《中韩相关事件对双向旅游流流动的影响》[1]及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中韩两国旅游交流方面的合作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共同做了很多旅游交流方面的工作,促进了两国旅游合作的蓬勃发展。在交通运输方面,1990 年9月中韩第一条国际客货班轮航线威海至仁川航线既已开通;1993 年中韩开辟定期航班、签署中韩海运协定;1994 年两国政府签署航空运输协定;2005年两国互为对方第二大国际航空运输市场。1998年5月韩国正式被指定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同年8月中国旅游团首次访韩。2000年6月中国将指定的只有9个省市公民(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江苏、广东、安徽、陕西)可以赴韩旅游,扩大为中国各个地区的公民均可赴韩旅游。2005年5月韩国允许去欧洲旅游的中国公民无签证滞留30天,2006年中日韩三国旅游部长会议启动。为了纪念中韩建交15周年,2007年被指定为“中韩文化交流年”。从2008年1月起,韩国济州岛对中国大陆旅游者免签证。为进一步吸引中国游客,韩国于2010年8月大幅放宽中国个人旅游签证标准。2010年中日韩旅游官员在杭州召开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联合发表中日韩合作《杭州宣言》。

二、中韩旅游合作动力

(一)中韩文化相近:旅游合作文化驱动力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历史源远流长,有着相近的文化传统,与那些毫无文化交流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和中国人一样,韩国人信仰佛教,崇尚儒教,有尊重长者的传统。历史上受中国文化影响,韩国文字中采用了不少汉字。韩国国民受本国文化影响,喜欢运动和旅游,而中国有着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这也是吸引韩国游客的一大因素。中韩两国的旅游者已成为两国旅游业中稳定的消费者,互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尤其是近些年来,韩国人在学习汉语的热潮推动下,纷纷来到中国旅游或者留学,寻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韩国的影视剧在中国引起了一股“韩流”热潮,韩国的服饰,美食以及一些旅游胜地迅速深入人心,吸引了大批中国韩迷们前往韩国旅游。文化的共融性与特质的引力,使中国的年轻一代会很容易接受来自韩国的包括电视、音乐、服饰、发型等在内的流行文化[2],很多中国人表示因为受韩剧的影响,希望到韩国亲身体验韩剧中所表现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方式;韩国政府也大力支持韩国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很多影视剧的拍摄景点都完好地保存,以便旅游者游玩。著名的“大长今村”旅游景点就是韩剧《大长今》的主要拍摄景点,是韩国第一个电视剧主题公园,重现了电视剧拍摄面貌,里面陈列着主要演员的图片和剧中使用过的小道具,还不定期地会举办多种丰富的活动,这些都吸引着大批中国旅游者前往韩国旅游。

中韩两国非常注重彼此文化的交流,每年互访的各种代表团、考察团、展览团、艺术团、学术交流团等有一百多个,人次达上千次。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在韩国海曾引起轰动,观众达几十万人次。韩国曾派的艺术团在北京世纪剧院的演出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时值中韩建交20周年,由韩国主办的“2012中韩文化观光交流夜”在北京成功举行。2012年3月底,中韩经贸旅游合作洽谈会在银川举行。两国文化交流活动增强了对彼此的了解,建起了两国稳固的友谊,这是长远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将会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双方旅游合作的大发展。

(二)中韩地理位置接近:地缘驱动力

中韩两国旅游合作之所以如此顺利,其中一个很大得益因素是两国的地理位置。中韩两国是隔海相望的近邻,旅游具有旅程短,花费少的优势。从北京坐飞机到首尔只要一个半小时的航程,比到国内许多地方的时间还要少,从广州到首尔也只要三个多小时航程,并且韩国航空的航线覆盖了中国很多大中城市。两国旅游的交通成本如此之低,无疑是中韩双方旅游合作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非常便于两国频繁的交流往来。由于中国的旅游成本相对偏低,中国旅游业高速发展,能够提供性价比相对很高的旅游产品,这些因素都吸引着大批韩国旅游者到中国旅游。

张安民、李永文(2009)从另一种视角诠释了旅游合作的可能性[3],并认为旅游业深入发展使得不同旅游地之间并非仅仅是零和博弈的竞争关系,而且可以是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中韩旅游虽然地理位置很近,但也是隔海相望的两个国家,这样的合作属于空间分离型区域之间的合作,由于两国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旅游资源也有很多差异,客源市场的重合范围很小,这样对客源市场竞争的可能性就会很弱,中韩两国旅游资源的整合、客源市场的竞争等情况都将与近邻型旅游主体区存在很大不同,合作可能性也大大提升。

(三)中韩经贸联系密切:经济推动力

中韩两国旅游业发展推动着两国经济发展,以及增进两国人民福利。中韩建交20年来经贸合作发展迅猛,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海外投资国,同时韩国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1992年建交时,我国对韩的海关进出口总额为50.6亿美元,到1995年时进出口总额达到169.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5.5%。2008年对韩进出口总额为1860.7亿美元,比2000年的345亿增长了429.3%,2010年对韩的进出口总额则增至2 071.2亿美元。

1997年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为22.3亿美元,占亚洲对中国总直接投资额的6.5%。2002年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为27.2亿美元,占亚洲对中国总直接投资额的8.35%。2005年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则增至51.7亿美元,占亚洲对中国总直接投资额的14.5%。2010年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为26.9亿美元,占亚洲对中国总直接投资额的3.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中韩两国建交以来,我国对韩国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地增长,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处于一个增长过程。韩国对中国投资的增加使得中韩合资企业遍布中国东北和华南华东沿海一带,中韩互访进行商务洽谈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据韩国旅游发展局中国办事处的数据显示,中国旅游者访问韩国的目的中,商务活动占61.2%,休闲占28.4%,探亲访友占5.2%[4],可以看出商务旅游活动已成为中韩旅游之间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开放的中国市场使中韩之间的商贸关系逐渐加深,两国经贸的发展又会更大程度地推动动着两国旅游业的顺利发展。

(四)中韩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吸引物推动力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拥有众多的名山大川和人文旅游资源。名山有巍峨的泰山、险峻的华山、秀美的黄山等。江河湖泊景观方面,长江三峡是重点风景名胜区,沿江景色秀丽,古遗迹、古战场等文化景观丰富,如白帝城、屈原故里、古栈道遗迹、昭君故里等。黄河流域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保留了众多的古代文化遗产,包括古都城遗迹、帝王陵墓、帝都园林、宗教胜迹等等。珠江、黑龙江、富春江、浙江楠溪江、东北的鸭绿江、云南瑞丽江等风景区,都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西湖、太湖、千岛湖、日月潭,青海湖等等,湖面广阔,富有天然风貌,形成以水面为中心的观赏娱乐风景区。中国文化历史名城共有119座,包括历史上的六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商代都城安阳、北魏都城大同、明代古城平遥,在近代史上有重要意义和遗存的城市广州、上海、南昌、重庆、遵义、延安等等,这些名城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橱窗,成为中国重要旅游城市。中国有26处世界文化遗产,如北京故宫、万里长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承德避暑山庄、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等等,还有7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3处世界文化景观。另外,中国的风物特产有很多,如陶瓷器、丝绸、茶叶、中药,还有其他工艺品如玉雕、木雕、工艺画等。马耀峰等(2006)认为韩国游客多偏好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其次为饮食烹调、文化艺术类旅游资源[5]。中国这些璀璨的文化旅游资源极大地吸引着韩国旅游者。

韩国旅游业有其自身优势。韩国的民俗村、古宫、名山、庆典活动等吸引着国内外的旅游者。韩国庆典活动丰富多彩,具有民族特色,如美丽的浦项国际烟火节,白天有热情的海上运动,晚上有美丽的烟火,华丽地点缀着假日的海湾;平昌孝石文化节将文化与观光融为一体;全罗南道饮食文化节是以远近闻名的全罗南道的美食为主题,在这里可以品尝到美食,还有机会见识一下全罗南道传统饮食宫中御膳的展示。庆典活动还有如外国游客参加人数最多的保宁泥浆节,将电影与漫画、游戏融为一体的富川国际幻想电影节,康津青瓷节,韩流梦想节,大邱国际歌剧节,世界泡菜文化节、首尔灯节等。韩国旅游业还开发了深受国内外旅游者喜爱的主题游,如医疗观光,用合理低廉的价钱,享受最高水平的医疗;传统文化体验游,让旅游者参与到饱涵情趣和韵味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中去,亲身体验韩国之美。还有婚纱摄影游,绿色生态游,浪漫岛屿游,美容养生游,地铁沿线游,体育休闲等等,这都给旅游者留下不能忘怀的美好回忆。除了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以及节日庆典活动,韩国娱乐设施和购物的地方很多,还有丰富多彩的夜间娱乐活动,吸引人的各种韩式美食。韩国这些丰富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使得中国到韩旅游的旅游者人数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从1997年的21.42万人次到2010年的197万人次,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希望通过亲身前往来了解真正的韩国。

(五)中韩两国政府干预推动力

两国政府主导推动着两国旅游业的发展,对两国旅游合作进行了强有力的支持。近些年两国政府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旅游合作活动。1994年3月时任总统金泳三访华时,两国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2008年中韩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迈上了新台阶,交流活动不断。2011年 5月,中韩两国在韩国江原道共同签署《中韩旅游交流合作协议》,就六大领域交流合作加强问题上达成一致。2011年10月第三届中韩旅游部长在昆明会晤,就诚信旅游等交换意见。2012年2月“中韩文化观光之夜”在北京主办,中方表示中韩两国应以长远眼光深化旅游产业合作。2012年3月中韩经贸旅游合作活动周在银川举行,两国众多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值得中国借鉴的是韩国观光公社推出了“韩中旅游友好月”活动,鼓励餐饮业、娱乐业、商业等有关行业及全体国民参与此活动,开发和完善中国人喜爱的旅游产品,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观赏节目和娱乐活动,极大地促进中国入韩旅游的发展。两国政府对于旅游合作的共同理念为两国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共同推着两国旅游合作的发展。

(六)中韩旅游利益共享拉动力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单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主体就如同单个要素一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点,同时发展限制性也比较大,如果能有技巧地将不同要素整合在一起,就能产生额外的收益。追求这种额外收益使不同旅游主体之间有了合作的愿望。中韩两国进行旅游合作时,双方各要素之间如能协调一致功能互补,也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如韩国观光公社的强大宣传攻势及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1998年韩国吸引了425万国外游客到韩国旅游,旅游收支实现了7亿美元的盈余,1999年又实现了5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这无疑是旅游带来的巨大收益。1995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为87.33亿美元,2005年则为292.96亿美元,2011国际旅游收入高达485亿美元,居全球第4位。同年的韩国国际旅游收入也达123亿美元,居全球第24位。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业的繁荣能给一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中韩两国旅游合作的顺利进行,使得双方互为目的地国,这不仅促进了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往来,加深了两国的文化交流,也毫无疑问会给两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在中韩旅游合作中,各种驱动力、推动力以及拉动力共同作用,形成了中韩旅游合作动力。

三、结论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地理位置相邻,文化传统相近,使得越来越多的中韩两国旅游者互访。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吸引着两国旅游者进行互访活动,一方面让旅游者能更加了解彼此相近的文化,体验彼此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能传播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化。吸引旅游者的不仅仅是文化传统的相近性,中韩两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旅游者能在体验不一样生活的同时还能在秀美的景色中得到身心上的极大愉悦;同时,旅游合作推动着两国经济贸易的发展,频繁的贸易往来增加了两国国民的福利,也会促进两国旅游业的发展。另外,中韩两国政府在推动两国关系以及两国旅游合作与发展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两国政府对旅游合作的肯定与支持使得两国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与协调进一步加强,稳定了两国政治关系,保持各自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此外,中韩双方政府签订了一系列有助于两国政治经济关系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协议,开展了一系列中韩友好往来的活动,这些都进一步推进了中韩双边关系,也加快了两国旅游合作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卞显红,金霞.中韩相关事件对双向旅游流流动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1(12):187-192.

[2]李英武.“韩流”与“汉潮”——漫谈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中韩文化交流[J].唐都学刊,2004(1):20.

[3]张安民,李永文.空间分离型旅游主体区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研究——以开封市和杭州市为例[J].旅游论坛,2009,2(4):563-568.

[4]金丽,刘建东.区域内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及战略选择[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31(2):20-23.

中韩金融服务贸易与合作分析 篇3

(一)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增长迅速, 金融产业的对外开放极大促进了中国金融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 1990年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始终呈现贸易逆差状态, 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1702.5亿美元, 进口总额1921.7亿美元, 贸易逆差219.3亿美元。金融业与保险业服务贸易逆差的占比与规模不断增加, 而保险业贸易逆差较为严重。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二) 韩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通过1996年加入OECD和1997年与IMF达成协议, 韩国的金融业已达到先进国家水平, 股份及债券投资实现全面自由化, 有关银行、证券部门的限制性条款大部分已被废除。1999年1月允许向境外消费者提供证券及海上保险等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业开放规模日益壮大。2005年韩国服务贸易逆差额100亿美元,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逆差规模有所缩小, 但2010年出现反弹, 逆差额112亿美元。从规模上看, 韩国的金融业服务贸易逆差呈现逐渐增加的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韩国银行经济统计系统

二、中韩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为更好地对中韩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 本文选取了中国、韩国、美国、英国4个国家的相关数据, 以使分析更加客观、准确。

(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

从平均值来看, 中韩两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都极低, 均小于1%, 而中国又小于韩国, 韩国在0.91%左右, 中国仅在0.4%左右, 而英、美两国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最多的国家, 国际市场占有率之和历年来均超过40%, 其中英国超过美国, 详见表3。可见, 中韩两国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远不及欧美等金融强国, 这与其出口能力弱、国际竞争力低下不无关系, 但近年来亦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UNCTAD及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二)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C指数)

英国金融服务贸易TC指数在0.6~l范围内, 说明英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很强。韩国、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微强, 韩国TC指数在0.1~0.5范围内, 美国TC指数在-0.1~0.1之间, 在四个国家中, 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最弱, 详见表4。自加入WTO以来, 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TC指数一直在-0.7~-0.9之间, 表明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很弱, 但从2007年开始, TC指数逐渐增大, 说明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正在逐渐增强。

数据来源:根据UNCTAD数据库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三、中韩金融服务贸易与合作概况

(一) 中国对韩国金融服务贸易与合作状况

数据来源:韩国知识经济部境外人直接投资统计

中国的服务贸易在韩国服务业的市场占有率约2.6%。近5年间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中金融业的占比仅为0.1%, 其中对保险业投资额为0。从平均投资规模 (每1件平均承包金额) 看, 全服务业平均额是48.5万美元, 而金融业的平均额仅为4.87万美元。

数据来源:韩国知识经济部境外人直接投资统计

1993年12月, 中国银行首尔支行在得到许可后, 7个支行相继进入韩国市场, 但中国的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仍未进入韩国市场。值得一提的是, 2007年8月, 中国企业3NOD成为最早在韩国KOSDAK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

中国为了解决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 提高银行业国际竞争力, 不断扩大出口规模, 进一步关注韩国金融机构。但中国金融业结构调整仍未完成, 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进入韩国市场时仍需谨慎。

(二) 韩国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与合作状况

从韩国服务业的境外直接投资现状来看, 金融业、保险业的占比不断增加, 而2000年以后韩国对中国服务业的投资规模开始不断扩大, 如表7。

数据来源:韩国进出口银行

韩国的金融保险业对中国投资是以2006—2010年的累积额为基准, 在全服务业中占有率约为25.3%, 比率较高。其中对金融业投资占有率约90%, 而保险业的占有率仅为8%。

数据来源:韩国进出口银行

韩国对中国金融保险业的兼并与收购型直接投资与其他服务业相比更为活跃, 详见表9。

数据来源:Thomson one DB: M&A deal statistics (2011年5月为基准)

韩国银行对中国的投资始于1992年中韩建交, 截至2010年进入中国的韩国银行分行 (支店) 共31个、支行 (出差所) 18个、现地法人4个、事务所5个。 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有限, 以设立合作证券社为主, 截至目前韩国以事务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的证券社共5家, 韩国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当地法人2个, 合作法人1个, 事务处8个。

四、促进中韩两国金融服务贸易与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 银行业

首先, 可以考虑在已进入中国市场的韩国银行与已进入韩国市场的中国银行之间设立共同卡公司, 通过签订FTA, 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 实现跨境汇款及信用证交易, 从而有利于双方贸易灵活化、降低汇率风险。其次, 可以安排双方银行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学习, 提高业务能力。同时引导中国银行对韩国银行进行股权参与, 促进建立中韩合资银行。

(二) 证券业

已进入中国市场的韩国证券公司为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 需尽早取得能投资A股的境外投资者资格, 同时中国也应适度控制其投资扩张速度与规模。在业务方面, 韩国证券社 (代表处) 可作为中国企业在韩国的中介组织, 并为韩国企业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及国际间兼并与收购等投资金融交易。此外, 两国的证券交易所应努力在对方国开设事务处, 从而扩大两国证券业服务贸易规模。

(三) 保险业

2004年12月获得批准的中国人寿保险及境外保险社的团体保险及健康保险, 其营业开放时间较短且仍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境外保险社之间竞争不太激烈。韩国保险社设立合作公司以实现出口保险业方面的合作。2009年以来, 随着韩元汇率逐渐下降, 为确保重要原料的出口, 韩国批准了进口保险制度, 如果两国设立合作保险公司, 会将进口保险直接转换成对方国的出口保险, 从而促进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张岩.影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对外经贸, 2012 (3) .

[2]方芳.金融危机下的韩国金融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社会科学, 2010 (1) .

FTA与中韩影视产业合作新空间 篇4

一、中韩自贸协定与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比较

对比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与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中有关文化政策可以看出以下变化:

1.水平承诺。在《附件8-A-2中方具体承诺减让表》最开始的水平承诺中强调“对于……许可中所列所有权、经营和活动范围的条件,将不会使之比中国加入WTO之日时更具限制性”,为整个政策文本奠定了限制更少、更加宽松的基调。

2.视听服务。关于本项目,FTA《中方具体承诺减让表》中仅提到了录像的分销服务和录音制品分销服务,“允许韩国服务提供者在不损害中国审查音像制品内容的权利的情况下,与中国合资伙伴设立合作企业,从事除电影外的音像制品的分销”,同时《附件8-C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共同制作》强调了“缔约双方鼓励双方开展用于播放目的的电视剧、纪录片及动画片共同制作”。由于目前FTA的负面清单会在以后的贸易谈判中逐步确定,现在还不能判断中国是否会对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中关于投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公司、投资设立和经营各级广播电台(站)、从事文化产品进口业务、在中国境内设立代理机构或编辑部等方面的限制有所松动。

3.电影制作、发行、放映。FTA《中方具体承诺减让表》此类相关的条款只涉及到电影院服务方面,明确提出“允许韩国服务提供者建设和/或改造电影院”,但外资份额仍然不得超过49%,与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中“电影院的建设、经营须由中方控股”规定一致。但《附件8-B合作拍摄电影》单独细述了FTA中关于中韩两国电影合作各方面的鼓励支持性政策,包括视为国产影片的授予权益、双方投入、入境便利、器材进口、电影发行、技术合作等,在双方投入方面,合作影片的创作投入和资金投入的比例都规定在20%~80%且计算资金投入时可将非现金投入包括在内,宽松程度和支持力度颇大。

4.文化娱乐。FTA《中方具体承诺减让表》“允许韩国服务供应商与中国伙伴设立合资或契约式合资的演出经纪机构或演出场所企业。韩国投资不得超过49%。中方在契约式合资企业中将有决策权”。与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相符,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二、电影领域:在技术、编剧、投资等领域深层次合作

2004年至2014年十年间,中国内地引进的韩国电影只有20部,平均下来每年只有1~2部。然而,中韩两国在电影领域的交流更多是通过合作拍片的方式实现的,两国的合作形式也随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增长而日趋丰富和深化。

早在2000年,由韩国导演金荣俊执导的《飞天舞》邀请了韩国女星金喜善与中国演员王亚楠共同主演,影片的剧本虽然是根据韩国漫画改编,但故事的背景却是中国元朝,此片的成功也揭开了中韩电影合作的序幕。随后中韩电影有了更频繁的合作,2001年崔岷植、张柏芝出演的《白兰》;郑雨盛、章子怡出演的《武士》;徐克、甄子丹、金素妍出演的《七剑》;2005年金喜善、成龙合作的《神话》;2006年刘德华、安圣基、崔始源出演的《墨攻》等等。不过,这个阶段的合拍方式还是以简单的演员输出模式为主,拍摄出来的影片在中韩两国的文化折扣明显,集中表现为本国导演编剧的影片在本国的票房表现更好,而在另一国则表现平平。

更深层次的合作是由2008年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开启,该片邀请了韩国《太极旗飘扬》的特效团队,加深了两国电影行业的技术合作,之后的《大明猩》(2013年)采用了韩国的CG技术,打破了好莱坞的技术垄断。此后,随着韩流在中国影响力的日趋扩大以及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增长,中韩两国电影在技术、编剧、投资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也逐步开展起来,中方负责投资和招募演员,韩方负责提供电影剧本和制作团队,这样的合作模式成为中韩两国在电影领域合作的重要形式。以2008年的电影《女人不坏》为标志,大量的韩国编剧和导演开始与中国内地影视剧公司签约合作,翻拍已获成功的韩国影片在中国内地上映。2012—2014年每年一部的《笔仙》三部曲、2013年的《分手合约》、2015年《重返20岁》均属此类范畴。

近年来,韩国电影票房总量稳步增长,但总体上国内电影市场趋于饱和;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急速扩大增容的状态,而专业人才和优秀剧本十分匮乏。因此,中韩通过合拍片进行合作既满足了中方向韩方学习先进技术、提高影片质量的需求,也令韩方有机会在世界电影票房重镇占下一席之地,扩大韩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是双方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手段。

三、电视剧:从电视到网络,期待未来合作

从1993年内地首次播出的韩剧《嫉妒》,到2001年央视配音引进的83集《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从2002年纯爱的《冬季恋歌》到2005年的历史剧《大长今》,韩剧进入中国内地已经超过20个年头。除了原版剧播映权的销售外,韩国电视台还与中国的影视公司建立了内容改编权的合作,出现了一批翻拍、改编韩剧的剧目。例如,由《蓝色生死恋》改编的《一不小心爱上你》,由《妻子的诱惑》改编的《回家的诱惑》等等。这些原版韩剧和“韩国模式剧”带来的是韩国文化对中国80后、90后一代人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

2005年后,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境外电视节目引进、播出管理规定》(总局第42号令),限制了境外电视剧在国内电视台的播出总量(不得高于25%)和播出时间(19:00-22:00之间不得播出),再加之韩剧出现了缺乏内容创新、情节千篇一律等不足,中国的“韩流”曾一度进入低潮期。近年来网络新媒体的兴起,韩剧通过与视频网站合作的方式顺利地绕过了广电总局的“限播令”,从传统电视平台转向更能吸引年轻受众的新兴网络视频平台,反而取得了比之前更好的收视表现。以搜狐视频、爱奇艺等为代表的视频网站,专门上线了高清韩剧频道,与韩国三大电视台同步更新最新出品的韩剧资源。

2014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网上境外影视剧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规定从2015年起视频网站上播出的境外影视剧,必须先依法提交审核,在取得许可证后才能播出,且境外影视剧不得超过总量的30%。此项政策对于新出品韩剧的流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各家视频网站通过引进已播出完结的影视剧作为应对,并且也将参考电影合拍片的方式与韩国电视台开展类似的电视剧合拍工作。

四、综艺节目:深度合作引领未来

从2012年浙江卫视引进模式节目《中国好声音》开始,中国各家卫视之间的黄金时段收视比拼进入了引进国外节目模式的竞争阶段。从2013年起,以《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为代表的一系列韩国模式节目成为中国电视荧屏的收视主力。与欧美综艺节目着力展示名人嘉宾的“真性情”相比,韩国综艺节目多数走温情路线,善于展现日常生活中细节式的温暖,相对更容易被中国观众所接受。与欧美节目方单纯出售节目模式制作宝典有所不同的是,韩国节目方希望以联合制作这一更具深度的合作方式对节目质量予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并尽可能地了解中国观众的收视品味、中国电视台的运作模式,为进一步扩展中国市场做好准备。在拍摄制作《Running Man》的中国版本《奔跑吧兄弟》时,浙江卫视和SBS电视台采取了混编团队的方法进行联合制作,最终呈现的中国版并不是韩国原版的简单复制,在保留其中的精华特色的基础上,也有区别于原版的独特之处。利用微信微博新媒体终端对节目进行营销推广、拍摄贺岁档综艺电影也是除节目制作之外,我国电视从业人员亟需学习和提高的重要市场运作技能。不久的将来,单一的节目模式引进或将演变为中韩联合制作的合作方式,通过这种更接近观众的模式,韩国娱乐公司可以推广更多新人,中国电视台也可以从中获得从策划制作到营销推广等多方面的经验收益。

五、FTA为中韩文化产业合作提供了新的空间

(一)贸易模式多样化,资本、人才等要素流动更方便

从协定范围看,其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这必然使得两国间文化沟通加强,交流合作新纽带得以加固。贸易协定提升了中韩娱乐文化市场的开放程度,强化了文化娱乐产品版权保护的力度,为两国娱乐文化的长期交流与发展提供保障,也必然提升对熟悉中韩两国文化的人才需求。

以双方合作拍摄电影为例,本次中韩自贸协定附件8-B为合作拍摄电影所涉及到的各方面提供了鼓励政策和贸易便利条件,并将各项单独列出,支持力度可谓空前,使得双方合拍电影中所涉及到的资金资本、人才供给、文化资源、产品创意等各要素可以更加通畅地交流、应用与互补,从产业链开端为文化生产及贸易提供了新视野和新平台,进一步发挥中韩两国间的贸易和投资潜力,促进东亚生产网络的深化。

(二)价值链延伸,贸易新平台的建立促进国际间产业间的跨界融合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作为一项高水平、全面的新型合作协定,不仅包括传统的货物贸易自由化条款,还包括服务贸易条款和投资条款,以及更广泛的经济政策,如竞争政策、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环境、经济合作等。协定签署后,中韩两国产业互补机会增多,两国将在产业对接升级方面实现更大面积融合。在过渡期中,优势产业可以提前准备,做好渠道和产品,以便蓄势待发,而一些敏感行业应抓住机遇,积极调整,以应对挑战。

相对于韩国的产业发展水平,我国影视产业总体水平还处于产业链的较低端,韩国企业在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上都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自贸区启动后,韩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的优势将对我国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压力,如化妆品、电子产品、橡胶及制品、机械产品等竞争性产业,对我国企业研发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中韩两国之间投资规模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对韩投资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为充分利用自贸区建立机遇开发韩国市场,我国企业必然会加大对韩投资力度,但韩国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求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标准进一步升级。中韩自贸区设立的目的是实现优势互补和产业合作融合。如何打造中韩经贸新格局,促进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将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考验。

摘要:2015年12月,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正式签订,将对中韩两国文化影视产业领域的合作产生深刻影响。在电影领域,两国更注重在技术、编剧、投资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在电视剧领域,韩剧更注重在中国视频网站平台的内容输出;在综艺节目领域,将出现更多的中韩联合制作的电视节目。

浅析中韩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展望 篇5

一、21世纪以来中韩经贸发展现状:

(一) 两国贸易快速增长。

21世纪以来的7年中, 中韩经贸合作发展迅速, 以年均25.2%的速度增长, 不仅高于同一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4.7%的水平, 更高于韩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3.6%的速度;同时, 也高于同期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EU (25.3%) 、美国 (21.9%) 、日本 (13.6%) 的年均增长水平。2007年中韩贸易再创历史新高, 达近1600亿美元。发展速度之快远高于中日和中美贸易, 1992年中韩建交时贸易额只有50亿美元, 经过15年努力2007年就达到了近1600亿美元。

(二) 两国经济上互补性强。

21世纪以来, 两国经贸合作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发挥了经济上互补性强的特点。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纺织原料及制品、贱金属及制品、矿产品、植物产品和化工及产品六大类商品, 2007年占对韩出口总额的81.1%。对韩国出口的六大类商品中, 除矿产品和纺织原料及制品略高于上年之外, 其他产品均大幅度超过上年水平。中国从韩国的进口也主要是六大类商品, 在2006年进口增长19.5%的基础上, 2007又增长17%, 占从韩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92.2%上升到20007年的93.3%。这些商品是, 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化工及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塑料橡胶及制品、矿产品、光学医疗仪器。自2003年开始, 纺织原料及制品被光学医疗仪器所取代, 并成为中国从韩国进口的第二大类商品;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及工业产品的位次也分别由2002年的第5、6位跃升到近两年的第4、3位。这是两年来, 中国从韩国进口商品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两国进出口商品的变化表明, 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过去的原料型为主转向以制成品为主、由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方向提升, 两国经贸关系已经进入水平分工的新阶段。

(三) 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再创新高。

随着两国贸易的扩大, 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持续增长。从2001年的100多亿美元, 2003年一举突破200亿美元, 2004年又突破300亿美元, 2005年达到400亿美元, 2007年达到476亿美元, 连创新高。韩国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最多的国家。韩国的统计也表明, 白2003年起, 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仅次于美国的最大贸易顺差国。

(四) 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踊跃。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 2001年以来, 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增长尽管有些波动但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04年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达62.5亿美元, 居当年各国投资之首, 高于迄今为止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日本 (54.5亿美元) 和美国 (39.4亿美元) 。近两年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除实际投资金额低于日本外, 投资项目和合同金额均是最多的国家。2007年韩国企业对中国实际投资达36.8亿美元, 又超过日本成为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根据韩国进出口银行的统计, 自2002年起, 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企业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对象国, 已经有相当多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 尚未投资的企业也有很强的投资欲望。据中方统计, 目前韩国在中国建立的企业已有3万多家, 实际金额近350亿美元, 成为仅次于日本、美国之后第三大对中国投资国。而根据韩国进出口银行发表的统计, 到2006年年底, 韩国在中国投资17801个项目, 累积金额达249.7亿美元。

二、中国经贸合作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 中韩两国不同的经济合作动机。

由于中韩两国在经济发展重点和经济政策等方面各有侧重, 因此双方经济合作的动机有别。从中国来看, 希望从韩国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并扩大对韩出口。而韩国则对获取更多的中国市场份额和利用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较为感兴趣。由此引发了在经济合作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如经济合作的规模不大、层次不高以及结构不合理等。从长远看, 中韩两国经济合作动机上的冲突, 将成为影响双方经济合作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 中韩经济合作政策不够完善。

一般来讲, 在双边贸易中出现一时不平衡在所难免, 但若一方持续逆差却得不到妥善解决, 则不利于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出现上述问题, 除了中韩两国贸易结构具有一定差异外, 一个重要原因是韩国的贸易政策尤其在对中国产品的市场准入方面存在一定障碍和问题。如对进口中国的商品特别是农产品加征调节关税, 利用“特别保护条款”设置“合法”障碍等, 直接影响了双边贸易合作。对待双边贸易出现不平衡问题, 中方一贯主张以扩大贸易总量、在发展中求平衡的原则来加以解决。韩国应采取积极措施, 进一步减少对中国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进口限制, 为两国贸易的均衡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 中韩两国经济合作层次较低。

从总体上看, 中韩两国的贸易合作是以原料、初级产品为主, 商品结构比较单一。韩国企业对华投资集中于利润较高、风险较小、回收期较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对中国经济发展急需的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投资较少, 不利于加速中韩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韩国对华投资大多是中小企业, 其规模较小生产分散,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中国对韩国的投资刚刚起步, 与韩国对华投资特别是中韩两国经济合作的需要相比还不相称。此外, 中韩两国在资金、产业、金融、科技、劳务等方面的合作规模较小, 合作层次较低, 亟待提高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四) 韩国对中韩经贸合作前景的忧虑。

进入到21世纪, 由于韩国经济增长放缓, 而中国经济增长却仍然强劲,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因此韩国国内将视线集中在中国经济对韩国经济的威胁上。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决定韩国未来的尖端产业的全方位等特点, 因而这些顾虑也在加大。最近, 在韩国兴起的多种形态的中国威胁论大致分为三类。

1、两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中国在世界市场占有率等总量指标上, 已经大大领先于韩国。可是虽然在世界市场上中国的占有率超过韩国而剧增, 但韩国的占有率并没有下跌。随着将来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展, 将会出现威胁韩国在世界市场位置的可能性。2、制造业空洞化论.中国威胁论的另一形态就是因种果而形成的制造业空洞论尤其是2001年末, 中国加入WTO以后, 2002年起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剧增, 对中国的投资比重在对外投资中占总额的40%和次数的50%以上。这种中国投资热是与最近国内投资萎靡不振的状况相吻合, 造成对制造业空洞化的后果。如果将来这些大型企业或其随同企业对中国投资不断扩大而增加对中国市场的崭新需求, 代替这些产业的国内生产, 则制造业的空洞化忧虑会成为现实。3、韩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中国既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 又是最大的投资对象, 因此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性有所上升。因此由中国引起的不确定性也将会成为韩国经济很大的潜在危机1997年至2007年5月止, 中国提出的共30件反倾销贸易制裁中有22件是针对韩国企业的。

三、中韩贸易关系的展望

中韩双边贸易尽管目前出现中国逆差持续的问题, 但是, 据专家预测, 中国两国的经贸合作在未来5-10年内必将有较快的增长。具体说来, 主要是因为:

(一) 政治关系上的保障。

自中韩建交以来, 两国元首和高层领导人多次互访.两国间签订的协定、投资保护协定、海运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 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

(二) 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韩国是新兴工业国家, 资源缺乏, 工资成本提高后, 不少劳力密集型产业已向他国转移, 由于国内市场狭小, 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产业结构层次低于韩国, 虽有某些尖端技术领先于韩国, 但一般应用技术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与韩国有较大差距, 中国资金比较缺乏, 但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 工资成本低廉, 资源品种较全, 有的储量丰富, 且有较大的国内市场。

(三) 韩国正进入新的产业调整时期, 发展经济的重点到“高精尖”产业上。

又由于韩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 从而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必然到海外寻找出路。而中国正大力改善投资环境, 积极吸引外资。因此韩国企业纷纷将资金投向中国, 这一趋势将会继续持续下去。同时韩国政府出台放开对中国投资的政策, 由单一的设备投资向科学技术投资转变。这一政策带动了企业界对中国投资的积极性。第四, 地理文化的优势, 地理位置的接近在经济贸易上的优势。文化的相似性也将会引导生活习惯、消费形势以及思维方式的趋近, 成为引起两国间产品的相互需要和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经济合作的国际环境更加有利, 逐渐加强的世界经济集团化趋势。

四、今后中韩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建议

(一) 贸易合作。

近年来, 中韩两国的贸易合作有了较大进展, 从中国方面看, 在力保对韩国出口规模和速度的同时, 应加强对韩国市场的调查研究, 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 尤其是大力优化对韩国的出口商品结构, 增加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 (重点是机电产品) 出口。要下大力气培育对韩国出口的增长点特别是新的支柱产品, 以及更具活力的对韩国出口经营主体。从韩国方面看, 应积极制定有利于发展中韩贸易合作的政策, 特别是减少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限制, 充分利用中国提供的出口信贷, 扩大从中国进口商品的规模, 促进双方贸易合作的快速均衡发展。

(二) 投资合作。

积极有效地开展投资合作, 是中韩两国经济合作的重点。从中国方面看, 一是应制定产业倾斜和技术倾斜的优惠政策, 积极引导韩资投向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把建设大项目作为引进韩资的重点, 注意引进中、高技术项目, 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二是引导韩国企业对中国中西部地区投资, 同时引导韩国企业对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和外向型工业区等进行包片开发, 建立相应的园区, 以提高其投资的效益。三是强化对韩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 切实办好现有韩资企业, 以增强对韩商的吸引力。四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赴韩国投资兴办企业, 开展国际化经营。从韩国方面看, 应制定相应的政策, 一方面积极鼓励、支持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大财团向中国投资;另一方面为中国到韩国投资兴办企业提供优惠条件。

(三) 产业合作。

由于中韩两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在一些产业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1、电子工业合作。中韩两国可以在属于产业类电子产品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属于电子元器件的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制造业等方面, 加大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合作, 双方可以组建若干个大型电子工业集团, 逐步建立起电子产业合作体系。2、机械工业合作。中韩两国可在汽车、造船、精密机械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3、纺织工业合作。中韩两国可在成衣技术高级化、纺织机械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4、石油化工合作。中韩两国可在石油化工技术、资金、产品出口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5、农业合作。中韩两国可在农业、农产品加工、海洋资源的利用方面开展大规模、深层次的合作。目前, 应尽快建立中韩农业示范基地 (或农场) , 以及共同开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问题研究等。

(四) 金融合作。

在中韩经济合作中, 金融合作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后, 中韩两国应在原有金融合作的基础上, 重点开展下列合作:1、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经常交流制定金融立法和金融管理条例, 合作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 以保证双方金融机构的经营安全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2、加强相互开放金融市场方面的合作。3、建立中韩合资的金融机构。中韩双方应根据经济合作的需要, 逐步建立一批合资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4、加强金融部门的合作与交流。中韩两国重要银行、保险公司等应相互设立更多的分支机构, 积极开展业务和人员交流。同时, 逐步扩大代理行网络, 形成多层次结算体系。

(五) 科技合作。

根据中韩两国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 双方应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合作:一是鉴于近年来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给中韩两国造成的重大损失, 双方应加强对上述领域的信息交流及早期预报、调查研究等方面的合作。二是在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领域合作与交流的同时, 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合作。重点在航天、新材料、信息技术、海洋工程、生物技术、环境、气象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和共同开发。三是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共同组建工程技术中心, 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四是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 共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五是共同建立“科技交流与合作基金”, 为扩大双方科技交流与合作提供方便。

(六) 劳务合作。

中国应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 且素质相对较高、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 大力开展对韩国的劳务合作。一是中国应在建立和健全对韩国劳务输出机构的同时, 进一步做好有关人员的选派和培训工作, 积极向韩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派遣劳务人员。二是利用韩国竞标的特长和中国在设计、技术及劳动力方面的优势, 在第三国开展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三是针对韩国远洋运输和捕鱼方面对海外海员、船员和渔工需求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 积极发展与韩国的海上劳务合作。

(七) 旅游合作。

中国与韩国隔海相望, 均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 且已开通多条空中和海上航线。特别是1998年6月中韩两国有关部门就组织中国公民赴韩旅游事宜签订了备忘录, 中国政府指定韩国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国家, 从而为扩大中韩两国的旅游合作提供了机遇。中韩两国可以合资、合作方式开办旅行社, 从事国际国内旅游业的营。双方还可以联合开发旅游资源, 合资兴建旅游服务设施。特别是在与韩国相邻地区 (如山东、辽宁和北京、天津) 和历史渊源紧密的地区 (如吉林、图们江地区) , 可与韩国有关方面联合开辟多条空中和海上旅游热线, 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合作。同时, 通过中韩两国政府部门、航空、海运以及陆地交通、旅游部门的通力合作, 按照国际惯例简化手续, 降低成本, 大力开拓第三国旅游市场。

(八) 港口运输合作。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 发展港口运输合作大有可为。1、合作建设港口。2、合作开展大陆桥运输。充分利用中国连云港、日照作为新欧亚大陆桥桥头堡的优势, 中韩两国联合开展新欧亚大陆桥运输。3、合作建立远洋运输船队。中韩两国可以充分发挥远洋运输条件较好的优势, 合资组建大型远洋船队, 大力开拓国际海运市场。

(九) 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中国可以加大与外国在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合作的力度。韩国在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可以合资、合作或由政府提供低息长期贷款等方式, 参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十) 海洋开发合作。

中国是一个海洋资源大国,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目前, 中国已经制定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 把加快海洋开发作为跨世纪的一项重要任务。韩国在海洋开发方面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并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及资金等, 拓展与中国的海洋开发合作前景广阔。

(十一) 在亚太次区域的经济合作。

中韩两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优势, 双方通过优势互补, 可在亚太次区域的经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 图们江地区的经济开发、湄公河流域的经济开发和环渤海经济带的合作等等。

(十二) 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

21世纪以来, 为了适应世界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趋势, 中韩两国都加快了与主要经贸伙伴建立FTA或EPA的步伐, 中韩FTA的官产学研究也在积极地推进。2007年4月, 温总理访问韩国时曾表示, 建立中韩自贸区对两国经贸关系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时的韩国总统卢武铉也说过, 以积极心态和最大的诚意推进中韩FTA。相信李明博就任总统后, 也会与时俱进, 积极考虑与中国建立FTA问题。中韩两国建立自贸区后, 随着“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等的实现, 两国的友好关系和经贸合作将进入新阶段。

摘要:中韩两国建交近14年来, 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尤其是中韩双边经贸关系及各项合作稳步发展,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两国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的关系日益加强。本文深入探讨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特点和制约中韩经贸合作的主要因素;最后对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做了预测并分析中韩今后经贸可能合作的领域和方向, 提出促进方案和对策建议。指出今后中韩经贸合作关系会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两国经济关系也将朝着更广阔领域的合作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韩经贸合作,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展望,建议

参考文献

[1]姚大伟.中韩经济贸易合作关系现状.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1996年版.

[2]冯赫.韩中经济关系回顾与未来十年的展望.外贸调研内参, 2004年版.

[3]范爱军, 金宁.中韩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世界经济研究, 2000 (2)

[4]中韩经贸合作关系.国际在线, 2002年6月29日.

[5]王晓妍, 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中国经贸, 2009 (6)

中韩教育合作 篇6

中国人民银行31 日公布, 中韩金融合作近日在便利两国货币直接交易等五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是双方同意近期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建立人民币对韩元直接交易机制;二是为发展两国债券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方欢迎和支持韩国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主权债;三是双方同意将目前在青岛市开展的企业自韩国银行机构借入人民币资金试点推广到山东全省, 以降低中国企业融资成本, 便利韩国银行机构有效管理其人民币资金;四是中方决定将韩国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RQFII) 投资额度调增至1200 亿元;五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促进中韩债券市场基础设施, 包括登记、托管、结算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建设。

中韩金融合作成果丰硕, 将进一步促进中韩两国金融市场发展, 扩大双边本币使用。

中韩教育合作 篇7

近年来,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与能源问题, 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逐渐地发展起来, 这种“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所谓的低碳经济。当前低碳经济正在改变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模式。2007年, 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战略框架》中提出, 我们正面临着低碳革命时期,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条有效的发展之路;欧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美国大力推进以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 着力发展低碳技术, 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日本承诺到2050年减排60%-80%, 并建立核证减排量交易市场;韩国于2010年4颁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施行令, 正式推行这一法案;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的碳减排目标。以上这些国家所采取的措施让我们意识到低碳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和韩国是东亚地区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 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一直比较频繁。2015年6月1日, 中韩两国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目前为止涉及贸易额最大、贸易面最广的自贸协定。韩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一员, 经济实力强大, 拥有多项高新技术专利。中国和韩国在不可避免的贸易竞争情形下, 更应该运用两国相邻的地理优势, 抓住双边贸易协定已经签署的契机, 加强中韩两国经济上的往来。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方面, 积极争取韩国对中国的技术转让与合作。本文立足于低碳经济背景, 通过对两国贸易往来中商品进出口结构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42个部门碳系数大小的分析, 为中韩两国合理选择经济合作与竞争领域提供参考。

2 文献综述

大量的学者对中韩两国经济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为我国的经贸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张玉和 (2006) 从中韩双方进出口的商品结构、出口市场及对方市场三个方面来分析两国的贸易竞争, 同时提出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石油领域加强合作。徐长文 (2011) 认为中韩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两国应推进双边贸易协定 (FTA) 的签署, 同时进一步深化两国的货币合作。崔岩 (2012) 利用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对中韩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两国应采取加强技术自主研发、完善双边贸易合作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姜跃春 (2013) 从中日韩三国经济的共同发展角度提出, 中日韩可在能源开发与利用、核能以及投资和金融领域进行合作, 三国共同创造亚太地区良好的经济与金融环境。金缀桥 (2015) 根据2003-2013年中韩双边贸易数据, 运用贸易结合度、贸易互补性指数和引力模型对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现状和贸易潜力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了中韩双边贸易潜力有很大的扩展空间。汤婧 (2015) 认为中韩两国可以不断拓展服务贸易的合作, 进行服务外包;并从长期来看, 中韩贸易出口商品与市场结构相似度不断提高, 贸易竞争将日趋激烈。目前, 单独研究中韩两国经济合作与竞争和研究低碳经济的文章不断增多, 但是将中韩两国的合作与竞争放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研究则比较少。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丰富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内容。

3 中韩两国出口商品类别的比较

据韩国海关统计, 2014年韩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2354.0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2.8%。其中韩国对中国出口1453.3亿美元, 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5.4%;自中国进口900.7亿美元, 增长8.5%。目前中国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进口来源地。我们从两国出口商品构成的角度来考察中韩两国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领域。以下分别整理了近三年来韩国出口到中国以及中国出口至韩国的主要商品构成的前五名 (如表1和表2所示) 。

数据来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别数据整理而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index-Type.asp?p_coun=%BA%AB%B9%FA。

通过表1中2012-2014年韩国出口至中国排名前5位的商品结构 (章) 可以看出, 近三年来, 韩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集中在商品HS编码为85、84、90、29、39等类的商品。这几类商品大多为技术密集型产品, 且具有低排放和低能耗量的特点。

数据来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别数据整理而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index-Type.asp?p_coun=%BA%AB%B9%FA。

通过表2中2012-2014年中国出口至韩国排名前5位的商品结构可以看出, 近三年来, 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集中在商品HS编码为85、84、72、73、90等类的商品。其中85、90类产品是低能耗、低排放类的商品, 但商品HS编码为72、73类的商品则是高能耗、碳排放量较高的商品。

由表1和表2对比可知, 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中, 能耗较高、碳排放量较大的钢铁和钢铁制成品的出口量是比较大的;而韩国出口至中国的商品大多是技术密集型产品, 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和碳排放量相对于中国是比较低的。通过以上的对比, 我们觉得中韩两国可以在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以钢铁、钢铁制成品等碳排放量较高的商品类别加强合作, 共同在清洁技术、能源技术上加强研发;同时, 我国应在光学、医疗设备及电器设备等领域加强技术革新和人才的培养, 提升我国在未来低碳贸易中出口竞争力。低碳经济背景下, 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将征收碳关税纳入议事日程。可见, 降低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 将是未来出口贸易兴衰的关键。

4 中国部门碳系数

碳排放系数是每单位经济产出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数量, 后者通常以吨计, 经济产出以国内货币计量的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碳排放量大的部门我们称之为碳密集型部门, 这些部门的碳排放量比较大, 应采取更多的措施减少其碳排放量;碳排放量少的部门为较清洁部门, 在低碳背景下我国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加快技术的革新, 加强人才的培养, 使清洁能源部门的发展更具竞争优势。本节中的碳系数主要指与贸易产品相关的碳系数。

本章节是在张友国、郑世林等人 (征税标准与碳关税对中国经济和碳排放的潜在影响, 2014) 通过对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计算得42个部门的直接和隐含碳系数的基础上, 对部门直接碳系数和隐含碳系数进行分析, 寻找我国与韩国贸易相互竞争与合作的部门。图1显示了不同部门碳系数的大小。我们可以直接看出部门23 (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 、24 (燃料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3 (化学工业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同时具有较高的直接碳系数和隐含碳系数, 可视为碳密集型部门。劳动密集型部门 (如农林牧渔业) 、技术密集型部门 (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及大部分服务业的两种碳系数都很低, 可视为较清洁的部门。

注:中国每隔5年编制一张基于调查数据的投入产出表, 期间再编制一张延长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投入产出表, 但该表是在2007年投入产出表基础上估计出来的延长表, 其可靠程度低于2007年的。张友国等人选用了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作为研究的数据基础。

根据图1可知, 对于能耗比较大、碳排放量较多的碳密集型部门, 如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燃料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工业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 我国应加快国际合作的步伐, 与韩国高端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低碳和清洁能源技术, 降低两国技术的研发成本。对于碳系数比较低的部门, 如农林牧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部门, 我国政府也应加大对在这些部门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 积极支持开发先进低碳技术, 推进应用先进成熟技术, 提高这些部门在未来低碳贸易中的竞争力。

5 中韩两国其他方面的合作

中韩两国除了在具体出口商品和部门之间加强合作与展开竞争之外, 碳关税制度方面也能成为两国加强协商合作的领域。碳关税是指主权国家或地区对高能耗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 本质上属于碳税的边境税调节。它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 如钢铁、化肥、水泥等产品而进行的关税税收。欧盟已经试图将航空业纳入其碳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 在2009年通过《2009年29号指令》进一步将欧盟内部的商品纳入EU ETS, 要求这些进口商为其进口产品购买碳排放指标, 实际上就是对进口品征收碳关税。此外, 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决定自2020年开始对一些国家的进口品征收碳关税。

中国作为大量出口钢铁、水泥、铝等碳密集型产品的发展中国家, 进口产品购买关税一旦实施, 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在欧盟和美国征收碳关税的大趋势下, 中韩两国可以在碳关税政策研究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采取一致态度对待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变相实施的这种不公平的碳关税政策, 制定共赢的双边贸易条约。碳关税的制度设想还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和法律上的不完善。这一制度设想要想应用于现实的贸易政策, 还需要各方的博弈。中国和韩国应在建立减排机制的同时维护两国出口产品利益。美国即使按照法案所言, 也要到2020年才开始实施碳关税, 我们可以有足够时间来做准备, 和韩国保持一致的立场, 协商制定双边贸易协定有关碳关税方面的条约。

低碳经济主要体现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上。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方面, 韩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一员, 在完善法律框架、确立清晰目标、施行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创新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对中国通过环境保护治理实现节能减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韩国在大气污染防治、废弃物处理、水处理、污染土壤修复方面拥有环保产业技术优势, 韩国政府支持韩环保产业开拓中国环保市场, 构建了中韩环保产业交流合作的一系列机制和平台, 并发布“中国市场开拓战略”。我国企业可与韩国优秀环保企业合作, 提升技术水平;建设中韩环保产业园区, 在提升我国引资质量的同时, 解决企业在环保技术上的问题。中国能与韩国在环保产业和节能减排方面合作, 存在巨大的空间。

韩国与美国的政治关系, 以及韩国现在所处的经济地位, 都很难使中韩两国在碳关税制度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为了各方的利益, 某些经济制度上的摩擦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6 结论

通过对2012-2014年两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以及部门碳系数的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中韩两国可以在核反应堆、锅炉、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燃气生产与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等碳排放量较高的商品类别加强能源技术、清洁技术的合作与开发;在农林牧渔、通讯设备、计算机、光学、医疗设备及电器设备等领域加强技术革新, 提升未来我国在低碳贸易中商品的出口竞争力。

以部门碳排放系数为标准来选择中韩两国贸易合作与竞争的相关领域, 在现有的文献中是未曾提及的。这种方法通过比较碳系数的高低, 科学的选择合作与竞争部门, 更具有针对性。但是竞争与合作是相对的, 不同的时期也是可以发生变化。比如技术密集型行业为碳系数相对比较低的部门, 按本文的结论应该在双边贸易中进行竞争。实际的情况是, 韩国是亚洲IT行业的强国, 如果在IT行业中国与韩国进行合作, 无论是技术的溢出效果还是从减轻我国研发负担角度来看, 两国的合作都会使我国收益颇多。

上一篇:思想品德教学创新下一篇: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