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合作

2024-08-19

教师教育合作(共12篇)

教师教育合作 篇1

一、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创建背景及理念

2007年8月16日,在比什凯克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元首峰会上,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提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倡议,得到各成员国的一致赞同。2008年初,俄方提出组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构想,目标是组建一个成员国高校间的大学网,搭建国际一体化教育合作平台,旨在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促进成员国学生学者交流,为成员国各领域合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该构想经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专家工作组会议讨论,于2008年10月提交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审议通过[1]。

二、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

(一)合作方向及项目院校的确定

自2008年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五个优先合作方向的商定以及随后各项目院校的确定以来,经过各方多年的不懈努力,在2012年10月11日召开的比什凯克第四次上海合作组织教育部长会议上进一步确定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共有区域学、生态学、能源、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教育学和经济学7个优先合作方向,成员国各方项目院校共75所,其中哈萨克20所、吉尔吉斯10所、中国20所、俄罗斯16所、塔吉克9所。中方项目院校分别为:纳米技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生态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IT-技术—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区域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新疆大学、黑龙江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琼州学院、新疆师范大学;能源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2]。

此外,为加强与各方项目院校的合作与联系,成员国各方确定了本方各合作方向的牵头项目院校。中方牵头项目院校分别为:首都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3]。

(二)项目院校的人才培养

成员国各方项目院校按照协商一致的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联合培养各成员国所需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为上海合作组织各领域的合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目前,成员国各方已在硕士阶段招生,并逐步启动了互派学生工作,开展各领域人才联合培养。学生在硕士阶段第三学期按照两校的合作协议到伙伴院校交流学习,毕业后获本校学历学位证书,同时获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学习证明(标注学时、学分、学习地点等信息)。自2011年起,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开展区域学、生态学和信息系技术领域硕士研究生招收工作。

此外,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进一步向前发展,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批准大连外国语学院于2013年率先启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区域学本科生招生试点工作,在国家批准的招生计划内进行招生,所招学生须经过国家高考按国家相关政策录取[4]。

三、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管理机构

根据《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章程》规定和第四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纪要: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管理体系由校长委员会、协调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校长办公室和各培养方向的上合大学项目院校专家委员会组成。

校长委员会:成员国各方推举一名本国校长作为上合大学校长委员会委员,从各方推举的委员中选出一名校长作为上合大学校长委员会主席。委员会的成立为该联合创新教育机构在高水平管理和科教活中全面开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校长委员会主席由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校长菲利波夫出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校长委员会主席(即中方校长)由大连外国语学院孙玉华院长担任[5]。

协调委员会:由拥有上合组织大学项目院校的成员国教育机构各选派一名代表组成,委员会会议视工作需要召开,每年不少于两次。委员会旨在保障监督和管理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及其项目院校在上合组织大学框架内所开展的人才联合培养相关活动。

监察委员会: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自主管理机构,由拥有上合组织大学项目院校的成员国每方选派不超过4名致力于教育科学事业和传承人文精神财富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组成。委员会的职责在于塑造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世界教育体系中的正面形象;吸引商业机构参与人才联合培养,提供就业便利;吸引资金,促进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发展;扩大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在各种国际、国家非国家机构、基金会和组织中的利益等。

校长办公室: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常设管理机构,负责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日常管理工作。校办由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主管部门推举的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代表构成(任期不超过三年)。

专家委员会:由各领域专家组成,负责具体培养领域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调查活动[6]。

四、中方在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建设中的举措

(一)设立支撑机构

为进一步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建设的进程,加强中方项目院校与其他成员国项目院校间的工作协调与沟通,中国教育部设立了一系列有效支撑机构。如黑龙江大学中俄人文合作和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合作俄语翻译中心[7],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内部协调机制秘书处[8],新疆大学“中国中亚国家大学生交流基地”[9],大连外国语学院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校长办公室[10]。

(二)设立奖学金项目

为加强本组织内的学生和教师流动、交流,中国教育部设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来华留学奖学金项目”,每年向成员国各提供20个、共100个来华留学奖学金名额。截至目前,本组织除中方外的五个成员国都在使用这一奖学金。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

中国教育部还举办了首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青年学生交流营”活动,首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大学生艺术联欢节”等大型活动。并对本组织工作语言之一的汉语学习提供了教师、教材等一系列支持和服务,主办了首届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工作者汉语培训班。

五、上海合作组大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筹建工作虽是稳步推进,各国政府足够重视,但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沟通不畅问题。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建设过程中,各国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引导本国项目院校与成员国项目院校建立直接联系。但实际合作过程中却不是十分理想,沟通不畅现象时有发生。一是,学校相关负责人员语言方面可能存在障碍;二是,学校起初不十分了解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情况,盲目加入,最后失去参与兴趣。

学生积极性问题。各项目院校在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之前,大多以发展与英语国家的教育合作为主要方向,学生也都倾向于英语国家,对俄语国家的兴趣不高,且存在语言沟通障碍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目前各成员国部分项目院校之间已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中一些合作院校已启动学生互派工作,但由于各成员国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导致产生单向派出或接收的不平衡现象。

(二)未来发展前景

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2013年3月22日共同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可看出:两国政府高度重视中俄双边合作和上海合作组织多边合作[11]。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开展多边教育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或将成为未来上合组织成员国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基础以及框架内多边教育合作的纽带,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这一国际化创新平台,年轻人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现代教育,各国教师和学者们可以开展科技合作。此外,拓宽优先合作方向、打破项目院校间交流的领域界限、吸引观察员国以及对话伙伴国的大学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项目院校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信在成员国各方努力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会逐渐克服现存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最终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创新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关于确定你校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的通知[Z].教外司欧亚[2009]483号.

[2]第四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纪要[Z].2012.

[3]关于通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牵头项目院校的函[Z].教外司欧亚[2010]128号.

[4]关于同意启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区域学本科生招生试点工作的批复[Z].教外司欧亚[2012]1745号.

[5]关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校长办公室的函[Z].2012.

[6]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章程[Z].2011.

[7]朱伟光.中俄人文合作和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合作俄语翻译中心落户黑大[N].光明日报, 2010-01-09.

[8]关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内部协调机制”的通知[Z].教外司欧亚[2010]1406号.

[9]关于同意在新疆大学建立“中国中亚国家大学生交流基地的批复”[Z].教外司欧亚[2011]1611号.

[10]关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校长办公室的函[Z].201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 2012-03-23.

教师教育合作 篇2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达成以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双方权责:

1、甲方授权乙方挂牌,挂牌名称:

2、乙方自行出资在XXXXX建立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人员招聘。

3、乙方按甲方招生简章代理成人教育、自考、职业(执业)培训招生与咨询工作。

4、甲方负责学生报考,乙方负责把学员报考所需相关证件或复印件提供给甲方,提供乙方代理报名学生录取信息的通知,并负责学生入学后管理至毕业及后续工作。

5、乙方不得以甲方的名义从事其他的业务,如有,后果自负。

二、报名费及学费的收取:

学生的报名费按相关部门规定由乙方代收后转到甲方指定对公账户,学生被录取后学费由乙方代收后转交给甲方,由甲方开出正式收款收据并加盖财务专用章。

三、代理招生提成。

见附件:招生代理提成方案

四、招生提成付款方式:

甲方收到学生学费后一个星期之内以现金或者银行转账方式付给乙方。

五、违约:

1、甲方未尽到责任发生的事故,由甲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乙方违反约定,自行承担法律及相关责任。

2、其他方面分歧,双方本着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协商不成可以采取法律途径方式解决。

甲方(签字盖章):

签字人身份证号:

常驻地址:

教师教育合作 篇3

建设高品质的教师文化,实现高品德、高智力、高学识、高能力、高创造力人才的聚集,是一流名优学校队伍建设的最重要走势。基于教师文化建构的视角,我校积极建构教师合作文化,努力促进教师群体发展。

一、绘制愿景,激发合作动力

作为曾培育过著名数学家张广厚等一大批优秀学子的省首批重点中学,立足品牌重塑和提升,唐山市开滦二中正着力推进“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成功在“势”,认真抓好文化重构,着力建构教师合作文化,构建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是我校赢在起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即以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合作”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教师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学习、促进发展的组织,其特征是平等、共享、多赢、实践、和谐,其核心是合作文化的形成。

着眼学校“二次创业”,学校制定了“市内一流、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学校发展愿景。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本,教师在践行生涯规划中释放生命的光彩、体验到职业的幸福;学生的成长,学校发展是载体、教师发展是关键,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生成人、成才之本,是教师从优秀到卓越之基,是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源。立足构建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在全体教师制定了年度和未来三年发展的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各个教研组、学科组、课题组等都制定了各自的团队发展愿景。

合作文化是学习发展共同体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职业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的综合反映。发展愿景,成为学校每个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共识”的核心价值。这种和谐的文化氛围激发着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无形中形成群体的合力,成为教师群体发展的动力。

二、优化环境,凸显合作张力

建设教师合作文化,目的在于鼓励教师之间沟通、交流,鼓励教师之间教学技能和专长得到分享,培养教师团队合作情感。基于教师合作文化根植于温暖的、信赖的、支持的环境之中,学校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与发展环境。

让教师在书香沐浴中提升。书籍是固本培元、积蓄底蕴最好的养分。为让读书成为我校广大教师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征订各类教育教学报纸杂志外,学校每年多次派人赴北京等地购置最新出版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快乐书吧”(教师阅览室)、“读书俱乐部”成为开展教研、放松心灵的一方净土,心灵碰撞、沟通交流的平台。我校还利用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络系统,建立“电子教学仓库”,开辟了一个专门的空间,为教师们搭建了研究资料的存储平台、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研究经验的共享平台、研究数据的检索平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份宝贵的电子档案。科研处建立的“园丁汗雨”(博客),成为展示我校教科研成果的良好平台,成为开展校本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让专家与大家零距离接触。2010年3月,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茂森教授来到我校作新课程改革报告;还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几位专家到校讲学。2010年7月,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集中进行新课改培训,与北京师大的陈健翔教授、杨明全院长、周颖博士、尹力博士等教育大家们的零距离接触,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选树团队核心领军人物。2010年6月,学校委托校外教育专家为评委,从学校骨干教师中评选出7名治学态度好、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优的优秀老师作为学校首批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学校与这些导师签订了《导师协议书》。协议书规定了导师的权利和义务。导师制,推动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筹建“名师工作室”,带动教育团队快速成长。

建立有利合作的评价机制。学校的考核与评价更多地指向团队,着力为学校的组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也为课程改革提供良好的组织氛围。针对以往过于强调量化性的、针对教师个人的评价体系易把教师引向异化发展歧途,不利教师合作文化建设的弊端,学校积极引入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制度,还积极推进“捆绑式评价”,即创建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教研团队,把对个人工作的认定与对团队(学科组、课程组、教改组、课题组、项目组等)表现的评定联系在一起。发展性评价给教师营造了一种共同参与的环境,减少了教师之间相互敌视、教师与领导间互相埋怨的局面,创造了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沟通的机会,为自然合作教师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和谐的空间;“捆绑式评价”,使得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同伴合作达标,引领教师合作。

三、展拓平台,生发合作魅力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我校教师的角色发生新的变化:从单一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合作者,从孤立的教学工作者转变为教科研的合作者,从被动的行政执行者转变为管理上的合作者。合作性教师文化,是新课程深入实施的文化基础,也是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环境。着眼发挥合作文化的独特作用,我校积极拓展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进一步推进教师群体发展。

创新集体备课模式。在组长带领下,每周确立一名主讲人,实施“备课—讲课—说课—听课—评课”周主讲教师制的集体备课模式,其特点是教师个体反思发现问题、借助教师间协作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依靠个人实践来实现改进。为使效果最大化,我们聚焦课堂,强调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和行为跟进的“行动研究”,实施“滚雪球”听评课,即开展“一人多次研讨式”或“多人多次研讨式”的“滚雪球”听评课活动。协作型的集体备课模式,把专业发展的权力和责任交给自己,包含了教师个人、团队和组织层面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协作式组织学习文化,使每个教师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

开展合作式校本教研。学校为群体反思、集体探究提供平台,我们组建了学科教研组、年级活动组、课题研究组、校本课程开发组(项目招募组)等各类教师发展团队,组成教研学习共同体,积极开展合作是校本教研的基础。目前我们合作是校本教研活动,主要有关键教育事件研究、案例研究、课例研究、课程开发中的合作教研。合作式校本教研,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群体专业水平。

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学校积极开展“同课异构”的磨课活动、备课组(教研组)“团体智慧最佳设计展示”活动,还推出以“学术沙龙”、“专家陪席研讨”、“教育教学叙事”等方式进行集体反思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使不同学科的教师们分享教育的成果,吸纳教育经验,使教师个人的智慧转化成集体智慧,实现了共享共进,提高教师团队的反思能力和育人水平。

合作性教师文化是一种引力场,它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今后,着眼学校“二次创业”发展目标,围绕培育“开放、合作、共享、变革、创新”的教师文化,我们要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中欧教育部长共话教育合作 篇4

首次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于2016年10月12日在北京举行, 本次会议以“共筑通向未来的中欧教育合作之路”为主题, 来自中国、欧盟成员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教育部长、大使和教育部代表, 以及中国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中方大学校长及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围绕“拓宽校企合作渠道,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水平, 服务中欧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推动中欧学分互认, 促进中欧学生双向平衡流动”“加强学校体育交流, 发掘中欧教育交流合作亮点”4个议题, 分享了各国有关政策和措施, 就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展交流合作广泛交换了意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是未来教育的一个核心要素, 要走出现有教育的边界, 把更多的利益相关方纳入进来, 这样才能在教授学生技能时更有效率, 同时, 要让教育系统更加国际化, 如果能够让教育系统灵活开放, 这对于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会非常有帮助。

教育实习合作契约 篇5

__________(实习学校,以下简称乙方)本合作契约依据师资培育法及其施行细则之规定办理。

1.经甲方审查合于教育实习资格的学生﹝简称实习生﹞,征得乙方同意在乙方的教育设施环境下,进行教学实习、导师(级务)实习、行政实习、研习活动。

2.双方同意有关对实习生各实习事项之辅导予成绩评量,依师资培育相关法令及甲方所定教育实习课程实施办法之规定办理。(另附)

3.甲方同意提供乙方在课程与教学、学生辅导、学校行政等方面的咨询、辅导,并尽可能提供其它协助。

4.甲方若办理研习活动及教师在职进修,乙方教师得优先报名参加。

5.实习生于乙方教育实习期间,如有未按规定从事教育实习、有损乙方校誉、或其它不适任情事等,经规劝仍无法改善者,报请甲方同意,得终止实习,实习生不得异议。

6.教育实习合作契约期间为__________年。甲方每一名实习生在乙方实习期间为__________年,自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起至翌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止,或自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起至同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止。

7.本合作契约自签署完成之日起生效。如有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商议修订之。

甲方:__________大学 乙方:__________

校长:__________ 校长:__________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校企合作;职业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实训教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4-000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4.005

1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

1.1 发展的合理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在中职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必须是面向市场并以就业为导向,以深化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兼容的经济发展配合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是探索出的一种较合理的办学模式。

1.2 发展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的改变随着社会生产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合格的劳动力是中职教育与社会企业的共同任务。企业和学校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这促进了校企合作的产生。中职教育必须以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己任,所以校企合作是唯一的选择。

1.2.1 政策的指导。为适应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求,政府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免学费政策等优惠政策。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生产和教育相结合,企业需要成为学校教育方向,中职教育要以企业服务为理念,开展各种教育模式。

1.2.2 生存和发展。目前中職院校面临各种挑战:(1)学生质量低,招生难;(2)资金紧张,学校发展困难;(3)毕业生就业不稳定。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我们必须大胆创新,解放思想,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赢得学校发展生机。

1.2.3 培训企业职工。目前企业存在招聘难、企业新雇佣的员工质量与生产能力较低的问题,这都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因此企业必须经过员工培训来提高质量,但是却苦于没有专门培训机构和专业教师,企业也在寻找一些专业培训机构合作,特别是与职业学校合作机会,搭建一座培训员工的“桥梁”。

2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上有偏差

在中职学校相当多的一些不利因素尚未解决,比如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应该解决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问题,而中职学校为企业提供设备、技术人员、培训场地等,因此中职学校应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以确保学生顺利就业,并不过分在意学生的操作技能培训。

2.2 利益关系复杂

对于上级管理部门,希望通过较小的教育经费投入来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回报;对于合作企业,希望在经济上得到更多的实惠;对于中职院校,希望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培养更多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对于在校学子,渴望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企业里大显身手。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各方存在不同的复杂利益关系。

2.3 系统规划不完善

在规划上,学校依据企业建议设置专业方向,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对于校企合作,学校也没有一套灵活有效的机制来推动校企合作顺利进行,这让企业不能确定校企合作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

3 校企合作的建议

3.1 广泛宣传,使校企合作深入人心

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学生以及教师进行积极沟通,分析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学校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并提供员工在职培训,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技术学习和技能锻炼的机会。

3.2 制定制度,使校企合作持续发展

当地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实际状况,制定保证中职教育校企合作顺利运行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为中职教育和本地企业之间合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上级政府主管部门也对中职教育的办学机制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加大改革力度,放权让校企两者发挥自身主动性去发展合作互利共赢。

3.3 拓展校企合作领域

3.3.1 “订单定做”模式。学校按企业订单要求量身定做完成人才培养工作。企业从岗位要求和自身文化特征出发,深入教育的全过程。从设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多方面参与教学等相关内容。

3.3.2 “工学合作”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学生职业操作技能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完好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3.3.3 “上岗实习”模式。上岗实习是学生职业操作技能能力形成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关键途径。通过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的上岗锻炼,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并生产实际结合为一体,增强了动手能力。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前提下,中职学校的学生允许提前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实际工作锻炼,直接接受企业的考核和绩效评价。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综合实习和锻炼,边学边练,能很快提高工作岗位能力。

3.3.4 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学校的发展及校企合作的顺利进展与教师队伍建设密切相关。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重点是从培养既能上好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双师型教师着手。本文认为应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实习教师到工厂实训并执行考核制度,在合作企业进行与教学相关的岗位顶岗工作一年;(2)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实行双证上岗;(3)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研究项目;(4)从企业聘请能到学校担任兼职或全职教师的资深专家、一线技术骨干、工程师等高技能人才,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实习。

3.3.5 依托校企合作,促进学校教学深化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学校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有计划和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理论与实训教学指导,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由理论知识向生产实践操作技能的能力转化,缩短教学与实践的时间,深入发展和促进校企合作,促进教学改革。

总之,在依靠现有自然资源、经济条件等多方面条件下,大力发展经济和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企业提供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启强.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D].四川师范大学,2008.

[2] 王峰.广西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D].广西大学,2012.

[3] 魏雪峰.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D].鲁东大学,2012.

[4] 郭春梅.茂名电大中职教育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作者简介:李潜(1968-),男,山东济宁人,供职于济宁技师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机械工程。

教师合作的艺术 篇7

调解

教师和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虽然说老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但光辉的事业也并不是完美无缺,有时会因为言语不当、工作方法欠妥等原因,产生师生矛盾。而师生矛盾的调解,如果有第三方老师的帮助和介入,会变得很轻松。

王老师是我认识的老师中少有的极其负责的物理老师,学生不明白、听不太懂的题目,他都一遍遍讲给他们。可就是兢兢业业的王老师,很多学生烦他,甚至有不懂的题目都不问他。在办公室里他总是说,“这些不懂事的学生!”“没见过这么不爱学习的学生!”“都是电阻,不明事理!”

经我们调查、了解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王老师确实是一个勤奋、负责任的好老师,但他有一个招学生烦的毛病:唠叨———“不好好学习对不起爹娘!”“不学习是傻小子!”“这么大了,还不知学习,真不懂事!”等等诸如此类的大实话,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挑战学生们的耐性。“过犹不及”的重创终于来临了,有一次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好几个学生抢着答道:“老师,我们傻。”

看到王老师和学生的矛盾所在,我意识到了责任。“这样下去,对王老师和孩子们都不利。”我马上行动起来,在班上,我开了一期讨论会———“辩证看偶像”。通过这一主题讨论,让学生们体会“人无完人”的事实,对人对事看主流,不求全责备。在办公室里,我们搭帮老师共同监督王老师,上课前提醒他,“欣赏教育”“不抱怨”……“有话直接说,说完不允许重复!”

教师节的卡片上,学生们写到,“删繁就简的王老师:您又认真又有学问,不喜欢您真的好难!”

解释

老师也是普通人,单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班主任在布置任务时,由于角色的特殊性,有时会带来“不理解”“猜想”,这时科任老师如果能出手相助,会帮助学生“明白真相”,理顺师生关系。

我们招收的高中学生绝大部分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可家长由于对子女的不了解,造成期望过高,盲目地要求其子女选择了普高。我们在试办了两届后,发现同等水平的孩子,上职高远比上普高前途更广(我们的计算机专业的升学率是100%),所以在去年的上半年,校领导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本着自愿原则,建议学生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当然具体的工作由班主任去落实。就在我落实这个对学生来说“百利而无一害”的建议时,出现了伤人的“闲言碎语”———老师不知得了多少好处。我听到这些后,气得在办公室摔书,“这帮不知好歹的!”“大胆承认!”“承认什么?我能得什么好处,他们走了,我还得另谋职位。我还被误解,我冤不冤啊!”“承认你得了好处———物质的好处是好处,精神的好处也是好处,为什么要否认,明年这时候你能收获更多的理解和笑脸。这是最大的好处,你的好处来自内心,是内心的安宁、踏实。你在追求更高层次的好处,精神的愉悦。”科任老师的话如醍醐灌顶。我返身回班,告诉学生们,我刚刚获得了很大的好处———明白了“责任与质疑”“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沉默

教师间的合作,不只是调解、解释,有时还需要我们共同保持沉默。

高考前的一段时间,我们得知我们所带班级的专业,国家调整了录取学校,殊不知,调整走的院校,是一些学生学习的灯塔。现在忽然没有了,孩子们哪里接受的了!为了不影响学生们备考,我们一致表示,这一消息绝对不能从我们口中告知学生,万一学生不知从什么渠道获知,我们要及时冲淡它,口径一致,“不知道”“没听说”“不要让小道消息影响我们的心情,考好才是根本”等等,来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让他们保持最好的竞技状态,轻松备考。

教师教育合作 篇8

一、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是高职院校进行内涵建设, 提升教学质量的内在需要。这点, 从政府到高校已达成共识。但合作双方在进行真正合作过程中却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究其原因, 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政府层面上, 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责及相应配套措施不到位

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一般归地方管理, 地方政府及领导者的态度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决定性因素。因此, 政府职责的越位和缺位, 是影响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关键。政府职责的缺位在于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重视不够, 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对参与合作的企业税费减免及相应的财政补贴没有跟上, 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 学校层面上, 缺乏战略考虑难以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进行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较表面的合作上, 且是基于学校老师个人人脉关系而搭建起来的合作关系, 再加上现行高职院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绩效考核、教学评价等等方面的改革配套不到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缺乏顶层战略规划而难以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很多学校没有建立类似于校企合作委员会, 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校企合作的沟通衔接与运作推动;传统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一时很难适应, 因此校企合作常会遇到很多阻力, 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 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对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构成障碍。

(三) 企业层面上, 利益短期化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看做是双方的博弈行为, 高职院校和企业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 存在信息不对称、权利不对等、义务不平衡、资源不均衡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利益分配问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除了吸引优秀毕业生外, 主要是利用职业院校的科技力量和平台, 利用师资、场所和设备设施优势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 由于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师资科研水平不高, 难以攻坚企业的技术难关, 企业从中并未得到如期的回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利益驱动机制的缺乏, 加上缺乏劳动准入机制,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不少企业家认为, 目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似乎“无利可图”。校企合作中出现的众多利益纠纷, 已经成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一大障碍。再者很多企业把主要精力放生产和经营的利润上, 缺乏长远的人才战略, 对人力资源这块考虑的主要是从市场上招聘现成的毕业生, 不愿意支付培养成本。另有行业企业规模小、实力较弱无力参与合作, 导致校企合作难以顺利进行。

(四) 学生层面上, 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同度不够高

学生对高职教育理念很缺乏, 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种新模式短时间很难认同, 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原因也打击了学院及企业的合作热情。同时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生源来自不同地区 (包括外省) , 合作双方对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财力, 可是毕业时学生考虑地缘因素、家庭因素却往往没有选择留在合作企业, 这也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影响其合作的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选择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虽普遍遇到上述问题和困难, 但也不能否定有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成功的, 其关键因素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

笔者认为, 为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向深层次发展, 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条件, 从现有校企合作成功的经验分析, 以下几种合作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 “政企校”三方联合模式

基于“政企校”三方联合模式, 其特点是要求政府、企业、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 由政府对要进行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及高职院校按一定的条件进行遴选。主办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资金建设人才培养基地, 为合作院校培养专业教师, 提供合作专业学生及教师的项目专用教材, 设立奖学金、奖教金, 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并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补贴建立项目院校间课程、技术、学术的交流平台, 与职业院校合作举办贴近市场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培训, 促进教学内容与行业同步发展。安排合格毕业生就业。这是一种多赢得好模式, 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都有积极性, 值得大力推广。

(二) 校企共同体模式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企业主体、学校主导”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双主体”模式, 其运行机制是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理事会, 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企业方出任理事会理事长 (凸显企业主体地位) , 校方出任二级学院院长 (强调学校主导地位) , 以理事会章程的形式明晰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在确保企业赢利和学校育人的双原则下开展合作。在校企共同体中, 校企各自选派人员担任校企共同体理事会和院务班子成员, 推行二级学院院长与企业厂长 (经理) 联席会议制度, 推行专业组长与车间主任、教师与师傅对接制度。

(三) 现代职教集团模式

现代职教集团的“多元主体”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组建职教集团是在新形势下实现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 促进校企优势互补, 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是加强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 有效推进高职院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有力保障。通过组建职教集团促进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和“零距离对接”, 加快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 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推动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使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获得双赢。

所谓职教集团是指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在建设主体上, 职教集团属于多方共建型, 一般以一所国家示范校为核心, 联合地方政府部门、相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及企事业单位等组建而成, 其特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或行业性。其运行机制是采用契约 (集团章程) 联结的组建方式, 各集团成员保留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成员仍保持独立的法人资格, 法律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管理机制一般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管理委员会制, 职教集团本身一般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目前全国各地都已经开始组建各种形式的行业性或区域性职教集团。福建提出以重点职业院校为龙头, 以骨干专业为纽带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旅游服务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 组建一批与产业人才需求紧密对接的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如由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作为龙头成立的福建省商贸职业教育集团, 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福建现代林业职教集团, 泉州市组建鞋服设计与工程学院和纺织服装研究所、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等。

摘要: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是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质量,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原因, 通过介绍目前国内三种比较好的校企合作模式, 以期对高职院校选择校企合作模式上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不平衡性,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3) .

[2]王卫平.浅谈职业教育中政府和企业作用的发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6) .

[3]钱正明.基于学校视角下的政校企联动机制探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

[4]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9) .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教师教育合作 篇9

一、教学合作共同体的内涵及实践价值

教学合作:指教师为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同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而采用的教学互动、项目合作、同步教研、资源共享等研讨方式与合作机制。从教学合作的学科载体来分, 可以是学科内合作与学科间合作。学科内合作即同一学科同一年级或不同年级的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学科间合作即不同学科教师间的教学合作, 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与启发使得学科教学能够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从而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从教学合作的活动区间来分, 可以是校内教学合作与校际教学合作。校内教学合作即本校范围内教师间的教学合作, 强调发挥校本资源的引领作用;校际教学合作即不同学校间资源共享、互动研讨, 建立校际多层次的交流合作, 包括教研专家引领下的教师合作。从教学合作的参与对象来分, 可以是师师合作与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即教师间开展教学合作, 师生合作即师生之间为实现教学相长而进行的合作。

共同体:指人们基于共同的目标追求与合作共识, 在稳固的合作联盟与实际合作项目中, 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为实现多赢而结成的团队或集体。

教学合作共同体:指教师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共同目标追求与合作共识, 通过因学科载体、活动区间和参与对象不同而形成的多种形式, 结成的研讨方式与合作机制。

建设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 就是要立足校情, 通过促进教师开展多纬度、立体式、全方位的教学合作实践, 构建行之有效的研讨方式与合作机制, 强化信息交流与沟通, 实现思想碰撞,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增强教师之间的尊重感、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进而加速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形成科学、健全的学校运行机制, 凝练积极、向上的学校办学文化。

二、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1.同学科教研组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

我校按“课程教学部—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分层管理模式, 以学科教研组为核心单位, 推进教师“钻研教材、个体自备;中心发言、集思广益;修改预案、二次备课;重视反思、总结经验”的四步备课机制, 保证了备课质量。推行同课异构式教研, 提高了教师钻研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保证了常规教学研讨的热度、效度。同时, 进行学科特色课题研究, 如小学语文组的研究课题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组的是“农村留守儿童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等。

2.跨学科教研组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

这主要是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状况和学科特点, 进行的跨学科合作。如我校小学音体美“大教研组”建设进行的相关探索。以安塞腰鼓进课堂为试点, 体艺结合, 拓展了小学“体艺2+1”项目。初中政史地、理化生大教研组开展跨学科教学合作, 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学校开展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同班级任课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不同教师针对具有各不相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这一教学合作可以更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4.不同学段衔接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

我校有学前教育、小学、初中三个学段, 在坚持长程意识的前提下, 学校在幼儿园至小学、小学至初中衔接上作了许多有效的尝试, 下一步还将做好相邻年级段的衔接教学合作。

5.校际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研究

作为新办学校, 我校与市内外名校、同类学校之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际交流。如名师送培, 青年教师代培, 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校际教学研讨、教学资源共享等, 有效地拓展了教师合作的视野和思路。

6.基于师徒结对形式下的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

“青蓝工程”是学校一直坚持的一项工作。为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学校每学年都搭建平台, 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学校定期召开“师徒结对经验总结交流会”, 推选有成功经验的结对教师师徒作示范, 针对师徒听课、研讨、重建等工作进行经验总结交流, 以便其他结对教师吸收反馈。学校对在结对活动中考评优秀的师徒进行培养规划, 打造优秀教师。

7.非行政性组织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

这主要是基于教师共同的兴趣爱好, 自发结成的合作团队。如学校在小足球基地校建设中成立的校园足球队, 以各种QQ交流群为载体的沙龙式教研等。

8.主题研讨式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

我校开展了“学习与分享”研学活动。如本学期开展了全校同读一本书活动, 书目是《有效教学》。通过理论学习、课例研讨等形式, 引导教师主动发展, 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分享意识, 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三、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目前, 学校的教学硬件和师资来源都很有优势, 但人的发展、学校文化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特别在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上面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学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在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资的问题:教师队伍融合不够, 缺少骨干引领

新教师间的人际交往一般会因年龄、学科、个体差异等原因, 形成较为松散的“非官方小集体”。再加上学校作息时间和教师走教等条件的限制,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够, 工作上、情感上的融合不够。而且这样的教师群体, 主体是年轻人, 对教学内容尚不熟悉, 对学生也有一个适应过程, 主要精力还放在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上, 教研的意识、合作的意识、竞争的意识相对淡薄, 备课上课还普遍存在“单干户”状态。教研组、备课组中缺少学科骨干, 缺少领军人才, 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要假以时日。

2.制度的问题:制度建设滞后, 实施细则不明

很多时候, 由于学校新建, 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简单化倾向, 许多学校采取了年级组管理方式, 重行政色彩, 淡化专业色彩, 学校对教研组功能认识尚不到位, 制度建设显得滞后。很多制度是“拿来主义”, 没有切合学校校情, 没有出台可操作性很强的实施细则, 让广大年轻教师无所适从。而且,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不明朗, 需要学校从制度层面, 对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典型形式的教学合作机制进行统筹规划和保障实施。

3.管理的问题:过程性督查评价不到位, 且缺少改进指导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 还习惯于用“考试成绩”这一结果性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师教学, 并与教师的经济收入挂钩。过程性的教学质量跟踪管理不到位, 很多检查流于形式, 重数量轻质量。评价标准存在主观性、随意性。由于缺少专家, 在日常教学合作中就缺少建设性的改进意见。于是屡查屡有类似问题出现, 教学得不到实质性改进, 很难实现突破和发展, 教师也难以通过合作获得大的进步。时间一长, 就会出现为了合作而合作的问题, 形式与内容相去甚远。如在学科集体备课督导和“推门听课”中发现的备课、上课“两张皮”现象就是一例, 教研材料中有大量的网上下载修改件, 缺少原创性素材。当合作成为负担, 流于形式时, 合作就难以为继了。

4.资源的问题:学科教学教研的校本资料缺少, 且校际、网际信息交流不足

在依托学校自身资源进行的校本教研合作中, 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在很多新办学校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教学参考书籍、录像光盘资源、网络资源等都明显不足。教学研究资源、新课程培训资源、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学科通识性资源更是很少。而且, 校际之间的经常性交流机制尚未建立, 这使得许多名校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还不成熟, 基于网络的信息收集、教学合作也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这让教师的教学合作缺少资源支撑。

教育是合作的艺术 篇10

陆有铨教授的《教育是合作的艺术》一书, 虽然没有给出完整的答案, 却探讨了当代教师的教育现实困境与值得警惕的教育理想, 这或许能对感到不幸福的教师有些许启发。

学校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该书所涉及的教育问题极为广泛, 但本书所探讨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者的使命是什么?

关于教育者的使命, 陆教授明确否定了学校教育的万能性, 这解除了教师们肩上的大负荷——学生学得不好, 甚至在社会上出了问题, 都是教师没教好, 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教育的作用或许是“万能”的, 但学校教育的作用肯定是有限的。因为能够对人的思想、行为发生影响的任何事件都可以称之为“教育”。然而, 学校教育相对于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人制定的, 这就意味着, 受教育者发展的方向是被限定的。学校成了“教育工厂”。

陆教授认为, 当前的学校教育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工业生产模式味道。各级学校都用工业模式把自己改造成了“教育工厂”:学生教育过程程式化;教师的工作被分解为这个过程中的一系列环节;在对人的培养过程中, 人的个别差异不再或者无法受到重视……在这一系列的特征中, 最重要的是教育过程与结果的标准化。这就突显出一个严重的问题——把人等同产品, 把学生当作有待加工的对象。

陆教授鲜明地指出:“哪怕是最优秀的教师、最优秀的知识分子, 他也不能制造人的发展。”他认为, 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而现在的教育却想制造人的发展。这种教育现实影响了教师的教育理想, 导致他们在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 往往想要制造发展:我教了, 学生就一定知道;我做了, 就肯定会有收获。

陆教授直言:“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 标准化的教育带来的最大灾难, 就是剥夺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标准化的教育要求教师体现的是国家和政府的意志, 要求教师执行的是严格的程序, 教师的创造性成了不需要的累赘物。长期以来, 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都受制于这一点。”

教育应该是合作的艺术

虽然学校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推卸属于自己的责任。陆教授引用了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艾德勒, 关于人类所有的活动可分为两种艺术的观点:一种是操作的艺术, 一种是合作的艺术。不能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如工业生产般的操作艺术。因此, 教师必须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与理念:我是否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学生?我有什么权力构建另一个人的发展?正如陆教授的反思:“我们动不动就培养人、塑造人, 这本身就是教师的自大化。”

陆教授指出:“真正的教育工作应该是一种合作的艺术。”人不能制造发展, 就像鲜花的生长, 完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作为教师, 应该警惕工业模式带来的盲目自大, 需要明白教育工作应与自然相配合。教育或促进人的发展, 或阻碍人的发展, 但是它永远不能创造人的发展。

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关系之中, 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然而, 学生也拥有一般人所具有的主动性。主动性是学生应该拥有的高贵素质, 它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环境, 而且能够改变环境;它不但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 而且造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止境的发展。除此之外, 学生还具有“未完成性”。所谓未完成性, 除含有不成熟、不完善的意思外, 更重要的表明了学生具有各种难以预测的可能性。换言之, 在学生身上, 蕴藏着丰富的潜能, 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教师, 必须要看到学生的主动性与“未完成性”, 并且转变“培养”的观念, 采纳一种与学生合作的理念, 共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与“未完成性”。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不压制

以创造力的养成为例, 陆教授认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 问题不在于如何培养, 而在于不压制, 不压制就是培养。我们面临的问题是, 往往教师在‘好心’、‘帮助’的旗号下, 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老老实实、辛辛苦苦地做坏事。”

长期以来, 我国对中小学教师工作最为耳熟能详的要求是:教学工作必须紧扣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所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由教育者规定的。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更有甚者, 为了保证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教育者往往会采用一些强制措施。这样, 学习对于学生又是被迫的。在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中, 对于教师, 衡量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是否学会了所规定的知识;对于学生, 所能学会的, 充其量不过是一堆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 这种模式无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政企合作助力教育目标实现 篇11

接下来是讨论时间,我们邀请了一些来自教育领域以及ICT领域的领导者进行讨论,我们的讨论重点关注ICT如何改变、重塑未来的教育。接下来,我非常荣幸地有请第一场讨论的嘉宾上台:巴林教育部部长阿杰德·阿里·哈森·阿尔梅杰德·阿勒诺埃米(Ajed Ali Hasan Almajed Alnoaimi)先生,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夏乐蓓(Rupal Shah Hollenbeck)女士,惠普公司全球副总裁、惠普中国云总经理张永健(Wing Kin Cheung)先生,伟东集团董事长王端瑞先生。

主持人:首先,我想给大家,尤其是来自ICT领域的嘉宾提一个问题:我们一直在讨论2030年的教育愿景与目标,那么,请问各位,到2030年的时候,教育领域最宏大的目标是什么呢?

夏乐蓓(英特尔公司副总裁):首先,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英特尔公司来参加如此重要的会议。大家知道,英特尔对于教育的承诺信守了30多年,我们也感到非常荣幸。教育是我们的一个业务领域,我们能够提供教育产品和技术。而且,我们很多的创始人其实不仅仅是工程师,也是创新者和教育者。

张永健(惠普公司全球副总裁、惠普中国云总经理):和英特尔相似,教育对于惠普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是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在各个领域加强学习。

王端瑞(伟东集团董事长)刚才主持人说到2030年的教育目标,我想终极目标应该是均衡化的终身学习。

主持人:提到终身学习,我接下来想请部长先生介绍一下巴林2030年的教育目标,谢谢。

阿勒诺埃米(巴林教育部部长):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未来做好准备。到2030年时,我们要有一个全新的数字学习的愿景。作为教育部长,我认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此次会议要关注两点。第一,就是在教育领域中使用ICT,我们必须要做好准备迎接未来,拥抱数字世界,并且拥抱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这也是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很多事情,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因此,我们如何能够让学校、让我们自己、让整个社会做好准备进入到新的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个领域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位嘉宾刚才也谈到了一些关键词,就是到2030年的教育目标,《仁川宣言》中对此也有提及。到2030年的时候,我们要保证提供全纳、公平、优质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机会。

主持人:业界的这些同事,包括英特尔、惠普、伟东集团,各位都非常积极地参与教育创新。信息技术是这个时代的奇迹,而这个奇迹实际上是诞生于各位手中的。我想问嘉宾们一个问题:如此神奇的魔法能够给教育领域带来哪些巨大的变化?

夏乐蓓:我想来谈一谈ICT领域出现的诸多趋势。趋势之一就是我们都在关注社交网络,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在使用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如果能够得到合理的监测和管理,就能够改变教育。比如,建立教师社区和学生社区,不仅仅指在一所学校建立社区,而是在各个学校之间建立社区,并提供指导、支持。再如,在中国各省之间建立起这样的网络,甚至在各国之间建立起这样的网络。实际上,这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你可以看到社交网络真的可以改变教育。另外一个趋势就是在线的个性化学习,以及数据驱动的学习和分析。云技术、大数据分析能够给我们提供实时的分析,帮助教师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通过不断调整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和教师也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如果能够有一个适用性非常强、个性化的平台,师生的互动将会更好。

阿勒诺埃米:现在,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有很多。实际上,未来使用ICT将会成为一种人权,并且ICT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未来的教育趋势之一就是ICT的成果将会有巨大的变化。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些例子。比如,现在,教育领域大约有20%的人受益是最多的,因为他们可以使用一些全新的技术和一些全新的应用,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与人之间受教育质量的差距。对于教育者来说,我们必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这20%的人享受的优质教育,这也是现在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很多东西都需要改善,否则人们受教育的质量差距会越来越大。ICT要应用到所有领域,尤其要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以减少人与人之间受教育的质量的差距,使80%的人同样能够享受到以前20%的人才能享受的优质教育。

夏乐蓓: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也是为什么英特尔从最开始就关注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问题,因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希望到2030年,全世界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全世界范围当然不仅仅指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还包括世界各国的农村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虽然有些地区没有互联网,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分享使他们共享知识。

主持人:我们不希望在提供高品质的工具方面存在不平等,就像夏乐蓓女士提到的,ICT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我们在执行教育议程时ICT必不可少。而且,ICT不仅意味着在线学习,还意味着你是否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否有终身学习的机会,2030年教育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这些在《仁川宣言》中已经描述得很清楚了,现在我们就要开始真正地付诸行动。王先生,您认为在ICT领域,公司和政府如何进行合作才能够实现这些目标?

王端瑞:一方面,我认为政府的参与非常重要。第一,政府要制定一些可以通过市场情况进行调整的教育手段,这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第二,政府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使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参与到教育信息化之中。第三,政府应该向企业购买服务,避免出现重复投资。另一方面,我认为企业也应该作出努力。第一,企业根据政府的战略和要求,提供一些可靠的、内容丰富的应用系统、管理系统。第二,企业要提供一些能够减轻教师负担、学生喜欢使用、家长愿意使用的优质的应用系统。第三,由企业来提供系统服务。

主持人:谢谢!请问夏乐蓓女士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夏乐蓓:我觉得刚才王董事长讲得非常的好,讲到了如何提供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企业实现转型。从英特尔公司来讲,我们利用ICT在全世界范围内培训了超过500万名教师。我们现在讨论整合、转型,其实这也改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原来是单向地向学生教学,而现在实际上变成了辅导者,帮助学生学习。教师的角色正在改变,像英特尔这样的公司就有责任通过ICT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这种角色的转型,即如何从过去的主导者变成辅助者。同样,ICT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并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鼓励、启发他们去学习更多、了解更多。如此一来,整个系统就会实现良性循环。我们有责任为学生和教职人员提供好的工具,帮助他们实现这种转型。当然,光有工具是远远不够的。

主持人:是的,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参与进来进行合作,这个很重要。张永健先生,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永健:我认为ICT在教育领域的主要应用之一就是创新。我们都做过学生,以前记东西大多是死记硬背,将来希望能够通过使用ICT,在这方面进行创新,比如3D打印。重点就是要有新一拨创新的方式和技术来帮助学生,这个趋势应该由一些ICT领域的公司来引领。我觉得这就像时尚一样,非常令人振奋。我们来看一下医疗保健行业,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在进行医疗保健方面的改革,这需要政府自上而下地去推进一些基础工作。在全球层面,则需要联合国去倡导、推进一些基础工作。ICT公司负责创新,各个国家的教育部门负责执行。

阿勒诺埃米:我觉得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是资金,教育部门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改善学校条件,支持学生去做很多事情。同时,企业也要在资金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教育除了要有新技术的支持,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必须要保护学校的价值、学生的人权,以及其他基本的价值。第二是课程,其实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可以做的,但并不容易,比如说修订教课书、更新教学内容等,都要进行很多的思考,要谨慎决定,教育部长们必须关注这些。知识的更新也需要我们关注。另外,我们要对教师进行更多的培训,以保障他们能够充分掌握ICT,否则即使我们投资了很多,效果也不一定好。比如,教师的教学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调整流程。在调整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忘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权利,以及如何通过技术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还有一点,我们如何通过技术使学校的教育成本下降?对于这个话题,我比较感兴趣。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改善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状况,而不仅是在富裕的国家发展教育,这涉及到最基本的人权问题。

张永健:我想回应几点,关于企业的参与和资金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公司也关注价值、关注教育结果。其实,企业和政府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只是也许两者以前沟通的方式有问题,因此,我们大家坐在一起进行这样的交流非常重要。

夏乐蓓:我也想补充一下。部长先生刚才讲到的几点非常重要,您刚才提到真正的价值应该存在于教室的内部,真正的价值应该在于整个教育的过程。您刚才还提到企业参与,这是我想补充的。企业根据开放的平台去设计一些解决方案,然后销售解决方案,即企业可以给学校带来怎样的价值。我想指出的是,在设计这些解决方案时,我们需要审慎考虑,不能仅从“点”的角度来考虑,还得从“面”的角度来考虑,即从整个省份、整个国家的层面考虑,甚至有的时候要从全球的层面考虑。因此,解决方案的设计需要建立在开放平台的基础之上,开放的平台可以允许所有的企业都根据相关标准来设计解决方案。这样,我们就能够去扩大它的应用范围,效果也非常好,能够保证价值是留在教室里面的。而且,因为ICT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企业可以根据开放的平台的相关标准对解决方案进行迅速升级,进而给学校带来非常大的价值。

主持人:我们刚才讨论了ICT的一些新的趋势,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我们已经意识到,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士坐在一起讨论,然后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是观众提问和与嘉宾交流的时间。

观众1:我们刚才讲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校运用ICT,以及不同工具的标准化等。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做到内容的标准化,即全球如何实现内容的统一化和标准化。我们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教育结果,比如使用同样的ICT达到同样的标准,得到同样的结果。这样的话,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区域、哪所学校,都能达到同样的结果。

主持人:部长先生,请您回应一下。

阿勒诺埃米:谢谢,这个评论非常好。我认为,现在有一些事情是我们可以做的,那就是怎样在学校中运用ICT。首先,是课程的标准化。在教育体系中,要实现这种统一化,课程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是企业参与的重要性。这个我们刚才也提到了。企业可以通过分享一些解决方案,帮助学校去提高这种统一化。我认为,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各类学科都需要做到课程的标准化、统一化。

观众2:我想请问夏乐蓓女士一个问题。如何对教育体系进行评估?如何保障教育质量的不断改善?如何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教育?

夏乐蓓:我们在教育机会的获得方面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通过ICT,我们可以改善这一现状。ICT可以使更多的人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例如,对于一些没有宽带接入的社区,我们现在正在开展一些项目,帮助那里的人群获得教育。还有一点就是要保证教师能够接受到高品质的、持续的培训。关于未来,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未来将会怎样,会有什么样的新知识、新技术出现,我们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很多人认为,教室中安装了电子设备就是使用ICT了,其实这只是一个开端,远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要想保障教育质量的不断改善,就要部署“点到点”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从教室中的电子设备开始,回到数据库,这样的做法能够让我们获得一些重要的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了解情况。然后,我们就可以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培训内容。我们不仅要与学生接触,还要和教师、制订课程表的行政人员进行接触,通过这些数据实时了解真实的情况。这样,就可以避免滞后性,及时体现在我们的培训中。

主持人:我们第一场的讨论要就结束了。ICT可以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可以把新的想法融合在一起。我们需要合作,一起期待2030年教育目标的实现。感谢在座的各位嘉宾的参与!

(本刊根据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现场录音整理,标题系本刊所加)

当代教师应注重合作 篇12

长期以来,教师被描述为一种孤独的职业.因为,虽然他们每天都跟很多的同事在一起(工作),而且整天和满堂的学生打交道,但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份以及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升学压力,使得教师与同事和学生间的交流不是太好.正如一位教师所说的那样:在教师休息室里,除了寒暄以外,我们基本上不谈班级的事情,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害怕他们认为我们是不称职的教师;他们跟学生家长之间更有隔阂.因为,他们(特别是非班主任教师)平日里一般很少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即便联系,也多是在学生出了问题之后,这种联系显然是被动的),当然就谈不上彼此间进行很好的合作.此外,他们同教育管理者之间、同社区之间以及同教育研究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隔阂.凡此种种,均显示教师职业有一定的孤独性.因此,如何摆脱这种处境,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思索的问题.

一、要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第一,要加强与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这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有许多东西需要从他人身上汲取.同学科教师之间如能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如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等),就可以很好地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因此,同科教师之间应当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团结协作,这样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二,要加强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首先,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的孤立与封闭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这其中就包括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其次,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也特别需要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但要加强与本校教师的合作,还应加强与校外教师,特别是名师的交流与合作.

当然,教师间的交流合作还有如下诸多益处:(1)能得到心理支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教师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能有人分享,而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又能得到同伴的支持、帮助和鼓励;(2)能获得大量信息及一些新观点、新观念.要知道,我们的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3)可以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即依靠集体的智慧达到资源共享,从而减少个人不必要的工作负担:(4)能赢得巨大力量.团结就是力量.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更大的成绩等.

二、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首先,教学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孤军奋战,任何教法都要取得学生的支持;其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只有善于与学生交往、合作,才能真正把教学工作做好;第三,新课程強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通过交流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相长的目的.

此外,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还有如下重要意义:(1)有利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2)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谊;(3)有利于丰富教学关系,求得新的发展.

三、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做到经常互通教育信息.再次,要在教育要求和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此外,教师还有责任和义务对学校的一些教育改革和新举措向家长作出必要的解释,以取得家长的理解、信任与支持,条件允许的话,还可邀请学生家长或家长代表直接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改革中来.

四、要加强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与合作,意义十分重大:(1)有助于统一思想,达成共识;(2)有助于集思广益,共谋发展大计;(3)有助于各种规章制度和指示精神的贯彻实施;(4)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5)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推行过程中获得精神支持和物质帮助.

五、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新课程也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发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教师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內容,另一方面又要善于集社区之力,齐抓共管,以预防一些不良事件(如盗窃、赌博、吸烟、酗酒、打架斗殴、外宿、游戏、上网等)的发生,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六、要加强与教育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

现代教育提倡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而不是向题海和时间要质量,教师应成为“研究型”教师.为此,教师必须开展教育科研,而要做好这点,就必须加强与教育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这是因为,教师开展研究的劣势恰恰是教育研究人员的优势,比如不少一线教师虽然有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他们普遍科研意识淡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工具性知识(如外语、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等)贫乏,研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欠缺,对各种教育理论的驾驭能力不强,缺乏科研自信,论文写作能力欠缺等,而这些恰恰是教育研究人员的优势所在.可见,加强与教育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很好地弥补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增强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之目的.

上一篇:国有煤炭企业下一篇:养老变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