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改试验区建设

2024-06-18

综改试验区建设(精选8篇)

综改试验区建设 篇1

编者按:白驹过隙, 云南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已然周年。一来来, 云岭金融人倍加珍惜国家给予的重大政策利好, 围绕云南沿金综改十大任务, 想方设法、主动作为、合力推动云南沿金综改试验区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试验区建设一周年成绩斐然, 正稳步迈向造福沿边各国人民、促成区域经济发展升级的目标。

试验区周年亮点纷呈

本刊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了解到, 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启动一年来, 各成员单位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按照“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督促、年末有总结”的工作要求, 紧紧围绕《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提出的10个方面的改革任务, 对2014年40项实施重点进行了分解落实, 目前40项重点工作均已启动。云南建设沿金综改试验区一年来创新颇多、亮点纷呈, 具体实践中, 在10个方面取得了重点突破。

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

创新推动了“四个方面试点”。一是创新开展了经常项下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 据统计, 截至2014年10月末, 累计办理经常项下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9.36亿元, 业务涉及越南、中国台湾、香港等26个国家和地区。二是全国首创推动了经常项下人民币兑缅币特许兑换业务试点, 打开了经常项下人民币与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兑换通道。统计显示, 截至2014年10月末, 人民币与缅币兑换金额已达7000多万元人民币, 西双版纳、红河两州还突破性地开展了经常项下人民币与基普、泰铢、越南盾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三是推动开展了跨境人民币双向贷款业务试点, 为云南省企业拓宽了境外融资的渠道。四是在临沧市开展了企业携带现金出入境携带证制度试点, 为“走出去”企业创造了便利的结算通道。截至2014年10月末, 临沧市耿马、镇康、沧源三个边境县口岸共办理现钞出入境携带证业务58笔、金额1.3亿元。

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方面的另一个成果, 是人民币跨境使用取得新突破。据了解, 云盟、亚源两支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落户云南, 预计年内募集资金可达50亿元, 拟对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银行业以及缅甸基础设施业实施投资计划, 开展发起设立新的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前期工作, 为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创造了路径。同时简化了手续, 为境外机构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开辟了“绿色通道”。截至2014年10月末, 新增账户数较年初增长近60%。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机构“走出去”迈出实质步伐。太平洋证券公司与老挝合资的证券公司和富滇银行老中银行顺利开业, 成为我国在境外的首家合资证券法人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渣打银行昆明分行顺利开业, 马来亚银行昆明分行近期有望开业, 云南省外资银行机构数量与种类在西部12省区中排名第三;诚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拟在老挝设立经营机构, 目前已完成前期调研并与老挝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前期接洽;新加坡大华银行、泰国盘古银行来滇设立机构以及设立合资证券公司等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昆明钢铁有限公司设立昆钢集团财务公司已列入机构设立规划, 目前已完成申报前调研论证并上报银监会。

民营银行申报筹备工作稳步推进。据了解, 云南银监局积极推进全省民营银行申报筹备工作, 根据准入原则、标准, 重点围绕“特色定位”和“风险处置”两点突破口完善设计方案, 对条件相对成熟的瑞丽边贸银行、红河银行、滇商银行和金控银行进行重点辅导和方案修订, 目前已由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了金控银行、瑞丽边贸银行和红河银行的筹备方案。

农村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瑞丽南屏农村商业银行已获批筹建, 农村信用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也实现零的突破。县域村镇银行的设立实现了各州市的全覆盖。截至2014年10月末, 已在省内16个州市推动组建法人村镇银行36家, 设立营业网点60个, 其中向乡村和社区延伸设立基层网点22家。

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IPO和“新三板”挂牌工作取得突破进展。一心堂在深交所中小板成功发行上市, 成为全国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 全省A股上市公司达到29家;2014年新三板挂牌企业已达12家, 超额完成2014年实现挂牌10家的目标, 排全国第18位, 西部第4位, 另外5家公司正在审核, 与券商签约拟挂牌企业70余家, 形成了推进企业新三板挂牌的良好梯次结构。其中, 新三板挂牌企业智云股份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融资1300万元, 拉开了我省在“新三板”融资的序幕, 为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开辟了新路径。

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保持良好势头。截至2014年10月末, 试验区3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51.57亿元, 3家再融资方案已通过证监会审核, 拟融资超过20亿元;先后有8家上市公司因重大事项申请股票停牌, 拟通过重大资产重组等方式提升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完善产业链, 实现转型升级。

特色品种上市和相关商品期货交割库设立取得积极进展。云南省优势资源类品种铁合金 (硅铁、锰铁) 期货正式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 文山斗南锰业、阿舍冶炼厂等2家试验区企业设立铁合金期货交割厂库获批。

推进保险市场发展

首先, 大力推动境内和跨境保险业务试点。据了解, 云南保监局、省金融办、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多项工作实施方案, 积极推动政策性农房地震、人口较少民族保障、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三项试点工作。大力发展水路船舶、国内外水路货物、跨境机动车辆、境外工作人员、境外旅行意外伤害等跨境保险业务, 为云南的跨境保险业务探索了新路子, 满足双边企业对外投资、对外贸易、劳务输出、外建工程以及双边人员旅游、商务合作中的保险保障需求。

其次, 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保险。云南省农业保险由单一的烤烟保险逐步发展到基本覆盖主要种养殖业和特色农产品的18个保险产品, 由在玉溪一地主要开展逐步发展到在全省各产区全面开展, 由单纯的商业保险模式向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贴保费的模式转变。截至2014年10月末, 全省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0.37亿元, 为全省农业生产提供近1700亿元风险保障, 赔款支出5.81亿元。

最后, 扩大了保险资金运用领域。截至2014年10月末, 云南省实际参与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企业的保险资金达131.98亿元。目前,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云南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案正在洽谈之中, 预计融资规模将达120亿元。

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推动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配套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建立集农村产权管理、流转、评估、融资功能为一体的县乡两级金融服务中心、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和产权交易平台, 为农村产权交易提供了便利。截至2014年9月末, 云南省以“三权三证”为主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206亿元, 得到中央改革办、中农办的肯定。

惠农支付服务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截至2014年10月末, 云南省已建成惠农支付服务点17826个, 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累计发生清算业务1326.66万笔, 清算金额67.56亿元, 并已向25个沿边县的自然村延伸, 大大提高了惠农支付便利度。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4年9月末, 云南省已为440.87万农户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 评定信用户145.79万户、信用村1259个、信用乡镇97个, “三信”逐步成为各地农村经济主体融资的基本条件, 农户信用意识明显增强。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推动了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管理, 国家外汇管理局云南分局根据市场需要, 因地制宜制定了《国家外汇管理局云南省分局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工作操作细则》, 并上报了5家跨国公司作为首批试点企业。最大限度地简化外债管理手续, 向国家外汇管理总局争取, 增加了云南省2014年短期外债指标规模, 增幅达30.76%。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跨境合作

加快筹建沿边金融工程研发实验中心、新华泛亚金融信息商品交易服务中心。沿边金融工程研发实验中心被列入省级万亿元投资项目, 打造泛亚金融智库;云南省与新华社签署金融信息服务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组建新华泛亚金融信息商品交易中心, 据介绍, 这是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签署的第一份省部级金融合作协议。

完成“一网五平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研究。针对云南毗邻国家金融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银行间的结算仍处于单点单线的对接, 国内服务与国外对接的不协调的现状, 积极开展试验区金融专用网络、人民币跨境电子转账平台、银行卡跨境交易结算平台、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挂牌交易平台、电子商务跨境集中结算平台、金融信息跨境交互平台等“一网五平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稳步推进跨境金融支付服务业务试点。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大力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跨境使用, 在临沧、西双版纳、德宏设立了5个金融支付便民服务点, 开展了向缅甸、老挝边民提供小额取款、汇款、查询、刷卡消费等跨境支付服务业务。截至2014年10月末, 试点商户共计发生人民币交易业务197笔, 金额34.62万元。其中, 临沧发生23笔, 金额4.08万元;西双版纳发生174笔, 金额30.54万元, 为边民互市提供新的结算渠道, 业务的开展, 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摊银行”发展。

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

强化政金、产金、财金、企金合作, 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投入, 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云南省一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园区进行了融资签约, 共计签订120份融资协议, 协议金额达2096.6亿元, 截至2014年9月末, 已有68份协议开始融资, 金额达619.4亿元。

建立金融改革风险防范机制

进一步完善对金融机构风险监测和评估。利用金融稳定评估系统收集整理银行、证券、保险计170多家云南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各项数据, 为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打下基础, 进一步提高风险监测工作效率。另外, 加大宣传, 增强公众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银监局、云南证监局、云南保监局面向全社会开展了主题为“普及金融知识, 惠及百姓生活, 维护合法权益, 共建和谐金融”的2014年“金融知识普及月”系列宣传活动, 加强金融知识法规的宣传教育普及, 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健全跨境金融合作交流机制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首次启动了与泰国央行的双边本币结算联合调研工作;依托云南省与老挝北部省份贸易投资工作组机制, 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与老挝央行首次正式对接, 为双边央行建立对话磋商平台奠定了基础;双边银行积极开展合作, 境外银行在我方银行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数40个;富滇银行获准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得外币现钞跨境调运资格的城市商业银行, 从泰国直接调运超过2.2亿元泰铢;积极推动了富滇银行、货币兑换公司与缅甸东方银行的合作。

推动放宽与缅甸特区在金融等低敏感领域开展交往合作的限制。云南省外办积极向中央外办、中联部、外交部等对口部门汇报, 推动放宽我省有关州市、单位与缅甸特区在金融等低敏感领域开展交往合作的限制;落实调整边境省区因公出访毗邻国家管理规定, 在审批过程中简化手续, 提高效率。

业务创新“遍地开花”

沿金综改区建设号角吹响后, 各银行率先加大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政策优惠力度, 主动承担跨境金融创新先行先试任务, 积极拓宽思路, 力促政策落实落地。支持云南企业“走出去”, 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及融资更加便利化, 全省银行业为提升支持云南沿边开放经济的发展主动作为、先行先试, 有力促成了沿金综改试验区建设的落地生根。

自沿金综改区建设启动以来, 进出口银行云南省分行努力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优势, 以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 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为重点, 大力支持试验区建设。

该行积极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 用人民币跨境融资支持云南企业到境外投资。在全行系统率先推出了境外投资贷款人民币跨境融资NRA账户方案, 先后支持了3个境外人民币投资项目, 贷款金额5.34亿元, 贷款投向涉及钢铁及水泥制造行业。

2014年以来, 该行以信贷及政策性融资业务为依托, 加快发展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和结售汇业务, 拓宽国内保理、国内信用证以及境内外保函业务的发展空间, 为企业量身定做涵盖融资安排、资金周转、支付结算、财务咨询等内容的“全功能”金融服务整体方案, 跨境人民币结算量明显增长。

为完善人民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跨境清算及结算体系, 2014年1月, 该行首次开办了跨境人民币信用证业务, 以人民币信用证为结算方式, 为进口企业带来了较大便利, 2014年已累计办理了1.5亿元跨境人民币信用证业务, 大大降低了企业因汇兑产生的财务成本和汇率风险。下一步, 该行还将积极扩大同业合作范围, 与部分境内外同业机构签订业务合作及汇划清算协议, 节约结算成本, 提高清算效率, 以促进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化、国际化。

2014年以来, 该行一方面积极收回票据融资;另一方面, 该行适度控制中长期贷款规模, 提高短期贷款占比,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切实增强云南企业“走出去”的资金周转能力。截至2014年11月, 该行本外币贷款余额中固定资产贷款123.44亿元, 占比45.90%;流动资金贷款108.45亿元, 占比40.33%;贸易融资占比37.04亿元, 占比13.77%。2014年以来, 通过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为主, 增强实体经济活力, 该行已先后支持了一批云南企业“走出去”, 引导云南企业开发利用境外资源, 合理向境外转移产能, 帮助企业实施对外承包工程、境外股权收购、境外资源开发、境外加工贸易等重大项目。

作为省内唯一以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外经贸发展的政策性银行, 2014年以来, 该行灵活运用利率成本相对较低、期限相对合理的进口信贷、出口卖方信贷和贸易融资等政策性金融产品, 努力帮助外经贸企业扩大进出口市场份额,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保障融资便利, 提高进出口订单的签约率和履约率, 截至2014年11月末, 该行支持进出口贸易贷款余额达139.65亿元, 同比增长9.38%, 贷款平均利率水平低于全省1-2个百分点, 为企业节约利息成本2亿余元。

自云南省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启动以来, 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积极探索, 服务泛亚经济, 引领金融创新,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与周边国家金融同业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截至2014年11月末, 云南省沿金综改区的昆明、文山、红河、保山等9州市农行二级分行共完成对公国际业务收入4486.79万元, 同比增长16.94%;完成跨境人民币业务量98.88亿元, 同比增长33.06%;国际结算量32.83亿美元, 同比增长37.66%;结售汇量74557万美元, 同比增长26.11%;贸易融资量10.18亿美元, 同比增长29.1%。

目前, 农行云南省分行已与越南、老挝和缅甸的13家境外银行开立了人民币结算账户, 居省内金融同业之首, 建立了与周边国家金融同业较为完善、便捷的人民币资金清算渠道。

经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批准, 该行将于2015年初在昆明挂牌成立中国农业银行泛亚业务中心。该中心旨在利用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 通过开展泛亚区域非主要货币挂牌、搭建非主要货币报价平台、开辟跨境清算新渠道, 以及信贷资金支持和信息咨询服务, 支持云南企业“走出去”, 为企业提供全面、高效、优质的跨境金融产品。

该中心成立后, 将利用全国农行机构沿边布局, 借助人民币清算基本覆盖亚洲周边国家优势, 以“覆盖泛亚, 直通东盟”为重点, 大力推进越南盾、缅甸元、老挝基普、泰铢等4种非主要货币对人民币柜台挂牌兑换, 搭建非主要货币报价平台, 开辟人民币跨境清算的新渠道, 进一步整合有关信贷资金、信息咨询服务等业务。此外, 该中心还将设立以越南盾、缅甸元、老挝基普3个特色货币业务分中心, 依托农行与越、缅、老、泰4国银行机构的合作助推实现金融服务直通东盟的功能, 促进云南乃至全国与泛亚国家和地区建立更紧密的经贸、金融合作关系。

随着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推进, 农行河口支行向一家越南企业发放云南同业首笔人民币NRA账户贷款。同时, 积极运用中信保特定合同保险, 为云南联合外经股份公司船舶出口, 办理了两笔短期出口特险项下融资业务, 金额合计8000万元, 属全国农行系统首创。

沿金综改区建设启动后, 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先后下发了《省分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配套实施方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个人跨境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操作规程 (试行) 》, 持续探索跨境金融改革创新, 推动云南沿边开放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云南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 该行2014年1-9月国际结算业务量累计超过85亿美元, 跨境人民币结算近153亿元人民币, 继续稳居同业首位。该行采取产品创新、业务拓展、海内外联动、同业合作等方式, 深入挖掘业务优势, 做大做优国际业务, 整合跨境金融服务和产品, 巩固跨境业务引领地位, 为云南、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大力支持。

目前, 该行正在大力推广以“全球客户经理”为核心、以“产品经理”和“海外区域经理”为辅助的“走出去”企业服务模式, 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与之配套的全球统一授信、银团贷款、贸易融资、内保外贷等在内的一系列产品, 可满足“走出去”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尤其是通过与中国银行海外分行的相互合作、充分联动, 搭建跨国融资服务平台, 使企业海外子公司获得中行海外分行提供的贸易融资、综合授信等金融服务, 为企业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支持。

为搭建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渠道, 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积极探索和解决面向与东南亚、南亚诸国银行间合作问题, 成功与4国11家 (越南8家、缅甸1家、泰国1家、马来西亚1家) 周边国家银行建立边贸及跨境人民币业务合作关系, 打造了辐射东南亚和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多方位清算渠道, 成为当地同业中搭建境外合作渠道辐射国家最广、合作银行最多的银行, 并实现多项突破:对越南办理全国首笔一般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成为国内首家与缅甸银行建立人民币清算的银行;成为建行系统内首家完成泰铢挂牌, 并打通对泰国的泰铢/人民币双向清算渠道的分行。

在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方面, 突破现有人民币政策, 率先尝试创新系列跨境人民币业务产品:根据境外同业跨境人民币NRA账户提高收益的需求, 在云南省内首创境外银行人民币NRA同业往来账户办理定存理财业务, 为将来NRA账户理财创新进行探索;根据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头寸购汇价格需求, 创新办理人民币头寸跨境购汇业务, 取得继首创人民币头寸购汇业务以后的再一创新突破, 以境外分行较为优惠的购汇价格赢回了客户的承办率;专题研究对缅票据同城交换集中处理的可行性, 完成中缅同城票据交换方案的撰写, 为中缅跨境人民币结算拓展新渠道进行尝试;在云南省放开个人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后, 首批完成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的细化。

在强化信贷支持方面, 该行“强优势、拓渠道、重扶持”三管齐下支持云南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强优势”, 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优势, 对综合交通建设、电力、城市基础设施、水利工程、保障房建设等方面给予大量支持;“拓渠道”, 为省属重点工业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的同时, 通过资产入池、黄金租借、债券承销、融资租赁、信托等多种渠道为客户提供资金;“重扶持”, 信贷资源向小企业、三农领域和个人客户倾斜, 助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支持“三农”领域发展, 加大个人贷款支持力度。2014年前11个月, 省分行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9个试验区的贷款余额1329亿元, 同比增长146亿元, 增幅12%, 在全省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达到72%。

在强化产品创新方面, 该行通过与海外分行合作, 创新运用出口应收账款风险参与、委托付款、远期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等业务, 为企业提供进出口贸易项下的融资, 利用境外低成本的资金, 使企业实现出口项下的即期收款和进口项下的延期付款, 降低企业贸易融资成本。同时, 积极与国家发改委、外管局等部门协商, 通过与海外分行合作, 成功办理云南省第一笔占用银行外债指标的国际商业转贷款业务, 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 支持境内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 大幅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此外, 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支持, 降低企业对外工程承包项下融资成本, 加大与中信保公司的合作力度, 完成“建信通”——工程项下中信保应收账款买断业务的创新, 为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工程款的提前收汇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 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 推动企业在对外工程承包中的积极性。

在云南省沿金综改区建设中, 富滇银行按照“立足云南, 辐射西南, 面向全国, 走向泛亚”的区域发展战略, 以“构造地缘金融网络、搭建跨境金融平台, 为跨境泛区域客户提供多币种的广泛金融支持”的战略方向, 努力打造成为云南省沿金综改区的特色金融服务银行。

作为云南省开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富滇银行在2014年与周边多个国家建立了跨境人民币清算渠道、跨境人民币投融资渠道。自2013年12月以来, 该行陆续推出了针对境外替代种植企业的“人民币NRA账户融资”、“人民币出口信用证兑付”、“人民币项下出口发票融资”、“境内外联动人民币贷款”等创新产品, 以实际行动支持了云南省沿金综改区建设。目前, 富滇银行已能提供包括边贸、一般贸易和投资项下的较为全面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 人民币结算量已占全行跨境结算的一半。2014年以来, 已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1547笔, 累计办理金额约为25.43亿元。

该行通过积极布设广泛的沿金综改区分支机构网络, 进一步构建内外协调、相互支撑的跨境金融服务格局, 为提升支持沿边开放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覆盖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 实施“机构走出去”战略, 于2014年1月22日在老挝合资设立控股银行——老中银行, 为中老双边经济贸易往来提供金融支持, 成为全国地方性商业银行中率先走出国门的典范。另一方面, 富滇银行重点推进云南沿边口岸分支机构的建设, 除怒江和临沧外, 有效覆盖了此次试验区涉及的6州一市, 扩大了边境口岸分支机构的覆盖, 除红河河口支行外, 2014年新设了姐告支行, 磨憨支行和勐腊支行的筹备工作也正在进行中。此外, 已与全世界131家银行建立代理行和账户行关系网络, 除注重全球重点区域广泛覆盖外, 重点覆盖了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积极构建面向云南省及毗邻国家的地缘金融网络, 充分发挥富滇银行的金融支持保障作用。

在云南外管局的全力支持下, 该行在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跨境调运外币现钞的业务资格许可”后, 于2013年底正式开展了泰铢现钞跨境调运, 并开办了泰铢现钞兑换业务, 成为全国第一家可跨境调运外币现钞的城商行。2014年, 该行的泰铢现钞兑换业务发展迅猛, 已成为云南省泰铢现钞兑换市场的主要供钞行。截至2014年12月31日, 富滇银行泰铢现钞跨境调运量已达2.8亿泰铢, 柜台兑换量达2.27亿泰铢, 已成为云南省泰铢现钞兑换市场规模省内占比第一的银行。不但推动了周边国家双边本币的结算及跨境资金合作, 促进人民币与周边国家货币稳定汇率的形成, 还能吸引周边国家金融机构与该行建立更加广泛的金融合作, 进一步推动云南省沿金综改区建设。

为支持云南企业“走出去”, 该行积极研究相关周边国家经贸情况, 创新区域特色化国际业务产品应用模式, 为企业量身定制产品, 打造自有金融服务品牌。

该行创新出台了“普洱咖啡出口龙头企业融资模式”、“替代种植企业融资模式”、“红河河口边贸业务清算模式”等3个区域特色化模式。同时, 积极申办相关业务资质, 申请了包括短期外债指标、合作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资质, 并在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沿边大开放的背景下, 相继出台包括他行代付、跨境投资企业融资业务管理等相关管理办法, 全行“走出去”企业的配套金融服务水平得以提升。

沿金综改网已铺开

一年来, 以昆明为中心, 德宏、保山、红河、文山、普洱、西双版纳、怒江、临沧沿边8个州市为辐射的云南沿金综改网已经有序铺开, 对照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细则的任务分解及今年40项重点目标、30项重点推进工作的要求, 沿边州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 领导、组织、推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 做到了工作有目标, 业务有创新, 推动有成效。

一年来, 昆明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昆明泛亚金融产业中心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把建设“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昆明泛亚金融产业中心园区”联动发展, 确定为落实全省沿金综改区建设总体部署的内容, 鼓励泛亚金产园区在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建设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试验。将呈贡区核心城区纳入金产园区建设范围, 形成一园两片格局。省金融综合服务中心、人民银行昆明中支、平安银行昆明分行、光大银行昆明分行已明确将入驻金产园区。

德宏州开展了经常项下人民币与缅币本外币特许兑换、跨境金融支付服务业务以及出境200公里以内的车辆和入境外籍人员的跨境保险试点;开展了中缅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业务;启动中缅货币兑换中心建设。银联商务云南分公司与瑞丽市金通进出口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我国对缅甸首个非现金支付跨境使用业务正式启动, 瑞丽边境缅甸开发区境内可凭银联卡刷卡购物、结算。

临沧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企业携带现金出入境携带证制度试点和跨境金融支付服务业务试点;对持有缅甸佤邦身份证的居民到境内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进行试点;与缅甸佤邦银行建立了人民币反假合作机制。

西双版纳州推动建立了中老、中泰“边贸网银”跨境人民币结算平台;开展了跨境金融支付服务业务试点和跨境机动车辆保险业务;邀请老挝北部五省各银行行长同驻州各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对货币兑换、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等合作事宜进行座谈。

红河州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取得突破, 为越南金龙贸易公司发放了首笔90万元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开展了经常项下人民币兑越南盾特许兑换业务;积极开展跨境保险业务合作;开远市成立了云南省首家县级城乡产权交易服务中心。

保山市成立了首家乡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积极培育2家企业开展本外币特许兑换业务。

文山州通过开通双边网银业务、签订边贸结算协议, 结束了与越南通过河口等其他州市县份转汇的历史, 并成功发放了首笔跨境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出台了《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条例》, 开展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与农信社基层网点合作共建, 2014年已开工建设21个。

普洱市争取中信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落户普洱;开展机动车辆保险、货物运输保险、旅游保险、责任保险等特色跨境保险。

怒江州实现了农村居民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农村居民房屋财产保险等7个保险全覆盖;兰坪县启动了林权抵押贷款和农村居民房屋产权抵押贷款业务。

沿金综改惠及企业和个人

云南省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成立这一周年, 云南省各个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与实践, 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成效显著, 企业和个人开始受惠于试验区建设成果。

农行洱源县支行创新信贷产品、服务绿色发展

“今天, 我很幸运地获得了洱源农行240万元的‘生态信贷’授信额度, 这个额度三年内可以循环使用, 贷款期限和额度能够完全满足我家的需求。有了这笔资金, 我家增加大蒜种植面积、扩大经营规模的愿望就能顺利实现”, 在日前召开的云南洱源县“生态信贷”工作推介会上, 个体经营者李强在获得洱源县首批“生态信贷”授信卡后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会上, 像李强一样获得首批授信卡的共有12名经营者, 共获得1485万元的授信额度支持, 其中农行洱源县支行授信额度为825万元。

2014年3月, 按照全省创建“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结合洱源县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的实际, 洱源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新具有洱源特色的金融产品, 充分发挥金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杠杆作用”的思路, 号召金融机构参与创新以“生态信贷”为主题的金融产品。

洱源县内小微企业、种养殖能手、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资金短缺、发展无定本等问题, 创新金融产品对于解决他们“贷款难、贷款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 农行洱源县支行积极组织研究, 以让客户“进得来”、“贷得到”、“贷得快”为目标, 整合现有个人类和小微企业类信贷产品, 对整合后的信贷产品进行量体裁衣, 并优化了贷款受理流程和操作流程, 对服务方式进行了创新, 使之符合了县委、县政府对“生态信贷”的要求。同时, 多次向县委、县政府以及人行汇报工作, 对“生态信贷”的风险补偿机制及财政贴息补助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2014年4月, 该行制定出台《“生态信贷”管理办法 (试行) 》, 明确了“生态信贷”业务的贷款对象、条件、用途、额度、期限、办理流程等方面内容, 成为全县首家出台“生态信贷”管理办法的金融机构, 并与农村信用社一起, 成为“生态信贷”唯一两家承贷银行。

据悉, 到2014年底, 洱源县将使“生态信贷”授信总额达到8000万元, 其中农行洱源县支行授信为5000万元, 进一步支持好洱海流域生态产业发展, 推进洱源县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步伐, 真正通过“生态信贷”“贷”出洱源生态美。

“中越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启动, “及时雨”滋润外贸行业

“我从事外贸生意有11年多了, 一直以来我们跨境人民币汇入结算业务基本上都要通过河口和广西东兴这两个地方转入, 结算速度缓慢不说, 还得扣除一笔汇兑费, 而且汇率风险较大, 汇兑成本也比较高。”正在办理业务的麻栗坡县起航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光勇表示, 自2014年文山开通中越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后, 汇入结算再不用在异地“转圈子”, 结算速度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刘光勇说:“尤其让我高兴的是, 现在这种结算方式不用扣汇兑费用, 汇入多少账户里就有多少, 减少了汇兑成本, 汇率等各种风险也大幅降低, 让人很省心”。2014年前10个月, 刘光勇公司的贸易额达到1000多万元人民币, 尤其是6月份以来, 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通, 刘光勇公司业务量也在逐月增加, 今后, 他还打算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 用足用好国家各项外贸政策, 把生意越做越大。

“自中越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启动以来, 麻栗坡支行实现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1317万元人民币, 其中, 汇出39万元人民币, 汇入1278万元人民币。

NRA账户方便又实惠合作试点多点开花

“真的是太方便了。”在农行河口支行业务柜台前, 刚办理完业务的越南商人阮氏娥一边整理着手中单据, 一边说。

据了解, 阮氏娥的贸易公司是越南老街省一家大型企业, 主要从事矿产进出口业务, 每年的贸易人民币结算额达上亿元。“过去, 我们在中国没有境外账户, 交易手续麻烦, 同时还要承担手续费和汇率风险。”阮氏娥举了个例子, 公司给中国客户付款时, 即便有人民币, 也需要先在越南银行把人民币兑换成越南盾, 再由越南盾兑换成人民币支付给中方公司。“兑换100万元, 要收500元手续费, 一年光兑换手续费都是笔不小的开支。”

自沿金综改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 作为对越贸易的重要门户, 河口县抢抓机遇, 先试先行, 积极开展了开设境外机构人民币结算账户, 启动跨境保险业务合作试点等多项工作。

2014年3月24日, 阮氏娥的贸易公司成功在河口农行开设了NRA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 成为全省第一家拥有NRA账户的越南企业。“有了NRA账户, 跟中国企业间就可以直接用人民币支付, 能省去两次汇率折算。”阮氏娥介绍, 除此以外, 账户资金可自由支配, 能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拥有NRA账户的企业间还能直接支付, 公司已通过NRA账户实现了500多万元人民币结算。

继开设NRA账户后, 2014年4月4日, 农行河口支行又为越南金龙贸易公司发放了90万元贷款。“这些业务的办理为境内进出口企业的跨境贸易、融资、担保提供了更多便利, 将有助于我省与东盟和南亚国家间形成更紧密的经贸金融合作关系”,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融办副主任陈里忠说。

截至2014年9月, 该州已开立境外机构人民币结算账户13户, 全州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达61亿元人民币, 增长7.4%, 成为全省跨境人民币结算量最大的地区。

县域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县农户获益匪浅

龙陵县勐糯镇海头村村民杨恒然近来心情大好, 他2014年7月养殖的25头母牛, 有两头产下了小牛犊, 年底又将有4头母牛下崽, 预计2015年可增收5万多元。“这要感谢镇上前不久成立的乡镇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中心, 让我有机会贷到贷款, 办起了养牛场。”杨恒然说。

据介绍, 这几年, 杨恒然承包种植了60亩甘蔗, 每年甘蔗收割后, 看着大堆大堆的甘蔗叶浪费掉, 他心疼不已。“我一直想开办养牛场, 既可以把甘蔗叶利用起来当饲料, 也可以增加收入。”致富点子挺好, 但却没有资金支持, 杨恒然的“养牛梦”一直耽搁着。

2014年4月, 龙陵县被省金融办批准列为全省县域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县。为推进县域金融改革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 龙陵县把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放在首位, 搭建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 推进林权、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 (宅基地使用权) 抵押贷款, 于5月份在勐糯镇率先成立了保山市首家乡镇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中心。

杨恒然了解到情况后立即向勐糯镇农村信用社提出了申请, 通过房屋和土地评估后, 拿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5万元和农村居民房屋所有权抵押贷款10万元, 利用这笔贷款, 他很快建成了一处共计250多平方米的养牛场, 购置了5头公牛、25头母牛和养殖设备。

目前, 保山市5县区都办理了林权抵押贷款, 龙陵县、施甸县挂牌成立了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中心, 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 有效破解了“三农”融资难题, 撬动农村“死资源”变成“活资本”, 调动了广大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截至2014年9月末, 保山市涉农贷款余额达240.95亿元, 其中, 林权抵押贷款余额9.33亿元, 农村居民房屋抵押贷款1251万元。

摘要:白驹过隙, 云南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已然周年。一来来, 云岭金融人倍加珍惜国家给予的重大政策利好, 围绕云南沿金综改十大任务, 想方设法、主动作为、合力推动云南沿金综改试验区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试验区建设一周年成绩斐然, 正稳步迈向造福沿边各国人民、促成区域经济发展升级的目标。

综改试验与政府职能转变 篇2

综改试验中政府的理念和走向

服务型政府:政治还是治政?

综改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管理体制,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而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好两大问题:政治与治政。

政治学研究表明,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必须是一个合理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的社会。属于公共事务的,纳入公共事务管理的范畴,由公共权力(政府)部门采用法律的、行政的、政策的多重手段去解决;属于私人事务,由私人自己或私人之间(包括个人之间、组织协会之间)通过协商、交易等方式去自行解决。对于“私人领域”的管理可以称作“社会治理”或“治理社会”,属于“政治”的范畴。“公共领域”的管理可以主要地被界定为“政府治理”或“治理政府”,属于“治政”的范畴。前者强调的是“治民”,后者强调的是“治官”;前者的目的是要规范公民行为和社会组织行为,保障公民权益,防止暴民政治;后者是要规范政府(包括官员)行为,限制公共权力,防止暴政统治。

从政府改革的角度看,政府职能转变意味着政治观念的根本转变:从以统治百姓为核心的政治观念转向以服务百姓为核心的治政观念。前者重在“治民”,限制百姓;而后者重在“治官”,限制政府权力。这一转变与以“控制国家”为内容的民主宪政发展方向并行不悖。

基于上述认识,应当把综改政府看作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和任务。因为那不仅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径,而且从中国的实际考虑,把它作为战略目标,放在与当年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一样的位置上,可以通过推动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政府改革,推动中国政治体制变革,促进中国政治发展。

政府创新:“形象工程”,还是系统工程?

综改不是“形象工程”。建一个“市长信箱”,设两个“局长接待日”,搞三个听政会,弄几个“政府主页”,并不足以打造一个综改政府。综改政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理念、制度和行为方式的全面创新。

首先,要求摒弃传统的官僚制式的社会管制型政府理念,树立政府部门与社会部门(私人部门和所谓的“第三部门”)携手合作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综改政府的理论基础应该是“民主”+“宪政”+“治理”,它体现的是以民为本、依法治政、共管共治的治国理念。

其次,还需要在重新界定政府角色和定位的基础上,实现制度创新。在一般的政治学研究中,政府角色被表述如下:在国际社会中,政府是国家主权机关;在政治体系中,政府是政治权力核心;在社会生活中,政府是公共管理机构;在经济生活中,政府是市场秩序监护人;在民间生活中,政府是社会纠纷仲裁者;在私人生活中,政府是公民权益维护者。这样,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政府要恪守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和职责,全面推广在国际上行之有效的责任制度、公示制度、听证制度、监督制度。

在具体的政府行为转变方面,要切实做好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将诚信政府落到实处,杜绝形象工程和运动式管理,要实实在在办事;政府做事要有系统规划,要有成本效益意识,要有责任观念和明确的问责机制。第二,政府管理要更加关注于管理的细微之处,要求政府工作更加精心细致。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总体方向是缩小政府管辖范围,实行解制改革,其重点不是针对结构问题,而是着眼于管理细节,实现管理制作和过程的精致化。在中国,综改政府虽然受到来自结构方面的制度性约束,但在既有结构条件下还是有大量细致化的工作要做也可做。强调政府要为百姓提供服务,而百姓所直接感受的并不是结构和制度,所认同的也不是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多大场面,做了多少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安全不安全、麻烦不麻烦、便利不便利、冤屈不冤屈。综改政府就是要遵照结果导向来改造政府。这种结果必须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感受,去定义。

新公共管理运动有一个口号,要像企业经营那样去经营政府。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企业服务与政府服务来检讨政府工作。其实,明白了企业做服务的道理,也就明白了综改政府的道理。企业做客户服务,首先要明白他的服务对象是谁,其次要明白这些客户的需求是什么,然后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做好政府服务,就要求把百姓分成不同群体,看看政府到底能为他们做什么事情:对城镇居民怎么做?对农民能做什么?对民工能做什么?对学生和老师能做什么?对中小企业能做什么?对于大型企业能做什么?对于社团组织能做什么?对于游客能做什么?对于军人能做什么?依此类推,可以不断深入细化,而且能够让各级政府有积累性地推进地方工作。

政府再造:单兵突进,还是双管齐下?

综改政府管理模式的实现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改造我们的政府,实现政府解制和减负,让它真正成为一个提供良好公共服务的机构;二是改造我们的社会,鼓励“第三部门”的发展,在能够实现社会处理的领域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在不能处理的领域,实行政府与社团组织的共管共治。

政治学研究还表明,国家与社会处于双向互动之中,国家的退却和政府职能收缩是以社会自组织的发展为条件的。因此,在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改革的同时,一定要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通过各种非政府组织,把分散的公民组织起来,进行利益表达、参与政治生活,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自我管理),既可以提高管理绩效,也可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政府负担,避免政府直面社会矛盾和冲突而没有回旋余地。

基于上述认识,政府应该将社会自治视为政府管制的可替代战略,把社团组织的发展纳入综改政府建设的目标中来,为社团组织的发展创造便利条件(为社团组织服务本身也是服务型政府应该的作为):降低社团登记的门槛、简化程序,方便非政府组织的成立,并可以考虑在税费等方面对其所从事的公益活动给予鼓励。

综改中建设法治政府

综改法治政府的创制

法治政府是在宪政理念指导下,依照宪法原则而构建的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模式。它是通过法律形式来完成的。其内容为三个方面:

权力——权利边界的确定。综改法治政府的第一要义在于保障人民的自由,而要保障人民的自由,就必须限制政府的权力,限制政府规制的范围,划定权力与权利的边界,保证政府权力的合法取得。

权力——权力边界的确定。政府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系统,在系统内部,还有不同的子系统,如中央与地方、中央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还存在着权力的分工与协调问题;在系统外部,还存在着行政权与立法权、司法权的关系问题。合理配置政府权力,划定权力与权力的边界也是综改法治政府的核心内容。

权力行使方式与程序的确定。政府权力是为了保障人民、服务于社会而存在的,权力的运行必须获得法律的保障,因此,法治政府的权力运行方式与程序也必须由法律来确定。

法治政府的生命

法治政府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该也必须是具有生命力的,根据法治原则,政府的生命力来源于良好的法律制度与法律机制。

从外观上看,法治政府是一个由宪法、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构成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有机体。

从内核上看,法治政府是在一定的价值观主导下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机体。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为政府设定基本前提——人性基础。根据宪政原则,法治政府必须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摒弃个人私利的人,我将其称为“公务人”,因为它既是对政府的要求,当然也是对第一个进入政府组织体的个人——公务员的基本要求。这种标准是按照法治政府的行为特征而设定的。

法治政府必须是有限政府。因此,行政法的第一任务是限制政府规制人们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范围,体现法治政府减少规则、放松规制的要求从而促使政府职能转换和转移,促进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化。

法治政府必须是法制统一政府。一个法治国家不能允许法制和市场的部门分割与地方封锁。通过法律保留原则,确定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法治政府必须是透明、廉洁政府。法治与廉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法律确立行政行为的公开原则和一套相应的制约机制——规定行政行为依据、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公开制度,有利于行政机关减少“暗箱操作”,防止滥用行政权力,保证公众的知情、参与和监督。

法治政府必须是诚信政府。通过确立一系列保障公正、公平、诚信和信赖保护的规则和制度,政府有利于改革管理方式,以公平求公正,以诚信树权威。

法治政府必须是高效政府。法治政府应该便民、高效,有利于行政机关树立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保证政府工作更好地实现和维护绝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

法治政府必须是责任政府。有权力就有责任,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对法定范围内的管理事项进行监督,是行政机关不可推卸的职责。法律对违法、越权以及不遵守法定程序实施的行政行为,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这有利于强化行政机关的责任意识,确保权力与责任的统一,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综改中政府职能转变与府的角色定位

综改中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角色定位

政府经济角色的归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虽然成效卓著,但笔者认为前一时期的改革基本上属于角色归位的过渡时期,从“垄断主导性经济主体”向“积极的经济主体”的过渡:一方面,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政府逐步放弃了对资源的全面垄断和对市场机制的排斥,开始了市场机制的引入和非公经济主体的培育;另一方面,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登台唱主角,从早期的直接兴办企业到后期的层层经济目标责任制以及招商引资狂热,导致了重复建设、粗放经营、地方分割、部门保护种种弊端。这就是说,政府扮演了“积极的经济主体”的角色,而在制度保障、市场环境缔造和公正仲裁等方面着力不足。

《十一五规划》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来努力实现。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政策,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这意味着政府角色的进一步转换——从“积极的经济主体”到“制度保障者、市场环境缔造者和公正仲裁者”的重心转移。这是政府经济角色归位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综改中政府在社会职能中的角色定位

强化政府的社会职能是新施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政府的社会职能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但考虑到提出的时代背景,强化的着力点应在扩大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等方面,还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所有这些都具有某种“倾斜性”特征,即对弱势群体和相对落后区域的救助、保护和扶持。

虽然属于不同职能领域,经济体制改革对强化社会职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由“积极的经济主体”向“制度保障者”的角色归位,那么在社会职能领域,政府角色定位的核心应该有两条:一是“慈父”与“组织协调者”角色之间的合理平衡;二是“授鱼者”与“授渔者”角色之间的合理平衡。

综改中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定位

就普遍性公共服务而言,政府角色定位的核心是“安排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区分和理性选择:一方面,承认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分内职责;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公共服务不一定由政府独家垄断生产。传统政府治理中的一个误区是两类角色合而为一:政府承担“安排者”的责任,也就同时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比如,城市固体生活垃圾清运属于政府的“分内之责”,政府就成立环卫队从事垄断性的直接生产。公共服务的垄断性直接生产带来高成本、低效率、质量不尽如人意和回应性的缺乏,不仅损害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而且无端耗费公共资源。按照新的角色定位,政府作为“安排者”决定哪些属于公共服务应该由政府来做,做到什么程度或水平,怎样付费等问题。至于多数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完全可以通过合同外包、政府补助、凭单、特许经营等形式由私营部门或社会机构来完成。

由于教育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目前出现的种种问题,公共服务市场化在综改试验下面临责难质疑。笔者认为,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没有错,所要反思的仅仅是市场化的内容及具体形式。市场化具有多样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既可以是“政府责任”的市场化——把本应是政府“分内职责”的公共服务推向市场;也可以是“提供机制”的市场化——在政府承担安排者责任的前提下,推行公共服务生产过程的市场化,通过多元生产者间的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重心在提供机制的市场化,而我们的市场化改革肇因于政府财政拮据的大背景,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政府“卸载”。应该说,政府责任市场化的倾向应予以校正,而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不仅要坚持,而且要加大力度,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笼统否定是一个值得警惕的认识误区。

综改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实施理念

综改试验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利益分化、社会多元化和高度复杂化的背景下,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在面临的种种巨大挑战面前,深化职能转变需要实施方式的创新,包括先进的实施理念和有效的实施机制两个基本层面。考虑国情和实践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深化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应该提倡和坚持以下理念或原则。

“协同政府”理念

深化职能转变不仅意味着改革领域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多项职能之间的合理平衡。这要求强化协调和统筹,要求改革的设计和实施要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和前瞻性。因此,“协同政府”成为应予提倡和坚持的理念。

根据英国政府1999年的《政府现代化白皮书》,协同政府的核心是“确保政策制定的高度协调和具有战略性”。高度协调即建立不同部门之间在决策过程中的制度化沟通和协商机制,克服公共决策的部门化,确保不同政策领域之间在政策上的高度一致性和整合性。决策的战略性则强调公共决策从长远出发,避免决策成为对目前现实压力的被动应付。综改必然会受到“决策部门化、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的困扰,离《十一五规划》要求的公共决策的系统性和战略性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坚持协同政府理念尤为必要。更重要的是,要借鉴发达国家“协同政府”和“跨部门合作机制”的机制和具体措施,建立跨部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机制,避免部门化可能导致的碎片化、相互掣肘和割裂。

协同政府还包括政府部门与外部主体之间的协同,首先是公民参与,其次是发挥外部专家的作用。韩国在实施政府职能结构调整时,总统行政改革顾问委员会曾经把政府正在履行的职能归结为近百类共2000多项,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职能优化方案。综改必然具有不同程度的封闭性,主管部门充当了优先项选择者、方案设计者、改革推行者和效果评价者多重角色,外部独立专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公民参与效果更为有限。没有这些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职能转变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战略性同样难以实现。

结果导向的责任政府理念

政府职能转变存在一个内在矛盾:一方面,改革要求政府部门放手或改变惯常的干预方式;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又在改革的创议和实施方面拥有主导性权力。职能转变意味着政府部门的自我革命,其效果可想而知。实践中部门争夺审批权和重审批、轻监管的倾向可为见证。在协同政府(包括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的有效机制建立和有效发挥作用之前,可以运用“结果导向的责任政府”理念和机制来缓解这一问题。

所谓“结果导向的责任政府”理念,就是政府的主管部门向结果负责,权力获取与权力行使的目标和结果密切挂钩。以审批权为例,部门索求审批权要达到什么目标?这些目标是否可以直接测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评价?部门行使审批权一定时间后,所期望的目标和实际效果是否达到?如果特定审批权的行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那么该审批权就要回收或者取消。这就是权责一致,而“责任”主要用权力运行的实际结果来判断。

不论是部门审批权(面向社会的管制权)还是内部管理自主权的授予,发达国家都强调结果导向的责任理念。比如,美国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强调管理者的自主权和管理灵活性,允许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资金使用等方面突破现有法规的约束,但自主权的授予必须与结果直接挂钩。该法律明确规定:部门任何突破现有法规约束和管理自主权的建议和要求,都必须预测其实际效果,即明示特定管理自主权的获得对绩效水平的改进将发挥什么作用,并以目前的绩效水平为基础,说明获得或者被拒绝所建议的自主权,将会对绩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部门行使了特定审批权或管理自主权后没有取得所期望的效果,那么该项权力就被收回。这就是所谓的“日落法”,权力回收像日落一样是一个自动过程,相关部门负有证实其效果的义务。权力授予与责任、结果脱节,无异于给了部门一张空白支票,争夺审批权和重审批、轻监管的倾向就会愈演愈烈。

“可持续性”理念

强化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是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亮点和突出特征之一。这无疑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同时旨在摆脱粗放增长模式和巨大贫富、城乡、区域差距带来的“可持续陷阱”。要强调的是,强化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同样存在可持续问题,而且比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用短期收入支付长期社会福利,最终导致难以为继,“荷兰病”给世界提供了深刻的警示和教训。综改试验区强化社会职能的可持续性陷阱不一定表现为荷兰病形式,但荷兰教训同样具有启迪意义:政府的“慈父”角色是以“资源汲取者”的角色为前提的;资源汲取的确定性不足,强化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也就难以为继。20多年来国民经济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使我们有了强化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的本钱。但许多隐忧依然存在,包括薄弱的现有基础和巨大且日益增长的潜在需求,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巨额债务,可能的经济波动等。

有学者把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称为“压力型”体制,其运行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指令和自下而上的响应:上级政府机关制定各项经济发展目标,并加以具体化和数字化,再以指标和任务的形式分派给下级单位,并且以这些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考核的主要依据,下级单位与官员的升迁、荣辱都和上级单位下达指标的完成情况挂钩。前些年,每当中央政府确立经济增长目标,地方政府多会层层拔高、层层加码,呈现出某种大轰大嗡的运动式特征。强化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恐怕难以摆脱这一“规律”,可持续性陷阱相应可能采取多种形式:描绘宏伟美丽的蓝图而没有认真核算资源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以“丰年”的标准确定服务量和水平,不认真考虑“歉年”可能面临的压力等等。从一些地方政府的各种规划中,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出一些影子。公共服务尤其社会福利具有能上不能下的刚性特征,公众没有享受到应该享受的公共服务或福利时无疑会不满,从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可以设想,当出现资源严重不足,政府不得不剥夺已经享受的服务或福利时,公众的反应绝不是“不满”一词所能形容的,对社会稳定带来的破坏性无疑会更大。

“管理精致化”原则

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动态过程,对这一过程的驾驭和管理关系到综改的成败。综改进入攻坚阶段意味着任务多样化和复杂化,相应要求变革过程管理的精致化。需要牢固树立一个观念:理念需要技术支撑;忽视制度、技术和机制的构建,再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管理精致化侧重于技术层面和细节,目的是实现细致化、科学化和操作化,这应该体现在变革过程的每个环节,包括优先项选择、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等。这里以美国1996年颁布的《公文减负法》为例,就实施机制的操作化予以说明。当时面临的问题是,政府部门下达的填表要求给小企业造成很大的负担,立法旨在减轻这一负担。《公文减负法》提出了几条明确要求:(1)所有政府部门给小企业发的报表,必须汇集到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形成“联邦表格清单”;(2)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测试并计算填表时间总量;(3)提出一年内填表时间总量减少50%的法定目标;(4)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提交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立法细致如此,何愁落实不了!相比而言,我们对综改的操作和技术层面如果重视不足,那么管理肯定是相当粗放的。

综改试验区建设 篇3

一、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领导组及其办公室成立

为切实加强领导,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要求,省委、省政府及时成立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领导组及其办公室,并编制《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按照规定,省转型综改办作为常设机构设在省发改委,在省转型综改办领导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负责全面统筹、谋划、推进、协调转型综改试验的方案研究、规划引领、产业发展、社会建设、政策支持、体制机制创新等各项工作。同时,各地市和部分试点县均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各主要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积极推进各地的转型综改试验工作。

二、转型综改试验总体方案获批

在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意图基础上,立足山西实际,与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十二五”规划紧密衔接,由山西省转型综改办牵头编制《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由各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编制山西转型综改试验产业转型、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创新财税体制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等12个专项实施意见。经过多次论证修改及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审议,山西省政府于2011年7月28日将《总体方案》与12个专项实施意见上报国家发改委。2012年8月7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20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

三、转型综改试点县行动方案通过论证、专项行动方案获批

转型综改试点县行动方案通过论证。省转型综改办按照省政府关于开展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部署,在各市申报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太原市尖草坪区、大同市灵丘县、阳泉市郊区等11个省级转型综改试点县(市、区)和盂县、长治县、右玉县等1 1个市级转型综改试点县(市、区)等“一市两县”名单。山西各市在2012年进行不同的“先行先试”探索工作:太原市——森林围城美化“两山一河”,大同市——积极申报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忻州市——年底前完成五台山上市前期准备,吕梁市——综改项目储备总投资额超万亿元,运城市——跨区域合作打造“黄河金三角”,晋中市——重点推进晋中太原同城化,晋城市——加快筹建海关申请设出口加工区,长治市——保护环境多修路推进钢铁企业整合重组,朔州市——以“大通道”为轴打造“东部新区”,临汾市——建设百公里汾河打造生态经济走廊,阳泉市——做好行政改革给县区“放权”。

转型综改专项行动方案获批。省转型综改办对省直部门的转型综改试验专项行动方案进行审查论证。《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行动方案(2012年)》《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12年)》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旅游业专项行动方案(2012年)》等转型综改试验专项方案(2012年)获批。

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有序推进

循环经济试点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设立以来,山西省不断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以试点带动方式,按照“一市一园”“一县一企”原则,先后确定120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产业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批复》文件,批准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全国唯一一个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太原地区货运(物流)中心、山西(太原)国际陆港方略保税物流中心、山西国际陆港园区物流中心等一批山西省重点建设的物流中心加速改扩建。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2010年全省抓住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的契机,提出了山西特色的“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框架,从2011年初开始,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城乡规划编制、城市扩容提质和“百镇”建设工程三项重点工作。目前,一核一圈三群”六项规划编制已初步完成,其他两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积极推进以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为龙头的“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省政府部署实施“4+2”污染减排指标考核工作,新的考核指标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行。“蓝天碧水工程”范围从现有11个省辖城市、32个县(市)扩大到11个省辖市、66个县(市),并将原来36项考核指标合并调整为13项。

五、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转型综改标杆项目确定。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组审定通过《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认定办法(试行)》,并出台《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十条优惠政策》支持标杆项目建设。

项目签约落地效果显著。在第六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简称“中部博览会”)上山西初始签约项目1589项,引进资金2.6万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约2万亿元,拟引资约1.7万亿元。与以往相比,签约项目中煤、焦、冶、电项目比重明显降低,投资额仅占到7%。在第四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筹备和举办期间,山西省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123个,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的项目89个,总投资额10696.75亿元。这些项目的落地对重调山西产业结构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有力地促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六、金融、人才和社保等支撑能力持续提升

金融支撑能力得到提升。省政府与中国银行签署《金融支持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合作备忘录》,与中国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都签署推进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召开金融支持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推进会,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与10家企业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项目涵盖了重点企业及重大标杆项目,总授信额度达158亿元。

人才与社保支撑能力得到提升。山西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签订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与改革备忘录,双方将在加快山西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加强省部合作,共同开创山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为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进出口支撑能力得到提升。山西与海关总署签署合作备忘录,通过省署合作,双方将建立紧密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海关优势,共同推进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根据合作备忘录内容,海关总署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重点支持山西口岸和大通关建设等八个方面的经济建设工作。

七、国内外经济转型成功经验充分借鉴

省政府考察团到国外学习考察。王君省长率领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考察团在意法荷三国学习考察。考察团重点考察了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做法和经验。王君省长还带团考察长株潭城市群等国内其他综改试验区的建设情况,以开阔视野、完善思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加快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步伐。

省政协调研组在国内开展调研活动。省政协对综改试验区建设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开展3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形成了专题考察报告,特别是在省政协十届第20次常委会议上专题围绕综改试验区建设议政建言,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通过了《关于推进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建议》。《建议》提出解放思想是重大前提,科学规划是根本保证,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重大项目是突破口,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是发动机,优化资源配置是有力支撑。

八、加快推进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破解山西转型发展中的“六个难以为继”,突破思想解放力度不够、产业结构重型化、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城乡统筹发展失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对外开放水平过低等“六大障碍”成为山西转型综改试验的新挑战。

山西必须处理好“五大关系”,即正确处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稳增长与重发展相协调;正确处理转型与改革的关系,核心在转型,根本在改革;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公平效率并举;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法制与道德的关系,法治和德治并重。

以循环经济为基本路径,扎实推进工业新型化,全面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科学制定规划,建立全省资源形势报告制度。以循环经济为抓手,按照“多联产、全循环、高端化”的发展思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资源型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循环率。合理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着力提升新兴产业占比率。

以生态修复治理为主要抓手,扎实推进城乡生态化,努力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树立“环境就是生命力”的理念,实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三管齐下”,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着力提升节能减排率。以建设生态省为目标,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继续实施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及“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

以城乡统筹为基本方略,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市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格局,加快构建梯次明显、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全面推进以“一核一圈三群”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建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以煤补农、以矿帮村的长效机制。统筹建设城乡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物流等重大基础设施,促进都市圈、城市群、城乡间有机融合、联动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普遍模式加以深入推进。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完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六大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强化“大安全”理念,以安全促转型。积极应对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资源型地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特点规律。

综改试验区建设 篇4

一、调查设计

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山西省内48 所高职和448所中职院校(不含技工学校)。随机抽取11 个地市的职业院校为样本,为保证抽取样本院校的代表性,课题组设计了调查提纲、调查表格、调查工具7 余种(份),采取问卷、走访、访谈等形式,从多个层面考察职教现状以及体系存在的问题,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本研究查阅了CNKI数据库中有关职教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抽样调查法:按照该省11 个地市的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职教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就业情况、毕业生企业评价等内容进行分析。访谈调查法: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实地采访,掌握来自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研究思路。将山西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放在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背景下探讨,研究过程中首先考量山西职教的规模与经济总量的适应性问题,选取近5 年的GDP与在校生规模进行比较。选取职教院校的区域分布、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等指标分析山西职教对经济的有效供给,找出职教发展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在职教布局和调整中构建山西现代职教体系。

二、结果分析

数据来源:《山西省统计年鉴》,《山西省教育统计公报》

在校生规模和国民生产总值是初步分析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两个基本指标。我们选取山西省2010-2014年职教在校生规模和GDP数据来进行两者的相关性分析。

数据来源:《山西省统计年鉴》

由图1 看出,五年的全省GDP总值、人均GDP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职教规模却呈现波浪型下降趋势。中职在校生2012 年比上年减少了6.6 万人;2014 年比上年也减少了4.7 万人。高职在校生规模虽减少缓慢,但总趋势也在下降,2014 年比上年减少了5.37 万人。也就是说,山西职教规模与全省GDP增长并未呈现线性正相关。

二、山西职教对全省DGP贡献率的有效供给分析

职业教育对GDP的贡献率除了规模以外,结构和质量对GDP的有效供给更为重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山西省职业教育已形成了一个以高职为龙头、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院校分属于教育、人社等部门甚至企业集团、地方政府等多头和层级管理,造成学校数量多、规模小、空间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交叉重复、教育资源分散低效,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有效供给出现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需求错位

数据来源: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数据来源:根据《山西省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整理

根据产业就业互动理论,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使劳动力结构出现一系列变化。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取决于资本、设备、人力资源在产业结构变动中的有效配置和变动频率。产业结构的变化实质是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本质上是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和高附加值化、技术密集化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与之紧密相关的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天然气、环保等应用型专业和与现代服务业关联度高的金融、保险、旅游等专业需求旺盛。课题组选取2005-2014年高职毕业生在三次产业中占比进行分析。

从表2数据看出,2005-2014十年间该省三次产业结构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第一产业除2008年为4.3%外,其余年份都保持在5.8%的水平;二产除2014年低于50%外,其余年份都在57%的水平波动。从2011年开始二产比重开始下降,由2011年的59.2%下降到2014年的49.790%,降低9.5个百分点,三产上升9.1个百分点,而该省高职毕业生进入二三产的占比并不同步。

1.专业种类主要集中在二产。表3 看出,全省48 所高职院校开设的926 个专业,覆盖教育部专业目录19 个专业大类317种专业。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种类占5%左右、面向第二产业专业种类占50%左右、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种类占44%左右。高职专业分布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呈“231”型,而毕业生就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为“321”型,专业种类设置滞后市场人才需求。

2. 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该省自综改试验区建设以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职业院校的规模结构矛盾、专业结构矛盾、能力结构矛盾凸显出来。调查发现,目前该省高职人才培养总量与经济发展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基本平衡,但各类专业技术岗位与求职人数比例均大于1 的情况,“空岗”与“待岗”同时并存;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也分别为1.76、1.88、1.52,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专业设置的学术划分对专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障碍;综合素质培养滞后造成了岗位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缺陷;专业设置分散、教育过程缺乏针对性造成人才培养不具备行业特色。加上高职院校适应市场步伐缓慢,人才培养缺乏总体规划和需求预测,造成毕业生过剩与短缺并存。

3. 专业设置的集中度较低。专业集中度一定程度反映学校的专业特色情况。课题组用同一专业布点数比与专业招生比两个指标进行分析,后者大于前者专业集中度高。根据表4 全省48 所高职院校虽然近50%的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40%的学校开设酒店管理、35%的学校开设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近30%的学校开设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但没有一个专业招生比超过专业布点比的专业。共性专业少难以形成专业集群,实习实训链条拉长造成资源浪费、形不成专业特色。调查还发现,2014 年在校生较为集中的专业为护理、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技术等;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为行政执行、固体矿床露天开采技术、畜牧兽医、网络安全监察等,不仅专业集中度低而且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较差。

数据来源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二)职业院校地域分布不合理,造成毕业生外溢

1.空间分布不合理。该省现有职业院校496所,平均每个地市45.09个,各地市分布情况分布平衡(表5)。最少的朔州市17所,最多的太原市113所;52.08%的高职和19.6%的中职院校都集中在太原市,而太原市仅占山西省产业集聚区数量的14.3%,而且煤焦化产业主要分布在晋城、大同、阳泉、吕梁;钢铁、铸造产业主要分布在运城、临汾、晋城;农产品生产加工主要分布在运城、长治等。

2.与各地市人口不匹配。一般从理论上讲,地区人口数量与拥有职业教育资源应成正比。从表5看,职业院校占比较高的地市主要分布在太原、运城、忻州、临汾。太原占全省人口11.78%拥有22.33%职业院校,超出平均数几乎一倍;吕梁占全省人口的10.45%却只有5.53%的职业院校,几乎只及平均数的一半。职业院校高出人口比例的只有太原、忻州。地区分布不均衡。课题组使用SPSS软件选取2014 年常住人口进行各地市每万人拥有高职、中职学校数的相关性分析(见表6)。

数据来源:根据《山西省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整理

表6 可以看出,R=0.638,P>0.05,每万人所拥有的中职、高职学校数与人均GDP并非存在显著相关。吕梁市最为典型,人均GDP山西倒数第二位,职业院校倒数第四位;可以说,山西省职教地域分布极不均衡,严重影响GDP的贡献率。正是这种不均衡导致区域职教毕业生外溢。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方面看,山西职教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非线性正相关关系并不代表山西职教与山西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差;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职业院校地域分布不均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是影响职教对经济有效供给的主要因素。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对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作用,围绕山西转型发展,打破“条块分割”,优化职教类型结构、地域分布结构、专业设置结构,合理配置职教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是山西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总体方向。

(二)建议

根据前述,在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围绕“经济转型”构建山西现代职业体系意义重大。

1.搭建体系框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包括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及其举办者、行业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构成的有机整体。体系构建总体原则是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校企互动、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建议政府成立专门机构,通过地方性立法,规范各主体职能,组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培训等要素机构,通过现有职教资源整合、构建具有适应性、开放性、衔接性、融通性的现代“大职教”体系。

(1)横向渗透,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管道。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横向层面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融通的管道问题。职教发展除了纵向上升受阻是制度性障碍以外,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渗透机制,解决职教、普教类型差别。操作路径是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互认互通、相互衔接体系,搭建成才“立交桥”,为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创造条件。

(2)纵向惯通,延伸职教等级,构建中、高、本、硕完整的职教体系。职教体系内部的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高职向应用型本科的上升“管道”问题一直是山西省职业教育悬而未决的问题。创建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招生考试、教师培训、评价方式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互认互接。打通中高职通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管道”问题,建议以专业为单位而不以学校为单位,政府根据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和区域产业结构需求,启动4 年高职本科教育甚至高职研究生教育试点。

(3)拓展职教功能,将职业教育融入到终生教育体系。任何脱离市场,自我封闭的办学体系都将逐渐失去市场而被淘汰。现代性和开放性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性解决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灵活反应问题,建议体系内的各级各类职教机构能够在服务面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层次、规格等方面随经济结构的调整随时做出反应。只要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需要,能够打破学制、学历、时间、地点的限制,不论年龄、身份、学习时间长短都可以随时进入各类职业院校(特别是公办学校)进行技术学习和技能培训,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开放职教体系。

2.实践实现路径。

(1)重新布局全省职教发展格局。根据“一核一带四片”和地市产业结构特点,合理进行职业学校及专业结构的布局调整是构建山西现代职教体系面临的重要任务。职教布局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就是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建设现代化煤炭能源产业,建设煤电气一体化产业体系,打造文化旅游强省,实现经济由单一资源化主导型产业向新型、多元、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山西区域经济布局的基本格局为“一核一带四片”即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大运城镇发展轴带为主干,晋北、晋南、晋东南、晋西四个经济片区为主体,组织区域城镇与产业布局,形成经济发展网络格局。按照太原都市核心圈的发展思路和定位,建议省属高职院校进行合并,在校生规模由校均4000 人提高到8000-10000 人左右,院校数量合并为15 所左右,分别面向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能源产业、消费品工业、现代金融、保险服务等产业等。市属中职学校以县(区)职教中心为基础,根据区县产业特点进行重组,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的承接和布局。“一带四片”区的产业集聚区都可根据主导产业的需求,重新组建甚至增设一些新的职业院校。当然,学校空间布局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时间,但更需要政府的决策和适时的引导。

(2)转变职教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大转向质量提高。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山西省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二次转型,从扩张数量转向提高质量。过去十几年山西省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是追求规模扩大、数量扩张。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要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建议政府给学校“松绑”,改变现状、改革体制,再不要让学校按照政府指令去办学,把办学的自主权交给学校,给学校注入活力,让学校办出特色。

(3)调整学校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将以“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为主题,产业形态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高科技环保型生态工业体系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等将使山西省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为“三、二、一”结构。建议政府将专业设置的权力交给学校,并且对经济发展急需的现代服务类专业、高新技术专业、生态农科类专业、资源环境类、清洁能源类等紧缺人才专业进行前瞻性规划和保护性开发。通过奖励性资助,优先录取、设立政府奖、助学金制度等政策,调动学校办学和学生报考的积极性。开发一个新职业专业群可带动一个新产业的发展。

(4)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让学校、企业成为办学主体。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关键之举。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树立全省职教“一盘棋”的思想,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设立山西省职业教育统筹局将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的职教管理职能整合。建议用好中央赋予山西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启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试点改革,让企业资本介入,推动公办职业院校的“管办评”分离,确立公办职业院校与企业“双主体”地位,解决职业院校脱离企业、脱离市场的问题。

摘要:文章通过山西职教规模、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制约职教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通过分析全省职业教育类型、学校分布、人才培养能力与综改试验区建设人才需求状况,提出该省职教发展和现代职教体系建立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综改区建设,山西

参考文献

[1]李斌.论产业结构的特征与人才培养的战略.中国科技论坛,2005(6)

综改试验区建设 篇5

一、土地制度改革

1、深化节约集约用地

沈阳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温州市、山西省从低效用地再开发和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两方面入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在低效用地再开发方面,沈阳经济区完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机制;长株潭城市群建立以土地利用效益为导向的土地管理制度,清理、盘活低效建设用地,提高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温州市抓好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清理,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2.1万亩、完成9000亩;争取建设用海指标1万亩。

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方面,温州市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三统一”改革,推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改革,开展调整土地使用税政策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作。山西省深入探索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露天采矿临时用地、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工作。

2、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重庆市、成都市、深圳市以及黑龙江省“两大平原”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建立土地储备增值收益机制三方面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方面,重庆完善地票交易制度,发挥地票对农村危旧房改造、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和地质灾害搬迁安置的资金补充作用。黑龙江省“两大平原”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深圳市完善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深入推进原农村集体工业用地入市交易,试点解决安居型商品房、养老院、中小学、医院等民生领域用地问题。

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方面,重庆市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机制,探索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成都市深入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支持开发新型涉农金融产品,推动农村产权规范流转交易。

在建立土地整备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方面,深圳市推动出台关于片区统筹土地整备利益共享的指导意见。

3、完善农村土地改革配套制度

成都市、厦门市、温州市、义乌市、上海浦东新区、沈阳经济特区、长株潭城市群从产权制度和户口登记制度两方面完善农村土地改革配套制度。

在完善产权制度,加快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方面,上海浦东新区全面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序推进镇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成都市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土地经营权登记颁证,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在所有乡镇建成农村产权管理服务中心。沈阳经济特区要求加快综合配套改革专项试验,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及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厦门市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确权登记颁证。温州市加大农村资产确权赋权活权改革力度,积极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加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升土地经营权流转水平,农户宅基地发证率达85%以上。义乌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实现全覆盖。

在户口登记制度改革方面,长株潭城市群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实施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

此外,在创新土地储备体制机制和推进“多规合一”方面深圳市和温州市也有所动作,深圳市推动出台《关于征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和收地补偿的若干规定(试行)》,温州市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批,推进“多规合一”。

二、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1、探索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深圳市2015年改革计划》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地籍调查和土地总登记工作机制,建立权属来源文件数据库和地籍调查数据库。以不动产统一登记为基础,整合不动产产籍管理和不动产登记职责。启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探索建立统一确权登记制度体系。

2、开展体制改革试点

长株潭城市群计划开展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完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山西省要求落实好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页岩气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提出积极推动页岩气勘探、 开发和利用等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各类资本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央企合资合作,鼓励合资公司参与页岩气勘探开发、管网建设、综合利用和装备制造等产业链项目的投资和运营,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优势,为页岩气产业发展增添活力。

3、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

长株潭城市群拟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联动执法机制,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山西省计划推进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研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有偿转让,探索建立水权转换和交易制度,适时开展跨行业水权交易试点。深圳市落实自然资源监管责任,积极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期)审计试点;同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并加快推动土地和水资源节约集约使用立法和修法工作。

4、推进资源税改革

山西省提出完善煤炭资源税省市县三级共享格局,同时巩固涉煤清费成果,做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工作。重庆市计划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有序推进“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等税制改革,清理规范各类优惠政策。

5、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黑龙江省“两大平原”提出了释放市场机制潜力的四项改革:一是探索开展水价改革;二是探索以市场机制推进碳排放交易制度改革;三是推进用能确权和指标交易; 四是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山西省一方面推动煤炭管理革命,推进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对新设矿业权依法实行招拍挂,完善矿业权二级交易市场;另一方面启动水权制度、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范围,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积极争取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此外,厦门市提出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温州市计划2015年开展海域使用权市场化配置机制改革。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改革审批程序

(1)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推行权力、责任、负面清单制度。山西、黑龙江两省全面梳理省政府部门的行政职权,大力清理现有职权,通过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规范职责权限,优化权力运行流程。义乌市推进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瘦身”、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强身”,开创“政府权力事项集中进驻、网上服务集中提供、数据资源集中共享”新局面。温州市一方面建立健全“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削减、清理、下放一批行政权力和审批事项,确保真放权、放实权;另一方面实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零,推广负面清单外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并在永嘉和高新区开展市县同权扁平化改革试点。长株潭城市群全面出台 “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个清单,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保障公民和法人法无禁止即可为。

(2)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提高效率。天津滨海新区实现审管分离,建立综合统一的行政审批机构,实施“一颗印章管审批”。长株潭城市群坚持“两集中、两到位”,严格落实 “一门受理”、“一站办结”等制度,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推行并联审批,提高政务服务中心运行效率。 同时加快电子政务平台建设,采用手机客户端、自助服务终端等方式,建设全市统一的网上政务平台,推动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厦门市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坚持一张图纸管控到底、一个平台协同管理、一张表格受理审批、一套机制保障运行。

(3)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天津滨海新区不断健全企业及从业人员信用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完善企业信用约束机制,实施企业年度报告公示、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曝光制度。

2、强化监管职能

(1)整合社会力量,加强协同监管。上海浦东新区推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协同共享,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管。天津滨海新区探索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评级标准,实施分类管理,同时建立集中统一的综合执法机构,整合执法力量。温州市按照“养事不养人”和“费随事转”的思路,深化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 “第五张清单”改革,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

(2)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山西省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全面清理“红顶中介”现象,探索建立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机制。黑龙江省加强对事业单位、协会组织、相关中介机构等实质性行政权力的清理和规范。 长株潭城市群积极培育和规范中介机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部门职责体系,最大限度地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相同或相近的职责,努力解决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

(3)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温州市注重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断拓展提升政务服务网功能,推进部门审批系统并网。义乌市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探索市场主体“四证合一”,实行建设工程“三测合一”。

摘要:2015年度是各个综改试验区的改革攻坚之年,本文通过对13个综改试验区2015年度改革方案中三大改革的跟踪分析,得出结论。

关键词:综改试验区,改革,国土资源

参考文献

[1]陈晓薇:2015年深圳将推七大领域44项改革6年来最多[N].深圳商报,2015-04-14.

[2]黄奇帆:在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摘要)[N].重庆日报,2015-01-19.

[3]李晶:我省转型综改2015年行动计划出炉[N].山西晚报,2015-02-03.

[4]廖喜张:株洲市拟在5月初出台市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N].株洲晚报,2015-02-05.

综改试验区建设 篇6

九大融资模式先行先试

“今年年初,人民银行在山西省金融机构总结推广了九大融资模式,作为今年全省融资方式先行先试的一项重点内容。”赵志华告诉记者,九大融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贷款同质化问题,体现了差异化金融服务,为转型发展企业和项目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了市场需求。各金融机构紧紧围绕综改试验工作任务和重点,优先扶持了一批转型标杆项目、标杆工程、标杆园区和标杆企业建设,为转型综改试验注入了强大动力。

赵志华告诉记者,主要的金融机构是配合山西的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建设不断加大信贷的投入,围绕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自身结构。山西原先是以煤炭为基础的一个经济结构,袁纯清书记上任以后就提出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一个战略构想。近些年来,山西省也不断整合煤炭资源,产能有了很大提高,矿难大幅度下降,回采率整合之后也有很大提高,随着转型发展要求,山西省新型产业也在不断拓展。

在转型方面,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做了很多牵头的工作,比如说综改试验区方案在编写时,金融属于一个子方案。人民银行按照省政府、省发改的要求,采取了调研、座谈、省外学习等多个措施,按照金融在综合改革发展里面取得的一个共识,制定出适合山西本省的方案,涉及金融市场体系、服务体系、金融基础设施体系、金融风险防范体系、金融环境建设体系五个体系。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围绕方案的这五个体系也在不断做工作。在争取综合金融支持方面,人民银行总行给我们一个指示,那就是“建立与山西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赵志华表示,人行在转型跨越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在贯彻货币政策和金融服务方面大胆创新,提高支持地方金融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近两年来,人行在山西首先搞了一个“138”金融工程,主要是围绕民生和经济的薄弱环节。从今年起,人行还搞了一个“十项重点推进”,目前这些工作都取得很大的成效。

“十项重点”推进金融支持综改试验区建设

“全省金融机构在支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工作中所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效果。”赵志华说。

今年以来,山西省金融机构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站略部署,围绕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提出的全省货币信贷“十项重点推进工作”,加快融资机制的创新,优化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重点领域的信贷投入力度。一是信贷支持总量不断攀升。截至2012年6月末,产业转型领域贷款余额达到4908.1亿元,比年初增加860.5亿元,占到各项贷款新增的62.1%,增长21.3%,高出全省平均增幅8.9个百分点。二是融资模式不断创新。全省金融机构加大了融资机制的创新力度,结合山西特色,将各家商业银行总行融资创新模式地方化、山西化,全力打造适合山西转型跨越发展需要的“山西模式”。

“在支持山西转型跨越发展这块,按照先行先试做的工作实际效果都比较理想。近三年里,人民银行对一些金融机构信贷导向效果进行评估,按照年初总行的货币政策以及山西省委、省政府的一些要求来讲,都是很稳健和积极的,与经济发展也比较相适应。”赵志华说。

日益健全的农村支付体系推进金融环境

“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提高农村支付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战略部署,山西省各级人民银行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抓好示范、鼓励创新、持续推动’的工作思路,在各个工作上做了很大的努力。”赵志华告诉记者,在抓好试点县(市)示范带动的基础上,人行太原中心支行通过协调各方力量,全面扎实地推进山西省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制订了《山西省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领导协调机制。人民银行各市中心支行都设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辖区祁县、长子、平陆等7个试点县(市)建立了人民银行、政府部门、涉农金融机构组成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形成了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将山西省各市和7个试点县(市)的工作进度纳入监督和通报管理机制,形成情况搜集、定期报告、汇总分析、及时通报的信息处理流程。

“为了加强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提高了农村社会资金周转率,协助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增加在农村地区的银行自助设备布放,鼓励引导村镇银行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赵志华说。目前,山西省所有涉农金融机构的对公业务网点全部接入支付清算网络。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降低支付结算业务准入门槛,拓宽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组织的业务范围。借助高速便捷的支付清算网络系统,涉农金融机构定期为农户提供信贷咨询、办理贷款、客户理财等“一揽子”中间业务服务,开办了“信合便利店”、短信服务、电话银行等电子化服务项目,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付清算服务。

结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山西省各级人民银行积极创新账户管理方式,简化开户手续,为农村经济组织、种植(养殖)专业户等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提供便利条件。忻州市研究开发了影像传输账户资料技术,解决了偏远地区信用社网点路途遥远,递送纸质资料耗时长,客户申办账户业务难的问题。人民银行襄汾县支行开发运行了“涉农直补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发卡过多、直补信息重复申报审核等问题,及时将专项资金划转到农民手中。同时,该支行采用账户与小额贷款绑定的方式,形成了农村地区资金回流通道,促使农村经济活跃度进一步上升。

综改试验区建设 篇7

1、着力做好对台合作用地保障

平潭试验区为保障台商用地需求,一是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机制,编制了《 平潭综合试验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1—2030)》 并通过福建省政府审批,《 平潭综合试验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也已通过专家评审;二是改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福建省国土资源厅下达土地年度利用计划指标时,按照“ 前期适当集中,后期相应调减”的原则,保障平潭开放开发的用地需求;三是试行对工业用地先租后让、租让结合。

厦门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制定了《 厦门市地价征收管理补充规定( 试行)》 ,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增加商服用地的适用范围,新增软件服务业、创意产业等五种用地类型;二是调整行业分类的范围和内容,突出重要行业对地价管理的需求;三是加大对软件信息服务业、创意产业、大型演艺娱乐业、经营性公共设施产业以及金融总部办公的支持力度。

2、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平潭试验区注重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一是探索差别化供地政策, 出台 《 平潭综合试验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 建设项目延长动工开发期限审批管理办法》 和《 平潭综合试验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管理办法》 , 规范土地出让,同时对工业用地实行履约保证金、弹性土地出让年限;二是严格限制低密度住宅项目的开发建设,住宅用地的容积率原则上要求大于2.0;三是鼓励土地立体开发, 计划2014年底出台 《 平潭综合试验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规定》 ,探索网络状、立体化的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体系。

厦门市注重盘活存量土地, 摸清了全市存量建设用地、供而未用土地、闲置土地现状,出台了《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用地开工管理的通知》 、《 关于推进工业、 仓储国有建设用地自行改造实施意见》 。 2013年实施了第一批14个工业、仓储国有建设用地改造项目,改造用地约18.4公顷, 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 2014年又实施了第二、三批共17个改造项目,改造用地15.5公顷,建筑面积55.1万平方米。

3、积极保障农民权益

平潭、厦门两个试验区积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平潭试验区探索建立征地补偿安置长效机制,2013年1月提高了征地补偿标准, 耕地年产值标准由原1400元 / 亩调整为1600元 / 亩;2013年4月出台了留用地管理办法,大幅提高了留用地补偿标准, 由原80万元 / 亩调整为160万元 / 亩。 厦门市突出抓好宅基地管理与服务工作,一是改革审批制度,实行宅基地“ 统一收地、统一配套 、统一安排”,推行农村住宅集中建设;二是完善宅基地规划,对村庄用地合理划分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三是对农村弱势群体建房申请实行审批绿色通道和长期全程跟踪机制; 四是出台《 厦门市农村房屋抵押融资管理暂行办法》 和《 厦门市农村房屋抵押备案管理暂行办法》 , 选择四个街镇开展了农村房屋抵押融资试点。

4、探索完善土地管理体制

两个试验区积极探索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努力形成土地管理新格局。 厦门市在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上形成了三个亮点:一是推行国有土地上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 “ 两证合一”制度 ,建立了1∶500比例尺的地籍图 ,已登记发证110万件;二是在国内率先成功实施“ 三规合一”,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合一,实现图形与数据叠加一致,目前已经联网试运行;三是积极探索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作为完善土地权利制度试点城市,目前在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上已经成立了领导机构、形成了工作方案并上报福建省编办审批。

平潭试验区2013年6月成立了用地联席委员会和地价委员会,制定了上述两个委员会议事规则,明确了审议事项,强化对涉地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建立了土地管理的共同责任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1、对台合作有待深入

7月15日,平潭综合试验区正式封关运作,成为大陆面积最大、政策最优的特殊监管区域。 国家赋予平潭的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地。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平潭综合试验区新增台资企业114户, 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8倍,台企新增注册资本9000多万美元。 截至目前,该试验区累计实有外商投资企业320户,注册资本超10亿美元。 厦门对台合作已有多年,两岸贸易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等都已经建立,2013年厦门对台进口额81亿美元, 连续六年保持大陆最大进口量。

按照两个试验区土地改革专项方案,其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形成区域土地管理新格局。 然而,由于试验区改革方案批复时间短,相关配套政策缺乏等原因,目前的对台合作土地开发、两岸民间资本进入土地融资领域以及吸收台湾专业人士参与土地资源管理等工作规模小、内容有限,尚需进一步努力。

2、破法改革面临困境

厦门市多年来一直寻求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纠纷裁决新机制,但受限于上位法约束而一直无法突破。 因为根据《 土地管理法》 ,征地纠纷的裁决权在省人民政府或国务院,但实际中作中,许多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纠纷都通过不同渠道转到厦门国土房产局,该局代表市政府做出的裁决无法有依据,行政诉讼时处于尴尬局面。

平潭试验区的深入发展遇到的是国务院两个规划批复之间的冲突。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 平潭综合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 ,同意平潭实施全岛开放。 然而,这个新规划与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 《 平潭海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设规划》 产生了冲突,后者有37km2土地被限定为生态旅游用地。

3、部分改革进展缓慢

平潭与厦门两个综改试验区土地管理改革部分内容进展缓慢,主要是改革方案部分内容设置较为抽象,影响了实施效果。 如平潭综改区土地改革方案中的“ 放地、放权、放利创新两岸合作的土地开发模式”,该试验区对于如何“ 放地、放权、放利”理解上比较困惑,认为这部分改革内容比较抽象,同时认为相关法规、政策也不明朗,对如何实施该项改革在对政策把握与执行尺度把握上吃不准,最终影响了改革方案实施。

三、下一步改革建议

1、从特色上下功夫

综改试验区土地改革要走向深入, 必须上下联动,整合力量,形成特色。 目前,平潭试验区处于初创阶段,其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扶上马,送一程,而厦门试验区,已有多年的改革积累,需要深入总结,并鼓励继续深入探索。 这些综改试验区承担着先行先试, 为其他地区探路的重大任务, 其改革必须更加超前、更加有力度。 因此,需要努力形成上下联动机制,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落实土地改革专项方案。 建议:一要着力发挥省厅的作用。 省国土资源厅是国土资源部与综改试验区的联系纽带, 且拥有一定的审批权限,在推进综改试验区土地制度改革上大有可为;二要建立改革智力支持体系。 针对综改试验区遇到的各类改革难题,开展攻关研究,及时答复地方关切,促进改革专项方案顺利落地。

2、从制度上堵漏洞

改革方案的落实关键在于制定并实施好一系列保障和促进改革的相关制度。 为落实好综改试验区土地制度改革专项方案,建议尽快完善以下三项制度:一是定期评估制度。 要定期评估试验区土地改革进展,分析面临的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促进改革方案落实的政策建议,包括对于改革方案的部分内容提出完整、完善的对策建议;二是建立综改试验区土地改革联系人制度。 定期上报改革信息, 汇报和请示改革重要事项; 三是建立改革信息共享制度。 要通过建设改革专门网站,构建综改试验区土地制度改革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个试验区相互交流土地制度改革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有关改革。

3、从环境上促改革

改革需要有好的环境, 要通过改善环境来促进改革。 建议:一要加快土地管理法修编进程,完善试验区改革法律保障。 当前,地方土地改革探索不断深入,对《 土地管理法》 等相关法规修编的呼声日益高涨。 建议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此项工作, 不断完善综改试验区土地改革的法制环境;二要着力构建改革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形成改革的共识与氛围。 土地制度改革创新需要有一大批人、一大批地区去努力探索,而且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甚至还有风险。 建议出台鼓励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的激励办法,加强对现有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的总结提升、表扬与宣传,不断形成改革的共识与氛围。

摘要:土地制度改革创新需要有一大批人、一大批地区去努力探索,而且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甚至还有风险。为了解福建省平潭、厦门两个综改试验区土地制度改革专项方案的落实情况,笔者于2014年9月25—29日赴福建进行了实地调研。本论文主要是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目前改革进展的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建议和对策,从而能够切实维护好农民的权益,为地区的人民服务。

综改试验区建设 篇8

一、运行现状

1、坚持规划引领,绘制建设蓝图

(1)连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坚持“培植优势、紧联龙头、扶持大户”的产业发展思路,推动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与农户有机结合,实现“龙头定方向、协会联农户、产业进市场”的经营格局。一是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二是以“品种优良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为核心,全面提升畜禽特色养殖的水平和科技含量。三是规划种植柚类新品种,巩固提升现有的中药材种植和蚕桑养殖。四是依托鲁班湖、三大路沿线、郪江和云台观两点,发展精品休闲观光农业。

(2)综合配套基础设施。在道路建设上,依托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新建社道、作业路、入户路,基本形成村道、社道网状格局,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在水利建设上,切实改造小型泵站、蓄水池、傍山渠、田间渠,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利用田(土)调型、砌筑田(地)埂、测土配方施肥等多种方式,提高利用率。

(3)改善提升人居环境。构建“小城镇—中心村—集聚点”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重点推进土坯房改造、生态庭院、人畜安全饮水、新型能源等项目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土坯房改造上,对“综改区”内4181 户土坯房实行全覆盖改造,确保住房安全;在生态庭院建设上,通过农房四周建设小菜园、小果园等微田园,整治农房前厅后院环境;在新型能源发展上,新建户用沼气池,积极发展天然气入户,确保清洁能源占比达到90% 以上。

(4)构建服务型基层组织。选派党性强、作风正、有经验的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推广“年有安排、季有主题、月有活动、评有总结”的“四有”组织生活,不断增强组织凝聚力。推行和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制,促使党员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采取“单独式”、“联合式”、“挂靠式”三种模式,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覆盖率。切实落实村务党务公开,加大监督力度,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扶贫开发的全过程。

2、多措并举,创新发展路径

(1)放活土地产权。重点抓好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资金互助合作社、和财政项目资产量化等三个试点。创新产权流转体制,破解“资源变资本”的难题;创新生产经营体制,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创新社会化服务体制,破解“怎样种地”的难题。大胆探索农民有偿退出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模式和方法,切实放活土地产权。

(2)培育新型主体。积极探索“农业园区+ 龙头企业+专合组织+ 基地+ 农户”、“农业园区+ 专合组织+ 农户”、“大园区+ 小业主”等多种农村经营模式。推广神龙粮油公司“订单保底收购”和铁骑力士公司“1211”(一栋圈、两夫妻、年出栏1000 头生猪、纯收益10 万元)等模式,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3)推进精准扶贫。不断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加强与社会机构与爱心人士对接,邀请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办公室来综改区调研对接,联系中国心志愿者团队开展“互联网+ 扶贫试点”,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搭建社会爱心认识帮扶平台,助力精准扶贫。

(4)加大基础投入。年内计划启动90 公里县乡道路,150 公里村社道路建设。群众集资已达1200 余万元,开工建设社道路65.8 公里,已完工28.4 公里。小农水重点项目已经完成评审和招标公告发放,移民后扶项目、千亿斤粮食项目、产粮大县项目、高标准农田项目等涉农项目已基本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5)创新社会化服务体制。大力发展“托管式”、“承包式”、“全程式”等多种类型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以“两头在企业,中间在农户”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以实施“四川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为载体,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搭建电子商务营销服务平台,促进当地农产品“走出去”。

(6)创新投融资体系。目前,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取得阶段性成果,3 个扶贫资金互助合作社正式启动运行,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将于近期全面展开,农村产权交易中心9 月底前挂牌运行。同时,出台了《绵阳市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推进办法》, 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综改区建设。

(7)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及治理能力。鼓励外出成功人士回乡竞选村“两委”负责人,选派党性强、作风正、有经验的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推行村党组织预警排位制、业绩公示制和案查制。采取“单独式”、“联合式”、“挂靠式”三种模式,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覆盖率。强化法制教育,加强依法治理,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定位问题

对于改革,领导与群众存在期望值的差异。领导对改革的期望是如何推动深丘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重点是扶贫攻坚。群众的期望是“眼见为实,吹糠见米”。所以,目前改革工作并没有全面铺开。因为发展滞后,改革的主攻方向放在了扶贫攻坚和发展上。所以,综改区的准确定位应该是:以改革创新为手段,扶贫攻坚为重点,党的建设为保障,脱贫致富为目标。

2、“机遇意识、有感发展观念”有待增强

对于三台县南路镇乡而言,是千载难逢的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应紧抓不放,以时不我待、主动积极、勇于担当的精神,把南路片区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但有的干部甚至认为市综改区的设立是“多了个婆婆”。工作中还是旧观念、老思路,有部分干部观望坐等,甚至还有个别干部不在状态。

3、体制机制问题

一是关于综改区体制问题。市委成立的综改区机构和前沿指挥部,基本上是按既定的体制模式在运行。二是统筹协调机制问题。在项目的引进和实施方面,部门自成体系,综改区前沿指挥部缺乏一定的自主权和统筹力度。

4、要素保障问题

一是道路和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集资难,劳力缺乏。二是电力不能保障供给,经常不定时停电,电压低,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三是通信不能全覆盖。四是环境卫生差,垃圾处理难。

三、进一步推动综改区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坚定建设好综改区的信心和决心

一是综改区半年的工作实践证明,一班人敢于啃硬骨头,抓短板,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凝聚了人心,发挥了极大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增强三台的主体责任意识,切实调动三台各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三是对绵阳市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前沿指挥部赋予更多的统筹指挥权。切实减少工作及发展中的中间环节,不断提高工作效能。

2、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探索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建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发展优质粮油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业提供资金支持。研究出台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合作社、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交由合作社持有和管理的实施办法。创新农业投融资方式,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引进龙头企业。

3、以精准扶贫为重点

聚力解决好无房户、危房户、特困户住有所居、住的安全的问题,确保2020 年前全面完成危旧房改造;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问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农村经济新业态,创造更多适合贫困群众的就业机会,引领他们过上好日子、走上小康路。探索以城带乡、以工扶农的扶贫新模式。组织县(市)区、市级部门、国有控股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开展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帮助综改区改造土坯房、整治人居环境、发展现代农业。

4、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有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施宽带乡村和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示范工作,推进三网融合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大病统筹制度,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总体要求,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5、在“三个不断强化”上下功夫,扎实推进综改区各项工作

(1)不断强化目标,精准把握工作节点。尽快完成先期试点村确权颁证、村级机制平台建设等基础工作,尽早完成农村产权评估、交易市场、融资担保等配套体系和运行制度建设,力争在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农村产权流转管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等方面初步形成制度成果。

(2)不断强化力量聚合,切实做好统筹联动。完善定期汇报、专题汇报等工作制度,争取上级更大的关心支持。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强化项目资金配套,加大对改革试验的综合投入。加强领导和人力保障,确保每件事情有人管、有人抓。

(3)不断强化督导考核,确保改革发展成效。建立完善信息反馈、进度管理、调查研究、情况通报、督查督办、效果评价、责任追究等系列制度,形成科学严明的目标管理体系,确保各项改革试验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摘要:丘区农业镇乡位于山区和平原之间的“夹心层”,是全面小康的“瓶颈”,丘陵地区如何实现快速突破?对此,绵阳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试点示范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本文从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上一篇:螺旋模型下一篇:文明花开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