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区

2024-06-29

试验区(共12篇)

试验区 篇1

一、贵州毕节试验区建立及发展的情况

由于毕节长期落后、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导致了毕节社会恶性循环与畸形发展。为了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 1988年1月, 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毕节地区建立“毕节试验区”的构想。1988年6月, 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从而拉开了毕节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序幕。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 在中央有关部门或单位、社会组织、政府机构的支持和帮助下, 全区人民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 勇于创新, 锐意改革, 艰苦奋斗, 使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 并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正如在2008年6月6日接受贵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采访的毕节地区政协工委主任杨继红同志所说的那样, “毕节试验区的20年, 是毕节翻天覆地变化的20年。2007年与试验区建立时的1988年相比, 生产总值从23.4亿元增值到325亿元, 增长了12.9倍, 财政收入从3.08亿元增加到55.06亿元, 增长了16.9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6元增加到2458元, 净增加2232元, 贫困人口从320万减少到56万, 森林覆盖率从14.9%提高到35%, 上升20.1个百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1.2‰下降到7.8‰, 下降了13.4个千分点, ”初步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二、整合效应是毕节试验区快速发展的“钥匙”

1. 毕节人形成一个极富战斗力的内聚整体, 这是毕节试验区成功发展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一切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是历史前进的“车轮”。作为毕节试验区的发展仍然离不开人民群众, 而且人民群众是发展毕节试验区的核心力量。在党中央、贵州省委和省政府的科学决策与鼓舞下, 毕节各族人民在毕节地委、行署的领导下, 面对边缘化、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等困境, 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形成了一条奋发向上、任何困难不可战胜的、极富战斗力的“毕节人”之心, “人心齐, 泰山移”。通过20年的努力奋斗, 终于使毕节人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加, 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社会群体素质得到提升等。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毕节试验区的成功实践, 是毕节试验区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党中央、贵州省委和省政府的关怀下, 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等中央有关部门及全国工商联、各民主党派中央、中央智力支边扶贫协调领导小组、试验区北京专家顾问组、深圳市、省直各部门及众多专家学者长期的指导下, 通过各种智力、科技的支持和人力、物力、财力帮助, 切实地为试验区快速发展注入动力、活力和强力。正如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在2005年所说的那样——17年来, 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参与毕节扶贫工作, 并组织各界知名专家学者, 对试验区建设进行具体指导, 共为毕节引进资金3.4亿元, 联系项目80多个, 直接投入各种资金7000余万元, 培训干部8600多人次, 帮助输出富余劳动力1.1万人, 兴办各种社会事业, 帮助制定了毕节地区畜牧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 ……。总之, 多年来, 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单位及其领导对毕节地区8个县市进行对口扶贫, 毕节地区的任何重大项目、任何重大进步后面总有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支援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和八大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的影子。可以说, 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专家顾问组卓有成效的帮助, 是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的具体体现, 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生机和活力, 切实为促进试验区成功发展的注入关键的发展因素, 这个巨大的贡献对于毕节试验区的我们永远刻记于心, 永远铭记在我们祖祖辈辈的心坎上。

3. 高凝聚力、高效务实性、高度责任感的领导班子是毕节试验区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

毕节地委、行署科学地以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 (即“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 以下同) 统揽一切工作, 任何工作必须服务于“三大主题”, 任何领导或干部必须服从于“三大主题”发展的部署, 狠抓试验区“三大主题”, 强力推进试验区协调发展。自试验区成立以来, 毕节地委、行署虽然相继换了几届领导班子, 但是几届领导班子始终在高凝聚力、高效务实性、高度责任感的基础之上围绕“三大主题”, 坚持以科学观指导实际工作, 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 极力为促进试验区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 强化构成社会整体的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 这是毕节试验区成功发展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认为, 社会是一个由各关联的子系统有机构成的, 各子系统内外部、纵横向之间是相互影响、有机关联而不可或缺的, 若任何子系统或部分子系统发生变化, 必然会引起整个社会系统的连锁反应;正如科学发展观所言, 社会是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的。自试验区成立以来毕节领导班子始终坚持把扶贫、生态、人口等社会问题统筹于社会整个系统中, 从社会的整个层面去解决有机关联的社会问题, 把世界的眼光、发展的理念和战略的高度与毕节优势资源有机结合并统筹在发展毕节的整个环节中, 从科学的角度、合理的范畴去推进整个毕节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可以说, 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成功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体现之一, 或者从时间维度来说, 毕节试验区是科学发展观的“试验田”。

总之, 自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 中共毕节地委、行署始终坚持当代科学发展观, 始终把整个毕节的人力、物力、财力或政策、资源以及构成毕节的各子系统等内外部、纵横向的因素整合于试验区发展之上, 切实发挥好试验区整体结构功能的作用, 科学地推进试验区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试验区 篇2

(李慎中 山东省临沂一中 276003)【背景材料】

材料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弓箭型”的经济发展格局。

京津冀城市群沿京海广铁路长江流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带带经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 材料二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探索我国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步骤。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探索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中部经济的崛起打造新引擎。今后全国将形成东(上海、天津、深圳)中(武汉、长株潭)西(成都、重庆)互动的试点格局。材料三 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示意图

【试题设计】(1)改革开放初期,_____________带最早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将逐步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上部分产业的转移。试简要分析产业转移对这些地区带来的影响。

(2)简要说明在我国“弓箭型”经济发展格局中,长三角城市群地理区位的重要性。(3)长江流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内差异显著,东西互补性强。简要说明这种区域合作的意义。

(4)为促进上海海洋运输的发展,上海跳出长江口,在距上海浦东南汇芦湖港约30千米的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

简述上海在洋山建设新港的主要区位优势及其对上海发展的主要作用。

(5)十—·五规划提出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协调区域发展,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被列为优化开发区,请你简要说明其经济发展方向。

(6)简述武汉城市圈的主要优势及其快速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7)长株潭城市群占优势的工业部门是什么?说出其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

(8)武汉城市圈周边100千米半径内,集中了8个中小城市。和长株潭城市群相比,其主要的不利区位因素是什么?

(9)长江中游地区以洞庭湖、鄱阳湖为主体的湿地众多,但50年来湿地面积急剧萎缩。简要说明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10)成渝试验区是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新特区”。与另外三个相比,其区位上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11)简要评价成渝试验区在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和交通方面有哪些明显的优势或不足? 成渝试验区与另外三个“新特区”相比,从区位上看,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

(12)重庆和成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重庆市3100多万人口中农村居民占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成都市1100多万人口中有农村人口600多万。简要分析成渝试验区城乡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参考答案】

(1)(东部)沿海经济 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位于沿海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汇处(沿海经济带的中间位置和长江流域经济 带的出海口位置);有利于发挥对外联系便利、对内腹地广阔的区位优势,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

(3)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作用,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能够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的潜在优势,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及承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强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4)区位优势:港区具备深水条件,距国际航线近;岛屿众多,港区发展预留空间大;腹地纵深广阔。影响:促进上海形成以航运功能为支撑的贸易中心;增强上海的集聚辐射能力,助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

(5)答法1: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②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答法2:①充分发挥沿海的地理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③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6)优势:地处京广铁路和长江两大经济轴线的交汇处,经济区位条件更好;武汉经济聚集与辐射功能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科技实力雄厚;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好;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市场前景广阔。意义:促进中部崛起,从而起到承东启西,南北贯通的作用,有利于东中西部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7)有色金属冶炼 锑矿、铅锌矿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水陆交通发达。(8)除武汉市外,其他城市规模小,农业比重大,经济实力弱,基础设施较差。

(9)消弱了湖泊对长江的调蓄功能,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农业生态遭破坏。

(10)成渝试验区位于西部内地,而另外三个位于东部沿海。

(11)优势:天然气、井盐、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有宝成、成昆、成渝等铁路和长江航运;水能丰富;不利:交通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2)现状:农村人口多,农业所占比重大,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趋势:成渝两地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以城市带动农村、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两型”综改试验区落户中部 篇3

在众多申报地区中,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终于在12月7日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胜出,获得第三批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殊荣”。中央近两年来大力提倡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成为当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轴。

回首来时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申报及其准备工作充满坎坷:前者从2003年开始,在5年的时间内6次变更主题申报,终获国家发改委首肯;后者倡行的长株潭一体化早在21年前即已启动前期工作,后来因历史原因搁浅长达11年。

此时,距离中央提出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促进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只有两年时间,用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李罗力的话来说:“武汉和长株潭一下子被推到了‘两型’社会的最前端。”

“在古时的中国,‘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正是‘天人合一’的现代版”,区域战略学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石小敏对本刊说,“不管怎么说,武汉和长株潭迈出这最难的一步,勇气可嘉”。

先后之分

2005年夏季,在上海浦东新区获批为首个国家级综改试验区之前,浦东开发研究院秘书长杨周彝曾告诉本刊: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黄菊嘱咐当地政学两界,在综改试验区问题上要做到先干后说、多干少说、只干不说。

两年后的夏天,西部的成渝获封第二批综改试验区。不过,2003年李春城就任成都市委书记伊始,当地的工作重心即已转向城乡统筹,换言之,成渝与浦东一样,也是兵车未动、粮草先行。

“打个通俗点的比方吧”,石小敏说,“浦东和成渝是先有孩儿后起名,武汉和长株潭是先起名再生孩儿”。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课题组组长毛汉英透露,在最初的整体规划中,没有将生态一体化列入。2003年开始展开研究、2005年初开始展开起草工作的课题组在初稿完成之时,向时任湖北省长罗清泉(新任湖北省委书记)汇报了4个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武汉及其周围的8座城市黄石、鄂州、黄冈、咸宁、天门、孝感、仙桃、潜江“同进退”。

2005年秋,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两型”社会和节能减排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北方面迅速微调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将生态一体化写入。

其间,罗清泉先后4次长时间听取课题组汇报,课题组亦在土地、市场以及产业布局方面做出了较为细致的规划。

“总规划下面,有9个单项规划,其中的土地规划做得最为细致”,毛汉英说,“按照国家现行的主体功能区标准,武汉城市圈土地也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

另据本刊了解,武汉曾经低调变更了征地收益,将收益的49%返给农民,其比例远远高于国内通行的10%~15%这一标准。

同时,9个城市的工商局长曾经共商市场一体化,在工商收益分成问题上达成初步一致。而在产业布局方面,以武汉为轴心的汽车产业链亦在按照总体规划逐渐向其他8座城市延伸。

规划编制过程中,9座城市出于GDP快速增长的考虑,均向起草组提出将一些重污染的重化工项目写入规划。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毛汉英透露,仙桃在被规划主攻高档纺织之后,向规划组提出上化工,被否定;有武汉后花园之称的咸宁也提出上化工,同样未获采纳。“我们挡住了很多这样的要求,但也有一些在我们看来未必合理的要求,在规划组抵挡不住之后被写进了规划”。

和长株潭一样,武汉城市圈也在交通、通讯、金融等基础设施方面“先下手为强”。按照毛汉英的说法,武汉城市圈9座城市有望在明年就开始共享武汉市的027区号;而长株潭对026区号的努力,也已进行了10年之久。

由于综改试验区亟需资金扶持,武汉方面一直在向中央申请,在九省通衢之处开设国家开发银行武汉支行,但始终未获批准。

坎坷申报路

5年间6次申报。电话那边,湖北省的一位官员在谈到6这个数字的时候,道出了满腹的苦水。

6次申报的主题各不相同,有民营经济、科技创新、行政体制改革、武汉新区等等。其中,尤以民营经济为主题的那次申报未遂最为可惜。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非公经济三十六条”,业界一片叫好之声。乘着这一东风,武汉城市圈以民营经济为关键词,以“有障则除”为姿态,正式向国家发改委递交了综改试验区的申报文书。时任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的范恒山认为这一提法有新意,具备改革的典型意义,并将其上报给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马凯阅后,将申报文书转给副主任欧新黔。欧新黔又将文书交给自己主管的中小企业司,让他们提出意见。中小企业司的一种意见是:中小企业本身就是民营经济,何必再起一个炉灶?

为了不让投入巨大心血的申报胎死腹中,武汉方面随即加大了对中央部委的公关力度,在相关人士的引荐下,这一申报重新走了一次程序,再度回到体改司的案头。

此时,体改司司长已经由范恒山换成了孔径源,但申报最终还是被否决。武汉方面的官方解释是:(中央认为)当地民营经济基础还不够雄厚,尚不足经济总量的四成,税收亦只占到五分之一。

“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具意义的申报,如果做得好,对破除非公经济身上的不公平怪圈、打破国有企业在一些行业的垄断,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健康度、进而为行政体制改革做好基础性的铺垫,都会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知情者对本刊说。

后来以行政体制改革为主题的申报,武汉也同样铩羽而归。知情者说:在全国行政权力独大的背景下,武汉提出行政体制改革这一关键词,正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对这一次铩羽而归的解释是:全国行政体制改革总体进展尚不明朗、基础尚不稳固。

转型之难

作为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课题组组长,毛汉英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坦承,规划中的主要内容仍然是以工业化、城市化、土地、交通等规划为多,“两型”社会如何落实尚未写进规划、如何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例如户籍改革)也未更多着墨。

“细化‘两型’社会规划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省委常委会很快就要听取我们的汇报。”毛汉英说。

湖南省长周强亦表示,省政府将密集出台系列文件,为“两型”社会添砖加瓦。

和长三角、珠三角已进入工业化晚期不同,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还处在工业化中期,正在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年人均GDP也不过15000元左右,远远比不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年人均GDP五六万元。

毛汉英说:“未来一段时期,中部地区还是要快速发展”。

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不少地区的环境已遭破坏,地表水为污染严重的五类水,土壤状况也大为恶化;而两湖之地的地表水普遍为相对洁净的三类水和四类水。“只是,如果现在再不做‘两型’社会的规划并加以落实,用不了5到10年,两湖的污染就会赶上长三角和珠三角”。毛汉英告诉本刊。

“发展GDP和建设‘两型’社会的逻辑是拧着劲儿的”,石小敏说,“转型的任务称得上艰巨这两个字”。

试验区 篇4

关键词:自主创新,资源合理配置,科学发展观

1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基本情况介绍

1. 1 建立背景及意义

在安徽省建设创新型省市的基础上, 在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 安徽省于2008年10月提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该试验区的建设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应该在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的指示精神, 加快自主创新, 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安徽省经济又好又快崛起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将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的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和丰富的科技资源得以充分发挥, 加快实现了安徽省跨域式发展、经济崛起的现实经济发展要求。

1. 2 试验区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试验区经过两年多的发展,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和科技创新方面成果显著。据安徽省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 2010年上半年, 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 全省高新技术产值突破1175.4亿元, 同比增长53.5%, 其中新产品产值242亿元, 同比增长达69.6%; 实现增加值327.7亿元, 同比增长36.5%, 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个百分点,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9. 6% 。其中合芜蚌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和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分别为60% 和59.5%, 同比均提高了2.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上半年, 全省共获授权专利1932件, 同比增长80.7%。其中合芜蚌试验区获授权专利1073件, 占全省的55.5%。合芜蚌试验区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已初见端倪, 逐步成为安徽省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发展模式的强大经济引擎。

2 蚌埠试验区发展现状分析

( 1)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的东北部, 淮河的中游, 京沪线与淮河的交叉点上。它不仅是安徽省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皖北的商贸中心, 加工制造中心, 同时也是仅次于省会合肥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蚌埠市拥有自身的交通地理优势, 2011年高铁京沪线的全线贯通, 蚌埠南站已然成为这条高铁线上的重要换乘点, 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以及铁路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因素。

( 2) 多年来, 蚌埠依托自身便利的交通优势, 丰富的科教资源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 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8年, 安徽省正式启动了合芜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 蚌埠市及时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积极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深化对外战略合作,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取得了显著成效。

( 3) 近年来, 蚌埠市围绕产业结构升级, 加大对自主创新性企业的扶持力度, 加快培育创新主体,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逐步形成了以高尖端人才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 生物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新材料产业为新型产业的产业体系。①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引进深圳配天, 中航三鑫, 广西柳工等制造业龙头企业, 重点发展高端机械、特种交通装备及关键功能部件。②蚌埠市以自有资源和政策培育了安加生物、丰原生化等一批骨干企业, 加快生物高技术在化学合成新药、基因工程药物和传统中医药的推广应用。③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以“基础材料—电池组件—应用产品—工程服务”为主线的产业链。以自身强势项目的新型玻璃粉体材料为发展方向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也初具雏形。

( 4) 几年来, 蚌埠市为加快自主创新试验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积极实施引进高素质人才和依托自身教育发展优势培育优质人才的战略, 国家级孵化器等8个国家创新服务平台和12家省级创新服务平台投入运营。引进了合肥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院合肥分院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了国家玻璃及晶硅制品检测中心、蚌埠市大学科技园等。拓展创新性平台, 组织科技攻关, 相对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已基本完成。

3 蚌埠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建议

3. 1 蚌埠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在蚌埠市的自主创新取得一些显著成就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仍存在一些问题:

( 1) 自主创新仍然集中在少量的大型乃至国有大型企业, 小微企业仍需鼓励。在蚌埠市的所有企业中, 以规模较小的自营企业和集团的分支机构为主, 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较为薄弱, 基本没有自己的研发实验室。而集团的分支机构依赖于总部的研发, 也没有创新性成果。这些都不利于蚌埠市创新发展。

( 2)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牢固。蚌埠市现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和电子信息学院四所高校和若干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学校的创新性研发成果并没有全部直接或间接用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应用中, 创新性成果应用机制较为薄弱。

( 3) 政府部门相关的政策不到位。政府部门对小微企业的创新支持力度不够, 同时风险投资等其他融资渠道没有充分利用。

( 4) 创新环境有待加强建设。蚌埠与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在创新的软环境方面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具体体现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还未真正形成, 故意侵权以及冒充专利、假冒他人专利等行为屡见不鲜。

3. 2 促进蚌埠试验区发展的对策

( 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产业政策鼓励小微企业创新。提高自主创新, 必须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中心,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合作机制。加快建设一批创新性产业园区和基地, 产业政策向小微企业倾斜, 鼓励他们敢创新、多创新, 将创新用于生产, 提高生产效率。

( 2) 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政府应该作为“媒婆”, 利用政策, 促进校企合作。大力开展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招商引资, 重点引进和培育创新性高技术企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鼓励高技术人才勇于创业。

( 3) 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完善制度和法律的建设,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打击违法侵权行为, 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除此之外, 还要建立奖励制度, 营造一种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环境。

( 4) 加大政府对创新性企业投入力度, 完善投融资制度。政府要消除小微企业对创新投入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的担忧, 加大财政拨款力度, 完善银行放贷制度, 减少审批手续。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 吸引更多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支持创新性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敏, 葛秋颍.合芜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 2012 (5) .

[2]赵海明.合芜蚌新创想[J].中国外资, 2009 (3) .

[3]安徽省人民政府网.关于合芜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意见[EB/OL].http://www.hefei.gov.cn/n1070/n304574/n483730/25871383.html.

[4]王勇勇.蚌埠市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1:13-15.

[5]郭红微, 郭秀颖, 杨晓磊.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互动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中国市场, 2014 (8) .

毕节试验区区情概要1 篇5

毕节是1988年6月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赫章、威宁和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7县1市1区、250个乡(镇、办事处),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平均海拔1400米。总人口750多万,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回、白、仡佬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8.2%。毕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均日照1231小时,年平气温13.09℃,年均降水量1129毫米,森林覆盖率40.03%,是夏季最好的避暑之地。毕节是红色热土、革命老区,193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在云贵川三省交界的毕节市林口镇“鸡鸣三省”村召开了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在毕节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贵州省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在毕节建立。

试验区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和国家有关部委给予了大力支持,共同推进试验区改革发展。目前,教育部把毕节列为“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试验区”;科技部把毕节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土资源部把毕节列为国土资源管理制度配套改革试点地区;水利部和贵州省签订了重点扶持对口支援毕节水利建设的协议;农业部建立了“农业部、贵州省农委、毕节地区”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并把威宁县作为农业部部长重点联系县;国家人口计生委帮助指导毕节“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和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国务院扶贫办在威宁县实施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国家林业局把毕节列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开发银

行率先与毕节建立银政合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把毕节列为重点支持地区。

毕节地区优势资源

一是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形成的政治优势。23年来,特别是“4•14”、“6•28”会议召开以来,在中央统战部的牵头组织下,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等优势,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实施“同心工程”等措施,使试验区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机遇期。二是“五大资源”形成的组合优势。由丰富的矿产资源(煤:探明储量281.42亿吨,远景储量800亿吨,在长江以南居第一位;磷:探明储量14.96亿吨,在全国也名列前茅;铁:4亿吨,为全省第一,此外还有铅锌、金属镁等30多种)、水能资源(理论储量395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231万千瓦)、风电资源(全区可建150万千瓦级的风力发电场)、生物资源(是全国的天麻之乡、生漆之乡、竹荪之乡、皱椒之乡、核桃之乡、樱桃之乡、马铃薯之乡)、旅游资源(拥有世界最美洞穴“织金洞”、世界最大杜鹃花花园“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世界十佳观鸟地和中国三大高原湿地之一“威宁草海”、世界喀斯特地质博物馆“九洞天”、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一“赫章韭菜坪”、中国十大喀斯特湖泊之一“索风湖”等自然景观。)、人力资源(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达150万人,每年新增富余劳动力20万人)等形成的组合优势,潜力巨大,商机无限。三是综合性交通形成的区位优势。过去由于交通落后,毕节是边远闭塞之地。现在,国家和贵州省把我区作为重要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来建设,在我区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有1100多公里(包括纵横穿越毕节的杭瑞、厦蓉等国家级高速公路)、铁路1000多公里(包括成贵快速铁路、隆黄铁路等),毕节机场已全面开工建设。2013年可实现通航,3年可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5年可实现“县县通铁路”的目标,从而使毕节成为贵州省第二大交通枢纽和四川连接“珠三角”的最近通道以及“长三角”陆路连接东盟的重要通道。

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及其内涵

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开发扶贫: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好选准正确的发展方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开发路径,整合社会系统(包括城与乡、经济与社会、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等)形成合力,开发人力资源,并与社会资源形成最佳系统,卓有成效地开发优势自然资源,形成人与诸多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夯实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奋斗目标。

生态建设:就是整合自然界各子系统,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坡改梯、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等,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以经济开发推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并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生态文明的目标。

人口控制:就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包括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试验区精神的丰富内涵

根据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初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结合毕节实际,全区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经过长期锤炼和反复提炼,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毕节试验区精神,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坚定信念: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发展大计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定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信念;就是要有压倒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决不为眼前的困难所吓倒、所屈服;就是要通过不懈努力,探索出一条

贫困落后岩溶山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百折不挠地加快毕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艰苦创业:就是不等不靠,少说多做,说了就做,做就做好,敢为天下先,善于创造新业绩;就是要正视现实——我们是在全国最贫困的地区搞试验,是在进行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试验,绝不能期望向沿海发达地区那样,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就能使大家富裕起来;就是要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加倍工作,发挥“人一之,已十之;人十之,已百之”的创业精神,开创历史性跨越的新局面。

求实进取:就是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与时俱进地开展新的试验探索;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就是要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图虚名;就是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奋力进取,知难而进,坚韧不拔,不要遇到风吹草动就犹豫迟疑,发生动摇。

无私奉献:就是要用富有成效的改革试验实践为岩溶山区乃至中西部陷入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地区人民打破恶性循环探路子作奉献;为长江、珠江中下游这两块中国最具增长活力地区提供生态屏障作奉献。它要求全区各级干部、党员不能贪图享受,想问题、办事情要以大局为重,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求全区各族人民既要以可持续发展观安排生产生活,确立造福子孙后代的奉献精神;又要勇于探索,不以一已之得失为得失,要把推进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为国家作贡献有机统一起来,确立全国一盘棋的全局思想。

毕节欢迎您

毕节,乌蒙腹地,川滇黔三省锁钥。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东靠贵阳市、遵义市,南连安顺市、六盘水市,西邻云南昭通市、曲靖市,北接四川泸州市,为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辖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等9市(县、区),250个乡(镇、办事处),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居住着汉、彝、苗、回、白、布依、仡佬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28%。

平均海拔1600米,年均气温13.09℃、降雨量1129.04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素有“天然大空调”之称。

毕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夏为梁州献域,殷周至元朝,属古夜郎、罗施等国,明隶属贵州布政司水西宣慰司,解放后设毕节专员公署,1970年更名为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奢香博物馆、可乐遗址(夜郎古都)、彝族大屯土司庄园、黔西观音洞遗址(旧石器时代)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史前文物和建筑群,展示着古人类的历史遗踪、夜郎古国的神秘、水西文化的灿烂。勇开九驿的明初彝族女政治家奢香、报国爱民的清代重臣丁宝桢、李世杰。多彩的民族服饰,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蹈,彰显出毕节试验区民族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

毕节,革命老区,红色热土。1934年1月,贵州省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在毕节建立;1935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现毕节市林口镇的“鸡鸣三省村”召开了常委分工会议;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在毕节创建了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组建了全国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贵州抗日救国军。夏曦、钱壮飞、吴正卿等和许多红军战士热血洒毕节,长眠在此地。毕节还有5000多名热血青年涌跃参加了红军。

毕节,资源富集,生物多样。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资源40多种,其中,优质无烟煤可开采储量达256亿吨,占贵州己探明的煤炭储量的48%以上,硫铁矿、铁、磷储量居贵州之首。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22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0万千瓦。生物资源多样。烤烟产量占贵州省的40%以上,是全国四大烟区之一;盛产核桃、茶叶、生漆、油菜、辣椒、大蒜、天麻,杜仲、五倍子等农特产品,享有“中国竹荪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中国漆城”、“天然药园”之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主要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织金洞,被誉为“地球的彩带、世界的花园”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明珠”——威宁草海,集奇山秀水异石为

一体、被称为“岩溶百科全书”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高峡平潮、古彝圣水——支嘎阿鲁湖;中国十大避暑名山、贵州屋脊——赫章阿西里西山。

试验区 篇6

10月20日,上海召开市政府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在3个半小时的座谈会上,百步亭集团董事局主席茅永红、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李河君、苏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近东、联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刘亭、上海汇银(集团)董事长沃伟东、上海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亿阳集团董事长邓伟、杉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永刚、修正药业集团董事长修涞贵等14位企业家代表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他们提意见直言不讳、提建议善意中肯。

@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明善 “我们开拓海外市场往往遭遇融资难,自贸区能不能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创新服务?”

@科瑞集团董事局主席郑跃文 “如果能解决现在自贸区政策制度上不清晰等问题,上海就能成为民营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傅军 “自贸区对民营企业到底有哪些利好,上海能不能尽快提供指导细则。”

在场企业家们普遍认可上海的投资环境,看好上海的发展前景,更是一致认为自贸区建设为民营企业迎来了在上海发展的最好时机。

@张 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自贸区成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中国现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期,如果经济体制改革跟不上的话,反而会阻碍经济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说第二季发展阶段最重要的问题是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改革。这时候改革,看过去几十年改革对于未来改革有很大不同,过去几十年改革是支撑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未来改革是改革过去不到位的地方,包括方方面面内容,特别集中在投资、金融方面。而面对这些方面政府对这个市场干预会越来越模糊,因此未来改革必须扫清体制上障碍,这样中国经济才会有未来更好发展。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述评 篇7

关键词: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理论研究

1研究概况

对第三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展开的理论研究始于2005年, 但直到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获批之后才有大量研究论文出现。随着武汉与长株潭两个试验区的设立, 全国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布局基本完成, 2008年研究论文数量明显下降。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5~2012年论文公开发表数量见图1。20123月14日通过CNKI全文检索, 在题名中检索“综合配套改革”, 2005年至2012年的文章1546篇, 期刊535篇 (其中核心期刊发表147篇) , 硕博论文29篇, 重要学术会议论文47篇, 重要报纸877篇。就文献量而言, 2007、2008两年是发表文章最多的两年, 分别高达总文献量的21.69%和21.08%。

2基于津沪深三地的研究在成渝两地设立试验区之前的研究

在成渝两地设立试验区之前, 基于津沪深三地的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深入, 相关的主要理论问题都已涉及。

其一, 试验的背景、意义、内涵与特征。

中国改革模式面临重大转型, 如改革从以经济体制为核心向经济与社会全面深入变革转变, 从普惠向存在利益调整的多数人受惠转变, 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等。

其二, 改革开放的路径不同。从“政策优惠牵引、开放搞活拉动”、“外来型”的发展模式转变到不依赖于特殊的优惠政策, 侧重于自主创新的“内源式”的现代化模式。

其三, 试验的理论依据与空间扩散模型。

此外还对试验区的设置要求、试验重点展开的领域、津沪深三地试验状况等做了研究。

3成渝试验区设立之后的研究

2007年6月重庆市与成都市获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 针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文献迅速涌现, 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对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和意义形成共识。

第二, 明确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置在重庆市和成都市的原因。

第三, 初步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目标与任务。

第四, 初步明确了改革的主要领域和难点问题。

第五, 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

第六, 对统筹城乡改革试验进展的总结。

4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后的研究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设立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前, 有少量研究针对中部地区, 主要是武汉城市圈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

近期少量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主要来自天津、广东、海南的一些学者。迟福林和方栓喜对四批改革试验区进行了综合比较, 进一步分析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背景、意义、内涵、重点和关键。

52009年深圳试点建成以来的研究

2008年人们对改革试验区的研究热情的平静下来后, 2009有开始了初步理性的研究综合改革试验区。出现了相对区分清晰的研究领域, 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统筹城乡 (教育) 综合改革。

理论界对统筹城乡的分析, 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 国内众多学者进一步的针对成渝的“统筹城乡”专题进行了细化的研究, 研究重点放在了教育综合改革上。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城乡统筹办公室研究员李涛[1]认为必须坚持农民主体性预设, 通过改革实践, 建构良性持续互动的城乡教育链;重庆市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欧岚[2]以重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 对统筹城乡教育的问题与实践进行了探索。

其二, 旅游。

用旅游来发展经济是近年来综合改革研究的一个重点,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罗明义等研究的旅游经济、旅游经济与开发、旅游政策领域。罗明义[3]等从7个方面阐述了云南省主要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探索框架;毛剑梅[4]等综合地分析了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内涵。

其三, 资源型社会/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是国家综合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研究中部地区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沙学院管理学教授钟惠英[5]认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动力机制由四方面驱动力构成;山西省吕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肖盼和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丁[6]指出推进山西省成为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客观必然性。

6近期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国近期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2005年以来, 相关研究的开展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导向和宣传作用。但是, 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状况仍然相当薄弱, 存在一些重要不足。

第一, 研究文献呈明显的地方性分布, 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全局意义不相适应。现有文献作者和发表刊物主要分布于天津、深圳、上海、重庆、成都等获批设立试验区的省市, 其中较多研究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解释带有明显的地方倾向, 其他省市除少数论证本地区有必要设置试验区之外, 对这一关系改革大局的论题缺乏广泛深入的关注。

第二, 缺乏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风险与阻力的研究。现有文献缺乏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风险与阻力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缺乏专门的研究, 更多地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作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实现率先发展的重大机遇。

第三, 缺乏运用现代前沿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证分析。除少数研究之外, 现有研究多是对改革试验的理解、描述、设想和经验总结, 缺乏运用前沿理论与方法的深入分析, 也缺少基于大量事实与数据较为严格的实证分析, 这不利于按照科学发展的原则开展改革试验。

第四, 随着改革试验区布局的基本确定, 理论界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关注热情迅速降温, 相关研究也越来越集中在统筹城乡、城市圈 (群) 建设、建设两型社会的具体操作层面, 对深层理论问题的关注迅速减少。

7对山西研究热点的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 对山西研究热点可以针对性地提出四点借鉴:

第一, 对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研究应当建立在本地研究的基础上, 逐渐的转向对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综合基础理论研究, 不可狭隘专注地于对山西的专门研究, 也不可偏颇的放弃对山西本地的特色研究。

第二, 试从风险和阻力的角度研究综合改革试验区, 不可一味的研究其重要性, 要具体到可操作层次上, 对操作层的风险进行细化研究, 从而提出有助于操作借鉴意义的建议。

第三, 运用更加创新的, 但也必须是更加科学的方法和实证分析来研究综合配套改革。在对改革试验的理解、描述、设想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分析大量的事实和数据, 量化分析综合配套改革。

第四, 保持理性的心态对待综合配套改革研究, 坚持长久的研究, 坚持要对山西综合配套改革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涛.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公平治理:农民视角下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和成都若干乡镇调研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5) :75-81.

[2]欧岚.统筹城乡教育的问题与实践探索—以重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J].探索, 2009, (3) :149-150.

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构想 篇8

一、建设海南自贸区的意义

( 一) 有利于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2013 年底, 中央提出构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 海南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要冲, 是我国与东盟各国海上交往合作的最前沿, 海南自贸区是最理想的试验区和缓冲区, 有助于打造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平台, 更好地促进区域各国在各领域的合作发展, 进而打造区域“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 二) 有利于南海战略的创新实施

南海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海域, 中国的海上战略通道和重要资源开发基地, 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支点。2012 年6 月, 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沙市, 标志着南海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海南建设自贸区探索海洋经济合作开发新模式, 是贯彻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优化沿海区域开发布局的客观需要, 是维护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必然选择, 更是促进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睦邻友好, 稳定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战略举措。

( 三) 有利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创建背靠大陆、面向东南亚的自贸区, 在国际旅游开放发展的带动下, 发展一批具有外向型特征、富有竞争力的热带海洋特色产业, 有利于丰富国家自贸区战略的具体实践, 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海南建立自贸区的优势

( 一) 特区岛屿省份, 有改革先行先试的基础和经验

海南四面环海, 地理位置相对独立, 便于封闭管理, 具备担当国家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天然优势。同时, 海南特区、海口综合保税区、洋浦保税港区、国际旅游岛建设等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的长期实践, 为海南自贸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 二) 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设施现代完善

海南是中国所属南海区域的门户岛屿, 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部分的最南端, 与越南、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隔海相望, 是中国管理南海的最佳基地。海南仅本岛海岸线就长达1823 公里, 管理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 石油潜蕴藏量约328 亿吨, 天然气蕴藏量约12 万亿立方米。全省拥有沿海港口15 个, 千万级国际机场2 个, 岛内高铁、高速、公路等陆地交通条件日益完善, 海陆空立体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形成。

( 三) 航空旅游发展迅速, 国际旅游岛已具雏形

航空旅游业已成为海南的核心优势产业, 配套的26国免签证、航权开放、离境退税、离岛免税、邮轮游艇旅游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更是不断提升海南吸引力。2013 年, 海南旅游收入超过400 亿元, 接待游客3600 万余人次。

( 四) 高端国际会议及活动密集, 影响力与日俱增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金砖国家三亚峰会、中非合作圆桌会议、世界旅游旅行大会、亚洲市长论坛等多个重要的国际大型会议和活动的成功举办, 让海南聚集了更多世界的目光。截至2013 年底, 海南省已同36 个国家建立46 对友好城市。

( 五) 对东盟经贸发展迅速, 潜力巨大

2013 年, 海南对东盟的贸易额27. 38 亿美元, 比2010 年增长92% , 东盟各国来琼投资和海南企业对东盟投资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三、海南自贸区的建设构想

( 一) 打造临港产业区、贸易物流区及金融综合区

结合海南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 形成临港产业区、贸易物流区、金融综合区“三位一体”的功能布局。

建立临港产业区, 依托机场, 重点发展航空物流、国际会展、购物免税、仓储加工、飞机维修、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业务, 打造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空港。

设置贸易综合区, 围绕海洋经济、热带农业两大产业, 重点发展海洋油气勘探、船舶工业研发、海洋运输管理、海洋渔业、热带农产品加工交易以及配套金融服务等业务, 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交易为一体的开放型、创新型、生态型产业发展平台。

设立金融创新区, 发展离岸金融、战略新兴产业、总部经济、国际健康医疗、文化娱乐、银行保险、信息服务等产业, 构建国际化的工商支持服务体系, 打造绿色、高效、人文、和谐的现代化自贸区服务中心。

( 二) 重点发展航空旅游、海洋经济、热带农业、离岸金融及健康医疗产业

1. 打造热带岛屿航空旅游独特品牌

以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圆桌会议、观澜湖高尔夫世界杯、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要国事会展赛事活动为契机, 发挥海南第3、4、5 航权开放政策优势, 将三亚新机场打造成为中国通往欧美、非洲、东南亚等地的国际中转站, 成为海南走向全球的空中门户。建设以飞机采购、空运分拨、高端维修、保税展销等业务为重点的空港功能服务产业链, 打造区港一体的全球物流重要中转节点, 发展全球飞机引进、维修、检测、租赁业务, 为国内外航空公司提供国际水准的保税、维护服务。同时, 探索“前展后贸”联动模式, 实现就地观摩、签订合同、办理进出口手续, 并允许货物出区展示展销。

围绕自然观光、邮轮游艇、酒店服务、免税购物、旅游金融等重点业务, 打造热带岛屿旅游独特品牌。简化入境手续, 扩大免签证国家范围, 鼓励度假式的旅游免签证制度。拓展外资投资领域, 推出旅游投资优惠政策, 引导外资建设酒店连锁集团、中外合资/外商独资旅行社。发展滨海度假旅游、海洋观光旅游、海岛旅游、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海上运动旅游, 开通南沙海岛邮轮航线。实行更加优惠的离岛免税政策, 并实现与香港及国内免税店联动发展, 建设旅游购物免税天堂。积极发展旅游金融, 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发行旅游发展债券、组建旅游开发银行和股份制金融机构。

2.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根据国家南海开发战略, 依托海洋科技创新, 重点发展南海油气勘探开发、船舶及海工装备研发设计、国际航运及船舶管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渔业加工贸易及涉海金融业务。设立南海开发产业发展基金, 支持大型石油公司加大海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提高海南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构建国有、民营、国际资本合作模式, 打造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产业链。引入全球领先的船舶及海工装备企业, 通过国际合作、自主创新、金融支持等手段提升研发和技术运用水平。加强海洋生物技术研究, 打造国内重要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积极拓展外海和远洋捕捞, 培育发展休闲渔业,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造大型远洋渔船, 组建远洋捕捞船队。积极发展金融租赁、海洋基金、海洋保险、海洋银行等涉海金融业务。

3. 深度挖掘热带农业资源

充分发挥热带农业资源和品牌优势, 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南繁育制种、热带农作物加工及贸易、农产品物流等优势产业, 把海南建成面向国际及国内市场的“大菜篮”和“大果盘”。加快国家南繁育种基地建设, 建设南繁科研试验基地和南繁种业繁制种生产区, 组建中国南繁科学研究院, 将南繁基地建设成为国家农业技术转移的农业科技“硅谷”。重点推进天然橡胶、槟榔、胡椒、椰子等热带作物及畜禽、南药等特色产品的加工及贸易, 打造东盟热带作物集散地。以农超对接、农批零对接为主要模式, 建设数字农业, 形成高效率、低损耗、调节灵敏、产销稳定、渠道畅通、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海洋水产品交易平台, 积极发展现货竞价交易和现货远期交易。

4. 建设面向东南亚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根据自贸区建设需要, 重点从金融机构及业务准入、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及投融资服务支撑等三方面推动试验区参与国际竞争。

支持中资、外资银行入区, 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银行; 支持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 支持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机构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 支持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海洋油气、热点农业、能源矿产及金融资产类交易平台; 支持区内金融机构开展离岸业务、跨境投融资服务、跨境电子商务服务等; 支持试验区租赁企业开展境内外航空租赁、邮轮租赁、医疗器械租赁、海洋装备及其他相关标的租赁服务。

支持自贸区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 建设重点面向东南亚的人民币离岸中心; 支持第三方办理人民币贸易投资结算; 支持试验区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 支持企业集团设立本外币资金池, 简化资金池管理,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根据国家监管和自贸区建设需要, 先期构建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 既控制资金大量进出的风险, 又利用离岸金融的优势, 促进资金流动。后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自贸区建设进程, 探索分离渗透型金融市场。最终在风险可控和效率提升的前提下, 全面放开资本账户管制, 形成全面渗透型和内外一体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鼓励企业及个人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实现跨境投融资自由化。投资方面, 简化企业跨境直接投资核准程序; 允许以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方式 ( RQFII) 投资境内证券市场; 支持境外企业使用人民币赴内地直接投资。融资方面, 允许注册在自贸区内的中外资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他区内机构从境内外融入本外币资金; 允许区内企业赴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 先行先试拓宽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 支持区内企业境内外上市; 支持金融机构进入国内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和发行债券。

5. 发展高端医疗养生产业, 打造国际健康岛

培育发展高端医疗养生产业, 通过引进新加坡、泰国、印度、韩国等国际知名医疗产品及项目, 重点围绕检测、医疗、康复、养生领域, 打造国际一流的特色健康医疗胜地。大力支持外资和社会资本进入医院、医疗实验、高端检查、第三方检测、医疗保险等领域; 完善医疗服务配套。研究制定境外医技、医护人员在海南执业的相关政策; 减免医疗设备、耗材的进口税和消费税; 开辟医疗贷款便捷渠道; 支持区内医疗机构进行国际认证, 发展国际医疗保险。

( 三) 完善自贸区监管制度

1. 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借鉴国际通行规则, 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 研究制定自贸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 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 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

2. 实行“一线放开, 二线管住”的海关货物监管原则

按照“一线完全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 区内自由, 入区退税”的原则, 强化海关监管协作, 提高监管效率, 在监管到位、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促进自贸区内货物、服务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包括: 探索简化进出境备案清单, 简化国际中转、集拼和分拨等业务进出境手续; 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 支持园区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扩大“绿色关锁”的实施范围, 即从空港口岸延伸扩张到海港口岸; 探索推进海口综合保税区、洋浦保税区两地海关监管结果互认、监管数据共享。建设物理围网内公共信息平台, 进出物理围网货物在平台上统一申报, 对物理围网内企业进出口货物可自愿申请实行预归类、预审价和原产地的预审核, 自境内进入物理围网内的货物, 企业可先入区后申报。此外, 加强与东南亚国家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管协作, 实现信息互认、互联、互通。

3. 实行资金分账管理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 自贸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先行先试。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 以“风险可控、稳步推进, 适时有序组织试点”为原则, 实行区内、区外, 居民、非居民, 境内、境外账户分账核算管理。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外账户、境内区外的非居民账户、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以及其他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之间的资金可自由划转。条件成熟时, 账户内本外币可自由兑换。

4. 设立法定管理机构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设立自贸区法定管理机构并授予其省级管理权限, 依法负责自贸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招商引资、制度创新、综合协调等工作。同时, 整合海关、检验检疫、边检和海事等口岸单位的职能, 形成协同统一的新型监管主体。自贸园区管理机构在授权范围内集中统一办理行政审批, 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制定行政审批实施标准, 促进行政审批规范化、标准化, 减少行政干预, 放松管制, 放开市场。

参考文献

[1]杜颖.21世纪海上丝路与海南机遇[N].海南日报, 2014-04-14.

[2]迟福林, 李昌邦, 陈文, 陈岚桦.南海开发计划与海南战略基地建设——对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建议[J].经济参考研究, 2005 (51) :2-9.

[3]林莹, 邓韶勇.海南岛海岸线总长1823公里[N].南国都市报, 2011-05-07.

[4]纪惊鸿.委员:海南矿产88种海域油气资源占我国1/3[EB/OL].http://www.hq.xinhuanet.com/finance/2013-01/28/c_114520288.htm.2013-01-28.

[5]海南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2013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hi.stats.gov.cn.2014-01-24.

[6]中国 (南海) 改革发展研究院.策划天涯:立足海南的追求和探索[G].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7]中国海洋经济信息网.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EB/OL].http://www.cme.gov.cn/gh/hn.htm, 2005-07-17.

广东自贸试验区正式启动建设 篇9

4月22日上午,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仪式在广州南沙举行,标志着广东自贸试验区正式启动建设。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透露,目前共有6500多家企业入驻自贸试验区。他表示,非常欢迎各国尤其是港澳投资者在这里投资兴业。广东自贸试验区将进行一揽子改革,加快建设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直接对接的营商环境,为投资者提供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

据介绍,广东自贸区立足于推动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合作,辐射泛珠三角区域和内陆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徐少华表示,广东将进一步解放思想, 坚持先行先试,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既认真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的好成果、好机制,又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准确把握《方案》确定的战略定位,将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

据悉,广东自贸区将放宽港澳企业的准入限制,为港澳企业在广东自贸试验区的投资发展带来更大的便利。同时,今年负面清单也将在内资领域开展试点,根据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的方案,先在广东实行内资负面清单试点。

据了解,广东省将通过四方面建设自贸试验区:一是着力建设与国际通行规则相对接的营商环境;二是着力建设权责一致的行政管理体制;三是着力促进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合作,进一步放宽港澳企业的投资准入;四是着力促进三个片区错位发展。

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广州南沙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丁红都表示,在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中 , 面积最大的南沙片区将面向全球 , 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在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高端制造等领域 , 南沙将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和推出一系列创新措施。

试验区 篇10

一、建立国家试验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 我国参与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竞争的需要

软件和服务外包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不断加快, 从而促进了软件和服务外包快速发展。2007年, 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贸易额约2000亿美元, 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4000亿美元。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正在参与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竞争, 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服务外包承接国, 2007年软件和服务外包出口额达到400亿美元, 占全球市场的20%以上。虽然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给IT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但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是不会因此改变的。

印度发展软件产业的重要战略举措是, 打造若干领军城市和集中发展区域, 带动全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如印度软件之都、世界十大“硅谷”之一的班加罗尔, 软件和服务外包出口额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服务外包基地, 班加罗尔拥有现代化的软件产业基础设施;拥有规模庞大、国际化水平较高的软件产业集群;拥有先进的教育体系、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拥有健全的投融资机制和完善的政策体系, 从而为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与印度存在着较大差距。一是软件出口额较少。2007年, 我国软件出口额为60亿美元, 其中软件和服务外包出口额只有20亿美元, 约占印度的5%;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出口额最多, 也不到班加罗尔的十分之一。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班加罗尔的软件园都拥有“世界电信港”设施, 与全球通讯快速便捷;而大连软件园作为我国最大的软件园, 通讯设施远未达到这个水平。三是软件企业规模较小。印度TCS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 从业人员近10万人;而大连东软作为我国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 从业人员只有5000人。四是国际化水平较低。班加罗尔聚集了一大批世界500强IT企业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 为19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提供外包服务, 软件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大连作为我国最大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 国际化发展远未达到这个水平。五是政策不完善。印度对服务外包有非常健全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政策支持力度之大令人难以企及;而我国在服务外包企业认定标准、税收优惠政策、电信市场准入政策等方面尚不完善, 使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政策障碍。

由此可见, 我国要抓住机遇抢占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市场, 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印度班加罗尔的经验, 选择基础较好的城市建立国家试验区, 努力将其打造成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 带动全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

(二) 大连建立国家试验区具有比较优势

1. 大连的发展模式适合建立国家试验区。

我国各个软件产业基地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发展模式:第一种是以嵌入式软件和国内市场为主的发展模式, 如北京、广州、成都、西安等市;第二种是以嵌入式软件为主、兼顾国内外市场的发展模式, 如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天津等市;第三种是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主的发展模式, 这样的城市只有大连。显然, 大连的这种发展模式更适合建立国家试验区。

2. 大连建立国家试验区具有区位优势。

当前, 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务60%来自日本, 20%来自欧美国家。大连由于与日本有着地缘、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联系, 对日服务外包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因此, 大连建立国家试验区可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日本服务外包市场, 同时逐步扩大欧美服务外包市场。

3. 大连建立国家试验区具有投资环境优势。

大连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 形成有利于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投资环境。一是软件园生态环境优良, 为软件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基础设施较完备。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建成后, 将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软件产业基地。三是国际化水平较高。引进了200多家外资软件企业, 包括40多家世界500强IT企业, 为软件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开辟了广阔前景。四是教育基础较好。拥有全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软件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 为软件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五是科技创新体系较完善。拥有十几个科研基地、几十家研发机构和孵化器, 为软件自主研发创造了良好条件。六是政策环境较好。制定了软件产业扶持政策, 建立了软件产业信誉体系, 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 大连建立国家试验区可以充分发挥投资环境优势, 培育和引进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企业, 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4. 大连建立国家试验区具有产业集群优势。

大连高新园区拥有500多家软件企业和5万多名从业人员, 软件销售收入占全市的80%。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建成后, 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软件产业集聚区, 能容纳20~30万名从业人员, 每年创造上千亿元的软件销售收入和数百亿美元的软件出口额, 从而形成强大的软件产业集群。因此, 大连建立国家试验区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促进软件产业快速发展, 尽快建成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

5. 大连建立国家试验区有利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大连被国家第一个授予“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称号, 并被美国IDC公司评为全球离岸交付指数城市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连软件园“民办官助”的发展模式被国内许多城市借鉴和效仿, 软件园业务已扩展到苏州、南京、武汉、天津、成都等市。因此, 大连建立国家试验区可以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 带动全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 大连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建立国家软件和服务外包试验区, 这不仅是我国参与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竞争的需要, 对于加快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软件产业基地, 打造规模较大、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软件产业集群;建设国内外一流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培育高素质的软件人才队伍;建设国内外一流的软件研发基地, 提高软件自主研发能力;实现服务外包政策与国际接轨, 促进软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从而为我国参与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市场竞争做出更大贡献。

二、大连建立国家试验区的主要措施

(一) 加快建设软件产业基地

科学规划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按照“现代化、国际化、人性化、生态化”的原则, 采取向国内外公开招标的方式, 制定最具科学性的建设规划, 确保软件产业带建成基础设施完备、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良、辐射功能强大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软件产业基地。

建设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在交通方面, 建设JD型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在能源和环保方面, 提高水电气热供给能力, 建设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综合处理厂;在通讯方面, 建设由高宽带通讯设施、跨国通信网络、数字交换与传输设施、集成化网络服务平台、卫星地面站组成的“世界电信港”设施;在综合服务方面, 建设现代化商务设施和全方位、高标准的生活服务设施。

(二) 大力发展软件企业

支持国内软件企业发展。支持骨干软件企业做大做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争取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扶持中小软件企业快速成长, 克服技术障碍和融资瓶颈, 推进软件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争取在中小板市场或创业板市场上市。

推进软件产业国际化。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设施,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发挥现有世界500强IT企业的示范作用, 吸引更多的外资软件企业落户。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采取专业招商、定向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 争取引进更多的世界500强IT企业。

(三) 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进军国内信息化建设市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IT业的负面影响, 坚持“内外并举”的方针, 瞄准国内信息化建设市场需求, 重点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求, 大力开发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其它信息技术, 为国内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拓展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不断优化软件产业结构, 抢占产业链、价值链的上游位置, 向国际高端服务外包市场进军。巩固对日服务外包市场, 逐步拓展欧美服务外包市场;巩固现有ITO业务市场, 逐步拓展系统集成、嵌入式软件、整体方案设计等外包业务市场;巩固现有BPO业务市场, 逐步拓展金融、财务、人力资源、物流、工程设计、动漫制作等外包业务市场。

(四) 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软件人才培养。支持高校、软件学院和职业中专扩大软件人才教育规模, 鼓励社会各类培训机构扩大软件人才培训、实训规模。采取中外合资合作方式, 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软件学院, 重点培养架构师、设计师、估价师、工程师等高级软件人才;采取国际合作方式, 开展软件人才境外培训。

加强软件人才引进。积极引进国内软件人才, 利用人才市场、人才招聘会等渠道, 发布人才需求信息, 吸引国内各地的软件人才落户。大力引进国外软件人才, 利用海外学子创业周、软交会、国际招商说明会、各类驻外机构等渠道, 实施优惠的人才政策, 吸引留学人才和国外高级软件人才入驻。

(五) 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科技孵化器体系。建设软件专业孵化器, 扩大孵化规模, 完善孵化功能, 推进软件自主研发, 促进中小软件企业快速成长。完善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建设高标准的软件试验基地, 设立大容量的软件信息库, 配备先进的软件检测设备、大型计算机和高速数据传输设备, 为软件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建立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 引进国内外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 建立规模较大的风险投资基金, 为中小软件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和IPO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鼓励其它投资机构和民营企业开展风险投资。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科技产权交易市场, 为中小软件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建立“代办股权交易系统”, 为中小软件企业开辟上市渠道。

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组建多种形式的软件行业协会,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引导软件企业规范化发展。依靠行业协会, 开展政策协调、咨询评估、资质认证、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信用担保、投资促进、市场开发、贸易谈判、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等工作, 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六) 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实现服务外包政策与国际接轨。一是制定服务外包企业认定标准, 明确规定从事ITO、BPO业务的企业都属于软件企业, 享受国家的有关政策。借鉴班加罗尔的经验, 对服务外包企业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二是研究和制定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 合理解决服务外包企业的销售收入统计、监管和征税等问题。三是行政监管与国际接轨。在海关监管方面, 简化软件出口的通关程序, 建立软件出口“绿色通道”;在电信监管方面, 逐步向外商独资企业开放电信增值业务, 发放经营许可证;在外汇管理方面, 简化服务外包企业的外汇账户及支付流程, 放宽小额非贸易购付汇限额;在人员出入境管理方面, 简化因公出境审批手续, 为出入境人员提供各种便利。

试验区 篇11

《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提出,选择1个跨省级行政区域(京津冀)、4个省级行政区域(上海、广东、安徽、四川)和3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核心区(武汉、西安、沈阳)进行系统部署,探索系统改革的有效机制、模式和经验。下一步,这些区域将如何推进创新改革实验?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的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高技术司司长綦成元、副巡视员孟宪棠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搭建一个永不落幕的创新环境

有记者问,创新驱动发展如何真正和经济增长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联系在一起?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哪些具体的工作举措?

高技术司司长綦成元指出,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着力点,“发展”是立足点,所有工作最终落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上。“驱动”是关键点,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要变成可持续发展目标,驱动转化连接要做好。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经在路上,今年经济运行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产业分化、区域分化加强。綦成元介绍,今年1—8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两位数,比工业增速连续8个月高4个百分点,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增长点层出不穷,这些行业抗风险能力较强,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带动作用也较突出。东部沿海地区较早对创新驱动转型进行了布局、部署,能够保持较好的投资效率和发展质量,经济增长比较平稳,发展后劲也比较足。其他一些地区有的产业结构偏重、偏粗,资源性依赖比较强,经济下行,行业、企业效益也下降。

“因此,创新驱动发展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早谋划早主动。”綦成元表示,为了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注重三方面工作。

第一,更加注重营造适应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发挥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起草了一系列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政策性文件,包括年初的电子商务、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这些文件都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这些政策的制定,突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重点是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创新、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强调依靠新的技术带动新产业,拓展新的消费。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分别成立相应的国务院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任务分工,提出路线图、时间表,采取一些相应的行动计划、工程包等等,为市场营造更加好的发展环境,支持技术突破应用示范,支持各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第二,更加注重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在当前还是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管理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更加强调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都是一些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现行管理可能不适应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新产业的发展。因此要通过管理改革的方式来主动适应。一方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加强各方面制度的协调,更好地协调适应新兴业态、新兴产业的发展。包括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培育新的增长点。在投入方面,加强改革,发挥好引导作用,政府通过转变原来的投资方式,改变以前选拔式的投入模式,更多地通过市场公平竞争来推动,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国务院8月6日正式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筹备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也是转变投资方式的重要举措。基金总规模400亿元,将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参与,预计超过1800亿元。基金完全采取市场化运作,委托市场机构按照国家发展的一些战略重点和方向,积极支持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特别是创业环节的早中期、初创期一些创业创新的企业来发展,为后期新增长点的培育、经济结构的调整奠定好基础。

第三,更加注重调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有生力量,调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关键在于“放”,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突出明确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放”。具体是“三放”:放宽政策、放宽市场、放宽主体。放宽政策,就是放宽约束性政策,实行普惠性的政策。放宽市场,主要体现在放宽市场准入,取消行业限制。放宽主体,重点体现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创新创业人才自由流动,让千千万万个创业者活跃起来,凝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綦成元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协调机制,制定了3年行动计划,重点坚持地方在若干区域形成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小环境,包括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咨询辅导,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动开展。同时,按照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积极在全国搭建一个永不落幕的创新环境,永远为创业者做好与投资者的对接,不断为大家提供创业咨询服务等各方面的支撑。

与现有各类试验区之间是何关系

有记者问,有哪些具体措施保障文件执行全面推进创新改革试验?

高技术司副巡视员孟宪棠表示,要坚持问题导向,形成政策合力。改革试验目的在于探索路径,瞄准当前全面创新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

第一,要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下,建立一个部际协调机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担任召集人单位、科技部担任副召集人单位,同时会同国务院各个相关部门和承担试验任务所在区域的省级人民政府共同组成,来指导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

第二,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要积极研究支持改革试验的相关政策措施,要求各地结合改革试验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在地方实践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靠地方改革机构、协调机制来推进;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授权开展改革的事项,由地方提出来,部际协调提出具体落实政策措施。

第三,发挥部际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强对改革试验的监督评估和推广应用,组织对试验区域进行年度监督检查和第三方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宣传和推广典型经验。

有记者问,当前我国推进的各类改革试验较多,如何处理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与现有各类试验之间的关系?

孟宪棠表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涵盖了市场准入、要素价格倒逼创新、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对市场的行政干预、推进金融改革、科研院所改革和高校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用好利益分配杠杆,让创新者获利,推进人才流动和激励人才创新,完善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建立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机制,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改革,促进国内的技术品牌“走出去”等一大批重要的改革举措,体现了全面创新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而已经开展的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验区、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改革试验,主要瞄准某个领域或某特定目标进行试点示范,在某一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经验,为全面创新改革创造了条件。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将继续发挥好现有各类改革试验的作用,强调既相衔接又相区别。第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现有各类试验区作为依托,重点突出推进改革,而不是政策给予,以避免形成“政策洼地”;第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现有各类试验区主要承担特定的功能性改革任务;第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突出阶段性,按3年进行总体规划,年度分解、滚动推进,不同试验区域的改革任务体现差异化。

在八个区域开展创新改革试验

有记者问,选择八个区域开展创新改革试验是基于什么考虑?这八个区域报国务院批准的进展如何?

孟宪棠介绍,这八个区域选出来很不容易,它们都承担着重要而不同的改革任务。试验区域的选择重点把握了“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数量要少。考虑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系统性强、难度大,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选择几个区域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同时自贸区的试验也充分证明,聚焦少数区域,集中力量改革,更容易取得突破和实效。

第二,坚持短期内能够取得重点突破。考虑到改革任务不能遥遥无期,要尽早出经验、出成果,以便面上推开,所以试验区域布局从改革创新基础条件好、能够通过改革和试验步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区域入手,率先实现创新驱动转型。

第三,坚持示范带动作用强。改革试验综合考虑了不同区域的基础、优势和特点,在试验任务设计方面体现了差异化,比如,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长三角核心区率先转型,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促进产业承东启西转移和调整、加速军民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等等,由此带动各种类型的区域转型发展,体现了区域布局各有侧重。且强调问题导向,针对每个区域在创新驱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来确定这个区域的发展定位和改革的方向、目标。

试验区 篇12

2013年, 国家批复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省金融办批复普洱建设“云南省绿色金融服务中心”, 强化产融对接, 以“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金融新政大力支持普洱市发展绿色产业。在此指导下, 普洱市金融业稳步健康发展, 有力地支持了普洱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业各项存贷款持续快速增长

截至2013年末, 普洱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01亿元, 同比增长21.9%, 增幅比全省高5.2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398.5亿元, 同比增长22.1%。

二、金融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宁洱、墨江、景东被列为全省“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县, 启动以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与农房“三权三证”抵押融资为重点的“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工作。在试点工作带动下, 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13年末, 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5.7亿元, 同比增长39.7%;涉农贷款余额196.8亿元, 同比增长24.6%;累计发放小额贷款8.2亿元, 扶持创业12053人, 扶持企业105户, 鼓励创业和带动就业1.7万人。

三、保险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年内全市保险机构增至19家, 截至2013末, 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1.04亿元, 同比增长20.74%, 增速高于全国9.2个百分点, 排名全省第7;全市赔付支出3.02亿元, 同比增长18.22%。

四、民营金融、普惠金融快速发展

2013年新批复4家小额贷款公司, 截至2013末, 全市共27家小贷公司获批复开业, 实现九县一区全覆盖;注册资本达5.91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3.34亿元, 新增贷款3621万元, 成为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的重要补充;进一步加强银担合作, 组建成立普洱市绿色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资本为6300万元, 为各区县、各部门提供融资担保平台。

五、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实现三个突破

2013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达24.9亿元, 同比增长56.7%。结算对象包括42个国家和地区, 范围由东南亚地区辐射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乃至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三个突破”即:外商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实现零突破、服务贸易人民币银行结算额1238万元, 实现历史性突破、边境贸易进口人民币银行结算实现零突破, 达到3.2亿元, 改写了普洱市一直以来只有出口而无进口人民币银行结算业务的局面, 宣告了普洱市边贸进口业务均采用现钞结算时代的终结。

普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生态、资源、政策优势, 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黄金前沿”。2013年11月, 国务院批复《云南广西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在云南省金融办的支持下, 经普洱市金融办努力, 普洱市被纳入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这是普洱金融改革创新、支撑绿色经济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具体来看, 有十大机遇。

(一) 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 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

目前, 跨境人民币结算手续复杂, 限制太多。个人携带现钞额度较小一直是制约普洱市与周边国家贸易投资快速增长的瓶颈。《方案》提出, “创新现钞出入境携带证制度, 研究放宽个人携带人民币现钞出入境额度”。这意味着人民币现钞通过试验区出入境更加便捷, 中老、中越、中缅双边经贸和投资往来更趋密切, 境外民众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及使用频度将大幅提高。普洱市可据此争取开展跨境个人人民币结算试点, 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 为往来经贸投资人群提供更加高效、快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二) 扩大货币互换规模, 建立沿边离岸金融市场

目前, 中国和东盟及南亚国家之间的货币互换规模较小, 有些甚至只有10亿元人民币, 若投资一个百亿人民币项目, 需要10年才能兑换完货币, 根本无法满足双边商贸和货币流通需求。《方案》提出, “扩大与东盟和南亚国家本币互换规模, 完善货币互换机制”。这一举措将有力地加强双边金融合作, 促进边境贸易和投资, 符合试验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共同利益。普洱市可大力推动中老、中越、中缅货币互换, 扩大人民币流通规模、留存数量和认可度。探索建立沿边离岸金融市场, 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形成一个以人民币为磁场, 具有影响力的沿边区域人民币市场。

(三) 壮大金融机构建设,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目前普洱市有银行9家, 截至2013年10月末, 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73.2亿元和378.9亿元, 均居全省中下游。另有保险公司19家, 证券公司2家, 外资金融机构还是空白, 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总体滞后。《方案》提出, “支持符合条件的东盟和南亚国家金融机构到试验区设立外资金融分支机构, 支持大型银行根据自身发展战略, 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 以法人名义到东盟和南亚国家设立机构”。普洱市可制订金融机构建设专项政策, 既“引进来”外资金融机构, 又推动本土金融机构“走出去”淘金, 鼓励本土银行为境外项目开展人民币贷款业务, 开展境内外联动的人民币融资产品创新。未来还可引进更多证券、保险、基金、金融中介等各类金融机构来普洱市设立机构, 最终形成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

(四) 建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

《方案》提出, “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试点。探索发展符合国家政策的区域性股权转让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拓宽非上市企业融资渠道”。从全国来看, 经济越发达地区, 股权融资越快;经济越落后地区, 股权融资需求也越大。近年来, 为了拓宽企业股权融资渠道, 国家在上海、天津、重庆等相继组建场外股权转让市场。目前, 普洱只有1家上市公司, 除此之外没有一家企业能够从资本市场融资, 银行贷款成为企业融资的唯一途径。今后, 普洱市企业除了可在主板上市融资外, 对于暂时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 还可参与“新三板”和上海等地股权转让市场进行股权融资, 从而有力地拓展了企业股权融资渠道。甚至在条件成熟时, 还可向国家申请在普洱市建立云南场外股权转让中心。同时, 在全省完成清理整顿交易所工作的基础上 (即将结束) , 打造辐射东盟和南亚的矿权、林权、碳汇权和普洱茶、咖啡、文化产品等区域性要素交易市场。

(五) 扩大跨境融资规模, 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 仅全球外资私募基金就有10多万亿美元, 但由于外汇管制, 无法进入国内市场。《方案》提出, “拓展人民币回流机制, 研究将东盟金融机构纳入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试点范围, 探索境外人民币以贷款方式投资试验区重要产业项目。探索符合条件的境外合格机构以人民币为计价货币, 募集海外人民币资金, 在试验区依法发起设立公募或私募证券基金”。普洱市可抢先其他州市与人行、银监、海关等部门对接, 依托绿色经济的广阔前景, 吸引更多东盟人民币资金投资普洱市, 把普洱市打造成为东盟资金回流的首选地。同时支持东南亚机构在普洱设立各类证券投资基金, 在不炒房、不炒股、不炒汇的前提下, 加大绿色经济服务力度。

(六) 放宽民间资本准入, 支持民营金融发展

《方案》提出, “支持民间资本与其他资本按同等条件进入银行业, 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 参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这打破了金融市场准入的国有资本特权, 赋予了民间金融国民待遇, 冲破了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玻璃门”和“弹簧门”。目前, 普洱市有村镇银行1家, 注册资本3000万, 小贷公司26家, 平均注册资本2000万, 股权基金公司3家, 民营金融发展和培育还不充分。此次方案提出“允许民间资本主发起设立民营银行”, 改变了以往成立民营银行必须由国有股份制银行主发起行的束缚。普洱市民间资本充裕, 可大力支持和鼓励九大异地商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 结合普洱市建设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加快组建“普洱绿色发展银行”。同时, 加快民营金融培育, 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小贷公司、股权基金、融资租赁、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各种新兴金融形态;或参股国有金融机构重组改造, 为全国发展混合所有制金融机构探路。

(七) 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跨境金融信息合作

《方案》提出,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跨境合作。推进试验区与南亚国家信息交流与合作。允许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境外沿边地区使用。鼓励支付机构建立面向东盟和南亚国家的跨境零售支付平台, 建立跨境金融信息服务基地”。目前, 普洱市县级金融资源供给缺乏, 县域和农村金融服务便利程度低, 非现金结算覆盖率低, 县一级没有工行、中行, 三个县没有建行, 大部分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普洱市可以跨境金融合作为契机, 加强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增加县域金融机构数量, 谋划沿边金融网点布局, 加快跨境征信系统建设, 加快发展沿边跨境人民币业务。普洱市可抓住“建立跨境金融信息服务基地”这一新机遇, 规划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园”, 引进跨境金融机构数据中心、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灾备中心、客服中心等金融中介后台入驻, 在全省形成独具特色、配套齐全、服务专业的金融后台产业聚集区。

(八) 推进保险市场发展, 强化保障服务能力

《方案》提出, “积极开展双边及多边跨境保险业务合作, 大力推动中国与东盟和南亚国家在保险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为对方国家保险公司在本国开展风险评估、资信调查、查勘定损提供便利”。目前, 普洱市有保险公司19家, 其中财险公司10家, 寿险公司9家, 保险密度仅333.2元/人, 远低于全省586元/人和全国1143.8元/人的平均水平, 保险深度为3.1%, 也不太高。这次方案提出要积极发展跨境保险。普洱市可大力推进全市保险机构同缅甸、老挝、越南在机动车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出口信用保险、旅游保险等保险业务合作。同时, 针对普洱市健康养老和生物制造两大主打产业, 积极引进在健康险、责任险和农业险等方面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 进一步拓宽全市保险市场。

(九) 扩大跨境支付清算规模, 拉动跨境电子商务

《方案》提出, “加强与周边国家支付清算系统的合作, 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为周边国家提供跨境支付服务”。目前, 跨境支付清算系统不畅, 致使跨境支付受阻, 为了完成支付, 居民不得不携带现钞出境。加强与周边国家跨境支付清算系统的合作将使普洱市跨境支付更加便利, 同时也催生了跨境电子商务的新商机。近年来, 越南、老挝等国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其与深圳、东莞、义乌等贸易重镇的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双边贸易新的增长点。2012年越南电子商务年收入20亿美元, 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60亿美元。普洱市可争取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工作, 开展货物贸易、留学教育、航空机票及酒店住宿等跨境结算业务。同时, 跨境支付系统的开通还能推动全市咖啡、茶叶、石斛等农产品区域交易市场走出国门。

(十) 建立跨境金融合作交流机制, 打造普洱国际名片

《方案》提出, “健全跨境金融合作交流机制。打造沿边地区跨境金融合作交流的平台”。普洱与老挝、缅甸、越南、泰国等周边国家都具有良好的全面合作基础。今后, 可建立以金融为主题的跨境交流合作机制, 举办沿边跨境金融论坛等活动, 开展货币管理模式、防伪技术与反假币等培训交流, 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宣传, 促进与周边国家的金融监管协作和信息共享, 增进双方在审慎监管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等方面的协调。

上一篇:桥面铺装下一篇:分享改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