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式教育

2024-10-20

螺旋式教育(共10篇)

螺旋式教育 篇1

高校创新能力是一所高校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而高校创新系统整体效率的高低则成为衡量高校创新力的标准。特别是众创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浪潮中,高校创新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支撑着整个社会创新体系;因此,探索三螺旋理论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全民创业活动蔚然成风,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校追捧的对象,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创新教育是指为了使人能够创新,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而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1]。高校创业教育往往由创新文化与创业能力两部分组成。创新文化是软实力,烘托创新氛围,引导人创新思维;而创业能力却是硬实力,如商业机会识别和把握、风险控制、融资、管理等能力。创业文化与创业能力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由培育创新文化逐步发展为凝练创业能力。创业能力形成源自基于创业文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业理论知识掌握和创业实践中形成的技巧和能力。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是指创业能力教育的问题,如创业理论知识学习、创业实操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例如,涉及各个创新教育主体积极性不高与协同力度较差、扶持政策滞后、创业教学内容的横向与纵向协同密度低、创新成果转化协同保障机制缺乏、创业文化培育与宣传不理想等问题。协同是解决资源从分散、封闭、各自为战到集聚、开放、融合增效的有效途径[3]。因此,运用三螺旋理论加以修正,构建三螺旋理论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模型,相互借力,通力合作,以深度整合高校、企业、政府三方资源,提升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绩效。

2 三螺旋理论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模型构建

20世纪90年代H.Etzkonwitz等[4]首次提出三螺旋理论以诠释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企业、政府三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大学、企业和政府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均是创新的重要主体[5]。在高校创业教育协调创新过程中,结合三螺旋理论,修正三螺旋模式,三个圆形中的高校、企业与政府是三螺旋结构的主体,不再表现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而是以高校为核心、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支撑。高校、企业与政府三方重叠之处是三螺旋结构的核心单元即混合型跨组织,也是高校创业教育新型组织,汇集了高校、企业与政府三方资源。高校、企业与政府三个主体之间存在着“互动”和“自反”的关系,是三螺旋理论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基础。“互动”是指高校、企业和政府在协同创新中彼此融合、互动协同,又相互重叠与交叉;“自反”表现为三方各自具有独立身份,同时又突出了其他两类主体的特性。在同一时间内,每个主体履行自身创新职责的同时,也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形成一个以高校为核心、政府为主导和企业为支撑的三方合力的作用格局,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为重叠部分即混合型跨组织,随着时间的变化,三方合力有所微调,引起混合型跨组织发生改变,进而形成螺旋式动态变化发展趋势。见图1。

2.1 高校在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

高校是创新教育协同创新知识源的主要提供者以及各类创新人员的培养者与输送者。高校与政府之间突破了简单的隶属关系,权力下放,扩大了高校自主权,构成新型契约关系。政府委托高校行使创业教育权力,辅助于政策、财政、各类教育资源的支持,同时评价创业教育活动整个过程。高校具有的功能包括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攻关支持、基础研究支持、各层次人才支持等。因此,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争取校内外诸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与高效利用,以期提高创业教育效率[6]。

2.2 企业在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中的支撑作用

企业是技术应用者、追求利益最大化者、创新成果转化的推动者。企业希望通过高校发挥创业教育的作用,获取人才、技术等支持,实现降本增效。企业愿意配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形成主次分明,通过高校资助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参与与支持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活动,并以高利润回报、创建孵化基金等形式反馈创业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等混合型跨组织。同时,企业也通过税收形式、就业机会、公益活动等回馈政府。企业责任表现为技术市场拓展、科研成果转化、创业导师支撑、技术需求供给等。

2.3 政府在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从国家层面制定各项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政策,如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政府主导制定规划、提供政策资源和公共服务,引导企业和高校加入创业教育协同创新活动,鼓励各类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知识共享。政府重视混合型跨组织,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通过权力管理、制订规则、资源配置等手段,协调高校、企业、政府三方主体之间的关系,引导创新合作顺利开展。政府职能包括融资平台搭建、助力技术成果转化、创业资金提供、创业文化倡导、优惠政策支持等。

2.4 混合型跨组织即创业教育组织(创业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创业教育组织是高校、企业、政府三方主体形成耦合作用关系的结果[7]。该模型中,高校、企业、政府三方相互交叉,交迭部分产生混合型跨组织,表现形式可以为创业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等。混合型跨组织在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过程中主要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聚集了信息、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承载政府对创业教育支持的各项政策,企业对创业教育支持的实践活动,通过混合型跨组织创新平台,形成了高校、企业、政府三方之间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化创业教育。

3 三螺旋理论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

3.1 创新思想导向机制

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思想认识的转变,在三螺旋中,政府、企业愿意不愿意配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构建高效的思想导向机制[8]。1)从战略层面协同。高校、企业、政府各主体机构充分意识到三方的目标重叠,从思想意识层面达成愿景协同。通过基于共同愿景下达成的为高校、企业、政府均有推动作用的创业教育项目推进协同改革和发展,进而视为协同效应形成的牵引动力,三方的主体应准确识别彼此的定位并达成有效的创业教育项目合作。2)以思想政治教育统领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大学生是创新教育的受体,创新人才培养是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只是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而且也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优良的创业基本品德素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创业观。3)树立正确创业教育理念。由于高校在三螺旋中处于核心地位,政府与企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高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综合评估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就业难已成共识,但要反思为什么就业难,无外乎就是大学生缺失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高校、企业、政府三方主体在三螺旋中总是处于动态性平衡,高校根据国家政策、企业需求,革新教育理念,更新与充实教学内容,包括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与新技术的运用,围绕着以大学生为中心,以政校企合作为契机,建立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引导大学生创业。

3.2 组织保障协同机制

三螺旋中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关系中涉及到高校、企业、政府等。三方主体构成一种混合型跨组织关系,可以通过建立正式的合作研究中心或联盟等协同组织(如创业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形式实现,从而提升三方协同的层次。组织协同也是以创业教育项目和任务为中心,实施目标完成后进行成果评估,明确协同效应的绩效。协同组织的成立有助于提升执行力,增加归属感,促进过程协同,实现个体目标间的螺旋推进。协同机制强调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关系,实现创业教育最优化。三螺旋中需要建立具有重叠、交叉功能的双方或三方混合型跨组织,如创业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等,设置若干机构,制订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机构工作职责,为协调各方行动、信息、资源提供组织制度保障。高校、企业的创业教育协同创新制度要以政府的政策、制度为依据而展开,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创新和调整。政策保障是保障机制内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他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混合型跨组织应该建立一套固定的制度体系,将保障创业教育的发展列入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共赢的发展规划之中,如创业教育的师资保障、经费保障、校企合作、实训、经营等政策[9]。此外,还需要建立与完善激励约束制度与考核评价制度。

组织制度落实依赖科学的管理。混合型跨组织为了适应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目标任务的开展,必须对组织内各部门进行职能定位,加强管理制度的协同[10]。

3.3 文化协同创新机制

三螺旋中,文化协同是一种隐性保障。政府、高校、企业三者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组织文化,文化认同相似度越高,越有利于相互信任,增强彼此之间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意愿。反之亦然,信任程度较差,文化认同相似度低,文化协同创新无处谈起。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处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大力营造创业教育新文化,内容包括开展探索式学习与协作式学习、积极培育创业精神、树立众创时代的创业观、营造公平竞争与善治的氛围、培育和谐、进取、开拓、拼搏、历险、自强等积极向上的心态等。勿容置疑,高校、企业、政府三方衍生的混合型跨组织成员构成成分复杂,地域、民族、风俗习惯、文化层次、性格、年龄、性别等存在差异,造成文化的认同程度不一,优势与劣势并存;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过程必须重视文化协同的作用。文化协同与信任息息相关,只有彼此相互信任,才能够产生好感,乐于交流与沟通,实现知识共享共知。这就要求发挥混合型跨组织协同的作用,充分考虑各方主体利益与得失,搭建无障碍互动平台,平等、和谐、自由轻松、舒畅地沟通交流,增强彼此的信任,凝聚力与团体意识逐渐强化,进一步实现文化协同,激发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注重、大力弘扬组织成员的协同、合作、平等、创新精神,鼓励创新创造、合作共进,大胆反对集权主义和官僚主义,倡导组织管理人性化,进而有效地激发集体智慧。

参考文献

[1]李时椿.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洪银.构建两阶段偏三螺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04):55-59.

[3]徐占东.“三螺旋”协同创业教育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40-42.

[4]ETZKOWITZ H,LEYDESDORFF L.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EASST Review,1995,14(1):14-19.

[5]张秀萍,卢小君,黄晓颖.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3):28-30.

[6]张冬生,王子杰,齐秀强.开放与担当: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三螺旋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11(2):192-194.

[7]陈桂香.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1):42-47.

[8]叶韵诗.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

[9]马琼.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26-27.

[10]魏静,魏延辉.中国高等教育职业化、地方化与城镇化三螺旋协同关系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5(4):66-71,65.

螺旋式教学法小结 篇2

1.学业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是由小学直升上来的,总体水平不高,个体差异大,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数学学习方法不好,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总体欠佳,还有一批入学水平测试分不到10分的学生。

2.心理特点分析

初一的学生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不再“盲从”,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开始逐步摆脱以模仿为主的接受式学习,向以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主的主动式学习转变。对新知识、新问题,一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二、初一数学特点分析

自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初一的数学总体难度有了明显的下调,对一些概念和法则的要求明显减弱,对数集的区分要求也相应降低,对于计算技巧,不再像以往那样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要求有所加强,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得到体现,重视了数学兴趣的培养,强调了数学体验,特别是成功的体验以及加入了计算器的应用等。

三、螺旋式教学法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初一的数学教学不能太急,不能太快,不能要求一步到位,对于某一单元某一知识点的学习我们不应孤立起来看,要把它放到更大一点的范围来学习,提倡在反复中前进,采用螺旋式教学法。

对于新知识,我们不要求学生一步到位,百分百掌握,只要求学生对基本的方法有所认识,能运用就行了。这些新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断地反复重现,在不同高度的反复重现中使学生能够理解、融会贯通。

力求从旧知识中提炼新知识,让每一个“点”都有根有叶。做到:不突然,过度自然;不孤立,前后有联系;不强求,允许有错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张:

1.多一些描述性的语言,少一点抽象性的表述,逐步深入,螺旋式上升

对于众多的概念、法则,我们主张从具体的例子出发,从表征上来讲述,力求学生先直观地认识它、接受它,再逐步找出它的特点,最后再总结提炼出概念和法则。例如,我们在讲授“两个负数的和”时,我们先给负数賦予具体的意义,把“负号”理解为“欠”,把“-5+(-6)”理解为“欠5元,再欠6元”。有了实际的意义,根据生活经验,学生能很快地说出“欠5元,再欠6元,结果就是欠了11元”。再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欠5元,再欠6元的结果还是欠”,然后进一步得出“欠的钱数是:5+6=11元”。这就从直观上得出了两个结论:(1)欠了再欠的结果还是欠。(2)欠了再欠的结果是两次欠的数量相加。最后,把它提升为求“两个负数的和”的法则。当然,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用这种把“负号”理解成“欠”的思维方式。我们认为,这种理解虽然有点“幼稚”,但它不影响其数学思维的发展,而且对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算是有效的。从实践的结果来看,这是比较有效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不会再犯错。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我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2.允许犯错,在不断地纠错中螺旋式提升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要他不犯错,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回想我们自己,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不也常出错吗?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犯的错都是“小儿科”。对于学生也一样,他们在初学阶段难免会出错,不能因为他出错而打击他们,使他们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这将得不偿失。对于错误,我们的做法是:允许犯错,在不断的纠错中螺旋式提升。例如,在讲授“两个有理数相乘”时,很多同学对于“符号”的确定掌握比较困难,会出错。他们会把“-3×6”的结果写成“18”。我认为,这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醒和不断纠正中来达到“熟练”掌握。如果要一下子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那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是不现实的。因为有一大部分学生,他不是不知道“乘法法则”,犯错的主要原因是习惯造成的,在小学6年的学习中养成的习惯,在他们的眼中“负号”是个多余的怪物,真正地接受它需要假以时日。类似的还有“绝对值”问题:“绝对值为2的数是什么?”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的得数是“2”。你一说,他马上又知道了。对于这一类问题,我们认为,在课堂上不必太过强求,让他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慢慢接受,因为就“乘法法则”而言,今后见面的机会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在“去括号”时再重复,等等。总之,在课堂上要允许犯错,在不断地纠错中螺旋式提升。

3.提倡互帮互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让小组成员在讨论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促进其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大这一特点,对每一节课我们都留出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允许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别的同学那里去,参与合作。我经过三年多的试验,证明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篇幅关系,不能在这多说,以后有机会再与各位沟通交流。

初中数学不好教啊!可能你有和我一样的感受。我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曾记得我的大学老师说过:数学是教不会的。经过了这么多年,我才渐渐地悟出这句话的道理。数学是一门对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处处都是高度抽象了的形式化的公式和定理,对于我们初中的学生来说这太难了,我常对学生说:你们已经不错了,你看我,我读了18年数学,也只是这个水平。对于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如果不想“越教越差”,请从现在起就有意识地去保护学生那仅有的一点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不要总是指望他们对每个问题、每个知识点都能一步到位,请你相信:大多数知识,特别是理科的知识,都是螺旋上升的,只有在不同的高度和要求上反复重现,知识才会真正被掌握;不要担心学生一时的不懂,只要信心还在,希望就在。

最后我要说:数学是教不会的,数学是在熏陶中悟出来的。多给我们的学生一点自主的时间吧,多一点理解和包容吧!在攀登数学巅峰的过程中,没有直升电梯可坐,只能脚踏实地,在那弯弯曲曲盘山路上一步一步螺旋上升!

螺旋式教育 篇3

(一)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中党风廉政教育的作用。

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稽查执法、案件查处、行政审批、监督抽检、检验检测等方面, 极易诱发腐败行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岐山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指出:“2014年,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规违纪问题5.3万起, 处理党员干部7.1万人, 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3万人”。因此, 新时期新常态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更显重要。

(二) 沉默螺旋理论。

沉默螺旋理论是德国学者诺尔·纽曼于1973年提出的一项大型民意理论, 该理论假设社会以鼓励来威胁个体偏差的行为, 人们在表达观点时, 如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 就会积极参与进来, 这类观点会如滚雪球一样快速扩散;而如果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 即使自己赞同它, 也会保持沉默。如此循环往复, 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 越来越为世人所接纳, 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沉默的螺旋”理论说明, 党风廉政教育工作要充分和有效地发挥作用, 必须注重对教育过程优化的研究, 让优质的观点、良好的风气、优良的品德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让不良的信息、劣质的观点、不良的风气在民众中销声匿迹。而这离不开良好的传播环境建设, 有赖于“良好的教育场”的营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大环境的“意见气候”——群体意识一旦形成, 便对干部职工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很强的导向和制约作用。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公务员廉政教育的警示

(一) 强化意识形态教育, 形成有效的党风廉政教育警示育场。

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于法国革命时期, 创造了“意识形态”, 以表示“观念学”, 指得是观念的起源、演变、性质等研究, 而“意识”是人多持有反映思想客观存在的最高形式。意识的产生由“感觉”“知觉”“意象”三者产生构成, 意识可以内化成为一种“生存信仰”的表现, 它可以变成一种普世价值。“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食品药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近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不懈努力下, 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实施, 积极营造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是, 当前食品药品监管面临着新体制、新职能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考验。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要结合实际, 从保障民众饮食用药用械安全、确保民众“舌尖上的安全”等方面强化意识形态的灌输, 形成并强化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对“为国把关为民服务”的服务理念, “服务公众健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核心理念深入骨髓, 形成主旋律的“多数强势”信息, 使负面信息成为“少数劣势”, 从而实现对多元思想生态的引领, 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能动的纽带”引领作用, 实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对全社会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二) 加强舆论宣传教育, 形成正能量的党风廉政“意见领袖”。

1.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传播效应, 形成党风廉政教育的“意见气候”。诺儿·纽曼认为沉默螺旋是强调个人对于公众意见的知觉, 对于使用知觉方面的意义来解释, 来自公众意见的压力这一点是重要的。沉默螺旋的理论核心概念有:准统计感、意见气候。“准统计感”在沉默的螺旋中, 是认为人类本身有“准统计器官”“意见器官”与“统计直觉”这三种功能。个人能够利用这三种功能来观察社会环境, 来判断支持与反对意见的分布, 特别是可以用来评估某些建议与观点的起伏。自媒体的兴起让民众能更广泛的接触到各类信息, 但是这些信息庞杂, 良莠不齐、随时变化, 这些不确定的信息就像是气候一样捉摸不定, 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冲击下, 令人难以捉摸。要达到有效利用就必须去芜存菁, 因此必须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技术, 具有较强思想引导能力的理论宣传工作者。比如设置各单位党建工作、廉政教育微信账号公共号, 强化公务员对意见的知觉, 构建党风廉政教育的“意见气候”。

2. 充分利用正面积极的典型例子, 形成党风廉政教育的“意见领袖”。

“沉默螺旋”指出意见所形成的氛围就像是气候能罩着个人, 对个人的内心来施加压力, 这些无形之中逼迫个人压力是无所不在的。党的十八大以来,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有部分高级官员因为严重违法违纪落马, 在这些大案要案中发现了在我们身边的蛀虫。但是我们的周围虽然时不时有“老虎”“苍蝇”出现, 仍有一些如金子般闪光的人物显现, 比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呼吸道病毒疫苗室主任、研究院李长贵, 在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全力攻关, 推动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诊断试剂国内率先上市, 展示了我国在新疫苗研发中的科技实力。2012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举办的“十大药监之星”活动, 从全国31个省 (区、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胜出的10名“药监之星”, 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他们就与我们一起工作, 这些鲜活的例子都能成为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党风廉政教育路上的“意见领袖”, 道德上的精神指引。

(三)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构建党风廉政教育的厚重基石。

1.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我党多年的实践证明, 加强党政班子建设、从严治党、端正党风的关键, 在于建立和巩固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制度和机制, 党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是党的各项任务得到贯彻落实的关键。制度为纲, 纲举目张, 唯有通过强化制度建设这个“纲”, 达到“张”全局党风廉政教育的目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根据每位职工的岗位实际, 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 设立“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管理”三道防线。如, 食品药品监督抽查一线的工作人员, 根据其岗位职责要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要点、防控措施要点等, 建立个人“责任状”, 构建起反腐倡廉建设与行政业务之间的关联机制, 严密业务流程, 严格管理监督, 防止发生各种违规违纪问题。

2.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构建清正廉洁的内部环境。

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形成一个公正、公开、清廉的内部环境。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开展以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为重点的学习党章活动, 组织党员干部认真研读十八大报告和党章, 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内涵实质, 并结合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特点做好学习安排, 保证内容、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利用七一建党日、九三抗日胜利日等特殊日子, 开展“八项规定与作风建设”党风廉政教育专题课、食品药品监管与廉洁自律党课, 组织干部职工参观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展览等活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形成一个单位内部的“意见气候”场。在这个场景范围内, 进一步强化干部职工的廉政意识、法纪意识和忧患意识。

(四) 强化责任追究, 构建良好的制度约束机制。

1.健全监督检查常态化制度, 把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监督重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监督抽查, 唯有不定期对市场上的食品药品进行监督抽查, 才能确保为民众饮食用药安全保驾护航。与此相同, 唯有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机制, 抓常、抓细、抓长, 弛而不息、正风肃纪, 才能不断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通过严肃查处违反作风建设规定的行为, 指名道姓通报曝光典型案例, 确保中央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落实到位。针对专项资金使用、财务报销、基建和技术装备建设等, 进一步健全决策审批程序, 严格财经纪律, 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和财务收支定期审计工作。建立和完善系统内部巡视制度, 坚持定期巡视与随机巡视, 专项巡视与常规巡视相结合的原则, 开展专项巡视。

2. 落实惩防体系建设各项任务, 坚定不移地抓好“廉洁从检”各项工作。

食品药品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 而一旦爆发大规模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就极易引发社会问题, 因此必须坚持“一岗双责”, 把党风廉政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贯穿到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各个方面, 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从源头上保障队伍安全, 确保队伍廉洁自律。要始终绷紧“科学执法为民服务”这根弦, 排除各方面干扰, 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把廉洁自律始终贯穿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之中。

三、结论

“沉默的螺旋”是新闻传播学的经典理论, 在传播领域包含的注重传播环境、氛围的营造、气候意见形成的环境场、意见领袖的魅力等, 对提高干部职工党风廉政意识、提升自我审视, 确保队伍建设“廉洁、自律、干净、担当”等很有启发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通过构建社会主义良好意识形态、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等措施, 使“沉默螺旋”中的党风廉政教育正面积极一方不断强化, 负面一方不断弱化, 提升了干部职工的队伍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岐山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EB/OL].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http://www.ccdi.gov.cn/special/dscqthy/dscqhhg_dscqthy/201410/t20141023_29266.html.2014-10-24.

[2][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董璐,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3]蔡志强.如何克服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721/c40531-27335895.html.2015-7-21.

螺旋式掌握分数应用题策略的探讨 篇4

【关键词】 分数;应用题;单位“1”

分数应用题的解题其实也是有章可循,根据分数的特征,分数应用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第二类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第三类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数。任何一个分数应用题均是由此三类问题演化而生,所以分数应用题的理解掌握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遵循螺旋式三阶段进行学习。

一、第一阶段熟练掌握三种基本类型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其中实际包含两种常见分率,即部分与部分与部分与整体。

例如:男生20人,女生25人。下列几种问题:

(1)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2)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3)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

(4)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

(5)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6)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这六个分率任何一个又可以得出其他5个,加强转化训练,特别要熟练转化“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变成“甲是乙的1+(或-)几分之几”可类似反复的练习,这对于后面分数应用题的解答起到铺垫作用。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单位“1”×分率=对应量,在这个阶段算理的理解也就是份数思想要时时贯穿把握。同时应突出应用题中单位“1”,对应分率和对应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个重点,抓住“找出与量相对应的分率”这个关键。

例如:“一堆货物200吨,第一次运去总数的1/5,第二次运去总数的1/4。

下列几种问题:

(1)第一次和第二次各运多少吨?

(2)还剩多少吨没有运走?

(3)第一次比第二次少运多少吨?

(4)两次一共运多少吨?

根据各问题的特点,归纳得出:已知标准量与对应的分率,用乘法计算,“与量对应的分率”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没有直接告诉的题目,应先求出“与量对应的分率”。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数。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率。分数除法实际上也是求1倍数的问题,在这里便于理解,可以把它放在倍数问题中一起思考。

例如:(1)松树有60棵,松树是杨树的2倍,杨树有多少棵?

(2)松树有60棵,松树是杨树的4/5,杨树有多少棵?

通过这样的对比,结合线段图,很容易理解60÷4/5是怎样除的,为什么这样除,实际上松树也是平均分,突出了松树4份与杨树5份的关系。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再次强调同种量率的对应关系。

例如:(1)松树有60棵,松树是杨树的4/5,杨树有多少棵?

(2)松树有60棵,松树比杨树少1/5,杨树有多少棵?

继续结合线段图对比,感受4/5和1/5两种分率的意义,突出4/5对应松树的棵树而1/5对应松树比杨树少的棵树,松树的棵树需要除以松树棵树所占分率,所以第(2)小题需要60÷(1-1/5)。

例如:(1)松树有60棵,松树是杨树的4/5,杨树有多少棵?

(2)松树比杨树少15棵,松树比杨树少1/5,杨树有多少棵?

由于分数应用题中有一个“量率对应”的明显特点,对一个单位“1”来说,每个分率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数量,而同一个单位“1”和不同的量可以形成不同的分率。这组对比题可以突出不同的量除以其所对应的不同分率可以求出同样的单位“1”。

二、第二阶段乘除混合分数复合应用题

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判断区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还是可以先通过对比题感受乘除法的不同。

例如:(1)足球30个,篮球比足球多1/5,篮球有多少个?

(2)足球30个,足球比篮球多1/5,篮球有多少个?

根据乘除法应用题特点总结出“一找,二看,三判断”的解答步骤。找:找单位“1”;看: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在这一解答步骤熟练的基础上又可以出现如下变式。

例如:足球和篮球一共30个,足球是篮球的2/3,足球和篮球各有多少个?

这题按照总结出的解题步骤可以得到一共的量÷一共的分率=单位“1”,即30÷(1+2/3)就可以得到单位“1”篮球的个数,进而可得出足球的个数。但是我们在初学分数应用题时就知道1个分率可以转化出多个分率,这里就可以将其转化为“足球占总个数的2/5”或者“篮球占总个数的3/5”,这样单位“1”就成了已知的总个数,可用分数乘法直接求出。综上,单位“1”已知未知决定分数乘除法,但通过分率转化可以改变单位“1”。

三、第三阶段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题型多,千变万化,但我们也可以适当总结一些解题方法。例如:

1.工程问题。工程应用题都可把工作总量作单位“1”。这类问题就适合在一条线段上解决,在线段上容易找出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2.统一单位“1”。在题中如果出现了几个分率,而且这些分率的单位“1”不同,量的性质相异,在解题时,必须以题中的某一个量为单位“1”,将其余量的对应分率统一,才可列式解答,这一过程又常常运用单位“1”的传递性。

3.关注不变量。有许多数量前后发生变化的题型,但总存在着不变量。解题时要善于抓住不变量为单位“1”。而这其中又可以分为部分量不变和总量不变两种类型。

螺旋式教育 篇5

一、三螺旋理论简述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理论基础是三螺旋模型。该模型由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颇彻斯分校政策研究中心主任Henry Etzkowitz创立, 它是一种创新模式, 旨在研究大学、产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三螺旋模型是指通过结构性策划和制度性的安排, 以经济发展为纽带而结合起来的大学 (University) 、产业 (Industry) 与政府 (Government) , 三方都是创新的主体, 大学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源泉, 产业是进行创新的基本场所, 政府是确保三方具备稳定的合同关系的保障 (1) 。在三螺旋模型中大学 (U) 、产业 (I) 和政府 (G) 是技术经济的生产力要素, 三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感染, 进而演变为政府与产业 (IG) 、政府与大学 (UG) 、产业与大学 (IU) , 最终变成抱成一团又螺旋上升共同相互作用 (UIG) 为核心的三重螺旋新关系 (见图1) , 以此达到各自效应的最大化 (2) 。

目前, 国内外三螺旋模型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创业型大学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的研究上, 比如张卫国进行三螺旋理论与欧洲创业型大学的实践研究 (3) , 张金波探索三螺旋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实现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 (4) , 亨利·埃茨科威兹 (Herry Etzkowitz) 探讨创业型大学利用三螺旋模型将核心功能从教学与科研扩展到经济与社会发展 (5) 等。虽然创业型大学主要指的是研究型大学, 但它说明高职院校与产业、政府之间因缘相生的关系。与创业型大学相似, 高职院校与产业、政府之间也存在三螺旋关系, 与创业型大学所不同之处在于高职教育的三螺旋模型更关注技术而不是知识, 更注重应用而不是理论 (6) 。因此, 本文以珠海为例, 将三螺旋模型应用到高职教育, 可以清楚地认识高职院校与产业、珠海政府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更有效地推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关系研究。

二、珠海高职教育与经济互动的现状

(一) 珠海政府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

多年来, 珠海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 坚持珠海教育和经济共同发展。珠海现有10所高校, 在校大学生已达到12万人, 高等教育规模居全省第二, 规模和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在高等教育阔步向前的同时, 珠海的职业教育近年来也在兴旺昌盛地发展起来。珠海政府2007年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 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09年出台《珠海市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方案》提出构建具有珠海特色产教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1年通过《珠海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 准备建立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2013年与德国工商大会签署设立中德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备忘录;2014年通过《中共珠海市委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并批准成立珠海职教集团。这些意见和方案的出台为显著提升珠海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 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使珠海的高职教育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 珠海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经过30年的不断优化调整, 珠海经济目前呈现健康发展态势: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第二产业居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呈不断上升发展趋势 (见图2) 。珠海经济发展呈现出工业化步伐加快, 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2000年以来珠海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均高于50%, 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2010年珠海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从75.17%逐渐下降到2012年的24.65%;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从2010年23.48%逐渐增加到2011年73.63%;拉动珠海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从第二产业逐渐过渡为第三产业 (见表1) 。2012年珠海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业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的增长率均超过了2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也比较迅速, 增长率高达19.5%, 形成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珠海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中指出珠海将优先发展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制造、家电电器制造、软件、交通设备制造、旅游和会展、物流、教育以及文化等产业。2014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1 857.32亿元, 同比增长10.3%, GDP增速居珠三角第一, 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优化为2.6∶50.6∶46.8。

数据来源:2013年珠海市统计年鉴和2015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数据来源:2011-2013年珠海市统计年鉴。

(三) 珠海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良好

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是珠海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珠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及文化支撑, 在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04年珠海高职教育起步, 10年来珠海高职教育形成以公办学校为主体, 民办学校为补充的发展局面 (见表2) , 拥有在校生37 237人, 涵盖计算机、电子信息、通讯、制造、土建、财经、公共事业、法律、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等10多个高职教育职业技术门类。

数据来源:《珠海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和各高职院校相关数据。

三、珠海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珠海政府对职业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和投入单一

1. 珠海政府对高职教育缺乏整体规划

由于政府缺乏对整个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 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本科院校出现了不必要的恶性竞争。例如, 中职学校讲授本应高职阶段讲授的内容, 而高职院校则增加本科院校课程的教学内容, 各院校只考虑到自己的招生问题, 欠缺对学校自身师资力量实际情况的教学定位, 导致教师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各专业的恶性竞争, 不利于珠海培育各层次的优秀人才。

2. 珠海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单一

珠海政府资金投入有限, 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投入, 例如2011-2014年珠海中等职业教育总投入的15亿元中, 珠海财政只投入了1亿元。除了资金以外, 珠海政府应加大投入对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有利的其他各类资源。

(二) 珠海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技术高技能人才

1. 珠海经济发展需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珠海经济稳步发展, 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而随着珠海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 迫切需要数量众多、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目前珠海的人才结构不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急切需要高职院校融入珠海经济发展, 培养适应珠海产业调整的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人才。

2. 珠海产业发展需要高技术高技能人才

目前, 珠海以“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为发展目标, 大力实行“人才强市”战略, 全力构建“三高一特” (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海洋经济和生态农业) 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沿海沿江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在珠海“三高一特”现代产业发展中, 不仅需要大量研究型人才, 还需要大量高技术高技能人才, 而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可以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 (见表3) 。

注:人才贡献率数据为区间年均值, 其中2015年数据为2011-2015年的平均值, 2020年数据为2011-2020年平均值。数据来源:《珠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

(三) 珠海高职教育与珠海经济发展不协调

1. 珠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适应珠海社会的需求

由于珠海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企业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 所以高职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 珠海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职业教育体系, 难以为中职学生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也缺乏培养技术顶尖应用型人才的渠道。珠海中高职院校之间专业设置衔接不畅, 如珠海中职学校开设的航空服务与管理和农机使用与维修、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无法在高职院校找到相似的专业, 这与珠海发展航空产业和特色农业很不协调 (7) 。

2. 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不能与珠海优势产业结构相匹配

相对于珠海产业, 珠海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不协调, 难以满足珠海产业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从近年来珠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来看, 珠海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也不相适应 (8) , 比如珠海高职院校的专业大部分集中于第三产业, 而与珠海特色产业中第一、二产业相关的海洋经济和生态农业类、高端装备制造业类相关的专业则没有设置, 也没有设置与珠海的优势产业中的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力能源和石油化工产业相关的专业。因此, 调整高职院校专业结构, 对加强珠海高职教育的发展及珠海经济的飞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基于三螺旋的珠海高职教育与经济互动

“人才是第一资源”, 近年来珠海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对城市发展起到有效支撑。珠海经济的发展, 显然不仅依赖于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而且依靠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与珠海经济的发展是彼此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从珠海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 要发展珠海经济, 应立足于珠海高职教育, 在珠海政府的宏观引导下构建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具有创新性、适应珠海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基于三螺旋的珠海高职教育与经济互动是指珠海政府、珠海高职院校和珠海产业集群三方有机互动, 创立全方位的多方合作机制, 共同培养人才。构建高职教育与珠海经济“三螺旋”互动模式的关键是要构建互需、互利、互通、互赢的合作机制, 珠海政府起引导作用、珠海产业起主导作用、珠海高职院校起主体作用, 立足珠海、依托珠海、服务珠海 (见图3) 。

(一) 珠海政府应打造多元化职教发展格局, 实现各院校错位发展

1. 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

珠海政府需要从顶层设计规划好珠海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和版图, 整合珠海职业教育资源, 统筹协调珠海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发挥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珠海政府应搭建与珠海产业布局相适宜的中、高职院校集群板块, 推进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模式, 打造以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为核心, 重点建设香洲区的现代服务集群、金湾区的航空港口集群和斗门区的机电农林集群三大板块。从市级层面统筹规划管理, 可以有效防止各职业院校之间抢专业、抢生源、抢师资、抢资金等无序竞争现象, 引导其错位共同发展。

2. 引导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结构

根据珠海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定位, 珠海政府应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指导, 优化专业建设目标、内容和评价机制, 对符合珠海产业发展的理工类、经济类专业及承担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学科进行专项扶持, 引导职业院校主动调整专业结构。调整原有的财政补贴方式, 将更多财政补贴投向符合珠海建设现代“三高一特”产业所需要的学科和专业, 并加大对这些学科和专业的师生的资助力度, 为珠海壮大“三高一特”产业人才库、服务经济发展进行新探索。

3. 探索珠海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政府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 促进社会力量参与, 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构建具有珠海特色产教结合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政府应把握高职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的探索, 引导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 培养更多人才, 并在做好资金、师资保障的支持情况下, 充分利用本地应用型高校、高职、中职技工学校的办学优势, 搭建公办高校、公办职校、民办职校和企业办职校等多层次、多元化职业教育资源, 形成珠海中职、高职、本科乃至研究生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 珠海产业应通过行业和协会,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1. 组建行业和协会, 搭建高职教育同产业的桥梁

为促进珠海产业和珠海高职教育结合, 密切珠海高职教育与珠海产业的联系, 应充分利用珠海行业和协会, 同珠海高职教育共同策划专业设置和调整、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实训课程等, 搭建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桥梁, 以便培养适应珠海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人才。同时, 行业和协会应协调珠海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教育的人才的供应之间的关系, 构建适应珠海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 加大高职院校合作力度, 培养适应珠海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加大高职院校合作力度, 重视珠海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企业的利益诉求, 充分发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搭建校企“双主体”合作模式。首先, 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关系, 突显企业的主体作用, 利用体制约束和制度保障来体现企业的法人主体、市场主体、投入主体、风险承担主体和利益分配主体等主体地位;其次, 应构建动力驱动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奖励激励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来保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合法的经济利益和人才利益 (9) 。

(三) 珠海高职院校应结合珠海产业发展, 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1. 结合珠海产业发展, 组建珠海市职教集团

将珠海经济与高职教育结合, 搭建珠海市职教集团, 建立适应珠海产业结构的持续、快速发展的教育机制, 探讨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公平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借鉴苏南高职教育集团、以城带乡的“河南模式”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 与珠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紧密对接, 整合珠海职业教育、教育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等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 形成职业教育的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就业链、成果转化链和继续教育链, 从而培养珠海经济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2. 调整专业设置, 构建基于珠海产业结构的专业群

珠海高职院校应分析珠海人才需求状况, 基于珠海横琴高端服务业, 建立商务服务、金融服务和旅游专业群。高职院校在考虑新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时, 应充分考虑珠海横琴高端服务产业的特点以及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需要, 调整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定位与发展方向, 把握与高端服务专业群相关的人才需求状况和产业转型发展实际, 避免院校之间的盲目竞争, 形成专业错位发展的态势。

注释

11 [美]亨利·埃兹考维茨:《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模式:三螺旋》, 周春彦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年, 第30 -36页。

22 李瑛珊:《珠海航空产业集群创新研究——基于三螺旋模型》, 载于《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 第91-95页。

33 张卫国:《三螺旋理论下欧洲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及其启示》, 载于《外国教育研究》, 2010年第3期, 第53-58页。

44 张金波:《三螺旋理论视野中的科技创新——基于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分析》, 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年第5期, 第89-94页。

55 [美]亨利·埃茨科威兹、王平聚、李平:《创业型大学与创新的三螺旋模型》, 载于《科学学研究》, 2009年第4期, 第481 -488页。

66 匡维:《“三螺旋”理论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 载于《高教探索》, 2010年第1期, 第115-119页。

77 邓佐明:《珠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吻合度研究》, 载于《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第17-20页。

88 钱海军:《基于珠海产业结构调整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 载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第5-9页。

螺旋式教育 篇6

1. 三重螺旋模型的基本概念。

三重螺旋模型是指“作为社会主要机构范围的大学—产业一政府三方积极合作与协作,每一个机构范围都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又保持各自的独特身份;在合作中每一个机构范围都可以起其他机构范围的作用,都可以成为创新组织者。”这两位学者还对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合作关系的测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重螺旋体算法,为大学、企业和政府关系研究开创了定量化的模型和方法,具有里程碑意义。

长期以来,关于校企合作领域理论研究的基础包括交易成本经济学、资源依赖理论、战略选择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组织生态学理论等,缺少专门的理论模型。三重螺旋模型提出后,成为校企合作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虽然该理论针对的是大学与政府、企业的关系,但是其基本观点也成为研究同类关系的重要参照,如高等职业学校与政府、企业的关系的研究。

2. 三重螺旋模型视角下校、政、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在三重螺旋模型中,校、政、企三方通过知识创新方面的合作,能够获得充分的利益补偿,有效调动了各自内部的能动性,使合作成为一种自发的选择,有效解决了校、政、企三方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

第一,大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获得科研成果转化加速、办学经费来源扩大、内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活力提高等收益,一方面成为区域系统中的创新源泉,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提高,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对话中有了更多话语权,有效提升了参与区域经济的动力。

第二,企业作为区域经济中的产出主体,通过打破边界,与大学建立广泛的横向合作与联盟关系,可以获得分散经营风险、节约创新成本、促进管理创新等收益,从而不断强化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使参与校企合作成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三,政府作为区域经济中的管理主体,通过为校企合作提供全面、及时的政策保障,可以获得区域创新水平提高、区域产业的特色化发展、研发投入产出比提高等收益,有效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强化政府促进校企合作的动力。

二、建筑类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动力机制的现状

随着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的大型化和科技化,建筑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趋于复杂。高质量的建筑工程建设越来越依靠企业对新知识、技术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一支高质量的员工队伍是确保企业掌握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的关键。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单独承担技术创新和员工培训的成本很高,因此建筑类企业必须打破边界,与其他创新组织,如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合作。

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在知识和技术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对辽宁省内外七家建筑类相关职业院校的中层干部以上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等20余人进行访谈,我们发现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优势包括:(1)学校具有综合专业优势,有技术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可成为企业的员工职后培训基地;(2)学校可为企业提供实验设备和专业技术服务,配合企业完成工程任务;(3)学校合理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预备劳动力支持,并为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提供了条件;(4)教师可以到企业兼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等。建筑类高职院校拥有的这些先进的设备、拥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团队、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预备劳动力资源等,可以为企业合理分担创新成本,加速企业的创新速度,从而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合作力量。

通过对辽宁省内外54家建筑类企业的调研,目前建筑类企业参与对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还存在较大问题,实现建筑类企业和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的有效融合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1. 企业自身责任不明确制约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天然主体,对参与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长期以来,企业的这种责任和义务并未得到足够的强化。调查显示,在校企合作的发起方式方面,学校主动联系企业占多数,比例为43.25%,企业主动联系学校占28.17%,第三方“搭桥”占28.57%。可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还处于较被动的地位,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动机还没有被充分激发。

究其原因,首先从主观需要来看,建筑类企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和粗放式发展特征比较明显,劳动力供给总量较充裕,部分弥补了结构不合理的弊病。是否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对企业的发展影响不大,企业不需要支付任何教育成本即可获得劳动力。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尚未融入企业自身价值链中,这必然使得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淡薄,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不高。另外,受制于建筑企业生产安全因素的影响,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参与人才培养是其职责与义务,这在主观上也制约了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其次从客观环境来看,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中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造成企业责任可有可无的现状。企业责任感强弱完全依赖于企业的自觉性。例如,实力较强的建筑类国有企业由于设有专门的培训部门,社会责任感也较强,因此对职业教育的参与也较多,合作层次和深度也较好;而民营、个体等类型的中小型建筑类企业受制于经济实力相对弱小的现实,对参与公益性较强的职业教育兴趣不高,更倾向与职业院校进行短期和浅层次的合作,如实习就业和项目开发等,获得自身发展最迫切需要的创新资源支持。

2. 企业利益满足度较低降低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调查发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首要目的是招收满意员工,其次是获得技术支持和员工培训、提升社会知名度、政府政策支持等。由此可见,人才培养质量是企业关注的首要问题。但在入职初期,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的利益诉求难以得到满足,这必然阻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三、基于三重螺旋模型对构建建筑类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的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提高建筑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中,职业院校提高自身人才和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是提高企业积极性的关键,其次是政府的政策支持,这些结论与三重螺旋模型相吻合。但调查对企业自身应采取何种措施涉及不足,而三重螺旋模型恰好为此提供了解决的突破口。

基于三重螺旋模型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构建建筑类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激励机制,并不是从政府、高等职业院校或企业某一方面出发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将三个主体放在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构建中,对其各自的角色和作用进行明确界定和分类分析,构建三者和谐共处的螺旋式促进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上解决制约建筑类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些问题,实现企业和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1. 政府要充分发挥第三方在制度完善方面的主导作用,提高企业与建筑类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

首先,要从物质层面为企业提供激励,完善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其投资进行税收减免。其次,要从意识层面提高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将企业纳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评估、精品课评选、示范校评选等过程中,充分重视企业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意见。第三,从制度层面,一方面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完善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体系,对校企合作行为进行法律意义上的严格规范;另一方面强化企业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利益纽带,建立将企业资质评定与技术人员数量和继续培训质量挂钩的制度,实现双方利益的有效联动。

2. 企业要打破边界,联合建筑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进行技术创新,激发自身动力。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复杂性和互补性提高,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同时拥有全部的资源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联合其他组织创新的成本要远远低于自身生产的成本。现代建筑行业中的技术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发展模式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单纯依靠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因此,作为建筑行业创新体系中的两个较大的主体之一,企业有必要打破边界,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与联盟关系,联合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3. 建筑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

三重螺旋构建的最关键因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要提升自身地位。高职院校要强化对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的鼓励政策。一是要充分利用建筑行业周期性的特点,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使教师成为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二是要健全内部校企合作的制度和组织,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企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中的参与度;三是要完善从招生到实习全程的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潇明,陆小成.知识经济视角下的产业集群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型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

螺旋式教育 篇7

“沉默的螺旋”理论最早是在1974年由前联邦德国女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提出的,随后她在《沉默的螺旋》一书中阐述了这一假设的基本思想。首先,由于害怕被孤立,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少数意见,得不到他人的支持,他会不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保持沉默,如果自己的看法属于多数意见,会得到大家认同,就比较愿意表达出来。其次,如果持少数意见的人选择沉默,那么必定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多数意见显得更强大,这种强势反过来又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个“一方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却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1)。最后,在大众媒介和“意见领袖”的作用下,个人意见差异消除,并产生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二、“沉默的螺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性研究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那么高校思想政教教育作为一种传播活动,“沉默的螺旋”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否存在呢?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推出它存在的前提。如果人们对某一问题有着清晰明确的认知,那么不容易受到意见环境的影响,而处于半懵懂的状态下,则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另外,当有“意见领袖”存在的时候,人们一般就会选择听从他们的观点,对群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最后,从人的心理出发,由于来自群体的压力害怕被孤立,个体通常会改变自己原本的想法而屈从于多数的意见。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不足?

有人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只适用于信息匮乏,媒介单一的年代,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手机、电视、电脑等媒介给受众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不存在信息不足的问题。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想知道的都利用各式各样的媒介查找,所以问题在于,信息的海量并不代表信息的正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因此网络上必然存在着纷繁复杂的信息,信息的数量是加大了,如何选择大家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难题,甚至会出现信息支配人的情况。这一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加上对新事物的好奇,大学生可能会在信息中迷失,大量的信息会导致接受信息的碎片化,真正有用的信息相对较少,或者是对于事物的理解处于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的状态。所以,信息不够充分这一点仍然是不能忽略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见领袖”?

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且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2)。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由于其具备一定的品格、知识,能力、才干等因素而成为意见领袖的现象存在,通常他们具有优势话语权,在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比如高年级优秀的师哥师姐往往在低年级学生当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低年级学生在学校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询问这些意见领袖。还有,在学校网络论坛这样的交流平台,虽然每个成员都有平等发表意见的权利,但是这种“平权性”只是就搜寻技术而言,实现形式上的平等,而当深入具体信息内容时,每个成员在现实中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就会表现出来,使所表达的意见具有不同的影响力(3)。因此,一般在论坛中等级高的元老级别的意见领袖就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但是有时候对于其具体能力、思想水平并不能深入地了解,所以意见领袖的观点仍然存在片面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群体压力”?

有学者认为,在当今信息社会,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多元化,多种文化和而不同,个体之间地位的平等性、教育主客体地位的模糊化都促动着个体意见的自由表达,导致大规模舆论形成的社会条件已经被消解(4)。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合理性的,但是不能全盘否定这一理论,还需要考虑到人的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存在于群体当中,所以人们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感是依旧存在的,并不仅仅由于交往方式的变化就会让这种感觉消失,即便是在网络中,比如微博,事实上人们更愿意浏览转发那些大V的,因为这些微博更具权威可信度,而这些微博往往是引导着舆论的。

由于目前课堂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阵地,在教学当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如果是与教师的观点存在不一致,那么基于自身知识储备限制,对自己的不自信和环境压力,可能就会选择附和、屈从于老师,尤其是当身边的同学都没有别的意见的时候,那么大家就会选择沉默。而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教,学生学,如果学生保持沉默,就缺少一个反馈的过程,那么整个教学就是不完整的,不知道学生是否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因而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沉默的螺旋”的反思

1.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更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让核心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主流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形成“意见气候”,那么这种价值观在传播中将成为劣势意见。网络上的信息丰富,学生都喜欢参与其中。在校园内,要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主旋律宣传的专题网站,还要在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站页面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建立聊天平台,师生可以在其中进行在线交流,也可以建立匿名的心理咨询窗口,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避免学生害怕暴露自己的身份,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老师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从电影、电视剧、微博中挖掘教育的素材,而不是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就只有又红又专的题材,并且对内容加以引导,从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知水平出发,使教育信息更真实、实用,需要适应新的形势提升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让学生产生“信息不足”的感觉,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将被动接受转化为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听课的意愿。同时,教师也应根据“沉默的螺旋”形成的心理机制,从学生的心理入手,研究“沉默”问题,找到“沉默”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保持平等、亲切的态度,运用说服的技巧,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上课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个别谈心、疏导教育等,有针对性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

3.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沉默的螺旋”理论,通过营造集体氛围和“意见领袖”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的教师、辅导员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成为主流思想与文化的传播者。学校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增强舆论的引导力度,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结语

我们需正确认识“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人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将“沉默”作为制造舆论的成功标准,夸大传播者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也过于强调受众由于“恐惧孤立”造成的“从众”、“趋同”的天性,低估受众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力(5),忽略少数“意见领袖”的作用等,这些观点的出发点都是不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在借鉴过程中必须坚决摒弃。“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适用,不可否认,现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沉默”作为一种意见表达方式,存在多种可能性,“可能是一些人弱势感受的自我表白,可能是不满情绪的外在表征,也可能是心理反应的表现形式,还可能只是一种无奈,而不是一种慎重,更不是一种意愿”(6)。但是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警惕这种现象,缺少学生的反馈,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者需要利用灵活多样的手段,积极引导,抑制这种不对等的关系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宫承波.北京: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2.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89.

[4]王丽.虚拟社群中意见领袖的传播角色[J].新闻界,2006.

[5]李润权.“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消解[J].新闻世界,2010(9):161.

[6]刘建明.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J].现代传播,2002(2):41.

螺旋式临时接地棒的应用 篇8

目前,常用的临时接地棒在土地干硬的地方不容易楔下去,用大力楔很容易把接地棒顶端打坏。尤其是遇到硬质土地和冬季冻土层施工作业时,临时接地棒根本无法楔入地下,即使勉强楔入也很难达到要求的深度,与大地接触面积减小或接触不良,进而引起接地电阻增大,既不符合规程要求,又容易产生事故。而且还存在工作结束后接地棒很难拔出,有时只能丢弃的现象。

笔者现介绍一种螺旋式临时接地棒,可以快捷装设和退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楔入时,它可以方便地按顺时针旋转,轻松入地;工作结束时按逆时针旋转,轻松退出土地。

2 螺旋式临时接地棒的制作方法

(1)截取直径20 mm的圆钢0.8 m。

(2)用车床把圆钢调出长度为0.6 m的锥形螺丝扣,其稍度为1.5度,螺距为6.0 mm,螺纹深度为2.5mm。

(3)在圆钢未调螺丝扣的一端,用锻造机锻打出20 mm×10 mm×150 mm的长方体。

(4)在长方体一端50 mm及72 mm处打出直径为9 mm的两个圆孔(用8 mm的螺栓与接地线连接用)。

(5)截取直径20 mm的钢管250mm长一段,40 mm长一段。用锻造机将40 mm长钢管锻打成22 mm×12mm×40 mm空心长方体,把空心长方体焊接在长度为250 mm的钢管中间,这样便做成了临时接地体的操作手柄横柄。

(66)临时接地棒与横柄做好后,再做镀铬防腐处理。

(7)做完防腐处理后,在螺旋式临时接地棒螺丝扣上方0.61 m处用红漆做好深度标志。如图1所示为螺旋式临时接地棒实物图。

3 螺旋式临时接地棒的使用方法

(1)使用时将横柄插入临时接地棒上端按顺时针旋转,临时接地棒很容易进入土地。

(2)工作结束将横柄插入临时接地棒上端按逆时针旋转,临时接地棒很容易轻松退出土地。

4 螺旋式临时接地棒的应用效果

螺旋式钻击原理在军事上的应用 篇9

钻头采用螺旋的原理,随着钻杆的圆周旋转,钻头的螺旋同步旋转,需要钻孔的物体碎渣就随钻头螺旋锋利钻尖边缘切割,挤进螺旋空隙,进而挤出钻头上面。

它可以很快地把世界上的绝大部分硬度不同的物质(泥土、木材、水泥、钢铁等大多数金属)钻出圆孔。孔径大小根据需要,可以从1毫米到几米不等。

在军事上,对付地下军事目标、较硬防护目标、防护装甲、防弹衣等,通常都是以硬碰硬。此方法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尤其是极深地下目标。随着防护技术的发展,这种穿甲技术很多时候无能为力。

比如:一般的枪支对合适厚度的凯夫拉纤维防弹衣(凯夫拉纤维防弹衣和其他防护装甲,一般是通过瞬间吸收攻击弹的冲击力,使攻击弹失去动能,逐渐停止侵入),几乎不能穿透。

把螺旋式钻击原理应用在军事上,做成螺旋式钻击爆破弹(根据用途有:钻地弹或钻击炮弹、钻击导弹、钻击子弹等类型),由于是瞬间钻入攻击目标,只要不是超硬金属合金(如钨钢),一般都能轻松解决。对付凯夫拉纤维防弹衣等较软非金属材料,更是容易。

具体说明见各示意图。

它分为平衡尾翼、发动机(内置爆破部)、旋转螺旋弹头三部分。

平衡尾翼起到飞行时的导向和平衡作用,发动机提供该系统所需动力,内置爆破部(如炮用、枪用近程射击,二者可以不用),当接近需要钻击目标时,旋转螺旋弹头开始高速旋转攻击(如炮用、枪用近程攻击,由于可能无发动机,发射时,机具提供旋转初速度,此种情况在攻击过程中弹体一直整体旋转)。

由于钻头需要瞬间承受极大冲击力、摩擦力,因此,钻头材料根据对付目标不同,强度、刚度、冲击韧性、耐热性能都不同。有的要求很高,可以通过改善局部结构,提高散热性能。

当发射机具发射时,平衡尾翼收缩在内,当脱离发射机具后,逐渐展开,在制导作用下,经过上升、飞行、下降等阶段,接近攻击目标。调整姿态,收起平衡尾翼,开始高速旋转螺旋弹头,钻击目标。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不用发动机,靠惯性作用,螺旋弹头旋转初速度由发射机具提供。

一般的材料,无论是水泥混凝土,还是钢铁掩体,或是各种非超硬合金装甲,都承受不了这瞬间的钻击。当探测到深处的攻击目标后,爆破部立即工作,瞬间把攻击目标炸毁。

不需要平衡尾翼,也不需要发动机和爆破部,螺旋弹头旋转初速度由枪支机具提供。

当枪支发射时,在惯性作用下, 螺旋弹头边旋转边接近攻击目标。各种凯夫拉纤维等防弹衣都承受不了这瞬间的钻击,立即可以钻穿攻击目标。

综上所述,螺旋式钻击爆破弹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对付各种防护目标的弹药。它采用传统的弹药工艺和原理,只要经过合理的设计,配合现代化的其他军事技术,一定可以有效地对付各种攻击目标。

软件项目的螺旋式生存期模型浅析 篇10

螺旋式模型主要采用周期性的方法开发系统, 实际上是瀑布模型的迭代方式, 使用它, 项目经理在早期就能够为客户提供部分项目原型, 使客户可以对项目有一个初步的轮廓认识, 以便进一步提出需求, 为下一个周期的项目开发奠定基础。每一个周期都包括制订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和客户评估4个阶段, 由这4个阶段进行迭代。项目开发过程每迭代一次, 项目开发就前进一个层次。

每个循环步骤包括如下4个阶段:

1.1 制订计划

确定软件目标, 明确客户需求, 选定实施方案。具体过程是需求分析人员与客户沟通, 有效地获取客户需求, 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以文档的形式提供给客户审查后, 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 由测试人员设计系统测试用例。

1.2 风险分析

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 而对人员、产品、过程和项目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软件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的整个软件生命周期都能在管理者的控制之下, 以预定成本按期、按质的完成软件交付用户使用。

1.3 实施工程

把各模块用伪代码来实现, 设计单元测试用例。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和概要设计说明书, 细化各模块并形成伪代码一级, 测试人员设计单元测试用例。

1.4 客户评估

内部评审机构和专家共同对整个开发过程及最终成果进行评价, 指出缺陷所在, 提出修正建议, 规划下一阶段的任务。

下图展现了螺旋式模型项目开发的历程, 每个阶段在数轴上表现为一个象限, 整个开发过程沿螺旋线由内向外每迭代一圈, 便开发出一个更完善的新版系统 (图见下页) 。

成功的应用螺旋式模型, 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的驱动上, 尤其是高风险、大规模、用户对自己的需求不是很明确的项目, 更要求开发人员和客户务必紧密合作, 对每一个阶段可能衍生出的风险都要有所把握, 客户应该尽快提出反馈信息, 开发人员则要快速采取对策、修订开发方案, 以免造成开发过程延期, 项目产品质量受损, 进而规避或减轻风险造成的损害。

2 螺旋式模型的特点

(1) 表现为瀑布模型的多次迭代。

(2) 可以进行灵活设计。

(3) 用户可以更早看到产品。

(4) 用户可以与开发人员进行紧密的合作。

(5) 可以提供给开发人员更多的反馈信息。

(6) 可以将每个阶段进行更细的划分。

(7) 通过风险管理进行驱动。

(8) 用户可以不断对产品进行评估。

(9) 项目的投资不用一次性投入。

3 螺旋式模型下的配置管理活动

(1) 对每个软件项目, 应该指定一个配置管理员负责计划和控制项目的配置管理过程。

(2) 对每个软件项目, 应该制订软件配置管理计划 (CMP) , 并在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加以维护。应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定期审阅CMP, 从而确定是否需要做必要的调整。

(3) 每个项目应该识别并在CMP中记录欲置于配置控制之下的项。配置项最小应包括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文档、测试文档、源代码、已获得的软件和客户文档。所有配置项应该有唯一的标识方案。该方案应用在文件、嵌入的软件名称、说明书和其他用来记录、识别和描述软件的文档中。

(4) 每个项目应该定义、建立和维护配置基线。应该在项目生命周期阶段点建立基线, 以便基线内的包含项有利于支持后来的开发活动或运行需要。每个基线定义应该记录在项目的CMP中, 并应该指出:

·基线中包括的配置项。

·建立基线所处的项目生命周期点。

螺旋式模型

·认可的变更控制机构。

(5) 基线的变更应该由变更控制机构控制。所有提议的变更应该按照要求的格式记录下来, 并在实施前要求变更控制机构签字批准。这些变更包括错误、增加、先前基线项的附加项, 或者需求变更。

(6) 应该进行状态记录, 识别所有基线和相关文档的当前配置, 以及所有提议的、未决的和纳入的变更的状态。

(7) 应该建立软件配置库, 控制存储、发行、版本、分类及所有基线项和相关文档的恢复。

(8) 形成和维护的记录包括:

·组成各种配置基线的所有项的内容和状态。

·根据基线项和相关文档启动的变更的开始、实施、状态和停止。

·更新任何基线项和/或相关文档的批准信息。

·所有基线和相关文档的发布。

·变更控制机构所作的关于基线软件和相关文档的变更控制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

·为证实待交付系统的配置符合文档要求而进行的正式配置审查和检测的结果。

(9) 所有报告和记录应该保留成文件, 置于软件配置库。这些记录的原件不能被发布或借给任何审定的团体, 但是, 原件的副本可以发布和借出。

(10) QA应该定期审查CM活动是否符合CM过程。

(11) 配置管理员负责本方针的具体实施。SEPG负责本方针的维护工作。

4 螺旋式模型适合的类型

适合螺旋式模型的项目类型有如下几种情况:项目的风险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用户对自己的需求不是很明确, 项目可能发生一些重大变更或采用了新技术, 项目的进度由于不确定因素和风险而受到限制, 需要对项目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验证, 项目规模很大等。

5 螺旋式模型的使用指南

在使用螺旋式模型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最低成本开发对项目有用的一部分, 在不影响项目主体结构的情况下允许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变动设计, 但在开发过程中风险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大规模项目的开发, 螺旋式模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 可以选择比较小的步伐循序渐进, 随着项目开发进程的不断衍生, 开发人员和客户可以越来越清晰地看到项目的每一个阶段, 并且提出更加明确的需求, 这样有利于开发人员和用户对产品先期的感性了解, 便于双方的沟通, 从而规避进入下一阶段的开发风险。

当然, 和其他生存期模型一样, 螺旋式模型也不是万能的, 它需要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而且依赖这个机制。同时, 对于小型项目的开发, 运用这样的生存期模型将可能增加更多的成本, 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 生存期模型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作具体的分析。

摘要:项目的开发由于涉及的部门较多, 范围较广, 需求也各不相同, 很难有明确的设计方案, 需要开发人员和客户之间不断沟通, 逐步实施, 对于这一类需求不是很明确的项目可以采用螺旋式生存期模型, 螺旋式模型克服了瀑布模型的缺点, 尤其是在应对变化的灵活性上很有优势。

关键词:生存期,生存期模型,螺旋式模型

参考文献

[1]Rajeev T Shand ilya.软件项目管理[M].王克仁, 等, 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公司, 2000.

[2]孙涌, 等.现代软件工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实训实验室建设下一篇: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