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粮食安全征文

2024-11-23

确保粮食安全征文(共9篇)

确保粮食安全征文 篇1

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66县位于66省西北部,66市东南部,总人口695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辖6区6镇6乡,6个行政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为提高全县粮食生产能力,近年来,66县认真贯彻中央的“三农”政策,实行“三动”战略(即项目拉动、示范带动、科技推动),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积极争跑农业项目,探索种植新模式,使农业种植结构更加优化,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布局区域化、产品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发生了明显变化。

截止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由2004年的6万吨增加到6万吨;粮食良种覆盖率由2004年的6%扩大6%;粮食订单面积由2004年的6万亩增加到6万亩。2012年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6万亩,主要包括玉米6万亩、谷子6万亩(杂交谷子6万亩)、马铃薯4.3万亩;经济作物面积6万亩。

随着统筹城乡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也面临着新任务、新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县立足县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粮食的稳产高产。

玉米和谷子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我们通过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和杂交谷子的推广实施,来促进带动全县的粮食生产。在这两项工作过程中,通过建立示范片、强化技术指导、大力推广“一增五改”技术、科学防治病虫害、合理 1

水肥施用等措施,克服春寒、旱灾、雹灾、洪涝灾害等不利条件,实现了稳产丰收。

一、科学种粮创效益

——玉米产业。玉米是我县种植业的主导产业,常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6万亩左右,约占粮播面积的62%,总产61.34亿公斤左右,约占粮食总产量的77%,为了提高玉米单产,带动全县春玉米大面积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县以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为载体,示范带动全县玉米全面平衡增产。

从2008年起,我县6国家级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县,在示范方内,我县重点推广了“一增五改”关键技术(即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作业、改早收为适时晚收,突出抓好适时机播、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通过各级领导及广大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示范方取得了预期效果,玉米单产每年递增5%以上。6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和示范方的带动,我县玉米单产由2009年的438.7公斤提高到2011年的537.14公斤,为我县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今年我县继续建立万亩玉米高产示范方。为使活动取得进一步的实效,本着早动手、早谋划的原则,我们及时选定

地块,确定了6为种植品种。同时加大了技术指导力度,印发了《6县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种植农民人手一份,并于4月上旬对6镇的63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村进行了技术培训。针对今年春旱等不利天气情况,组织农户开展耙耱保墒,抢墒播种,如期完成了播种工作,目前已进入5—6叶期,正在定苗。

——谷子产业。谷子是我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其具耐旱特性,在丘陵山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种植效益,我县重点引进了以“6为主的旱作节水高效品种——杂交谷子。在杂交谷子的推广过程中,我们积极争取项目,减轻农户负担,提高优良谷种的普及率和种植面积,并通过宣传培训、配套技术推广等措施,不断强化农户科学种植的能力,为保障谷子丰产增收提供有力支持。为提高示范作用,增加辐射效应,2010年我县在谷子主产区建立了10个千亩以上的示范片,全县谷子种植面积达到8.7万亩,其中杂交谷子种植面积8.4万亩。这一年,我县丘陵山区由于遭受干旱、风雹等自然灾害,玉米基本绝收,而杂交谷子平均亩产仍达到300公斤左右,农民取得了满意的效益。2011年推广面积9万亩,6最高亩产600公斤,平均亩产410公斤;6最高亩产400公斤,平均亩产240公斤,全县总产达到6斤。

二、技术下乡送服务

一是加强和推进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利用农业区域站的前沿优势,强化职能,围绕为农民群众解难帮困的工作中心,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层开展送服务、送实惠、帮技术、建强基层队伍的“科技下乡献真情”活动。二是依托“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大培训。针对各乡镇实际,进行了玉米高产栽培、玉米新品种介绍、张杂谷子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标准化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并对农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为农民当场解疑答难。2009年以来,我县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6余名,普训农民达6人次以上,全面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为我县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技术保障。

三、试验示范强产业

在推进产业建设的同时,我县还抓好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每年引进粮菜新品种30多个,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0%。玉米主要引进推广了6等优良品种,其中6已成为我县玉米当家品种,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6。谷子主要引进了张杂系列谷种;马铃薯主要引进了大白花、夏波蒂、冀张薯8号等。2011年,我县在马铃薯主产区6村示范的高起垄栽培冀张薯8号取得了显著效果。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6斤,比当地农户常规种植亩均增产6多公斤。通过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

开展生产试验和区试试验是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的重要一环。为了验证新品种的成熟性和适应性,我县每年都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各类试验。2009年以来,共落实玉米生产试验和区试试验6个,落实测土配方施肥6个,肥料校正试验57个,落实配方肥田间试验1500多亩。

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使我县的粮食生产呈现出新的面貌,为完善巩固引进成果,进一步提升玉米生产能力,我们在重点生产区域开展了玉米统防统治工作。2009年以来,在张家堡、东小庄两个乡镇建立绿色防控区,防控面积2.3万亩,2012年将对6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进行统防统治,在保证项目实施效果的同时,为在全县开展统防统治工作,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积累经验。

四、项目建设显成果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提高群众种田的积极性。自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出台以来,我县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种田热情。今年共落实玉米补贴面积259334.927亩,小麦补贴面积2023亩,水稻补贴面积5834.3亩。二是依托项目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整合测土配肥、高产创建、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等各类农业项目资源向粮食产区倾斜,不断扶持并开展高产示范建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和农业生产投入(农作物种子、肥料、农膜等农用物

资)上,全面提高粮食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一系列农业项目建设,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了粮食稳产、高产带来的效益,种植户看到了只有科学种田才能实现高产,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充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认真搞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基本口粮田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推进我县的粮食产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确保粮食安全征文 篇2

一、粮食储备的基本含义及我国的粮食储备现状

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储备的概念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提出的, 其定义为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 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 (包括进口) 的粮食储备量, 也称作“结转储备”或“缓冲储备”。粮食储备包括“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两个部分。周转储备主要是克服了粮食生产的季节性的矛盾, 弥补了不足。后备储备通常有以下用处:青黄不接的年头, 作物歉收, 供需不平衡。

二、目前粮食储备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各级储备粮功能的定位

我国实行中央—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 中央—地方储备影响市场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 粮情突变时, 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往往会发生冲突。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是储粮的主要作用, 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中, 储粮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而地方粮食储备是平衡全国粮食供求的第一道防线。

(二) 储备粮轮换运作不畅

现行管理方式要求层层报批, 形式落后, 赶不上市场行情的瞬息万变, 效率低下和效益极差。针对以上问题, 为了国家粮食储备和维护的安全保障, 为了粮食市场稳定和繁荣, 应认真研究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的现状与潜力, 探索储备粮管理的体制, 增进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1. 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国家粮食储备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宏观调控能力需要大力增强, 如此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需强化中央储备, 削减地方储备

省级粮食储备规模需要进一步调整, 县级储备规模需要大幅度收缩, 中央一级粮食储备体系有待快速形成。在粮食市场化过渡时期, 地方储备需要预先保留部分, 这样, 粮食市场的波动就会适度得到控制。

3. 优化粮食储备区域结构

产销区域结构一样需要调整, 尽一切可能, 完善储备体系。目前, 原粮是我国储备粮的基本物资, 原粮加工以后才能食用, 由此涉及到加工问题。现在由于市场经济发展, 粮食加工布局也在调整, 包括面粉加工业、大米加工业、玉米加工业以及食用油加工业。

4. 建立粮食储备管理的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健全, 取决于信息的准确性、市场对信息的反应灵敏程度。储备粮涉及采购、销售、区域划拨、库存, 这一切都在动态监控中, 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维系粮食产能 确保粮食安全 篇3

关键词:粮食安全;困难;压力;关键;措施

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是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

一、确保粮食安全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我国现有13亿多人口,人口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人均耕地不足1.4亩,约为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1/3,我们要用8%的耕地养活20%的世界人口,其压力是巨大的。近十年,我国人口年均自然增长数略有减缓,约为800万人。而同一时期,粮食年均增产量与此前的20年相比,从1037万砘锐减为164万砘。所以,相对于人口而言,粮食增产能力匮乏,确保粮食安全的压力在逐年增大。2008年前后,世界性粮荒的蔓延给我国敲响了警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二、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维系粮食产能

粮食安全问题按其影响因素可细分为市场性粮食安全问题、能力性粮食安全问题、灾害性粮食安全问题、人造性粮食安全问题。四种粮食安全问题中,前三种最终的成因都是因为粮食产能不足、产量下降。所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點在于维系粮食产能,提高粮食产量。

三、维系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措施

(一)构建合理粮价体系,维护粮食稳定产量

所谓市场性粮食安全问题是指生产者对粮食价格的反应而诱致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产量的增减变化与粮食价格起伏密切相关,两者变动趋势表现出基本同步性。比如,1994~1997年期间,粮食价格连续处于高位,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51230万吨。1999~2002年期间,由于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粮食产量在2003年滑到了低谷,仅43070万吨,以至引发了粮食安全问题。

维持粮食价格相对稳定、适度增长的状态,是确保合理的种粮利润空间,促进粮农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构建合理的粮价体系,首先要规范农产品交易市场,避免粮农利益被非正常侵占;其次要健全农产品供需平衡体系,避免丰收粮贱的现象。①2010年出现的大蒜、绿豆等农产品的价格风波,充分暴露出我国对农产品市场监控失力的弊端。我国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简化、净化农产品流通渠道,建立完备监控体系,打击不法行为,避免农民利益受损。②建立农产品供需平衡体系。首先建立强大的农产品收储系统,在2008年前后的世界性粮荒中,我国之所以未受大的冲击,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1.5至2亿吨储备粮,为当年粮食消费量的30%至40%,是世界粮食储备安全水平的二倍。其次建立农产品余缺调控系统。扶持粮食深加工产业的建设,以实现对陈旧粮的开发利用,实现粮食的动态供需平衡。

(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增收

所谓能力性粮食安全问题是指是否具备必要的粮食生产能力而诱发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能力主要包括耕地数量和耕地性能两个方面。

1.耕地数量是粮食安全的基础。1980-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年均减少约400万亩。为不突破我国耕地18亿亩的红线,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①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②对于因土建、化工、开矿等活动造成耕地损毁的,损毁方必须采取事后恢复措施。③加强对脆弱性耕地的保护,提高其抵御洪涝、沙化等自然破坏的能力。

2.在维持一定耕地数量的同时,维护提高耕地产出性能是十分必要的。①增加投入,推进对中低产农田的改造工程,不断提升优质高产农田的比重。②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模式。测土配方施肥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量,并可避免化肥使用不当对耕地的污染性破坏。③大力推行有机肥工程。有机肥可更新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的生物活性, 提高土壤的吸收性能、和抗逆性能,从而提升耕地产能。

(三)加强粮食生产抗逆能力,降低粮食生产受灾程度

所谓灾害性粮食安全问题意指自然灾害诱致的粮食减产和绝收的粮食安全问题。近十年,我国粮食生产年均成灾面积约为2.7亿亩,年均造成粮食损失约300亿公斤。自然灾害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可通过事前预防措施来降低其负面影响程度。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度和破坏程度。我国投巨资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旨在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②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升耕地防涝抗旱能力。抓紧实施病险水利设施的除险加固改造工程;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兴建山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③推行种粮优种战略,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国家应加大优质粮种推广力度,从而实现粮食生产减灾增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加强粮食安全确保社会稳定 篇4

徐汉峰,徐达,马文涛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因为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水利资源逐年弱化,土力资源逐年恶化,病虫灾害逐年增加,干旱水涝情况严重,运输加工管理不力,消费观念铺张浪费等。所以要加强对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安全性教育,确保人民有饭吃,确保人民繁衍生息,确保社会繁荣富强。

关键词:粮食生产粮食结构粮食消费粮食安全社会稳定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1月18日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7号文件,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全民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意识,切实做好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在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上,国务院办公厅认为:一是由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二是由于“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平衡状态;”三是由于“粮食和食品生产、储存、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浪费现象严重,尤其是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的食品浪费令人触目惊心。”

一、既然土地资源制约粮食生产就要节约用地

据有关方面统计,“1997年我国的耕地总量为19.51亿亩,到2006年则下降到18.27亿亩,10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4亿亩。2006年全国人均面积已下降到1.39亩。我国人

[2]多地少,是一个耕地资源匮乏的国家。”从上述统计披露可以看出,近10年间每年减少0.124

亿亩土地,如果按亩产1000斤粮食计算,即每年减少粮食产量124亿斤;如果按亩产800斤粮食计算,即每年减少粮食产量99.2亿斤;如果按亩产保守产量600斤粮食计算,即每年减少粮食产量74.4亿斤,如果按每人每年消费粮食总量600斤计算,每年由于减少的耕地面积所养活的人口数量将在2000万人口至1000万人口之间。换句话而言,我国每年减少的粮食产量可以养活一个深圳市1200多万人口(2009年底数据)或一个北京市1600万人口。(北京市政府提出201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为1600万左右的目标)。为了保证中国人口生存的需要,以人均每年消费600斤粮食计算,人均需要1亩地作为生存条件,全国需要控制18亿亩土地来保障人类正常的生存条件。在工业化、交通化、城镇化、农村居民用地不断拓展的今天,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和城镇用地和农村房屋用地面积已呈刚性需求状态。至此,老工厂改造升级不要占用良田面积;交通占地是必要的,但占用的良田面积要从废地废虚中得到恢复或补充;城镇化用地要尽量控制扩张现象,向空中高层要面积,向整合改造要面积,尽量控制不占用城市周边土地;至于农村房屋用地更要严格控制,千万不要出现村庄周边是高楼大厦,但村庄中心的老宅基地存在着废弃不用的现象;对于坟墓用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建立公祠制度,建立集约型祭祀礼堂集中存放骨灰,取消公墓占用良田用地的现象,尽量扩大粮食生产用地面积。在粮食生产方面,第一,要抓好农时季节,做到春耕、夏播、秋收、冬藏,在南方栽种早稻的地区不要在5月1日以后栽种早稻秧苗,晚稻的栽种期不能在农历的“立秋”时节以后栽种,否则将颗粒无收或粮食饱浆不足而出现“半米”现象。至于大麦、小麦、油菜籽等农作物的播种期都有明显的时令限制,一定要掌握好各种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时期。第二,要抓好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加强蓄水、排水、灌水、晒水、除草、除稗等日常田间管理。第三,要大力推广种子的精选和栽培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运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保证农作物的健康成长。第四,要大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杂交品种的运用,使农作物保持良好的遗传基因,提高抗病、抗虫、抗旱、抗水基因的传播,增

加复种指数,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总产丰收。

二、既然水利资源制约粮食生产就要大兴水利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解决好水问题,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3]一文中谈到水利对粮食安全的主要挑战有:一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农业用水与工业用水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80年的85%下降到目前的65%左右,加重了粮食生产用水的短缺程度。三是农业灌排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全国灌溉水的利用率仅有45%左右,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不高。四是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有近20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急待治理,由于干旱、置被超牧、伐木砍柴、伐竹为商、水采超量,加重了水土流失。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我国进行了三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作者自幼感受了湖北省孝感市的府河改道,澴河改道的壮观场面和在三年自然灾害条件下,孝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号召下,克服种种困难进行着水利工程建设,其愚公移山的精神值得永世颂扬。在七十年代笔者就亲身经历过澴河大堤的增高加厚、截弯取直和河道疏通等工程建设。参加了当时最大的汉北水利工程。参加了家乡的农田方块化和水渠沟通建设。本人认为那个年代的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十分到位,真可谓大河有水小河满,自由灌溉十分方便,既减轻了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今这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或修筑的面积和力度不足,到处是残堤和断渠,塘堰河沟的水容量很少难见当年的水利景象。至此,笔者建议国家重新启动大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号召,再来一次大规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保证充沛的水利资源。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粮食生产的增产就必须开创湿地保护措施,保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为人类提供水稻、水产品、湿地植物生产提供物质条件,“国际社会已将湿地保护与气候安全、物种安全、水资源安全、食物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密切相连,湿地保护的国际政治化趋向日益明显。”[4]

三、既然土力下降制约粮食生产就要增加肥力

笔者记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香瓜吃起来很甜闻起来很香,西瓜吃起来也很甜,特别是早稻谷一上市时,农村家家户户用杉树饭甑做的早稻米饭其香味真可以用“香飘十里”一词来形容,于今这种局面不见了。细想起来,在上个世纪没有分田单干时,庄稼使用的肥料大多数源于农家猪粪、牛粪、灶灰、豆饼、芝麻饼、菜油饼等有机肥料,很少使用化肥。而今,大多数农民种田几乎全是使用化肥,因为化肥干净卫生往田里一撒就行了。但是长期使用化肥容易导致土地板结造成肥力下降。于是在使用肥料上就出现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关晓春同志研究认为:“测土配方施肥是综合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农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以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于产前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与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5]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也有几个误区,笔者认为凡事要适度适量适时,看事物都要用客观的眼光去观察去体验,只有亲身体验才有收获,一是收获技术,二是收获思想,三是收获粮食,四是收获人生。

四、既然病虫灾害制约粮食生产就要保护生态平衡

在病害上,各种农作物存在着不同的病害。例如,棉花病害有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疫病等八种;水稻有烂秧、立枯病、稻腐病和恶苗病等十种;小麦有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九种;花生有基腐病、根腐病、黑腐病和白羽病等七种;玉米有黑穗病、纹枯病和矮缩病等病害;芝麻有茎点枯病和细菌性斑点病;高粱有黑穗病和炭疽病等病害。在虫害上,棉花有棉蚜、红蜘蛛、蓟马和棉铃虫等十种虫害;水稻有干尖线虫、纵卷叶螟、稻飞虱、稻苍虫和稻蝗等十一种虫害;小麦有吸浆虫、麦蚜、红蜘蛛和麦杆蝇等九种虫害;玉米有玉米蚜、玉米螟、缘蝽和玉米象等七种害虫;花生有蚜虫、根结线虫等四种害虫产;芝麻有蚜虫、天蛾、芝麻荚螟等害虫;高粱有蚜虫、跳甲、叶甲和穗螟等害虫。在防治棉花病害上,从苗期定期喷施《0.26%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棉花绝对无枯黄萎病,炭疽病及棉花

中后期的红叶病。对于已发生枯黄萎病、红叶病的棉苗用《0.26%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和《植必康》800倍液在中午1-5时喷施,间隔2-3天再喷一次,病虫兼治。在防治水稻虫害上,定期喷施0.26%苦参碱水剂1500倍液即可防治。在防治水稻病害上,当水稻秧苗出全后喷施《0.26%苦参碱水剂》1500倍液和《绿植源》600倍液混合喷施,起植物疫苗作用。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恶苗病、黄矮病等各种病害。在起秧苗前两天顺水冲施《植必康》2000倍液。在插秧后几天内喷施《0.26%苦参碱水剂》1500倍液和《绿得快》混合喷施。在抽穗时喷施《拉长加粗灵》和《0.26%苦参碱水剂》2000倍液。日常定期喷施《0.26%苦参碱水剂》1500倍液和《豆增100》混合蛙式施。功效杀虫、杀菌谱广,药效持效时间长。增产在20-30%。当病害重时用《植必康》1500-2000倍液喷施。在小麦病害防治上,拌种用1.1%若参碱粉剂每斤种子用药10g,麦种用水浸泡10分钟捞出种子的同时拌入粉剂,堆闷4-12小时后直接播种。每亩拌种用苦参碱粉剂125-250g兑水2-3斤,浸种。说明堆闷时注意种子发烧避免烧坏胚芽。功效:拌种可杀死种子表皮及胚芽、胚乳的病菌。出苗律、分蘖率高。春天小麦苏醒后防治蚜虫、红蜘蛛喷施《0.26%苦参碱水剂》1500倍液喷施。拔节期、扬花后期喷施《0.26%苦参碱水剂》1500倍液和《都增100》。增产在20-30%。谷类杂粮:高粱黑穗病、炭疽病。粟(谷子)白发病、粟瘟病、锈病、线虫病。虫害:蚜虫、穗螟、跳甲、叶甲。在虫害上,人类要保护虫害的天敌,在病害上,人类要保护生态环境。

五、既然自然灾害制约粮食生产就要保护生态环境

近三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干化,导致我国西北地区干旱雨养农业区域农作物产量降低,其生物学机理是温度升高而使降水量减少,迫使农作物的水分胁迫加剧,净光合速率减少。使小麦、玉米、马铃薯、芝麻单产量减少。同时又使干旱灌溉区域的冬小麦、玉米、棉花的单产量增加,春小麦单产量减小。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地震、地陷、雪灾、水灾、旱灾、风灾等特大自然灾害,严重地制约了粮食生产。在决策层面上应根据国家和区域粮食需求、粮食生产布局确定每个区域粮食生产总量、种植面积,实行不同作物差别农业补贴政策,提高粮食作物补贴标准,实现农业经济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推广节水农业,加强气候预测预警机制,根据气候变化调整农业布局和种植结构,增加复种指数,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利条件。气候暖干化导致西北地区气象灾害和农业病虫害总体呈加重趋势,农业生产成本明显提高。与此同时,西北地区高温、干旱灾害的频率、强度及影响范围都表现为增大趋势低温、霜冻灾害的频率减少,但强度及影响范围增大。气候变暖也为病虫害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病虫害对农业的危害加剧,最终导致农作物产量的下降,同时也提高了防御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投入,使农业生产成本明显提高。一方面,气候变暖对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的影响是不利的,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另一方面,气候变暖导致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当粮食单产提高带来的总产量增加不能抵消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造成的总产量减少时,将导致粮食实际总产量的下降,最终影响粮食生产安全。气候变暖使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减小,单位农业产量耗水量增加,使喜温、高需水量作物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使农业总耗水量增加,影响农业水资源安全,并最终影响粮食生产安全。因此,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安全具有潜在的威胁,这既是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直接影响,也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生产安全带来的调整。至以,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要注重生态平衡,保护置被繁荣昌盛,根深叶茂,土地肥沃,水利畅通,尽量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粮食生产安全造成的威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自然条件造福人类,增加粮食产量。

六、既然流通环节制约粮食生产就要采用有效措施

据测算,我国的流通环节对粮食的损失率高达8%,所以要尽快建立我国粮食集中、存储、加工、交易、运输一条龙基础配套设施,尽量减少流通环节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粮食流通环节就技术层面而言,包括粮食的集中、粮食的存储、粮食的加工、粮食的交易、粮食的运输等环节上,在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立物流中心,建立与我国粮食品种相匹配的稻谷、大麦、小麦、荞麦、黄豆、芝麻、菜籽、玉米、高粱、小米及杂粮储存基地,在粮食储存基地建立各种粮食加工企业,形成粮食加工链条带,将粮食制作成终极产品,使其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然后通过现代化的水、陆、空交通一体化体系运输到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满足不同人们赖以生存的和享受的消费需求。在粮食流通上要做好运输、加工、储存三个方面的管理工作。第一,要做编制粮食物流规划,大力发展新型的粮食运输装备技术,严格执行粮食装卸作业标准,推广粮食散装、散运、散卸、散储技术,加强散粮运输中转、接收、发放设施及检验检测配套设施的建设。第二,要大力发展海陆空联运物流事业,特别是海运和铁运网络要布局合理建设到位,减少运输环节缩短运输周期,多采用集装箱运输,减少粮食运输环节的粮食损耗率。第三,要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淘汰高粮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提高成品粮食和油料的出品率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率。第四,要重点做好酿酒、发酵、食品添加剂、焙烤等领域的粮食综合利用。第五,要结合我国粮食供应水平和品种的特点,优化工业用粮结构,研究推广非粮作物替代粮食作业,控制粮食非合理化加工转化现象的产生,节约粮食,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第六,要建立健全、修改和补充粮食储存损耗率标准,加强粮食储存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储存质量。第七,要大力推广温控储存、低温低氧低剂量的通气、通风、通光的储存技术,减少粮食霉变损失。第八,加强粮食入库、出库、倒库、清库等环节的遗洒损失。第九,提高农户防治病虫鼠害技能,降低粮食储存损耗。

七、既然消费观念制约粮食减少就要节约粮食爱惜粮食

在消费观念上,历史上有多种消费观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主张“尚俭”的消费观念,孔子曰:“奢则不孙(逊),俭则固”,[6]要求人们要勤俭节用,才能江山永固。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说主张“节用”的思想观念,墨子认为在饮食上要做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聪目明。”[7]只要求粮食食品有足够的营养能够保持自然人的基本体力就行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也主张“尚俭”的消费观念,老子曰:“去甚、去奢、去泰”,[8]庄子曰:“五味浊口,使口历爽”,[9]提倡“无色”、“无味”的自然消费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主席毛泽东也曾经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10]毛泽东提倡“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11]的精神将世代永存,可见上至历代帝王将相,下至今天的建国领袖都主张“尚俭”和“节用”的民生思想。笔者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没有见过浪费粮食的现象,但在八十年代至今笔者经常看见浪费粮食的现象,把剩饭剩菜随意倒掉,把刚出笼的包子馒头吃着不顺口时就随意扔掉,还有许多小吃只要不合自己的口感就随意往垃圾桶里抛弃;还有的大办酒席,将吃不完的美味佳肴全部倒掉,真是令人痛心。古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2]作为消费者而言,怎么就不划算一下,一个人一餐吃多少食品,一家人要吃多少粮食。要吃多少就做多少,为什么要浪费粮食呢?不想吃的食品就不购买,若购买了的食品就要吃,何必又要浪费或抛弃呢?在节约粮食方面,餐饮服务要加强以下管理:第一,要按照营养、健康、适量、节用的原则,建立和健全餐饮服务标准和文明用餐规范要点,正确引导消费者科学地、合理地、文明地进行粮食消费。第二,有条件的餐饮服务企业要积极地为消费者提供合理地营养配餐服务方式。第三,要鼓励发展大众化的餐饮服务业和餐饮业连销经营店,创建“和谐”饭店、“绿色”饭店、“营养”饭店、“卫生”饭店和“节俭”饭店。第四,加快餐饮业信息化建设,减少粮食和食品的采购、储运、加工环节的浪费现象。第五,加强餐厨垃圾管理,积极推进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达到最佳状态。第六,加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经济核算制和成本控制理念,实行精细化管理方式。第七,加强公务员的用餐标准,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带头节约粮食。第八,加强青少年和儿童的节约用粮教育,让青少年和儿童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生产的艰难,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做到自觉爱惜每一粒粮食,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加强粮食安全,确保社会稳定就必须注重上述七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既然土地资源制约粮食生产,那么我们就要节约用地,就要增加可耕面积。二是既然水利资源制约粮食,那么我们就要大兴水利农田基本建设。三是既然土力下降制约粮食生产,那么我们就要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增加土地肥力。四是既然病虫害制约粮食生产,那么我们就要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的侵害。五是既然自然灾害制约粮食生产,那么我们就要保护生态环境,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六是既然流通环节制约粮食生产,那么我们就要采取有力措施,减少浪费粮食的现象。七是既然消费观念产生粮食减少,那么我们就要节约粮食爱惜粮食。我们必须遵循胡锦涛的理论:“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3]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J].国务院公报,2010年第3号公报,(总号:1326).[EB/OL] http://.com/article/cjfdt otal-jjck 2008 30016.htm.[3]网址:http:///nflr/llzhuahti

确保粮食安全征文 篇5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答本报记者问

【作者:】

记者:对中国来讲,粮食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

韩长赋:我用两句话概括:一句话是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另一句话是我国是人口大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

韩长赋:因为我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靠国际粮食贸易无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首先,全世界粮食还不够吃。据测算,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4400亿斤,年均增长1.1%;产量增加 2000亿斤,年均增长 0.5%。2007/2008年度产需缺口约400亿斤。虽然这两年产略大于需,但粮农组织预计今年国际稻米供求趋紧。第二,国际贸易量很小。每年大体在4800亿斤左右,不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比如,稻谷是我国口粮消费的主体,占口粮的近60%,消费量每年3700亿—3750亿斤,而国际市场大米贸易总量也就是500亿―600亿斤,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5%左右,通过国际市场调剂的空间十分有限。第三,我国大国效应明显。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还存在运输成本问题。进口粮食从上海、广东到岸后再转运到贵州、甘肃,尤其是偏远的农村,成本太高,消费者吃不起。多进口粮食,等于进口土地和水,确实有道理,但从国情看,只能适当进口,不能依靠进口。

记者:我国目前的粮食安全是个什么状况?

已经达到 1万亿斤水平。也就是说,在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情况下,正常年景能保持产量1万亿斤。从需求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预计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11450亿斤以上。从供求关系看,我国粮食虽然连续6年丰收,但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满足2020年的粮食总需求,今后10年,每年至少要增产粮食80亿斤。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记者:如果对粮食安全问题再作一点深入的分析,粮食安全主要是哪些问题?

韩长赋:我认为粮食安全从某种角度讲,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城里人的问题,不是农村人的问题。从全国来讲,除一些受灾地区和贫困人口外,农民自产自食,总体不存在粮食问题。一是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目前我国城市常住人口总数是6.22亿人,城市化率以年均0.8%的速度增长,城市人口每年大约增加1100万人。大批农民工进城后由粮食生产者转变为粮食消费者,而且粮食消费更多了。二是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首先是消费结构提升。消费加工食品需要消耗更多的原料。比如,苹果,鲜食的话,一顿一个就可以了;榨成果汁,1杯果汁要消耗3个苹果。城里人蔬菜、水果、肉奶吃得多,蔬菜、水果消费的增加需要占用更多优质粮田,畜产品消费的增加需要更多的粮食转化。

第二,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主销区的问题,不是主产区的问题。全国80%左右的商品粮、90%左右的粮食增产量来自黑龙江、吉林等13个主产省区,广东、浙江等主销区粮食产需缺口逐年扩大。过去是北 记者:为什么强调要立足国内呢?有一种观点认为,多进口粮食,等于进口土地和水,对此您怎么看?

韩长赋:从供给看,我国粮食连续6年丰收,连续3年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说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

煤南运,南粮北运,现在是北粮也南运。

第三,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政府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农民要解决的问题。政府要粮,农民要钱,这个矛盾怎么统一?这涉及政策取向和制定问题。人民公社时期,这两个目标是统一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政府目标和农民期盼存在差异。过去靠行政命令推动农民务农种粮,现在农民有了自主权,行政推动不管用了,要依靠政策激励、增加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四,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是稻谷问题,稻谷问题的核心是粳稻问题。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有余,玉米平衡,稻谷不足,其中主要是粳稻短缺。我国粳稻品质好,但潜力小、成本高、产量低,能生产粳稻的地方只能种一季,主产区在东北地区,东北粳稻产量约占全国的50%。而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粳稻需求又在增加,以前主要是北方人吃粳米,现在南方人也吃,不仅城里人吃,农村人也吃,近几年供求偏紧。据测算,近20年粳米人均年消费量从35斤增加到60斤以上。国际市场粳米调节的空间非常有限,只有50亿斤左右。前几次粮价波动都是从粳米开始的。当前粮价上涨主要是粳米,据农业部监测,粳稻价格从去年2月起就一直在环比上涨,进入今年后上涨幅度一度加大,3月份为每百斤119.42元,同比上涨 18.1%。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粳稻生产是一个突出的重要任务。

记者: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韩长赋:要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实施粮食重大战略工程为抓手,以提高单产和优化品种结构为主攻方向,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田生产能力。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稳定播种面积是粮食增产的保障。要坚决守住耕地18亿亩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适当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加强土地平整,增加耕地面积。要保13亿多人吃饭,粮食播种面积要保住16亿亩底线。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要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土地需不需要占用。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必然要占一部分。同时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该占的要精打细算,不该占的要惜土如金。要集约节约,少占好地,少占城镇周边的水田菜地。这两年建设占耕地在300万亩左右,生态退耕、调整结构、灾毁耕地常年在100万亩以上,每年耕地净减少400万至500万亩。现在18.26亿亩,如此四五年可能就守不住,需占补平衡。但是现在补的地两亩抵不了一亩。第二,要不要规模经营。回答是肯定的。但土地流转前提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原则是依法自愿有偿,主要向种粮大户、种田能手、家庭农场流转,这不会引起纠纷。要注意引导服务,不要操之过急,不要强迫命令,不要越俎代庖。还要看到,农民转移要经历一个过程,土地流转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太快,在人均耕地规模小的国情下,即便流转,经营规模也不可能太大。还要发展农业产业化,搞好社会化服务。

重要的是,要加强粮田生产能力建设。目前,全国有中低产田12.7亿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亿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9%。要继续加大对粮食战略工程、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种子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的投入。我主张,“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大规模投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这是补上历史欠账、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迫切需要,是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整理,早晚得干,既造福子孙、泽被后人,又能消化水泥、钢铁等产业的过剩生产能力,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不担心重复建设。重点要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土地平整,建设节水工程。二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技要以种子为重点,要加快培育以大企业大基地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提高优良品种的研发和扩繁推广能力。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单产水平。2009年,全国600个水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95.6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7公斤;60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33.7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8公斤;600个玉米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32.4公斤,高382公斤。今后要继续扩大规模,实行整县整乡推进,进而实现主要粮食品种优势区域全覆盖。土地在中国是紧缺资源,应当由较高素质的人来经营管理。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水平。

三要大力建设粮食优势产区。把优势产品放在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区生产,能够极大地提高产量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农业部于2002年制定了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区规划,这些年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生产在优势区域集中度分别稳定在 85%、90%、60%和50%以上。小麦,冀、鲁、豫、皖、苏五省占75.3%;玉米,冀、鲁、豫、黑、吉、辽、蒙七省区占69%。今后,要继续抓好粮食优势产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核心区800个产粮大县,后备区主要在吉林、新疆、黑龙江。水稻要在稳定南方籼稻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粳稻生产,支持东北等优势产区扩大优质粳稻面积;支持江淮等粳稻生产适宜区逐步推进“籼改粳”,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粳稻消费需求。

四要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从农民积极性来看,一方面要继续帮助农民减少种粮成本,规避生产风险;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粮食价格,增加种粮比较效益。要完善强化农业补贴政策,重点是提高补贴标准,尤其是良种补贴。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粮食作物每年生产用种费用大约450亿元。现在已补近200亿元,如果国家再增加 250亿元,就可实现免费供种。粮食价格,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播种面积最有力的杠杆。稳定经济,要稳定价格,稳定粮价。但也要看到,目前粮价与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积极性相比,还是偏低,需要逐步提高。提高粮价,要顾好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两头。要进一步理顺粮食价格,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提高粮食价格,使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大致上,粮食每涨 1分钱,农民平均增收10元钱。从调动地方积极性看,要对主产区予以倾斜支持,扩大产粮大县补贴规模,减少农业大县的财政负担,切实改变“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现象。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延伸产业链,促进主产区经济发展。同时,要全面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强化粮食生产责任。保障粮食安全关乎全局,不只是中央的事,也是地方的事;不只是主产区的事,也是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事。要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明确各地的粮食发展目标,层层分解任务。主产区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全国提供更多商品粮;主销区要稳定现有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本地区粮食产需基本平衡,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恢复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安全宣传周征文 篇6

一、使用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班队会等加强对节省粮食的宣扬。

主要就我国人口增加、犁地削减、水资源缺少、粮食安全压力大等现状进行充沛的.剖析和评论,建立节省认识。

二、安排四、五、六年级学生展开“节省粮食,从我做起”征文活动。

教育学生用实践举动参加到节省粮食举动中来,用实践举动争做“勤俭节省”的好少年,让“节省荣耀、糟蹋可耻”的观念在校园内蔚成风气,为养成杰出日子习气和学习习气,为建造文明、谐和的校园作出自己应有的奉献!

三、清晰职责,强化分工。

校园成立了教育粮食对立糟蹋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作业的领导和催促,清晰小组成员作业职责,拟定了节省粮食对立糟蹋教育活动计划。要求领导小组成员实在发挥表率效果,带头做好节省粮食、对立糟蹋作业,对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批判,期限整改,领导小组及时进行监察。

以综合施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篇7

去年, 我国粮食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二连增”, 但随着粮食供求宽裕、库存增加和财政压力加重, 粮食“过关论”和“包袱论”有所抬头, 加之促进粮食生产的各生产要素边际效应递减、资源环境压力趋紧, 粮食连年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 对待粮食安全问题, 必须要把战略性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紧密结合:粮食一时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 但粮食安全是战略性问题。在任何时候, 都要深刻清醒地认识到, 粮食安全是社会安定的“压舱石”, 对其重视度须臾不可降低, 重农抓粮的劲只能鼓、不能泄;另一方面也要求真务实, 尊重客观规律, 尊重市场规律, 充分认识到粮食产量连续增长的现实困难, 生产上尤其是种植面积允许有弹性, 但口粮的产量必须保证, 供给能力必须要保住。

新形势下, 要更加集中力量保粮食产能, 促进粮食产能不断巩固提高。优化和激发各类要素, 在资源利用、科技水平、政策支持、经营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 以产能的优化升级确保在战略上粮食安全。

促进粮食产能优化升级, 要在资源利用上下足功夫。土地是粮食生产最核心的生产要素, 我们要继续坚守18亿亩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核心区, 建立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高效、环境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还要不断促进粮食生产的“绿色化”程度, 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循环农业, 提高粮食生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促进粮食产能优化升级, 要在科技水平上多做文章。要继续加大在主粮作物育种、重大病虫害防治以及以基因组学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 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 取得关键性进展;同时, 要强化农业的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推进, 继续扩大主粮作物播管收全程机械化, 借助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试点, 不断提高主粮产能的科技贡献率。

促进粮食产能优化升级, 要在政策支持上加大力度。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新形势下, 尤其要注意探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全面推动“三补合一”改革,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中要特别突出农民利益保护, 不断优化补贴、价格、金融、保险等政策手段, 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促进粮食产能优化升级, 要在经营体系上培育创新。要深化改革, 继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发挥好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机械化和科技成果应用上的优势;要不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提高他们在科技、市场、生态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要向适度规模要粮食产能, 向新型主体素质提升要粮食产能, 通过在经营体系方面的继续深化改革促进粮食产能优化升级。

去库存, 加强粮食生产的结构性调整;降成本, 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补短板, 加快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提升。这些说到底都要落实在保粮食产能, 促进粮食产能巩固提高、优化升级上, 而这些措施在本质上是一个促进粮食安全新旧动力的转换, 培育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增长动力的过程。就此而言, 促进粮食安全要更加强调科技支撑、绿色生态、改革创新等要素, 提高人的素质, 以此谋求粮食产能的换档升级, 粮食安全更高层次的保障。

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永恒的主题 篇8

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相关报告中指出,“粮食产需缺口扩大”已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而国际市场粮食供求总体偏紧,将导致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的难度加大。预测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11450亿斤。按照粮食自给率95%以上测算,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达到10800亿斤以上。

尽管中国粮食实现“八连增”,但由于2011年遭遇夏粮减产、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仍十分脆弱,能否确保粮食供求平衡很难预料。从全国来看,近期云南地区出现了连续3年干旱,东北地区入冬后的降水也偏少,发生春旱的概率增加。

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在增加、强度在加大,对此不可掉以轻心。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公布的数据,1950年至2009年,全国农业平均每年因旱受灾3.26亿亩,年均因旱损失粮食158亿公斤,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损失的60%以上。

气象灾害的轻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粮食的收成、品质优劣和成本高低。其中,干旱、水涝两大类气象灾害是制约世界粮食稳产增产的主要障碍之一,旱灾粮食损失更占气象灾害损失总量的60%左右。干旱是造成我国粮食减产的最大“元凶”。

现在有一种声音称,即使国内出现粮食短缺,价格信号会很快传递到国际市场并增大供给,所以粮食自给自足政策不一定坚守。我们不禁要问,靠进口粮食就能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里有必要提及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撰写的《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当时,这本书震动了中国和世界。该书认为,全球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引发的世界粮食危机,再一次向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敲响了警钟。从2000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9年出现粮食求大于供的局面。目前,中国主要通过进口大米、小麦、大豆等来弥补这一缺口。

以广东省为例,近年来,该省粮食年产量和亩产量都逐年下降。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已从1980年的近597万公顷减少到2008年的约440万公顷,减少157万公顷。相对于广东每年3400多万吨的粮食消费需求量,每年2000多万吨的粮食缺口必须依赖省外采购或从国外进口。仅2009年,广东省就进口粮食539.8万吨,比2008年同期增长39.7%。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不仅是我国历朝历代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还是当前我国经济走向现代化之路的根本保障。对于随时可能发生的粮食安全危机,我们宁可信其有,并带着深刻的忧患意识,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万无一失。

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政府只有把仅仅满足于国内需求的“口粮农业”上升为服务于国家全球竞争的战略产业,才能真正掌握我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确保粮食安全是政府工作中的永恒主题。鉴于国际和国内粮食供给的减少并不是一个短期现象,需要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国内粮食政策确保粮食供应。

注重调整结构确保粮食生产 篇9

曹国璠,吴明开,邹琴

(贵州大学农学院贵阳550025)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国情和多年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特点、问题、措施等,我们认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应该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分步实施、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粮食安全

Laying Stress on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Ensuring Grain Safety

Cao Guofan, Wu Mingkai, Zou Qin

(Agronomy Academy of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Abstract: The effect, characteristic, question and measure etc of agriculture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many tears and our country national condition have been analysed, , we think that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imperative and brook no delay, but should get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renew the concept, divide a step implementation and ensure grain safety.The keyword: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Grain safety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首要战略问题,在目前粮食自足的情况下,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设十分重要。粮食生产尽管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很小,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一九九八年以后中国粮食产量逐年下滑,如果继续下去,一旦国际上出现大的动荡或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就会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根据预测,2003/04世界粮食库存量预报为3.823亿吨,较上一的4.76亿吨降低19.7%。三大谷物库存量均有所下降,其中粗粮库存量为1.517亿吨,减少2090万吨,降幅为12%;小麦库存量为1.283亿吨,减少5270万吨,降幅为29%;大米库存量为1.022亿吨,减少2020万吨,降幅为16.5%。值得注意的是,占世界人口总数3/4的发展中国家,库存由上年的3.336亿吨降为2.54亿吨,减少7960万吨,占世界粮食库存总量减少额的85%,这一年的降幅高达24%[4]。

1、注重调整结构确保粮食安全的依据

1.1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突出表现是:多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多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品种和品质结构不合理,高产与优质不统一、优质不能优价;农产品价格多年在低价位上徘徊,农民增产不增收。原因在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由过去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市场需求约束程度加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1.2农村改革20年来,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业结构已经过几次调整,但基本上都是局限在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此消彼长和生产数量的此多彼少上;如今居民的消费已由解决温饱进入实现小康阶段,消费水平提高了,消费结构变化了,市场对优质、专用产品的需求愈来愈大。这就需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1.3在当前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中,不少地方对中央关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涵理解不深、认识不清。有的地方过分强调农业种植结构和品种数量的调整,仍然在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上搞“加加减减”,忽视了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有的地方片面认为种粮吃亏,不能把市场需求和本地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一味调减粮田,忽视了粮食生产能力的长远发展;有的地方仍在利用行政手段向农民贯彻政府的意图,甚至强行下达结构调整的指标任务,强迫农民种这种那,忽视了农民的意愿和农民的利益;有的地方虽然注重了农产品的优质化发展,但在经营管理技术上仍然是混收、混储、混销,忽视了优质产品标准化的生产和销售,降低了品种质量。

1.4中央提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而粮食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各地要正确理解中央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把结构调整的重点真正转到改良品种、提高质量上,尤其是中部粮食主产区,要切实做好粮食结构调整,把工作重点放在粮食的优质化发展上[1]。

3、当前农业结构调整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3.1进一步认识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

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与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初期的两次调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农产品供需形势不同,前两次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供求总体上偏紧的背景下进行,有些产品一时多一点,主要是结构性、地区性的,整个农产品市场还是卖方市场。这次调整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绝大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二是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主要是解决温饱,而现在人们对农产品消费提出了优质化和多样化要求。三是调整的主体不同过去结构调整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采取层层下达指标和运用行政手段进行,而现在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四是调整的内容不同,过去主要是通过面积增减和规定粮经比例,局限在种植业内部进行平面调整,而现在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

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是一种立体式的调整。可以说,这次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复合型的目标,要求比过去更高了。

3.2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搞活流通

目前农产品流通是结构调整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从各地实践看,凡是结构调整成功的地方,也都是开拓市场的成功典型。只有开拓市场,才可能扩大规模,打出品牌,提高效益。可以说搞活流通是当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牛鼻子”。因此,一要“反弹琵琶”,反向思维,为了抓生产,先要抓流通、抓运销,反过来促进结构调整。二要大力培育农村流通组织特别是外销网络,通过发展民间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农村能人创办流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或公司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流通,同时要通过组织创新,构建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市场主体。三要通过抓市场建设和管理,组织产销订货会,采用“订单农业”等形式,促进农产品流通。四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科技推广部门在联基地、带农户、进市场方面的作用、使农民在二次分配中获得合理收益。

3.3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21世纪世界农产品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和先进技术,谁就能掌握质量竞争的主动权。从国内看,尽管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一些名特优产品价格在超出同类产品价格几倍乃至十几倍以上仍然畅销。因此,要加大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把良种良法作为关键环节来抓。

3.4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

各地的地貌、资源、气候、经济、交通、信息和生产习惯差异很大,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在保护好粮食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这是农业新阶段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专家测算,在同样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如果投入决策目标从产量最大化转变为效益最大化,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可以降低10%~30%。

3.5发展食品加工,实现多次增值

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初级农产品的质量,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和生产体系的发达程度。发达国家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价值量比为2:1:7。可见,没有农业生产外环节的多次增值,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因此,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尽快制定食品加工业规划和支持政策、建立食品加工专项资金,鼓励多种所有制和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要挖掘乡镇企业的潜力,使其在食品加工业中挑大梁[2]。

4、更新结构调整观念,创新调整方法,落实结构调整措施

4.1更新结构调整观念,创新调整方法

4.1.1思想观念要创新,使我们进行结构调整的思路在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创新结构调整的思路,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品种和提高品质为目标,不要一味调整种植面积和产量;二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确定适合自己的优势品种;三要十分注重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决不能以削弱粮食生产能力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利益;四要善于逆向操作,以产品流通促进结构调整。

4.1.2科学技术要创新,使农业科技成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力量。粮食优质化发展,一方面,要注重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质品种,不能象过去追求数量增长时那样,将高产作为判定良种的唯一标准,现在主要是看是否能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需求,看市场是否接受;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改革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从优质品种的育种、选种、引种,到栽培管理、收割储运、市场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必须做到“单一化”的运作,确保品种优良、品质纯正。只有良种和良法配套,才能推进粮食优质化进程,才能有利于实现优质优价。

4.1.3体制和机制要创新,使农业和农村经济通过结构调整在新的台阶上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一要摆正政府位置,政府可以制定规划、搜集和提供信息、搞好各项服务,可以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对调整的益处看得见、摸得着,主动地、自觉自愿地调整,但不能强迫命令,分任务、压指标,更不能瞎指挥,由农民自主选择:二要发育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把市场需求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把农民的生产信息及时地传递给消费者和加工企业,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紧密的市场联系;三要在不同环节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既要注重发挥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又要尊重农民的选择:既要准确地告诉农民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告诉消费者农民生产了什么产品,又必须让农民相信,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会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让消费者相信能够获得满意的、有增值潜力的产品。

4.2落实结构调整措施

4.2.1、坚持科学规划指导,加强舆论宣传、典型示范、利益驱动引导,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良种技术、农资供应、收储销售等综合服务,把政府功能定位在规划、引导和服务上。

4.2.2、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严格选种引种育种,稳步推广种植;加强科研攻关,注重优质品种更新,实施良种良法配套,把农业生产的发展真正建立在科技进步上。

4.2.3、实行同一品种的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实行单收、单打、单储、单

销,避免品种混杂,确保优质品种的纯洁度和质量。

4.2.4、中介牵头,农商联手,种前签定意向购销协议,产后落实购销合同,努力实现优质品种的优质优价,把粮食结构调整的目标定位在农民增收上[1]。

5、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

5.1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确保我们在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有人提出粮食不够到国际市场去买,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吃饭依赖外国,必将受制于人。

5.2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在耕地面积难以增加的情况下,科技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增地减,但粮食基本上实现了供需平衡,主要是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了粮食单产。

5.3确保一定规模的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锐减的一个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粮食播种面积持续下降。近年,由于粮食生产效益相对低下甚至亏损,不少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调整种植业结构片面理解为粮食种得越少越好,不种最好。一些地方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园”,大量占用、征用良田。

5.4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近年是“谷贱伤农”,税费成本过高,种粮无利可图。2000年至2001年,湖南省农民每生产100斤早稻,平均亏损6.77元;2002年费改税后,每百斤早稻含税成本高达58.54元,农民每生产百斤早稻,亏损12.77元[3]。

5.5要高度重视清洁生产,保证国家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退出不适宜粮食生产的土地,帮助和鼓励他们寻求适宜经营的生产活动,把力量用于适宜粮食种植的地区。同时,还要健全技术推广系统,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和推广的投入,尤其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技推广机制,培养一批安心农技推广工作的队伍,充分发挥科技力量保障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朱守银、王树栋,结构调整要注重创新,网上资料

[2]、对当前我国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探讨,网上资料

[3]、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网上资料

上一篇:销售代理协议(格式五)下一篇:新婚庆典仪式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