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确保电梯安全(精选4篇)
多方合力确保电梯安全 篇1
多方合力确保电梯安全
保障电梯运行安全,监管十分关键。目前,政府监管部门都是通过抽查方式,对管辖地区电梯安全状况进行把关;对于故障高发区域的电梯,派出专家现场检查,给出改进办法;对于出现重大事故的电梯维保单位,作出罚款、整改甚至取消资质的处罚。
维保单位到场维保时,使用单位或物业要指定人员全程跟随,监督记录维保过程;维保时发现的隐患,要及时排除,受损部件要及时更换;电梯维保还要建立档案表,明确责任。电梯能否正常运行,也与业主是否文明乘梯密切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发生电梯故障中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占故障总量的30.46%。人为故障原因包括:装修时使用电梯运送散装水泥、沙石,导致细小颗粒物渗入电梯内部,造成电梯零件磨损;大量液体流入电梯,造成电梯电脑主板故障;在电梯内打闹、蹦跳会令电梯“受伤”;乱按电梯按钮导致电梯空跑,加快电梯折旧的速度;超载运行令电梯超负荷运转,导致重要安全部件受损。此外,乘客长时间阻挡电梯门,放置障碍物阻止电梯运行,用手或脚阻挡电梯等都属于不安全行为,也容易导致各类电梯安全事故发生。
显然,保障电梯安全,需要社会多方合力。除了政府的监管,还有乘梯人要文明乘梯外,还需要电梯要达到按时保养。这就需要维保公司做好对维保人员的监督工作了,利用电梯服务管家,对维保人员进行定位管理,并记录保养全过程。另外还有日历功能,能够自动生成维保计划,按计划进行工作就能保证每天电梯达到15天保养一次的要求了,从而减少电梯事故的发生。
多方合力确保电梯安全 篇2
1 客运电梯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电梯安全基础管理存在差距
1.1.1 安全管理职责不清晰
铁路客运车站没有落实“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的要求,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中, 没有按照客运电梯安全管理职责, 落实逐级安全管理责任。安全、客运、设备、职教等相关部门客运电梯管理职责不清, 没有明确界定电梯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职责与分工, 没有对相关职责做出明确规定。
1.1.2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客运电梯11项安全管理制度不全, 缺少安全隐患治理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基本制度;未建立电梯钥匙管理制度, 也没有设专人管理, 缺少三角钥匙使用登记办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制定不严谨, 照抄照搬上级特种设备管理文件, 安全管理制度制订未结合现场实际, 不符合车站实际情况, 制度无法落实、执行, 管理无法到位, 在安全管理上产生了漏洞。
1.1.3 电梯法规标准、技术档案缺失。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电梯技术条件》《电梯试验方法》《电梯安装验收规范》等法规标准收集不齐全;电梯随机文件, 安装、改造、重大维修有关资料及监督检验报告保管不全, 造成需对电梯设备进行维修和检验检测时缺少相关原始技术资料, 不能满足对设备维护保养和隐患排查跟踪确认的需要。
1.1.4 客运高峰时段值守制度不完善。
没有制定在客流高峰时段关键位置安排专人进行值守, 引导乘客安全乘梯的相关办法、疏导乘客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1.1.5 客运电梯安全风险研判不到位。
安全生产分析会没有对客运电梯委托管理单位情况、故障维修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 对存在的电梯安全隐患未制定整改措施;设备隐患记录不全面, 对电梯日常检查、维保等环节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治理情况问题缺乏详细记录, 也未定期对其进行汇总分析。
1.2 电梯维护保养工作存在差距
1.2.1 维保资格不符合规定。
电梯维保单位没有取得电梯制造单位的授权或委托;部分电梯维保单位维保资质不符合规定;电梯维保单位与使用单位没有按规定每年签订正式有效的电梯维保合同或签订的电梯维保合同超期。
1.2.2 日常维保工作不到位。
维保超期现象仍然存在, 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 电梯在投入使用后,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部门每年都要对电梯进行定期检验;维保公司至少15天就要对电梯维保一次。然而, 日常工作一些电梯维保单位没有严格执行电梯应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维保的规定, 存在超期维保现象, 电梯的维保质量和水平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1.2.3 维保作业违反规定。
电梯维保人员维保时单人作业, 维保记录大部分只有1名维保人员签认, 违反电梯维护保养作业中, 现场作业人员不得少于两人的规定。
1.2.4 电梯维保人员业务不熟练。
部分电梯维保人员不熟悉自动扶梯梳齿板保护装置、防逆转保护功能和乘客电梯限速器安全钳联动功能等安全装置的实验方法;不熟悉如何模拟试验自动扶梯梯级下陷功能;在电梯维保过程中缺乏基本技能, 电梯维保既缺乏技术力量又缺乏维修设备, 维保质量缺少可靠性和安全性, 致使电梯存在安全隐患。
1.3 客运电梯安全隐患整治不力
1.3.1 客运电梯运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存在部分自动扶梯、基坑盖板安全开关短接, 失去安全保护功能;自动扶梯, 驱动链断链开关动作后, 附加制动器未能动作;自动扶梯梳齿板开关机械装置与电气开关触头安装错位;自动扶梯出口处两侧的栏杆设置, 不符合确保扶梯出口畅通的要求;乘客电梯轿门闭合间隙超限;自动扶梯下机房盖板保护开关失灵, 防夹毛刷端头过渡圆帽丢失;部分直梯防夹人保护装置动作不灵敏, 电梯门在关门中遇障碍物不能及时使门重新开启等安全隐患, 影响电梯安全运行。
1.3.2 安全防护设施设置不符合标准。
自动扶梯出口处两侧的阻挡装置未固定, 可随手打开, 未起到阻挡作用;自动扶梯缺少附加制动器;自动扶梯围裙板防夹毛刷装置的端点超过梳齿与踏面相交线, 存在滞阻隐患;自动扶梯的梯级缺失保护装置失效;自动扶梯梳齿板保护开关试验后不能正常复位, 设备运行安全保障不到位。
1.3.3 基础设施不完备。
突出表现在车站开通运营后, 电梯基坑没有安装排水设施, 存在电梯底坑墙壁渗水, 致使电梯基坑均有不同程度的积水, 雨季不能正常使用, 因属于电梯遗留工程, 无法进行整改。
1.4 职工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存在漏洞
1.4.1 存在电梯使用单位职工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与实际脱节现象。
职工电梯安全知识培训未纳入年度、月度培训计划中;未对车站相关管理人员及现场操作人员进行电梯的法律法规、电梯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安全乘用电梯常识的培训。
1.4.2 持证上岗规定不落实。
电梯安全管理和巡检人员未参加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培训, 未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而从事相应的管理或巡检工作, 造成不合格人员上岗。
1.5 电梯应急处置存在差距
1.5.1 应急预案不完善, 可操作性不强。
制定的电梯应急预案不简洁、实用、有效,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缺少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分工、应急流程图、应急救援联系电话等内容, 不能有效指导现场应急处置, 无法有效落实和执行。
1.5.2 应急演练不到位。
部分车站没有组织电梯应急演练;有的车站设备部门和客运部门各自进行电梯应急演练, 没有组织客运和设备部门的联合演练;应急演练流于形式, 对应急救援演练不进行总结、讲评分析。
2 强化客运电梯安全管理的措施
2.1 明晰管理权责
2.1.1 电梯设备的安全管理由安全部门负责。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对客运电梯使用登记、检验检测、维修保养、安全运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以及持证上岗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 履行客运电梯安全监督检查职责, 对客运电梯安全管理职责落实情况进行安全监督检查, 督促相关部门整改存在的问题, 提高客运电梯用管修水平。
2.1.2 使用管理由客运部门负责。
客运管理部门应加强客运电梯日常使用管理情况的检查考核, 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客运电梯安全管理人员, 建立健全客运电梯使用管理办法、制度和基础台账, 掌握客运电梯数量、分布和安全状况。加强客运电梯安全管理工作, 组织对客运电梯运用管理情况进行安全检查, 督促问题整改, 消除安全隐患,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1.3 维护保养、日常管理由设备部门负责。
设备部门作为客运电梯日常使用、管理、维修的主体, 应建立健全用管修制度, 配齐配强专职管理人员, 加强日常管理、检查和维护保养。
2.1.4 培训教育由职教部门负责。负责特种设备管理、巡检、盯控人员的日常培训学习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培训上报工作。
2.2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2.2.1 客运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客运电梯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确保客运电梯安全运行。
客运电梯安全使用管理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岗位责任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日常检查制度;维护保养制度;定期报检制度;钥匙管理制度;人员管理以及培训制度;应急预案以及应急演练制度;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安全隐患治理制度;事故报告制度。要对照各项制度的要求抓好落实, 落实中要不折不扣, 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真正树立保证电梯安全的责任意识。
2.2.2 加大电梯日常巡视检查力度。
客运车站要进一步明确电梯巡检人员巡视职责, 电梯巡检人员每日对全站电梯进行不少于三次的例行巡检, 巡检时采取询问、手模、耳听、目视等方法, 检查电梯外观是否完整, 各种安全标志有无破损, 运行状态是否良好;每日开启电梯时要进行试运转, 并对设备安全状态进行检查确认;电梯运行时要进行定时巡检,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电梯停运后要进行全面检查, 消除事故隐患, 保障电梯良性运行。
2.2.3 客流高峰时段电梯值守。
客运车站要采取视频监控、远程对讲等装置, 对电梯运行进行全过程监控, 完善客流密集时段应急预案, 加强客运乘降组织, 准确掌握客流情况, 做到随时发现电梯故障和意外情况, 及时在关键部位安排电梯值守人员, 疏导客流, 引导乘客安全乘降, 确保旅客安全乘梯和运行安全。
2.2.4 加强部门配合, 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设备部门、客运部门、安全部门、维保单位要加强协调合作, 建立联动工作机制, 各部门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要及时通报特种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 积极组织整改, 维修完毕经试验良好后方可投入使用。设备部门对电梯日常检查、维保等环节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治理情况问题进行详细记录, 每旬进行汇总分析, 杜绝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
2.3 强化维保制度的落实
2.3.1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需要有经资格认可的维保单位承担, 并且按照规定向质量技术部门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备案后方可实施。电梯使用单位与有电梯维护保养资格的专业保养单位签订维护保养合同, 维保合同签订的内容应规范双方权利和义务, 明确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责任, 达到清晰明确, 确保有责可究, 按照确定职责落实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工作, 避免日常管理无序和混乱现象的发生。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对电梯提供日常维护保养前, 应当根据不同制造单位、不同品种的电梯进行评估, 对电梯安全性、可靠性和日常维护保养所需的人员、技术、装备和备件供应等进行确认, 确保在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合同有效期内有能力和条件保证所维护保养电梯的运行安全。
2.3.2电梯维保人员在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循职业行为规范, 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并接受专业培训, 均应持相应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并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在有效期内。作业人员必须熟悉操作电梯的性能、原理、构造等, 熟练掌握电梯基本运行理论、设备专业知识、应急操作程序等, 能正确处理电梯运行中突然出现的停车、失控等各种突发状况, 对电梯运行安全能做出正确有效的判断, 掌握新技术和新规程, 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对电梯设备的安全负责。
2.3.3维保单位以半月、季度、半年、年度维保为重点约定维保期限, 明确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维保, 维保单位要详细记录维保内容及结果;电梯维保项目和质量应当符合国家安全技术规范和设备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的要求;维保单位维保或自行检查过程中, 发现电梯维保合同内容已经不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 需要改造、维修、更换零部件、更新电梯或调整维保计划与方案时, 应当以书面形式向使用单位提出建议。使用单位应监督电梯维保工作的开展, 加大对维保单位的监督管理和卡控力度, 留存相关资质信息, 坚决杜绝走形式、超期维保和无《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参与维保;规范各项记录的填记, 对维保项点现场盯控, 逐一核对, 提高客运电梯用管修水平, 确保电梯运行安全。
2.3.4 维保单位做好电梯日常检查工作。
电梯维保人员经常检查各项系统是否正常, 发生故障及时到位及时排除, 待修复后方可使用;每天对机电设备进行清扫、吸尘检查, 使机械、电气保持清洁, 保持继电器开关动作灵敏, 接触可靠;每周对电梯安全设施和电气控制部分进行一次重点检查, 看其是否正常;每三个月对电梯所有机械、电气等传动控制与安全设备进行全面检查, 并进行必要的调整、维护和加油润滑;每年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一次技术检验, 根据工作情况修复更换磨损严重的部件;根据本单位使用程度可在三至五年对电梯进行一次大修, 包括各部位的轴承拆洗、加润滑油、调整、蜗轮减速机油箱清洗更换新油等;对电梯进行检查维修及问题, 要作详细记录以便系统考核各部件的故障情况。
2.4 加强宣传引导
2.4.1按照相关标准将电梯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乘客易于注意的显著位置, 设置齐全醒目的安全乘梯须知等标识揭示;加装电梯语音提示装置, 遇人员乘梯时提示安全乘梯须知相关内容, 向乘客宣传安全乘梯常识, 引导旅客安全乘梯。
2.4.2 对乘客正确乘梯进行宣传。
电梯客运人员引导乘客正确乘坐电梯, 面朝运行方向站立, 双脚应站在黄色安全警示边框内, 切勿踩在两个梯级的交界处, 劝告乘客不要趴在扶手带上, 站稳并扶握扶手带;儿童和老弱病残人员应由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一手拉紧或搀扶搭乘, 婴幼儿应由上述成年人抱住搭乘;依靠拐仗、轮椅等辅助器械行走的乘客以及使用手推车、婴儿车的乘客不能使用自动扶梯;对老人、儿童、大型箱包携带者进行安全引导, 使其保持乘梯安全距离;切勿任由儿童沿梯奔跑、嬉戏或坐在踏板上;劝导乘客切勿停滞在上或下地台板处;留心宽松衣物和拖鞋、软底鞋、鞋带等, 注意衣物鞋袜不要被扶梯两侧和梯极之间的缝隙夹住, 以免发生事故。
2.5 实施安全技能培训教育
2.5.1 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证电梯安全运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决定了电梯的管理水平。
维修人员的培训、管理和考核办法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执行, 职教部门要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和严格管理, 监督检查维修人员接受培训和持证上岗情况。
2.5.2 职教部门根据使用部门提报的人员培训计划负责安排电梯管理和巡检人员参加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培训, 经考试合格并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后, 并在有效期内方可从事相应的管理或巡检工作, 不合格人员不得上岗。
2.5.3 职教部门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 每年应当对设备管理、巡检、盯控人员进行不少于一次的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 培训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办法》《电梯安全乘用常识》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办法, 保证管理和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使用技能。
2.6 提高客运电梯应急处置能力
2.6.1 规范扶梯安全操作规程。
每日开始正常工作前, 盯控人员检查确认梯级上无乘客且扶梯周围无障碍物;在梯头或梯尾的启动开关处用电梯钥匙启动扶梯, 使扶梯自动运行, 视其有无异常现象, 查验电梯运行情况是否良好;电梯运行情况一切正常后使用。
2.6.2 电梯发生突发事件后, 先通知乘客, 立即按压电梯急停开关, 停止扶梯的使用, 利用喇叭安定旅客情绪, 疏散旅客离开电梯, 引导到安全区域, 将旅客止步牌放置于扶梯出入口处, 停止电梯运行。
2.6.3 组织开展电梯应急演练。
客运车站要高度重视客运电梯运行安全风险, 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电梯应急演练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 安全部门负责制定预案, 突出应急处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从前期的准备、故障点的处置恢复, 到演练后的总结, 做好详细的记录, 并根据演练情况修订、完善客运电梯应急处置预案, 不断提升现场应急处置的能力。
3 结束语
多方合力共治 共享食品安全 篇3
保障食品安全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公众的共同努力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汪洋在主场活动上作了重要的讲话。他表示,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监管必须“零容忍”。1%的食品安全风险,落到一个消费者、一个家庭头上,都是100%的不安全。因此,我们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坚持德法并举、社会共治,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确保“产”得安全、“管”得到位,切实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让人民群众早日共享食品安全发展成果。
他强调,保障食品安全,政府要强基固本,完善尚德守法制度保障。企业要诚信经营,坚守尚德守法道德底线。媒体要监督引导,弘扬尚德守法的正能量。公众要积极参与,传承尚德守法优秀品格。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在致辞中提到,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周的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张高丽同志为这次宣传周活动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对于动员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以‘尚德守法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为主题,很有意义。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和“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推动贯彻食品安全法,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发挥舆论建设性监督作用,形成德治、法治、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让全体人民共享安全放心食品”。
三部委共同发声 权威发布
在主场活动上,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药总局也分别发布了最新的食品、农产品、进出口食品抽检监测信息,推动食品安全监管进入全程控制、透明公开的工作常态。企业代表、媒体代表、专家代表、消费者代表分别就各自所在领域发表主题演讲。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巡视员广德福表示,今年1-5月,农业部组织92家部级、国家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开展了二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共抽检全国31个省(区、市)、152个大中城市、5大类食用农产品、92个品种、22056个样品,检测指标94项,监测样品总体合格率为97.2%。其中,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8%、92.9%、99.7%、99.3%和96.3%,畜产品瘦肉精监测合格率99.9%。监测结果显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向好。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表示,今年上半年,质检总局对进口乳制品、食用植物油、水产品、肉类、酒类等五大类重点产品进行专项检查,1—5月,全国检验检疫机构从37个国家或地区进口的上述产品检出不合格产品共275批、2.7万吨,占不合格进口食品总重量的93.1%,其中检出不合格进口乳制品83批、170.6吨,主要为包装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微生物污染等;食用植物油不合格产品共计26批、2.6万吨,原因主要为污染物超标和品质不合格;水产品49批、373.6吨,主要原因为品质不合格、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肉类21批、274.6吨,主要原因为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货证不符和农药残留超标;酒类96批、164.8吨,主要原因为标签不合格、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和品质不合格。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监管三司司长王红表示,2016年1-5月组织监督抽检并公布了5447批次样品信息,不合格96批次,其中,近半年内连续2批次以上样品抽检不合格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有16家。此外,同一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也存在多批次抽检不合格的问题。
风险交流与食品安全
与此同时,“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风险交流与食品安全”分论坛和“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落实四个最严,重塑中国乳业形象”分论坛上,来自食品领域的专家就食品风险交流与食品安全现状进行了论述。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监三司副司长杜晓溪表示,风险交流工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度机制、人员队伍,方式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我们还有自己的国情,整个社会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水平不高,食品安全话题热度高、传播快、辨识难、易发酵。与此同时,食品生产经营诚信体系尚不完善、食品产业发展尚不平衡。“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日常基本消费品,老百姓关心食品就是关心自己,关心食品安全就是关心自身的健康。面对当前形势,下一步我们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将坚持以科学为准绳,以维护公众饮食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强化交流预警的专业性、敏感性和常态性。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就是各利益相关方围绕食品安全风险及其相关因素交换信息、意见和看法的过程。“各利益相关方”包括监管者、生产经营者、消费者、行业组织、媒体及其他主体,单凭某一方努力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交流的实质强调信息、意见和看法的双向交换,而不仅仅是告知、传达,交换意味着“有来有往”,要把我掌握的信息告诉你,然后听取你的意见看法,接下来我还要做出回应,形成良性互动。交流强调“过程”,从发现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的全过程进行交流,而不是仅仅交流最终结果。风险交流遵循科学客观、公开透明、及时有效、多方参与的原则。充分的风险交流有利于科学理解风险信息,有利于提高监管部门公信力和消费者信心,有利于促进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有效施行,有利于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风险交流仍有不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体系,开展了大量具有高广度和强度的风险交流工作,公众逐渐趋于理性。然而,在交流效果上仍有不足。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形势越发严峻,交流的无效甚至反效的问题异常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能力问题。风险交流还是缺乏技巧。二是动力问题。激励不够,专业人员缺乏。三是效力问题。及时主动的交流不够。新媒体时代,交流即有效的陈腐观念必须放弃。流于形式、枯燥乏味、自说自话的交流模式,风险交流不但会无效,还会反效,成为高级黑。是一门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新兴科学,学界应围绕“交流效果”这个关键词,深入开展研究,完善风险交流的策略方法,建立基于人民群众需求的、符合公众认知规律的以效果为导向的精准风险交流新模式。
nlc202309090952
行业发展面临不平衡 需推行供给侧改革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表示,我们国家用三十年的时间,食品工业和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一个高速的发展,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演绎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到现在为止,我们是恩格尔系数小于0.4,有些发达地方小于0.3,说明我们在关注营养和健康方面,尤其是安全方面,营养、健康、安全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发达地区大量的食品是由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提供的,发达地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高,我们提供的这些原料和它的乳产品相对低一些,这就是一个矛盾的条件。这种条件下可以看到我们国家面临的凸显的情况,消费者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我们提出供给侧改革,但是我们的产业发展,还达不到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消费水平的需求。
保障食品安全 政府及监管部门责无旁贷
“我国农产品合格率近年来一直持续稳定在96%以上,尤其是去年到今年连续97%以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政策信息研究室主任李祥洲说,据日本的一位专家统计的数据,在日本检测的境外的农产品,中国农产品安全检测不合格率是0.21%,而日本农产品不合格率0.3%,美国的不合格率是0.81%,我国农产品的不合格率远远低于美国,反过来说我们的合格率还是比较高的。
我国消费者更多喜欢生鲜农产品,觉得越鲜活越新鲜的农产品越受欢迎,有一个粗略的统计,我国居民一天至少吃40万吨粮食、10万吨肉、50多万吨蔬菜,20多万吨的水果和其他的食物,加起来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据。不管是检测,还是我们的监管,应该说每天把这些东西都及时地检测出来,有时候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早上上市的,检测结果还没出来中午就已经被消费掉了。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小康社会的基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各级政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责无旁贷。
风险治理理论是食品安全法律设计的基石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法制司司长徐景和表示,《食品安全法》这一规定确定了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三大基本原则,或者说是三大基本理念,就是风险治理原则、全程治理原则和社会治理原则,或者说风险治理理念、全程治理理念和社会治理理念。其中全程治理和社会治理是风险治理在时空方面的安排。所以说风险治理理论,是食品安全法律设计的基石,它是理解整个食品安全工作的金钥匙。找到这把金钥匙,就找到了食品安全治理的切入点,抓住了食品安全治理的着力点,抢占了食品安全治理的制高点。在2009年《食品安全法》初步引入风险治理理念,2015年《食品安全法》在风险治理上有三大亮点:第一,从风险治理地位上看,《食品安全法》把风险治理作为法律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以风险治理来统领食品安全的各项制度设计。可以这么讲,理解了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全部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全部食品安全法律行为、全部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的本质和精髓。第二,从治理结构上看,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新的《食品安全法》增加了风险交流,虽然只有一条,但是它是一个“篇章”,风险交流从此成为一种制度安排。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从制度上、理论上得以完善。第三,过去风险治理理论主要通过体现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标准等抽象规则上,新的《食品安全法》,将风险治理从抽象转向分类管理、责任约谈等具体规则,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不断深入。
互联网食品监管须高度重视
国家食药监总局食监二司副司长柴保国表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方兴未艾,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现在互联网食品经营者是越来越多,大家可能感觉到互联网食品经营的问题好像也很多,由于互联网经营的虚拟性、跨地域性,对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来讲挑战也是比较大的。尽管说互联网食品安全,大家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分析一下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很大程度上跟我们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深度不够,或者是力度不够。从政府监管方面来讲,新的《食品安全法》要求,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提供者应该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要审查许可证,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要追究相关违法行为,要向监管部门进行报告。这是新《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交易做了相关规定。从监管执法方面来讲,我们也采取了相关的手段,比如说打击互联网假冒伪劣、虚假宣传,这也是我们一直打击的重点。从信息公开角度来讲,总局对食品安全信息交流、互联网信息公开一直是抓得比较紧的。
落实四个最严 重塑中国乳业形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一司副司长王平表示,婴幼儿配方乳粉是广大婴幼儿在特殊时期,在母乳不足或者缺乏时期的必须主食,它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为了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进一步保障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规范并促进产业健康发展,6月6日食药总局毕井泉局长签署了“第26号令”,发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这个《办法》的出台表明,中国政府持续不断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监管、不断提升中国乳业健康水平的决心。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直也是我们食品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严格配方的管理是整个监管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是在原有生产许可的基础之上又一项新增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措施,是进一步把监管的关口前移,加强源头治理,规范并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这里还是要强调,产业需要科学和健康的发展。
交流是重塑公众信任的基石
欧盟食品安全局前主席、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国际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Patrick Wall表示,不同的国家在树立消费者信心方面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其中包括食品供应的安全性、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管理以及食品企业生产安全食品的决心。在欧洲我们有疯牛病,大概是维持了10年的时间,我们的政府告诉人们,现在是安全的,可以食用了,人们才放心。除此之外,我们还有禽类中的沙门氏菌,最近我们又有马肉的风波,因为人们都说牛肉可能被马肉代替了,所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交流是重塑公众信任的一个基石,在每个社会当中都是这样的。我们要想成功地去重塑公众的信任,首先我们需要耐心,因为如果你过度地去宣传的话,可能反而使得公众对此失去兴趣。
nlc202309090952
加大处罚力度 有利于消除食品犯罪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部主任Peter Ben Embarek表示,整个行业实际上对于标准来说已经非常重视了,我们已经提高了一系列的标准,所以对消费者信心的重塑来说,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消除这种食品犯罪的选择方面。这里面我列出了一些选择方案,首先对于这样的行为,我们相信处罚力度应该是非常重的,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处罚行为让他们永远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犯罪的话,成本太高了,他就不会再做了,所以我们想强调,可能当时利润驱动他们犯罪,之前他们的犯罪成本很低,但是现在我们对他们这种刑事犯罪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
从源头保障乳品安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示,中国的奶源这些年提升非常快,尤其是“四个最严”,第一就是我们国家的标准。原来的国标是在三聚氰胺的背景下建立的,现在经过八年的发展,尤其在现在我们在转型,现在河北省已经没有散养奶牛了,而且河北省今年提出养殖区基本上要全部转型为规范化的牧场。包括伊利、蒙牛95%以上的奶,来自于自建牧场,来自于合作伙伴。所以有一个农业部的数据,现在中国八千多个奶站,三分之一是乳企自建的,还有三分之一是规模牧场的,像现代牧业等将近40多家,还有一些合作化的养殖区。和三聚氰胺的时候相比,那时候流动奶站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现在奶源的供给结构是最优化的,包括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进了七八十万头奶牛,中国现在有二百多万头奶牛养在这些好的企业,现在我们的乳蛋白率已经很高了,我们的国家标准也在提升,中国奶牛养殖的结构和转型升级,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食品安全系你我 企业在行动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表示,“尚德”和“守法”都是维护食品安全缺一不可的,特别是“尚德”,是做企业之大道,食品企业若失德早晚会惹祸。现在我们都在提倡企业要有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发扬工匠精神不仅仅是要有对事业的执着,精益求精、追求品质、追求完美,更重要的是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要始终坚持诚信、坚守底线。
蒙牛集团总裁孙伊萍在论坛上表示,乳品的安全无可非议,但是营养健康、产品的天然性、高蛋白含量,包括个性化定制都会成为乳品的消费主流。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从原料、品类包括营销模式、销售手段上都要有很大的改善,营养创新、全方面的关注消费者需求,也是重塑品牌的关键。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表示,对中国乳业而言,我想只有严于修身、扎实研发和不断生产出高品质的牛奶,才能赢得更多的消费者的信赖,支撑起我们企业以及这个行业的繁荣发展,保证我们国家的民生,进而最终为全球乳业不断深度融合贡献中国智慧,也贡献中国力量。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历俊表示,作为乳品企业来说,第一个我们做的对不对,或我们现在、过去、将来做的对不对,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我们自己的产品和每件事,是否利于国民的健康。每个人做的工作,是否利于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中粮集团质量与安全管理部副总监杨志刚在主题演讲中提到,作为一名企业食品安全的管理者和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理解食品安全应该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科学意义上的食品安全,即《食品安全法》所定义的“食品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第二个层次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食品安全,即消费者感知到的食品安全、食品安心。无论是科学意义上的食品安全,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食品安心,风险交流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个消费者最基本的权益,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人们关注食品安全的体现,食品安全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公众的共同努力,当每一个消费者始终关注、关心食品安全,对身边的不安全食品说“不”,那么每一餐都将是“阳光下的盘中餐”。
多方合力确保电梯安全 篇4
东海县总工会
今年,根据省、市总工会的统一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们按照“先建制度、逐步完善规范”的思路,与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通过宣传培训、典型引路、健全制度、加强考核等方法,强势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目前,全县第一批试点企业工资协商工作正按预期进度顺利推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党政重视,各方配合,聚社会之力共同推进
在工资集体协商推进工作中,县委坚持将其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县主要工作,实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部署,充分调集各方资源,合力推进。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县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县总工会、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汇报;县政府与县总工会联席会议专题研究了工资集体协商推进工作,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的全县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将集体协商的实施情况纳入党政全局性工作实行统一部署、统一考核,不断加强对全县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统筹领导。
二是各方配合,共同推进。县总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各方配合,聘请县人大、政协常委各10人担任全县推进工资协商督查员,促成人大、政协分别将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列入常委会的督查、视察工作重点和常委会报告的重要内容;县厂务公开领导小组将建立工资协商制度列入工作计划,使之成为考核各有关方面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指标内容;县劳动关系三方多次召开协商会议,结合我县实际,共同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工资协商工作制度》等文件和各类文本样本,对协商进行全程监控,为企业提供协商参考。“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各方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在全县初步形成。
二、履行职责,主动作为,举全会之力加快推进
工资集体协商开展的如何,事关工会认真履行基本职责,塑造代表、维护职工权益的社会形象。为此,县总主要在三个方面主动作为,举全会之力推进工资协商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培训,营造浓郁协商氛围。县总和劳动保障部门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骨干分子参加上级业务培训、开展电教观摩等途径,加强工资协商指导员队伍建设。每个乡镇基本上都确定了由工会、劳动所、法律服务所代表担任兼职工资协商指导员,指导企业工资协商工作。目前,全县共有126名兼职工资协商指导员,对这支队伍,县总不仅结合“一办法五条例”的学习对他们轮训一遍,而且进行名册登记实行档案管理。县总以宣传“一办法五条例”为契机,通过印发资料、开展咨询、媒体报道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横向到基层工会,纵向到乡镇、村民委员会的宣传发动工作,不断增强企业对工资协商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开展工资协商的自觉性。
二是抓好试点,典型引路。结合我县经济发展实际和企业生产经营现状,我们2005年目标定位是:在生产经营正常、企业管理规范、民主意识较强、工会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全面推行,其中百人以上企业推行工资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达60%。为了防止协商流于形式,我们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方式,首批选择20家不同类型层次企业作为协商试点,加强分类指导,并从中重点培植5家示范单位。10月份,准备召开全县工资集体协商现场推进会议,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开。
三是健全制度,加强考核。为了确保抓出成效,县总在工会系统内部建立了四项制度:①定点联系基层制度,县总成立由主席、副主席任组长的三个指导小组,分工联系、指导各系统和乡镇、街道开展协商工作;②定期汇报制度,指导组每周向主席办公会、基层工会每月向县总汇报协商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反馈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③定期通报制度,县总定期向基层工会通报全县工资协商进展情况,推广各地经验做法,对拒不开展工资协商的予以新闻曝光;④监督考核制度,县总与基层工会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基层工会实行工资协商考核,每季度组织一次督查。
【多方合力确保电梯安全】推荐阅读:
多方安全计算11-08
多方评价12-01
多方面培养05-22
多方位探究09-19
项目(多方)合作合同11-27
多方位实践体系11-05
学生综合评价(多方面)07-03
多方式温度测量系统06-12
多方合作协议书范本07-05
标准多方合作协议书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