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位实践体系(共9篇)
多方位实践体系 篇1
摘要:本文提出高等数学全方位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 介绍了该体系的具体实施过程, 给出了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全方位教学体系,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辅导
0背景
高等数学课程是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理工类、经管类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 是提高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必设科目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对高等数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建构高等数学全方位教学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1 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与措施
高等数学全方位教学体系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 贯彻“学生为主体、以过程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并在实践中坚持课上与课下衔接, 思想教育与专业实践渗透, 教学质量与创新教育并重。
学院非常重视高等数学全方位教学体系建设。自2012年以来, 与数苑网深度合作, 构建了融网上教学、网上自学、网上辅导、无纸化考试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实现了学生课内外学习实践的无缝连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是我校教学体系改革的创新。经过多年探索, 我们在高等数学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以下思路。
1.1 建立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我院承担了学校本专科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中青年教师 (40岁以下) 作为我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学年承担着高等数学总学时近70%的教学任务。2008~2011年的教学质量监控显示出部分中青年教师存在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在繁重教学任务压力下, 学院对教师的课评有心无力, 仓促的课评抽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教学局面, 我院从2012年9月份建立了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主要是抽调学院具有教授职称的一线教师5人组成高等数学监控专家, 对本学年高等数学的授课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学期初, 高等数学教研室制定详细的课评标准, 并请求学校教务部门协助专家组做好被课评教师的录像工作。为了反映教师的实际水平, 专家组对授课教师进行随机课评, 并保证每位授课教师每学期参与一次课评比赛。每周三下午我院召集所有高等数学老师开展课评汇报会, 现场评价被测评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效果, 从根本上摒弃原来不敢评、不愿评、不想评的传统思想。专家与参会老师对授课教师的不足及缺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点评, 并给出整改的步骤及措施。主讲教师对课评结果有异议的, 可以当面与专家及同行进行质询, 我们的出发点是对事不对人, 目的不仅在“督”更在“导”。
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院在期中、期末对相关学生发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表”, 捕捉学生对课堂质量的反馈信息, 以做到客观公正。
对于授课效果优、反馈信息好的教师, 我院在年终考核时会适当给些物质奖励, 并与时下实行的绩效工资挂钩, 以从根本上调动高等数学教师的积极性,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2 建立开放的课程教学辅助平台
传统的高等数学授课方式侧重于例题讲解及习题推演。而陈旧的习题形式和枯燥无味的重复演练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我院2012年与数苑网合作, 尝试引进以公式字符化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学习平台并进行二次开发, 建立起符合我校实际特点的高等数学网络教学辅助平台———高等数学资源库, 主要包括教学模块系统, 课程资源系统、答疑辅导系统、题库系统等模块。
该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学习的环境、自主性学习的机会, 其不仅包括网上教学与辅导、网上自学等系统, 还能提供网上师生交流、互动对话界面, 为学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辅导服务。
1.3 建立立体化课后辅导体系
我们以“引”、“帮”、“建”、“用”为宗旨, 建立以学习障碍分析、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练习系统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辅导体系。“引”是分析学生学习障碍,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指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寻找学习方法、解决学习困难;“建”指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用”指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用于后继课程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该辅导体系强调以学生自主辅导为主, 选配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辅导的主体, 成绩差的学生自主报名, 实施全天候的课程辅导。其优点一是使辅导者和被辅导者都能够感受到学习中的“成就感”, 二是能够极大的缓解高校师生比不足的问题, 三是能够让教师更快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1.4 健全课程考核体系
传统的一考定终生的课程考核方式, 未免有失公允。学生的水平得不到真实反映, 也不利于我们的教学改革。
从2012年9月起, 我们对高等数学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 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 并加强对过程的监控, 结合期中测试、课上随机测验、课程论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最后以加权平均的形式计入学生的期末成绩。经过两年的尝试与推广, 该体系逐渐趋于成熟, 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得到了客观反映, 他们的学习的热情明显提高。
2 阶段性成果
经过两年多高等数学全方位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我们取得了系列成果, 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国家级数学建模竞赛、河北省数学竞赛等大型考试中成绩远远好于教学体系建立前, 学生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较之以前大大提高、成绩的不及格率显著下降。我们列出了全方位教学体系建立前 (2011年) 后 (2013年) 年第二学期《高等数学》成绩比较表 (百分制) :
高等数学全方位教学体系建立有利于教师间、教师与课评专家间、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 提高了教师整体的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瑾, 黄培春, 柯湛华.二级学院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1, 10 (9) :1041-1043.
[2]王瑾, 黄培春, 柯湛华.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对青年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2) :299-301.
[3]陈敏江, 王青, 宋建民.基于问卷调查的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探究:以石家庄经济学院为例[J].科技视界, 2014.
多方位实践体系 篇2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总结党的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不断完善党章党规,加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管党治党作为治国理政的先手棋,提出坚持依规治党,举全党之力、集全党之智,立体式全方位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补齐党内法规制度短板,使党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统筹推进各位阶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党章为统领,统筹推进各位阶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与时俱进修订党章,以党的根本大法为“纲”统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作为立党管党治党的总依据总遵循,党章是“万规之基”,整个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大厦建筑于党章这个“基石”之上;党章是“万规之首”,具有最高权威,依规治党首先是依据党章管党治党。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先后8次修订完善党章,推动党章与时俱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制度动力。20,党的十九大修订的党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把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管党治党、治国理政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为党的根本大法注入新时代血液。
积极稳妥出台准则条例,搭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准则集中体现党章精神,地位仅次于党章,对于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党中央一直将制定准则条例作为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主体工程,在不同历史时期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准则条例。,党中央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12个方面对新时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刚性规定,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党中央制定32部现行有效条例,为规范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提供了基本遵循。
有针对性制定相应配套法规,及时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添砖加瓦。如果将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比作盖房子,修订完善党章是夯基垒台,制定若干部准则条例等基础主干法规是立柱架梁,那么出台一大批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配套法规就是添砖加瓦。当前,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中已经形成若干个以准则条例为龙头,以配套性的规则、规定、办法、细则为细化补充的制度群。截至8月底,现行有效的党内法规约4200部,其中规则、规定、办法、细则超过4100部,对贯彻落实基础主干法规起着重要作用,增强了主干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始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注重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四大板块制度创新的衔接呼应、互联互动,实现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整体推进。
党的组织法规不断完善。党的组织法规旨在全面规范党的各级各类组织的产生和职责,夯实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组织制度基础。目前,我们党已制定了450多部组织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进一步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组织制度基础,党中央修订了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制定了党组工作条例、党的工作机关条例等。同时,党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大党的各级组织法规制定力度,实现对各级各类党组织全覆盖。
党的领导法规逐渐健全。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党制定了900多部相关法规,保证了党的领导活动在制度轨道上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等一批党内法规出台,各领域党的领导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按照党中央部署,在党领导经济、改革、法治、农村、政法、国家安全、外事、军队和党的宣传、组织、群团、人才工作等方面,还要制定出台一批法规,必将为加强和改进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证。
党的自身建设法规日益完善。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不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出台大量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法规,着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方面现行有效的法规约1400部,涵盖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各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始终,充分发挥党内法规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显著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党的监督保障法规持续加强。经过40年努力,党的监督保障方面的法规制度建设成绩显著,共制定1460多部相关法规,而且条例一级的法规多达14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修订了党内监督条例、巡视工作条例、党纪处分条例等全方位彰显制度威力的党内“铁规”,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力促进了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
统筹推进各层面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统分结合、以上率下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党的中央组织针对全党全国重大问题制定中央党内法规,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和省级党委在其职责范围内制定部委党内法规和地方党内法规,整个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上下贯通、一体推进。
制定中央党内法规,着重规范“面”上重大问题。凡涉及全党重大事项,皆由中央党内法规规定。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中,中央党内法规居于引领地位。目前,现行有效的中央党内法规超过220部,发挥着创设制度、把准方向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推进力度之大、质量之高前所未有。5年多来共制定修订140多部法规,约占220多部现行有效中央党内法规的60%。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换挡提速,带动整个党内法规制定工作加速推进。
制定部委党内法规,着重规范“条”上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部委制定部委法规的力度明显加大,覆盖范围日益拓展,呈现出全面展开的良好局面。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立足规范本领域本系统党的工作制定一批部委党内法规,发挥着上承中央、下启地方的作用。目前,现行有效部委党内法规约240部。它们专司一域、量身定制,面向全党、普遍适用,是加强和规范党的各方面工作的重要遵循。
制定地方党内法规,着重规范“块”上重要问题。地方党内法规对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保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要求在本地区落地生根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省级党委以上位党内法规为依据,因地制宜建章立制,出台一大批面向基层一线的地方党内法规。目前,现行有效地方党内法规约3700部,约占法规总量的90%。
统筹推进各环节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经过40年探索,我们党已经形成集规划、制定、备案、清理等于一体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链条,环环紧扣、同向发力,有条不紊推进各环节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着眼“将来时”做好前瞻规划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作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规划明确重点制定项目等,明确了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大大增强了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的系统性和前瞻性,指明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努力目标和前进方向。
着眼“进行时”做好即时建章立制工作。40年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一直立足当下、回应现实,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紧随新时代、扎根新时代、服务新时代,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供坚强法规制度保证。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赋予党章新的时代内涵。
着眼“过去时”做好法规清理工作。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颁布了大量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规范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内法规制度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问题,特别是有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和形势任务的需要,有的存在同党章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同宪法和法律不一致的情况,有的相互交叉重复、冲突打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党的历史上首次党内法规制度集中清理工作,于、两次作出清理决定。各地区各部门也通过集中清理实现了法规制度的“瘦身”和“健身”。除定期组织开展集中清理外,党中央还重视开展专项清理和即时清理,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不断推进。
着眼“完成时”做好备案工作。党的十八大后,根据党中央制定发布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按照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原则全面开展备案审查工作,在党内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规范有序的备案审查工作体系,建立党委、人大、政府、军队系统备案工作衔接联动机制。通过严格的备案审查特别是对“问题文件”进行严肃纠正,坚决有力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思想宣传范文】二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时代,党内法规建设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需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党内法规建设的正确方向。任何一项党内法规都内含着制度选择和价值取向,只有良法才能达到善治。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里所说的“制度好”“制度不好”主要就是指制度的价值取向。党内法规所传递的价值取向只有符合党的性质宗旨,被党员高度认同,才能成为全体党员的自觉追求,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从而充分发挥规范功能。党内法规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政治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为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党内法规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才是好的制度,才能统一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力量,为实现党所确立的目标而团结奋斗。当前,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内法规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通过党内法规建设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广大党员、干部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
有效解决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党内法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坚持顶层设计、整体推进,体现前瞻性、战略性;又要树立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针对性、有效性。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内法规建设,必须抓住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实践证明,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搞两面派、做两面人,都是必须坚决防止和反对的政治问题。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要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管用实用的党内法规,及时有效解决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解决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是相关法规越多越好。习近平同志强调:“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通过党内法规建设解决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必须深入领会这一重要论述,确保法规务实管用。
强化党内法规执行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执行、形同虚设,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党内法规制定出来之后必须强化执行,这是加强党内法规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过去一个时期,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党内政治生态之所以恶化,与制度执行不力密切相关。强化党内法规执行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尊崇党章,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要强化法规制度意识,在全党开展法规制度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坚持法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遵守法规制度没有特权、执行法规制度没有例外。要加大贯彻执行力度,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确保各项法规制度落地生根。要加强监督检查,落实监督制度,用监督传递压力,用压力推动落实。
【思想宣传范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自我革命一般是指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社会制度的自我革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旨在为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锐意进取、顽强奋斗、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概括来说,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经常进行自我警醒、自我反思、自我超越,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弘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勇于自我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1.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
勇于自我革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并反复强调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自我革命的问题。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永远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和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我们党以勇于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意志、决心和勇气。
一个政党的品格反映一个政党的性质,决定了该政党对待自身和社会发展的态度和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党在长期奋斗中经历过曲折,我们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决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这种能力既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和最大优势,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我们党之所以具有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所以能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并不谋求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因而能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人民的利益,敢于进行一次次自我革命,通过自我革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这是我们党能够在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相继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要担负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自身就必须始终过硬,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此,我们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2.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有着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为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是,党毕竟不是在真空中活动,各种腐朽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党员队伍,一些党员干部不同程度地沾染上不良习气,滋长了不正之风,甚至违背党的宗旨,违反党的纪律,发生腐败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党不能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不能做到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我们就不能有效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就不能及时革除自身病症,也就不可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应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自我革命的精神经常反思自己、检视自己,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做到有缺点就克服缺点,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使我们党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以钉钉子精神把管党治党要求落实落细,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
这一系列的行动始终贯穿着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体现了勇于自我革命的决心和意志,有力提升了党的面貌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今天,我们党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风险和挑战更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和自我净化的过硬本领,能不能坚持不懈地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做斗争,就成为决定我们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巨大的组织体来说,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党要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应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崇高使命,要强党兴党、使党永葆生机活力,就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和把握自己,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脚踏实地、一刻不放松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人民的要求,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实践,努力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
3.在建设伟大工程道路上坚持自我革命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肩负着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在这“四个伟大”中,建设伟大工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勇于自我革命,必须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是空洞抽象的,也不是说教性的,而是来自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来自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需要,来自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现实需要,来自永葆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现实需要,来自坚持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建设伟大工程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的行动纲领。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扫除一切消极腐败现象、继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重大部署,在整体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的同时,直面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重点解决党内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确保我们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思想宣传范文】四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两个维护”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引导全党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也特别强调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两个维护”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和“魂”。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就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坚定“两个维护”作为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引导全党增强“四个意识”,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自觉地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
“两个维护”源于我们党的历史传承和实践经验总结,是我们党走向新的更大胜利的政治保证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但同时也要看到领袖人物、英雄群体在推动社会变革、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关键引领作用。对一个政党来讲也是如此,一个庞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组织核心、领导核心,就可能变得群龙无首、一盘散沙,也无法真正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20世纪初,列宁在俄国工人革命运动中面对国际修正主义等各种思潮,也从实践层面回答了如何树立和捍卫权威问题,他认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也正是因为有列宁为政治领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才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是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上创建的,自建党伊始就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传统,一大党纲就明确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并在之后党章中一以贯之。1938年4月,张国焘发表书面声明脱离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毛泽东在向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作报告时指出:“鉴于张国焘严重地破坏纪律的行为,必须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组织;(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这“四个服从”是我们党从血与火的考验中总结出的教训,至今依然作为一项重要原则保留在党章中。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正确方向,凝结着全党智慧,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事业能实现巨大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就是因为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政治局常委会,领导我们党经受住各种风浪和考验,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尤为重要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紧紧围绕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鲜明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是全党的共识,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两个维护”是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现代政治中,政治权威是一个政治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任何政党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其政党内生权威,就必然要求其成员自愿服从和维护政党的团结与发展。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这启示我们,政党内生权威的产生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成员对其意识形态的认同,二是政党对成员的硬性约束,最关键的就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在党的六项纪律中,政治纪律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现的管党治党的所有问题,从本质上看都是政治问题,都是“四个意识”不强的问题,都是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问题。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管干部有关违纪问题通报,“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词频繁出现。有的理想信念根基不牢,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不坚定;有的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还有的搞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将组织关系扭曲成庸俗的人身依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警示全党,必须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没有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约束,“闸门”一开,党员就会失去信念支撑、目标引领,我们党的执政使命也就难以实现。
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政治优势。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根本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树立“四个意识”,牢记“四个服从”,既要看“唱功”,更要看“做功”,必须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党员领导干部,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分管哪一个领域,都是受党指派、为党工作,干的都是党的事业,都要讲政治顾大局,根本都要落实到“两个维护”上。比如,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打虎拍蝇猎狐”,关乎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则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几年来,我们党不断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先后颁布的准则、条例,不断将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要求细化、具体化,为落实“两个维护”划出清晰路径,提供了重要制度依据。
坚决落实“两个维护”要体现到实际行动上
“两个维护”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坚定“两个维护”上必须态度坚决、旗帜鲜明,不仅要公开亮明政治态度,更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做人、谋事、创业、修身、用权、律己的方方面面,真正把“两个维护”变成思想自觉、变成党性观念、变成纪律要求、变成实际行动。
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要做到学习与内省相结合,把“两个维护”作为“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内容,注重在学习基础上勤于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自我反省。要经常把党章作为镜子和标杆来对照、衡量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时刻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时刻刻做到“两个维护”。
【思想宣传范文】五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40年来,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成为我们党的一项方针到依法治国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从加强法制到依法治国再到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党对全面依法治国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间密切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把握日益深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成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不移厉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之基和动力之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也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既产生了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迫切需求,也形成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强大动力;依法治国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提供制度规范和法治保障,促进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改革开放的40年,是依法治国不断深化、法治中国走向成熟的40年。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成为党的一项方针
新中国一成立,我们党就高度重视国家的法制工作。在百废待兴、国家建设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不仅制定了“五四宪法”,颁布了婚姻法,还出台了许多国家机关的组织法和各种行政管理法规。但后来由于受错误思想影响,我国法制建设走了一段弯路。“”之后,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经验教训,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他已经深刻意识到国家治理必须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并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并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标志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已经成为我们党的一项方针。我们党遵循社会主义法制原则,不断完善民主法制,以政策和法制手段协同推进国家治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仅仅半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就通过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多部法律。1982年通过的宪法正式写入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可以看出,我们党已经认识到法制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并在各项工作中更加强调运用法治手段。
当时,虽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已成为党的一项方针,但由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我们党对法制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的理论认识也刚刚起步,许多问题的处理还必须同时依靠法制之外的其他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不可能一步到位。既靠政策,又靠法制,向法制“逐步过渡”,这是由当时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比如,当时的立法数量还不能充分满足依法办事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还不适应全面实行法治的要求。社会主义法制必然要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健全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依法治国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按下快进键、进入快车道。公司法、担保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一大批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扎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对法治运行规律的把握不断深化,认识到依法治国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一时期,我们党对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集中反映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多个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概念,但党的十五大报告以更为权威的形式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我们党的依法治国理论,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报告将依法治国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于写入宪法、写入党章,依法治国作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地位从根本上得到确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日益明确。
从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到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法治中国建设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教育等方面都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全国人大相继制定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体现依法治国要求、规范国家治理行为的一大批法律,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和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推出四个五年改革纲要,最高人民检察院落实检察改革三年实施意见,持续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一系列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改革举措纷纷出台,我们党对如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认识更加科学、更加全面,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法治实践领域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全面依法治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首次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从方针到方略、方式,从加强法制到依法治国再到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党对全面依法治国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间密切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把握日益深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确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发展战略中处于四梁八柱的基础性地位。无论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还是在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征途上,抑或在世界社会主义5演进中,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都具有非凡的意义,标定了法治中国建设新的里程碑。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全面依法治国领域重点难点改革稳步推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规律性认识,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不仅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的历史方位。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的重大论断。将全面依法治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意味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报告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反映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集大成式的最新成果,也是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上坚定不移厉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之基和动力之源。
多方位实践体系 篇3
关键词:课外实践,构建平台,效果,新闻专业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学校育人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围绕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根本育人目标,以“倡导专业实践,提高学习兴趣”为基本出发点、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基本原则,以建构实践能力延展型课外路径为探索目标,在多样化社团活动平台、高品位文化平台、多元课外社会实践平台构建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多方联动,构建平台,实现多种育人途径的相互补充
1.1 构建学生课外实践平台,满足就业基本诉求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均需要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得以培养和验证。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和新闻教育的迅猛发展,“新闻教育滞后于新闻实践,甚至与市场需求脱节”这一矛盾日益凸显。新时期的传媒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已无法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得以解决,笔者认为课外实践活动是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第二课堂可以成为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目前,如何围绕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一套与课堂教学体系相辅相成、形式和功能多样化的课外实践体系,构建一个利于综合媒介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目标的实践平台,是众多目前本科院校关注和探索的焦点。
1.2 搭建社团活动平台,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根据学生工作总体规划,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业背景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功能的发挥层面,体现学院文化建设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院团委和学生会分工合作,着力打造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平台,经过精心策划,学生社团开展了以专业实践、启发道德情感、加强公民道德宣传、服务自身成长、服务地方建设为理念的各项活动,推进了社团活动项目化建设,突出了精品活动,为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我院学生社团建设的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将专业学习、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为我院专业背景下的学生社团建设工程的推进做了一次有效的尝试和成功的示范。
1.3 打造高品位文化平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文化素质教育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但同时它也是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难点,要想解决这个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构建高品位的文化素质平台,创新教育培养途径,形成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架构,从而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提升。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培养要求,结合广电新闻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际,我们组建了以师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主的“核心团队”,以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开阔学术视野为主旨,实施了“读书工程”,推出了大学生百篇名著引导书目,供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自主选修,并通过学生干部综合素质评价、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竞赛引领读书兴趣,确保提升效果;为提升大学生审美情趣,养成健全人格,在突出特色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发掘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着力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经过认真梳理筛选,推出适合新闻类专业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影视作品赏析、高水平人文讲座、高品位艺术活动,为社会名流、学术权威、文化名家进校园提供畅通的渠道,通过与出类拔萃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进行近距离沟通和面对面交流,亲耳聆听他们的指点和教诲,学生们获得了很多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启迪,产生了极大的心灵震撼,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审美意识,更坚定了他们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而从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化,到素朴的民间文化乃至生动活泼的时尚文化均能在校园里占有一席之地的“立体化、多层次、多元化”局面,使得莘莘学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1.4 构筑多元课外社会实践平台,为培养人才服务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及其所带来的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海内外的电视机构纷纷把新闻作为扩大影响、竞争制胜的一张王牌。但对于开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高校而言,新闻生产快速发展的强烈需求,与实际的新闻资源占有、师资队伍实力、学生学习效果等诸多客观条件有着一定的反差。如何缩小这种反差,提高专业适应力,提升专业品质,扩大新闻学院影响力,增强专业竞争实力,成为当下同类高校所共同关注的课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我们采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拓宽视野为关建、以运用知识为基础、以参与实践为目的”的指导思想,以民生新闻采编为依托,通过构筑多元社会实践平台,多方整合新闻渠道资源、校企共同谋划、构建课外实践框架、设置校内新闻采编实践岗位,组建以学生为主体新闻信息采编团队等手段,理顺了新闻采编课外实践的关系,提高专业采编水平,达到了专业能力提升、实践效果提高的目的。学生通过平台上岗操作,可掌握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必备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有利于缩小“传播效果沟”。
2 效果显著,充分展现人才培养工作新风貌
在构建课外实践平台的实践与探索工程中,我们充分挖掘社会和学院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成才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通过不断创新社团管理模式,健全社团运行机制,开展了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形成了“专业课程打基础“—“实训锻炼学动手”—“课外实践抓提高”—“参加竞赛出成果”的多种育人途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人才培养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大学生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了实践动手、社会交往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参加实践活动同学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工作适应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学生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更多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参考文献
[1]高山.对构建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杨增和.新建本科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
[3]马永春.论大理学院新闻专业实习平台的建构[J].大理学院学报,2009(9).
[4]王水勤.以项目为引导,构建新闻专业第二课堂实践体系[J].文教资料,2012(1).
[5]余婧华,刘玉玲.广电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探索[J].新闻传播,2010(1).
[6]曾庆均,曾晓松.以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全方位学科竞赛体系构建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全方位目标考核体系调研报告 篇4
中共章丘市委督查室
近几年来,市委督查室按照“三个体系”建设的要求,始终把目标管理工作牢牢抓在手上,通过制订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引导各级各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创新创优、务实落实的积极性,推动了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谐章丘的步伐。
一、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切实把目标管理工作摆到重要位置。近几年来,我市一直把目标管理作为增强活力,加快改革,促进发展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积极性的总抓手,牢牢抓住不放。市委、市政府对目标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市委分管书记任主任的目标管理委员会,每年都要多次召开会议,对目标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制定目标”、“定期监控”、“严格考核”三个环节,开好年初制定目标动员会、半年现场检查汇报会和年终总结表彰会(三级干部会议)三个会,并制发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通知、季度调度通报、考核表彰三个文件。对目标管理工作做到了任务上有布置、工作中有监督、结果上有奖惩,逐步形成了目标制定科学、平时监督及时、考核奖惩兑现的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12、不断创新,努力健全完善目标体系。目标管理工作开展以来,章丘市每年都按照中央和上级党委的精神,结合当年市委全会和人代会的要求,对目标考核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在制定今年的目标时,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了目标体系,将乡镇(街道)工作目标分解为6大项、43小项,市直部门工作目标分解为5大项、14小项。一是体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准确理解和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设置了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土地保护与集约利用等约束性指标,规定对违反土地政策、国家产业政策、项目审批程序的,实行一票否决,着力在好上求效益、促转变,在快上求持续、促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二是体现和谐发展。设置了“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面”、“民政帮扶救助”等体现“民生”的指标,重点考核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就业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和扩面、社会帮扶救助等工作,努力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同时,设置了新农村建设、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卫生院升级改造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妇女儿童和关心下一代工作、计划生育、农村教育事业、为民服务、环境创新等指标,将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事关民生与社会和谐的公共服务领域,把更多的公共资源向农村基层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三是注重均衡协调发展。为鼓励基础较好的乡镇率先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乡镇加快发展,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我们综合考虑增幅与增速、质量与效益、综合实力与发展后劲等因素,规定“完成计划后每增长1个百分点加1分,地方财政收入每增加100万元加1分,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每增长5%加1分”,使基础好的看总量、基础差的比增幅,有利于提高乡镇(街道)之间比学赶超的积极性。四是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市直部门的考核主要是引导他们把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各级各部门转变职能的重点,使施政行为更加规范,公共服务更加高效。鼓励进一步强化职能作用,强化工作落实,强化创新创优,强化责任意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目标,打造为民、勤政、廉洁、务实、高效机关,促进市直各部门在和谐章丘建设中有更新更大的作为。
目标考核体系出台后,由市委、市政府与各级各部门在三级干部大会上签订责任书,会后立即印发考核办法和目标,让各级各部门如何考核、怎样打分“早知道”,做到工作有目标,检查有标准,考评有依据,确保了目标体系的前瞻性、科学性。
3、加强考核,确保奖惩合理准确。一是严格考核。市委每年都召开专门的目标考核会议、制发文件,对考核的程序作细致说明。对乡镇(街道)、市直部门的考核实行考核责任部门负责制,负有考核任务的责任部门确定考核结果,既要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和统计数字,又要深入实地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经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把关签字盖章后才能上报。二是具体考核科学公正。既注重全面、系统的年终考核,也注重平时监督。市委、市政府每年都组织半年工作现场检查汇报会,由市级领导和与会单位主要负责人根据现场检查的情况,对各单位工作进行现场打分,得分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对市直部门的考核,增强职能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使对部门的考核更全面、合理、准确,我市在对部门的考核中增加社会监督考核的内容,由市级领导、乡镇(街道)、各企业和社会各界对市直部门进行评议,部门之间进行互评,使考核既准确可信又科学合理,更具权威性、全面性。三是严格兑现奖惩。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市、乡、村三级干部会议,对评选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为进一步体现考核的激励作用,市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考核名次靠前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物质奖励,同时对名次靠后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由组织部门进行诫勉谈话。通过目标管理考核工作的开展,使各级各部门干有标准、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下步建议
1、细化考核指标,进一步增强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开展目标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要按照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十一届二次全委会议精神,进一步细化任务分工,明确领导责任, 做到细化目标、量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谐章丘”这一总体目标,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导向性好、预期值高、约束力强、作用明显的关键指标纳入目标考核,突出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和潜力的统一,引导各级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充分体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原则。
2、深化考核体系,进一步体现考核的方向性。目标管理对各级各部门的施政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励、导向作用。近年来,我市在认真总结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以建设高效率的党政机关为目标,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做法,创新目标体系和考核、督查、激励机制,推动了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下步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目标,使之既覆盖全局,又突出重点,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要不断改进考核方法,强化监督,严格兑现奖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实绩的目标考核体系。
3、强化考核职能,进一步突出考核的权威性。市委督查室作为承担全市目标管理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牵头汇总作用,会
全民健身多方监督体系新构想 篇5
1、建立全民健身长效监督体系的重要性
全民健身是一种终身体育理念, 从幼儿到老年的一生都进行适合的体育锻炼, 是我国推行全民健身、增进全民族身体健康水平的初衷。然而在这样一个以生命为时长的锻炼过程中, 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 人的惰性就会取代锻炼的热情而放弃坚持健身锻炼。
我国实行的是政府推行全民健身同时监督全民健身的形式, 这样的监督体系缺乏客观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并未对监督指标进行有效的细节量化, 各地方政府不能对全民健身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国外一些发达国家, 如英国聘请专门机构每三个月进行公众体育满意度调查, 美国建立专门机构进行全民健身效果评估。我国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建立一种长效监督体系, 使学校、社会成为监督者, 监督从学前至退休的健身锻炼效果, 作为升学、工作的考核内容, 将笼统的指标细化, 将复杂的测试简化, 使人人可自我监督、人人可互相监督、人人有社会监督, 促进健身行为成为生活习惯而贯穿人生的始终。
2、指标选取
全民健身国民体质测定的指标过多, 从普通大众的角度如果想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各指标, 练习的项目过于繁琐。当工作以后, 如果测试指标过多、设备要求过高、测试细节过于精细, 各单位很难自己进行测试。如果将全民健身国民体质检测的指标 (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握力、男俯卧撑、女1分钟仰卧起坐、纵跳、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 都作为监控指标, 实施起来非常麻烦, 很难每年都进行。因此选择单一指标更有可行性。本研究选择的指标是1500m跑。
1500m跑是一种有氧无氧双项供能的典型项目。对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的要求都很高, 因此, 训练既要改善心脏和循环系统功能, 增强有氧供能能力;又要改善肌肉工作能力, 增强无氧供能的能力。跑步是一种简单易行, 较少受限制的运动项目。选择跑步作为全民体育锻炼评价指标有利于进行长期监督。跑步可以提高心肺适能, 也可以提高肌肉适能。心肺适能提高, 有利于降低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发病率、减少血小板的粘附力、增进心血管及呼吸功能、提升心输出量、降低焦虑及沮丧感、增强工作表现及运动活力、促进生活质量提高。肌肉适能提高可以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可以促进日常生活的动作能力, 提高新陈代谢、减缓肌肉退化。
在训练过程中既需要进行有氧耐力训练, 又需要进行肌肉力量和耐力训练。而目前我国青少年心肺适能和肌肉适能状况不容乐观。中国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网新闻报道, 初二、初三年级的男生1500m大概要跑10分钟, 能够跑完全程的仅有20%。每秒只跑2.2m, 也就比走路的速度稍微快一点。而在中老年阶段, 由心脏、肺脏和血管疾病致死的比例却在逐年上升。选择1500m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评价指标能够促进全民将跑步运动融入在日常生活中, 另外, 1500m跑无论是学校还是工作单位, 都有能力把该项测试组织好、测试好, 能够完成监督任务。
3、具体实施
3.1、学校的监督
学生阶段的监督以学校为主体。高考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指挥棒, 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都随着这个指挥棒的挥动而前行。我国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 但因为高考科目没有改变, 重文轻武的高考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放弃体育而选择文化课的学习。如果能将体育考试列入高考考试科目, 相信体育锻炼将在学校中真正得到落实。著名教育家王修文曾经向江苏省人大提出“将体育作为江苏高考的重要一科, 推动素质教育开展”的议案。
本研究提出的学校监督体系有类似的想法, 将1500m跑作为中考、高考的考试科目之一, 同时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每学年的测试内容, 不达标不予升级。中高考的考试实行分数制, 将测试分钟数进行等级划分, 类似于《国家学生体质评价标准》高中部分的800m, 不同时间段对应不同分值。在校期间每学期的测试采用达标制, 小学各年级的升级、初中各年级的升级、高中各年级的升级、大学各年级的升级、硕士研究生各年级的升级, 都将1500m作为测试科目, 不同年龄设定不同的达标成绩, 达到标准设定的时间, 允许升入下一年级, 否则留级学习。
3.2、工作单位的监督
工作阶段的监督由工作单位负责。在工作阶段选择1500m跑, 也考虑到了测试的简易性。如果进行类似全民健身体质测试的指标, 在学校有条件、设备和人员支持尚可进行测试, 但各工作单位就需另购设备、另配人员, 给单位造成额外负担。选择1500m跑作为测试指标, 各单位无需额外增加负担, 也无需过多费心费力的去培训和组织,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单位配合的积极性。
各单位每年进行职工1500m达标测试, 国家根据年龄制定统一的测定标准。达标作为升职、加薪的硬性指标, 不达标准处以资金惩罚, 此资金全国统一管理, 作为全民健身管理资金。例如, 国家规定单位招聘新人, 当场进行1500m测试 (可以用跑步机, 也可以在运动场测试) , 所有应聘人员都参加, 不达标准不能录用。应聘者在参加测试的同时也拥有了监督权, 能够增进公平竞争度。
3.3、专门机构的监督
国家成立专门组织, 对学校、单位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同时也监督政府的执行情况。建立专门的全民健身效果反馈网站, 在网站中设定专门的健身试卷, 以身份证号为通行证号码实名制自愿考试, 考试过程全程录像, 得分100分者国家以予奖励。员工获奖者多的单位, 在竞标、政府拨款等有不同比例的优惠。
3.4、政府的监督
各地方政府统筹全民健身的监督, 对学校监督、工作单位监督、专门机构的监督进行协调, 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合理解决, 使多方监督发挥最大效能。
4、小结
全民健身的效果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需要学校、工作单位、政府和专门机构的协调配合, 共同监督。当然, 最主要的是使人民大众自发、自觉、自主的走出居室, 动起来。在群众意识尚未成熟的时期, 主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 简化监督指标, 使人民大众容易活动、愿意活动、会监督活动效果, 只有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走出去、动起来”的问题。
摘要:全民健身开展至今, 政府宣传力度大, 而群众执行力度小, 主要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群众健身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本文对全民健身效果评价指标进行了大胆的设想, 从终身体育角度设定监督指标, 将同一监督指标执行一生, 用硬性指标结合自主学习的监督形式打破全民健身政府一方监督的原有体系, 从学校监督、社会监督、专门机构监督、政府监督四个方面构建了一种多方监督体系, 期望能对全民健身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全民健身,监督,新构想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五年白皮书[R].国家体育总局, 2011, 11.
[2]Mary Yoke.个人体适能训练理论与实践[M].美国体适能协会, 2008, 6.
多方位实践体系 篇6
一、技术改造前监测和告警系统的概述
(一) 检测特点和监测效果
此监测系统内部告警部件非常简单, 只能实现信号监视和监听等功能, 只有发生音频、视频及视频静帧后才会发出报警;在音频及视频环境下, 监测结果较可靠;如果在射频环境中进行监测, 会影响回监信号的稳定, 产生多次误报或不报警。例如, 电视屏幕量化音柱较小时, 发生音频丢失报警, 量化音柱变大时也会发生告警;关掉广播发射机后, 激烈器不会报警;发射机不进行音频输入时也不告警。
(二) 捷成告警信号系统
信号源经过分配器后进行四分配, 其中一路送入采集器中进行广播音频采集和采集器分图像;回监信号经过解调机后, 可以经过分配器将视频、音频进行采集, 然后对图像进行压缩和解压及量化, 最后实施监视和告警。另外, 经过分配器的另一路信号或回监信号中的广播音频会被送到16音频切换器中进行输出器输出, 再送到监听影响进行图像、伴音切换器和切换器输出监听。
二、调频广播发射机发信导的监测和告警
(一) 技改原因分析
哈里斯5kw调频广播发射机激烈器散热风扇损坏, 产生激烈器温度过高的问题, 影响了发射机功率输出, 必须进行新技术改造, 完善报警功能。
(二) 实施内容和方案
1. 工作原理。使用技术手段对监视房内的导频进行检测。然后对是否进行声光告警进行判断, 保证工作调频发射机全面检测, 实现预警。
2. 使用材料。5个电阻、5个15v继电器、10个二极管、5台无线调频广播解调机、5台声光报警器。
3. 线路图 (如图1所示) 。
4. 线路介绍。使用1台调频广播解调机实现检测发射机载频调出并保存, 之后进行取样然后送到Q1的基极。如果解调机检测到发射机工作正常, LC72131的电压就是0.18v, 此时晶体管Q1处于封闭, 继电器线包内没有电流流过, 15v不能加载到声光报警器上, 不产生报警;只有当解调机检测不到“STEREO”时, 晶体管才能到同, 电流可从线包流过, 15v可以加载到声光报警器上, 发出告警。
5. 检测效果。对调频广播发射机进行了保护, 不会发生公路输出障碍;成功俘获调频广播发射机单声道人为事故错报。
三、实施播出机房多方位监控
(一) 技改原因
实施系统监控系统第一次改造后, 系统整体告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例如, 不能实现每台发射机告警, 尤其是电视发射机工作告警;工作日设备发生故障告警后, 值班人员难以发现。第二次技改的主要目的是, 在应用技术手段的前提下, 及早解决发送设备出现的告警, 并进行告警提示。
(二) 实施方案
1. 材料准备。1台无线转发器KS-50C、带有接口的适配电路无线探测器KS-21w及1台科立信无线报警主机KS-600/D。
2. 系统作业原理。经过对广播、电视、发射机和电源故障等进行取样, 分别将其送到无线探测器KS-21w, 完成电路接口适配后让各个无线探测发射器触发, 每个无线探测器都有独立的ID地址, 同时以调幅幅度在432MHz的方式进行无线发射;当报警信号传到无线转发器, 并完成信息核对后, 可以315MHz的方式发射, 使用抗干扰能力强的调频方式, 及时将告警传输给无线报警主机, 完成主机地质编码信息解调后, 进行声光报警, 然后发现报警信息进而对故障位置、类型等进行判断处理。
3. 主要功能器件。无线探测器是广播电视中比较重要的器件之一, 对无线探测器接口适配电路技术改造的成功具有很大影响, 在分析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 对不同设备故障和告警特点进行分析, 设计出多种适合无线探测器的适配电路。
第一, 哈里斯调频发射机 (Z5-CD) 电平适配探测器 (如图2) 。由于调频广播发射机使用哈里斯Z5-CD, 其中Z系统可以控制发射机微处理器遥控输出接口, 然后提供连接产生的故障信息, 故障信息主要由温度故障、空载故障、电压驻波比故障电源故障等组成。如果发射机工作正常, 此端口输出开路, 发生异常时, 将输出0.6v的电压, 然后经过RC回路, 产生时间为0.1s的触发脉冲Q1饱和导通, 此时编码器HS2262进行通电工作。重复输出两次故障地址编码数据后, 可以利用433MHz发合计对ID信息进行报警。HS2262的A0-A11表示地址输入, 具有三种状态, 可以提供多种地址码;17脚表示编码输出端, 接受有效信号后, 可以由低电平转化为高电平, TE表示输入编码启动, 可以发射各种编码数据, 低电平有效。
第二, 数字微波设备电平适合的接口电路。微波机架中的TUP单元有故障出COM口, 当设备正常运行时, URG、ABN等的输出电压是-12v;设备存在故障时, 输出0v。可以进行电压检测、光电隔离电路和探测器工作。
第三, 数字微波开关电源电平适配接口电路。此电源设置指示灯有故障, 故障电压交流是6v, 可以使用交直流及电路隔离等方法让无线探测器作业。
第四, 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电平适配接口。电视发射机是国产“吉兆”发射机, 所以逻辑单位只能提供少量的告警LED提醒。当告警产生后, 逻辑板送出电压可以达到2.8v, 与正常0v差距较大。适配器告警触发信号就是2.8v。为了提升抗干扰力, 可以分开发射机LED和无线探测器的点位, 然后借助光耦电路使无线探测器工作。
四、检测效果
科立信无线安防报警系统比较成熟, 而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在安装之后, 可以成功获得的障碍是:条评分设计功放管老化产生的功率告警;发射机合成器散热风扇损坏告警;哈里斯调频发射机风压产生的告警;调频发射机功率电源抽头保险管损坏告警;38CH激烈器产生的FAULT告警。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给广播电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保证播出安全、高质量已经成为广播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除了提升安全值班人员的意识外, 还必须运用一些技术, 完善检测告警存在的问题, 实现多方位监控及告警。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给广播电视发射机中心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文靖.广播电视发射台站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4.
[2]张向明.广播电视地球站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 2007.
多方位实践体系 篇7
中央电视台以新台址建设为契机,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电视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实现了台内全域的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全面建成了集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存储、交换、播出以及相关管理功能为一体的文件化网络化制播系统。顺应此种全台架构的巨大变革,中央电视台新台址播出系统的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功能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大播出“的概念。新址播出系统最多可支持40个高标清同播系统的全自动播出,播出域内不再设置录像机,所有节目以文件形式通过网络整备至播出系统的二级存储,系统末端使用大规模集群化的数字硬盘播出系统进行节目播出。
文件化,网络化给台内节目的制作播出和媒体资产的充分利用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提高了节目制作水平.但与此同时由于生产流程的改变,原有的节目制播质量保证体系已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作为IT技术与广电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新台址播出系统既具有传统系统未有的优势,也面临传统系统未有的难题,传统播出系统多为封闭式的,与外系统之间采用磁带进行数据交换,安全风险比较确定,故障不易扩散。新址播出系统在传统视音频设备的基础上,大规模使用IT设备,与全台其他业务板块之间又需要互联互通进行节目文件交换,系统结构更加复杂,带来了更加多元化和动态多变的安全问题。新址播出系统从深化设计到系统实现都极其关注系统运行的可管可控,把提高节目文件质量放在突出位置,针对网络化制播的特点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技术和手段。
一节目文件全方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
在文件化网络化制播架构下,播出系统的节目文件均是通过全台基础网络传输到播出系统的,节目文件的整备是整个播出业务的关键阶段,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安全播出。
在传统的线性编辑应用时代,节目技术质量控制的方式和方法都比较明确,。线性编辑的同时即可输出基带信号,通过示波器等测试仪器进行信号分析,确定图像,声音质量。制作完成的节目用磁带送播,在播出前可用录像机、监示器,示波器等进行技术审查。当节目制播数字化、网络化以后,原有的质量控制手段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收录,制作、播出等各个业务板块之间的视音频传输通过媒体节目文件方式进行,传统测试设备无法对节目文件进行检测,容易造成质量控制环节的缺失。如果解码成基带信号采用传统手段检测,只能实时回看,效率很低,无法适应目前越来越高效的生产流程。因此,在目前网络制播系统成为主流趋势的形势下,质量控制体系必须采用全新的思路和技术,实现技术质量控制手段的革命性进步。
中央电视台新址播出系统将系统设计和系统运行相结合,针对待播节目文件建立了全方位,全流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可以有效地解决网络化制播生产环境下节目文件质量可控的问题。节目文件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址播出系统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统一的播出节目文件格式,并制定了台内播出格式视音频文件规范,从而保证播出视频服务器对节目文件的兼容性,降低视频服务器解析节目文件的复杂度和不确定性,确保播出安全。
●在节目文件整备的架构流程方面,新址播出系统采用了分级存储的设计理念和基于播出单的智能节目文件全域整备技术.通过不同功能的迁移集群实现了节目文件在播出域与外部系统间的即时交换和节目文件在播出域内各存储体之间的流转。
●为了弥补传统播出系统对节目文件质量控制环节的缺失,新址播出系统在整备流程中针对待播节目文件加入了必要的传输校验、文件转码、自动技审、人工复检、头尾检测等业务功能,进一步确保了待播文件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二标准化的节目文件封装格式和编码格式
MXF作为媒体交换格式是SMPTE的标准格式,是一种媒体数据打包结构,文件本体可以是多种格式的视音频或元数据,非常适合于系统间的节目文件交换。从目前的趋势来看,MXF格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厂商采纳。因此、中央电视台新址工艺系统直接采用了MXF作为视音频文件的封装格式。
目前,SMPTE等国际标准化组织虽然已经制订了很多视音频MXF文件的相关标准,但这些标准相对宽泛,而新址工艺系统中采集、制作、存储、播出等各技术系统涉及的参建厂商和设备厂家众多,各个厂家的MXF文件格式对应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所产出的节目文件的编码格式各不相同,文件的封装格式在关键参数项目以及具体参数方面有一定差别,文件结构和元数据描述也不尽相同。考虑到新台址播出系统除了要从媒资系统获得待播节目文件外还需从台内各个制作系统直接接收直送播出的节目文件,有必要对播出系统所使用的MXF文件的各项技术参数进行规范和统一,以便其他系统按照同样规格生成播出格式MXF文件,确保播出质量和播出安全。
考虑到为了便于交换,与紧急播出介质可兼容,支持网络化传输、断点续传、边传边播、随机索引、关键元数据交换等技术要求,并能被广大主流播出视频服务器设备厂商所支持,新址播出系统选择了相对简单的视音频一体化的MXF Opla作为播出MXF封装格式。在充分参考SMPTE MXF系列标准、AMWA AS03等标准以及对各厂家的MXF Opla文件进行详细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高清播出格式MXF的文件结构、操作模式、结构性元数据,实体数据、索引表等必要的关键参数给出了进一步的约定和规范,包括采用基于整分钟的多body结构、头部元数据中包含幅型变换信息、时码连续首帧为零等具体技术要求。
在高清视频压缩格式和码率选择方面,由于播出系统在工艺上无需考虑与前期设备格式兼容而要保证绝对的安全性,所以播出域适合采用统一的编码格式和固定的码率。另外,考虑到主流视频服务器的支持以及质量优先、兼顾效率,尽可能降低码率等前提,新址播出系统采用了目前所有高清压缩算法中最为成熟、算法相对简单、编解码效率较高的MPEG-2。对于MPEG-2高清编码来说,也有很多参数可以设置、其中采样方式的选择、GOP的大小以及码率的高低都会对压缩后的画面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通过对多种应用场景测试序列进行的不同码率,不同采样方式、不同GOP长度的MPEG-2编码质量主客观测评,MPEG-2 IBP GOP=12 Ref=2 4:2:2码率在50Mbps~80Mbps之间时,对应MPEG-2 I帧码率在100Mbps~130Mbps之间的质量,所以新址播出将视频编码格式统一设定为MPEG-2 IBP GOP=12Ref=2 4:2:2,码率50Mbps。
三分级存储的体系架构和智能全城事备
文件化整备是新址播出系统与传统播出系统的最大区别,绝大部分待播节目都是通过文件的方式传输到播出系统的。为了保证这些节目文件的存储安全,新址播出系统采用了分级存储的设计方案,并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设计了不同的存储策略,无论哪级存储损坏,均有应急补偿措施。
新址播出系统的存储系统主要由二级存储、应急备播库、近线带库和视频服务器存储组成。二级存储是播出节目整备的主要存储体,可分为A、B两簇,是两套独立的IP架构存储体。需要整备至播出系统的节目文件均衡地传输到A簇或B簇上。而对于更为重要的广告文件则在AB簇上镜像存储,任何一个二级存储单簇故障,不会影响到广告的整备和播出。应急备播库是另一套IP架构存储,作为二级存储的备份存储使用,采用循环冗余备份迁移策略,解决了短期内临近播出节目文件的冗余备份。近线带库是用于播后归档和重播回迁的数据流磁带库,可存储一年的节目量,满足长期海量节目文件的冗余备份要求。而视频服务器存储是视频服务器SAN架构的共享存储,每个系统组有主备两套,供每组十个频道的主备在线播出视频服务器使用。每级存储体在架构上都具有数据冗余保护措施,常见的单体设备故障(如单个硬盘损坏等)均不会影响数据的连续性。
所谓节目文件的智能全域整备就是根据播出单按照临近播出的时间顺序对待播节目文件进行自动整备的过程。新址播出的全域整备分为二级整备和三级整备两个阶段,具体工作由各类迁移服务器集群完成。二级整备主要是指将节目文件整备到二级存储的过程,主要包括通过转码迁移集群从媒资系统整备的正常入库节目文件,通过直送迁移集群从各制作岛、现址播出及广告备播系统整备的直送文件,以及通过容灾归档迁移集群从近线带库回迁的重播文件。三级整备主要是指将节目文件从二级存储整备到视频服务器的过程,主要由同步迁移集群完成。由于迁移服务器采用分布式集群设计,任意一台服务器故障时会将其负责的任务自动分配给其他服务器,不会对现有业务造成影响。新址播出系统的分级存储及迁移集群架构见图1。
该存储架构既实现了设备级的冗余备份,也满足了数据级的冗余备份:既能做到短期的应急快速响应,又能实现长期的海量数据储存;加上在此基础上开发的面向多存储区对象的GMP (全域媒体整备)存储管理软件,可以实现针对不同节目来源和整备方式的任务分配调度,系统存储区容量均衡及带宽均衡、任务负载均衡和大任务量持续并发场景下的优先级排序、故障存储区自适应调整以及节目文件在不同存储区内流转及删除的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满足了播出系统对于复杂整备场景下的节目文件智能调度管理需求,提高了节目文件整备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四全流程的节目文件质量保证手段
文件化制作以后,播出系统的节目文件绝大部分是从媒资系统整备来的。作为全台的媒体资料库,为了保证媒体文件被多次利用时的节目质量,新址媒资系统存储的是制作码率和制作格式的节目文件,而播出视频服务器播放的是播出格式的节目文件,所以播出系统在对媒资系统正常入库的节目文件进行整备的同时还对其进行了自动转码,完成编码格式和码率的统一转换。为了确保整备完成的节目文件,特别是经过转码的播出格式MXF文件的可用性和正确性,新址播出系统建立了一套全流程的节目文件质量保证手段,包括传输校验、自动技审,人工复检,头尾检测等多项业务功能,实现了对待播成品节目文件多手段,多角度的质量检测,如图2所示。
新址播出的传输校验采用了MD5校验。根据MD5这个简单有效的算法,任何一个媒体文件都有且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MD5码。通过对文件传输前后MD5码的对比,可以获知节目文件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更改,从而保证节目文件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
另外,新址播出在转码环节加入了软件的自动技审功能,依据台内制定的高清播出格式视音频文件的自动技审规范,在转码的同时对节目文件的视音频内容进行检测,如遇黑场、静音等节目内容问题即可给出帧精度的告警,解决了人工技审标准不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了技术质量检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节目文件转码完毕即可出具自动技审检测报告,并提供给后续的人工复检环节,作为人工审核的辅助依据。
人工复检主要是对即将播出的节目文件,特别是未通过自动技审节目文件的播出质量进行进一步的人工核实,从而确保整备到二级存储的节目文件的可靠性。人工复检时由人工复检工作站直接播放位于二级存储上的节目文件,由操作人员对输出的声音和画面内容进行人工审看并借助检测仪器对视音频指标进行检测,从而判断节目文件是否存在质量问题。
对于三级整备,新址播出系统设置了头尾检测环节,按照节目播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已经整备到视频服务器的待播文件自动快速播放开头和结尾,从而验证视频服务器中节目文件的合法性、确保其能正常解码播放。在最后的播出环节,新址播出还采用了不同品牌的视频服务器产品进行异构,用来避免由于某一品牌视频服务器的软件缺陷而造成系统级瘫痪。
五小结
面对全新的全程网络化的制播系统,新址播出系统从待播节目文件的格式选择、整备策略以及质量检测等方面构建了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以满足网络化整备高质高效、高可用、高可靠的系统需求。
摘要:在电视台文件化网络化制播的大环境下,电视台播出系统的播出对象由传统的录像机磁带转变为待播的媒体节目文件,只有通过针对节目文件格式选择,整备策略以及质量检测等方面全方位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才能有效解决网络化制播生产环境下节目文件质量可控的问题,提高节目技术质量,确保节目安全播出。
关键词:网络化制播,播出系统,节目文件,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多方位实践体系 篇8
21世纪是我国多种经济成份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腾飞、科技的发展为青年学生自谋职业出路、走开拓创业之路提供了可能。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大力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 发挥自身智力资源的优势, 积极适应大学生创业的要求, 广泛、深入地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够在各种岗位进行创业的人才。
1 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 大部分高等学校重视创业教育, 有创业教育的理念, 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有专职的教师队伍从事创业教育。但是, 在全校范围纳入课程体系, 以全体学生为创业教育的主体, 以学生主动学习实践为教育模式, 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学校还为数不多。在一些高等学校, 开展创业教育的起因和主要推动力是大学生创业大赛, 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目前高校较为普遍的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之一, 但是, 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少。
1.1 创业教育的基础薄弱
创业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在西方发达国家, 创业教育往往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 比如日本从小学就开始实施就业和创业教育, 法国从初中就开始加强创业教育, 我国却把创业教育重点放在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则明显不足。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的教育都未摆脱应试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 创业所需要的智力因素和人格特征等自然难以养成。
1.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目前高校的创业课程教材单一, 除“创业基础”外, 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 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很多创业教育的教材是根据国外教材翻译来的, 教学案例的选择没有结合国情, 缺乏有力的案例和模型, 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1.3 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严重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类是原先从事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 另一类则是就业工作指导老师。这两类师资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 那就是自身缺乏创业经历, 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 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 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而创业教育又偏偏特别注重实践和实务, 没有亲身感悟, 简单的照本宣科根本无法把握创业的精髓和实质。虽然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 (或创业成功人士) 担任客座教师, 但由于缺乏组织协调和制度保障, 教学效果有待改善。
1.4 创业教育实践缺乏系统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是以课程教育为主, 在如何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方面, 还是探讨多于实践。创业模拟小组或公司更多的是闭门造车, 没有跟现实结合起来;学校能提供给学生的创业实践岗位非常有限;创业园只有少数的学生在进行创业实践;真正参与到学生创业实践中的企业寥寥无几;创业大赛能让部分学生在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过程中, 通过市场调查、方案策划、战略分析、计划制订等, 体会到创业的艰辛, 明白创业的关键, 掌握创业的某些技能, 但如何克服创业的困难、把握市场机会、提升创业的能力, 必须要通过真正的创业实践才能清楚知道。
2 全方位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对策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应当把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 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使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2.1 建立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
在创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 创业教育一般分为创业启蒙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和创业专业教育三个层次。我国的创业教育也应该包括从小学至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阶段。在不同的教育阶段, 应该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 主要应该培养创业意识, 掌握基本的创业技能。在非义务教育阶段, 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市场拓展方法, 具备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实际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校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 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 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技能型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把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 做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 贯穿在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2.2 提高创业意识,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创业教育对在校学生来讲, 首先应注重就业观念的转变。调查表明, 很多大学生认为, 就业就是要找到工作单位, 这种观念造成学生在就业上的被动局面。创业教育则要促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 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 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 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人生与社会价值。高校应邀请创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进行现身说教, 很多学生对创业缺乏信心和勇气, 有的甚至对创业存在恐惧感, 因此, 让熟悉的同学来进行现身说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 而创业有成的师兄师姐是最好的榜样。让他们用自身艰苦创业的经历和业绩教育广大学生, 开启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 学习创业方法, 激发内在潜能, 使他们感受到创业成功者就在他们的身边。
2.3 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 决定着高校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价值。学校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创业、就业来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同时, 还应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开设以创业学以及企业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企业策划等基本知识为主体的选修课, 使之与专业课程设置相配套;把创业的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 从而促成学生对创业理论的了解。
改革教学方法, 促成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创新思维是创业能力的核心价值, 创业人才在思维特点上须表现出不为陈规旧俗束缚, 能随机应变, 充分发挥创造性, 能够适应变化着的外部条件, 能摆脱惯性, 改变定势;还能追寻可能的世界, 探索未知等品质。在教学模式上, 创业教育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固定不变, 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知识, 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通过探索, 使知识结构不断得以充实和完善。对学生来说, 与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必不可少, 但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创业欲望以及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因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独创性。
2.4 加强创业教育的教学管理, 改革考试考核办法
创业教育应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知识、技能、品德考评并重, 以学科知识体系为评价标准。考评方式多样化, 闭卷、开卷、口试、笔试、操作考评并重, 设计“小组考评”方式考查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模拟公司运作, 由企业家、学科专家、教师参与考评, 成立专门的考试考查管理机构, 严格把关, 确保质量。创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办法应当既考理论又考实践, 而以实践为主。无论考试或考核, 都要以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 制定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 积极推行“双证制”, 把毕业实践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学生毕业后创业提供一个较好的技能基础。
2.5 建设完整的、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因此, 必须先让教师掌握创业教育的理念, 激发教师主动地改革教学方法, 积极探讨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创业的各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互动式的教学, 从思想深处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 从而调动学生创业的潜能, 去从事创业活动。高校须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在师资的培养工作中, 一个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培训、引进教师等形式尽快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同时, 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政府官员等担任兼职讲师, 与高校教师合作讲授一些创业课程。学校应当创造条件适当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 增加其创业实践经验, 高校应制定激励措施, 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 熟悉市场运作,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
2.6 开创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
高校要切实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 在校区建设创业园、学生创业市场等创业基地, 要坚持以项目带动, 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创业活动, 体验创业过程, 提升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能力。高校应结合本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业项目, 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业策划方案, 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要面向社会和企业, 积极承担行业课题, 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拓展项目。
让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一切全都要让学生自己亲力亲为。从项目确立前的市场调查, 到确定项目, 撰写商业计划书, 向学校递交申请, 学校组织有企业运作经验的老师进行评估, 批准后, 奖励一定的资金, 学生按照工商、税务管理规定办理注册登记, 领取执照, 所有的程序全部自己去完成。学校可以利用暑假或寒假组织学生尝试“当老板”, 通过这样的实习创业机会, 可以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苦与乐, 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脱颖而出, 加入到创业者的行列。
高校在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要积极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渗透。通过举办创业论坛、规划竞赛、支持建立创业教育社团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 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江俊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教育探索, 2006{6}.
[3]3林莉.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6) .
[4]张龙.论高校创业教育目的的实质、渊源及实现[J].教育与职业, 2010 (3) .
多方位实践体系 篇9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人才培养日益重要。国网台州供电公司一直践行“人才强企”发展战略, 在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联动的人才发展机制建构上不断探索, 队伍素质显著提升, 为台州电网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但是, 近些年暴露出人才断层等一系列问题, 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的掣肘因素。构建并完善全方位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 保证人力资源系统的正常运转, 适应电网建设的大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人才发展体系暴露的主要问题
1.职业发展遭遇“天花板”。随着电力企业的高素质人才日趋增多, 在以岗位晋升为主的现有体制下, 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较为单一, 常出现千军万马挤干部行政提拔这座独木桥的现象。特别是近年来招聘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容易产生未来迷茫、前景不明的感觉, 职业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严重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影响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阻碍人力资源管理精细化和集约化水平的提升。
2.员工培训进入“疲劳期”。培训是人才培养的最常用方式。但近年来, 在生产任务日益繁重的形势下, 员工普遍反映培训任务过重, 培训频次过高, 工学矛盾严重。员工对培训已进入情绪消沉、热情消退的疲劳期。
3.生产一线人员青黄不接。生产一线是企业最基层的部门, 肩负企业生产作业的具体任务。近年来, 生产一线人员年龄结构出现不平衡, 老龄化严重, 年轻队伍不够庞大。截至目前, 生产一线部门平均年龄43.4岁, 其中50岁以上占比35%。
三、构建全方位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 选拔、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各模块全方位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 规划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加快青年员工快速成长, 培养与企业迅速发展相匹配的中坚力量, 建立结构优良的梯队式人才队伍, 弥补人员老化、年龄断层、职业迷茫、学习进取心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保证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转。
1.搭建清晰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全方位宣贯公司人才培育理念, 推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手册》《新员工入职宝典》等, 引导员工树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创造平台使员工能够将自身的职业目标、能力特长、潜能优势与组织的业务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 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成长。以国网公司人才分级分类管理为指导, 构筑“优秀专家人才后备—优秀专家人才—专业领军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发展通道, 让员工看到职业发展方向, 激发员工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鼓励广大干部员工立足本职岗位, 成为各个专业领域的骨干力量。
2.铺设渠道, 打造人才蓄水池。人才蓄水池, 即将优质的人力资源像蓄水一样储备起来, 适时补充新生力量, 保证人才不断层的梯队培养机制。台州公司以绩效优先、突出能力为原则, 集中各专业专家人才智慧, 打造能够攻克公司发展难题的人才蓄水池, 并为公司各类人才选拔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近年来, 为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台州公司重点面向基层一线岗位的年轻员工, 成立优秀专家人才后备库, 充分调动基层员工的动力和积极性, 为各类人才的茁壮成长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3.拓宽思路, 人才培养多措并举。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大多采用课堂式的培训教学, 培训带来的疲劳感问题日益突出, 结合不同员工的需要, 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方式成为必然方向。深化师带徒活动, 有效传帮带。制订优秀专家人才师带徒行动计划, 要求各级优秀专家至少带一至两名徒弟, 广泛开展带教式培训, 发挥团队效应, 营造以老带新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先进典型示范引领。通过举行“优秀师徒”“十佳优秀师傅”“最美员工”等活动, 评选表彰一批品德优良、技能精湛、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人物, 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营造崇尚人才、学习先进、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鼓舞和激励公司广大员工勤奋工作、岗位成才。开创订单式、内训师等培养模式。按照“急需什么、培训什么”原则, 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 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路径, 开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即企业结合员工个人意愿提出需求, 大学、培训机构配合实施。
4.因企制宜, 完善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实施政治待遇与经济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以群众公认为原则, 推选人才参与企业重大事项决策评审, 深化人才选拔应用成果。为让专家人才的引领示范有更广阔的舞台, 真正参与公司发展决策, 台州公司大胆探索后备干部选拔新方法, 创新用人机制, 将各级通道人才直接纳入后备干部候选人队伍, 突破了传统选人和用人办法的局限性, 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 实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的有效对接。
四、结语
【多方位实践体系】推荐阅读:
多方位探究09-19
同课异构的多方位解读10-14
多方面培养05-22
学生综合评价(多方面)07-03
多方式温度测量系统06-12
多方合作协议书范本07-05
标准多方合作协议书10-08
多方面思考高一作文10-24
哈尔滨铁路局多方联动迎雨季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