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工程

2024-10-12

粮食工程(共12篇)

粮食工程 篇1

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长久以来发展粮食生产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食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事业。因此要树立全民的粮食观, 抓住粮食安全的因素和规律, 进而实施科学的粮食生产和贸易战略, 并根据相关的政策进行调节和管控。

结合当前实际, 更新对粮食工程的新认识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大问题, 有“没有粮食就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 粮食稳则天下安”的说法。粮食流通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涉及多方的联系, 是消费者和生产者间交换的渠道。此项工作会影响到种粮农民的利益要求, 也决定了广大国民的身体健康。为此政府的相关部门一定要摆正自身位置, 担当起保护粮食流通的重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新时期的粮食工作要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做好粮食工作的保障工作。粮食流通体系一方面要满足粮食生产农民的切实利益, 帮助其将农产品转化成真正的经济利益。同时当代的广大农户也在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 无形之中促进了农村的工业化, 一方面促进了农民的收入, 另一方面也要建设现代化的粮食流通体系, 实现粮食和工业的深度合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粮食工程提出新的要求, 要将过去的初级加工、粗放经营的模式过渡到运用现代科技、体制的新经济模式, 实现粮食经济方式。

当今时代粮食生产成本正在逐年增加, 同时全球也笼罩在通货膨胀和粮油市场价格不确定的氛围中, 增强农民的收入很难通过提升粮食价格来实现, 农民的利润空间不足将会进一步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工程产量和安全。面对这样的国际大环境, 必须统筹城乡的共同发展, 不能忽视三农事业的发展, 要懂得居安思危, 确保粮食的产量。国家政府应积极出台有关的惠民政策, 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助, 增加农民收入和粮食的总产量。

我国粮食发展的主要问题

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预防和抵抗风险的能力都较弱, 导致很大一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不稳定, 单产有高有低, 总产量波动, 小旱小减产, 大旱大减产。若遇到自然灾害更是没有任何办法, 仍处在靠天吃饭的时代, 并未因科技的发展而获得改变。一些偏远的地区目前还会因缺水而使农田的产量大大降低, 虽然不能短时间内解决所有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 但国家一定要加强重视, 逐步实现相关的工程建设。

土壤肥力严重下降

现代社会一些农户为减少病虫害、增加产量, 往往会过多地使用有机肥料和农药, 大大降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造成土壤板结, 严重影响到粮食作物的质量和数量。同时, 土壤中的化学成分残留会不断地增加, 一方面来自化肥农药, 另一方面是土地残留的一些地膜等, 大大影响土质, 也会导致作物的质量和数量降低。目前, 土地仍是广大农民维持生计的最主要途径, 而农民往往只注重粮食作物带来的经济利益, 而忽视土地的养护, 对土地只种不养、重产轻投, 使大批的土地受到破坏。

农民的科学素养严重不足

农业粮食安全的实现需要三方面的因素, 即控制人口增长, 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 要完成这三方面的工作就需加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当今农民的文化水平均较低, 且大量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 获取更大的发展, 因此一些农村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 很难承担起繁重的耕作任务。因此农村大量的土地处在闲置或粗犷经营的状态, 产量和质量较低。加之人口科技素养较低, 很难将具体的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中, 无法实现科技和生产力间的转化, 不利于粮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机械化程度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生产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 机械化程度较低, 导致生产的效率低下, 科技成果未转化成切实的生产力。在本质上反映出农村基层农业科技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民未充分了解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 如玉米精量播种技术、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技术、免耕技术和保护性耕作等。

粮食生产发展的建议

立足实际调研, 深入研究科学决策

调研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调研决不能单单走个形式, 一定要深入到基层群众, 针对当前国家战略布局和难点热点问题进访谈研究, 并针对调研结果有针对性的出台具体的政策规范, 在坚持惠农政策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转型和长久发展。

国家加大扶持力度, 改善生产条件

改善生态环境本质上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政府应把粮食生产放在战略高度上重视和思考, 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 联系社会中各方力量, 全面做好粮食生产工作, 保护生态环境。应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和退耕还林还草, 在干旱地区兴修水利, 解决农业用水问题, 加强对水土流失的防护, 全面改善穷山恶水的现状, 为我国的食品安全创造条件。

切实履行职能, 做好对粮食生产的调控和监管

各项粮食流通政策得到真正落实是粮食路通监管工作的主要出发点, 要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 落实监管职责, 完善工作体系, 增强监管力度, 注重粮食仓储管理、库存和质量监管, 加强检查, 维护行业秩序和安全。完善粮油仓库管理、粮食仓储设施管理、粮食质量监管体系, 加强市场监管, 控制准入资格, 将服务和管理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发展。

粮食工程 篇2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有关资料

日期:2004-12-31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讲话精神和具体要求,为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2003年10月份起,我部在认真调研、多次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2003年底,我部组织五位院士对《规划》进行了论证,并充分征求了有关部门以及粮食主产省农业部门的意见,经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后,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2004年4月2日,国务院第4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目前,《规划》实施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二、《规划》实施的战略考虑

在当前形势下,实施《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粮食需求将保持长期增长态势。因此,需要采取更直接、更明确、更有力的综合性措施保护和恢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确立长远目标,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形成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考虑到粮食主产区地方财力有限、种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等因素制约,国家应出台支持粮食主产区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规划》从建设区域、建设内容、建设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方案和明确的建设目标。《规划》的实施,将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关键是要从根本上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多品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优质专用粮食市场竞争能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就目前情况看,这七方面能力都需要进一步保护和提高,但当务之急是保护和提高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规划》设计了良种育繁、病虫害防控、标准粮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能力、粮食加工转化五大类项目,通过这五类项目在粮食主产区的配套实施,最终实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总体目标。

三是促进主产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前几年,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主产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规划》在提出增加政府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的同时,突出了高产和优质的目标,并把粮食加工与粮食生产结合起来,注重增强粮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综合效益。因此,《规划》的实施对项目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来源:农业部

作者:

三、《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紧紧把握新时期粮食产业发展的特点,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调动和发挥粮食主产区政府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以产业化理念统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粮食产业发展,突出改善基础条件,加快科技进步,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加工转化能力,全面增强我国粮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规划》的建设思路

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粮食主产省区,择优选择441个县、43个农场,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技术集成与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粮食生产和加工转化的有效衔接,系统构建从生产到加工的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逐步形成粮食产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规划》的建设目标

《规划》提出,到2007年末,建设以万亩连片为基准的标准粮田5000万亩;项目县(场)标准粮田良种更新覆盖率达到100%;标准粮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平均单产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8%以上,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亿公斤以上;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00元,力争扩大农民就业岗位百万人以上。2008-2010年,力争再新建标准粮田1亿亩。

(四)《规划》的建设重点

1.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目前,13个主产省区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年均可以提供精选加工后的商品种65万吨左右,仅占种子需求总量的49.2%,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为此,《规划》在设计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时,把重点放在了完善种子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专用新品种开发能力,创新良种配套集成技术之上。具体建设内容:①完善和建设一批良种选育和技术创新中心;②完善提高一批粮食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扩建和改造其原原种扩繁设施,补充建设一批专业化原种及良种繁育基地;③续建部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新建一批质量检测分中心;④建设一批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通过项目建设,构建功能完备的良种育繁、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体系,促进种质创新、品种选育、良种扩繁、配套技术的有机结合,使标准粮田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辐射区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2.病虫害防控项目。我国病虫害防控基础装备落后、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应急防治能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全国现有病虫监测站400个,平均100万公顷耕地约3.1个,每7个县才有1个监测站。韩国平均每100万公顷有检测站98.4个,约为我国的32倍;日本100万公顷有检测站59.8个,约为我国的19.3倍。我国目前有100多种重要病虫害,而现有监测条件只能满足监测15~20种。为此,《规划》在设计病虫害防控项目建设时,把重点放在了提高综合病虫害防控能力和应急减灾能力方面。具体建设内容:①完善和提升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分中心、区域站;②建立技术创新与支撑基地,包括微生物制剂研发创制实验室、有害生物天敌昆虫繁育基地、有害生物预警数字化技术基地。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县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装备水平和防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灾害平均损失率由5%下降到3%以下。

3.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欠帐严重,我国粮田地力衰退、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国粮食主产区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1.5亿亩,受农药污染的耕地面积近1.35亿亩;粮食主产区粮田土壤有机质普遍下降0.5个百分点。为此,《规划》设计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重点是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基础地力,加强质量监控,使项目区耕地达到高产稳产标准。具体建设内容:①粮田基础设施,包括塘坝等水源及其配套设施、田间排灌渠系、土地平整和机耕道、田间道路等;②地力培肥改良田间工程,包括深耕深松、秸秆还田、配肥站建设等;③地力监测与配套设施。包括粮田地力与墒情监测站、环境质量监测站等。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区耕地达到高产稳产粮田标准,平均单产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8%,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8亿公斤左右。

4.提高农机装备能力项目。目前,我国农业技术装备落后、应用水平低的问题十分突出。2002年我国万亩耕地大型拖拉机拥有量约4.6台,而印度2000年约为6.3台;而且配套能力低,我国平均每台拖拉机所能承担的作业项目不到1.5种,耕、种、收三项作业的平均机械化水平仅为30%,其中水稻机栽水平仅为6%,玉米机收水平只有1.7%。为此,《规划》确定的提高农机装备能力项目,重点是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提高技术集成和标准化应用水平、完善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具体建设内容:①增加粮田作业大型动力机械,配备秸秆还田机、免耕施肥精量播种机、专用联合收获机等新式农业机械装备;②以国家投入农机装备为龙头,以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组建多种形式的县、乡、村基层农机作业服务队或生产联合体,完善农机服务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地、县)—农户三级农机推广服务体系。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区粮食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水平由现在的35%提高到50%左右,亩均生产成本降低10~20元,节省种子和化肥20%~30%。

5.粮食加工转化项目。我国是粮食大国,但粮食深加工率不到10%;食品加工用粮只占粮食产量的2%,而发达国家食品加工用粮占粮食产量的比重高达70%。为此,《规划》明确粮食加工转化项目的重点是培育粮食加工企业、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具体建设内容是按照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4种粮食作物加工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重点扶持食品加工、精深加工等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通过项目建设,使粮食加工转化率由现在的20%-30%提高到40%左右,初步测算,可扩大就业岗位百万个以上。

四、全力做好《规划》实施工作

今年,我部把组织实施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作为中心工作,围绕增粮和增收这条主线,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措施,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相关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背景、意义和建设重点等内容,为工程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积极宣传各地在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引导各地加强粮食生产。

二是认真组织实施。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我部专门研究制定了具体方案,发布了项目申报指南。在地方申报的基础上,按照规划确定的选建标准,落实了项目建设地点,合理安排了项目规模和建设布局。目前,我部已将下达我部10亿元优粮工程国债资金和部内整合资金1.5亿元下达各地,国家发展改革委大型商品粮基地整合资金、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合资金也基本落实到位。

三是严格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了项目建设和评审标准,围绕《规划》实施中每个阶段和环节的重点工作,强化了监督检查,加强了追踪调研,确保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运用遥感监测等现代信息手段,及时掌握各地工程建设情况,为中央及时提供了准确、科学的决策信息。

四是搞好指导服务。今年以来,以《规划》为指导,围绕重点地区、主要作物,抓住关键环节和农时,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田间管理。围绕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做好以提供良种和配套技术为重点的各项服务。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在粮食主产区推广了50个优质高产高效品种和10项主推技术,加强对主产区种粮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粮食工程 篇3

关键词:朗溪镇粮食增产、项目主要措施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1、项目计划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 3000 亩,实际完

成 4000 亩, 该项目涉及张家 800 亩、塘池 500 亩、川岩 300 亩、孟关300 亩、 打铁坳 700亩、屋基坪300亩、坪柳200亩、三村300亩、坪阳 600 亩,涉及 9 个行政村41个村民组,3292户。 项目区总户数2500 户,人口15000 人。

2、 计划杂交玉米育苗移栽 5000亩,实际完成 5500 亩,项目区4000 户,人口 2.2 万人,该项目涉及泡木完成 500 亩,铁家600亩、三村 500 亩、河西 800 亩、打铁坳 700 亩、坪阳1000亩、川岩400亩、大尧400亩、孟关 600 亩,共9个行政村48个村民组,受益农户 3200 户。带动农户 4200户。

以选择适应项目区杂交玉米,水稻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为载体,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中心示范点带动全面,使该项目全面实施超额任务完成。

二、项目实施的主要措施

(一)组织措施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加强领导。 成立以冉飞鸿任组长,张雄为副组长,张金信、田仁贵、王霞、吴林萍、田春元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技术组由张金信任组长,田仁贵、王霞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副组长对整个项目实施监督,成员各施其责,确保项目实施。

2、村委会组织召开好粮食增产工程动员会议,落实种植农户、面积,并负责示范点种子、农药、肥料运到示范点并发放到种植户,保证面积落实,确保项目实施。

3、技术组:搞好示范点和技术培训,办镇级示范点 2 个,孟关 150 亩、张家 300 亩,村级示范点 9个,培训 10 期,培训 2400 人次,印发技术资料 1500 份,立足适时早播、重抓育苗,加大科技含量,彻底改变落后传统栽培习惯,推广旱育秧宽窄行规化移栽,病虫害集中联防,农技人员现场指导示范,确保亩株数和双株移栽,为项目实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二)技术措施

1、主要内容:项目区玉米全部用营养块育苗移栽,适时早播、培育壮苗,品种选用遵玉13号和临奥4号,旱地宽窄示范,实行平衡配方施肥。水稻采用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培育壮秧,品种选用岗优725,Ⅱ优58、实行平衡配方施肥,开展农技培训示范,发放技术资料。

2、关键技术:水稻狠抓苗床管理,浅栽插,合理密植,蘖穗肥施用前重后轻原则,病虫综合防治及管水关键环节,搞好规范化栽插。 玉米适时旱播 3 月下旬到 4 月上旬,全面推广营养块育苗单株定向移栽,合理密植,亩3500-4000 株,遵玉八号 3800~4000 株,8尺开厢保证 2800~3000 株,实行拉绳、定距、定向适龄移栽,使用印江县农业局玉米水稻专用肥作底肥,前轻后重施肥原则,防治玉米锈病、纹枯病、大小斑病、玉米螟、大螟及鼠害。

三、项目工程投入

镇政府投入资金 12万元,用于示范点种子、农药、肥料、运费、项目示范牌等,完成水稻 4000 亩,玉米 5500亩,受益农户 5700 户,带动种植杂交玉米7000亩,杂交水稻 6000亩。

四、效益结果分析

1、镇政府组织农技站、村委会、项目区农户、村级农技人员参加项目区示范点测产验收,单产真实有效,8尺开厢验收面积 6.3 亩,平均单产 450.4 公斤,单作玉米验收 7000 亩, 平均单产 550.2 公斤,该项目示范点平均单产515.6公斤,项目区玉米单产 450.4公斤。 与本杂交玉米当年产量 420.5 公斤比较,亩增产29.9公斤,项目区增加粮食 21.5万公斤,总产值增加 43.2万元,人均增加经济收入 12.5元。

2、水稻旱育稀植完成面积4000亩,总产量 2600 吨,中心示范点验收面积 8.2亩,平均单产 650公斤,项目区验收面积 12.8亩,平均单产 628.02公斤,全镇种植杂交水稻 5000亩,总产2560吨,平均单产 512公斤。 项目区与全镇水稻产量比较亩产加产量 116.02公斤,增加产值 104.4万元,人均增加粮食 32.6公斤,增加经济收入 22.8元。

该项目实施,使玉米、水稻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得到较快的普及推广,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认识和应用有了突破和提高,培训了一大批种植能手,从根本上可改变传统落后的耕作管理方式,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可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五、小结

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全镇人民共同努力,实施玉米、水稻增产工程,玉米全镇人均增加收入12.5元,水稻增加 22.8 元,实现了农民增收脱贫目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存在问题,亩密度达不到技术要求,偏施 N肥,防治病虫害技术较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今后政府应增加投入,继续加大培训力度和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广大群众都能懂得一门实用技术,早日实现脱盆致富。粮增工程是富民工程,应落到实处,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粮食工程 篇4

一、核心示范区要素投入和科技进步对产出增长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要素投入和科技进步对粮食产量增长贡献率的测算方法有多种, 本文采用了最为普遍的C—D生产函数。在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生产函数就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简记为C—D生产函数, 表达式为:

其中, Y代表产出量;A代表常数;K代表资本投入量;L代表劳动投入量;α、β代表效益系数, 且α+β=1。在本文中, Y为小麦、玉米单位面积产量, 主要的投入要素为种子投入费用 (元/亩, X1) , 化肥投入费用 (元/亩, X2) , 农药投入费用 (元/亩, X3) , 机械费用 (元/亩, X4) , 灌溉费用 (元/亩, X5) 以及生产用工量 (元/亩, X6) 等。其中, 投入要素中的种子费用、化肥费用、农药费用、机械费用 (机耕费用、机播费用、机收费用和秸秆还田费用) 及灌溉费用是指农户每年花费在每亩小麦或玉米上的各种费用, 即 (每种要素每次投入的费用×投入的次数) /种植粮食 (小麦或玉米) 的耕地面积。生产用工量包括农户每年投入到每亩小麦或玉米上的劳动天数和雇佣劳动天数, 即 (每年投入到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天数×当地劳动力价格) /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由于玉米不发生机耕和机收费用, 所以, 玉米的机械费用只将机播费用作为变量进行估计。因此, 其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模型为:

二、数据来源和模型估计

(一) 数据来源

所有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对核心试验区及技术示范区农户进行的实地调查, 粮食产量、价格、各项费用支出以及直接生产用工量均是试验区内被调查农户的微观数据, 与以往测算要素贡献率时采用的统计年鉴数据有所不同。

(二) 模型估计

用Eviews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公式 (2) 经线性简化整理以后可得:

T为不同年份 (包括2008年和2009年) , 其回归系数就是技术进步贡献率。估计结果见下表。

核心试验区和技术示范区粮食生产函数的回归系数值

Á从计量经济学角度看, 上述估计的拟合优度、总体显著性和单个参数显著性检验以及DW检验都比较理想。估计结果表明, 小麦的技术进步率为6.96%, 玉米的技术进步率为6.76%。

三、结果分析

(一) 小麦

从上述模型估计结果可以得出, 各投入要素对核心示范区小麦增产的贡献排序为:化肥费用 (X2) >灌溉费用 (X5) >机械费用 (X4) >科技进步率 (T) >种子费用 (X1) >农药费用 (X3) >生产用工量 (X6) 。技术进步率对两个区域粮食增产贡献比较明显, 表明课题组实施的小麦玉米两熟高效技术以及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明显。技术进步率除以单产的增长率的比值, 就是技术进步对单产增长的贡献份额。小麦单产增长率平均为15.23%, 所以小麦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为45.07%。如果将要素贡献分为技术进步贡献、物质费用 (农资、灌溉及机械费用) 贡献以及生产用工量贡献三种类型, 物质费用的贡献是最显著的。在物质要素投入中, 农资费用 (化肥排第1、种子排第5和农药排第6且均为正数) 和灌溉费用 (排第2) 的投入贡献最明显, 这说明在价格没有大幅变动的前提下, 增加核心及技术示范区农资费用和灌溉费用是实现增产的重要途径。此外, 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的机械费用投入也不容忽视,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 机械费用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也会继续发生变化。最后, 用工量为负值, 表明劳动投入过多, 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浪费。

(二) 玉米

从上述模型估计结果可以得出, 各要素对核心示范区玉米增产的贡献排序为:化肥费用 (X2) >机械费用 (X4) >灌溉费用 (X5) >科技进步率 (T) >种子费用 (X1) >农药费用 (X3) >生产用工量 (X6) 。玉米的单产增长率平均为12.88%, 所以, 玉米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为52.48%, 这表明课题组实施的技术集成对玉米的贡献也较显著。但是, 玉米增产很大程度上也是靠农资费用、机械费用以及灌溉费用投入来实现的。所以, 在价格不产生大幅波动的前提下, 加大对玉米的物质费用投入也成为增产的重中之重。在农业劳动力投入方面, 玉米与小麦一样产生了劳动力的浪费, 但与小麦比较程度较轻。

四、对策建议

(一)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完善科技推广体系

核心试验区和技术示范区技术进步贡献是明显的。继续加大对核心示范区的技术投入, 有助于该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1.多进行生产实践指导。除采用电视播放农业科技节目、夜校培训以及发放明白纸等措施外, 鼓励专家教授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多下田间地头进行示范性指导。2.在此前技术大量投入的基础上, 继续加大技术投入的力度, 增加相关方面资金投入, 丰富农民的技术内容, 使农户得到的技术支持更具多样性。3.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真正发挥作用。

(二) 控制粮食生产的农资费用

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直接影响了农民对于农资的使用量, 而种子、农药和化肥等农资费用是各投入要素对粮食增产最显著的要素。因此, 控制农资价格、增加农资的投入量成为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1.促进农资市场健康发展, 防止农资市场紊乱和农资价格过快增长。2.继续加大农资补贴力度, 减轻农民负担。3.宣传并帮助农民成立农资互助合作社, 增强农民在农资购买过程中的谈判能力, 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高质量农资产品。

(三) 保证农民合理用水

灌溉费用投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是显著的, 保证农民合理用水对于粮食增产帮助较大。1.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使农民用水更加便捷且有保障。2.当地政府可以鼓励农民成立一种自发性民间组织———用水协会, 这种协会是农民用水户自愿参加, 按照自主管理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从事农业灌排服务的非盈利性农村合作用水组织。它为农民提供优质的灌排服务, 降低灌排成本。

(四) 采取更好的惠农强农政策, 提高其种粮积极性

粮食局结对强村工程工作总结 篇5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粮食局与近海镇爱民村开展机关干部挂钩“结对强村”工程。今年以来,我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结合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发挥粮食系统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结对强村”活动,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为困难农户排忧解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现把活动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党委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

局党委十分重视机关干部挂钩“结对强村”工程,组织党委成员和机关干部学习贯彻启办发()21号文件《关于继续实施千名机关干部挂钩”结对强村”工

程意见》,结合粮食局机关实际,研究制定了四项措施:一是成立了“结对强村”工程领导组,由党委书记、局长王振宇任组长,党委委员为领导组成员;二是制订了《粮食局机关干部挂钩“结对强村”工程计划》;三是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位局领导结对一个困难农户开展帮扶工作;四是把“结对强村”工程成效作为对机关干部年终考核重要依据之一。

二、明确目标,开展调研活动。

按照“结对强村”工程目标,我们粮食局抽调部分机关干部,深入到近海镇爱民村困难户及部分农户中进行调研,与村干部、农民、帮扶对象座谈,就该村如何加快农业特色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意愿。在开展调研活动的基础上,帮助村级组织理清发展思路,围绕村级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环境整治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爱民村小康示范村建设计划,达到“六化”要求,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建筑美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同时,建好1个100亩以上的“四青作物”示范园,转移富余劳动力10人,使困难农户年增收2千元。通过帮扶,使爱民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市级以上文明村。

三、突出重点,真心帮实心扶。

开展“结对强村”工程是加快实现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的有力举措。我们充分发挥机关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一主线,群策群力,迎难而上。通过结对帮扶,示范引导,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在帮扶中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以环境整治为抓手,努力改变农村面貌。为搞好爱民村环境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陆永安副局长带领帮扶小组同志,与爱民村干部一起建好村保洁员队伍,并落实保洁制度,落实垃圾“农户收集、镇村清运、集中处理”的长效管理。同时,机关帮扶小组全体同志

参加爱民村义务植树和环境整治活动。

2、组织爱民村村干部参观了江阴华西村,聆听了老书记吴仁宝讲话,参观农家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

3、王振宇、陆永安两位局长带领帮扶小组同志去两位困难户家中探讨帮扶措施——通过种植青豌豆,确保了今年户增元。同时在8月份开展了“金秋助学”活动,通过多方筹资,为两位困难农户子女——近海镇中学初一新生郁江美、近海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陈佳丰捐资助学,鼓励他们克服苦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立志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

4、在爱民村开展“党员服务周”,慰问两位困难农户和两位生活困难老党员,帮扶两位有志创业人员,为养猪大户,送上《现代科学养猪》、《养猪300问》书籍,为天欣手套厂扩大规模后与有关单位联系帮助解决熟练工。

5、全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让

富余农民变成富裕农民。我们发挥机关干部自身优势,经多方联系,李红生、施建红到近海工艺刀具厂工作,李建康、李建昌、李建章三人到启东市交通工程公司工作,杨允辉、周志平、曹正扬到近海衬衫厂工作,龚晓红、顾红岩在天欣手套厂工作。让他(她)们从农村中走出来,从农业中走出来,增加收入。

6、坚持市场化这一根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爱民村9组杨永林、陆顺康为核心,建成一个种植青豌豆120亩的连片“四青作物”示范园。

四、注重服务建设,共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我们十分重视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重塑基层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公共服务设施激发和吸引村民寻求服务的意识,最大限度地吸收村民的参与和需求,架构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管理的新型关系。在村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粮食局帮扶小组参与策划,为爱民村办

粮食,粮食 篇6

后泉村坐落在太岳山脚下,四面环山,非沟即坎,全村没有一块水浇地,加上那年头的“高征购”政策,老百姓的平均口粮,每年不到300斤。于是,粮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老百姓们的“天”。我们这些北京知青儿,从小视吃饱饭为当然,即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也没有尝过古圣人所说“饿其体肤”的味道。然而一到后泉村,就被告知吃饭不可“放开肚”——每月44斤原粮,吃亏了就要挨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最严峻的一课从此开始了。

44斤原粮,去皮去糠后只能剩三十六七斤。那地方种麦很少,每年每人只能分上三四十斤麦子。记得有一年,有一个生产队每人只分了一斤八两。而当地的传统作物谷和豆,又因产量低而不符合“大寨精神”,被限了产。于是,玉米和杂交高粱便成了主食。食油,每年只能分到半斤,肉、蛋几乎等于没有。

一夜之间,我们这些北京的“大学生”们便学会了山区老百姓的吃饭方式,每日三餐,一干两稀。两稀者,山西合子饭是也。几把小米,加上些瓜菜,煮成一大锅汤,开锅后下点玉米面和高梁面的“擦疙瘩”。主食是定量的,每顿饭都要过秤;不够吃,下顿试着再多加水,直到可以把大家灌饱为止。

记得有一次,大号搪瓷碗,我一顿灌了五碗。放下碗拍拍肚皮,好似个猪八戒。随之而来的是男女生宿舍夜间用的便盆,纷纷由小号换成了大号,每天早上端将出来都是满满的一盆。夏季天长,中午一觉醒来,腹中已是空空如也,而一后晌的劳动还没开始。于是到了地里,总是由队长打头,每干一会儿便停下来拄着锄头仰天长望——前晌盼日中,后晌盼日落。

四季之中情况也有不同。秋季最美,合子饭中豆角、红薯、南瓜、土豆、萝卜,花花绿绿,夏天可以“野菜和水煮”,地头休息时,每人挖它一大把带回来,同养的那两头瘦猪“二一添作五”,最苦的是春天,村里凡能吃的树叶都被吃光,连小脚老太太都会上树,这也是插队后发现的一大奇观。从小听“忆苦思甜”报告就熟悉一个叫作“青黄不接”的词,然而直至到了这个时候,才真正对它有了体会。

据说不少地方的“知青”都兼做《水浒传》中石迁的那勾当,由于“衣食不足”,我们唯物主义者不责备他们“不知荣辱”。不过,我们村的“知青”确实几年来从未白拿过队里或老乡自留地的一瓜一菜。不仅如此,除了每年春节后从北京回来时带零食少许之外,大家也从不让家里给寄东西。当时革命信念十分坚定——只有如此生活,才真正叫作同贫下中农相结合!

15个人的集体,不论饭量大小,实行“小共产主义”,也从没有为吃饭发生过纠纷。记得一天晚上下工回来,大家正围着热气腾腾的一锅合子饭虎视眈眈时,做饭的同学不小心把煤油灯掉到了锅里。赶忙把米、菜捞出,用水涮了好几遍,仍然煤油味呛人,只好倒掉,连猪都不肯吃。然而,竟没有一个人抱怨一声,厨房里反而传出一阵说笑声。司务长下令每人发给二两粮票一毛钱,到公社食堂买“干馍”吃。月光之下,大路上走着我们这群年轻人。天上的星,四面黑黝黝的山,一切都那么宁静,只有路两旁的庄稼沙沙作响,此外,就是我们一阵阵的谈笑声。

到了插队第三年、第四年,自留地种得好了,干活儿也学会如何剩力气了,粮食竟然有了节余。1972年秋天新粮下来时,我们知青点儿还有一千多斤旧粮没有吃完。然而即使如此,每天“一干两稀”的伙食制度也不肯改变。当时我们常年不见油星儿,邻村油坊送货上门,可用五斤带壳的高粱换一斤油,大家也异口同声地表示坚决不换。这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一下子说不清。而仔细一琢磨,就可以明白是饿怕了,觉得只有粮食才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无形之中,我们也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所受的革命教育,都早已淡了,而这种惜粮如金甚至如命的观念,却如同烙印一样,无法平复。1990年后,粮食定量供应制度即将成为历史,粮票马上就要成为废纸。而直到这时,我才开始舍得用攒下的粮票换一点鸡蛋;但每到这种场合,心里还不免有一种负罪感,还是觉得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粮食工程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粮食工程专业,考试改革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考试是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但从教育本质上看,考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在于“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管”,保证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尤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若只用一纸期末试卷去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考核和评价,则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一致。所以高职院校的考试特别是专业课更应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考核,基于此,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我院粮食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为了使课程考核方式与现代高职教育目的相适应,近几年我院加强了对考试模式的改革。粮食工程专业是我院的传统、重点和品牌专业,对此我们更是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工作。现结合我院情况,对我院粮食工程专业近几年在考核方式上进行的一些改革和探索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一)推行院系二级考试管理模式

我院的课程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类,考试课又分为理论和实验、实训考试两种。在考试管理模式上,我院推行的是院系二级考试管理模式,即各课程是属于考试课还是考查课,在既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规定,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由各系制定、学校统一印刷出版的,因而各课程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的决定权在系里。理论考试课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全院的考试管理工作,在教师的命题、监考、阅卷等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考查课和实训、实验考试课由系部自己组织考试。总之,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使我院的考试管理模式未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有利于规范、简化考试工作,也有利于各系部根据专业特色组织考试。

(二)建立和完善试卷库

试卷库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考试这一教学环节,也有利于评价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推动学院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院自升入高职后就着手筹建试卷库,并在2006年正式使用试卷库组织了全院的考试工作。对试卷库的数量和质量,学院按如下方式进行了统一规定:(1)在同一学历层次中,每门课全校一套试卷。同一门课由两系以上或多位老师讲授的,由系间协调共同完成。有特殊情况者须经主管教学副院长同意,且课程名称和课程代码均要能够区别。(2)试卷库的格式严格按照校务处提供的格式进行排版,题型可从《试卷库审批表》中的11种类型中任选6类以上,也可以在上述题型外增加新题型。(3)为了保证试题的覆盖面,各套试卷中的试题不能有重复。试卷库出好之后,全部上交到教务处,在期末考试中,由教务处随机从中抽取一套进行考试。这一举措不但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紧迫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避免了教师人工命题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所以,这一改革无疑从整体上提高了全校的教学质量。但是,试卷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如试题量、题型、考核内容、难度,因此,为确保试卷库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我们的试卷库也在不断进行完善,至今,我院每门考试课程已组建了十套高规格的试卷库。

(三)考试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在考试模式上,考试课可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采取理论考试和实验、实训考试两种方式,如我校的粮食工程专业,其职业岗位群主要是小麦制粉工、粮油保管员、粮油检验员,学生毕业前还要考取这三个岗位的高级工证书。由于该专业的职业岗位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因而为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这三个工种对应的三门核心专业课程的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不进行理论的卷面考试,而是采取以实验、实训考试代替理论考试的方式,考试内容为全课程学习过的实验、实训项目,但是在期末考试时,只要求学生随机从中抽取一个进行考试,这样为了考试合格,学生就必须将所有的项目全部练熟,不然就可能全盘皆输,因而这种考试模式的结果是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并且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也不断得到了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实验、实训考试的过程全是按照高级小麦制粉工、高级粮油保管员、高级粮油检验员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组织的,这样,就使学生提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方式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便于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但是,上述考核模式主要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并且考核内容主要体现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考核,因而考核方式不尽合理,也不全面,因而,我院粮食工程专业课程的全体教师一直在不断探索更为合理的考核方式。本学期,我们试行了过程化考核的方式。所谓过程化考核,即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嵌入考核环节,每个教学项目都进行考核,以实现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考核。每个教学项目根据内容不同制定不同的考核项目和评分标准,每个项目得分=知识评价×30%+能力评价×50%+素质评价×20%,期末课程结束后,分别对每个同学的考核得分进行汇总,汇总的方法是:期末个人考核总分=项目1的个人考核分×项目1的权重比+项目2的个人考核分×项目2的权重比+项目3的个人考核分×项目3的权重比+……,项目及其数量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就业岗位精心选择的,各个项目权重比的总和为100%。每个项目的权重比是根据该项目的难易程度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进行分配的,但整体趋势是逐渐提高的,这是因为考虑到以下两点:一是一般专业课程中各个项目的内容和任务都是由易到难的;二是为了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前边的项目若考核成绩不理想,后边的项目还有提高总成绩的机会。

实践证明,过程化考核的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考核模式,但此模式需要在科学选择教学项目及合理制定每个项目的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该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三、对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的反思

高职院校的考试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因而在进行考试改革时,应在深入研究、合理制定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合理进行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同时还要规范组织实施考试的方式,以使课程考核与现代高职教育的目的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陈耀敏.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02) .

[2]李德春.高等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2) .

粮食工程 篇8

关键词:粮食工程,本科生,实践教学

粮食工程专业具有高等工科专业的显著特征, 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 它的生产技术与理论来源于生产实践, 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归纳、创新、提高与发展。因此, 扎实的实践技能是每一名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成功申报粮食工程专业, 成为全国第一家具有粮食工程专业的大学。2006年拥有了第一批学生, 2010年第一批毕业生走向社会。粮食工程专业无论对于东北农业大学还是全社会而言都是一个新鲜事物, 因此, 通过粮食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可以弄清目前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 为本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支撑材料, 同时为其他兄弟院校粮食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数据参考,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为东北农业大学粮食工程专业第三、四学年的60名本科生,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实习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 收回问卷56份, 有效问卷54份, 回收率达93.3%, 有效率达96.4%[1]。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基本技能的最好课堂, 有着其他教学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使大学生更加适应社会, 满足社会对人才新的需要, 必须加强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2]。东北农业大学粮食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技术实习、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几部分组成, 本文对这几个部分实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 满意度调查

针对学生对实践教学情况的满意度, 划分满意、不满意两个等级, 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对于目前的实践教学情况, 大多数学生表示满意 (占92.6%) , 有7.4%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这说明目前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十分完善, 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二) 综合实习情况调查

学生学习完专业课程后, 仍缺乏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只是机械地掌握每门课的课本内容, 对课程之间的联系没有清楚的认识。虽然设有实验课程, 但只是单一一门课程的实验。学生自学能力差, 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3]。以上问题都要通过综合实习来解决, 粮食工程综合实习由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实习、农产品综合实习和畜产品综合实习三部分组成, 分别在第5—7学期完成。调查结果见表2—4。

由表2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技术实习的时间安排意见比较分散, 其中认可第7学期安排技术实习的比例较高, 占31.5%。专业技术实习通常由来自三个不同专业的教师完成,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其他专业的一些相关实践知识。每一个专业的实习时间是两周, 因此集中实习的难度较大, 目前分散于第5—7学期是合理的, 这与学生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由表3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在黑龙江省除哈尔滨以外其他地区进行实习, 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占44.4%。对此, 在制定技术实习地点时应加大建立省外地区实习的联系, 给学生建立更多的实习点, 特别是哈尔滨市以外的地区。

由表4可以看出, 72.2%的学生希望能够深入工厂进行1—8周 (见表2) 的实习, 这为我们在制定实习方式、周期安排方面提供了依据, 并指明了方向。

(三) 毕业实习情况调查

毕业实习是农林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度过的最后学习阶段, 其目的是通过全面参加专业实践, 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正确运用于生产实际, 从而巩固和充实理论知识, 进一步掌握专业的各种技能, 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毕业后独立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4]。粮食工程专业调查结果见表5—7。

第四学年时, 学生面临着考研、找工作以及准备毕业等事宜, 时间紧, 压力大。在调查中, 有55.6%的学生正在或者准备考研, 38.9%的学生在找工作, 其他学生在准备公务员考试, 因此, 55.6%的学生希望把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 (即第5、6学期) (见表5) 。但第三学年是专业课集中讲授时间, 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毕业实习, 另外也与技术实习冲突, 所以毕业实习的安排应该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形式进行, 集中毕业实习的时间应该在大四上学期比较合适。

由表6可以看出, 希望在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其他地区和省外实习的学生比例基本一致, 这和很多因素有关。例如, 学生已经在学校实习基地学习四年, 因此, 到外面的实习基地进行学习的愿望比较强烈。另外, 学生的籍贯、以后想去工作的地方等都影响学生的想法。在以后的实习安排中, 应密切注意学生的意愿, 尽量把学生的想法与专业实习安排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实习的效果。

在实际实习过程中, 学生往往不愿意吃苦, 得过且过, 造成实习的效果不佳。从表7可以看出, 87%的学生非常渴望进入工厂进行全面、深入的实习, 这与实际情况形成巨大反差, 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是将学生强烈的实习意愿转变成实际实习的动力, 切实提高实习的效果。

(四) 毕业课题情况调查

毕业课题的设计、实施与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大学本科生毕业之前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 也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粮食工程专业的调查结果见表8。

由表8可以看出, 51.9%的学生把毕业课题的时间选择在第8学期, 53.7%的学生把试验的时间选择为4—8周。但是把毕业课题集中安排在第8学期有很多实际的困难:一是时间紧, 因为第8学期的6月要进行毕业答辩, 从做实验到答辩只有3个月的时间;二是与本科实验课冲突, 第8学期3—5月是大三学生进行专业课实验的时间, 实验空间比较紧张。所以把毕业课题的时间安排在第7学期的后半段 (11月—次年1月) 和第8学期的前半段 (次年3—5月) 进行。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 目前学生对于专业实践教学情况基本是满意的, 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例如实习效果不佳、毕业课题时间和地点与正常本科教学秩序冲突等问题, 因此, 我们要根据实际调查情况,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切实提高专业的实践效果, 为黑龙江千亿斤粮食工程的建设提供合格的技术人才, 为我国粮食工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孟开, 林芳芳, 齐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调查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6) .

[2]张煜, 果建华, 马岩茹.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学理论, 2010, (16) .

[3]马崇霄, 刘艳东, 张云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综合实习的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8) .

粮食工程 篇9

讷河市自一九五八年以来, 建成小型水库、塘坝共16座, 总控制集水面积211.2km2, 总库容669, 7x104m3, 年灌溉水田、旱田一万亩以上, 养渔水面2724.2亩。在防洪、除涝、灌溉、养渔, 以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 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全市拥有九井灌区、讷南灌区、全胜灌区、红旗灌区、太和灌区, 兴旺灌区, 老莱灌区等, 在农业生产、农作物生长、增产增收、林业灌溉等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讷河市水田灌区集中分布于讷谟尔河及嫩江河谷滩地, 分为纯井灌区、井渠双灌区、自流灌区三种类型, 全市水田灌溉面积为201855亩, 旱田坐水种面积70.0×104m3 亩, 农业用水总量为3800.0×104m3, 林业灌溉面积0.53x104 亩, 用水量为42.2x104m3, 养渔水面5.0x104m3 亩, 用水量为375.0x104m3, 还有工业用水、城镇居民用水等, 不难看出, 各行各业、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无法离开水。

2011年初, 中央针对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 出台了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 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 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建设、粮食安全等问题的高度重视, 彰显了国家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民以食为天, 粮食丰则民心安。人类经过长期的总结和积累, 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技术手段,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并充分利用水资源来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有力的环境和方便条件。农作物的良好生长, 需要满足其对水分、养分、光照等条件的需求, 如遇少雨干旱、雨水较多或极端天气, 就要利用水利设施进行科学控制、合理干预、适时灌溉, 从而满足农作物良好正常生长, 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粮食安全问题, 历来是关乎民生安全的问题。水是影响粮食作物及其它农作物生长的首要条件, 水利工程是农作物生长、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设施工程, 良好的水利工程设施, 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 加快全市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彻底扭转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在各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过程中起到无法取代的基础支撑作用。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 不仅仅关系到粮食安全问题, 还涉及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 相关部门、单位和责任人, 要充分认识到水利工程在粮食生产、经济发展、民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担负起社会责任, 履行好自身的工作职责。每年定时定期的对现有水利设施进行普查排查, 及时发现问题并切实解决问题, 对存在问题的水利工程设施要立即进行维护维修, 避免小灾成大患, 将损失降至最低, 节本节能节源, 给国家和社会减少经济损失。

同时, 在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基础上, 要结合各乡镇的农业生产、人口分布、人口数量、林业生产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不断完善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 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粮食增收增效等方面的作用, 促进各项经济的持续发展。设施完善、运转良好的水利工程能确保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反之, 不仅无法保证农作物的灌溉问题, 还会给防洪除涝、民生安全、城镇安全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威胁。多年来, 讷河市的水利工程设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不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因建成时间较早、运行时间较长, 年久失修、缺少必要的管理和维护, 造成了有的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带病运转、沟渠被掩埋、电管站年久失修等现象依然存在, 直接影响到工程作用的发挥。加强管理维护是今后基层单位的工作重点。

我国是淡水资源严重缺少的国家之一。虽然讷河市水资源丰富, 境内有一江四河, 即嫩江、讷谟尔河、老莱河、石底河、南阳河, 泡沼泽169个, 自然水域面积30万亩, 地下水总存储量约为2.2亿立方米。 但相关部门和单位同样要做好全市人民的节水意识, 使人们不断提高节水、蓄水、珍惜水资源的觉悟, 珍爱每一滴水。无论是在何种灾害天气发生的情况下, 能够做到“旱灾面前有水灌溉、涝害面前能排除水涝”, 既排出了异常气候灾害带来的危害, 又解决了农田灌溉, 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粮食产量, 使粮食丰足、价格平稳, 保护民众的生民财产安全,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建设, 要高标准、高质量的进行总体规划和建设, 更要立足于长远, 既能服务于当代, 又能造福于后代。粮食安全历来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头等大事, 也是国家稳定、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 解决十三亿多人口吃饭问题, 是重中之重的首要问题。众多的人口基数, 有限的农业耕地面积, 要解决国民口粮问题、吃饭问题, 不是一件简单且容易解决的问题。但就是在人口多、耕地少的情况下, 我们解决了国民吃饭问题、温饱问题, 令世人叹惊, 令世人折服。只有解决好粮食问题, 才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发展, 进一步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实现强国梦、中国梦。

摘要:水利工程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 也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设施之一。农业生产、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 离不开灌溉, 但仅仅依靠自然降水是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必须要通过人工灌溉, 借助于水利工程、结合天气和降水情况、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期及长势, 来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 满足粮食作物及其它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确保粮食产量质量和粮食安全。本文结合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 对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农作物生长、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以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陆亚洲.建立以粮为主的基本农田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确保粮食生产安全[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 19 (1) :64.

[2]潘福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快速增长[J].农场经济管理, 2009 (4) :20-22.

[3]赵晶洋, 代建国.我国水利建设的紧迫性和对策[J].吉林水利, 2010 (11) :4-6.

粮食工程 篇10

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及文件, 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期望职业教育加速改革。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 今后我国将探索“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即“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 要在完善现代职业学校教育的同时, 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教育部去年还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具体部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并遴选一批院校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 我国一些地方和职业院校开始在部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学徒制已从白热化的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国家试点的实践探索阶段。意见明确指出了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内涵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扩大试点院校的招生自主权, 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二是引导校企按人才成长规律和岗位需求,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三是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研发和联合建设专业的力度;四是推进校企共建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 共同加强过程管理, 完善相关制度, 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2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粮食工程与管理系办学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粮食工程与管理系是全国开设粮食工程类专业最早的系部之一, 也是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唯一开设有粮食工程类专业的系部。粮食工程专业创建于1979年, 为粮油食品饲料加工、仓储检验、经营管理等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 为江苏省粮油食品饲料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喻为江苏省粮油食品行业的“黄埔军校”。

现代学徒制在我系推行, 促进了粮食类企业直接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指向意义, 提高了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有利于工学结合发展。落实现代学徒制, 还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或上岗证的融合。推行现代学徒制, 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 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有利于创新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招生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和就业制度, 有利于解决企业的留工难的问题。落实现代学徒制对完善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与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现代学徒制得以顺利实施, 学生既掌握了技能也学到知识。入学即就业, 家长免去了对孩子就业的担心。企业保证了招到了人还留得住人。对学校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了有益的创新, 深化了教育教学的改革, 提升了知名度。综上所述, 落实现代学徒制对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策略

3.1 制度创新, 突破改革瓶颈。

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 势必对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提出新的挑战。现代学徒制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 实施过程更加灵活、富有弹性, 企业成为学徒制培训的主要场所, 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则为企业技能培训提供理论基础教育。学生的双重身份迫切需要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柔性教学管理制度, 如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 构建新的适应学徒制变化的评价方式方法, 改革招生、学籍等教学管理制度等。

3.2 订单制度, 改革合作模式。

每年校企双方就企业今后人力资源需求进行沟通和调研, 结合学院招生情况, 采取职业院校单招和高考招生录取与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 共同研制和实施招生招工计划, 共同进行招生宣传、面试和录取。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 按照双向选择原则, 学徒、监护人、学校和企业签订四方协议, 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奖补薪酬等。

3.3 因材施教, 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

随着近年来生源规模不断萎缩, 质量不断降低, 学生素质已大不如前, 且新生的个性很强, 表现极端。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必须因材施教, 不能死板硬套, 必须构建“合他们胃口”的个性化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需要。

3.4“师”“傅”合作, 打造“双导师”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试点现代学徒制就得靠“专职教师”和“工厂师傅”的共同配合。现代学徒制对探索建立“专职教师”下厂锻炼和“工厂师傅”进课堂提出要求。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都因现代学徒制得以落实。合作企业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 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 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 并可享受带徒津贴。高职院校要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3.5 同建共享, 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我系在淮安快鹿牛奶有限公司、淮安新丰面粉有限公司建立了教师工作站, 与淮安市开发区10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在校内建成了“江苏省淮安饲料安全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省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 “淮安市面粉加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1个 (市级) , “淮安市饲料安全公共服务平台”1个 (市级) 。建有仪器分析、粮食检验等20多个实验实训室。另有一条饲料生产线。我系通过近年的建设被江苏省粮食局和江苏省农林厅定点为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基地。

4 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粮食工程与管理系粮食工程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一年多来, 学生学风明显好转, 学习自觉性显著提升, 专业知识水平明显提高, 为今后深化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全面铺开提供了有益探索。在现代学徒制探索的道路上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4.1 找准合作企业是成功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础。

现代学徒制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在现有配套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 部分企业对现代学徒制参与积极性不高, 甚至有抵触情况, 因为担心耽误企业的正常生产。目前, 我系选择与淮安快鹿牛奶有限公司、淮安新丰面粉有限公司、江苏省洪泽湖粮食储备直属库等公司合作是我校现代学徒制实施成功的关键。上述几家企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且与我校有多年的合作关系, 不会把我们的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这些企业都是淮安的龙头企业, 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以上是现代学徒制取得成功的基础。

4.2 企业全程深度参与是成功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关键。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深度合作, 共同育材的人才培养方式。从招生招工开始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课堂的开展、学生成绩认定等方面, 企业必须全过程参与其中, 确保我系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出的人才得到企业认可并接收。

但是, 学校与企业如何进行深度产教融合, 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如何使双方能够互惠互利达到共赢, 企业怎样能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 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去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继平.张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 探索现代学徒制[N].中国教育报.2010, 3, 28 (2) .

[2]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2012-2020) [EB/OL]., 2014, 3, 20.

自贡: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篇11

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地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安全面临较大危机,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令人担忧,已成为区域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

粮食产量波动压力增大

粮食产量波动起伏大,粮食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自贡市粮食产量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相差25.8万吨,1993、1994、2001、2003年相较其余年份有明显下降。1995年至2007年,自贡市粮食总产量围绕120万吨上下波动。2008至今呈逐年增长态势,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127.64万吨。

自贡市粮食主要是水稻、玉米、高粱、小麦、薯类和豆类等品种。从种植面积看,2006年以来,粮食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300万亩以上,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水稻种植面积在120万亩以上保持逐渐增加;高粱最近几年种植面积变化较大,从2006年的4.1万亩到2013年的8.7万亩,随着自贡市打造酿酒高粱基地项目的推进,高粱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小麦因为投入大、产量低,种植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2006年63.1万亩,到2014年自贡市小麦种植面积只有59.7万亩,比2006年减少3.4万亩,减5.3%,并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随着养殖业发展和食品加工、消费的增长,社会对薯类需求增加,薯类种植面积较快增长,2013年薯类种植面积达到46.7万亩,2006至2013年平均每年增长1.3%;豆类在自贡市粮食种植面积中所占比例不大,产品主要满足人们自食。

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粮食安全压力大

按自贡市2013年年平均常住人口272.58万人计算,平均每人每天消耗0.5公斤粮食,自贡市食用粮消耗至少在50万吨左右,按国际上饲料用粮占粮食消费量的比例,自贡市饲料用粮消耗也在50万吨左右,仅此两项粮食消费约为100万吨,占2013年自贡市总产量的78%。如果加上农业种籽用粮和工业加工用粮等,自贡市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基本需求。但今后随着人口的增长,每年除了保障城乡居民数量较大的自食用粮外,还要满足因居民食物结构变化、肉类需求快速上升导致饲料用粮不断增加的需要以及使用量越来越多的工业用粮。

总之,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压力较大,必须居安思危,从保护耕地、搞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着手,努力增加粮食产出,确保粮食安全。

耕地和耕种情况堪忧

2013年自贡市耕地总面积207.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63亩,比四川省人均水平0.66亩低0.03亩,比全国人均水平1.35亩低0.72亩,只相当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的82.5%,耕地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前景不容乐观。

耕地总量减少

上世纪末的1999年,自贡市耕地总面积为212.3万亩,到2013年只有207.6万亩,14年净减少耕地4.7万亩,减2.2%。扣除政府土地整理项目及农民零星土地整理等新增耕地的原因,14年来实际减少耕地约24.8万亩,减11.7%。

究其原因:一是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大量耕地,2000年至2013年自贡市退耕还林还草达15.0万亩,占全部减少耕地总量的60%。二是乡村集体建设占用耕地增加。三是各种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包括自贡市境内已修建或正在修建的公园绿地、成自泸高速、乐自路、高速铁路和新建改建公路等交通建设用地以及小城镇建设、各种园区建设用地。四是居民住房用地增加。近年来,自贡市城乡住户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也由2000年的30.7平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35.1平方米,但增加居民住房面积的同时也占用了部分耕地。五是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其它原因造成耕地毁损。

耕地质量下降

自贡市地处丘陵低山、沟、坝地势,高产稳产农田面积较少,中低产田地所占比例高。2013年,自贡市高产稳产田49.8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4.0%。

一方面,因为重用轻养,肥料施用不合理,农用化肥、农药、农膜用量逐年增加,残留于土壤中有害物质累积增多,致使土壤板结,理化性质变化,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加之土壤养分随水土流失而损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畜禽养殖和工业企业产生的废物和有害物质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放进入农业环境系统,造成耕地污染。

农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乡村人口在过去的14年减少较多,从2000年的249.16万人减少到2013年的240.75万人,减少8.41万人,年均减少0.6万人。2013年,自贡市乡村从业人员中农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2.2万人,同比下降3.3%,农业从业人员下降幅度明显快于乡村人口,说明即使农民未外出务工,乡村人口也会加速流向非农行业。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容乐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逐渐被弱化,种粮收益较低,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下降已成为当前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之一。

多管齐下保障粮食安全

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它在数量上的减少和用途的改变必将影响到粮食生产,从而影响到粮食有效供给及粮食安全水平。必须加强执法力度,将现有的耕地保护措施落实到位。

目前耕地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有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必须严格执行这些土地保护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耕地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在城镇建设用地上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供地行为,要立足存量土地进行内涵挖潜,盘活城镇内部存量土地,以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坚决杜绝城镇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从而减少因新增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量。在农村建设用地上严格审批管理,禁止将基本农田用于修建住房、厂房、工业园区、养殖场等非农设施。

有效开拓新增耕地

进一步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增加高产稳产田。同时,通过对抛荒地、田边地头闲散地、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做到旱涝保收。

规范土地流转解决撂荒问题

可借鉴一些地方建立高效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发挥市场配置土地的作用,使土地合理流转,规模经营。比较常见的做法是,成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发动各村收集农民土地流转意向信息,同时将连片土地对外公开招租,从事集约化经营。在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既可以获得土地经营权流转收益,又可以外出务工或者就地务工。在集约经营的示范带动下,也可能主动返回农村,“重操旧业”。当然,农村撂荒土地流转的方式有转包、转租、互换、入股等多种。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情况下,需要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来探索规范,并逐步以制度的形式予以保证。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强化粮食生产保险体系,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改进现行的按承包面积计算发放种粮补贴的方式,将补贴发到真正种粮的农民手中,而不是发到土地承包者手中。稳定并提高粮食价格,控制农资价格,保障粮食的合理利润空间。畅通粮食流通渠道,通过产业化经营,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得到实惠。对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资生产企业直接补贴,补贴的对象由政府选择,用补贴机制促进生产商优胜劣汰,稳定农资价格。开通农用物资绿色通道,降低运输费用,从而有效降低种粮成本。

粮食工程 篇12

陈忠亮讲话指出, 榆树、乾安、桦甸等10个示范县市的10个合作社为“吉林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技术示范基地”, 由省农科院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 派驻专家全程指导与服务。现场会共同探讨和交流“科技厅领导、首席专家督导、项目组技术指导、示范县科技部门与农业部门共推进、合作社为载体”的“五位一体”技术扩散与示范的新模式, 为我省玉米稳定增产奠定了科技保障和组织机制保障。

会上, 王是非副市长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助推合作社发展方面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主持人王永军博士介绍了省农科院提供的配套集成技术, 推动合作社发展, 并表示将利用3年时间, 依托合作社建设核心示范区100公顷, 公顷增产玉米1000公斤以上;技术模式覆盖区1000公顷, 公顷增产玉米600公斤以上;创新全省粮食丰产科技工作“吉林模式”, 为吉林农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田丰合作社总经理陈卓介绍了采用“精选高产、耐密、高抗优良品种”、“宽窄行留高茬交替种植单粒免耕直播”、“群体质量调控”、“机械追肥喷药防螟防病”、“适时晚收”等关键技术, 打造了吉林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示范样板的经验做法。

会上, 对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玉米田进行现场收获, 实际测得合作社每公顷玉米产量28248斤 (14%水) , 而附近农户的产量是22702斤 (14%水) , 产量比普通农户产量增产24.4%, 充分显示了科技的支撑作用。

上一篇:外资财险公司下一篇:战术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