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法

2024-10-15

关注学法(共3篇)

关注学法 篇1

近年来, 案例教学作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引起广泛关注, “从总体上看, 生搬硬套管理学、法学、医学等学科案例教学理论和模式的痕迹依然浓重”。[1]如何成功运用案例教学, 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输”与“导”的有机结合, 本文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殊要求, 科学地组织案例, 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方面, 阐述如何加强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引导。

一、案例的选择要“抓大放小”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元性和导向性的特点,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具备真实性、时效性、完整性的特点, 应该具有讨论的焦点和矛盾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 不能只为讨论的需要而选择有明显大是大非问题的案例, 必须做到“抓大放小”。这个“大”就是有正确的导向和具有规律的特征, 这个“小”是学生身边的一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抓住“大”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放开“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 案例的设计。

案例的价值在于真实而典型, 通过一些有代表性、全局性、真实性的案例供学生分析研究, 总结普遍规律, 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的设计应紧密围绕学生所关心、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学习、生活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 思想敏锐, 胸怀远大理想, 勇于自立自强, 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们关心社会民生, 关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关心党风廉政建设, 关心国际风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注重国内与国际的结合, 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真正在充分说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这样的案例学生才有兴趣去做, 才能保证案例教学完成的质量, 才能引起共鸣。

2. 案例的选择应注意三个关系。

首先, 案例与教材的关系。案例选择与教材是密不可分的。案例教学不是不要教材, 恰恰相反, 而是必须遵循教材, 因为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基本依据, 案例是为教材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服务的。[2]教材本身具有科学性、知识性, 案例具有直观性、生动性, 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 激发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理解教材, 达到科学性、知识性、生动性的统一。因此, 既不能脱离教材运用案例, 更不能用案例代替教材。其次, 案例与学生的关系。教学案例应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和普遍规律, 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教师把精心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 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带到课堂上来, 把抽象的理论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 开展讨论。这些问题应是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口味, 能让他们感兴趣的热点、焦点、身边的问题和所学专业有关的问题, 把单纯的理论讲授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学生亲自参与讨论和分析, 更容易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做到理论指导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 进而达到入耳、入脑、入心, 真正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真心喜欢、毕生难忘的课程。最后, 案例与专业的关系。教学案例的选用, 要突出现实性和针对性, 最好能与学生所学专业、学校所属地域、行业有相关性的案例, 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利于他们理解问题, 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只会讲大道理不信任心理, 让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案例选择要把握好难度和尺度, 太难, 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太简单, 则会失去讨论的意义。

二、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

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 即通过案例把课程中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 把其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之中, 使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 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同时, 也使学生恰当地掌握这些原理、概念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运用案例教学切忌“为了案例而案例”, 或单纯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使用案例, 而应单将理论讲授“穿插其中”。与其他课程案例教学不同的是,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不能脱离理论而独立存在, 离开理论的案例教学, 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题内容脱节或背离, 不但无益于教学实效的提升, 甚至会严重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吸引力。以“概论”课为例,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面对“改革”二字, 大学生都不陌生, 总能点燃激情, 获得关注, 但涉及“改革”的理论, 教材依次从三个方面阐述改革的动力:革命、社会基本矛盾、改革, 其中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理论性强, 涉及知识面广, 单纯从理论到理论, 讲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始终, 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从信息传递的模式上看, 是单向式的, 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容易造成理论的空洞化。如果运用案例“为什么要改革?”, 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亚洲四小龙为例, 引入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 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达到深化理论认同的目的, 在深化价值认知基础上, “将一个一个学生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个体性错误意识‘否定’掉, ”[4]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理论建构, 促使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案例教学中理论讲授“穿插其中”, 它们既层层深入, 又环环相扣, 保证整个案例教学沿着一定的方向展开, 形成从理论出发, 有理有据, 启发思考, 开展讨论, 使学生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从而增强深入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应坚持三个原则

1. 依据理论准确。

任何一个好的案例都必须依托于坚实的理论基础, 必须从马克思主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中吸取养分, 将其强大的逻辑力量通过雄辩的历史和现实案例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中, 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

2. 阐释问题有据。

案例教学应遵循从理论出发, 有理有据。在进行案例分析时, 不是提出观点, 而在于如何支持这一观点和如何领会、实施这一观点。无论是对待历史问题还是现实问题, 无论是对待理论问题还是对待实践问题, 都应持之有据, 而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案例堆砌上。

3. 穿插思路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 通过梳理理论脉络体系, 抓住重点, 分析难点和疑点, 寻找问题的支点, 结合学生发展的兴趣点, 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案例教学中理论讲授“穿插其中”, 不仅是鲜明的对比、强烈的震撼, 而且使案例与教学内容丝丝入扣, 让教学过程显得干净利落、简洁明快。

三、关键环节要“点评总结”

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案例的学习获得正确的认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 案例中的结论未及时点评总结、“答疑释惑”, 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反作用。[5]因此, “点评总结、答疑释惑”对于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至关重要。

1. 教师要发挥正确引导作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它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更注重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的作用。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结论和答案必须是确定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气氛, 又要掌握教学进程, 引导学生思考, 组织讨论, 不是放任自流。在引入案例—分析案例—自由讨论等一些列教学环节中, 教师始终做到控制讨论 (辩论) 的主题和情绪, 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牢牢地吸引在案例上, 掌握讨论的方向, 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 还要巧妙处理案例讨论中的冷场和僵局, 做到热烈而不混乱, 有序而不死板, 使案例交流互动有序进行并持续深入。

2. 关键环节要“点评总结”。

案例只是引子, 关键是教师的点评总结。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撰写案例报告之后,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及内心深处的真实思想, 结合教材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 既充分肯定学生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到见解, 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 澄清模糊认识。

实践证明, 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适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只要正确组织和引导,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法, 不能简单照搬套用其他案例教学模式, 仅仅是案例加案例, 只是关注趣味性, 忽视思想的深刻性, 不能把运用案例的深刻目的表现出来, 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与要求进行案例组织设计和正确引导。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组织和引导

参考文献

[1]杨惠民.现场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4) .

[2]郑琼梅.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C]//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93.

[4]杨惠民.关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10) .

[5]孙柳.思政课应重视案例教学[N].光明日报, 2012-11-22.

关注学法 篇2

一、教学中案例选编的基本原则

1. 导向性

所谓导向性, 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导引作用。一般的案例反映的是特定领域内的具体现象, 因此, 在选择、编写和分析的过程中其价值导向性并不十分突出。而思想教育是关系到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 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相互激荡, 每个事件“所反映的思想信息也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人们基于各自的利益和立场和对它们的看法也会各有不同。这些看法中难免会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1]。而案例的选编和分析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但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不允许出现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危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和行为。

2. 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选编某一案例所要达到的目标, 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法应服务于教学目标, 也就是说案例选编的目的必须与教学目的相契合。思想政治课的每一章节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 如果案例选编没有目的性或其目的与所要体现的教学内容的目的相互脱节, 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相反会引起学生思想的混乱。

例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明确“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辨别是非、善恶、荣辱的能力。

据此, 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可选编这样两个案例, 一是“三鹿奶粉事件”;二是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的事迹;三是“七旬老人闹市摔倒无人去扶”事件。第一个案例就是要通过“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事例说明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下, 当前存在着许多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的现象,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时从反面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遵守市场运作的规律, 唯利是图, 损害消费者利益, 就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第二个案例是要通过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十几年如一日,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 使学生们明白“在我们的社会中, 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 也不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 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第三个案例是通过对当前社会道德现状的客观分析, 引导学生们去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并能够认识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3. 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案例的选编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疑点问题。

首先, 教师应吃透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使案例的选编紧紧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如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这一内容中, 重点和难点问题就是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展开的: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学生们怎么做才是为人民服务?将其作为重点, 是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将其视为难点, 是说“为人民服务”虽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 但在学生的印象中其又似乎“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十分神圣”。因此,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去实践为人民服务, 就成为一个难点问题。选取新时期的“雷锋传人”郭明义作为教学案例, 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典范, 撞击学生的心灵, 对其产生强大的震撼力, 使学生们相信普通人同样也可以为人民服务。

其次, 案例的选编应紧扣时代主题, 体现时代特色, 切实描准青少年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疑点问题。案例教学的独到价值, 就在于“它犹如一条纽带, 在硬邦邦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在教与学之间开辟了一条航线”[2]。很多学生认为, 思想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 空洞无物, 枯燥乏味, 而且书上的和老师课堂上讲的往往与现实不一致, 自己心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堂中得不到解决, 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因此, 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诚实守信, 并以此要求学生时, 学生就提出这样的疑问:“在现实生活中, 诚实守信的人往往吃亏, 而不诚实守信的人经常占便宜, 我们为什么要讲诚信呢?”并且列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由于诚信而“吃亏”, 由于不诚信而占了“便宜”的现象。比如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销售者违反了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但赚到了大把钞票;比如自己身边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 靠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手段蒙混过关。针对这些疑问, 教师编写“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 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 没有诚信就没有前景, 虽然一时获利, 但终究行之不远, “三鹿”的垮塌就是明证。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 关系到整个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二、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教学中,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一个“育人”与“自育”的问题。一方面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要接受教育者的教育, 在教育者的影响下进行自我修养和主观改造;另一方面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也要接受来自学生的教育, 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进行自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 “育人”与“自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统一的, 都是教育的主体, 都具有主体性;也都是教育的对象, 都具有主导性。整个案例教学活动就是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客体间的相互理解, 以及主体与客体间的交互影响。不同在于, 教师的主体性是以“导”为主加以体现, 而学生的主体性是以“动”为主加以体现。

1. 学生的主动性

一是自觉性 (而非依赖性) , 即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依赖教师直接传授所需的知识和信息, 不再依赖教师对每个问题都给出现成的统一的答案, 不再因为离开了教师而无所适从, 不知学什么和怎么学, 而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自我支配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能够自觉地根据教学的要求充分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和学习潜能。

二是能动性 (而非被动性) , 即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不再只是装载知识的“容器”, 不再游离于整个教学活动之外, 而是主动地参与教学准备和课堂建设, 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积极互动、相互沟通, 在一些共性问题上能形成共鸣。同时在学习中能体现积极主动的精神品格和思谋策划的调控能力、组织能力。

三是创造性 (而非机械性) , 即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机械地接受、照搬、背诵并在考试中复制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不再是课程上完了思想政治教育也就结束了, 不再是学归学做归做的知行脱节, 而是把整个教学活动作为主动发掘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并能在对案例的分析和总结过程中, 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和自身的思想问题, 最终形成探索和求新的学习品格。这是学习主动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

2. 教师的主导性

在思政课案例教学实践中, 教师组织教学要做到既不越俎代庖又不放任自流, 是比较难于把握的。它一方面要求教师真正认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尊重、保护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还要在教学过程的管理、指导、设计等方面下足功夫。

具体来说,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领导、指导和编导。

一是要做课程的领导者。这里所谓领导者, 并不是说教师要高高在上做学生的官员, 而是指教师必须强化自身责任意识, 注重教学管理, 善于驾驭课堂, 敢于坚持原则, 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侵蚀, 摒弃陋习与偏见, 对待学生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认真的教学态度、严格的教学管理、精彩的教学设计、厚实的知识积淀、真诚而睿智的人格魅力, 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是要做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者。作为指导者的教师, 应在课前指导学生组成课外小组, 根据教学内容阅读相关材料, 选择和编写教学案例;课堂上,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真诚、自由的学习和交流氛围,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对于学生的观点, 应及时择要记录和跟踪点评, 讨论结束应加以全面小结, 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编导者。教师要像电影导演一样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宏观掌控和整体设计。比如, 应系统地考虑如下问题:课程目标的确立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以及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之间是否构成了必然联系?所选案例涉及哪些学科领域, 需要准备哪些理论知识?要解决什么样的主要问题?希望训练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兴趣以及实际的能力和水平来给他们分配角色, 创设教学情境?课堂讨论的时间和进度如何把握?等等。

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着教学的目标, 保证着教学的基本秩序;学生的能动发挥体现着教学的意义, 决定着教学的最终效果。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构成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者相互激发、相互促动、相互影响, 共同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

1. 课前准备

一是案例的选编。案例选编既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启动环节。在这一重要环节上, 要努力让学生全面介入, 共同参与, 而不是教师一人包办。授课教师应根据案例选编的基本原则, 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 进行案例的选择和编写。

二是问题的提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案例教学而言, 至关重要。应该说这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核心。因为案例的编写、课堂的讨论、课后的总结评价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 否则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将是盲目和无序的,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那么, 什么样的问题既能体现教学目的,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于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讨论呢?我们仍以前面提到的“雷锋传人”郭明义的事迹为例。结合这个案例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作为一名学生, 你如何做才是为人民服务?你如何理解和评价郭明义的幸福观?这两个问题至少体现了三个原则, 一是目的明确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二是紧扣案例;三是联系实际 (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 。

2. 课堂讨论

一是过程的设计。这里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要事先对课堂讨论程序进行设计。包括:课堂由谁来主持, 是老师自己还是学生;案例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 是口述、文字还是视频;哪些学生应当在课堂上鼓励发言;讨论问题的逻辑顺序和时间如何把握;如何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另一方面是教师对课堂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如, 讨论过程中出现冷场和陷入僵局怎么办?讨论过程中偏离主题怎么办?讨论过程中双方因观点不同过于火爆怎么办?等等。

二是气氛的调控。首先, 在讨论交流中, 教师应努力创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轻松、和谐、自然的讨论氛围, 教师既不要以自己的思维定式去影响学生, 也不要轻易地去否定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更不要把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作为标准去强加于学生, 而是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尽最大的努力去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参与案例教学讨论。其次, 教师要对整个课堂讨论的气氛及时加以调控, 如, 冷场和僵局时, 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 启发诱导, 使讨论继续进行;当出现课堂气氛过于“热烈”、“火爆”, 学生因观点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时, 应注意及时“降温”, 以防陷入无谓或无休止的争论, 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秩序。

3. 总结评价

第一, 教师要对整个课堂讨论的全过程进行梳理和评价, 包括案例的选编、问题的讨论、不同的观点、分析的思路、运用的方法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等方面。要从理论上作出精辟的概括和总结, 要对讨论中不够深入的问题进行补充阐述或提要性分析;尤其不可忽略的, 是还要给学生课后进一步思考加以指引, 留下余地。同时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如参与程度、参与水平、合作精神、行为举止等方面, 要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

第二, 教师要对教学所用的案例质量进行反思和总结, 包括所选案例与教学目的是否契合, 是否体现了导向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是否能够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通过案例教学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等等。

第三, 评价总结是案例教学课的升华和深化环节, 是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关键。在总结评价时, 教师应特别注意语言的恰当与分寸的把握, 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热情, 又要观点鲜明, 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立场。

总之,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 增强教育实效性, 就必须大力改革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 通过精心选编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案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教学方法必将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产生较大推动效用。

参考文献

[1]戴艳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关注学法 篇3

“在艺术的世界里, 细节就是上帝。”在尝试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同时, 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细节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只有将细节打磨好, 才算是合格的教学设计。

一、“是否”———看你是否忽视了细节

1. 是否符合学生客观实际

在一次奥尔夫音乐研修班上, 赖达富教授设计游戏, 让课堂上扮演孩子的学员们躲起来, 有的学员不知所措。而孩子们想要躲起来其实简单得很, 待在原地用小手蒙住双眼就可以了。赖教授笑称我们长大成人后, “连躲都不会躲了”, 以后在教学实践中, 要多观察教学对象的生活、思维、表达方式, 才能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我们一味地从教法出发, 搬用教学设计, 忽略了“受众群体不同”这一细节, 使得课堂教学笑料频添。类似这样的小插曲在你的课堂教学中出现过吗?

2. 是否被单一教学法束缚

3. 是否便于师生即兴创造

二、“关注”———音乐课教学设计中的细节处理

1. 关注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符合学生心理、智力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从儿童音乐教育开始, 并且其实施也主要是儿童音乐教育。”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初试阶段, 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教材多以学前教育为主, 受众群体为“始于开端”的儿童。而针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 我们忽视了“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心理、智力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细节, 而一味地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是行不通的。针对这一细节,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第一, “适足而置履”。教学设计一定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宗旨, 深入了解学情, 准确对位学生的年龄、心理、智力, 权衡学科教学特点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施运用, 力求适合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毕业后岗位对接的需求。第二, “拿来须变革”。“本土化”是奥尔夫教育观念和原则之一。奥尔夫本人也强烈地批评不求其理而只知模仿的做法。我们尝试“洋为中用”, 但并不代表拿来即用。这一细节之处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秉承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念精髓, 自主研发校本教材, 积极构建特色化教学, “使这一伟大遗产焕发青春, 古为今用”, 演化成适合我们本专业的教学理念, 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

2. 关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不要被单一的教学方法束缚

单一封闭的教学设计违背了我们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当中的初衷。音乐教学是多学科融合的典型实例, 如果仅仅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短时间内便会失去兴趣, 更谈不上探索与创新的热情, 自然也要求我们保证教学方法多样性和开放性, 在教学设计中, 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 扎实基本, 广泛涉猎。以扎实的教学技能为基础, 广泛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不拘于方法本身, 融会贯通, 讲求实效。

(2) 拒绝教学设计流于形式。其一, 不能沦于“游戏”。从游戏出发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手段, 但过于游戏化会使课堂教学无法调控, 失去教师的引导作用。其二, 不必拘束于奥尔夫乐器。声势教学素材广泛, 只要设计合理, 即使身无任何乐器也无碍。

3. 关注教学设计的环节, 不必刻意具体化, 为师生的即兴创造释放更多的空间

美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玛斯隆说:“我们必须教学生成为一个会创造的人, 至少有能力面对新奇事物的思想, 去做即兴演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而无须提前准备。”教学设计刻意具体化,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甚至连师生间的交流互动都提前设计好, 这都是不现实的。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即兴性, 刻意具体化了的教学设计不但会偏离这一教学法的要求, 也会导致一旦教学实际脱离预先设计的轨道教师会措手不及的后果, 从而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更为重要的是, 这样会束缚教师的即兴发挥, 也必将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

处理这一细节的方法是:

(1) 从不同的思路出发。我们可以借鉴奥尔夫教材《布谷》这一课例。此课由于不同的教学目的, 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教法。在教学设计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要教一种知识、概念, 要求寻找合适的音乐素材;一种是要教一首歌或一部作品, 需要尽可能找出里面所要讲述的音乐元素, 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带领学生一步步进入其中。这样的课例很容易找到, 在实际运用时, 只要多多思考与加工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预设多种可选择的方案。人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顺序总是从大到小, 从整体到局部。我们不但要从总的构架上把握课堂教学, 而且要将教学做到细处, 换位思考,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预设多种可选择的方案, 并将方案设计为发散性, 从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奇思妙想和探索创新, 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提供无限的空间。

结语:合理运用奥尔夫音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细节是关键。本文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 提出了几个在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初期需要关注的几个细节, 并总结了一些不算成熟的处理方法, 愿能为本专业学科教学提供一点建议性的辅助。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会出现更多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音乐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

上一篇:初三英语复习下一篇:学校的办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