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精选12篇)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1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致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本运营风险以及利益分配风险。笔者在此谈谈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一、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 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现象比较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股权融资过高和低股利政策,违背了风险报酬原理。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如果企业一味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便会加大负债筹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债权人将要求公司追加风险溢酬,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同时投资者也因风险的增大而要求更高的报酬率,导致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和借款等成本大大提高,进而企业将靠负债支撑,容易引发较严重的财务风险。
2. 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企业的内部预算管理制度、投资核算管理制度、材料验收入库管理制度、存货盘库制度、内部监督制度等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或徒有虚名,特别是现金管理更具随意性,不按《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使用现金,白条抵库、坐支现象比较严重。已制定的制度部分内容已经陈旧过时,不能对经营活动中新发生的业务起到指导作用。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手册内容不够详细,未包括企业业务及工作流程的具体内容,造成实际执行中的困难,容易产生财务风险。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1. 加强制度建设。
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变化,改变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提高决策层的监管和指导力度,健全和创新企业的权责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等。既要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也要重视对内部财务控制环境的建设。
2. 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的优劣与企业理财目标、财务风险密切相关。企业在融资时应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以后追加筹集资金中继续保持。还应从资本结构理论入手,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使综合资本成本达到最低点。
3.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
内控环境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在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之前,首先要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认真分析目前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以及这些工作流程中都存在怎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对实现企业目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些风险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现有的规章制度是否涵盖了规避该业务流程所有风险的控制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健全后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成为一个系统性、包容性、完整性、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内部控制制度。
4. 实行全员风险管理。
要始终贯彻全程、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把风险控制贯穿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使得业务环节的每一个员工都在评估和排除风险。使企业各层级的管理者和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责任,做到责、权、利三位一体。同时,对企业的全体员工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实行岗位风险责任管理,让全体员工了解其在整个财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团队防范效应。
5.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指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各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预警职能体系,是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也是盘活企业财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预警分析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企业应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预警组织机构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其成员由企业经营者、熟悉企业管理业务、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同时要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预警机构独立开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过程,它只对企业最高管理者负责。预警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可由现有的某些职能部门来承担。预警组织制度的实施使预警分析工作经常化、持续化,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6. 建立高效的风险分析机制。
应重点研究、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当风险的原因分析清楚后,应制定相应的措施。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并不带任何偏见,从事该项工作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应对各类风险加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为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防范财务风险的产生。
总之,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措施要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切实实行,不仅在管理制度上要有保障,而且在组织机构、激励约束以及监督检查和预警机制方面也要配套。只有形成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管理体系,才能切实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2
风险就是可能发生的危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会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企业是社会经济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就是其中的一种常见风险,是指在其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者那么一控制因素导致的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会使企业蒙受损失。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企业的各个财务环节,在现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越来越困难,所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越来越重要了。
一、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产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然而,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财务风险处理不当,企业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2、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主,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从资产获利能力看: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
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对偿债能力,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企业财务风险越大。
上述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二大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指标有应收帐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
产销平衡率=产品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
对企业发展潜力方面选择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殖率.这里采用经改进的功效系数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定的每个评价指标规定几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单项功效系数,运用特尔菲法等确定各个指标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或者加权几何平均得到平均数即为综合功效数,用此方法可以定量化企业财务状况。然而,企业为适应未预料的需要和机会,张娴实战沟通训练家理论结合大量生动、提升吸引力,应该具备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金流的流量与时间的能力,这就是财务弹性。主要与企业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有关。反映财务弹性的指标有:用于测定企业全部资产的流动性水平的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应收帐款及存货周转率。
3、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企业财务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企业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途径。
三、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政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效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虽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由于存在企业财务风险反感,投资者所要求的超过时间价值,用于回报承担投资风险的那部分额外报酬,称为收益。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着下种平衡器的作用。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帐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它的成本有:(1)机会成本,常用有价证券利息收入表示。(2)应收帐款管理成本,(3)坏帐损失成本。应收帐款加速现金流动,它虽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帐款管理在以下几方面强化:(1)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2)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3)确定合理的应收帐款比例。(4)建立销售责任制。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我国高校风险产生的原因探析 篇3
关键词:风险、高校、原因、探析
一、风险的定义
根据艾瓦尔德(Ewald)考证,风险(risk)一词是舶来品,这个词来自意大利语的risque一词,是在早期的航海贸易和保险业中出现的。在老的用法中,风险被理解为客观的危险,体现为自然现象或者航海遇到礁石、风暴等事件。现代意义上的风险一词,已经大大超越了“遇到危险”的狭义含义,但其基本的核心含义仍然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因此,笔者认为,风险实际上包含了损失和不确定性两种因素,正是由于人们难以确定在何时何处可能会发生何种程度的潜在损失,这才构成了风险。在这个基本上,可以给风险下这样一种定义:风险是指引起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
二、高校风险的分类
从目前高校的基本情况来看,风险主要包含了财务风险和教学管理风险两方面。
1、高校的财务风险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2001颁发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修订本)》中指出,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投资报酬率的变动、不能实现预期收益和效果、不能按期收回投资和偿还银行借款等给高等学校造成的可能损失。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运营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向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因此,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风险,是指高校由于债务负担过重而影响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偿还到期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息或高校由于其他筹行为而产生的丧失担保资产所有权、社会信誉下降等可能的损失。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中国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元至20亿元。目前部分高校已资不抵债,连利息都无法偿还。
2、高校的教学管理风险
高校的教学管理风险是指高校由于大规模扩招、学校合并等造成的教育质量下降,突发事件频发的风险。首先,高校存在教育质量下降的风险。大规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了超常的发展,最大程度地满足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同时,我国又存在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现实状况。扩招后的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现生均教育投资量减少、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状况,无法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还带来了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等一系列风险。其次,高校突发事故频发,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高校突发事件大致分为六类:第一类自然灾害事件,包含地震、洪水、台风等;第二类人为灾害事件,包含火灾、漏电事故、建筑事故、校园交通事故;第三类卫生性灾害事件,包含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其他中毒等;第四类群体性聚集事件,包含游行、非法集会、集体骚乱等;第五类校园伤害事件,包含师生自杀、自残、校园暴力伤害事故、师生冲突互伤、恐吓、劫持、群体斗殴事故等;第六类公关危机事故,包含因各类事故、丑闻、传媒报道引发的损害高校声誉、形象的危机。这些事件,因其突发性和破坏性而给高校的声誉带来了极大危害,同时也造成及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高校风险产生的原因
1、高校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高校的财务风险首先是由于目前我国对高校的教育投入仍相对不足,经费的主渠道薄弱、结构不合理,自主资金来源缺乏,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重仍然偏高。扩招后,为了满足数量急剧增加的学生的需求,高校普遍出现了“基建热”。办学规模扩大、新校区的建设、基本设施改造、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巨大的资金缺口仅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根本无法填补。政府允许高校向金融机构贷款发展,即所谓“举债兴教”,使高校突破了高校发展中的资金“瓶颈”,成为高校办学的必由之路。然而这种举债兴教的做法也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一旦高校无力偿还巨额贷款本息,就会陷入财务困境,严重制约高校的各项发展。
同时,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负债问题缺乏宏观指导和政策调控,高校贷款随意性较大,直接导致负债风险。随着高校法人主体地位的确立,高校独立决策、自主办学权利的进一步扩大,已完全具备了向社会举债的法律资格。《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依法多渠道筹措资金,以此解决高校办学经费的来源问题。这说明高校负债办学是符合财务制度规定的。而且高校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一是充足稳定的生源带来稳定的资金;二是有稳定的财政拨款。银行正是考虑到高校贷款的相对安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因此也乐意放贷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此外,高校财务缺乏经营意识,投入不讲效益,经济决策缺乏科学性。高校对建设新校区等项目的投资会挤占大量的现金资产,造成资产流动性差,现金收支调度失控,有可能出现现金流的断链。当前高校会计制度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应收及暂付款不能完整体现高校实际债权。有些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实际价值几近为零,但在账面上仍以原价计入资产,这使得高校在不考虑折旧的前提下所形成的资产数据,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如果以此作为负债决策的会计信息依据必然产生一定风险。
2、高校的教学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
高校的教学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国家财政部门的教育投资不足。扩招以来,我国教育投资总额已经有了大幅的增长,然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的增加却仍然远远无法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需求。许多高校招生人数大大增加了,而生均教育成本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影响之后没有增加甚至是大幅减少了。根据教育部2001年——2005年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表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都在逐年呈下降趋势(如表1、表2所示)。
表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比较
年份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预算支出(元)6816.236177.965722.585552.505375.94
与上年同比上升或下降(%)下降6.75%下降9.36%下降6.56%下降3.81%下降3.18%
表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比较
年份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预算支出(元)2613.562453.472352.362298.412237.57
与上年同比上升或下降%下降10.53%下降6.13%下降4.12%下降2.29%下降2.65%
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预算经费支出在逐年下降,这将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下降。
第二,我国高校人员配置不足,生师比攀升过快,许多高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专业老师紧缺现象。此外,办学经费不足,造成基础设施紧缺或折旧得不到补偿,许多与基本教育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学设施,如教室、学生活动场地、图书馆、实验室、教学设备等配套设施已满足不了扩招后的教学要求。
第三,教学质量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规模的扩大,而不是教学质量的提高。政府与社会外界对高校的评价更多地偏向于学校规模、生师比、设备利用率、教师结构、科研论文、科研项目和应用性成果等项目,很少以直接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学生素质提高程度和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检验结果为标准,使得高校自身缺乏“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的动力,这就导致高校办学经费很少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
第四,教育管理手段跟不上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学生教育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风险: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使毕业生就业难、教育教学内容及方式改革使学生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培养计划、单一的教育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新的人才培养需求等。
第五,经济全球化等原因使校园不稳定因素增加,高校突发事件的频率增大。同时,原有高校内部的管理模式发生很多变化,出现很多以前未曾出现的新事物,如后勤社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学生群体多样化等,也给学校管理带来更大难度。高校自身也存在种种不完善之处,一些潜在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极易引发各类矛盾,高校的特殊地位又决定了其在社会舆论中处于焦点,而高校人员密集,动辄几万人聚集,容易引发社会事件。
参考资料:
[1]苗振苗.高校负债的风险分析及负债规模控制[J].集团经济研究,2007(2)
[2]教育部《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1年—2005年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4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 由于各种无法预知或不可控因素造成的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 进而使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只要有财务活动, 就面临着财务风险。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 既有企业外部原因, 也有企业内部原因, 而且不同种类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看来, 企业财务风险成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环境涉及范围很广, 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虽然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 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会产生重大影响。外部宏观环境不利变化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 企业财务决策更多的是适应这些因素的要求和变化。目前, 我国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财务管理体系, 但由于机构设置、管理人员素质、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反应滞后, 措施不力, 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2. 企业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
企业财务活动的复杂性与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直接相关, 企业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 是形成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内部原因。比如, 如果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负债金额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过高, 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 偿债能力严重不足, 从而影响企业信誉, 制约企业发展。如果由于不确定因素, 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以及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 无法取得预期收益, 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由于我国信息市场不够完善, 企业在财务决策中不能获取可靠信息, 或取得可靠信息需要花费很高成本, 使决策者无法承受, 许多企业财务决策不同程度地存在经验决策、主观决策问题。此外, 家长制作风普遍存在, 缺乏科学依据, 导致决策失误产生财务风险。
4. 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专业技能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企业作为一个财务主体必然要面临不同的财务风险。但在企业现实工作中, 许多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缺乏正常的风险意识, 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 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 有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专业技能不足, 不能从根本上把握财务风险的实质, 进而有效地预防和规避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只要存在市场竞争就会有风险, 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并不现实。但财务风险并不可怕, 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予以防范和控制。
1. 认真分析和研究企业外部宏观环境, 适时调整财务政策
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宏观环境存在于企业之外, 且是复杂多变的, 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和控制, 但企业应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 掌握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因势利导, 适时调整自身财务政策, 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降低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顺利实现本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2. 建立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 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 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强化财务管理各项基础工作, 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以防范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3. 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1)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预见、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任何企业从产生财务风险, 进而发展为财务危机, 最后导致破产, 都有一个渐进和累积的过程。财务预警系统是规避资本营运和资金管理风险最为有效的方法, 是现代企业预测和防范风险的重要工具。它能预先告知企业管理层有关企业内部财务营运体系所隐藏的问题, 使企业在财务危机之前采取调整和应对措施, 减少损失。
(2) 建立风险全程控制机制。一是事前预测。在对某方案决策前, 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客观预测, 制定出与此相应的应急管理措施。二是事中控制。对财务营运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 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 观察、计算、监督财务风险状况, 及时调整财务活动以控制偏差, 并制定新的相应财政政策。三是事后调整。以财务风险分析作为评价依据, 对已发生的风险, 建立风险档案, 总结经验教训, 调整制定今后财务管理的方向和措施。
4. 树立财务人员风险意识, 提高业务素质水平
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业务水平对于控制整个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加强风险教育, 使财务人员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 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 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管理水平, 使其能够及时发现风险, 并对风险性质进行判断, 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防范和解决方案。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5
摘要:应收账款作为一种商业信用,在扩大了企业产品销售量,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给企业资金的回收和占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应在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本文论述了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对策分析、商业信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商业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抓住商机,除了要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售后服务外,还要运用赊销方式来扩大销售。当前,商品与劳务的赊销、赊供已成为当代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商品、劳务赊销的结果,一方面扩大了企业产品的销路,增加了产品销售收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而应收账款就是企业的中枢神经。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不仅决定了流动资金的周转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销售业绩和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做好应收账款的事先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回收等管理工作,以保证应收账款的合理占用水平和安全,尽可能减少坏账损失,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本文就当前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一、应收账款的概念及其特点
简单来说,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账款或代垫的运杂费。它是企业因赊销产品而产生的短期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概括起来,它具有以下特点: 1.应收账款是一种商业信用。
2.应收账款是由于企业与外单位之间,由于产品销售和劳务提供而产生的。3.企业产生应收账款,一般表明产品销售和劳务提供过程已完成。4.应收账款按实际发生的金额记账。5.应收账款是指流动资产性质的债权。
二、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
1、大量的应收账款会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 应收账款是资金流通的缓冲形式,但是,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导致企业大量流动资金被不合理占用,也会影响商品流通的顺利实现,从而影响企业再生产过程的实现。企业在赊销产品时,发出存货,货款却不能同时收回,而企业对逾期不还款的客户不能采取相应措施,致使企业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使企业货币资金短缺,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开支和正常生产经营。如果应收账款被长期拖欠,既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与有效利用还会增加企业的利息支出和为催收欠款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如果应收账款最终成为坏账,企业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2.应收账款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使企业存在亏损
目前,我国企业确认收入时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发生赊销的账务处理为,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营业收入”科目,将赊销收入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本期利润的增加并不能表示本期实现的现金流入。根据谨慎原则,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自行计提坏账准备,但在实务中,为了便于纳税,有关法规中明确规定,计提比例一般为3‰~5‰。如果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存在,坏账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即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可能远远超过提取的坏账准备。这样等于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不能充分估计。3.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现金流出的损失 从赊销的账务处理可以看出赊销虽然使企业产生了较多的收入,增加了利润,但没使企业的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垫付资金来缴纳各种税金和费用,加大了企业的现金流出。
4.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资金的机会成本
企业应收账款所占用的资金,客观上要求在经营中加速周转,得到回报,但由于应收账款,特别是逾期应收账款的比例在不断上升,致使大量资金被沉淀,借款时间被延长,增加了利息费用。被占用的资金丧失了其时间价值也就是赢利机会,大大降低了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从而增加了资金的机会成本。
(二)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为降低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各种不利风险,企业应积极建立合理完备的应对措施,但是在此之前,只有找出产生应收账款风险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应对策
1、企业的内部管理因素
从企业内部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角度出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企业重视不够和缺乏风险意识
大部分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者没有明确要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意识,他们所注重的是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对如何理财还缺乏意识和经验。企业经营者认为清理应收账款是财务部门和人员的事,与经营本身没有直接关系。甚至于有的企业连财务部门也对应收账款心中无数,更谈不上管理和清收了。
(2)企业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
企业没有建立健全明确的应收账款管理、责任机制,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无章,放任自流,大量的应收账款对不上,收不回,对损失的应收账款无法追究责任。有些企业虽然对应收账款设立了规章制度,但却有章不循,形同虚设,财务部门不能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销售与核算脱节,问题不能及时暴露。而在另一些企业中,内部激励机制也很不健全。企业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挂钩,而忽略了产生坏账的可能性,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因此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企业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3)企业信用政策制订不合理
当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量,大量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时,没有在事先对付款人资信情况作深入调查,盲目采用赊销策略去争夺市场,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这就是客户不良的信用对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
2、商业信用不发达因素
我国企业产权制度落后,缺乏法律观念。由于全民信用意识不普及,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备、不可靠,使得失信带来的收益往往大于守信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要形成严格还本付息的信用准则,树立成熟的信用竞争意识是很困难的。
3、企业的商品质量因素 商品质量的好坏、价格的高低及品种规格是否齐全均会影响客户的付款愿望。一些企业销售的商品价格高、质量差,或规格不符合客户的要求,客户购买此类商品后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最终导致了客户延期付款,甚至拒付。
4、市场竞争因素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竞争机制作用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扩大销售。赊销作为企业扩大 销售的主要手段,它除了能够向客户提供所需要的商品外,还在一定时期内向客户提供资金。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要求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信用条件起码与他的竞争对手所提供的相等,甚至更优一些。货币信用政策使其获得了竞争上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应收账款风险。
三、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管理对策
1、要引起企业经营者对应收账款管理的高度重视
要加强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和宣传,使企业真正懂得在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把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放在首位,把不断降低应收账款,预防经营风险,作为一项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长期工作。
2、要加强各部门协作,建立联合制度,明确分工
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属于综合管理的范畴,不仅与财务管理联系紧密,而且与销售管理、经营管理密切相关。因此,经营部门、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改变过去认为应收账款的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账务不清也是财务部门责任的观念。要加强协作意识和整体观念,制定相关制度,促使职工协调一致地工作,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推动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工作。同时要明确分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哪个环节、部门出了问题,追究哪个环节、部门的责任,从而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具体、各司其职,以此监督、检查、考核应收账款回笼情况及清理情况。
3.建立有效的考核评定体系 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不但虚增了企业的资产,而且影响了有关部门对企业经营者业绩的考核和评定。企业应当落实内部催收款项的责任,将应收款项的回收与内部各业务部门的绩效考核及其奖惩挂钩,将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纳入企业负责人、销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效绩指标考核体系。对于造成逾期应收账款的业务部门和相关人员,企业应当在内部以恰当的方式予以警示,接受员工的监督。对于造成坏账损失的业务部门和责任人员,应当按照内部管理制度扣减其奖励工资。4.建立销售回款一条龙责任制
为防止销售人员为了片面追求完成销售任务而强销盲销,应制订严格的资金回款考核制度,以实际收到的货款数作为销售部门的考核指标,每个销售人员必须对每一项销售业务从签订合同到回收资金的全过程负责任。这样可使销售人员明确风险意识,加强货款回收的进程,最大限度减少坏账损失。
5、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政策 赊销效果的好坏,依赖于企业的信用政策。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可以为企业争得更多的客户,提高企业产品的销售量;相反,则会使企业损失大量的客户,造成产品销量的下降,如若赊销成本的增加大于所得的收益,将会削减企业的利润。因此,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定期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收款期、收款占销售额的比例以及坏账损失率等衡量应收账款风险的相关比率,以此估计潜在的风险损失,正确估量应收收款价值,确定合理的信用期间、现金折扣政策和信用标准。
6、开展信用保险
企业在进行信用管理同时,还可以开展信用保险。在国外,企业为了避免在提供赊销时遭受意外的坏账损失,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信用险。而目前,我国大多保险公司尚未开展这项业务。但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这项业务一定也会开展起来。在投保时,应在坏账损失和保险费之间进行权衡,以使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
8、应收账款回收情况的监督
应收账款发生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刚刚发生,有的已经超过信用期限很长时间。因此,必须对应收账款进行细致的核算和严密的监督。定期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比较直观,通过这个表格,可以看出有多少账处在信用期间内,这部分欠款未到偿还期,是正常的;至于到期能否收回还要待时再定,但及时的监督仍是必要的。有多少账超过信用期,超出多长时间,超过信用期较短的这部分欠款收回的可能性较大;超过信用期较长的这部分收回的困难较大;超过信用期很大的,这部分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较大,应引起高度警惕。
9、组织好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 当企业通过账龄分析,发现账款被客户拖欠时,首先应当分析现有信用标准及信用审批制度是否存在纰漏;然后对违约的客户重新进行资信等级调查与评价。将信用品质恶劣的客户从信用名单中删除,催收拖欠账款。为了提高应收账款的催收效果,企业不仅要加强日常的催收工作,把贷款回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出营销策略,探索出一条加快货款回收的新路子。企业可以实施承包催收责任制,定出催收目标,派专人催收,划定重点催收对象。对于过期较短的客户,不要过多打扰,适当提醒即可,以免失去客户。对于过期稍长的客户,可措辞婉转的崔收。对于过期很长的客户,很可能由于客户无法偿还,致使全部或部分账款形成呆账,给企业造成极大的还账损失。这时企业应转化应收账款的形式,减少企业的呆坏账损失。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筹资风险;规避措施
筹资风险的含义为企业因资金短缺而筹集资金,最终无力偿还债务的可能性。筹资在企业发展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它的作用无可替代。在当前形势下,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筹资显得尤为重要,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发生了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获取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国家拨款;第二,银行贷款。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多的是采用市场融资的方法筹集资金,至于筹资风险只能由企业自己承担。所以,如何有效地规避筹资风险,当风险出现时如何去控制,是当前企业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筹资和筹资风险概述
筹资是企业通过正当渠道和方法筹集资金,从而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财务活动。筹资能够避免企业资金链断裂,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能否做到资金的持续稳定使用,直接关系着企业发展的成败。在企业建立的那一刻起,筹资活动将始终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贯穿其发展的全过程。筹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第一,企业创建筹资;第二,企业为了更新技术、扩大规模、创新产品的筹资;第三,企业为了提高特别时期支付能力的筹资。
(一)企业筹资要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筹资渠道主要來源于市场。企业自身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吸引投资能力的大小。所以企业筹资需要满足的首要条件就是:营造一个健康的投资环境。具体做法如下:第一,企业的战略目标应当遵循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企业进行的经济活动不得违背相关法律;第二,企业经营的产品应当满足市场所需,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售后服务水平;第三,优化资产配置,提高企业的信誉度,而且拥有持续盈利能力;第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管理人员的先进管理理念。
(二)筹资方式
筹资方式的含义:筹集资金所采用的形式。筹资方式受经济体制的限制,当前主要有以下集中筹资方式:第一,国家财政拨款。这是指企业通过申请国家财政拨款的形式筹资,投入企业资金的形式是国有资本金;第二,银行贷款。企业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放的形式筹资。银行贷款是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吸收股份,发行股票筹资。企业通过向社会法人或社会公众募集股份,在筹集资金的同时也分散了筹资风险,通过吸收股份筹资逐渐成为当前一种重要的筹资方式;第四,发行企业债券筹资。通过发行债券投资会使企业的负债率增加,面临更大的筹资风险;第五,利用外资筹资。外资筹资属于跨境经济行为,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存在差异,且容易受到外汇波动的影响,所以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第六,租赁筹资。在这种筹资方式中,企业是承租人,通过和出租人订下契约,付出一定的租金,从而在一定的时期内拥有租赁物的经营权;第七,商业信用筹资。商业信用筹资属于短期借贷形式,比如商品赊销、预收货款、预收服务费等。
二、企业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1.负债利息率过高。在企业筹资过程中,如果负债利息率过高,就会使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在负债规模一样的条件下,负债利息率越高,利息支出也就越高,企业就会承担更大的筹资风险。利息率的高低关系着股东收益的大小,在息税前利润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股东收益的影响会随着负债利息率的增加而增加。
2.负债的规模过大。企业财务杠杆系数的含义:税后利润变动率与税前利润变动率的比值。负债规模的含义:在总额资金中,负债资金占据的比例,即负债总额度。若负债规模增大,那么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也会随之增大;若股东收益幅度增大,那么企业面临的筹资风险也会随之增大。而且若负债规模过大,利息支出也会更大,企业收益就会更低,最终造成企业无力偿还负债,从而失去企业的控制权,所以负债规模过大是造成筹资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负债期限结构不完善。负债期限结构:在未来的某段时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构成。现金流入即到期资产数量,现金流出即到期负债数量。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负债期限结构不完善的问题,如:筹集资金的不合理,包括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从而增加了企业筹资风险。企业若采用长期借款方式,利息费用会保持长期不变。若采用短期借款的筹资方式,利息费用会出现较大的变动。有部分企业采用短期借款,但是却把这种短期借款视为长期借款,一旦期限来临,企业便会无力偿还借款,若债权人不愿通融,延长还款期限,企业就会破产。
(二)外部原因
1.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市场是进行融资活动的重要场所,金融市场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负债经营,企业负债利息率与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果金融市场出现波动,就会造成汇率、利率出现变化,从而对筹资活动造成影响。若企业长期采用短期借款的筹资,就更容易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面临更大的筹资风险,因为若金融市场变动,那么就会造成短期借款利率增加,从而导致支付利息的增加,最终使企业承担更大的财务压力,这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更加容易面临破产的危机。
2.企业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的风险,企业从成立之初,风险就存在于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中,这种经营风险无法预知,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在息税前利润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企业经营风险越高,企业面临的筹资风险也会越高。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投入了全部股本,那么经营风险将全部由股东承担;若投入股本和负债进行融资,那么由于受到财务杠杆扩张的影响,股东收益就会出现极大的不稳定性,波动极大,股东将会承担最大的风险,而且远高于经营风险,一旦企业经营出现失误,企业收益将不足以还清债务,最终走向破产。
nlc202309081113
3.资产整体流动性。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偿债能力的大小,企业偿还负债应当支付现金,企业偿债能力的大小决定于两个方面,即现金的充裕度、资产的流动性。如果到了偿债的期限,企业无法提供充足的现金,那么即便经营得再好,也将会面临极大的风险,从而遭遇破产的危机。
三、规避筹资风险的措施以及技术方法
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负债筹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能得到合理的运用,将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若运用不合理,就会导致企业遭遇发展困境,面临极大的风险,甚至走向破产。所以企業应当深入了解筹资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筹资风险,合理利用负债投资,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企业繁荣发展。
(一)规避筹资风险措施
1.增强风险意识。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的一切风险都要自己承担,不再如计划经济时期过多地依赖国家,而是完全独立出来,获得了经营自主权。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在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的预期目标和实践效果难免会出现差异,当企业遭遇风险时,企业如果不能做出及时的反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必将遭受极大的损失,所以企业应当充分重视风险意识的提高,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时刻注意风险的防范。
2.构建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应该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制度,构建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还应该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从而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定期召开例会,商讨出最优的风险规避方案,从而通过进行合理的筹资,来将风险降到最低。
3.优化资本结构。最优资本结构的含义是:在可接受的风险限度内企业消耗最低的资本成本,但能收获最大利益的资本结构。如果企业不具有债务资本,虽然不用承担一定的筹资风险,但由于资本成本大,而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果企业承担的债务资本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企业虽然可以降低资本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筹资风险。所以企业应该充分重视资本结构的优化,确定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在最大程度地降低筹资风险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预测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利率变化的原因是货币供求、物价上涨、政策干预。利率变化幅度过大或过快会增加筹资风险,因此,若要降低筹资风险,需要对利率变化的趋势进行研究,还应该深入了解货币供求情况以及国家相关政策,从而采取最佳的筹资方案。在利率较高或者由高转向低时,尽量不要过多地筹资,若非筹不可,计息方式应选择浮动利率。当利率低时,有利于进行筹资活动。当由低转高时,企业应当筹集长期资金,计息方式应选择固定利率。而且还应利用金融工具,尽可能地规避筹资风险,在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货币供求关系发生改变。所以应该充分了解汇率变化的走势,建立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机制,从而有效地规避因汇率变化产生的筹资风险。首先,应该充分重视债务分散的问题,也就是将借款和还款的日期分开,不要过于集中,否则的话,一旦汇率急剧变化,就会导致债务突然增加;其次,采取配对管理的方法,尽量确保借款、用款和还款使用同样的货币;再次,关于筹资的货币,应该妥善选择,尽可能地借硬货币、还软货币;最后,利用金融工具来规避因汇率变化而产生的风险。
(二)规避筹资风险的技术
1.分配法。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来分散风险,如联营经营方式、多种经营方式等。如果企业进行的竞技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联营的方式来经营,即:联合其他企业进行融资,这种经营方式下,经济效益由众多联合企业共同分享,风险也由众多企业共同承担,从而使筹资风险得以分散,一旦遭遇不可避免的风险,也能使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更加复杂,且瞬息万变,拥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形势下,企业可以选择多种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模式要求企业经营多种,如此一来,如果某种产品面临销售困境,无法带来经济利润,那么由于其他产品的盈利,可以弥补滞销产品带来的亏损,缓解企业资金短缺的困境,从而避免了无力偿还债务局面的出现。
2.回避法。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时,应当妥善选择筹资方式,对各种筹资方式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在确保筹资完成的条件下,选择最优的筹资方案,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在选择筹资方式时,应该权衡成本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对于成本和利率比较高的筹资方式,应当尽可能地回避,从而有效地避免筹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3.转移法。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风险的转移,从而使自身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比如,对于个别专用产品或者定点业务,可以通过包销的形式销售或者是转由专门人员进行销售。通过风险转移法,使得自身承担的风险达到最小,有效地减少了资金回笼风险,从而避免企业物力偿还债务局面的出现。
4.降低法。如果企业面临的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那么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将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如:企业筹集到大量资金后,投入一部分用于研发产品或者开发某一项目,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产品的质量,优化产品设计,引进先进的技术,开拓新市场,减少成本,提高产品的成本优势,最终使企业盈利水平大大增强,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企业还应该投入一部分资金作为风险基金,如:针对长期负债的情况,构建专项偿债基金,从而保障企业在偿债日期内能够偿还债务。不仅如此,企业还应该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企业在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面临最小的风险。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日常经营中,筹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活动,如何有效地降低筹资风险是企业的首要任务。企业加大对筹资风险的研究,不断提高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到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充分发挥负债筹资的积极作用,将筹资活动中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雷蔚慧.浅谈企业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规避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6).
[2]赵若竹.中小企业筹资风险的规避与研究[J].品牌,2015,(2).
[3]傅晓敏.筹资风险的成因分析与防范[J].青海社会科学,2008,(5).
[4]冯莉.论企业筹资风险原因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9,(12).
[5]李各海.浅谈企业筹资风险的防范[J].经济师,2009,(9).
作者简介:车鹏(1993-),男,四川宜宾人,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会计。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7
我国企业随着数量增加, 规模扩大的趋势日益加快, 其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 它们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自身管理水平低下与管理条件较差的困扰, 主要是它们的审计工作面临着不少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当, 将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发展障碍, 无法为它们提供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 我们认为, 企业必须尽快找到导致这些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 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控制对策, 从而让企业的审计工作走上一条更为现代化与实效化的发展道路。
二、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企业审计的风险主要包含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等三个方面, 它是导致企业审计工作失败的主要原因所在, 也会导致企业决策层无法获得真实可靠的管理与业务信息。那么, 我国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具体分析如下:
1. 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够有效
我国企业的股东数量较少, 很多企业的经营权与管理权并没有能够实质性的进行分离开来, 这就使得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常常凌驾于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之上, 即把内部控制机制看作是一种摆设, 过于流于形式主义, 无法切实有效的发挥出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很显然, 企业的这种内部控制机制实效性不强的现状, 使得企业的审计风险大大增加了, 一些企业的领导层与管理层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起企业的审计工作, 相关财务审计人员也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 从而使得企业面临的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2. 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根据我国相关立法部门的规定, 我国现有企业的审计工作所应该遵循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从而对我国企业在进行审计的时候, 其执行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目前来看, 我国针对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是, 并没有出台专门的针对企业的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条文, 即使有一些政策性文件, 也只是一些较为零散的法律性文件而已, 内容和形式方面来说, 都没有能够达到较高的法律层面, 其可操作性仍然表现不佳。加之我国相关政策不断的调整与变化, 企业的审计工作又面临着日益变化的风险, 各种矛盾与冲突导致了企业的审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起来;
3. 企业的审计方法与模式较为滞后
就目前来看, 我国企业的审计工作过程中, 其采用的方法大部分都是抽样性的技术, 一般就是把审计对象从总体中抽取出一部分的样本, 然后再根据这些样本的具体特征来进行总体特征的判断与推理。那么, 我国企业本身就属于生产经营规模偏小的那种类型, 其审计工作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程序较为简单易行的方法和模式, 然而, 这些审计方法和模式都很少充分考虑到审计的风险控制因素等。实际上, 企业的审计工作, 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法, 其都需要根据审计工作人员的个人经验来进行判断与决策, 因而, 这样的企业审计工作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和疏忽, 加之企业的审计工作人员有时还会为了工作简便而舍弃掉一些主要的审计结果, 从而使得企业的审计工作结果不够真实可靠, 进而增加了企业的审计风险;
4. 企业审计人员的素质整体上偏低
当前, 我国企业的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这是因为企业由于考虑到用人成本, 并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力来对审计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与引导, 主观上更不愿意花较高的成本来引入高层次审计人员, 从而导致了当前我国企业的审计工作人员整体上的素质不够高。这进而影响到了审计工作的判断效果, 并逐步会潜藏着不少的审计风险。当然, 还有就是因为一些企业的审计工作人员还缺乏可靠的工作责任感与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他们在执行审计工作的时候, 往往缺乏一定的独立性, 他们的工作态度也值得商榷, 无法真正体现出严谨和公正的工作态度, 久而久之也就会对企业的审计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进而带来了一定的审计风险。
三、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
我国企业的审计工作中面临着不少审计风险, 主要是来自于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审计环境和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等几个方面。那么, 我们就应该针对这些审计风险以及其产生的原因来采取相应的对策, 从而为企业的审计工作发挥出切实有效的作用出谋划策。具体的控制对策如下:
1. 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是指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人员或者董事会成员等, 为了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与效果而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真实可靠性, 并为企业的相关管理工作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机制。从本质上来说, 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就是一种有保障的制度体系, 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那么, 鉴于当前我国企业仍然缺乏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体系, 因此, 我国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一套内部的严格控制机制, 构建一个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分配机制, 并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 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科学的鉴定与评估, 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立即解决与改进, 从而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得以严格的进行完善与健全, 通过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来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企业面临的审计风险;
2.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企业目前来说面临的各种审计风险, 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其仍然缺乏有针对性且权威性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因此, 为了切实降低或减少企业的审计风险, 我们就应该让企业尽快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先进的工作经验, 尽快推进我国企业审计工作中独立的法律法规制定与建设过程。当然, 这些专门针对企业的审计法律法规的制定, 应该基于企业实际的审计风险状况以及产生的原因, 然后再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审计法律法规, 并对企业的相关审计项目进行严格且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再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审计法律法规, 让企业的审计工作变得更为独立和可行。当然, 企业的审计工作还应该对相关的工作程序进行专门的规定, 尽可能的减少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失误或舞弊行为的发生, 从而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审计违规违法行为的奖惩机制;
3. 改进和完善传统的审计方法与模式
企业的审计工作之所以会出现不少审计风险, 其中一个较为关键的原因也在于企业的审计方法与审计模式不够先进, 仍然较为落后。那么, 针对这些企业审计工作中的方法与模式弊端, 我们就应该尽快让企业有效的借鉴西方公认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并在运用这种审计方法的时候, 应该要对相关的风险控制与风险测试进行相关的评估与使用, 主要是要围绕复合技术进行相关的审计工作。那么, 由于我国企业的审计工作常常是根据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一起来进行评估的, 加之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 我们应该让企业对复合技术进行相应的扩大, 把它延伸到非财务数据的审计工作当中去, 大大降低审计工作中面临的风险。当然, 这些审计方法与模式的改进与完善, 也离不开审计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 他们的整体素质提高将有效提高企业审计工作对抗审计风险的能力。因而, 我国企业也应该加大对于审计工作人员素养培养与提高的工作力度, 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机制来打造一支高水准的审计工作人员队伍, 从而切实把企业的审计风险降低到最小化。
四、结束语
总之, 我国企业面临的审计工作风险是较多的, 为了确保这些企业能够把这些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与水平之内, 这就需要我国企业能够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采取较为详细的审计计划与审计程序, 即需要我国企业要进行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审计, 确定对内部控制依赖程度, 视所有者权益项目余额真实性审计, 严格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实施存货监盘, 逐笔核对账务处理, 采用分析性复核加分层抽样的方法, 确保收入费用项目风险降低, 从而切实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加强法律意识, 严惩舞弊行为, 加强审计环境建设,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推动我国企业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审计风险降低到最小化。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8
一、收汇风险产生的原因
出口企业收汇风险是指外贸企业产品出口后, 未能按照合同约定金额收回相应的货币, 导致对外债权丧失的可能性。一般来说, 出口企业所面临的收汇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性风险和环境风险等四大类。在目前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 我国企业面临收汇风险比正常情况下又加大了不少, 具体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影响, 国外消费市场不断萎缩, 使得国外进口商拒收货物的风险快速增加, 海外买家的信用风险逐渐加大。
由于欧美银行普遍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很大的冲击, 它们被迫催缴欧美进口买家的贷款资金, 以充实银行资本金。这对欧美中小贸易商的冲击非常大。在这类贸易企业中, 相当部分类似“皮包”公司, 往往依靠银行贷款来进行资金周转, 一旦无法从银行贷款, 就有可能拖延支付货款的时间甚至赖账。更为严重的是, 这些买家在购买中国出口企业的货物时, 往往采用赊账形式, 一般三个月结一次款, 有的长达120—150天, 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 这给坏账埋下了隐患。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这些买家的资金链条断裂, 出现资金短缺, 这就使得给中国厂商造成坏账的几率大大增加。
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统计, 我国出口商平均坏账率约为1%, 而2008年坏账率高达5%。最严重的是中国对美国出口, 坏账增长了至少3倍。另据统计, 素有“外贸风向标”之称的义乌企业的海外坏账率增长约268%。截至2008年9月份, 中国信保义乌营销服务部累计收到义乌企业报损案件93起, 报损金额折人民币共计2560万元, 同比增长超过1500%。
其次, 目前我国企业在进出口业务中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的约占80%左右, 而随着进出口贸易的日益复杂、信用证业务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存在软条款的风险, 有关信用证纠纷案件越来越多, 这也造成了收汇风险的产生与增加。
众所周知, 国际贸易结算的方式主要是汇款、托收、信用证等三种。与托收、汇款相比, 信用证结算方式的诸多优点显而易见, 它以银行信用代替了商业信用, 使得风险难于控制的跨国界的贸易交往更为安全可靠。它一方面保证了出口商能够更安全顺畅地收汇, 另一方面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进口商可以收到符合要求的货物。同时, 在结算过程中, 由于买卖双方所在地银行都对本国市场情况及客户资信状况比较了解, 可以提供多种融资方式。
但是, 由于信用证与其他结算方式相比, 要经过开证、审证和改证等繁琐的程序, 还有复杂的制单手续, 特别是银行要求出口商打制单证一致、单单一致的单据, 从而使信用证成为最复杂的支付方式, 费用最高, 占用资金。
此外, 信用证是一种银行的有条件的付款保证文件。出口企业能否取得货款, 最终取决于开证银行的资信和所交的单据是否符合信用证的规定。如开证行确定单据表面与信用证条款不符, 它可以拒绝付款, 也可以自行确定联系外国进口企业对不符点予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 国内出口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能否顺利拿到货款, 取决于外国进口企业的态度。如果该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看好, 进口商就可能会同意银行付款赎单;如果行情跌落, 进口商就会示意银行拒绝付款赎单。有的不法外商甚至在拿到货后, 以质量问题作为借口申请止付令, 导致出口企业不能收汇。即使是国内银行保兑, 出口企业往往与国内承兑行之间还存在其他大额的业务关联和贷款关系, 出口企业往往不愿意直接起诉国内银行。久而久之, 最后就成了一笔收不回来的坏帐。
自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美国先后已有数十家商业银行倒闭, 信用证交易中面临的开证行破产、拖欠、拒付风险正在逐步加大。而中东、南亚、东亚、非洲等地区的银行一直以来也经常以各种理由拖欠或拒绝承兑现信用证项下的款项。
第三,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 我国出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进一步萎缩, 进口商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将处于更加有利地位。国内一些进口企业为争夺市场, 可能置出口收汇风险于不顾, 冒险签约出口。
二、预防收汇风险的制度建设
为预防收汇风险, 避免出口企业财产损失, 以及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从企业的层面来说, 应建立长效机制, 科学实施收汇风险管理。
首先, 出口企业应设置收汇风险管理部门, 统一进行风险管理工作。
目前来看, 大多数外贸企业的风险意识淡薄, 涉外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健全。要建立健全企业的涉外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要设立专门的收汇风险管理机构。收汇风险管理与企业的经营息息相关, 收汇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 须由特定的部门才能完成。它一般独立的承担信息收集、收汇风险识别和预测、收汇风险预警的职能, 并为企业提供收汇风险防范的对策, 从而为外贸企业有效防范收汇风险, 增强整体运作的稳定性、有效性做出贡献。
在工作中, 出口企业收汇风险管理部门应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客户是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是信用风险的控制基础, 应通过专业咨询机构对海外客户进行全面、认真、仔细的调查, 及时了解和掌握其经营情况、资信及偿付能力, 为扩大出口、安全收汇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客户的档案管理应采用动态更新管理制, 及时载入新的信息。此外, 还应搜集可能引发国家性风险的因素, 包括贸易方国家的政治稳定性、各种潜在的危机和冲突, 重大自然灾害、特大事故, 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等等。
收汇风险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对信用证条款的审查验证, 谨防信用证条款中“软条款”、虚条款、暂不生效条款的风险, 做到单证一致, 单单一致。同时, 与银行保持密切联系, 确保开证银行资信良好。若开证行资信存在疑问, 要迅速与客户联系, 重新选择开证银行开立信用证。
其次, 应建立和完善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监控制度。
出口企业在交易决策过程中应制定和执行一套科学的审批方法和程序, 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客户审核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 避免主观盲目决策。通过这项制度可以明确和规范与客户间的信用关系, 从而有效地降低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率。
同时, 按照一定程序, 在出口企业内部实施专业化、规范化的应收账款跟踪管理制度, 定期核查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货物己经发出就将应收账款列入信用管理档案进行监控:按时与客户联系, 督促客户及时付款。在出现逾期账款早期积极进行追讨, 在逾期后其采取有效的债权确保措施, 如提起诉讼仲裁、委托专业机构追讨等。第三, 利用福费廷业务规避收汇风险
福费廷业务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工具, 由于具有独特的防范风险和融资的功能, 近年来在欧美国家及亚太地区贸易中被广泛应用, 己成为外国银行的一种成熟业务。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谓福费廷是指包买商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地购买已经承兑的、并通常由进口商所在地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的业务。福费廷业务的最大特点在于无追索权, 也就是出口企业通过办理福费廷业务, 无需占用银行授信额度, 就可从银行获得100%的便利快捷的资金融通, 改善其资产负债比率, 同时, 还可以有效地规避利率、汇率、信用等各种风险, 为在对外贸易谈判中争取有利的地位和价格条款、扩大贸易机会创造条件。
当然, 福费廷业务也有其局限性, 就是适用面较窄, 它必须要进口商同意并能找到高资信担保人时才可以使用, 同时出口商必须确保债权凭证的有效性和银行担保的有效性, 才能真正免除包买商的追索权。
第四, 投保出口信用险, 转移交易风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一国政府为鼓励和扩大出口而以财政资金做后盾, 由专门保险机构向出口商提供的保证其收汇安全的一种政策性风险保障制度。它不以赢利为目的, 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出口商投保此种险后, 其在托收业务中面临的收汇风险可以安全有效地转移给出口信用保险机构, 由其负责并承担安全收汇的风险。对出口商而言, 出口信用保险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转嫁制度, 可以起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出口保险在国外一直很受重视, 在我国则发展起步较晚, 资料显示, 全球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完成的, 伯尔尼协会 (即国际信贷和投资保险人协会) 成员的支持率大约平均10%, 发达国家达到20%~30%左右。值得提出的是, 有些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对贸易支持率非常高, 据统计, 韩国的支持率为14%, 英国为45%, 日本高达50%, 实践证明, 这些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有效地促进了本国出口, 推动这些国家成为贸易强国。目前, 出口信用保险已经成为一种国际通行的贸易促销工具, 是世界贸易组织认可的为数不多的政策工具之一, 是国际上公认的支持出口、防范收汇风险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 在新形势下, 如何减少贸易风险、加强收款安全已成为国内出口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提出预防收汇风险四点对策, 期望能对业内人士有所启发和裨益。
参考文献
[1]、董方, 高金田.论我国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与防范[J].商业经济, 2004 (12) .
[2]、汤白露.对应海外贸易应收账外管局紧急启动监管预案[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11-21 (18) .
[3]、郭晓洁.出口商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的风险及防范[J].中国市场, 2008 (15) .
[4].周红军.福费廷[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8:3.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9
1.1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
分析新版GMP的内容和框架,就可以发现如果国内的制药企业想与国际市场接轨,就一定要紧跟国际步伐。目前,美国和欧盟的GMP均已实施多年,并且不断引入最新的药品管理理念,以质量风险管理为根本的立足点,即根据产品质量的风险特别是对患者的风险,保证产品质量,以降低对患者的风险。深入理解产品及生产工艺,进而能够识别关键参数,对可能发生的失败进行预防和纠正,为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提高依据,从而科学合理地安排资源,摆脱平均分摊资源的不合理状态,消除无效投资,提高管理水平和增强制药行业社会效益。近几年来,药品监管机构一直在加强药品质量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实践,随着药品不良事件的频发,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需求越显迫切,将其纳入法规之中势在必行。2011年实施的新版GMP中,质量风险管理作为单独的一节出现在了第二章质量管理中,与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共同组成了新版GMP的指导思想。这意味着药品监管部门已经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作为监管的内容,要求制药企业强制实施。
1.2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分类和目的
1.2.1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分类
药品的质量风险管理贯穿于药品的科研、生产、流通、使用等药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据此可细分为药品的科研、生产、流通、使用等各个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以上市时间为界限,药品的质量风险管理可分为药品上市前的风险管理和药品上市后的风险管理。
1.2.2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目的
风险管理就是在已知风险存在的情况下而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的一个过程。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及早发现并且预防已知或者潜在的风险,采取一系列回顾的方式,发现潜在风险,并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最短时间内将药品发生质量风险的概率和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1.3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意义
质量风险管理是衡量企业能否实现管理现代化的要素之一。从我国制药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实施药品质量风险管理,采用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是药品质量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符合国际药品质量管理理念的。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前瞻性的预防行为以及对问题根本原因的调查和持续改进,确保决策的恰当性与有效性,避免盲目性,从而达到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收获的效果。采用质量风险管理的方法对于药品监管部门和药品生产企业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实施质量风险管理的意义如表1所示。
2 药品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
药品生产是一个复杂、多变、不可控的过程,这决定了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归结为药品生产管理漏洞、药品生产过程控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和药物自身的特殊性等方面。
2.1 药品生产管理的漏洞
近年来我国持续发生了很多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如齐二药,欣弗、甲氨蝶呤等事件,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认真回顾这些重大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不难发现,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质量监管部门普遍存在质量风险意识薄弱的弊病,由于质量风险意识的薄弱造成药品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漏洞,药品生产管理漏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药品质量管理与GMP要求相互脱节
实施GMP是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它注重过程控制,强调规范化管理,实施GMP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药品生产企业树立药品质量风险意识。然而,目前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在实施GMP的过程中,质量风险意识淡薄,往往只注重文件的制订,而轻实施、轻检查,甚至没有按照文件的要求开展工作,机械地照搬标准的做法,不能加以分析并且合理运用到自己的生产过程中来。甲氨蝶呤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质量管理与GMP脱节而导致的药害事件。
2.1.2 工艺流程执行的随意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开始使用标准化的最佳实践框架,来帮助他们更系统化地优化工艺流程。标准化的工艺操作流程是保障药品生产过程明确、有效、可重复运行的软件保障。然而现实生产中,仍有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由于质量风险意识的缺失,并不能做到按照严格的、标准化的工艺操作流程进行生产,尤其是一些对质量指标影响不大的工艺过程。擅自改变生产操作规程的事件时有发生。如由于擅自改变灭菌过程,引起多名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多人死亡的欣弗事件。
2.1.3 错误的成本控制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生产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控制成本,使企业利润最大化。某些药品生产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盲目地追求利润,置药品生产过程可能产生的质量隐患于不顾,采用错误的成本控制方法,如底限投料、以次充好、减少工序、减少监控环节等是造成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2.2 生产过程控制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多数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以及生产过程的监控技术都相对落后,多数制药过程都是基于终点时间判定的方式进行生产。药品生产技术与开发程度都与国外药企有不小的差距,各生产步骤基本上没有客观化的条件控制以及质量检测,常规的制药生产通常采用批抽样方式的实验室检验来对其质量进行评价。
在某些情况下,用终点时间判定的方式来进行生产并未考虑原料理化性质的变化。批抽样实验室检验虽然是药品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但是这种事后检测往往不能及时反应出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即使是原料符合药典的相关规定,由于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或是说对生产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刻,其生产难度也会因此而增大。正是由于生产过程控制技术水平的落后,自动化程度低,缺乏对生产过程参数的控制,有些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从而才会导致产品各批次之间经常存在差异,产品疗效不稳定,重现性差。
2.3 药物自身的特殊性
不同种类药物之间的制造工艺过程迥异,中药、生物药物与一般的化学药物相比存在自身的特殊性,这也就决定了其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来源的特殊性。
中药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中药制药原料的特殊性、部分中药剂型的特殊性及中药生产过程的复杂性等方面。中药在原料方面由于中药材分布和生长的环境各异,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了生产工艺方面的差别,因此各生产企业质量标准的差异和生产工艺不同,其质量也参差不齐。在中药剂型方面,由于生产过程复杂,中间环节众多,多数品种的成分复杂,影响因素多样,从而决定了保障中药注射剂的产品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整体角度处理问题,单纯依靠药品质量标准、借助于对产品的检验,并不能够保障产品质量的最终合格。在生产工艺方面,分为前处理和制剂两部分,前处理生产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后面制剂的质量,两部分的完美衔接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中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其形状的不同,导致物料易吸潮变质,这些因素都使得中药的生产工艺过程变得复杂,从而容易产生质量风险问题。
生物药物与其他药物相比,存在着两点主要的特殊性,分别是生产、制备的特殊性和检验的特殊性。由于生物制剂原料中有效物质含量较低,提取、纯化工艺复杂,稳定性差,易腐败,并且对操作环境要求严格,所以在生产、制备的过程中必须格外小心。生物药物检验方面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生物药物不但需要进行理化性质的检验,还要进行生物活性指标的检验,从而增大了质量风险发生的机率。
3 药品风险管理实施的要点
新版GMP对于质量风险管理的要求共有3条,对于质量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原则作出了概要性的要求,鼓励制药企业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基于风险的方法来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保证产品质量。但目前制药企业对于质量风险管理理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也缺少具体的实践经验。ICH—Q9为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优秀的高水平的操作框架,在制药企业实施药品质量风险管理时,可以依照ICH—Q9提到的方法和流程,使用其中提供的工具,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参考ICH—Q9的同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风险评估是用于评价怎样来确保符合和优化结果的,不是为了满足法规需求所做的决定,而且风险只有被识别、评估、并考虑到进一步的缓解风险和风险沟通后才能被有效管理。
(2)所有质量风险评估必须基于科学和特定的知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患者的利益;风险评估必须考虑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和事件的严重性。
(3)风险评估要根据风险的大小来做出不同的决策,复杂性较小的可以使用非正式的风险管理流程。
制药企业在进行质量风险管理的同时应与企业现有的质量系统结合在一起,搭配企业的资源,协调工作的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可应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设计开始就可以与GMP—起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确定文件的需要;确定培训的效果和可行性;作为评估缺陷的基础;决定验证的程度;可选择产品开发的处方工艺;作为质量系统的一部分,可用于召回或者变更控制等;可用于厂房设计、卫生、确认、环境控制和计算机系统等;可对供应商和委托加工商进行评估,物料的购买和放行进行评估;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评估等。
4 结语
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全面的可持续过程,由于药品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药品生产过程中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如果控制不当的话就会导致严重的质量问题,所有药品生产企业都应当加强对药品生产全过程的监控,从而尽最大努力降低药品风险的概率,将潜在风险降到最低。
药品质量源于设计,对药品进行质量风险管理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制药人的经验对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统一标准,规范检测方法,注重数据的收集、整理,以文件的格式记录、沟通,做到信息共享,及时地对药物的研发、生产、工程设计、流通使用做出科学的评估,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活动,例如技术改造、关键物料的更改、关键设备的变动、主要工作岗位人员的异动进行评估和控制,促进工艺优化,加强关键工艺参数的在线检测,有效地控制生产工艺,降低质量风险的发生率。最后,药品生产企业、卫生和药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合作,在做好药品质量风险控制的同时,对药品供应链和使用各环节之间也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将药品的质量风险降至最低,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梁毅.新版GMP教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9:38
[2]宁艳阳,杨悦.美国药品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新药杂志,2010,19(23):2120-2123
[3]向勇.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经营企业GSP实施中的作用[J].首都医药,2010(7):15-18
[4]姚燕萍,王佳域,常峰,等.我国药品风险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9,6(8):466- 469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10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 是指企业因财务运作不善而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动态过程。财务危机不仅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形象伤害, 处理不当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
二、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一) 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
企业由于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 出现违法违纪事件、会计反映不实、费用支出失控、经济效益低下、财产物资严重损失等经济现象。这种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 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和企业的彻底失败。
(二) 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 偿付能力严重不足, 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
中国企业财务结构上, 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负债结构上, 长期负债较少, 短期负债过多, 过度的负债会削弱企业的支付能力。当企业出现支付危机时, 一方面使自己失去信任而加大其财务风险, 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
(三) 投资缺乏科学性
一方面由于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 盲目投资, 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 从而财务危机不断。另一方面是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 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 投资无法按期收回, 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 加大财务风险。
(四) 商业信用过度使用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 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 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 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 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 一旦信用链上的某一环节出现故障, 资金链断裂, 企业将会发生支付危机和偿债危机。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
(一) 加强危机的管理
1.加强对危机的教育, 使企业全体员工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
企业要在战略高度上建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先进的危机理念, 并将之深深植根于企业文化之中, 使得企业上下均能铭记于心。危机出现时, 不胆怯、不畏缩, 迎难而上, 同心协力, 摆脱困境, 克服危机。很多知名国际大企业都有很强的危机意识。
2.有效的预警机制
在危机尚未发生之前, 未雨绸缪, 事先对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进行战略设计。制定防范危机方案, 以便对危机进行预控。在财务管理上, 有效的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危机的征兆和迹象, 并将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 它是企业管理危机的核心。
3.加强对危机的控制和处理
加强财务危机的管理。除了加强会计核算, 进行财务预警分析, 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外, 必须建立健全一套既符合国家监控要求, 又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财务危机管理机制, 特别是建立健全一套企业财务危机应急管理系统。企业要组建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人应该由企业最高领导担任, 成员应该包括各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有关部门的基层管理人员。唯有如此, 才能够在危急时刻统一部署、有效协调和良好沟通。该机构的职权是预防、发现和处理危机, 确保企业的安全运转和稳定发展。在危机发生时, 通过设立的危机控制机构和人员, 制定周密的危机应急处理方案, 按照既定的程序, 以迅速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及时控制和扭转被动的财务局面, 使企业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危机损失。
(二) 制定和实施应急行动方案
有了预警机制和专门的组织机构, 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正确的处理方法。由于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企业面临的环境也是不确定的, 所以企业财务危机也不可能百分百地预防和避免。一旦危机意外地发生, 一套正确的处理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它能够尽量减少损失, 尽快化解危机, 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制定和实施应急行动方案是危机指挥中心进行危机应急管理的重点。目的是降低现金需求, 谋求资金来源最大化。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 迅速制定处理方案, 控制和扭转财务被动局面。
1.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债务展期是与债权人洽商推迟到期债务要求付款的日期, 债务和解是债权人自愿同意减少债务人的债务。包括同意减少债务人偿还的本金数额, 或同意降低利息率, 或将一部分债权转化为股权, 或将上述几种选择混合使用。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在企业发生财务困境时能为企业赢得时间, 进行财务调整。操作起来也方便简捷。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 首先应该想到的应该是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此外, 利用商业信用, 争取供应商继续进行信用融资。如以储代购, 缓解周转资金占用;以销货的百分比偿还应付账款:以退货抵消部分应付账款:签订新的定货合同抵消债务等也是实践中常用的有效方法和措施。2.资产变现。正常情况下, 企业通过资产运作, 利用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偿付到期债务。而通过变卖某些资产偿付到期债务也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的一条途径。处分不良债权, 加速回收应收账款;处分存货, 包括制成品、原料、零部件;处分闲置资产、无效资产, 出租、出售无用资产;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或收回对外投资。3.与企业出资者协商增资的可能性, 增加企业可运用的资金, 共渡难关。4.促进销售增长, 提高收现比例, 减短赊销期, 使收入期限短于支出期限, 应付资金不足的局面。5.控制原材料进货, 用多少, 买多少, 维持最低需要量。
摘要: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 不仅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形象伤害, 处理不当甚至会使企业倒闭。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发生。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11
1 苏北中小型育苗场工厂化育苗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
1.1 苏北中小型育苗场工厂化育苗存在的主要风险
1.1.1 不良基质产生的负作用 主要表现:(1)窒息闷种,导致出苗不足;(2)苗床低温导致猝倒死苗,即成苗率严重不足;(3)散钵掉土(基质),定植后僵苗死苗;(4)苗大根小,须根滞长,地上部徒长。
1.1.2 育苗场消毒不严格产生的负作用 主要表现:(1)苗床低温导致猝倒死苗;(2)定植后发病。自根苗常见的白粉病、病毒病及灰霉病等土传病害;嫁接苗常见的白粉病、果腐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3)粉虱、蚜虫等危害导致的黄化僵苗等。
1.1.3 代育苗窜种产生的负作用 主要表现:(1)品种错乱,如2011年苏北某苗场代育的早佳出现大量“石头瓜”事件;(2)品种混杂不纯;(3)恶意以次充好,如以红小玉假冒早春红玉等。
1.1.4 加温设施不良产生的负作用 主要表现为:(1)电热线烧融逸出的有毒气体伤苗;(2)加温保温不当造成幼苗冻伤或冻死;(3)苗小根大,地上部地下部生长不均衡。
1.4.5 嫁接不当产生的负作用 主要表现:(1)栽后断根死苗;(2)商品苗带病;(3)商品苗不抗病;(4)商品苗品质变劣。
1.2 苏北中小型育苗场工厂化育苗风险产生的原因
1.2.1 基质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1)国产基质良莠不齐,没有统一国家标准,商品基质质量不易评判;(2)进口基质价格偏高,初期创业的中小型育苗场因降低成本而选用劣质基质;(3)商家投用户所好,随意乱加如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4)受生产水平和质检水平限制,导致商品基质的细度、保水性等物理化学性能不均匀不稳定,或出现不合格产品。(5)恶劣环境下基质逆变带毒,尤其是在低温条件下,表现出基质含盐量激增,种子、种苗中毒。
1.2.2 育苗场消毒方面的原因 主要原因:(1)不进行消毒;(2)消毒药剂选用不当,如单独使用工业硫磺;(3)消毒药剂配比不当,如喷施浓度过稀或过浓;(4)消毒药剂喷撒不到位,喷撒时间偏早或偏晚等。
1.2.3 种子及加温设施材料采购方面的原因 (1)片面追求节省成本,以致购买劣质种子及加温设施材料。(2)缺少专业人员,尤其是缺少评判种子及加温设施材料质量好坏的技术,导致上当受骗;(3)工厂化育苗管理混乱。
1.2.4 嫁接操作不当 主要原因:(1)操作方法不可靠,或操作者技术经验缺乏;(2)选择的嫁接模式不当,如砧木配用不当,缺乏抗枯萎性能,以及砧木对接穗有负作用等。(3)嫁接过程消毒不严等。
1.2.5 管理方面原因 (1)没有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2)经营生产职责不明;(3)没有专业人员或者人员专业能力不具备。
2 苏北中小型育苗场工厂化育苗风险的防范对策
2.1 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第1,要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制度不仅要上栏上墙,而且要与所有员工的岗位责任挂钩,与劳动报酬挂钩。第2,要主动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场主及负责技术的人员都应持证上岗,甚至持双证上岗,即种子检验员证、工厂化育苗技能操作证。第3,明确专职风险管理员,专业寻找潜在风险,及时提供化解风险的办法,专门管理各种种苗生产技术标准(规程),并监督其贯彻落实。第4,适时修正完善本场的各种技术标准(规程)。第5,规范格式合同,应委托专业人士或者法律顾问制作种苗代育合同,并在合同中规范育苗场的法律责任和服务行为,以及风险处置方式等,尽量把供苗纠纷化解在合同签订之前。
2.2 严格把握种子及育苗材料的采购关
(1)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采购或代办,并杜绝主观上存在的片面追求暴利和欺诈取利的想法。(2)坚持安全第一,兼顾成本效益的原则,在普及应用进口基质的同时,积极选择应用国产优质基质,尤其是在室内外环境相对较好的情况下,直接选用草泥炭等以适度降低生产成本。(3)普及使用招投标等现代商业经营手段,通过货比3家,争取供货商让利。(4)在建立檢测室基础上,明确专职内检员,凡是签收的新采购种子及育苗基质等物资,做到尽量检测。(5)所有签收的新采购种子及育苗基质等物资,必须专仓规范存放和领用,进出仓库都应签单上账。
2.3 提升育苗场装备水平
目前至少要做到:第1,采用日光温室或者连栋钢架大棚。第2,加温设施优先选用装备有电热线的标准育苗床,要建立专门的温控室,室内安装温控仪和与电脑相连的配电盘。第3,棚室四周应装备标准保温板、通风电扇,棚顶装备生物补光灯,双膜或1层农膜1层遮阳网,装备机械摇膜设备。第4,温度计和湿度计及与自动化气象站要与配电盘电脑相连。
2.4 改进育苗基质处理技术
第1,选用名牌优质基质,不得自配自用基质从事商品化育苗。目前从安全角度建议优先选用荷兰产等国外基质,或者在认真试验示范基础上,选择使用国内生产的优质品牌有机无机复合基质,以及国外进口和我国东北生产的草泥炭等。第2,做好基质检测,通过小区试验,浸渍液种子发芽试验,以及抽样对比试验和委托专业机构代测等。第3,做好基质消毒。主要选用有效药剂喷洒熏蒸消毒,并且消毒后也要注意再检测,关键测试其消毒效果,以此判断对种子发芽是否有毒性等。
2.5 嫁接风险的控制与嫁接育苗技术革新
目前市场对西瓜嫁接苗需求量较大,由于受连作障碍的影响和土地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制约,就东台而言,年潜在需求量在5 000万株以上,但目前只能供应 500万~800万株。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生产能力不足; 二是生产风险较大,近期因质量纠纷引起的案件较多,育苗场不敢积极推广。鉴于此,第1,要优选嫁接方式。目前建议采取人工嫁接为妥,机械嫁接暂时还不太成熟,实践表明西瓜等以顶插接为佳,效率较高,也可靠安全。第2,要优选嫁接模式,砧木以选择京欣系列专育商品砧较为可靠,野生西瓜抗病性能好,但对品质有影响,葫芦砧产量表现不是很出色,云南黑籽南瓜则抗病性有缺陷。接穗品种苏北沿海地区应用最多的是早春红玉、超级冬春、京欣2号等。再生能力差、品质一般的不宜做为接穗品种。第3,要优选服务对象。主要是选择有种植嫁接苗经验的老客户和栽培管理水平较高的中高档客户,对于一些种植管理粗放的单位和提特别要求的客户则不宜供应。
2.6 培育壮苗的观念要端正
第1,要杜绝使用多效唑等用作壮苗技术措施。第2,要掌握变温管理措施降低能耗。集中催芽后,高温高湿攻出苗,苗前温度一般在30~35 ℃,出苗后则逐步降低温度至15~25 ℃,注意变温调节,即日间取高值(前者35 ℃,后者25 ℃),夜间取低值(前者30 ℃,后者15 ℃),定植前1周必须常温(10~20 ℃)炼苗。第3,幼苗出场前要带药带肥,即喷1次1 000倍40% 毒死蜱加1 000倍的绿之宝或永业生命素等。运距稍远的再加0.2% 磷酸二氢钾溶液。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12
一、出口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出口信用风险, 指由于出口商信用原因导致的出口商货款拖欠或灭失的风险, 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由来已久的一大难题, 只要有国际贸易, 就有商业欺诈, 也就必然存在着出口信用风险。
首先, 激烈的市场竞争逼迫企业采用赊账、远期付款方式等手段, 通过放弃对货款的控制权换取客户的订单。采用这种促销方式, 如果国外买家销售状况良好时, 无疑是会增强产品在买方市场的竞争力, 刺激销售。但是, 中国出口企业之间缺乏信息交换平台, 另外, 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存在管理工作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大多数的外贸企业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意识。公司领导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忽视;甚至连对进口商最基本的信用调查都没有进行。
其次, 出口企业信用风险意识不强。我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 普遍缺乏出口信用风险意识。很多出口企业忽视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与评估, 经营理念不当。面对激烈竞争, 为争取出口订单, 很多企业在结算方式和付款条件方面过度迁就客户, 盲目利用赊销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销售业绩及账面利润, 却忽视对销售回款的控制, 致使逾期应收账款大幅攀升。
再次,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非常不规范, 使出口企业对信用信息的检索和获取存在很多障碍, 无法获取真实、全面、准确的海外企业资信信息, 对海外企业的资信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也就使海外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地评估, 信用管理难以真正运作。同时, 信用管理人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顺利开展。目前外贸企业不仅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知识和技术, 而且几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信用管理人才。业务人员缺乏系统的信用管理思路, 欠缺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 对进口国的特殊规定缺乏足够的了解, 只是为了提高销售额和扩大市场份额而盲目地赊销企业产品,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易风险, 也给一些不良客商提供可乘之机。
最后, 我国出口企业缺乏一整套信用管理制度。企业信用风险意识很薄弱, 忽视资信调查, 大部分国际拖欠是由于忽视资信调查造成的, 企业合同管理不完善, 从合同签订到合同履行, 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 部分交易仅凭口头达成, 个别企业连合同档案都没有, 客户信息全由个别业务员掌握, 业务员跳槽时, 客户也被带走, 既使企业丧失客户资源, 又使企业无法利用合同信息动态考察客户资信, 企业缺乏系统的信息跟踪反馈机构, 不少企业只重视成交和交货这两头信息, 忽视备货、结算及客户意见的反馈信息, 企业不能有效地处理信用风险, 对拒付部分往往又自己组织专人追收, 结果由于专业技术不足, 收效甚微。
二、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防范及管理对策
出口信用风险是所有出口企业面临的共同主题, 但在不同国家, 出口企业所遭受的信用风险程度不同, 良好的风险防范及管理对策可以大大弱化这种振荡, 从而保护本国企业出口贸易的良性发展。
首先, 国家要继续推进企业改革, 明晰产权关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把企业应收帐款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要转变出口企业经营观念, 使企业由单纯注重完成出口任务切实转变到重效益, 重质量的出口。要参考发达国家经验, 完善专业性社会中介机构建设。完善目前我国刚刚起步的应收帐款管理服务机构建设, 可考虑以风险基金形式资助追帐机构开展业务, 把该机构同国外同行的信息网络建设扩大到同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等各种相关的联系上, 提高协作性、有效性。
其次, 强化信用理念, 增强信用风险意识。信用理念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价值观, 也是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动力源。通过加强信用管理部门和外销人员的信用知识培训, 帮助他们树立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增强信用风险防范意识, 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有效防范和化解出口信用风险。建立客户信息沟通机制, 现阶段我国许多出口企业的客户信息分散在业务人员或业务部门手中, 各部门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 业务人员不注重信息的上报, 往往就影响客户各类信息间有机联系及完整性, 这种状况的存在对企业整体信用风险管理是非常不利的, 极易造成信用风险的发生。
再次, 建立内部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 也是风险的主要来源。对客户信息的管理是了解客户资信状况和信用风险控制的基础。企业必须重视和强化客户信息收集, 以客户资信管理为核心, 实施一套防范和控制客户风险的管理方法, 包括企业怎样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 建立完整的数据库, 进行资信调查, 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 剔除信用不良的客户。
最后, 随着海外业务扩大, 出口企业除了建立一个内部信用监管制度之外, 利用现代风险管理手段, 转移信用风险也是中小企业必要的选择。其中, 国际保理和出口信用保险是必然选择。国际保理能够很好地解决国际贸易中出口商面临的资金占压和进口商信用风险的问题。另外, 出口商在货物出口后, 因进口商的商业信用风险而不履行义务, 或因进口国的政治风险造成出口商无法收到货款, 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将对出口商的损失予以补偿。这样能有效降低出口企业风险, 降低损失。
摘要:伴随着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 出口企业面临的贸易风险也相应增加, 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建立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做好风险预防、风险控制、风险保障机制, 是企业进军国际市场, 降低贸易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出口企业,风险,原因,管理
参考文献
[1]、宁佐亮.大中型企业如何推行信用风险管理[J].企业研究, 2005, (8) .
[2]、杨瑞英.企业风险管理[J].企业文明, 2005, (2) .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推荐阅读:
房地产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09-15
浅析农户小额贷款产生的风险及防范措施11-07
单位产生风险工程监理12-15
应收账款风险产生对策论文01-19
XBRL对会计工作和财务报告产生的影响10-21
财务的风险分析06-02
财务风险的本质08-17
IPO财务否决原因的总结10-21
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06-01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