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学习

2024-05-12

现场学习(共11篇)

现场学习 篇1

校长的“现场学习领导力”表现为:首先, 这种领导力表现在校长有“现场感”, 即对现场的敏感和倡导。这样的校长了解现场对教师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他深知, 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主要不是在“书斋”和“书本”中, 而是在“现场”中, “现场”才是教师成长的土壤、空气和水。一个能够在自我教学现场、他人教学现场 (如各种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等) 、日常教研现场 (如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等) 、跨校经验交流现场, 以及讲座、报告与培训等各种现场中有高度的专注力和思维活跃性的教师, 一定能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有先成为学习高手, 才能成为教学高手。所以, 有“现场感”的校长总是力图将教师的发展拉回到现场并置于现场之中, 带领和引导教师回到现场、基于现场、为了现场和改变现场。如果说, 我们希望教师是现场学习的高手, 那么与此对应, 我们期待的校长则是帮教师“培育现场”的高手, 他会千方百计地培育、营造最能促进教师有效学习的现场。其次, 校长的“现场学习领导力”还表现在校长拥有一个核心理念:所有的“现场学习力”都指向“转化”。这一理念始终根植且贯穿于教师的日常性的现场学习活动之中。持此信念的校长确信:“现场学习力”提升的根本在于转化———把现场中“听出来的返回到现场中“上出来”“做出来”。所有的现场学习都是“为转化而学习”, 衡量并评价教师是否具备“现场学习力”的根本在于他的“转化力”:有多少资源被转化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转化到他的血液、骨髓和呼吸中, 成为牢不可破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再次校长的“现场学习领导力”体现在基于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要求, 重建学校管理的机制和制度上, 它综合反映了校长培育教师学习现场并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领导能力。他将围绕着转化来反思和重建学校已有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哪些机制和制度有助于教师转化, 哪些无助于甚至阻碍教师转化, 又该如何改变?在机制上, 他将形成从现场出发并回到现场的“分工负责与协作推进机制”“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机制”“常规保证和研究创新机制”。与“机制之魂”相对应校长将以“制度之体”来承载并具体转化上述要求。

现场学习 篇2

现场改善讲的内容是生产现场的改善,但是其中涉及到领导力也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并且其重要程度不亚于专业技能,能否做好现场改善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能否和相关的工人和领导协调沟通好,让他们支持你的方案并配合执行。这是目前中小型企业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改善行动浮于表面。大多数工厂的现场5s仅仅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就像学生寝室应付学校检查一样,人一走就恢复了脏乱差的原样。改善要求全员参与,改善的意识必须深入每个人的骨髓里,企业的改善才能有效地持续地进行。要树立全员改善意识是IE工作者重要且艰难的课题,因此要从事现场改善工作还要学习提高领导力的技能,对于我来说,我想想都觉得难,上了课才知道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另外,老师一直强调创新,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探讨,让我意识到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多么低效率且高成本的,不管是对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如此。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网上教育出现,我自己也有买过便宜的课程,觉得非常的好,不限人数,不限时间、地点,学生还可以多次重复观看,我想随着网络课程的普及,传统的教学势必受到打击,如果再不实行改革就是在浪费资源。虽然这是一项艰巨且长远的任务,但是好像现状一直维持了好多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也没有人去解决。

现场学习 篇3

例1:广西北海市京泰路天和花园黄薇茜,来学习前咨询了郭老师,说其姑姑黄蓉珍,患膝关节滑膜炎近20来年,使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受限、肌肉萎缩,特别是上下楼梯困难,去医院、推拿中心用止痛针、抽积液、膏药方法效果甚微。黄薇茜问郭老师我边来学习边带来治疗是否可以,郭老师当即表示大力欢迎,说自己带病号更能见证治疗效果,这更让黄薇茜对这次学习充满了信心, 8月22日如约来学习把姑姑带来了,郭老师经诊断后给患者制订了一份康复计划,采用药罐、熏蒸疗法治疗第三天,肿胀消失、积液减少了一半、上下楼梯也更轻松了,黄薇茜边学习按照郭老师的康复计划给姑姑做药罐、针灸、二十四气脏腑等针对性治疗,仅仅12天患者膝关节肿胀全部消失、积液不见了、上下楼梯和平常一样,8月15日学习圆满结束,黄薇茜高兴的是不但使姑姑摆脱了一生疾病的折磨,而且自己又学到了郭老师的特效医术,黄阿姨临走时高兴地说:感谢郭老师20多天来对我与侄女的照顾和细心传授,到南宁一定来我家做客。

例2:辛淑荣,女,27岁,江西省万载县康乐镇人,与人发生口角,胸部受伤后到处治疗一个多月,脸色愴白,呼吸困难,不能上下楼梯和上下床睡觉,2014年7月5日经姐夫介绍来治疗当天还在县人民医院做胃镜,经家中两人扶到我处,郭老师一看,说患者月经有问题,家人立即说好神,月经到现在16天了还没有完呀?受伤部位手不能触摸,触摸大叫疼痛,郭老师用开上下八锁,再开中焦锁、从丹田掇五腑之气到上焦,再抹开胃腕,患者立即脸色和呼吸正常,触摸也不疼痛,可以上下楼梯了,学生程卓(浙江丽水)、李玉章(深圳)、何庆付(四川)、芦利瑜(江苏)、杨红云(河南)等12人在旁,看到这种技术竖起拇指说,真本事,神奇、就是神奇﹗ 特别注意:全国市面上推拿开锁手法都是郭老师传授出来的,有的学生学后改头换目搞培训,实为误人子弟、误人性命。到目前为止郭老师的开锁手法只向外传授“上焦和下焦”八锁(上四锁、下四锁),最为主要的“中焦锁、五腑锁”及开锁起于何经、止于何络,开锁起何作用,什么病症开什么锁等等核心技术,2015年班次中公开传授,请大家学习时注意辨别真假。

例3: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曹良,是2014年10月22日第五期“生辰数字命理”班学生,为体验生辰数字立竿见影的神奇,在课堂上每个学生报出自己的生辰数字预测,曹良的生辰数字是1963年12月8日亥时生,郭老师要求学生不要说任何一句话,我也不问学生一句话,我问了一句话就属于套话了,现场预测完之后再说,郭老师静默了5秒钟,直断无误地说:1、你第一胎生女孩。2、2005年不和老婆离婚,双方其中一个就患病或出意外(结果老婆出车祸,双脚残废)。3、疾病主要是脑供血不足、肝病和痛风疾病。4、2006、07、08、09年财运财运一般,过得身心疲惫,2010年母亲去世,去年还为了朋友的官司惹到自己身上来,还要你自己掏钱去摆平,从2016年下半年起财运又好了,有5年好运,好好把握。讲了以后,学生问他,老师预测的怎么样,曹良说非常准确,一点没错,真的好神奇,郭老师说:神奇的还在后面呢?

现开办了:1、药罐班(用36位草药秘方加工,对颈肩腰腿痛特效,比普通疗法提高50倍疗效);学习1天,3400元。2、正脊疗法班(一个星期学习即可熟练掌握X光线、CT、CR片的诊断,化验报告单学习);学习6天,2700元。3,药酒、膏药制作班;学习1天,2800元(对疼痛和慢性病极效)。4、二十四气脏腑疗法班;学习7天,3100元(内科疾病的克星)。5、刺血针灸班;学习2天,1900元(对痛症立竿见影)。6、熏蒸疗法;学习1天,2700元(特制熏蒸床是风湿病的克星)。7、签合约调理中风偏瘫、痛风、类风湿、颈腰椎突出增生班:学习1天时间。8、生辰数字命理班:有些人因为搬家、换楼层、改大门或者更换了车牌、手机号码等导致运势走低谷、公司倒闭、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身边小人不断、财运不旺、车祸连连等等。可有些人却在做同样的更换手机号码、搬家、换楼层、改大门等事情时,却会让原本低谷的事业大有起色,而且还能带来一系列的好运,家人健康、生意发达、孩子学业有成等等。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天时磁场、地时磁场、人时磁场之间三大磁场不和谐所产生的。生辰数字是父母共同智慧的结晶,伴随着您一生的吉、凶、祸、福,所以它有特定的能量、磁场和气场,揭开生辰数字密码及信息,您就了解他的性格、婚姻状况、公司生意、事业财运、官运、家庭风水、身体疾病及毕业选择何职业发展等等,我们不用查万年历,不用看旺衰,不用找食神等四柱基础,只需对方生辰数字、车牌或手机号码等,5秒之内准确无误知道他的过去和以后的吉、凶、祸、福。学习三天:4900元。以上一至八班全部学习13000元(年前按原学费10000元收取)。期满考取“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康复理疗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师承班:(限招12人),学习1至八班内容,学习时间最少六个月,从零基础到会,从会到精通,期满考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确保通过),凭证书报考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学费31000元。

由于现在市面上宣传广告泛滥,虚假招生横行,使得广大学员无法及时找到真实有效技术,有的学员更是花了钱,受了骗,没有取得“真经”,损失惨重。针对这一情况,我校实行无条件先免费学习,试学后觉得自己可以学会,疗效确实如广告所说再报名交费。在“试学”期间,学员只需交生活费,不但可以免费获得学习、体验和预测机会,还可以和正式学员接触沟通、交流,了解学校各方面情况,以此来决定要不要留下学习。而且试学者需要调理疾病的,由郭老师亲自制定调理方案和长年健康促进计划,为其调理一个好身体。这样的做法,不仅充分显示了学校对自身教学质量的信心,更赢得了意向学员的好感。如今在已参加免费试学的意向学员中,98%以上中医爱好者都选择了留下继续学习,成为郭老师的正式学生。这样保护了学员的利益,让学员学到真实有效,立马可用的医学技术,回家后既能将所学技术即学即用,造福百姓,也能创造财富,名利双收。

2014年前随到随学按原学费10000元收取。年后一至八班全部学习13000元,2015年第一期(总第94期)3月21日报到,22日上课。

详情登录:www.zgzmwy.com

地 址:江西省万载国学文化交流中心(正脊学校)

联系人:吴 青 杨 勤

电话:0795-8913654 15180579488

校长的“现场学习领导力” 篇4

在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过程中, 校长何为?校长应当如何发挥只有校长和学校管理层才能发挥的作用?更深一层次的问题是:因为有了“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提升”这样一个新问题和新实践, 与过去相比, 校长领导与管理的能力因此有了什么不同?

在我看来, 校长的领导力将因此增添一项新的内容:“现场学习领导力”。

首先, 这种领导力表现在校长有“现场感”, 即对现场的敏感和倡导。这样的校长了解现场对教师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他深知, 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主要不是在“书斋”和“书本”中, 而是在“现场”中, “现场”才是教师成长的土壤、空气和水。一个能够在自我教学现场、他人教学现场 (如各种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等) 、日常教研现场 (如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等) 、跨校经验交流现场, 以及讲座、报告与培训等各种现场中, 有高度的专注力和思维活跃性的教师, 一定能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有先成为学习高手, 才能成为教学高手。所以, 有“现场感”的校长总是力图将教师的发展拉回到现场并置于现场之中, 带领和引导教师回到现场、基于现场、为了现场和改变现场。如果说, 我们希望教师是现场学习的高手, 那么与此对应, 我们期待的校长则是帮教师“培育现场”的高手, 他会千方百计地培育、营造最能促进教师有效学习的现场。

其次, 校长的“现场学习领导力”还表现在校长拥有一个核心理念:所有的“现场学习力”都指向“转化”。这一理念始终根植且贯串于教师的各种日常性的现场学习活动之中。持此信念的校长确信:“现场学习力”提升的根本在于转化———把现场中“听出来”的返回到现场中“上出来”、“做出来”。所有的现场学习都是“为转化而学习”, 衡量并评价教师是否具备“现场学习力”的根本在于他的“转化力”:有多少资源被转化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转化到他的血液、骨髓和呼吸中, 成为牢不可破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再次, 校长的“现场学习领导力”体现在基于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要求, 重建学校管理的机制和制度上, 它综合反映了校长培育教师学习现场并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领导能力。他将围绕着转化来反思和重建学校已有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哪些机制和制度有助于教师转化, 哪些无助于甚至阻碍教师转化, 又该如何改变?在机制上, 他将形成从现场出发并回到现场的“分工负责与协作推进机制”、“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机制”、“常规保证和研究创新机制”。与“机制之魂”相对应, 校长将以“制度之体”来承载并具体转化上述要求。例如:针对“他人的教学现场”, “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提出的听课制度, 包含校内听课制度和校外听课制度两部分。前者要求在本校的研究课现场, 听课教师要做到“三个一”:发现一个亮点, 找到一个缺点, 提出一条改进建议。后者则规定外出听课回来的教师, 必须上两种课中的一种:样板课 (典范课) 或改进课 (移植课) 。这些制度跟进和制度设计对于教师在现场的学习表现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 从而把“想法”变成了“做法”。

现场管理手册学习心得 篇5

“现场”一词来源于日本,是指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地方。《手册》对现场管理的定义——最大限度地激活人、机、料的作用,在每道工序保证完美质量的前提下追求效率最大化,即通过现场管理使投入的生产要素(人、机、料)转化成有价值的商品,并且满足QCD(品质、成本、交货期)要求。现场管理就是美的空调的“方法论”。

《手册》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详尽介绍了消除七种浪费,开展5S、TPM和标准化管理的方法。这正体现了“现场改善”应致力于的原则:环境维持、消除浪费和标准化。

通过推行5S来维持现场环境,是制造企业的不二法门,也是优秀的现场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对于现场的整洁和有序,5S的终极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借由环境维持,让员工学习和实践到自律,没有自律的员工,就不可能提供优质的产品给顾客。5S是实施TPM(全员生产保全)的前奏,TPM涵盖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它通过总体的预防和保养制度来延长设备的寿命,降低设备故障率,以求设备效率的最大化。

任何不产生附加价值或者虽然增加价值但所用资源超过“绝对最少”界限的活动都可归之于浪费。七大浪费以制造或采购过多的浪费为首,因为“库存是万恶之源”,过多的库存不仅影响存货周转率,产生物料呆滞风险,库存更掩盖了计划安排不合理、物料供应能力不足、生产线不平衡、质量管理差等问题。《手则》为我们识别和排除现场的浪费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到现场去!到现场去! 篇6

“闪击”新闻:到现场去!

“我盛夏走过长城,严冬爬过雪山抓熊猫,世界屋脊探过险,在摄影部新闻中心从事突发事件报道三年半,有丰富的‘闪击’经验。无妻儿拖累,最适合飞往中东采访战争。”

1990年8月3日,正在可可西里探险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从收音机中听到伊拉克占领科威特的消息,立刻向新华社发出赴中东报道的请求。他此时心情之激动,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个猫跳钻出帐篷,在雪地上连打三个滚,面对雪山长跪不起……

海湾战争一触即发。1990年12月20日,唐师曾从北京国际机场起飞。他后来说:没有比此时飞往巴格达更迷人的了。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到战争停火,唐师曾历尽千难万险,从战区发回100多幅传真照片,50多幅发表。其中一张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赴巴格达做最后和平努力的照片被国内外媒体广泛采用。1991年1月13日晚,当德奎利亚尔进入萨达姆国际机场的会客厅时,唐师曾跟各国记者一起被拦在门口的铁栏外。他挤在前排,狡黠地显出规矩的样子,还不时冲警卫微笑。忽然,趁警卫推搡几个西方记者时,唐师曾猛然抬腿跨过栏杆,三两步追上秘书长。身后士兵的怒骂和追赶的皮鞋声越来越近。他佯装不知,终于抢到最好的位置拍下一张照片。事后外国同行问:“你就不怕他们开枪?”唐师曾乐呵着说:“不会的,我离阿齐兹(时任伊拉克副总理)那么近。”那张照片可长了中国记者的脸:香港《商报》甚至称赞唐师曾为“新华社摄影部20年来最大的发现”。

唐师曾中东之行载誉而归,其手记后来在1998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集结成书,名为《我从战场归来》。他从此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战地记者。

孙子日:上下同欲者胜。唐师曾也在书中说,赴战区最终成行,是“由于我的‘新华’自上而下的炮火支援”。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除了由于唐师曾这样的记者作为“兵”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精湛的业务技能和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外,更是由于新闻从业者在“将”一层面关于国际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

“中国新闻报道从80年代中期就有一些变化了。”曾担任《人民日报》驻外记者,现任《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环球时报》高级顾问的丁刚说:“过去对国际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尽管是有,但很少有现场的、直观的、第一手的报道。这时,国际新闻报道已经开始强调时效性。”

唐师曾请战书中“闪击”一词极其形象地形容了国际新闻报道指导思想的转型。1988年,他写了《建立我们的闪击部队》。不久,新华社就组建了“国际热点快速反应报道组”。而这种“快速反应”早已在国内新闻的报道中实践了一段时间。

由于通讯技术、采访设备和财力等条件的限制,唐师曾的战地报道遭遇诸多不便:他到达巴格达时,身上仅有300美元,而伊拉克方面指定入住的拉希德饭店,每天费用就要180美元;当他参加以色列的装甲兵演习,碰上千载难逢又转瞬即逝的素材时,已用了四年多、快门开合了两万五千多次的旧相机不合时宜却是宿命般地报废了;最恼火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照片不能在第一时间传送回国,很多时候,“闪击”新闻的效果达不到。

但这一理念迅速在新闻界传播开来,各大媒体都开始以到新闻现场报道第一手信息为使命。

1999年科索沃战争的报道,相比海湾战争,无论是现场报道的密度和消息传回的速度,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北京时间5月8日凌晨5时45分,美国悍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记者牺牲。《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作为现场惟一活着的中国记者,忍着巨大悲痛,上午12时许。就向人民日报网络版发回了目击中国使馆遭袭击的文字消息。消息传到国内,顿时掀起国人愤怒声讨美国霸权主义行径的浪潮。吕岩松反应和报道消息之神速,甚至在中国外交部得知消息之前。

“炸馆事件发生大约15分钟后,吕岩松就从一片黑暗中摸索着逃了出来,用海事卫星电话通知了时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胡锡进。在北京家中的胡锡进正在睡梦中,听到这一消息后,弄清了基本事实,立即向报社领导报告,并受国际部委托向外交部报告。”丁刚说,“这个事情是我们的驻外记者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发回的消息。”《人民日报》成为一个重大国际事件的第一消息源,这无疑也是中国国际新闻报道历程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正是由于“到现场去‘闪击’新闻”的意识不断强化,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迈上了新的台阶。直播的力量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第一要求。90年代,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除了向快速反应转变以外,也不断向报道的真实和客观迈进。新闻因记者在现场而真实。要把这种真实尽量少损耗地传达给观众,电视媒体必须让观众“眼见为实”——必须直播现场。

1998年1月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爆发后,时任央视新闻评论部国际组制片人李小萍一直密切关注海湾局势。战争迫在眉睫,15岁儿子的一句话使她下定决心将多年来的心愿付诸实践:“你以前不是说过,要派中国自己的记者去报道世界上的大事吗?这一次你们应该自己去。”第二天,她就将自己的想法报告给央视时任副台长李东生。李东生“腾”一下站起来说:“对,派我们的记者去!”

1998年2月11日元宵节,包括著名主持人水均益和著名军事记者冀惠彦等八人在内的CCTV特别小组,由时任中央电视台新闻编辑部副主任侯明古领队,奔赴巴格达。他们被人们称为“赴伊拉克快速反应部队”,出于安全考虑,提出创意的李小萍因女儿身未被允许进组。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记者通过直播镜头带观众亲临真实的战区现场,这是中国国际新闻报道历程上前所未有的大事。

2月12日,特别小组到达约旦首都安曼。时任伊拉克外长萨哈夫当晚恰好从埃及访问归来,途径约旦。水均益、冀惠彦立刻赶赴机场采访。当时,俄、法提出了一个方案,要求伊拉克接受68处地点的核查,其中包括美国敲定的八处总统府,并要求核查在两个月内完成。美英相继否决,整个国际气氛立刻紧张起来。于是水均益问道:“这个方案被美英否决后,伊拉克方面还会不会有新的方案?”言外之意,就是伊拉克还是否准备做进一步妥协。萨哈夫的回答是:“我们已经没有其他方案了。”

第二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这一报道。中国电视观众第一次知道央视派出了特别报道小组开赴伊拉克。此后,无论条件多困难,特别小组一直坚持播报相关的各种消息。2月中旬,报道组进入巴格达。深入前线的记者和身在后方的编辑们密切配合,《危机中的巴格达》、《请再给和平一次机会——安南巴格达之行纪实》,一个

个精彩的报道由《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新闻节目送到观众眼前。

与此前中国战地记者历次由于设备原因而在前线遭遇窘境形成鲜明对比,此次中东之行,特别小组的设备非常先进。为防止战事发生时信号无法传输,电视台特意从国内调来一套卫星地面站和海事卫星电话供他们使用。设备带过去之后,外国同行纷纷竖起大拇指,日本TBS电视台还租借了好几次这些设备。

2月23日,随着安南斡旋的成功,美国诉诸武力的可能性减少,但是局势仍然没有完全明朗。央视后方决定马上进行计划良久的“特别报道”,即北京、伊拉克、美国的联合直播,希望在屏幕中出现两个不同地点对话的画面。这是以前没有过的。“特别小组”依然面临着经验和设备上的许多困难,在直播前两分钟才用“土办法”解决了出镜记者与后方的连接。“特别报道”非常成功,观众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第一次远距离直播采访。

“98年11月份,核查局势再次紧张,我们义派了战地报道团出去。”现任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今日关注》栏目执行制片人的陶跃庆其时刚刚进人中央电视台工作,对当时央视国际报道的情况记忆犹新。1998年底,美国对伊拉克采取的“沙漠之狐”行动,成为央视又一个现场直播的重大事件。陶跃庆回忆了当时的情况:“沙漠之狐行动直播进行的时候,军事行动已经快结束了。那次直播的主持人是方宏进、嘉宾是李绍先。直播是在非常紧张、简陋并且非常不确定的状态下进行的。实际上就是一个现场记者的三段报道、加上演播室点评,和一些背景片。”

两次中东战区的直播经验,加上后来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重大事件的多种直播尝试,让央视的国际新闻直播无论是技术、理念还是方式,都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时候,我们就开窗口直播了。”陶跃庆说,“我们这次是24小时开窗口,并进行了连续16天的直播。尤其是在中文国际频道。它规模上是巨大的。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互联网:理想的媒体,不理想的国际新闻报道

互联网正以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深深影响着今日的世界,就如同当初它悄然兴起,不为人所重视,蓦然回首却已成为巨大的社会力量一样。西方已有人将网络列为“第五种权力”。

1999年炸馆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网络版就开通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网友在这里充分表达悲愤的情绪,也在这里展开讨论。在全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只有100多万台、全国上网人数还不足400万的时期,“抗议论坛”的累计发帖量在短短一个月就达9万余篇,充分反映了网友对这一暴行的强烈愤慨。当科索沃战争峰回路转,“抗议论坛”继续保存下来。6月19日,“抗议论坛”正式改名为“强国论坛”,短短三个月后,“强国论坛”的帖数跃居当时全球中文论坛第一名。

这是我国新闻网站中的首个时政论坛。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曾在这里进行访谈,成为中国网络媒体上级别最高的外籍嘉宾;胡锦涛更曾在这里和网友交流,与总书记直接对话让亿万网民感到了自己的份量——当时是2008年6月,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2.53亿,跃居世界第一。

强国论坛几乎展现了互联网的一切特质。作为一个向全体公众开放的交换信息和评论的平台,它天然地是一个理想的新闻媒体。它吸引着来自天南海北的网友,在重大问题上迅速形成舆论,以其超乎想象的速度和容量,使更多的人,就更广泛的议题,发表更多元的意见。另外,作为一个网络媒体,它具有强大的综合表现能力,每当有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发生,网煤往往会下足功夫运作专题。

在国内新闻事件上,网络新闻报道和评论蕴含着巨大能量,有时甚至可以影响到决策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曾经讲述自己从强国论坛上看到网民给他留言的经历。但是,网煤似乎并没有对国际新闻报道产生同等的作用。不涉及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网友一般不感兴趣,一旦涉及中国,网友又极具民族情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陈力丹教授就此说:“任何受众都最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不仅关注事实本身,也关注相关评论。而对于遥远地方发生的事,受众则只关心基本事实。”

网络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目前还受到许多制约,例如许多网络媒体没有新闻自采权。因此,许多网站新闻频道的负责人可谓使出浑身解数:派记者采制新闻,但要以网友身份在论坛或个人博客发布;有时甚至要将稿件先传给有自采权的新闻网站,发表之后再转载回来。

但网络媒体的地位近年来不断上升。作为中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从2006年开始将网络媒体的优秀新闻作品纳入评奖范围。而在2005年中国第六个记者节上,人民网、新华网和中国网各有一名编辑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这些都反映出网络媒体的地位在不断上升。

进入21世纪,网络已不仅仅是一个理想的新闻媒体,也成为政府工作透明化的重要途径。国务院、中央部委网站陆续建立,就连一向神秘的国防部,也在今年8月上线,人们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到近期的军事动向和最先进的国防科技。

互联网方兴未艾,新媒体也来势汹涌。2007年2月,《人民日报》面向全国正式发行手机报。同年12月,国际奥委会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共同签署协议,首次将互联网和手机作为独立转播平台列入奥运会的转播体系。从“涉我性”到“中国声音”

“《环球时报》的前身《环球文萃》创刊号的头版,是关于巩俐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拿了一个奖。”丁刚一边给记者翻看最近几期《环球时报》的头版:《外媒说中国股市神经质》、《日本要建四艘准航母》,一边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是现在,那样的娱乐新闻只能放到文艺版。”

丁刚认为,当影星们从头版“退居”到娱乐与体育版,更多反映中国与世界交流、碰撞的政治、军事、经济新闻开始出现在头版,中国人关注世界的视角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环球文萃》1993年创刊,其时是作为《人民日报》国际部的一种副刊而出现的,1997年改名为《环球时报》,全面转向新闻,并开始与市场紧密结合。“策划方面,我们的头版几乎都是‘涉我’的新闻,我们对前方记者的要求则是,重大事件一定要争取到现场去,发回第一手的报道。”

在课堂现场中动态把握学习起点 篇7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切入教学内容

当教师在课前已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起点时, 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教学方案, 活化思维, 培养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

有时,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和预习的方法达到知识的高起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以学生的高起点为基础,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你对圆有哪些认识? (只有几个学生举手) 大部分同学还不太清楚。老师知道我们同学的自学能力很强, 接下来就请大家先自学一下有关圆的知识, 认为重要的请用笔画一画或圈一圈, 有什么看不懂的在旁边做个记号。 (学生进行自学, 大约5分钟)

师:好, 下面汇报一下你们自学的情况。

生:我知道圆有圆心、半径、直径。

生:在同一个圆内, 所有的直径、半径都相等。

生:半径、直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直径是半径的2倍。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板书)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 看懂了那么多的知识, 真了不起!你们真的看懂了?

生:看懂了!

师:那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什么是圆心?

生:一个圆的中心就是这个圆的圆心。

师: (举起一个圆形纸片) 那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

……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学, 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 基本上能了解本堂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 但大多只浮于表面。这样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 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攻克难点, 深化各个知识点, 以完成教学目标。

二、根据学生学习的起点突破教材局限

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材的编排紧扣知识的网络结构, 但缺乏对学生现实起点的把握, 这就需要教师敢于突破教材, 做教材的创造者。在教学时, 把握好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例如, 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时的逻辑起点是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 ”的竖式计算, 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此, 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时, 提出直接口算或用竖式计算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再分析一下学生的现实起点, 由于现代家庭教育的超前性和学生接受知识渠道的多向性, 能够正确地用口算或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当然也存在一些暂不会计算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正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组织合理有效的学习活动,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获得应有的发展。特别是, 当教材的编写预设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发生矛盾时, 教师不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于不顾, 把学生强行拖入预设的轨道, 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顺着学生的探索结果作适度的引导、点拨, 深化他们的认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28+12=40”时的教学片段: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算8+2=10, 再算20+10=30, 最后算30+10=40。

生:我只需要两步就好:

28+10=38, 38+2=40。

生:老师, 我还能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你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34+16=50, 请你们仔细想一想, 你们这些方法中, 你觉得哪一步最容易出错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内交流想法)

生:我们在算的时候, 都会算到8+2=10, 而10还要跟30合在一起, 得数就是40。

生:我也发现了, 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 也要算到8+2=10, 个位上也放不下了, 也要“跑”到十位上, 跟30加在一起, 就是40了。

师:大家说得非常有道理, 我们在计算28+12=40时, 都要算到2+8=10, 而这个10怎么又会“跑”到十位上去呢?你能借助小棒或计数器来演示给同学看吗?

生:好! (听说是当“小老师”, 大家都来精神了!都盼望着小棒和计数器的出现)

师:谁愿意做一回“小老师”, 来帮帮我们?

……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说理, 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满十进一”这一关键点上学得更扎实、更高效。

在数学课堂中, 当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的预设出现不和谐时, 教师要正确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 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学生的交流合作中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发现亮点,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高效与灵动。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当教师寻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时, 那又如何根据学生的起点进行教学呢?显然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大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原有情况的分析, 并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加工、开发, 设计教学预设方案, 继而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执行和落实这份预设方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学习材料有所偏差时, 必须改造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而这种学习材料的改变、预设方案的调整,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笔者实践尝试设计了板块式的教学方案, 及时调整教学顺序:

这里的流程图说明了两层含义:一是“复习铺垫”和“课堂小结”这两个环节并不是非要不可, 可视学生的情况取舍;二是“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并不一定要放在新课导入之前, 也可以放在导入以后, 甚至放在新课展开之后;“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可以放在“巩固延伸”之前, 也可以放在“巩固延伸”之后。这里决定教学环节次序变化的因素就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

另外, 针对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 教师在收集材料后, 在把握每一教学环节具体目标的前提下, 能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 力求构建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 以便对付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

现场学习 篇8

小组活动开展一年多来, 我们逐步建立健全了活动的有关制度和要求, 尝试确立了由“分享趣事→提出问题→提炼当前核心问题→进行脑力激荡→归纳有效方法→预留观察作业”等环节所组成的活动模式。在经历以专题为主线的小组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也在不断地思索着两个问题:如何拓展小组活动的展开模式?如何通过教研来支持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本学期, 我们在专题培训的基础上, 将小组活动带入到教学现场进行实践运用, 并伴随现场研修, 再将实践中的问题整理成为专题培训的新内容, 由此循环反复, 形成螺旋上升的研修模式。下面就以大班数学区角活动“七色花”为例:

活动背景

11月份小组活动中, 教师们对“如何实现主题目标在区角材料中的物化”这一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由于没有现场情境, 教师们感觉很难产生真正的体验和感悟。此时, 大班即将开展“七彩世界”的主题活动, 我们就把小组学习活动搬到了班内, 并重点对数学活动的开展进行问题跟进式的研究。

第一次研讨

重点:材料是否物化了教育目标?还可以物化哪些目标?

活动目标

1.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尝试记录。

2.愿意操作、摆弄材料, 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新材料提供:正反两色的花片若干、记录纸、笔、组合箱。

活动层次

1.任选5片花片, 边撒边说说每种花片的数量。

2.边撒边口头讲述5以内数的组成。

小组成员的质疑与反思

1.花片的投放让幼儿可以在操作中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 蕴涵了活动目标。但形式单一, 反复操作后幼儿会失去兴趣, 因此造成第二条目标达成不够。

2.幼儿的操作目的性不强, 且活动难度基本在同一层次, 很难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幼儿虽然在记录本上进行了记录, 但教师在活动后无法核对记录者以及正确率, 很难对幼儿的掌握程度作出评价。

3.活动的预设目的是通过操作让幼儿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 然而幼儿在操作花片的过程中, 是真正地在思索数的组成, 朝着教师预设的目标发展, 还是满足于操作活动本身?操作是否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教师又是如何进行检验的?

组长引领, 提出调整策略

1.投放新材料:七色花, 丰富活动内容, 并使目标具体可操作。

2.对幼儿的记录进行研究, 让记录成为教师评价的依据。

第二次研讨

重点:除了物化目标的材料, 教师还能提供什么支持?

活动目标

1.能较熟练地练习5以内数的组成, 初步练习5以内数的加减。

2.感受数字的奥秘, 体验操作活动的快乐。

新材料提供:“七色花”, 与“七色花”相匹配的记录本。

活动层次

1.能较熟练地操作材料, 练习5以内数的组成, 并记录。

2.能脱离实物, 口头练习5以内数的组成。

3.利用“七色花”, 练习5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小组成员的质疑与反思

1.“七色花”等的投放使材料和主题结合更为紧密, 尤其是幼儿将对故事《七色花》的兴趣迁移到了数学区。因此, 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可以使主题的实施更加完整、深入。

2.记录本的投放便于教师清晰地了解到目标的达成情况, 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提供的支持基本以直接指导为主, 环境、材料的暗示还比较缺乏。

3.如何提升操作活动的价值, 激发其他幼儿参与的兴趣?

组长引领, 提出调整策略

1.投放与操作卡相匹配的记录本, 增加暗示以及活动记录表。

2.在活动组织中加强教师评价操作的发挥。

第三次研讨

重点:投放物化了的目标材料, 幼儿是否就能真正获得发展?作为教师, 我们是仅仅关注材料所物化的目标吗?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

活动目标

1.学习5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能按图示操作, 并准确记录结果。

3.在操作、摆弄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材料提供:“七色花”, 与“七色花”相匹配的记录本, 带有图示的操作卡等。

活动层次

1.看图示涂色:计算出七色花每片花瓣上的结果, 再根据色卡图示涂上相应的颜色。

2.算式:根据七色花花心上的数字, 找出计算结果等于这个数字的算式, 并粘贴上去。

3.看图列式:根据七色花每片花瓣上的实物列出算式, 并计算。

小组成员的质疑与反思

1.记录表的添加增强了该材料的可操作性, 提高了任务难度, 并且能使幼儿直接、及时地看到自己在操作材料时的成功, 给幼儿带来了成就感。

2.学习性的区域活动, 重在体现学习性, 统计表的运用可以说是教师的“第三只眼”, 它可以让教师了解幼儿的活动, 并为评价提供依据。

3.提供操作示范图, 让幼儿通过观看操作图来理解操作, 这样做减少了教师枯燥的讲解, 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以暗示为主的间接指导方式, 使教师可以腾出讲解的时间来充分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 从而更多地考虑如何进一步调整材料, 促进幼儿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组长梳理

现场学习 篇9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是一种以沙盘为载体融角色扮演 (CEO首席执行官、CSO营销总监、CFO财务总监、COO运营总监) 、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的体验互动、学习竞赛并存的活动, 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 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 譬如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 而且寓教于乐, 竞赛者在游戏般的比赛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 学习管理知识, 掌握管理技巧, 感悟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

2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现场答辩引发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的问题

作为一名工商管理专业课老师, 有幸带队参加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2010年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 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所院校的250多位领导和老师观摩了预赛、决赛、现场答辩整个比赛环节。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后的现场答辩环节, 考验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提炼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

在现场答辩中, 很多小组在进行自我陈述时, 讲解得非常详细、具体, 唯一不足的就是感觉像“拉家常”, 不能够用专业的语言来阐述, 也不能很好地提炼小组制定的企业经营战略。在回答评委老师提出的专业知识问题时, 也表现出答非所问、答错、答偏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熟悉的问题。比如, 问到某一小组的营销总监“关于营销和销售的区别”时, 学生表现有点紧张, 最后答出这两个概念没有区别, 是等同的。还有, 评委老师问到某一小组的财务总监“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的区别”, 学生回答说对这个问题不太清楚。再比如, 评委老师问到“什么是波士顿矩阵, 简述一下你们小组的产品是属于波士顿矩阵中哪个类别?”、“什么是计划?位于战略管理金字塔的哪一个层次?”、“请用SWOT分析工具进行战略环境分析?”。学生在回答类似的专业问题时不够准确或者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

3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现场答辩引发的代表小组的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问题只是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一个案例代表和缩影。目前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 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学生不爱听理论知识, 考试时突击一下, 考完之后就还给老师了。对大多数理论知识是强行记忆, 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运用。究其原因, 主要体现在学校办学特点、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特点等三个方面:

第一, 在高职院校办学特点方面, 主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即“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在这样一种办学模式下, 可能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在校企合作企业实习的经历。在专业知识设置以及教学方面, 不如本科院校系统、深化。

第二, 教师在教学方面, 所讲的知识点重点不够突出, 导致学生记忆不够深刻;另一方面, 在讲解专业知识时, 过于理论化, 显得比较枯燥和生硬, 学生理解困难, 在记忆和运用方面效果也不好。

第三, 学生学习特点方面, 表现为以下几点。

3.1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 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而专业课程的学习一般难度较大, 内容较为枯燥。

3.2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导致人的特定行为的重要原因。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 而且也随着学生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的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发展变化。高职高专学生往往存在更多的意志障碍, 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 在课堂上可能注意力不够集中, 对老师讲解的专业知识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消化。

3.3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方法

高职高专阶段的学习不同于中学时期的学习, 初高中阶段班主任及其它任课老师都会给学生安排好学习目标, 并全程跟读;新生入学后, 对高职高专的学习活动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时,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比较差, 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听记课堂笔记的习惯。

3.4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缺少系统化的理论基础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开设课程方面,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在高中阶段, 主要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 对专业课没有一点了解, 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有限。

4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提出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的措施

第一, 在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 老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或参加的学生工作实践, 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比如在讲到SWOT分析工具时, 可以实行任务导向式教学, 让学生以学生会班干部竞争为例, 利用SWOT分析学生会班干部竞选环境的机会、威胁以及自身的优势、劣势。通过给学生设置一个熟悉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二, 在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 引导学生先预习, 对相关知识点有个大致的了解, 在课堂听讲的过程中也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要善于归纳和总结, 学会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记忆。

第三, 在课程设置方面, 要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性。在大一时就应该先开设专业基础课, 在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学习后面的专业知识相对容易接受一些。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要先学习管理学原理、企业经营战略、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再进一步学习现场管理、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等课程。

第四, 在教学方法方面, 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如图片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等。通过声音、文字等形象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在讲到现场管理中的5S管理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提高素养) 知识点时, 可以去观察校园环境或食堂、超市, 拍一些做得很好或需完善的图片作为素材, 帮助学生理解5S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操作措施。另外视频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 可以给学生播放现实企业中5S管理的一些操作流程, 让学生在观看中总结理论知识点。

强化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 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 在课堂内外, 要善于总结和归纳重要的知识点, 并努力拓宽自己的思维,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利民.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及教育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 2005, (3) .

[2]丁振中.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与德育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 .

[3]李华.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EB/OL].www.govyi.com.2008 (11) .

现场学习 篇10

1 怎样的现场采访报道才算是一次成功的采访

所谓“现场采访报道”就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对摄像机(观众),手持话筒采访新闻当事人,在现场及时报导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并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

现场采访报导一般由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第一,新闻事件刚发生或正在进行、发展之中;第二,记者进入画面,目击采访,口述报导;第三,具有完整而连贯的同期声,即真实而完整地再现新闻人物的讲话和新闻现场的音响;第四,通过有限的镜头表现无限的意境,其意义作用体现在:电视新闻现场报导方式能充分发挥记者的主动性、积极性,选择与新闻主题相吻合、与新闻人物身份相适合的环境、背景,进行现场提问,口头报导,回答观众所关心的问题,挖掘出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同时,通过记者的语言传播突破了电视画面不能表现的内容和抽象概念等局限。另外,视觉冲击力强的镜头运用和能直接表达主题的镜头能够让受众对事物具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

2 采访记者和摄像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作用

采访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很重要。记者要把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氛围、细节等因素进行组合,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官,引导观众去看新闻事件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记者的解说要与现场气氛紧密结合,内容具体,不能脱离现场和事件本身。记者在报道中要尽可能地强调新闻事件的正在进行时,使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现场气氛。

在现场采访报道中,采访记者要用语言呈现新闻的看点,并带领观众揭开事实真相或原因,追根问底,揭露新闻本源。而摄像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中,也同样很重要。虽然摄像记者本身不出现在画面里,但是摄像记者也是用“镜头”说话,准确的将新闻事件中的要素表达清楚,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更能够让受众记忆深刻。

所以,无论是现场采访记者还是摄像记者,唯一的目的、共同的目标,就是将最能表达新闻事件本身价值的内容和镜头用现场采访的方式展现并记录下来,以增加节目的深度和力度。

一次成功的现场采访报道离不开能够准确表达现场事实的采访记者和能够用镜头表现现场氛围的摄像记者。对于现场采访报道,新闻事件的本身,需要记者的现场采访和现场画面同时进行报道,缺一不可。在现场采访报道中,大多从业者都是通过协商来完成采访任务,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所以,相互协作,取长补短,才能成功的完成现场采访报道的任务,一条好的现场采访报道必须做到相互配合。

3 怎样做一名出色的现场采访记者

现场报道在电视新闻中有较强的说服力,突出报道现场感是电视现场报道成功的基础。而对于采访记者而言,如何采访,如何报道,如何让受众接受认可,也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

3.1 利用电视的可视化注重体现亲切感:

现场报道就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语言、表情、形象,使被报道对象直接真切地出现在屏幕上,现场采访记者应该在现场报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情感、思想、形体综合素质的优势,靠自身的亲和力,展现、报道事件。

3.2 电视现场报道的交流感:

记者在现场还能充分调动现场人员的参与性。现场不应该是记者的一言堂,而是方方面面观众的多言堂。采访记者必须能够控制现场,提有意义的问题,寻找有分量的答案,突出节目主题。

3.3 电视现场报道对记者的现场表达技巧有高要求:

采访记者必须把握好对现场的观察、分析、判断,快速组织语言、准确表达现场。在现场报道中应是自然、端庄、大方、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状态,给观众可亲、可近、可信的良好印象。

3.4 选定主题,突出核心部分:

要排除现场干扰,找准提问基点和目的性,做到循序渐进。还要善于驾驭现场,做到主题鲜明。记者与被采访者间要以诚相待,平等相处,即便是久经沙场,也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4 怎样做一名出色的现场摄像记者

电视现场报道是集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所以镜头画面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效果,拍出高质量的镜头画面清楚的反应新闻事实非常重要。因此,一名出色的现场摄像记者应具备有以下几种素质。

4.1 从业务的角度来衡量:

要与采访记者达成一致,构思明确、总体感强,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要有强烈的新闻意识,随时注意变动,用摄像机镜头抓住精彩的瞬间。要有较强的剪辑意识,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篇幅,尽可能地体现最丰富的内涵,要有精湛的拍摄技术,让镜头富于美感。

4.2 从职业品格来衡量: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不论前方是泥潭还是湖水,都应该想尽办法到达自己的采访目的。吃苦耐劳,具有团队的意识,才能最终完成采访任务,而要是过分的凸显个性,反而会影响团结本末倒置,影响任务完成。

4.3 心理素质必须过硬:

摄像记者要学会在较大压力的环境中工作,快速冷静面对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并做出判断,利用自己的业务技能无剪辑直接播出。

参考文献

[1]周家群《图像时代——新闻摄影传播学》2001年12月安徽大学出版社

[21张骏德刘海贵《新闻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3]齐洁爽《摄影记者实战指南》2002年吉林出版社

[4]刘仁圣《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教程》2005年10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5]王莉《现场实况——著名主持人访谈录》2004-1-1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浅谈现场报道的现场感 篇11

关键词:现场报道;现场感;缺乏;增强措施

现场报道能够将一些重大新闻或突发性事件的情况,同步及时地传递给受众,其时效性、生动性以及现场感染力远远超过其他新闻报道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而优秀的现场感,能够营造良好的现场新闻效果,准确传达出新闻所传达的内容。

一、现场报道缺乏现场感现象的分析

(一)现场报道经验较少

现场报道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虽然国外有着成熟的现场报道经验,但由于我国国情和相关法律的规定,并不能完全引用国外的经验与技术,导致在现场报道中现场感缺乏。另外,由于我国从事现场报道的新闻工作人员大都是从头摸索,且由于现场报道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得较少,记者实践经验不足,很容易在现场报道时缺乏现场感。[1]

(二)现场报道把握能力不足

现场报道应该是将新闻现场情况通过现场记者的口头报道,使受众能够通过画面感受到现场气氛,进而使新闻信息能够更有效地被受众接受。然而,在实际现场报道操作中,存在着演播室主持人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本应该由现场记者传达的新闻现场第一手资料被演播室主持人抢先传达,现场记者只是在需要时出现在画面中,致使现场报道的视觉、听觉大多时间停留在演播室中,而忽略了新闻现场的核心地位,严重影响了现场报道的现场感。

(三)导播现场感意识不足

在很多现场报道中,导播切出的画面多是固定在现场记者身上的,缺少对现场环境的镜头切换;在对采访对话的镜头处理上,通常是在被采访人准备充分后才将画面切换,使得采访看上去中规中矩,削弱了传递的信息量和现场感。[2]

(四)现场记者素质不足

在很多现场报道中,现场记者基本上是站在一处原地不动的,只有镜头的来回转变,既不能全面对新闻现场进行报道,又会造成现场报道的记者镜头画面单一,突出不了现场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受众现场感的感受。

二、增强现场报道中现场感的措施

(一)加强新闻事件背景的了解

针对非突发性的新闻事件,对其事件背景进行详细了解,能够使现场记者在现场报道时做到有的放矢。对现场的环境进行事先的了解,可以在现场报道时选择好关键位置和关键环境,加强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互动,进而保证现场报道的准确性,使受众及时获知现场新闻事件的情况与进展,再通过现场记者与摄影师的良好配合,有效地增强画面现场感的显现。

(二)注重对现场声源的采集

在现场报道中,应减少技术手段对现场画面和声音的干扰,尽量在记者对现场描述的同时,通过引入音源向受众展现新闻现场,比如火灾现场的火警鸣笛,这些声音能够极大地增强现场画面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因此,在现场报道中,在靠近现场音效的地方进行采访,能够有效增强现场报道的现场感。[3]

(三)注意语言描述

现场报道具有独特的时效性和突发性,所以在语言上需要注意简明扼要。在对新闻事件整体情况进行播报时,要采用全面、明确、精炼的语言进行描述,充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加强受众对现场画面的投入程度,进而达到增强现场报道现场感的目的。

(四)提高记者自身素质

现场报道不能局限于某一区域,现场记者应该根据现场报道的实际需要,在现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使镜头画面包含现场情景的每一个角落,加深受众对新闻信息与新闻现场的了解程度,通过多层次画面的呈现与现场解说,有效增强现场报道整体的现场感。

(五)改变导播意识

首先,明确现场报道的重要性。在现场报道中,减少演播室主持人的权重,以现场报道为主,使受众的关注点聚焦在现场记者与现场环境上,避免演播室占据过长的时间,影响受众对现场报道中现场感的感受,进而达到现场感加强的效果。其次,纠正以往现场一个固定长镜头聚焦在现场记者身上的镜头模式,加大对现场周边环境的镜头切换,尽量将现场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受众,通过多个画面的结合使受众身临其境,加强受众对事件现场的了解程度,从而实现增强现场感的目的。[4]

(六)把握理性和感性

在现场报道中,记者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位置与立场,不能过度地在现场报道中投入过多的个人感情,但也不能毫无感情,应合理地把握好理性和感性。如,在對一些普通事件现场报道上,以理性为主,通过客观陈述再现新闻事实;而在抗险救灾等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中,需要记者融入一定的个人情感,捕捉容易引起受众兴趣的画面,通过适当的表达,将其诉诸于受众,进而感染受众,现场记者通过对理性与感性的把握,可以在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将现场气氛传递给受众,有效地提高新闻的现场感。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受众对现场新闻的需求日益增强,现场报道将会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流模式,加强现场感成了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记者与导播的综合素质,从多个方面对现场报道进行改进,能够有效地达到增强现场感的目标,为受众带来更真实、可信、贴近现场的现场新闻报道。(作者单位:洮南市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 温清,刘玉军.现场连线报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广播,2013,11:66-67.

上一篇:计算机财务管理下一篇:结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