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进展(精选12篇)
临床应用进展 篇1
葛根素 (puerarin) 是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根中提取并分离出的一种单体, 属异黄酮类化合化。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葛根素的临床应用做了大量研究, 葛根素具有β受体阻滞作用, 能改善心、脑血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1], 抗血小板聚集, 保护VEC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和视网膜动静阻塞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临床主要应用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粘血症、高血压、β高敏症、急性脑梗死和视网膜动脉阻塞等疾病[3]。作为改善心脑血管循环的新药, 葛根素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现将葛根素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1 药品名称
通用名:葛根素注射液;英文名:Puerarin Injection;汉语拼音:Gegensu Zhusheye。本品主要成份为葛根素, 其化学名称为:8-β-D-葡萄吡喃糖-4, 7-二羟基异黄酮。分子式:C21H20O9 分子量:416.38 。
2 性状
本品为无色或微黄色的澄明液体。系以50%丙二醇配制的溶液, 性微黏稠。
3 药理毒理
葛根素系从由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根中提出的一种黄酮苷, 为血管扩张药, 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 改善微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动物试验表明: (1) 葛根中的多种总黄酮化合物有舒张平滑肌的作用, 而收缩成分则可能为胆碱、乙酰胆碱和卡塞因R等物质; (2) 葛根对正常和高血压的动物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3) 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 可使正常和痉挛状态的冠状动脉扩张, 于静脉注射30mg/kg后, 冠脉血流量可增加40%, 血管阻力降低29%; (4) 葛根素还可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中5-HT释放。 小鼠静脉、腹腔注射葛根素的LD50分别为634.3mg/kg、1412.2mg/kg。动物长期毒理实验表明, 葛根素无蓄积毒性, 对心、肝、脾、肺、肾等无明显毒性。致突变试验显示, 葛根素无任何致突活性。致畸试验表明, 葛根素对雌性大鼠胚胎及雄性大鼠生殖细胞均无致畸作用。
4 药代动力学
动物实验表明, 小鼠静脉注射葛根素后, 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 药物的消除t1/2 (t1/2β) 依次降低 (11.80、10.37、4.65hr) , 分布t1/2 (t1/2α) 依次增加 (0.53、0.64、0.67hr) ;葛根素静脉注射5mg/kg, 健康志愿者的t1/2α、t1/2β分别为10.3、74.0min, 平均滞留时间 (MRT) 为1.28hr, 稳态表观分布容积 (Vss) 为0.298L/kg。属于开放二室模型。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4.6%。药物在各组织的分布以肝、肾、心脏和血浆中较高;睾丸、肌肉和脾脏次之;并可通过血液-脑脊液屏障进入脑内, 但含量较低。
5 适应证
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视网膜动、静脉阻塞, 突发性耳聋。
6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每次200~400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 1次/d, 10~20d为1个疗程, 可连续使用2~3个疗程。超过65岁的老年人连续使用总剂量不超过5g。
7 不良反应
7.1 个别患者在用药开始时出现暂时性腹胀、恶心等消化道反应, 继续用药自行消失。
7.2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休克、发热等过敏反应, 极少数患者出现溶血反应。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
7.3 偶见急性血管内溶血;寒战、发热、黄疸、腰痛、尿色加深等。
8 禁忌证
8.1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禁用。
8.2 对本品过敏或过敏体质者禁用。
9 注意事项
9.1 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9.2 本品长期低温 (<10℃) 存放可能析出结晶, 此时可将安瓿置温水中, 待结晶溶解后仍可使用。
9.3 血容量不足者应在短期内补足血容量后使用本品。
9.4 合并糖尿病患者, 应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本品后静脉滴注。
9.5 使用本品者应定期监测胆红素、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尿常规。
9.6 出现寒战、发热、黄疸、腰痛、尿色加深等症状者, 需立即停药, 及时治疗。
10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在尚未通过验证葛根素对胎儿是否有毒性的情况下, 孕妇慎用。由于葛根素在组织分布广, 在尚未清楚葛根素是否可以通过母乳排出的情况下, 不建议在哺乳期使用。
11儿童用药
葛根素虽然具有体内吸收快、分布快、消除快的特点, 但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点, 在剂量减少的情况下, 慎用。
12老年患者用药
对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 本品适用老年患者使用, 但≥65岁的老年人连续使用总剂量不超过5g, 考虑到老年患者肾功能下降, 应在医生的监护下使用。
13药物相互作用
本药为含酚羟基的化合物, 遇碱溶液变黄, 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等。因此, 使用过程中, 不宜在碱液中长时间放置, 应避免与金属离子接触。
作为葛根素主要有效成分的葛根素, 具有众多的药理作用, 且具有毒性低、安全范围广、药源丰富的优点, 临床应用也十分广泛, 因此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葛根素的治疗量对患者未见毒性反应, 但仍有不良反应, 有报道出现溶血反应、急性肾衰竭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病例[4], 其致溶血及肾衰的毒性发病机理目前还尚未确定, 临床医生在使用葛根素时,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另外, 葛根素还存在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 现今研究仅限于离体器官和整体水平, 今后的研究应着重于提高其溶解度, 以促进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进一步为临床提供方便的剂型[5]。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有必要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为临床推广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新药研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葛根素,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1]李广勋, 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2:14.
[2]石昌顺.中药葛根素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 1994, 25 (9) :496-497.
[3]朱文敏.那屈肝素钙与硝酸异山梨酯或葛根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2, 11 (4) :196-199.
[4]叶红枫, 杜志强.葛根素对兔肺心病模型肺动脉高压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1, 8 (5) :312.
[5]刘素云, 李拥军.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7) :394-396.
临床应用进展 篇2
【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压吸附分离工程研究所成都610225)
摘要:本文在综述变压吸附空分制氧在化工、冶金、环境及医疗保健领域应用的基础上,对变压吸附空分制氧发展中仍需解决的吸附剂、吸附器结构、以及工艺流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变压吸附;氧气;应用
一、引言
氧气是工业的重要的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环境保护、军事和医疗保健领域。传统的制氧方法是深冷法,其主要优点是氧气纯度高,并可以副产氮气、氩气;其缺点是投资大、能耗高、开停车时间长等。目前新型的制氧方法是变压吸附法和膜法,其中由于技术本身的原因,膜法制氧的纯度较低,一般在40%以下,因此应用局限性较大;而变压吸附空分制氧是一种高科技含量且比较成熟的制氧技术,该制氧工艺具有流程简单、安全、投资少、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启动时间短,适应性强,制氧过程在常温下完成,氧气纯度适中(50%一95%),负荷调节范围较大(30%一110%)等优点。因此,在制氧规模适中,纯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变压吸附制氧具有较大的优势。随着我国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节能降耗技术的大力推广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变压吸附制氧的市场将不断拓展。
二、变压吸附空分制氧的应用
1.化工领域
用富氧来代替空气造气,可以达到节能和增产的目的。用富氧空气代替普通空气用于煤气发生炉,不但能够产生明显的节煤效益,提高气化强度,降低灰中碳含量,而且还能使一些煤质差的煤得到利用。在化肥造气中采用富氧连续加煤造气,可以降低我国小氮肥的生产成本,目前该行业有近20亿矗的氧气需求量。
煤炭气化被认为是优于直接燃烧且利于环保的工艺,它不但可以减少SOx和NOx等废气的排放,而且还可以低成本回收二氧化碳。该工艺对象中国这样具有大量煤炭储备的国家来说,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合理的选择,如果市场可以认可煤气化所生产的二氧化碳副产品能够等同于提高了石油回收率,那么煤气化工艺的经济性前景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将煤气化工艺列为重点项目加以推广。
许多化学品都是通过催化氧化反应生产的,并且研究结果表明有十余种化工产品的生产都可以用富氧空气代替空气,以提高生产效率。另外炼油厂采用富氧再生工艺可增加催化裂化装置和硫磺回收装置的加工能力,同时还可提高渣油的掺炼,减少SOx和NOx的产生。
2.冶金领域
在高炉炼铁领域,富氧鼓风助燃已成为提高高炉产量和提高煤比降低焦比最有效的手段。在保持风量不便和焦比不便的条件下,在风中含氧21―25%时,富氧1%,增产3.3%,焦比降低5―6%;鼓风中含氧25―30%时,富氧l%,增产3%。而我国高炉的富氧率多数在0―2%,很少19
中一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威立20一年庆祝大会论文纂
达3%,而国外一般高炉的富氧率在5%左右,甚至高达10%。
电炉用氧可以加速炉料的熔化及杂质的氧化,这意味着电炉吹氧既可以提高生产能力又能提高钢的质量。对于中小型钢厂,电弧炉炼钢具有用气量不大(一般在1000―4000Nm3/h),不需氮气,且间断用气的特点,变压吸附制氧非常合适,并被广泛采用。
平炉吹氧可以强化冶炼过程,缩短冶炼时间,提高平炉的钢产量。实践证明,平炉吹氧能使平炉的产氧量提高1倍以上,燃料消耗降低33%一35%,据估算,吨钢耗氧30.40矗。此外,钢铁企业中钢材的加工清理、废钢切割等吨耗氧约11―154m3。
铜的精炼过程采用富氧工艺可以达到增产和节约重油的目的,氰化浸金中采用富氧工艺可以缩短浸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2.3环境领域
在废水处理中常用活性污泥法空气供氧,一般的空气曝气法氧气利用率仅有10%,而富氧曝气法氧气的利用率可以达到90%以上。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和广谱杀菌剂,并且臭氧也广泛应用于城市废水排出物的深度处理,同时,国内臭氧的应用技术在快速发展。而臭氧的最佳氧源是富氧空气。采用富氧进行垃圾焚烧可降低在空气中燃烧时所产生NOx的数量,降低对人类的生殖性和免疫抑制作用,减少环境污染。
4.医疗保健领域
变压吸附法制的氧气可以到达医用氧的标准,可以用于医疗领域。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集中供氧系统成为医院病房楼改造和医院上等级必备的项目之一,而变压吸附制氧机组结合汇流排组成的氧源系统具有安全可靠、控制方便、运行成本低等诸多优点,是医院集中供氧系统的理想氧源。
由于氧气的补给可以改善人体的生理、生化内环境、促进代谢过程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和预防病变、增进健康的目的。因此在慢性肺部疾病的康复中,慢性呼吸道疾病致低氧血症,目前主张长期低流量氧疗。家庭氧疗在美国、日本等国发展很快,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在家用制氧机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家庭氧疗和氧保健在国内的市场也快速发展。目前,用于家庭氧疗和氧保健的制氧机主要是变压吸附制氧机。
5.其他
玻璃制造业利用富氧燃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大气排放中的氮氧化物的含量。富氧技术还广泛应用于造纸业、发酵业、水产养殖业、水泥制造等工业。
富氧空气作为生命保障氧源,用于航空战斗机、野外军事训练等国防领域。
三、变压吸附空分制氧需要解决的问题
1.吸附剂
吸附剂是变压吸附制氧的核心,吸附剂的吸附分离性能直接决定着制氧装置的能耗、体积以及使用寿命等,因此研究高效的制氧吸附剂始终是变压吸附制氧研究的核心方向。
变压吸附制氧常用的吸附剂主要是CaA型分子筛,但是,该分子筛的吸附容量小,分离系数低,单位氧气的能耗较高。因此,CaA型分子筛限制了变压吸附制氧装置的生产规模。目前,吸附分离性能较好的是锂分子筛,其大吸附量、高选择性、低吸附压力的特性可以提高装置的氧收率和分子筛的产率,从而降低装置的能耗、体积和吸附剂用量。Balkh等研究发现,LiX沸石的氮气吸附容量比NaX提高约50%,分离系数从13X的3倍提高到7倍。工业应用中PSA流程的能量消耗的决定性因素是操作压力比,用5A沸石或13X沸石作吸附剂,工业上一般采用4及20
行业发■篇
以上的压力比,低于此值时,氧气的回收率急剧下降,同时产品气纯度很难保持在95%。而采用LiX分子筛压力比可以降至2左右。较低的操作压力比意味着解吸压力的提高,从而降低了真空装置的投资和操作费用,这一点对工业应用尤为有利。
ⅡⅨ(低硅铝比锂x沸石)对N2有很高的吸附量,并且对N2、q的选择性比蜮(Si/m=12―13)高。Rege认为100%Li交换的Ⅸ(H100%嗽)吸附N2的量是LiX的15倍。是目前用于空分制氧最好的吸附剂。目前美国研制的新型沸石分子筛吸附剂具有高的吸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使用真空解吸法就可以得到纯度为99.95%的氮及99.5%的氧,而投资仅为目前变压吸附法的1/3―1/2,能耗降低25%一30%。据称用此吸附剂可以加速吸附氮气,可分别制氮和制氧,也可以同时制氧、氮。
2.吸附器的结构
吸附器的.结构是吸附剂效率发挥和吸附工艺得以实现的保障。变压吸附空分制氧的吸附器空塔流速较高,高径比较小,直径较大,因此,吸附器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气体分布问题。吸附变压吸附空分制氧应用进展器内的理想流动状态是平推流动,但是,普通的气体分布器很难达到同一截面的速度和压力的均匀,并且径向均匀度较差,这就使得吸附床的死体积大,产氧率低。因此,开发具有良好的均流速和均压力的气体分布器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吸附剂的效率,并可以降低吸附器的高径比。
以往对变压吸附的研究主要依靠试验手段,然而,对于流速相对较低,内部又装有吸附剂的吸附器内的流场,采用试验的手段无法研究,因此,笔者通过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吸附器内的三维流场进行了研究,找到影响气流分布的原因,并在比基础上对吸附器的结构进行了改进,使得气体分布器有了较好的布气效果,为开发大型变压吸附制氧装置提供了保障。
然而,随着工业用氧规模的逐步增加,普通的轴向流吸附器受到吸附器直径的限制,很难满足制氧装置大型化的需要,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采用径向流的吸附器结构,在径向流的情况下,吸附阶段的流向是从外到里,而在解吸时的流向是从里到外。这种吸附器结构的主要优点是:低的容器容积、低的死容积、低的压力降、吸附和解吸时有利的流动方向、固定的吸附剂充填。有利的流动方向是在吸附和解吸时使气体流量改变的结果:在吸附阶段,气体流量在从外向里流动时减少,而在解吸阶段,气体流量在从里向外流动时增加,这是吸附和解吸氮的结果。而径向流吸附器的流动截面积正是从外到里逐步减少的。采用径向流吸附器是变压吸附制氧装置大型化的必然选择。
3.工艺流程
不同的吸附剂具有不同的吸附性能,运行时需要不同的工艺条件,因此,根据吸附剂的特性,研究适合该吸附剂吸附分离的工艺条件,可以充分的挖掘吸附剂的吸附潜力,发挥装置的最大效率,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品氧气。另外,良好的变压吸附工艺可以降低吸附剂的失效速度,保证吸附装置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张阳,王湛,纪树兰.富氧技术及其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Dr.M.Gram,Dr.P.Leitgeb.变压吸附生产氧气.深冷技术.200l(5)
瓷贴面修复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篇3
【关键词】 瓷贴面;修复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93-01
瓷贴面作为一种新型的牙齿修复体,能够对牙体表面的缺损、变色等损伤进行修复,从而恢复其正常的形态和色泽。瓷贴面修复技术则是通过将瓷修复材料粘结覆盖在受损牙齿的表面,达到修复和美观的效果,同时该技术能够在相对少磨牙的情况下应用,对基牙的损伤程度降到最低,体现了目前的牙科治疗理念[3-5]。近年来,瓷贴面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并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受到了口腔学界和患者的认可。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瓷贴面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其临床适应性和材料的分类情况,同时对技术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思考,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好地应用和指导。
1.瓷贴面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瓷贴面最为一种口腔修复材料,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采用固化树脂粘结瓷贴面,经过多年的疗效观察后发现该方法对患者的牙龈具有一定程度的刺激现象;1983年采用铂金箔介质技术制作烤瓷贴面和耐火代型技术制作烤瓷贴面相继问世;1985年则出现瓷粉材料制作而成的瓷贴面,在牙齿修复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另一方面,口腔界人士则致力于瓷贴面临床应用效果的研究,其中席氏等在其研究中将80例患者分为瓷贴面修复组和金属烤瓷冠修复组,对两组的美学修复效果进行比较后发现瓷贴面修复组的美观性评价满意度(98.68%)明显高于金属烤瓷冠修复组(81.65%),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2.50%)明显低于金属烤瓷冠修复组(22.50%),说明瓷贴面修复不仅能增强美观性还不易引发不良反应;王氏在其研究中将20例患者的68颗牙进行瓷贴面修复,进行为期三年的随访后总结发现,成功率达到85.30%,而8.80%的牙齿出现修复体的脱落,4.40%的牙齿出现折裂损坏,其余患者经修复后出现敏感的现象和相应的临床症状[5-7]。
2.瓷贴面的临床应用
无论是瓷贴面修复体还是临床其他技术,在其应用过程中正确的选择适应症和禁忌症是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随着口腔学的应用和发展,其基础理论得到了完善,现将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2.1瓷贴面的适应症
瓷贴面在临床上一般适用于前牙的修复,且主要是用于解决受损牙齿的美观问题,近年来其适应范围不断的扩大[7-9]。①釉质发育不良或不全; ②牙齿染色或变色;③四环素牙或氟斑牙;④扭转牙或畸形牙;⑤锥形牙;⑥牙间隙过大;⑦邻面龋坏和切端缺损;⑧切角缺损或牙体缺损。但有研究认为瓷贴面的适应症不应盲目扩大,应控制在:1)前牙形态异常,如锥形牙;2)漂白效果不佳的着色牙;3)唇侧或切端磨损,但舌侧相对完整的牙齿;4)通过改变外形可获得美观效果的错位牙。
2.2瓷贴面的禁忌症
1)咬合过紧和重度夜磨牙; 2)无足够粘接面积:如釉质缺损超过牙冠唇颊面的1/2;大面积缺损深达牙本质;牙根暴露过多,牙骨质粘接力差。
3.瓷贴面修复体的种类
瓷贴面修复体在临床上具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根据修复体材料可分为白榴石基全瓷、二硅酸锂基全瓷、氧化铝基全瓷和氧化锆基全瓷等;根据临床处理方法则可将其分为烤瓷贴面、铸瓷贴面、铝瓷贴面等;根据制作过程的不同,可分为粉浆涂塑类、铸瓷类和切削陶瓷类。
3.1烤瓷贴面
是利用耐火代型技术,将长石等材料直接进行上瓷,随后在真空烤瓷炉内进行烧结。该技术所具备的优点如下[9-12]:①操作过程简单;②对技术设备研究低,不需要特殊配备;③所需成本较低;④应用广泛;⑤平均最低厚度约为0.3mm,牙体预备操作中牙体磨除量较小。缺点:①在使用过程中易损坏;②烧结难度大,容易出现微孔;③抗折裂强度较低,使用寿命短。
3.2铸瓷贴面
铸瓷贴面是在陶瓷的基础上采用失蜡技术铸造而成。该技术所具备的优点如下[12-15]:①耐磨性较强,与牙釉质相当;②弯曲强度较大,优于普通贴面;③收缩率低;④形态精确,误差小。缺点:①对基牙和牙体组织的损伤较大,磨除较多;②操作过程复杂;③遮色能力较低,特别是针对严重变色牙应用效果较差。
3.3铝瓷贴面
铝瓷贴面是将玻璃渗透到氧化铝烧结物中。该技术具有强度极高的优势;但是其缺点却较多,一方面透明度较差,烧结影响了美观问题;另一方面该技术对设备要求較高, 操作相对复杂, 烧结时间长, 成本高。
4.瓷贴面修复粘连技术
瓷贴面和牙体的粘连技术影响着修复的效果,而所采用树脂的粘连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成功率。以长石质为原料的瓷贴面因其富含大量的硅元素,能够通过酸蚀和硅烷化来增强其粘连的强度;而非长石质为原料的瓷贴面,因其所含氧化铝较多,玻璃基质较少瓷贴面硬度和强度均较大,通过简单的酸蚀和硅烷化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15-17]。
4.1粘连面的处理方法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将酸蚀与偶联相结合,一方面发挥了酸蚀的机械结合作用,另一方面应用偶联剂来提高化学结合能力,二者联合使用全面提高粘接效果。
4.1.1酸蚀
应用过程中常常采用HCI、H3PO4等酸性物质作为酸蚀剂,使表面结构更加粗糙,粘接面更大,从而提高机械结合力和降低其表面张力,获得最佳应用效果。
4.1.2偶联
偶联剂是一类能够在特定条件下产生活性基团的特殊化合物,同时能与粘接面两侧的粘接物发生化学反应,增加结合强度。酸蚀和偶联的联合应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粘结强度。经大量临床效果观察后发现,在口腔温度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瓷贴面和粘接剂的聚合、收缩力逐渐的降低,从而诱发瓷贴面修复失败[17-19]。
4.2树脂粘结剂
研究者认为,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树脂粘结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色现象,因此需要采用双重树脂粘结剂、高强度树脂粘结剂或者糊剂等。
5.瓷贴面的比色及效果
选择瓷贴面时在考虑基牙和粘结材料等颜色的基础上,利用标准比色板与临牙进行对比,通过肉眼选择最佳配色。该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依赖性较强、误差较大,临床应用的局限性较大。近年来三刺激值测色仪和分光光度测色仪逐渐应用于牙齿颜色的测定,该方法所得到的牙齿颜色结果具有稳定性和指标可量化性的特点。
[结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和对美观要求的提高,对牙齿修复的最高要求就是以最小的损伤获得最大的美容效果,并在最大程度上与天然牙相似。而瓷贴面的最终应用效果不仅受瓷面的厚度、基牙的颜色的影响,还受到所在用的粘结系统的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临床病例和适应症的选择、应用材料和粘结方法的选择以及瓷贴面的比色和配色都密切的关系到修复的效果[20]。瓷贴面修复体是目前临床上最被认可的修复材料和修复技术,在修复过程中对牙体牙周刺激较小,所需磨损较小,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具有无法睥睨优势。经过对瓷贴面修复效果进行分析, 证实机械结合和化学粘结相结合大大增强了修复牙的硬度和强度。然而,追其制作材料和设备发现进口依赖性较强,花费较大,部分患者难以接受。
综上所述, 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瓷贴面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其临床适应性和材料的分类情况,同时对技术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思考,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好地应用和指导,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满足患者都美观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Gresnigt M,Ozcan M,Kalk W. Esthetic rehabilitation of worn anterior teeth with thin porcelain laminate veneers[J].Eur J Esthet Dent,2011,(03):298-313..
[2]Silva NR,Bonfante EA,Martins LM. Reliability of reduced-thickness and thinly veneered lithium disilicate crowns[J].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2012,(03):305-310.
[3]Ghavam M,Amani-Tehran M,Saffarpour M. Effect of accelrated aging on the color and opacity of resin cements[J].Operative Dentistry,2010,(06):605-609.
[4]秦莹,赵颖,郑刃. 不同前牙全冠修复体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1,(23):60-62
[5]王培志,许小会,夏露. IPS e.max Press伞瓷贴面在前牙修复中的应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06):641-643,
[6]翁蓓军,李田强. 全瓷冠及其相关陶瓷粘接剂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29):5449-5452
[7]樊聪. 瓷贴面修复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1,(08):9-11
[8]李彦,许哲武. 前牙瓷贴面与全瓷冠的选择.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09,(04):443-444.
[9]齐峰,谢伟丽,李艳琳. 三种粘结剂对全瓷贴面粘结剪切强度的对比研究[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0,(01):37-38
[10]卫文娟,孙迎春. 瓷贴面修复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05):604-607
[11]钱海馨,张修银,杨丹苓. IPS-EMPRESSⅡ全瓷修复变色牙的临床效果[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1,(03):274-276
[12]潘祁,陈吉华,牛丽娜. 模拟四环素基牙颜色对瓷贴面修复体颜色的影响[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0,(10):578-580
[13]许丽霞,何利邦,韩国华. 漂白后牙齿颜色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8,(05):265-269
[14]高宇,黄鹂,胡琳. 粘结剂使用方式对全酸蚀树脂水门汀与牙本质粘结性能影响的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11,(01):16-19.
[15]白雪,杨晓东. 两种牙本质封闭技术黏结树脂嵌体微渗漏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02):345-347.
[16]蒋滔,潘新华,王贻宁. Targis牙贴面临床应用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1,(03):171-173
[17]齐峰,谢伟丽,李艳琳. 三种粘結剂对全瓷贴面粘结剪切强度的对比研究[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0,(01):37-38
[18]周冬玲. 全瓷牙用于前牙美容修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21):2942-2943
[19]Christensen GJ. The advantages of minimally invasive dentistr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2005,(11):1563-1565.
下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篇4
下法, 又称泻下法, 属八法中的一种。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 将宿食、积滞、积水、瘀血、痰结等有形实邪从下窍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功能为泻下通便, 主治宿食、积滞壅结于肠胃, 症见大便秘结, 脘腹胀满硬痛等[1]。近年来对下法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一定进展, 现对近20年来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1 危重疾病
1.1 中风
王永炎等[2]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158例, 取得满意疗效。方剂运用化痰通腑饮 (瓜蒌、胆南星、大黄、芒硝) 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158例中, 治疗半月以内基本痊愈者39例, 占24.7%;显效者42例, 占26.6%;有效者49例, 占31%;无效者20例, 占12.7%;恶化者8例, 占5%。总有效率为82.3%, 显效率为51.3%, 临床发现及早运用化痰通腑法有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可显著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
谢颖祯等[3]整理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1987~1992年间王永炎教授指导治疗的491例中风病患者病例的过程中, 回顾性地调查了其中所有中脏腑并具备痰热腑实证而应用化痰通腑法治疗的患者, 对其腑气通畅前后的意识状况、中医证候进行评价。结果:运用化痰通腑法后, 腑气通畅有助于意识改善, 明显减轻了火热痰浊证的病情程度, 意识障碍持续时间显著缩短。
张建军等[4]观察中医口服汤药加灌肠的下法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 在西医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口服中药汤剂加灌肠, 选择镇肝熄风汤合大承气汤加减:天麻15g、双花 (后下) 15g、淮牛膝20g、生白芍15g、代赭石 (先煎) 20g、玄参10g、龟板 (先煎) 20g、大黄 (后下) 10g、芒硝 (冲服) 10g、枳壳10g、厚朴20g、远志15g、石菖蒲20g、羚羊角 (冲服) 10g。服药方法:水煎服, 两天1剂, 1日4次, 每次100~200ml, 口服, 不能口服者鼻饲。以上方1剂量保留灌肠, 每天早上1次;对照组30例, 单纯采用西医保守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评分显著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1.2 急腹症
吴咸中等[5]以通里攻下法为主要治则, 从1985年到2000年治疗急性肠梗阻1484例, 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达80.8%, 病死率为2.7%。另外, 通里攻下法与其他治则相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145例和重症胆管炎377例, 疗效明显提高, 两者的病死率分别下降至16.6%和2.8%, 与前期和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别显著。课题组还将通里攻下法与其他治则结合治疗腹内感染所引起的MODS, 疗效肯定。在治疗组的295例中, 病死率仅为16.27%, 而同期西医治疗组则高达33.33%, 差别显著。
曹清文[6]应用中医通下法治疗263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非中医药组术前术后皆行常规抗感染、对症、补液等治疗。中医药组:除常规治疗外, 进行中医药治疗, 中药分术前术后不同。术前汤药:均在入院诊断基本明确后即行服药或保留灌肠:大黄 (后下) 30g、芒硝 (化入药汁) 30g、枳实20g、厚朴20g、红藤30g、败酱草30g、赤芍药15g、牡丹皮20g、桃仁10g、冬瓜仁30g、甘草10g。术后汤药:黄芪30g、当归15g、柴胡15g、赤芍药25g、枳壳15g、大黄10g、红藤30g、败酱草30g、薏苡仁30g、红花10g、莪术10g、炙甘草10g。结果:中医通下法能改善术前症状体征, 总有效率100%, 并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1.3 重症急性胰腺炎
唐文富等[7]观察益活清下法治疗重症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并发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是否并发胰腺或胰周感染将67例并发高热 (体温不低于39℃且持续2天以上) 的SAP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 采用益活清下法的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方法治疗。结果:非感染组41例中2例因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行急症手术后死亡, 39例经保守治疗后体温下降, 其中6例因假性囊肿导致梗阻而进行择期囊肿内引流术。感染组26例中2例自动出院, 20例手术后19例痊愈出院, 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4例患者不愿手术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
王永湘[8]以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实验对象,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采取中医下法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 肠功能平均恢复时间为4.5d, 而对照着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5%, 肠功能平均恢复时间为13.4d。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4 急性黄疸性肝炎
李凯杰[9]重用下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3例。对照组30例, 给予保肝降酶、降黄疸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加服自拟通腑泻浊汤:柴胡15g, 黄芩15g, 半夏10g, 枳实15g, 白芍30g, 丹皮15g, 郁金20g, 白术30g, 茯苓30g, 泽泻30g, 蝉蜕15g, 僵蚕15g, 姜黄10g, 茵陈15g, 栀子10g, 生大黄10g (后下) , 珍珠草20g, 苦参15g, 五味子20g, 女贞子6g (研末冲服) , 灵芝15g。水煎服, 每日1剂, 7d为1个疗程, 连续服药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对比ALT、AST、TBil、TBA, 治疗组下降明显,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治疗组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1.5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便秘
刘向东等[10]选择2003年5月~2005年5月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例30例, 对照组28例, 应用开塞露1~2支肛注。其中实秘 (热秘) 40例, 清热通腑。方选大承气汤加减:生大黄 (后下) 15g, 芒硝 (冲服) 10g, 厚朴10g, 枳壳10g, 黄芩6g, 瓜蒌仁10g。水煎服, 日1剂。虚秘 (阴虚便秘) 18例, 治宜养阴通腑。方选增液承气汤加减:生大黄 (后下) 10g, 芒硝 (冲服) 10g, 玄参10g, 麦门冬10g, 生地黄12g, 玉竹10g。每日1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 与对照组比较P<0.05。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彭文波等[11]观察泻肺活血通腑中药结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AECOPD)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均为30例。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泻肺活血通腑中药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治疗10~14d。观察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变化, 及C反应蛋白 (CRP) 、血肿瘤坏死因子-A (TNF-A) 、血白介素-8 (IL-8) 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对照组的76.67% (P<0.05) ;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积分下降, CRP、TNF-A、IL-8水平均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0.05) 。
1.7 毒蛇咬伤
容彩莲[12]对2007年4~10月收治的45例毒蛇咬伤患者采用快速泻下法, 取得较好疗效。方药选择:大黄60g, 桃仁30g, 枳实15g, 厚朴10g, 芒硝15g为1个成人剂量, 芒硝另外包装。将桃仁、枳实、厚朴水煎沸30min后加进大黄 (先用清水300ml浸泡) , 再同煎沸5min后, 冲入装有芒硝15g的容器中, 待凉至约45℃即可服用。同时根据病情变化, 选用对抗蛇毒的中西药物进行治疗。结果:45例蛇伤患者除2例死亡, 其余均治愈。
2 疑难杂症
2.1 肿瘤
2.1.1 食管癌术后胃肠动力低下
葛洪霞等[13]选择6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 观察通里攻下法防治食管癌术后胃肠动力低下的临床疗效。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里攻下中药汤剂肠内营养管注入, 对照组仅注入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术后第1~3天胃液引流总量。结果:两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胃液引流量比较, 试验组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1) 。
2.1.2 癌性肠梗阻
王丹等[14]采用理气通腑方灌肠治疗2007年1月~2009年1月中医科诊治的癌性肠梗阻患者30例, 其中治疗组16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医治疗, 包括禁食、抗感染、补液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理气通腑方灌肠治疗。处方:生大黄 (后下) 9g, 枳实30g, 厚朴30g, 大腹皮30g, 青皮10g, 木香10g, 白芍18g, 龙葵30g, 土茯苓30g。每日1剂, 浓煎至300~400ml, 分2次保留灌肠, 保留0.5~1h。对照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甘油灌肠剂灌肠。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为50.0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腹痛消失时间、肛门排便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Karnofsky评分改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P<0.05) 。
2.2 慢性重型肝炎
王敬枪[15]将慢性重型肝炎78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6例予以单纯西药治疗, 治疗组则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凉血解毒、祛瘀通下治疗, 基本方为黄虎汤:黄毛耳草30~40g, 虎杖15~30g, 茵陈30~50g, 赤芍30~60g, 大黄10~30g, 黄芩10~15g, 生地15g, 泽兰15~30g, 白茅根30g, 滑石15~30g, 甘草6g。1剂/d, 分2次温服。结果:血清胆红素开始下降天数, 治疗组4~22d, 平均 (8.5±10.20) d;对照组10~32d, 平均 (18.5±14.50) 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的时间, 治疗组为22~110d, 平均 (49.26±53.10) d;对照组为88~122d, 平均为 (98.78±23.21) 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 ;治疗组腹水消退天数为20~103d, 平均 (41.32±44.10) d;对照组为36~133d, 平均 (78.13±67.50) 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 ;治疗组死亡率42.86% (18/42) , 对照组死亡率63.89% (23/36)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2.3 慢性前列腺炎
张培永等[16]应用通腑泻下法治疗脾约型慢性前列腺炎75例。方剂以麻子仁丸方加减:麻子仁12g, 大黄12g, 萆30g, 厚朴9g, 白芍9g, 杏仁6g, 黄柏12g, 虎杖15g, 蒲公英30g。每日1剂, 水煎分2次服, 2周为1疗程。于1个疗程后, 统计疗效, 结果总有效率达95.35%。
2.4 慢性心力衰竭
王强等[17]观察通腑泄浊法治疗腑实证慢性心力衰竭 (CHF)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腑实证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51例予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通腑泄浊汤。两组均治疗7d。观察两组治疗后喘憋、水肿、腹胀改善情况及心功能变化情况, 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呋塞米日使用量, 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钾、血尿酸水平。结果:治疗组喘憋、水肿及腹胀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 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6.1%, 对照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82.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各患者呋噻米日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治疗后血钾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 (P<0.05) , 治疗组治疗后血钾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下降 (P<0.05) , 对照组上升 (P<0.05) , 且治疗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
2.5 腰椎间盘突出症
代留粘[18]采用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2例。将患者分为气滞血瘀型65例;风寒湿型48例;肾虚型19例。气滞血瘀型用寒下法, 选用《金匮要略》之大黄牡丹皮汤, 方药:大黄9g, 牡丹皮12g, 桃仁12g, 芒硝9g, 厚朴12g。风寒湿型用温下法, 选用大黄附子汤加减:大黄9g, 制附子10g, 细辛3g, 独活6g, 防风15g, 当归10g。肾虚型用润下法, 选用麻子仁丸加减:大黄9g, 炙枳实9g, 赤芍10g, 麻子仁6g, 牛膝15g, 桑寄生12g, 鹿角片12g, 吴茱萸12g, 肉桂3g。服用方法:上方加水500ml, 煎至300ml, 每日1剂, 分3次温服。10次为1个疗程, 1个疗程结束后, 停药3d, 再进行第2个疗程, 一般不超过2个疗程。结果:三种证型优良率达到78.7%。
2.6 支气管扩张咳血
周庆伟[19]以“下法”为主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6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西药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汤剂治疗, 以“下法”为主, 结合分型进行论治, 中药每日1剂, 分2次煎服, 7d为1个疗程。肺热壅盛证治以通腑泻热、化痰止咳、宁络止血, 方以清金化痰汤加减 (生大黄后下15g, 芒硝20g, 黄芩15g, 栀子10g, 桔梗12g, 桑白皮30g, 橘红15g, 藕节炭30g, 茜草15g) 。肝火犯肺证治以攻下除热、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方以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生大黄后下15g, 厚朴15g, 桑白皮30g, 地骨皮30g, 牡丹皮30g, 旱莲草30g) 。阴虚肺热证治以润下养阴、宁络止血, 方以百合固金汤加减 (火麻仁30g, 郁李仁30g, 百合30g, 麦冬20g, 生地黄15g, 川贝15g, 藕节炭30g, 仙鹤草30g) 。结果:治疗组60例平均止血时间 (4.1±1.12) d, 对照组45例, 平均止血时间 (7.0±1.91) d。两组平均止血时间经t检验显示明显差异 (P<0.05) 。
2.7 糖尿病足
邓移安[20]探讨泻下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2年8月内分泌科门诊收治的32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 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口服通塞脉片, 治疗组患者采用泻下法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经皮氧分压 (TePO2) 及足背皮肤温度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TePO2及足背皮肤温度均有改善, 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2.8 痤疮
黄霖等[21]应用泻下法治疗痤疮, 以大黄、黄芩、水牛角、菊花、红条紫草、苦参、枝花头、生地黄、葫芦茶组成消痤汤, 治疗104例, 痊愈率达31.8%, 总有效率为85.6%。对照组以红霉素片250mg口服, 每日4次, 15天为1疗程, 治疗30例, 痊愈率为23.3%, 总有效率为70%, 两组对比P<0.01。
3 结论
3.1 从以上研究进展可以看出, 现代中医将下法作为重要的治则, 不仅广泛应用于中风、急性胰腺炎、急腹症、急性黄疸性肝炎、毒蛇咬伤等危重病症中, 还应用于肿瘤、慢性前列腺炎、慢性心力衰竭、腰椎间盘突出症、支气管扩张咳血等疑难病症的治疗, 由此展示了下法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 今后应加强对下法诊疗规律的探讨, 从而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及实验基础。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 篇5
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科
王静
近些年来,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日益提高,已越来越多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诊治过程中,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了相对可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患者预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随着血流动力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发展应用,许多研究者对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靠性提出置疑。因此关于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临床进展及具体应用是临床上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监测
临床应用
自上世纪70年代来,Swan和Ganz发明通过血流引导的气囊漂浮导管(balloon floatation catheter或Swan-Ganz catheter或PAC)后,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继中心静脉压(CVP)之后临床监测的一大新进展,是作为评估危重病人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重要指标,是现代重症监护病房(ICU)中不可缺少的监测手段。许多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地应用于临床,为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了详尽的参数资料,它主要是反映心脏、血管、血液、组织氧供氧耗及器官功能状态的指标。通常可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目前临床常用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是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法(NICO)、胸腔阻抗法(ICG)及经食道彩色超声心动图(TEE)等。由于两类方法在测定原理上各有不同,临床应用适应症及所要求的条件也不同,同时其准确性和重复性亦有差异。因此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各家报道不尽相同,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血流动力学的临床进展及具体应用综述如下。
1.无创血流动力学的临床应用
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应用对机体组织没有机械损伤的方法,经皮肤或粘膜等途径间接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其特点是安全、无或很少发生并发症。一般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心率,血压,EKG,SPO2以及颈静脉的充盈程度,可在ICU广泛应用各种危重病患者,不仅提供重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充分检测出受测患者瞬间的情况,也能反映动态的变化,很好的指导临床抢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上替代了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目前较为全面的无创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方法有经胸电阻抗法(TEB)和CO2部分重吸收法监测(NICO)。① 经胸电阻抗法(TEB)是利用心动周期中胸部电阻抗的变化来测定左心室收缩时间和计算心搏量。其基本原理是欧姆定律(电阻=电压/电流)。1966年Kubicek【1】采用直接式阻抗仪测定心阻抗变化,推导出著名的Kubicek公式。1981年Sramek【2】提出对Kubicek公式加以修正。修正后的公式中Vept是高频低安培通过胸部组织的容积,T为心室射血时间。Sramek将该数学模式储存于计算机内,研制成NCCOM1~3型(BOMed)。NCCOM操作简单:8枚电极分别置于颈部和胸部两侧,即可同步连续显示HR、CO等参数的变化。它不仅能反映每次心跳时上述各参数的变化,也能计算4、10秒的均值。TEB是无创连续的,操作简单、费用低并能动态观察CO的变化趋势【3,4】。但由于其抗干扰能力差,易受病人呼吸、手术操作及心律失常等的干扰,尤其是不能鉴别异常结果是由于病人的病情变化引起,还是由于机器本身的因素所致,其绝对值有时变化较大,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② CO2部分重吸收法监测(NICO)美国 Novametrix公司研制的CO2部分重吸收法监测(NICO)采用的Fick 原理对心输出量进行监测,而应用CO2重复吸收装置后,经过一系列的数学推导公式;最终心输出量由CO2产生量和呼末CO2与动脉CO2含量之间的比例常数求得。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实
【5-7】践证实, 其与温度稀释法有良好的相关性。但 Nielsson 【8】等将NICO监测系统和热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进行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缺乏一致性,他们认为NICO监测的是有通气部分的肺毛细血管血流量,若所测量患者的通气血流比例不匹配将会导致两种测量方法所导致的CO出现差异。Gama【9】等研究了不同血流动力学状态和不同通气血流比条件下CO2部分重吸收法的准确性。他们的结论是:在高心输出量状态和肺泡死腔增加的情况下CORB偏低,并且种监测方法仅能局限在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的病人。王波等【10】通过对8例肺心病患者在机械通气中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认为:血流动力学监测可综合动态评价心肺组织灌注情况,对心肺循环功能障碍作出早期诊断,特别是需要应用呼吸机救治的患者,可指导临床医师及时调整呼吸参数,在纠正呼吸衰竭的同时,尽可能少地影响体、肺循环,进而使病情得到逆转。万伟民等【11】通过对90例冠心病患者行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认为冠心病患者随心肌损害程度加重,心功能逐渐下降,无创方法检测心功能简便、实用,与临床表现相关性好,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张【12】国强等认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操作简便,使用方便,在指导血管扩张剂的应用方面具有良好依据,可及时反映患者用药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并避免出现医源性感染等情况,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William等通过对185例急诊病人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后认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及信息功能可提供可行的途径去早期预测患者的预后及评价各种治疗措施的效果【13】。Kabal等通过对203例患者的临床监测,认为无创监测技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无创监测技术不能替代有创监测技术,这是由它们特定的技术性质所决定的。无创监测技术的局限如仅能适用于18岁以上患者,如果有心律失常存在,其计算结果将不再精确【14】。虽然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可简捷快速为患者建立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提供指导。但实践应用中,亦出现在某些休克、高度浮肿或过度肥胖的患者中,电阻抗信号可能太弱,至使结果不可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2.有创血流动力学的临床应用
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通常是指经体表插入各种导管或监测探头到心腔或血管腔内,利用各种监测仪或监测装置直接测定各项生理学参数。目前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主要有:肺动脉漂浮导管(PAC),经肺热稀释测定技术(PiCCO)和经食管超声多普勒(TEE)。①肺动脉漂浮导管(PAC)19世纪70年代Swan与Ganz发明肺动脉漂浮导管(PAC)以来,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一直是临床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肺动脉漂浮导管通过热稀释法获得心排,而通过下列假设:PCWP(肺毛细血管嵌压)、LAP(左房压)、LVEDP(左室舒张末压)、LVEDV(左室舒张末容量)相当于前负荷来通过压力指标来反映容量状态。然而临床很多情况下,这一假设是不准确的。特别是危重病人,据报道约52%的病人存在PCWP和CVP不能准确反映容量负荷的危险。因为这一假设的前提必须是导管位置正常;无二尖瓣疾病:心室顺应性正常和心室无几何变形。采用压力评价前负荷,是假定容量升高,压力呈线性升高。事实上,心室舒张末容量与压力并非线性关系,而是曲线关系。压力并不总是反映病人的容量状况,但可反映顺应性的变化。漂浮导管是目前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操作,但关于其能改善临床预后的证据并不多,有些甚至指出它会造成损伤【15-17】。美国国家心肺及血液病研究所赞助的关于PAC的一份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ESCAPE研究随机观察了26个中心内的433名患者失代偿心衰住院病人,总结Swann-Ganz漂浮导管行血液动力学监测情况下进行治疗的安全性与仅依靠临床体征的治疗安全性相仿,但是操作并不改善临床预后【18】。Sandham【19】等对将近2000例高危手术病人研究发现采用漂浮导管与中心静脉导管住院时间、死亡率以及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无差异。美国国家心肺及血液病研究所与ARDS协作组采用漂浮导管与中心静脉导管对ARDS患者进行液体管理发现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20】。②经肺热稀释测定技术(PiCCO)PiCCO监测仪是德国PULSION公司推出的新一代容量监测仪,近年来欧洲开始广泛接受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其所采用的方法结合了经肺温度稀释技术和动脉脉搏波型曲线下面积分析技术。该监测仪采用热稀释方法测量单次的心输出量(CO),并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心输出量(PCCO)。PiCCO对心排的监测是从经肺温度稀释曲线计算而得,与肺动脉导管温度稀释曲线相比,经肺温度稀释曲线更长、更平坦。因此,经肺温度稀释曲线对温度基线的飘移更敏感。但经肺温度稀释曲线不受注射剂在何种呼吸周期注射的影响。PiCCO利用经肺温度稀释法测得的CO(COTDa)与同时利用肺动脉导管测得的CO(COTDpa)相关【21,22】良好。容量监测方面通过计算可得出容量性指标胸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ITBV已被许多学者证明是一项可重复、敏感,且比肺动脉阻塞压(PAOP)、右心室舒张末期压(RVEDV)、中心静脉压(CVP)更能准确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指标【23】。PiCCO监测仪对容量的判断从压力监测发展为容量监测应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对临床医生来说也需要一个概念上的转变过程,新参数、新单位的引进,还有一个适应过程。PCCO是PiCCO监测仪通过一种改良的分析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的方法来获得连续的心输出量(PCCO)。PCCO利用经肺温度稀释单次测定CO来校正。PCCO与COTDpa相关良好。③经食管超声技术(TEE)TEE根据物体(红细胞)移动的速度和已知频率超声波的反射频率成正比的原理设计的HemoSonicTM100的超声多普勒探头通过测定红细胞移动的速度来推算降主动脉的血流量,其配有的M型超声探头,还可直接测量降主动脉直径的大小,而不需要根据年龄、身高等参数来间接推算主动脉直径,这样就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由于降主动脉的血流量是CO的70%(降主动脉血流与CO的相关系数是0.92,故根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即可得出较为准确的CO。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它与热稀释法高度相关【24,25】。TEE测量左心室充盈期舒张末面积直接与每搏容量指数相关,可作为前负荷的定量指标,已成为许多麻醉医师围术期处理病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TEE技术操作水平要求高,多种因素影响可造成误差,操作者及结果分析者要有超声检查技术、图形分析基本理论知识、心血管疾病知识,而且要经过严格培训才能避免错误。此外检查费用昂贵,所以此技术推广目前有较大难度。
3.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进展现状
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自1970被Dr H.J.Swan 和 Dr W.Ganz.【26】引入临床工作中以来,它的应用迅速扩大。PAC最初应用于急性心血管病【27】,1985年,为鉴别急性肺水肿与急性呼吸衰竭,导致PAC在危重病领域的广泛使用。PAC作为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金标准是毫无疑议的,因为它所提供的参数是其他任何监测方法都无法得到的。PAC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并由此计算出其他有关指标,为危重病的诊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是现代危重症监护病房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然而它用于指导危重病治疗的可用性最近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Shah等【28】通过对13个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其结果是PAC的应用既没有明显增加死亡率,也未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在心力衰竭的早期常规应用PAC,没有减少或增加患者的死亡及住院时间。因此建议PAC不应常规应用于ICU病人、失代偿心力衰竭病人及外科手术病人,除非有证据证实相对于其它诊断工具而言,PAC能提供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Richard等【29】的研究显示PAC的临床应用既未增加患者死亡率,也未改善患者转归。Cohen等【30】则认为PAC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Harvey等【31】通过来自65个ICU的1014例病人的随机对照研究,尚没有明确的证据说明应用PAC对患者是有益还是有害。Connors【32】等调查了接受加强监护的第一个24小时使用肺动脉导管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前瞻性联合研究,包括了5家教学医院的整体超过9000例病人中的5735例病人,而且都是危重病人,预计半年死亡率超过50%。经过分析处理得出的结果令人不安,PAC监测的病人死亡率、住院时间和费用均增加。这导致了许多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去评价PAC的应用价值。关于PAC临床应用的激烈争论,导致1997年对PAC的会议讨论,关于PAC的并发症由5个最受尊敬的医疗护理机构一致认可,在应用PAC前应由临床医生去衡量其风险和利益,另外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还应确定适当应用PAC的标准。关于PAC的应用标准的需求及提高临床医生关于对PAC的知识水平尚需最后决定。其中阻碍PAC应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增加了病人的风险;
2、可以用更少的侵袭操作获得相似的变量参数;
3、费用增加;
4、不精确的测量导致错误的变量参数;
5、不正确的解释和临床应用;
6、缺乏获益的有力证据。也许是基于上述原因,PAC在紧急救护方面的临床应用在过去10年较开始应用的前25年相比较明显下降。2005年PAC在急危重患者的应用仅有少数并且在外科病人存有较高的风险率。这使得对PAC的传统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是因为PAC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其临床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为什么同样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呢?因为上述研究均忽视了时间因素和一些临床情况对血流动力学复苏治疗的影响,如果将所有临床情况下的早晚期治疗结果放在一起分析,很难发现结果上的显著差别【33】。一些研究者分析了漂浮导管不能带给危重病人益处的可能原因有医务人员对漂浮导管数据的误解,无效的治疗方案,缺乏更全面的漂浮导管知识的培训等等,呼吁找出良性的漂浮导管管理方案,进一步明确漂浮导管的应用价值【34,35】。虽然从PAC中获得的大多数数据也可通过较少侵袭性方法获得,但是肺动脉楔压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是PAC所特有的特点,PAC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仍保持着它的金标准【36】。
在肺动脉漂浮导管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受到质疑的时代,一种安全可靠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受到人们的欢迎。这种直接的Fick方法简便、容易,但是在严重肺疾病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不能提供精确的早期诊断信息。而脉搏轮廓分析法(PiCCO)在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下与PAC有很好的相关性,在不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下这种设备可频繁定标。1999 年Goedje 等【37】对肺动脉和股动脉温度稀释法与PiCCO 进行了比较, 在心脏术后患者的对照研究中, 显示r 值为0.850。Zollner 等【38】对ARDS 患者进行了PiCCO 与PAC热稀释法的比较,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Markus等通过应用PiCCO系统及传统PAC对14例严重烧伤病人监测参数的比较,认为在低于正常心输出量的患者,其CI、SVR、SVRI两者有明显相关性(r=0.81),而对于CI>5.5的病人两者相关性差(r=0.46)。因其费用低、侵害性小等优点较传统的PAC更具明显优势【39】。也有人认为PiCCO系统安全、方便,可避免应用传统PAC,仅需一条中心静脉导管及动脉导管,即能连续监测患者多项有价值的参数,似乎其应用更俱前景。然而这个系统也有其局限性,主动脉瘤、主动脉内的球囊泵以及外周插入的导管可导致过高评估其容量,另外心内分流也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40】。
4.与PiCCO的相关研究
对于PiCCO而言,是一项比传统应用的PAC创伤更为少的一种方法,并且还可监测到许多可以测量参数。使用PiCCO监测仪可以有效地检测胸腔内血容积(ITBV), 血管外肺水(EVLW)、心功能指数。这些参数可以非常准确地反应心脏前负荷、肺水肿、心收缩力。①胸腔内血容积(ITBV):PiCCO可以评估胸腔内血容积(ITBV)是基于通过热稀释法测定的舒张末期容积(GEDV),GEDV和ITBV
【41】的相关性是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证实的。2000年 Bindels等发现在临床上ITBV
【42】对于检测心脏前负荷要优于肺动脉楔压。Buhre等通过根据稀释指示剂可以显示血容积从胸腔内向胸腔外的移动并加以量化也支持上述观点,从而帮助性地指
【43】导液体治疗。1992年Lichtwarck-Ascoff等指出应用ITBV可以及时反应机械通气患者的循环血容积情况,这不同于常规测定的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这些并未准确反应心脏前负荷,因此PiCCO可以帮助在临床上准确监测胸腔内血容积并获得最佳的心输出量数据,心脏前负荷的优化评估是治疗危重症患者的前提,不佳的心脏前负荷会影响组织灌注,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过多的液体治疗会导致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衰竭,以至死亡。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使从而增加了血管外肺水(EVLW),而胸腔内血容积(ITBV)减少,脓毒症患者病情加重期,全身血管阻力(SVR)、胸腔内血容积(ITBV)减少,同时伴有发热的症状,这时心输出量和心功能指数增加,在此时期,适当的液体治疗是非常重要的。②血管外肺水(EVLW):EVLW 与肺内血管外的热容积相关,可以通过平均传输时间的方法计算得到。EVLW是反应肺水肿的情况,这通常不是临床和实验的常规研究。早期,肺间质的含水量和其中较少的变化不能被检测或仅仅依赖于胸部X线及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反应了整个胸腔的密度,因此应用X线评估肺水肿要比EVLW差得多。Breiburg等【44】于2000年讲述了ARDS患者的整个肺损伤的情况,整个肺泡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膨胀压下降导致了体液进入了肺泡腔,另外,由于蛋白水解酶破坏了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连接点,使体液进入了肺间质,肺的淋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使液体积累逐渐增多。因此,ARDS患者EVLW是增加的,这也直接导致了静脉压的增高,ITBV减少。EVLW是病情严重的标志。Sturm等【45】于1990年阐明了ARDS患者的死亡率与EVLW的关系,这项实验中的81名患者是外科ICU的,大多数是创伤和/或伴有呼吸衰竭的脓毒症患者,其余还包括伴有脓毒症以及腹膜炎的腹部术后患者。实验发现,患者的EVLW在8-10ml/kg之间的死亡率为25%,在10ml/kg以上的死亡率可高达75%。EVLW增高的机械通气患者很容易出现院内感染,因此,任何减少血管外肺水而不减少灌流的治疗都可以使患者提高生存率。例如左心衰竭、肺炎、脓毒血症、中毒和烧伤患者的肺间质液体量增多,EVLW的增加是因为液体向组织间隙渗出增加,后者可由血管内滤过压的升高(左心衰竭,容量过多)或肺血管血浆蛋白通透性增加引起,血浆蛋白产生的胶体渗透压会将水分拉向组织间隙(内毒素休克、肺炎、脓血症、醉酒、烧伤)。Bindels等【46】于1999年建议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同时伴有肺水肿的患者仍需要通过溶液冲击来提高心输出量,肺水肿的患者需要在最初的24小时内通过EVLW的检测快速达到体内液体平衡。③心功能指数(CFI):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评估心脏的收缩性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通过放置左心室导管采用左心室压力增高率的最高值的参考标准来测量,左心室压力增高率是收缩性的直接反应,主要是计算在心脏收缩时压力上升的速度,当压力接近于主动脉瓣时,血压在心室收缩时也是成比例上升的,在重症监护室中采用上述检测方法是不可能的,也是过时的想法。如果使用肺动脉导管(PAC)时,右心室射血分数、心功能指数和充盈压的比率等等将会测出,中心静脉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也可以很好地反应心功能情况。PiCCO是检测心功能的一项新方法,它测量的参数被称为心功能指数,是心输出量与全心舒张末期容积的比值。心功能指数是心脏前负荷的自变量,反应了心脏的变力状态。在1994年Pfeiffer等【47】的研究中发现心功能指数的结果与之前提到的左心室压力增高率非常接近,它对区别容积和收缩性的变化非常灵敏,不同于使用PAC的测量。发现心功能指数不受胸内压、心血管的顺应性和血管紧张度的影响,因此它可以作为检测心功能的常规参数
PiCCO的特点:优点:1.损伤更小,只需要利用一条中心静脉导管和一条动脉通路,无需使用右心导管 2.直观性,各类参数结果可直观应用于临床,无需加以解释 3.对每次心搏测量,治疗更及时 4.费用和时间节省,导管放置过程更简单,无需做胸部X线定位,不再难以确定血管容积基线,无需仅凭X线胸片争论是否存在肺水肿 5.使用更简便,结果与操作者无关,PiCCO导管留置达10天,有备用电池便于病人转运。与经食道多普勒超声这种安全、无创和快速获得数据的检测方法相比,PICCO很明显是一种有创,但获得的数据更为广泛。Matthews和Nevin【48】在1998年指出经食道多普勒超声需要频繁地变换位置,很多时候收集的数据是不可靠的,更显著的是会影响到患者的呼吸,多普勒超声不同于PAC,不能提供有关心肺血管压力的数据,然而Higgins和Singer【49】于1993年强调了经食道多普勒超声是评估血流动力学的快速检测方法,当在临床上需要置管却风险很大时,这种检测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同样的,应用PiCCO也有禁忌症。例如股动脉移植术或是股动脉置管处严重烧伤,这都是PiCCO的禁忌。在心内分流、主动脉瘤、主动脉狭窄、非切除术和体外循环的病人采用热稀释法得到检测数据是不准确的。制造厂家提示当中心静脉导管置于股静脉时心输出量将被过高评估。
参考文献
1.Kubicek WG, Karnegis JN, Patterson RP, et al.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 impedance cardiac output system.Aerosp Med 1966;37:1208–1212.2.Sramek BB.Hemodynamic and pump-performance monitoring by electrical bioimpedance: New concepts.Problems in Resp Care 1989;2:274-290.3.Shoemaker WC, Wo CC, Bishop MH, et al.Multicenter trial of a new thoracic electrical bioimpedance device for cardiac output estimation.Crit Care Med1994;22(12):1907-1912.4.Zacek P, Kunes P, Kobzova E, et al.Thoracic electrical bioimpedance versus thermodilution in patients post open-heart surgery.Acta Medica(Hradec Kralove)1999;42(1):19-23.5.Kuck K,Orr JA ,Haryadi DG,et al.Evaluation of the NICO2 partial CO2 rebreathing cardiac output monitor in spontaneously breathing animals.Anesthesiology 1999;91 :560.6.Binder JC ,Parkin WG.Noninvasive cardiac output determination : comparison of a new partial-rebreathing technique with thermodilution.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01;29 :19~23.7.Neuhauser C ,Muller M,Brau M,et al.Partial CO2 rebreathing technique versus thermodilution :measurement of cardiac output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with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Anesthesist 2002;51 :625~633.8.Nilsson LB, Eldrup N, Berthelsen PG.Lack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rmodilution and CO2-rebreathing cardiac output.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1;45:680-685.9.Gama de Abreu M,Winkler T, Pahlitzsch ,et al.Performance of the partial CO2 rebreathing technique under different hemodynamic and ventiltion/ perfusion matching condtions.Crit Care Med 2003;31 :543~551 10.王波,陆中原, 孙平.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肺心病患者机械通气救治中的应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566.11.万伟民,刘方平,王纪红,宋梅,万朝霞,王坤,孙桂芹.冠心病无创心功能检测90例临床分析.中国心血管杂志,2005,(10):366-367.12.张国强,朱宇清,顾承东,孙洪涛,柴枝楠.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在利喜定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2):105.13.William C.Shoemaker, MD;David S.Bayard, PhD;Andreas Botnen, BS;Charles C.J.Wo, BS;Ashutosh Gandhi, BS;Li-Chien Chien, MD;Kevin Lu, MD;Matthew J.Martin, MD;Linda S.Chan, PhD;Demetrios Demetriades, MD, PhD;Nasrollah Ahmadpour, MD;Roger W.Jelliffe, MD.Mathematical program for outcome prediction and therapeutic support for trauma beginning within 1 hr of admission:A preliminary report.Crit Care Med, 2005, 33:1499 –1506.14.Kabal J, Lagerman BK.A novel approach to measure cardiac output noninvasively: A comparison with the hermodilution method on critical care patients.Journal of Clinical Monitoring and Computing, 2004,18: 189–197.15.Shah MR, Hasselblad V, Stevenson LW.Impact of the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meta-analysis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AMA 2005 Oct 5;294(13): 1664-1670.16.Rhodes A, Cusack RJ, Newman PJ.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the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Intensive Care Med 2002 Mar;28(3): 256-264.17.Pinsky MR, Vincent JL: Let us use the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 correctly and only when we need it.Crit Care Med 2005 May;33(5): 1119-1122.18.Binanay C, Califf RM, Hasselblad V, et al.Evaluation Study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ization Effectiveness.JAMA 2005;294:1625-1633.19.Sandham JD, Hull RD, Brant RF.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he use of pulmonary-artery catheters inhigh-risk surgical patients.N Engl J Med 2003 Jan 2;348(1): 5-14.20.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Clinical Trials Network.pulmonary-artery versu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treatment of acute lung injury.N Engl J Med 2006;354:2213-2224.21.Goedje O,Hoeke K,Lichtwarck-Aschoff M,et al.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by femoral arterial thermodilution calibrated pulse contour analysis:comparison with pulmonary arterial thermodilution[J].Crit Care Med 1999;27:2407-2412.22.Zollner C, Polasek J, Kilger E et al.Evaluation of a new continuous thermodilution cardiac output monitor in cardiac surgical patients: a prospective criterion standard study.Crit Care Med 1999 Feb;27(2):293-298.23.Lichtwarck-Aschoff M , Zeravik J , Pfeiffer UJ.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accurately reflects circulatory volume statu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Intensive Care Med 1992;18:142 – 147.24.Yoshitake S ,Matsumoto S ,Miyakawa H ,et al.Intraoperative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by transtracheal doppler tube.Can J Anaesth 1990;37 :S110 25.Abrams JH ,Weber RE ,Holmen KD ,et al.Transtracheal doppler :A new procedure f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measurement.Anesthesiology 1989;70 :134~138 26.Swan HJ, Ganz W, Forrester J, et al: Catheterization of the heart in man with use of a flow-directed balloon-tipped catheter.N Engl J Med, 1970,283:447-451.27.Levin PD, Sprung CL: Another point of view: No Swan song for the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Crit Care Med , 2005, 33:1123-1124.28.Shah MR, Hasselblad V, Stevenson LW, et al.Impact of the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AMA, 2005, 294:1664-1670.29.Richard C, Warszawski J, Anguel N, et al.Early use of the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hock an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MA 2003;290:2713-2720.30.Cohen MG, Kelly RV, Kong DF,et al.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izat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sights from the GUSTO IIb and GUSTO III trials.Am J Med, 2005,118:482-488.31.Harvey S, Harrison DA, Singer M, et al.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s in management of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PAC-Ma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Lancet, 2005,366:435-436.32.Connors A, Speroff T, Dawson N, 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right heart
左卡尼汀的临床应用进展探讨 篇6
【关键词】左卡尼汀;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临床应用
前言
1905年,两位俄国科学家从肌肉提取物中发现卡尼汀,其具有兩种形式,即左旋与右旋,但只有左旋体存在生物活性[1]。左卡尼汀也称左旋肉碱,是一种特殊氨基酸,在机体组织内广泛存在,有利于哺乳动物能量代谢,具有产生和转运细胞能量的重要作用,其功能主要有促进脂类代谢、氧化中等长链脂肪酸、氧化脂肪酸过氧化物酶等[2]。随着左卡尼汀药理作用研究的进展,逐渐应用于治疗临床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左卡尼汀缺乏会造成严重后果,致使能量供应出现障碍,脂肪酸代谢中间产物积累过多致使酸中毒,此外,还会使人们出现心律失常、机体疲劳、心肌病变等症状。因此,探讨左卡尼汀的临床应用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左卡尼汀的临床应用进展
1.1 糖尿病方面
1.1.1 糖尿病足临床应用
为保证左卡尼汀在糖尿病足临床应用研究的真实性,随机选取已确诊的患者50例,并分为左卡尼汀治疗研究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通过血液流变学、溃疡愈合状况等,对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定。结果表明,研究组与对照组足部症状均有所改善,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足部症状改善显著,下肢动脉血流加快。研究验证,采用左卡尼汀治疗糖尿病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足血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局部营养代谢。
1.1.2 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应用
糖尿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并发糖尿病肾病,这是一种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可导致终末期肾病,患者若出现糖尿病代谢紊乱,会导致蛋白尿与肾脏损害[3]。在临床研究中,随机选取4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其中研究组每天加用2.0g左卡尼汀,持续给予2周,结果显示研究组24h尿蛋白与白蛋白排泄率明显降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验证,采用左卡尼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可有效保护糖尿病患者肾脏功能,调节其脂类代谢,并改善脂肪代谢紊乱。
1.2 心血管疾病方面
脂肪代谢是人类心肌细胞主要能量来源,左卡尼汀的补充可以促进心肌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分解,从而给心脏提供充足能量,有效保护心肌保护[4]。此外,左卡尼汀的作用还有改善血流动力学、扩张冠脉等,所以能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心绞痛发生率。
1.2.1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应用
引发慢性心力衰竭的原因之一是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失调,因此为加强该病预后,应采取措施改善患者心肌能量代谢,尽可能降低过度心肌能量消耗。选取64例已确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进行标准化药物治疗,其中研究组每天加用2.0g左卡尼汀,持续2周。治疗完成后,研究组心率、NYHA分级、全血BNP浓度等均有所改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对比对照组,研究组NYHA分级、BNP改善显著。研究验证,标准化药物治疗加用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心功能,而且预后良好。
1.2.2 心绞痛临床应用
心绞痛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由心肌急剧或短暂缺血、缺氧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血管是其发病原因之一。左卡尼汀是细胞抗心绞痛药物,与某些药物联用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用于临床治疗心绞痛疗效显著,能有效保护缺血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力,对心肌能量代谢具有改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心脏机械功能。
1.3 肾脏疾病方面
1.3.1 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应用
左卡尼汀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可通过研究组与对照组对比治疗验证。选取8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研究组加用左卡尼汀,疗程为1周。治疗后,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尿素氮、血肌酐、24h尿量变化有不同程度改善,但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研究验证,常规治疗将左卡尼汀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疗效切确,不仅能促进肾功能恢复,还能改善肾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3.2 改善腹膜透析患者营养
目前,有效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措施之一是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随着该疗法操作技术的发展,患者术后感染逐渐减少,但却出现营养不良问题,给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增加合并症。研究表明,导致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是肉碱缺乏,肉碱缺乏可导致患者体内积聚脂肪酸,不利于细胞功能反应,且造成细胞内能量缺乏,使患者发生各种症状,如贫血、营养不良等[5]。对于腹膜透析患者,及时补充左卡尼汀,可有效改善肉碱缺乏引发的并发症,进而减少营养不良问题。
2 小结
左卡尼汀作为一种与维生素类相似的营养物质,已广泛用于治疗多种临床疾病。在临床上,左卡尼汀可辅助治疗肝硬化、肌肉萎缩、慢性肝功能不全等,还具有全肠外营养作用。除此之外,在治疗肌肉痛性痉挛、血脂异常、胆汁淤积症、肾病等方面,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与市场前景,这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有效药物。左卡尼汀是一种内源性物质,可以有效改善心肌缺血、心功能、机体器官组织代谢,对肝脏可起保护作用。因此,对症情况下,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玉亮,常刚.左卡尼汀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药业,2010,19(17):84-86.
[2] 杜继东.左卡尼汀的临床应用现状[J].天津药学,2013,25(03):54-58.
[3] 唐克建.左卡尼汀的临床应用进展[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06):799-801.
[4] 张涛.左卡尼汀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11):1100-1102.
昆布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篇7
有关昆布的化学和药理研究综述已见很多[5,8],但未见对其诸多的临床应用的结果和文献报道进行总结。大量研究证明昆布及其制剂对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具有显著疗效。本文针对昆布近代临床方面的研究给予综述,为其进一步的综合利用和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1 功能主治
1.1 治疗甲状腺疾病
碘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合成人体甲状腺激素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正常成人每日至少需要从食品中摄取约100~150μg,才能保证生命活动需要。实际上,很多地区由于饮食习惯、生活水平的影响无法保证每日获取足够的碘,所以碘缺乏是一种普遍现象,生活在非病区的人也不可忽视加碘。
王力田[9]等自拟昆布平衡营养液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及地方性克汀病1 898例(均为重度神经型地方克汀病患者)。结果疗效较优者598例,占31.5%;效良者1 202例,占63.3%。
另有于丽荣[10]提供治疗单纯甲状腺肿两个单验方如下。
(1)处方:
昆布30g,马勃30g,葵花30g。用法:共研细粉,炼蜜为丸,每丸9g,每次服1丸,每日2次,开水送服。
(2)处方:
昆布12g,海藻 15g,黄药子12g,玄参12g,牡蛎15g,夏枯草9g,三棱9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1.2 治疗高血压
昆布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作为药食同源品应用具有功效好、副作用小等特点。胡颖缸[11]根据1979年我国修订的高血压临床分期标准确定I~II期高血压病患者22例(男10,女l2;32~66岁),平均血压(21.9±3.2/13.1土1.2)kPa。其中11例以往未经治疗;另11例已服常规降压药(心痛定片或复方降压片),但降压效果不明显。将市售海带经自来水充分洗涤,除去盐分,燃后60℃烘干,磨粉制成海带粉胶囊。患者口服海带粉胶囊每日12g,共16粒,分4次服用,连续4周以上。结果表明,22例高血压病患者每日服用海带粉胶囊前后自身对照血压逐渐下降。收缩压由治疗前的164mmHg服药第3周后下降到143mmHg;舒张压由治疗前的98mmHg服药第3周后下降到87mmHg。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
1.3 治疗视网膜震荡
视网膜震荡是眼球挫伤的常见并发症,对视力存在一定的影响,重者可发生黄斑囊样变性和穿孔造成永久性视力障碍。为进一步提高视网膜震荡的治疗效果,叶秀荣[12] 随机选择患者48例(52只眼),男34例,女14例,平均23.5岁。应用昆布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震荡48例(52只眼),治愈37只眼(71.1% ),治愈时间15~20天,平均18天。显效11只眼(21.1%),总有效率92.2%。对照组共治疗40只眼,治愈22只眼(55.0%),治愈时间25~40天,平均28天。显效11只眼(27.5%),总有效率82.5%。
昆布中的藻胶酸含有多种氨基酸,有利于眼组织的新陈代谢;其中的碘能促进病理产物和炎性渗出的吸收,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所含有的甘露醇有利于水肿、渗出的吸收。这些功效成分均有利于视功能的恢复。
1.4 治疗玻璃体混浊
杜玉敏等[13] 在患者患眼结膜囊内滴入1%昆布液,再以3%昆布液滴入一纱布薄垫,置眼睑上,通以电流强度为0.05~0.2mA/cm3,一次20min,15次为1疗程导入药物,辅以1%昆布液滴眼,1日4次,治疗玻璃体混浊140眼,治愈41眼,好转72眼,无效24眼,有效率为80.7%,且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玻璃体混浊疗效无差异,较高压氧且用西药对照组50眼疗效优。
1.5 治疗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以肾虚冲任失调为本,以气滞血瘀痰凝为标,故治疗补肾调养冲任的基础上,疏肝解郁,理气活血,化痰散结。故中医中药治疗本病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温肾助阳、调摄冲任等治法。为进一步提高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王瑞芬[14]等观察中药内服配合微波照射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对60例女性患者给予逍遥散合桃红三物汤加味方(组成:柴胡、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三棱、莪术、郁金、夏枯草、三七、穿山甲珠、昆布、海藻、香附、牡蛎、路路通、橘核、淫羊藿、仙茅、鹿角霜、巴戟天)口服治疗,同时配合微波治疗,每次照射20min,每天1次,连续10天。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2疗程后评定疗效。治愈15例,显效27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
另有马拴全等[15]观察通阳、理气、化瘀、软坚类中药配伍外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将215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2例, 运用消结止痛膏(附子、川楝子、三棱、昆布等)外贴治疗,对照组83例, 运用阳和解凝膏《外科全生集方》外贴治疗。外贴治疗3月后, 两组乳房肿块、疼痛等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但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中药方中的昆布化痰散结。
1.6 治疗慢性盆腔炎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是余邪未尽,瘀积胞中,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受损,从而引起月经不调、崩漏、痛经、带下、症瘕等。任志国[16]采用中药(丹参、昆布、葛根、苡仁、泽兰、红藤、川断、山药、赤芍、归尾、元胡、桂枝等) 灌肠加药渣热敷。观察丹香合剂对慢性盆腔炎治疗机理及疗效。结果治愈47例,占62.8%;好转12例,占17.1%;无效11例,占20.4%。本方配伍严谨,用药恰当补,泄互使,相得益彰,是治疗盆腔炎的有效良方,具有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以至于达彻底治愈的独特疗效。
1.7 治疗癌症
恶性肿瘤的发病与人体气机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最终导致气滞血瘀。中晚期胃癌按中医辨证,大多数表现为正虚邪实,气血瘀结,恶血不去,新血不生,久则积聚,形成肿瘤。
王祥麒等[17]将46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用FolFox4方案化疗,治疗组加服少林佛手昆布胶囊2粒,日2次。连续服用30天为1疗程,间隔7天 ,再进行第2疗程治疗。化疗方案、观察方法、疗程均同对照组。通过观察少林佛手昆布胶囊的抗肿瘤疗效,治疗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对照组。少林佛手昆布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可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中昆布消痰软坚、散结抗癌。
1.8 治疗静脉炎
静脉炎是输液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多因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长时间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而引起的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症反应。为了研究更为简便、科学且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王二妮[18]将184例因不同原因引起的静脉炎患者,按发生静脉炎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例。观察组采用昆布局部贴敷配合TDP照射治疗法,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硫酸镁湿敷疗法。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另有龚小玲[19]将输液性静脉炎患者12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采用昆布与马铃薯交替湿敷,对照组60例采用50%硫酸镁涂布或湿敷;分别观察两组综合疗效、主症状改善程度、痊愈速度和预防效果,探讨昆布与马铃薯交替湿敷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结果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93.8%、53.3% , 治疗组见效和治愈速度快,主症状改善幅度大, 昆布与马铃薯交替湿敷能有效防治输液性静脉炎。
昆布含有丰富的营养[20],每百克含蛋白质8.2g,甘露醇17g,褐藻酸24g,并含有一定的碘、胆碱、胆氨酸、纤维素、微量元素和无机盐。昆布性寒、味咸,具有祛热解毒、软坚散结、消肿止痛、利水等作用,所以湿敷后有一定的疗效。昆布外敷治疗静脉炎取材简单,价格低廉,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无不适主诉,患者易于接受。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炎,尤其对重度静脉炎效果更为明显,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1.9 治疗病毒性无黄疸型肝炎
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主要由于人体免疫应答功能低下,病毒不能清除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正不胜邪,阴阳平衡失调,病毒入侵引起。故治宜扶正祛邪,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陈全荣[21]为观察金竹汤治疗病毒性无黄疸型肝炎的疗效,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口服金竹汤(由入地金牛、寮刁竹、党参、茯苓、当归、山楂、蛇舌草、昆布、甘草等组成)加减;对照组56例仅用西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金竹汤加减可提高治疗病毒性无黄疸型肝炎的疗效。临床证明,本方有疏肝健脾,化湿解毒的作用。方中昆布清胃热,且软坚化痰。
1.10 治疗便秘
用昆布60g,温水浸泡几分钟后,放入锅中,加水煮熟,然后取出昆布冷却,拌入少许葱、姜末,加盐、醋、酱油适量食用。一次服完,每天1次。治疗便秘35例,其中治愈8例,有效24例,无效3例[22]。昆布其性味咸寒,具有消痰软坚散结,对燥结于肠道中的粪块有软化、清泻、通下的作用。临床对于湿热燥结之便秘疗效更佳[23]。
2 不良反应
石突吉特等发现,长期食用昆布(每日摄入碘10mg以上),碘吸收量增多,能诱发甲状腺中毒症,并认为是由于昆布所含碘长期刺激(2~30年),甲状腺发生对碘反应性异常的组织障碍,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调节功能一时性紊乱,形成甲状腺中毒症。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明病如高血压、高血脂患病率急剧上升,因而来源于天然食品的有效成分引起人们的注意。昆布多年来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它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毒副作用小,它的生物功能、作用机理也在不断地被阐明,提取工艺已日趋完善,且昆布来源丰富。因此,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摘要:昆布为药食同源的最常见植物之一。由于其来源广泛,功效显著,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查阅整理研究文献,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昆布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小建中汤临床应用进展 篇8
关键词:小建中汤,临床应用,综述
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 第102条曰:“伤寒, 阳脉涩,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 小柴胡汤主之。”第105条曰:“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中有3条条文提到小建中汤, 《血痹虚劳病篇》第13条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小建中汤主之。”《黄疸病篇》第22条曰:“男子黄、小便自利, 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妇人杂病篇》第18条曰:“妇人腹中痛, 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为《伤寒论》中温中补虚、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 其应用颇多。随着现代临床对小建中汤研究的深入, 其应用愈加广泛。现总结近年来该方临床应用情况, 以供临床科研参考。
1 内科疾病
1.1 脾胃系疾病
小建中汤用于治疗脾胃系疾病的文献资料颇多, 详阅文献可知主要包括胃炎、便秘、消化性溃疡、腹泻。陆秀俊等[1]采用小建中汤合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孩子150例, 药用怡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甘草6g、大枣6枚、五灵脂6g、当归9g、川芎6g、桃仁9g、赤芍9g、丹皮6g、乌药6g、延胡索3g;水煎2次, 取400mL, 每天1剂, 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药12周, 用药期间忌食发物、油炸、辛辣、腌制食品, 不饮浓茶、咖啡、酒精性饮料。治疗后, 患者显效53例、有效75例、无效22例, 总有效率为85.33%。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患者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度等病理检查积分均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践表明, 采用小建中汤合膈下逐瘀汤治疗脾胃气阴两虚、胃络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李虹等[2,3]分别采用中、西药对照组验证疗效, 中药组采用小建中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 西药组采用三联疗法 (果胶铋100mg、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 口服, 每天2次, 4周为1个疗程) ;结果显示:中医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西医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食欲改善, 体重增加, 胃镜检查病变有所改变。提示采用温补气血、活血祛瘀方治疗脾胃病可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合修复病变胃黏膜,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张春蓉[4]采用小建中汤加味重用白术60g温补脾气治疗单纯性便秘患者20例, 方用:桂枝、生姜、炙甘草各10g, 大枣15g, 白术60g, 怡糖、白芍各30g;水煎服, 2天1剂。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以及适当的体力运动, 调整饮食结构, 定时登厕, 多饮水。服用2剂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2~4个疗程, 痊愈 (大便通畅、松软成形, 腹部痞、满、胀症状消失, 停药1月内无复发) 患者16例, 有效 (服药期间大便松软易解, 停药后时有复发) 患者4例。其中, 治疗2个疗程痊愈患者8例, 治疗3个疗程痊愈患者6例, 治疗4个疗程痊愈患者2例。可见小建中汤加白术在温补脾胃的同时, 可较好地促进胃肠道蠕动, 有效改善老年人便秘。
刘英丽等[5,6]认为, 老年性便秘多以中焦虚弱、阴阳不和为主, 临床上采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气虚明显者, 可加党参15g、白术15g, 以增强补气之力;若气虚下陷、肛门坠胀, 可合用补中益气丸, 每次6g, 每天2次, 以汤药送服;腹胀明显者, 加枳实10g、厚朴10g;食欲不振者, 加鸡内金15g、炒谷芽15g。每天1剂, 水煎煮, 分早晚各1次温服, 1周为1个疗程。治疗2~3周后, 判定疗效。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食品。结果表明小建中汤可较好地解决老年性便秘问题, 共奏温中补虚、缓急通便之功。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泄泻”范畴, 为消化内科多发病。郑芳忠[7]指出, 该病多由过服寒凉之品引发, 治疗时过用温阳补中之品或过用酸敛涩滞之属, 致病情迁延难愈, 终成中阳虚弱、寒热错杂之局。治宜遵《灵枢·终始》中“阴阳俱不足, 补阳则阴竭, 泻阴则阳脱, 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之旨。方用小建中汤加味, 腹痛者加重白芍30g、高良姜8g、白芷10g;大便黏滞者加白术10g、茯苓15g;伴腹胀者加小茴香10g、乌药10g;肠鸣者加防风10g、桔梗10g。临床治疗72例患者, 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杨军[8,9]采用小建中汤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较单纯西医治疗优势明显。
功能性消化不良, 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征、胃肠神经征, 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 包括持续性或反复出现的上腹中部疼痛或餐后胀满、早饱、嗳气、胀气、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症状与排便无关。潘海燕[10]根据建中法拟定的建中汤 (小建中汤加味) 治疗脾气虚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 总有效率为92.0%, 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吗丁啉对照组, 提示建中法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治法。
奚胜艳[11]采用小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 将82例PU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62例与西药组20例。中药组采用小建中汤治疗, 每天1剂;西药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 每天1次, 均治疗30天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中药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 高于西药组的80.0% (P<0.05) 。表明采用小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肯定。黄慧等[12]采用小建中汤加味治疗, 临床上见胃黏膜表面有溃疡面加白及10g、三七粉5g, 反酸则加乌贼骨15g, 较单纯西药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等药物治疗, 疗效明显, 复发率低。吴国良[13]、邹玉琴等[14]认为, 消化性溃疡属于脾胃虚弱、阴阳不和者, 临床上采用小建中汤疗效肯定。
1.2 肝胆系疾病
陈宁勇等[15]采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慢性乙肝患者68例,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54例。治疗组患者显效47例, 有效15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达91.6%;对照组患者显效24例, 有效14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达70.4%。临床上, 湿热偏重者加茵陈15g、苍术10g、蒲公英15g;气虚偏重者加党参、白术、山药、黄芪各10g;阴虚偏重者加北沙参、枸杞子、麦冬、仙灵脾各10g;胃纳不香者加鸡内金、焦三鲜等。提示采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慢性乙肝疗效明显。
李开韵[16]、张吉兰[17]、刘书红等[18]指出《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临床治疗肝病皆以此为指导思想, 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1.3 肺系疾病
王梦迪[19]指出, 孟永利老师临床上善用小建中汤治疗内伤咳嗽, 正如《杂病源流烛犀》云:“肺不伤不咳, 脾不伤不久咳。”故而孟老师运用小建中汤加减配伍, 取内调脾胃, 外和营卫, 以达到内外同治, 肺脾同调。徐金城[20]采用小建中汤合止嗽散治疗感冒后期咳嗽不愈, 取得较好的效果。
1.4 心系疾病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程林江[21]采用小建中汤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律失常患者120例, 方中药物具有养阴益气、宁心安神的作用, 也符合现代药理学的研究发展, 可从多个环节阻断心律失常的病势, 进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张玉莲[22]将66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 治疗组患者采用小建中汤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疏肝解郁胶囊治疗。治疗6周后,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明显,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3%, 高于对照组的90.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表明:小建中汤治疗轻中度焦虑疗效优于疏肝解郁胶囊, 不良反应较轻,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晓艳[23]、吴卫明[24]、张晋升[25]在治疗心系疾病时辨证用方以小建中汤为主,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1.5 肾系疾病
牛利永[26]采用小建中汤治疗遗精, 方用小建中汤加味, 组成为:桂枝12g、炒白芍24g、生姜10g、大枣5枚、黄连6g、肉桂2g、人参10g、五味子8g。若头眩加川芎9g;心悸加柏子仁15g、远志10g;早泻加芡实10g、龙骨30g;阳痿者加菟丝子12g、枸杞子15g、仙茅10g;虚热汗出者加白薇10g、牡蛎30g。临床效果值得肯定。
1.6 其他
陈娟等[27]在治疗成人低血压时, 根据辨证论治多取法建中益气为主, 取得满意的效果。吕东升[28]采用小建中汤治疗痛风, 效果值得肯定。刘翠峰[29]以小建中汤治疗虚寒性癌症腹痛, 效果较满意。苏进兰[30]采用小建中汤合三仁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疗效满意。
2 妇科疾病
王小燕[31]对于妇科疾病, 在辨证基础上采用小建中汤加味治疗产后恶露不绝、崩漏、产后癫狂等, 取得满意的疗效。李娟[32]、聂四成[33]采用小建中汤加味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痛经、更年期综合征、产后发热等, 取得较好的效果。
3 儿科疾病
李玉清[34]采用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14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71例, 对照组采用抗生素加解痉止痛药, 治疗组采用小建中汤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7%, 高于对照组81.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效果明显。
杨祥正[35]亦采用小建中汤合四逆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对于小儿虚寒性腹痛, 詹宝游[36]、何映[37]均以小建中汤合方加减治疗, 效果值得推广。
4 结语
口服降糖药物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篇9
1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
临床上使用较多的DM降糖药物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4]: (1) 双胍类; (2) α ̄糖苷酶抑制药 (AGI) ; (3) 磺酰脲类 (SU) ; (4) 非磺酰脲类; (5) 噻唑烷二酮类 (胰岛素增敏药) ; (6) 降糖中药。
1.1 双胍类
主要是二甲双胍 (MET) , 该类药物是通过增加肝对糖的代谢作用, 从而降低肝糖输出, 提高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促进其他不需胰岛素作为介质就可被分解的葡萄糖的代谢, 还可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 降低血糖。此外, 因其还可降脂、降胆固醇, 双胍类药物还是肥胖患者2型DM的首选药物[5]。MET对采用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患者特别适用, 针对性降低已经升高的血糖, 对正常血糖没有任何影响, 因此它是一种临床选用较多、安全可靠的口服降糖药物。特别适用于肥胖的DM患者。它的优点是不易导致低血糖, 因为低血糖的危害比血糖过高危害更大, 所以这对临床使用时是尤其重要的。但需注意:肝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DM并发酮症酸中毒和急性感染时禁用MET, 孕妇忌用。
1.2 α ̄糖苷酶抑制药 (AGI)
该类药物主要是竞争性抑制肠内α ̄葡萄糖苷酶, 减慢摄入消化道的碳水化合物分解成葡萄糖的速度, 延缓肠内的吸收, 降低进餐后血糖的涨幅, 逐渐稳定地降低血糖值, 可防止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危险, 对老年DM患者较适用[6]。由于其特殊的对血糖峰值出现时的药理作用, 对那些空腹血糖正常但是餐后血糖值升高较快的DM患者很适用。由于它能显著降低DM患者伴发大血管病变、心血管等并发症发生率和诱发死亡的危险性, 因此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口服该类药物需与进餐第一口饭一同服用, 整片吞服为佳;肾功能损害较严重的DM患者禁用。在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时注意严防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1.3 磺酰脲类 (SU)
此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主要是能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 适用于胰岛B细胞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的DM患者。目前临床使用的是其第三代药物, 具有使用剂量小、与靶细胞结合活性较大且快速、不易引发低血糖和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优势, 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7]。同双胍类药物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对其他的SU (第一、二代) 类药物失效的DM患者仍然有效。因为该类药物可引起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等不良反应, 使用期间注意定期监测血象。
1.4 非磺酰脲类
此类药物包括瑞格列奈 (诺和龙) 和那格列奈。后者的作用时间更短, 使用更为广泛。它与SU有类似的药理作用, 只是它与B细胞结合的位点不同于SU, 故其作用有差异于SU。该类药物作用迅速, 一般在服用后30min内起作用, 因此也是需要餐前服用, 方可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升高[8]。对维持血糖及保护B细胞的作用是其他类别的口服降糖药物无法取代的, 因此在临床上有“餐时血糖调节剂”[9]的称号。
1.5 噻唑烷二酮类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格列酮 (文迪雅、太罗、爱能、维戈洛) 和吡格列酮 (艾汀、卡司平、瑞彤) 两大类, 后者使用较前者广泛。主要药理作用是降低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 出现抵抗作用, 从而刺激胰岛B细胞的分泌作用, 它与双胍类药物有些类似, 具有提高组织利用外周脂肪等作用, 因此也是一种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的口服降糖药物[10]。特点是作用持久、不易发生低血糖、可降脂。不良反应包括贫血、水肿等, 有相关疾病的DM患者禁用, 因其可增加骨折发生率, 而不适合于绝经后的妇女。
1.6 降糖中药
中药对于慢性病的预防、治疗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 副作用小、作用缓慢、不良反应较少出现被广大医患所接受[11,12]。对中医药的疗效研究的深入, 让人们越来越愿意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 选择中药来辅助治疗、调理疾病、身体, 尤其是中老年病人。对于DM的治疗, 祖国医药也发挥出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值得欣慰的是, 当有些中药在与西药配伍使用的时候, 优越性就更加凸显出来, 此时, 中药有增强降糖药效果、平稳血糖波动、减少并发症等作用, 如临床使用较多的有消渴丸联合优降糖, 不过使用时需更加注意观察患者即时的反应, 防止出现药物中毒等意外[13]。另外, 需要值得一提的还有中药对缓解DM患者糖尿病足、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方面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给提高DM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福音。
2 临床应用
2.1 应用原则
明确诊断、明确用药宜少不宜多;严格控制用量, 不可自行加减、换药, 经常监测血糖值, 定期到医院复查, 严防低血糖。
2.2 食疗与药疗并举
有研究显示, 控制饮食、限制热量、减肥和适当运动仍然是控制糖尿病的基本治疗和预防方法[16]。这样不仅提高胰岛细胞的活性, 还能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在长期口服降糖药物的同时, 注意饮食习惯的改变, 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 对提高药效、降低并发症都有尤为重要的作用。食疗、药疗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2.3 准确用药
意思就是要因人而异地使用口服降糖药物, 不是所有可以降低血糖的药物都适合每位病人, 需要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症状、临床经验等来决定每位病人的口服用药及其剂量[17]。注意每一类型药物的禁忌证和适应证, 临床鉴别使用, 患者不可随意自行换药或加减药量, 这样对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都是有利的。
2.4 联合使用[18]
口服降糖药药理作用之间可以协同的可以联合使用。单一用药可能达不到理想的疗效或不能发挥各自最大的优势, 这时就需要找到互相协同的药物一起使用, 对控制病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同类药物之间理论上尽量避免联合使用。
龙葵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篇10
1 癌症
近年来, 学者们对龙葵的抗癌作用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 龙葵及龙葵果在多种癌症中都表现出很好的治疗效果。
1.1 肝癌
龙葵补肾合剂对晚期肝癌具有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症和毒副作用疗效。吕苑忠等[2]观察肝癌患者120例, 随机分成两组, 2年期生存率治疗组为80%, 对照组为63.33% (P<0.05) ;3年期生存率治疗组为66.67%, 对照组为63.33% (P>0.05) 。3年期, 生活质量改善率:治疗组为60%, 对照组为23.33% (P<0.01) ;近期疗效有效率:治疗组为13.33%, 对照组为43.33% (P<0.01) ;并发症和毒副作用出现率:治疗组为26.67%, 对照组为88.33% (P<0.01) 。结果表明, 2年期治疗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年期两组病人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但是治疗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近期疗效不如对照组, 但是并发症和毒副作用出现率明显降低。
1.2 肺癌
谢远明等[3]采用加味一贯煎治疗肺癌患者106例, 总有效率56.6%, 治疗方法:沙参、麦冬、龙葵各30g, 枸杞、川楝子、僵蚕、浙贝各15g, 乌蛇、土鳖各10g, 蜈蚣10条, 为基本方加减, 每天1剂, 水煎服, 服6d停1d, 4周为1疗程, 一般3~4个疗程。
1.3 膀胱癌
龙葵方可以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膀胱切除术后, 20例患者开始服用龙葵方, 其中17例获6个月至5 年随访:3年以上12例 (60%) , 2年3例 (15%) , 1年2例 (6%) 。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6、10、20个月复发, 复发率15%, 其中2例拒绝全膀胱切除仅行部分切除。术后分别于5个月、11个月死于肿瘤转移;另1例患者行膀胱切除辅以化疗, 后失访[4]。
1.4 鼻咽癌
鼻咽癌的中药治疗验方在鼻咽癌高发区华南地区流传广泛, 对于鼻咽癌的治疗确有疗效, 其中有资料介绍以龙葵为主药, 辅以中草药土贝母、山豆根、山慈菇、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七叶一枝花、木芙蓉、薜荔果等, 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之功效, 适用于治疗鼻咽癌[5]。
近年来, 江门市人民医院肿瘤科等单位应用精制龙葵汤 (鲜龙葵果和参苓白术散加减) 每日一剂水煎服, 早、晚各1次, 饭后20min服用, 10天为1个疗程, 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5天再继续下一疗程治疗。连续服用4~6个疗程, 观察治疗各种肿瘤 (包括鼻咽癌、肝癌、乳腺癌、肺癌、胃癌、宫颈癌、结肠癌等) 患者20多例,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生存期, 取得较好疗效。
2 其他疾病
2.1 肝炎
龙葵清肝汤配合干扰素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近期疗效显著, 该方能够增加人体的免疫功能,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疏肝理气的功效, 保护肝脏。谢慧臣等[6]将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18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80例。给予干扰素5×106单位肌注, 隔日1次, 拉米夫定100mg, 肌注, 每天1次, 疗程半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龙葵清肝汤 (以龙葵为主药) 煎服, 每日1剂, 半年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乙肝病毒标志物及肝功能复常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气管炎
刘良等[7]用龙葵浓缩的果汁配成的龙葵止咳冲剂, 对105例急慢性气管炎患者进行治疗观察, 7日为1个疗程, 疗程7~11年不等。1个疗程后, 治愈率为74.3%, 有效率为95.2%, 提示龙葵具有显著的镇咳、祛痰、止喘作用。
2.3 前列腺炎
张维芳等[8]采用龙葵栓肛门给药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150例, 治疗组给予龙葵栓, 1枚/d, 于临睡前置肛门内, 另外服用男康片4片/次, 3次/d。治疗20天后, 治疗组治愈75例, 显效34例, 有效21例;对照组治愈43例, 显效31例, 有效31例, 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01, P<0.01) , 表明龙葵栓治疗效果优于野菊花栓。
2.4 高血压
龙葵降压汤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有治疗效果, 其处方组成:龙葵、龙骨、牡蛎、灵芝各30g, 怀牛膝、杜仲、生地、茯神各15g, 甘草6g。水煎服, 每天1剂, 配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口服, 1次/d, 8d/疗程[9]。胡雯玲等[10]采用复方龙葵降压胶囊配合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40例, 治疗4周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67.5%。两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2.5 崩漏症
观察龙葵对50例崩漏症患者的治疗作用, 治疗组26例, 治愈22例, 显效4例;对照组24例, 治愈16例, 显效8例, 两组治愈率有显著差异 (P<0.01) [11]。
2.6 复发性口疮
王建凯等[12]运用自拟龙葵散治疗64例复发性口疮患者, 龙葵散由新鲜龙葵果实50g, 白矾30g配制而成。将龙葵散外敷于溃疡处, 每个溃疡面每次0.1~1.0g, 3~5次/d;对照组口服左旋咪唑25~75mg, 维生素C 0.2~0.3g, 3次/d;复合维生素B 1~3片, 3次/d。结果治疗组64例, 痊愈48例, 显效14例, 好转1例;对照组38例, 痊愈12例, 显效21例, 好转2例。两组治愈率有显著差异 (P<0.01) 。
2.7 慢性腹泻
鲜龙葵30~ 50g, 热性腹泻加白糖, 寒性腹泻加红糖, 寒热并存者加红白糖, 煎服, 共治疗48例, 除2例停止治疗外, 其余全部治愈[13]。
2.8 老年丹毒
龙葵鲜品100~150g (干品20~30g) , 将其洗净捣烂后外敷患处, 每日2次, 3~5d即愈。干品20g (鲜品200g) 水煎浸泡患处, 每日3次, 每次浸泡30min, 持续湿敷。局部皮肤破溃者给予黄连粉或云南白药局部外撒 (湿敷后用) , 共治疗22例, 效果满意[14]。
2.9 过敏性紫癜
刘蕤[15]用自拟方剂龙葵败毒汤治疗过敏性紫癜30例, 其处方组成为:龙葵子12g, 六路通10g, 鱼腥草15g, 蒲公英10g, 漏芦根10g, 净甘松10g, 生甘草6g。临床痊愈14例, 显效9例, 有效5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3%。
2.10 银屑病
采用龙葵银消片治疗银屑病200例, 分成两组, 治疗组口服龙葵银消片, 10粒/次, 2次/d;对照组口服郁金银屑片, 5粒/次, 3次/d, 治疗组的疗效达到48.l9%, 对照组的疗效为44.19%,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龙葵银消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好、安全性高, 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效果[16]。
2.11 血尿症
龟版龙葵汤 (龟板9g, 生地12g, 黄精12g, 女贞子、墨旱莲各15g, 炮山甲9g, 龙葵、马鞭草、生地榆、蒲黄各30g) , 根据症状加减方, 每日1剂, 每剂煎2次, 共取400mL, 饭后0.5h分2次口服, 1个月为1疗程。30例患者, 治愈20例, 好转8例, 总有效率93.3%[17]。
2.12 眼睑带状疱疹
鲜龙葵20~30g, 洗净捣烂外敷可治眼睑带状疱疹, 治疗患者15例15只眼全部治敷;8天治愈者共6例, 6只眼痊愈;10天治愈者7例, 7只眼痊愈, 18天治愈者2例2只眼[18]。
此外, 龙葵还被广泛应用治疗下列各种疾病, 均取得显著疗效[1], 如治疗癌症胸腹水:鲜龙葵500g (或干品120g) 。水煎服, 每日1剂。治疗急性肾炎, 浮肿, 小便少:鲜龙葵、鲜芫花各15g, 木通6g, 水煎服。治疗甲沟炎:新鲜龙葵1棵, 犁头草3~5棵, 捣烂分2次用, 或每次用料一半捣烂后外敷, 每日更换2次, 疗程3~5d或至痊愈, 共治疗甲沟炎患者30例, 疗效显著。治疗湿热带下症:霜后龙葵全秧洗净切寸段, 用150~250g;白带色见黄者加国槐鲜枝叶50~100g;白带色见红夹出血者, 加凤眼草50~100g。上药加凉水1 500~2 000mL, 炉火煮开20min。先熏局部, 待温后再洗, 每日1剂, 熏洗2次。共治妇女湿热白带、黄带、赤白带等156例, 治愈133例 (占85.3%) , 好转13例 (占8.3%) , 无效10例 (占6.4%) , 总有效率93.6%。治疗子宫出血:口服龙葵草合剂 (以龙葵为主药) 每日3次, 每次20mL, 观察治疗功血40例, 结果表明经龙葵草合剂治疗后功血病人BT、PT缩短, PAgT、TXB2升高, 6-keto-PGF1α降低, 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总有效率达90%。治疗跌打扭筋肿痛:鲜龙葵叶1把, 连须葱白7个, 切碎, 加酒酿糟适量, 同捣烂敷患处, 每日换1~2次。治疗毒蛇咬伤:龙葵、六月雪鲜叶各30g, 捣烂取汁内服, 药渣外敷, 连用2d。治疗尿毒症:单味龙葵干品30g (鲜品60g) , 水煎服, 1剂/天, 1个月为1个疗程。1例经1个疗程显效, 2例经2个疗程显效。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1例, 消失2例, Scr均下降≥30%。随访1年无复发。治疗泌尿系统感染:龙葵鲜品60g (干品30g) , 水煎服, 1剂/天。结果见效4例, 治愈6例, 治疗失败1例。治疗湿热型尿结石:龙葵30g (干品) , 金钱草30g, 冬葵子15g, 海金沙15g, 鸡内金15g, 王不留行15g, 怀牛膝12g, 乌药10g。共治4例, 症状消失, 尿石排出。
3结语
龙葵是岭南地产中药材, 广泛分布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 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来源广泛, 药材资源丰富, 加工简单易得。应用方便, 疗效显著, 且毒副作用小。近期大量研究工作表明龙葵具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 临床应用广泛, 极具开发前景, 对其更深入地研究并开发产品用于人类重大疾病特别是各种肿瘤的防治,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龙葵有显著的抗肿瘤、抗菌抗病毒、保肝护肾、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广泛。为促进其合理的开发及进一步推广应用, 对龙葵近年来的临床应用进行全面收集总结, 以供参考。
植物多糖应用研究进展 篇11
关键词:植物多糖,分离纯化,生物活性
多糖(polysaccharides)又称多聚糖,是一类天然大分子物质,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是生物有机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生物大分子,目前报道来源于中药的多糖已超过200种,且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从植物中分离和提纯得到。近年来,大量药理及临床研究表明,药用植物多糖如牛膝多糖、黄芪多糖、香菇多糖、芦荟多糖、酵母多糖、壳聚糖等是一种良好的免疫调节剂,它能激活免疫受体,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具备多种生物学功效。
一、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提取多糖首先要根据多糖的存在形式及提取部位的不同决定在提取之前是否作预处理,对于含大量色素、脂肪酸等脂溶性成分的样品需脱脂,去除单糖、低聚糖等杂质。脱脂后的残渣或不需要脱脂的原料常用水作溶剂来提取多糖,此外按需要也可用碱性水液、氯化钠溶液或1%醋酸溶液作溶剂,温度控制在90-100℃,时间4-6 h,反复提取2-3次。一般植物多糖提取多采用热水浸提法。酶技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到有效成份提取中的一项生物技术,在多糖的提取过程中,使用酶可降低提取条件,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中分解植物组织,加速多糖的释放或提取,同时超滤法、超声提取和微波提取也是近年用到的新型提取技术。
用水或稀碱水提取的多糖常含有蛋白质,常用的除蛋白方法有Sevag法、三氟三氯乙烷法或三氯乙酸法,前两者多用于微生物多糖,后者多用于植物多糖。脱除蛋白后,用一定浓度的乙醇沉淀,沉淀物再经过DEAE-纤维素、SenhadxeA25,SenhadxeG50,DEAC-Cellulose等柱层析分离纯化。用乙醇沉淀是一种从溶液中定量回收多糖的简单方法,其原理是多糖溶于热水而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因而可将多糖用乙醇沉淀出来。由于不同性质或不同分子量的多糖沉淀所需的乙醇浓度不同,故乙醇沉淀同样也可以用于样品中不同多糖组分的分级分离。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浓度的乙醇,其中需要考虑的包括多糖的浓度及盐浓度。
二、植物多糖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1.增强机体免疫
免疫系统是生命的卫士,是机体的防御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可特异性地或非特异性地清除侵入机体的异物。植物多糖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均有促进作用。多糖本身也可作为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但作用较弱。用肺炎球菌多糖皮下注射小鼠可刺激小鼠产生特异的免疫球蛋白M(Ig M)抗体,在有霍乱毒素作为佐剂时还可刺激产生特异的免疫球蛋白A(Ig A)抗体。用熟地、当归为主的复合多糖口服250mg/Kg体重用于雏鸡,可使雏鸡免疫器官指数明显升高,能使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逆转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上的水平,这也表明中药多糖具有免疫调节剂的作用。
研究表明,黄芪及其活性成分对动物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影响。邱世翠等探讨中药黄芪的强身健体作用,结果表明用黄芪液灌服可显著促进小白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IL-2的产生。Chen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200 mg/kg黄芪多糖及200 mg/kg牛膝多糖,可增加脾细胞NO和IL-2的产量,增强脾细胞增生的剂量依赖性。有试验表明,黄芪多糖能影响断奶仔猪细胞免疫进而可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其中获得最大日增重的添加水平为381-568 mg/kg黄芪多糖,而免疫应答的最佳水平为324-563 mg/kg黄芪多糖。宁勇等对体外培养正常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研究则表明,牛膝多糖能显著诱导单核细胞表达TNF-α和IL-6,增加单核细胞胞质内溶酶体量,从而激活单核细胞、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
2.抑肿瘤作用
多糖能抑制肿瘤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恢复免疫系统的创伤,起到恢复肝功能、增强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从中药复方(人参、白术、获菩、甘草、当归等)中提取的复合多糖可显著抑制荷瘤小鼠体内H22肿瘤的生长,提高荷瘤小鼠脾指数、白细胞数,促进脾内的T, B淋巴细胞增殖,对HeLa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圈。龙须菜多糖、坛紫菜多糖和毛头鬼伞多糖构成的复合多糖对HeLa细胞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QRT-PCR检测表明,复合多糖能提高HeLa细胞中凋亡蛋白酶基因caspase-10, caspase-3表达水平,诱导细胞凋亡。通过牛膝多糖对体外培养的人胸腔巨噬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的调节作用,以及对人胸腔巨噬细胞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诱导作用,探讨牛膝多糖对活化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发现牛膝多糖能上调胸腔巨噬细胞内乳酸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并能显著诱导胸腔巨噬细胞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而且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诱导表达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所以认为牛膝多糖可诱导巨噬细胞表达细胞因子,并对巨噬细胞具有激活作用。
一些多糖对肿瘤细胞有直接作用。刺五加多糖(APS)可强烈抑制体外培养的小鼠S180和人白血病K562细胞的增殖,其EC50分别为0.38g/L和0.28g/L。对肿瘤细胞的直接作用与多种途径有关:①影响细胞膜的生化特性:肿瘤细胞膜唾液酸含量的变化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茯芩多糖在体外对S180、K562有直接抑癌作用,并使肿瘤细胞唾液酸升高,磷脂减少。茯芩多糖(PPS)使S180与K620、K562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发生明显改变,干扰膜的肌醇磷脂代谢,明显抑制磷脂酞肌醇转换。②通过促进抗癌细胞素的分泌、IL-2R受体的表达、LAK前体细胞的增生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③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多糖能使胃癌细胞内的P5基因表达增加和减少bcl-2的表达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
3.抗氧化作用
体内某些抗氧化酶,如超氧物歧化酶(SOD),能与机体代谢所产生的超氧阳离子自由基(O-2)进行歧化反应,将其清除;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能清除细胞内的有害代谢产物,如H2O2、OH-、O-2和RO等。王洪伟等研究发现牛膝多糖可显著提高大鼠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活性,提高大鼠的抗氧化能力。以果蝇为动物模型研究牛膝多糖组分的抗衰老作用,发现小分子量组分可显著地使果蝇平均体重增加,增幅为3.85%-5.47%,并使果蝇平均寿命延长2.61%-3.16%。唐富天等通过灌胃给药南沙参多糖( RAPS)可减轻大鼠60Cor射线辐射损伤,提高50天存活率。减少辐射大鼠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全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说明南沙参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应用黄芪多糖100 mg/kg/d能使黄嘌呤及黄嘌呤氧化酶造成Wistar大鼠离体心脏的氧自由基损伤而导致心脏功能指标明显下降的血流动力学与心肌力学参数恢复正常,说明黄芪多糖可能是通过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促进氧自由基清除起作用。
自由基学说认为,衰老过程可能就是细胞和组织中不断进行着的自由基损伤所致。D-半乳糖可导致动物体内的自由基产生过多而引起衰老。研究发现,枸杞多糖和牛膝多糖能提高经100μmol·L-1H2O2处理的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2BS)细胞的存活率,降低细胞的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阳性率以及丙二醛水平,抑制细胞的单胺氧化酶B(MAO-B)活性,增强SOD活力,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所以,植物多糖在动物体内的抗氧化途径可能有两种:一是直接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二是通过提高动物抗氧化酶活力的间接作用来清除过多自由基。
4.降血糖作用
许多植物多糖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杨宏莉等研究证实,山药多糖可明显提高体外培养的胰岛细胞存活率,改善胰岛功能。研究报道,高剂量浓度的紫心甘薯多糖能有效调节STZ糖尿病大鼠的糖代谢,显著提高肝糖原合成能力,减少葡萄糖的生成,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党参多糖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升高的血糖;升高肝糖元含量和血清胰岛素水平;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血清TC,TG水平,提高血清SOD活性,减少MDA产生;显著抑制小鼠糖异生,有显著改善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诱导的小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结果提示党参多糖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调节血脂代谢,抑制糖异生,促进糖元合成,改善胰岛素抵抗。李国庆等观察牛膝等中草药活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有益气滋阴,活血通络的功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研究表明牛膝多糖能够降低四氧嘧啶和肾上腺素所致小鼠血糖升高,促进糖尿病小鼠肝糖元合成,而对正常小鼠血糖无明显影响。Mao等研究表明高血糖小鼠灌服黄芪多糖能够减少内质网应激反应,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而降低血糖。黄芪多糖降低血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内质网诱导的转录因子6(ATF6)活化,逆转ATF6在细胞内转位,抑制肝脏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高表达,减轻其肝脏内质网应激而发挥胰岛素增敏作用。
促生长作用
研究表明,添加1.5%黄芪粉显著提高了蛋鸡36-70 d和试验全期的产蛋率(P<0.05),300 mg/kg黄芪多糖组显著提高了蛋鸡第70 d鸡蛋蛋白含量(P<0.05)。余亮彬等在生长育肥猪日粮中添加600mg/T的植物多糖,能显著提高日增重,相比对照组而言,饲料转化率提高了17.29%(P<0.05)。日粮中添加0.6%白术粗多糖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平均日增重,还能提高饲料报酬,降低腹泻率。彭颖等使用Hela细胞进行了粘附试验及粘附抑制试验,研究牛膝多糖对大肠埃希菌对细胞的黏附的影响。结果发现牛膝多糖浓度为0.8mg/ml时,对细菌的细胞粘附抑制最为明显,粘附率由(257.0±5.2)个细菌细胞降低到(63.6±3.6)个细菌细胞,牛膝多糖对大肠埃希菌的细胞粘附具有抑制作用,说明牛膝多糖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潜在应用价值。陈清华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0.05%、0.1%、0.15%牛膝多糖,与对照组相比,日增重提高11.80%,19.90%和14.74%(P<0.05),料肉比分别降低12.42%,8.28%,17.75%和14.20%(P< 0.05);结果表明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牛膝多糖能提高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植物多糖能促进动物生长,其机理可能是多糖能有效兴奋胃肠道和促进消化腺酶的分泌,促进血红蛋白、血清蛋白的合成,改善蛋白代谢,提高饲料养分的吸收效率,促进某些酶和激素的分泌,改善动物肠道健康,从而促进物质和能量代谢,改善动物生长性能和饲料报酬。
三、应用前景与展望
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目前在畜牧生产中使用的陆地中草药大概有1000多种,常用的有200多种,植物多糖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抗肿瘤、促进动物生长等作用,在临床上和畜牧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畜牧业生产中将植物多糖开发为绿色环保饲料添加剂,这对真正意义上减少抗生素等药物添加剂在饲料中的使用,推进动物饲料“无抗生素化”或尽量少用抗生素的进程,保证畜产品的安全和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曲马多的临床应用进展分析 篇12
1 临床应用
1.1 镇痛作用
1.1.1 术后镇痛:
曲马多在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作用就是术后镇痛, 而且在胃肠道术后的用药量是吗啡的10%[1]。目前曲马多术后镇痛中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联合用药方面。常用的联合药物包括局麻药、镇吐药和其他中枢性镇痛药。由于服用曲马多后患者容易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因此, 与止吐药的联合使用比较常见。曲马多在成人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应用安全性已经得到了研究证实, 但是在儿童中的临床应用还较少, 在术前基础麻醉的前提下, 小儿硬膜外给予小剂量的曲马多可达到显著的镇痛效果, 并可延长基础麻醉药物的镇痛时间, 并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因此, 曲马多联合其他基础麻醉药物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可有效减少其他基础药物的用量并增强镇痛效果。
1.1.2癌性疼痛和非癌性疼痛:
晚期癌症患者由于长期服用吗啡类止痛药物, 造成严重的依赖性, 但是曲马多的成瘾性较低, 克服了传统镇痛药物的缺点, 因此适用于多种中重度癌晚期患者的镇痛治疗, 并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癌痛止痛治疗的第三阶梯止痛药物。临床研究显示, 每次对肝癌晚期患者使用曲马多1~2片就可以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 且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因此, 曲马多是一种理想的癌症中晚期止痛药物。
1.1.3 分娩镇痛:
分娩时带来的疼痛感不仅会增加分娩的难度, 甚至会给母婴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因此, 医护人员及产妇对分娩中的镇痛越来越重视。曲马多在分娩镇痛中的使用不同于其他疾病镇痛, 需要充分考虑对母婴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临床研究证实, 在分娩过程中, 待产妇宫口直径扩展至2 cm时, 使产妇一次性服用曲马多100 mg能有效缩短分娩时间, 并达到镇痛效果[2]。曲马多在分娩中的镇痛应用, 不会对产妇的子宫收缩产生抑制作用, 并能通过胎盘快速进入血液中达到止痛效果, 而且不会对产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1.2 其他应用
1.2.1 止咳作用:
曲马多除了具有止痛效果之外, 还具有显著的止咳作用, 并可与其他常见止咳药物共同作用于咳者的阿片受体, 抑制咳嗽中枢的作用, 减弱咳嗽反射, 并可增强其中枢下行抑制功能, 抑制咳嗽的发生。
1.2.2 麻醉后寒战:
曲马多对寒战的防治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寒战是实行全身麻醉后的一种常见症状, 发生寒战后, 患者的机体代谢功能会显著增强, 增加耗氧量, 导致心肌缺血, 因此需要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预防麻醉后寒战的发生。曲马多可通过静脉注射或者肌内注射的方式作用于患者的脊髓和大缝核神经细胞, 并且在硬膜外麻醉后的寒战防治效果更加显著, 临床推荐药剂量为1.5 mg/kg, 并且一次给予50~100 mg可有效抑制寒战的发生。
2 规格和用法
曲马多为阿片类药物, 共分为四种常见规格, 分别是胶囊剂、针剂、缓释剂、栓剂, 每种规格的药剂量均不同。一般是采取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或者口服的方式进行, 每次用药量控制在50~100 mg, 每日使用1~3次即可, 每日的药剂总量不得超过400 mg。
3 注意事项
3.1 不良反应:
服用曲马多后, 服用者可能出现盗汗、恶心、眩晕等其他现象;与酒精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共同服用可能会导致急性中毒的发生;对阿片类药物过敏的人群应根据医师指导合理用药。
3.2 曲马多成瘾分析:
曲马多成瘾性较低, 过量服用和不遵医师指导的用药仍然会造成一定的依赖性, 但是这种依赖程度并不会造成严重的成瘾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正常人每日服用曲马多超过200 mg, 大约半年之后会对该药物产生依赖性, 如果每日服用量超过300 mg, 成瘾时间还会大大缩短, 并导致服用者中枢神经持续性兴奋, 抑制呼吸功能, 因此, 医学界关于曲马多的成瘾性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并不能完全忽视其成瘾性[3]。有些戒毒专家认为, 曲马多成瘾性的解除比戒毒的难度还大, 并采用美沙酮来治疗曲马多成瘾患者, 其实这种极端的言论是没有理论支持的, 有些医疗机构利用镇静安眠药来治疗曲马多成瘾, 不但效果不理想, 而且还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4 小结
曲马多是一种新型的阿片类镇痛药物, 可作用于患者的中枢神经, 达到显著的镇痛效果, 临床实践中多用于术后镇痛、癌性疼痛和非癌性疼痛以及分娩镇痛中, 除此之外, 还可用于止咳和防治麻醉后的寒战, 与其他中枢神经镇痛药物相比, 服用者成瘾性较低, 而且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是一种理想的镇痛药物。但是曲马多并不是适合所有患者, 服用后还可能出现一些不适症状, 因此应当在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摘要:曲马多是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常用中枢性镇痛药物, 长期服用也不会使服用者对该药物产生较大的耐药性和成瘾性, 与其他药物相比, 服用者无明显的尿潴留和胃肠道反应,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术后镇痛、分娩镇痛和癌症止痛中。随着曲马多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 研究发现曲马多在抗寒和镇咳等其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曲马多,镇痛,止咳
参考文献
[1]全伟斌, 劳诚毅, 朱云峰, 等.硫酸镁和曲马多预防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患者术中寒战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 2012, 23 (23) :52-53.
[2]王晓宁, 刘丽, 汪润, 等.低剂量曲马多预处理对剖宫产术麻醉后寒战的影响[J].中国医药, 2012, 7 (12) :1578-1580.
【临床应用进展】推荐阅读:
氯吡格雷临床应用进展10-07
临床用药进展08-04
弱视临床治疗进展05-16
临床研究进展09-19
并发症临床进展11-04
临床护理教学研究进展07-22
心绞痛的临床治疗进展05-19
应用进展09-02
应用及进展08-29
H型高血压的临床进展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