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研究(精选12篇)
临床应用研究 篇1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项分化能力的细胞, 它不仅可以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以构成机体各种复杂的组织器官, 还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维持自身群体的稳定。至今, 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上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小剂量纯化的造血干细胞足以使患者骨髓再生;成熟的神经系统中存在的干细胞, 在诱导作用下可增殖和定向分化, 用于骨髓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干细胞的研究不仅为生物学和基础医学提供了更深入的视角, 也为临床上的许多疾病带来了希望。文中从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两个方面对干细胞的研究历程及现状进行了阐述, 并从生殖医学领域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组织修复治疗等方面对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以期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干细胞的分类
1.1 根据发育阶段
1.1.1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 (embr yoni c st em cel l s, ESCs) 是早期胚胎 (原肠胚期之前) 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 作为一种全能性、无限增殖的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具有形成所有类型细胞的潜能。胚胎干细胞包括ES细胞 (胚胎干细胞, Embryonic St em Cel l) 和EG细胞 (胚胎生殖干细胞, Embryonic Germ Cell) 。
1.1.2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 (adult st em cells, ASCs) 包括造血干细胞 (Hemat opoiet ic st em cells, HSCs) 、神经干细胞 (Neur al St em Ce1 1 s, NSCs) 、表皮干细胞 (EPi dexmi s St em Cel l s, ESCs)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 chymal St em Cells, MSCs) 等,
1.2根据发育潜能
可将干细胞分为3 类:①全能干细胞 (t ot ipot ent st em cell, TSC) , 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如受精卵;②多能干细胞 (pluripot ent st em cel l , PSC) , 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如胚胎干细胞;③单能 (专能) 干细胞 (unipot ent st em cell, USC) , 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 如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其中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induced l ur i pot ent st em cel l s, i PScel l s) 是源于成熟体细胞诱导演变成具有胚胎干细胞的全能分化潜能细胞。
2 干细胞的研究历程及现状
关于干细胞的研究和如何利用已经成为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胚胎干细胞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而成体干细胞自我更新的能力强, 又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可进行自体移植, 是细胞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尤其是干细胞可塑性的不断发现, 更是给相关疑难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曙光。
2.1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 年代, 最早源于对畸胎瘤的研究。 2001 年美国国立卫生院根据Aust i n Smi t h对小鼠ESCs细胞的研究, 对其概念提出了一系列标准。目前胚胎干细胞培育精子的研究已获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而利用干细胞培养“人造精子”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年来, 日本研究人员已成功将实验小鼠胚胎干细胞转化为正常精子, 并最终培育出正常且具有生殖能力的小鼠。
2.2 成体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2.2.1 神经干细胞作为一种神经祖细胞, 神经干细胞广泛分布于胚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一定条件下, 它可增值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 而在正常状况下处于静息状态。自20 世纪90 年代科学家们成功分离培养出神经干细胞后, 利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就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神经干细胞的功能还可延伸到药物检测方面, 对判断药物有效性、检测毒性有一定的作用。
2.2.2 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最早被人们所认识的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成体特定的组织中, 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 并且能分化成具特定功能细胞能力的, 例如: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19 世纪仅是生理学家们的一个抽象的推理, 却一直没有证明它存在的直接证据, 临床医学也不知有什么造血干细胞缺陷的疾病, 更没有利用造血干细胞进行治疗疾病的理念。直至20 世纪70 年代, 深入的基础研究开始证实造血祖细胞的存在, 并推论骨髓移植重建造血的成功是因为植入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于是“骨髓移植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理念开始被广泛公认。
2.2.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用于定义非血的各种成人干细胞, 虽然并不明确不同组织间充质干细胞是否相同。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骨髓基质, 也来源于其他组织, 已经从脂肪组织、胎盘、肺、骨髓、脐带等中分离到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组织, 可提供营养支持且调节先天免疫反应。目前, 国内外已将MSCs应用于临床治疗, 而脐带MSCs有望被大规模应用于临床研究。
3 干细胞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展望
3.1 在生殖医学邻域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对成体干细胞的研究在男性生殖领域仍处在初级阶段, 但即便如此, 干细胞研究被寄予的期望依然很高, 希望通过干细胞移植技术重塑精子发生过程, 或制造的人工替代产品对机体进行修复, 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3.2 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将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即对自体同种、异体或异种的有功能的细胞进行加工处理后, 移植到患者的脊髓或脑内的特定区域, 从而治疗某种神经疾病的方法。近年研究发现, 采用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脑部疾病时, 可准确计算植入细胞的数量, 并重复注射。此外, 该技术不仅定位准, 且对宿主脑区破坏小, 而且还可以混合使用不同类型及脑区的细胞。
3.3 在组织修复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以修复组织器官为目的, 将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已成为现实, 可逐渐应用到组织修复治疗中来。
3.4 药物筛选
干细胞可以经体外定向诱导, 为人类提供各种组织类型的人体细胞, 而目前用于药物筛选实验的细胞都来源于动物细胞或癌细胞这样非正常人体细胞。虽然干细胞的应用不会完全取代整个动物或人体实验, 但可使得更多类型的细胞实验成为可能, 从而保证药品研制的过程更为有效。
4 小结
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科研课题, 干细胞的定向分化研究中有关干细胞定向分化的条件和机制目前还尚未完全弄清楚, 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干细胞应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从而加快从“药物治疗时代”向“细胞治疗时代”跨越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吴清法, 王立生, 吴祖泽.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临床应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002 (3) :213-217.
[2]李凌松, 朱建健, 杜仪琴, 等.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J].生理科学进展, 2001 (2) :138-140.
[3]岳丽玲, 于海涛, 郑立红.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前景[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5 (1) :4-5.
[4]付小兵, 程飚.成体干细胞研究及其可能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27) :1878-1880.
[5]许怡薇, 冯凯, 石炳毅.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其前景[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36) :7163-7166.
[6]刘辉.神经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前景[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0 (1) :10-12.
临床应用研究 篇2
牙体种植技术临床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国内外应用情况
我国在5000年前已有人造牙根的种植记载;真正用于临床在近10多年。在70年代后期各国开始了种植牙研究,在8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临床并在欧美等国形成热朝,目前已进入成熟期,大多数报道5年的成功率已在90%以上。在我国于80年代后期才开始研究,90年代初由华西医大种植中心向全国进行推广,近年来在这个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的研究日益广泛而且研究的内容广而深;分别在种植体的设计、种植体表面处理方法、种植手术技巧、种植后“袖口”上皮感染问题、种植后骨吸收程度、和种植义齿的修复方法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尚需解决。种植牙优点
1.够修复无法用固定或活动义齿修复的病例;
2防止缺牙后牙槽骨继续萎缩;避免在固定修复时磨损真牙及减轻真牙的负荷; 3不必使用卡环或基托,达到舒适、美观的修复效果;可完美地恢复咀嚼功能; 4 病人犹如重获真牙等。
5种植牙不仅可以修复单颗或多颗缺牙,其对全口缺牙又固位不好或黏膜较薄不能耐受全口义齿的患者,也是最好的选择。通常情况下,由植入种植体至最终修复完成,需3-4 个月时间(在此期间可有临时修复体)。随着科技进步,操作技术的改进和使用材料的发展更新,拔牙后进行即刻种植和即刻修复也已经成为现实,但这些要由医生检查后视牙齿的具体情况才能确定。
二、即刻种植体的应用
国外报道成功率在85%左右,在应用过程中采用了引导骨再生术,加入植骨材料,如HA 或生物陶瓷、自体骨、脱钙冻干骨。以及骨生长因子的应用。种植体在植入骨中的应用,这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方面获得成功,但仅仅在试验过程中,推广仍有一定困难。磁性种植体的基础研究,在种植体的颈部加上磁性材料,用于制作各种义齿。种植体的表面处理方法的改进,包括表面喷涂HA 或生物陶瓷、生物氧化处理、以及复合材料的应用(如HA+BMP),另外,在种植体表面粗糙化或形成微孔有利于骨整合的形成。种植义齿附着体的设计和临床应用,目前已成为种植牙发展的一个方向,国外对这方面的材料和设计形态研究的比较多,有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种,后者又可分为球形连接和杆式连接。也有天然牙与种植牙根结合的报道。
三、实施方案
种植牙的治疗过程主要分为2个大的步骤:
第一步:医生会详细咨询患者的病史,健康状况,并做全身和口腔的必要检查,1.口腔全景X 片检查、测血压、查血常规及传染病检查等等,2.了解缺失牙区的骨质和骨量,以确定是否适合手术,再制订相关的方案。手术方案已定,即在专门的无菌室,在局麻下,用特制专用种植机,在牙槽骨上制备孔洞,然后将人工材料制作的种植体植入上颌或下颌缺牙部位的牙槽骨内,再将牙骨床内严密缝合。7~10天拆线后,原先戴着的假牙经医生调整后仍可继续佩戴,所以不影响外观与生活。接下来就是进入骨愈合期,等待第二次手术。种植体植入后,上颌一般6个月、下颌一般3个月的骨愈合期,若植入时进行了植骨等手术,骨愈合期则相应延长
第二步: 4~6个月后,再在局麻下用特制的手术器械在植入种植体相对应的牙龈上旋切一个小口,暴露种植体上端后,安装愈合基台(即使植入颌骨的种植体穿出牙龈),伤口不用缝合,软组织会在3周内成形。当软组织袖口成形后,医生会用一永久性基台替换下愈合基台。7~10天后即可修复取模,制作种植桥架与义齿。这个过程一般10天左右。
四、手术后护理
1.伤口上的纱条轻轻咬半小时到1小时吐去,麻药作用过后可进(温或较凉)流质或软食,餐后轻轻漱口,再用漱口水含漱一会儿,以保持口腔清洁;
2.术后不要激烈运动,不开车、不饮酒和不洗热水澡,睡觉枕头稍垫高;伤口稍有水肿和疼痛属于正常现象。
3.稍有疼痛可服用止痛药; 4.术后服用抗生素3-5天。5.7~10天后拆线,一般情况下14天内不要戴假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假牙不能压迫种植手术区牙龈和暴露的愈合帽;
6.术后如出现疼痛剧烈、肿胀,及时到医院复诊。
五、严格掌握牙体种植适应症及禁忌症。【一】适应证
1.全身健康,局部牙槽骨丰满,咬合关系良好。
2.少数或多数牙缺失,不愿作常规义齿修复者。
3.后牙游离缺失,在缺牙区的远端植入种植体,可适合做双端固定桥。
4.无牙颌患者,牙槽骨条件差。【二】禁忌证
1.有全身重要脏器的疾病,年龄在70岁以上。
2.口腔卫生差,有牙周疾病。3.颌骨疾病。
4.有错合畸形的患者、上中切牙间隙大,缺隙过小的患者。5.有心理障碍的因素存在。六牙体种植并发症、1.创口裂开、再缝合。
2.出血。找出出血原因,对症处理。
3.下唇麻木、牌曲面断层片,查看种植体种植位置,是否压迫了神经,如压迫可取出植体从新植入。
4.窦腔粘膜穿通、取出植体。
5.感染、术后预防用药3-5天、同时保持口腔卫生。6.牙龈炎、术前进行全口洁治。局部上药。7.牙龈增生。
8.种植体创伤、术中医生动作要轻柔。
七、技术路线
经过全身及口腔颌面口内检查后,适应手术者再进行
术前测量,口内测量:用游离标尺测量牙槽骨的实际厚度。>5mm.X全景片,了解牙槽骨的高度和神经的关系(应注意有1:1.26的放大)。模型测量
模型外科:对选择种植体、手术植体植入方向、骨钻孔方向应与植体方向有一致。手术要点:牙龈切开:应避开种植体的植入孔部位。暴露牙槽骨:仅仅剥离钻孔区和唇颊侧牙槽骨。
钻孔:注意方向、转速、深度,必须在冷却的情况下,间断地进行。
安置种植体的要求:种植体长度与钻孔大小与深度一致,种植体上端与牙槽骨表面平齐。缝合:应严密缝合,不能暴露种植体。术后处理:抗炎、激素、局部清洁。一般2-3周可以制作暂时性义齿,3-6个月后再次手术,行冠部修复。修复要求:暴露种植桩的龈缘部分有利于自洁;减轻合力,防止早接触的存在。
八、人员基本要求
口腔牙体种植诊疗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口腔专业。
2.有5年以上口腔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口腔种植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4.具有良好的口腔科操作训练基础,熟知口腔及牙体解剖和手术操作步骤,具有丰富的种植手术的经验能处理术中并发症和手术意外
5.熟悉种植设备和机械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能及时排除故障
6.熟练掌握种植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的防治 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1.一名经过正规培训的护士,熟悉种植操作的配合 2.3-4名配合默契的手术操作小组
3.一名从事种植器械的清理、隔离、消毒的人员 4.负责种植器械日常维护的管理人员 5.负责种植设备维修人员 6.院感监控一名
7.应当经过口腔种植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九、与其他医疗技术治疗同种疾病的比较:
传统方法镶装的假牙,由于没有牙根的支持,全口假牙及基托是在牙槽嵴上,靠口腔唾液的吸附,牙槽嵴黏膜直接受力;而部分缺牙镶装的假牙,多靠邻牙的支持,在邻牙上需作卡环固位或切割邻牙作牙套固位,邻牙易受损伤。种植牙由于在患者的颌骨里种植人工牙根(即种植体),则是以颌骨和种植体作为支持和固位。比起传统假牙种植牙有以下优点 1.固位好,比传统假牙戴得稳固、牢靠。
2.咀嚼效率较传统假牙有大幅度提高,酷似真牙。
3.种植牙因假牙基托小,全固定式种植体甚至无基托,所以美观舒适,无异物感,对发音影响小。
内关公孙配伍临床应用研究 篇3
关键词:内关 公孙 配伍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94-01
在医学上针灸法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其疗效也尤为明显。在临床医学上对内关与公孙应用以及单穴治疗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内关公孙两穴配伍临床研究还较少。事实上,内关主要涉及到清泄心胸中的郁热,让体内的水逆之气下行;而公孙且是以调理脾胃为主,主要以升举清阳。这二者配伍使用,贯通上下理气健脾,最后在胃、胸、心之处相合,因此内关公孙配伍治疗胃、胸以及心方面的疾病相当有效率。本文就是针对几个方面的疾病各选择46例,分为两组进行比较研究,最后还对其他疾病治疗进行研究。
1 对胸、心、胃疾病临床应用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本文所用资料是从某院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到相关科室医治患者46例,其中分为了原发性低血压与不稳定心绞痛两种疾病。其中原发性低血压疾病,属于中医的心病气虚,因心与血管机能活动衰弱致使心脏推动力下降,导致血管中的血液降低所致。本研究中原发性低血压46例,不稳定心绞痛也为46例。
1.1.2 方法。 将每种患者都分为两组。原发性低血压划分为两组,每23人为一组,比较组采用内关公孙配伍治疗法进行治疗,用电针刺激双侧公孙穴、内关穴;另一组也由23人组成,采用中药内服八珍汤进行治疗。
同样不稳定性心绞痛也是划分为两组,比较组由23人组成,基常规西医治疗上采用针刺公孙、内关穴进行治疗;另一组也是由23人组成对照组,仅仅使用西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1.2 结果。在原发性低血压临川研究之中,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治疗,通过观察发现内关公孙两穴对感受器的作用较为敏感,该敏感再经过神经系统导入心脏以及周围血管中的植物神经,能够有效的增强心血管舒缩功能,加强心脏排血量,增强血管壁产生出来的压力,最后经过统计发现治疗组治疗效率达到了98%,远远超过了对比组。
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上,对照组仅仅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而比较组在采用西医治疗同时采用内关公孙穴配伍治疗;通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显示采用内关公孙配伍方式治疗,大大降低了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由此可以见在心脏疾病上,采用内关公孙配伍有效的调节了心脏的气血盛衰,健脾生血的功能。
1.3 内关公孙配伍治疗痛症。痛症方面的疾病较多,比如记性腹痛、胃痛等,采用针刺内关公孙等相应的穴位,对痛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从很多临床观察和记录显示,采用针刺内关公孙配伍方法治疗痛症,其疗效十分显著。下面将胃痛作为案例:
从某院近两年来收治的病人中抽取46例作为案例,按照每组23人分成两组,一组是对照组,一组是比较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结合针刺内关公孙配伍疗法,比较组仅仅采用651-2与胃复安结合治疗,经过治疗观察发现两组在临床上表现都教好,改善都较大,胃痛均减轻或者消失,仅从治疗上来看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将两者的副作用进行比较,发现比较组治疗方便、经济、安全,患者容易医治。
事实上不仅仅治疗胃痛病,对于其他疾病比如急性腹痛病人,采用针刺内关公孙配伍治疗方法,其止痛的效果十分显著,几乎是针到痛除。主要是因为采用针刺内关公孙配伍能有效行气活血、疏调肠胃进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1.4 利用内关公孙配伍的平冲降逆效果治疗疾病。针刺内关公孙配伍还具有平冲降逆之功效,可以治疗许多方面的疾病,比如食管癌梗阻、呃逆、妊娠呕吐等疾病,某医院对结核性脑炎进行临床研究,采用了20例作为实证,12例作为虚证,经过内关公孙配伍治疗之后,实证全部表现出较好的疗效,虚证有10例得到较好疗效。其中没有疗效的两例均为呃逆,这是因为造成呃逆源自于疾病较为严重阶段,这个时候病势已经表现为危重了,中医上称为“土败胃绝”,针刺的治疗效果也没多大效果了。
2 临床研究表明内关公孙配伍治疗机理
通过内关公孙配伍对心、胸、胃的治疗现实,该疗法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在治疗肠胃上的疾病时能够抑制胃酸分泌,还能增强肠液分泌;而且采用内关公孙配伍能够加强小肠的蠕动,能够调节小肠的运动。通过采用动物做实验发现,刺激动物内脏中的大神经能够诱发出痛反应,但是针刺公孙穴位能够抑制痛反应。而且用针刺内关能够抑制胃酸的分泌,能够调整肠运动,进而让肠胃的功能正常化。
3 结论
在针灸治疗学上,内关公孙配伍属于对穴,该疗法依据两穴之前互相关系,经过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观察提炼出基础穴位。通过现代实验表明,只有把握两穴之间的规律和原理,内关公孙配伍才会更深刻与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钟鸿.内关公孙配伍的临床应用于现代研究概况[J].针灸经络,2004(6):360~362
[2] 石奇松.针刺公孙、内关穴对不稳定心绞痛高危患者预后的影响[J].鲜花现代医药,2003(4):350~351
[3] 钟鸿.内关公孙穴引用及其机理研究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46~348
临床应用研究 篇4
1莪术油的化学成分
莪术中主要含有挥发油、姜黄素以及多糖类成分。当前,对莪术化学成分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挥发油。莪术油是蓬莪术、广西莪术和温郁金根茎的挥发成分。莪术根茎中含挥发油约1%~2.5%,为多种倍半萜类,主要以莪术醇、榄香烯、莪术酮、和莪术二酮为主[2]。榄香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主要成分为β-榄香烯,其化学名为1-甲基-1-乙烯基-2,4-二异丙基环己烷,分子式为C15H24,相对分子量为204,另外还含有少量的δ-榄香烯及γ-榄香烯。另外,莪术油中还含有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随着对莪术油研究的不断进展,李国栋等[3]发现其中还含有莪术烯、焦莪术酮、异莪术醇、原莪术醇、去氧莪术酮、呋喃二莪术酮、蒎烯、樟烯、樟脑、异龙脑、龙脑、桉油精、吉马酮、异呋吉马酮等多种成分。周欣等[4]利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对蓬莪术的化学成分作了研究,结果发现,蓬莪术的SFE提取物有87个,已鉴定出4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68.62%,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单萜烯类、倍半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其中主要的萜类化合物为蒎烯、1,8-桉叶油素、萜品醇、樟脑、龙脑等活性有效成分。SFE提取物中莪术酮含量是22.9%,莪术烯醇体积分数是21.12%,莪术二酮体积分数是1.29%。在高沸点处,SFE还提取出采用SD几乎未提取出的3种化合物(体积分数为20.65%),在质谱谱库中未能检索到这3种化合物的结构式和分子式。彭炳先等[5]通过石油醚提取,对产于四川的蓬莪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纯化得到5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数据测试和波谱技术分析并与文献对照,确定其结构分别为莪术酮、莪术烯醇、异莪术烯醇、吉马酮、β-谷甾醇。黄可新等[6]采用溶剂提取,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粗分,硅胶柱及薄层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物理、化学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莪二酮、新莪二酮、莪术醇、四甲基吡嗪、(R)-(+)-1,2-十六烷二醇。其中新莪二酮和(R)-(+)-1,2-十六烷二醇是首次从温莪术中分离获得,后者也是姜黄属植物中首次报道。孙秀燕等[7]同样采用超临界流体CO2萃取(SFE-CO2)技术提取温莪术Curcum a wenyujin Y.H.Chen et C.L ing挥发油,结果分离得到5个环状含氧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蓬莪术环二烯(Ⅰ)(furanodiene)、莪术二酮(Ⅱ)(curdione)、莪术双环烯酮(Ⅲ)(curcumenone)、(4S,5S)大牻牛儿酮4,5环氧化物(Ⅳ)[(4S,5S)-germacrone-4,5-epoxide]、莪术烯(V)(curzerene);其中蓬莪术环二烯含量约占莪术油30%,且莪术双环烯酮是首次从温莪术中得到。
2莪术油的药学作用
莪术油的药学作用主要是从药理学、药动学和毒理学方面进行的。目前,这3个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较大的进展。
2.1药理学
2.1.1抗肿瘤
抗肿瘤是莪术油最主要的药理作用,其主要活性成分为莪术醇和β-榄香烯。药理学及临床研究证明,榄香烯是一种疗效确切的非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且其抗癌作用还有一定的特异性,如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IC50多为20~50μg/ml,而对人外周血白细胞的IC50>250μg/ml[8]目前,关于莪术油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主要认为有如下几种:
(1)对细胞的直接毒害作用[9]:莪术油及其提取物β-榄香烯对L615白血病细胞均有直接毒害作用,均可致肿瘤细胞变性坏死,且有一定的灭能活性。刘君怡[10]研究认为,莪术醇和莪术二酮可以直接作用于癌细胞,对其进行破坏毒化作用,对早期宫颈癌的治愈和三尖杉治疗白血病的疗效相似。
(2)诱导肿瘤细胞凋亡[11]:榄香烯能阻滞肿瘤细胞从S期进入G2+M期,抑制其增殖并迅速诱导其凋亡。杨骅等[11]研究发现,榄香烯不同于一般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而具有抗代谢化疗药物相似的特征,对多种肿瘤细胞,特别是HL-60细胞的生长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肿瘤细胞DNA和RNA的合成,阻滞细胞从S期进入G2+M期,降低肿瘤细胞的分裂能力,诱导癌细胞凋亡。邹丽娟等[12]采用人白血病细胞株K 562细胞,应用MTT法、Hoechst33342和PI荧光染色法及流式细胞术分析法,检测β-榄香烯乳剂对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时发现β-榄香烯明显抑制K 562细胞的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并且随药物浓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对肿瘤细胞的这种抑制作用增强。同样杨骅等[11]也研究表明榄香烯能明显抑制白血病HL-60和K562细胞的生长,对HL-60细胞的半数生长的抑制剂量(IC50)为27.5μg/ml,对K563的IC50为81μg/ml,而对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PBL)的IC50为254.3μg/ml。流式细胞术证实,榄香烯能阻滞肿瘤细胞从S期进入G2+M期,并诱发其细胞凋亡。DNA凝胶电泳及透射电镜超缩结构观察都发现榄香烯诱发肿瘤细胞凋亡所导致的生化与形态变化。
(3)增强机体免疫功能[13]:莪术能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并对非特异性免疫有直接或间接作用。榄香烯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免疫系统具有保护和促进的作用,具体表现为:①改变或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诱发或促进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钱振超等[14]用莪术油或榄香烯处理制备的瘤苗进行主动免疫,能诱发明显的免疫保护效应,具有肿瘤特异性,并能通过免疫脾细胞继承性转递。②增强和提高机体的免疫细胞功能。榄香烯能显著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增强其免疫功能,对辅助性T细胞和杀伤/抑制性T细胞均有促进作用。陈剑群等[15]将榄香烯应用于临床后,恶性肿瘤患者T3、T4亚群升高,T3/T4比值失调有所改善,从而促进了细胞的免疫功能。吴晓翠[17]用配合放疗对中晚期恶性肿瘤30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治疗前后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总数,治疗组有显著性改变,而对照组却无显著性变化。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明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大的促进作用。③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红细胞免疫在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阻遏作用。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明显降低,楼建刚等[16]应用榄香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30例,结果显示,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E-C3bRR)明显增高,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E-ICR)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明显降低,说明榄香烯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4)通过影响蛋白质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增值:石灵春等[19]通过建立小鼠HepA肝癌模型,进行了莪术油抑癌试验,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的表达,探讨了莪术油抑制小鼠肝癌的分子机理,结果发现,莪术油可能是通过下调cyclinD1的表达,抑制PCNA的阳性表达率,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汪伟民等[20]采用Lewis肺癌瘤小鼠腹水于小鼠右腋皮下接种造模,以5-Fu做阳性对照,观察小鼠瘤重,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的表达,结果表明,莪术油能有效抑制Lewis肺癌细胞,抑制细胞增殖,上调RB蛋白表达是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之一。
(5)抑制肿瘤细胞异常增殖[21]:莪术油能降低小鼠HepA肝癌细胞的DNA吸光度值,核面积及DNA指数,提高肿瘤细胞中二倍体细胞比例,降低超五倍体比例。
(6)影响癌细胞的核酸代谢[22]:β-榄香烯能使艾氏腹水癌细胞核酸含量明显减少,并对RNA聚合酶有明显抑制作用且能与DNA结合。
(7)增强瘤苗的主动免疫效应[23]:莪术油和β-榄香烯的L615瘤苗主动免疫能诱发免疫保护效应,后者具有肿瘤特异性,且β-榄香烯瘤苗的免疫保护效应可因化学药物或病毒复合处理而增强。蒋晓山[18]用NDV(新城鸡疫病毒)/β-榄香烯联合处理的肿瘤细胞疫苗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36例肿瘤术后患者,结果:瘤苗治疗后患者外周成熟T淋巴细胞及ODT4细胞数增加,而ODT8细胞数减少,对ODT4/ODT8比值有明显提升作用。
(8)拮抗致癌效应:李应东[24]观察了莪术和硫酸镍诱发大鼠鼻咽癌前病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莪术和硫酸镍同时喂大鼠,其癌前病变发生率及病灶数目明显低于单用硫酸镍灌喂模型组。提示莪术有一定的拮抗致癌效应,其拮抗作用与计量有关。李应东等[25]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大鼠灌喂硫酸镍及莪术后大鼠心脏、肝脏内微量元素锰、镍的含量。结果表明,镍水大鼠心脏内镍含量高于对照组和莪术组(P<0.05),提示,莪术可促进大鼠体内锰的吸收及储存,对抗因灌喂硫酸镍引起的大鼠体内锰缺失,从而拮抗硫酸镍诱癌作用。
(9)影响癌细胞膜电位[26]:莪术醇作用于癌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改变通道蛋白的通透性使膜电位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细胞代谢,最终杀死癌细胞。
(10)提高SOD的活性:研究表明,肿瘤患者体内SOD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许洪升等[27]给脑肿瘤患者静脉滴注榄香烯乳后,血清中的SOD活性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估计榄香烯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患者体内的SOD活性,清除自由基造成的伤害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增殖。
2.1.2抗血栓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莪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药理作用。李林等[28]通过体外血小板聚集、大鼠血瘀模型血液流变性及凝血试验,对莪术不同提取物的活血化瘀作用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莪术不同提取物均具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及调节血液流变性作用,其中以乙酸乙酯、氯仿提取物活性最强。通过研究榄香烯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认为其抗血栓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途径而促进前列腺素PGI2合成或减少TXA2生成及干扰血小板内cAMP或Ca2+而产生。另外,莪术油能改变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还原黏度等血液流变学参数,防止血小板聚集而抑制血栓形成。
2.1.3抗菌、抗病毒
莪术油中的主要成分莪术醇在试管内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的生长,同时,莪术挥发油还有一定的抗念珠菌的作用,魏玉平等[29]采用微量稀释法以莪术挥发油对62株念珠菌进行体外药敏实验,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FC),同时以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作为质控药物,结果发现,莪术挥发油在体外对临床常见6种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且对各菌种的抑制作用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此外,莪术油对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有直接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A1,A3型有直接灭活作用。夏泉等[30]以流感病毒和小鼠感染RSV肺炎模型,观察了莪术油体外和胃肠给药的抗病毒作用,结果发现,莪术油有抗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能明显减轻感染病毒的动物的肺部感染体征,对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有明显抑制作用,减轻小鼠病毒性肺病变,口服给药能有效地抑制病毒性肺病变的发展。另外,对其它病毒如风疹、水痘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同时可能对副流感病毒、副黏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也有抑制作用,但需要进一步实验研究验证。
2.1.3体外抗炎作用
孙秀燕等[7]以藁本内酯为对照研究了从莪术油中分离的5个含氧倍半萜类化合物对THP-1细胞分泌TNFα因子的抑制作用[THP-1细胞是由人组织细胞瘤变的单核细胞,它与人的巨噬细胞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上十分相近,因此,用THP-1细胞来观察药物对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TNFα为内源性炎症介质,是诱导局部炎症(如关节炎)作用发生的关键性细胞因子之一。],试验结果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温莪术中分离的5个含氧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蓬莪术环二烯和莪术烯有较强的体外抗炎作用,对THP-1细胞分泌TNFα因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它3个化合物活性较弱。蓬莪术环二烯和莪术烯的抗炎作用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
2.1.4抗癫痫作用
王砚等[31]采用回苏灵和氨基脲所致癫痫、最大电休克发作等惊厥指标以及小鼠自主活动对莪术油的抗癫痫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莪术油500mg/kg、300mg/kg能对抗小鼠电休克和回苏灵、氨基脲的化学致惊作用,说明莪术油能对抗多种实验性动物惊厥。
2.1.5抗前列腺增生作用
陈志强等[32]对莪术油经血管介入Beagle犬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莪术油经血管介入Beagle犬前列腺增生症(BPH)是有效的、安全的和可行的。
2.1.6拮抗致突变作用
为了进一步探寻莪术的抗肿瘤作用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李应东等[33]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大鼠肝微粒体酶突变实验及突变抑制实验对莪术的致突变性以及其抑制2-氨基芴(2-AF)致突变物作用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莪术醇提取物剂量在(0.15~30.0)g(原药重)/皿的范围内均未见有致突变性;莪术醇提取物具有明显抑制2-AF诱导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作用,并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2.2药动学
3H-莪术醇[34]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大鼠灌胃5 920kBq(160μC1·kg-1)后5min血浆中即有放射性,15min达高峰,lh血浆放射性仍能维持较高水平,其消除半衰期tl/2为11.5h。大鼠静注3H-莪术醇(1 481.48kBq·kg-1)后血浆药时曲线呈快α慢β两相,其tl/2分别为33min和12.5h,故本品在体内分布快而消除慢。体内分布以肝、肾最高,且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在肿瘤组织的分布与其它组织无明显差别。其主要消除途径为肾排泄,胆汁排泄为另一条重要途径,但由于存在肠肝循环,使相当一部分药物在肠道被重吸收。
2.3毒理学
各单位报道的莪术油制剂急性毒性的LD50有一定差异,但剂量均较大。亚急性毒性试验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病理切片各组织均未见异常,说明莪术油是低毒、安全的药物。顾康生等[35]探讨了β-榄香烯是否具有遗传毒性,为临床安全应用该药抗肿瘤提供依据,选用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SCE)作为遗传毒理指标,发现3组剂量的β-榄香烯诱发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引起SCE频率的升高。李应东[36]就中药莪术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及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用高于临床常用最大剂量2~4倍的莪术煎液喂小鼠,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及骨髓细胞SCE频率均未增高,说明莪术油作为抗肿瘤药物,没有遗传毒性,可在临床广泛使用。
临床应用中,莪术油制剂输注或局部注射会引起刺激性疼痛或静脉炎,静注过快会出现胸闷、面部潮红、呼吸困难等症。另有个案报道,莪术油制剂引起消化道出血及过敏反应,极个别患者转氨酶曾一度升高,但停药不久即恢复正常。上述反应一般不须作特殊处理,多半会自然消失,也可相应作对症预防或治疗。
3临床应用
莪术油的相关制剂目前在临床上运用广泛,主要包括注射液、滴眼液、软膏剂、乳剂、栓剂、霜剂、胶丸、β-环糊精包合物、微球及栓塞等。
3.1莪术油注射液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是《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新收载的抗病毒药,临床上常与抗菌药合用。冉萍等[37]对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在儿科方面的应用做了综述,为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参考。王新生等[38]报道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肺炎,以病毒唑为对照,结果表明,两组在退热时间、喘憋、咳嗽消失方面均有明显差异,莪术油治疗组明显优于病毒唑组。杨丽华等[39]报道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与利巴韦林在治疗小儿病毒性感染中的比较,结果显示二者在退热时间、症状和体症恢复上无显著性差异,疗效相仿。陈敏等[40]报道,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小儿柯萨奇CoxB病毒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优于阿昔洛韦。解传桃等[41]观察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思密达治疗急性水样腹泻的疗效,随机将急性水样腹泻患儿12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3例。两组均按脱水情况补液;治疗组静脉滴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10 ml/(kg·d),1次/d和口服思密达,对照组静脉滴注病毒唑10mg/(kg·d),1次/d,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3%,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1例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最后说明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思密达治疗急性水样腹泻安全有效。侯菊生教授[42]应用颈动脉灌注,静脉及局部给药等方法治疗122例颅内恶性肿瘤病人,有效率高达58.97%,且疗效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综合治疗及抗肿瘤药物ACNu、BCNu和VM26的效果,说明莪术油中的榄香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对治疗颅内恶性肿瘤非常有效。开辟了颅内恶性肿瘤治疗及预防复发的新途径。
3.2莪术油滴眼液
张辉等[43]采用莪术油、吐温80、羟苯乙酯等制备了莪术油滴眼液,用于治疗病毒性角膜炎(HSK)及流行性角膜炎(EKC),结果治疗HSK85例,有效率为95.11%,治疗EKC71例,有效率为100%,与阿昔洛韦无显著性差异;而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32例HSK患者,用莪术油滴眼液治疗2周后,治愈24例,好转5例,无效3例,治愈率80%,有效率90.16%,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及局部刺激性。杨卫民等[44]报道莪术油滴眼液治疗单纯庖疹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显示莪术油滴眼液对浅层HSK治愈率为91.8%,效率为95.9%,平均疗程15.3d,高于无环鸟苷83.7%的治愈率,短于无环鸟苷20.9d的疗程,且莪术油治疗的病例未见不良反应。徐建泓等[45]拟了解莪术油滴眼液(ZTO)体内外抗菌、抗病毒效果。实验结果显示,ZTO完全抑制HSV-1和ADV-3对细胞CPE的最低浓度均为64μg/ml;ZTO对50株革兰阳性菌MIC90和MBC值分别为128μg/ml和256μg/ml,对100株革兰阴性菌的MIC90和MBC值分别为(64~512)μg/ml和(128~512)μg/ml。2μg/ml或1μg/ml的ZTO分别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HSV-1感染兔眼结膜炎的有效率均可达到100%,与抗菌对照药氛霉素滴眼液和抗病毒对照药阿昔洛韦滴眼液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脸数据表明,ZTO体外抗菌和抗病毒作用较弱,但体内抗菌和杭病毒作用较强,具有进一步开发为能同时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治疗眼结膜炎外用新药的良好前景。
3.3莪术油微球及栓塞
化疗栓塞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重要的非手术疗方法,微囊及微球作为动脉的栓塞剂,具有化疗和栓塞的双重作用。邓嵘等[46,47]自制了莪术油明胶微球(ZT-GMS),利用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研究了莪术油明胶微球的抗癌活性,肝动脉灌注高浓度明胶微球后,发现10只大鼠中,3只大鼠肿瘤增大,4只无显著变化,3只大鼠肿瘤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肿瘤生长率明显低于低浓度ZT-GMS组、空白明胶微球组、常规莪术油组(P<0.01),并且高剂量、低剂量的莪术油明胶微球组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其他组(P<0.01)。韩铭钧等[48]报道,使用油性复方莪术油(OCC)经肝动脉栓塞治疗84例原发性肝癌并进行了3年随访,结果发现,肿瘤平均缩小率为39.2%,(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43.4%和24%,两项指标均接近或超过国内外报道的最好水平,且无因治疗引起肝功能恶化和骨髓抑制现象。
3.4莪术油乳剂及软膏
榄香烯乳剂是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的二类抗肿瘤新药,潘群雄等[49]用榄香烯乳保留灌肠治疗晚期直肠癌,以5-FU为对照,发现二者在症状改善、瘤体缩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榄香烯乳无1例出现骨髓抑制,无心肝肾损害,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抗癌新药。莪术油软膏[50]莪术油40m·kg-1)外敷子宫颈患部,治疗宫颈糜烂,治疗116例,治愈66例,好转48例,总有效率达98%。秦叔逵等[51]应用榄香烯乳静注治疗中晚期肺癌53例,总缓解率达32.1%,生活质量改善率54.7%。茅国新等[52]使用榄香烯乳腔内注射治疗晚期肺癌癌性胸水32例,经治疗,25例胸水癌细胞阳性者中,23例(92%)转阴;21例血性胸水中,19例转为淡黄色胸水。林敏等[53]把29例恶性胸腔积液随机分组,疗组14例采用榄香烯腔内化疗,有效率92.9%,且可能对耐药者有效,而对照组15例用卡铂腔内化疗,有效率66.7%。
3.5莪术油栓剂
莪术油[54]阴道栓剂每晚1枚,10d为一疗程,治疗73例霉菌性阴道炎,痊愈60例,显效3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3%。
3.6莪术油霜剂
宋智琦等[55]用莪术油霜剂(5%)治疗银屑病35例,除4例进行期患者同时服银屑灵冲剂外,无其他内服药物。结果有10例治愈,21例显效,4例有效,总有效率88.6%,未见不良反应。
3.7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
莪术油具有不溶于水、生物利用度低、味苦、不易口服等缺点,这就使其在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56]。为解决这类问题,王丽君等[57]制备了莪术油2B2环糊精包合物,以达到增加水溶性、防止莪术油挥发、增强其稳定性、矫正口味的目的。
4发展前景
人文素养应用研究 篇5
信息技术课程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就要跳出技术培训的陈旧框架,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审视其技术的教育本质。
如何走出计算机教学就是对计算机软件使用方法的讲解,真正走入信息技术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为人之意义与态度,实践做人之道,教会学生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问题,培养出完整的、和谐的人,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一、谋全局以求谋一域,谋一世以求谋一时
“上兵伐谋”,在这场浓重的课改竞赛硝烟中,更新理念、分析学生、快速充电是课改战场必不可缺的因素,而谋局、谋域、谋世、谋时,则是决胜千里更重要的元素。
神经节苷酯临床应用研究 篇6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5-0597-02
中图分类号:R 741.05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52
神经节苷脂(GMI)是一类含有唾液酸的糖神经鞘脂,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特别是神经元细胞的胞膜中含量最高,是神经细胞膜的天然组成部分[1]。外源性GMI能以稳定的方式与神经细胞膜结合,引起膜的功能变化。给药后2小时在脑和脊髓测得放射活性高峰。由于GMI是人体本身就有的物质,所以人体对于纯化的GMI耐受性良好,其确切的疗效以及良好的安全耐受性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我国1996年起开始应用GMI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包括脑脊髓创伤、脑血管意外等,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许多患者的神经功能有了很大程度地恢复。本文对GMI的近年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治疗帕金森病(PD)
帕金森病[2]是一种黑质致密层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老年变性疾病,实质是多巴胺神经元受损,引起体内多巴胺分泌不足。GMI修复受损或变性的多巴胺神经细胞,使其恢复原有功能,增加多巴胺分泌。GMI存在于细胞膜,具有修复神经和促进再生长作用,能减慢或逆转多巴胺神经元的持续性退变,GMI对PD黑质中黑色素细胞及其轴突有明显改善和修复的作用,或促进变性的黑色素神经元恢复功能[3]。张新萍等[4]调查GMI组治疗后比治疗前Webster评分明显减少,且GMI组与对照组2周后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应用外源性GMI对PD所引起临床症状如运动功能障碍、僵直、震颤等均有明显改善,且能减少多巴胺替代疗法的药物副作用,如开关现象等,这可能与其具有促进神经重构作用,使变性损伤的神经细胞、轴突、树突得到恢复,进而神经递质多巴胺得到充分利用,有效调节神经递质间平衡的机制有关。因此,GMI是目前治疗PD的一种新药物。
2.治疗小儿脑瘫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引起脑瘫、癫痫、智力低下、学习困难及视听障碍等,中重度HIE对智能发育有严重影响[5]。GMI可穿透血脑屏障,嵌入细胞膜,稳定各种酶的活性,起着保护细胞膜的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防止细胞内钙积聚,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消除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害,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轻由兴奋性氨基酸引发的神经毒性,减轻脑水肿,增加受损脑组织血流量,促进轴突生长,提高神经细胞存活率,调节突触的信号传导,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促进脑电活动的恢复,从而减低脑损伤后的继发性神经毒性,增强神经营养活性,加强神经重构,促进脑损伤后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颜胜宇等[6]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加用GMI治疗中、重度HIE患儿,头颅CT、NBNA评分等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因此对于围生期中、重度窒息新生儿,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尽早使用GMI,能有效阻断HIE的发生、发展,减轻缺氧缺血脑损伤,降低患儿病死率和致残率,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3.治疗脑血管病变
急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7]。GMI具有神经修复和促再生长作用,能保护受伤的脑组织免受兴奋性神经毒素的损害,减轻脑水肿,减少病灶周围组织细胞坏死,对急性脑梗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应用外源性GMI对缺血性损伤进行治疗,能明显改善运动功能和记忆功能,具有促进神经重构的作用,最终达到加速神经修复,最大限度地恢复原有的神经功能。蔡丽娥等[8]研究表明,GMI组较对照组患者改善明显,尤其是急性期更为显著,提高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愈率,降低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缺血后,如能早期进行有效的治疗,就能减轻缺血引起的继发性损伤,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如何使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是减少脑病后遗症的重点所在。但由于脑病一直缺乏针对受损神经修复的方法,就使得GMI的发现成为了国际关注的焦点。由于GMI是人体细胞膜上天然存在的物质,故在脑病发生时,它可以顺利地通过血脑屏障,与大脑受损区域的神经组织高度亲和,并直接嵌入神经细胞膜,填补细胞膜缺损,有效地发挥其生物学活性,修复受损神经。使得遭受损伤的神经细胞形成新的突起,使神经轴突和树突增生、侧突生成,加强神经细胞的营养,减少损害胞体的死亡,改善神经功能的恢复[9]。
4.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致残的常见原因。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使毛细血管基底膜变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透明变性,糖化蛋白沉积及管腔狭窄,从而导致神经缺血、缺氧,引起神经细胞鞘膜水肿、变性、断裂、轴突纤维化等病理变化而引起临床症状。目前尚无特殊疗法,大多是对症处理。严格控制血糖及胰岛素的应用,可减低或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神经本身缺乏自我修复的能力,因此,神经的重建与修复,必须通过一些药物来完成。GMI的作用机制[10]是促进神经系统的重塑,保护神经在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中免受损伤,而且能够促进受损神经细胞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反应,促进神经细胞再生。GMI通过恢复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的活性减少细胞内含水量,并减少钙离子内流,防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同时,GMI也促进神经芽再生、轴突生长及突触重新形成,从而促进损伤神经形态修复,恢复神经支配功能。GMI具有增强体内营养因子作用,减缓或中断周围神经髓鞘脱失,促进神经的生长和髓鞘的修复[11]。
5.视网膜神经视网膜缺血损伤是致盲的一种常见多发因素,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国内外许多眼科学家对这一病变过程进行过大量研究,包括临床诊治和实验性研究,目前仍没有一个较理想的治疗方案。外源性神经节苷酯可以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神经节苷酯受体结合蛋白,来改变与神经节苷酯相连的激酶活性,从而增加和降低细胞的生长速率。GMI在神经发生、生长及分化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另外,细胞膜GMI类物质浓度随其极性基因的动态作用、钙离子浓度及细胞表面糖蛋白的含量变化而变化引起,细胞膜局部结构改变而影响膜表面糖蛋白和嵌入蛋白[12]。所以目前认为GMI类物质对神经细胞外信息传递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表明,应用GMI对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多个环节,而且改进用药方式,球后局部注射给药不仅减少用药剂量、增强疗效,并且减少了全身给药的不良反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3]。
6.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长期以来,脊髓损伤(瘫痪)作为世界医学界尚未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受到各国专家的高度关注。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运用GMI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取得了药物治疗的突破性进展。王丽娜等[14]实验研究通过给予外源性GMI治疗脊髓损伤,其生理作用是促进“神经重塑”,中和谷氨酸和花生四烯酸等神经毒性物质对膜的毒性作用,并且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具有明显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通过提高bcl2mRNA的表达来抑制脊髓损伤早期细胞凋亡。现在医学界知道,GM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构成,一旦中枢神经受损,及时补充的外源性GMI就能通过血脑屏障,嵌入细胞膜,在浓度最高的神经损伤区,与损伤区的神经组织、神经细胞产生高度的亲和力,并通过稳定细胞膜的结构抑制病理性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害,起到稳定膜结构和功能的作用[15]。目前GMI已被国内外公认为治疗脊髓损伤的特效药。
7.展望
GMI的发现与成功提取,直接为脑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通过生物技术从根本上修复受损神经,彻底恢复大脑的生理功能。GMI具有的重要生理功能,促进了神经发生分化、突触和轴突生成并促进了神经损伤后修复再生[16],因此,外源性GMI可称为“神经病变修复崭新的药物”,它打破和逆转了既往临床治疗难以逾越的“神经病变”底线;随着GMI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界期望的“神经病变”的完全修复与康复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Marconi S,De Toni L,Lovato L.Expression of gangliosides on glial and neuronal cells in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adult human brain[J].J Neuroimmunol,2005 Dec 30,170(1-2):115-21.
[2]Chalimoniuk M,Stepien A,Strosznajder JB.Pergolide Mesylase,a Dopaminergic Receptor A gonist,Applied W ith L-DOPA En-hances Serum Antioxidant Enzym e Activity in Parkinson Disease[J].Clin Neuropharmacol,2004,27:223-229.
[3]匡永峰,曾惠芳,许治强,等.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帕金森大鼠的实验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 2007,14(2): 292-294.
[4]张新萍,耿家贵,陆 寅,等.神经节苷脂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5,3(10):11-12.
[5]陆亚东,李 勇.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4例临床观察[J].南通大学学报,2007,7(4):296-298.
[6]颜胜宇,万 诚,张玲玲,等.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4,6 (11):978-979.
[7]吴 江. 神经病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58-165.
[8]蔡丽娥,王大海.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7,9(23):86-87.
[9]李建军,孙 琦,曹 辉,等.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124-126.
[10]马志国,秦 毅.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促外周神经再生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2,25(3):28.
[11]周微雅,李 妮,钟 华,等.糖尿病神经病变与抗神经节苷酯抗体关系探讨[J].临床检验杂志,2001, 9(3):140-141.
[12]肖 迎,王 琪,张效房,等. GM1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FJcB表达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5(9):910-912.
[13]赵春梅,岳向东,韩 笑,等.单唾液酸神经节苷酯对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国际眼科杂志,2007;7(1):70-72.
[14]王丽娜,刘 芳,张伟玲,等.神经节苷酯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bcl2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9):680-681.
[15]陈 峰,游洪波,曹惠萍,等.不同剂量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J].河南外科杂志,2007,13(6):23-24
[16]Rabin A,Bachis A,Mocchetti I.Gangliosides activate Trk receptors by inducing the release of neurotrophins[J].J Biol Chem,2002,277:49466-49472.
(收稿日期:2009-06-26 修回日期:2009-09-12)
电阻抗成像临床应用研究 篇7
1 区域性肺通气不同兴趣区定义的比较
许多试验性研究表明EIT能够显示区域肺通气的变化[3,4,5,6,7,8,9,10]。但是,由于缺少如何量化EIT数据的方便方法,还没有用于临床常规。其中兴趣区(ROI)的定义是影响数据分析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迄今有关EIT区域性肺通气评价中不同ROI定义方法的可用数据非常有限。
Sven Pulletz等[11]对十名受控通气下的患者,年龄(60±10)岁,进行了测量。他们将区域潮气量量化为呼-吸气阻抗差的像素值,并采用了四种类型的ROI。其轮廓线的定义基于以下像素值计算:(1)阻抗数据的每个像素集的标准差;(2)各区域(像素点)和平均(整幅图像)阻抗信号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另外还使用了任意ROI(四个象限和从前面至后面高度相等的四段)。
研究结果表明,ROI的选择会影响表征区域潮气量的参数和肺通气的形态分布。推荐使用功能ROI和任意ROI的组合。但是,ROI的选择应该依据个体(如成人或出生不满一月的婴儿、健康人或患者等)和所需要分析的肺脏生理、病理问题来定义。在分析与通气现象相关的高灵敏阻抗信号时,两种使用统计学参数的ROI定义方法是适当的。推荐定义ROI轮廓线为最大标准偏差或回归系数的20%~35%。由于背区存在与低通气相关的信号成分,简单分段的ROI不宜采用。
2 绝对肺电阻率测量的最佳电极位置
EIT可用以评估肺病的严重程度,能够显示气肺、液肺体积与肺电阻率微小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但多数情况下,必须采集两套数据进行差分成像,这种差分图像显示由空气和液体变化引起的组织电阻率相对变化[12,13,14],需要一个参考或已定义的数据集。
S Nebuya等人[15]就最近发展的一种评估器官绝对电阻率,而无需参考数据集方法中的最优化电极放置和测量精度进行了研究。这种组织电阻率的测量是以Ωm为单位的绝对测量,将有可能客观诊断肺部疾病,如肺水肿和肺气肿。但是方法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还需要充分研究。该研究使用谢菲尔德八电极Mk3.5系统,采用相邻驱动和相邻测量,可以在2 k Hz~1.6 MHz范围的30个频率进行测量,成像速度25祯/秒。该方法将EIT测量结果与使用胸部3D有限差分分析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获取肺组织电阻率绝对值的最佳估计。实验对18名正常人:年龄(22.6±4.9)岁、身高(169.1±5.7)cm、体重(60.6±4.5)kg、体质指数(21.2±1.6),在正常呼吸和深呼吸状态各进行一分钟测量。并在几天内对9名正常男性受试者各进行了三组测量。
结果显示,绝对电阻率的测量对于剑突上方4cm~5cm之间的电极位置不敏感(如图1)。电极位置4cm和5cm处,正常潮气呼吸时的绝对肺电阻率分别为(9.3±2.4)Ωm和(9.6±1.9)Ωm,没有显著性差异。深呼吸的绝对肺电阻率分别为(10.9±2.9)Ωm和(11.1±2.3)Ωm,也没有显著性差异。4cm和5 cm电极水平之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5±3.6)%,(8.5±3.2)%,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同一电极水平时的正常呼吸和深呼吸之间的绝对肺电阻率差异显著。结论是对于不同受试者或不同测量时间,剑突上方4cm和5cm电极位置是绝对肺电阻系数测量的最佳位置。
3 心搏出量监测
每搏心输出量(SV)作为整个心脏泵血功能的直接指标,在许多情况下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如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冠状动脉病、局部缺血和心脏起搏器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优化等。心脏活动期间,由于心脏对各组织的高导电性血液灌注、心脏的机械运动和血管的膨胀,胸部电导率分布有很大的变化。这些随时间变化的空间电导率分布变化显示电阻抗技术可测量SV。
S Zlochiver等[17]研究了采用参数EIT方法评估SV的可行性。该研究依据心动周期中19个时相的MRI图像构建了一个胸部阻抗模型。心脏被模拟成一个椭圆体并设其轴长为重建参量,所有其它组织的形状和电导率不变。使用Newton-Raphson参数最优化方法得到的重建结果与左心室解剖容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p=2×10-11,图2)。噪声灵敏度分析表明,所采用的算法要求SNR大于65d B。进行了仿真结果与便携EIT系统(Pulmo TraceTM,Cardio Inspect)采集的物理数据的比较。还以28名健康人为对象,进行了与阻抗血流图(Bio Z R,Cardiodynamics)测量结果比较,两者的相关系数为r=0.86(p=4×10-9)。研究结果认为参数EIT方法有潜力测量SV,并有可能用于临床和家庭环境。
4 头部MFEIT的分析和校准方法
多频电阻抗断层成像(MFEIT)能区别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过去十年中已显示使用溶栓药物(如t Pa)可极大地减少脑血栓病人的发病和死亡率[18]。但必须在中风发作的(3~6)h内给药,由于溶栓性药物治疗将使出血性中风类疾病恶化,因此需要先进行神经成像以排除脑溢血。急诊室要求在30min内进行CT或者MRI实际上是不现实的。EIT则可以装备用于这种目的的急诊室或者救护车。
A Romsauerova等[19]介绍了设计用于鉴别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UCLH Mk2 MFEIT系统。该系统采用32电极,单通道阻抗测量电路,频率范围2 k Hz~1.6 MHz。并采集了7名脑瘤、动静脉畸形或慢性中风(其变化类似于出血或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实验数据。
标定研究表明,由于设置了可同时进行EEG记录的前端部件,可靠带宽只有16 k Hz~64 k Hz。在原始同相分组数据中,对于一种电极组合,不同受试者之间16k Hz~64 k Hz数据的标准差(SD)为(2.45±0.9)%。相比之下,使用头部FEM估计的最大预期变化是0.35%。采用新近开发有限元(FEM)检测最敏感通道方法和受病变部位限制的非线性成像,没有观察到可重复的病理学变化。他们的研究确定了用于急性中风的EIT精度要求和人体实验中这种精度的变异性大小,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方法。虽然没有确定可重复的变化,但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5 癫痫发作期的神经成像
癫痫是脑损伤最常见的神经混乱,全世界大约有6千万人受这种疾病的影响。75%的病例可以通过适当的抗痉挛药物阻止或减少其发作,7%~8%可通过神经外科切除脑部的癫痫发作病灶[20]。只有离散性病灶的病例可进行手术,且其成功与否与发作源的准确定位密切相关。但是,由于病灶的不准确定位,或者是由多发或弥漫性病灶引起[21]等原因,大约四分之一的手术不能解除癫痫发作。
EIT具有在癫痫发作期给出图像的潜力,有可能会改进神经外科手术前患者癫痫病灶的定位精度。使用表皮电极或植入电极的动物模型对照实验已表明,在癫痫发作期阻抗的增加可达22%。
L Fabrizi等[22]研究了接受遥测EEG观察,正进行脑部癫痫病灶切除手术前评估的患者,是否能在癫痫发作期采集到可重复的原始阻抗变化和EIT图像。由于在噪声基线上出现的癫痫发作时间是不可预知的,因此他们开发一种处理和评估数据的客观方法。他们使用32个EEG头皮电极,在七名进行术前评估患者的22次癫痫发作中连续采集了258个组合的4电极阻抗测量结果,并同步进行标准的EEG记录。还开发了一种定义发作前基线,记录阻抗数据和EIT图像的可靠方法,这种方法将EEG信号经EIT伪差滤波,可同时获取EIT和EEG。
L Fabrizi等人观察到在2次发作间,有为时几分钟,幅值为百分之几的基线波动。在发作期间,边界电压以1%~54%的标准差偏离基线。没有可靠地测量到预期时程为数十秒,幅值约0.1%的重复性变化。这证明了在外科术前评估期间,同时获取标准EEG和EIT图像是可行的,但不幸地是,预期在头皮,约0.1%的EIT变化被很大的运动和系统伪差所淹没。
EIT具有为此目的提供宝贵神经成像数据的独特潜力,并且能够通过电极设计和仪器的改进使之成为现实。
6 冷冻手术切除组织存活性检测
冷冻外科手术通过冻结方法破坏不需要的组织。研究发现,冻结区边缘附近的组织常常存活下来,这就威胁了冷动手术治疗癌症的有效性,不精确的切除可能会导致毒瘤生存或者并发症的增加[23]。组织冻结意味着细胞膜的损伤,细胞膜损伤会导致组织低频电导率增加,因而EIT有能力进行组织存活性检测,冷冻手术可以因此受益。已有研究采用EIT作为一种确定术中已冻结组织体积的方法。冰冻前和解冻后的EIT扫描能够显示电导率变化,给出治疗后组织的生存能力评价。
Jon F Edd等[24]假定未被冻结组织在治疗后将存活,结合术中冰冻形状成像模型,探索了差分EIT的应用。他们构造了简单的二维计算机模型,定义模拟区域为肝脏的一个方形横截切片(边长10cm),64个电极排列其周围。试验包括冰冻前和完全解冻后的2次EIT扫描。他们同时也研究违反该假定的敏感性并且预计可接受的测量噪声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在冷冻手术治疗中,使用临床冻结手术成像模型的冷冻区域信息增加冰冻区域差分EIT图像的分辨率是可行的。发现测量噪声引起的误差影响很大,违反“冷冻区外没有变化”这一假定的程度也很重要。由于违反该假定引起的误差可通过使用冻结区域形状知识来克服,但不能解决测量噪声引起的误差。必须通过增加测量硬件精度,增加兴趣区电导率变化测量灵敏度,以及减小已确定在图像中产生大错误的其他影响来克服。冷冻导致的电导率增加大约是150%,冻结和解冻组织之间的差别很小,这意味着,必须特别注意保证足够的硬件测量精度,减少运动、不准确的电极位置和表面阻抗值,以及兴趣区形状误差等引起的伪差。进一步工作是确定最适合外科手术的理想电极和网格形状。
7 绝对和功能EIT检测肺部积气和积液
EIT能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正确地监测肺功能[25]。EIT用于严重肺病患者临床研究的增加,要求说明病理性阻抗分布对结果图像的影响。低电导性气体(即气胸或肺气肿)或良导电性液体(即血胸或肺不张)的大量聚积可能与纯线性成像问题的处理相背。G Hahn等[26]研究了在恒定潮气通气下,向五头猪胸膜内分次注入和吸出最多至300ml空气和300ml Ringer溶液时对结果图像的影响。由修正谢菲尔德反投影算法产生表示相对阻抗变化的EIT系列图像,通气分布显示为EIT功能图像(f-EIT)。此外,一种修正的同步迭代重建技术(SIRT)用于绝对电阻率(Ωm)分布测量,即绝对EIT(a-EIT)。他们将这两种EIT技术用于四名气、液非均匀分布的加强护理(ICU)病人,并将EIT结果与CT及20名健康志愿者的SIRT胸内电阻率参考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反投影的f-EIT不受人工呼吸或血胸的干扰。猪右胸注入空气后电阻率增加,而注入林格液后,电阻率降低。胸部其他部分对各种类型的注入依赖性很小。SIRT能可靠鉴别和检测呼吸或血胸的位置与大小。
临床应用中f-EIT和a-EIT的组合有重大意义:f-EIT能够显示区域通气不足,而a-EIT能够提供内在的信息。例如,由高气体量引起的肺组织局部过渡膨胀将减少通气并会在a-EIT中显示为较高的电阻率。局部流体聚积也将减少通气,但在a-EIT显示为较低的电阻率。
8 展望
尿沉渣镜检临床应用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本院2010年6月间的住院患者458例为研究对象, 使用一次性洁净塑料尿杯收集患者晨尿样本共458份, 患者年龄为37~65岁, 平均年龄49.8岁, 其中包括男性晨尿245例, 女性晨尿213例。
1.2 仪器与试剂
离心机选用LD4-2A型台式低速离心机 (北京京立离心机有限公司生产) , 尿沉渣镜检选用CH生化显微镜 (Olympus公司出品) , 尿液干化学分析法则使用Miditron JuniorⅡ型尿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德国宝灵曼公司生产) 。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则采用UF-100型尿沉渣仪 (日本SYSMEX公司生产) , 尿10项试纸 (中国华通公司生产) , 一次性吸管。
1.3 检验方法
所有患者的尿液样本均经充分混匀后分别使用尿干化学分析仪、尿沉渣自动分析仪和显微镜沉渣检查3种方式进行。所有仪器的使用步骤均严格遵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测定。
先使用UF-100全自动分析仪进行自动吸样分析 (进行测定每天开机先用Sysmex公司提供的尿沉渣质控物进行监控, 然后再测试尿样) [4]。随后进行尿干化学分析。最后进行尿沉渣镜检:将混匀的尿液装入10mL离心管, 并在离心半径8cm下, 以1500转/min的速度进行离心5min, 留取0.2mL沉渣液, 并用“沙黄-结晶紫”染液 (Sternheimer-Malbin, SM) 1滴同尿沉渣液进行混匀约5min, 然后提取尿沉渣染色混合液1滴置于玻片上加盖玻片, 再使用显微镜按常规进行镜检, 并将红细胞以及白细胞数同另外一种方法进行对比。所有检查均在取样2h内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13.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参考数值
通过文献记载确定参考值范围:
UF-100结果:红细胞RBC:男性0~10/uL, 女性为0~26/uL;白细胞WBC:男性0~10/uL, 女性为0~26/uL;
干化学分析法:尿隐血BLD呈隐性, 尿白细胞Leucocyte呈隐性, 尿蛋白protein呈阴性;
尿沉渣镜检:红细胞RBC:男性0~4/uL, 女性为0~9/uL;白细胞WBC:男性0~5/uL, 女性为0~12/uL;以高于参考值范围为阳性。
2.2 检测结果
通过对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的3种方法检出率比较, 如表1, 其中红细胞RBC检测3种方法的结果阳性率分别为128 (27.9%) 、78 (17.0%) 、122 (26.6%) ;白细胞WBC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141 (30.8%) 、107 (23.4%) 、150 (32.7%) , 经分析后可见3种方式两两比较均具备统计学差异, P<0.05。
3 讨论
尿液的化学成分分析在临床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上世纪70年代光电学技术的发展开始, 尿液化学成分自动分析仪以进入临床并逐渐成为主要检测方式, 因此导致了临床上渐渐忽略了显微镜尿沉渣镜检[5]。其实尿液干化学分析、尿沉渣显微镜检查EUS以及最先进的临床技术流式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3种方法在临床上都有着其显著的特点以及不足之处。
流式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作为目前测定尿液有形成分的先进仪器, 其主要基于流式细胞及电阻原理, 通过对细胞进行荧光色素染色后, 测定其荧光强度, 荧光波幅度, 前向散射光强度及幅度, 从而对尿液中有形成分进行精确计数及鉴别。UF-100尿沉渣仪的临床应用虽然能够区别出红细胞来源, 但同时亦存在劣势, 例如存在滴虫、真菌或者结晶等都是会对RBC测试结果干扰的影响因素[6]。干化学分析法对红细胞RBC进行测定时检测到的是完整RBC与游离Hb的总和, 因此可能存在的具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物质会对测试结果直接造成影响致使结果呈假阳性, 但鉴于干化学分析法进行尿检测具备操作方便、耗时短且测试成本低等显著优点, 因此仍应用于临床检测, 但主要作为初步筛选较多。
本文通过对随机选择本院2010年6月间的住院患者458例晨尿样本为研究对象, 使用3种方式对尿液样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的检出率进行了比较, 其中红细胞RBC检测3种方法的结果阳性率分别为128 (27.9%) 、78 (17.0%) 、122 (26.6%) ;白细胞WBC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141 (30.8%) 、107 (23.4%) 、150 (32.7%) , 经分析后可见3种方式两两比较均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3种方法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尿液分析仪进行检测的原理与显微镜下计数原理存在较大差别, 现行条件下无法进行对换。除原理区别外, 造成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还包括:
(1) 所用试剂间的组间质量差;
(2) 尿液样本受到污染导致甲醛、呋喃坦啶等物质会导致白细胞WBC结果产生假阳性;
(3) 尿液中肌红蛋白等物质会导致红细胞RBC测试结果假阴性。
综上所述, 作为传统的尿沉渣镜检更是尿液沉渣检测方法中最直观、最有效, 对于也是相对准确的沉渣检测“金标准”。一般来说, 干化学分析+自动分析仪的方法检测后合格的样本, 经尿沉渣镜检后的合格率可达97%以上。因此, 如果能在临床中将尿干化学分析法、全自动尿沉渣分析法以及尿沉渣镜检法进行有机结合, 则其结果便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敏感度, 可以为泌尿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数据。
参考文献
[1]何卫恒, 温水年, 胡运月, 等.尿干化学法结合尿沉渣分析仪的应用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17) :2235~2237.
[2]马骏龙, 陆玉静, 黎晓晖.尿液红、白细胞定量不同测定方法的探讨[J].临床检验杂志, 2006, 24 (5) :348~350.
[3]姜文玲, 夏运成, 许向青.尿液自动分析、尿沉渣及尿常规镜检对尿中有形成份的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 12 (10) :49~50.
[4]俞增强.UF-100尿沉渣分析仪质控参数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 2005 (5) :50.
[5]从玉隆, 马骏龙, 邓新立.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研究体会[J].临床检验杂志, 2001, 19 (4) :242~244.
当归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篇9
1 药理作用研究
1.1 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影响
1.1.1 抗凝血及促凝血作用
通过分析当归多糖与硫酸酯抗凝血的功能过程中, 了解其存在双向性调节作用, 具备非常突出的抗凝血于促凝血功能。经过分析了解到, 当归多糖还有硫酸酯能够提高凝血时间, 减少出血量;能够有效地提高凝血酶时间还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抗凝血功能关键作用于内源性凝血系统, 另外岷当归不同角度功能非常突出。促凝血功能可以和血粘度保持一致, 提高聚集性水平。推动血小板完美结合[1]。
1.1.2 补血作用
当归能够推动骨髓还有脾细胞造血作用。突出提高血红蛋白还有红细胞规模, 补血机理包括了在血细胞进行明显的调动, 保持骨细胞造血祖细胞活性, 同时也许能够推动粒系单核巨噬细胞自身技能, 能够有效的实现补血。
1.2 对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1.2.1 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
当归能够避免细胞出现损坏, 所以在脑缺血损伤能够有效的防护。可以推动大脑动脉栓塞模型大鼠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的恢复, 能够特别强调相关蛋白细胞周期素D1和生长相关蛋白展示, 避免细胞遭到不必要的损伤[2]。
1.2.2 对肾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经过系统分析了解当归在肾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够有效的避免, 体系也许能够和在TNF-A, IL-6和BFCG等细胞因子进行管理存在紧密联系。
1.3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从分析当归注射液能够发挥的作用过程中了解当归组动物血之内甘油三脂程度明显减少, 主动脉斑块面积明显降低, 血清丙二醛水平同样和模型组存在明显的差距, 能够发现当归注射液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主动脉粥样硬化现象产生。
1.4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现阶段从当归从神经系统内产生影响的分析慢慢向多项化倾向过渡。当归多糖还有产生的不同组分都能够减少疼痛。当归多糖能够有效的降低己烯雌酚含量, 缩宫素还有醋酸能够推动扭体反应产生, 通过该研究能够清楚的发现痛阀作用水平往往和剂量存在紧密的联系。
1.5 抗氧化与抗衰老作用
当归具有非常明显的抗氧化功能, 能够有效增强超氧化酶歧化物 (SOD) 活性Ca2+-ATP酶活性, 减少脂褐素 (LPE) 总量, 能够显示抗衰老功能非常突出。当归注射液能够消减氧自由基,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3]。
1.6 抗炎和增强免疫作用
1.6.1 抗炎作用
当归在急性渗出性炎症方面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 抗炎体系涵盖了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避免PGE2合成还有5-HT产生。
1.6.2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当归能够推动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提高肌体自身机能。当归多糖可以推动白介素-2, 白介素-4, 白介素-6和r-干扰素得到明显展示。功能体系还有抑制应激后血B-内啡肽皮质醇程度提高存在紧密联系[4]。
1.6.3 抗肿瘤作用
当归多糖在不同肿瘤瘤株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能够避免肿瘤细胞不断恶化, 提高巨噬细胞总量, 推动其吞噬功能有效发挥, 推动其生存时间增加。
1.7 平滑肌抑制作用
结合闫[5]升相关分析当归能够有效避免平滑肌出现收缩, 主要因为抗过敏还有稳定炎症细胞方面程度得到明显提升, 决定肺泡巨噬细胞活化性存在紧密的联系。
2 临床应用研究
从系统分析过程之内, 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归纳。通过当归进行治疗的案例非常多, 将当归当作药剂的情况常见。
2.1 治疗心脑血管方面
通过当归健脑抗衰合剂在抑郁症方面进行医疗, 借助在脑卒中后抑郁症病人进行系统的研究发现, 治疗组整体效率能够达到93.33%[6]。
2.2 治疗心律失常
频发室性早搏临床表现应当包括在“怔仲”范围之中。孙一奎表明了“治怔忡之法, 惟当益其心血”。所以在医疗过程中往往普遍应用当归还有人参, 效果非常突出。当归流浸膏在乙酰胆碱或电流造成的心房颤动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当归在肾上腺素、氯化钡、地高辛等造成的不同心律失常能够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2.3 治疗妇科疾病
从医疗过程中往往通过当归避免流产现象出现。补血往往能够从血虚治疗过程中得到采纳。补血过程中必须保证益气。当归还有黄芪通常能够从女性医疗过程中得到采纳。从古籍中能够发现:女子以血为本。在先兆流产治疗过程中, 通过补充黄体酮能够有效的进行治疗。辩证为气血两虚, 内扰胞宫, 胎气不固宜益气养血, 滋肾固胎。当归补血加味 (黄芪30 g, 当归6 g, 黄芪炭10 g, 阿胶10 g (烊化) 桑寄生15 g, 灯心草3 g, 大枣10 g, 地榆炭10 g) 治疗, 能够保证分娩顺利进行。从医疗过程中同样能够通过当归医疗痛经、慢性盆腔炎等, 效果非常明显。
2.4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糖尿病造成的病症, 发病率非常突出, 从整体内所占比例保持在47%~91%之间, 首先为医疗组, 通过当归进行治疗。其次为对照组, 补充维生素B1100 mg, 两个小组整体有效率能够达到96.7%, 对照组整体有效率能够达到73.3%。主要为气血失和造成的, 关键影响因素为血脉, 在医疗过程中特别关注保证下肢局部血液循环, 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医疗, 应当进行普及。
2.5 治疗腰腿痛
目前激素治疗效果非常突出, 不过却造成了肥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非常明显的感染性造成病人不是特别信赖。根据这种情况孙伟从动物实验前提之下通过纯中药制剂当归注射液进行治疗, 效果非常明显。通过当归四逆汤加减汤药口服治疗质量同样非常高。
3结语
当归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如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抗氧化作用;抗肿瘤;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脏和肾脏等作用。目前, 对当归增强免疫力, 细胞增殖的影响机制以及抗衰老机理方面有待深入的研究。新的药理作用报道层出不限,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 当归及有效成分药理机制的研究将会更加明确, 临床应用会更广。
摘要: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 对当归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当归具有多种药理学效应, 抗血小板聚集, 抗炎, 增强机体免疫力, 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 抗肿瘤, 调经, 保胎, 平喘等作用, 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作用有待深入研究。当归多用于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 腰腿疼,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心律失常, 肝胆疾病, 妇科疾病等。
关键词:当归,药理作用,临床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杨铁虹, 商澎, 梅其炳.当归多糖硫酸酯对凝血和血小板聚集的作用[J].中草药, 2002, 33 (11) :1011-1013.
[2]杨静薇, 欧阳静萍, 廖维靖.当归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0, 16 (10) :100-101.
[3]袁新初, 张瑞莲.当归注射液对更年期大鼠超氧化物岐化酶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J].中草药, 2001, 32 (9) :822-823.
[4]郝江, 文家福, 成诗黔, 等.当归补血汤对创伤小鼠血B内啡肽和皮质醇的影响与免疫保护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7, 7 (4) :234-236.
[5]闫升, 乔国芳, 刘志峰, 等.当归油对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J].中草药, 2000, 31 (8) :604-606.
辐照血临床应用的研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1月~2007年11月我院放疗科与血库通过血型交叉配血及相关检查合格,并应用以钴-60为放射源的γ射线辐照血液成分的血液病放化疗180例住院患者,男100例,女80例;年龄3~75岁;再生障碍性贫血50例,急性白血病50例,恶性淋巴瘤80例。其中,输注机采浓缩血小板(15 U/例)50例,输注红细胞悬液(2 U/例)30例,输注全血100例;将其分为辐照血组和对照血组,每组各90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辐照血组:输血前对血制品用GWGP型钴-60远距离治疗机对准照射区的中心平面进行照射,照射剂量25 Gy。观察输成分血后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辐照血与未辐照血储存天数、照射回输前后白细胞数量。观察两组患者输注成分血后40 d有无皮疹、腹泻、肝功损害、全血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取送样品、辐照时的操作、输血者的临床化验等均由专人负责,符合质控要求。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Log rank法进行差异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辐照血的储存情况
照射主要会对红细胞的代谢和功能产生影响,其机制可能是由于放射线产生的氧自由基对膜蛋白和脂类的损伤。尽管损伤是照射瞬间产生的,但长时间储存会加重损伤,表1是辐照血组经25 Gy照射后,分别储存21、28、35、42 d,其血浆中血红蛋白、血清钾、ATP和24 h红细胞恢复率与对照组的比较。在42 d时辐照血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此美国FDA血制品建议委员会推荐照射后红细胞保存期不能超过28 d,本研究所定保存期更短,为10~15 d。见表1。
2.2 辐照血输注前后血液成分的比较
辐照血组输注辐照成分血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均明显升高,其中Hb平均升高10 g/L、PLT平均升高2×109/L,与输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42 d比较,*P<0.05
2.3 放疗结束后不同程度急性放射性炎症发病率与出现放疗反应时平均放疗剂量关系对比
头颈急性放射性炎症,辐照血组发生率为36.7%,其中Ⅰ、Ⅱ级的发生率占头颈部的35.6%;对照组发生率为100.0%,51.1%发生在Ⅲ、Ⅳ级;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皮肤急性放射性炎症,辐照血组发生率为16.6%,14.4%发生在Ⅰ、Ⅱ级,对照组发生率为43.3%,18.9%发生在Ⅲ、Ⅳ级;两组Ⅲ、Ⅳ级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Ⅰ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情况
辐照血组输注后40 d均未发生皮疹、腹泻、肝功损害。全部病例随访至2007年11月,随访率为100%。全组病例按计划完成,完成率为100%。对照组与辐照血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对照组发热、过敏、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而辐照血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见表4。
注:与输注前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输血前对血制品进行照射,并对辐照血的储存、机制、自体血离体照射、回输前后白细胞的变化,各组患者输成分血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作了较认真细致的研究,为临床建立了一个新的可行性输辐照血的应用标准。辐照血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临床医生的重视。为观察输注γ射线辐照血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及输血效果,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上阐明输血并发症常常危机患者的生命,TA-GVHD是输血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1],发生率为0.1%~1.0%,无特殊治疗方法,死亡率高达90%以上[2,3]。开展此科研项目后,认为目前预防TA-GVHD的有效方法是对血液进行辐照,在技术上阐明血液在输注前进行照射的主要原因是异体血输注后引起的TA-GVHD,TA-GVHD指免疫缺损或免疫抑制的患者不能消除输注血液中的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使其在体内植活、增殖,将患者的组织器官识别非己物质,作为靶标进行免疫攻击、破坏的一种致命性输血并发症[4,5]。辐照血是经放射线照射后,灭活了淋巴细胞的血液及血液制品。日本输血协会(输血后GVHD对策小委员会)报告指出:某些免疫缺陷患者及严重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后容易发生TA-GVHD,TA-GVHD可发生于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甚至单采血浆后。普遍认为输注淋巴细胞大于107/kg时可引起TA-GVHD[6]。血液经过一定剂量的γ射线照射处理后,灭活其中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保持其他细胞的功能活性[7]。所以这项科研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结果证实:对照组输入未辐照血液1~2周后出现发热(发生率为2.9%,占输血总反应率的52.1%),斑丘疹样皮疹(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2.4%,占输血总反应率的42.6%),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紊乱,随后有肝功能受损,骨髓再生功能低下。多数患者在输血后1个月内死于多种脏器衰竭,与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类似。不同的是TA-GVHD约有60%的患者出现,由骨髓增生不良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整个病程中患者逐渐耗竭,直至死亡。死亡原因96%为感染,临床对此未予足够重视,TA-GVHD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重在预防,γ射线辐照血液和血液成分可将献血者中淋巴细胞完全灭活,本观察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是目前预防TA-GVHD的有效方法。
辐照血液成分输注后,Hb、RBC、PLT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与输血相关的肝功能及胃肠道等脏器受损表现。由此可见,γ射线辐照血是预防TA-GVHD的有效方法,也是预防其他不良反应的可靠方法。
为进一步探讨本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及安全性,对血浆血红蛋白、血清钾、ATP及24 h红细胞恢复率,自体血辐照后白细胞的变化对急性放射性炎症的发生率作了进一步观察,建立了照射后的血红细胞等保存期10~15 d无问题,辐照后输注的白细胞对机体有治疗价值和保护作用。自体辐照血可非常显著地降低放射性炎症的发生率,并有治疗作用。
对输血患者是否应用辐照血笔者尚无统一的临床应用标准。国内大多数医疗单位尚未开展,近年来仅是少数文献涉及。辐照血的应用在国外已成常规,国内尚未重视,急需提高认识,此课题开展推广后,输血前对血制品进行照射既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也预防了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并对临床输注辐照血及储存等制订了标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Hathoway WE,Githens JA,Blackburn JR.Aplastic anemia hidtiocytosis,and erythrodermia in immunolgically deficient children[J].N Engl JMed,1965,273:953.
[2]Moroff G,Luban NL.The irradiation of blood and blood components toprevent graft-versus-host disease:technical issues and guidelines[J].Transfus Med Rev,1997,11(1):15-26.
[3]Przepiorka D,Leparc GF,Stovall MA,et al.Use of irradiated bloodcomponents:practice parameter[J].Am J Clin Pathol,1996,106(1):6-11.
[4]沈柏钧,刘晓艳,徐彩珍,等.一例输血相关性GVHD[J].中国输血杂志,1991,4(4):172-173.
[5]陈志哲.警惕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J].中华内科杂志,1997,36(5):291-292.
[6]美国血库联合会(AABB)标准委员会.血库和输血机构标准[M].肖明译.北京:中国输血协会,1997,2:13.
电网企业应用集成的研究与应用 篇11
【关键词】电网企业;应用集成;SOA;集成实施
SOA(面向服务架构)服务模式是现阶段新兴的企业应用集成技术方案。它能够将分散的业务信息资源与功能集中起来,形成互动、便捷的系统整合服务。应用集成是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关键部分,在基于SOA的集成架构模式上,为国家电网各部分提出信息共享与交互的技术服务。应用集成为SG186工程中企业级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展开并万恒了集成典型设计,之后以此指导国家电网各省级公司或产业直属企业的应用集成与服务工作。电网企业的应用集成现阶段已完成了經济与法律、市场营销与管理、套装软件与生产等各部分核心业务的集成与实施,促进了电网企业的业务集成与融合。
1.基于SOA的应用集成架构
应用集成遵循公司业务集成需要,基于可扩展性、开放性、可靠性与科学性等特点,展开基于SOA的应用集成架构搭建与实施。应用集成由业务流程管理、企业服务总线、服务注册中心组成。包括下面两个部分:(1)应用集成功能设计。包括企业服务总线、业务流程、平台、服务目录等部分的管理。(2)应用集成模式设计。基于业务应用需要、SOA架构搭建集成平台,实现成熟套装软件的封装,要求其能支持SOA架构的技术标准与协议,根据接口规范封装为Web Service,并能对集成平台的相关服务进行调用。
2.应用集成项目实施方法探究
2.1应用集成工作原则
其原则应该坚持与落实在领导、规划、标准、组织实施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由统一的调度与规划管理,使得集成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国家电网应用集成实施原则如下:(1)驱动业务需求。应用集成涉及到多个业务应用和部门的很多工作,需要驱动业务需求,以业务需要来促进集成的顺利实现。根据企业实际架构与规划需要,过滤集成需求,策划实现集成的方式。在稳定、可扩充的应用集成平台上,满足企业的实际应用集成需要。在实现流程集成过程中,需要先获得业务部分的认可,之后业务与技术相关人员从技术角度对集成进行论证,在业务角度达成一致意见。(2)典型设计指导。由于接口设计、集成架构、实施流程没有统一的规范与指导,所以存在多标准接口的问题,导致集成困难。典型设计需要完成:对应用接口、技术路线的典型设计;集成实施时,从需求分析、搭建平台、接口设计、组织结构、管理流程等各方面完成典型设计,以此促进应用集成的顺利进行。(3)业务应用实现。一般情况下集成的实施商即为业务接口的开发商,由此为顺利验收,降低了接口的遵循标准,这对统一接口标准的推广起到了抑制作用。由此,国家电网企业完成应用集成将开发重点放在成熟配套软件接口规范设计上,应用集成实施重点工作位搭建、管理和运维应用集成平台。(4)应用集成由于会涉及到很多不同的业务项目与部门,所以展开应用集成会呈现出周期长、难度大、效果难跟踪等不同的特点,由此需要展开全方位、全面参与、由上到下垂直管理的应用集成方案。
2.2应用集成实施方法论
应用集成应以信息部门的工作为领头,实施需求统一/方案制定、试点展开、方案推广为阶段性步骤的集成工作。(1)需求统一/方案制定:根据不同部门的业务需要进行需求梳理与统一,统一与完善实际需要的集成方案。(2)试点展开:应用集成选择试点单位,该单位基于统一的需求与方案,细化试点应用集成统一方案。试点阶段展开平台部署、接口开发等相关工作。(3)方案推广:该阶段的责任方为推广单位,基于试点单位细化完成的建设方案,结合推广单位的实际情况细化应用集成方案。应用集成项目组展开协调与配合工作,协助推广单位完成应用平台部署、接口开发等相关工作。
3.应用集成项目组织架构分析
3.1应用集成协调小组
主要跟踪、沟通、发现并解决问题,保障资源的调配,监督项目实施进度,处理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具体工作为:(1)制定各项管理制度;(2)开发、协调与维护管理目标;(3)制定项目实施计划;(4)实时跟踪与管理项目;(5)阶段性评审、保障相关人员与部门的参与;(6)保存相关文件与数据。
3.2应用集成典型设计组
主要目标与责任为整体把握应用集成的整体架构,为开展应用集成工作而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具体工作为:(1)不断跟进与完善应用集成的典型设计,为完成集成提供技术规范;(2)审核制定的技术方案;(3)对集成落实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技术障碍展开研究,提供排除策略。
3.3应用集成需求统一组
主要任务为梳理总部集成需求、制定集成方案,分阶段完成集成工作,信息化管理部门提供需求梳理需要的资源与支持。具体工作为:(1)对集成蓝图进行整体规划,不断完善与补充;(2)梳理集成计划、制定集成方案;(3)协调信息部门完成试点、推广审查等工作。
3.4集成推广落实组
主要完成试点集成、推广单位的落实,具体的工作任务为:(1)根据实际需要落实集成需求,策划网省公司的集成实施方案;(2)协调各相关部门完成应用接口开发与协调工作;(3)开展具体的应用集成项目;(4)实施接口测试、监控网省公司应用集成的实际情况;(5)落实后续的集成维护。
4.电网企业应用集成规划与应用
曲马多制剂与临床应用研究 篇12
1 口服给药剂型
1.1 片剂与胶囊剂
盐酸曲马多片、盐酸曲马多胶囊、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盐酸曲马多缓释胶囊均被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2], 已建立了完善的药品质量监控标准, 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四种曲马多口服制剂。国内学者已分别从药物的溶出度、体外释放度对以上剂型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杨建华[3]考察了盐酸曲马多口服制剂的体外溶出度, 研究表明普通胶囊溶出最快, 15 m in溶出即超过90%;在前1 h内缓释胶囊溶出明显低于缓释片, 之后趋于一致;缓释片与缓释胶囊12 h累积释药均达到80%左右。伍杰雄[4]研究发现在pH=4.5和pH=8.03时, 盐酸曲马多缓释胶囊的释放百分率最低, 释放速度最慢, 而缓释片只有在pH=4.5时受较大的影响。以上研究结果提示曲马多缓释片的体内吸收比缓释胶囊快, 其镇痛效应也出现得较早而强。
而新型的盐酸曲马多控释片剂目前仍在研究开发中。邱志健[5]制备的盐酸曲马多控释片药物释放时间达到18 h, 而其缓释片或缓释胶囊的药物释放时间只有8 h, 控释制剂可减少患者服药次数, 实现每天只需1次服药。池志强[6]通过多层骨架片技术制作的盐酸曲马多控释片, 不但可以避免初始的突释现象, 而且体外释放速度也接近零级。曲马多控释片具有良好的控释效果, 且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7%[7].
1.2 混悬剂
盐酸曲马多结构内含有氨基氮原子, 具有较大的苦味, 而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共同制成的含药树脂, 是一种可较好地掩盖盐酸曲马多混悬剂苦味的口服剂型。根据原料与制法的不同, 可分为速释混悬剂与缓释混悬剂[8,9]。
1.3 滴剂
盐酸曲马多滴剂是高度的分散体, 入口即可被吸收并产生作用, 15 m in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作用可维持约20 h.秦英[10]将盐酸曲马多滴剂应用于人工流产术中, 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松弛宫口等效果, 使术后副作用减轻。张楠[11]在前列腺切除术后应用盐酸曲马多滴剂, 取得了良好的止痛效果。曲马多滴剂与传统的肌肉注射和硬膜外腔给药比较, 既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并发症, 也可减少护理的工作量, 降低治疗费用。
2 注射剂
盐酸曲马多注射液 (针剂) 是临床上主要用于快速镇痛的剂型, 既可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硬膜外注射给药, 也可结合患者自控镇痛泵 (PCA) 使用。杨红[12]研究认为自控镇痛泵皮下给药 (PCSA) 曲马多与传统肌肉注射度冷丁比较, 自控镇痛泵可持续无间断地使曲马多产生镇痛作用, 增加患者舒适感, 与度冷丁比较, 无药物依赖性与成瘾性。
静脉注射盐酸曲马多可立即产生镇静作用, 快速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 是起效最快的剂型。张宝华[13]研究发现静脉注射盐酸曲马多针剂用于耳鼻喉手术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片剂。M ichael等[14]的研究表明, 静脉注射曲马多与传统的硬膜外注射吗啡对缓解胸廓切开术后疼痛效果相当, 虽然曲马多镇痛强度只有吗啡的1/10, 但静脉注射曲马多并无吗啡的呼吸抑制作用,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更小, 尤为适合胸廓切开术患者。
盐酸曲马多注射液与祖国传统医学相互结合, 更进一步提高了曲马多注射剂的疗效。杨晓玲[15]采用穴位注射法在足三里穴位注射曲马多, 有效治疗消化系统癌痛, 效果优于单纯肌注曲马多。郦缪一[16]研究指出胃俞穴注射曲马多可有效抑制腹部外科手术过程中的牵拉反应。高小芸[17]研究发现参附注射液有益气固脱、回阳救逆之功, 联合曲马多进行静脉注射可以有效地治疗椎管内麻醉后寒战, 与单纯使用曲马多相比, 能够明显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3 局部给药
盐酸曲马多胶浆剂/栓剂通过直肠给药的方式, 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生理关卡效应, 既能增强药效, 又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盐酸曲马多胶浆剂或栓剂可用于晚期癌症患者、创伤、产科疼痛等术前、术后镇痛及外科急诊患者的应急处理[18,19], 目前已有国内学者对盐酸曲马多控释栓进行研究。李华[20]采用生物可降解的天然产物壳聚糖及肠溶性丙烯酸树脂为控释材料, 制成曲马多微囊, 作为缓解部分, 以曲马多粉末为速释部分, 共同制成中空栓。盐酸曲马多控释栓具有起效迅速、维持时间长、血药浓度平坦、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
4 讨论
曲马多是一种新型镇痛剂, 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疼痛相关的特异性受体, 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 增加神经元外5-羟色胺的浓度, 与其他镇痛药相比具有成瘾性低、耐受性好等优点, 是缓解术后疼痛的合适药物, 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临床应用研究】推荐阅读:
中医临床路径应用研究09-28
血栓通临床应用研究01-16
舒适护理临床应用研究07-05
丹参的临床应用研究10-06
序贯疗法临床应用研究08-14
长春西汀临床应用研究07-11
临床与应用07-24
牙周临床应用05-14
早期临床应用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