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通临床应用研究(精选10篇)
血栓通临床应用研究 篇1
目前, 我国缺血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并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升高, 尤其是60 岁以上人群的死亡率急剧上升, 我国2008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猝死率为45.7/10 万, 且农村高于城市[1]。介入治疗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使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再通、生存预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但是目前不同地域和不同等级医院的介入治疗率参差不齐, 有研究显示在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接受再灌注治疗率为30.9%~69.4%, 而有46.2%的患者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2], 因此除加大力度推动指南在心血管临床实践中的实施外, 常规治疗仍然是基石, 而中医中药制剂对此类疾病的治疗作用日渐显现, 如灯盏花素注射液, 七叶皂苷钠注射液, 香丹注射液等在临床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屡见不鲜, 疗效显著。为探讨应用注射用血栓通在现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是否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 本院选取2012 年4 月-2015 年6 月诊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 例, 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 对照组依据指南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栓通治疗, 针对临床指标, 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价,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2012 年4 月-2015 年6 月诊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 例, 均符合2010 年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 即“全球统一定义”Ⅰ型, 自发性急性STEMI;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急慢性感染、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的电解质紊乱、慢性肺部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应用类固醇治疗者和半年内有过急性心肌梗死者, 所有入选患者均自行放弃或不具备条件急诊冠脉再灌注治疗。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 每组40 例。对照组根据指南采用标准方案, 包括常规药物和监护, 患者年龄39~75 岁, 中位年龄 (59.5±3.5) 岁, 男26 例, 女14 例;观察组在标准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栓通治疗, 患者年龄43~78 岁, 中位年龄 (60.2±3.2) 岁, 男27 例, 女13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标准治疗: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检测, 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血液动力学异常和低氧血症。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钙4000~5000 U皮下注射, 1 次/12 h;抗血小板治疗:顿服阿司匹林300 mg后改为100 mg, 1 次/d, 氯吡格雷顿服300 mg后改为75 mg, 1 次/d;抗心肌缺血和其他治疗:硝酸酯类, 无禁忌证者最初24~48 h静脉应用之后视病情改口服制剂;β 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12.5~25 mg, 2~3 次/d;ACEI或ARB:依那普利5 mg, 2 次/d, 或厄贝沙坦150 mg, 1 次/d;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30~40 mg, 1 次/d, 睡前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20 mg, 1 次/d, 在ACEI治疗基础上使用。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标准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注射用血栓通 (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20025652) 500 mg加入到25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1 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7 d后, 按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法进行心功能评价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有无明显并发症患者卧床休息1~ d, 病情不稳定及高危患者卧床时间适当延长;剧烈胸痛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吗啡3 mg, 必要时5 min后重复1 次, 总量不超过15 mg;对于部分出现高危心律失常的患者如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血流动力, 给予适当静脉补充镁剂 (1~2 g) , 胺碘酮注射液150 mg静脉推注后, 以1~1.5 mg/min维持, 6 h后减量至0.5~1 mg/min, 1 d总量1200 mg, 得到控制后继续减量, 3 d内停药。对于明显低血压及心源性休克患者适当使用正性肌力药多巴胺5~15 μg/ (kg·min) 和/ 或多巴酚丁胺3~10 μg/ (kg·min) , 病情得到控制后3 d内逐渐撤停;对于明显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可试用阿托品, 必要时行心脏临时起搏术, 症状缓解后及时撤停。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对两组患者治疗7 d后进行心功能分级, 参照NYHA心功能分级法评价。对两组患者治疗7 d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机器型号:西门子Acuson X350) , 测定其LVEF值。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出现并发症进行统计, 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室膨胀瘤、心肌梗死后心包炎 (积液) 等。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6.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比较按照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法, 观察组患者NYHA心功能平均为 (1.97±0.7) 级, 对照组为 (2.58±0.6) 级;观察组超声心动图EF值平均值 (0.55±0.10) , 对照组平均值 (0.41±0.11) 。观察组患者的心脏临床指标明显要优于对照组, 活动耐受力和短期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发生心肌梗死后并发症12例 (30%) , 包括5例频发室性早搏, 2例房性心律失常, 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 1例窦性心动过缓, 1例严重心力衰竭, 1例心包积液。对照组22例 (55%) , 包括9例频发室性心律失常, 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 3例严重心力衰竭, 1例心房颤动, 1例三度AVB, 3例心包炎 (积液) , 2例假性室壁瘤。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5.12, P<0.05) 。
3 讨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引起血栓性阻塞所致, 按全球统一定义, 心肌梗死在病理上被定义为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3]。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为按指南临床分类中的1 型, 即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 由1 次原发性冠状动脉事件引起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是急性冠脉综合征里最严重事件, 临床常出现剧烈胸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休克、猝死,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特别是NT-Pro BNP升高越显著的患者, 其心肌损害程度和预后就越差[4]。
注射用血栓通的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 是中药三七的提取物, 具有活血祛瘀, 通脉活络的功效。有研究表明, 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指标, 提高治愈率, 减少心脑血管事件[5]。还有研究表明, 在常规治疗加注射用血栓通治疗脑卒中4 周, 其1 年后的远期疗效能明显增强, 与常规治疗相比, 其总有效率由58%上升至80%[6]。最近几年, 关于血栓通对临床应用的报道逐渐增多, 其应用病种和范围也在不断拓展, 如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老年性慢性脑供血不足、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急性胰腺炎甚至关节炎、骨外伤的辅助治疗, 刘吉平等[7]通过对高龄术后患者静脉滴注血栓通能够有效预防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观察到其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以及红细胞压积均比对照组降低, 说明血栓通具有抗栓作用。有研究显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 可以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提高治疗有效率[8]。血栓通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和研究, 国内有较多的报道, 如傅晓霞等[9]观察到血栓通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脏的有效保护作用, 防止心肌的再灌注损伤。通过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血栓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分析, 临床心绞痛、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情况和血脂情况的改善[10], 证实血栓通在对心绞痛的明显疗效。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野缺损采取血栓通联合胰岛素等西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可以看出, 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良好, 治愈率高且安全, 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目前认为会造成患者血管出现微循环病变, 并提高山梨醇代谢强度, 致使患者血液内的山梨醇不断增多。山梨醇会危及人体的神经细胞, 致使患者眼部出现病变[11], 由此可以推测血栓通的治疗作用与改善微循环, 加快各种有害物质代谢转运相关。
通过查阅众多文献和相关资料, 笔者认为血栓通对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概括和分析。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看: (1) 抗缺血损伤:血栓通具有明显的内皮素拮抗剂样作用, 起到对抗组织缺血性损伤的作用;并有清除自由基作用, 对抗组织缺血及再灌注性损伤。 (2) 细胞调节凋亡作用:血栓通可以调整心脑血管细胞的凋亡过程, 对修复损伤组织有重大意义[12]。 (3) 目前发现mi RNA是心血管疾病重要调控因子之一, 其表达模式在诸多心血管疾病中均发生了改变, 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 血栓通可能通过调节相关mi RNA与其靶基因之间的消长平衡关系, 保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从而治疗冠心病, 影响血流动力学, 改善临床症状[13], 其所产生的作用从电解质的平衡, 抑制各种炎症介质的释放, 心肌细胞膜电位的稳态继而进一步影响心脏迷走神经的兴奋性, 抑制和缩短“交感风暴”所产生的不良反应链的程度和周期等神经内分泌综合调控发挥作用。从病理生理角度来看: (1) 血栓通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 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增加血氧供应的作用, 能改善心肌代谢,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对损伤出血斑块和已经暴露的胶原纤维组织起进一步的保护作用, 其对微循环的活血作用笔者理解为使冠状动脉的远端细小分支得到开放, 血流重新进行合理的分布, 甚至溶解细小冠状动脉内的微血栓, 减少冠脉再通后的无复流现象;有研究表明血栓通注射液可降低伴有氯吡格雷抵抗的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水平[14], 减轻或消除氯吡格雷抵抗, 说明其抗血小板机制是多位点的综合作用, 在临床上与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具有协同作用。 (2) 调整血脂, 促进纤溶, 使全血黏度下降, 使动脉血管脂肪沉着显著减轻[15], 从而阻断动脉硬化的进展, 有利于冠心病的治疗;李梦可等采用注射用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片治疗高脂血症观察到能显著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比较单独使用同等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有显著差异[16], 其分子生物学的具体调节机制是什么, 是直接作用还是通过提高脂蛋白的转运能力产生效果, 有待临床的进一步研究证实。有小样本研究观察到血栓通注射液能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LPA (溶血磷脂酸) 水平, 甚至恢复正常, 从而干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进展[17];而LPA是一种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脂类分子, 从多方面促进心脑血管事件的形成, LPA增高来自于血小板活化且可进一步导致血小板呈瀑布样激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在温和氧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LPA, 刺激血管内皮增生[18]。其过度生成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可以认为LPA是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启动的分子标记物, 其血浆浓度的变化, 直接反应血栓形成的风险和程度[19]。 (3) 血栓通作用于人体后对缺血区域可建立侧支循环, 缓解心肌缺血状态, 提高心肌耐缺氧力[5]。
综合上述机制, 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对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者在标准保守治疗基础上使用血栓通, 可明显改善临床指标, 提高疗效, 改善心功能, 减少不良事件且安全性高。
血栓通临床应用研究 篇2
【关键词】 血栓通;肿瘤;PICC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07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875-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有操作方便、有效、安全、血管定位准确、留置时间长等优点,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可应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但外周浅静脉条件差,不易穿刺成功者;需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者;长期输入高渗透性或黏稠度较高药物的患者,尤其是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但PICC的应用可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导管阻塞、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导管脱出(或缩进)、导管异位、血栓形成等。其中,血栓的形成可导致肺栓塞、脑栓塞,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如何改进技术,预防性用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早发现,早治疗,成为PICC广泛使用以来的新的难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科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病人12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其中男58例女66例,年龄22岁-78岁,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既往无PICC置管病史,插管过程均在B超引导下进行。
12 采用的是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专用导管 均由经过PICC资质培训,取得PICC置管合格证的护士操作。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试验组除按照常规进行PICC置管,給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外,给予血栓通胶囊(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00mg每日3次口服,连续21天。
13 血栓诊断 置管后1-3周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每周1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4%(P=0023)。对照组出现2例严重的上肢水肿、疼痛,经低分子肝素对症治疗后缓解。观察组均未出现明显上肢红肿,均为无症状性血栓形成。
3 讨 论
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后拔管,虽对照组有2例出现较严重不良反应,但未影响治疗进行。
复方血栓通胶囊是一种纯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为三七、丹参和黄芪。有研究表明[1],三七皂苷在体内外均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丹参素是丹参的主要水溶性成分,通过抑制血小板内cAMP的活性,使cAMP增加,抑制血小板的聚集[2]。黄芪作为传统中药,有研究表明[3],黄芪具有改变血液学流变指标,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及改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自1995年以来,PICC置管广泛应用于临床[4],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期输注强刺激性化疗药物的肿瘤病人。静脉置管作为一种异物刺激,会直接损伤血管内膜从而诱发血栓形成。有研究显示[5],77%的人血栓在置管术后2周形成,11%在第3周形成。而I级早期血栓病人多为无症状血栓,待病人出现血栓的阳性症状和体征之后再行超声诊断血栓时,Ⅱ级-V级血栓的发生率较高[6]。也有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地塞米松、阿司匹林[7-8]有助于减少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形成。而复方血栓通胶囊联用阿司匹林已被证实能够更好的预防静脉血栓[9],因此,三药联用预防静脉性血栓的形成需要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剑锋,张丹参三七总皂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13(6):472-474
[2] 祝国光,罗瑞芝,郭治昕复方丹参滴丸抗血小板活化及聚集性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07,12(2):149-151
[3] 崔伊梅,高卫真,刘艳霞黄芪及其有效成分黄芪苷IV在心血管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1(4):656-689
[4] Liz Simcock,RCN,BA HonsNo Going Back:Advantage of Ultrasound-Guided Upper Arm PICC Placement,2008,13(4):191-197
[5] CGarrino,CGennaro,GMonasterolo,et alFeasibility,efficacy and advantages of an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ICC-related thrombosis in cancer patients[J]Surgical Oncology,2012,38(10):1009-1010
[6] 郭彩霞,张璐,赵晓玉应用超声技术提高PICC I级血栓检出率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3):114-116
[7] 郭彩霞,沈美娜,张璐地塞米松预防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血栓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3):335-336
[8] 李旭英,孙振球,谌永毅,等阿司匹林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0,18(2):121-123
血栓通临床应用研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 男43例, 女33例;年龄43岁~77岁, 平均年龄 (65.3±2.4) 岁;合并糖尿病28例, 高血压48例。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37例, 观察组39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 包括降血糖、降血压、吸氧、抗感染、抗血小板凝集、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对照组给予纤溶酶200 U+5%葡萄糖溶液250 m L静脉滴注, 速度为30滴/min, 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栓通100 g+5%葡萄糖溶液250 m L静脉滴注, 速度为30滴/min, 1次/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
1.3 疗效判定
利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在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 治愈:伤残程度0级, NIHSS评分下降91%~100%;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伤残程度1~3级, 可基本实现生活自理, NIHSS评分下降50%~90%;有效:患者肌力明显提高, 失语及偏瘫有一定减轻, NIHSS评分下降18%~49%;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善且生活无法自理, NIHSS评分下降不足18%。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3%,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例 (%)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 是指由于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造成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性软化坏死。该病属于高危病症, 在治疗时患者颅内压可出现较大变化[3], 很容易造成脑部血肿及水肿现象, 导致患者出现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于老年人群[4], 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有明显缺损或老化, 同时有多种老年性疾病伴随发生, 故而该病临床治疗上较为困难。
现阶段缺血性脑卒中常用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 治疗目的为促使患者脑部微循环改善, 使缺血的脑组织恢复血流再灌注, 促使脑部血液供应得以改善并增强, 有效阻止并逆转缺血给脑组织造成的损害, 从而最大限度控制疾病进展, 降低患者伤残程度。纤溶酶与血栓通均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药物, 其中纤溶酶可使患者体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强, 发挥显著抗血栓效果, 同时使血小板的积聚有效减少, 使血液黏度降低;另外, 纤溶酶可使患者心肌耗氧量降低, 有效改善脑部微循环。血栓通有改善脑部微循环、活血化瘀的功效, 可扩张血管, 改善血液循环。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可使消除纤维蛋白、抗血小板积聚及改善脑部循环的作用大大增强。本文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 且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证实了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另外, 这两种药物作用均相对温和, 在临床中应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目前相关研究中还未见这两种药物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反应的报道。
综上所述,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应用纤溶酶联合血栓通疗效确切, 可促使患者脑部微循环显著改善, 抑制血小板凝集, 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用药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对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 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37例给予纤溶酶治疗, 观察组39例给予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 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3%,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应用纤溶酶联合血栓通具有显著疗效, 可促使患者脑部微循环改善, 抑制血小板凝集, 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纤溶酶,血栓通,疗效
参考文献
[1]袁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 (11) :1001.
[2]朱广红.缺血性中风140例临床中医治疗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11) :1434-1435.
[3]顾萍.不同年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 (12) :1343.
血栓通临床应用研究 篇4
【关键词】血栓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53-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死率极高。是由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导致血流中断,而引发的心肌缺血坏死,患者表现为胸痛、心律失常、心电图改变、心力衰竭等[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rction,STEMI)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但溶栓后在灌注损伤可加重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影响患者心脏功能[2]。本研究在使用尿激酶溶栓的基础上探究血栓通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证实效果较为理想,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STEMI的诊断标准。实验组有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为55~73岁,平均年龄为(64.2±9.1)岁;广泛前壁梗死16例,前间壁梗死11例,前间壁及前壁梗死4例,下壁梗死5例,后壁及下壁梗死4例。对照组有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54~78岁,平均年龄为(65.3±8.5)岁;广泛前壁梗死13例,前间壁梗死14例,前间壁及前壁梗死3例,下壁梗死6例,后壁及下壁梗死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1)对所用药物过敏者;(2)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3)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患者;(4)精神系统疾病且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5)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未能有效控制的高血压等增加死亡风险的因素的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吸氧、心电监护、止痛治疗,溶栓前给予拜阿司匹林300mg及氯吡格雷片300mg顿服。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将150万U的尿激酶注射液荣誉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在45min内快速静脉滴注,溶栓后患者无异常情况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次/d,0.6mg/次,连用一周。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栓通注射液,将250mg血栓通注射液溶于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入,1次/d,连用两周。
1.4观察指标
1.4.1血管再通判断指标[4]
(1)溶栓后ST段2h内回落>50%;(2)溶栓后2h内胸痛症状消失;(3)溶栓后2h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④溶栓后14h内血清CK—MB酶峰值前移:符合上述两项及以上可判断为血管再通,但仅符合(1)和(4)不能判断为再通。
1.4.2超声心电图检测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心脏进行超声检查,观察记录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4.3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两个月,比较两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利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
溶栓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7例和35例患者血管再通成功,再通率分别为92.5%和8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LVDD、LVSD、LVEF比较
治疗2周后,实验组LVDD、LVSD小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2.3两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心绞痛、心律失常、再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原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此病发病急,病死率高,该病的预防与治疗也成为医学界的难题。本研究在使用尿激酶溶栓的基础上探究血栓通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证实效果较为理想,血栓通注射液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可增强左心室收缩力,保护心脏结构,减轻心肌缺血在灌注造成的损伤,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Daisuke H,Myung HJ,Shigeni S,et a1.Clinical impact of thrombus aspiration dur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Results from Kore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J].J Cardiol,2012,59(3):249-257.
[2]毛剑辉,刘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效[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0):75-78.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血栓通临床应用研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2例早期DN患者为2010年11月~2011年8月我院内分泌科门诊或住院病人,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分型均为2型糖尿病;DN分期均为Ⅲ期[近1月内连续3次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s,UAER)在30~300 mg/24 h,尿常规蛋白阴性,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正常]。中医辩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的糖尿病及慢性肾炎相关标准,病例辩证类型为气阴两虚夹瘀证。所有患者经详细病史询问、全面体检,均排除了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泌尿系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热、肿瘤、心功能不全、肝功能不良。入组患者按就诊顺序用区组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氯沙坦组)51例。其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32~67岁,平均(55.1±7.2)岁;病程1~12年,平均(6.1±2.7)年;治疗组(氯沙坦+复方血栓通胶囊组)51例。其中,男32例,女,19例;年龄33~65岁,平均(53.5±6.4)岁,病程2~15年,平均(6.6±3.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间有均衡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行常规糖尿病治疗,包括糖尿病饮食、运动治疗、健康教育、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对照组予氯沙坦片(美国默沙东公司,50 mg,1次/d)治疗,治疗组予氯沙坦片(50 mg,1次/d)+复方血栓通胶囊(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017,1.5,3次/d)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饮食治疗保持不变。疗效分级参照文献标准[2]分为显效(症状明显改善,UAER减少50%以上)、缓解(症状有改善,UAER<50%)、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UAER无减少甚至加重)。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原则,经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入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准确留取24 h尿,测定UAER(ELISA法,美国Beckman诊断试剂盒),取3次UAER的均数作为UAER的数值;检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前后尿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检测采用ELISA法[早稻田(北京)生物科技公司]。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数据正态分布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根据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或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及不良反应
102例受试者中共5例中途退出试验,占总受试者4.90%(其中治疗组3例:男2例,女1例;对照组2例:男1例,女1例),退出试验原因均为失访。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治疗组各出现头晕2例,治疗组出现纳差1例,随治疗进行自行缓解。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4.08%比6.25%,χ2=0.233,P>0.05)。
2.2 两组间治疗前后血糖、血压、血脂、UAER及尿TGF-β1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所有观察指标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SBP、UAER及尿TGF-β1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06、3.572和5.015,P<0.05或0.01);组内前后比较示两组SBP、DBP、UAER及尿TGF-β1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见表1。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2)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42%,对照组为65.3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χ2=4.242,P<0.05)。见表2。
3 讨论
DN为最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国内报道约35.00%的住院糖尿病患者合并DN[3],近期国外报道45.0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微量白蛋白尿,8.00%存在大量蛋白尿,约45.00%的ESRD由DN导致[4]。目前D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包括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糖基化终末产物生成、细胞因子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S)的激活等。目前早期DN的主要治疗药物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上述药物主要机制为阻断RAS活性、降低肾小球的高灌注、高囊内压及高滤过,从而减少UAER,而UAER是DN进展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氯沙坦作为第一种应用于临床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有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可显著降低DN患者的UAER以及远期ESRD的风险[5],但其仅能减少部分DN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因此,如何更有效的治疗早期DN患者仍亟待关注。
DN在中医属消渴、水肿、虚劳范畴,其本为气阴两虚,其标为淤血、湿浊、湿热,为本虚标实之证。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DN日益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同时已取得良好疗效[6]。复方血栓通胶囊主要成分为三七、黄芪、丹参、玄参,其中黄芪益气健脾、三七、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活络、止痛,玄参养阴,配伍应用具有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益肾降浊之效。现代药物研究证实复方血栓通胶囊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抗氧化等作用[7,8],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取得良好临床疗效[9]。目前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DN的临床报道很少,仅李娟等[10]有相关报道,但该研究为复方血栓通、金水宝胶囊联合治疗,对照组为贝那普利,研究中未观测血压、蛋白质摄入量等可能影响UAER的因素。近期邢玉微等[11]报道单用复方血栓通胶囊可降低糖尿病大鼠的UAER、肾脏肥大系数、改善肾脏基底膜结构。本研究显示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氯沙坦治疗组的UAER显著低于氯沙坦组(P<0.01),其临床疗效亦显著优于单用氯沙坦患者(P<0.05)。在入组时两组患者血糖、血压和血脂均差异无显著性,且治疗前后饮食治疗保持不变。因此,可排除上述因素对UAER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的SBP、DBP较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S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糖、血脂在治疗后无明显下降(P>0.05),这提示更好的血压控制可能是复方血栓通胶囊、氯沙坦的协同肾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DN早期病理改变为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外基质(ECM)进行性积聚。糖尿病时肾脏局部TGF-β1等细胞因子高表达,TGF-β1可诱导肾小球肥大、ECM积聚,与D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2]。因此,TGF-β1可作为DN的早期诊断与病情监测指标之一[13]。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尿TGF-β1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治疗组尿TGF-β1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进一步证实了复方血栓通胶囊、氯沙坦的协同肾脏保护作用。
复方血栓通胶囊为纯中药制剂,目前尚无严重不良反应报道。在本研究中治疗组仅发生头晕或纳差3例,随治疗进行自行缓解,与对照组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6.25%比4.08%,P>0.05)。
血栓通临床应用研究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64例, 男41例, 女23例, 年龄 (33±11) 岁。64例患者均出现患肢畏寒怕冷、麻木、疼痛症状;均有行走障碍, 患肢皮肤或苍白或潮红, 出现游走性浅静脉炎症状, 患肢足背动脉反射消失。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32例, 1组进行常规治疗, 2组同时配伍黄芪通脉汤治疗,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 (1) 患者无糖尿病足、无大动脉炎、无动脉粥样硬化病症; (2) 无心脑疾病、无脏器合并症, 造血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均正常; (3) 无动脉栓塞情况; (4) 女性为非妊娠、非哺乳期妇女; (5) 无出血性疾病、无凝血功能障碍; (6) 无精神病及精神疾病家族史。
治疗方式:1组患者采用降纤酶10 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 1次/日。滴注前行皮试。两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 50 mg/次, 1次/日, 2周1个疗程。2组患者同时选用黄芪通脉汤进行辅助治疗, 方剂组成:黄芪50 g, 丹参20 g, 川芎15 g, 当归12g, 白芍12 g, 桂枝8 g, 细辛5 g, 水蛭10 g, 熟地黄15 g, 怀牛膝15 g, 山茱萸12 g, 甘草4 g, 大枣5枚。上方取水600m L, 文火煎40 min, 取汁450 m L, 1剂/d, 早中晚分服。患者服药期间不可进食辛辣、海鲜等食物。
疗效观察: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调查, 同时叮嘱患者复查生化常规, 对肝肾损害情况进行了解。所有调查均由治疗医师进行, 同时要详细记录情况。治疗效果主要分为痊愈、显著、有效、无效[1]。 (1) 痊愈:患者治疗2周内症状消失, 无疼痛感, 实验室检查所有指标均正常; (2) 显著:患者治疗2周后临床表现基本消失, 但仍有少许痛感, 对生活无显著影响, 行走情况良好; (3) 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表现有所改善, 但仍存在疼痛, 行走情况无显著改善; (4) 无效:患者治疗2周后情况无改善。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统计,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1组患者治疗后痊愈7例 (21.88%) , 显著15例 (46.87%) , 有效8例 (25%) , 无效2例 (6.25%) 。两组患者痊愈16例 (50%) , 显著13例 (40.63%) , 有效3例 (9.37%) , 无治疗无效的患者。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1组患者出现胃溃疡4例 (12.5%) , 皮肤瘙痒1例 (3.13%) , 无肝肾功能损害患者。2组无并发症患者。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讨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疾病, 本病病程较长且病情复杂, 此外本病的复发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 因此在治疗中难度较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中医属于“脱疽”范畴, 且病因多由寒、湿、瘀交杂而来, 进而使患者脏腑功能失调, 脉络不通, 最后导致病发[2]。因此, 对本病的治疗不能粗略地与其他疾患同等对待, 而要考虑全身证候。
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黄芪通脉汤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进行治疗, 在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中也可以看出, 选用中药治疗的2组患者, 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1组, 且并发症要明显低于1组患者。对此, 本院认为, 可能是因为中药的药物成分降低了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进而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3]。黄芪通脉汤中采用了大剂量的黄芪作为君药, 黄芪为补气要药, 同时具有敛疮收肌、消肿利水之功效, 辅以当归、白芍、细辛、桂枝等药物能够增强方剂的补气养血功效, 同时增强辛温散寒功效, 进而达到温经通络、养血补血作用;而丹参、川芍、水蛭则能够增强消肿行气、破血消瘀作用;熟地黄、山茱萸、怀牛膝则能增强益肾填精, 补髓固本之效;甘草、大枣能够达到补益脾胃的作用, 脾胃为后天之本, 因此对脾胃进行调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脾胃运化正常, 才能保证机体正常运转[4]。
总的来说, 在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中采用黄芪通脉汤进行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黄芪通脉汤不仅能够快速达到治疗效果, 还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因此,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洲博.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 19 (23) :224-226.
[2]唐文生, 刘韧.温阳通脉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10, 25 (63) :275-276.
[3]邢有东.自拟通脉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3例[J].辽宁中医杂志, 2010, 15 (20) :24-27.
血栓通临床应用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病例均为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84名大隐静脉血栓患者。病例择选标准为: (1) 下肢疼痛日益加剧, 走动更甚, 患侧小腿明显肿胀; (2) 静脉超声检查确诊; (3) 维尔斯评估量表计分不小于1; (4) 病房不超过三日即治疗; (5) 征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并授权。同时所有病例均排除其它溶栓禁忌者及继发性病变。两组患者其基本特征、维尔斯评分、救治响应时间、既往病史及血栓诱因等方面比对,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故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临床组。观察组使用尿激酶、肝素、阿司匹林及右旋糖酐进行溶栓+抗凝+扩管+抑聚四位一体疗法[3];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
2 结果
见表1。
注:*与观察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 下肢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很大, 尤其在大隐静脉最为常见。此病若治疗不及时轻则出现并发症, 中则引发后遗症, 重则危及生命。此病最主要病理现象为下肢血液循环回流受阻, 引发疼痛、浮肿、麻木等一系列症状, 使患者苦不堪言。中医对本病也有自身独有的病因病机阐释, 认为此病因寒湿客于血脉, 瘀血聚而为湿流注下肢发为本病。
西医治疗本病以抗凝和溶栓为两大突出原则。据研究资料表明, 栓子既成时长与栓子量与溶栓疗效呈反比, 血栓形成越久、血栓体积越大, 治疗就愈发困难。一般来说, 多数此病只有在出现浮肿或疼痛等下肢静脉血栓症状时方才寻求治疗, 而此时血栓常已形成多日、体积相对较大, 尿激酶活性成分难以渗入栓子内部充分将其溶解, 故其疗效有限。同时, 由于不同人对该药物的生理药理拮抗能力存在差异, 在临床上也有部分病例在注射该药后因其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被药物降解而导致全身性纤溶的发生, 进而引发全身性的内脏出血, 造成严重的后果[3]。肝素钠的抗凝作用虽然可以优化侧支循环、促进处于嵌顿状态的血栓滑落通出[4], 但其对血栓的药理性消融作用非常有限, 无法在短时间内溶解血栓, 故难以遏制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进程。
本次研究发现, 血栓通注射液虽无法提升大隐静脉血栓的再通率, 却能降低血黏。因为血栓通中富含三七总皂苷, 可有效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 遏制血栓素生成, 降低血循过程中的血细胞摩擦系数, 从而可优化微循环、降低血黏[5]。但由于其直接消溶血栓, 故无法提升血栓短期再通率。比对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发现, 由于血栓通注射液有效地维持机体血液流变学功能, 故可防止血栓复发。因而对临床组进行愈后随访, 其浅静脉曲张发生率非常低, 且其深静脉瓣膜功能也保护良好, 患者整体生活质量较高。两组毒副作用的比对无明显差异。
综上可知, 临床上一直以来广泛使用的单纯西药疗法治疗本病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局限性的。尿激酶虽然起效迅猛、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但经常引发个体差异因素所致的各种出血性并发症、且血栓在治愈后很容易就会复发, 难以保障长远的预后疗效维护, 这一点已经多方研究广泛证实。血栓通注射液相比于尿激酶而言, 起效相对迟缓, 且无法消溶已然形成的血栓、单用易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但其改善患者血液黏稠度的作用相对持久, 有益于患者在出院后的自身维护或后续治疗, 有效地防止血栓在相同病灶位置复发, 故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所以, 在传统西药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来治疗本病的整体方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彭小平, 陈瑛, 王梦洪, 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治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 2007, (3) :147.
[2]金焱, 黄振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8 (9) :203.
[3]庞宏永.尿激酶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 2007, 6 (11) :98.
[4]张晓辉, 王锦波.尿激酶、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63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5 (10) :88.
血栓通临床应用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2010年3月入住我科接受监护治疗的同时接受活血化瘀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成年患者360例,其中严重外伤103例、脑卒中13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40例、农药中毒31例、胰腺炎16例、高位截瘫13例、其他22例。所有均接受活血化瘀治疗时间超过14 d。
1.2 方法
1.2.1 分组
360例患者分成生脉组(A组)、血栓通组(B组)及联合用药组(C组),每组120例。A组男69例,女51例,年龄(41.39±13.15)岁;B组男73例,女47例,年龄(43.01±12.24)岁;C组男71例,女49例,年龄(43.58±14.41)岁。各组病例患者特征见表1。各组病例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给药方案
A组给予5%葡萄糖溶液250 ml+生脉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B组给予5%葡萄糖溶液250 ml+血栓通0.5 g,静脉滴注,每日1次;C组给予5%葡萄糖溶液250 ml+生脉50 m静脉滴注,每日1次,5%葡萄糖溶液250 ml+血栓通0.5 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入科后适合活血化瘀治疗时(无活动性出血,无出血倾向)即给药,出科或有出血倾向(血小板<50×109,INR>3.0[2]、血尿、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时即终止。生脉由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血栓通粉针由广西格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3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采用临床表现结合彩色多谱勒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
1.2.3. 1 临床表现
急性期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皮温升高。
1.2.3. 2 彩色多谱勒
仪器型号美国ACUSON-SEQUOIA-512。多谱勒超声全方位扫描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其特异性达100%、敏感性和正确率均高达96.7%的水平[3]。诊断标准:(1)管腔内有实质性回声;(2)静脉血管不能被压瘪;(3)血栓处彩色和脉冲多谱勒超声缺乏自主性或激惹性血流[4]。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F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三组病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
C组与A、B组间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C组与A、B组比较,#P<0.01
2.2 三组病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时间比较
C组与A、B组间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时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三组病例出血倾向发生率比较
三组病例出血倾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用药和联合用药同样安全。见表4。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管系统的较常见疾病,主要原因有长期卧床、肢体固定、外伤、手术、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静脉插管介入等。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临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2)肢体被动运动;(3)穿弹力袜;(4)应用低剂量肝素。笔者认为针对三大因素的治疗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活血化瘀治疗能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流速度,被广泛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生脉注射液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等名贵中药材精制而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开窍、益气强心、扩张血管等功效[5]。注射用血栓通是以三七主根为原料提取而成,主含三七总皂苷,其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Rg1和Rb1。三七所含的多种止血活血成分和多种活血化瘀成分具有改善供血、增加灌注、减轻缺血所致病理损害、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等多种作用[6]。生脉和血栓通联用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协同的作用。本文结果显示,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能明显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且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时间明显延后,而患者用药时的出血倾向较单一用药并没有增加。可见生脉联合血栓通能更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建议应用中注意出血倾向,定期检测血小板和凝血功能。
C组与A、B组比较,#P<0.01
摘要:目的:探讨生脉联合血栓通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us,D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0年3月入住我院ICU接受监护治疗的同时接受活血化瘀治疗的成年患者360例,360例患者被分成三组,生脉组(A组)、血栓通组(B组)及联合用药组(C组),分别给予生脉、血栓通及联合用药治疗,观察治疗期间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和出血倾向的发生率。结果:A组、B组、C组DVT的发生率分别为5.00%、4.17%和1.67%;DVT发生时间分别为(25.32±5.22)d,(27.04±4.27)d和(45.17±7.36)d;出血倾向发生率分别为1.67%、0.83%和1.67%。结论:生脉联合血栓通能减少、延缓长期卧床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效果优于单一用药的效果,安全性好。
关键词:生脉,血栓通,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参考文献
[1]Wells PS,Hirsh J,Anderson DR,et al.Accuracy of clinical assessmen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J].Lancet,1995,345(8961):1326-1330.
[2]许俊堂,胡大一.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抗栓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2):21-22.
[3]黄继强,万利,许平,等.彩色多普勒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初步应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1,2(10):67-69.
[4]廖丽萍.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鉴别诊断价值[J].广西医学,2008,30(10):1479-1481.
[5]李瑞玺.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0):36-37.
血栓通临床应用研究 篇9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栓通(冻干粉)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1.176
急性腦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致残率较高,其中75%患者丧失劳动能力,40%患者中度致残;病死率高达10%~15%[1]。如何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降低其死亡率及致残率,成为目前基层医疗关注的热点。2011年1月~2012年6月使用血栓通(冻干粉)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治疗效果理想,现将治疗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发病时间均在24~72小时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CT、实验室检查综合确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50~80岁。对照组44例,男15例,女29例,年龄51~79岁;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分级等具有可比性。
病情分级:根据患者肢体瘫痪、失语及颅神经障碍指标等临床指标,将急性脑梗死病情分为3级。重度:肌力0~Ⅰ级,或伴明显失语及颅神经障碍。中度:肌力Ⅱ~Ⅳ级,或伴轻度失语及脑神经障碍。轻度:肌力减弱,在Ⅳ级以上或伴轻度失语及脑神经障碍[2]。治疗组病情属重度的7例,中度14例,轻度29例。对照组重度6例,中度12例,轻度26例。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血栓通(冻干粉)0.5加入5%葡萄糖250ml(糖尿病患者调换为0.9%氯化钠250ml)中静滴,1次/日;丁咯地尔注射液150mg加入0.9%氯化钠250ml,1次/日。②对照组:血栓通(冻干粉)0.5加入5%葡萄糖250 ml(糖尿病患者调换为0.9%氯化钠250ml)中静滴,1次/日。两组均以14天1疗程。所有患者均口服尼莫地平20mg,2次/日;拜阿司匹林0.1mg,每晚1次;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严重者加服奥美拉唑20mg,2次/日;有脑水肿患者同时给予甘露醇减低颅内压治疗。
疗效判断标准:两组均于治疗后按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进行疗效判定对照组。判断标准: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级~3级;③好转: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6%~45%;④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5%。
结果
显效时间比较:治疗组显效时间大多在2~4天,最快12小时,最慢10天。对照组显效时间大多在3~7天,最慢14天,显效开始时间接近。两组间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别。治疗组总有效率96%,较对照组总有效率的86.3%明显提高,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治疗中两组均未明显的不良反应,少数患者用药时出现面部发红、胃部不适、恶心等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消失。
讨论
急性脑梗死在我国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致残率高的疾病,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损伤。目前认为吸烟、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长期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等为其危险因素。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是处理好半暗区,该处脑组织缺血,神经细胞尚存活,若能尽快恢复脑血流,可减轻继发性神经元损伤,改善一部分脑功能,所以扩张脑血管,降低血黏度,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对于挽救梗死周边半暗带区脑细胞的功能,减轻病残程度,提高脑梗死的临床治愈就显得十分重要[3]。
本研究应用血栓通(冻干粉)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丁咯地尔为α-肾上腺受体抑制剂,并具有较弱的非特异性钙离子拮抗作用,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红细胞变形性,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有效提高微循环灌注,有效地增氧功能并坚强ATP生产[4]。血栓通是中药三七的提取物,主含三七总皂苷,该药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抑制血小板凝集、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调节血管收缩功能、减少缺血致血管损伤、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抗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等作用[5]。临床上将二药并用,起到相辅相承之功,从而能够高效迅速地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与开放,从而恢复脑梗死区,尤其是梗死周边缺血半暗带区脑细胞的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汤仕忠.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系列教材/社区保健.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17.
2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国实用内外科杂志,1997,17(5):313.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31.
4黄振文.临床新药精汇.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1:657.
血栓通临床应用研究 篇10
1 复方血栓通胶囊的药物理学
在复方血栓通胶囊中的四种中药成分中, 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凝集, 降低人体血液粘稠度等多方面的作用;三七不仅可以止血还能活血,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原, 缩短凝血的时间, 对人体的血瘀状况可以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黄氏具有补气、增加血流量、改善循环和促使病变部位在血管和组织上的修复;而玄参具有通脉导滞、清热养阴等功效。根据这些药物成分和其药物功效, 在动物实验中证实复方血栓通胶囊可以在短时间内缩短凝血的时间, 促进血块的溶解, 延长动物在缺氧的状况下的生存时间, 有效的提高着其缺氧的耐受力。同时, 经急性毒性实验证明, 复方血栓通胶囊在临床中的应用是非常安全的, 其对动物的体重, 血红蛋白、血小板、肾功能等都没有明显的影响, 同时变动的范围也都处于正常状态。
2 复方血栓通胶囊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
2.1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非常普遍的。最近几年, 随着糖尿病在发病率上的不断上升, 由其所导致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论是在发病率, 还是在致盲率上都出现着不断增加的状况, 而在临床研究中发现, 其发病的原因和视网膜缺氧和缺血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于此种眼部疾病的治疗, 单纯的采用激光视网膜光凝和晚期手术治疗是无法达到治本的目的, 此时配合复方血栓通胶囊药物治疗, 将此药物成分中的活血化瘀、降低血粘度、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 可以有效的提高机体抗缺氧的能力。在治疗的过程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手术治疗后, 每天服用三次复方血栓通胶囊, 每次2-3粒, 持续治疗3个月以上, 患者的视力和治疗前相比较有效的提高了1-2行, 同时患者的视网膜出血症状也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 总有效率达到了79%。
2.2 在青光眼视功能上的维护
临床眼科中, 青光眼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不可逆转性的盲眼病。对于青光眼患者来讲, 虽然其在经过药物和手术治疗后, 很多患者的眼压都能够得到控制, 但是治疗后视力下降和视野范围缩小的状况是很难改变的, 而这一问题也严重的困扰着广大的眼科医生。经过不断的研究发现, 青光眼患者要想改变这一症状, 其在治疗的过程中扩张血管, 增加血流量, 以此来改善患者视神经的微循环是非常重要的。而复方血栓通胶囊正好可以改善视神经的微循环, 提高人体视力细胞的兴奋性, 达到防止眼压和控制青光眼视功能恶化的状况。在临床眼科治疗青光眼的过程中证明, 其药物治疗眼压在1个月到3年的时间内均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患者的视野范围可以达到大幅度的改善和维持, 视力也能够在治疗后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2.3 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中的应用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眼科中比较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此类患者的视功能在损害的程度上虽然没有动脉阻隔急剧, 但是严重程度是非常厉害的, 部分患者在严重的状况下会因为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出现完全失明的状况。同时,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还会出现血管短路、侧支循环、视网膜水肿、新生血管等多方面的症状。中医理学认为, 此类眼科疾病和人体脉道瘀阻, 血不归经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复方血栓通胶囊中的三七, 在活血化瘀上具有重要的疗效, 同时配合丹参、黄氏、玄参等多味中药, 可以同时达到活血化瘀和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效果。而其在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过程中也经证实, 患者在服用复方血栓通胶囊1-3个月后, 其总有效率可以达到88%。同时, 和患者治疗前的状况相比较, 患者治疗后的视力可以提高2-3行, 眼底出血和静脉怒张的状况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 而患者的血管渗漏和黄斑囊肿水肿症状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减轻和消退。
3 总结
从复方血栓通胶囊中所具有的药物成分出发, 其在活血化瘀, 益气养阴、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 在治疗中医”气滞血瘀“和现代医学微循环障碍等方面的疾病, 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和辅助治疗的效果, 在治疗眼科疾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 除以上所阐述的眼科疾病, 在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外伤性前房积血、玻璃体积雪、视盘血管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等方面, 复方血栓通胶囊均有着良好的效果。
从眼科疾病本身的特点出发, 其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是万能的, 而复方血栓通胶囊在治疗眼科疾病中具有同样的道理。特别是对于视神经病变、视网膜血管病变等疾病来讲, 不仅要对其病症的发病机理和发病过程有个详细的了解, 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实施对症下药的方案, 这就为其药物在眼科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 总的来讲, 复方血栓通胶囊在眼科中的效果还是比较确切的, 同时受其适应症范围比较广的影响, 其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智.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J].广东医学.2009, (03) :67-68.
[2]孟丽红, 王丽娟, 武宏理.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2, (03) :134-135.
[3]吴晓阳, 吴克虎.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2, (04) :54-55.
[4]李淑萍.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1, (08) :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