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栓患者

2025-01-25

动脉血栓患者(共10篇)

动脉血栓患者 篇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临床最为常见的下肢血管疾病之一,其在老年人口中的发病率显著的升高[1,2]。本病病发后导致患者出现下肢凉、麻、痛,甚至可导致患者出现间歇性陂行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4]。为更为有效地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我院近年来在临床将曲美他嗪及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2月~2015年10月间就诊于我院,符合本研究入选及排除标准的8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以接受血栓通注射液静点治疗者为对照组,以接受联合曲美他嗪及血栓通治疗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60~73岁,平均年龄(66.68±3.16)岁;左侧患肢者23例,右侧患肢者17例;病程2~8年,平均病程(5.18±1.22)年。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66.81±3.33)岁;左侧患肢者26例,右侧患肢者14例;病程2~9年,平均病程(5.22±1.16)年。两组性别、年龄、分别部位及病程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入选标准:(1)符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断标准[5];(2)年龄≥60岁;(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出血倾向者;(2)接受下肢静脉介入治疗者;(3)存在恶性肿瘤者;(4)存在心脑血管疾病者;(5)存在药物过敏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静点治疗。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血栓通注射液(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国药准字:Z44020285,产品批号:0501015)300mg,日一次静点,治疗时间为2周。观察组接受血栓通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同时给予曲美他嗪(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465,产品批号:040902)20mg,日三次口服治疗,治疗时间同样为2周。

1.3观察指标及方法

于患者入组时及治疗2周后分别进行血清总胆红素(TB)及一氧化氮(NO)含量检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TB及NO含量差异。血液标本均采集自空腹肘静脉,TB含量测定应用矾酸氧化法,NO含量测定应用硝酸还原酶法。同时根据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彩超检查改善情况,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以肢体疼痛消失,皮温皮色正常,无活动后疼痛者为显效,以肢体疼痛好转,但步行后仍感疼痛者为有效,以病情未见缓解者为无效。以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治疗2周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此外,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认真观察患者所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作为统计分析软件,并以均数±标准差及百分率表示计量数据及计数数据,以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计量数据及计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统计结果中,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TB及NO含量变化分析

两组入组时TB及NO含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接受治疗2周后,观察组TB及NO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在接受2周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在接受2周治疗后,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所形成的周围血管疾病,其属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的下肢表现,可受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血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6,7]。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生后可抑制血管内多种因子的释放,而严重影响血管的内皮功能。因TB属抗氧化剂类物质,具有着预防动脉粥硬化的作用,而NO具有着抑制血管平滑肌增值及抗氧化作用,在动脉粥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8,9]。因此本研究选取了TB及NO两种内皮因子作为观察指标,以分析联合血栓通注射液及曲美他嗪在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显示:两组入组时TB及NO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接受治疗2周后,观察组TB及NO均高于对照组。而在完成2周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间在血栓通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曲美他嗪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此外,通过本研究同样可见,在接受联合曲美他嗪及血栓通治疗后,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未见明显增加。由此可见,联合血栓通及曲美他嗪治疗后,可在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不同治疗方案的两组间,均以血栓通注射液作为基础治疗药物,血栓通注射液是以三七总皂苷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注射剂,近年来基础研究显示,三七总皂苷具有着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张血管的作用,对于改善血液循环具有着显著的疗效[10]。而观察组在血栓通治疗的同时,将曲美他嗪联合应用,曲美他嗪不仅有着抑制3-酮酰基,增强葡萄糖氧化而达到增加ATP生成的效果,同时也有着清除自由基及抑制内皮素释放的作用,可达到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11,12]。

但是因本研究中所观察的患者均以老年患者为主,故尚无法评价曲美他嗪联合血栓通注射液在非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以完善此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鹏,冯惠岗,陈汉威.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预后因素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18(6):1091-1094.

[2]付前广,任为,张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腔内治疗前行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对临床预后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2):168-172.

[3]张川林,牟绍玉,赵渝,等.不同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患肢微循环及主观感受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30(21):25-28.

[4]张川林牟绍玉赵渝,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术后患肢抬高体位对足部血流灌注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30(21):25-28.

[5]周承校,胡何节,方征东,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C、D型病变的腔内治疗[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5):526-528.

[6]杨彤,李亚刚.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风险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0(7):1777-1778.

[7]单洁.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血压、血脂及内皮功能等因素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5(20):5653-5655.

[8]郑茹瑜,周长钰,孙春明,等.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胆红素及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天津医药,2012,40(4):349-351.

[9]边宁,龚博君,郭军,等.一氧化氮/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4,30(3):414-418.

[10]徐丽娟.血栓通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9):114,116.

[11]马湖蕊,张妍,贾云,等.通心络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3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873-2874.

[12]刘红军,王丽华,魏文红.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并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5):586-588.

动脉血栓患者 篇2

【中图分类号】R5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09-01

肺栓塞(PE栓塞症、)是由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引起的疾病,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症、羊水栓塞和空气栓塞等,其中肺血栓栓塞症是肺栓塞的常见类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是由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其患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未治疗患者死亡率高达25%~30%。对高危患者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发病率,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使病死率降至2%~8%。现将我院1988年至今诊断的21例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过程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1例病例为1988年至今曾在我院住院患者。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5~76岁,平均59岁。既往史:右下肢静脉血栓3例,左下肢静脉血栓3例,肿瘤2例,高血压1例,心肌梗塞1例,外伤骨折1例,右腹股沟斜疝1例,健康3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继发血小板增多症1例,脑血栓卧床1例,糖尿病1例,左股动脉栓塞1例,原发性肾病综合症1例。

1.2 临床症状与体征:呼吸困难12例(57%);胸痛10例(48%);咯血8例(48%);心悸3例(15%);发热1例(4.8%);晕厥1例(4.8%);猝死1例(4.8%);抽搐1例(4.8%)。同时具有“三联征”,即呼吸困难、胸痛、咯血3例(15%)。体征主要为发绀5例;气促6例;心动过速12例;肺部啰音5例;血压下降2例;肺动脉第二音亢进2例。

1.3 治疗:(1) 一般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低氧血症患者给予吸氧,同时针对基础疾病给予对症治疗。(2)溶栓及抗凝治疗 :10例同时溶栓及抗凝治疗,11例行抗凝治疗。方法: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日二次;尿激酶50万U每日二次经静脉置管处给药。

2结果

2.1 确诊情况:2000年前临床诊断8例;2004年后介入造影诊断8例,肺动脉造影检查5例。确诊时间一般在入院3日内,有1例误诊为冠心病,2个月确诊。

2.2 辅助检查:(1)动脉血气分析: 8例行动脉血气分析,其中低氧血症8例46~72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小于35 mmHg5例。(2) 心电图:14例行心电图检查,其中窦性心动过速5例,电轴右偏1例,顺钟向转位1例,QⅢTⅢ型2例,完全正常5例。(3) 胸片及普通肺CT : 胸片检查10例,仅1例怀疑肺栓塞,其余回报正常或炎症改变。普通肺CT检查3例:均回报炎症改变。(4) 心脏超声: 3例行心脏超声检查,1例出现重度肺动脉高压。2例正常。(5) CT肺动脉造影(CTPA) :5例行CT肺動脉造影检查,一例为多发亚肺段、一例为左肺下叶、三例为双肺动脉主干及分支栓塞。(6) 介入肺动脉造影: 8例行介入肺动脉造影检查,分别为右肺上下动脉栓塞2例、右肺下动脉、双肺下动脉、左肺动脉、双肺动脉主干及分支栓塞各一例。(7)D—二聚体 : 7例行D—二聚体检查均为阳性。

2.3 疗效与预后 死亡4例,17例有效。

3讨论

既往医学界认为肺栓塞是少见病,加上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及对肺栓塞的诊断意识不强,因此对肺栓塞的漏诊率和误诊率仍很高。我们诊断分两个阶段:1988~2000年共9例,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心电图、胸片。2004~2008共13例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心电图、胸片,确诊依据介入肺动脉造影诊断,CT肺动脉造影检查。不难看出,近四年诊断例数明显增加,诊断技术提高,医生对肺栓塞的诊断意识明显加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于2001年制定的《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指出:PTE临床征象中呼吸困难及气促(占80%~90%)是最常见的症状,尤以活动后明显;晕厥(11%~20%)可为PTE的唯一首发症状[1]。从我们的资料显示呼吸困难仍为最常见的症状,其次为胸痛、咯血、心悸等,出现三联征者3例(15%)。PTE在我国患病率较高,常见诱因有手术、外伤、充血性心力衰竭、肿瘤、口服避孕药、妊娠、长期卧床、长途旅行等,近年来,我国临床医生对PTE的发病情况与危害有所认识,诊断水平有所提高,但PTE的过诊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与忽视病史的采集及对PTE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认识不够全面有关。[2]对于有易患因素,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心悸等症状者应当重视,防止误诊、漏诊。我们有一例胸闷、心悸的患者,一直按冠心病治疗,两个月后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对于首次诊断冠心病患者,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诊断依据不充分者,应想到肺栓塞的可能性。另外,临床医生在采集病史时应当详细,观察病情要仔细,对检查资料分析要全面,以提高诊断率。从疗效看,对于有溶栓指征的患者,尽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减少死亡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259—264.

动脉血栓患者 篇3

所有病例均为2007-10~2008-12本院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患者, 均有不同程度的肢端发凉、怕冷、间歇跛行、休息痛、动脉搏动减弱等症状体征, 符合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共4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 对照组20例。治疗组中男性11例, 女性9例;年龄<70岁者2例, >70岁者18例。对照组中男性10例, 女性10例;年龄<70岁者5例, >70岁者15例。两组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波立维片 (杭州民生赛诺菲制药公司, 批号:2259) 75mg口服, 每日1次, 联用血栓通注射液 (广西梧州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07035601) 45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 每日1次。对照组仅给予波立维片 (同上) 。两组疗程均为21天。其他基础治疗诸如控制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两组相同。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活血中药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日本欧姆龙科林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VP-1000在室温下测定踝臂指数 (ABI) , 均以右侧的测定值为标准进入统计计算。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均采用SPSS 11.0软件包处理。

3 结果

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足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踝臂指数是通过对患者上下肢动脉血压比较来反应患者外周血管病变情况。本文结果表明, 血栓通注射液能改善患者踝臂指数水平, 作用优于单用波利维片治疗。这与血栓通注射液能抑制特异性血小板聚集,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滞度、抗血栓, 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有关[1]。但本研究观察例数较少, 有待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篇4

【关键词】静脉血栓 骨折患者 危险因素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37-01

早在19世纪,著名医学家 魏尔啸(VIRCHOW)就提出了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所在,分别是血液滞缓、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的损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左下肢远远高于右下肢的血栓形成,特别是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尤为常见。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是下肢静脉血栓的又一危险,病情严重者甚至可以堵塞肾静脉,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从而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一 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通过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大量临床与实验观察,使各因素有了具体内容。首先,静脉壁损伤包括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伤、感染性损伤。其中化学性损伤,是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机械性损伤是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引起的静脉血栓形成;感染性损伤属于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是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的,此种情况较为少见。

其次,引起静脉血流滞缓的原因很多,如长时间的制动、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都能够引起静脉血流滞缓。病人在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处于完全麻痹状态,因而失去了收缩功能;在术后,又因卧床休息或切口疼痛等原因,造成病人下肢肌肉的松弛,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最后,是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基本因素。各种大型手术后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大剂量止血药物的应用,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当中,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血流滞缓是两个主要原因。独立的一个因素存在,不能导致病情的发生,通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才能造成静脉血栓的形成。

二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1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下肢静脉血栓具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进行疾病的预防,最直接的就是手术患者术前与术后采取必要的药物进行预防。在术中,操作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时,手法应尽量轻巧,避免内膜损伤的发生,以及小腿深静脉回流。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在几种预防方法中,机械预防方法最为最常见,也就是国外采取的跳板装置,能够有效的降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2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对于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护理大致分为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 三个方面。首先是术前护理,护理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血栓形成的原因要向患者详细介绍,还要向其耐心解释下肢水肿、疼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目的是使患者消除心理上的顾虑,不要恐惧,增强信心,认真配合治疗和护理,保证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与此同时,还要与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使患者家属增进与患者的交流。手术前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也是对行手术的患者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有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临床症状等相关知识给患者详细讲解,向男性患者嘱其戒烟并就吸烟的危害性进行讲解。由于低温可导致患肢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诱发和加重血栓形成的危险,因此患者应注意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5℃左右。对术后早期进行活动训练的重要性要向患者予以介绍,详细而直观的教会患者进行各项功能锻炼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术后卧床功能锻炼的顺利实施。完善术前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等各项检查。在术前30min-60min内,遵医嘱给予手术者抗生素预防感染。

其次,是术后护理。术后对患者的血压、脉博、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对患者双下肢肢体末梢血运、感觉、运动及感觉情况及肢体温度、色泽、毛细血管充盈度也要密切观察。若患者下肢皮肤颜色发绀、温度升高或者出现肿胀,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和胸闷,应格外警惕DVT的发生。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注意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

三 结论

患者骨折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与创伤、长期卧床、手术对下肢血管内膜损伤及恶性肿瘤等因素,均有很大的关联,在治疗过程中应做好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要密切观察,加强健康宣教,积极预防和降低PE和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积极为患者认识疾病、预防DVT、配合治疗、早日康复、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辜婷.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1):320-321.

[2]范春红,郝红,刘晓静.29例下肢深靜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20(12):69.

[3]杨廷莲.骨科术后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22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4):133-134.

[4]席会文.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88.

[5]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1,3(2):146.

动脉血栓患者 篇5

关键词:脑血栓,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动脉斑块

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脑血管疾病,脑血栓的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1]。现阶段,随着饮食结构改变及生活节奏加快,脑血栓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呈年轻化趋势[2]。以往,临床多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3]。因此,寻找有效治疗方法,提升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其生命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就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18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9例。试验组患者中,男36例,女23例;年龄60~77岁,平均(70.3±2.6)岁;病程2~8 h,平均(5.2±2.3)h。对照组患者中,男35例,女24例;年龄60~77岁,平均(70.7±2.3)岁;病程2~8 h,平均(5.3±2.1)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纳入标准①均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确诊为脑血栓;②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①自身免疫性疾病;②心肺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异常;③脑出血、急性脑梗死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疾病、恶性肿瘤;④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⑤治疗依从性差,经劝说无效的患者。

1.4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包括吸氧、降压、强心、抗感染等,并给予相关营养神经药物。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号:150108),100 mg/次,1次/d;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50106)进行治疗,口服,2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

1.5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及动脉斑块改善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得分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4]。

1.6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患者治疗后意识障碍、偏瘫、头痛等症状均消失,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以上,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患者治疗后意识障碍、偏瘫、头痛等症状明显改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患者治疗后意识障碍、偏瘫、头痛等症状有所改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8%~45%;无效: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无变化[5]。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8.74,*P<0.05

2.3动脉斑块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斑块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斑块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讨论

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因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引起的疾病[6]。该病形成初期,是由于血小板激活释放了血栓素,血栓素进一步变成固体,附着于斑块上,进而形成血栓[7]。有研究认为,在脑血栓形成过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一旦患者血管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会致使管腔变得狭窄,给血液正常循环机制带来影响,血管内膜上黏附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从而形成脑血栓[9]。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临床上治疗脑血栓的关键是抗血小板及调脂治疗[10]。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抑制血小板等作用,能通过抑制人体核因子,促使炎性介质及各种黏附分子表达降低,从而实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11]。近年来,临床上相关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研究文献较多[12]。他汀类药物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还原酶抑制剂,能经由对指纹面积及泡沫细胞的控制,对炎性细胞、泡沫细胞等相关蛋白酶的分泌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从而改善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此外,他汀类药物还能对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进行抑制,从而对机体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进行控制,促使机体血清中胆固醇含量降低,从而有效发挥调节血脂的作用,且能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延缓,有效提升临床疗效。而相较于单纯应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脑血栓中能获得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且能对脑血栓患者的动脉斑块面积进行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在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升其生命质量。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在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应用价值高。而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斑块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表明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脑血栓中效果显著,不仅能提升临床疗效,还能有效缩小患者动脉斑块面积,促使其尽快康复。

动脉血栓患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收治患者后循环缺血103例,以眩晕/头晕为主要症状,符合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标准[1]。年龄39~79岁,发作性眩晕/头晕为主要症状,眩晕/头晕至少伴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症状如肢体/头面部麻木、视物不清、复视、眼球震颤、平衡障碍,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血及颅内占位性病变,并排除其他引起眩晕的疾病,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衰竭患者,椎动脉彩超检查至少一侧血流量>100ml/min。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对照组51例。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90310)16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点,每日一次;注射用血栓通(广西梧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9010214)45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一次。对照组给予注射用血栓通45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一次。两组同时予以对症治疗,疗程7天。影像之星2000观察两组患者椎动脉血流量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病例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椎动脉血流量变化见表1。治疗组椎动脉血流量的增加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马来酸桂哌齐特为新一代的哌嗪类药物,具有扩张血管和早期保护神经功能的双重作用[2],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应用广泛,并已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一线药物,它的药理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3]:(1)扩血管作用,它是一种弱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止钙离子跨膜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而使脑血管、冠脉血管和外周血管扩张,从而缓解血管痉挛、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2)改善血流变学,马来酸桂哌齐特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减少氧自由基产生,减少中性粒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趋化作用,增加红细胞的柔性和变形能力,并降低血液黏度,从而改善微循环灌注,提高脑血管的血流量,改善脑的代谢;(3)腺苷增效作用,马来酸桂哌齐特具有独特的腺苷增效作用,其通过阻滞细胞对腺苷重吸收记抑制腺苷脱氢酶活性,阻滞腺苷失活过程,延缓腺苷的代谢过程[4]。本研究共观察10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分别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与血栓通冻干粉针作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椎动脉血流量增加量,明显高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从而增加后循环血液供应,有效减少后循环缺血对脑组织的影响。以上结果显示,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注射用血栓通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好、起效快,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治疗过程中应避免滴速过快,避免血管扩张明显而导致的头痛。小剂量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注射用血栓通能有效的增加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动脉血流量,并且安全、毒副作用小,临床可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小剂量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注射用血栓通对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动脉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后循环缺血患者10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血栓通,治疗组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量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椎动脉血流量增加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可以明显增加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动脉血流量。

关键词: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后循环缺血,椎动脉血流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2]朱荣清马来酸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07;19(1):68

[3]张晓霞,韩培红马来酸马来酸桂哌齐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药房,2007;18(26):2060-2061

胸主动脉血栓误诊一例 篇7

患者, 男41岁, 因上腹痛伴恶心呕吐4h于2007年10月16日12时10分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h无确切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次, 呕吐物不含咖啡色样物质, 量少, 并感心慌乏力, 无胸闷气促。经休息无好转故来我院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等心血管病史, 有长期大量吸烟史。

1.1 查体

体温36.3℃, 脉搏74次/min, 心率74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90/60mm Hg, 急性病容, 神智清楚, 精神萎靡, 自动体位。双肺呼吸音清晰, 未闻及干湿音, 心律整齐, 心脏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 全腹部柔软, 中上腹部轻微压痛, 无肌紧张反跳痛。

1.2 入院诊断

考虑急性胃炎。

入院后给予西米替丁抑制胃酸分泌、护胃治疗并准备行胃镜、腹部B超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患者在治疗中与陪伴闲谈时一翻身改变体位后突然出现心跳停止, 继之呼吸停止。经积极心肺复苏等抢救治疗无效, 于2007年10月16日15时29分宣布临床死亡。后行尸体解剖, 结论为:胸主动脉血栓 (降主动脉白色血栓) 、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

2 讨论

2.1 死因分析

患者胸主动脉血栓为FT (漂浮血栓) 并且体积大 (如图) 。考虑患者在突然改变体位时, 血栓位置改变致主动脉内学流动力学变化, 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 引起患者猝死。

2.2 临床误诊原因分析

(1) 胸主动脉FT相当罕见[1]。 (2) 患者无胸主动脉或胸、背部临床症状, 并且无肢体、冠脉、脑动脉等其它部位动脉栓塞而出现的缺血症状, 临床医生不可能考虑做急诊TTE (经胸超声心动图) 或TEE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 (3) 患者入院到死亡时间极短, 尚来不及做相关常规检查排除其它疾病而考虑到心脏大血管疾病。 (4) 基层医院一般尚未把TTE作为常规急诊检查项目, 更不说TEE了, 况且我院尚无TEE检查项目。而TEE是目前检查出胸主动脉病变较普及的检查手段[1]。

经查阅相关文献, 目前国内胸主动脉FT仅报道3例。一例44岁男性, 一例44岁女性, 一例72岁男性, 均为肢体动脉栓塞缺血症状为首发表现, 以腹痛为主诉者尚无报道。本例提示:40岁以上患者, 不明原因上腹痛患者应警惕胸主动脉FT可能 (图1) 。

摘要:根据1例患者胸主动脉血栓误诊病例, 分析探讨误诊原因和防止误诊的方法。

关键词:胸主动,脉血栓

参考文献

动脉血栓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5~70)岁,平均(61.3±2.9)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1例,冠心病4例,房颤1例,糖尿病9例,TIA病史(后循环)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行走不稳,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交叉性瘫或双侧肢体瘫和感觉障碍,偏瘫或单瘫,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枕后部疼痛,卒倒,意识改变,瞳孔改变,视野缺损等。

1.2 本组病例入选标准

①发病时间24小时以内;②有明确的定位体征;③病情呈渐进性加重;④临床高度疑似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并除外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引起意识障碍的患者;⑤头颅CT检查除外颅内出血、责任区无低密度病灶;⑥无凝血功能异常,无严重的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⑦全脑血管造影发现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

1.3 溶栓方法

对于躁动不合作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均先行气管插管全麻,对于昏迷不躁动、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可暂时采用局麻,常规消毒铺巾后,经右侧股动脉行Seldinger技术穿刺,置入导5F动脉管鞘,全身肝素化先行主动脉弓造影,观察弓上各血管开口有无异常;双侧椎动脉和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有无狭窄或闭塞,然后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包括双侧颈动脉;双侧椎动脉)。对造影显示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阻塞伴侧枝循环代偿不良,并结合临床诊断此处病变为引起症状的责任病变的病例,用0.035 mm泥鳅导丝将导引导管送至患者的患侧椎动脉起始部,用0.014微导丝在血栓内开通一条通路,沿微导丝跟进微导管,可以将微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小心通过血栓通过微导管超选造影,观察血栓的长度、受累血管及血栓远端的通畅情况,然后将微导管头端尽量靠近血栓,行接触性溶栓,所有患者均采用尿激酶为溶栓剂,以10000U/min的速率溶栓,总量70万~120万U,溶栓的同时静脉持续泵入尼莫地平3ml/h。溶栓过程中每隔20min造影1次,观察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开通情况及局部血管状况。术中适时监测活化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如出现出血倾向应立即停止溶栓。若血管完全再通后残余狭窄>70%,即选用适当的球囊进行扩张。若有重度残余狭窄可选择适合的支架植入狭窄处,直至血管形成满意。

1.4 疗效评价

①血栓再通标准:采用Gonner和J ahan综合标准。Gonner再通分级标准:0级为无变化;1级为栓子移动但无相应的血液灌注改善;2级为部分再通并有<50%的缺血区灌注;3级为完全或接近完全再通,缺血区完全恢复灌注。J ahan将上述0级和1级合并称之为不成功再通,将2级和3级合并称之为成功再通。②神经学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神经功能的改善,神经功能的改善定义为神经学检查,24小时内NIHSS改善4分或更多。③临床结果评价:溶栓后30天采用牛津残障评分(oxfoed handicap sacle,OHS)进行评价。0为无症状;Ⅰ为除症状外无明显残障,能承担所有日常工作;Ⅱ为轻度残疾,不能完全承担先前的活动,但生活能自理;Ⅲ为中度残疾,需要一些帮助,但无辅助能行走;Ⅳ为中重度残疾,辅助不能行走,日常生活不能自理;Ⅴ为重度残疾,卧床,失禁,需持续照顾;Ⅵ为死亡。

2 结果

2.1 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显示

4例基底动脉中上1/3处狭窄,伴血栓形成,双侧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显影差。8例基底动脉、椎动脉V4段连续动脉硬化斑块,基底动脉尖端可见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按预先制定好的溶栓方案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用量(50~120)万U。

2.2 血管再通情况

12例患者中血管完全再通4例(33.3%),血管部分再通6例(50%),总溶通率83.3%,无变化2例。

2.3 溶栓治疗后临床结果评价

溶栓过程中意识状况由昏迷,浅昏迷逐渐转为清醒者2例;溶栓后眩晕、头晕,头痛、眼震、凝视麻痹及瞳孔异常减轻者5例;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发音异常和面舌肌瘫减轻3例;四肢轻瘫及共济失调改善4例。溶栓前NIHSS5~23分,平均(11±5)分,溶栓24小时后NIHSS 0~19分,平均(6±5)分,溶栓术后30天OHS评价35例效果良好,OHS评价0~Ⅲ级,V级3例。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原因之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1/3患者逐渐好转,1/3患者死亡,1/3患者遗留有重残,而且无论是好转还是致残者以后均可多次复发加重。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的非溶栓治疗的病死率高达80%~100%,传统的保守治疗多数难以取得良好的疗效[5]。经动脉途径血管内接触性溶栓是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的有效手段。国际上8个较大规模的多中心对照研究进行的临床评估表明[4,5,6,7],动脉内溶栓临床效果较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血流,同时可减少氧自由基和兴奋性氨基酸的产生,尽快改善细胞的内环境,恢复细胞的功能状态。

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使缺血的脑组织早期获得再灌注,以抢救濒死的脑组织。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可以将微导管置于距血栓最近处或直接插入血栓给药,即便微导管到位困难,也可以在距离血栓最近的一级血管给药。有时还可以借助微导丝将血栓捣碎或穿出裂隙,以增加药物与血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溶栓的速度和效果。本组12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采用机械捣碎法溶栓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关于再通的问题,一般认为血管闭塞的部位越远,再通率越高[6]。有时即使不能完全溶解血栓,也可以通过溶解部分血栓使血液通过侧支循环参与闭塞区域的再循环。与静脉溶栓相比,超选择性局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剂量少的优点,有较高的再通率和较少的并发症[7,8,9]。

对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动脉内溶栓的时间窗问题,由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进展速度不一和预后极差,因此,不像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一样,要求发病6h以内(最佳3小时以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无严格的时间限制。溶栓的时间放宽至发病后24小时甚至更长。本组病人中发病6-24小时实施动脉溶栓9例,7例为持续性头晕之后突发或逐渐闭塞后,病人表现为突发或逐渐发生意识障碍。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后增加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病人的预后。

溶栓术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过度灌注综合征和再闭塞等。近年的文献对于防止并发症[10,11]报道较多,总的原则是扩张血管、脱水、抗凝和营养支持。笔者认为术后再闭塞是需要认真观察、处理的问题的之一,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时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本组2例发生了再闭塞。1例发生于溶栓术后6小时,另外1例发生于溶栓术后8小时。虽然再次经动脉溶通,但均于第二次经动脉溶栓术6小时以后再次发生闭塞。分析两者的共同点是均有基底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因此,就目前技术而言,行一期血管内支架植入,应该是防止经动脉溶栓术后再闭塞的良好选择。经皮穿刺脑血管成形术(PTA)是应用特制的球囊对颅内狭窄的血管进行扩张成形,从而保证颅内供血,减少血栓形成。本组2例椎动脉闭塞患者在溶栓再通后对残余的基底动脉狭窄施行PTA术,效果满意,获得成功。目前动脉内溶栓与支架植入技术联合应用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Lin等[12]报道6例由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而导致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于急性期在椎动脉起始段植入支架后进行动脉内溶栓,4例患者基底动脉完全通畅,预后良好。本组有6例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患者溶栓后联合应用支架植入成形术,4例痊愈,效果良好。

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基础病变(如局限性血管狭窄)的持续存在,可以使血管在溶栓后短期内再闭塞,从而引起临床症状复发,而再次溶栓效果也差。因此,溶栓后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和必要的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 Findlay JM,Megyesi J F.Brain attack and t he challenge ofischemic stroke t reatment[J].Neurosurgery,1998;8(3):243-260

[2] Spellman J P.Hyperacute Int ra2arterial t hrombolysis for st roke[A].In: Taveras JM.Neuroradiology[M].3rd ed.NewYork:Williams and Wilkins ,1996;1134-1145

[3] Graf K J,Pessin MS,De Witt LD,et al.Proximal int racranialterritory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 in the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 Posterior Circulation Regist ry[J].Eur Neurol,1997;37(3):159-168

[4] Yamamoto Y,Georgiadis AL,Chang HM,et al.Posteriorcerebral artery territory infarcts in the New England MedicalCenter Posterior Circulation Regist ry[J]. Eur Neurol,1999;56(7):824-832

[5] Shin HK,Yoo KM,Chang HM,et al.Bilateral int racranialvertebral artery disease in the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Posterior Circulation Registry[J]. Arch Neurol,1999;56(11):1353-1358

[6]张雷,陈强,宋铁鹰,等.早期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J].临床荟萃,2007;22(10):716-717

[7] Lee DH,Jo KD,Kim HG,et al.Local int ra2arterial urokinaset hrombolysi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or without intravenous abciximab:a pilot study[J]. J Vasc Interv Radiol,2002;13(8):769-774

[8] Nesbit GM,Luh G,Tien G,et al.New and future endovasculart reatment strategies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J].J Vasc Interv Radiol,2004;15(1Pt2):103-110

[9] Arnold M,Nedeltchev K,Schroth G,et al.Clinical andradiological predictors of recanalization and outcome of 40 patients with 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t reated with Int raarterial thrombolysis[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4;75(6):277-862

[10] Ng PP,Higashida RT,Cullen SP,et al.Int ra2arterialt hrombosis t rial in acute ischemic st roke[J].J Vasc Radiol,2004;15(1 Pt 2):77-85

[11] Latchaw RE,Yonas H,Hunter GJ,et al.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erfusion imaging in cerebral ischemia:a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 hcare professionals by t he writing group on perfusion imaging,from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St roke,2003;34 (4):1084-1104

动脉血栓患者 篇9

【关键词】 介入治疗;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护理

1 前 言

现阶段,肺血栓栓塞症已经成为尤为重要的一大医疗保健问题,主要包括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脂肪栓塞、肺血栓栓塞等。肺血栓栓塞症的致病原因是右心或者经脉系统血栓阻塞肺动脉,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血栓栓塞症血栓的主要来源,其病理生理特征及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功能障碍和肺循环障碍。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肺血栓栓塞症30例患者的介入治疗情况,在实施精心护理和有效治疗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肺血栓栓塞症30例患者,其中,14例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介于38周岁至69周岁之间,52.5周岁的平均年龄;在首发症状方面,8例胸痛,11例烦躁不安、咳血、胸痛及呼吸困难;在原发病方面,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冠心病、高血压,22例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3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均进行血气分析、心电图检查、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以及血浆D-二聚体检查得以明确诊断。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为:原因不明的气促和呼吸困难,特别是在活动后,为最突出的肺栓塞临床症状,还可能会伴有胸部钝痛、发绀,而且患者存在惊恐、烦躁不安的情绪;心悸、咳嗽甚至休克;晕厥,存在大的肺栓塞,伴有脑供血不足。

2.2 介入治疗方法 采取猪尾导管进行肺动脉超选择造影,将肺栓塞具体范围、位置予以确定。在介入治疗中,使患者处于仰卧位,对铺巾常规性消毒,给予患者局部浸润麻醉,采取Seldinger技术成功穿刺一侧股静脉,将6Fr的血管鞘置入,将猪尾导管和绿泥鳅导丝引入,直至肺动脉造影有肺动脉栓塞和肺动脉主干栓塞,在肺动脉下支引入猪尾导管,局部将栓塞捣碎,借助于猪尾导管将25万u的尿激酶注入,经再次造影见良好的肺动脉下支和肺动脉主干显影,将导管装置拔除,进行15分钟的局部压迫,给予加压包扎后,将患者送至病房。

2.3 护理方法

2.3.1 心理护理 正是因为肺血栓栓塞症病死率高、病情重、发病急,因而患者非常容易有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出现,甚至出现濒死感。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发自内心的关心患者,积极热情的与患者沟通交流,运用和蔼的态度就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详细的介绍肺血栓栓塞症的知识宣教,让患者真正的意识到该疾病的可治疗、可治愈性,以最大限度的将患者的恐惧、焦虑及紧张的情绪消除,取得患者的认同和信任,从而更加主动的配合临床护理及治疗工作。

2.3.2 介入治疗护理 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应当对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对抗凝药物积极合理的加以使用,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工作做好,正确的检验出凝血酶原时间、初凝血时间,做好血常规检查;做普鲁卡因和碘皮试,对足背动脉的搏动进行评估;腹股沟部位备皮;做好护理记录及健康知识宣教,主要包括手术过程的介绍、术前禁食、导管室环境以及术后活动指导、注意事项等。在介入治疗后,应当及时对患者的体位加以妥善安置,12小时的穿刺侧制动伸直,每间隔半小时进行1次巡视,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存在血肿和出血,如果有着相对较多的出血,则应当立即向主治医生报告,以便于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3.3 出院指导 ①正确指导患者自我检测早期出血的体征及症状诸如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鼻腔以及牙龈等,如果有心悸、腹痛、头痛和呕吐等症状,应当及时来院就诊;②卧床期间应当切实的告诫患者切勿用力擦鼻或者抠鼻,切勿咳嗽过度,以避免导致咳血,并且选用质地较软的牙刷;③维持6个月的抗凝治疗,患者出院后仍需对华法林抗凝治疗加以维持;④告知患者不要参与到剧烈的锻炼和运动中,以防止损伤出血;⑤指导患者对日常饮食合理的进行安排,保证维生素、蛋白质和粗纤维等的摄入,选择质软易消化且清淡的饮食。

3 结 果

肺血栓栓塞的30例患者,在经过介入治疗监测生命体征等护理以后,均得以治愈出院,并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大出血;在出院随访中,30例患者均得以恢复正常生活,而且掌握了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

4 讨 论

肺血栓栓塞症不仅易于复发,而且病情凶险、发病较急,而如果能够将正确的诊断尽快做出,并且及时的实施有效的处理措施,便能够使患者得到理想的预后效果。在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与医生的抢救积极配合,将急救护理工作做好,加强心理护理,并且做好介入治疗前后的各项护理操作,以防止治疗的延误。

总之,及时的发现及去除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既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防治肺栓塞的关键,医务人员应当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徐玉斓,陈平平,袁红娣.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策略[J].护士进修杂志,2004(10).

[2] 侯海燕,李子榕.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并发肺血栓栓塞症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1).

动脉血栓患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男性10例, 女性6例, 年龄42~67岁。患者均有明显的动脉缺血症状和体征, 如患肢疼痛麻木, 动脉搏动消失, 皮肤苍白发凉, 功能障碍等。其中动脉病变右股动脉8例, 右髂动脉3例, 左股动脉3例, 左髂动脉2例。阻塞段最长者从右髂动脉起始到远端足背动脉。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 在介入室局麻下行健侧股动脉穿刺, 成功后, 将5F猪尾巴导管置于腹主动脉行造影, 观察腹主动脉及患肢髂动脉情况, 然后将5F小弯头导管超选入患侧髂动脉行造影, 明确血栓部位及长度。然后用导管导丝捣碎血栓, 再更换7F~8F的大腔导管, 送至血栓处, 用50mL注射器, 保持负压连同导管一起缓慢抽出体外, 将抽吸内容物用纱布过滤后, 可见细小血栓块, 冲洗导管后重新送至血栓处, 反复抽吸数次, 直至导管内抽吸无血栓。更换溶栓导管置于血栓处, 将尿激酶25万U溶于50mL生理盐水, 于25min注射完毕, 并造影观察血栓溶解情况。通常留置导管回病房继续经导管泵入尿激酶, 每天尿激酶用量控制150万U之内, 观察溶栓情况, 同时密观出凝血情况, 一般保留管3d。3d未溶开的血栓或有动脉狭窄处, 需球囊导管扩张动脉, 必要时行支架植入。首次溶栓术中给予5000U肝素抗凝治疗, 术后维持静滴肝素12500U/24h, 后改为皮下低分子肝素钙5000U/12h, 7d后改口服华法林2.5mg/d, 共3~6个月。

2 结果

16例急性下肢血栓栓塞患者中15例血管完全复通 (见图1~10) , 其中行单纯球囊扩张5例, 合并支架治疗4例。表现为患肢疼痛症状迅速消失, 皮肤由苍白转为红润, 皮温转暖, 足背动脉搏动恢复, 动脉造影见原病变处血流通畅。1例患者因患糖尿病远端血管未能开通, 后行足部截趾术。术后随访6~24个月, 均未再出现缺血症状。

3 讨论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是常见病, 起病急骤, 最常见症状是下肢剧烈疼痛伴肢体麻木, 肢体缺血出现的体征, 如肢体苍白、皮温低、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 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诊治不及时, 可造成严重后果, 轻者截肢, 重者引起死亡。Dotter等[1]首先提出了经动脉导管灌注尿激酶溶栓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后罗鹏飞等[2]改进了插管方法, 将导丝深入血栓内, 由于导丝导管的机械作用, 使血栓与药物的接触面增加更容易溶解。本组均采用导管吸栓术+溶栓术, 部分病例采用球囊扩张术合并支架植入术, 16例的有效率为93.8%, 比相关文献报道成功率高[3], 可能与病例样本较少及发病早期病例 (3h~5d) 也有关。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2d后开始机化, 约经2周左右完全机化, 机化后血栓和血管壁紧密粘连而不易脱落, 溶栓成功率较低。故溶栓的时机对预后至关重要, 新鲜血栓效果最好, 从1~3d为佳, 一般以10d为界, >10d效果欠佳[4]。本组病例均为发病7d内的早期病例, 溶栓成功率较高, 且本组病例溶栓前均经导管抽吸血栓, 效果明显。可见对于早期急性动脉血栓栓塞使用介入综合治疗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因此, 现在认为局部血管内溶栓术配合抽吸血栓可作为急性血栓性动脉闭塞的基础疗法。但在导管抽吸血栓过程中操作一定轻柔, 有部分血栓不易抽出时, 停止抽吸, 避免损伤血管内皮, 造成继发血栓的形成。

对于血栓性病变的治疗抗凝和溶栓必须结合在一起[5], 使用抗凝药物既降低血液的黏稠度, 又阻止已经形成的血栓进一步发展, 再使用溶栓药物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这样才能达到对血栓的有效治疗。溶栓药物主要作用在已形成的血栓上, 如在高凝状态下, 使用溶栓药物即使将已形成的血栓溶解, 在溶栓药物代谢后, 血栓可以再形成。为了溶栓的疗效, 必须在介入溶栓治疗的同时给予正确的抗凝治疗。

介入综合治疗作为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的一种微创技术, 如正确操作, 严密监测, 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介入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患者均进行导管吸栓术+溶栓术, 单纯球囊扩张5例, 合并支架治疗4例。结果 15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消失, 随访6~24个月, 未出现缺血表现。结论 介入综合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见效快, 效果好, 值得推广。

关键词:下肢动脉血栓,介入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Dotter CT, Rosch J, Seaman AJ.Selective clot lysis with low-dosestreptokinase[J].Radiology, 1974, 111 (1) :31.

[2]罗鹏飞, 邵培坚, 陈晓明, 等.下肢动脉血栓闭塞的导管溶栓治疗[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4, 28 (7) :485.

[3]薛冠华, 梁卫, 黄晓钟, 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评价[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9 (9) :715.

[4]戴放, 唐玉新, 田君成, 等.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J].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 (1) :109.

上一篇:母猪的人工授精技术下一篇:传统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