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共7篇)
血栓弹力图 篇1
手术过程中, 因凝血因子、血小板的丢失、消耗以及稀释, 输注的库存红细胞悬液中凝血因子、血小板明显减少, 麻醉会对血小板凝集、血小板与血栓素A2受体匹配对亲和力等产生严重的影响等诸多因素, 很容易导致患者出血凝血功能降低, 因此会对患者的术后预后产生严重的影响[1]。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是改善这一现象的重要手段。临床研究与实践中发现, 血栓弹力图在全血样本检测的过程中临床意义重大, 其能够对患者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血小板功能与纤维蛋白溶解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该检测方法的实验时间相对较短, 操作也比较便捷, 因此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血栓弹力图在血浆输注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 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的目的, 对我院收治的非血液疾病患者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后进行了血栓弹力图检测和传统凝血象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非血液疾病患者, 共计选择其中的45例作为研究对象, 包括有24例, 女21例, 年龄23~65岁, 平均 (43.2±11.4) 。原发疾病包括有闭合性骨折、膀胱癌、胃癌、食管癌、肾结石等, 术前均经临床检查、B超、X线以及心电图检查, 排除心、肝、肺等器质性病变。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临床检查,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研究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非血液疾病患者45例, 分别在患者术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输注200 m L、输注400 m L新鲜冰冻血浆3个时间段展开血栓弹力图检测, 同时进行传统凝血象检测, 并对各时间段的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检查方法:
在患者术前准备新鲜冰冻血浆400 m L, 术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输注200 m L血浆、输注400 m L血浆的状态下经1∶9枸橼酸钠抗凝试管平行抽取血液标本2份, 其中1份标本进行凝血象检测, 另外1份则是接受血栓弹力图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凝血象实验:采取含有浓度为3.8%的枸橼酸钠0.3 m L的试管对患者静脉血进行采集, 而后经ACL-ADV ANCE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和贝克曼公司相应试剂, 对PT、APTT、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时间等项目进行检测。具体方法按仪器和试剂操作说明进行。
血栓弹力图实验:经枸橼酸钠抗凝试管按照1∶9的比例采集受试者静脉血标本, 经过混匀后, 吸取1 m L, 加入20μL的氯化钙, 而后缓慢键入上述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的样品340μL。而后经仪器进行检测。观察指标包括:凝血反应时间 (R) 、血凝块形成时间 (K) 、最大振幅 (MA) 。
1.3 数据处理:
在数据处理工作中, 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患者年龄等计量资料经 (±s) 形式表示, 统计分析中, 计量资料对比接受t检查, 计数资料对比接受χ2检验, P<0.05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1视为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
对比发现, 在输注前、输注200 m L、输注400 m L 3个时间段中, R时间、K时间、Angle值、凝血综合指数CI值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 最大振幅值在上述3个时间段的差异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2.2 凝血象检测结果比较:
3个时间段的PT、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时间等指标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凝血象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比较:
本组45例患者经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阳性者38例, 阳性率为84.44%, 经凝血象检测结果阳性者33例, 阳性率为73.33%, 显然血栓弹力图检测阳性率较凝血象检测发生显著升高 (P<0.05) 。
3 讨论
曾有研究显示[2], 临床上血栓弹力图在术中、术后血浆输注中具有指导作用, 目前为围术期监测患者凝血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近期曾有文献报道, 应用血栓弹力图可诱导血制品的用量降低, 使血液资源合理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 并且能够降低输血舒安然疾病的发生率, 现阶段在发达国家, 该项检查已经成为血制品管理的有效工具。血栓弹力图原理主要为:依据一定程序将待测标本展开相应的处理, 添加一只圆柱型检测杯, 并一一定的角速度进行旋转, 经一根浸泡与杯内的悬针, 以此对血液凝固状态实时探测, 从而保证杯内血液与探针间没有形成旋转切应力, 而后, 对血液凝集进行诱导, 形成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复合物, 与探针相粘连, 产生应切力, 逐渐上升, 探针振幅逐渐减小, 血凝块溶解或者是回缩, 则血凝块与探针之间的切应力会发生下降, 探针振幅明显增加, 最后, 探针振幅改变, 转化成电信号, 经计算机系统记录及分析, 对凝血过成都进行绘制。由此可知, 血栓弹力图能对凝血、凝血块形成至纤溶过程进行系统的反映, 变化多于血小板、凝血级联反应作用结果, 可以对参与凝血过程物质功能状态实施监测[3]。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血栓弹力图在血浆输注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 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的目的, 对我院收治的非血液疾病患者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后进行了血栓弹力图检测和传统凝血象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 在输注前、输注200 m L、输注400 m L 3个时间段中, R时间、K时间、Angle值、凝血综合指数CI值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最大振幅值在上述3个时间段的差异比较无明显差异, 3个时间段的PT、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时间等指标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3个时间段两种检测方法凝血象、TEG-CK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4]报道结果相似, 由此证实, 血栓弹力图检测对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其可以对输注不同量新鲜冰冻血浆后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反映, 临床价值显著, 值得关注并推广。
摘要:目的对血栓弹力图在血浆输注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 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非血液疾病患者45例, 分别在患者术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输注200mL、输注400mL新鲜冰冻血浆3个时间段展开血栓弹力图检测, 同时进行传统凝血象检测, 并对各时间段的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比发现, 在输注前、输注200mL、输注400mL3个时间段中, R时间、K时间、Angle值、凝血综合指数CI值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 最大振幅值在上述3个时间段的差异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3个时间段的PT、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时间等指标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3个时间段两种检测方法凝血象、TEG-CK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P<0.05) 。结论血栓弹力图检测对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其可以对输注不同量新鲜冰冻血浆后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反映, 临床价值显著, 值得关注并推广。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凝血象,血浆输注,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谭延国, 张岩, 王芳, 等.TEG血栓弹力图同常规凝血试验的关系及TEG血小板图试验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16 (1) :81-85.
[2]刘玲, 侯华娟, 刘亚红, 等.用血栓弹力图评价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小板抑制效应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 (5) :446-449.
[3]肖文琦.血栓弹力图法与比浊法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中的比较[J].中国循环杂志, 2013, 28 (4) :318-320.
[4]伍陈海, 谢海, 陈勇, 等.血栓弹力图指导合理输血的有效性及对患者结局的影响Meta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 30 (4) :321-326.
血栓弹力图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院门诊和住院62例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老年患者。其中男47例, 女15例, 排除既往有出血病史、目前正使用华法林或肝素抗凝治疗、正在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风湿性疾病、血小板计数<80×109/ml或>450×109/ml、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肿瘤或血液系统疾病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血流动力学异常、其他心血管有创性操作手术等。6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 阿司匹林组22例, 男16例, 女6例, 年龄65~76岁, 平均 (72.3±2.4) 岁, 阿司匹林剂量为100 mg/d;氯吡格雷组20例, 男15例, 女5例, 年龄62~89岁, 平均 (71.8±3.3) 岁, 氯吡格雷剂量为75mg/d;双联抗血小板组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20例, 男16例, 女4例, 年龄61~88岁, 平均 (74.0±3.6) 岁, 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对照组16例均为近2月未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咯雷的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 其中男11例, 女5例, 年龄63~78岁, 平均 (72.9±2.6) 岁。各组年龄、性别以及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情况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第28天时, 抽取静脉血, 测花生四烯酸 (AA) 途径、二磷酸腺苷 (ADP) 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 对冠心病、糖尿病、房颤、脑梗死、高脂血症、周围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进行登记并对血小板抑制率进行统计分析。
1.3 血小板抑制率检测方法及仪器
TEG检测采用美国Haemoscope公司生产的血栓弹力图仪 (TEG) ®5000 Thrombelastograph®Hemostasis System。试剂:高岭土 (含1%kaolin液) 、激活剂F (由爬虫酶和Ⅷ因子混合而成) 、ADP、AA。药品:阿司匹林, 拜耳医药保健公司生产。氯吡格雷, 杭州赛诺菲公司生产, 商品名波立维。方法:用含32g/L枸橼酸钠0.4 ml抗凝的真空采血管和肝素钠真空采血管晨起空腹分别采血2.7 ml和3 ml, 3 h内完成血小板抑制率测定。仪器检测4个通道中, 通道1内加入20μl 3.8%氯化钙和枸橼酸钠管血样, 通道2、3、4加入激活物和肝素化管血样, 以10μmol/L ADP和0.5 g/L AA不同诱导剂上机测定血小板抑制情况, 结果用百分率表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
阿司匹林组和双联抗血小板组的AA抑制率分别为 (78.93±11.73) %和 (93.27±5.73)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氯吡格雷组和双联抗血小板组的ADP抑制率分别为 (53.4±21.5) %、 (55.8±24.6) %, 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各组AA途径和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比较, △△P<0.01
3 讨论
3.1血小板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及血栓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 抗血小板药物地位愈发显得重要。目前, 临床上逐渐重视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TEG是一种从血小板聚集、凝血、纤溶等整个动态过程来监测凝血过程的分析仪, 其原理是基于凝血过程的最终结果为形成血凝块, 而血凝块的物理特性 (血凝块强度和稳定性) 决定其是否具有正常凝血功能[1]。与常规检测方法相比, TEG更加快捷、精确, 是整体评价凝血功能的敏感实验[2]。TEG可以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疗效, 预测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 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 从而可以减少血栓和出血性风险。TEG近年国际上已经广泛用于冠心病抗栓治疗、评估血小板活性和抗血小板效果等方面[3,4], 而国内研究较少。TEG具体应用时, 在肝素化血液中加入巴曲酶和凝血因子Ⅷ可形成初级血栓, 再加入AA和ADP来测量血小板聚集所引起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的最大弹力度MA (AA) 和MA (ADP) , 进而反映目前剂量抗血小板药物对患者血小板的抑制率AA%和ADP%, 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 (TXA2) 生成途径, 也可以通过抑制ADP受体途径, 血栓弹力图AA途径诱导的和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就是利用以上的原理[5]。
3.2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常用的首选抗血小板治疗药物, 其中阿司匹林是水杨酸类的代表药物, 通过使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 来减少血小板中TXA2的生成, 从而达到抗血小板凝集的目的[6];氯吡格雷是一种噻吩吡啶类药物, 通过选择特异性干扰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 从而达到抗血小板聚集和黏附的作用[7]。相比于阿司匹林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 氯吡格雷对老年患者胃肠道黏膜的刺激更小。临床上传统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 往往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进行治疗, 长期使用的老年人常出现出血、高血压等严重的并发症[8]。因考虑到阿司匹林用AA不可逆地抑制了血小板环氧化酶, 而氯吡格雷作为噻吩吡啶类药物, 充当了血小板受体拮抗剂[9], 所以采用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凝集的治疗。从表1可以看出, 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单独服用阿司匹林能即可起到明显的抗血小板作用;同样, 氯吡格雷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 (P<0.01) , 单独服用氯吡格雷也能起到很好的抗血小板作用。
3.3 AA途径较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高, 本文共有22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20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 其AA和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 (78.93±11.73) %和 (53.4±21.5) %, 2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抗血小板作用方面, 阿司匹林优于氯吡格雷。在抗栓防治中, 抗血小板药物至关重要, 但有些患者即使按指南接受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 仍有10%~15%的患者会发生血栓事件, 在高危患者中, 这一比例更高, 临床习惯称之为血小板药物抵抗。实验室发现>80%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患者对常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反应低下, 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得不到充分抑制。本研究双联抗血小板组AA诱导和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分别 (93.27±5.73) %和 (55.8±24.6) %, 血小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在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方面,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因此, 临床上多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由于患者可能存在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某一途径抵抗的情况下, 可以得到另一途径的有效补充而使血小板抑制率达标, 能从2条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 能达到双重抑制血小板作用。本研究表明双联药物治疗相比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对于老年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降低更为有效, 而且, 可减少老年患者发生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的概率, 使临床上长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老年人更为安全。
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不下数十种, 真正为指南所推荐、应用于临床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尚未明确。TEG正是一种床旁、快速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 更接近临床实际, 更具临床指导价值, 可以更好地指导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 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值得临床中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应用血栓弹力图观察我院老年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血小板抑制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和住院的62例抗血小板治疗的老年患者, 并将患者分成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 16例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为对照组, 应用血栓弹力图仪分别测得4组花生四烯酸 (AA) 和二磷酸腺苷 (ADP) 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值,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阿司匹林组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 (78.93±11.73) %, 氯吡格雷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 (53.4±21.5) %,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AA诱导和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 (93.27±5.73) %和 (55.8±24.6) %, 血小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血栓弹力图能客观反映老年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血小板抑制率的变化。阿司匹林能起到较好的抗血小板作用, 其抗血小板作用优于氯吡格雷, 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起到更有效的抗血小板作用。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血小板抑制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参考文献
[1]Seghatchian J.The potential usefulness of thrombelastography in quality monitoring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blood components[J].Transfus Apher Sci, 2009, 41 (3) :227-228.
[2]Spinella PC, Holcomb JB.Resuscitation and transfusion principles for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J].Blood Rev, 2009, 23 (6) :231-240.
[3]Swallow RA, Agarwala RA, Dawkins KD, et al.Thromboelastography:potential bedside tool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J].Platelets, 2006, 17 (6) :385-392.
[4]Hobson AR, Petley GW, Dawkins KD, et al.A novel fifteen minute test for assessment of individual time-dependent clotting responses to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using modified thrombelastography[J].Platelets, 2007, 18 (7) :497-505.
[5]任艺虹, 盖鲁粤, 杨庭树, 等.改良血栓弹力图法和流式细胞测定技术对血小板活性抑制程度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4) :366-367.
[6]朱英姿, 蒋跃绒.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6) :44-45, 47.
[7]李开亮, 司全金, 张帷, 等.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眯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1 (7) :1305-1307.
[8]张亚梅, 陈庆伟, 等.PCI术后1年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随访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6 (4) :503-506.
血栓弹力图 篇3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可由生理原因及各种内科、产科并发症引起, 重症患者可导致胎死宫内、产时或产后大出血以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等[1]。因此, 有效监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体内凝血功能,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确保孕产妇及胎儿安全极其重要。血栓弹力图 (thrombelas tography, TEG) 是一种能动态监测机体凝血及纤溶过程的分析仪, 可通过多项参数全面反映由凝血启动到纤维蛋白形成、血小板聚集、血块形成至溶解的连续、实时的各项信息。其较传统凝血功能实验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机体凝血功能状态, 现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及病情监测[2,3,4]。本研究通过TEG检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的凝血功能, 评价患者的凝血状态及TEG在凝血功能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6例为血小板减少症组, 其中血小板 (platelets, PLT) 计数 (50~99) ×109/L孕妇50例, <50×109/L孕妇16例;另随机选择同期健康孕妇112例为正常对照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纳入标准:妊娠期间连续2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 有凝血功能障碍者除外。排除标准: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有其他出血性疾病、半年内曾服用避孕药、标本采集前2周内曾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1.2 仪器与试剂
TEGR5000型血栓弹力图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美国Haemoscope公司) ;COULTERR LH 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 ;STA cou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法国Stago公司) 。
1.3 血栓弹力图检测
采集研究对象空腹肘静脉血1.8 m L置于含有枸橼酸钠的真空抗凝管中, 于采血后2 h内由专业人员进行TEG测定, 记录反应时间 (R值) 、凝血时间 (K值) 、α角、最大振幅 (MA值) 等主要TEG参数, 并计算凝血综合指数 (CI值) 。
1.4 一般凝血功能及PLT检测
采集研究对象空腹肘静脉血1.8 m L置于含有枸橼酸钠的真空抗凝管中, 采用STA cou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 boplastin time, APTT) 、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 TT) 及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g) 水平。取EDTA-K2抗凝血2~4 m L, 采用COULTERR LH 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各研究对象PLT值。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及各指标检测结果
注:a校正t检验
临床资料及各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表2。血小板减少组与正常对照组在年龄、孕周、TT及Fg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血小板减少组孕妇R值、K值、PT值及APTT值均升高, 而α角、MA值与CI值均降低 (P<0.05) ;PLT (50~99) ×109/L亚组与PLT<50×109/L亚组在K值、MA值及CI值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相关性分析
Pr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K值、MA值及CI值均与PLT值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r分别为-0.43、0.51、0.40, P均<0.05) , 其他检测指标与PLT值均无相关性 (P>0.05) 。
3 讨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期妇女常见的并发症, 其对孕产妇的影响主要是出血和感染, 对围产儿的影响主要是血小板减少及颅内出血[5]。因此, 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可有效预防产前、产时及产后并发症的发生。TEG是一种通过图像描绘的方法, 实时、全面地反映机体凝血及纤溶过程的分析仪。本研究对6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112例健康孕妇进行TEG及常规凝血功能检测, 结果显示, 健康孕妇均呈高凝状态, 符合妊娠期凝血功能状态[6]。血小板减少组孕妇各TEG检测指标与健康孕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TEG可有效监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机体凝血功能状态。将血小板减少组按血小板计数分为 (50~99) ×109/L亚组和<50×109/L亚组, <50×109/L亚组K值、MA值及CI值与 (50~99) ×109/L亚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值为血凝块形成至血凝块达到某一强度 (20 mm振幅) 所需的时间,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MA值为最大切应力系数, 主要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CI值可反映血凝综合状态, CI<-3为低凝状态, -3
目前, 国内外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防治对策及母婴结局研究较多, 而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程度对孕妇凝血功能的影响报道甚少, 正确评价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体内凝血功能状态对降低生产风险极为重要。由于血小板在凝血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关于血小板功能的实验室检测多操作复杂、费时, 且缺乏统一的金标准。传统凝血功能检测则是基于经典的“瀑布”模式级联反应, 检测的是凝血过程中一个点或一部分, 如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中的凝血因子水平, 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中的凝血因子水平, 事实上血小板减少症的孕妇血中凝血因子并不缺乏[10], 故仅用传统血小板功能检测实验及凝血4项评估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凝血功能临床意义较局限。而TEG可全面评估机体凝血功能, 提供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等资料, 可作为监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凝血功能状态的有用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TEG可较好地反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血小板减少程度, 由于重度血小板减低者产时或产后出血风险较大, 本研究未探讨TEG在预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产时或产后出血中的价值, 将于后续实验中深入探讨。
摘要: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 (thrombelastography, TEG) 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凝血功能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 (其中血小板 (platelets, PLT) 计数 (5099) ×109/L孕妇50例, <50×109/L孕妇16例) (实验组) 和同期112例健康孕妇 (对照组) , 分别进行TEG、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 TT) 及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g) 检测, 并分析其与PLT值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反应时间 (R值) 、凝血时间 (K值) 、PT值及APTT值均升高, 而α角、最大振幅 (MA值) 与凝血综合指数 (CI值) 均降低 (P<0.05) ;与PLT (5099) ×109/L亚组相比, PLT<50×109/L亚组K值升高, MA值及CI值均降低 (P<0.05) ;K值、MA值及CI值均与PLT值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r分别为-0.43、0.51、0.40, P均<0.05) , 其他检测指标与PLT值均无相关性 (P>0.05) 。结论:TEG可作为监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凝血功能状态的有用指标。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妊娠,血小板减少
参考文献
[1]Rokx C, Swart R M, Van Houten A A, et al.Thrombocytopenia during pregnancy[J].Ned Tijdschr Geneeskd, 2013, 157 (33) :A6 445.
[2]BAI J, ZHENG Q W, FU S H,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thrombelastography system and thromboembolic and bleeding events in Chinese aged people[J].Int J Clin Exp Med, 2013, 6 (4) :310-319.
[3]王薇, 李勇.血栓弹力图监测不稳定心绞痛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5) :44-46.
[4]王强, 王心童, 王虹蛟.糖尿病患者血栓弹力图临床检测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 18 (1) :97-98.
[5]Dwivedi P, Puri M, Nigam A, et al.Fetomaternal outcome in pregnancy with severe thrombocytopenia[J].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2, 16 (11) :1 563-1 566.
[6]Thornton P, Douglas J.Coagulation in pregnancy[J].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 2010, 24 (3) :339-352.
[7]龚波, 俞菁, 胡荷宇, 等.用血栓弹力图分析仪检测不同妊娠期孕妇的凝血功能[J].临床检验杂志, 2012, 30 (6) :475-476.
[8]Beilin Y, Arnold, Hossain S.Evaluation of the 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 (PFA-100) vs.the thromboelastogram (TEG) in the parturient[J].Int J Obstet Anesth, 2006, 15 (1) :7-12.
[9]Roeloffzen W W, Kluin-Nelemans H C, Mulder A B, et al.Thrombocytopenia affects plasmatic coagulation as measured by thrombelastography[J].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2010, 21 (5) :389-397.
血栓弹力图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45例PAT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其中年龄22~ 37岁,平均(29.8±5.9)岁;孕龄36~40+1周,平均(38.4± 5.8)周;血小板减少原因: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28例,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3例,慢性乙肝6例。 选择同期于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PAT患者为对照组,其中年龄22~38岁,平均(29.3±6.3)岁;孕龄36+2~40周, 平均(38.8±6.6)周;血小板减少原因: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22例,ITP 14例,HDCP 2例,慢性乙肝2例。 两组患者年龄、孕龄及血小板减少原因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批准,且所有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入院后,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情况,研究组给予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及TEG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凝血功能检测。 比较两组患者各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同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 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
1.2.1一般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测采集研究组患者空腹肘静脉血1.5 m L置于含有枸橼酸钠的真空抗凝管中,采用STA Coupact型全自动血凝仪(法国Stago公司)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动度(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常规凝血指标。 取EDTA-K: 抗凝血2~4 m L, 采用西门子advi a212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小板、 HCT、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
1.2.2 TEG检测采集研究对象空腹肘静脉血1.5 m L置于含有枸橼酸钠的真空抗凝管中,于采血后2 h内采用TEG 5000型血栓弹力图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美国Haemoscope公司)进行TEG测定,记录反应时间(R)、凝血酶形成时间(K)、α 角、血凝块强度(G)等主要TEG参数,并计算凝血综合指数(CI值)。 其中R值正常范围为2~8 min,K值正常范围为1~3 min,α 角的正常范围是53°~72°,当CI<-3为低凝状态,CI>+3为高凝状态。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肝功能及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分娩前ALT、AST、PT、PT% 、APT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2.2研究组患者TEG检测情况
研究组50例患者经过纠正血小板等对症处理后,术前均给予TEG检测进行凝血及血小板功能评估, 检查结果示:K值为0.9~5.5 min,平均(2.42±0.18)min; R值为1.3~13.7 min,平均(5.95±1.21)min;α 角为40.6°~ 78.7°, 平均(69.80±18.15)°;CI值为-8.3~5.6, 平均(2.95±0.47)。 结果提示,20例患者凝血功能正常,经阴道试产,19例患者均成功分娩,其中1例患者因术前色素较低,且术中出血量较多,第二产程延长,故中转开腹。
注: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P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动度;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
2.3研究组患者不同分娩方式产妇术前各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
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研究组患者分为剖宫产组(26例)和阴道分娩组(19例),术前剖宫产组患者血小板、血红蛋白及HCT水平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阴道分娩组患者K值、R值、α 角、CI值等TEG检测指标均明显优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阴道分娩组患者凝血功能明显优于剖宫产组。 见表2。
2.4两组患者分娩方式、术中术后出血情况比较
研究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 产后24 h出血量及产后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注:HCT:血细胞比容
2.5两组患者分娩前后各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
术前,研究组患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血小板、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而两组HCT手术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4。
3讨论
传统的凝血功能检测中,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中的凝血因子水平,事实上PAT患者的血中凝血因子并不缺乏[10],故仅用传统血小板功能及凝血4项检测结果来评估PAT患者的凝血功能其临床意义较局限。 1948年,德国Harter博士发明了TEG,该项检查的检测指标中,R值,也称为凝血活酶生成时间,即从血样开始检测到初始血凝块形成所需的时间,因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剂使用而延长, 高凝状态时缩短。 K值为初始血凝块形成至血凝块达到一定程度所需时间;α 角为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及加固的速率,K值和 α 角均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部分血小板功能; MA为最大振幅可反映血凝块最大强度或硬度;G也称最大应切力强度, 反映了血小板的质量或功能;C则是以R值、K值、α 角和MA值为基础,描述总体凝血状态。 此外,R、K值长,α 角值,MA值小时,提示低凝状态,反之则提示高凝状态。 通过该方法可全面评估机体凝血功能,了解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等[11,12],研究提示,TEG可作为监测PAT患者凝血功能状态的有用指标[13,14]。
注:与对照组术前比较,*P < 0.05;HCT:血细胞比容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除非有产科指征,在严密观察下的PAT孕妇应尽量选择阴道分娩[15,16]。 然而有学者认为,对于血小板<50×109/L的PAT患者应施行剖宫产术[17],有研究发现,正常孕妇TEG检测结果为高凝状态,当孕妇血小板≥50×109/L时,血小板聚集功能正常,凝血功能仍处于高凝状态;当孕妇血小板< 50×109/L时,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凝血功能失去了孕晚期的高凝状态。 3PAT孕妇血小板为(80~99)× 109/L时,临床无出血倾向,产后出血风险并不高于正常孕妇。 血小板为(50~79)×109/L者,临床虽未见出血倾向, 但剖宫产时需根据病情及TEG检测结果综合分析,或在术前或术中合理输注血小板,产后出血风险也不会高于正常孕妇。 对于血小板<50×109/L者,可根据病情及TEG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后于分娩前合理输注血小板改善凝血状态后终止妊娠,可减少产后出血风险[12]。 本次研究中,术前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PAT分别为(65.76±10.15)×109/L、(69.21±12.63)×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患者的病情同时结合其TEG检测结果, 研究组45例患者中26例患者最终选择了剖宫产,19例患者顺利阴道分娩,剖宫产组患者术前血小板为(68.42±8.29)×109/L,阴道分娩组为(63.11±16.24)×109/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然而TEG检测结果示:阴道分娩组患者K值、 R值、α 角、CI值等TEG检测指标均明显优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阴道分娩组患者凝血功能明显优于剖宫产组。 可见血小板水平不是决定产妇分娩方式的唯一指标,结合能更好反映患者凝血功能的TEG检测能明显提高患者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术中术后出血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可见采用TEG评估PAT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安全有效的,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8,19,20]。
综上所述, 本研究发现TEG能准确评估PAT患者的凝血功能,较传统的凝血功能检查更有助于正确选择分娩方式、降低剖宫产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8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n=45)和对照组(n=40)。研究组患者入院后采用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及血栓弹力图联合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并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选择分娩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剖宫产率、阴道分娩率及术中、术后出血情况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结果 两组患者分娩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及产后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两组血细胞比容(HCT)手术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剖宫产患者术前血小板、血红蛋白及HCT水平与阴道分娩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者K值、R值、α角、凝血综合指数(CI值)等血栓弹力图检测指标均明显优于剖宫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弹力图能准确评估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助于正确选择分娩方式,降低剖宫产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血栓弹力图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9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治疗的18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单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将1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4例。观察组患者男性63例,女性31例;年龄53~76岁,平均(61.0±7.5)岁;病程10.5~13.4年不等,平均(12.7±3.4)年。对照组患者男性64例,女性30例;年龄53~77岁,平均(62.4±8.0)岁,病程9.4~12.8年不等,平均(13.0±4.1)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麻醉方法[3]
患者入手术后,建立静脉通路,常规的心电图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全身麻醉组患者采用以下药物进行麻醉,包括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2 mg/kg),舒芬太尼(0.5μg/kg),罗库溴铵(0.6 mg/kg)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调节潮气量以及呼吸频率等参数,控制呼气末二氧化碳水平在40 mm Hg左右。
神经阻滞麻醉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正式麻醉前给予患者咪唑安定1~3 mg,舒芬太尼5~10μg,静脉注射。神经阻滞麻醉时患者采用侧卧位,患肢置于上方,曲膝曲髋,在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与棘突连线的交接垂直向上的4~5 cm穿刺,然后将外周神经刺激器的正极与患者腿部皮肤相连,负级与Stimuplex A针相连。参数设置如下:波宽0.1 ms,频率2 Hz,输出电流2.0 m A。连接后注意观察患者的肌肉群收缩运动,如果出现肌肉抽搐明显,需降低电流强度,根据个体差异,电流强度降低范围至0.25~0.48 m A。如果还有持续的肌肉收缩反应,则注入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20 ml(0.4%)。
1.3 监测指标
采用血栓弹力仪进行以下指标的监测[4],包括凝固时间(K):表示内源性凝血的第Ⅱ期,即凝血块的生成速度。凝血酶生成时间(r):表示内源性凝血的第Ⅰ期,即初期纤维蛋白形成的时间。血栓最大值(MA)表示最大切应力系数,为两侧的最大距离。凝固角(α角)表示凝血酶产生的速度,角度越大,表示凝血速度越快。从血凝块形成时到最大曲线弧度做切线,与水平线形成的夹角。凝血综合指数(CI)表示总体凝血状况。LY30表示MA确定后30 min血凝块减少的速率,正常值0.0%~7.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及纤溶参数比较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及纤溶参数比较,在手术后,观察组患者r值为(7.3±1.3)min,k值为(2.1±0.9)min,α值为(62.5±14.6)度,MA值为(70.2±14.8)mm,LY30为(5.9±1.3)%,CI为(2.3±0.9),对照组患者的r值为(4.6±1.6)min,k值为(1.1±0.5)min,α值为(76.6±11.4)度,MA值为(75.5±16.6)mm,LY30为(7.9±1.6)%,CI为(3.3±1.0),经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57,P=0.006),观察组患者r、k值明显低于对照组,α、MA、LY30和CI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DVT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DVT发生率为0.0%(0/94)例,对照组DVT发生率为10.6%(10/94),经χ2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2,P=0.030),观察组患者DVT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见表2。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的进步,人工关节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的工艺与技术不断应用,人工关节置换也越来越普及。对于膝关节炎患者的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比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手术后通过锻炼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生活质量[5]。
由于进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大部分是老人,身体机能较差,加之手术创伤很大,患者在手术后长期处于卧床状态,并且由于手术创伤造成的凝血功能紊乱,在围手术期发生致死性肺栓塞的比例可达35%。因此,对这类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监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6]。
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最容易出现的是深静脉血栓,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释放炎症因子以及血液的高凝状态。造成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麻醉方式是最新被发现的可以影响凝血的原因[7]。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并发糖尿病、高血脂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也开始进步手术的行列,这些患者往往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进行,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因此,对这种麻醉方式对凝血功能产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8,9]。
传统的凝血试验只能监测凝血过程中某一个单一的环节,无法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估。血栓弹力图改变该现状,该技术于上个世纪40年代被发现,并在上世纪末开始应用于临床,其可以监测从血小板聚集、凝血一直到纤溶的整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全面地反应凝血功能的变化。该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0]:①监测血栓的形成及稳定性,反映凝血的整个过程;②操作简单,方便;③可以明确凝血异常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治疗。
本次研究重点采用血栓弹力图来评估不同麻醉方式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采用哪种麻醉方式,手术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明显发生变化,其中采用全身麻醉具有明显促进凝血的效应,其机制可能是部分全身麻醉药物对血小板功能有影响,并且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及疼痛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导致儿茶酚氨释放增加,从而促进凝血,而神经阻滞麻醉可以逆转这种凝血效应,并且患者发生DVT的比例更低,其机制可能与其对交感神经阻滞效果好,增加大血管血流量,扩张血管,从而降低血液黏度相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LASSEN M R.Practical use of apixaban in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total knee or hip replacement[J].Drugs Today(Barc),2012,48(4):249-258.
[2]QUINLAN D J,ERIKSSON B I.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for thromboprophylaxis after orthopaedic surgery[J].Best Pract Res Clin Haematol,2013,26(2):171-182.
[3]恩和,陈继营,杨瑞,等.血栓弹力图评价全髋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利伐沙班后的凝血功能改变[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34(8):831-832.
[4]马璐璐,虞雪融,黄宇光.快速血栓弹力图监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凝血功能[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6):655-657.
[5]支少敏,谢建刚,王玉同,等.血栓弹力图在重型多发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临床急诊杂志,2015,16(12):917-919.
[6]严江,区锦燕,罗富荣,等.三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股骨闭合骨折患者血栓弹力图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5):1798-1799.
[7]FRIES D,STREIF W,MARGREITER J,et al.The effects of perioperatively administered crystalloids and colloids on concentrations of molecular markers of activated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J].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2004,15(3):213-219.
[8]何虹,陈佳,章莉,等.腰硬联合麻醉下输入不同种类液体对剖宫产产妇血栓弹力图和血小板微颗粒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2,18(5):213-216.
[9]陆荣,张文清,顾始伟.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后血栓弹力图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8):2232-2233
血栓弹力图 篇6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冠状动脉,抗血小板治疗
冠心病是国内乃至世界病史上常见的致死疾病, 近年来, 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还呈现上升与年轻化的趋势[1]。冠心病的产生主要因为人体内呈现树冠形状的动脉过细导致心脏缺乏足够供血, 由此心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一些器质性的病情异变, 其中粥样硬化乃最为多发的一种冠心病形式。经过人类医学的大量研究发现, 在针对冠心病的治疗中, 抗血小板治疗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 具有卓著的效果。在治疗冠状动脉硬化的过程中, 使用药物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能够有效阻止血栓的形成, 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血栓弹力图 (thrombelastography, TEG) 分析仪是一种从凝血、血小板聚集、纤溶等方面动态监测凝血全过程的检测仪器[2], 1948年由Harter发明, 后由美国匹兹堡Kang医师[2]用于肝移植手术。此后被广泛在各类手术中使用, 其对于评定心脏外科手术时凝血的情况的价值也进一步得到认证, 成为判断手术时凝血状况的重要依据。
医院在心血管类疾病方面研究深入, 治疗效果显著, 每年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在5000例左右。本研究选取医院半年来收治的近400例符合试验标准的患者进行对照试验, 得出使用TEG在冠状动脉介入术DAPT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①对象选取:选取2 0 1 5 年1 月至2 0 1 5 年6 月在医院接受抗血小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患者412例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排除了有明显出血的倾向、消化性溃疡倾向、无法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 且患者的病例资料、复诊回访记录等研究资料较为完善。②分组情况:412例患者分为M、N两组, M组共206例患者作为试验对象, N组共206例患者作为对照对象。③M组:使用aspirin与clopidogrel共同进行DAPT治疗, 并使用TEG进行血凝状况监测, aspirin与clopidogrel的用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为两个阶层针对性用药。④N组:同样使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共同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药物使用量同样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为两个阶层, 但不使用TEG进行监测。⑤据分析, M、N两组的实验对象在性别、年纪、抽烟历史、心脏功能、高血压疾病水平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别 (P>0.05) , 因此两组之间可以进行对照试验。
1.2 试验方法。使用血栓弹力图可以主要监测患者的四项参数:反应时间 (R) 即从血液样本开始反应到最终检测得到块状凝血物所用时间;血凝块形成时间 (K) 指的是从产生血块到血块达到一定稳定的硬度所需时间;角度 (α°) 反映血栓形成的速率;最大振幅 (MA) 表示血栓的绝对强度。
1.3 观察指标
1.3.1 心血管不良缺血事件发生率与出血事件发生率:在患者接受动脉手术后对患者的恢复状况进行2个月的回访, 统计患者心血管不良缺血 (ischemic event) 发生率与出血 (bleeding event) 发生率。回访工作主要通过对医院为患者建立的电子病历系统、医院门诊记录、以及患者住院时的每日临床表现记录等资料的查询进行, 据此统计患者复诊与并发症的情况。心血管缺血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内搭建支架后再次产生血栓等;出血事件主要包括由脑卒中、冠心病引发的再次贫血、牙龈或者皮下出血、上下消化道出血等表现。
1.3.2 血小板压抑效率:①通道所得振幅M A a表示凝血酶产生的块状血凝物强度;②通道振幅MAb表示屏蔽凝血酶与血小板的作用后人体内纤维蛋白网强度;③通道振幅MAc表示纤维蛋白网被A R A刺激产生血小板, 并进行血液凝结, 因此产生的血块的硬度;④通道振幅MAd表示纤维蛋白网被ADP刺激产生血小板, 并进行血液凝固, 因此产生的血块坚硬程度。则血小板压抑效率计算方程如下所示:压抑效率100%=[ (MAcor MAd-MAb) / (MAaMAb) ]×100%。
M组根据TEG分析产生的指标, 在术后护理的过程中将不断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的摄入, 进行针对性治疗, 并在针对性治疗后得出新的压抑效率;而N组没有TEG分析不进行调整, 仅有术后血小板压抑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在本次对照试验中, M、N两组所得临床数据均由“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 计数数据通过平均数±标准差, 即 (±s) 表示, 两组数据的比较结果进行t检验;计量数据通过百分率 (%) 表示, 两组数据的比较结果通过χ2检验。均以P>0.05作为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的判定依据。
2 结果
2.1 心血管不良缺血事件发生率对比:通过随访患者术后身体情况, 得出M、N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缺血事件 (包括冠心病致死、心绞痛导致再就医、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搭建支架后再次形成血栓) 进行统计技术。M组患者通过TEG手段治疗与恢复心血管不良缺血事件发生频率为16次, 发生率为7.77%, 远低于N组的45次, 21.84%的发生率。两组不良缺血事件发生率对比所得χ2为3.08, 对应所得P值<0.01, 说明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应用TEG在PIC手术的DAPT, 能够显著地减低患者在术后的心血管不良缺血状况的出现率。
2.2 出血事件发生率:对手术后患者的回访数据进行统计, 得出M、N两组患者出血事件 (脑卒中、冠心病引发的再次贫血、牙龈或者皮下出血、上下消化道出血) 进行统计技术。M组患者通过TEG手段治疗与恢复出血事件发生频率为5次, 发生率为2.42%, 远低于N组的11次, 5.34%的发生率。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对比所得χ2为1.93, 对应所得P值<0.05, 说明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应用TEG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抗血小板治疗, 能够明显地减低患者在术后出现出血事件的概率。术后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测试, 得到ARA压抑效率为 (87.26±23.15) %, ADP压抑效率为 (60.24±30.37) %;医师根据上述数据对摄入药物进行调整后两项压抑效率分别为 (95.72±12.74) %和 (71.33±22.58) %。对于两个压抑效率改变采取t检验进行验证, 所得t值分别为6.09和5.63, 相应P值均<0.01, 说明医师根据TEG进行针对性药物调整, 能够有效提高血小板压抑效率, 更利于患者病情的医治。
3 讨论
医院通过运用TEG于接受PCI手术患者的DAPT, 发现患者在接受PCI手术后出现心血管不良缺血状况或出血状况的发生频率低于未经过TEG介入的患者, 此外经过TEG数据的反应, 术后患者DAPT药物摄入量进行针对性调整, 血小板压抑效率也呈现更为明显的效果[2]。所以TEG在针对PCI手术患者控制抗血小板药物摄入量以及提高血小板压抑效率方面有较为显著的应用价值, 对临床用药有实际性的指导作用。因此, 医院应当进一步推广TEG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使用, 减少术后的并发症与不良事件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刘力生, 龚兰生, 王文, 等.149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中国心脏研究-Ⅰ专题报告之五[J].高血压杂志, 1997, 5 (2) :91-93.
血栓弹力图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2 月~2013 年7 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诊断为UAP并住院治疗的患者98 例, 其临床表现、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为依据, 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UAP诊断标准, 排除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贫血血小板减低患者。 均经多导睡眠仪监测, 其中合并OSAS的UAP患者38 例 (OSAS组) , 无OSAS的UAP患者60 例 (无OSAS组) 。 98 例患者中男72 例, 女26 例。 OSAS组患者血压明显高于无OSAS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 与文献报道一致[4]两组患者年龄、血糖、血脂及吸烟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注:与无OSAS组比较, *P < 0.01;OS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1.2 方法
两组患者基础用药相同 (硝酸酯类、他汀类) , 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5 d以上, 空腹抽取静脉血6 m L, 3 m L以枸橼酸钠为抗凝剂, 3 m L以肝素为抗凝剂。 用TEG5000 型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栓弹力图检测患者血液反应时间 (R时间) , 及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
检测指标的标准: 在服用氯吡格雷的情况下, 由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30%, 为氯吡格雷抵抗;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下, 由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50%, 为阿司匹林抵抗[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 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标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OSAS组患者R时间为 (5.41±0.62) s, 无OSAS组患者R时间为 (6.22±0.54) 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OSAS组患者出现血小板抵抗者14 例, 其中对氯吡格雷抵抗者5 例, 对阿司匹林抵抗者8 例, 对两者均抵抗者1 例;无OSAS组患者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者10 例, 其中对氯吡格雷抵抗者4 例, 对阿司匹林抵抗者6 例, OSAS组患者血小板药物抵抗发生率明显高于无OSAS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见表2。
注:OS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3 讨论
抗血小板药物在UAP患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已成为常规治疗药物, 但是, 部分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仍然发生血栓事件, 被称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6]。 血栓弹力图是一种目前应用较多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 能检测患者对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 准确监测血小板的抑制情况[7]。
OSAS是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形式,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OSAS患者冠心病患病率为20%~30%, 是预测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指标。 OSAS患者存在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一方面可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和内皮素分泌增加, 可使循环中红细胞生成增多, 血液黏度增加, 血流缓慢, 血小板活性增高, 血小板易在受损内膜表面聚集而形成血栓[8];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内皮细胞、粒细胞、血小板的激活影响炎症和免疫反应, 导致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 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9]。 本研究结果显示, 合并OSAS的UAP患者的R时间低于无OSAS的UAP患者, 说明合并有OSAS的UAP患者的血液存在高凝状态, 而且合并OSAS的UAP患者的血小板抵抗明显高于无OSAS的UAP患者。
阿司匹林抵抗可能与环氧化酶-2 (COX-2) 有关。Maree等[10]发现, 在服用75 mg阿司匹林的心绞痛患者中, 有44%的患者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没有得到较好的抑制。 阿司匹林对COX-2 的抑制作用要比其对COX-1 的抑制作用弱170 倍[11]。 COX-2 在受炎症信号、生长因子等各种因素的刺激时, 其表达迅速上调。 已有多项细胞水平的研究表明, 低氧可以刺激多种细胞表达COX-2, 促进前列腺素合成TXA2, 促进血小板活化、聚集, 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之一[12]。 而OSAS患者在睡眠时反复发作呼吸暂停和低通气, 反复的间断缺氧使得活性氧分子产生增多, 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增强, 有可能诱导COX-2 表达增强并形成级联放大效应, 此作用可能导致血小板抵抗[13,14]。
P-选择素及高纤维蛋白原 (Fg) 是血小板抵抗的危险因素。 Mousa等[15]认为, 血小板的聚集性与GPⅡb/Ⅲa受体的数量有关, 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是的血小板聚集的共同通路, 故GPⅡb/Ⅲa可以更直接地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状态。 氯吡格雷在体内通过抑制纤维蛋白原受体 (糖蛋白GPⅡb/Ⅲa) 活化进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16]。有研究表明中、重度OSAS患者血小板膜上的P-选择素及GPⅡb / Ⅲ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有明显的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聚集性明显增高[17]。 研究表明OSAS患者血浆Fg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说明OSAS患者存在凝血功能亢进和血液的高黏滞状态[17]。 由此推测合并有OSAS的UAP患者的血小板抵抗可能与血浆Fg及P-选择素水平增高有关。
本研究通过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 根据检测结果来指导UAP合并OSAS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用法, 采取个性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有助于减少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死亡率。
摘要:目的 通过血栓弹力图 (TEG) 评价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 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 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方法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7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诊断为UAP的患者98例, 其中合并OSAS者38例 (OSAS组) , 无OSAS者60例 (无OSAS组) , 通过TEG检测所有患者血小板抑制率。结果 OSAS组患者R时间为 (5.41±0.62) s, 无OSAS组患者R时间为 (6.22±0.54) 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OSAS组患者出现血小板抵抗者14例, 其中对氯吡格雷抵抗者5例, 对阿司匹林抵抗者8例, 对两者均抵抗者1例;无OSAS组患者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者10例, 其中对氯吡格雷抵抗者4例, 对阿司匹林抵抗者6例, OSAS组患者血小板药物抵抗发生率明显高于无OSAS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合并有OSAS的UAP患者更容易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