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血栓(精选11篇)
预防血栓 篇1
入住ICU的患者病情危重,因卧床、肢体固定、外伤、手术、静脉插管介入等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有研究指出,近期卧床≥3 d是发生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后又因症状和体征不明显导致诊断困难,因此,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分别单一给予生脉或血栓通和联合给予两种药物活血化瘀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和出血倾向的发生率,比较其效果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2010年3月入住我科接受监护治疗的同时接受活血化瘀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成年患者360例,其中严重外伤103例、脑卒中13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40例、农药中毒31例、胰腺炎16例、高位截瘫13例、其他22例。所有均接受活血化瘀治疗时间超过14 d。
1.2 方法
1.2.1 分组
360例患者分成生脉组(A组)、血栓通组(B组)及联合用药组(C组),每组120例。A组男69例,女51例,年龄(41.39±13.15)岁;B组男73例,女47例,年龄(43.01±12.24)岁;C组男71例,女49例,年龄(43.58±14.41)岁。各组病例患者特征见表1。各组病例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给药方案
A组给予5%葡萄糖溶液250 ml+生脉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B组给予5%葡萄糖溶液250 ml+血栓通0.5 g,静脉滴注,每日1次;C组给予5%葡萄糖溶液250 ml+生脉50 m静脉滴注,每日1次,5%葡萄糖溶液250 ml+血栓通0.5 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入科后适合活血化瘀治疗时(无活动性出血,无出血倾向)即给药,出科或有出血倾向(血小板<50×109,INR>3.0[2]、血尿、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时即终止。生脉由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血栓通粉针由广西格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3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采用临床表现结合彩色多谱勒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
1.2.3. 1 临床表现
急性期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皮温升高。
1.2.3. 2 彩色多谱勒
仪器型号美国ACUSON-SEQUOIA-512。多谱勒超声全方位扫描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其特异性达100%、敏感性和正确率均高达96.7%的水平[3]。诊断标准:(1)管腔内有实质性回声;(2)静脉血管不能被压瘪;(3)血栓处彩色和脉冲多谱勒超声缺乏自主性或激惹性血流[4]。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F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三组病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
C组与A、B组间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C组与A、B组比较,#P<0.01
2.2 三组病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时间比较
C组与A、B组间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时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三组病例出血倾向发生率比较
三组病例出血倾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用药和联合用药同样安全。见表4。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管系统的较常见疾病,主要原因有长期卧床、肢体固定、外伤、手术、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静脉插管介入等。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临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2)肢体被动运动;(3)穿弹力袜;(4)应用低剂量肝素。笔者认为针对三大因素的治疗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活血化瘀治疗能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流速度,被广泛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生脉注射液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等名贵中药材精制而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开窍、益气强心、扩张血管等功效[5]。注射用血栓通是以三七主根为原料提取而成,主含三七总皂苷,其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Rg1和Rb1。三七所含的多种止血活血成分和多种活血化瘀成分具有改善供血、增加灌注、减轻缺血所致病理损害、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等多种作用[6]。生脉和血栓通联用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协同的作用。本文结果显示,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能明显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且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时间明显延后,而患者用药时的出血倾向较单一用药并没有增加。可见生脉联合血栓通能更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建议应用中注意出血倾向,定期检测血小板和凝血功能。
C组与A、B组比较,#P<0.01
摘要:目的:探讨生脉联合血栓通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us,D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0年3月入住我院ICU接受监护治疗的同时接受活血化瘀治疗的成年患者360例,360例患者被分成三组,生脉组(A组)、血栓通组(B组)及联合用药组(C组),分别给予生脉、血栓通及联合用药治疗,观察治疗期间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和出血倾向的发生率。结果:A组、B组、C组DVT的发生率分别为5.00%、4.17%和1.67%;DVT发生时间分别为(25.32±5.22)d,(27.04±4.27)d和(45.17±7.36)d;出血倾向发生率分别为1.67%、0.83%和1.67%。结论:生脉联合血栓通能减少、延缓长期卧床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效果优于单一用药的效果,安全性好。
关键词:生脉,血栓通,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参考文献
[1]Wells PS,Hirsh J,Anderson DR,et al.Accuracy of clinical assessmen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J].Lancet,1995,345(8961):1326-1330.
[2]许俊堂,胡大一.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抗栓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2):21-22.
[3]黄继强,万利,许平,等.彩色多普勒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初步应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1,2(10):67-69.
[4]廖丽萍.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鉴别诊断价值[J].广西医学,2008,30(10):1479-1481.
[5]李瑞玺.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0):36-37.
[6]崔文军,王兵,崔小兵,等.血栓通注射液对髂股静脉取栓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医学,2009,12(20):39-40.
预防血栓 篇2
骨科大手术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少数可造成肺栓塞导致死亡。文献报道,我国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当,但目前国内对于DVT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而且还没有相应的防治方案可供参考。
自2004年3月起,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组织国内50多位骨科专家对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病率、危险因素、预防策略等16个子课题进行调研,参考2004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发表的第7版《抗栓与溶栓治疗循证指南》等大量国内外文献,起草了《中国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专家建议(草案)》。2005年7月16日,邱贵兴、戴 X戎、杨庆铭、裴福兴、陈百成、曾炳芳、陈安民、王坤正、王继芳、余楠生、周乙雄、孙天胜和刘强等专家在北京对本建议进行了讨论,会后又分别邀请国内血液科、呼吸科、血管外科、麻醉科等相关专家进行了修改。现将本建议公开发表,以作为国内骨科临床医师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概述
1.本建议中“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
2.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DVT好发部位为下肢,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DVT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部位可分为远端DVT和近端DVT,位于腘静脉内或以上部位的血栓称为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
3.肺血栓栓塞症(PTE)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通常所称肺栓塞即指肺血栓栓塞症。
4.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 为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重要临床表现形式,两者总称为VTE。
5.致静脉血栓的因素
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6.静脉血栓形成的后果
血栓形成后,可能发展为有症状和无症状的VTE,少数可能发展为致死性PTE。
7.国内骨科尚未广泛开展DVT预防,其原因有:
(1)常将术后DVT当作一般的术后反应,认为DVT发生率低,而未加以重视。
(2)担心应用抗栓药物引起出血等副作用。
(3)认为预防性抗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却很少考虑发生DVT和PTE所需要较高的额外费用。
(4)对DVT和PTE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
(5)国内尚无骨科大手术预防DVT的指导原则。
二、流行病学
1.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
DVT的发生率各作者报道不一,这与患者的一般情况、骨科手术大小、手术时间长短、出血量多少,以及诊断方法的不同等因素有关。第六届ACCP确定了外科(骨科)患者VTE的危险分层(表1)。
骨科大手术可造成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使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将有很高的 DVT 发生率。表 2 所示为第七届 ACCP 报道骨科大手术 VTE 发生率。
从表1、2可以看出,骨科大手术在VTE危险分层中,均在高危或极高危层中;在住院患者中,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率很高,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围手术期问题。
据Liew等报道,1996~2002年间亚洲人骨科术后DVT发生率为10%~63%。2003年7月,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第21次会议上公布的AIDA研究结果显示,亚洲包括中国骨科大手术病人的DVT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近,其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为43.2%(120/278例)。
据邱贵兴等报告,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未预防组为30.8%(16/52例),预防组为11.8%(8/68例)。两组病人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余楠生等报告,2001~2005年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20.6%(83/402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58.2%(109/187例)。吕厚山等报告,1997~1998年间髋关节置换和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47.1%(24/51例)。宋琳琳等报告了147例髋、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DVT发生率为42.2%(62/147例)。
2.VTE 的危险因素(表3,4)
三、DVT与PTE的诊断
约 50% ~ 80% 的DVT可无临床表现,由于可并发致命性PTE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其危害极大,及时发现和治疗都有赖于对疾病状态的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
(一)DVT的诊断
1.有症状和体征的DVT临床特点
(1)多见于手术后、创伤、晚期肿瘤、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偶伴有发热、心率加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时,两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征和Neuhof征阳性。
Homan征,即直腿伸踝试验。检查时让患者下肢伸直,将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拉长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为阳性。
Neuhof征,即压迫腓肠肌试验。
(4)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分为:周围型,以血液倒灌为主;中央型,以血液回流障碍为主;混合型,既有血液倒灌,又有回流障碍。
(5)血栓脱落游走可致PTE(见后)。
2.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检查 可根据患者病情、医院设备、医师经验等做如下选择:
(1)加压超声成像:通过探头压迫观察等技术,可发现95%以上的近端下肢静脉血栓,静脉不能被压陷或静脉腔内无血流信号,为DVT的特定征象和诊断依据。该方法为无创检查,应做为筛查的首选手段。高度可疑者,如阴性应在5~7天后复查。对腓静脉和无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阳性率较低。
(2)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其敏感性、准确率均较高,亦系无创检查,适用于对病人的筛选、监测。
(3)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RDV):利用核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流或血块中浓度增加,通过扫描而显象,是诊断 DVT 有价值的无创检查。
(4)螺旋CT静脉造影(CTV):是近年出现的新的 DVT 诊断方法,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5)静脉造影(venography):是确定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且费用高。
(6)阻抗体积描记测定(IPG):其原理是在大腿处放置一个袖带,探测充气前后下肢血流量的变化,袖带放气,下肢容量迅速恢复到基线水平被用做是静脉可变性指数。IPG检测对无症状DVT的敏感性差、阳性率低,对有症状的近端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
(7)血浆D-二聚体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敏感性较高(>99%)。急性DVT或PTE时D-二聚体多大于500 μg/L,故如D-二聚体<500 μg/L可以除外诊断。由于在手术后短期内病人D-二聚体几乎都呈阳性,对于DVT的诊断或者鉴别诊断价值不大,但可用于术前DVT高危病人的筛查。同时,它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并非特异,如肿瘤、炎症、感染、坏死等很多可产生纤维蛋白的情况时,D-二聚体也可大于500 μg/L,故预测价值较低,阳性亦不能据此诊断DVT或PTE。另外,该项检查对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特异性也较低,不宜用于这些人群。
诊断 DVT 时,应同时考虑有无 PTE 存在,反之亦然。
(二)PTE的诊断
1.PTE 的临床表现
无论是否合并呼吸困难,胸膜炎样胸痛都是PT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这种疼痛通常是由于远端栓子刺激胸膜所引起,胸部X线片上可有实变。
迅速出现的单纯呼吸困难通常是由于更靠近中心部位的PTE所致,可能与胸骨后的心绞痛样胸痛有关,这可能代表右室缺血。对于既往有心力衰竭或肺脏疾病的患者,呼吸困难加重可能是提示PTE的唯一症状。
晕厥和休克是合并严重血流动力学反应的中心型PTE病人的特点,常伴有血流动力学受累及心脏血流量减少的体征,如体循环动脉低血压、少尿、肢端发凉和(或)急性右心衰竭的临床体征。二)PTE 的诊断
1.(见2月16日第17版)
2.PTE 的辅助检查
可根据患者病情、医院设备、医师经验等做如下选择: ⑴胸部 X 线片:通常有异常表现,最常见的为两肺(血管)纹理分布不均匀、肺动脉段膨隆、肺梗死、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及胸膜渗出,但不特异,主要用于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和胸痛。⑵血气分析:PTE 通常伴有低氧血症,但超过20% 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
⑶心电图:PTE 患者可有右心室负荷过重的心电图表现(SⅠQⅢTⅢ 图形,V1~V3 导联 T 波倒置,右束支传导阻滞),这种改变通常与严重的 PTE 相关,但各种原因导致的右心室劳损时也可以出现。
⑷放射性核素肺扫描检查:是无创的诊断技术,应用安全,但特异性有限,对可疑的 PTE 诊断有一定价值。该方法由两部分组成:灌注显像和通气显像。对于灌注显像,患者仰卧位深呼吸时静脉注射 99m锝标记的巨聚蛋白(MMA)。结果是微粒被均匀地分布到肺毛细血管床,而毛细血管段将出现暂时的阻滞。在肺动脉分支发生闭塞的情况下,更多外周血管床没有微粒分布,随后显影中该区成为“冷区”。通气显像使用包括81m氪、DTPA、133氙和 99m锝标记的碳原子等在内的多种物质。
⑸螺旋 CT 肺动脉造影(CTPA):由于敏感性、特异性可达 95%,已成为急性 PTE 一线筛选方法。CTPA 可以直接看到肺动脉内的血栓,表现为血管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部分或完全包围在不透光的血液之间;或者完全性充盈缺损,远端血管不显影。PTE 的间接征象包括:以胸膜为底的高密度区、条带状的高密度区或盘状肺不张、中心或远端肺动脉扩张及面积大小不等的胸膜浸润。
⑹肺血管造影:使用指征为:无创性检查无明确结果或无法得到结果;在有极高出血危险的罕见情况下(如神经外科术后);肺扫描结果异常或高度可疑;使用溶栓和肝素治疗有禁忌证。应注意碘过敏的禁忌证。肺血管造影的相对禁忌证包括:肾功能损害、左束支阻滞、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40 mmHg)。急性 PTE 直接的血管造影征象包括血管完全阻塞(最好是造影剂柱有凹的边缘)或充盈缺损。PTE 的间接征象包括造影剂流动缓慢,局部低灌注,肺静脉血流减慢或延迟。
⑺超声心动图:可在床边进行。对于鉴别突发的呼吸困难、胸痛、循环衰竭及需考虑急性大面积 PTE 诊断的其他临床情况特别有价值。超声心动图提示的右室压力负荷过重的特征仅可间接支持 PTE 的诊断,显示肺动脉近端的血栓也可确诊。
⑻血浆 D-二聚体测定:如前述,其诊断或鉴别诊断的价值不大,但如<500 μg/L 可以除外 PTE。
四、骨科手术后 DVT 的预防措施
目前,临床上尚不能根据 DVT 的临床、遗传、生化、免疫等预测特征确定高危病例,不能根据个体危险因素对病人进行分层次预防,因此现阶段应对所有下肢大型骨科手术病人进行积极预防。1.基本预防措施
(1)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2)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3)鼓励病人尽早开始经常的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4)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下肢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GCS)。
2.机械预防措施
包括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逐级加压弹性袜,它们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 DVT 发病率。但在临床试验中,抗栓药物的疗效优于非药物预防措施,因此这些方法只用于有高危出血因素的患者,或与抗栓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3.药物预防措施:细则见后。
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DVT 药物预防
1.目前有下列三种方法(选其中之一):
(1)术前 12 小时或术后 12~24 小时(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 2~4 小时)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术后4~6小时开始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
(2)戊聚糖钠:2.5 mg,术后 6~8小时开始应用(国内尚未上市)。
(3)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 K 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 2.0~2.5,勿超过3.0。
上述三种抗凝方法的任一种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 天。
2.上述药物的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不推荐联合用药。
3.不建议单独应用小剂量普通肝素、阿司匹林、右旋糖酐、逐级加压弹力袜、间歇气压装置或足底静脉泵预防血栓,也不建议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IVC)过滤器。
六、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DVT 的药物预防
1.目前有下列三种方法(选其中之一):
(1)术前 12 小时或术后 12~24小时(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 2~4小时)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术后4~6小时开始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
(2)戊聚糖钠:2.5 mg,术后 6~8小时开始应用(国内尚未上市)。
(3)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 K 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 ,使 INR 维持在 2.0~2.5,勿超过3.0。
上述三种抗凝方法的任一种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天。
2.上述药物的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不推荐联合用药。
3.不建议单独应用小剂量普通肝素、阿司匹林、右旋糖酐、逐级加压弹力袜或足底静脉泵预防血栓,不建议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
七、髋部骨折手术 DVT 的预防
1.目前有下列三种方法(选其中之一):
(1)术前 12小时或术后12~24小时(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 2~4小时)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术后4~6小时开始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
(2)戊聚糖钠:2.5 mg,术后 6~8小时开始应用(国内尚未上市)。
(3)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 K 拮抗剂,用药需要作监测。INR 维持在 2.0~2.5,勿超过3.0。
2.如果手术延迟,建议自入院之日开始到手术期间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血栓。如术前已应用药物抗凝,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建议采用机械性措施预防血栓。术后用药持续时间不少于7~10 天。
八、开始预防的时间和时限
对于大部分接受低分子量肝素预防的患者,首剂既可在术前给予也可在术后给予。建议在评价并平衡了药物的抗凝疗效与出血风险后决定开始用药的时机。
接受骨科大手术的患者,往往于出院时停止抗栓治疗。而临床研究显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途径持续激活可达 4 周,术后 VTE 的危险性可持续 3 个月。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的抗栓预防时限更长。因此,在骨科大手术中应该适当延长抗栓预防时限。这一措施可将有症状的 DVT 降低至少 60%,维生素 K 拮抗剂(INR2.0~3.0)也能有效预防 VTE,但出血危险较高。全髋关节置换术、髋部骨折 术后的 DVT 高危患者的预防时间应延长至28~35天。
九、注意事项
1.采取各种预防及治疗措施前,应参阅药物及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的使用指南或产品说明。2.对 DVT 高危病人应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对出血危险大的病人应慎用药物预防措施,以机械预防措施为主,辅以基本预防措施。
3.不建议单独采用阿司匹林预防 DVT。
4.决定低分子量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戊聚糖钠等药物剂量时,应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的情况。
5.抗凝药物应用后,如出现严重出血倾向,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或请血液科等相关科室会诊,及时做出处理。
6.椎管周围血肿虽然少见,但其后果甚为严重。因此,在行椎管内操作(如手术、穿刺等)后的短时间内,应注意小心使用或避免使用抗凝药物。应在用药前做穿刺或置管;在药物作用最小时(下次给药前 2 小时)拔管或拔针;拔管或拔针后 2 小时或更长时间再用低分子量肝素。
7﹒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的禁忌证是血小板减少症(HIT)和严重的凝血障碍。
(骨科专业英文缩写表及参考文献略,全文完)
注 该建议由以下专家共同完成:
邱贵兴 戴 戎
杨庆铭 裴福兴
陈百成 曾炳芳
陈安民 王坤正
王继芳 余楠生
周乙雄 孙天胜
静脉血栓怎样预防等 篇3
我儿子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前段时间因为我过生日,他急着从外地坐火车赶回来,没买到卧铺,就坐了接近20个小时,回来时脸色苍白,腿都肿了,没隔一会竟然晕倒了。家里人赶紧把他送到旁边的医院急诊室。医生说他是静脉血栓,急诊手术后才恢复了正常。我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静脉血栓?有没有办法预防?
上海 邹读者
邹读者:
根据来信所述,你儿子所患疾病考虑为“深静脉血栓”。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飞机经济舱中,因为飞机位置间距较狭小,人们长时间无法变换体位,导致血流速度变慢,血液淤滞,从而使下肢静脉血液发生凝固形成血栓。在下飞机活动后,血栓脱落,随血流经右心室到达肺动脉并在此形成栓塞,引起肺梗塞,使肺脏血氧交换困难,引起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所以又称为“经济舱综合征”。
当然,不仅乘飞机,乘火车久坐或乘汽车长途旅行,甚至长时间打麻将、玩电脑,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有中风史、心脏病、癌症的患者,65岁以上老人,孕妇以及服用雌激素的人,产生血栓的可能性会更大些。
预防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不要穿紧身的衣裤,要穿宽松衣服,以免出现血流不畅的情况。
其次,要饮足量的水(成人每天不少于2000毫升),促进血液循环。但不要饮酒、咖啡等饮料,可以多喝些柠檬类饮品。
另外,在狭小的空间坐1~2个小时后,要起身活动活动,;如果没有活动空间,坐着时要经常活动脚踝、小腿,并且可以做腿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运动,这样也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积而形成血栓。
江苏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主任 章希炜
患前列腺增生30多年,该吃什么药
我今年75岁,30多年前就患上前列腺增生。去年发展到尿频、尿急、尿等待,有时要等1~5分钟可尿10多毫升左右。我现在吃进口的非那雄胺(保列治)和国产的哈乐缓释片。保列治每天吃2片,上午和下午各吃1片,吃了1个多月;哈乐缓释片,1天吃1片,已吃了两个多月。可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小腹(膀胱)处有时有点胀不舒服。
请问专家,是否可以长时期吃这两种药?时间长了是否有副作用?如果这两种不能吃,我应该选择吃哪种药?需要手术吗?
湖南 张读者
张读者:
前列腺增生的治疗,目前有3种治疗方法,即药物、手术及非药物非手术疗法(如按摩)。药物治疗分2类,一类是为了缓解症状,如常见的哈乐(盐酸坦洛新),这类药物一般吃后效果较为明显,尿频、尿急等症状可迅速缓解。还有一类药物是用来减缓前列腺增生的进程,如保列治(非那雄胺),这类药物通常至少服用半年才能见效,而且需要终身服用,不能随意停药。前列腺增生患者一般是两类药物联合使用,既控制症状,又延缓进程。
您目前服药时间不长,可以考虑继续服用保列治和哈乐一段时间,观察病情变化。
增生的前列腺过大,病情较重时,药物无法达到疗效。这时就需要考虑手术了。
一般说来,症状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不建议手术治疗。如果反复出现尿潴留,或存在前列腺增生引发的其他严重问题(如肾功能损害、膀胱结石、反复尿路感染、反复血尿、疝气等),或服药效果不好以及不愿继续服药,愿意通过手术缓解症状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我院现已开展的经尿道保留部分前壁前列腺剜除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手术重点解决常规剜除术后尿失禁的问题。常规剜除术之所以会产生尿失禁,是因为在电切的过程中,会损伤尿道、精阜等周围的括约肌。而新方法以点切(在前列腺适当的几个部位微型开口)、钝性(无创伤)的方式进入前列腺增生的层面,避免损伤精阜周围的括约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尿道,对前列腺的外包膜也无影响。这样,就能有效控制排尿功能,避免尿失禁。
该手术适应于前列腺增生>45克的患者。经测算和比对,术后保留的尿道前列腺组织平均2克(1.5~3.5)。我们的研究表明,该手术前列腺组织切除率为58%,即符合手术要求最小45克的前列腺增生,切除约26克,减去保留的2克,切除为24克(有研究表明前列腺组织每年生长0.5~1.0克,10年为6.7克),复发至少需要24年。此外,病理学研究提示,前列腺中叶和侧叶是前列腺增生的好发部位。我们手术保留的前叶不是好发部位,因此更不易复发。
对于一些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通常只要患者可以耐受麻醉即可手术。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通常术前将血糖控制在10mmol/L(毫摩尔每升)以下即可,并不主张过低。
该手术后要多喝水,并观察排尿情况,如果发现排尿不是很通畅,如尿线变细、尿量变少等,出现了尿道狭窄(约1%~2%的人出现)的情况,应尽快到医院就诊,进行尿道扩张。此外,还要预防受凉,防治感冒,避免久坐等。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泌尿外科教授 张家华
眼睛怎么会“中风”
我叔叔年过七十,患高血压二十多年。前天早上,他起床解小便时,发现左眼突然看不见东西,后来在儿子陪同下,到附近大医院眼科就诊,被确诊为“眼中风”,并收入住院治疗。请问,眼睛怎么会中风呢?“眼中风”是怎么回事?
湖南 唐读者
唐读者:
人们对脑卒中(俗称“中风”)并不陌生,然而,“眼中风”却鲜为人知。所谓“眼中风”指的是眼球血管的急性病变导致视力突然丧失。
从解剖学上看,人类视力主要要靠眼球表面的视网膜正常生理功能来实现。而视网膜上大部分供血来自视网膜动脉,一旦发生阻塞就影响血液循环供给,导致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尤其中央动脉完全阻塞时,视力几分钟内就可完全丧失。
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以及血液黏稠度增高导致视网膜动脉栓塞。本病往往发病急,部分患者可在反复发作数次后突然视力急剧且严重下降。阻塞时间短暂时,视力和视野的缺损多可恢复,但切勿以为视力“暂时”丧失都可以恢复。若阻塞时间长则可能造成永久性失明。
nlc202309011534
在此提醒65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和糖尿病的患者,在夜间睡眠中,如发生一侧视力突然丧失很有可能是出现了“眼中风”。这和睡眠后血流变缓,栓子容易引起终末血管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有关。
一旦出现“眼中风”,家属立即带上患者到到附近的正规医院看急诊,请专科医生处理才是明智的选择。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王小衡
收缩压高而舒张压低,药还吃不吃
我患高血压已有8年,平时坚持吃降压药,对高血压的相关知识也很关注——书上提倡清淡饮食,我就少盐少油;书上说运动能降血压,我就每天绕着小区走……
但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说“舒张压较低者不宜服用降压药”,这让我很吃惊。因为我每天自测血压,虽然收缩压每次都超标,但舒张压都偏低,大概在60毫米汞柱左右。按着书上的说法,我不该吃降压药。可我又担心停药后会有不适,我该怎么办呢?
江西 李读者
李读者:
像你这样收缩压高而舒张压低的老年患者,并不在少数。对于这一类型的高血压,一定要用药物控制。你不必因担心舒张压过低,而拒绝服用降压药物。
我们知道,收缩压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但舒张压仅上升至50岁左右,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很少有高舒张压)。舒张压下降,表明血管弹性下降,受压后回弹的力量变弱。回弹力量减弱,即表明动脉发生了硬化。
除了正常发生的动脉硬化可以使舒张压降低外,非正常的动脉硬化,如有害血脂过高等原因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也会让舒张压降低。还有一些病理情况,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也会使血压计测量所得的舒张压过低,甚至测出零的结果;甲亢患者也可能舒张压降低,但患者同时还伴有进食多、消瘦等甲亢症状。
对于年龄大于50岁的老年患者,收缩压是比舒张压更重要和更难控制的危险因素,因为它发生迅速,让人没有太多的反应时间,容易导致脑卒中。而舒张压过低时,人体通常会先发出“警报”(即头晕眼花,乏力气短,心悸,胸闷等症状),患者还有时间就医、处理。因此,控制收缩压显得尤其重要。
其实,降压药物对正常或偏低的舒张压影响不大。收缩压过高与舒张压过低的老年患者,在应用降压药物时不必过于担心舒张压过低,更不要因为怕舒张压低不用降压药。
对于收缩压高而舒张压低的患者,在降压治疗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慎用利尿剂。舒张压低的高血压患者,要慎用利尿剂及含有利尿剂成分的降压药,如北京降压0号、罗布麻等。因为利尿剂本身可使尿量增加,血容量减少;合并舒张压过低,则更易致脑、肾等器官立液灌注不足,而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选择长效降压药,力求平稳降压。降压时必须留意是否出现舒张压过低的症状。一旦出现头晕、心绞痛、尿量减少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调整药物。
控制好使舒张压降低的原因。如血脂异常者,应进行调脂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最好能接受手术等。
湖北省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内科主任医师 罗光荣
玉米粥加碱能治糙皮病吗
我是个打工妹,家在西北一个边远山区农村。老父亲患有糙皮病多年,医生让他煮玉米粥时加点碱,说这样可以治疗糙皮病。玉米粥加碱真能治糙皮病吗?这是什么道理呢?
兰州 刘读者
刘读者:
糙皮病俗称癞皮病,主要是由于人体缺乏尼克酸而引起,所以又称为尼克酸缺乏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常出现前驱症状,如体重减轻、疲乏无力、失眠、记忆差及工作能力减退等。还可表现为以下症状——
皮肤损害:皮炎为本病最典型的症状,常出现于身体裸露部位,呈两侧对称性分布,以手背、足背、腕、前臂、手指、踝部等部位最多,其次则为肢体受摩擦处。急性者,皮损初起时,颜色绯红发痒,似晒斑,但与周围皮肤有一清晰界限,边缘略高起,中心病损较著;此后肤色迅速转变为红褐色,有明显浮肿,可伴有疱疹及表皮破裂,形成渗出性创面,容易引起继发感染;病情好转时,浮肿及红色渐退;痊愈时有大块脱皮,其后出现新生的粉红色皮肤增厚,也可变薄呈萎缩状,边缘有色素沉着。
慢性病例,浮肿较轻或不显著,但色素沉着更深,在易受磨损处如肘、膝等部位的皮肤往往增厚,呈角化过度,肤色棕黑,与其周围不同,并有干燥、脱屑现象。另一表现为小腿前部及外侧有鱼鳞样皮肤变化,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
消化系统症状:主要是舌炎与肠炎。舌炎出现较早,舌尖乳头充血、红肿,后期舌乳头萎缩,舌面变为平滑,外观如生牛肉样。常伴口角炎。
腹泻往往伴有腹胀、腹痛,大便水样并有恶臭,次数不等,通常每天3次左右,有明显的脂肪泻,大便也可带血,严重者每天排便数十次。
约半数患者胃酸减少或缺乏,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精神神经症状:精神神经症状轻者与神经衰弱相似,如烦躁、焦虑、抑郁、健忘、失眠及感觉异常等表现;重症者出现精神失常,如狂躁、猜疑、幻想等,甚至嗜睡、谵妄或神志不清。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尼克酸的摄入、吸收减少及代谢障碍有关。多发生于以玉米等谷类为主食、又缺乏适当副食的地区。增加膳食中尼克酸等营养素的含量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
众所周知,在煮粥时,加碱会破坏米、面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B等,造成营养素流失。但是唯有煮玉米粥加碱,不仅营养素不被破坏,还能使尼克酸量增加。
研究表明,玉米里的尼克酸63%~74%是不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结合型尼克酸,但是在玉米粉中加0.6%的碳酸氢钠(俗称碱面)后,不易为人体吸收的结合型尼克酸就可以转化为易吸收的游离型尼克酸,所以喝加碱的玉米粥可以治疗糙皮病。同样道理,做玉米面窝头时加点碱也能起到同样治疗作用。不过加碱时一定要把握好量,要控制在吃不出碱味的程度,此时结合尼克酸释放率为37%~43%,并还能保存维生素B1和B2,对营养最有好处。如果加碱后能吃出碱味来,结合尼克酸释放率可达82%~93%,这时虽然尼克酸量增加,但是维生素B1和B2却遭到破坏,由于本病与缺乏维生素B1和B2也有一定关系,所以一定不要加碱过多。
除了上述的饮食疗法,还可以直接服用尼克酸片和维生素B1、B2,以及对症治疗,以使产生更好的疗效。
西安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医院
主任医师 李国安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怎么办
我家宝宝3岁时曾因腹痛就诊,检查肝功示转氨酶升高,考虑肝炎。经过2个月的治疗,宝宝腹痛缓解了,但复查肝功示转氨酶仍升高。后带其到医院检查查肝功仍提示转氨酶提示升高,且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给予干扰素肌肉注射、保肝治疗3个月,转氨酶较前略有下降,便请医生开药出院。隔了半年又给宝宝复查肝功,提示转氨酶仍然升高。
后来,到省城三甲医院就诊时,医生发现宝宝起床时都要先趴着,双手撑着枕头才能慢慢起来。医生让其先查心肌酶谱,最后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现在我很迷惑,平时,我们还是注意给宝宝加强营养的,怎么会出现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呢?再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和转氨酶不断升高又有什么关系呢?
青海 苗读者
苗读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原发于肌肉组织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等位基因病,是最常见的一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该病主要是男孩发病,女性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这种病可以表现为四肢无力,但下肢重于上肢,所以你家宝宝起床时先要用相对有力的手撑着枕头,才能慢慢起床。如果病情继续进展,患儿在9~12岁时就可能不能行走,需要依靠轮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除表现为典型的肌营养不良、肌酸磷酸激酶(心肌酶谱含该项检查项目)高至正常人的数十至数百倍、肌原性受损的肌电图表现外,转氨酶等均可显著升高至正常人的数倍至数十倍,这也是你家宝宝转氨酶不断升高,难以缓解的原因。
肌营养不良患儿多数预后不良,最终可以导致伤残或死亡。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可以给患儿适当的康复训练,适时应用康复支具支撑患儿的肢体,尽可能保持和延长患儿独立行走的能力。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降低肌酸磷酸肌酶水平,但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基因替代治疗和小分子治疗方法仍在实验阶段,有望在将来改善疾病的预后。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教授 毛青
关注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肺栓塞 篇4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院内常见病、高发病、高死亡率且可预防的疾病。在2006年美国的IUA国际会议公布的资料显示VTE已是第3位最常见的血管类疾病,其发生率已相当于脑卒中的发生率。美国每年有急性的DVT患者48万人,每年PE患者21万人,其中致死性PE患者15万人。PE在急性心血管疾病死因中排列第3位,是猝死率极高的疾病。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中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有相当一部分深静脉血栓患者并无症状而长期被医生所忽视。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有些患者可因血栓脱落栓塞肺动脉引起急性PE,DVT及PE是同一种疾病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引起PE的90%以上的栓子来源于下肢,DVT的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水肿、发烫、疼痛、压痛、青筋隆起;PE的主要表现: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咳嗽咯血、心慌、恐惧、多汗、晕倒、呼吸心跳停止,严重者可在1~2个小时内死亡如致死性PE。目前VTE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动态监测D-二聚体,彩色多普乐超声检查,静脉造影、CT扫描及核磁共振扫描等方法。治疗方法主要有:抗凝及溶栓等药物治疗法,外科手术取栓法及介入治疗。为防止致死性PE的发生,可以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预防脑血栓的正确喝水法 篇5
代表性的脑血管异常是脑出血、蛛网膜下出血、脑血栓三种疾病。其中,脑血管堵塞、血液流动停滞的脑血栓导致死亡的危险性很高,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预防。
也许你难以相信,预防脑血栓最有效的方法是睡前、起床后喝一杯水。
预防脑血栓喝碱性硬水
富含钙的碱性硬水对预防脑血栓非常有效。
每天每次至少喝一杯。详细方法可见右侧的“调理菜单”,喝水多的人一次喝200毫升左右比较合适。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饮料等清凉饮料和茶类不包含在内。
这些饮料会使体内糖分过多,其利尿作用容易使水分排出,所以实际无法达到上文要求的量。
天气炎热时要多喝水
脑血栓是由于血液中的水分不足,血液黏稠引起的血栓和脑血管堵塞。
如果患有轻度血栓,与其吃溶解血栓的药治疗,不如每天补充水分使血液中的水分充足。
虽然脑血栓的发生情况因体质、生活习惯而异,但大多是在盛夏打高尔夫球、桑拿浴、早晨起床后等体内缺水的情况下发作的。因此,提前补充水分十分重要。
夏天,即使不运动身体也会出很多汗,所以要注意多喝水。为了少出汗而减少喝水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
调理菜单
下肢骨折术后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 篇6
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的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 其后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 血栓可溶解消散, 有时崩解断裂的血栓可成为栓子, 随血流肺动脉引起肺栓塞。
1 临床资料
本科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病例中选择下肢骨折患者168例, 其中小腿骨折74例, 大腿骨折68例, 多发骨折26例。男118例, 女50例, 平均年龄46.6岁。
2 结果
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 经系统用药后治愈。
3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具体护理措施
3.1 术前
对于术后的预防尤为重要, 术前的护理是基础, 会为术后的机体抗病能力打下健康基础。因为有一部分老年患者本身就患有某种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这些疾病会由于创伤等刺激而进一步加重, 继而导致身体素质进一步下降, 抵抗力降低, 进而导致并发症极易发生。所以要了解患者的健康水平、病史、营养状况。在饮食等方面加以指导, 为术后的治疗及护理打下基础。
3.2 术后
(1) 促进血液循环:术后早期指导患者主动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踝关节的屈伸及足趾关节的活动, 4次/d、每次10个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次数, 以不疲劳为主。被动按摩:特别是小腿肌肉, 可以向心型被动按摩, 促进静脉回流。要注意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 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2]。病情允许下整个下肢抬高, 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2) 给患者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 舒适的床铺, 皮肤护理, 保持事宜的温湿度, 以利于静脉回流。注意保暖, 室温应保持在25℃。 (3) 宜进食少盐、清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忌食油腻、辛辣食物, 应吃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尽量保证日间饮水量, 可以降低其血液黏稠程度, 保持大便通畅。 (4) 密切观察患肢的皮温、皮色、肿胀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观察患肢血液循环, 有无局部受压等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定时按摩、翻身, 防止压疮的发生。 (5) 避免在下肢同一静脉反复穿刺, 尽量避免在患肢静脉穿刺输液及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3]。 (6) 避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收缩, 导致血流减慢, 诱发及加重深血栓形成的危险。 (7) 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 所以术后遵医嘱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钠5000 IU 1次/d, 皮下注射, 以加强抗凝治疗, 此药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5 d[4]。还可以同时促进下肢循环的扩血管药物, 如丹参川芎嗪等。 (8) 心理护理: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 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患者的配合和充分的信任是开展心理护理的前提, 护士应在术前用充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巧充分取得患者信任, 术后在患者心情烦躁、焦虑、患肢手术切口疼痛肿胀时才会接受护理人员一些宣教知识, 听从护理人员的指导去主动被动的练习, 否则术后功能练习预防血栓的护理活动将无法进行[5]。即使有充分地信任, 依据患者的个性、文化程度、个人素养也将会为护理设立障碍, 护士必须有耐心、爱心、不厌其烦、反复强调重要性, 包括向家属反复宣教取得配合, 亲自动手、动作轻柔, 下肢骨折预防血栓的护理越早实施越好。
摘要:目的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加强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护理, 总结预防静脉血栓的方法 , 可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 减轻患者的痛苦, 促进伤口的愈合。方法 分析168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情况。结果 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 经系统用药后治愈。结论 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易形成深静脉血栓, 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效的预防措施、细致的护理、适当用药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骨科手术,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603.
[2]童玛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 1997, 13 (12) :637.
[3]吴新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外科杂志, 2006, 14 (1) :22.
[4]黄建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护理学杂志, 2002, 17 (5) :399-401.
截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篇7
1临床资料
本组截瘫患者312例中男223例, 女89例;年龄14~32岁, 中位年龄37.8岁;住院时间21~362d, 平均41d;四肢瘫118例, 截瘫194例。所有患者均为脊髓完全损伤或下肢肌力Ⅰ级患者, 四肢或双下肢无任何自主功能。无因血栓栓塞致死病例。本组共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 经积极处理痊愈出院。
2预防措施
2.1 电刺激
电刺激原用于兴奋截瘫肢体的神经和肌肉, 防止其过度萎缩, 不但可起到治疗作用, 且可恢复患肢功能, 在兴奋肌肉的同时, 利用肌肉泵的舒缩作用, 将静脉内血液推向下腔静脉, 以利回流。操作方法:将阴极置于腓骨小头内前方, 阳极置于踝关节外前方, 刺激间隔3s, 脉宽2~4ms, 频率20~50Hz, 每次30min, 每天2次。
2.2 红外线治疗仪
随着医学进展, 红外线治疗仪也在医院中普及开来。红外线治疗有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的说法, 护理是整个治疗康复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措施。而红外线治疗仪又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红外线可透过衣服作用于治疗部位, 可穿过皮肤, 直接使肌肉、组织等产生热效应, 加速血液物质循环, 促进血液回流, 防止血液栓塞。患者用红外线治疗仪每天3次, 每次治疗30min, 在预防VTE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2.3 下肢被动活动
首先由陪护人员或护理人员, 一手握足, 另一手握持小腿活动踝关节;然后一手握持小腿, 另一手握持大腿活动髋关节。踝关节的活动促使小腿肌肉活动, 使其舒缩挤压静脉促进回流, 其次是膝髋关节活动, 再次将静脉血液推向下腔静脉以利回流。双下肢交替进行, 不可活动过猛, 防止小血栓脱落, 引起脑、肺栓塞。宜每1~2小时进行1次, 每次3~5min。
2.4 腓肠肌间断压迫
本方法简单易行, 不需设备, 效果可靠, 每次2~3min, 每0.5小时1次。操作方法:双手挤压, 按摩小腿腓肠肌, 同时可适当挤压、按摩大腿肌肉, 要求手法轻柔, 以免撕伤组织。通过挤压腓肠肌, 使静脉管腔变窄, 促进静脉回流。
2.5 弹性绷带或循序加压弹力袜 (GCS)
于夜间或患者入睡后, 实施上述方法必将影响患者睡眠。故睡眠前, 双下肢应用弹性绷带缠绕或穿循序加压弹性袜为最好治疗方法。弹性压
迫肌肉, 使静脉管腔变窄从而促进静脉回流, 效果确实可靠。
2.6 低分子肝素 (LMWH)
LMWH的使用需据个体化给药, 一般LMWH 5000U皮下注射, 每天1~2次。其为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抗凝血酶活系用化学或酶法使普通肝素解聚而成, 使抗血栓作用与出血作用分离, 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 从而降低了出血危险, 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本方法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预防手段。
3讨论
VTE的发病率日益增加, 提高对VTE临床表现的认识刻不容缓。脊髓损伤后, 瘫痪肌肉无任何舒缩功能, 同时静脉扩张, 血液瘀滞呈现高凝状态, 对胶原的血小板反应性增加, 易形成血栓。高峰期在伤后7~9d, 1~3周形成血栓[2]。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接近100%, 临床诊断为深静脉血栓者约占13%~15%, 而脊髓完全损伤所致静脉血栓诊断率为22.9%, 早期因血栓所致病死率为3.7%。如何预防血栓形成, 减少病死率为脊髓损伤后康复的一个重要问题。截瘫患者双下肢无任何自主活动, 心脏射入瘫痪肌肉内的血液, 无法因肌肉舒缩挤压回心脏, 如何促进静脉回流为重要问题。尽管应用药物和机械治疗可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但根本问题仍在于静脉回流。肌肉舒缩成为促进静脉回流的根本方法。电刺激不仅可使瘫痪肌肉恢复功能, 还可因肌肉收缩, 促进静脉回流, 为康复治疗较好的方法。红外线治疗仪也可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瘫痪后下肢静脉栓塞。研究发现, 间断压迫腓肠肌可使血栓发生减少40%, 该方法简便易行, 为预防血栓形成的最好方法。被动活动和睡眠前穿弹性袜, 缠绕弹性绷带均能促进静脉回流[3]。本组发生率为0.99%, 较上述为低, 充分说明促进静脉回流的重要性, 为预防血栓形成提供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但应注意不可过量, 以防血栓脱落引起心、脑、肺栓塞。药物预防也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基本预防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晓笑, 朱杰.肺栓塞25例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 2009, 8 (3) :170.
[2]陈敏, 李丽.骨科创伤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2) :119-120.
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篇8
关键词:下肢骨折,静脉血栓,预防,综合护理
下肢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患者一旦发生了静脉血栓, 就会造成不良后果。轻度患者在患病初期由于静脉血栓的发生会引起疼痛、肢体肿胀、导致功能出现障碍, 患病晚期则会留下深静脉血栓后遗症以及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残缺, 更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因为肺循环中静脉血栓的进入而导致肺动脉栓塞, 最终威胁到生命。本文对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探讨护理干预的可行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 男72例, 女28例, 年龄在17岁~89岁之间;髌骨骨折12例, 股骨干骨折50例, 胫腓骨骨折28例, 股骨胫骨骨折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 分别为对照组 (50例) 和观察组 (50例)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 而观察组采取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 比较并分析2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临床药物治疗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护士应叮嘱患者保持治疗所需体位, 并且时常观察患者的病情, 如:皮肤颜色、身体各项主要体征、患肢的局部疼痛感等临床症状变化, 完善护理记录。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病情。
观察组患者护理方法: (1) 临床用药护理:护士在患者的患肢处进行药物贴敷时, 要注意观察药物对患者的反应, 切记避免烫伤皮肤, 当发现患者对此药物过敏时, 应立即揭开。 (2) 饮食护理:护士可以向患者讲述静脉血栓产生的严重性。对患者进行饮食方面的正确引导。鼓励患者清淡饮食:每天都要保证一定的饮水量,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粗纤维食品。忌维生素K含量过高的食物:鱼肝油、蛋黄、大豆油以及奶酪等。 (3) 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下肢骨折病情、临床症状、治疗方式、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以及静脉血栓的发生对患者会产生的后果。当然, 也要向患者介绍术前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2]。 (4) 术后功能锻炼:下肢骨折患者术后6 h, 可以在医生与护士的指导下, 进行适当的肢体锻炼。如:腓肠肌舒缩运动和下肢肌肉舒缩运动。方法步骤如下:用力伸直并绷紧小腿, 保持7 min左右再松开, 如此反复。术后第2天, 护士可协助患者进行主动锻炼与被动锻炼相结合的踝、膝关节的屈伸活动。术后1周后, 可引导患者对患肢部位进行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 每次保持6 min~21 min, 如此反复。这些运动都要在患者可承受的情况的进行[3]。 (5) 无菌操作:对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增强无菌观念, 无论是在手术前还是手术后, 若患者无任何不适, 可以定时变换体位以避免坠积性肺炎与压疮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2%, 高于观察组的2%, 2组有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对伤口恢复的满意率高, 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低,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下肢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如果患者患肢部位产生了静脉血栓, 就会造成不良后果。轻度患者在患病初期由于静脉血栓的发生会引起疼痛、肢体肿胀、导致功能出现障碍, 患病晚期则会留下深静脉血栓后遗症以及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残缺, 更严重的患者, 可能会因为肺循环中静脉血栓的进入而导致肺动脉栓塞, 最终威胁到生命。
而静脉血栓一般多发生于患者术后, 且多为长期卧床者。多与下列原因有关: (1) 患者的静脉壁受到损伤。由于静脉内壁的内皮细胞比较扁平, 且内皮细胞的覆盖物中含有大量具有抗凝作用的肝素。如果在对患者行手术治疗时, 没有恰当使用暴露关节的拉钩, 那么对股静脉壁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又由于肝素能起到防止血小板黏附的作用, 因此, 在静脉壁内容易造成纤维蛋白的沉积, 最后形成血栓[4]。 (2) 患者术后的身体恢复中, 由于体内的抗凝物质以及抗凝血酶含量的减少, 血浆蛋白与血细胞的变化, 造成血液易处于高凝状态, 导致血栓的形成。 (3) 患者静脉血流比较缓慢。患者在经历长时间手术后, 受病情的影响, 需要静坐很长一段时间。在患者静坐期间, 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患者在麻醉、仰卧等情况下, 静脉血流的缓慢进一步造成了血栓的形成。
本文通过对2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分别行常规护理和系统的综合护理后, 经过分析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静脉血栓的发生以及术后复发等情况, 表明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行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可以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5]。因此, 针对下肢骨折患者, 应遵循严格无菌操作, 对其实施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 不仅可以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还能稳定患者的情绪, 值得在临床大范围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宁, 杨帆, 李宇能, 等.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初探[J].中华外科杂志, 2015, 53 (2) :101-105.
[2]陶树贵.益气活血方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3 (10) :33-34.
[3]刘焕发, 邱淑琼, 刘培秀, 等.中频电疗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21 (18) :1882-1884.
[4]张志仕.血液循环泵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药业, 2015, 32 (12) :48-50.
预防血栓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各类骨科术后患者640例, 术后并发DVT14例, 发生率2.14%。患者中男6例, 女8例, 年龄34~84岁, 平均52岁。其中多发骨折3例, 骨盆骨折4例, 髋关节骨折3例, 胫骨平台骨折2例, 股骨干骨折1例, 胸椎骨折并截瘫1例。14例患者分别在术后4~23天出现下肢肿胀, 腹股沟区疼痛。
1.2 治疗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 给予抬高患肢, 抗凝溶栓, 必要时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1.3 结果
14例DVT患者均无肺栓塞发生, 治疗14~27天后症状好转, 超声检查示广泛侧支循环建立。
2预防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术前评估, 确定高位人群发生DVT的危险因素:高龄 (>60岁) 、肥胖、吸烟、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既往有血栓发生史及合并脊髓损伤、骨盆损伤、大血管损伤、需大量输血和准备实施大手术者都视为高危人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进行宣教, 讲解有关知识, 告知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1]和不良后果, 以引起患者的重视, 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劝导吸烟者戒烟, 避免高胆固醇饮食, 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 多饮水, 保持大便通畅;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 解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 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够起到重要预防作用。
2.1.2 病情观察
经常巡视病房, 观察病情变化, 对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高血压、烟酒嗜好等高危患者, 做到床头交接班, 注意下肢有无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颜色变化及远端动脉搏动情况等,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可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
2.1.3 饮食护理
讲解饮食对疾病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 指导患者进食低脂、高纤维饮食, 如多食蔬菜水果, 多饮水, 以减少血液黏稠度, 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戒烟, 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2.1.4 保护静脉
静脉穿刺时造成局部静脉内皮细胞损伤, 刺激静脉使血管处于脱水状态, 也可形成血栓。护士应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穿刺, 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条静脉反复穿刺, 尤其是对使用高渗等刺激性药物时, 更应注意保护好静脉。
2.2 药物预防
遵医嘱低分子肝素钙4100U, 2次/d皮下注射, 7~10 d一疗程。有关研究表明应用低分子肝素可减轻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症状并可降低血液高凝状态, 对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效[2]。用药期间应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2.3 D-二聚体测定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它能反应体内纤溶活性和凝血功能。测定D-二聚体, 对于诊断与治疗各种血栓以及溶栓治疗监测, 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采用D-二聚体检测作为可疑静脉血栓形成的第一步筛选诊断试验, 可以排除约30%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患者。简便、快速, 不仅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而且节约费用。
2.4 间歇充气装置辅助预防
每天两次运用四肢血液循环泵, 四肢血液循环泵可加速静脉血流速度, 改善静脉瘀血状态, 促使瘀血静脉排空, 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5 功能锻炼
术后当天, 麻醉作用消失后, 即可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鼓励并督促患者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及跖屈和背伸练习, 内外翻运动, 足踝的环转运动, 促进静脉回流, 减轻静脉瘀滞。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患者应指导其多做床上运动。
3讨论
骨科术后DVT发生的三大因素为血管壁的损伤, 血流缓慢及血液凝固性增高。深静脉血栓形成尚存在多种危险因素, 包括年龄、肥胖、吸烟、长期卧床等, 因此, 对于骨科术后患者, 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 要进行专科健康教育。术后采用机械及药物方法预防DVT形成, 加强DVT病情观察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下肢功能锻炼, 是预防护理DVT发生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654例骨科术后患者, 加强围手术期的健康宣教, 药物预防, 术后早期活动, 康复训练等预防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有1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其余640例患者均未有血栓形成。结论 制定并采取有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可有效地预防骨科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关键词:骨折,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54.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22-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指由血液在深静脉凝结形成血栓,导致的静脉回流不畅。DVT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下肢疼痛,浅静脉曲张,加重患者的患肢肿胀,或引起严重性静脉溃疡,严重可进一步引起肺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质量。本文旨在探讨DVT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护理进展,为DVT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DVT 发生的危险因素
1856年,国外学者提出了DVT形成的3个因素,包括静脉血流障碍、静脉血管壁受损、血液的高凝状态。(1)静脉血流障碍: 静脉血流障碍是导致DVT的关键因素,患者在麻醉、镇静、肌松药物的作用下,部分肌肉短暂丧失了收缩功能,加上术后患肢制动,导致患者的静脉回流和循环量减少,导致血流瘀滞在血管内,从而促进了静脉血栓形成[1]。(2)静脉壁受损:髋部周围和膝关节处遍布丰富的毛细血管,手术操作极易直接或者间接损伤血管内膜,从而诱发血栓形成。另外,感染性损伤、静脉输液损伤及静脉穿刺等机械性因素也可能导致静脉血栓形成。(3) 血液高凝状态:由于手术前后均需禁饮、禁食,患者体液不足和进食少等因素可能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手术过程中患者因应激反应,可能造成血小板水平升高,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术后大量失血也是造成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要因素,血液减少可能会引起血液浓缩,是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2 预防措施
2.1 做好 DVT 患者的评估 临床研究发现,未经任何预防措施的患者,其小腿患DVT的概率为40%-80%,患下肢近侧DVT的概率为10%-20%,肺栓塞的概率为1%-5%[2],可见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上需做好预防措施。术前进行详细评估是预防DVT的重要手段,医护人员需在术前抽血检测患者的凝血时间、凝血原因等,确定DVT的高危因素,对恶性肿瘤、肥胖、心脑血管疾病、高龄及静脉血栓栓塞史等患者做好详细评估,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确定预防方案,做好预防措施。
2.2 药物预防 肝素、华法令等抗凝药物可以降低血液的粘滞性,增加深静脉血管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抗凝效果较好,无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临床发生出血的概率较低。常见给药方式: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ml,左右交替使用,1次/d,一般联用7d[3]。使用肝素抗凝时要严格观察患者是否有过敏反应,同时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肝素的用量和时间。对于DVT的高危人群,可适当口服阿司匹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3机械预防 机械预防包括间歇或持续小腿气动压迫,分级压力袜(GCS),使用弹力绷带等。(1)气动压迫:气动压迫是通过对肢体末端的袖套进行充气和放气来促进加速血液流动,促进血液循环以减少血栓形成。(2)分级压力袜:分级压力袜在普外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率较高,常与肝素同用来预防血栓形成,是指通过外部压力作用于静脉血管壁,通过调节压力以加速血液循环和促进血液流动[4]。弹力绷带:弹力绷带是通过改变其压力,来调节患者的血液循环。
3 护理对策
3.1 制定护理手册 为患者制订健康宣教手册,帮助患者熟悉DVT的形成因素、预防及护理措施。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因素,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2 生活护理 高胆固醇饮食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因此术后患者要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3 术中护理 手术时间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术中正确摆放体位,缩短手术时间可减少手术中的应激反应,减少血管内膜损伤,从而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3.4早期活动 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患者术后平卧超过6天,可能会增加DVT的发生率。早期锻炼是预防DVT的关键因素。患者麻醉清醒后,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在家属或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完成趾屈伸和内外翻运动,做好足踝、膝关节屈伸运动。
3.5 DVT患肢护理 患者术后应立即给予抗凝药物联合弹力袜,以促进患者的下肢血液回流,减少血栓形成。注意保持患者温暖,室温维持在25℃。对已出现DVT症状的患者应卧床休息1-2周,注意抬高患肢20-30cm,以促进血液回流。严格观察患者的体温、患肢肤色、脉搏强度等指标,每日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胫,以判断疗效[5]。
3.6溶栓护理 (1)使用溶栓药物后,密切关注患者的患者色泽、温度、脉搏、心率的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作出处理。(2)并发症: 使用溶栓药物后,最易出现的并发症是出血,常表现为牙龈出血、手术切口渗血、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等,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需密切观察,每周查凝血酶原时间2次,对于已经出血的患者给予积极处理。(3)溶栓后处理 :溶栓后患者如不宜过早下床,患者不宜过冷或过热,以避免溶解的血栓退落,避免形成致命性的肺栓塞。
综上,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帮助患者和护理人员提高预防DVT的警觉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极大地减少DVT的发生率,减少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病人的住院日、医疗费用和死亡率,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和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梁映. 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的进展[J]. 实用骨科杂志, 2014, 20(03):286-288.
[2]倪惠, 王雪华, 邵凤慧. 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防治与护理研究进展[J]. 上海护理, 2014, 14(05):69-72.
[3]山慈明, 尹慧珍, 杜书明,等.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预防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03):349-354.
[4]胡蝶, 冯素文. 妇产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 护理与康复, 2014, 13(4):331-333.
预防血栓 篇11
1 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
1.1 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及麻醉可致周围静脉扩张, 从而影响静脉回流[2]。在手术过程中、术后的卧床制动会使血流减慢, 血液停滞;同时, 血管中的血液流动速度会受到石膏固定的影响。
1.2 血管内膜损伤
血管壁是内皮细胞的天然屏障, 手术往往会致使这个天然屏障作用受到破坏, 从而启动内、外源性凝血系统, 促使促凝因子和物质的大量产生, 致使血液中大量的血小板聚集。由于血管壁受到破坏, 血管收缩, 纤溶功能下降,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不断减少, 抗血栓形成作用不断减弱, 促进血栓形成[3]。
1.3 血液高凝状态
由于受到手术、麻醉及原发性损伤的刺激, 血栓激活产物会增多;因脱水及失血 (如术前禁食水、手术创伤) 都会导致血液浓缩, 致使血液中血细胞相对增多, 血液流动的速度减慢, 使得血液凝固度进一步增加。手术还可引起血小板数量的增多, 术中、术后止血药物的使用以及血液制品的大量输入均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其他的一些因素如吸烟、高龄、心脑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等, 均可增加血液的黏稠度, 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4,5]。
2 预防措施
2.1 一般预防
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的病因、特点、病情、手术方法以及常见并发症和预后, 解除患者的焦虑情绪,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康复率。告知患者术前训练及术后早期活动对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康复非常重要[1,6]。松止血带时, 禁忌骤然松动止血带, 应分次减压, 防止静脉血流陡增。同时, 刺激性强的药物对患者影响很大, 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正确的体位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不会影响深静脉回流[7]。则伤口引流管要妥善固定, 如果引流不通畅, 可引起伤口出血以及肿胀, 静脉回流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8]。术后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范围内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加快静脉血流的速度, 改善血流动力学, 降低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2.2 药物预防
术后4 h按照医嘱开始为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9]。为了降低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在大手术中应该适当延长抗栓预防时限。在抗凝治疗期间, 补液速度不宜过快, 要让患者感到舒适, 时刻关注易出血部位的情况, 同时还要做好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 密切关注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用药期间, 对患者肢体的肿胀程度、浅静脉充盈情况、肤色、感觉要进行严密的观察。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
认真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 防止血液黏稠度升高。给予患者的饮食要富含维生素, 要注意控制盐的摄入量, 患者每天所需的蛋白质比较多, 所以饮食方面还要及时补充高蛋白质、易消化食物。为了降低血液黏稠度, 每天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 从而使血液流动速度加快, 加快循环。进食粗纤维较多的食物, 增加肠的蠕动, 预防便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告诉患者术后应尽快恢复进食和饮水, 保持清洁卫生。同时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情况。
3.2 心理护理
由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期较长, 患者往往会表现出焦虑不安、恐惧、忧郁等不良情绪, 大部分患者对病情、治疗方法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 往往不愿意配合治疗, 使得治疗、护理工作很难进行。因此, 心理护理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 帮助其解开心结, 认真、详细地回答患者的疑问, 同时给予关心体贴,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以增加患者的信任, 使其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向患者详细说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主动加强沟通与交流, 把病因、治疗方法与护理要求详细地讲解给患者及家属,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以便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3.3 患肢的护理
告知患者早期绝对卧床的作用和意义, 在治疗期间, 注意患肢抬高制动, 其抬高要控制在合适的角度和高度范围之内。冷热敷均不利于疼痛缓解及侧支循环的建立, 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热敷则加快组织代谢, 使耗氧量不断增加。尽量选择上肢血管进行穿刺, 水肿的皮肤最好避免穿刺。肢体受压部位要及时进行更换, 动作轻柔,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防止栓子脱落, 特别注意不要在下肢用力按摩、推拿。静脉注射时, 应避免在同一静脉多次反复穿刺, 如有炎症反应出现在穿刺部位, 应立即采取措施, 防止静脉炎的发生[10], 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避免使用。
3.4 出院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常识, 康复锻炼的方法、时间和注意事项, 鼓励患者适当进行功能锻炼, 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取得联系。同时要避免咳嗽、尿潴留, 饮食上要合理, 营养均衡, 保持大便通畅, 因为咳嗽、便秘、用力排尿会引起腹压增高, 从而出现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现象。宣传吸烟的危害性, 劝告患者及家属禁烟, 以免血管受到刺激而引起静脉收缩。定期复查。
4 小结
深静脉血栓起病较急, 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甚至致命性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多种因素所致, 并且易危及生命。临床上约90%的肺栓塞是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 近年来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及其护理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及时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非常重要。科学、有效的护理, 使患者了解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 对于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绪给予心理指导, 缓解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保持良好的情绪, 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对深静脉血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Simmons S.Deep vein thrombosis[J].Nursing, 2011, 41 (8) :33.
[2]张立新, 汇曾炜.手术后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 18 (6) :409-411.
[3]Arcelus JI, Kudrna JC, Caprini JA.Venous thromboem bolism following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what is the risk after discharge[J].Orthoped Ics, 2006, 29 (6) :506-516.
[4]柳秧珍.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 :82-83.
[5]Cheng G, Chan C, Liu YT, et al.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Hospitalized Chinese Medical Patients and the Impact of DVT Prophylaxis[J].Thrombosis, 2011, 20 (11) :329-338.
[6]席会文.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现代护理, 2007, 4 (12) :88.
[7]曲海燕.骨科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9) :118.
[8]杨志生.膝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18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10, 16 (15) :89.
[9]Brunelli A.Deep vein thrombosis/pulmonary embolism:prophylaxi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Thorac Surg Clin, 2012, 22 (1)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