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共12篇)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 篇1
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 我国的乒乓球队在世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乒乓球比赛成绩能够又好又快发展, 不仅取决于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努力和坚持, 更取决于运动员在比赛时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 比赛时的心理变化往往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是乒乓球运动员队伍的一部分, 其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与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心理活动之间的差异。大学生运动员大都有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经历, 既要承担一定强度的比赛任务, 分担相当的时间到训练实践, 同时作为大学生, 又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和学业。大学生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这部分特殊的运动员群体必然有着特殊的心理活动特征。本文在理解乒乓球运动员普遍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试图探寻影响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赛前情绪的影响因素, 并在这些影响情绪的因素中找到相应的对策。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武汉市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项目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的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
3 结果分析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见表1)
3.2 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赛前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
3.2.1 参加比赛的动机
表2的统计数据显示, 大部分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动机是为了锻炼自己, 提高自身的竞技能力和为自己赢得好的声誉。这些都属于内在动机, 而当运动员在比赛前受内这些动机的影响时, 往往会情绪高涨, 这些都有利于他们在比赛中获得良好的成绩和出色的发挥, 这说明他们在参加比赛的时候比赛动机对他们情绪的影响基本上是正面的。但表2的一些数据也表明有部分参赛队员参加比赛的动机是得到物质奖励或者是得到他人的认可, 当运动员参赛的动机大部分属于外在动机, 自身并没有很强的求胜欲时, 其赛前情绪将会低落。因此, 这些动机多会降低选手水平的发挥和比赛成绩。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内在动机相较于外在动机更能使运动员获得较好的情绪。
3.2.2 不同性别运动员的赛前情绪
女性运动员相比于男性运动员具有较高的竞赛状态焦虑。表3的统计数据显示, 79%的女运动员认为生理期对赛前情绪有影响。由于生理上的差异, 一般男性运动员比女性运动员更容易获得好的训练效果, 女性的生理期对比赛成绩也有较大的影响。
3.2.3 运动员的水平程度
表4、5的统计数据显示, 运动员的赛前情绪也取决于运动员的水平程度。运动员的等级水平越高, 运动年限越长, 赛前就不容易紧张。运动水平较低的运动员会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比赛任务, 因此赛前情绪会较为紧张。有35%的运动员认为赛前会有些紧张, 可能是因为过多的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想赢、怕输的心理。5%的运动员认为赛前毫不紧张, 造成毫不紧张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运动水平较高。运动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在面对比赛时能充分肯定自己, 相信自己会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 赛前情绪较为放松。因此, 运动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运动员的赛前情绪。
3.2.4 外界因素对运动员赛前情绪的影响
表6、7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乒乓球比赛中, 干扰运动员情绪的外界因素较多。周围的环境、设备的摆放、器材的颜色以及观众的喧哗等都会影响运动员的视觉习惯和心理定势, 在心理难以适应, 然而形成心理压力, 使运动员产生紧张、焦虑以及不安的情绪。在大型比赛中, 由于客观条件的改变, 运动员要在自己不适应的条件下进行比赛, 生理和心理方面难免会有影响, 从而造成比赛结果的不理想。
3.2.5 参加比赛的经验
表8、9的统计数据显示, 参加比赛越多的运动员, 面临比赛时就不会太过紧张。大学生运动员参加乒乓球比赛分专业组和非专业组, 专业组的选手曾经是专业运动员, 球龄长、运动水平高、参加大赛的经验丰富, 容易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在面对比赛时也表现的比较坦然。而非专业组的选手并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全面的训练, 没有足够的经验, 容易产生反应, 不能正常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和能力。因此, 在面对比赛时会表现的较为紧张。
3.2.6 赛前准备情况对赛前情绪的影响
表10、11的统计数据显示, 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想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 赛前准备是十分必要的。运动员在赛前如果不能做到全面分析自己及对手的打法特点、比赛战术, 面对比赛时很容易因为准备不充分而紧张。另外, 由于大学生运动员角色的转换, 赛前训练不够系统和重视, 技战术准备都不够充分, 赛前心理准备也不到位, 常常会出现各种心理情绪失控。因此赛前充分的准备对运动员赛前的良好情绪是十分必要的。
3.3 控制赛前不良情绪的对策与方法
3.3.1 模拟训练
表12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赛前的准备阶段, 83%的运动员会选择模拟训练的方法。在训练中我们可以模拟比赛时的赛场局势, 比如比赛气氛、灯光等不可控制的现场因素, 模拟比赛现场可以使运动员在比赛中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干扰, 从而在比赛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不会因为这些因素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比赛成绩。
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通过模拟对方运动员技术特点的打法类型以及对手的表情、喊叫声等特征, 使运动员在比赛前充分了解对手减少自己心理的紧张状态, 使自己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赛前的充分准备, 在比赛中就不易产生到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这样有利于选手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3.3.2 赛前比赛任务、动机的准备, 以期培养运动员自信心
表13统计数据显示, 当比赛来临之际不仅要刻苦训练, 提高竞赛实力, 教练员为运动员对比赛任务和动机做适当的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赛前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制定训练目标和端正比赛动机, 目标的制定要合理, 不能太高或者太低, 适宜的目标能使运动员减少比赛压力, 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调整到最佳状态, 从而将技战术运用到位, 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不仅是比赛任务, 比赛动机的准备也相当重要, 合理的比赛动机能使运动员忘记比赛结果, 只为检验平时训练的结果, 效果会比重视比赛结果更好。
3.3.3 战绩回忆
战绩回忆是指当运动员在赛前处于消极状态时, 采用自我回忆运动战绩的训练方法, 来回忆自己的最佳运动状态, 表14统计数据显示, 90%的运动员会选择回忆自己之前的战术来摆脱自己的困境, 从而重新认识自己, 激发潜在力量, 转消极为积极的训练方法。当运动员在比赛前过多的想到自身的不利方面, 忽略了有利因素, 使自己处于较为消极被动的状态, 就此状态教练员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使运动员摆脱困境, 战绩回忆能有效引导运动员回忆从前的最佳状态, 正确认识自己的有利的优势, 利用有利优势激发潜在力量, 扫除失利情绪, 提高运动员自身的自信心。目前, 国外已经开始采用了这种训练方法。
3.3.4 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包括自我暗示和他暗示。自我暗示, 就是根据心理卫生的法则靠思想及语言对自己施加影响, 借以调节情绪、爱好、意志及工作能力, 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劝说、自我教育、自我诱导、自我放松的途径。他暗示是指由别人给予的词语施加影响, 从而调节情绪、爱好、意志及工作能力。表14、15的统计数据显示, 95%的运动员会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 正确使用心理暗示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运动员如果要想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或者是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最重要的就是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到达最佳的程度, 要做到如何获得最佳的心理状态, 应该做到有比较稳定的自信心, 相信自己的技术能力, 要有顽强的意志力。这不仅是赛前的最佳心理状态, 也是运动员在比赛时的最佳状态, 要达到运动员的最佳心理状态, 心理暗示就是有效的手段之一。运动员在比赛中往往因为对手的水平过高或者不适应对手的打法而产生不良情绪, 可以使用鼓励性的暗示语, 来坚定运动员的意志。也可以使用逆反心理, 即赌气式的暗示语来扭转不利的局面, 在比赛中, 运动员最忌当对方打了好球时对方队友为对方喝彩, 这种情况会使运动员产生不良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使用赌气式的暗示语来激励运动员, 从而转移运动员自身的不良情绪。同时, 在进行暗示的时候, 尽量避免产生消极的暗示, 应该使用积极的暗示语。即使运动员已经产生消极的暗示, 要消除消极的暗示, 使运动员坚定胜利的自信心。
3.3.5 呼吸调节法
通过调节呼吸的频率、深度和方式来控制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方法。这是调节运动员心理过度紧张的一种方法, 结合表15中的统计数据显示, 紧张状态下深呼吸对稳定情绪有较大的帮助。运动员可以通过深呼吸使自身的不良情绪稳定下来。当运动员在比赛前或者比赛中情绪紧张时, 运动员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练习, 放松心情, 调整心率, 达到稳定状态。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影响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赛前情绪的主要因素有参加比赛的动机、不同性别运动员的赛前情绪、运动员的水平程度、外界因素对运动员赛前情绪的影响、参加比赛的经验、赛前准备情况等因素。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在赛前出现了不良情绪, 应及时的转移和规避这些不良情绪。
4.2 建议
针对这些不良情绪, 可采用模拟训练法、战绩回忆法、呼吸调节法、心理暗示法、赛前比赛任务、动机的准备, 以期培养运动员自信心等方法来规避和转移这些不良情绪。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只有在赛前克服这些不良情绪, 才能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
摘要:乒乓球运动是一项易受心理影响的运动。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研究法来研究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赛前情绪对比赛过程和比赛结果的影响。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赛前情绪对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并且影响着比赛的成败。因此, 本文对影响赛前的情绪因素、形成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从而使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发挥出更高的水平并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情绪,对策
参考文献
[1]曹国裕, 徐洋.乒乓球运动员比赛心理变化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08, 30 (2) :92-93.
[2]石宏.高校乒乓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与调节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2010, 7 (3) :364-365.
[3]林楠楠.浅论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调节[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27 (2) :188-189.
[4]林文峰.浅析影响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因素及对策[J].贵阳学院学报, 2009, 4 (1) :78-80.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 篇2
一、学制与学位
计划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的方面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体育专项技术与技能,能够在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体育领域从事管理及教学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高水平运动员)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4、掌握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所必须的计算机技能;
5、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主干学科公共管理
五、专业主干课程
管理学基础、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政治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会保障概论、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
1、毕业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三方面完成培养计划要求,取得相应学分,其中: 一级运动员:
(1)必修课学分≥95.5(理论)+19.5(实践);
(2)学科基础选修课学分≥4;
(3)专业特色选修课学分≥4;
(4)体育竞赛学分≥5;
(5)体育训练学分达到规定要求;
二级运动员:
(1)必修课学分≥105.5(理论)+23.5(实践);
(2)学科基础选修课学分≥8;
(3)专业特色选修课学分≥6;
(4)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学分≥6(其中理工类学分≥4);
(5)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学分≥2;
(6)体育竞赛学分≥1;
(7)体育训练学分达到规定要求;
(8)达到素质拓展学分要求。
2、学位授予条件:符合学校关于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条例要求。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 篇3
摘 要: 我国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如下几个途径进行:一是进行乒乓球项目管理的创新,考虑到高校学制问题,高校在进行乒乓球运动员招生中要充分考虑各小项的合理布局;二是进行赛事管理的创新,增加高校乒乓球运动员的参赛频数与赛事级别;三是创新乒乓球优秀人才的培养制度,拓宽选材渠道,增加基层运动员的基数;四是创新乒乓球教练员选聘制度,面向社会招聘,进行教练员评价体系改革。
关键词: 高校高水平乒乓球项目 可持续发展 路径探索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不是以时间序列内达到的水平或获得的奖牌数作为衡量其发展路径是否为可持续发展;也不是发展过程中某一个因素的简单改变就对发展结果产生质的变化;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完善各种因素后,各种因素对发展结果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它是1+1>2的效果,它是以长远的目光看待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是长期的、健康的发展模式。因此,笔者将从高校高水平乒乓球的项目管理、赛事管理、人才培养、教练员选聘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提出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高校乒乓球项目管理创新
迅速提高我国高校高水平乒乓球项目的竞技体育水平,在世界性比赛及全国性比赛中,特别是在世界大运会中取得更好的赛绩,是我国大学生乒乓球项目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更好地贯彻体教结合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方针的重要目标。鉴于目前高水平招生政策、国家教育方针等情况,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应该而且只能一步一步地予以实现。因此,这需要各招收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高校突出重点,科学地、分阶段地确定发展乒乓球项目的计划,依据所招收的运动员自身特点,合理进行乒乓球项目中各小项的建设、运动员的培养与训练,抓好小项目的合理布局。
运动项目合理布局是获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也是优秀运动队成功的共同经验。高校在进行乒乓球运动员招生的过程中,由于报考队员的原因,并不是每个不同小项的队员均能揽入学校的乒乓球队伍中来。同时,由于学制的问题,每个小项的队员布局不一定能够连续,教练员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只能根据所招队员的特点进行。因此,在乒乓球小项目布局上应体现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成绩的实现。体教结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而获得优异运动成绩是目标实现的首要前提;第二,招生时兼顾现有队员情况,合理考虑老中青相结合,实现小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优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是该项目竞技体育成绩稳定的坚强柱石,学校、教练员应当共同关心和支持;第三,兼顾有基础小项目向有竞争力项目、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的转化;第四,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虽然体教结合方针已经实行二十多年,但实施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在学校对于高水平运动队投入经费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必须提高投资效益,走精、专道路。
另外,在对项目管理上,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高校的基本校情,这主要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生源情况、教练员情况等方面;第二,各高校乒乓球项目发展现状,要统筹安排新队员的招生、小项目的设置;第三,教委、高校对于高水平队的投入;第四,各高校乒乓球的发展优势与重点。
2.高校乒乓球项目赛事管理创新
竞技体育竞争突出的表现是在赛制上,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因此,竞赛体制是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发展水平,提高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保证。作为竞技体育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竞赛,既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又是检查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尺。同时训练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事业,而运动竞赛是调节运动训练的主要手段,对运动训练的内容有导向作用。目前,运动竞赛的多元功能和综合效益已为学者们所深刻认识。毫无疑问,对于竞技体育而言,体育竞赛的内容、规模、频度、形式等,不仅影响到竞技体育战略目标的制定、训练体制和训练方法的改革,而且对竞技体育多元目标的实现和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起到导向作用。
然而,我国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比赛次数很少,基本为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单项体育协会组织的比赛以及各省市的大学生运动会,根据大学生赛事统计,有将近一半的运动员在一年内几乎没有参加过一场高水平的比赛。由此可见,体育系统并未将高校体育竞赛纳入其管辖范围,大学生体育竞赛只能在教育系统内进行,始终处于业余水平的竞争,无法融入国家竞赛体系,得不到大赛锻炼。由此制约大学生运动员竞技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项目设置的原因,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该项目的联赛,或比赛频率低,对运动员的成绩影响非常大[1]。
因此,高水平运动员就要在高水平比赛中更多地为学校获得好成绩,在大型国际比赛、国内比赛中高校乒乓球运动员往往体现出心理素质不过硬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训练的时间过多,参加的比赛少。训练是为比赛服务的,封闭式的训练最后还是要以比赛检验,现在的全国招收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高校都聚集了很多全国学生运动员高手,这就为高校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及国家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相互交流的平台。增加各高校之间的乒乓球比赛,可以有效提高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而这种多比赛的实施可以通过区域间、学校间的形式进行。
3.高校乒乓球项目人才培养制度创新
优秀体育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当前国家各个级别的运动员,而且包括为这些运动项目培养的所需要的大批后备人才,以及各级别的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骨干和学校体育师资等。从全世界普遍看,体育人才的淘汰率和人才的新陈代谢是最快的,因此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就成为制约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而对于高校来说,由于学制的限制,优秀运动员从入学到毕业一般四五年,因此,在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人才的选拔就显得更重要。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的外在表现是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内在实质是真正大学生的运动水平能达到世界大运会竞技水平[2]。我国提出“体教结合”的初衷是培养优秀的学生运动员,但是从实际操作过程发现,在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来源还是以专业运动员与运动员学生为主,与“体教结合”理念存在很大差距。体育部门往往把“体教结合”看做是运动员退役后获取学历和文凭,解决运动员退役就业的渠道;而学校方面,则将接受体育明星进校学习,作为扩大学校影响的一种方式[3]。绝大多数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都仅定位于国内教育系统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各类单项协会举办的比赛[4],而对于学生运动员培养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目标却并未纳入学校培养计划体系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竞技人才“社会生存”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不再热衷于竞技体育发展,后备竞技体育人才资源面临枯竭。另一重要原因是学校排名和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待遇问题,优秀运动员选择知名大学,选择具有丰厚奖励政策的大学是运动员在报考志愿时首先想到的问题,这就造成具有招生资格的高校由于各种原因而在生源质量上形成不均衡的局面,难以在竞赛、交流中具有积极的态度。
因此,当前急需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建立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其实施的基本路径即解决办法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要实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重的格局。其次,要坚持走体育与教育结合的道路,继续发挥各高校在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方面的作用,提高办学规格和办学效益。再次,要扩大优秀体育人才的招生规模,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基数,为高校招收更多优秀运动员提供后备人才保障,为培养世界级运动员提供人才基础。
4.高校乒乓球项目教练员选聘制度创新
根据运动训练理论和我国竞技体育开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发现,在大型赛事中获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他们的教练员绝大多数曾经是同级别竞赛中获得过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其自身运动技能较高。这同样说明,有丰富的训练经验、较高的专项技能和大赛临场经验,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实践基础。北体博士研究生郑婕做过调查,在所调查的48所承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院校中,无一例外地存在高水平优秀教练员缺乏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反映教练员水平低的学校占60.4%,招聘高水平教练困难的学校占60.4%,这表明我国普通高校还没有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5]。
目前我国高校乒乓球项目教练员基本为兼职教练员,在工作中是以“教学”与“训练”两条腿走路,虽然学校对于其实行了训练工作任务与教学工作任务转换的政策,但繁重的工作时数要求、优异的运动成绩要求和职称评定让教练员身心俱疲,压力倍增。同时,高校现有乒乓球教练人数的不足也让高校在进行教练员选拔时捉襟见肘,难以形成竞争上岗的局面,也会造就教练员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局面。
因此,在高校乒乓球项目教练员选聘的制度上应该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校内乒乓球教师间的选拔制度,面向校内外进行招聘,招聘的教练员只进行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竞赛任务,其衡量工作以运动员的参赛成绩为标准,制定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这种教练员责任制和激励制相结合的教练员聘用制度将极大激发教练员的竞争意识,提高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
5.结语
乒乓球项目是我国的国球,竞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体教结合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方针的指引下,如何把专业队培养模式转变为高等学校高水平乒乓球项目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很长时间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为体教结合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戴兵,茅善琴,朱玉霞.高校“体教结合”发展与存在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
[2]周雷.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与管理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6(6):87-89.
[3]虞重干.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体教结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10):58.
[4]丁海勇,韩冬,邵斌,等.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101-103.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 篇4
关键词:幼儿乒乓球运动员,技术水平,标准
1. 引言
1.1选题的背景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有着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和良好的后备人才队伍,我国参与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经常性参与乒乓球锻炼的人口超过1000万,这个庞大的群体奠定了我国乒乓球运动雄厚的群众基础。
乒乓球运动员适合的启蒙年龄一般在6至7岁,培养和引导少年儿童对乒乓运动的热爱,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在技术和技能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提供我国乒乓球运动后备力量的切实保障,也能为乒乓球运动在群众中的普及与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幼儿乒乓球运动员通过系统的训练必然不断取得进步,那么如何测定他们进步的快慢与水平的高低则成为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就是针对幼儿乒乓球运动员技术水平评价方法,制定出评价体系,通过对一部分幼儿乒乓球运动员进行实验测试,进而对实验测试的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幼儿乒乓球运动员技术水平划分的标准。
1.2研究意义
此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是为教学及选拔人才服务,让这一阶段参与乒乓球运动的少年儿童及其教练员、家长有个参照的标准,也可为专业队选拔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 文献综述
2.1技术水平的界定
所谓技术,就是通过改造环境以实现特定目标的特定方法。[1]技术定义的三要素:条件性、抽象性、目的性。
2.1.1技术的条件性
技术是有条件的,或者说是有前提的,或者说是有特定环境要求的。一种技术必然是在一个或几个明确的或默示的条件规定下的特定环境内有效的方法。因为世界是客观的,科学规律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技术只有符合科学规律才能发挥作用,显然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起作用。
2.1.2技术的抽象性
技术是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不是活动,而是一种抽象,源于实践活动又高于实践活动。技术对环境的要求是随着人们的认识深入而变化的,在一个生产活动中,一种技术的应用只考虑环境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定变量,而其他环境变量被忽略了,这是必然的,这些被忽略的环境因素也可以影响技术发挥作用,人们对技术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2.1.3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之所以不同于科学,在于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的人的行动方法。技术是有目的,是以人为本的,技术的价值也正在于此。没有目的,技术就不成为技术。
2.2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
2.2.1国家规定的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
关于现有的乒乓球运动技术等级划分标准中有国家规定的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以及业余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在业余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中第五项关于少年级运动员:
凡年龄在12岁以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少年级运动员称号:
(一)代表(地)(专区、直辖市的区)参加省、区、市以上所举办的业余选手赛的运动员;
(二)在不少于24名少年运动员参加的业余选手比赛中,获得各单项前4名的运动员。
此两项的技术等级制度都有一个划分标准,就是运动成绩,但是并没有对于乒乓球技术水平进行量化的分析与评价。
2.2.2各大网站的乒乓球等级划分标准
2.2.2.1搜狐网友的乒乓球技术等级划分标准
搜狐网友中对于乒乓球技术的评定有非常详尽的标准,其中按照10分的标准为满分,从1分开始,每加0.5分为新的一个级别,总共分了20个级别。在这个分级中能明显地看到学球初期阶段的一些特征。
2.2.2.2小鱼儿网友的乒乓球技术水平划分标准
小鱼儿网的分级标准有类似搜狐网的地方,不过其中对于比赛结果对乒乓球技术水平的界定更为明显。
2.2.2.3美国乒乓球积分制
这里需要详细分析美国目前实行的乒乓球积分制。在这个积分制里面一共有13个分级标准,类似搜狐网的表述,但是其对每一项表述都对应相应的积分,从最低级的(USATT400分)到世界级选手2800分,每200分为一级,逐级增长。
3. 研究思路、对象及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幼儿(6至8岁)乒乓球运动员技术水平划分标准。本文通过对幼儿乒乓球运动员技术水平的研究制定出幼儿乒乓球运动员技术水平评价体系,再通过实验法对一部分幼儿乒乓球运动员进行测试得出划分标准。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国家与目前普遍存在的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划分标准的资料,以及大量的关于幼儿乒乓球运动发展规律和幼儿乒乓球运动基础训练的内容,制定问卷调查表。
3.2.2问卷调查法
主要给乒乓球领域方面的有关专家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对象有武汉体育学院的教授1人,安徽省东华乒乓球俱乐部教练员3人,安徽省乒乓球体校教练员2人,湖北省武汉市青少年宫教练员4人,武昌南湖武星乒乓球俱乐部教练员5人。
3.2.3实验法
选择30位的6至8岁年龄阶段的幼儿乒乓球运动员进行实验调查,根据制定的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体系制定出相对应的考察测试标准,并对参与实验的人员进行测定,得出实验数据。得出实验数据以后,每一项技术项目从低到高进行排序,每10个分数为一组,取其平均值。
4. 结果与分析
4.1对幼儿乒乓球运动员技术水平形成的综合分析
幼儿乒乓球基本技术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幼儿乒乓球运动员从开始学习打球,首先是要对乒乓球有足够的兴趣,幼儿乒乓球运动员学习乒乓球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学习比较专注,对于动作的记忆比较清楚,动作也比较灵活,掌握基本的动作技术的可塑性很强。对于幼儿乒乓球运动员的培养着重点要放在对其基本技术也就是基本功的培养上。他们基本技术水平的形成过程为幼儿乒乓球运动员技术水平划分的标准提供了参考。幼儿乒乓球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大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各项乒乓球技术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幼儿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他们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不如成人完备,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能力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直观的动作示范展示给少儿,使他们头脑中形成这项技术动作的影像,记住规范击球动作的要领,并告诉他们怎样做才能将正确的技术动作模仿出来,经过模仿的练习,教练会手把手地带着少儿上台击球,使其亲身体会击球的要领,体会拍子击球的感觉。
第二个部分是幼儿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的形成阶段。幼儿学习乒乓球的过程比较简单,教练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学;教练教成什么样,他们就学成什么样。但是由于各人之间身体条件存在着差异性,有的人先天协调性好点,有的人差点;有的人先天爆发力好点,有的人差点;有的人掌握基本技术动作的能力强一点,有的则差一点。这些差异性教练应该及时发现,做到因材施教。随着少儿乒乓球运动员水平的不断提高,根据幼儿的自身反应速度、判断能力、步法启动速度、快攻摆臂速度、打球爆发力的强弱等诸多因素,确定他们的基本打法,一旦打法风格形成了以后,在训练的过程中,练习的侧重就要因人而异了,由于每个人的风格打法都不尽相同,其技术的特点也各不一样,这个阶段就需要鼓励幼儿乒乓球运动员对自己比较明显的突出的技术进一步加以发挥和利用,在比赛和平时练习中要大胆使用,不断练习与探索,使其进一步得到提高,形成自己的特长技术。
以上两个方面就是幼儿乒乓球运动员技术水平形成的基本过程,只有了解了其技术水平的形成过程,我们才能够对幼儿乒乓球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划分做到更加科学化。总之,幼儿乒乓球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划分必须是以幼儿自身的特点为前提,以乒乓球基本技术为考察标准。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45517.htm.
[2]程序.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基础阶段技术合理性和实效性的探讨[J].武汉体院学报, 1996, (4) :28-39.
[3]杨连岗.对少儿乒乓球启蒙训练内容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1998, 16-59.
[4]陈华健.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启蒙阶段训练的几点看法[J].教练员手记.
[5]李丽君.对幼少儿乒乓球基础训练的浅析[J].林区教学, 1998-4.
[6]黄芳, 李明.加强步法训练提高少儿乒乓球运动水平[J].科学教育参考, 2007, 10-059-01.
[7]杨忠华.论7-12岁少儿乒乓球初学者的正手攻球训练[J].体育科学研究, 1998, 25-28.
[8]徐邵敏.浅谈儿少乒乓球运动员的启蒙训练与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 2000, 18-64.
[9]张名正, 徐兵.少儿乒乓球训练的几点做法[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45.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 篇5
2009年02月19日 11:59来源:教育部
一、报 名
1.符合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的报名要求、年龄不超过22周岁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方可参加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考试报名:
(1)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且高中阶段在省级(含)以上比赛中获得集体项目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或个人项目前三名者;
(2)具有高级中等教育毕业同等学力,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者,或近三年内在全国(或国际)集体项目比赛中获得前八名的主力队员。
2.参加高水平运动员测试的考生应参加其户口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高考报名。
凡以同等学力报考的考生必须提供与高级中等教育相当的学习证明和成绩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助招生院校对其资格进行认定。未经资格认定的同等学力考生不得报考。
二、招生简章和招生计划
3.招生院校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制订本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并在体育专项测试前向社会公布。招生简章应包括测试项目、时间、地点、招生计划、选拔程序等内容。
4.招生院校应在招生简章中分别明确参加文化统考、文化单考考生的报考条件、测试内容及录取办法。
5.招生院校应合理编制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计划,并列入国家核定的本校招生总计划内。本科院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人数控制在本校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以内。高职(专科)院校的招生人数控制在本校高职(专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以内。
三、体育专项测试
6.招生院校应根据本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建设需要,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制订高水平运动员体育专项测试标准和选拔办法。
7.各招生院校高水平运动员体育专项测试工作须在中学寒假开始后进行。若因特殊原因确需提前组织测试工作的,须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备案后方可实施,但时间不得早于2009年1月1日。
8.对统一组织高水平运动员测试的省(区、市),招生院校可直接使用省级统一测试成绩,也可在省级统一测试合格基础上再行测试,且测试要求不得低于该省(区、市)制订的统一测试标准。
对未统一组织高水平运动员测试的省(区、市),招生院校须自行或联合组织测试。
9.招生院校须于2009年3月20日前按照规定格式和要求将本校已测试合格的高水平运动员数据库上传至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http://gaokao.chsi.cn)。
10.合格生源所在省级招办须于2009年3月31日前在“阳光高考”平台上核对、补充经各校测试合格的本省(区、市)生源报名信息。组织高水平运动员统一测试的省级招办对省级统一测试未合格的考生要予以注明。
11.教育部将于2009年4月1日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经省级招办确认的各校高水平运动员测试合格考生名单。招生院校须依据“阳光高考”平台公示结果,在本校网站公布测试合格考生名单并书面通知考生本人。
四、文化统一考试及录取
12.体育专项测试合格的考生须在其户口所在地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13.对体育专项测试合格,文化成绩达到要求的考生,省级招办应根据其所填报志愿向招生院校提供电子档案。招生院校须按照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简章中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本科专业对考生文化成绩的最低要求为生源所在省(区、市)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高职(专科)专业对文化成绩的最低要求为生源所在省(区、市)高职(专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14.对少数体育专项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确有培养前途,文化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区、市)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65%的考生,招生院校应向生源所在省级招办申请并提供相关名单。经招生院校、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分别在本校、本省(区、市)招生信息发布平台上进行不少于两周的公示后,由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审核后办理录取手续,且规模不得超过招生院校当年录取高水平运动员总数的30%。
15.招生院校在向有关省级招办网上提交拟录取高水平运动员名单时,须标注相应考生录取类型,并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向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增补相应计划,由省级招办核准后办理录取手续。
五、文化单独考试及录取
16.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及武术武英级(或以上)称号之一的考生,可申请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文化课单独考试。
17.招生院校单独组织的文化考试科目不得少于三门,且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考核标准不得低于高级中等教育毕业考试要求。
18.招生院校须按照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简章中的录取规则,从文化单考合格且体育测试成绩合格的生源中择优选拔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
19.招生院校须于2009年4月15日前,将本校通过文化单考拟录取考生数据库上传至教育部“阳光平台”。有关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应于名单公示一周后、4月25日前在网上审核确认后下载数据并办理录取手续,4月30日前将高校通过单独组织文化考试录取的高水平运动员录取名册寄至相关高校。招生院校录取通过文化单考录取高水平运动员人数不得超过招生院校当年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总数的20%。
20.统考录取期间,招生院校须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向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增补所录取单独考试合格考生相应招生计划。
六、其 他
21.招生院校须严格按照教育部批准的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及规定的录取规模录取高水平运动员,不得超项目、超规模录取。
22.未经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集中公示的考生,省级招办不得投档,招生院校不得录取。未达到国家相应标准或不具备培养前途的考生,招生院校一律不得按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办法录取。
23.对在组织体育专项测试或文化单独考试中出现重大疏漏、违反规定录取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院校,一经查实,将取消其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并在全国范围通报。
24.对在体育专项测试中被认定为作弊的考生,招生院校须将其作弊事实报生源所在省级招办,由省级招办取消其当年高水平运动员报考资格,并将其违规事实记入考生高考诚信电子档案。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 篇6
甘肃兰州王灿
A:您所说的高水平运动员也叫体育特长生,不同的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报考条件要求也不同。但总的说来,要满足以下条件: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且高中阶段在省级(含)以上比赛中获得集体项目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或个人项目前三名者或具有高级中等教育毕业同等学力;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者或近三年内在全国或国际集体项目比赛中获得前八名的主力队员。凡以同等学力报考的考生必须提供与高级中等教育相当的学习证明和成绩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助招生学校对其资格进行认定。未经资格认定的同等学力考生不得报考。具备以上条件之一且年龄不超过22周岁者即可报名。
您提到的不参加高考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我们通常称之为体育单招。体育特长生中,有部分特别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可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只需要通过院校的专业和文化考试即可被录取,招生办法如下:
经本人申请并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及武术武英级(或以上)称号之一的考生可参加招生学校对其进行的文化课单独考试;招生学校组织单独考试的考试科目不得少于三门,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考核标准不得低于高级中等教育毕业考试的要求;高校通过单独考试招收的一级运动员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人数的20%;招生学校应从文化课单考及体育测试成绩合格的考生中确认能够完成专业培养教学任务的考生名单。将拟录取考生名单报生源所在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核准,并办理录取手续。
Q:医学影像工程与医学影像学听起来都是医学类的专业,这两者是同一个专业吗,所学课程以及培养方向上又有什么不同?
湖南衡阳魏小洋
A:医学影像工程与医学影像学专业名称上虽极其相似,但两者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专业。
医学影像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是大学物理、电路分析、程序设计、医学图像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生理学、病理学等;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x线机成像装置、磁共振成像装置、超生成像设备等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制、开发、技术支持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工程技术人才。
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磁共振、超声学、DSA、核医学影像学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能力。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防疫机构、医学科研等单位,从事临床影像技术、功能检查等技术工作,也可以到大型医疗设备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
Q:我是一名美术考生的家长,陪伴孩子在北京参加培训已经一个多月了,准备下个月转战成都,就为了让孩子多一些选择。但近日很多媒体报道,艺术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严峻,我不知道我为孩子选择的这条路是对还是错?
浙江一位美术考生家
A: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您对孩子沉甸甸的爱。可是高考毕竟是人生的一个重大十字路口,孩子是否选择艺考,其实应该由孩子自己去选择,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做出选择。从近年相关部门的统计来看,艺术类专业的就业形势的确不容乐观,上海市教委最近将艺术设计、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多个本科专业列为“年度预警专业”,建议艺术类院校压缩10%的招生规模,原因是这些专业连续多年就业签约率低。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的管理 篇7
关键词:大学,优秀运动员,档案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档案是高校体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的管理是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高校办好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衡量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档案,可以展现高水平运动员的思想品德、训练比赛、学习生活等基本面貌和成才发展的轨迹,为领导决策和运动员各方面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也对提高高水平运动员各方面的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实践证明: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是我国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它的效果是显著的,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高水平运动员的档案管理还较薄弱,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因此,研究确定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的内容,分析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管理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管理的对策,不仅有利于新形势下高水平运动员的有效管理,也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急需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档案及其内容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档案是在高水平运动员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记录和反映高水平运动员学习、训练、比赛、生活等各项内容的对高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和形式的历史记录。
根据高水平运动员教学、训练与管理的实际,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学籍管理类
主要有:高水平运动员录取资格的有关文件、高水平运动员录取的电子信息档案、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名册、高水平运动员体育合格标准卡、高水平运动员学籍变更(升级、留级、休学、复学、退学)材料、高水平运动员考试考核的成绩档案、高水平运动员不及格补考名单等。
1.2 体育教学类
主要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各种高水平运动员指令性、指导性教学文件(教育改革、教学计划、教育制度、办法、规定、条例);学校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师任课及场地安排表、课程进度表、教学总结、教案、教材(教科书、讲义、录音带、录像带)、课程类型及分配;考试办法、标准及试题库、历次考试试卷等等。
1.3 运动训练与竞赛类
主要有:训练档案,包括整体训练计划、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和运动员的特殊训练计划;竞赛档案,包括赛会规模、日期、地点、竞赛项目、规则、竞赛纪录和比赛成绩等等。通过对训练与竞赛档案的记录、整理与分析,不仅可为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和改进训练方法,提高技术水平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选拔高水平运动员、强化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和培养,提供可靠的考核依据。
1.4 技术档案类
主要有:高水平运动员入校的初始档案,包括年龄、家庭情况、文化程度、身高、体检材料、爱好、技术特长和选拔成绩等基本情况;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期档案,包括每学期的训练指标、达标情况、测试成绩、比赛成绩、技术水平提高的幅度等等。以全面掌握和分析每个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素质、体力、耐力的程度,为制定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与成才计划提供参考。
1.5 体育场(馆)设施及器材类
主要有:体育场(馆)设施面积、种类;体育器材账目;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管理办法;有关训练与比赛用的场(馆)、器材、装备等的使用报告及其文字、图片与录像资料,以及自行研制或引进各种设备器材的原始材料等等。
1.6 医疗保健类
主要包括:结合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与比赛所进行的医务监督计划(含心理训练与咨询),保健措施及其临床效果的观察、记录与研究资料;高水平运动员疾患、外伤及意外损害的病案等等。
2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高水平运动员档案整体材料不全面,不系统
高水平运动员档案不全面、不系统是突出问题。由于我国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时间较短,而且数量少,一开始是试办,这方面的资料较少,大都集中在学籍管理类和体育教学类。明显缺少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与竞赛类档案、技术档案类、体育场(馆)设施及器材类、医疗保健类等档案内容。
由于高水平运动员档案不全面、不系统,也就缺乏可靠的、第一手的历史资料。这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强化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和培养,极为不利。
2.2 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的卷内材料形式化,简单化
即使高水平运动员档案大都集中在学籍管理类和体育教学类,其中的卷内材料有些过于形式化、简单化。如高水平运动员登记表、学生登记表、奖励登记表等一些表格填写不完整;有些高水平运动员的表现、鉴定、考核材料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全面反映高水平运动员各方面素质的动态发展;由于受训练、比赛等因素的影响,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不固定,其学习的材料往往不能成套收集等等。
2.3 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
由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日常管理大都依托体育系或公共体育教学部,有的高校还同时委派高水平运动员所在系(院)来管理,而高校内部的档案管理又有专门机构,这样,多头管理,对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的管理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及规划,致使档案的整理、检查、指导及转递等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甚至混乱的现象,档案的查阅、借阅管理也欠制度化、规范化。
另一方面,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的管理还基本处于手工阶段,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较少,这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有的基础设施不配套,有的高校尽管也配备了微机等现代化设施,但将档案的有关信息输入到微机管理的方面少,仍停留在手工管理档案阶段,没有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2.4 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的利用率低
目前,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的利用工作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从高水平运动员录取入校到毕业离校,其档案大都由体育系或所在系院管理和使用,一旦高水平运动员毕业离校,其档案也就束之高阁,丰富的档案资源被闲置,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档案的借阅、移交手续不完备,长远来看,也就无法提高利用率。
3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管理的对策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办好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要措施之一。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的管理应纳入高校档案管理的整体规划,并应加强对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的领导和管理,以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的作用。
3.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管理程序
针对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档案多头管理的现状,高校首先要强化学校档案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与管理的职能,把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管理列入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中,与高校的档案管理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其次,要加强高水平运动员所在系院的管理权限,明确其责、权、利;此外,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大力宣传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使广大师生都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是高校办好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衡量优秀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3.2 实行专人负责,建立管理网络
高校档案馆(室)应设有专职人员负责指导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管理工作,在体育系(部)设一名负责人和兼职人员具体负责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管理工作,并建立与之相应的、科学的档案收集网络系统,把高水平运动员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中。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应改变传统的坐等送交的收集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对每学期的学籍管理类、体育教学类、运动训练与竞赛类、体育场(馆)设施及器材类等档案材料采取集中收集,对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类、技术档案类、医疗保健类等部分零散材料采取上门收集的方式。及时了解档案材料的信息,拓宽收集的渠道,做到收集档案材料及时准确、保质保量。
3.3 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手段
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的关键。各高校要依据《档案法》和的《档案法实施细则》,健全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归档制度及档案的整理、转递、查借阅、统计制度,按制度办事,做到日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杜绝收集不齐全,内容不完整,归档不及时,整理、转递不规范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配备必要的专用电子档案设施,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缩微复制技术、传真机等现代化管理设备和技术,将重要的、特殊的档案信息刻录成光盘保存,实施网络化管理,实现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3.4 充实档案内容,树立档案利用意识,提高档案利用价值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档案价值的体现。高水平运动员档案材料的内容决定着档案的利用价值,所以,除上述的六类内容外,各高校还应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尽可能地扩大高水平运动员档案材料的收集范围。同时,高校要提高档案利用意识,变被动利用为主动利用,主动地利用档案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服务,做好高水平运动员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翠芳.关于加强省优秀运动员档案管理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苏志.普通高校体育档案内容与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4).
[3]王义坤.浅谈冰雪运动队档案管理[J].冰雪运动,1996,(1).
[4]张丽芬.基层运动队文档管理[J].大庆社会科学,2003,(2).
高水平网球运动员训练要素分析 篇8
1、系统化、个性化训练计划
职业网球运动员因其在赛季中比赛日程安排紧密, 训练计划的设计要更为细致、更加系统, 同时又富有变化性, 不仅要从实战和实际情况出发, 更要保证各项训练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
1.1、系统化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是为了实现训练目标而制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种方案。通过训练计划, 运动员从现实状态向目标状态转移。因此训练计划要求教练员与科研团队按照科学训练的要求对未来的训练活动预先作出理论的设计。制定出的计划既要符合运动训练的原则, 又要与运动员赛程安排相契合, 从而能够保证训练计划有效的执行。
1.1.1、现实状态的诊断
职业运动员一般在赛季前不制定详细的赛季计划, 而是根据赛季开始后前几站的比赛结果结合目标排名再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这一时期被称为运动员的状态诊断期。运动训练本身是一个随时变化的复杂系统, 不同时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状态不同, 提高运动训练专项的实效性, 要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 诊断内容一般包括以下按几个方面: (1) 身体机能:心率、血压、视深度、血清睾酮等。 (2) 身体素质:例如力量诊断主要有持拍臂屈腕肌群相关力量、持拍臂屈肘肌群相关力量、持拍臂伸肘肌群相关力量、左膝肌群屈伸相关力量、右膝肌群屈伸相关力量;而速度诊断主要有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和动作速度。 (3) 运动技战术:运用技术统计数据对状态诊断期比赛数据汇总分析。 (4) 运动心理:神经类型、操作思维、意志和气质。
1.1.2、训练目标制定与训练过程分期
训练目标是训练计划设计的重要指导原则, 也为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了依据, 但由于运动员机体变化周期性特点, 决定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会发生波动, 所以针对职业网球运动员赛季长、赛事多的现实情况, 在制定赛季计划时要注重训练目标与训练过程分期相配合。
1.1.3、运动负荷计划
根据职业网球项目能量代谢的特点, 无氧系统供能占据着主导地位, 因此, 网球项目运动员运动负荷安排应该主要突出接近比赛强度负荷量, 即无氧强度负荷应占比例较大, 并且根据比赛的日程安排, 比赛期临近时负荷强度达到最大。但仍需把握两点:首先, 要根据具体的赛程签表, 分析对手打法类型, 再适时调整训练计划;其次, 体能训练的超量恢复期与比赛时间配合一致。
1.2、个性化训练计划
高水平职业运动员都有其教练团队和科研团队, 制定适合自身的训练计划较为容易, 然而对于很对刚刚踏入职业网坛的选手, 在没有团队支持的情况下, 根据自身的起始状态和训练潜力设定不同目标, 是实施个性化训练的起点。需把握有效控制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2、先进理念与科学方法手段
当今, 来自职业网坛先进的训练理念是教练员帮助运动员取得优秀运动成绩的训练总纲领。以先进的训练理念为导向, 针对运动员不同症结提出针对性方法, 科学设计训练手段, 才能突出训练的时效性。不同的训练手段针对不同运动员功效不同, 正确的认识不同训练手段的特点, 合理的发挥其功效, 有助于科学的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 有助于快速的提高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竞技能力上的缺陷之处。
2.1、先进的训练理念
职业化的发展推动着运动员训练理念的不断更新, 当代网球训练理念围绕以下四点: (1) 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应该更具有针对性。一般来说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在技战术与体能上都已达到较高水平, 而高水平的教练员运用针对性的训练手段既能帮助运动员保持水平又能突破瓶颈, 迈向另一个高度。 (2) 在预防伤病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保持训练的连贯性。运动员伤病期间科学安排训练, 既包含对伤病部位的康复训练, 又是保证整体竞技状态的延伸性的训练。 (3) 赛期科学的安排训练。冬训可以提升运动员赛季初状态, 但一旦在赛期停止训练, 各项能力又会下降, 在赛期加强赛前训练和赛间训练, 在原有效果上再训练再提高, 形成阶梯式上升的良性模式。 (4) 训练安排注重阶段性区别, 根据训练时间离比赛的时间不同, 训练划分为一般性准备阶段、专项准备阶段、赛前阶段与赛间阶段。不同阶段训练内容、负荷与侧重点不同, 从而使运动员在比赛时达到最佳状态。
2.2、科学的方法手段
按照训练的目的, 训练方法手段可划分为发展体能的方法手段, 改进技术的方法手段, 提高战术能力的方法手段以及改善心理状态的的方法手段。根据训练课的目的, 教练员在组织实施训练的过程当中要严格控制, 科学调整。由于职业网球的对运动员要求的特殊性, 其方法手段的选择应因人、因项、因时、因地而异。 (1) 因人而异:根据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跟方面水平的高低来采取针对性训练方法, 设置训练目标。 (2) 因项而异:根据网球单双打比赛特点, 不同运动员主攻项目不同, 教练员在安排训练内容, 使用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时候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3) 因时而异:在不同的训练时期、阶段, 应根据不同训练任务选择对应训练方法, 合理安排训练负荷。 (4) 因地而异:在不同场地比赛, 由于场地的摩擦力和平整程度不同, 球的速度、弹跳以及对手击球的旋转程度都会发生变化。在平时或者赛前的训练中, 教练应该适时的安排不同场地的适应训练, 使运动员在不同场地上都能正常的展现出稳定的竞技能力。
3、合理训练内容体系
3.1、常规训练体系
网球运动员常规训练内容体系一般包括: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每项训练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运动员在体能提升的同时为技术训练打下进阶基础, 战术训练又为技术训练在比赛中的运用做好必要的铺垫。
3.1.1、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对网球运动十分重要, 是网球训练的要素之一, 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体能训练密切的相关。体能训练有延缓疲劳和促进迅速恢复;提高连续比赛能力;缩短训练后恢复期;促进运动技术进阶等作用。体能训练包括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训练, 一般体能是专项体能的基础, 专项体能是一般体能的发展与延续, 也是向比赛场上能力转化的条件。专项体能即是专项身体能力, 它是技战术水平发挥的保障。
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并非像很多人所想象的那么复杂, 也必须包含基础的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身体机能的维护提高以及运动素质的训练。有所不同的是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在专项体能训练计划的制定更为严格准确, 更加注重与专项的结合, 选择手段方法更为贴合自身特点, 训练效果也更为显著。
3.1.2、技术训练
网球的基本技术, 是网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是执行战术的基础。网球的基本技术训练须符合项目运动规律的要求, 必须是有利于运动员的生理、心理能力得到发展。网球的基本技术动作既要符合人体运动力学基本原理的标准技术和规范的技术要求, 又必须符合个体的生理特点。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在技术训练中除了注重基础技术训练熟练、扎实、全面、准确, 特点突出的同时, 要求技术掌握更加精通, 注重技术间的转换和组合, 能在各种情况下熟练地发挥运用。并在不断的训练中形成个人的“绝招”。
3.1.4、战术训练
网球的战术是网球竞技能力的综合外部表现。由于网球基本击球技术多样, 不同的击球技术组合形成不同的打法, 得分手段和途径更是灵活多变。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越能淋漓尽致的表现战术的全、准、狠、抢、变等特征。首先, 高水平运动员日常的战术训练除了储备和练习一般战术组合外, 更注重研究和实践克制目标运动员的战术组合。其次, 先进的训练理念告诉我们, 运动员在场上战术运用能力和变化决策能力是能否赢取比赛较为关键的因素。
3.2、创新训练内容
3.2.1、心理训练
运动员心理训练可以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专项心理训练, 在网球训练和比赛中, 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 都只有在其心理能力的参与和配合下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专项心理训练。一般心理训练发展运动员适于参加网球训练和比赛的心理特征, 以及健康、稳定的心理过程。而专项心理训练集中发展从事艰苦的专项训练和成功地参加专项竞赛的能力, 特别是高水平竞赛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特定心理过程。针对职业球员, 心理训练又可分类为训练期心理训练与比赛期心理训练。非赛季期, 如冬训期增强运动员的参赛信心, 建立稳定而又灵活的参赛思维程序及参赛行为程序, 为新赛季做准备。比赛期心理训练主要集中于运动员的应变能力、分析调整能力、抗压能力的训练。ATP与WTA排位较靠前的选手还会经常采用模拟特定选手比赛训练, 作为心理训练和技战术训练的一个科目。
3.2.1、运动智能训练
具有较高运动智能的网球运动员, 对于网球专项竞技的特点和规律有更好的把握, 在训练中能够正确地理解教练员的训练意图, 高质量地完成训练计划, 竞技能力提高快。同时, 运动智能是正确理解运动技术的基础, 可缩短学习运动技巧的过程。智能训练的方法包括一般智能的训练和运动智能的训练。运动智能的提高是以一般智能为基础, 提高影响智能的各个因素, 如提高运动员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想象力等是提高运动智能的基础。在复杂的比赛环境中, 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 采用有效的手段取得胜利是运动智能的最终表现。
3.2.1、运动经验训练
经验作为竞技能力的一个新构成, 可以看出它在竞技过程的重要性。运动员的经验形成是成百上千场比赛的磨砺中得到的一种技能。网球运动员经验的训练常采用两种方式, 即模拟训练和以赛代练。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经验训练既细致又复杂, 教练团队在赛前对对阵选手的分析要根据以往对阵胜负或比分得出理论总结, 同时给与运动员有效战术意见, 这种战术意见常见于选手间的比赛技术统计分析。近年来经验训练已成为高排位运动员必不可少的训练项目。
4、严格高效的训练过程
科学的训练计划要靠教练员和整个科研团队临场组织实施。运动员能否按照教练员的意图, 按照课的计划高标准地完成训练, 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如训练课的组织效率, 任务完成程度, 训练实施情况的监控等。
4.1.1、训练课的组织
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训练课组织在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个性化训练, 强调训练手段和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 在训练中更加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1) 抓好关键技术和主要专项素质的训练, (2) 处理好负荷要素的关系, (3) 注重恢复训练, (4) 注重心理训练, (5) 预防运动损伤。整个训练过程安排更加紧凑有序, 有限时间里可以高效的完成训练计划。
4.1.2、任务的完成程度
运动员任务的完成即是对课训练计划的完成。高水平既意味着完成的高标准, 如体能类训练, 可以通过练习完成的组数、时间、距离、重量等定量的指标来衡定, 还可以从训练量、训练强度和其它生理生化指标对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和效果进行评定。而技能类训练可以通过练习完成的时角度、落点、拍数、成功率等进行测评。
4.1.3、训练实施的监控
网球运动员训练监控是指在在训练课实施过程中, 通过记录、测量、测试等手段获取训练的反馈信息, 以此评价训练课安排与网球运动员现实状态的关系, 进而对训练计划进行调整、修改, 从而控制训练课过程的活动。运动员训练课的监控一定程度是在检查与评定的基础上进行的。训练课监控的目的就是要使运动训练安排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更精确的达到训练要求, 取得最佳训练效果。整个监控过程涉及训练学, 运动医学, 统计学, 管理学, 计算机技术等学科技术, 多学科的整合运用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加稳固的平台。
5、总结
随着我国网球事业的不断发展, 更多的中国运动员有机会走向职业网坛。但现阶段我国教练员的在训练的理念、训练方法等方面更新不够及时, 而来自于外教执教的学习和总结针对性不足。虽然可以借鉴网球项目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成果, 但自身研究能力和理论基础不足。高水平网球运动员训练要素随着网球职业化与科学技术的更深结合而不断更新, 在这种情况下以理念为先导的训练要素创新性有待提高。
摘要:随着网球运动职业化的不断发展, 网球运动员的训练设计日趋复杂化, 分工日趋精细化, 训练实施日趋科学化。本文试图从训练学的角度研究高水平运动员网球训练的构成要素, 以期望为我国网球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球,高水平,训练要素
参考文献
[1]刘保华.中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5) :45-47.
[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119.
[4]华新.影响和决定一堂高质量网球训练课的要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2) 33.
[5]T.T.札姆加罗夫, A.LI.普主编, 袁晋纯, 李惠青, 吴有莹译.体育与运动心理学[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 1981, (内部编译) .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学管理研究 篇9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宗旨是,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和为国家输送高文化素质优秀体育人才的总目标。
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按照国家教育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办法, 具有高级、中等教育学历, 且获得国家二级、一级以上证书的运动员 (高中阶段在省级 (含) 以上比赛中获得集体项目前6名的主力队员或个人项目前三名或近三年内在全国 (或国际) 集体项目比赛中获得前八名的主力队员) 可报名参加普通高校体育专项测试和文化课 (单独、统一) 考试, 被择优录取的优秀运动员, 称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
高水平运动员一般由普通高中体育特长生、专业队退役运动员及国家专业队现役运动员组成。他们大都是从中小学开始边学习边参加业余体校的训练。随着运动量与强度的不断加大, 学习时间逐渐减少, 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就相对其他普通同学薄弱了许多。
2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社会劳动就业和用人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的社会也带了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性问题, 给退役后运动员造成了很大的就业生存的心理压力。高水平运动员被普通高校录取后, 一部分运动成绩一般, 没有太大上升空间的高水平运动员或退队运动员依然需要在高校边训练边学习, 还有一部分运动成绩更为优秀的专业队现役运动员仅仅是挂名在高校。在学期间, 这些挂名在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只代表学校 (国家) 参加各类体育比赛、体育活动。不参加高校教学计划要求的教学内容的学习, 本科学制四年正常毕业。成绩突出且还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高水平运动员还会直接保送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这样的现象在我国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普通高校中是非常普遍的。据相关调查显示:有95.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对于就业非常重要, 有62.8%的被调查者认为运动员实际文化水准与现有学历不符;有66.5%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退役运动员就业必须是运动成绩和文化素质都优越。可以看出, 高水平运动员对学习文化知识的渴望, 能清楚地认识到接受高等文化教育对其就业的重要性。从理论上讲, 高水平运动员应该和普通大学生同样享有在高校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在高校中学训矛盾现象使高水平运动员尤其是挂名的高水平运动员接受高等文化教育举步维艰, 必须牺牲学习文化知识时间, 脱离高校教育环境来满足完成专业训练及比赛的任务。只重视要求高水平运动员的体育成绩, 而不关心不要求他们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 这实际上是与高校中提倡的“体教结合”培养思路背道而行的。因此, 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奥运会后的制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中就包括, 大力推动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
高水平运动员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边训练、边学习是其具有的特殊性。“体教结合”不是口号, 高水平运动员在主观意愿上渴望享有和普通大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 只有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才能满足其主观上渴望学习的意愿。那么, 针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学训矛盾的教学管理问题, 怎样利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方法和理念, 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与教学目标和高水平运动员身心发展特点, 制定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学习是终身教育, 高校运动员不仅要为校争光乃至为国争光, 还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完成学业。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文化素质的优秀体育人才, 最终达到“体教结合”的目的。
3 建立科学、合理、人性化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学管理机制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协调和稳定教学秩序, 调动和维护教学积极性、创造性,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维护大学生 (高水平运动员) 接受高等文化教育的合法权益, 规范教学管理行为, 进一步推动“体教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水平运动员作为大学生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完成高校教学计划内的文化课学习和考核任务, 要遵守普通高校制定的学籍管理规定, 如:入学报到、修业、考核、休学、复学、转学、毕业、结业与肄业等。只有具备科学、合理、人性化的高水平运动员教学管理管理制度的客观条件, 才可以切实有效地保障高水平运动员参与高校文化教育的学习中。
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发展潜力大致分为在校学习、训练与挂名 (不参加文化课学习) 两种高水平运动员。关于高校挂名的高水平运动员因在专业队训练不能到校参加正常的文化课学习的问题, 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校教学应结合实际, 以培养高文化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为本建立、健全和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这也是实现高校“体教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的保障之一。
3.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也称为弹性学分制, 是以选课为前提, 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的单位, 在规定的最长年限内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高水平运动员可根据自己的专业训练、比赛任务等实际情况, 按照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中的规定, 合理安排修业时间完成学习考核任务, 以更好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顺利毕业获得学位。
3.2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是指, 通过因特网、WEB浏览器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活动, 以通过网络电子技术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相对传统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而言, 《网络学习》平台在保证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 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 丰富和共享的网络化专业学习资源。 (2) 以各自不同专业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 (3) 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基础薄弱, 专业不同、集中学习时间少。《网络学习》平台打破了传统学习模式, 高水平运动动员可根据各自不同的专业特点、文化水平、兴趣爱好、自主的学习。按照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中的规定, 在规定的年限完成文化课学习、考核合格方可顺利毕业获得学位, 按照各高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相关规定, 学训成绩突出的高水平运动员同样享有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
根据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和专业训练的特点的现状出发, 科学、合理、人性化的适应高水平运动员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推进高校“体教结合”培养质量落到实处, 进一步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一飞.关于我国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思考[M].浙江杭州师范学院.
[2]王爱华.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M].浙江体育科学, 1996.
[3]平杰, 等.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提高大学生运动员质量的对策与研究[M].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殷学峰, 等.我国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学训矛盾"情况的现状调查[M].辽宁体育科技, 2006.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 篇10
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普通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 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 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 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有关规定, 从2004年开始, 高校具有独立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组队权。虽然自1986年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工作以来, 普通高等学校勇于探索, 积极开展运动训练, 使高等学校运动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 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体育人才, 推动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但这段时期, 国家政策没有放宽, 竞技体育与教育仍属于体育局和教育厅两个系统, 分别独自操作, 虽有交叉, 但基本属于互不干涉的状态。从近年来的招生情况看, 我国体育招生政策正在发生较大的变革, 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发生转变。现阶段对招生情况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政策的变化及对各高校招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1 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情况分析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招生高校情况对照表如表1:
从以上统计数据我们不难看出:2006年、2007年、2008年相比2005年在招生规模和招生项目上都有较大的增长。2005年有资格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高等院校是102所, 2006年、2007年, 2008年都增加到235所。我国高等院校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是与我国教育部审批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相联系的, 教育部对我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审批先后共进行了多次。第一次为1987 年, 确定51 所大学可以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第二次为1995 年, 在原有基础上对不合格的高等院校进行了调整, 调整为53 所, 这两次不计重复大学共计为59所。1999 年、2000 年又对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等院校进行了审核, 确立了教育部重点和地方重点共计161 所。可见, 近几年教育部对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幅度、力度都有显著增大。
在招生项目上, 从2005年17个项目扩大到2006年/2007年/2008年的30个项目左右, 项目增加了近一倍。虽然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仍然是大多数高校招生的重点项目。但我们纵向分析, 在2005年的17个项目中, 奥运项目为12项, 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奥运项目为5项, 非奥运项目比例为29.4%。在2006年30个项目中有18个奥运项目, 12个非奥运项目, 非奥运项目比例为40%。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性非奥运项目如健美操、定向、武术、龙舟、攀岩、棋类进入高水平招生计划, 充分说明教育部对高水平运动项目界定扩容, 呈现百花齐放的趋势, 同时国家对体育的界定, 对奥运战略的认识也发生改变。从2004年由教育部独自组织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就是有力的证明。
通过对235所大学招生的项目统计, 可以发现我国高校招生项目的具体情况 (表2) 。这些项目从数量上, 比我国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所开设过的12个项目多, 整体来说我国高校招生的项目能满足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项目设置。与在泰国举行的第2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项目设置比较来看, 数量上要多得多, 但实际上少高尔夫和水球两个项目, 也就是说要靠我国大学生来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话, 要有2个项目我国参加不了, 从而说明我国高校招生项目还需扩容。[1]如果与2007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项目相比较, 除毽球一项外都能满足参加全国运动会的项目所需。通过表2 的比较, 可知我国高校招生项目的开设能满足我国大学生运动会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需要。
2 招生政策分析
2.1 放权与控制紧密结合
从2006年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看, 放权还是比较明显的。招生学校根据本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建设需要, 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制定测试标准和选拔办法, 对符合本校高水平运动队报考条件的考生进行体育专项测试。组织进行体育专项统一测试的省 (自治区、直辖市) , 其所在地招生学校体育专项测试的要求不得低于本省 (自治区、直辖市) 制定的统一测试标准。测试项目、时间、地点、选拔人数、选拔程序、录取办法等内容须通过招生简章向社会公布。各高校对自己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不组织统一测试的省份, 学校具有最终的决定权。同样控制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招生的规模上, 国家把学校招生的人数和高水平的人数联系在一起, 控制在1%的比例内, 对于一级及以上的运动员提出了文化上的具体要求, 对于参加学校自主组织的文化单考招生人数作出了限制, 限制在20%比例内;对于招收二级等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先在文化上提高要求, 后在比例上作出限制, 限制在30%以内。控制还包含了考生的公示制度, 2006年教育部规定未经教育部集中公示的考生, 各有关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不得投档, 学校亦不得录取。未达到国家相应标准或不具备培养前途的考生, 招生学校一律不得按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办法录取等方面。
2.2 招生的理念正发生变化
2005年招生办法规定“少数体育专项测试成绩特别突出, 确有培养前途的考生, 文化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 (自治区、直辖市) 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60%的, 由招生学校决定是否录取;该类考生的录取人数不得超过本校录取高水平运动员人数的15%”。[2] 2006年-2008年在2005年规定的前提下又进一步作出规定对“少数体育专项测试成绩特别突出, 确有培养前途的考生, 文化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 (自治区、直辖市) 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60%的, 由招生学校提出申请, 报生源所在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审核后方可录取, 该类考生的录取人数不得超过本校录取高水平运动员人数的30%。”[3]06年后对这类考生录取比例从15%一次性提高到30%, 说明国家对有一定运动水平同时又有一定文化功底的高中毕业生在政策上给予鼓励, 以提升体育界的整体素质。同时06年后在对于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证书及武术武英级以上称号的运动员在招生考试上也做出了规定, 要参加招生学校组织的单独考试, 考试的科目不少于3门, 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考核标准不得低于高级中等教育毕业考试的要求。通过单独考试招收的 一级运动员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人数的20%, 进一步对运动员的文化考试提出了要求。未来的高等学校运动员将呈现出运动上有成绩, 文化上有素质的新一代人才。高等学校应担负起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又培养高素质运动人才的职责, 全面提高高校的办学品位。
3 高水平招生变化影响研究
3.1 对竞技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
招生项目和人数的逐年增加以及招生路径的增多, 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进入高校提供了更大的就学机会。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是增加部分运动员通过高校这一途径进入体育人才链, 拓宽体育人才的培养路径。大学是知识的人才库和摇篮, 是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基地。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和训练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综合素质会有大幅度提高。在搞好训练的同时学到专业知识, 做到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 为他们将来就业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相反,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高水平运动员的成长历程就是体育苗子选进县少体校—市体校—省体校—省队—国家队, 其中省队和国家队具有职业运动队性质。从省队或国家队退役的部分运动员除自己的运动专业, 其他别无所长。由于常年训练疏于学业, 文化层次很低, 一旦步入社会就无所适从, 很难适应和融入社会, 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就业负担。而目前, 高水平运动员毕业后步入社会既有文化素质又有专业知识还有运动专长, 相对来说有较大的社会适应性。
3.2 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运动场上, 运动员克服疾病、伤痛, 顽强拼搏, 为校争光的豪情以及他们密切配合、团结协作的精神, 激励了一大批学生。增强全体师生的凝聚力,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耳濡目染运动员高超的技术、无限的体能将激励很多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产生体育运动的欲望, 并亲历体育运动实践,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无形中给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 通过高水平运动队比赛, 筑起与兄弟院校交流的平台。运动队员顽强拼搏为校争光, 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 形成了良性循环, 实现招生宣传和技术交流的双赢策略.
3.3 对高校招生模式的积极影响
高校传统招生模式是录取高考文化成绩优异的考生。对单科优异的但总分未达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考生, 不作考虑, 意味着把部分某方面具有天赋、有培养潜质的学生排除在高等院校门外。教育部出台关于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规定填补了这项空白。把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体育特长生或有培养前途的学生招进高校, 促进高校培养人才模式向全面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走多元化培养体育竞技人才的道路, 实现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 为奥运金牌战略服务[4]。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规模和招生项目上都有较大的增长, 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体育人才, 推动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2.拓宽体育人才的培养路径。不再是单一的从体校—省队—国家队这一途径[5]。
3.促进高校培养人才模式向全面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走多元化培养体育竞技人才的道路, 实现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
4.2 建议
1.建议带队教练员加强业务进修, 不定时到专业队培训。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趋势。
2.聘请原专业队的高级教练员, 把他们丰富的带队经验和新理念带到高校。
3.设立教练员奖惩激励机制。[6]把教练员的训练记入正常教学工作量, 训练单元等同正常教学课, 比赛成绩与职称评定和工作量挂钩。
4.加大运动训练经费, 经费缺乏影响训练的质量。高校训练经费一般是学校拨款或体育部自筹资金。自筹资金一般来源场地出租和赞助商赞助。由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水平普遍不高, 比赛不精彩, 对观众没有多大吸引力, 缺少赞助。
5.制定相应的政策, 切实解决好运动员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矛盾。高水平运动员也是一名在籍大学生, 他们既有学习负担又有训练任务。这些高水平运动员大多数文化基础不高, 能否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毕业要求, 关系到运动员未来发展和切身利益。即使大多数高校给运动员选择了相对比较适合他们的专业, 但学习和训练的矛盾还没有很好解决。
摘要:为了“科教兴体”战略在高校的进一步普及, 促进竞技运动与教育的和谐发展, 不断拓宽我国高等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路径, 制定新的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进行了解读, 以期为高校未来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优秀运动员,政策
参考文献
[1]刘海元.我国大学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5 (1) :131-133.
[2]《2005年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办法》教育部办公厅文件 (附件一) [Z].教学厅[2004]20号, 2004-11-15.
[3]《江苏省2005年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实施办法》[Z].苏招委[2005]3号.
[4]何亚辉, 王美.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综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9 (3) :63-65.
[5]姜文亮, 武军.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9 (4) :23-24.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 篇11
摘 要 本文根据现代篮球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快攻意识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提高快攻意识对提高篮球比赛中进攻的成功率,增长士气等有利因素。本研究围绕如何培养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快攻意识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培养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 高水平 篮球意识 快攻意识
一、前言
快攻是篮球比赛中有守转攻时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超越对方争取在人数上,位置上取的优势果断而合理的利用快速配合进行攻击的一种进攻方法,它的核心是争取时间创造战机,现代篮球正朝着高速度、高空间、高技巧的方向发展,篮球规则更有时间的限制,快意识、快节奏,快攻已成了当前国内外篮球队普遍采用的进攻战术,在NBA、CBA篮球联赛中快攻反击已成了获球的锐利武器。快攻得分占总得分的比例越来越多,快攻成了比赛的关键,而快攻成功与否,则取决于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快攻意识的能力,它是一个人的反映能力、技术能力的综合体现是篮球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必需具备的专项素质和基本功。因此篮球意识是影响快攻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有关报刊、杂志、学术期刊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视频观察法
通过观看NBA、CBA竞赛以获的相关的技战术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找出有价值的线索进行论术。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快攻意识的概念和意义
是指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完成比赛任务的各种手段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是进行技术.战术活动时的心理反映。
频繁有效的快攻不仅能化解对手的士气,使对手在快速强大的攻势面前丧失取胜的信心与勇气,而且也可以通过快攻的训练提高心理训练水平,鼓舞本队取胜的气势,培养队员的勇猛顽强作风。现代篮球竞技比赛的特点更加显著地体现在“智、悍、高、快、全、准、变”等方面,其中有节奏的“快”是重要特征之一,高速度、高质量的快攻也是高比分的保障。因此,竞赛规则对进攻时间不断给予限制,以提高攻守的速度,加快攻守转换的速度就更加重要。而要想加快攻守转换的速度,首先就需要有这种想法,也就是所谓的快攻意识
(二)快攻意识的形成及原理
篮球意识是篮球专项的一种特殊功能,是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先天素质与后天磨练的结晶。是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机能和能力。也是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在长期篮球实践中,经过认识过程的提炼积累起来的一种正确的心理和生理机能的反射性行动的总和。随着篮球技战术的发展而发展。快攻意识的形成过程也是带规律性的认识过程,快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与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观察能力、视野大小、思维的敏捷性、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掌握技术战术的程度以及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智力、神经类型、学员年龄、性格特点等因素分不开,它们都会影响篮球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快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快攻意识对比赛的影响
意识决定行动。快攻发动的配合是由传球(第1传)和接应两个环节所构成。能否打成快攻,往往取决于能否及时发动。而能否及时发动,则取决于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是否有良好的快攻意识、能否把握住最佳时机等。因此,时机选择不当,将会直接影响快攻的发动效果,造成快攻战术配合失误或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就要求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有良好的快攻意识,掌握住时机的最佳结合点,提高快攻战术的成功率。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快攻意识,想要完成一次好的快攻而达到得分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快攻意识也是影响篮球比赛的关键因素。
(四)快攻意识的培养
1.充分发挥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与训练是双边活动,不仅要有教练员的积极性,还要有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对待学习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习训练的动机,影响学习训练的效果,只有对学习训练的目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才会在学习训练中产生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保证学习训练的顺利进行,使自己尽快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快攻技术,积累经验,提高学习训练的效果,促进快攻意识得到发展。
2.观察能力是形成快攻意识的前提
观察能力是培养快攻意识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重视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用眼的余光观察的能力。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临场中的心理、生理的机能反射,源于对周围各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反馈,在瞬间就要做出正确抉择,有时甚至得靠个人的直觉来完成应答行动,所以没有广阔的视野和观察能力是办不到的。因而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在赛场要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精确而迅速地分析周围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行动,发挥技术水平,完成快攻意图,提高快攻意识。
3.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比赛场上正确的行动来源于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接受感知信息后进行思维处理的过程,是快攻意识的中心环节,是意识行动的前提。判断准确是正确发挥技战术的前提,必须把一切行动建立在仔细观察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如没有准确的分析,正确的判断,就必然产生盲目的行动。因此,在培养快攻意识中,提高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对场上情况的分析判断能力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训练中,应要求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首先理解快攻技术、战术的特点及变化规律,熟悉各种情况,及时捕捉发动快攻的时机,传球队员要善于观察判断同伴及其防守者的位置,以及防守者自己的位置,尤其是要准确判断同伴移动的速度,行动意图等,并及时做出反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传球方法。密切结合训练比赛实践,不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4.在技术训练中注重提高快攻意识
在基本技术训练中,不是孤立地练基本技术,而是贯穿快攻意识的内容,把基本技术训练与培养快攻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在练习技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加快快攻意识的培养。
全面熟练的基本技术是快攻战术的基础。要组织与运用快攻战术,必须具备与快攻相适应的技术条件,否则就难以形成高水平的快攻意识。因此,在技术教学与训练中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抓住快攻战术相关的技术(如行进间传接球、快速运球、运球急停、突破分球、行进间投篮。中远距离投篮、一攻一守、抢篮板球、侧身跑动接应等)反复磨练。只有具备良好的控制球、支配球的能力和掌握全面、熟练而又准确的各种攻守技术,而且达到自主化、自由化的程度,才能在快速的进攻中衔接好技术动作,才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观察场上情况,应变自如,适应于比赛要求。从而提高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形成快攻意识。
5.通过心理训练培养快攻意识
篮球运动除了依靠技、战术获得成功外,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也是致胜的保证。平时训练要培养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勇猛顽强的意志。比赛时不仅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技、战术和心理能力,而且需要集体同心协力,默契配合,相互理解,以集体的力量,智慧来争取快攻战术的成功,争取最后的胜利。因而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要胜不骄,败不馁,以良好的心态促使快攻意识的提高
6.发挥教练的主导作用
快攻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每次训练中,教练要起主导作用,在实施训练过程中,教练要把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本质特点,关键环节等用形象正确的示范,准确简明的讲解传达给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使他们明确在不同情况下、不同位置上职责的具体要求,有目的的促使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使用快攻战术;同时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准确地指出,正确的解决,从而不断提高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快攻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当前,在国内外篮球比赛攻守转换的时间概念上更高更强。在快速的由守转攻时,要求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敏捷的快攻意识,促使战术的准确发挥。力争快速反击得分,争取比赛获胜。因此,篮球教学训练中一定要狠抓快攻意识的训练与培养,尤其是要狠抓青少年篮球队快攻意识的培养与训练,促使早日形成良好的快攻意识,推动篮球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名治.篮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张锁宁.要培养篮球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快攻意识[J].中国学校体育.2001.
[3] 寇震升.论篮球攻守转换[J].河南体育科技.2002.
[4] 张宏.篮球理论与教学实际[J].上海交大出版社.2001.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 篇12
1 起跑至第一栏技术
有许多因素都影响着110米跨栏跑的成绩, 在训练过程中, 我们应该抓住主要因素, 不要在一些影响不大的项目上浪费过多精力和时间。很多运动员在训练时, 十分注意冲在前头, 即起跑反应快、起跑至第一栏就要与其他对手拉开距离。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 起跑至第一栏的确很重要, 但是运动员和教练不应该过于的强调与执着在这一点上。事实上, 起跑反应、以及起跑至第一栏的时间及其速度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并不大。
相关学者曾经对此进行过详细的研究。如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的于楼成通过对第六届世锦赛决赛110米跨栏跑前四名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参数统计并分析, 发现运动成绩与起跑反应的相关系数是R=0.686 (详见表) , 相关不显著;而起跑至第一栏的时间与总成绩的相关系数为R=0.717 (详见表) , 相关不显著, 起跑至第一栏的速度与最后成绩呈负相关, R=-0.752。 (详见表) 三个指数都说明这一部分并不是他们夺冠的主要因素。
下图为, 参数指标与110米栏成绩的相关系数
因此, 在训练过程中, 给予起跑至第一栏的各方面指标的关注度可以适当减弱。
起跑反应速度很大程度上是纯生理性的, 与遗传因素大大相关, 想要大幅度提高还是有点困难的。但是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挖掘运动员的潜力:首先, 加强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使得运动员形成肌肉紧张、头脑兴奋的状态, 进而提高反应速度;另外, “反应速度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有关。动作越熟练, 反应速度越快。”因此每次训练时, 教练可以经常变换信号发出的时间与强度, 这样有利于运动员对运动熟练程度的掌握。同样, 运动员也要形成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意识, 双脚压紧起跑器, 缩短反应时间。
在起跑至第一栏13.74米的固定距离里, 运动员要根据个人的技术特点和形态特点多次反复进行起跑至第一栏的踏上起跨点的练习, 重复蹲距式、站立式起跑至第一栏的练习, 提高速度发挥的能力。
2 跨栏周期技术
110米跨栏与100米跑的技术上有着重要的差异。整体上来看, 110米栏运动员要跨越10次栏架;就各个部分来说, 110米栏运动员要经过腾空、跨越、栏间跑等阶段, 这直接导致跨栏步的速度小于单步的速度, 因此要提高110米栏运动成绩, 主要是要周期跨栏的技术。
2.1 跨栏步技术
跨栏步是运动员过栏的特定动作, 具有快速性、复杂性、铺垫性三大特点。快速性是指在运动员快速奔跑过栏时腾空时间要短、身体运动要快;复杂性是指若运动员要很好的完成这一动作, 上下肢与躯干的协调配合必须天衣无缝才行;而铺垫性的意思是跨栏步是起跑至第一栏技术与栏间跑技术的衔接, 应当为后面的动作创造完成条件, 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动作对整体成绩起着关键作用。
跨栏步是由三大部分动作组成的, 起跨攻栏、腾空过栏和下栏着地动作。
起跨攻栏是指起跨腿的脚接触起跨点到后蹬结束离地瞬间的整个支撑时期。起跨位置必须有利于攻栏速度的发挥, 攻栏动作必须快速积极, 否则会影响到腾空过栏的剪绞动作。《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中队起跨攻栏提出要求:起跨距离2.1-2.2m, 起跨时支撑时间为0.11-0.13s, 起跨角为70°左右, 支撑腿膝关节角度约140°, 攻栏时高摆摆动大腿, 加大两腿夹角, 起跨攻栏结束时两腿的夹角可达121°, 起跨离地时身体重心积极前移, 起跨结束时身体总重心投影点距离支点距离相当于本人身高的27%。
腾空过栏是指从起跨结束身体转入腾空起, 到摆动腿过栏后着地的这段空间动作。跨栏运动员必须通过迅速的腾空动作和过栏动作, 取得有利于过栏后奔跑的姿势。起跨腿有力蹬离地面、身体腾空, 躯干适当地积极前倾, 角度约为43°, 以增加初速度与加速度;摆动腿快速积极前摆, 大小腿迅速分开, 完成伸踝动作;腿角度继续增大, 两腿夹角达125°, 摆动腿摆至一定高度后快速过栏。
下栏着地技术是衔接栏间跑和过栏的重要一环, 下栏时小腿靠惯性伸膝, 攻栏腿高于栏板积极下压, 降低身体重心, 顺利完成“鞭打”动作。下栏动作要迅速, 距离要近, 并在身体重心下方着地, 这样能保证身体重心轨迹的稳定性, 以及身体的惯性运动。“下栏着地点只有落后于身体重心投影点, 才能保证近处下栏, 身体重心才可能快速前移。只有主动快落, 才能实现与栏间第一步的良好结合, 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体。”
2.2 栏间跑技术
栏间跑是指从下栏着地到下一栏起跨攻栏的距离之间所要完成的奔跑动作, 要很好的完成这一动作首要注重的技术是掌握运动的节奏, 这样才能为下一栏的攻栏创造有利条件。
运动节奏是指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动作快慢以及其各个动作之间的时间间隔。俗话说, 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运动员, 由于身高、速度、灵敏度的不同, 栏间跑的节奏要领也是有差别的。针对身高来说, “对于180米以上的运动员更应该强调栏间跑的频率和跨越栏架时的“一迈而过”动作, 而对于180米以下的运动员来就爱那个, 应当让他们保持栏间三步小、大、中的节奏。”另外, 对于速度不同的运动员来说, 较慢的平稳性较好, 因此要求速度较快的运动员要注意保持跨越栏架的平均节奏, 不要在前半段急于加速。灵敏度也是影响跨栏跑的重要因素, 简而言之即运动员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 若运动员较为灵敏则需要特别训练后50米的保持前半段速度的能力, 稳定地跑完全程。综上所述, 110米跨栏的合理节奏应该为动作、速度的连贯以及保持运动员技术的稳定提供有利的条件。
约翰逊全程9个栏间的栏间跑三步平均步频是5.39步/S, 在第三、四栏间达到最大步频5.56步/S, 并保持到第六、七栏间。最慢步频出现在第二、三栏间, 为5.00步/S。比其他三名运动员都要快, 这也是其能夺冠的重要原因之一。
栏间跑主要分为三步, 要维持一个有利的节奏, 要把握好栏间跑时腿的支撑时间与腾空时间的比例, 即这三步在时间与空间的分布上要合理。第一步是保持节奏和速度的基础, 完美完成第一步就要求下栏支撑与腾空时间的比例应该是越接近越好, “这就要求运动员应减小下栏制动力, 缩短缓冲时间, 快速转入蹬地。”第二步是快速跑进的关键, 这一步支撑时间应短于腾空时间, 增加运动速度。最后一步是承上启下的, 必须要为下一栏的起跨攻栏做好准备, 又不降低节奏与速度。这就要求要迅速的缩短步长, 减少腾空时间。
3 结论
3.1 起跑至第一栏技术结论
起跑至第一栏的确很重要, 但是运动员和教练不应该过于的强调与执着在这一点上。事实上, 起跑反应、以及起跑至第一栏的时间及其速度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并不大。
3.2 跨栏周期技术结论
提高跨栏周期技术, 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跨栏步的复杂性, 提升快速性。起跨位置必须有利于攻栏速度的发挥, 功栏动作必须快速积极, 伴随以迅速的腾空动作和过栏动作, 取得有利于过栏后奔跑的姿势。
3.3 跨栏步技术结论
跨栏步是由三大部分动作组成的, 起跨攻栏、腾空过栏和下栏着地动作。
3.4 栏间跑技术结论
在栏间跑中, 主要要维持一个有利的节奏, 要把握好栏间跑时腿的支撑时间与腾空时间的比例。
摘要:本文通过访谈、文献查阅的方法, 对数名高水平运动员的跨栏的技术特征进行研究, 分析高水平运动员跨栏的技术特征, 寻求进一步提升改进跨栏技术的方法途径。希望为我国田径健儿提高训练水平、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继续活跃在世界田径场提供有利帮助。
关键词:跨栏,技术特征,高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振铸.“110m栏跨栏步的“跑栏”技术特征分析”,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0501.
[2]李亚光, 孙波, 赵猛.“对现代110米跨栏中“跑栏技术”的分析”, 载于《时代教育》, 2008年5月.
[3]卓磊.“对一级110m栏跨栏运动员跨栏步技术特征分析与研究”, 载于《湖北体育科技》, 2009年1月.
[4]侯令忠, 任大全, 魏丽艳, 季刚.“跨栏跑技术特征发展综述”, 载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年3月.
[5]张守伟.“刘翔110米跨栏跑技术特征的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0501.
[6]周斌.“男子110m高栏跨栏步摆动腿的技术特点”, 载于《体育科技》, 2009年 (第30卷) 第2期.
[7]宋跃先, 彭支玉.“我国男子110米栏运动员跑跨若干技术特征的分析”, 载于《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年3月.
[8]于楼成, 邻崇禧, 李春柯.“现代优秀男子110米跨栏跑全程分析”, 载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三期.
[9]王伟.中外优秀110米栏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研究—以200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为例”,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0501.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推荐阅读: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09-18
高水平射击运动员11-11
高水平排球运动队11-14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08-26
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10-17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05-11
少儿乒乓球运动员10-12
乒乓球运动员加油稿05-25
《乒乓球运动员注册合同》07-15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