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临床应用

2024-07-23

基层临床应用(通用12篇)

基层临床应用 篇1

临床药学是现代医学和药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要求医院药学由传统的保障供应型向综合技术服务型转化。临床药学的核心是安全合理用药。早在2002年1月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就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 药师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等。 医疗机构有无开展临床药学, 临床药学开展情况等已纳入医院管理年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为了进一步落实“规定”, 卫生部自2005年底开始已经批准50家“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基地”进行临床药师的培训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 2007年10月至2007年12月正式启动临床药师制的试点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在关于全疆各医疗机构临床药师的配备方面也作出了规划, 即2007年三级医院必须有专职临床药师, 2008年地州级医院必须有专职临床药师, 3年之内所有县级医院必须有专职临床药师。以上一切均表明临床药师及其临床药学服务作为医院药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和药剂科的工作重点已势在必行。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甲医院, 于2006年12月在全地区率先设置专职临床药师, 开展临床药学。现结合1年来的工作经验, 谈临床药师如何在基层开展工作, 发挥作用。

1 开展门诊处方评价与点评工作

首先贯彻落实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对处方的逐项要求, 如书写规范、通用名、剂量、疗程, 配伍禁忌等, 重点对“无正当理由大处方, 无适应症用药, 无正当理由用高价药”等实施超常预警, 每月定期登记并反馈不合理处方给院领导及质控办公室。典型干预举例:

1.1 我院门诊医生为了方便病人, 增加病人依从性 , 常将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半衰期较短的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一日一次投药, 此类用药方法在门诊较为普遍。反馈意见:用药频率偏小。每日一次给药使大部分时间内血药浓度都低于治疗浓度, 达不到治疗效果。故应将每日量分配至少2次给药, 才能维持有效血浓度。

理由:在常用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 除头孢曲松钠的半衰期t1/2较长, 为7~8 h, 其余为1~2 h;在青霉素类抗生素中, 不管是天然的还是半合成的, 其常见品种的半衰期约在1 h[1]。一般情况下, 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可采用每6~8 h给药1次, t1/2长者如头孢曲松钠治疗重症感染时则可采用每12 h给药1次[2]。

反馈结果:通过个别交流, 门诊讲座等方式, 除少数老医生外, 年轻医生均能按照1日2次处方投药。

1.2 门诊头孢克洛胶囊+甲硝唑片+洛塞克胶囊三联治疗慢性胃炎处方较多见。反馈意见:此用法值得商榷, 头孢克洛不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Hp (+) 的胃炎的标准用药。查阅资料, 未见头孢克洛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报道。反馈结果:医生已经接受并采纳。

1.3 一位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 处方:辛伐他汀胶囊20 mg, 3次/d, 口服。反馈意见:药品用法欠妥, 未能根据时辰药理学给药。因β-羟-β-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的活性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 黄昏前后慢慢上升, 深夜达峰值, 随后逐渐下降, 整个白天保持较低水平[3], 故对于他汀类调脂药, 采用每日睡前顿服, 代替每日三次服药效果最佳。反馈结果:处方医生已经接受并认同此观点。

2 进行病历质控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卫生部抗菌药物监测网的评价标准, 每月按一定比例抽取各科出院病历进行合理用药 (主要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的评价与反馈, 对有争议的问题交由各科质控专家讨论解决。典型干预举例:

2.1 一例诊断为癫痫、肺部感染的患者使用药物:

加替沙星注射液0.2 g, 2次/d, 静脉滴注。反馈意见:不适宜人群用药。喹诺酮类药物不宜用于有癫痫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干预结果:处方医生已经接受并认同此观点。

2.2 妇产科子宫切除及剖宫产术后常见预防用药:

替硝唑注射液。反馈意见:药物选择不合适。此两种手术可能的致病菌包括厌氧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及链球菌。而替硝唑为一窄谱抗生素, 抗菌谱只包含革兰阴性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革兰阳性厌氧菌如梭状牙孢杆菌属及厌氧原虫如阴道滴虫, 兰氏贾第鞭毛虫和溶组织阿米巴等。且哺乳期患者用药期间应暂停哺乳, 并在停药3 d后方可授乳。干预结果:妇产科医生已经接受并认同此观点。

2.3 长期医嘱单中常见奥美拉唑注射液40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1次/d, 静脉滴注。反馈意见:溶媒量偏大。北京丰台医院的雷波指出, 奥美拉唑的稳定性是由pH值决定的, 在每支奥美拉唑粉针剂中加入NaOH作稳定剂, 使用时先溶于10 ml专用溶媒中, 其药液pH值高达12, 由于使用溶媒量过多, 药液呈强酸性, 可能造成溶液变性而产生用药安全隐患, 最佳溶媒量100 ml。干预结果:多数医生已经接受并按此意见修正处方。

2.4 Ⅰ类清洁切口,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 无感染指征, 存在以下问题:

药物选择不合适;预防用药时间不合适;术前未用药术后才用药;单次预防剂量偏大;预防用药档次偏高;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持续时间偏长等现象。如一例进行右侧副乳切除术的患者, 术前30 min依诺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预防用药。反馈意见:药物选择不合适, 预防用药时间不合适。该患者无药物过敏史, 手术为Ⅰ类切口, 易感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有效药物宜选择一、二代头孢类, 而非易产生耐药的喹诺酮类。如使用万古霉素, 氨基苷类或喹诺酮类药物, 为减少快速滴注给药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应在术前120 min给药[4]。经多次反馈后上述问题有所改善。

3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收集、分析、上报工作

对各科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或事件进行初步分析和关联性评价, 并将其及时上报县药监局。利用院内药讯对各临床科室开展药品不良反应 (ADR) 的宣传, 重点介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性;药品不良反应与医疗差错, 医疗事故的区别;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范围等, 解除大家对ADR的认识误区和思想顾虑, 鼓励大家可疑即报。指导各乡镇卫生院及个体医疗诊所、药店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及填报工作。

4 利用多种途径, 宣传合理用药

定期编发院内药讯, 设有新药介绍, 合理用药, 用药咨询, 病历分析, 临床药学专版, 药品不良反应专题, 最新文章推荐等版块, 旨在增强全院医、药、护各类人员的合理用药的观念意识, 更新合理用药的知识;在门诊大厅触摸屏上设置合理用药宣传栏;参加县药监局举办的“关注民生, 合理用药”的宣传活动, 走进学校, 为学生义务宣讲合理用药的知识。

5 开展用药咨询

典型问题举例

5.1 某患者糖尿病史10年, 近期因类风湿性关节炎发作, 自行服用所购药地塞米松 (Dexamethusone) 和 (Piroxicam) 吡罗昔康胶囊, 血糖时有波动, 来访询问以上两种为何种药品?对血糖有无影响?查阅相关资料后告知: Dexamethusone为地塞米松片, Piroxicam为吡罗昔康胶囊。地塞米松片长期使用可引起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加重.因其服药过程中出现血糖异常, 建议停用.

5.2 某日接到反映, 中心药房现有2008年8月过期的一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粉针剂外观发黄, 配制后溶液颜色呈淡黄色, 咨询如何处理?查看说明书和相关资料, 此药正常粉针剂颜色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 影响溶液颜色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所配溶媒必须为生理盐水②溶液的浓度。了解后获知护士配液操作无误, 选用溶媒正确, 排除操作失误的影响, 遂向厂家反馈, 对此种批号的药品作换货处理。

6 走进临床, 参与医疗查房工作

坚持每周2次定期参与心血管, 消化, 内分泌科的医疗查房工作, 在查房过程中了解各科的用药习惯, 特点, 学习临床知识, 增加与医、护、患各方人员的交流。如某天在跟随查房过程中发现某糖尿病患者服用蚂蚁胶囊 (成份:白芷, 山药, 葛根, 山楂, 黑蚂蚁素, 鸡内金, 太子参) , 询问对糖尿病有无治疗作用?查看此药批准文号为食字号, 属于食品类, 不能用作糖尿病的治疗用药, 并向患者及身边医师介绍如何从批准文号上识别药品、食品、保健食品。

综上所述, 我院开展临床药学1年来, 在院科两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临床药师为临床提供了许多合理化的用药建议, 药师也从中学到了许多临床知识。从院领导到临床工作人员已经认识到此项工作虽为软指标, 但对医院科学管理和发展至关重要。要使这项工作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还需要药师付出加倍的努力与勤奋, 不断学习, 与临床多交流沟通, 与国内同行多交流学习, 探索更好的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新路。科室方面更要加强软硬件的配套建设, 如配备必要的专业参考书和网络支持系统, 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 在此基础上依托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才能保障基层临床药师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摘要:目的临床药师制势在必行, 探讨.交流临床药师如何在基层开展工作, 发挥作用。方法对我院临床药师开展的工作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门诊处方评价与点评, 病历质控反馈意见得到采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上升;药师介入临床, 参与多种渠道的合理用药宣传, 用药咨询, 参与医疗查房, 得到认可与理解。结论临床药师的工作在基层虽为软指标, 但对医院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进一步发挥基层临床药师的作用还需获得多方的努力与支持。

关键词:基层,临床药师,工作

参考文献

[1]向继洲·药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2:438-458.

[2]戴自英, 刘裕昆, 汪复.实用抗菌药物学.上海科技术学出版社, 1998:36-37.

[3]王真, 李旭梅, 涂历标.心血管疾病的时间节律与时辰给药.中国药师, 2007, 10 (6) :583.

[4]徐晓刚, 李光辉.抗感染药物在外科领域的预防性应用指南 (美国)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5, 5 (3) :180.

基层临床应用 篇2

浅谈HSE管理体系在基层推广与应用

引言: 通过对本次安全管理的学习及对安全管理中事故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事故预防根源在基层,所以在基层大力推广和实施HSE管理体系,可以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发生或将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在结合工作实践,谈一谈HSE管理体系在基层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字:HSE管理体系 基层 推广 应用

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已被国际公认为内练队伍素质、外树企业形象和降本增效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许多世界知名的石油石化公司相继建立了适合自身行业特点的HSE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目前国际石油石化行业的通用管理模式。

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全员HSE意识和技培训

1.1 组织领导干部进行意识培训

领导重视是开展HSE管理工作的前提,推广和实施HSE管理体系,离不开领导的支持,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持,所以必须组织领导干部进行意识培训。1.2 选拔骨干集中进行培训

加强HSE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培训以及员工的HSE意识和基本知识培训,成立精干的宣传培训小组,以点带面,才能全面带动开展HSE培训推广工作。1.3 建立培训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干部学习班论文

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HSE技术和要害岗位的专业强化培训,使每一位员工都清楚本岗位的HSE技术要求。推广培训工作贯穿于整个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始终。

二、认真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做到全员参与 2.1 成立风险评价小组,认真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

风险评价是所有HSE要素的基础。基层应建立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流程,成立由工艺、设备、电气、仪表、HSE管理人员和生产骨干组成的风险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应首先着眼于防范,依据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不间断地组织识别作业活动和设备的危害因素和隐患,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价。其次,评价小组围绕HSE方针、目标和指标以及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结果,结合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并落实整改,按不同的隐患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分别建档,做到全面统筹、限期整改、定期检查。对某些暂时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项目,按照体系的要求,制定风险控制和应急措施,确保其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

2.2 坚持会员参与的原则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杜绝一切事故的发生,要实现这个目标,全员参与是关键。因此,培训推广小组要经常深入班组,采用多种培训方式,让所有的员工掌握风险评价的基础知识、方法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如何确认危害的根源和性质;发动全员参与本岗位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认真分析本岗位的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工作环境存在的不符合项,使员工明确本岗位的职责;清楚工作区域和作业活动中实际和潜在的危害、风险和环境影响,以及危害的程度,明确要采取的风险控制和防范措施;清楚工作区域和作业活动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和应急措施;作业前,让员工亲自参与危害识别的风险评价,不仅体现了体系的管理思想,而且可以强化和提高员工的SHE素质。2.3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安全管理干部学习班论文

6.1 建立分级管理制度

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在资料和文件控制程序中规定哪些是处级控制的,哪些是基层站队控制的,在相应的层次中建立基层站队的受控文件清单,接收、发放文件记录等。6.2 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作业指导书

基层站队在组织业务骨干编写应急预案和作业指导书时,应注重发挥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力求做到“写我所做,做我所写“。使应急预案和作业指导书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组织审核、实施操作,进行持续改进。6.3 建立受控文件清单

基层站队要建立适合本单位的受控文件清单,受控文件至少包括基层单位的HSE目标、员工的职责、风险因素清单、适用于本单位的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上级下发的有关HSE管理方面的文件,以及法律法规及其符合性评审报告。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和岗位的职责和作用的不同按照适用于自己岗位的体系文件去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增加或减少一部分程序或作业文件,并且在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应有动态修改的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体系,才能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七、规范HSE考核制度

基层临床应用 篇3

20%甘露醇注射液作为中国药典收录的国家基本药物,作为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和治疗青光眼等疾病的常用药、首选用药,在临床广泛应用。因其适用范围广泛,价格低廉,在基层医院应用很多,在其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误区,现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及误区总结如下。

1临床应用体会

1.1甘露醇的用量。使用20%甘露醇脱水作用快、强,作用时间较长。注药后10~20min内颅内压开始下降,0.5h可降到最低水平,可使颅内压降低50%-90%,约1h后颅内压开始回升,约4-8h回升到用药前水平。作为脱水剂其一般用量:125ml/次,每日3-4次。静滴速度以10-15ml/min为宜。

1.2甘露醇应用注意事项。静脉滴注过快,短时间内血容量剧增,可造成循环负荷过重而致心衰或肺水肿,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致急性肾功能损害,特别是儿童与老年人尤应注意。甘露醇中加入氨茶碱、维生素C可提高疗效,减少用量。每克甘露醇约排尿10ml。进行性肾衰、肺水肿者慎用,老年及心衰者可联合速尿应用,应用中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

1.3甘露醇静脉滴注要求。静脉滴注时,护士必须随时巡视,严密观察滴注速度和病情变化,对危重患者或需加压滴注者,必须自始至终守护床前,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甘露醇必须在无结晶情况下应用,若有结晶,应先加温溶解后方可使用,若静滴时出现结晶,应及时更换,以防影响治疗。由于甘露醇滴速较快,易刺激局部产生疼痛,严重者引起静脉炎,导致静脉变硬、闭塞等,因此,要经常更换注射静脉部位或使用静脉留置针。

1.4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颅内压及临床颅内压简易判断方法。在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颅内压的变化,临床颅内压简易判断方法:①急性颅内高压可出现头痛、恶心、喷射样呕吐、意识障碍,但无视乳头水肿,视乳头水肿一般在急性颅内高压3-4d出现,7d达高峰;Cushing综合征:呼吸、脉搏减慢,血压升高,是中度和重度颅内高压的表现;②甘露醇应用后10-15min,典型颅内高压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说明颅内高压需治疗干预;③下一次应用甘露醇前出现典型颅内高压,用药后达到上次用药效果时,说明用药间隔时间合理;④患者头痛等症状用药前后变化不明显,应考虑其他原因所致;⑤血管性头痛静脉滴注甘露醇后头痛亦能有所缓解,是因甘露醇的扩容作用,短时间内脑血流增加,但头痛缓解持续时间较短。

2甘露醇的应用误区

2.1考虑颅内病变首选甘露醇。就目前情况看,只要怀疑脑出血或脑梗死时,大部分现场急救的医务人员都会立即应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实际上甘露醇的说明书上很清楚地注明:颅内活动性出血者禁用(开颅手术除外)。除非有脑疝迹象,否则在最初几个小时内不用或慎用甘露醇。甘露醇使血肿以外的组织脱水后,可使血肿、脑组织间的压力梯度增大,从而促使血肿扩张或加重活动性出血。自发性脑出血后8h内开始使用甘露醇的患者,其血肿增大的发生率(85.7%)顯著高于8h以后使用甘露醇的患者(17.2%)。Hallenbeek等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证明,甘露醇治疗急性脑梗死确有疗效,但疗效的好坏程度与局部脑血流量及减轻脑水肿的程度无关。

2.2不了解颅内压,甘露醇用量过大。甘露醇应用最好在颅内压监测下,调整用药。临床上多将颅内压大于2.7kPa,作为需要进行颅内降压治疗的界值。提出控制颅内高压阈值的目的是使在防治脑疝形成的同时,也应防止医源性过度降颅压而引起不良后果1。

2.3甘露醇用时过长。甘露醇用量过大、用时过长,可使肾小管变性及堵塞,以致出现少尿或氮质血症;实验证明静脉注射甘露醇96h内即可见到肾脏损害,大量快速静脉滴注时,可造成渗透性肾病(又称甘露醇肾病);甘露醇还可进入血脑屏障破坏区,加重局部脑水肿;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或血浆渗透压超过320mmol/L时,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酸中毒等2。

2.4甘露醇静脉滴注越快越好。甘露醇的输入速度以10~15ml/min为宜,根据个体情况,适量调整。甘露醇输入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血容量剧增,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以致头痛、视力模糊,同时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致急性肾功能损害。甘露醇不升高血糖,甘露醇是一种结晶糖醇,甜度相当于蔗糖的57%~72%,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在空气中不氧化,在人体内代谢与胰岛素无关,不是口腔微生物作用的适合底物而不致龋齿。甘露醇作为脱水药和渗透性利尿剂,临床应用不会导致血糖增高,且可作为糖尿病患者、肥胖者以及防龋齿的甜味剂。

3甘露醇静脉滴注时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3.1神经科患者甘露醇使用率较高,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穿刺、PICC穿刺的应用,大大减轻了血管穿刺性损伤,同时所选血管较粗,血流速度较快,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一旦出现注射静脉疼痛、发红等静脉炎症状,及时采取酒精湿敷、50%硫酸镁热敷、甘露醇加温输入等方法,可减轻和控制静脉炎症状,必要时更换部位进行静脉穿刺。

3.2输注甘露醇时,一旦发生渗漏,需及时处理,可采取50%硫酸镁局部湿敷0.01%酚妥拉明溶液浸湿纱布湿敷、烫伤膏外敷等措施,可改善微循环,消除水肿,防止组织坏死。如外渗伴有局部淤血,可用普鲁卡因局部注射,可降低局部血管的脆性,从而减轻或阻止液体的外渗及疼痛反应,缓解血管痉挛,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局部损伤;如处理不及时,超过24h多不能恢复;对已发生局部缺血,严禁使用热敷,因热敷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代谢加快、氧耗增加,可加重组织坏死。

3.3甘露醇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并不高,通过观察并记录尿量、尿的颜色,监测尿常规、肾功能,能及时发现肾功能损害。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联合速尿、甘油果糖应用,一般预后良好。如发生较重肾功能损害,可予床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或行血液透析治疗,可改善肾脏功能,同时加强原发脑部疾患治疗,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梁屹.甘露醇致肾损害74例分析.河北医药,2004,26:15

泡沫沥青再生基层的应用 篇4

关键词:泡沫沥青,再生基层,配合比,施工工艺

泡沫沥青作为胶结材料,即可拌和普通的矿料,也可拌和旧油石粉碎料,利用泡沫沥青拌和旧油石粉碎料称为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有两种生产方式,即就地再生和厂拌再生,再生技术的应用,降低了材料的消耗,使旧油石混合料得到充分利用,保护了生态环境,且施工周期缩短,同时提高了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2007年在307线晋州段大修中,利用铣刨的旧油石铺筑500m泡沫沥青再生基层,经过近一年的通车,使用效果良好,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1 工程概况

1.1 原路概况

G307线晋州段改建于1984年,平原二级路标准,路基宽15m,路面宽15m。原路面结构为30cm厚石灰土基层,5cm厚沥青路面面层。经多次罩面和稀浆封层养护工程,沥青面层厚度为18cm左右,路面主要病害为龟裂、网裂和车辙。年平均日交通量为13000辆/日。

1.2 工程概况

G307线晋州段大修改造工程,设计标准为平原一级路。路基宽度为24.5m,路面宽度为22.5m,中间2.0m隔离带。右半幅的右边缘与原路右边缘基本保持一致。左半幅除1.5m占用原路,其他为新填筑,左半幅于2006年10月完工。右半幅施工中首先铣刨沥青路面调整横坡和高程,使原路与设计横坡高程相符,然后在原路基础上做20cm厚冷再生底基层,用调坡铣刨的旧油石做18cm厚泡沫沥青再生基层,洒粘层油后铺4cm厚沥青混凝土磨耗层。其他路段为18cm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9cm沥青混凝土面层,两面层之间做SBS改性沥青防水层。

2 泡沫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1 矿料级配

2.1.1 旧油石混合料级配

旧油石是利用维特根再生拌和机铣刨原路旧沥青面所产生的,对旧油石进行抽提试验后,矿料的筛分试验结果见表1。

2.1.2 掺加新的矿料

根据旧油石筛分试验结果,为达到规定的级配范围要求,掺加1-3碎石和粗石粉,其筛分结果见表2。

2.1.3 矿料级配组成

混合料配比碎石∶旧油石∶粗石粉∶水泥=30%∶22%∶46%∶2%。其筛分试验结果见表3。

2.2 沥青用量的确定

由于泡沫沥青混合料特殊的强度形成机理,它不同于普通的沥青混合料,用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来确定沥青用量是不合适的。根据国内资料和国外规程,一般情况下用间接抗拉强度试验来确定沥青用量。

试件采用马歇尔成型方法,两面各击75次,室温下24h后脱模,40℃烘箱中养生72h,把不同沥青用量的试件分别分为两组,每组3个试样,一组做常温25℃间接抗拉强度试验,另一组在25℃水中浸水24h后测间接抗拉强度。结果见表4。

3.0%的泡沫沥青用量得到的混合料间接抗拉强度和残留(ITS)最大,所以最佳泡沫沥青用量为3.0%。

2.3 用水量的确定

2.3.1 发泡用水量的确定

沥青在165℃情况下,发泡时采用不同的用水量,分别进行试验测膨胀比和半衰期,数据见表5。

根据发泡特性曲线用2.20%的水量可以同时获得较高的膨胀比和较长的半衰期。

2.3.2 拌和用水量的确定

根据确定的混合料配合比,将各种材料混合拌均匀进行击实试验。测得拌和时最佳含水量为8.7%。

3 泡沫沥青混合料基层的施工工艺

3.1 材料

3.1.1 集料

(1)把铣刨机铣刨的旧油石按所需的数量要求摊放在合格的底基层上,用平地机整平,达到规定的标高要求后用压路机稳压一遍。

(2)用平地机均匀摊铺所需的1-3碎石,同样用压路机稳压。

(3)再用平地机摊铺所需的粗石粉,摊铺均匀后,压路机稳压。

3.1.2 沥青

采用大港70—A沥青,加温温度控制在170℃左右,保证在施工时达到165℃的要求。

3.1.3 水

普通的饮用水即可。

3.2 拌和

拌和机采用维特根-2200CR再生机,拌和宽度为2.2m,最大拌和深度为0.35m。根据路面宽度合理安排拌和顺序,如需两幅搭接,搭接部分应留在路的边缘,行车少的区域,作业段不可太短,因接头处易产生不平整,一般情况下200 m为宜。

再生拌和机就位后连接沥青灌及水灌,加热整平板,一切就绪后落下拌和腔,并达到要求的深度。通过控制系统同时开启沥青和水喷头,根据设计的沥青和水用量按一定速度进行拌和作业。

拌和后的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外观并不是黑色,粗集料也没有被沥青完全裹覆,只是有部分沥青小点。细集料、填料与沥青结合后填充在粗集料之间,泡沫沥青与旧油石残留沥青共同起胶结材料作用,经碾压形成密实结构。

3.3 整平、碾压

混合料拌和后用振动式压路机稳压,再进行初压和复压,把拌和机两轮之间未被轮胎压实的混合料压实,防止产生差异压实。再用平地机做找平处理,确保对整个表面进行找平,不要在浅凹区域落下刮片,这些刮片与下面的混合料是没有粘结力的。整平后用轮胎压路机进行终压。压实度要求大于或等于98%,达到要求后洒水养生。对平整度达不到要求的在铺装路面前用铣刨机铣刨处理。

4 效果及经济性分析

4.1 使用效果

2008年4月对307线大修段泡沫沥青再生基层进行质量检测,并与同长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段进行比较其结果见表6。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泡沫沥青再生基层中水泥含量不超过2%,起胶结作用的主要是沥青,表现为柔性路面的特性,因此有较好的抗变形和抗疲劳特点,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收缩裂缝较多,基层刚度大,抗疲劳性差,易产生反射裂缝造成唧泥、网裂等病害。

4.2 经济性分析

泡沫沥青再生基层的路面结构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路面结构见图4、图5,单位面积的成本比较见表7。

通过两种不同结构的成本比较,泡沫沥青再生基层结构比水泥稳定碎石结构节省成本4.7%。

5 结束语

泡沫沥青再生基层由于有良好的抗变形和抗疲劳特性,工程质量得到提高,延长了公路使用寿命。我国每年在公路大、中修工程中尤其是高速公路维修中铣刨下来的旧油石数量非常巨大,如应用到泡沫沥青再生基层中,可以使旧油石有效成分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可以减少可观的资源消耗,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立明.泡沫沥青再生基层力学性能的试验室研究.

[2]维特根公司.维特根冷再生全册[M].第2版,2001,9.

基层临床应用 篇5

肖小莲 黄采桑 黄丽梅

廖世英

[搞要]优质护理是一种更具人性化、新型的护理服务理念,在基层血透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通过改善血透室环境、提升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温暖的人性化服务、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等方法提升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实施优质护理后,护士压力减轻,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同时提高了患者对血液透析治疗的依丛性。

[关键词]优质护理;基层血透室;应用和体会

尿毒症是肾衰竭的终末阶段,病人进入这一阶段必须接受肾脏替代治疗[1]。血液透析是治疗尿毒症患者终身替代疗法之一,为了延长患者生命,从被动透析到主动透析,直至达到充分透析,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科开展优质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应用和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血透室血透机6台,血滤机1台,护理人员4人,固定血透病人35人,女性12人,男性23人,30岁-50岁18人,50-60岁5人,60岁以上12人,平均年龄51.5.1.2优质护理方法

1.2.1改善血透室环境:合理布局,设施设备完善,根据血透室的特点,张贴各种醒目标志,精心设计温馨墙色,配备电视机、开水、一次性纸杯,设立便民服务箱,创建舒适、温馨、清洁、安静、安全的血液透析环境,给患者以家的感觉。

1.2.2.提升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每年定期派护士参加省市举办的血液透析培训学习,每月科室组织护士理论学习,全面详细了解血液净化治疗新技术、新知识和新进展,从患者进血透室开始即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严格掌握血液净化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帮助患者成功建立血管通路,正确使用血管通路,保护患者的生命线,严格规范各种操作程序,做好血液透析中的监测,每小时仔细观察及细心询问患者的各种感觉,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认真做好透析机、透析液及其他各种设备的维护及保养。

1.2.3.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性格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及时将自己的感受、想法倾诉出来,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对中青年人多鼓励,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使病人感到自己仍然是一个有用的人;对老年人多关心,耐心与他们交流,鼓励积极接受治疗。合理搭配病人,鼓励病友之间互相交流,让性格开朗外向的患者积极疏导性格内向忧虑的患者,减轻负担,说说笑话,讲讲故事,让4小时的透析时间变得轻松愉悦。

1.2.4.温暖的人性化服务: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除了建立温馨的血透环境,还把每一个患者当作人来对待,主动热情接待病人,始终面带微笑,尽量满足病人的每一个需求,耐心和蔼地解说,亲切的称呼,大姐、叔叔、阿 姨、或者来个时髦的称呼,如“X总”、“老板”彼此互相信赖,互相尊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2.5.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基层血液透析患者大多数为门诊病人,每次在血透室最多只有呆5小时,虽然我科室全体护士充分利用这短短的5小时对患者健康指导,并印发卡片、手册,但由于患者特别是老年人的固执、顾虑等因素,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充分调动家庭的有效力量,给患者一定的经济和更多心理、精神支持,使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提高遵医行为,具体实施如下:(1)详细评估患者及其家属的生理心理文化状况及家庭基本情况。(2)耐心细致地与患者家属(特别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一起探讨患者病情及治疗依从性,并鼓动患者家属一起监督患者坚持规律用药、生活及血液透析,一起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3)以短信、电话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血管通路的护理、饮食、服药运动和休息等情况,患者家属对其检查和督促情况。

2、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后,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95%提升至100%,每位患者的透析治疗次数增加,原来一周二次增加到一周三次,二周三次增加至每周二次,所有的患者均定期接受血液灌流及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遵医行为更规范,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讨论

3.1医院领导的支持是基层开展优质护理的有力保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需要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护理专业技术水平,达到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效果,自从我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得到全院各级各部门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保障措施的大力扶持,从合理配备护士、增加仪器及人员培训等方面予以照顾和支持,使血透室全体人员充分发挥主动性共同参与,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使患者感受到护士的爱心、细心、耐心,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基层血液透析事业的发展。

3.2.缺乏专职医生,护士承担的风险系数高。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过程易发生病情变化,且变化迅速,我科没有专职医生,只有内科医生兼职,而内科病房设臵在六楼,血液净化室在二楼,在医生到来之前,需要护士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因而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压力增加,并且承担了一定的风险。

3.3.患者的文化经济家庭背景差异大,健康教育效能提升慢。基层血液透析患者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参差不齐,对疾病知识的了解也各有差异,特别是有一部分患者是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低,健康知识匮乏,相同的问题每次讲每次忘,又缺乏家庭的支持,需要护士足够的耐心、细心与之沟通,长期的通信易懂的健康教育,缓慢地给患者渗透疾病知识。

浅谈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应用 篇6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量日益增多,车辆承载力也随之加大,相应地对道路标准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为适应经济的发展,我省道路结构层大多都开始在道路基层中引入水泥稳定碎石(以下简称水稳),经过近几年的行车验证效果良好。

1. 水泥稳定碎石原理

水泥稳定碎石是以级配碎石作骨料,采用一定数量的胶凝材料和足够的灰浆体积填充骨料的空隙,按嵌挤原理摊铺压实。其压实度接近于密实度,强度主要靠碎石间的嵌挤锁结原理,同时有足够的灰浆体积来填充骨料的空隙。它的初期强度高,并且强度随龄期而增加很快结成板体,因而具有较高的强度,抗渗度和抗冻性较好。水稳水泥用量一般为混合料3%~7%,7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1.5~4.0%MPA,较其他路基材料高。水稳基层遇雨不泥泞,表面坚实,是高级路面的理想基层材料。

根据交通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规定,由于水稳中含有水泥等胶凝材料因而要求整个施工过程要在水泥终凝前完成,并且一次达到质量标准,否则不易修整。因而施工中要求加强施工组织设计和计划管理,增加现场施工人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施工进度,加大机械化施工程度,提高机械效率。水稳的施工方法也符合现代化大规模机械化发展的方向。

2. 材料要求

水稳材料主要由粒料和灰浆体积组成。粒料为级配碎石,灰浆体积包括水和胶凝材料,胶凝材料由水泥和混合材料组成。

2.1 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但应选用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H以上)的水泥。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宜采用标号较低(为325)的水泥。水泥品质必须满足国家标准规定。

2.2 混合材料

混合材料分活性和非活性两大类,活性材料是指粉煤灰等物质,可与水泥中析出的氧化钙作用。非活性材料是指不具有活性或活性甚低的人工或天然的矿物材料,对这类材料的品质要求是材料的细度和不含有害的成分。

2.3 集料

应用人工集配碎石,城市主干道用做底基层时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40mm,颗粒组成范围,用做基层时,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0mm,石料的磨耗值不超过35%,石料的压碎值不超过30%

2.4 水

通常适合于饮用的水,均可拌制和养护水稳。如对水质有疑问,要确定水中是否有对水泥强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物质时,需要进行试验。从水源中取水制成的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与蒸馏水制成的水泥砂浆抗压强度比,低于90%者,此种水不一用于水稳施工。

3.水稳混合料组成设计

采用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砂、石屑等筑路材料作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首先,实验室通过经过一定数量的原材料试验,进行配合比设计、击实实验,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然后以此配比制成试件,试件在规定温度条件下保湿养护6天,浸水1天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实验。经实验得知:⑴经过对集料为砂、碎石、水泥和集料为粉煤灰、碎石、水泥的两种配比试验,结果发现掺加粉煤灰的水泥稳定混合料不仅其和易性较好,而且试块容易成型,成型后的试块外观较好,7天平均强度也较高。⑵不同配比灰土试件,7天无恻限抗压强度在1.0MPA左右;而不同配比水稳试件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在4~7MPA之间(采用325号普通水泥,水泥掺量5%~6%)⑶不同配比灰土试件经几次冻融循环后,抗压强度几乎没有;而掺有水泥和粉煤灰的不同配比的水稳试件,经10次冻融循环后,仍可测得一定的强度。通过对灰土基层和水稳基层路面弯沉试验测得:中环路路面结构层:15CM厚12%灰土,15CM厚12%灰土中掺加30%碎石,13CM厚沥青混凝土面层,测得路面弯趁值1.57MM。人民大道、安钢大道、文峰中路、文峰东路、漳得路等工程道路结构层为:15CM厚12%灰土、15CM厚水稳,7CM厚沥青混凝土面层,路面弯沉值为0.5~1.0MM,弯沉值明显降低。

通过观测、分析不同配比的灰土基层板体性教差,干缩、温缩系数大,这样的基层表层受水浸泡后强度降低,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容易被面层材料啃噬成粉末状,极易被渗进的水混合成泥浆流走,逐渐使面层脱空,造成油面沉陷、龟裂、脱落,这就是沥青路面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而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砂、石屑等组成的水稳基层,具有强度高、面层薄、板体性、水稳定性、抗冻性好等特性,正好弥补了灰土基层的缺陷,从而大大提高沥青混凝土道路的使用寿命。

4. 施工中注意的问题

1)首先对底基层进行检验,复核控制桩高程;2)水稳摊铺前底基层清扫干净,并适量洒水保持湿润;3)搅拌厂办设备使用前应先调试所用厂拌设备、各计量系统,使所拌混合物含水量、骨料级配、水泥含量均符合配比要求,使机器运转正常,拌和机出料量与所用摊铺生产能力一致起来;4)摊铺、碾压时,摊铺系数1.3~1.5之间,施工中必须贯彻“宁高勿低、宁刮勿补”的原则,全部施工工程力争在水泥终凝时间前完成。碾压完毕立即做密实度试验,若试验结果达不到标准重新进行碾压;5)一般情况下水稳作业完成24小时后才可以砌沿石。其与砌沿石的时间间隔也不宜太久,否则混合料形成板体后,板体坚硬,增加施工难度,敲凿板体也极易破坏板体整体性;6)养生时间不少于7天,这期间禁止车辆通行,每日洒水车洒水养护2~4遍,保持湿润。

5. 水稳几个问题的探讨

1)加强施工管理,加大机械化施工程度。由于水稳施工要求时间紧迫,同时要求一次达到质量标准,否则形成板体不易修整。所以必须加强施工管理,加大机械化施工程度,形成大规模、标准化作业方式,才易满足水稳的施工要求;2)水泥用量用水量的控制。在拌和水稳时水泥用量一定要控制准确,用量太少减少胶凝作用,用量太大加大水化热反应温度,极易形成裂缝,另外在振动式压路机振动时,极易形成一层水泥浆覆盖在水稳表面,阻止水稳水化热的挥发,不利于压路机作业。

6. 结语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我省的应用现在已经很普遍了,这个就要求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对试验检测工作要相当重视,水泥剂量的控制,用水量的控制都是造成水稳基层成功与否、后期病害是否很少的关键所在,相信随着施工经验的不断积累,现在存在的许多问题相信会一步步克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012—94)[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2] 王怀祖. 对混凝土道路(面)胀缝问题的探讨[J]. 公路,1987(5).

基层临床应用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207例为研究对象, 在该阶段我院实施常用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措施, 并与抽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196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回顾分析和统计上述随机抽取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 并制定专门的调查表进行详细记录, 逐项登记, 其中记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种: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所患疾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费用;抗菌药物费用;总药费。

1.3应用管理措施: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 控制细菌耐药, 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 同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出抗菌药物的临床预防性、治疗性的应用细则, 并拟定出分层、分线、分级管理措施及相关的奖惩措施, 进行规范整理后, 印发给全院医务人员受众, 并严格规定依照医院文件执行。促进医务科室和药剂科之间的联合合作查房, 对全院各科室每月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调查和分析, 并由药师和医师相互探讨后, 将存在的问题总结, 在全院进行披露, 并敦促相关科室限期内完成整改, 同时与合理用药负责人当月或今后的绩效工资直接挂钩, 保证整改有力进行。

1.4统计学方法: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采取 (±s) 表示, 组间数据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时间段我院常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比:通过对上述两阶段时期我院常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在2010年至2011年阶段, 收治的1196例患者中, 有931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占77.84%;而在实施应用管理措施后, 在2011年至2012年阶段抽取的1207例住院患者中, 有723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占59.90%;上述两个时间段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样, 对两个时间段用药费用进行分析后发现, 2010年至2011年阶段上述患者平均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费用、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 (544.39±257.96) 元和 (3457.47±1048.79) 元;而2011年至2012年阶段, 上述患者平均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费用、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 (241.31±156.45) 元和 (2843.24±978.32) 元;两个时间段上述指标对比发现2011年-2012年各项平均费用较2010年至2011年有明显降低, 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细见表1。

2.2两时间段手术治疗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对比:2010年至2011年、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主要构成部分为住院患者, 尤其是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主要使用抗菌药物种类有以下几种:硝基咪唑类、头孢唑林、头孢噻肟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等。两时间段手术治疗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对比见表2。

表2分析可知, 2011年至2012年阶段, 我院对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率较2010年至2011年有明显降低, 两时间段该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χ2=11.7724, P<0.05) ;同时, 2011年至2012年阶段, 我院不合理使用头孢唑林和头孢噻肟钠的概率较2010年-2011年有明显下降, 两时间阶段上述两种药物使用情况均对比有明显差异 (χ2=6.5806, P<0.05;χ2=8.9718, P<0.05) ;另外在其他几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上, 两时间阶段并无明显改善。

3讨论

在2011年至2012年阶段在我院实施常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措施后, 发现在我院接受治疗住院患者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率虽然较往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但仍旧与我国卫生部规定的抗菌药物使用量化指标不相符合, 高出9个百分点[2], 而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要求, 差距更大;通过对我院临床上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分析发现, 导致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与我院医师常常依靠经验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有着很大的关系, 尤其是外科及眼科手术在预防感染方面使用的抗菌药物所占比例非常高[3]。

通过对两时间段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结果及患者费用开销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在实施应用管理措施后,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得到明显的遏止, 同时也明显降低患者治疗疾病时的开销, 两个时间段上述各种治疗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我院开展常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结果是值得肯定的, 而针对抗菌药物使用率仍旧较高的问题, 我院在上述管理措施再次进行了改进, 如:制定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严格要求各种抗菌药物的使用, 使用前应给予病原体鉴定、尽量避免对皮肤、黏膜局部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等[4];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 如将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性、限制性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保证对症使用的抗菌药物[5]。

综上所述, 通过对基层医院临床上常使用的抗菌药物给予相对应的应用管理, 明显能降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概率, 这对于规范用药、合理用药, 保证患者的效益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正通.基层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10 (8) :487-488.

[2]金红玉.基层医院抗菌药物滥用现状分析[J].中国药业, 2010, 19 (22) :656-657.

[3]张锦辉, 刘志坚, 董玉明, 等.基层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1 (14) :267-268.

[4]赵云和, 吕金女.基层医院多重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9 (5) :157-158.

基层临床应用 篇8

关键词:超声造影检查,基层医院,胃肠

胃肠是腹腔内重要的脏器,胃肠疾病是腹部的常见病,由于胃肠道内有食物残渣以及其他,对常规超声检查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限制,因而使胃肠道的常规超声检查受到不同程度的束缚[1]。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超声造影剂的逐渐应用使得超声图像清晰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就相应地使其在胃肠道疾病的超声诊断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我院2014年1-10月使用一种新型胃肠超声造影剂,对116例患者常规进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并和胃镜检查对照,现将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10月收治上腹部不适患者116例,常规使用一种新型胃肠超声造影剂常规检查胃。其中男74例,女42例;年龄35~70岁,平均56岁。其中有反复发作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42例,规律性空腹痛19例,伴贫血1例,另有54例无症状。

仪器:使用麦迪逊X6,凸阵探头,频率3.5~5.0 MHz。

方法:患者常规禁食8 h,禁饮6 h,一般安排在上午检查。检查前将“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调制成均匀糊状液体,冷却后备用。检查前告知患者吞服500 mL造影剂后即刻进行超声检查。检查体位:以平卧位和右侧卧位为主。操作方法:依次从贲门、胃底部、胃体部、胃大小弯、胃角切迹、胃窦幽门管和十二指肠做连续、完整的扫查,重点观察胃贲门、胃小弯、胃角、胃幽门管和十二指肠球部;发现病灶则认真观察、记录位置、形态大小、深度、周围胃壁的厚度及层次、胃十二指肠周围情况,并将资料存档于电脑工作站中(图1~5)。

结果

116例患者中检出胃癌3例,其中例胃周可见肿大淋巴结。全部行胃镜检查及手术证实。胃溃疡13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例,胃炎38例,胃下垂例,胃十二指肠反流4例,胃蠕动不良12例,均行药物规范化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

讨论

在我国,胃肠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步上升。一直以来,纤维胃镜是诊断胃十二指肠疾病最为理想并且直接的检查方法,因为该检查方式能够在直视下观察胃部病变。能判断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及出血程度。并可以进行活检。同时对于5 mm以下浅表溃疡检出率高[2]。但此检查有一定损伤和痛苦,难以检查、钳取黏膜下组织,存在一定局限性,不易普及。尤其小儿、孕妇、年老体弱者不易接受,另,无症状者也不易接受。而胃肠造影检查胃底及黏膜下病变的诊断有其独到之处。

超声检查诊断胃肠疾病是继X线钡餐造影、胃镜检查后临床上又一种操作简单、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误诊率较低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检查方法的一些缺陷以及不足之处。虽然与胃镜比较,仍有一定局限性,但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造影剂的不断改进,相信这种操作安全、简单、无创伤、无痛苦、可重复性的检查手段会逐渐成为胃部检查的一种重要的选择之一。可作为胃镜前的初筛普查,在基层医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陆文明.临床胃肠疾病超声诊断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28.

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实习模式探索 篇9

关键词: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模式

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临床学科[1]。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2]。目前, 许多基层医院已经配置了较为先进的实验检验仪器, 为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奠定了基础, 也为基层医院承担卫生职业院校学生临床实习的任务提供了条件。但对于这些仅接受了部分基本理论知识的实习生来说, 面对这些价值不菲的实验检验仪器, 他们会感到有些手足无措, 甚至有些基层医院的指导教师担心学生弄坏仪器, 不安排学生上手操作, 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院检验科针对以上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 总结出“临床检验实习教学四步法”, 循序渐进地进行实习教学, 有效解决了以上问题。现介绍如下。

1 教学过程

1.1 观摩实习

安排专人带领学生参观我科的各实验室, 讲解我科配置的生化仪、血球仪、尿机、细菌仪等实验检验仪器的功能, 并结合实例, 演示操作步骤。

1.2 临摹实习

我们编制了各仪器的操作手册, 手册中详细记载了不同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各指令的名称及其含义。由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对学生进行讲授, 并引导学生按照实验目的, 正确选择相应的操作步骤, 发出指令。

1.3 模拟实习

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首先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 由一名学生发出指令, 另一名学生进行模拟操作, 以此增强他们对仪器的熟悉程度。然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操作, 由指导教师发出指令, 学生进行模拟操作,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验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

1.4 上机实习

经过前三步的学习, 学生已经熟悉了仪器的操作要领, 已经具备了上机操作的基础。我们结合临床真实病例, 让学生进行操作, 从报单、采样、离心、数据录入直到实验结果输出的全过程, 全部由跟班实习学生在指导教师的督导下独立完成。

2 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4个步骤的实习教学, 学生掌握了实验检验仪器的操作要领, 树立了自信心, 最关键的是让他们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当他们遇到没有操作过的新仪器时, 他们会主动查阅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操作手册, 仔细观察前辈同事的操作方法, 并向他们请教操作要领。在实际操作尚不熟练时, 他们会先默念口令, 然后再实际发出动作, 有效避免误操作。从我院实习的学生现在均已独立走上工作岗位, 他们良好的工作作风及业务素质, 受到了用人医院的好评。

3 讨论

临床医学检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临床实习教学既是学生由理论转向临床实践的过程, 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教育过程, 也是学生角色转换的非常关键的阶段[3]。

3.1 通过观摩实习使学生了解各种仪器的操作过程

刚入院实习的学生对医院的环境较为陌生, 指导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 并没有简单地采用讲解式操作演示, 而是采用了指令式操作演示, 即由一位指导教师对需要操作的步骤发出指令, 再由另一位指导教师按照指令进行操作, 并在操作前重复报出指令, 力求操作步骤的准确性。此阶段, 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指导教师的演示, 对操作过程有一个大致了解。

3.2 通过临摹实习和模拟实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

在临摹实习阶段, 我们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上机操作, 而是采用了报指令的训练方式, 即要求学生根据工作项目情境输送指令, 由指导教师实际操作, 当学生报错指令时, 指导教师立即停下操作, 纠正错误指令, 这样有效避免了误操作带来的损失, 同时通过临摹操作过程, 加深了学生对仪器操作的理解和印象, 为日后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模拟实习阶段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操作仪器, 但为了防止误操作造成损失, 我们采用了模拟操作的方式, 利用模拟教学软件, 让学生进行练习。在教师带教的过程中, 教师会在发出正确指令的基础上, 适当发出一些错误指令, 要求学生识别出这些干扰指令, 并予以纠正, 从而巩固操作技能。通过模拟实习,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仪器的操作步骤, 熟悉仪器的操作方法, 并具备分辨错误指令的能力。

3.3 检验实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切实操作实验仪器

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让学生上机操作是临床检验实习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上机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切实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 具备操作仪器的能力, 但是面对真实的实验仪器, 学生多少还是会有一些紧张, 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耐心指导以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生在我院检验科实习的过程中, 从观察教师操作到熟练输送操作口令, 从模拟工作过程到实际上机操作, 环环相扣, 将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做到了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从教学实践来看, 基本达到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1) :1021-1023.

[2]伊正君, 付玉荣.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3) :97-98.

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及其应用 篇10

1. 油气气田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全国各油田都存在管线运行时间长、防腐措施不到位、安全环保风险逐年增加等实际问题,每年的维修抢险工作量也在逐步递增,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对安全生产有着重大的意义。

2. 管线及设施存在的危险

石油及天然气属于危险物质,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等特性,集输管道和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有:

(1)管道外壁受腐蚀产生的燃气泄漏事故;

(2)管线附件施工对管线设备造成破坏;

(3)占压管道造成的泄漏事故;

(4)员工误操或者冻堵造成泄漏、火灾、爆炸;

(5)自然灾害造成泄漏、火灾、爆炸。

而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则可能会对油气生产造成影响,威胁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二、应急管理存在不足

应急演练组织形式比较单一,演练内容简单,较大规模的演练缺乏系统策划,方案不完善,预拍模式,重演轻练,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能有效的开展应急处置,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应急管理主要做法及成效

针对运行现状,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员工安全意识培养、员工培训、应急演练、加大预防措施等方面入手,通过开展安全经验分享、风险辨识、培训内容、应急预案完善、提高应急演练质量等手段,不断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为气区安全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1.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1)根据生产运行实际,按照HSE管理体系要求,及时讨论、更新、完善了应急管理体系,使应急组织、管理职责、应急预案与实际生产结合更加紧密。提高了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全面做好应对各类突发性安全事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完善了应急体系流程。通过全员大讨论活动,作业区修订和完善了应急组织、信息报送、预警处置、响应过程流程,对各环节的链接及分工职责界面进行了划分,重点强化了环境保护、新闻舆情环节的控制。

2. 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养

以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为主线,通过开展安全经验分享、管线巡护、排查隐患、安全文化试点建设等专项活动,努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让“安全红线、安全生产”理念深入人心,将安全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使其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提高员工自觉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主观能动性,有效控制不安全现象的发生。

(1)安全文化试点建设

结合作业区安全管理实际,以站为试点,成立安全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安全管理思想和安全文化理论,结合安全管理实际,编制《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由自下而上逐步推进,根据阶段性评估进行适时调整,不断构建自主安全文化,培育自主安全员工,建立自主安全团队,最终实现了自主安全管理。

(2)签订个人安全目标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确保安全生产,促进企业发展。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及有关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将班站生产区域及单井划分至个人进行管理,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目标和要求,通过责任区域自查自改工作实现个人安全生产目标。

(3)强化新两法的宣贯教育

为了使员工更加深刻认识到两法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把安全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组织各种形式学习法律法规,张贴安全宣传画、标语,使全体员工能够认识到现在国家和公司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使大家认识到,现在的安全生产,已经提升到法律的高度,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就是违法行为,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4)开展各种安全活动

通过“安全生产月”、“安全警示月”等活动中开展知识竞赛、技能竞赛、漫画比赛等活动,通过个人赛、班组团体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员工的应急技能和团体合作意识,增强了教育培训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员工的学习进取心,使员工技能有了进一步提高。

3. 抓实应急技能培训

(1)积极开展集中培训

遵循“干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了《员工培训管理流程》。抓好“培训计划-专业授课-集中考试-效果分析-绩效激励-弱项强化”等六个主要环节,建立了专业试题库,每期培训后总结分析培训效果,并将考试成绩与薪酬挂钩,建立培训长效机制。

(2)及时开展集中讨论

在班站日常的安全生产活动中,及时对以往的事故案例开展专题讨论,针对突出的安全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撰写心得,总结经验教训,让每个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到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使认识得到提高,缺点得到纠正。

4. 扎实开展应急演练活动

结合培训计划有针对性编制应急演练运行大表,利用应急演练检验培训效果,同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扎实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并认真总结。做到应急预案项目全覆盖,参与人员全覆盖。努力做好三个转变,即转变应急演练方式,由演向练转变;转移应急演练重心,由站向井口转变;转变应急演练模式,将应急演练由定时、定点、定场景的演练模式向不做脚本的随机性的演练模式进行转变。

5. 开展安全预警检查活动

结合生产实际定期组织单井、管道、HSE等专项安全预警检查活动,及时主动发现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同时积极开展隐患治理活动,将事故隐患将及时消除。

(1)管道安全专项检查。定期开展管线进行管道隐患排查,加大管道经过牧场、村民居住区、人群密集区的监控,对管道标志桩、警示桩、水工保护等设施补充完善,降低风险。

(2)单井安全隐患检查。定期组织员工对采油、采气树、井口阀门、管件等项目开展检查,每季度对高产井井口弯头及进站弯头跟踪测量,进行数据综合对比,对超出腐蚀余量的弯头组织更换。

(3)开展安全隐患治理。遵循“及时发现,有效控制,迅速治理”的原则,对存在可能导致人身伤亡、环境污染、财产损失、危害健康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设备设施、生产系统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认真分析、排查,运用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类,并及时对存在的隐患进行消减。

6.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

按照《油气田应急物资库配备标准》,及时对应急器材进行补充,完善《应急库管理要求》、《应急物资台帐》、《应急物资使用台帐》,建立两级检查、维护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应急物资的良好性能,为应急抢险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7. 加强应急管理取得的成效

(1)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得以增强,自救互救等应对能力提升,预防事故的能力及对事故的警惕性得以增强,员工队伍实战能力得以提升。

(2)通过应急管理的不断完善,应急机制日趋成熟,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得以提高。

(3)区级、班站级相互间快速组织、协调作战、应急救援、实战能力、联动能力和协同能力得以提高。

四、结论

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式和压力,应急管理建设还和现实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以岗位员工的安全意识为基准点,不断更新、完善应急体系,使应急组织、管理职责、应急预案与实际生产结合更加紧密,增强员工的应急抢险能力,消弱环保事故的发生和产生的危害。

摘要: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推进,管线老化、腐蚀引起的泄露、断裂出现几率不断增大,容易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事件,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有效的应急处置能防止事故的扩大和次生事故的发生,所以在新两法颁布和社会对环保的高度重视的状态下,抓好基层单位的应急管理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油田开发,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1]吴庆益.英国燃气的安全管理和措施[J].上海煤气,2009,(4):35-38.

基层医院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体会 篇11

资料与方法

2007年9月~2008年9月,CSEA麻醉患者1126例,其中剖宫产术和妇科手术858例,下肢手术122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38例,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与阑尾切除术108例。年龄11~88岁。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常规监测CEA、SPO2、HR、R等参数,按常规穿刺,采用针内针技术,腰麻用药为0.75%布比卡因1~1.5ml,根据身高、年龄、体质决定注药速度,一般15~20秒,翻身平卧后测麻醉平面,一般T6~T8,平面不够者调节手术床高低或硬膜外追加药物。

结 果

硬膜外穿刺顺利,腰穿无脑脊液,在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手术者占2.5%;腰麻后,硬膜外导管不能置入者,单纯腰麻完成手术者占0.45%;没有全脊麻发生,高平面(指平面在T4以上者)30例,对症处理后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发生硬膜外导管置入到蛛网膜下腔的病例。

并发症:低血压在剖宫产手术中发生较多,正确处理均好转;无头痛发生,与文献报道相同。仅有6例穿破硬脊膜致头痛,经对症处理后1~2周好转,无长期并发症;神经并发症,穿刺中发生异感者约5%左右,发生短暂神经症状仅占2%,发生马尾综合征2例,其中1例属于无痛分娩(罗哌卡因)后改剖宫产,用2%利多卡因15ml引起一侧肌无力、疼痛、麻木,1个月好转,2个月痊愈,最后确定利多卡因毒性所致。

讨 论

CSEA临床实践中,可能遭遇硬膜外穿刺顺利而腰穿无脑脊液;鞘内注药后,发现硬膜外置管困难或出血;腰麻过效,硬膜外麻醉无效;腰穿刺引起的神经刺激症状高;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比预计阻滞平面广。所以要严格规范操作,摆好体位,动作轻柔,缓慢置入,有神经刺激症状则迅速退出,并向硬膜外腔注入5~10mg地塞米松,可以减少术后神经并发症。进管不宜过深,选择柔软的导管。如腰麻硬膜外麻醉不顺利,要根据病情及时评估,避免反复穿刺引起神经损伤。要警惕平面异常广泛和全脊麻发生。腰麻后,如果向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可引起腰麻平面进一步扩散,认为可能是局麻药经腰麻针穿刺硬脊膜后留下的孔隙渗入到蛛网膜下腔,或注入局麻药后硬膜外腔容积增加,使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容积相对减少,局麻药在脑脊液的扩散作用增加所致。所以腰麻成功后平面欠缺时,应小剂量硬膜外注药,每次2ml测试平面,一般如导管在硬膜外腔,平面最高升高两节段,不致引起血压明显波动。若导管在蛛网膜下腔,也不足以引起全脊髓麻醉。

CSEA引起的神经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局麻药神经毒性,现在研究表明:①所有局麻药都有一定神经毒性,其顺序为利多卡因>丙胺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甲哌卡因;②局麻药的安全性是相对的;③局麻药的毒性与浓度、剂量及暴露时间的关系呈正相关;④局麻药中加入葡萄糖、血管收缩药能增加局麻药对神经组织的毒性。我们曾遇到1例无痛分娩用罗哌卡因改做剖宫产术,用2%利多卡因15ml后引起马尾综合征长达2个月的病例。为确保麻醉安全,进行CSEA时掌握以下原则:①严格无菌操作规则,用过滤器抽取局麻药;②尽量用低浓度局麻药;③尽量避免应用利多卡因,应用时浓度>2.5%,剂量>60mg;④禁用血管收缩药和高渗葡萄糖配制;⑤若脊麻失败,避免多次穿刺;⑥加强监测和对平面的调控。

CSEA引起的神经并发症,如马尾综合征、短暂神经症状,主要是穿刺损伤和局麻药毒性所致。短暂神经症状一般发生于腰麻后12~36小时,持续2天~1周,表现为钝痛和放射疼,以臀部为中心向下肢放射,并不遗留感觉和运动损害,若发生持续感觉异常应高度怀疑穿刺针损伤,一般经激素、神经营养药等治疗2~10天症状消失。

参考文献

1 秦建斌,牛爱清.腰硬联合阻滞腰麻针侧孔方向对腰麻注药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722-723.

基层临床应用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从2009年10月开始在某师医院实施单纯性腹股沟疝临床路径。现以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该院收治的患者为临床路径组,选取同时期另一师医院收治的单纯性腹股沟疝的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日期均以入院日期进行分类。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24例,其中3例因单位训练中途退出外,实际应用21例,对照组26例。

1.2 方法

(1)医护版临床路径:住院诊疗按时间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3个阶段。对32例单纯性腹股沟疝患者的住院天数为12天。可以将临床诊疗项目分为两种,一种是医嘱类,一类是非医嘱类,其中,医嘱类服务项目是指根据帕雷托原理运用排图法判断列入临床路径的项目,并且由临床医护专家进行论证,拟定医护版医嘱类临床路径表。非医嘱类临床诊疗项目的内容是由科室临床医护专家共同讨论后确定。(2)患者版临床路径是指在已经制定的医护版临床路径的基础上再制定的。患者版临床路径表以简要、通俗、温馨的语言对以下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医院、科室情况,单纯性腹股沟疝的基本知识、整个诊疗过程已经在治疗过程以及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1.3 评价指标

(1)平均住院天数:自住院第1天始至出院日止;(2)平均住院总费用:住院期间所有医疗费用(因师医院对现役军人实施免费医疗,参考当地卫生局指定的手术、药品、检查等费用);(3)均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带调查表”和“医护满意度调查表”。按利克特评分法将每项指标均分为5个等级,给予相应的记分(很不满意:1分;不满意:2分;一般满意:3分;满意:4分;很满意:5分)。得分≥80分为满意,得分<80分为不满意。综合满意度=3项指标平均分值≥3分的病人数÷调查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和Excel 2007统计软件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差异的显著性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平均住院天数、总费用、满意度变化比较

实施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为(9.25±3.64)天,对照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5.56士7.27)天,两组对比,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的住院天数显著降低,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总费用(5126±333.51)元,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总费用为(6342±647.37)元,两组对比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的平均住院总费用显著降低,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路径组患者的满意率92.56%较对照组72.31%提高了20.25%,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医护人员满意率95.68%较对照组74.36%提高了21.32%,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情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实施临床路径的现实意义

临床路径对于流程管理进行了标准化,有助于服务品质的控制及其服务品质的改进。临床路径由于标准统一,因此,所有的检查都是有据可循的,其结果的改进也可量化,对于各个医疗单位和医护人员的医疗质量的评价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本研究将临床路径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师医院常见病,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了诊疗护理过程中的医疗缺陷发生率,显著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有效的节约了军队卫生资源,有助于患者的提高了满意度,另外还有利于医院的医疗及护理水平的提高,实现了病种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诊疗、护理水平的提高。

3.2 实施临床路径对单纯性腹股沟疝质量的影响

3.2.1 降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

评价医疗水平的综合性的硬性的指标之一是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天数一方面能反应医院医疗机器护理的水平,另外一方面还能反应将医院的经营管理的水平也充分的反应出来。本组研究调查显示,应用临床路径后界定了标准住院日,缩短了无价值的住院日使得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的缩短了,另外也使得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也降低了,节约了医疗成本,另外还使得医院的床位的周转率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另外,加上在临床路径中将询证医学的理念充分的运用了,并且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原则,因此,在临床路径保证了诊疗措施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及其整体性。因此,临床路径不仅是提高了医疗及其护理的质量,另外还使得医疗品质得到了改善,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9~10]。

3.2.2 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通过在入院时将患者版临床路径发给患者,帮助其了解病人的医疗护理、康复过程和预期的结果,使他们主动参与医疗工作,促进了医患交流,同时对基层医疗单位起到了一定监督作用,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病人满意度是评价医院医疗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效果的一项反馈性指标。本研究表明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满意度为92.56%,较对照组增加了20.25%。医护人员满意率95.68%,较对照组提高了21.32%。通过召开伤病员座谈会、部队官兵座谈会和季度双向讲评会,我们了解到基层官兵对临床路径给予了高度评价,因此临床路径对于增进医患交流,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具有重要作用。

3.2.3 提高了卫生员的综合护理能力

临床路径是一个系统的、职能明确的、有预测结果的、可以进行纵向或横向单病种护理质量比较和界定护理水平的护理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可以使卫生员获得持续质量改进能力、科学工作程序的能力、全程护理管理的能力,可以避免卫生员因经验不足所造成的护理低效性和医疗风险发生率。

3.2.4 提升了总体诊疗水平

临床路径由于采取的是一种预先制定诊疗日常计划表的措施,因此,可以对新上岗的医生进行训练,使他们能够在在短期内掌握规范的诊疗常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业务能力所造成处置失当情况的发生,对于医疗事故的发生起到了预防的作用。

3.3 基层更适合推广实施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优化的医护工作流程,更适宜在基层部队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一是基层部队收治的多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单病种,可完全按照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进行治疗。二是基层部队官兵的年龄结构和身体状况决定疾病的诊断和病情变化预见性更为准确,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成功率高。三是患者病种和发病人数相对比较集中,能在短时间内积累数据和经验,更好的进行效果评价及其量化改进。

摘要:目的:探讨了军队基层医院临床路径的建立及其应用效果。方法:以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某师医院收治的患者为临床路径组,选取同时期另一师医院收治的单纯性腹股沟疝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的住院天数、平均住院总费用以及满意度。结果:临床路径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天数、平均住院总费用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路径组患者的满意率(92.56%)较对照组(72.31%)提高了20.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满意率(95.68%)较对照组(74.36%)提高了21.3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了诊疗护理过程中的医疗缺陷发生率,显著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住院费用,提升了患者和医护人员满意度。

关键词:军队,基层医院,临床路径,评价

参考文献

[1]尚进,任家顺,周峰,等.脑血管病介人治疗临床路径的建立及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12):815~816

[2]张万峰,王贵平,曲嘉林,等.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泌尿外科临床教学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2):340~341

[3]席林青,席家宁,李甲辰,等.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2011;6(6):747~749

[4]李娅,邵小娟,李清,等.临床路径的应用评价[J].重庆医学,2011;40(12):1238~1242

[5]张春元.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腹主动脉瘤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9):32

[6]邓玉宏,王忠,马利,等.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及其应用现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9):1756~1759

[7]孙晓红,肖海娟,赵书臣,等.床路径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6):1095~1096

[8]李思睿,赵从林,项耀钧,等.军队大型综合医院手术科室实施临床路径SwOT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03):216~217

[9]张正国.高居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和方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513~515

上一篇:高校财政下一篇:阻燃性皮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