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指导课堂笔记(精选12篇)
有效指导课堂笔记 篇1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思考,让学生的英语意识得到激发,英语学习的效率也得到提升。其次,小组合作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协作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断的进行交流,也许会有意见上的分歧,这个时候就会考验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合作中,学会良好的与人相处与人交流的能力。小组合作同时也是加强学生之间团结的纽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思想碰撞的地方,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地方。因此,高中英语课堂中,引入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更能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二、高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议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了,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诸如组织效率低, 学习内容空洞,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小组合作的方式,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的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一)制定有效的学习内容
小组合作中的学习内容,如何能够让学生有效的学习, 这基于制定的内容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出具有趣味性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积极性,更能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将关于广告的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入“美特斯邦威”、“可口可乐”等紧跟时尚潮流的广告内容,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做能够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也能够让高中英语课堂的效率提升。教师可以经常在小组讨论的内容中引入当前的热门话题,不仅帮助学生的学习,还能让学生了解实事,认识社会,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落实小组合作实际
虽然有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将这种模式流于形式,只是表面上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际还是教师主导,并且,在小组合作时,常常会出现学生与学生不能够进行有效交流,自说自话,或者有的学生主导交流,有的学生则沉默寡言。为了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教师应该将小组合作的内容落到实处。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话题的讨论,在小组讨论时选出一个组长,确保组长能够收集到每个组员的问题和言论,最后让组长总结式的发言。同时教师要多注意以往在课堂上发言较少的学生,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关注这些学生,并且鼓励这些学生进行发言和讨论。此外教师应该注重小组合作的内容,多提倡小组学生之间用英文进行交流,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三)有效的引导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的模式,不止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模式,也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平台。教师要正确的看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有一部分教师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给学生充分的主动,还是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进行教学,还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过于宽松,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给学生以引导和纠正。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正确认识自身的引导者身份,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时的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同时学习到正确的知识。例如在《until school life》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你想象中的学校生活”为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例如“teachers,home- work”等词语作为引导提示,让学生有可以说的话,有正确的讨论方向。
(四)及时评估小组合作情况
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对小组总体的学习情况和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估和总结,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让组内成员分别评估,然后教师再通过抽查的方式评估。教师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时要以鼓励的肯定为主,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激励比打击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给学生解释的机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更加主动的进行英语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情况作评估,知道学生对教学的真正需求,改进自身教学之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与教师处在平等的相互交流状态。教师在评估过程中,发现小组合作的不足之处要及时进行优化,发现教学之中的问题要及时的改进。 同时教师对于小组学习合作和教学的反馈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模式,让学生匿名填写对教师不愿意说的话,做到真正的了解学生需要,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英语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所以教师要努力的提高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通过制定生动的学习内容,落实小组的真正合作,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及时的评估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情况,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到最好,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高中英语。
摘要: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新课改标准中也提出了对于小组合作模式教学的应用。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已经有很多教师开始尝试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本文简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提出了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指导
有效指导课堂笔记 篇2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调控技能指导
导引: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调控技能的变化与发展
一、新课程下课堂调控的新要求
(一)充分关注学生
(二)重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三)统筹利用环境资源
(四)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二、新课程下课堂调控的目的和意义
(一)调控教学行为
1、调控教学目标
2、调控教学内容
3、调控教学方法
4、调控教学过程
5、调控教师情绪
(二)调控学习行为
1、调控学习过程
2、激发学习动机
3、增强学习自信心
4、控制学生现场情绪
三、新课程下课堂调控技能变化
(一)从“教师中心”到“以人为本”——调控理念的变化
(二)从“一言堂”到“众言堂”——调控情境的变化
(三)从“教师控”到“学生控”——调控心态的变化
话题一
新课程下课堂调控技能概述
一、新课程下课堂调控的概念和特点
(一)、调控目标的双重性
(二)、调控地位的平等性
(三)、调控手段的多样性
(四)、调控过程的反复性
二、新课程下课堂调控技能的构成要素
(一)应变能力
(二)课堂观察能力
(三)情绪控制能力
(四)表达能力
三、新课程下课堂调控的原则
(一)面向全体原则
(二)因势利导原则
(三)积极调控原则
四、新课程下课堂调控的步骤
(一)课前控制阶段(备课调控——课前调控)
(二)课堂实施阶段(导入调控——课中调控——结束上课)
话题二
新课程下课堂调控技能的分类
一、从教学过程分类
二、从调控信息的物质媒介分类
三、从课堂调控方法的性质分类
四、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分类
五、从调控的效用分类
话题三
新课程下课堂调控的基本方法
一、教师行为调控
(一)非语言调控
(二)口头语言调控
二、教学媒介调控
(一)板书调控
(二)多媒体调控
三、课堂环境调控
(一)课堂物理环境
(二)人文环境
四、课堂组织调控
(一)教学设计调控
(二)课堂纪律调控
(三)课堂时间调控
(四)教学节奏调控
话题四
新课程下合作探究学习课堂调控技能
一、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二)探究学习的含义
二、合作学习的调控要求
(一)精心筛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二)要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四)教师要灵活参与,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
(五)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探究学习的调控
(一)探究活动中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泛化探究,课堂内探究的内容越多越好。
误区二:随意探究,所有探究问题皆由学生发现、选择、决定。误区三:追求探究之形,将探究教学形式化。误区四:注重个体能力养成,忽视群体共性发展。误区五:教师的角色不到位。
(二)教师的调控要适时、有效
(三)教师的调控是过程调控和组织参与
四、教师对合作探究学习的调控还表现在组织讨论上
(一)讨论题的选择
(二)讨论的步骤
(三)引导学生学会讨论
(四)注意讨论形式要多样
(五)探究教学讨论组织应注意的问题
话题五
新课程下综合实践活动课调控技能
一、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与特点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
4、生成性
5、自主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类型
(一)课题探究式
(二)社会考察式
(三)设计制作式
(四)社会参与式
(五)生活锻炼式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调控的难点
(一)校外活动安全难以保障
(二)班级规模大、人数多
(三)综合实践课课时难以落实
(四)综合实践活动空间比较封闭,活动方式难以多样化
(五)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调控的策略
(一)把安全放在首位,观测活动始终
(二)化大班为小班,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依据
(三)以活动技能做引导,维持学生的活动兴趣
(四)指导学生总结交流,促进学生进行调控反思
(五)综合实践课常态化实施策略
(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扩展策略
话题六
新课程下课堂突发事件的调控
一、课堂突发事件的含义和特点
(一)含义
(二)特点
二、课堂突发事件的类型
(一)外部干扰型
(二)教师失误型
(三)学习困扰型
(四)“课堂异动”型
三、课堂突发事件转移注意策略
(一)暂时悬挂(冷处理)法
(二)巧妙暗示法
四、课堂突发事件因势利导策略
(一)以变应变法
(二)借题发挥法
五、课堂突发事件拜托窘境策略
(一)巧给台阶法
(二)将“错”就“措”法
(三)爱心感化法
六、课堂突发事件制止策略
(一)实话实说法
(二)停顿休整法
话题七 新课程下课堂调控技能误区的案例分析
一、当前存在的调控不当的表现
(一)一味强调自主学习容易造成课堂失控
(二)强调课堂生成,轻视预设引导
(三)单纯追求激励性,忽略了评价的客观性
(四)迷信多媒体万能,淡化师生交往的调控作用
二、调控不当的成因
(一)调控的目的不明确
(二)教师调控能力整体素质不高
三、新课程下提升课堂调控能力的对策
(一)钻研课程内容是提升课堂调控能力的先行条件
(二)师生合作是提升课堂调控能力的基础
(三)转变调控理念是提升课堂调控能力的前提
话题八
新课程下课堂调控技能训练
一、新课导入的调控技能训练
(一)训练目标
(二)训练过程
(三)案例分析示例
(四)训练检测
二、组织教学的调控技能训练
(一)训练目标
(二)训练过程
(三)案例分析示例
(四)训练检测
三、结课调控技能训练
(一)训练目标
(二)训练过程
(三)案例分析示例
优化课堂提问指导有效阅读 篇3
一、优化提问方式,让提问指引方向。
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索,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手段。提问方式的优劣、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狠下功夫优化提问方式,让提问指引教学与思维方向,牵一发而动全身。
1、由点到面地问。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各不相同,集中力量解决其重点、难点、特点,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特点中的一点设问,然后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入的思索,由一点而全面地把握文本内涵。如教学《难忘的一课》一课:“为什么说这一课是难忘的?”这是一个重点性问题。针对实际情况,提出辅助性问题:“最难忘的课学的是什么?”这要求学生找出关键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让学生明白三次出现的具体情境,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感受作者的体会,升华情感提升。“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这句话是本文的关键,作者为什么如此激动、感慨,该如何读呢?这样由点及面,层层拓展,就不难理解那个重要性问题了。
2、由表及里地问。阅读教学要透过语言文字挖掘蕴含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跳下悬崖”一部分,作者写道:“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掉下深谷。”教学时抓住“冲锋”“纵身”两个词语提问:什么叫“冲锋”和“纵身”?从这两个词语看出五壮士此时怎么想的?表现出怎样的思想?这两个词表现出五壮士毫不犹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多提透过表象看出本质的问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3、由浅入深地问。课堂提问必须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可以这样提问:先问“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再问,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最后问,生活之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什么事物具有花生一样的品质?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讲一讲吗?这样按作者的思路循序深入,层层剥笋,化难为易,逐渐加深理解,自然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精选提问落点,让提问聚焦表达。
提问是激发学生阅读、思索、议论、练习的重要法宝。因此,提问时必须考虑在何处发问,落点在哪里?提问必须聚焦文本的表达秘妙,紧扣文本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和亮点等发问,使每个问题指向言语形式,问得实实在在,恰到好处。
1、细微处,问出以小见大。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细节是文章的血肉。课文的细枝末节不可忽视,问在细微处,问得深入,问出蕴含的思想、精华。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有这样一段话:“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教学时据此设问:耗费那么长的时间,付出那么大的艰辛,提炼出了0.1克镭,这样做值不值呢?她明明知道镭有辐射,她为什么还义无反顾、执著地投身于镭的实验中呢?这样叩问,一方面让学生在不断对话的过程中,触摸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生的意义何在?另一方面让学生真切感受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美好心灵,收获情感,升华认识。
2、矛盾处,问出池水波澜。有的课文有些内容看起来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笔的着力之处。若能在矛盾处巧妙发问,往往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探究其中奥妙。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这样的句子:“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据此可以设问:小女孩被“冻死了”,为什么嘴上还带着“微笑”?这“微笑”与“冻死”是多么不协调,但在小女孩身上却统一起来了。她“微笑”,准以为自己“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呢。作者不写小女孩随着死亡而来的痛苦,却写她的“微笑”。这样以乐衬哀的描写,实属点睛之笔,独具匠心,发人深思,是对黑暗社会无声的控诉,更能激发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与关切!
3、题目处,问出行文思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的题目则暗示了作者行文的思路。据此提出问题,或探寻前因后果,或由此及彼,可以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结构脉络。如教学《将相和》一课可以这样提问:什么叫“和”?“将相和”是什么意思?“将”与“相”因为什么“不和”?又因为什么“和好”了?你对“和”有怎样的看法?紧扣“和”字穷追不舍,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及里,既可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和”(将职位高)──“不和”(相职位高,将不服)──“和好”(将负荆请罪,将相一心卫国),又可引发学生进行有效思考,顺藤摸瓜地体会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的精神品质。这样设计让学生领悟到“和”不仅仅是人际和谐的圆融状态,更是处理一切事物的最佳法则。
4、写法上,问出表达秘妙。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涵,更要指点学生破译表达秘妙,学习表达技巧。因此,问题要问在文章的表达上,直指表达方法和技巧。这样问,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如教学《刷子李》一课,在引导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时,可以这样设问:作者冯骥才被誉为“女娲之手”,他在刻画“刷子李”这个人物时难道仅仅采用了衣着、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正面描写吗?面对一面茫然的学生,继续追问:文中难道仅仅只有“刷子李”一个人物吗?文中多次写到曹小三难道他是文章真正的主人公吗?作者通过写曹小三的心理起伏变化有什么作用呢?透过曹小三“半信半疑──崇拜──失望──佩服”的心理变化,烘托出“刷子李”技艺高超,非常厉害。这种写人的方法就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手法是显性的,侧面描写手法是隐性的,通过不断追问,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侧面描写了然于胸。
有效指导课堂笔记 篇4
1.教师对选题的有效指导
对于课堂活动的选题要有新意, 还必须结合实际, 这是实践分组活动的第一步, 要是最重要的一步, 教师对实践互动题目的确定, 就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笔者在选题时, 联系学生的生活、校园文化、以及教学内容中寻找合适的题目。 在课余时间, 笔者也会多和学生交流, 针对学生最关注的话题进行选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 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从最早的《诗经》到现代的诗词集, 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留下了千万佳句。但是, 不能随着新诗词的推广, 就冷落了传统诗词集。我国小学语文中, 学的多数诗集都是古诗, 通过实施“诗词鉴赏———我爱背诗词”这一活动, 有力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经过教师们的协商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最终将活动主题选择“诗词鉴赏———我爱背诗词。”众所周知, 从上幼儿园起, 我们就开始学习诗词, 到了小学5年纪, 我们已经会背很多诗词了, 甚至有一些学生从小就能背诵唐诗300首, 这一课题的确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诗词古文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让在这方面有天赋的同学可以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这一活动课题的确定, 既贴近实际生活, 又能和课堂内容很好的联系起来。这一课题的确定使得很多学生喜欢上诗词鉴赏, 培养了学生对于诗词鉴赏能力。
2.教师应如何组织活动
对于上文提到的“诗词鉴赏———我爱背诗词”活动, 笔者提出了几种比赛模式, 这些模式都是用用卡片出题, 首先分为4类题, 第一类是空诗词的前半部分, 有诗词的后半部分, 如:_____, 边听水无声。或者是空后半部分, 有前半部分如: 锄禾日当午, _____。第二类是给9个字, 从9个字中选出半句诗, 其中有几个字是干扰项, 例如:春、长、眠、安、晓、不、 河、觉、去。从这9个字中可以找出“春眠不觉晓”这半句诗。 第三类是通过对诗人和和诗词的主旨的描述, 让学生背出诗词的题目。例如:提示1诗人在游长安, 求取功名, 却失意东归;提示2诗人生活的年代正是唐朝安史之乱;提示3诗人是李白, 从白帝城出发。此题目为抢答题。第四类型是考查学生对诗词是否会写, 这个题需要教师考一些学生学过的诗词中的一些较为难写的字。例如:月落乌啼____ 满天, 江____ 渔火对愁眠。此题是要求同学去黑板上写, 谁也不能偷看别人的。
学生在对诗词进行学习时, 不能只会背诵, 尤其是课内学过的诗词, 必须还要会写, 掌握诗词的大意, 这些诗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都会讲到, 通过“诗词鉴赏———我爱背诗词”活动的开展, 可以巩固平时的学习成果, 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知道自己对于那篇诗词掌握还有不足。
3.教师应如何分组
教师根据活动的主题、内容等帮助学生科学划分活动小组。活动小组或者称之为研究小组的划分一般由教师完成, 以“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为原则, 小组之间在能力上基本相同, 明确每个学生在组内的任务, 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 避免个别组员出工不出力。在一些文献中, 一些研究者认为在活动中由学生自由分组, 但笔者在调查和访谈中看到学生主导的分组弊端太多。教师对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和性格了解比较全面, 能够根据学生的活动主题划分小组, 能够最大限度平衡每个小组的实力, 避免小组之间能力差距过大。所以活动小组最好由教师主导。在整个活动中, 教师需要全程进行关注, 可以是一个年级的几个班一起进行该活动, 这样几个班的语文老师可以一起出题。最后由教师对得分最高的小组进行奖励, 对于单个题目抢答答对最多的学生进行奖励。
4.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1)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学习
教师指导之所以出现问题, 原因在于教师对课程的理念、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教育观把握不准确。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的重要意义,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教师在指导中才有可能尽心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传统学科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不完全一致, 作为教师需要明确所应充当的角色, 发现自身的不足, 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特别是提高指导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参加各类培训、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等方法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指导方法。教师是否具备指导能力是指导有效性的前提。
(2) 优化教师自身知识结构
体验学习、参与学习和操作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用的学习方式, 教师仅仅具备单科学科知识不能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就应积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熟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基本模式。教师需要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 教师应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5.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活动开展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开展 “诗词鉴赏———我爱背诗词”活动, 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对诗词方面的学习兴趣, 在考试中, 学生经常会遇到第一、第三和第四类型的诗词题目, 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此外, 教师在活动中主要起指导作用, 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 让课堂更加精彩。
摘要:综合实践分组互动, 需要理论联系实践, 在进行选题时, 需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综合实践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为此, 本文从教师的选题、对活动的安排、对学生的评定、对活动进程的有效控制、对资料选择这五个方面进行有效指导, 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 让课堂活动更加精彩, 让学生们更爱学习。
关键词:有效指导,分组互动,指导,教育
参考文献
[1]黄书光.回归命脉:重审陈鹤琴的“活教育”目的论[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12)
[2]万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指导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 2011 (06)
[3]卢妮娜.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及其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6)
有效指导课堂笔记 篇5
一、有效课堂的基本理念
有效课堂,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
有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效课堂要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的发展达到最大化,做到优质、高效、低负、低成本。有效课堂的生命是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共同生长。有效课堂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与技能,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手段是互动——包括师生、生生互动;通过互动明确目的,发挥主动;通过互动进行交流,共享经验;通过互动进行研究,深化思维。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课堂的发展动力是教师的不断反思与创新——教师要具有主体意识,富有创新精神,进行反思探究,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二、有效课堂的基本标准
1.教学设计精当。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2.授课精炼有效。要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
3.主体作用彰显。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转换为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中自主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
4.落实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
5.学习环境宽松。教师要努力使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要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90%以上的学生喜欢学科教师并对这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6.学习形式多样。教师要努力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技术、组织手段,让学生尽可能利用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感知
途径,在集体与个别学习中,在思辨、操作、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
7.学习评价包容。课堂教学评价要坚持发展性评价原则,以学生学习发展为本,为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学习评价的包容性,强调对学生学习状况、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的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
8.教学目标达成。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两基”落实,作业与练习当堂完成率100%,正确率90%以上;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成功喜悦的学生达95%以上。
三、有效课堂关注的问题
1.学习的参与度。包括学习活动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参与的广度指班级中积极投入学习活动(观察、思考、提出或回答问题,探究合作等)的学生数量。参与的深度指提出或回答问题有依据、有深度、有创意,活动、计划体现自主性,讨论、探究活动具有实效性。参与的自觉程度指学生参与目的明确、积极主动,在碰到困难障碍时,参与积极性的保持程度。
2.学习的效度。一是关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学习任务解决数量及质量。二是关注投入产出比。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在有效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
四、有效课堂的评价
1.有效课堂的评价原则。坚持发展性原则。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用发展观点评价教学过程。把评价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上来。
2.有效课堂的评价要素
(1)教学任务、目标
教学任务、目标具体、明确、科学,要有意义、有价值的,要合理、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度;要关注实现有效学习学生的数量及有效程度;教师重点讨论、讲解的问题符合学生需要的程度;要关注学生与教师提问、讨论、作业等活动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与价值追求。
(3)教学活动的氛围
有效课堂要有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每个学生都有安全、亲切、归属感。
(4)教学效能
有效课堂是使学生有所收获的学习活动,评价的重点是学习效能。具体有三
项指标,一是问题的解决程度;二是问题解决的投入产出比;三是学习的意愿激发程度。
(5)教学特色
有效课堂要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特点。
五、有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1.启动“构建有效课堂行动”。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启动“构建有效课堂行动”。三年内,学校的教学研究、质量管理及队伍建设等均围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效益、构建有效课堂这个重心来进行。各中小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通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形式进行有效课堂培训,内容包括有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基本标准、实施策略和典型案例等。县(市)、区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校要扎实推进“构建有效课堂行动”,做到计划周密、人人参与、重点突出、效果显著。各校要每学期组织一次“有效课堂创新成果展示”活动。
2.开展“构建有效课堂”的教研活动。市教育学院、三县(市)教师进修学校要把“构建有效课堂”做为今后的工作重点,定期开展培训、教研活动。通过校本研修、网络教研、联片教研、跟进教研等方式,采取建模打样、典型推动等手段全方位推进“构建有效课堂行动”的实施。
3.推进“五步式”集体备课模式。各中小学校要围绕“构建有效课堂”这一目标,积极推行以学科组或教研组为单位的分单元或教学周的“五步式”集体备课模式,其基本流程是:教师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专业引领——课案生成——个性设计。各校可根据实际灵活运用“五步式”集体备课模式。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独自钻研教材,善于发现、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构建有效课堂的最佳路径。教师不得以现成的教学辅导资料代替个人研究,不得将一成不变的老教案搬进课堂,不得完全依赖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实施教学。教师授课后,要写好教学反思笔记。
4.开展“有效课堂新模式”的创建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开展“有效课堂新模式”的创建活动。各中小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有效课堂新模式的研究和岗位练兵活动。创建活动要瞄准一个目标——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贯穿一条主线——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三维并重;摒弃四个无效——无效提问、无效讲解、无效讨论、无效训练。每个教师每学期在学校至少上一节有效课堂的展示课。通过创建活动,使90%以上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教的灵活、学得轻松、当堂学会、当堂巩固”。
注重学法指导,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篇6
关键词:学法;指导;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47-1
一、悉心指导,指导学生会“听”
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这里的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精力充沛了,那他学起知识来也就精神百倍。所以,在教师上课前,要先环顾一下班级里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可对课前气氛做一下调节,使学生的大脑得到放松,有助于学生尽快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
其次,开始上课后,指导学生认真听讲,主要应注意听好每一节课开始时所讲的教学内容、重点和学习要求,注意听老师在讲解例题时关键部分的提示和概念体系的串联,注意听老师每节课的小结和某些拓展题目的提示等。课上,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应有目的地突出,讲课的语调应有所变化,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能使自己讲课的“弦”紧紧地把学生吸引住,既要让学生听清听懂,又要让学生不感到吃力,这就要求教师讲究上课的艺术。因此,越是有吸引力的课,学生越是喜欢,越是学得有劲。
然后,指导学生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数学笔记,及时把自己一节数学课的收获体会整理出来,有助于形成知识的网络。
最后,培养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习惯。作业前一定要仔细审题,结合老师的讲解进行解答,这样既保证作业的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二、扎实训练,训练学生能“读”
在数学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引导,使学生明白要读什么,该怎样读,这样学生才能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新拿到一本教材后,笔者一般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阅读:①读课题。数学的课题简明扼要,阐述了一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细细体会课题,能抓住主要内容。②读例题。例题教学是一节课的中心,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例题,初步领会解题方法。③读插图。国标本教材的插图提供了许多题目中的信息。只有善于捕捉信息,才能理解题意。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插图,使学生更具体形象、更准确地理解题意。④读算式。算式看似比较简单,但它包含了较复杂的意义,教师应要求学生准确地读出算式,弄清算式的意义。⑤读图、读表。在教学统计图、统计表时,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组成部分都比较多,这就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学会读图、读表,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每一张图、每一张表的意思,为顺利完成题目的解答做好充分的准备。⑥读结语。教材的结语是对整个思考过程的判定和总结。要求学生读的时候需要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而非“囫囵吞枣”,以便准确地把握。
三、细心引导,引导学生多“说”
数学教学中,同样需要学生的有序表达,这样才利于思维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根据国标本教材的特点,可组织学生述说,并启发他们发表见解,有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注意随时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让尽量多的学生都能有“说”的机会,在“说”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说的结果,更应注重说的“质量、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加强。
数学课的教学,同样需要创设气氛数学课不能变成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而生厌,而要让学生乐学、勤学、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既动口又动手,并辅以其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四、善于鼓励,鼓励学生善“记”
记笔记有一定的技巧,如果掌握得好,对学习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做学习笔记,其次要指导学生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数学符号是数学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简洁美观,而且便于记忆和使用。再次要熟练掌握数学中用的书写格式。另外,作图相当重要。提取题中的信息,根据提供的信息作图,解题时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便于解题。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或线段图,就会很容易地找到条件与问题的对应关系了。
学生对画图有了兴趣,并初步掌握了画图的方法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画图策略,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画图策略,并产生迁移,遇到同类题目也能运用这样的画图方法来解决,甚至遇到一些未碰到过的题型,学生也能灵活运用合理的画图策略,经过自己的画图、分析数量间关系,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提高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找到解答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重启发,启发学生勤“思”
要真正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注意提问艺术,要找准问题,精选问题,组织问题,问到切口,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教学中还要善于显现思维过程,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在教学中,应注意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勤思多想,注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
有效指导课堂笔记 篇7
目前, 我们设计的数学引导自主学习方案 (以下称导学案) , 很大程度上是题目的堆积, 特别缺少方法的引导和点拨, 尤其是引导自主学习部分, 只是单纯地写出:自学课本第几页至第几页, 然后完成自主活动一、二, 这样的引导方式, 对学生的自学起不到任何的指导作用, 这样的设计没有任何价值. 鉴于此种情况, 我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不断地摸索、尝试、总结, 我觉得, 我们可以把学生自学问题的思路、方法以点拨的形式设计出来, 而引导点拨的过程, 以小问题的形式设计, 这若干个小问题的设计要巧妙地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一个点上, 在旧知识的衬托下逐渐引出新知识, 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新知识, 然后教师再通过对关键点 (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技巧、关键) 的点拨, 使学生达到对新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进而达到预习的目的. 因此, 我认为我们必须在自学小题目的设计上狠下工夫, 这应该也是我们备导学案的重心. 下面就通过实例来谈一谈自学指导的设计:
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第六章“一次函数”第一节“函数”课本问题:
情境问题一: 摩天轮旋转的时间与高度这一问题, 对于给定的时间t, 相应的高度h确定吗?
情境问题二:瓶子或罐头盒等圆柱形的物体, 常常如图摆放. 想一想:
(1) 随着层数的增加, 物体的总数和将如何变化?
(2) 请填写下表:
(3) 其中对于给定的每一个层数n , 物体总数y对应有几个值?
情境问题三:在平整的公路上, 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s米, 一般有经验公式s =v2/300, 其中v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 (单位:千米/时) .
1计算当v分别为50, 60, 100时, 相应的滑行距离s是多少?
2给定一个v值, 你能求出相应的s值吗?
我的自学指导设计:
自学活动一: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的点拨完成课本P177的情境问题.
1横坐标表示___, 纵坐标表示____.
2如图, 当横坐标t = 9分钟时, 纵坐标h = 45米, 请同学们根据这种方法填写表格.
3对于给定的时间t, 相应的高度h确定吗?___.
4在这个问题中, 你认为有几个变化的量?分别是什么?
自学活动二: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的点拨在课本上完成P178的“做一做1”.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 准确数出每个图中圆柱形物体的个数填入178页表格.
2对于给定的层数n, 相应的圆柱形物体总数y确定吗?
3其中对于给定的每一个层数n , 物体总数y对应有几个值?
4在这个问题中, 你认为有几个变化的量?分别是什么?
自学活动三: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的点拨在课本上完成P178的“做一做2”.
1在s =v2/300中, v表示___ , s表示 ____.
2 当 v = 50 时, s =____ ;当 v = 60 时, s =____ ;
当 v = 100 时, s = ____.
3给定一个v值, 你都能求出相应的s值吗?____.
4在这个问题中, 你认为有几个变化的量?分别是什么?
自学活动四: (把自学问题结合到一个点上)
1想一想在以上三个问题中的相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是:___.
2在上面的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中, 都有___变量, 给定其中某一个变量 (___) 的值, 相应地就确定了_____ (___) 的值
规律总结: 像以上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叫函数, 一般地, 在某个变化过程中, 有___个变量x和y, 如果给定___值, 相应地就确定了____值, 那么我们称____是的函数, 其中___是自变量, ____是因变量.
最后给出【方法点拨】:
判断函数关系的关键:1是否有两个变量;2一个x必须只能有一个y与它相对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 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在自学指导设计好的前提下, 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杜郎口老师的做法, 前一天下午自习课可以先教会小组长, 晚上由小组长组织预习, 解决疑难.
有效指导课堂笔记 篇8
关键词:交互语言观,雅思英语,有效性
随着社会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语言教学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结构语言观过渡到交际语言观再到交互语言观, 研究的重点也从教授语言形式、语法结构转到了培养语言功能、交际能力进而转为培养交互能力、动态能力和合作与交流能力。
目前, 国内外关于交互语言观的研究包含对交互语言观自身的研究和在其指导下的教学研究。运用交互语言观分析某一门课程成为众多学者的关注点, 成果尤为显著。关于课程有效性的研究也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 实现课堂有效性的最大化,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 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培养的途径策略成为一个百家争鸣的问题。本文将交互语言观和雅思英语课堂有效性相结合阐述提高雅思英语课堂有效性的措施。
一、国内合作办学项目下英语教学现状
当前国内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英语教学根据合作项目的合作国家、院校、特点不同有很大不同, 包含语言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从语言课程设置方面来看,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 在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 语言课程包含综合英语类和商务英语类。从教学内容来看, 侧重于英语技巧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商务方面的专业英语水平以及西方文化的渗透。在教学方法方面, 国内院校普遍以课堂教学为主, 辅之于讨论等。具体而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英语教学的手段不再单一, 而是引进像多媒体、网络课堂等手段, 加之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会提升教学效果;第二, 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包含听说法, 交际法等;第三, 引进国外先进的优质师资, 在学生未踏出国门的时候就能体会地道的语言、国外文化, 帮助学生融入到国际交流中去, 获取有效信息, 提升自己。
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分层次对英语课程进行了设置, 针对出国留学深造目标明确的学生设置了雅思英语类课程, 以巩固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雅思英语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雅思英语课程是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人才培养计划中语言课程的重头戏, 包含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教学,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在说英语国家合作院校学习专业课程的语言能力, 能够成为以英语作为交流和工作工具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雅思英语教学的开展取得了成绩, 但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 中外合作外学项目下学生层次不一, 采用整齐划一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各自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教学内容是拔苗助长, 而对于部分学生授课内容无法满足其需求。
第二, 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也不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
第三, 教学活动课后作业相对单一, 以学生练习写作为主。学生的课后作业虽然也涉及小组活动和自主学习, 但学生以话题为依据的写作仍然占主体地位。
三、提高雅思英语课程有效性的途径
根据目前雅思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提其有效性的具体措施将助学生打破语言交流的障碍, 为他们顺利进行国际交流和学习甚至完成他们的学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一, 根据我校学生入学水平层次不一的特点, 在坚持雅思英语写作课程授课内容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因材施教, 以适应学生特点, 满足学生个人需求, 帮助学生提升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第二, 《雅思英语写作》等英语写作类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相对抽象枯燥、涉及话题广、个性突出等特点, 学生学习难度大, 缺乏兴趣, 很难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写作的精华, 所以调整雅思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方法, 提供更多实用有效的教学互动技巧, 实现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鼓励学生保持对写作拥有持续的热情, 突出体现学生在课前、课堂及课后的主体性及学生主体的多元化, 提高雅思英语写作课堂的效率和有效性, 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第三, 改变学生课后作业单一的状态, 采用“情景学习+主动学习+直映作文”模式, 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项目和研究性学习项目, 并鼓励学生自己创设情境、根据最新发展形势分析某一话题, 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将教师主导型的课堂转为教师与学生参与, 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法, 全面推行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国外原汁原味的文章, 作为教师教学辅助材料和学生学习材料, 加深学生对写作语言和结构的理解, 同时在阐述过程中要触类旁通, 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实现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其作业之间的交互, 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拓展其国际化视野, 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此外, 在学生完成的文章中选取具有典型错误的文章, 作为学生认知语言错误、观点偏差等问题的素材, 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 警示学生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在学生之间实现交流和交互,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结语
本文以笔者所教授课程为出发点, 根据目前合作办学项目下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 剖析了雅思英语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提高雅思英语课程有效性的针对性解决途径和方法, 为今后雅思英语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阳.基于交互语言观的大学外语教学研究[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7 (4) :209-211.
[2]方宗祥, 葛谢飞, 汤美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探索[J].教育研究, 2009 (10) :175-176.
有效指导课堂笔记 篇9
一指导观察, 让学生会“看”
1. 看课题, 定目标
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时, 教师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看, 然后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说想知道什么是最小公倍数;怎样求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关系等。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趁势归纳出学习目标。
2. 看例题, 明思路
课本中的例题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例题, 明确解题思路, 找准解题关键, 确定解题方法。看例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读内容、找信息、划重点、想方法、算结果、查问题、悟结论,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3. 看演示, 悟结论
指导学生观察实物演示,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笔者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首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各一个让学生观察, 学生很快发现“等底等高”这个特点。接着再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两个容器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有的说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 有的说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笔者与生共同演示, 观察发现“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分组讨论后得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结论。观察, 使学生发现了事物表面与本质的区别和联系。
4. 看图物, 提问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 本人经常出示一些实物或挂图,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例如, 在教学“乘除法应用题”时, 有意在课前教室的3个窗台上各摆放5盆花, 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提出了如下数学问题:“有3个窗台, 每个窗台上放5盆花, 一共有多少盆花?”“有15盆花, 平均放在3个窗台上, 每个窗台上放几盆?”“有15盆花, 每个窗台上放5盆, 需要几个窗台……掌握了此法以后, 学生很快发现教室里的许多陈设都有一定的规律, 还可以提出许多数学问题。
二组织实践, 让学生会“做”
皮亚杰说过:“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 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学会做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关键。例如, 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 笔者采取了“导——扶——放”的教学策略, 先引导学生观察演示认识1/2, 建立1/2的直观表象。然后以“扶”为主,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3, 再写出1/3, 使学生获取1/3的表象, 最后以放为主, 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 折出一张纸的1/4、1/5、1/6……并且写出这些分数。最后让学生自由画出一条线段, 找出这条线段的1/10。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做, 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指导表述, 让学生会“说”
1. 用规范的语言表述概念
对学生语言上的缺陷不能有半点疏忽。例如, 在教学“质数”时, 个别学生将质数概念表述为“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质数”。这时本人及时组织学生针对这种说法展开讨论, 学生很快意识到错误所在, 正确表述为“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质数”。
2. 创设语言情境, 让学生表述
良好的语言情境是促使学生表述的催化剂,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做出正确表述。例如, 在教学“简单乘除应用题”后, 电脑出示活动的画面:4只小猴准备吃鲜桃, 每只小猴的面前放着5只鲜桃。有趣的画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表述的积极性, 从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
四巧设问题, 让学生会“想”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学生实际精心策划, 巧设问题, 降低学习难度, 让学生积极动脑、善想、会想。例如,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学生一时无从下手, 笔者趁势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能直接相加减吗?”“与前面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应先怎样做, 然后怎样做?”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茅塞顿开, “想”有了目标, “学”有了方向。
五联系实际, 让学生会“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当学生获取某一知识后,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 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后, 设计如下题目:通过测量算一算自己铅笔盒的体积;回家后量一量、算一算自己家中电视、电冰箱等电器的体积;量一量、算一算自己房间占有空间的大小;集体合作量一量、算一算教室占有空间的大小。这些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 通过练习, 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与理解。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有加强学法指导, 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高照]
摘要:数学教学中, 如何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有效的“学”, 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数学教学不仅要追求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 更要着眼于长远目标, 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有效指导课堂笔记 篇10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可审视今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不免发现朗读教学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匆匆过场、草案收场的现象。
一、预设目标,切忌“雾里看花”
在语文课程里,朗读作为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与各种语言的学习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般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不宜单方面孤立地确定朗读训练的目标,而应该在先把握好课文朗读训练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再与其他教学要求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制定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如语文五年级上册《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的其中一个目标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等重点句子,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伟人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这样的目标导向性更强,也更符合朗读这种阅读活动的特点。
二、留足时间,遵循“芝麻开花”
朗读的目标总体讲有三个要素:正确、流利、有感情。然而,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却发现教师对这三个层面的目标并不是一视同仁,普遍存在重“感情”朗读,轻“正确、流利”朗读的现象。事实上,学生只有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流利朗读”的目标;只有奠实了“正确、流利”这两步,“有感情”朗读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扎扎实实地落实“正确、流利”的目标,非常明确地提出每一次朗读训练的具体要求,如:“请同学们读一读,看谁能做到一字不错。”其次才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所以,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里,务必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特别是自由练读时,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那么,时间哪儿挤呢?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哨形式的、缺乏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三、有的放矢,切忌“百花齐放”
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读的方式也有七十二种。按音量大小划分,有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按速度快慢划分,有浏览、略读、精读等;按参与面划分,有个体读、小组读、齐读等;按思维运动划分,有自由读、带问题读、悟读等;按表现形式划分,有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此外还有老师的范读、带读、领读、引读等。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及适用范围。教师应有的放矢地根据实际做理性选择.如: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有齐读;当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时,宜用默读……总之,朗读的形式虽“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只要我们保持着一双能洞察一切的“慧眼”,理性的面对,必定能将读看地“明明白白”,用得“真真切切”。
四、丰厚过程,力求“锦上添花”
老师们,朗读绝不是一味的傻读,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记得方斐卿老师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中有这样值得深思、借鉴的话:“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读课文的理解,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表达规律,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我们提倡把朗读的过程变成对课文深入理解的过程,把朗读与其他基础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实践着:
1.要书声朗朗,更要“静思默想”。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思”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但是这里讲到的“思”不仅仅是思考问题,尤其包含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与文本文字相对应的画面。在教学实践中,我常要求学生达到这样的读书境界:口中读出感觉,心中读出情感,眼前读出画面。
2.要书声朗朗,更要“品味揣摩”。被选进现行教材的大部分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常有精确传神、恰到好处的神来之笔。朗读时,教师往往可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经典”词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涵咏品位其妙处,品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
的确,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抓住对一些词句的品读,就能为朗读指导打开一扇至美至情的窗,由此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有效指导课堂笔记 篇11
一、“以旧习新”的学习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数学知识是有严密的知识系统,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应的认知结构。 “以旧习新”的学习方法是数学学习活动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从而掌握新知。
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的教学片断。
3.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然后全班反思并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上述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分界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整合旧知,顺利掌握新知,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自主推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
二、有序性的学习方法
有序性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认知技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学习方法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的发展,运算的正确性及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的形成。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起有序教学的思想,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有序、操作有序、思考有序,让学生观察思考解答的全过程,说出分析操作的程序,并概括出解题步骤,把陈述性的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的知识。
例如,分数除以分数的教学,学生理解算理推导出分数除以分数的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后,再次要求学生观察解答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步骤:一抄、二改、三倒、四约、五乘。学生用这十字解题步骤来解题,计算的正确率明显提高,课堂实现了高效。
三、形成可逆联想的学习方法
联想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的。双向联想是可逆联想。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的灵活性与可逆联想有关,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内容的可逆性质,只重复形式单向的联系,会造成思维的呆板,学生如果形成可逆联想,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后,教师可提出课后思考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是7厘米,它的宽是多少厘米?”并让学生思考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宽的公式是什么?第二天的课堂上重点让学生看长方形的周长图,先理解第一种解法:“用周长减去2条长所得的差是2条宽的和,再用所得的差除以2就求出了宽。”接着理解第二种解法:“用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求出的是长加宽的和,再减去长就是宽。”并比较这两种解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从而得出公式:宽=长方形的周长÷2-长。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
数和形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可分割且联系在一起的。数形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降低思维坡度,开阔学生思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经常运用直观图像来分散难点,启发思维,并教给学生画图分析的能力。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38练一练:王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张长是32厘米、宽是15厘米的长方形彩纸,最多可以剪成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纸多少张?这道题的教学我采用如下步骤: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2.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先画一个长方形;3.引导学生分析每行可以剪几个?与长方形的长和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每行剪几个”等于长除以正方形的边长所得的商,列式为“32÷2=16(个)”;4.分析可以剪几行?与长方形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可以剪几行”等于宽除以边长所得的商,余数舍去。列式为“15÷2=7(行)……1(厘米)”;5.剪的总数怎么求?用每行的个数乘以行数。这道题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领会到图形在解决问题中的桥梁作用。
以上四种学习方法,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这四个方面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
(责编 金 铃)endprint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认为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四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以旧习新”的学习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数学知识是有严密的知识系统,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应的认知结构。 “以旧习新”的学习方法是数学学习活动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从而掌握新知。
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的教学片断。
3.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然后全班反思并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上述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分界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整合旧知,顺利掌握新知,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自主推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
二、有序性的学习方法
有序性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认知技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学习方法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的发展,运算的正确性及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的形成。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起有序教学的思想,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有序、操作有序、思考有序,让学生观察思考解答的全过程,说出分析操作的程序,并概括出解题步骤,把陈述性的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的知识。
例如,分数除以分数的教学,学生理解算理推导出分数除以分数的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后,再次要求学生观察解答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步骤:一抄、二改、三倒、四约、五乘。学生用这十字解题步骤来解题,计算的正确率明显提高,课堂实现了高效。
三、形成可逆联想的学习方法
联想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的。双向联想是可逆联想。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的灵活性与可逆联想有关,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内容的可逆性质,只重复形式单向的联系,会造成思维的呆板,学生如果形成可逆联想,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后,教师可提出课后思考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是7厘米,它的宽是多少厘米?”并让学生思考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宽的公式是什么?第二天的课堂上重点让学生看长方形的周长图,先理解第一种解法:“用周长减去2条长所得的差是2条宽的和,再用所得的差除以2就求出了宽。”接着理解第二种解法:“用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求出的是长加宽的和,再减去长就是宽。”并比较这两种解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从而得出公式:宽=长方形的周长÷2-长。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
数和形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可分割且联系在一起的。数形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降低思维坡度,开阔学生思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经常运用直观图像来分散难点,启发思维,并教给学生画图分析的能力。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38练一练:王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张长是32厘米、宽是15厘米的长方形彩纸,最多可以剪成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纸多少张?这道题的教学我采用如下步骤: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2.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先画一个长方形;3.引导学生分析每行可以剪几个?与长方形的长和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每行剪几个”等于长除以正方形的边长所得的商,列式为“32÷2=16(个)”;4.分析可以剪几行?与长方形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可以剪几行”等于宽除以边长所得的商,余数舍去。列式为“15÷2=7(行)……1(厘米)”;5.剪的总数怎么求?用每行的个数乘以行数。这道题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领会到图形在解决问题中的桥梁作用。
以上四种学习方法,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这四个方面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
(责编 金 铃)endprint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认为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四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以旧习新”的学习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数学知识是有严密的知识系统,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应的认知结构。 “以旧习新”的学习方法是数学学习活动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从而掌握新知。
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的教学片断。
3.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然后全班反思并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上述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分界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整合旧知,顺利掌握新知,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自主推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
二、有序性的学习方法
有序性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认知技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学习方法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的发展,运算的正确性及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的形成。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起有序教学的思想,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有序、操作有序、思考有序,让学生观察思考解答的全过程,说出分析操作的程序,并概括出解题步骤,把陈述性的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的知识。
例如,分数除以分数的教学,学生理解算理推导出分数除以分数的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后,再次要求学生观察解答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步骤:一抄、二改、三倒、四约、五乘。学生用这十字解题步骤来解题,计算的正确率明显提高,课堂实现了高效。
三、形成可逆联想的学习方法
联想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的。双向联想是可逆联想。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的灵活性与可逆联想有关,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内容的可逆性质,只重复形式单向的联系,会造成思维的呆板,学生如果形成可逆联想,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后,教师可提出课后思考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是7厘米,它的宽是多少厘米?”并让学生思考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宽的公式是什么?第二天的课堂上重点让学生看长方形的周长图,先理解第一种解法:“用周长减去2条长所得的差是2条宽的和,再用所得的差除以2就求出了宽。”接着理解第二种解法:“用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求出的是长加宽的和,再减去长就是宽。”并比较这两种解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从而得出公式:宽=长方形的周长÷2-长。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
数和形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可分割且联系在一起的。数形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降低思维坡度,开阔学生思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经常运用直观图像来分散难点,启发思维,并教给学生画图分析的能力。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38练一练:王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张长是32厘米、宽是15厘米的长方形彩纸,最多可以剪成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纸多少张?这道题的教学我采用如下步骤: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2.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先画一个长方形;3.引导学生分析每行可以剪几个?与长方形的长和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每行剪几个”等于长除以正方形的边长所得的商,列式为“32÷2=16(个)”;4.分析可以剪几行?与长方形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可以剪几行”等于宽除以边长所得的商,余数舍去。列式为“15÷2=7(行)……1(厘米)”;5.剪的总数怎么求?用每行的个数乘以行数。这道题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领会到图形在解决问题中的桥梁作用。
以上四种学习方法,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这四个方面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
有效指导课堂笔记 篇12
一、标准不明, 培训缺失
1.标准不明
标准指英语教育实习课堂教学指导教师的选拔标准。目前, 浙江省还没有出台一个明确的指导教师选拔标准。英语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派是由高校与中小学联系, 然后, 通常由中小学教务处选派, 并任意与实习生匹配。目前, 实习学校的选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的, 即挂牌和个人关系来维系与解决的。首先, 这种松散的组织关系给指导教师标准化带来很大的困难。第一, 中小学不愿意接受实习生, 使得高校无法提任何条件和要求;第二, 碍于情面, 当高校派过多实习生时, 实习学校选派指导教师随意性更加凸显。为了避免上述问题, 某些高校也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如浙江师范大学采取混合编队的形式, 能够某种程度上扩大指导教师选择范围, 增加高素质指导教师选择的几率, 但是这仍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指导教师是合格的。此时, 指导教师的选择只是基于教师的职称与平时教学表现, 即教师的教学能力, 并非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能力。也就是说, 实习学校在选择指导教师时是基于不完全的指导教师应该具有的素养要求, 即标准不明。
另外, 还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标准执行主体不明。目前的情况下, 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被完全地认为是职前培养的一个部分, 实习学校并不认为培养师范生是自己的责任。然而, 恰恰是实习学校在充当指导教师的选派任务, 而高校却没有有效地参与和决策。
2.培训缺失
浙江省于2010年由高培中心发起, 对高校学科教学论专业的部分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这是该省第一次进行此类培训。不难看出, 其范围还远远不够。教学论专业指导教师只是高校指导教师中一部分, 或者说是主要部分。尽管其范围不够广, 但是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然而, 作为课堂教学指导的主力军的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却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通过上面的描述, 我们可以知道合格的教师与合格指导教师不是一个概念, 他们要求的专业素养显然是不同的。一个合格的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是一个合格的指导教师的部分任职要求, 如成人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师指导的策略与技巧等都可能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所欠缺的。因此, 在被选拔教师满足基本的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后, 必须接受相应的担当指导教师方面的专业培训。
尽管指导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凸显, 然而指导教师培训的缺失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可概括为“三无”, 即无培训意识、无培训大纲、无培训材料。这些是阻碍有效课堂教学指导的主要困难。只有在选拔基础之上, 对指导教师进行相应培训与考核, 才能保证指导教师达到一定的素养要求, 进而为科学地、合理地开展课堂教学指导奠定基础。
二、指导过程不够科学、规范
1.标准不明
这里, 标准指, 在指导教师培养下, 实习生应该达到的教学专业素养指标, 尤其是实习生需要着重发展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高校应该提供一份严格的指标体系, 并在教学指导前使所有实习生及指导教师清楚细化教学实习工作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指导教师能够按照共同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指导与培养。另外, 特别强调在新课改的环境下, 基于课改新标准的教学素养指标的建立更加重要。然而, 目前类似的标准缺失或不明, 这必将影响教学指导的有效性。
2.过程不清
目前, 教学指导工作基本上按照这样一个模式在操作, 即观察、示教或试教、反馈与评价。这是一个笼统的操作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分别包括指导教师和实习生两个主体的过程。通常, 一是指导教师示教, 学生观察;二是学生试教, 教师观察, 然后指导教师反馈与评价。这两者均掩盖了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应该需要的共同的指导程序。那就是建立一个课前会晤与计划, 课上教学与观察, 课后反思与指导的三段模式, 用这个“新三段”取代“老三段”。第一, “老三段”导致传统师徒制的明显问题, 指导教师地位过高, 上课前不与实习生讲明自己此次授课的目标, 尤其是此次授课的教学指导目标及侧重点, 学生只能笼统观察, 自我体会学习。在此种情形下, 指导教师课后不与实习生就授课情况进行分析与交流, 学习过程不完整, 不利于提高与进步。第二, 学生试教前, 通常教师也没能够与实习生就试教目标与侧重点进行商讨与确定, 尤其是不能够以实习生教学知识与能力角度确立分步的、细化的培养目标, 由此导致课上观察无法细化与深入, 课后讨论流于形式。
3.技能缺失
教学指导的核心技能主要包括课堂观察技能与会谈反思技能。教学指导教师通常对课堂观察技能有所了解, 但对会谈反思技巧指导教师则知之甚少, 如和谐技巧 (rapporting) 、引导式提问技巧 (meditative questions) 、非判断性回应行为 (non-judgmental responds behaviors) 等技巧[1]。
4.指导过程、效果监督与评价缺失
目前, 在浙江省教育实习课堂教学指导监督与评价基本处于游离于整个教育实习之外的状态。部分高校对高校带队教师有一定的监督措施, 但监督的体系还不够完善;然而, 作为指导教师主力军的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却完全没有任何形式的监督与考核, 这非常不利于教学指导质量保证与提高。这里暂不对其缺失的条件进行分析, 其将在下文进行概括。
三、相关条件不足
上面概括了英语教育实习课堂教学指导存在的两方面问题。仅仅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不够的。如果认为锁定问题, 然后就可以根据问题制定一些直接的解决办法, 那是将问题简单化了。教育实习课堂教学指导是一个基于具体情境的实践问题, 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解决是十分困难的。为了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 对其产生条件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经研究, 认为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四个条件的缺少导致的。当然, 这些条件的满足, 也将影响甚至决定下面英语课堂教育实习课堂教学指导模式的实行及效果。
1.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匮乏
对国内英语教育实习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进行检索与研究发现, 具体如表1:
从此表的数据可以看出, 在近三十年中我国的专家和教师对教育实习有着持续的关注, 并且呈现逐年递进的趋势, 但是关于教育实习指导的研究却相对匮乏, 只占以“教育实习”为主题的研究的5.3%。而关于教育实习教学指导方面的则更少, 只有一篇, 仅占总数的0.6%。在我国, 目前尽管缺少教育实习中教学指导方面的专门研究, 但是对教育实习中的指导工作的研究却有一些相关的研究, 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关于指导教师选拔与培训方面的文章有5篇。指导教师选拔一般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职业道德和业务两方面的素质。赵路华认为指导教师培训应该从召开专门会议、举办专家讲座、举行交流活动和鼓励自我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2]。
关于教育实习整体指导工作的研究有10篇, 但无一对教育实习教学指导的具体过程、策略和技巧等进行论述。关于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的文章共有3篇, 全部为教育实习的宏观的指导策略, 并未涉及具体的教学指导的问题。关于教育实习指导过程与技巧方面没有相关的研究。关于教育实习指导监控与评价方面的文章有2篇, 其分别探讨了混合编队实习与分散实习模式的质量监控与评估, 并未专门涉及教学指导的监控与评价。由此可见, 国内关于教育实习的研究多, 而关于教育实习指导的少;关于宏观的教育实习研究的多, 而关于教学指导的微观的研究少;关于教育实习理论性的、经验性的研究多, 而实证性的研究匮乏。
从上面研究总结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关于教育实习课堂教学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匮乏, 导致没办法有效地为实践提供指导与借鉴。
2.中小学责任意识不强
教育实习不同于一般的教师教育类课程, 可以在高校内完成, 并且教授其他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一般均为高校教师;而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的必修课程却完全不同, 它必须在中小学完成, 并且指导教师主要为中小学教师。在目前的情形下, 教育实习作为一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 通常被认为是高校的责任;而现实是, 教育实习却主要在中小学由中小学教师来完成。由此可见, 如何转变中小学校的观念, 将教师教育作为一个连续体来考虑[3], 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实习课堂教学指导中的责任, 将是十分重要的。观念的转变不是易事, 但是可以通过培训, 相关政策引导, 提高指导教师待遇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增强中小学的责任意识。
3.相关配套政策、组织机构缺失
教育实习工作的更好开展需要一些省级或国家级的相关政策规范与扶持, 如明确中小学在教育实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尤其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 还可以与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等相挂钩等等, 要做到有政策或法度可循。另外, 工作的具体开展与执行必须要有相关的组织机构来引导与监控。这个组织至少要由高校、中小学的人员、地方教育局及省教育厅等部分成员构成。
4.投入不足
教育实习投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 高校指导教师普遍认为教育实习待遇过低。待遇问题给高校指导教师选派及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指导教师主力军的中小学指导教师, 目前在浙江省指导一名英语实习生进行两个月的教育实习的指导费为两百元。当课堂教学指导和班级管理由两名指导教师分担时, 每名指导教师只能获得100元。诚然, 指导费并非是做好教学指导工作的必要条件, 但相关辅助优惠条件却也没有配套。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何发挥中小学指导教师的能动性却是一个必要的课题。
在英语教育实习课堂教学指导中,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是阻碍有效课堂教学指导的主要因素。因此, 上述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必将极大地改善课堂教学指导的效果, 从而保障英语教育实习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丁一顾, 张德瑞.认知教练相关概念、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行政与评价学刊, 2006 (1) :23-25.
[2]赵路华.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及培训[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 (2) :159-160.
【有效指导课堂笔记】推荐阅读:
有效指导策略08-05
有效朗读指导策05-22
指导学生有效阅读06-05
朗读的有效指导06-27
有效指导深入阅读06-30
掌握有效教学理论 指导有效教学实践09-15
日记指导的有效策略10-17
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06-29
指导朗读的有效策略11-02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