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的有效性(共12篇)
作文指导的有效性 篇1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十分重要,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体现对语文综合知识的掌握能力,包括生字、词语、句型、布局和逻辑思维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作文指导教学。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作文指导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略尽绵力。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作文指导教学,有效性
作文指导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命好题目之后,进行一定的写作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之后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评测。这种作文指导教学模式比较传统落后,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改善或优化教学方法, 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小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一、小学生作文指导教学中的困境分析
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教学中, 主要面临两大方面困境:一方面是教师原因,在小学作文指导教学中,部分教师不够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对拼音、汉字和词语的掌握与运用,重点讲解语文教材内容,对于作文指导教学,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另外,不少小学语文教师的作文指导教学方法比较陈旧落后,无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写作时积极主动性不足,往往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进行写作。另一方面是学生原因, 对于小学生来说, 进行作文创作比较困难,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并且自身的认知能力有限,社会经历有限,在写作时往往缺乏写作素材,长此以往,就对写作产生恐惧心态,作文水平有限,容易丧失写作信心,不利于小学作文指导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小学生作文指导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1.引 导 学 生 进行 观 察
在小学作文指导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引导他们在具体生活中善于观察,发现写作素材。语文写作课堂中,面对作文题目,就有素材可用。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指导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观察了解,细致写作,作品才能够生动形象,真实性较高。在学生生活中,无处不是写作素材,包括山川河流、自然美景、生活趣事、社会新闻等,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大量课余时间流行观察身边的事情或景物, 让学生通过观察,积累大量写作素材。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我喜欢的动物》作文指导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或观察的动物进行仔细回忆或分析, 由于动物在学生生活中十分常见,像小鸟、公鸡、小狗和小猫等,学生可以充分运用在日常生活的观察、所积累的写作素材进行创作,从而提高小学作为指导教学的有效性。
2.阅读积累 写 作 素 材
在小学作文指导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的事件之外,还需要帮助学生积累阅读量,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合理运用这些素材。小学生的阅读面广,阅读水平高,其写作水平就能够得到相应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验阅读素材中的知识积累与语感,重视情感体验,除了要对语文课文进行阅读之外,还需要让学生阅读大量优秀的课外刊物,包括童话故事和文学报刊等,丰富自身的阅读积累。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阅读大量课外作品, 如《作文指导报》、《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 话》等 ,可以充分利 用学生的图书 馆和报刊 栏 ,在家中也可以阅读一些连环画, 体会里面的故事情节, 增加阅读积累,提升作文写作水平。
3.写 法 点 拨 引 导 写 作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教学时, 除引导观察与阅读积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之外,学生在写作时就有了写作素材,能够写出东西,打开写作之门,但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要想创作出一篇优秀的作品,还需要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这是作文创作的灵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合理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并且不少小学语文课文都是良好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研究,分析写作技巧,并且能够灵活应用。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我的校园》写作指导教学中, 在学生对校园有一定的观察和了解之后,在具体写作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部分校园建筑进行重点写作,不能没有重点,对所有景物或建筑进行描写,无法突出写作重点。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要重视作文指导教学,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多角度、全方位地改善和优化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 注重观察 生活 ,在实际生 活中发现 写作素材 ,增加阅读积累,掌握写作技巧,从而提高作文指导教学的有效性。
作文指导的有效性 篇2
郑春梅
【摘要】: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有力、有效的作文指导,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以后的写作中克服不足,发扬长处,不断提高水平。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总是强调对学生的作文必须要篇篇精批细改,总批、眉批一应俱全。而我认为,这样做只能事倍功半。
【作者单位】:山丹县南关学校
【关键词】:作文批改针对性 批改方式 语文教学 效果明显 作文能力
【正文快照】:
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有力、有效的作文指导,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以后的写作中克服不足,发扬长处,不断提高水平。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总是强调对学生的作文必须要篇篇精批细改,总批、眉批一应俱全。而我认为,这样做只能事倍功半。学生的作文本交到教师手中,教师要进行紧张的作文批改,前后所花时间大约一星期。以后,教师还要花费时间进行作文评讲等。这样做无论如何是从提高作文批改效果,还是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都收效甚微,因为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每天只在钻研作文。
那么,新课改下应该怎样才能在作文批改更有效地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一、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
精批细改固然有好处,而事实上教师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因为教师不是每天只在批改作文。而且,精批细改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虽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改,学生未必都愿意花大力气去看,还有的学生根本就看不懂教师的批改符号,结果只能是“望号兴叹”;也有的学生只关注教师给出的等级,并不关心批语和修改意见。因此,主张在批改作文时应有针对性地抓住其中主要问题进行点评,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有所“警醒”与收获。所谓抓主要问题就是要从大处着眼,抓住文章表现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以及立意角度、结构、语言等主要方面,使学生能辨明优劣,从而引起高度重视。当然抓主要问题,每次应当本着每篇作文侧重一点的原则,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采取多种方式批改
1、学生自改。学生自改的方法能将批改的权力最大限度的下放给学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批改的主人。让学生把习作展现出来,与同学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创新意识得到呵护、培养。学生写好作文后,要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首先,让学生对照题目,看自己写的内容是否切题。如不切题,找出原因,选择好切题的内容。这是关键,因为文不对题,下面的工作就没有做的必要了。其次,要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是否充实具体,如有不足,立即补充。再次,检查否有病句和错别字,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在学生自改中,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参与。但教师应从精批细改中的主体地位脱离出来,作为组织者和旁观者的角色在活动中多给学生指导,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
2、在自改的基础上互改学生自改作文后,要求学生当堂互改。互改是培养学生学会改作文的好办法。通过互相修改,学生们可以更多地发现别人习作中的新颖观点、优秀立意、好词佳段等,更可以通过自我比较,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高了学生自已批改习作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能力。当然,学生的自改和互改,事前应指导,事后要检查,否则不但徒劳无益,而且有害。
3、要求学生自改、互改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让学生自改、互改一定不能放任自流,批改前教师应提供标准,让学生批改有据可依,我们的标准是这样的:、字体和标点
(1)字体是否美观、端正、书面是否干净、整洁。
(2)错别字,要求将错別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在旁批处打上方框,重复的错别字不计。
(3)标点,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书名号的使用,错误的在原文中打上标记,在旁批处修改。
2、字数
字数是否达标,中年级字数应达300字以上,高年级高数应达400字以上。
3、内容
内容是否具体,感情是否真实,有没有分段,结构是否完整。
4、语言
(1)语言是否通顺,不疙疙瘩瘩,是否简练,不重复、不啰嗦。(2)用词是否准确,有没有用上适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引用等。
(3)病句,要将病句在原文下划橫线,在旁批中或原文中批改。
当然,在批改过程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求也有所不同,以免差生总达不到要求,产生惧怕心理。
三、注意问题
1、多鼓励,少批评。学生的习作,是逐步练习提高的,理应多看优点,多鼓励。哪怕有点滴进步,教师也应倍加爱护,分享喜悦。“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即说明了鼓励是一剂催人奋进的良药,以免扼杀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循序渐进,不求全责备。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一篇作文更不可能完美无缺。因此,每次作文都有一个侧重点,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提高。批改时,应针对侧重点加以褒扬。如要求写人物外貌,达到了这个要求,哪怕其他方面写得不好,也应给予极高的评价,带着宽容态度激励他,每步走好走稳。这样长期训练,必将有效。
3、多就少改。教师批改时,应尊重学生原意,理顺即可。避免“越俎代庖”,改得“鸡零狗碎”,学生却不解其意,出力不讨好。
4、评语亲切中肯。评语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感情交流的过程。中肯、诚挚的批评能提高其写作的热情。评语要晓之以理,也需动之以情。对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无论大至构思立意,谋篇布局,还是小到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乃至恰到好处地活用了课本中某一句子,都应给予热情、亲切的褒奖。对差生更应抱有希望,给予信任,加以鼓励。评语应给学生力量、信心和乐此不疲的兴趣。尖锐的批评若能有亲切的氛围,也能如春雨入土,催发新芽嫩苗。
5、顾及全篇,照顾局部。即抓住作文的主旨,高屋建瓴说出全篇主要的好处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也指出局部的好处和不足。只有这样,评价和指导,才能具体而切实。但因注意评语不要面面俱到,在全篇的背景上,只侧重某一二方面即可,使议论不失依据。如果不能对全篇作出恰当的评价,必然会削弱评语的作用。
6、因文而异,因人而异。自然千姿百态,社会丰富多彩。个性有差异,作文也各有特色。学生作文各呈其长,不拘一格,或刚或柔,或华或朴,或庄或谐,或长或短。水平也会参差不齐。批改时就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不同对象,应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尺度来写不同评语。学生不善敏锐感受生活,文章内容贫乏,就启发他观察和开拓写作源泉;学生知识面窄,就要求他多读书看报,通过多方面的积累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学生构思,表达基础差,则应降低要求,指导他写好一件事,写清一段话,打好作文基础。对较差学生,尤其要不拘一格,雪中送炭。这样,避免同一指挥棒下众口一声,千篇一律的弊病。另外,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还应采取不同的批改方式:水平较好的学生,教师一方面可以放手给学生自批和互批,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只提出宏观修改意见的方式略批,不必精批详批,相反,还要多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因为学生已经有能力按照教师的指导独立自主完成修改;而对于水平较差的学生,则要尽量细化,多面批,少略批——因为学生很可能还不能完全看懂老师的评语,相反,面批中教师可以尽量细致地教给学生具体的修改方法,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记录感受到批改的过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改进评价方式
作文批语耗费教师大量心力,有旁批,有总批。内容涉及大到篇章结构。小到词句标点,错别字也一个不漏,满纸通红。但事实上不是作用不大,就是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评价方式的改进可以较好的改变这种现状。我是这样做的:
1、设立“环保作文”奖。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书写正确工整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不论学生作文能力如何,这一要求都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所谓的奖励就是在书写工整,没有错别字的作文后画上一片漂亮的绿叶。一个互批小组(六人一组)中有三人获奖,就能评为环保小组。为了得到这片绿叶,学生对没把握的字认真查字典,互批互改时认真把关。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作业书写漂亮了,错别字大大减少了,尤其是获奖门槛降低,作文能力差的同学自信心大大提高。
2、评价以表扬激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同样,不断地肯定、不
断地挖掘学生作文的闪光点,也能催生出好作文。如一篇流畅生动的习作,我写:“自从你的文章登报后,作文越写越好了,看你的作文真是一种享受。你真是一个谦虚、勤奋的好孩子。„„”
3、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小学生受生活实际和阅读范围的限制,作文取材较窄,纯粹胡编乱造就会漏洞百出,所以学生作文选材多是围绕身边发生的事或亲身经历展开——“我手写我心”。因此,会有一些思想暴露在作文中。关键在于引导。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方法,又有了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一个大难题了。
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3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培养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引力,也是感知事物的动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针对学生对新颖、鲜明的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爱寻根究底的特点,我常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生活,激发和培养学生广泛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如,前段时间正值春季,常常狂风暴雨不期而至。那天,学生正在教室里学习,大雨顺着窗沿,顺着门缝肆虐着,学生深切感受到暴雨到来的恐惧。这期间,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即便维持也是事倍功半,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已集中到雨上。我索性让他们仔细观察这场大雨。大雨过后,给了他们一个半命题作文《一场 的大雨》。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又经过仔细观察,作文效果出奇的好。有的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写出他对大雨的惊奇;《一场令人恐惧的大雨》写出了大雨来临时她的害怕:“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紧跟着几声巨大的雷声。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雷声越来越响。同学们有的相互抱在一起,有的萎缩在一个角落里发抖,有的控制不住地大喊……”;《一场孕育生命的大雨》写出了他对雨的渴望和对雨的赞赏……仅仅是一场雨,却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反映出不同的心声,可见观察作用之大。
二、循循善诱,步步引导,教给观察的方法
1.确定合理的观察顺序
观察必须有一定的顺序,正确的观察顺序能把观察活动分成一定的步骤,使之有计划、有顺序地进行,能提高观察的效果。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两种观察顺序:一是方位顺序,有远近、上下、内外、前后、左右或整体到部分、部分到整体等;二是时间顺序。如,写《校园一角》,观察校园里的那棵大柏树,选择了两个观察点:一是从远处遥望,这时映入学生眼帘的首先是高大的柏树,观察的顺序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第二个观察点在树下,学生抬头仰望柏树,从下到上的观察是由被观察对象就在眼前而特别高大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观察时有些学生看到枝叶繁茂,想到“根深才能叶茂”的道理,于是就低头观察养育它的土地,想象它的根在地里是如何生长的。因此,教师在指导采用什么样的观察顺序时,须顾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观察顺序。
2.发挥比较在观察中的作用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就必须了解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异同,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如,学生写“学校的柏树高大”,究竟有多高,我引导学生将柏树与教学楼比高低。“柏树的年纪一定很大了”的判断,也是从比较中得出的。通过比较,抓住事物的特点,认识并分析事物的本质,表达观察的对象才能准确。
3.引导观察与联想相结合
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有想象力,只要我们正确诱导学生进行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感知的事物才有神。所以,在平時的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句子,启发他们的想象。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课件、音乐、电影片断等让学生感受其间,比如,听见隆隆的雷声就预知大雨快要来临;耳闻叽啾的鸟鸣犹如来到了森林;“啪啪啪”恐怖的声音环绕课堂,宇宙世界的外星人光临……学生想象的翅膀也会随之飞得很高、很远,然后在脑际里展现一幅幅无限宽广的图画。
三、处处留心,认真思考,养成观察的习惯
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他的观察能力才能随时得到锻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我十分注重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在他们掌握观察方法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大胆放手让学生到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中去观察,促使他们主动去追求知识。
在观察的时候,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带着问题去观察,多提几个“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将观察引向深入,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事物的现象探究事物的本质。如,学生在观察柏树的叶子,结论笼统不具体。我把“树叶到底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化为许多小问题:每片树叶是什么样的?满树的叶子是什么样的?无风时的叶子是什么样的?有风时的叶子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将学生的观察推向深入,使学生的写作有话可说。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它来鼓励学生随时把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记下来,哪怕是一段话或几句话也是好的。每天坚持让学生在所见所闻中选择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事物,用六要素的方法写下来。学生注意观察,留心周围的事物,写了如《春》《一场变化的雨》《学校一角》等观察日记。开展写观察日记后,不仅避免了过去习作中的假话、空话、套话过多的现象,并且练了笔头,积累了素材,陶冶了性情,活跃了身心,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生活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离不开学生细心的观察。而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的重视和耐心指导,在教学中进行扎实有效地训练,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篇4
第一、对症下药, 积极引导。曾经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出题目, 有的学生便抓耳挠腮, 一筹莫展;有的学生则胡编滥造, 所写的文章既经不起推敲, 也缺乏真情实感。面对学生的这一窘境, 我们及时地进行分析。大家一致认为, 学生缺乏生活积累, 是写作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内因。针对这种情况, 我改变了以往安排作文题目的盲目性, 写作文之前, 预先告诉学生, 叫同学们早作准备, 提前注意观察, 从观察中获得真实感受。课堂上, 我组织学生讨论, 对学生的感受适当地加以诱导, 让这些感受成为学生写作的感情基础。例如:动作描写的训练, 写作前告诉学生描写的对象是现任老师, 要求学生写出老师的个性, 绘出老师的风采, 让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某老师。由于学生在观察前锁定了目标, 蓄积了情感, 观察中讲究了方法, 又十分仔细, 观察后的动作描写就比较成功, 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有血有肉。如, 一个同学描写老师带病上课的动作, 文章既写出了老师带病上课的感人的细节, 又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激。
第二、扩大知识面, 丰富课余生活。当前中学生在作文中往往力不从心, 文思枯涩, 面对文题, 常常会无意可表, 无情可抒。追根究源, 造成中学生头脑“库存”短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学生语文知识贫乏, 视野又较为狭窄, 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其对千姿百态的自然界和绚丽多姿的社会生活的摄取和表现。怎样弥补这一缺陷呢?首先, 要让学生勤于阅读各类报纸、杂志, 如《扬子晚报》《作文与考试》《中学生数语外》等, 督促他们对其中的好词、佳句和妙段及时地摘抄下来, 细细品味, 及时背诵, 学习借鉴。当然, 社会上也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侵蚀着学生的心灵,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引导学生读好书, 坚持写日记, 写心得体会, 老师定期检查, 并在自习课上举办经验交流会, 进行背诵比赛、成语接龙等游戏。其次,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阅历。比如, 在兴化举办油菜花节期间, 我安排学生前去采风;在举国上下学习道德模范的热潮里, 我让学生去医院采访全国劳模、诚信标兵刘绍安……这样, 学生既扩大了知识面, 又调节了思维活动, 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三、老师坚持写“下水作文”。叶圣陶很赞成老师写“下水作文”, 他认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能写出好文章以为示范。只有老师亲自动笔, 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甘苦, 才能在布局谋篇、铺垫、渲染、过渡、照应以及词汇的调遣、语言的运用等方面活脱脱地给学生以启示和诱导。我给学生出过这样一个题目:收获那份爱。要求事件真实, 要有真挚的情感, 字数在600左右, 必须在40分钟内完成。这次作文训练的目的, 是让学生在平淡中追求高雅, 反映自由真实的生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我用了30分钟写成了一篇。一堂课下来, 班上80%的同学完成了。第二堂课上, 我说:“咱们互相交流一下文章怎么样?”同学们叫我先读, 我就读了我的文章《收获那份爱》。读着读着, 班上的女同学一个个抽泣起来, 个别男同学眼眶里也充满泪花。下水文章打动了同学们的心, 给同学们引了路。大家说, 以前总以为没啥写, 现在才明白, 不是没啥写, 而是不知道怎样写。
第四、重视表扬, 让学生尝到甜头。学生非常在乎老师对自己文章的评价。特别是后进生更是如此。这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基础不扎实, 学习成绩差。对此, 他们在心理上已经承受着来自家长、同学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加之平时与老师的表扬长期无缘, 就连老师的笑脸也难得见到。他们的内心“盼赞若渴”。对学生的作文, 我主张着重进行表扬。把开头、结尾乃至全文写得好的习作, 我拿来在全班朗读, 对特别好的作文, 我还把它们推荐到年级中, 让全年级的学生去欣赏;对于后进生的作文, 哪怕全篇只有一句写得好, 我也热情地予以肯定。这样就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受到表扬, 尝到了成功的甜头, 从而营造了一种先进更先进、后进学先进的良好的作文学习氛围, 极大地调动了各类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
学生张××, 原来最怕写作文, 语句不通, 经常离题, 一篇作文最多300字。自一次作文受到表扬后, 不但后来能按时交, 而且对写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逐步取得了好成绩。2011年在“给一线职工写安全信”活动中, 这位同学给泰隆集团职工所写的一封信, 被泰隆集团作为开展安全教育的教材, 所属各车间纷纷把信贴在专栏里进行展览, 有的职工热泪盈眶地把信中感人之处摘录下来。泰隆集团还以这位学生的信件为内容, 出了一期“工作简报”, 连同一封表扬信一并反馈到学校。这位学生写作的进步使我更加认识到表扬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尝到了“良药甜口利于病”的甜头。
第五、注意批语色彩。批语是教师批阅作文的主要方式, 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指导。因此也可以说, 批语是联系师生之间知识、感情的桥梁和纽带。因而, 批语如何写、怎样运用“语言色彩”尤为重要。恰当的批语, 学生会铭刻在心, 不但能使学生明白自己文章的优劣, 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中, 发扬优点, 改正缺点, 且能激发写作兴趣, 逐渐提高写作水平。
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发现这其中关键在于一个“情”字。我多次注意到, 如果教师能把满腔热情倾注到笔端, 就能达到此目的。
学生印×, 初一时作文总写不好, 且经常跑题。一次我在批语中写道:“×× (她的小名) , 很可惜又跑题了, 你能写好, 但要记住, 首先认真审好题, 然后再动笔写……”
这一声“小名”叫得她与我感情距离拉近了, 写作积极性也起来了, 经常主动来问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她现已进入经常受表扬之列。
再如, 一次我要求写议论文。辅导时, 我再三强调, 不能以“叙”代“议”。可有些学生仍是南辕北辙。我一看火冒三丈。我真想在批语中写上:“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高山滚桶, 不通不通”……用这简单粗暴的办法倒省劲, 然而它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因而我便耐下心来, 当我发现有位同学记叙水平还可以时, 便写道:“这篇记叙文写得颇有水平。记叙文的诸要素均得到较好的体现。遗憾之极, 要求写的是议论文。而你犯了咱们再三强调的写议论文的大忌:以“叙”代“议” (其中‘叙’, ‘议’, 让他填空) 。你说怎么办, 我相信你一定会有办法。”这位学生看后, 当即重写了一篇, 并高兴地对我说:“老师, 你看我写的行不行?不行, 我再写。”
的确, 平时作文中, 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此时就要求教师要注意保护、激发学生积极性, 仔细从字里行间找出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 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 巧妙地热情地帮助学生指点迷津。
第六、巧借电教, 放飞想象。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必备素质, 是作文的翅膀, 没有想象力的作文是没有灵气可言的, 而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 给他们提供放飞想象翅膀的空间。如可以把一些电视中的短篇故事录下来, 删去其中某些环节, 让学生发挥想象给予补充。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 能补充出与原故事发展的情节、结果完全不同的内容。还可以录制一些体育比赛、动物世界或其它节目中的镜头, 让学生根据画面配音, 当一回小小解说员。学生对这样的训练兴趣盎然, 写出来的解说词声情并茂。如一位同学给动物世界写了一段这样的配音:“这只鹿正悠闲地吃着青草, 它不时地抬起头, 用它圆圆的眼睛机警地向四处看着。它不知道, 危险正一步一步地走近了它, 一只凶猛的豹子已睁着阴险的眼睛慢慢靠近了它, 那只鹿或许已感到了危险的逼近, 它撒开四蹄试图逃避, 可是已经晚了, 豹子追了上来, 鹿在前面拼命狂奔, 快跑呀, 马上追上来了, 可惜的是, 鹿的奔跑速度最终敌不过豹子, 很快它被追上了。只一下子, 豹子就把鹿扑倒在地。可怜的鹿睁着绝望的眼睛, 豹子尖利的牙齿已咬断它的喉咙。”这段镜头给学生强烈的震撼, 学生仔细观察写出的这段解说词, 配画面非常合适。
作文指导的有效性 篇5
江苏省宿迁中学 陆永春
利用网络资源和电脑音像等多媒体工具进行语文作文教学的模式,人们常称之为网络作文教学。这种教学弥补了传统作文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为现代作文教学增加了大量“营养”,深受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喜爱。那么,网络为什么能为我们作文教学带来丰富的“营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找原因。
第一、全球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形成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网络作文教学“营养”来源的重要前提,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是网络作文教学营养来源的重要通道和基础。信息资源网络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对于教育也是如此。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在网络教育教学中的得到广泛运用,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将会带来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因此,我们要探索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建立让学生自主的、创造的学习环境,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机械灌输的痼疾,有效地运用网络这一互动媒体开发学生的潜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汲取网络作文教学中的“营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二、语文学科的特有性质需要网络作文教学模式来诠释和丰富。新语文大纲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那么我们就必须将作文训练置于语言交际的活动中,才不会扭曲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紧接着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实践活动,来拓宽学生的作文训练的内容、形式与渠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呢?网络作文教学应时而出,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进而许多教师开始探索网络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路子,希望能从这条路上获取更多“营养”。
第三、网络作文教学的系统开放性和环境多样性,有利于开动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从作文教学的环境来看,这种网络作文教学模式既有能吸纳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又有能体现教学观念变革的先进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具有教学信息的多样性,具有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具有教学系统开放的交互性,学生的观点与想法可以马上找到赞同或反对的声音,这些都激发了他们对话交流的渴望。作文教学得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帮助,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网络工具获取信息,学会如何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过滤、处理、分析和整理,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无形中也丰富了自身的“营养”。学生的作品能在网上发表,更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他们能感觉到从所未有的自信心的膨胀。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共同探讨。
一、立足情景创设,增强写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带有一定情感专注于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能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智能。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引擎的作用。没有兴趣就没有写作的欲望。学生受阅历、年龄的限制,总感觉没东西可写,没内容可写,如果再没有写作的兴趣,就会对作文感觉头痛,甚至厌恶。因此,学生始终要对学习活动保持着一种兴奋的状态,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网络资源创设合理而丰富的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变怕写为乐写,以写作为乐事。多媒体软件特有的生动的图、文、声、像一定会拨动众多学生的心弦,令学生融情于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写作能力。如教学一篇想象作文,内容是你对叶子有何感想?虽然学生平时了解到一些有关叶子的知识,可是并不详细。于是我在上课一开始便出示课件:展示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叶子,接着又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叶子艺术品,伴随着美妙的轻音乐,学生对叶子的兴致越来越高,这就让学生的心灵靠近了自然、靠近了叶子,为学生下面思考和感悟叶子做好铺垫。接着我又让学生在GOOGLE的图片搜索引擎里寻找自己喜欢的叶子图片,让学生在网络海洋中寻找自己的美和思想。其实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已经对叶子进行渐渐深入地思考了,而这一过程是在情景中进行的,学生的写作主动性也随之大大加强。当学生在网络中互聊对叶子的感想时,当学生下笔写下那些宝贵的感想时,他们那洋溢着微笑的表情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对写作充满兴趣了。
这里还需要提醒广大教师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网络来创设问题情境,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启发引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让学生 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不要让所有学生都按照教师的意图上好网络作文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弥补观察不足,丰富生活感受。
因为实践时间不足及学生自身的素质有限,许多学生平时观察生活往往是走马观花,粗浅浮躁,所以要他们说清看到的事物有哪些特点,往往不知从何说起。写作是对生活中的人或物或事的反映和加工,没有细致的观察,写作就不会具体、真实和深刻。网络作文教学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并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需要的资料,也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感受自己经历过但感受不深的画面,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进行再次细致观察,唤起其形象记忆的目的。如:在指导学生习作《我和鸟》的命题作文时,就安排学生上网搜寻有关鸟的资料,如鸟的图片、种类、习性、名言名句,范文等等内容。学生上网搜寻后对鸟的认识更加丰富和深刻,从而弥补了学生观察不足的缺陷,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感受,这对学生的写作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这里还需要提醒广大教师注意:在网络作文教学中必须把教师角色和网络作用合理地整合起来,把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引导学生习作结合起来。不能机械地让学生看屏幕、操作鼠标,频繁变换画面;或者教师机械地组织一两个学生代表介绍其所在组的资料搜集情况及心得体会,然后再对他们表扬赞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顾及全体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落实作文评改,扩大合作交流。
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这已经是作家们的共识。然而很多学生对文章修改往往不够重视,所以网络作文教学同样不能忽视或淡化文章修改环节。传统意义的作文评改一直都是一个高耗低效的工作,其实质是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阻碍了合作交流渠道的畅通。要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落实网络作文评改活动,扩大网络合作交流。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辅助作文评改。每次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可以随机抽取学生的作文,投影出来让全体学生浏览,学生就各篇文章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评改意见,教师再适时地对各种意见进行点评。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网页、邮箱 或博客等方式辅助作文评改。每次作文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习作传到班级的网页或博客上,然后让大家在其上发帖点评。学生可以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作文提出自己的评改意见,这些意见可以是就全篇的,也可以是就某一段、某一句话的。另外,教师、家长,网友们也可以参与作文评改活动,这对学生习作也是很有好处的。坚持这样做我相信一定会达到培养学生修改文章能力的目的。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修改,才能把文章写好。学生在修改过程中能够发现文章中的优点和缺点,便于在以后的习作中扬长去短,集思广议,切实提高修改水平和写作水平。这种教学也使作文评改具有实效性。网络作文教学只要求学生在原文上进行些简单的操作,再综合老师、同学、家长、网友等各方面的意见,直至修改到满意为止,这样做既减轻学生负担,也增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让作文修改不再是为了应付老师,最终表现出明显的实效性。
这里还需要提醒广大教师注意:
1、网络作文教学不能舍本逐末,不要过多地注重媒体工具的使用和网络信息的浏览而忽视了学生的练笔。其实,对作文的交流与评价都是为写作本身服务的,习作才是网络作文教学的根本,只有这样做才能体现出网络的辅助作用和意义,而决不能把写作课变成教师不停地点鼠标的演示课或电子阅览课。
2、决不能把网络作文教学又带回到“满堂灌”的时代,教师各种形式的说讲包办了课堂,看似流畅,其实低效,甚至淡化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3、不要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通过网络进行现场的修改、指导,要知道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愿意在写作的时候被教师点评,因为那样会打乱他们的思路,甚至使学生失去写作的自信。
四、增设交流平台,鼓励发表作品。
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指导 篇6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只有有欲望才能愿意去干,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乐意去干,激起学生的兴趣,才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会主动地学习。其次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范读激趣
教师以清新、流利、包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读的欲望。同时,他们也会在范读中学会欣赏,品位和鉴赏。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
1.范读全文。
2.范读重点段落。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
4.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同学范读,但次数不易过多,读前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老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二)插图激趣
小学语文书中,有许多都配有色彩鲜明的插图。在学习时将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课文,自然会引起其注意力和兴趣。与此同时,让学生是这给图片配音,让他们入情入境地去欣赏、品味体验,从而激起朗读的兴趣学会感情朗读。
(三)语言激趣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有着不可想象的作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讲求语言艺术,不吝惜表扬,多给学生些激励性的话语。孩子在表扬中得到了肯定,看到了希望,更感受到了教师的爱。以后在朗读方面一定会更加努力。
二、突出重点
每篇课文总有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和教材所渴求掌握的重点,朗读教学也不例外。一方面,这些重难点对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它是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另一方面,学生在理解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巧妙指导。让学生充分感悟,轻松学会感情朗读。
1.设计填空指导朗读
一篇文章都有一根主线,那么抓住这根线就是抓住了课文的突破点,要善于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从而接受教育,学会感情朗读。
2.通过比较感情朗读
比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知课文思想,更好地进行读。
三、教给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重迁移,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些告诉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在朗读中我们可以:
1.评价中学方法
所谓评价是以一定的标准去衡量对象。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将他们的评价标准修正得趋于科学,规范,接近于“一定标准”再去评价。那也就是从一定高度上使学生掌握了方法。
2.现实中用方法
朗读最终是要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会巧妙地运用语言,也就是要懂得迁移,“从读到写的迁移,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懂得“举一反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前提是朗读,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便意味着教师的引导必须巧妙化,让学生在我们巧妙化的指导中读出兴趣,读出情感,读出真知。
四、加强训练
1.端正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质量检测的影响,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今天,加强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决不是绊脚石,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2.制定朗读计划。教师制定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时,要辅之朗读计划。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3.课外阅读博采众长。课内阅读要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博采众家之长。首先要激发兴趣,使学生有阅读的欲望,想阅读。二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随时能读到好书。三要教给方法,如浏览法、摘抄法、剪报法、批注法等等,促使学生养成动笔墨、动工具书、动脑子的良好习惯。同时,再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形式。
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7
很久以来,初中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教材没有明确的写作知识讲解和写作序列安排,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亦是一片空白。调查显示,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没有计划性,没有自己的教学系统。也就是说许多教师写作教学随意性强,教师写作教学缺乏系统性。如何进一步改革作文教学,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作文教学有效性,是指在作文教学中,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会表达、乐于表达;教师通过系列的方法指导有效训练学生实践、感悟、表达,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布鲁纳认为:教材的序列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熟悉程度。序列是指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所遇到的材料的程度,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知识体系。
2.于漪说: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
3.江苏语文教育家洪宗礼认为:写作教学要有序、善引、求活,作文教学应该循“序”渐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解决目前作文教学训练无序化、随意化、低效化的问题。
2.探索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高效作文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作文训练序列和高效的作文课训练模式。
3.力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对象
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索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高效作文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作文训练序列和高效的作文课训练模式。
研究的对象:选择辽宁省抚顺市不同层次的四所学校———15中、23中、41中和长春学校的师生作为研究的实验对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跟踪研究实验学校的教研活动及作文课堂教学,适当召开观摩研讨活动,通过观摩研讨不断修正、完善和创新作文教学模式和作文训练序列,使研究过程更科学、更合理。
2.经验交流法: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及时对课例、理论讲座进行分析。实验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提炼教学经验,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总结完善作文教学模式和训练序列
3.调查法:每学期定期调查实验学校教研活动及作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梳理分析。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召开课题会,制定研究方案,明确分工。
(二)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4年5月)
1. 课题培训、理论学习。
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提高各自的理论素养。了解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及作文教学现状,走进名师作文课堂,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确立子课题。
2. 明确作文训练目标,构建作文训练序列。
语文学科课题组成员依据新课程标准,初步构建了作文专项训练序列,实验学校进行了以“提高作文训练有效性”为主题的校本教研,开展了作文周序列训练活动,通过课例研究、经验交流,总结作文指导方法,将研究引向深入。
3. 结合校园活动构建“实践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
最近两个学期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我们的训练序列注重方法指导,但同学的作文与生活实践联系得还不是那么紧密,本学期我们把学生作文专项训练序列和学生活动序列相整合,构建了“实践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例如,今年的第一场雪,基地校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打雪仗,并让班主任录像,然后回到教室指导场面描写。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有了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之后,写作的方法变得可以触摸,作文训练事半功倍。引来源头活水,哪能不渠清如许,我们的作文训练正在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4. 构建阅读和写作双向促进序列。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对经典美文的学习,生成写作方法,学习教材经典文章的写法,模仿作文。我们依据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确立作文专项训练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背影》一课时,训练学生人物描写;在讲《安塞腰鼓》一课时训练学生进行场面描写;讲《藤野先生》一课时训练学生如何选材和剪裁;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经典中,既提升了文学鉴赏能力,又学习了写作技巧,生成了写作智慧,可谓双赢。
5. 加强三级教研,做到作文修改序列化,构建作文评改模式。
为了让有效作文教学研究走向深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更为立体的多维的方法,教研员带领一级中心组,进行课例引路、理论讲座,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学区片头学校带领本学区教师积极开展观摩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加强校际交流,提升教研品位。
东片学区构建了作文评改模式。作文评改的模式:专项批改,总结问题———范文引路,生成方法———例文共改,实践升级。
(1)专项批改,总结问题:教师每次的作文批改都是有所侧重的,侧重在作文训练专项上,及时批改总结学生在作文上存在的问题。
(2)范文引路,生成方法:引领学生通过对星级作文和精彩片段的鉴赏,生成写作方法。
(3)例文共改,实践升级:首先,修改内容专项化———分点突破。根据作文专项训练的内容确定修改内容,有所侧重地进行专项修改,由浅入深,目标集中,把每一个专项的写作方法学明白,会运用。如我们在作文专项训练中按“审题立意———选材剪裁———布局谋篇——锤炼语言———推陈出新”的序列进行训练,那么,作文修改就贯穿于每个环节中,而且是训练的重中之重;其次,修改过程序列化———循序渐进,因为作文训练分专项按序列逐层进行,因此作文修改也是如此,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而是一次仅修改一个专项,有重点,有梯度进行,不急于求成,而是稳扎稳打,逐步提高。先进行“审题立意”训练学会不跑题,确立中心,再进行“选材剪裁”学会选择典型事件,详略得当去写,然后进行“布局谋篇”使结构更为合理,并学会使用铺垫、呼应、悬念等技巧。再之后进行“锤炼语言”,语言做到不仅流畅,而且拥有自己的风格。最后,精益求精训练“推陈出新”,在以上各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写出不同于他人的优秀篇章;最后,修改结果成果化———将优秀作文集结成集,使学生获得手稿变铅字的成就感,从而大大激发学生改作文的热情。这种训练不仅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点燃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课题研究中,西片学区开展了题为如何提高作文讲评课的有效性的教研活动。创新了作文评改课教学模式,作文评改课具体设计为“多边互评———写法指导———修改升格”的思路。
6. 组织作文竞赛:
每学期组织一次区级作文竞赛,每年参加一次全国作文大赛,优秀作品向各类作文选或文学杂志上推荐,并通过学校校报刊登,在校内进行交流展示。
7. 对每一次活动情况都进行统计分析,做好追踪档案。
课题成员组及时交流分析,研究反思,并撰写论文或报告。
(四)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4年12月)
课题小组成员总结研究成果,整理师生材料,对二、三阶段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研究成果鉴定。为进一步广泛推广做好准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构建了作文训练序列,作文评改模式。
1. 七年级作文专项训练序列:(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2)细致刻画人物。(3)具体生动叙事。(4)以小见大。(5)选材与剪裁。(6)联想和想象。
2. 八年级作文专项训练序列:(1)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丰富思想。(2)用情境与细节,突出人物形象。(3)托物言志。(4)渲染和烘托。(5)运用设置线索、伏笔照应、悬念过渡等常见手法布局谋篇。
3. 九年级构建了作文基本要素训练序列,具体包括:(1)审题立意。(2)选材和剪裁(3)布局谋篇(4)锤炼语言。(5)推陈出新。
(二)构建作文评改模式
1. 专项批改,总结问题———范文引路,生成方法———例文共改,掌握方法。
2. 多边互评———写法指导———修改升格
(三)实验教师们编写了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
实验教师们编写了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得到全区师生认可并广泛采用。
校本教材———1.作文专项训练之审题立意。2.作文专项训练之选材与剪裁。3.作文专项训练之渲染与烘托。4.作文专项训练之场面描写。5.作文专项训练之细节描写。6.作文专项训练之情节波澜。7.作文专项训练之语言描写。
九、今后的研究设想
1.争取在作文指导序列的指引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给他们更广阔的更有创造性的习作空间,写出更多更优秀更有个性的习作。
2.争取将我们的作文训练序列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相整合,使作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总之,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能力的培训过程,必须有计划、有目标、系统地进行,深入到学生中去查漏补缺,有序整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发现高效课堂密码》
提高作文“批”“评”的有效性 篇8
1. 亮点展示。
这一环节有两个操作要领:一个是学生找亮点, 一个是学生评亮点。找亮点的过程, 也是学生阅读、品味的过程。学生可以找自己习作中的亮点, 也可以找别人习作中的亮点。他们在讨论、探究中揣摩字词句段的优劣, 提高作文的鉴赏能力。评亮点的过程, 能让学生对词句的感悟能力从感性趋向理性, 让他们在对亮点的品读、赏析中感知美、欣赏美。“亮点展示”选择权的下放克服了“教师以个人审美观评判全体”的弊端, 学生在思考、发现、评价中能感受尊重的氛围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有效激发写作兴趣。当然这一环节在操作之初可能会因学生的认知局限而存在“亮点不亮”的不足, 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来等待和引导。
2. 专家会诊。
学生习作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不足、纠正不足、逐步提高的过程。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 学生习作中的不足均由教师逐一批注, 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和把握还不得而知, 时常存有“教师细细批、学生粗粗看”的低效倾向。“专家会诊”是指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 学生运用已有的写作知识, 对自己或他人习作中存在的语言、选材、写法等问题进行查找, 并通过合作, 商讨矫正方案, 改正写作中的不足。这一教法有三个优势:一是参与面广, 全班学生都参与其中;二是信息量大, 学生的收获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习作, 而是扩展到了全班;三是体验度深,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 而是通过对习作不足之处的“找”“议”“改”, 更为准确地把握用语的规范, 更为深刻地理解习作的技巧。
3. 专项集训。
作文教学要有计划性、序列性和系统性, 具体实施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专项集训, 即教师根据本班学情及教程安排, 选定专项, 集中训练。这里的“专项”可以强调“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 可以学习“如何在记叙中穿插恰当的抒情、议论”, 可以尝试“普通事例如何翻转出新意或深意的写法”。在指导学生“批”“评”时, 我首先革新评分模式, 以满分作文为例, 记为“100+20”, 其中“100”为作文总得分, “20”为专项得分。其次细化专项评分标准, 以“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一专项为例,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景物描写均有, 给基本分10分, 另外再从语言的通顺、生动、美感等角度给予加分, 加至20分为止, 体现评价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激励性。这样一次一个专项, 一月一个小结, 当“专项”积累达到一定量的时候, 就一定会带来学生习作水平的质的飞跃。
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刍议 篇9
“……就在这时, 一位大哥哥一个人一把伞便上前不好意思地问道:‘大哥哥, 我能搭一下你的伞吗?’”
“周围都是群山环绕, 树木林立。我的心情更是像太阳一样, 光彩照人。”
以上所列举的句子, 皆出自笔者班上最近一次学生课堂习作。显而易见, 它们分别存在用词不当、句子成分缺失、比喻修辞使用不当等语病。
由此, 很自然产生这样的疑问:关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师究竟作用几何?作文教学收效几何?真的如一些人所说“功夫在课外”, 甚至说“天赋更重要”?
不可否认, 参照《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要求, 现阶段确实存在作文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象, 因此怀疑甚至否定的声音不绝于耳。作为语文传统教学重要内容之一, 作文课再次遇到了危机。在认真学习《标准》、坚定认同这项教学内容重要意义的前提下, 笔者认为, 有必要对教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作积极反思。
一、“有效性”缺失探因
第一, 从课程性质的层面来看, 教育者对语文学科“工具性”功能的轻视, 应该是造成一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的外部原因之一。
《标准》具体实践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在中文专业10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 笔者初步可以得到以下判断: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常常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矫枉过正;两者并重发展, 或者说“中庸”, 鲜能做到。
在二期课改之前, 主要体现为对语文教学“重读写, 轻听说”弊端的抨击。在2003年出版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著作里, 我们仍能看到语文教学“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重文轻境”的评价。长期以来, 人们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视普遍高于“人文性”。以作文教学为例:“只关注对字、词、句、篇以及与写作知识有关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而忽视与写作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有关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等多种心理能力的训练;只通过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方法让学生记住更多的词汇、句型其应用环境, 而忽视情感态度、思维品质等个体的内在因素;只关注书面作文, 而忽视口头作文;只关注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 而忽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 (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第110—113页)
二期课改之后, 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情况大有改观, 具体表现在学生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思维活跃、反应敏捷, 尤其在以语言教学为重的本校,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强, 善于展现自我。这与他们在小学阶段所接受到的“说”的训练一定大有关系。然而, 这一阶段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却有一届不如一届的趋势。例如, 在本文开头所列举的这些病句, 都出自初一年级学生之手。他们之所以会犯这样的语病, 其实是缘于语文知识系统中语法、词汇、修辞等目标能力的缺失:
“……走到中国馆的下面, 更是觉得它盛气凌人。”该句中, “盛气凌人”一词意为“以威严傲慢的气势压人”, 多用于贬义, 学生犯了“用词不当”的错误。
“……就在这时, 一位大哥哥一个人一把伞便上前不好意思地问道:‘大哥哥, 我能搭一下你的伞吗?’”该句是典型的句子成分缺失, “不好意思地问”的主语应该是被作者省略了的“我”, 而不是“一位大哥哥”。
“周围都是群山环绕, 树木林立。我的心情更是像太阳一样, 光彩照人。”该句的问题是比喻修辞使用不当。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有相似之处这个比喻才能成立, 而无论是“心情”还是“太阳”, 用“光彩照人”来形容都不合适。
语文知识的缺失, 或许是缘于小学课标提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课标中“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等于不追求知识系统, 也不等于不追求相对的系统完整。反倒是这些初中学生所犯下的“小学生语病”让我们认识到——在实践“课改”时, 是否存在“矫枉过正”之嫌?连最基本的“文从字顺”都做不到, 谈何“立意”“情感”或“创新”?
第二, 从教材层面来看, 是因为写作教学长期依附于阅读教学。
从当前教材实际来看, 阅读教学尚有具体的篇目可循, 但写作教学没有教材。虽然课标对写作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有具体规定, 但因为缺少专门的教材, 写作教学不可能如阅读教学那样系统、规范——没有教学进度, 没有阶段目标, 甚至没有专门的“作文课”, 唯一有章可循的是“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 字数不少于0.7万字, 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的训练量。
于是, 为了既能达到这个训练量, 又能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现各校采取的办法是:每学期抽出五至六堂语文课作为作文课, 再加上测验考试作文以凑足一学期7次作文。每次作文的命题也相当随意, 常是逢到作文课之前, 暂集全组之智慧进行“头脑风暴”, 且命题一般与单元主题有关, 如学习“亲近自然”单元时出的作文题是“走进自然”, 有时作文训练甚至沦为课文讲读之后的作业之一。至于“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中心明确, 语言通顺”“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或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等要求的达成, 就只能借助于阅读教学了。
虽然说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密切相关” (叶圣陶、朱自清:《国文教学》开明书店1945年出版) , 但“理解”与“创作”毕竟属于不同范畴, “纸上得来”的终是浅显, 技能掌握得如何, 实践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第三, 从教学层面来看, 因为作文课的“稀缺”, 也因为作文教学没有专门统一的教材而导致的系统性缺乏, 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指点便只能倚靠为数不多的作文讲评课。
但是, 对于作文点评的有效性, 笔者一直心存怀疑:一方面, 因为讲评课的时间相隔较长, 难以强化学生记忆;另一方面, 因为讲评课多在作文完成之后, 没有实践的刺激让学生把“学得”的知识化为“习得”, 掌握难以牢固。
二、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所述写作教学中对“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矫枉过正, 写作教学没有系统统一的教材, 教学手段单一方式随意等影响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原因,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 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方案:
第一, 针对当前我班、或者我校学生的实际应用中文水平, 应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存在放在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位。关于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存在的重要性, 倪文锦教授有过这样一番论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 学习其他学科, 语言只是一种媒介, 只有语文学科的学习才需要研究与探讨语言本身, 即不仅要理解它表达了什么, 还要研究它是怎样表达的, 以及为什么这样表达。由此不难看出, 从学科特点而言, 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文化传承工具的语文, 对它的掌握并臻于熟练始终不能脱离语言的工具性, 重视语言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换句话说, 脱离或忽略语言工具性特点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倪文锦:《正确认识和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 《中学语文》2008年第4期)
而具体到写作教学, 就是注重语文知识目标的达成。语文知识主要包括语言基础知识、语文方法知识和文化常识。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汉语拼音知识、文学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等 (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第15—16页)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对一种语言首先要做到正确熟练地使用, 才能进一步运用它来表情达意, 把它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事实上, 构建学生的语法系统, 对阅读教学同样有帮助, 尤其体现在文言文阅读上。
第二, 仍然要强调阅读。“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密切相关。”在对一篇优秀文章的赏析过程中, 其文章结构、修辞手法、文体特征等方面的过人之处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导他们认识到怎么写是“好”的。
当然, “功夫在课外”这句话也没错, 要想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教材选入的每学期十几篇现代文只能作为“范例”, 情感的体验、能力的迁移要依靠课外广阔的书海。作为语文教师, 除了要利用教材让学生掌握知识, 更要引领学生广泛阅读, 摘录读到的好词好句, “模仿”也可以是“创新”的起始, 以此来强化“习得”, 培养能力。
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 从作文教学实际出发, 我们也认识到阅读教学过程相比前者具有较长时期性的特点。可以说, 这是伴随其终身的一个过程。
第三, 也是最重要的, 要让学生喜欢上写作, 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对写作教学有系统的规划和目标, “学生”是其重要的依据之一。
关于命题, “作者从以学生为本位出发, 定位应结合学生心理、爱好等特点来定”“题意所含必学生心所能思”, 若要看到学生的“灵光乍现”, 首先肯定得让他们“有话可说”。
关于习作, “要从学生个性出发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结合学生之认识能力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叶圣陶、王伯祥:《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新潮》1919年第1期) 。“作文训练要多样化……演讲、记录、写生、实录、日记、翻译、改订、笔记……” (王森然:《中国国文教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29年出版) 以本人所带的两个教学班为例,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每两周即会布置学生做一次随笔作业。中学生的“随笔”并非文体的一种, 而是不限题目和文体, 任学生自由发挥一篇四五百字的文章。或许是因为少了“束缚”, 他们的思想和文采常令我“眼前一亮”, 老师的表扬也更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这样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关于批改, “批改固非教者自己作文, 乃修改学生所作之意义及字句也”, 批改时, 应“既重视学生精究之心, 亦不失教导辅导之旨” (叶圣陶、王伯祥:《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新潮》1919年第1期) 。对学生的劳动成果做到尊重与鼓励, “少一些批评, 给一个好分”亦是个让学生爱上写作的好办法。
前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得来的经验, 是经过了时间考验的;我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鉴, 反复推敲, 得其精髓。
三、小结
路漫漫其修远兮, 改变作文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象, 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笔者相信, 若能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为己任, 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深入思考, 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定能引领学生共同进步——让后进生能流利地进行书面表达, 让优生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 作出更多优秀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区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3]倪文锦.正确认识和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J].中学语文, 2008 (4) :3—6.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一、注重阅读, 丰富写作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没有大量的阅读, 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从一年级开始, 就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读一些有趣的书籍, 还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孩子看的书籍, 让学生在家里阅读。让学生每天带课外书, 学校里利用读报时间进行阅读, 有些学生作业写得快, 写完后也可以阅读。
二、联系生活, 培养观察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 “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在作文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生活本是多姿多彩的, 可学生为什么会感到没有内容可写, 真正原因是他们还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 没有学会观察生活。对小学生来说, 观察是他们认识事物, 写好作文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启慧眼, 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获取真实、生动的第一手素材。如三年级第一学期的第四篇作文是写观察日记。这学期科学课有一课要求学生观察植物, 我看学生带了许多植物, 有猪笼草、含羞草、红掌等。我说:“你们好好观察, 看看它的形状、颜色是怎样的, 再观察它的变化等。”有一课要求观察动物, 我看学生有的带了蜗牛, 有的带了金鱼, 有的带了乌龟, 还有的带了海螺。我说:“你们认真观察它的样子, 看它是怎样吃食物的, 怎样运动的, 怎样睡觉的等, 到写第四篇观察日记你就有内容可写了。”由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有目的地观察, 所以, 写的时候学生就有作文的素材。
三、营造氛围, 激发写作情感
宽松和谐的氛围, 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好关系, 有利于学生自主并全身心地参与学习。因此, 习作课上, 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段, 努力构建一个民主、轻松的环境, 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 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才有真情实感。如我指导学生写《快乐的大课间》, 我先带孩子们到操场上去玩游戏。我们玩了“老鹰吃小鸡”“编花篮”“切西瓜”等。学生一看老师和他们一起玩, 特别高兴。我到哪一组, 有些学生就跟到哪一组。当我去玩“老鹰捉小鸡”时, 我当“母鸡”, 后面缀了许多“小鸡”, 但学生很开心, 操场上一片欢笑声。游戏结束后, 我问学生:“刚才你们玩得开心吗?”学生兴高采烈地说:“开心!”我接着说:“谁来说说你玩得最开心的地方?”学生纷纷举手。我让几个孩子说了他们玩的过程。写作的热情就被激发了出来。写观察日记时, 我说:“同学们最近对观察很感兴趣, 你在观察中有新发现吗?”学生纷纷说自己的发现, 有的说:“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粘液”, 有的说:“蜗牛喜欢吃嫩叶子, 老叶子不吃。”趁学生兴致高, 说:“同学们观察仔细, 能不能把你们的新发现写下来?”学生说:“能!”写作的兴趣就这样激发了出来。
四、加强指导, 教给写作方法
大多数学生作文时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 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必须做到:
(一) 把作文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
每篇语文课文就是很好的范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地切入。如教学《燕子》和《翠鸟》这两篇文章时, 让学生明白描写动物外形, 一般按从整体到部分, 从前到后, 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学习《爬天都峰》, 要让学生明白先写爬山的时间, 爬的哪座山, 谁去爬, 接着写爬山的经过, 最后写爬上山后互相道谢, 使学生知道自己写事情, 也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同时, 还要让学生明白叙事的文章, 还可以采用倒叙的方法进行。如在学习《风筝》时, 让学生明白文章先写事情的结果:童年最大的快乐是做风筝、放风筝。接着叙述事情的经过:做风筝、放风筝怎样快乐。同样是倒叙, 而《玩出了名堂》与《风筝》又不同, 《玩出了名堂》, 先总写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 接着写列文虎克怎样在玩中发明显微镜, 发现微生物的。写人, 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去写。教学时把比喻句、拟人句与叙述句进行比较, 使学生明白比喻句、拟人句更生动、更形象。这些写作知识, 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进去。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一位学生写的《开心大课间》, 就用倒叙的方法开头“我们玩了‘老鹰捉小鸡’‘吃毛豆’‘编花篮’‘猜字谜’等, 我觉得最开心的是‘老鹰捉小鸡’”。在写活动时, 就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去写, 他写到“王老师是老鹰, 我们看见了, 也急忙跑去当‘小鸡’, 躲在‘鸡妈妈’的身后, 左躲右闪地逃避‘老鹰’的捕捉。‘鸡妈妈’奋力地保护着‘鸡宝宝’们, 而‘老鹰’却寻找一切机会想要捉住‘小鸡’们。”
(二) 帮助学生编制写作提纲
提纲是学生的作文构思过程, 因为学生作文时, 要么无话可说, 要么语无伦次, 不知从何写起。这就需要有一个组织和整理材料过程, 搞清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哪些详细写, 哪些简单些, 这样才有条不紊, 条理清楚。如《快乐的大课间》, 我带学生玩了游戏, 学生有内容可写, 写作的欲望也激发了, 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 怎样让他们有条理, 有重点地写出来呢?我指导孩子们列写作提纲。先写游戏的时间、地点、人物, 接着写游戏的过程, 最后写游戏后的心情、感受。游戏过程要有重点, 最开心的详细些, 其他的简单写。详细写的要写出同学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场面。
五、创设展示机会, 品尝成功喜悦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 更渴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赞许、羡慕, 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请写得好的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 展出优秀作品, 让学生在班级QQ群里展示自己的作文。
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篇11
传统的作文教学,时间安排上多是间周作文。作文后,教师收齐,然后集中批改,多数老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抓书写、找病句、理中心、下批语上。作文评改的基本步骤是“本次作文情况①②③——优点①②③——缺点①②③——念范文①②③”,这种评改方式,花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并且收效甚微,再加上间周作文,等作文发到学生手中时,大部分学生只看看批语,老师的辛苦,全都付之东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批改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悖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理念。正是基于这些,我在教学中提出并逐步实施了学生“自主——互评”的学生自主作文评改模式。
一、实施学生自主化作文评改模式的现实意义
1、实施自主化作文评改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增多,需要人们对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行及时总结,这就需要人们进行写作,并不断修改完善,这靠别人的修改是绝对办不到的,因此,“自主——互评”的自主化作文评改就凸显出了重要性。
2、实施自主化作文评改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个指导者,传统的作文评改中,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衡量学生,很少去考虑学生的意图。而作文中学生最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因此学生自评作文,实际上是不断完善自己、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
3、实施自主化作文评改是作文自身规律的内在要求。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学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并进行创作的过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因此,写作是学生个体的言语行为,表达的是学生个体对具体事物的独特感受。所以,生本化作文评改也是学生个体对自己独特感受的一种再认识。所以学生对自己的独特感受最具权利,而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
4、实施自主化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学目的内在要求。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传授方法。每个学生不仅都要学会写作,更要学会评改,而“自主——互评”的自主化作文评改就是一种。
二、实施自主化作文评改的基本步骤
1、明确内容上的批改,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正确、清楚、突出;感情是否真实、健康;表现中心的材料是否切实、可靠、充分等。2、明确结构上的批改,文章的开头、结尾写得怎样;过渡与照应安排如何;段落安排是否合理,意思是否连贯;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楚等等。3、明确语言文字上的批改,包括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行文格式,书写等方面的批改。对那些错别字,不规范的繁体字,简体字,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进行修改;找出表达不准确或文理不清的地方;增补漏掉的字词;删去多余的字、词、句;调换一些字词的顺序;改换不恰当的词句等等。
三、实施自主化作文评改的具体方式
⑴ 互改。同桌或四人小组内交换批阅作文,同学门面对面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议,达到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目的。参与评改的人个个使出浑身解数,人人把有益的话语铭刻在心,这与教师上讲评课唱独角戏比较,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⑵ 自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一般都是边写边改或写好再改然后定稿的,但这里所说的自改是互改以后的作者最后修改定稿。这时,他们不但听取了别人对自己文章的优劣评价,也听取了对他人文章的说长道短,经过综合衡量,认真反思,自斟自酌地最后定稿。这样的文章不但自己感到满意,也是参与互改的人所认可的。
⑶ 众评师点。让全班同学一起来点评,此时教师也参与其中,发现文章里的亮点要予以肯定,哪怕是一点点的优点。一句赞美的语言足以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推动力。“真不错,这样巧妙的开头你能想出来!”一句带着温馨又带期望的话语,能唤起暂时落后同学的学习信心。“再认真一点,相信你能写得更好!”在点评中,多给一点鼓励,少些批评指责,就等于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多一分希望。这样,以平等的一员像朋友们之间那样综合大家意见,娓娓倾诉,坦诚交谈,让全班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作文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4)推荐发表。我班每次作文,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每次作文评改后都要求大家推荐几篇佳作在班上或学校板报上发表,有的用于国旗下的演讲稿,然后装订成册。
分级:提升想象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年龄跨度大,心智跨度也大,从懵懵懂懂的儿童成长为睿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少年。其间,他们的想象能力的发展呈阶段性变化。
1.想象的意识性增长。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年龄小的孩子,想象呈无意识状态,目标性不强,想象的能力和品质比较低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想象会有明显的目标性,会有意识地判断想象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如,在黑板上画一个圈,让孩子们根据这个圈展开想象,第一学段的学生会说这是月亮、硬币、大饼,而第二、第三学段的学生会说得比较丰富,如:哪吒的风火轮、消失的星球、魔法城堡中失落的宝石……
2.想象的创造性增强。第一学段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能在原有事物上推进一步,进行再造想象。如阅读了《小鹿的玫瑰花》,了解了黄莺、微风对玫瑰花的赞美之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还有谁会看到玫瑰花,会怎么赞美它。高年级的学生或许能创编出《小猴的南瓜独轮车》《小蜘蛛的红枫叶》……
3.想象的现实性增强。第一学段的学生,想象往往充满灵性的,他们会想象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以拟人式想象为主,如小猫在上学,小狗在开店;而第二学段的学生,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将生活逻辑与童话逻辑联系起来,以超人式想象为主,如坐上时光飞船和古人对话,和外星人共舞等;而第三学段的学生想象能力基本接近于成人,能把相对抽象的东西想象成具体可感的事物,如诚信测试仪、噪音收集器、自我克隆宝……
当我们正视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梯度之后,不难发现:想象作文的发展应当顺应孩子的发展,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提供不同的学习文本和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想象作文写作的要领,螺旋式地引导其发展和提升。
一、按想象作文的写作主题分级
1.第一学段开展以无主题的美为主的想象作文训练。这一学段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懵懵懂懂,只能进行浅显的想象,无法接受主题的框架。此时的学生天真烂漫,张嘴就是童话:“我起床之后,把洋娃娃放在我的小枕头上,盖上被子,她正在做吃雪糕的美梦呢!”
2.第二学段开展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作文训练。这一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有了快速的发展,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并开始具有了初步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明白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懂得洋娃娃没有思想。这一阶段的想象作文,可以引导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成长编写想象作文,引导孩子们去找找成长故事中碰到的问题,编成一个个有趣的想象故事,如《妈妈是急性子怎么办》《慢吞吞的同桌》《20年后的我》,等等。
3.第三学段开展以关注社会为主的想象作文训练。这一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并开始关注周边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开始赞美或抱怨人居环境的美或劣,开始关注环保的状态,开始关注人际之间的交往……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关注的社会话题引入到想象作文中,如学生看到化工园区环境污染的状态,可以写出一系列的想象作文:《地球妈妈在哭泣》……
二、按想象作文的写作内容分级
1.第一学段开展以动植物为主的想象作文训练。这类童话的主人公多是人类以外的各种人格化的有生命或者无生命的事物,多为动植物。这一时段的学生对动植物有着本能的亲近。在他们眼里,动植物跟他们一样能说话,会思想,有爱憎,就连妈妈送的洋娃娃、机器人都是能交流的朋友。放手让学生将动植物写到他们的童话故事中,不仅能激发他们本能的喜爱之情,而且往往能诞生一些质量不错的故事。
2.第二学段开展以虚幻类为主的想象作文训练。这一时段的学生已经喜欢上精灵、仙子等虚幻类的童话人物了,希望自己能与他们产生交集,潜意识里希望自我的能量不断增强、增大。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经典童话人物和经典童话道具,如飞毯、神灯、密码,创设情境,既可参与老故事,重构经典老故事,也可以与经典童话人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3.第三学段开展以探索类为主的想象作文训练。这一时段的孩子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开始关注未解之谜,想知道金字塔到底是谁造的,想知道百慕大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想知道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野人。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他们未知的东西,满足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并进一步引导他们将了解到的新知识融入到想象作文中。如教师在讲述科学家对外星文明的一些探索之后问学生:“如果这个宇宙真的存在外星文明,你最想做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想造超强宇宙飞船,有的说要开通地球与外星文明之间的旅游新路线……一个个创意就是一个个好故事。
三、按想象作文的写作技巧分级
1.第一学段开展以拟人体为主的想象作文训练。幼儿童话常采用拟人体的写法,如《小猫钓鱼》《小鲤鱼跳龙门》等。有一次,笔者正在上课,教室里飞进来一只苍蝇,不偏不倚停在了投影仪下的语文书上,苍蝇被放大到了屏幕上,小朋友们都吃惊不已。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苍蝇在干什么?”并引导他们写下来:
这可是一只苍蝇王国里的苍蝇老师。她平时只会教小苍蝇们“嗡嗡嗡”地叫。她觉得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她决定要学习人类的汉字,回去教小苍蝇们学汉字,将来长大了都做一只只有文化的苍蝇。
———宋铭浩
2.第二学段开展以超人体为主的想象作文训练。超人体童话描写的是超自然的人物及其活动,主人公常为神仙、妖魔、巨人、侏儒之类,他们大都有变幻莫测的魔法和种种不平凡的技艺。笔者曾创设情境:在某一天的上学路上,一阵大雾之后,“我”意外地走到了一棵大树下,树干上刻着一排字:咪咪西亚,咪咪西亚,我是咪咪西亚。“我”轻轻地读了一遍,意外发生了,“我”居然变成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想象的小宇宙被点爆了,人人都成了编故事的高手,人人都成了超级编剧。
3.第三学段开展以常人体为主的想象作文训练。这类童话中的人物,看起来与常人完全一样,但其性格、行为、遭遇都极其夸张,往往具有某种讽刺性和象征性。如《怪电视》中,“我”是个普通的孩子,但我的遭遇却十分特别:“我”家的电视中,狮子会跑出来,电视里的人居然头朝下,脚朝上,还反过来嘲笑“我”是倒过来的,“我”还跟电视里的小偷搏斗等。常人体童话满足了第三学段学生极强的好胜心,让想象参与日常生活,让日常平淡无奇的生活充满趣味。
四、按想象作文的指导方法分级
1.第一学段开展以仿写、插写为主的想象作文训练。这一学段的学生创造力弱,模仿力强,仿写能极大提升这一学段学生对文章的把握能力。在学完《自己去吧》之后,可让学生仿写一段其他动物妈妈教孩子学习本领的片段;在学完《风娃娃》之后,可试着写写《青蛙宝宝》《蚂蚁妹妹》等。
插写,是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将故事的留白处补充完整,旨在让学生展开想象写片段。如学习了《美丽的小路》之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可能是哪些小动物在不经意间弄脏了小路呢?学习了《坐井观天》之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小鸟见多识广,它飞到过哪里,又看到过什么呢?
2.第二学段开展以续编、新编为主的想象作文训练。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大,很多经典故事让学生有了新的想法,可以引导学生续编或改编经典故事,从中找到创作的乐趣。如学完《惊弓之鸟》之后,让学生站在鸟的角度,改编故事;学了《小木偶的故事》之后,写一写小木偶有了各种表情之后的故事。
3.第三学段开展以创造为主的想象作文训练。这一学段的学生喜欢自主创作。笔者常常跟学生谈论一些社会现象,交流一些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往往谈着谈着就把学生引导到了想象作文的方向。如:
师:同学们,最近校外马路施工,有什么感觉吗?
生1:太吵了,工程车来来往往,施工机器总是发出怪声。
生2:声音太响了,关上窗户还是很吵,有时候简直是震耳欲聋。
师:是呀,那你可有什么办法?
生1:没有,只有捂上耳朵了。
师:那在我们的想象世界里,在童话世界里,有办法吗?
生1:那多了。
生2:我可以发明一个噪音收集器。
生3:我可以给学校罩上噪音过滤网。
生4:我可以改进工程车和施工机器,让这些机器没有噪音。
……
这一学段的孩子,总能给出很多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和答案,让你在暗暗窃喜的时候,感受到想象作文的无限魅力。
综上所述,笔者将想象作文的分级方式以表格的形式具象化(如下表)。
【作文指导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作文指导的实效性06-26
朗读的有效指导06-27
朗读指导中的有效性06-16
日记指导的有效策略10-17
指导朗读的有效策略11-02
音乐教学的有效指导08-03
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09-04
游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08-17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总结10-17
合作学习中的有效指导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