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技巧 作文指导

2024-08-12

作文的技巧 作文指导(通用15篇)

作文的技巧 作文指导 篇1

1. 重视概念的内涵。话题有时是以一个概念形式出现的,比如“诚信”“欣赏”“选择”等。概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忽视了概念内涵就有走题之虞。

如以“风”为话题作文,提示语中已经列举了“哈韩风”“武侠风”“学风”“校风”等例子,指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就不能将“风”理解为一种自然现象,如果错误理解内涵,作文之始就误入歧途了。

2. 重视背景语的指向。背景语往往是命题者着意营造的一种情境,不同的背景语引发的思维走向是不同的。只有审清了背景语的思维指向,才能保证写作中的思维模式与文章内在文脉的贯通。

3. 重视提示语的暗示。作文一般都有限制,这些限制多出现在提示语中。

作文的技巧 作文指导 篇2

第一招:审视内容中心把握

作文写完之后, 要认真地看一两遍, 除了看内容是否真实, 是否合乎事理, 有无纰漏, 是否违背生活常识外, 关键还要看中心是否集中, 突出。如果不集中, 出现多中心, 则修改时迅速删除多个中心, 只留一个中心;如果中心不突出, 迅速采用或修补材料, 或扩充详写, 突出重点, 使中心突出。如一位同学写了篇《我理解了母爱》, 讲的是我的身体非常瘦弱, 性格内向, 母亲十分关心我, 给我定了份牛奶, 每天早晨, 母亲要跑很远的路去领牛奶。并详写了一个大风雨的早晨领回牛奶后, 全身都湿了, 且淋出了病。看到这种情景, 我感动得哭了, 觉得母亲非常关心我, 我理解了天下父母心。这样的材料能自然而真实地反映“理解”母亲吗?恐怕很难。后来他对初稿做了修改:每天母亲逼着我跑步去领牛奶, 而且风雨无阻, 我委屈地哭了, 心里挺难受, 以为母亲不爱我。后来才明白母亲是用“牛奶+跑步”的方式来锻炼我的身体素质和内向性格, 茅塞顿开, 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改后, 材料与主题的结合明显紧凑了。

第二招:调整结构二次构思

成文后, 审查的时候, 要仔细地看看文章的结构是否混乱, 如果混乱, 千万不要着急。这是我们要仔细地审查一下一次构思所列的提纲。提纲就像建筑楼房的图纸。如果图纸有错误, 有漏洞, 那盖好的楼房一定有残缺。看看一次构思时所列的提纲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如果有问题要重新按审题的要求再进行一次构思, 即二次构思。另外, 还要看文章是否缺少过渡段、过渡句, 叙事前后顺序是否不对, 议论、抒情段的位置是否不当, 时空交代是否不清……

第三招:加工润色“肿瘤切除”

打草稿时考虑不了那么多, 写过后, 再读文章就会有更好表达方式把原来平淡一些、啰嗦一些的句子换一换, 删繁就简, 使它生动些、简洁些。有时候, 我们在作文修改时, 常常还会碰到一些句子似通非通, 通常的修改方法是以保留为主, 尽量将它们修改得通顺。虽说这种修改不错, 但是在应试作文时, 这种修改费时太多, 行不通, 最好的办法是切除, 将这些句子彻底删除。在删除之后, 必须考虑上下段之间是否连贯。如果发现它们不连贯, 你还得补上必要的句子, 使之连贯起来。

第四招:锤炼语言锦上添花

文章写完之后, 我们除了要看它是否文通字顺外, 还要特别注意那些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 尽量使用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和形容词来帮助文章的表情达意。还要注意那些起修饰作用的副词, 是不是在程度、范围、时间、条件等方面起到了准确的修饰作用。另外, 在记叙的基础上, 可恰当的增加抒情和议论的句子, 使文章的立意新颖、深刻。增加的方法, 可以分插在记叙中间, 夹叙夹议, 也可以集中在开头或结尾。修改时还可以把文章中原来的抒情、议论句子加以改动, 使之更能起到画龙点睛、表达中心的作用。

话题作文的指导技巧 篇3

一、研析话题

话题作文命题一般有提示性文字材料,它是作文的“源”,也是制约。就像体操运动员受一展风采的“平衡木”的制约,离开了“平衡木”的制约,任何完美的构想与方案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写作前一定要细细研析话题材料,把握其内涵,不可草率,只要抓住这个材料中的关键词就不易跑题了。但有些同学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脱离了作文所给的话题步入了写作的误区。其实这些提示性材料给你明确了话题的范围,只要稍加琢磨,就会发现其中透射出来信息。如《考试》这一话题:“从进入学校那一天起,考试就一直伴随这我们,在题海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多多少少都有对考试的几点感悟。在素质教育日益代替应试教育的日子里,欣喜中也免不了有许多的困惑。请以‘我看考试’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设计者的提示语中明确引导学生:“进入学校那一天起”、“素质教育日益代替应试教育的日子里”、“我看考试”,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无论是“抒发感情”还是“发表议论”,都应当是自己的感情,即我的感情,并且还必须是“学校考试”范围中的真情实感。

要使学生不出现偏离话题的现象,就要在训练中避免出现以下问题:1. 任意扩大话题的概念外延,写似是而非的内容。如将“诚信”写成忠义、义气;“单纯”写成承诺,离得更远一点写成老实敦厚、默默奉献、严守纪律等等。2. 阉割话题,取其局部意义。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明明是写“答案丰富多彩”,可有些学生偏写成了“学习是丰富多彩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等等。这些都偏离了原来的话题。3. 没有明确表达话题的意念,仅仅写朦胧的相关内容。如写“对话”这个话题,既没有言语也没有心语,又没有相互交流,只是自己觉得存在某种感情、体验,或者觉得某人某事物有什么心理、有什么想法,就认为这是“对话”。

当然,有些话题作文范围比较容易把握,但也要注意写作时话题的选择确立,千万别犯贪多嚼不烂的毛病。有的考生将作文的题材写的面面俱到,不深不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选材的范围限定不严造成的。如《生活》这一话题,其范围可以说是很广,既可写校园生活,也可写家庭生活;既可写他人生活,也可写自己的生活;既可写生活的心酸,也可写生活的多彩……有不少考生就进入了选择内容多、而字数有限制,于是文章内容肤浅、浮光掠影的误区,致使写作失败。这类话题作文如果限定选材的范围,就不会出现面面俱到,不深不透的毛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话题的中心词前面再加上一个限定成分,如写话题是《考试》,可限定为《特殊的考试》、《最满意的考试》、《善待考试》、《我看考试》等等。

二、多向思维

在准确地把握话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同时,还要讲究立意“深刻创新”。这就要求写作者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多向联想发散思维。如下面这则材料:“风,有自然界的,有人类社会的,有的可亲可爱,有的可怕可鄙……”请以“风”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角度一:大自然的风

1. 写自然的风,或美或恶,抒发自己的情怀,或爱或憎。(写景状物,抒情——抒情散文)。

2. 风的知识,或说明,或想象,谈怎样利用风为人类造福。(以说明为主,兼以描写——科学说明文、科学小品、科幻小说)。

角度二:人类社会的风

3. 叙述描写社会上的优良之风,赞美歌颂新时代人物、新风尚。(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叙文)。

4. 叙述描写社会上的不良之风,揭露鞭鞑坏人、坏事、坏风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叙文)。

5. 评述社会上的优良之风和不良之风,扬善除恶,扶正驱邪,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或夹叙夹议,或议论为主——议论文)。

角度三:自然风和社会风相结合

6. 描写自然风,捕捉风的特点,由物及人,展开联想,或抒写情怀,或发表见解。(描写、议论、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

现在以写《秋风》为例。思路:秋风有强人的威力,是一股劲风。记得雷锋同志这样说过:“对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冷酷无情。”如果把我们的国家、党、政府比作一棵大树,把那些刑事犯罪分子和腐败堕落分子比作大树上的枝叶,那么,我们就要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把那些害人虫一扫而光。

三、文体不限

话题作文有一个要求就是“文体不限”,实际上“文体不限”并不等于不要文体,它只是对文体的束缚减少了,使学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既然命题者给出文体不限的要求,那么它所给出的话题一定都能用各种文体来写,并且都能写出优秀的作文。因此,同学们只管在要求的允许范围内选择一种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一旦选中了某种文体,所写文字必须符合该文体要求,切不可写成既不象记叙文,也不象议论文的所谓“四不象”文章,要凸现文体特征。例如记叙文,六要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多一些描写,少一些平淡的叙述,充分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细节等。作为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一篇文章不宜面面俱到,只要依照说明的目的抓住事物有区别性的特征就可以了。其次是要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等。当然还要注意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作为议论文,三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但尤其注意的是论点要鲜明,决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再是观点要正确,决不能出现不健康的、错误的论点。另外,论据要充分典型,尽可能有新颖性、时代感,要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最后要注意运用适合的议论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而且语言要严谨,逻辑性强。

中考作文指导:写景作文的技巧 篇4

名师答疑:写景的目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要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无疑,写景作文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写景作文表达中心思想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比如作者通过对家乡四季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写法,往往会收到情从景生、情景交融的效果;二是以景明理。比如写夕阳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夕阳美丽景色的描写,告诉人们“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道理,提醒人们要珍惜青春时光。以景明理的文章,立意高远,耐人寻味。

常见难题:如何使写景作文生动形象,趣味横生?

作文的技巧 作文指导 篇5

1.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擅长形象思维、会刻画人物的同学可选择记叙文,擅长抒情的同学可选择散文。初中生一般不提倡写议论文。

2. 精写前几段,给评卷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

要精雕细刻,要出彩。比如,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可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或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巧述故事,引人入胜,或巧用题记,揭示主旨,或巧用诗文显诗意。

3. 要给自己充足的构思时间,不要急于动笔

“宁停三分,不争一秒”。因为写作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写到一半,突然发现,呀,把题目理解错了,或没领会好命题的要求。最可怕的是文章写到一半,又想另起炉灶。时间没了,心情也坏了。干着急。建议打草稿,防止“三边工程”(边立项,边设计,边施工)。考场作文不宜见异思迁,边写边改。要贯彻一种构思。一旦构思已定,就不要轻易改变。

4. 避免前松后紧、虎头蛇尾

有些同学构思、提纲拟好后,开头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后来发现时间不够,于是草草收兵。此外,要谨慎对待修改。修改一般只着眼于字词方面的,可用尺子比好之后划两横。结构方面不能修改。要保持卷面的整洁美观,要努力做到改动少而效果好。

5. 如果偏题、离题,主要分数就失去了

为防止跑题,可从如下几点做出努力:一是将材料、引语和话题联系起来思考,不可单看话题;二是看自己确立的观点能否用话题所给材料来证明;三是想一想这则材料当初发在媒体上登载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的。万一跑题了,要考虑逆挽,使文章形成一种欲扬先抑的结构形态。

6. 一定要完篇

熟话说,好文章是凤头、猪肚、豹尾。没有豹尾,老鼠尾巴也要有一个,绝不能写半头文。用半篇文章给你评分,怎么会得高分?

7. 特别要注意不能缺题

不是万不得已,不要以话题做标题。拟题是显示你才气的一个好的平台,不能轻易放弃。缺题影响远不止2分。正好给了评卷老师扣分的理由。

8. 文章要有一至两个亮点

作文的技巧 作文指导 篇6

寓义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

如以下材料:一群刺猬冬眠,天气寒冷,他们相互之间挨得很紧,结果相互之间刺伤了对方;他们相互之间离得远了,就感觉不到温暖。最后他们选择了一个不远不近的恰当距离,相互之间既不刺伤对方,又能互相得到温暖。

这则材料主要意思是刺猬之间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但仅仅看到这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找到所对应的现实生活:父母与子女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朋友之间也需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个人与金钱、权势之间也应当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这样与现实生活一比较、对应,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依据和基础。

浅析材料作文的写作技巧 篇7

二、视角独特, 力求创新

如上所述, 命题人往往拿寓言故事、成语典故之类作为阅读材料, 要求考生从中提取信息作文。考生要善于联系现实生活观照材料:一是注意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鲜活的材料;二是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庞大的资源库提取材料;三是“点化”旧材料, 对传统的材料, 要从新的视角去观照, 或对其进行装修、改组、翻新等。力求离弃旧视点, 立足新角度, 谱写新篇章。

三、材料引述适当得体

材料作文离不开对材料的思考、加工甚至引述。但许多考生不懂得引述材料的技巧, 习惯在文章的开头复述材料, 或者把材料当一个论据来用, 或者将材料生硬地拉长, 将一个概括性的材料改编为没有细节描述的冗长故事等。这样引述材料, 都是不合适的。

那么, 写材料作文时应该怎样处理试题提供的材料呢?首先, 概括引述。试题提供的材料一般有几百字, 大家都将其引述在文章中, 难免会令评卷老师生厌。如果能用概括的语言、形象的笔墨引述, 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次, 引述关键语句。试题材料中能揭示主题的关键语句, 往往是文章立意的关键点, 也是巧妙引述材料的切入点。再次, 续接材料法。如果材料是叙述性的, 自己构造故事的能力又强, 用续接故事的方法新编故事, 也不失为一种处理材料的好方法:以材料的结尾为媒介, 或浮想联翩, 演绎神异故事;或精研深思, 前瞻事态未来, 以精妙的构思、新奇的情节制胜。

四、结构安排要合理

材料作文的结构至少要由三部分组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语文教材几经更新, 课文的深度和难度均有所加大, 对于教师和刚进入初中尚缺乏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学生来说, 教好、学好语文课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 教师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使学生学有所得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思想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改进教学方法, 突出课文重点, 把握教学关键, 突破教学难点,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如何花一两分钟, 用三五句话把学生引入课文, 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必须找好突破口。

一、以情为突破口, 使学生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主观爱憎是通过作品来体现的, 所谓“感人者, 莫先乎情”。所谓抒情, 顾名思义, 就是抒发感情, 作者通过作品抒发和表露感情。抒情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它能抓住读者心理, 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产生共鸣, 能对读者起到陶治情操, 激发斗志的作用。因此, 语文课文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 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 进入角色, 缩短课文与学生的距离。如教柯岩的《周总理, 你在哪里》一诗, 破题时就要引导学生领会到:这是人们在深沉的呼唤、急切地寻找周总理。因此, 必须以“情”为突破口, 带着对周总理的深情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披文入情, 用激越而深沉的感情朗读, 带领学生从高山、大海, 到森林、边疆;从五湖四海, 到祖国心脏, 急切地寻找人民的好总理。然而, 周总理毕竟离开了我们, 找啊, 找啊!找到的只是他留在整个世界的足迹, 留在人们心中的光辉形象。这样, 抓住了突破口, 学生不仅能理解作者如何紧扣“寻找”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 而且为学生理顺了一条领悟全文的思路, 把学生融入与人们一道寻找周总理的氛围之中, 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以物为突破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景抒情, 以物言志, 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因此,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 以物为突破口,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紧扣学生的心弦。有的散文, 感情深沉而不激烈, 往往依赖于读者的文化素养去体味和觉察, 缺乏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初中生不喜欢读这类文章。要把这种类型的课文教好, 教出情趣, 找到以物为突破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尢为重要。如教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一课,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乍一读, 确实难解其中的滋味, 但可以从文章托物言志见精神、“以小见大”的特点出发, 抽出“纺车”这个“物”为突破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段只有几句话, 但仔细读来却有一番意味。作者对他使用过的那辆纺车, 充满了怀念之情, 但他并没有用通常的抒情方式去写, 使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一点破, 学生就会发现。作者此时是运用连比的手法来表达他对那辆纺车像怀念朝夕相处的老伴, 像怀念并肩战斗的战友一般的深情。一连两个“提起他”, 又表达了车留心系的一往即述读材料归纳论点, 联系现实分析论点, 总

结全文强调观点。述读部分要简洁明了, 切忌

照抄原文;联系实际部分是全文重点, 要详许多亮丽的色彩。

写;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要照应材料, 照应文六、文字要有感染力题, 应言简意赅。

五、运用修辞语言美

一篇好文章不仅要观点正确, 结构合理, 还应有优美的语言。文章中多用比喻, 会使文章更富于形象的魅力;文章中多用拟人, 会使语言生动有趣味, 充满活力;文章中多用排情深, 真有一唱三叹之妙。紧接着, 教师再提出为什么作者怀念那个和农村的纺车一样, 人人都使用过的普通纺车呢?从这里突破, 便激发了学生从普通中找出不普通———“纺车”, 解决了生活问题, 成为取得抗战胜利的物质条件之一, 从而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思想感情;进而再深入理解纺车成为取得抗战胜利的思想武器之一的主题思想。然后, 抽出第五自然段, 提出“为什么说纺线劳动是一种很有兴趣的一生活?”“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问题, 学生阅读讨论后容易明确: (1) 从视觉方面描写纺线劳动, “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 (2) 从听觉方面描写纺线的声音是“和谐的、优美的”。使用这两种感受具体说明“兴趣”的含义, 前者绘形, 后者绘声, 既使我们看到一幅生动的纺线图, 又使我们听到一支动人的纺线曲。特别是“像……像……”两个比喻, 贴切、形象, 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这两段的突破, 能让学生发现当年的革命队伍, 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压倒了物质生活的艰苦和困难。凭着崇高的理想, 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 夺取革命胜利。然后, 统观全文, 其他段落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以题为突破口, 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心

文题又叫文章的标题或文章的题目, 题是人的额头, 目是人的眼睛。额头和眼睛是最具特色, 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一般说来叙事作品的题目, 最引人注目的是内容, 因此大部分标题都是标示题旨的。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标题就跟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一样。有的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知道他的性格与思想。有的文章一看到它的标题, 就知道它的内容, 以及给人的启迪。因此,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 以题为突破口, 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心。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 尽管学生能读得有滋有味, 却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深刻思想。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文章标题“变色龙”几颗字为突破口, 尤其是那个“变”字, 要求学生阅读中相互讨论找出奥楚蔑洛夫的几个变化过程, 提出“是什么原因使他变?怎么变?”的问题, 通过主人公因狗的主人变而对狗在语言、行动、表情上的一次次变化的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丑恶灵魂, 进而认识当时俄国社会黑暗的现实。语文课文教学中要找好突破口,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 仔细咀嚼, 反复品尝, 把蕴涵在字词中的意和景物精华充分挖掘出来, 从而使学生领会文字的妙处, 获得艺术上美的享受。

总之, 在教学中找好语文课文教学的突破口, 是提高教学效率, 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的一个重要方面。

(永顺县首车镇职业中学)

比, 会使文章更加有气魄。一篇文章如果适当运用修辞, 斟词酌句, 那么就会给文章增添

感染力, 书写是否工整也是考试作文很重要的一环。

总之, 材料作文的写作是一种创新, 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平常一定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滴水穿石, 熟能生巧, 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 只有多写了, 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

中考作文立意的技巧 篇8

考生如果对这些要求语视而不见,弃之一旁,任意行文,就会陷入偏离题意的误区,导致全盘皆输。

写文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表意。古人云:“意犹帅也。”立意的“有无高下”是决定考场作文优劣的关键。我们要让学生善于激活思维,勇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悟,使得充满个性色彩的立意成为文章的第一得分亮点。

要写好考场作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立意要正确,遵守题目要求,不能跑题偏题

作文是考生主观对自身及周围反映的产物。主观认识有多高,反映客观的准确程度就有多高。立意时,思想认识明确到什么程度,作文的中心思想就能达到什么程度,作文也就有怎样的思想境界。作文必须有鲜明的旗帜、显豁的观点,必须符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时代的审美情趣。要从所给的材料出发,紧扣题旨,不牵强、不偏颇,这是对文章立意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

二是立意要深刻,态度鲜明,富有哲理

深刻就是要求我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的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立意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具有“过人之处”,才能称得上深刻。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深刻?笔者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必须态度鲜明,不能模棱两可。考试作文,时间和字数都有限制,因此你文章的立意必须看准目标,有的放矢,做到明确单一。二是写作要抓住要害,把那些关键性的内容充分展开,说清楚、说透彻,把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坚决剔除掉。三是必须富有哲理,不能浅尝辄止。有一句话叫做“透过表象看实质”,我们要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将现象总结成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文章富有哲理。

三是力求新颖,不要随波逐流

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文章所以精警动人,往往因为它所传递的思想是深刻而新颖的;相反,如果文章所传递的思想肤浅、陈旧,尽管文辞优美,也很难唤起读者的共鸣。”考场作文,针对同一材料和条件限制,千万个考生来写,立意相同或相近的自然很多,只有独辟蹊径,写出立意新颖、构思独特的文章,才会出奇制胜,受到老师的喜爱。比如,有一年某地的中考作文题是《母爱》。一位考生写道:他见母亲将买回的虾按大小分拣了出来,心中窃喜,心想这下可有大油爆虾吃了。哪知母亲竟命他将大的给祖母送去,考生悻悻然,但母命难违。祖母见后十分高兴,说她有这样孝顺的媳妇真有福气,祖母预言他也一定能成为好孩子。

下面介绍几种立意的小技巧:

(1)多维立意

所谓多维立意,是指在审视思维客体时,从多角度、多侧面、多空间进行思考,从而决定自己文章的主旨。萬事万物,由于观察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应单一、片面地看问题,要视野开阔,从多角度立论。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所作出的判断、得出的主题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不同的判断归结到一起,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一。

(2)融旨于景和物

这是一种散文的立意方法,是指作者把要表达的主旨融于所写的景物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如满分作文《为自己撑起一片天》,采用的就是融旨于景的方法。文章通过描写高山上的雪松、沙漠里的白杨与环境拼搏的情景,表达了自己笑对失败、笑迎人生挑战的积极生活态度。借事物寄情托志是“融旨于物”的主要特征。如中考作文题之一是要求以“真好”为题写作。一个考生写的是《做一片云真好》,文章融旨于物,借“一片云”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写法摆脱了常规写法的单调乏味,精巧而自然。

(3)反用其意

反用其意是指借旧事物翻出新意,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感受,使读者耳目一新,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如要求以“给 的一封信”为题写作。一位考生写的是《给诸葛亮的一封信》,文章“旧瓶装新酒”,围绕“失街亭”这一事件,巧妙联系当今官僚主义严重、弄虚作假盛行等不良之风,借古讽今,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个性十分突出。

(4)虚实结合

有些东西是具体的,有些东西则是抽象的。值得我们珍惜的对象有许多,可以从“实”立意,如珍惜大自然、珍惜环境、珍惜土地、珍惜水资源、珍惜粮食、珍惜动物、珍惜植物、珍惜朋友……也可以从“虚”立意,如:珍惜荣誉、珍惜幸福、珍惜感动、珍惜灵感、珍惜诚信、珍惜创新精神、珍惜美好的情感、珍惜纯真的友谊、珍惜锻炼的机会、珍惜自己的个性、珍惜自己的思想、珍惜时间……许多题目既可以从实立意,又可以从虚立意,如:窗——房屋的窗户、对外的开放,桥——山涧的桥梁、感情的沟通;脚印——地上的脚印、人生的足迹。

(5)一字立骨

这种方法是指以一个和主题密切相关、成为联系全文线索的关键字为立意之本,结构全篇。使之成为文章的“眼目”。这种写法可是文章线索分明,主题集中。如满分文《曲径通“乐”处》,通篇围绕一个“乐”字做文章,论述了在人生之路上,一定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遇到挫折、困难要努力克服,奋勇直前,在拼搏中获得快乐。

作文的技巧 作文指导 篇9

审题不可大意,每年的作文命题内容不乏随意性,但是从命题到成型的过程往往是经过多人研究琢磨、精雕细刻。阅卷老师也是在深入研究、广泛探讨、仔细斟酌后才定下评卷方案。考生仔细审题,揣摩题意,写作时做到有的放矢,自然也是投其所“好”。

近年日益强调降低门槛,审题无障碍,但是题目的内涵还是要参透,落笔之时应有意识强化点题,最好开门见山,避免评卷老师看半天不知其详,如果理解原话题有困难,多抄写原话题语句;结尾之时,呼应点题;巧借题目点题,总之,适当把握有效点题,令人感觉写作始终围绕题意,力避离题之嫌。此“投其所好”第四招。

高考作文指导:论证的技巧 篇10

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先讲出一个道理,然后摆出一个例证,并由此得出结论。

以上几种析事说理的技巧都能从事实出发,探求其深刻的原因,揭示深刻的道理,使情更深、理更明。从中可以看出,高考作文单靠堆砌材料来论证中心论点,是不可能写出论证深刻的文章的。当然,除了以上总结的析事说理技巧外,还可以用如归谬法、类比法等等。考生只有能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把文章写得更深刻、更富理性,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才能提升高考议论文的成功率。

小议中考高分作文的指导技巧 篇11

首先,要讲究拟题的艺术。题目要新,要富有吸引力。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一下子引起阅卷老师的好感,在老师的潜意识里定下高分的基调,能让考生的作文在总体上提高几分。如2003年的以“和”为话题的作文,如果用《和平》《和睦的家庭》《和蔼的妈妈》一类的题目,会让人有平庸之嫌,而像《和平的呼唤》《“和”的自述》《瞧这一家子》《和平心语》等题目,就显得很新颖,很别致,能引起阅卷者的注意。另外,要拟出小巧的题目。掌握这个技巧要做到两点:一是开口要小,要善于从某一侧面入手,让内容实实在在。绝不能笼统地泛泛而写,漫无边际地兜圈。二是题目要巧。这个巧有两个含义,一是新巧,二是奇巧。“新”与“老”“旧”相对,“奇”以“俗”“庸”相对。如2010年遵义市的中考作文题“留住_____”。有的考生拟出了:留住最美的瞬间,有的拟出了留住和平……前者开口小,后者开口大;也有的考生拟出了:留住爱的底色,留住父爱……前者显得“巧”,后者显得“老”和“俗”。

其次,题材要新,尽量写别人想不到的。试想一下,一个阅卷老师要看上千份试卷,如果大家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题材,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否味同嚼蜡?俗话说:“宁吃仙桃一口,不啃烂杏一筐。”挑选材料时,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应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从中选择出给人以新鲜感的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从而达到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的功效。要想题材新,一是多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实事,才能抒真情。以2003年的中考作文为例,同样是写家庭的和睦,反映家庭的亲情,有的考生选取了“父亲”“母亲”和“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有趣的片断,分别反映出父亲的刚毅矫健,母亲的“凶猛泼辣”,“我”的“狡猾善变”,叙述中透出一股浓浓的家庭温馨的生活气息,读后叫人忍俊不禁。有的考生则从反面立意,写父母离异后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心灵伤害,喊出了自己希望有个“和睦”“完整”的家的心声,读后令人为之动容。这样的选材,由于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以写时一泻千里、滔滔不绝,其间流露出来的真情也很容易感染读者。要想题材新,还可以考虑选取一些热门话题。像申奥、环保、科技、美伊战争、抗击“非典”……能写出自己对这些话题的独到见解,你就稳操胜券了。另外,我们在选材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所熟悉的、有把握的材料。材料再新,如果自己不熟悉,也必然写不出内容具体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如2010年厦门市中考作文题:漫步_______。读题之后,我们便可发现,“漫步”之后补充的内容可虚可实。你生活在老巷,熟悉老巷,你就可以“漫步老巷”;你关注世界怀,忘情世界杯,你就可以“漫步世界杯”;你钟情古典,爱慕古典你就可以“漫步古典”……

第三,要设计好作文的“架构”——结构布局。结构布局得好,能让人迅速集中注意力,准确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和主旨。纵观2003年的考生作文,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设计了小标题的作文其分数远远高出一般结构的作文。的确,这一类的作文,思路清晰,叙述生动,内容凝练,且前有“题记”,后有“后记”,叫人怎么不爱读呢?如有的考生以《瞧这一家子》为大标题,在文章的正文部分依次拟定了“属龙的爸爸”“属虎的妈妈”“属蛇的我”三个小标题,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摩擦”,极富生活气息,体现了“和谐”“和睦”的主题。有的考生以《和平的呼唤》为大标题,依次拟定了“战争的阴霾”“浓浓的硝烟”“强烈的呼吁”三个小标题,写出了美对伊发动战争给伊人民带来的威胁、灾难及世界人民的强烈呼吁和平的愿望,体现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采用小标题式的作文,能把生活中的一些片段有效地串联组合起来,能够快速地拍摄和浓缩生活中的“特写镜头”,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有提示点化的作用,这样的文章能获得高分,也就理所当然了。

第四,另辟蹊径,变换体裁样式。除了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体以外,我们还可以考虑采用“书信体”“寓言童话体”“剧本体”等体裁形式。这样的体裁会给阅卷老师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2003年有些考生就采用了这些体裁,以《致布什总统的一封信》《我与外星人对话》《小站轶事》等为题目,分别写出了书信体、童话体、剧本体等文章,结果夺得了高分。

第五,卷面要整洁、字体要端正。即使是一篇高质量的作文,如果卷面涂涂改改,字体歪歪扭扭,也不能得到高分。

以上是笔者的几点看法和体会。如果能够融进自己的理解、创造,相信在中考的考场上,考生们一定能够自由驰骋,挥洒自如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考场作文。

(作者单位:江西省定南县定南三中)

浅谈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篇12

一、重视审题, 准确立意

话题作文是一种新型的命题形式, 它用有关材料和提示语启发思考, 激活想象, 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它虽然不像命题作文那样严格要求, 但它也不是漫无边际的, 它也有“度”, 写好话题作文, 必须弄清话题的意思、范围。认真审清“提示性”的文字材料, 只有准确把握其要点、含义和要求, 才能扣题作文, 这是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步。有些“提示语”点明了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如以“起点”为话题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提示语———三年的初中生活, 你肯定有许多新起点:也许是学习上的点滴进步, 也许是思想上的一次变化, 也许是生活中的一点感受, 有些人在起点面前奋力拼搏……这段提示语明确了写作范围是“初中生活”并从“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思想上的一次变化”“生活中的一点感受”等方面, 为立意选材、明确方向, 如果忽视这些提示, 擅作主张, 另立话题, 即使下笔千言, 也是劳而无功。同时, 也有些提示语展示了写作话题的外延或明确了发散思维的指向。因此, 认真解读“提示语”, 准确把握话题的含义, 是写好话题作文关键的一步。

立意, 就是确立文章表达的意图和中心, “意”就是文章的主旨, 主旨要求明确、集中、深刻。给文章立意, 具体而言, 应做到: (1) 明确。所谓“明确”就是写作之前经过认真准备和仔细研究, 确立明确的写作意图和思想观点, 即“意在笔先”, 否则“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 (2) 集中。就是指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 全文始终围绕这个中心去写, 才能把思想观点表达清楚, 说深说透。 (3) 深刻。深刻就是指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不是罗列现象, 言不及义。

二、定好角度, 选择文体

话题作文常常是文体不限, 它比命题作文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面对这类人人有话可说, 有事可叙, 有情可抒, 有感可发的文题, 谁能根据实际定好文体, 谁就能赢得写作的自主权。任何文章都是有体裁的, 不讲文体, 随心所欲地写作, 只会写出结构松散, 不合章法, 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 况且, 话题作文也只是要求文体不限, 并非不讲文体。如以“梦”为话题, “这一幅风光, 如梦”“比梦更美”宜写成抒情散文;“美梦成真”宜写成记叙文;说说课文中的“梦”宜写成说明文;“梦想中国足球”宜写成议论文。

在兼顾不同文体训练的基础上要努力练好练精某一种文体, 力求“一专多能”。只有这样, 才更容易在开放性作文命题大潮中展示出学生的写作才华。

三、紧扣话题, 巧拟题目

佛靠金装, 人靠衣装, 作文要靠题装。俗话说“题好一半文”, 文章要好, 拟题必巧。“巧”就是所拟题目要明确、新颖。题目就像人的前额和眼睛一样重要, 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 拟题要考虑自己所选定的文体和储备的素材以及驾驭的能力, 确定一个最明确, 最醒目, 最新颖的文题, 再进行作文, 拟好文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也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一步。可从下面几点着手拟题:

1. 贵贴题, 忌跑题

话题作文虽然是允许自由拟题, 但不是信马由缰, 而是像放风筝一样, 不管风筝怎样飞, 手中总有一根线牵着。这根“线”就是所提供的话题。2000年陕西省宝鸡市中考作文要求以“梦”为话题, 并在提示语中介绍梦的形成和种类, 提出“允许写在梦中驰骋想象”。有个考生拟题为“男足冲出亚洲———何日圆梦”, 题中之“梦”与话题之“梦”不相吻合, 真是此“梦”非彼“梦”也。

2. 贵含蓄, 忌直露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如此, 文题也如此, 欣赏好的文章如品茗一般, 愈品愈有味, 而看低劣的文题, 则如饮白开水, 令人兴味索然。如以“初三生活”为话题, 一位女同学拟题为《初三也是歌》, 从“也”和“歌”中可咀嚼出其苦涩、感伤、无奈和坚忍。这样命题有利于学生准确地写出初三生活的紧张、艰辛, 有利于写出毕业班学生的普遍心声。又如以“幸福”为话题, 我校有一个学生拟题为《追赶幸福》, “追赶”一词道出了“幸福”不可坐享其成, 必须主动去追寻、创造的真谛。

3. 贵蕴涵感情, 忌冷若冰霜

《新课程标准》中, 多次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文章的标题也要饱含感情, 忌不痛不痒, 下面这些标题就拟得比较成功:《男孩真好》 (羡慕) 《老黄牛, 您辛苦了》 (敬爱) 《妈妈, 您不该这样》 (反对) 《初三了, 唉》 (感慨) 。

4. 贵新颖别致, 忌俗套平淡

社会在进步, 时代在发展, 文章的标题也要与时俱进。新颖独特的文题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更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促使读者急切地阅读下去。这就要求学生命题时克服思维定式, 逆向思考, 追求新颖效果, 拟出让读者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好标题。例如, 可违反常情, 拟出“真想做个差生”;可以展示想象, 拟出“雷锋‘出国’”了;可用反弹琵琶法, 拟出“忠言未必逆耳”等标题, 这些标题不落俗套, 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极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5. 贵开口小, 忌大而空

话题作文拟题时可从某一个侧面入手, 从小处入手, 这样往往能写具体, 写出独特之处, 开口过大, 往往泛泛而论, 写得不真切。例如, 以“幸福”为话题, 如拟题为“论幸福”“谈幸福”就显得大而空洞。相反拟题为“战胜自己就是幸福”“幸福与奉献同在”“健康就是幸福”, 这样开口就比较小而恰当。

此外, 拟题时还可巧用修辞格。如“地球在呻吟” (拟人) , 为使拟出的文题典雅大方, 亦庄亦谐, 妙趣横生, 例如, 以“我”为话题, 可活用歌词“最近比较烦”;写有关透视当今中小学生道德观念的文章, 可沿用鲁迅的话“救救孩子”为题。用这些方法拟题, 通俗明了, 妥贴自然, 并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不过, 指导学生拟题必须因“文体”而异。能拟出具有生活气息、时代气息、人文气息的标题, 文章自然会锦上添花, 写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写作文的技巧 篇13

1、移步换形法

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描述建筑物,能够不断地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对建筑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述。同一个建筑物,从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印象是不一样的。所以采用移步换形法描述建筑物首先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使读者明白你所描述的建筑物形象是从哪一个角度看到的。否则,容易把读者搞糊涂了。其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述建筑物时,必须要抓住建筑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来写。如果采用面面俱到的方法来描述,文章容易变成一本流水账。

2、说明介绍法

采用说明介绍法描述建筑物时,首先要注意紧扣文章确定的中心进行必要的说明介绍,切忌不着边际的东拉西扯。在说明介绍的过程中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采用说明介绍法描述建筑物时,还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也就是说在说明介绍完毕以后,文章要回到到描述建筑物上来,并与前文衔接。文章从描述建筑物转到介绍说明,或从介绍说明回到描述建筑物要有过渡词或过渡句。

3、环境衬托法

周围都是绿色,中间的一点红色就异常鲜艳夺目,所以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对建筑物周围的景色进行适当描述,建筑物就显得突出。描述建筑物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建筑物,所以描述景色时要能衬托建筑物的特点,切忌离开建筑物而大写特写景色。造成喧宾夺主。在描述建筑物周围的景色时,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便于读者了解建筑物的位置。

4、彩笔描绘法

植物总是由根、茎、叶、花、果组成的。运用彩笔描绘法时,要把根、茎、叶、花、果各个部位的最主要特点写出来,要写出它们的形状,写出它们的颜色。采用这种方法描述植物,要仔细观察。要分辨出植物各个部位的颜色,同样是红色,要分出是火红的,还是粉红的;同样是黄色,要分出是桔黄的,还是金黄的;同样是绿色,要分出是碧绿的,还是嫩绿的……要仔细区分各个部位的形状特点,同样是花,花骨朵与盛开的花就不一样。观察得仔细,描述得具体,读者就好像看到一张植物的彩色照片。采用这种方法描述植物,还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要写出自我的情感。

5、展开联想法

我们看到一棵植物,往往联想到其它事物,这些事物往往与这棵植物有共同之处。例如我们看到棉桃,联想到洁白的雪花,这是因为雪花和棉花的颜色相同;我们看到大西瓜,联想到篮球,这是因为西瓜和篮球的形状相似;我们看到冰在雪地中郁郁葱葱的松树,想起那些在敌人面前不怕严刑拷打,决不屈膝的英雄,那是松树与英雄的品质上有相似之处。采用联想的方法描述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主要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要提高自我的联想本事,首先要认真读书,了解生活,使自我的头脑储备丰富的知识。其次是勤思勤想,经常训练,使自我有丰富的想象本事。

6、时序变换法

植物各个部位的形态和颜色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把植物在不一样季节的特点写出来,同时把前后有关的情景交代清楚,就等于在不一样的时间给植物拍了彩色照片。看了这一组彩色照片,读者对它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采用时序变换法描述植物,首先要注意在平时积累资料。要有计划地在不一样季节对同一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并记下观察日记,这样,写作时才能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写出一篇好文章。其次要注意观察的连续性。

7、生长变化法

植物总是要生长的,一般要经过发芽、生枝、长叶、开花、结果等阶段。如果把植物生长的不一样阶段的形状、颜色的特点和生长的情景与下来,就好像给这棵植物拍了一部小电影。读者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经过阅读,了解植物生长的全过程。采用生长变化法描述植物,首先要注意把植物生长过程中最突出的变化写下来;其次要交代植物发生变化的原因、前后情景和过程;此外要注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写下来。

8、远近结合法

同一棵植物,远看和近看是不一样的。这同照相一样,放在照相机的前面和远离照相机,摄下来的照片是大小不相同的。采用远近结合法描述植物,能够从不一样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给读者以完美的印象。采用这种方法描述植物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也就是要说清楚是远看的还是近看的。其次要注意叙述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这样文章才能条理分明。

9、突出重点法

植物总是由根、茎、枝、叶、花、果组成。我们在描述植物的时候,能够对植物的根、茎、枝、叶、花、果的各个部分进行描述,也能够只对植物的某一部分进行描述。采用重点突出法描述植物时,首先要找出这棵植物与众不一样的地方。其次要对最能体现这棵植物特点的部分从颜色、形状、气味等多方面进行具体描述。此外还能够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方法。

10、对照比较法

小学生作文:缩写作文的写作技巧 篇14

缩写是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而能保留其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缩写,就是按照一定由要求,把一篇长文压缩成一篇短文。如果把原文比作枝繁叶茂的绿树,那么,缩成的短文就是剪除了枝叶的树干。

缩写也就是在不改变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分清课文中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根据一定的要求进行删削和整理,把原文简缩成较短的文章。

范文分析:

缩写《小英雄雨来》

晋察冀边区北部有一条还乡河,还乡河边有一个芦花村,村里面有一个游泳本领很高的孩子,他叫雨来。雨来在学校里学会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有一天,交通员李大叔来了,李大叔把一个缸搬开,有个洞,李大叔躲了起来,雨来把缸挪回原地。鬼子来了,掏出一把糖来,又取下一个戒指,递给雨来,雨来没有要,鬼子生气了,开始拷打雨来,打得雨来身上青一块,紫一块,鼻子也流血了,溅在书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可雨来还说没看见!

枪响了,人们都为雨来的死而惋惜。突然,水里冒出一个头,是雨来,原来,雨来趁鬼子不备,扎进河里逃走了。

缩写的基本步骤:

1.缩写之前,把文章多读几遍,读懂内容,抓住要点;

2.再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清楚哪些内容需要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减,并考虑怎样连缀成文。

3.对保留的内容,不要照搬原文,要适当改写。

4.缩写以后,再和原文比较一下,看看是否保留了主要内容,意思是否比较准确、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缩写文章要注意下面几点:

一、要仔细阅读原文,充分理解原文的中心、主要内容、段落结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缩写的时候不能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怎样才能使缩写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与原文一致呢?缩写时一定要反复仔细地阅读原文,对原文所记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了如指掌;对人物的性格、言行,在事件中的地位、作用清晰无误。同时要悉心分析、研究原文的结构安排,主次材料,弄清原文的表达顺序,段落层次。

二、缩写重于记叙和概括,要把具体描写的内容,如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等尽量概括成叙述性的几句话,要保留原文的主要情节和关键词语,对次要内容或删减,或作概括性的叙述。例如,修饰、限制性的语句,过渡性的语句,可以紧缩或删去;非重点部分的描写,非主要人物的对话,可以删改或只作简略叙述;略写部分在不影响故事发展,情节交代的情况下,可合并或删除。

三、缩写时尽可能引用原文的语句,适当穿插自己的语言,原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不能丢。另外要注意节段的过渡和连贯。

要掌握两种缩写方法:

一是删除法,即删掉次要事件、次要细节和景物描写等。二是概括法,即把某些内容或具体描述概括成三言两语。

高考作文突显个性的基本技巧 篇15

一.立意独具个性

杜牧认为:“凡为文以意为主, 以气为辅, 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的确, 意犹帅也, 战无不胜的军队少不了出类拔萃的将军, 赏心悦目的文章必须具备高远新颖的立意。要想立意独出机杼, 就应当力戒思维的惰性, 少受别人的约束, 避免程式化, 拒绝假大空。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写自己真切的感受, 写自己独特的思想, 力求把立意往纵深和横向开拓, 突出“高”与“新”。立意高是纵向思维的结果, 即在自己的认识水平上, 尽量提高文章的立意, 使文章即使是从小处着手, 也能从大处着眼, 具有时代感, 表现出一种大气。立意新则是横向思维的产物, 它需要比较, 即一般情况下如何立意, 而我就要突破一般化, 别出心裁立意新。

当然, 立意个性化不是打“擦边球”, 游离于话题之外, 也不能挑战伦理道德的底线, 更不能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国家政策法规, 混淆是非界限, 模糊原则立场, 而是在一种许可范围内的不甘平庸的自觉追求。

二.选材富有特色

我们很多的高考作文, 在选材上总是容易出现“低幼化”倾向。写记叙文, 写做好事就是给老奶奶挑水, 给老爷爷打扫卫生;写同学情谊, 则是为小摩擦友谊破裂, 后又因同学要转学而和好如初。写议论文, 提到为人民服务, 就是雷锋、徐虎加孔繁森;提到努力发奋, 就是爱迪生、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这些千篇一律的“万能材料”、面目可憎的“万能论据”缺乏说服力, 难以令人信服, 只会让阅卷老师摇头生厌。这些材料虽有表现力, 但它属于“我们”, 而非“独我”所有, 当然也就不能显出“我”的个性和特色。在选材上凸显个性, 要强调一个“精”字, 自身经历、日常感受, 阅读所及、趣闻轶事, 眼前现实、未来发展, 正面反面、古今中外, 格言警句、比喻数据……只要是与主题一致的, 我们都应尽可能多地从记忆仓库中拿出来, 然后精选出最有表现力的和新鲜的组织到文章之中。

三.文体切合自我

高考作文到底写成什么文体, 也要在绝对适合自己的基础上, 力求“不同”。现在的高考作文, 无论是命题还是话题, 对文体的限制越来越小, 考生可根据自身实际, 大胆采用新文体。无论是书信、童话、寓言、诗歌、戏剧, 还是小小说、演讲稿、辩论稿, 甚至是实验报告、病历诊断、招生简章等等, 这些所谓的“另类文体”, 只要运用得当, 就能真切自如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个性认识与深刻感受, 就会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不过, 没有金刚钻, 就不要揽瓷器活, 要量力而行。如果能力不过关, 却一味求“不同”, 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弄巧成拙, 最终反而影响了成绩。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适合自己, 就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又贴合本次作文要求的相对新一些的文体, 但绝不是为求新而求新, 淡化文体甚至不要文体, 这样的话往往容易弄巧成拙, 反而不伦不类。

四.语言发自肺腑

语言发自肺腑不仅仅指说真话, 抒真情, 还包括说自己的话, 不套用, 不满篇学生腔或陈词滥调。一篇高考作文, 语言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语言是否有亮点, 是否有出彩之处, 直接影响了印象分的判给。一篇作文, 出现“月亮”, 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 “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 出现“数颗星星”也不错。千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考生平时习作中有意识地追求, 考试中就能熟练地“包装”一些语句, 弄出几颗明亮的“星星”, 使自己的作文生色, 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那么如何才能让语言“气象峥嵘, 色彩绚烂”, 达到醉人的效果呢?首先要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手法, 使语言形象生动。其次整散结合。整句使句式整齐, 节奏明快, 增强语句气势, 但如果只用整句, 又会显得呆板, 加上些散句就会使语言整齐中富有变幻, 读来灵动, 活泼。再次借用名言名句, 名句名言如珠如玉, 恰当地借用会使你的作文熠熠生辉, 闪光耀彩。另外, 还可巧用新诗、歌曲, 好诗与好歌的共同点在于:含蓄、精炼、隽永、优美。把这些运用到作文中去, 可使文章更具抒情性, 更有韵味。

上一篇:民主党派征文下一篇:经典猪年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