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阅读指导(共6篇)
科普文章阅读指导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微信用户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对医疗类微信公众号的关注现状以及对医学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情况,探索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促进医疗类公众号发展、优化医学科普文章阅读体验和推动医学科普文章繁荣的策略。方法依据微信用户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关注医疗类微信公众号和阅读医学科普文章的行为自主设计调查问卷,以电子链接的形式发送给普通互联网用户,回收后比较不同特征用户对医疗类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采用t检验比较被调查者的健康状况和互联网使用情况与其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行为之间的关联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探讨微信功能和阅读偏好与阅读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回答卷630份,其中有微信服务使用经历者528人。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和月收入对两种医疗类微信公众号关注度的影响差异均出现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726、2.444、4.452、3.648、5.082和7.158,P<0.05或P<0.01);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健康状况、互联网使用情况、阅读偏好以及微信功能都与医学科普文章的阅读体验明显关联(P<0.01)。结论 在微信公众平台上阅读医学科普文章具有广阔的前景。建议从微信用户、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公众平台三个层面,分别对医学科普现状进行问题反思和精准引导,共同营造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宣传医学科普知识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医学科普,阅读行为
在移动服务的大潮中,微信公众平台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优秀的用户体验脱颖而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方式也以其收费低廉、推送即时、用户群庞大和服务个性化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1,2]。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雁飞向全国医务人员发出倡议,呼吁医学界应勇担历史责任,大力开展医学科普教育[3]。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日益突出。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基于微信公众平台阅读医学科普文章的行为满足了微信用户对医学科普知识的需求,逐渐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传播机制是亲民的,手机微信阅读分享作为一种以社交为目的的传播活动,既是医学科普知识普及方式的深刻变革,更是“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微信”时代发展的必然[4,5]。
鉴于微信公众平台已在中国日渐推广,医学科普知识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突出意义,而关于微信公众平台上阅读医学科普知识的行为学术关注不足,国内调查研究甚少,为了解微信用户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对医疗类微信公众号的关注现状以及对医学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情况,对部分网民进行测试与调查,从而为探索医疗类微信公众号推进医学科普文章繁荣的策略,共同营造微信公众平台上宣传医学科普知识的良好环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电子问卷制作平台“问卷星”网站上制作电子问卷后生成电子链接,从PC端和移动端相结合的多种社交媒体渠道上将电子问卷进行扩散与调查。调查对象理论上应为活跃在各社交媒体上的互联网用户。低于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不参与此项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依据微信用户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关注医疗类微信公众号和阅读医学科普文章时可能涉及到的阅读体验问题,自主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25个调查问题,分为6个模块:“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习惯”、“互联网使用习惯”、“微信阅读行为”、“微信功能体验”以及“医学科普文章阅读偏好”。其中,“微信阅读行为”模块4道测试题分别是“是否关注医学科普类公众号”、“是否关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公众号”、“是否每天阅读微信公众平台上文章”和“微信公众平台上是否更倾向阅读医学科普文章”,分别记作H1、H2…H4。用户可从“是”或“否”中选择一个答案,选择“是”记1分,选择“否”记0分。在“健康习惯”、“互联网使用习惯”、“微信功能体验”和“文章阅读偏好”模块中,被调查者回答“是”或“否”,选择“是”记1分,选择“否”记0分。
1.2.2 资料整理
回收调查问卷,核对填写内容,删除年龄低于15岁者的答卷。最终共回收答卷630份,剔除无效答卷102份,有效答卷528份,答卷有效率为83.8%。
1.3 统计学方法
将答卷数据导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滤过无效问卷后归类统计不同特征人群的百分构成,同时使用(平均分±标准差)表示调查结果,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被调查者对医学科普文章的阅读偏好与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阅读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选取性别、年龄、学历、工作状态和月收入五项特征性个人基本信息。性别:男女比例大致相等,男性占48.3%(255/528),女性占51.7%(273/528)。年龄:中青年为主,大于45岁者占8.2%(43/528)。学历:本科为主,占69.1%(365/528);专科及以下次之,占18.8%(99/528);研究生较少,占12.1%(64/528)。工作状态:目前有稳定工作者为主,占85.2%(450/528);学生次之,占8.6%(45/528);退休、待业等最少,占6.2%(51/528)。月收入:自1 000元以下至10 000元以上不等,整体呈正态分布,高峰位于3 001~5 000元,占35.8%(189/528)。每种特征的人群中对相邻分组间得分做两两比较并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对医学科普类公众微信号关注度及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的公众号关注度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t值分别为-0.901和-0.512,P>0.05),而年龄、学历和月收入对两种医疗类微信公众号关注度的影响均出现统计学意义差异(F值分别为3.726、2.444、4.452、3.648、5.082和7.158,P<0.05)。其中,26岁及以上的被调查者对两种医疗类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明显高于25岁及以下的被调查者;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被调查者对医学科普类公众微信号关注度较高,同时这部分人群中除博士研究生外,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的公众号关注度也较高;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上的被调查者对医学科普类公众微信号关注度较高,但只有月收入高于5 000元的被调查者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的公众号关注度明显高。工作状态对医学科普类公众微信号关注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差异(F=2.907,P<0.05),而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的公众号关注度无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差异(F=1.891,P>0.05)。
2.2 健康状况和互联网使用情况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和人群健康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微信的用户群正在不断扩大,健康情况和保健习惯也深刻地影响着用户在微信上的阅读行为。为确定被调查者的健康状况和互联网使用情况与微信公众平台上阅读行为的相关性,设计7个问题,并分别与微信阅读行为4道测试题进行两者间t检验。结果显示,健康状况及互联网使用情况普遍与用户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关注医疗类微信公众号或阅读医学科普类文章的阅读行为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关联(P<0.01)。见表1。
2.3 微信功能体验和医学科普文章阅读偏好
为探讨被调查者对医学科普文章的阅读偏好和微信功能体验是否分别影响了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阅读行为,分别设计4道阅读偏好测试题与4道微信功能调查题。通过将8道题目与被调查者阅读行为之间进行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用户的医学科普文章阅读偏好较明显,对微信功能体验满意度较高,均超过60%,并且微信用户对医学专家创作的文章最感兴趣,关注度达82.6%(436/528)。不难发现,除对文章真伪性关注度外,其他阅读偏好和微信功能体验均与阅读行为相关显著(P<0.01)。见表2、表3。
3 讨论
3.1 医学科普与微信价值理念的契合
医学科普的实质就是把人类已经掌握的医学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应当提倡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地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6]。微信始终秉持“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用户价值第一”的价值观,并提出微信公众平台的目标就是要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发挥出它的价值。这就决定了微信必将为医学科普提供庞大的阅读群体和强大的科普阵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做好有效的医学知识科普工作更在于科普方式的深入生活和科普形式的深入人心。从这个层面讲,医学科普文章的科普方式已经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而发生了转变。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发展医学科普文章带给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是科普理念的进步,必须重视这场变革和挑战,繁荣新时期的医学科普创作。
3.2 微信上医学科普阅读的情况分析
3.2.1 两类医疗类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存在着明显的人群特征差别
年龄、学历和月收入对两类医疗类微信公众号关注度的影响均出现明显差别,微信公众号的关注情况明显受人群特征的影响。26岁及以上被调查者的两类公众号关注度得分均较高,特别是26~35岁年龄段用户对医学科普类公众号关注度高达(0.74±0.44)分,说明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医学科普信息满足了不同年龄微信用户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学历和月收入对医疗类公众微信号关注度的影响均呈阶梯式增长,其中月收入高于5 000元的被调查者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的公众号关注更明显,博士研究生群体则反之下滑。说明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对医疗类公众号的关注越发重视,并且收入相对更高的人群对实地求医就诊有更多的关注和需求,侧面反映出微信公众平台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卫生服务和宣传的意义。工作状况方面,学生大多缺少对健康的关注,而退休的被调查者受限于学习能力,相关关注亦不足。
注:a:P<0.01;b:P<0.05。
3.2.2 生活方式与微信科普阅读
健康状况及互联网使用情况均与用户的阅读行为关联密切。健康习惯状况的三项指标分别反映出被调查者的既往健康情况、养生关注程度和体检重视程度,差别明显,说明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人民生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通讯载体和信息媒介,微信公众平台上阅读医学科普信息的行为真实地满足了人们的健康需求,迎合了新时代下医学科普信息的传播要求。此外,手机使用频率、微信使用频率和互联网医疗使用状况与被调查者的微信阅读行为息息相关,反映出微信公众平台上的阅读行为已经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微信服务的推广,多层次、多角度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察到电脑上网频率与医疗机构微信号关注度之间不具有关联性,但却明显影响其微信阅读行为。猜测关注医学科普类公众微信号体现的是微信用户的健康需求和保健愿望,而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公众号的关注则反映的是用户看病就医的目的和享受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需求,两者偏向不同。
3.2.3 阅读偏好及微信功能服务分析
发现82.6%的微信用户更倾向于阅读医学专家写的文章,相比之下,对文章的专业性、真伪性和原创性则关注不足。当今微信用户群体十分庞大,猜测存有相当数量的人群没有对医学科普文章的专业性引起足够重视,盲目关注健康,缺少辨别意识。数据反映近五分之一的用户盲目信任医学专家,缺少对原创性的尊重和对真伪性的判断,这是十分危险的。微信用户的附加功能服务关注度高于60%,说明微信功能体验直接影响到医学科普的阅读行为,具有增强宣传的优势。这提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医院等微信发布方要积极鼓励用户转发、评论和留言,不但有利于提高微信号关注度,更能提升用户对医学科普知识的学习效果。
4 基于微信推广医学科普阅读的建议
4.1 实际需求是医学科普的新起点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观察到不同人群特征、不同健康状况和不同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被调查者都对微信上的医学科普阅读有不同的需求。建议微信用户基于自身实际需求,在迎合自身阅读偏好的情况下,对医学科普文章的信息质量和提供的功能多加考虑,关注来源可靠、贴近需求的适量的微信公众号。以微信为研究对象,发现有依赖性和普遍化趋势,便捷生活是影响微信发展和运营的重要推动力[7]。从用户需求出发,开展微信上的医学科普阅读不仅有利于创作高质量的科普文章,更能引导整个移动医学科普环境的健康发展。
4.2 医疗类公众号必须合理定位
面对不同信息导向和服务需求,微信公众号应当对自身合理定位,增强特色。研究发现,医学科普类微信公众号更倾向于满足用户对养生保健知识的需求,而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的公众号更侧重于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服务。对于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的公众号来说,这类公众号肩负着医学知识科普、医院服务推广拓展和卫生信息发布传播等多项任务,本地医院的公众号不仅有利于医院品牌形象的传播,更提供了一个连接医生和病患的桥梁[8,9]。相比其他医学科普类公众号,公共医疗机构的公众号应该突出为病患推送信息、提供查询服务和收集反馈意见的功能,不断弥补推广力不够、互动不乐观与实际需求不协调等的不足[10]。不同条件基础的医疗类公众号精准定位、合理推广和侧重服务才是鼓舞医学科普创作的可取之道。
4.3 微信繁荣医学科普
当下微信月活跃用户6.5亿,汇聚公众账号超过1 000万个,手机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7.22分钟,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40.98分钟,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推广医学科普文章具有重要意义。微信公众平台不仅用户群体庞大,信息获取便捷,而且其推送方式以及收藏、转发和留言的功能,都有利于医学科普文章的大力宣传和医学科普知识的深入人心。平台上文章不仅能随时随地满足用户对健康养生知识的需求,还能引导群众了解医疗资讯并缓解医患矛盾。
但不可否认目前微信平台上的医学科普文章依然存在误导群众、散播谣言的情况。为了杜绝不正之风,信息发布者必须正视微信用户的举报投诉和接受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查监督,网络管理部门也应该适时对公众平台上医学科普信息的发布进行介入和监管。在制度层面,微信公众平台有待建立机制对公众号的信度进行评估,这样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辨识能力。同时,政府应完善相应的法制和法规加强对微信公众平台的监管。总之,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繁荣发展医学科普文章还存在巨大的潜能,这值得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去发掘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玲,邹陆曦,胡广禄.微信公众平台在三甲医院的应用现状调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12):25-28.
[2]于姝,杨辉,姜婷婷,等.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3):44-47.
[3]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医务人员要多写科普文章[J].大众医学,2012,3:4.
[4]徐姗.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传播机制[J].湖南大学学报,2014,(16):78
[5]张路路.手机微信阅读分享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5,7:89-90.
[6]朱素颖,刁冬梅,温恭莲.浅析医学科普文章写作技巧[J].医学信息,2012,25(2):72-73.
[7]李晨,黄灿.微信用户信息分享行为动机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5):57-62.
[8]刘路遥,杨祚,曹战强,等.医院微信公众号的技术与应用现状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4,9(8):35-37.
[9]吴民.移动医疗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11):2-5.
[10]白乐宁,吴晓玉.医院微信公众账号推广运营方式探讨[J].通讯世界,2015,(12):34-37.
科普文章阅读指导 篇2
1.科普文的含义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昆虫记》。
2.科普文的类别(1)科学小品文 概念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主要特点 ①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所以,科学小品介绍的知识必须有真凭实据,合乎科学。
②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③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越来越广泛,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 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②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③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性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④谈话式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
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2)介绍性说明文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在传统高考中,纯科技类说明文,如《颅脑与肠脑》;社会科学类说明文,如《铜奔马》;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如《沙尘暴》,这些都属于介绍文。传统高考中一般把它们放在第一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对概念、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推断的形式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高考把它放在第二卷实用类阅读部分,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特点 ①知识性
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②直接中介性
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基本结构 ①总分式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②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说明顺序 ①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②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③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说明方法 ①下定义
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②分类别
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③列数字
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④举例子
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⑤作比较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⑥作比喻
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⑦设图表
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3.科普文阅读要求
在考试过程中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1)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2)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试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分—总”,是按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
——以例说法,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海底装上“眼睛”
——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科学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其功能是把深海大洋臵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迄今为止,人类“入地”的能力仍然远逊于“上天”。海底是最贴近地球深部的去处,从海底“第三个平台”观测地球,将揭示地球系统“运作”之谜。
建设中的海底观测系统,是通向新突破的捷径,作为新开的领域,各国都处在起步阶段。中国,正经历着数百年不遇的良机。
假如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把空中的遥测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平台,那么新世纪在海底建立的,将是第三个观测平台。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部不断扩展视野的历史。古人没有想到海洋有这么大,15世纪重新发现的“托勒密地图”上并没有太平洋,以为欧洲航海西行到亚洲并不遥远,否则哥伦布也许不敢冒这个险。当然更不会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会比陆地的高山深谷还大,这要等到20世纪中期,有了声波测深技术才能发现。现在我们知道,海水比河水多百万倍,海洋的平均水深3 800米。隔了厚层的水,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还不如对月亮和火星表面的了解。而地球深处“地幔”里的水,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许多倍。
人类视域的突变发生在17世纪: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胞,看到了微生物;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说”,导致“哥白尼革命”。又一次突变发生在20世纪: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将地球上种种现象连结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导致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
这次“革命”对地球科学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大都是19世纪晚期以来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和误会。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测量海底地形的办法还是用绳子系上重锤抛到海底,用绳子的长度测算水深,如此得来的测点寥若晨星,绘在图上当然只能说明海底平坦,地形单调。再如船上用温度计测量海水表层,只能测了上一点再测下一点,永远也画不出一张同时的海洋温度图来。20世纪出现的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开辟了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能够获取全球性的和动态性的图景。同时得到的不仅有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有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与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隔了千百米厚的水层,遥感技术难以达到大洋海底。现在要问:能不能换一个视角,不要老是从海面看海底?可不可以从海底看海面,把观测平台放到海底去?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
海底的观测平台的功能是把深海大洋臵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结果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1.请简要概括建设海底观测平台的意义。
2.综观全文,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根据文意,你认为建设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能否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
解析 此题考查探究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F。答这类题,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有小论文意识,即答题要有理有据,——如何准确解答科普类文本阅读题目?
1.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2.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
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3.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
(2012·湖南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受噪音污染的环境中,户外的交通噪音,建筑工地噪音,办公室内的设备噪音、人员噪音,回家后家用电器的噪音、邻里噪音„„虽然很多时候这样的声环境只是不友好,并没有达到震耳欲聋的地步,但日积月累,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心理的神经紧张、暴躁、精神不集中,生理的血压增高、心跳加速、听觉不灵,而且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传说的声学控制措施包括减少噪声源的声功率、在传声途径上设计障碍阻隔噪声和振动,增加建筑墙体的隔声性能,设置吸音装置等等。但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有别于一般的噪声控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它的因素,可能采取的措施,尽量与其他生态技术(如自然通风)相协调。
从声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筑的选址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噪声较大的主要街道和工业厂房,以减少室外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这样的考虑可以使后续的许多工作得以简化。比如我们综合各国的环境标准和科研成果选定某生态建筑的声学指标为等效声压级45dB(A)以下,其中dB(A)是一种A络计权的噪声分贝数,模拟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如果是一幢乡村别墅,室外的背景噪声甚至可以低达40dB;但如果这是一幢闹市区临街的办公建筑,室外的背景噪声高达60~70分贝,就会给设计带来很多麻烦。比如,选择隔声性能良好的密闭窗户可以隔绝室外噪声,但显然自然通风就无法实现,人们所处的综合环境仍然是不舒适的。
如果建筑选址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屏障,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自保护性能。声屏障的种类很多,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美学()和经济()三个因素。生态建筑户外声屏障设计的要点往往在于和整体景观的协调及视觉通透性,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担心影响自然通风而选用镂空的围墙或单纯的绿化带隔音,实际上会达不到隔音效果。所以,如果建筑周围的背景噪声非常恶劣,我们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通风与隔声的协调,顾此失彼只会影响整体的环境效果。
外窗的设计也很重要,可供选用的形式有单层玻璃窗、双层玻璃窗以及双层窗。其中以双层窗的隔声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两层玻璃间的耦合效应,两层玻璃最好选择不同的厚度,玻璃间的空气间隙应大于6毫米。另外,通风隔声窗的概念近年得到了推广。它采用一中特殊的双层窗构造,之间设置了类似声陷阱的结构。显然,这样的结构必然同时产生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目前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风隔声窗设计
和改良的要点。
12.本文重点介绍了解决生态建筑声环境问题的两条途径,即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答案】选址
提高自保护性能
【解析】回答该类题,先整体阅读文本,逐段概括层意,后根据题干要求总结。第一自然段说的是我们生活在噪音污染的环境,有很多危害,引出生态建筑的话题,第二段提出解决生13.结合文意,依次填入画横线句“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美学()和经济()三个因素”括号里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A.隔声性能
与环境协调
节约材料 B.有利环保
与环境协调
价格低廉 C.隔声性能
大方而舒适
价格低廉 D.有利环保
大方而舒适
节约材料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处的环境指的是综合考虑了隔声与通风等因素的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B.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C.从声环境的角度看,如果室外背景噪声低达40dB,生态建筑就不需要设计户外声屏障。
D.通风隔声窗容易导致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两大弊端,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亟需改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2012·福建版)(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蟋蟀之话 夏丐尊
① 鸣虫是狄季的报知者。
② 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偏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出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连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 螽斯① 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螽斯的钅虑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蜂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有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位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也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得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须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布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
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钅虑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磨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青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
C.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向雌性蟋蟀反复哀诉,雌性蟋蟀则通过“脚耳”领会其意。
D.蟋蟀由卵变为成虫不需要经历三度的“完全变态”;由卵解化出来的若虫和其父母同形,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鸣叫。
E.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②14.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4 分)答:
15.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着法,并举例说明。(6 分)答:
(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 ℃),白天奇热(99 ℃)。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 ℃,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惟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普文章阅读指导 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①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②。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0.67%。
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
(选自《南方周末》2013年1月,有删改)
[注] ①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②正相关: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
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B.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C.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在PM2.5上可以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
D.PM2.5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解析:B.“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并非是原因之一。
答案:B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最早于1982年开始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但至今也有十年的研究。
B.根据潘小川教授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C.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是客观因素。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才会降低PM2.5浓度。
解析:B项潘教授的计算是针对北京市人群计算的,此项属于范围扩大;C项“客观因素”错;D项“只有……才”错,造成雾霾天气的,不止这些扬尘。
答案:A
【技法指津】
一、整体阅读,细心勾画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阅读科普文章首先必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要理清思路就得整体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整体阅读时要细心勾画,勾画出文章的话题、观点以及结构性标志语,如表明层次、角度等照应、提示、转换、总结的语句。由于有些科普文的内容介绍说明的是广大读者不太熟悉,甚至从未听闻接触到的,作者为将之讲述得更加通俗易懂,往往会拿不少大家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或作比较,如不能搞清各段的内容及段落之间的关系,也弄不清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易混淆对象,自然也就无法梳理好文章的结构层次。
二、把握语脉,推断逻辑
科普文写作的目的是传播科学知识,它生动形象,也严谨、准确、客观、逻辑性强。每一篇文章都是由一部分一部分组成的。因此,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必须首先把握语脉,分析语句间的意义关系,梳理行文的语意走向,把握语句顺序的安排及其根据。弄清常见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关系有递进、因果、转折、比较、对照、例证等。把握语脉,可以借助对线索、过渡、照应等的分析,借助对关联词语所表示的语意关系的辨识,借助对指示代词和其他指代、借代、喻代类词语的指代内容的确认,也可以借助对表示肯定、否定、强调、揣测和有所保留、有所暗示等词语含义的理解。
常见的关联词有递进、并列、假设、条件、因果、转折等几大类,阅读时,看到“首先”,要想到“其次”;看到“多项条件”,要找到“唯一条件”;看到“所以”,要寻找原因……注意关联词有助于我们快速阅读,准确找到答案所在的重点区域或重点句子。
nlc202309082352
常见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它、它们、其他等,作者为了行文简洁,常用这些指代词替代文中的各种信息、观点、例证等,因此,依据语境选取最接近代词的句子或内容,确认每一个代词的含义,并弄清不同代词之间的关系,如并列、交叉、包容等,就能正确认定文章的说明对象。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CEV异军突起
CEV是“乘员探索飞行器”的简称。对于CEV,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是这样认定的:CEV是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能将4名宇航员送往月球,每年最多可飞行6次;改进型的3人CEV可为国际空间站接送宇航员,每年发射3次;无人CEV则作为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的货船,每年运送3次;无论是CEV运载器,还是重型运载器,都将用航天飞机的部件改制建造;CEV用固体火箭发射,其设计与航天飞机发射起飞时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基本相同;重型运载器的运载能力,用于月球飞行时为100吨,用于火箭航行时提高到120吨。
从这六条认定可以明显看出,美国是按照“航天飞机衍生型”的思路来研制新的载人飞行器的,即新型航天器的运载工具采用航天飞机的外贮箱、固体助推火箭和主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来进行设计,是原来航天飞机的衍生。
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的特点是:这种航天器没有机翼和尾翼,不再像航天飞机那样通过滑翔方式返回地球,而是像飞船那样通过降落伞着陆;发射时航天器与运载火箭串联,航天器置于火箭顶部,能避免因碎片脱落而被砸坏的危险;专门设置的逃逸火箭更增加了宇航员的安全性;人和货物分开运输,既安全又经济;货运型的长度是载人型的2倍,载货能力达100吨,是航天飞机的5~6倍,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天运载器;座舱更宽大,给航天员带来舒适感,还可以重复使用10次以上。
根据初步构想,新的载人型航天器将在经改进的航天飞机固体助推火箭的基础上建造,计划在2011年将宇航员运往国际空间站。货运型则把载货飞行器装在改装后的航天飞机外贮箱顶部,并配备5台航天飞机主发动机。外贮箱两侧还将配置两个加大的航天飞机固体助推火箭。据估计,货运型飞行器将是个40层楼高的庞然大物。按照设计,载人型和载货型航天器还能在轨道上实施对接,以完成更多的太空使命。
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充分利用航天飞机现有的成熟技术和装备,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将加快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专家认为,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的安全性将是目前航天飞机的10倍左右。航天飞机终将被淘汰。
(选自《科学画报》2005年第12期,有删节)
1.下列对“CEV”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CEV是“乘员探索飞行器”的简称,是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
B.CEV能将4名宇航员送往月球,改进型CEV可为国际空间站接送宇航员,每年要飞行6次。
C.CEV运载器,将用航天飞机的部件改制建造。
D.CEV使用与航天飞机发射起飞时的固体火箭助推器设计基本相同的固体火箭发射。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型航天器的运载工具包括CEV运载器和重型运载器,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载器。
B.CEV是采用航天飞机的外贮箱、固体助推火箭和主发动机等主要部件进行设计的。
C.新型航天器与运载火箭串联发射,是为避免航天器的碎片脱落砸坏火箭。
D.之所以采用“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是因为它成本低,而且可以加快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速度。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人CEV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的货船,载货能力高达120吨。
B.新型载人型和载货型航天器可以将人和货分开运输,并可在太空中自由地实施对接。
C.CEV是“航天飞机衍生型”航天器的一种类型,由于具有安全、经济、高效的特点,它将成为现阶段最理想的航天飞行器。
D.美国现在的航天事业已走在世界前列,美国已开始使用航天飞机的衍生型航天器。
小学生科普阅读有效指导三重门 篇4
一重门营造良好的科普阅读氛围
1. 课堂渗透
在科学课堂上, 教师要重视科学书本的阅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阅读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 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时间对教科书进行认真阅读。与此同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为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发展史和科学趣闻等, 用科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 师生共读
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统一的读物, 或者教师提前阅读后推荐给学生阅读, 这样师生就拥有了相同的语言, 可以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这一部分阅读可以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 也可以是学期计划内的科普阅读。统一的读物可以是订阅的报刊杂志类, 也可以是书籍类, 如《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等, 还可以是诸多的科学家传记, 从传记中学生感悟科学研究过程的艰辛, 感叹科学家的伟大, 从而崇敬科学并走进科学殿堂。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阅读会使阅读更加深刻, 让学生获得一些提升阅读能力的方法。若教师只是布置阅读任务, 不与学生一起共读, 那么对一些不自觉的学生来说就成了空话, 而阅读的学生可能也只能停留在读过、看过而已。因此教师要安排好班级的阅读时间, 为科普阅读提供时间保证, 实现班级共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 特别对于农村小学, 学生到校时间较早, 班主任一般都会安排学生晨间的课外阅读, 这时, 科学教师就可以部署全班共读科普时间, 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享受科普大餐, 知晓科学, 提升科学素养。
3.亲子阅读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开展家庭科普阅读, 订阅一份科普报, 购买两本科普书籍, 让家长陪同孩子一起阅读。为督促家庭亲子阅读, 教师可以制作一份《科普阅读登记卡》, 贴在学生科学书本封二, 由学生每周记录阅读情况, 父母签名确认, 小组同伴互查, 同时将阅读量列为平时成绩内容之一。在家长和教师的督促检查和同伴的激励下, 家庭亲子阅读氛围形成, 学生会逐渐养成科普阅读习惯。
二重门有效指导基本的阅读方法
教师必须有效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 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 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保证阅读的效果。
1.兴趣导读
小学生贪玩好动, 不喜欢静心看书, 而对于文学性、故事性不太强的科普书籍, 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加不浓。怎么办?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围绕教材内容刻意渲染某块科学知识, 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而课堂上教师只讲了那么一点, 这让学生欲罢不能, 就会想办法找来相关书籍阅读。
2. 故事引读
科学史话、科学家精神的影响对学生的情感世界的触动是无法估量的, 科学教师可以对科学家生平作生动形象的讲述, 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 再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或把一篇篇幅较大的课外读物缩成一个故事讲出来, 引导学生去阅读, 或择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主动去探究原著。
3. 做好摘录
教师可以做一本班级科普知识流动摘录本, 在开展师生共读科普书籍时做摘录, 要求每位学生都摘录一条, 学生在摘录时会翻阅已经摘录的内容, 从而加深理解记忆, 积累更多的科普知识。每位学生自己准备一本科普摘录本, 可以摘录共读内容, 甚至可以抄写班级摘录本上的内容, 更主要的是自己在课外阅读报刊、杂志、书籍、网页时进行摘抄, 以丰富自己的科普知识面;亦可以撰写阅读体会, 使学生在科普阅读中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从而走上科学探索之路, 成为小小科学研究者。
三重门积极拓展课外的科普阅读活动
开展科普阅读实践贵在坚持, 定期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科普阅读活动, 能让学生保持阅读的热度。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举行科普阅读知识竞赛、科普小报展评、科普阅读交流会、科学家故事演讲比赛、科普知识对对碰、科学格言大比拼等。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可授予“小爱迪生”“小科学家”称号。
在开展科普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也可结合社区的科普活动周、科普活动日展开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 如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垃圾分类分装知识、节能环保知识, 举办“地球, 我们的家园”书画展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另一方面巩固学生科普阅读后所取得的收获。
科普文章阅读指导 篇5
[A组 对应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别跑了,跑也逃不出科技的掌心 李春霞
气喘吁吁的逃亡者以为已经逃过了追踪,殊不知他留下了更多的线索,因为没有比身体更会背叛我们的了。热血动物的痕迹!
在这座城市,一个叫Roger的在逃男人,所有的警察都在追捕他。是否他犯了重大命案,就像加利格兰特在《西北偏北》里那样,还是他掌握了国家机密,像威尔史密斯在《全民公敌》里的角色,还是像《第九区》里的沙尔多科普雷演的高危病患?这些都无所谓。我们只知道,借助夜色的掩护,逃犯在遍布大城市的监视摄像头下消失了。他已经成功脱逃了吗?当然没有!因为人们的身体总是会出卖他的主人。首先是体温,它在红外线下是最容易被察觉的。人类与所有的热血动物一样,永远靠燃烧能量来维持身体活动,持续散发出相当于100瓦灯泡那样的辐射。再没有比使用特殊的望远镜或摄像头识别一个清晰浮现在稍冷背景前的热血两足动物更容易的事了。这种侦测手段甚至在几十公里外都是有效的。不呼吸?不可能!
我们的身体也会经常留下一些气味。为了帮助维持身体的热量平衡,我们有300万到400万汗腺。汗液由水和盐组成,还有尿素和氨水,本身没有什么气味,但会由于寄生在皮肤上的细菌的繁殖转化成令人作呕的酸味。
再加入成百上千个从腋下和腹股沟的特殊腺体集中散发出来的,号称信息素的气味分子,所有这些就可以组成每个人特殊的气味线索。它可以影响到身边数米范围内的环境,并持续几个小时之久,足以让警犬大显身手。
当然,Roger可以穿上石棉防护服来隐藏体温,喷洒廉价古龙水来掩盖自己的气味。但是不呼吸对他而言实在太困难了。尽管呼吸的声音就连本人也很难觉察,但还是可以被几十米外的监听装置捕捉到。另外,Roger一张嘴就会在空气里呼出不同气体的混合物。其中自然包括从肺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来自胃的丙醇和数种碳氢化合物(己烷、甲基戊烷、异戊二烯等)。在封闭空间中,这一混合气体能明白无误地指示有人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使气味还不足以出卖Roger,他的心脏也会改变这一切。首先,人类心脏以每分钟约70次的频率搏动,这一人类特有的节奏引发一种典型的振动,能够被一些仿地震仪原理制造的仪器在几米内探测到。
另外,心脏细胞和所有的肌肉细胞一样,也有肌电活动。在医院中,医生往病人皮肤上粘贴电极测量这一活动。而更尖端的仪器现在已能对微弱的心肌电活动实施远程探测。背叛我们的神经元!
最后,可能背叛我们的还有大脑。它由60亿至100亿个神经元组成,它们通过神经电信号进行交流,因此也难以遁形,用于探测心电活动的仪器同样也能对此进行远程探测。但鉴于神经电信号比较弱,有效探测范围目前还不超过几厘米。或许几年后这个距离能大大增加。总之,即使在密闭的掩体内,Roger也不太可能逃脱追踪。当然,这些探测器不仅可以用来制服暴徒,还能成为制造大团圆结局的神奇工具。想象一下其他的Roger:这一个或许是青少年帆船爱好者,不巧被巨浪卷走,那一个或许在滑雪时被雪崩掩埋……体温或者心跳都可能让他
引人入胜。如文章多处使用了诸如“他已经成功脱逃了吗?当然没有!”之类的设问修辞,可以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B组 真题检测]
二、(2013·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他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好繁殖,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蜉蝣们再次落回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升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只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取材于王冬《御风飞行》)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支持“昆虫的翅膀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B.不需要骨骼肌肉的支撑
C.柔韧性可比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原文:“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A),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B)。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C)。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D)。”C与原文表述不一致。【答案】 C
如果你像千千万万的人那样得知这类可怕的消息,你很可能会选择做进一步检查,甚至采取一些实际上对身体危害更大的治疗,比如进行乳房切除、前列腺手术,或者接受放射治疗。这类治疗可能会让病人小便失禁,或者失去某些功能,其他极端治疗带来的危害也是数不胜数。
这类现象在医学界很普遍,被称为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世界上已有针对此类现象的量化研究。在《癌症的过度诊断》一文中,来自达特茅斯的医生们认定,25%的由乳房摄影术测出的乳腺癌、50%的由胸部X射线或由痰标本检测出的肺癌,以及60%的通过前列腺抗原检测出的前列腺癌,都属于过度诊断,他们将此类疾病定义为——“不会恶化(甚至可能自愈)的癌症”或“恶化速度较慢的癌症”——患者在其自然生命完结之前不会产生相关的严重症状。
医生们在文中提到:“无谓的治疗对这类病人没有好处,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除却过度治疗带来的直接伤害,癌症确诊给病人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是一种健康隐患。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增加他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免疫力,甚至会让他们容易患上传染病,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得抑郁症的风险。
此外,癌症带来的金钱上的花费也是不容小觑的。整个医疗系统不仅因为对癌症的过度治疗而消耗了几十亿美元,而且美国在癌症研究上的资金投入也是对心脏病研究投入的3倍。1971年颁布的《美国家庭法案》最早提出“向癌症宣战”,当年的法案宣称,“癌症是当今美国人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而如今40多年过去了,这个说法并没有改变。
2011年的一次“哈里斯民意调查”发现,癌症是美国人最畏惧的疾病,对其担心的人占了41%,而担心患老年痴呆症的人占31%,仅有8%的美国人最担心得心脏病,而实际上心脏病是美国人的首要死因。为何人们没有提出“向心脏病宣战”呢?
“癌症”是一个有冲击力的、让人胆战的名词,很多癌症确实很可怕,仅仅“癌症”这个词本身就会对人造成损害。
医学界正在重新认识这个问题。在《对癌症的盲目恐惧之辩》一文中,小乔治·奎尔医生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癌症恐惧症”。奎尔写道:“如今,由于罹患癌症的人数众多,恐惧造成的危害远远超出了癌症本身。这种恐惧使得很多医生和病人采取了不理智甚至危险的做法。”奎尔的这篇文章早在1955年就发表于《生活》杂志。
直至最近,一个由顶级科学家组成的小组才对整个医学界提出倡议,停止对某些病症使用“癌症”一词,并提议称之为IDLE,意为“上皮增生性病变”。这项提议的详细内容刚刚被刊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实际上,这并不是首次提出这样的倡议。2011年,在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份报告中,前列腺癌专家们建议:“由于低风险前列腺癌有着乐观的预后,建议不再对此类病况使用‘癌症’这个令人焦虑的词。”
医学界终于对社会科学中关于风险认知提出的观点有所认识,那就是:我们往往更多地依靠本能而非理智来评估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甚至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感受。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时常过度担心某些事情,而顾不上考虑这种担忧的依据。
是时候认真对待人们对疾病感知的方式了,它所造成的后果是真实并严重的。如果医务工作者真心认为他们应该尽量做到“不伤害”,他们就要意识到“癌症”这个词的危险,并且像对待身体的其他危害一样,来对待癌症带给人们的恐惧。(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综述类文章阅读备考指导 篇6
[高考真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2004年上海卷)
世界报业协会在2003年度总结报告中说,在全球报业表现低迷的形势下,中国报纸发行量却增长了8.5%,从1997年到2002年5年累计增长30.3%。
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按照日销量8200万份、13亿人口计算,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数量为63份,比1999年增长了7份,但数量仍然偏少。日本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545份,美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198份。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早在1996年,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就已经达到96份,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60份,发达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226份。1999年,按平均每个人拥有日报的数量算,挪威排第一,每千人583份。
美国是报业最发达的国家,根据E&P;提供的数据,美国拥有日报1468种(2001年的数据),非日报7689种(2000年的数据)。人口远多于美国的中国报纸数量应该相应多于美国。美国的报业发达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因此目前两国还不具有可比性,但这至少说明2002年2137种报纸的数量远非中国报业规模的极限。
然而,目前中国城乡人口比例悬殊,人口总体教育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及全国经济水平都处于较低阶段,对报纸的需求必然只能保持在一个有限的水平上。目前总体状况是:就数量而言,乡村人口报纸拥有量极度稀少,而城市人口拥有量相对饱和;就质量而言,前几年报业成长主要都是规模扩张、数量膨胀,在质量方面提高很小,优秀报纸的种数远未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中国报业距离成熟尚需时日,还要允许有大量新产品进入市场。
1992-2002年,全国报纸广告11年来以平均约32%的增长率迅速发展(见下表)。报纸广告的快速增长、占广告总市场超过20%的份额以及不断增长的占GDP的比重,说明报纸作为主流媒体的位置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报纸广告业必将随着总体广告市场的扩张而同步扩张。
近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读者的综合都市报(包括晚报、早报、时报、都市报)的广告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慧聪国际媒体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2001年都市类报纸的广告刊登额达到205.92亿元,占全部报纸广告刊登额的66.18%,比2000年增长了15.72%,在各类报纸中增长率最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将近6个百分点。2002年1-10月,综合都市报广告规模达到233.54亿元人民币,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长40.08%,占据了68.20%的报纸广告市场份额(见下图)。
2002年1~10月中国各类报纸广告市场份额示意图
这些数据表明,都市类报纸已经成为广告投放者最重要的广告媒体,都市报的广告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报业的广告规模。
1.第一自然段中的“低迷”指 。(2分)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答题主要看文章语境:在全球报业表现低迷的形势下,中国报纸发行量却增长了8.5%,从1997年到2002年5年累计增长30.3%。一个“却”透露了秘密,说明前面是相反情况:全球报业发行量是降低,或下降,反正是这个行业不景气。所以,如果回答“全球报业发行量是降低”应该也可以得满分。
[参考答案]世界各地报业普遍不景气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B.这几年国内报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城市人口拥有报纸的数量相对饱和,但质量有待提高。
C.据资料统计,2002年全国报纸年度广告总收入又创新高,比10年前增加了约170亿元人民币。
D.目前,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还不到上个世纪末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把握能力。原文是“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只说发行量大,并没有说其“国际影响深远”,纯属想当然。
[参考答案]A
3.有人说,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要点:
[1]近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读者的综合都市报快速发展。
[2]报纸广告增长迅速,综合都市报占据主要广告份额。
[3]我国报纸发行量增速较快,但千人拥有量仍然偏低。
[4]目前我国报纸的种类和发行数量还大有增长空间。
你认为要点和顺序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4][3][2][1]B.[4][2][3]
C.[3][4][1][2]D.[3][4][2]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归纳文章要点及层次的能力。
[参考答案]D
4.从上表中可见1992年到2002年报纸广告收人不断增长。根据文意,其原因是(1) ;(2)。(2分)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这道题目关键是句意转换。原文是:广告的快速增长、占广告总市场超过20%的份额以及不断增长的占GDP的比重,说明报纸作为主流媒体的位置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报纸广告业必将随着总体广告市场的扩张而同步扩张。这句话里的“说明”二字非常重要,是从结果逆推原因:报纸成为广告投放的主要媒体;总体广告市场在扩张。当然大意相同即可。
[参考答案](1)报纸成为广告的主要媒体(2)广告投放量上升,等等。(答案合理即可)
5.上面这幅图在文中的作用是;这幅图的标题可以拟为。(3分)
[解析]该题第一处考查考生对文章所使用的辅助手段所起作用的分析能力。图在文中的作用肯定是“直观形象”,这叫图表说明法,但仅回答“直观形象”也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得说明其“直观形象地表明”了什么,即将什么东西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就本题而言,是“直观形象地表明报纸的广告市场份额”。仅回答“直观形象地表明都市类报纸已经成为广告投放者最重要的广告媒体”,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因为,这样回答让图表上的其它详尽信息失去意义。第二处考查考生的信息把握与图文转换能力。
[参考答案]直观,形象地表明报纸的广告市场份额
6.在你常读的报纸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报纸名称)?请从两方面作简要介绍。(4分)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的鉴赏评判能力。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最喜欢的报纸不求一致。“从两方面作简要介绍”,就考查了学生对报纸的真正了解。一般来说,可从版式的角度,也可从报纸内容、风格、特色角度,做一下“简要介绍”即可,不需要描写、抒情、议论。
[参考答案]示例:我最喜欢读《环球时报》。从排版上来说,几乎每一篇报道都有吸引人眼球的照片搭配,还未读文章就已领略到其中的含义了。从文章内容上来说,它经常介绍各国各地的民族风情,且都是第一手资料,使人感到如临其境。
[备考指导]
所谓综述类文章,指的是对已有现象或理论进行总结的文章,一般分为汇总性综述文章及研究型综述文章。前者是对事实材料及信息,加以归结;后者是对已经进行的研究作阶段性总结,一般要在把握综述对象之间的深层联系的基础上,介绍某个领域或者专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无论哪种综述性文章,都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高考一般会选取公众较为关注的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综述文章,此类文章注重真实、具体、典型的事例与数据,注重分析事情产生的背景、成因,意义或危害性,适当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其实综述类文章与高考多年来所考查的科技类文章并无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在文章的结构上有其自己的特点。
综述类文章的基本结构。1.标题:写明综述的名称及内容,如《关于××××的综述》。2.导语(前言、导言):写明综述的意图、性质、时间、地点、对象、综述的范围及调研方法。3.主体(正文):(1)情况部分:介绍基本情况,注重具体事实、统计数据,文字简明、准确,条理分明,兼用数字、表格、图示说明。(2)分析部分:重点分析所调查事情或现象的产生背景、原因、实质,条分析缕,有事这有依据,抓住问题的实质、规律,揭示出其重要意义或危害性。(3)建议部分:在有力的分析下,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有关部门恰当处理提供参考。4.结语:总结全文、深化主体、警策世人,也可在建议部分结束。
综述类文章的结构方式。1.纵式结构: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如果是针对某一件事情,通常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2.横式结构:根据材料的内容、特点、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处理,如果是针对某类社会现象,通常采用此种结构方式。3.纵横式结构: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但应确定以某一种结构方式为主,另一种为辅。
根据新出台的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综述类文章的考查将放在选修内容“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设4小题共18分。题型为2个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2个简答题,每题6分。考查点包括:理解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句子,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评价或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而解答此类题,需要提高三种能力,即认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鉴赏评价能力。其中,认读理解是基础能力,分析综合是运用能力,鉴赏评价是审美能力,三者既互为关联,又相辅相成。高考对综述类文章的考查,更多的是体现高考命题者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关注,希望借此引导考生打破阅读的樊篱,因此,大家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就应扩大阅读面,广泛接触媒体中常见的各种文体文章(特别是关注一下航天航空、地质灾害、环境保护、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综述文章),并且掌握多种文体文章的表达特点,说不定就会在高考中有意外的惊喜。
[强化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景观大道”的风骨
尹泽生
从上海到西藏樟木长达5000多公里的318国道,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条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观长廊,自然景观类型之齐全多样,异彩纷呈乃世所罕见,优美壮丽同在,幽景旷景并存。这条路还是人文的巡礼和历史的隧道;从浙江河姆渡7千年前的水稻到昌都卡诺遗址的小米;从良渚文化的玉到三星堆的铜;从周庄的老屋到丹巴的碉楼;从唐蕃古道到藏彝大走廊……东西汉藏、南北羌彝,无分尊卑、多元一体。这样一条大道,路虽人为,景乃天造,钟自然之大美,显人文之深奥。因此,专家建议将其命名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将318国道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这一创意,不仅扩展了这条公路的固有功能,将这条国内最长的公路风格化、形象化了,而且这条几乎与北纬30度并行的公路也因此而有了灵魂。从事地貌工作几十年来,我见过的地表景观不计其数,相较之下,选择318国道作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当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时,你会发现在她的美景之内蕴含着一种特殊的“风骨”。
从整体来看,横跨整个中国大陆的318国道所展示的景观是其他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条道路都无法比拟的:它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其景现在一定区域内(省区内、全国)具有垄断性和惟一性;有大量清晰、完整的原生态自然景观,以及大量深厚、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进一步而言,318国道沿线的特殊“风骨”可清晰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其沿途景观类型丰富,景观形象突出,且变换迅速。在我们所知晓的国内景观类型中,318国道经过之处几乎拥有了其中的全部。如地文景观中的山丘和谷地型旅游地、自然标志地、垂直自然地带、断层与节理、钙华与泉华、古生物化石点、凸峰、峰丛、石林与土林、奇特与象形山石、峡谷、丹霞、洞穴、古冰川遗迹、泥石流堆积、地震遗迹、火山与熔岩;水域景观中的河口、海面、河段、湖泊、湿地、瀑布、泉、现代冰川;生物景观中的森林、草地、花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气候与天象景观中的光现象、云雾、物候等;遗址与建筑景观中的人类活动遗址、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历史建筑、宗教建筑、现代活动场所、民居、交通建筑、水工建筑、现代城镇、民俗节庆活动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景观分布在整个国道沿线,有时交叉重复出现,而且不同路段有不同的类型群,构成差异显著的景观组合。如东部长江三角洲与长江中下游路段的河流、湖泊、湿地、水工建筑、历史建筑、现代城镇景观组合,川渝和横断山区路段的现代城镇、高山、峡谷、河段、民居景观组合,藏东南路段的高山、峡谷、河段、森林、古冰川与现代冰川景观组合,藏南路段的高山、现代冰川、宗教建筑、民俗节庆活动景观组合。当然,这些组合在各个路段还可以再作更加细致的划分。乘车行驶在国道上,窗外的景观丰富多彩,变换迅速,注视着各种景观单体的排列组合,旅行者的睡意往往被一扫而光。
二是沿途的景观蕴含着完整而深刻的科学文化内涵。如果有机会走完国道全程,将不仅仅在视觉上获得极大的享受,而且还可以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
以自然过程为例。每一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景观实体,如IJJ地、河谷、湖泊、泉、瀑、洞穴、植物群落、物候现象、灾害现象等,都有其内在的成因与演变规律。通过对这些景观的观察,人们会发现许多有趣且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山地和湖泊的成因类型、洞穴的发育、植被类型与分布、高山垂直自然带谱等。
再从环境演化方面看。海平面的升降、河道的变迁以及湖泊的演化,都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留下了众多醒目的景观,其中最典型的景观实体有太湖、西湖、洞庭湖、长江中游分岔性河道等。受冰川作用、湖泊演化、生物演化、气候变化等因素直接影响而形成的景观在青藏高原地区比比皆是,其中典型的有正在消失的易贡湖、古乡泥石流、藏东南海洋性冰川等。
高原隆起与地文过程也值得关注。青藏高原自100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以来的快速隆升,对高原自然景观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起初青藏地区海拔只有1000米左右,而到目前其平均海拔已经上升到4000米,其间形成了藏东高原面、喜马拉雅山极高山群峰、横断山和藏东南深切构造峡谷网络、古冰川遗迹与现代冰川等景观实体。其体魄雄伟,身姿壮美,构成了景观大道川藏段的核心内容。
人类文明与文化体系方面的内容就更丰富了。杭州湾与太湖流域、长江中游地区、四川盆地、西藏一江两河流域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江浙地区的吴越文化、江汉地区的荆楚文化、川渝地区的巴蜀文化、西藏地区的游牧文化,无不表现在各地的民族习俗、宗教、建筑等方面,形成风格迥异的人文景观。
虽然关于景观大道的创意是绝好的,但要最终实现这个创意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比如完善景观体系、开展深度旅游、辟建新径等;而完善的调查、良好的运营和管理,则更是景观大道进一步开发的必要条件。(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10期,有删改。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1.下面对景观大道的“风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B.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垄断性和唯一性。
C.有大量清晰、完整的自然生态景观。
D.有大量深厚、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318国道作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沿途的景观蕴含着一种特殊的“风骨”。
B.从整体看,横跨整个中国大陆的318国道是国内任何一条道路都无法比拟的。
C.318国道沿途的景观蕴含着完整而深刻的科学文化内涵,人们不仅能在视觉上获得极大的享受,而且还可以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
D.景观大道沿途不同的文化体系无不体现在各地的民族习俗、宗教、建筑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人文景观。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318国道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是一个绝好的创意,因为它将这条国内最长的公路风格化、形象化了,也因此使它有了灵魂。
B.文中说318国道沿途景观类型丰富,“景观”应该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C.每一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景观实体,都有其内在的成因与演变规律,藏东高原面的形成就与青藏高原的快速降升有关。
D.关于景观大道的创意是绝好的,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怎样对已经完成的景观大道作进一步开发。
4.作者认为“选择318国道作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请归纳出作者所总结出的理由。
5.对于将“318国道”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的创意是否可取,你有什么认识呢?清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C(文中为“原生态自然景观”)
2.B(偷换概念。原文表述是“318国道所展示的景观是其他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条道路都无法比拟的”)
3.D(“已经完成的景观大道”有误,由原文最末一段可知,景观大道还没有最终实现,还需要完善景观体系)
4.从客观方面说,318国道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条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观长廊:一是自然景观类型之齐全多样,异彩纷呈乃世所罕见,优美壮丽同在,幽景旷景并存;二是这条路是人文的巡礼和历史的隧道,沿途的景观蕴含着完整而深刻的科学文化内涵,显人文之深奥;三是其景观在一定区域内(省区内、全国)具有垄断性和惟一性,是其他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条道路都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一创意命名可谓名副其实。从主观方面说,此创意将使这条国内最长的公路风格化、形象化,而且使这条几乎与北纬30度并行的公路也因此而有了灵魂。
5.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科普文章阅读指导】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阅读06-14
科普文章11-11
科普文章读后感10-13
阅读科普读物10-03
科普类阅读的解题技巧09-23
文章阅读能力10-30
记叙类文章阅读05-30
写景文章的阅读10-25
申论指导:文章标题的写法四要11-20
六年级课外阅读文章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