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类文章阅读

2024-05-30

记叙类文章阅读(共7篇)

记叙类文章阅读 篇1

摘要:板书设计既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 也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板书设计得好, 不仅对教师的讲授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且对学生把握知识系统具有重要的功效。尽管板书形式多样, 但都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讲求实效, 真正落实教学要求。

关键词:记叙类文章,板书设计,画龙点睛,教学要求,实效

板书又称微型教案, 我们要重视板书设计。目前, 我们很多老师一节课下来, 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 或者只有随意写的几个字、几句话, 谈不上“设计”。板书既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 也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我们要把板书从简单的教学手段提升到教学艺术的层面。语言大师刘国正说过:“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对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设计作为教师教学艺术综合的体现, 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已成为语文教学园地中一朵引人注目的鲜花, 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板书设计得好, 不仅对教师的讲授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且对学生把握知识系统和要点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功效。在此,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初中语文记叙类文章教学中的板书设计谈几点浅见, 敬请专家、同仁不吝赐教。

记叙文主要是通过记叙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按表达方式分类, 小说和散文也归入记叙文一类。根据记叙类文章的有关常识, 笔者将记叙类文章的板书设计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以事件为主体设计

这类设计多见于通过几件事记人的记叙文。如《我的老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2013年6月版) 一文板书时就可以罗列老师和学生的七件事来体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这一主题。

此则板书学生一看, 就一目了然, 课文的内容和中心都清楚了。好的板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领会课文的内容, 受到思想教育, 还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板书设计必须注重目的性、方向性, 使板书直接为教学目的服务。

二、按时间顺序设计

事情总是随着时间的进程发展变化的, 因此, 记叙类文章的板书常常按时间顺序来设计。如《故乡》一文:

这则板书既理清了全文的脉络, 又对人物形象有清楚认识。板书设计必须做到精致、凝炼, 集条理性、集中性、简洁性于一体, 案例清晰, 重点突出。这则《故乡》板书就体现了这一点。

三、按线索设计

记叙的线索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给学生“窥一斑以知全豹”之感, 又有可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 训练学生思维。《驿路梨花》一文, 笔者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设计如下:

这则板书既形象, 又易于学生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散文虽属记叙文, 但又具有独特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好的散文, “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统一的, 既放得开, 又收得拢, 在结构上往往用一条线索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背影》以“背影”为线索, 通过“难忘背影———看见背影———再现背影”, 体现了父子情深。胡适的《我的母亲》、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莫怀戚的《散步》等都是可以根据线索来设计的。

四、以对比方法设计

记叙类文章往往用对比方法来突出中心, 用对比来设计板书, 学生既能直观地了解到文章的内容, 又能借鉴对比这种写作方法。如《黔之驴》, 笔者作如下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必须力求生动、活泼、新颖, 通过美好的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计这则寓言的板书时, 应注意课文内容的前因后果, 可用粗箭头表示方向, 突出形象性、直观性, 让学生一目了然。

五、以特征为中心设计

人、景、物总有各自的特征, 如《春》以诗的笔调, 描绘了春天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景象, 可作如下设计:

这则板书设计得像孔雀开屏, 既吸引感染了学生, 又抓住了春的特征, 体现了散文的特点。这则精美的板书设计不仅正确提示课文的基本内容, 准确提挈课文基本结构, 还能反映课文的写作特点, 显示原文的思想性和条理性。同时, 这则精美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使知识转化为好懂易记的信息, 储存在大脑中。

总之, 记叙类文章的板书设计灵活多样, 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课型, 可有不同的板书设计。尽管板书形式多样, 但目的都是从教学实际出发, 讲求实效, 真正落实教学要求。

记叙类文章阅读 篇2

作为高考中考查考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题型之一,完形填空与其它题型相比更加突出考查考生的语篇领悟能力。完形填空考题中通常选择一篇 以一般过去时为主要时态其它时态为辅的文章,字数为240—320字,设置20个空。完形填空突出考查语境和实词,其中从语境角度设计的题目约占70%左右,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词类的考查约占85%左右。

做题时,考生需通读全文,掌握文章大意,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确定选项,使文章意思完整,前后连贯。最后还要带着选项再次阅读文章进行复核,同时消除遗漏。纵观近十年的高考英语试卷,完形填空的选材主要以记叙文为主。例如,2014年全国高考英语18套卷的完形填空中,记叙文有14篇。而在2015年的高考试卷中,记叙类完形填空有12篇。也就是说,记叙文类完形填空是高考英语命题的热点。

因此,针对记叙类完形填空,考生有必要掌握一些更加有效且针对性强的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的特点

作为历年高考完形填空的主打题材,记叙文的突出特点就是文章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某一事件的同时表达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或评价。

二、答题技巧

(一)通读全文,理清情节和情感变化

记叙文在选材上注重文章本身的情感价值,而故事情节则是情感的载体。考生在做题时应同时理清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的变化轨迹,以便有的放矢。以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完形填空为例:

故事情节:作者的女儿是一名业余足球运动员。在整个赛季里,女儿和她的队友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尽管初次和训练有素的球队比赛时,队员们也曾出现失误,但在后来的比赛中她们学会了运用团队合作打败对手。

情感变化: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是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有意义的方式。

(二)通过语境揣摩人物情感

记叙类完形填空在描述事件的同时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变化。考生需借助上下文及全文语境的提示,仔细揣摩文章中的人物心理变化,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原人物的真实想法。以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完形填空为例:

Through the first two games, her__48___did not get on serious shot on goal.As a parent, I__49___seeing my daughter playing her best, __50___ still defeated.尽管前两场比赛女儿的球队都没有进球,作为父母我却可以想象的到她们确实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一位家长对孩子的爱和赞赏在短短两个句子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理清线索,了解文章结构

记叙文一般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叙述,有时会用到倒叙或插叙。答题时首先要理清人物的关系及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从而理清故事情节进展的线索,把握人物的一举一动,了解文章结构。以2013年天津卷完形填空为例:

第一部分(para.1)

关键词:father’s hands;calluses and roughness;the story of his life

大意推测 :父亲的手满是老茧很粗糙;父亲辛苦奋斗的一生。(现在)第二部分(para.2--4)

关键词:picking sweet corn;frustrated;laughed;never gives up;optimistic;through the hard times;real love 大意推测:在田里摘玉米,很泄气;父亲笑,不言放弃;乐观向上;带领我们走过艰难岁月;对家人无私的奉献和爱。(过去)

第三部分(para.5)

关键词:life lessons;father, teacher, friend and hero 大意推测: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很多,将伴随自己一生;是父亲,是老师,是朋友,更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现在)

整篇文章从现实生活中父亲布满老茧的双手开始,回忆曾经与父亲一起劳动的经历,再到现实中对父亲的钦佩与感激。

(四)夹叙夹议类记叙文的答题技巧

记叙文中有一类文章使用夹叙夹议的语言技巧,把作者叙述的故事和要表达的观点有机结合。针对这类文章,做题时首先应理清文章的结构。夹叙夹议类文章的结构有三大类:

1、先事例后观点。文章先叙述事例,然后针对事例发表自己的观点。

2、先观点后事例。文章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事例来呈现该观点。

3、从观点到事例再到观点。文章先提出一种观点,然后用事例进行说明,最后进行观点总结。以2013年江苏卷完形填空为例:

第一部分(para.1)

关键词:used to believe in the American Dream, which meant…,chasing 大意推测:作者过去对美国梦的理解就是个人的成功

(观点)第二部分(para.2--5)

关键词:unhappy events, fell apart, countryside, a shabby house, the art of being a neighbor, a belief, a different American Dream, a civilized life, nonexistent, valuable possessions, relationships, moved back, managed, in shelters 大意推测: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幸后,作者曾经的美国梦破碎;然而,在乡村与邻居们相处四年的经历使得作者对美国梦有了新的感悟。(事例)

第三部分(para.6)

关键词:a shared one, It’s not so much about what I can get for myself, it’s about how we can all get by together.大意推测:作者对美国梦的全新认识:美国梦不是仅仅实现个人的成功,而是关于我们如何通过共同奋斗都能获得成功。(观点)

本文主题围绕作者对于美国梦的认识变化而展开。首先讲述了作者曾经以为美国梦就是追求个人的成功;后来,在遭遇一系列不幸后,作者在乡村生活四年的经历和感受使得作者对美国梦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刻感悟,也就是如何实现大家共同的成功。

其次,做题时应关注首尾句,领会大意。通过首句往往可以明确文章中心话题,有助于抓住文章主线,了解篇章的结构。尾句往往是作者对观点的总结和再现。因此,通过尾句一般可以更加真实地体会到作者的态度观点。

最后,考生还应增强语篇意识,抓住文章的叙事线索,根据重要的衔接词理清行文逻辑。夹叙夹议类文章以叙述为主,通过对比、举例、让步等方法呈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常见的连接词有以下几类:

1、并列关系:and,not only......but also等。

2、对比关系:while,as,rather than,instead of等。

3、因果关系:because,so that,due to,thanks to等。

4、转折关系:but,although,even if,on the contrary,despite等。

5、递进关系:also,besides,in addition,further more,what’s more等,这些衔接词对准确理解语篇意义能够起到很强的提示作用。考生在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词,找到与文中某些词、短语有密切关系的选项,如其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等,有时这些词、短语甚至在文中复现。

面对高考这场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掌握科学有效的做题技巧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提醒广大同学,一切有效的方法都应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基本的单词、短语、句型及语法知识,科学的做题技巧才能在此基础上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谈记叙类文章的曲折变化 篇3

【摘 要】由于事件本身的曲折、生活的偶然巧合、人物感情的起伏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化,记叙类的文章肯定是曲折变化的。在写作中必须注意这些,才能写出符合真实生活并且富于变化的文章。

【关键词】记叙类文章 曲折变化 事件 生活 感情

古人云:“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特别是记叙类的文章,“文似看山不喜平”,不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短篇佳作,都要讲究曲折变化,正所谓“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用之长篇,比如黄河之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然即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这是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变化无穷的,我们必须反复研究,才能恰当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也是作文章的起码知识。一般而言,记叙类文章曲折变化的表现大体有四方面,这是在写作运思时应予以把握的。

一、事件本身的曲折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充满矛盾,由于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其中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飞跃,还有矛盾的转化,等等,这一切便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其发展又是螺旋式地曲折上升的。所以事物发展变化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的普遍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曲折变化是对文章运思的必然要求。

例如,语文课本中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项链》等,都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曲折变化。故事本来顺着一个方向发展,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都被吸引到这种可能性上,层层推向高潮,但是达到顶点时,发展的方向突然变化,另一种结局突然揭晓,将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令读者不胜惊愕,感情骤然跌落,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当时那些人物和那个社会。

二、生活的偶然巧合

生活中存在许多偶然巧合的事情,这也反映出曲折离奇的生活形态。被认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古人所说的“无巧不成書”就是这种必然的反映。如果把必然的规律,即由事物本质所规定的联系或趋势比作线,那么偶然的现象,即事物之间非本质的联系或可此可彼的趋势,可当作几条线交叉而构成的点。巧,就出现在这一点上。这一点上的偶然,既是必然的表现,透过这一点,可以溯源找见一定的规律的线;又是必然的补充,偶然事件能够或阻滞必然发展的进程,使之具有生动的形态和曲折的内容。巧,就表现在那生动的形态上、曲折的内容中。所以,巴尔扎克曾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其实,不仅小说创作要研究偶然巧合,其他记叙类文章也同样需要研究偶然巧合,只是反映的形式不完全相同而已。

当然,设置巧合也是非常有技巧的。首先要合乎生活的真实,其次要巧得合理,合乎情节的逻辑性,再次要巧得新奇。例如,欧·亨利的著名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便是个典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巧合,使故事波澜起伏。苏比曾几次惹是生非,想进监狱安身,可他总是因为巧合,警察该抓他的时候不抓。这一系列与情理相悖的现象无不使人哑然失笑,同时这种巧合巧得新,巧得奇,巧得令人绝倒,又巧得使人心酸落泪。

三、人物感情的起伏

文章反映曲折复杂的客观事物,不是机械地照相,而是要通过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的作用而得到反映。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说,人们的思想感情是伴随客观事物的复杂变化而变化的。俗话说的“情随事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有人曾说:“我想作家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像一张明镜,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的情感,这起了的波浪便是情感的变化。”这一说法更进一步揭示了心灵这面镜子是感情的镜子,它是随着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波浪起伏的。因此,这也是造成文章曲折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中举”片段时,着意刻画了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变化,使得人物的性格栩栩如生。胡屠户情感的变化,正是他心理变化的反映,他的心理变化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读者就是通过这些令人忍俊不禁的丑态的描绘看到了人物的变化,看到了人物的可笑,也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四、人们认识的深化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也不是径进直遂的,常常走着“之”字形道路。无论是作者还是文章中的人物,都是这样。这是因为从事各种活动的现实中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事物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也就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达到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的境地。由此看来,只有经过认识的曲折过程,才能使认识逐步深化。因此,认识的曲折深化也是造成文章曲折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校科技英语类文章的阅读技巧 篇4

关键词:科技英语,删繁就简,长句,单词,猜测

科技,与时代相关,与发展相连。而承载着科技信息的文字,记录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科技书、报纸杂志,各种计算机数据库,各类文摘,各种科技资料缩微胶片等现代化信息储存手段记录,存储着从古至今的科技成果,创造了人类的共同财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统计,世界上约三分之二的工程技术文献用英语写成,但是世界上三分之二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能阅读英语资料。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对科技英语类文章的阅读技巧的研究,对繁荣科学技术,促进人类进步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在各类英语考试中,科技类文体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无论从应试的角度还是提升能力的层次来看,掌握实用而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有必要的。

1 有效信息的获取

1)找关键句,抓主干

英语文章与汉语文章不同,汉语的叙述习惯是,先做一系列的铺垫,最后道出主题思想,而英语文章则是直线式的发展,换句话说,一篇英语文章,或是一个英语段落,则是把最关键的主干放在开头来介绍,如:

Astronomers have never liked the idea that our solar sys-tem-the sun and its family of nine planets-is the only one in thegalaxy.They just couldn’t imagine how one star could have planetsand the other billions of stars have none.

这段文字介绍的是一种太阳能系统,很明显,段落从一开始便道明了接下来所要阐述的主题内容。“solar system”,是作者开门点出的主题,接下来的一系列话都是为了详细解释这一内容。由此可见,英语文章的直线式思维在抓文章主干思想中很有效。

2)删繁就简,准确化有效信息

科技英语的句式中存在着大量的被动句,而且长句,难句居多。看起来都很困难的长句大大降低了读者阅读的信心,从而也会影响阅读的速率和理解的正确率。因此,在每遇到一个长句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其有节制的缩短。类比小学生做的缩句练习,抓住句子的主-谓-宾,进而省略一些修饰部分,弄懂这句话真正要介绍的是什么意思。如:

Since 2009,scholars and technicians have been collecting da-ta on the resort’s centuries-old buildings using modern technolo-gies,such as electronic mapping systems and 3-dimensional scan-ning.

不难发现主语是“scholars and technicians”,谓语为“collect”,宾语是“data”,简化后就变成了scholars and technicians collect data,而具体是什么样的data,读者可以根据on后面的内容进一步的得知,因此,先找清主干弄懂中心意思,再逐步的补充细节,可以减轻阅读压力,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

3)利用关联词“去粗取精”

科技英语的文章语言逻辑性很强,而且文章无论从语言还是结构上看都安排的错落有致,十分严谨。利用关联词,可以很好的判断前后部分的关系,从而可以省略一些不必要的信息,迅速找准关键部分,提高阅读速率。如“but”出现时,通常后面的信息更为重要,或为一般情况下的特殊情况,或为特定的条件等等。同样,“and,while,however,then,so”等词,都应该引起读者的关注。

4)借助图像理解文章

有些文章会在中间插入一些图片,因此读者可以凭借这些图片猜测作者所阐述的内容,也可以联想所学的知识,依靠文章中的个别关键词,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从而可以在看不太懂文章的基础上得到一些启发。

5)生词难词靠猜测

在科技类的文章中,出现生词难词很正常,因为高度专业化,很多单词都是陌生的面孔,此时,可以通过单词的前缀,后缀,类比平时熟悉的单词加以猜测,这也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一些词缀词根,从而更好的应对此类文章。

2 信息的分类

在获取一定信息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或者是在考试的时候利于问题的解答,此时可以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谈到分类,应用到文章中,可以认作是分段。对于长篇幅的文章,如果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读完,不仅影响效率,更会降低读者的兴趣。因此,在利用上述获取信息的方法后,此时,可以将同类信息归为一大部分,然后分别以这些部分为单位,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大意。

3 信息的整合

经过了获取,分类,最终就应进行整合,将长篇大段收为一句或几句话,领会主旨的内涵。整合时,可以采用此类公式,“Term=Class+Characteristics”,即,通过添加类属和特点来介绍文中所要表述的对象。如:

Fish is an animal that lives in water,and uses its fins and tail to swim.Fish

“Fish”属于“animal”,具有“lives in water,and uses its fins and tail to swim”的特点,此处只是个简单的举例,具体特点和类属可以在文章中每段或者每一部分的关键词中摘出,再加以整合。如此一来,可以加深对该对象的印象和理解,无论是在做题,还是在理解文章,都是行之有效的。

4 结束语

科技英语类的文章虽然篇幅长,句式难,但是利用一定的技巧,循序渐进,还是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通过该文介绍的三个步骤,即信息的获取,分类,整合,加上一定量的实践练习,克服此类文章的阅读障碍不会是难事。

参考文献

[1]张雪玉.科技英语阅读和翻译的若干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6(16).

[2]罗虹.实用英语阅读技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于和平,朱立欣.科技英语阅读教学新路试探[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4]唐金莲.科技英语阅读策略与技巧[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5]朱忠焰.试论科技英语阅读的四个突破口[J].淮北煤师院学报,1998(2).

[6]魏汝尧,董益坤.实用科技英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小学写景类文章阅读 篇5

写景文及其种类:写景文就是描绘景物的文章,大概分为三类①描写大自然②描写人文景观③游记(索溪峪)

怎样阅读写景的文章呢?

了解顺序,抓住特点,体会感情

第一是了解顺序,了解景物的写作顺序。不同类型的写景文章,有不同的顺序。“游记”就是按参观游览的行进顺序写景;描写大自然景观,一般是按观察顺序。。了解顺序,还包括写景文章的结构与层次。许多写景作文都是按总分的结构来写的。

第二是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是写景文的重点,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说明类文章阅读 篇6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2.判定说明顺序;3.理清文章结构;4.辨识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5.把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6.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感悟、发现、建议等。

【新题演练】

《为何会发生群体性灾难事故?》阅读

①2014年10月17日,韩国一女子团体在街头演出时,因通风口坍塌发生群体性灾难事故,导致16人死亡10人重伤。2014年9月26日,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故,最终导致6名小学生死亡。面对逝去的生命,我们除了悲痛,更应该有所反思,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事故,避免发生更多悲剧。

②一般群体性灾难事故是由人们的恐慌造成的。这种恐慌按照恐慌类型来分通常有三大类:进入型恐慌、逃出型恐慌、扰流型恐慌。

③在各种踩踏事故中,最常见的是进入型恐慌。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目标可能不大,比如“重庆家乐福踩踏事件”中的免费食用油、“宁夏北大寺踩踏事故”中免费分发的油香饼。当大家都关注一个目标时,人群密度就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危险的程度,这时候一声大喊、一人摔倒、一句谣言,都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人群的踩踏。

④逃出型恐慌也是常见的恐慌类型。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逃出是为了避免灾难。这种灾难可能是实实在在的,比如火灾或地震;也可能是不存在的,比如谣言。

⑤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恐慌是扰流型恐慌。“扰”是指外来刺激,“流”是指人群状态。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军队之所以失败,就是典型的扰流型恐慌导致。他们既没有进攻,也没有溃败,仅仅是因为在后撤过程中,人心涣散、心怀恐惧、谣言纷起、沟通不良,就导致号称百万的军队被8万人打败。

⑥群体灾难学的本质,就在于避免恐慌。如果大家原地不动,踩踏就可以避免。有时候外在的危险基本不存在或不是那么紧迫,令我们恐慌的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和逃生心态。

⑦那么,假设我们就处在人群当中,出现了问题,当如何避免踩踏呢?首先,在公共场所要注意周围的出口,随时准备就近逃生,而不是原路返回;尽可能靠墙站立,而不是随波逐流。其次,要注意避免进入人群高度密集的区域,能让就让,能躲就躲。再次,发现踩踏的先兆,立即高声呼救,让外围人群知道发生了什么。最后,避免对人群带来扰动,比如发出怪叫,或者做出突然弯腰系鞋带等不符合人流趋势的行为。

⑧很多所谓的逃生常识要求当事人采取某种姿势对抗踩踏,实际上这是值得商榷的。有研究证明,在模拟的恐慌条件下,只需要5人拥挤就能产生3430牛顿的作用力,个人的抵抗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最好的自救就是大声报警,让外围人群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从外围来解困。

⑨对付群体性灾难,我们应相信理智,而不是蛮力;应及时报警,而不是对抗性自救;应重预防,而不是补救。如果大家都能有主动的预防性的态度,群体踩踏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麻庭光/文,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23期,有删改)

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③、④、⑤段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的加点词“通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链接

据新华网报道,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近30万人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在陈毅观景台狭窄的台阶处,上下人流形成激烈对冲,有人在对冲中摔倒。有处于高处的民众意识到了危险,挥舞手臂让其他人后退,但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于是,更多的人被层层涌来的人浪压倒,局面开始失控。

23时40分,眼见下面的人处境危险,站在墙头的几个年轻人就开始号召大家一起呼喊:“后退!后退!”台阶上端的人群察觉到了下面的危险,人流涌动的趋势开始减慢并停止。

这次踩踏事故,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根据文本内容,说说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人们的哪些应对方法是正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刷脸,你敢吗?》阅读

①最近,上海一商家推出了脸谱支付系统,通过对人脸的扫描确定支付人,从而划走其账户资金,完成支付。其实,人脸支付不是头一回听闻。指纹、掌纹、声音、人脸等这些人体生物特征作为密码,“随身携带”更便捷,“量身定制”更可靠。然而,这也让很多人忧心:“身体密码”如果被盗取、复制或者需要更换时怎么办?“身体支付”相对于传统支付是否更安全?

②其实,最新推出的人脸支付系统,为了增强识别精度,除扫描人脸之外,还需要支付者“按个手印”,通过与指纹数据比对配合,才能最终完成支付确认。所以,换个发型、戴了眼镜,高质量设备照样能认出你。“目前,在受控条件下,指纹、人脸、虹膜等主流生物特征模态识别精度和速度,都能满足金融支付应用的要求。”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孙哲南介绍。

③可是如果将人脸作为支付密码,万一在支付过程中人脸数据被黑客截走,难道需要“挂失”现在的模样,换一张脸吗?这当然只是个可怕的想象。在支付及密码数据接收的中间和终端环节中,专家通过对生物模板的脱敏和加密保护来实现对用户生物特征的保护。简单来说,就是让人脸或者其他生物特征变得可撤销、可变更。就像给生物特征穿上一件变化的外套,比如,将人脸图像数据与一个动态参数绑定,如果人脸图像数据被窃,只要挂失这个动态参数,就等于挂失了你的生物特征,下次注册,人脸图像数据会绑定新的参数。绑定的数据是不可逆的,即使在支付过程中被拦截,也不能还原成原始图像。endprint

④目前还有一种生物模板加密的研究方向,被称为“模糊保管箱”。就是由把用户的生物特征作为密码来保护的服务商提供一组密钥,用户在支付时,使用自己的生物特征对这组预先分配的密钥进行解锁,然后传输给服务商进行身份验证。这样一来,网上传输及服务商保存的只是这组密钥,即使被盗取了危害也不大。

⑤针对采集设备、活体检测、识别精度、通路加密、服务终端每一个支付环节受到的不同攻击,专家都有有效招数来阻击风险。而每一个招数背后,都是一个深邃、极富挑战性的技术领域。支付安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赵展慧/文,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6日,有删改)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脸支付系统为什么是安全可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这”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④段,为“模糊保管箱”下个定义。(不超过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鲸落,深海中的温柔孤岛》阅读

①在地表,万物生长依靠太阳。但哪怕是最清澈的海水,在200米以下也几乎是漆黑一片。没有阳光,驱动生物界运行的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断绝,但是并非没有其他途径?深海海底的生物依靠化能合成和海面输送来的物质生存。热泉口是它们的城市,洋流是它们的道路,从海面缓慢飘下来的食物碎屑(“海洋雪”)是它们的天降甘霖。而偶然落下的巨大生物身躯,则是它们在大洋之中的孤岛、荒漠之中的绿洲。这些躯体是鲸鱼的尸体,被称为“鲸落”。

②如果一棵树倒下,它的躯体很快就会被蜂拥而至的微生物分解:如果一头鲸鱼死在大海中,它的庞大尸体会一直下沉到数千米的深海海底,然后在那里点亮一个新的——哪怕大尺度上也不过转瞬即逝的——生态系统。

③当鲸鱼的尸体抵达海底时,会很快被盲鳗、睡鲨、深海蟹等大号食腐者发现,鲸鱼90%以上的软组织会被它们吃掉,这顿盛宴一般会持续4~12个月。

④当这群有着40多个物种的大号食腐者心满意足地离去之后,轮到20多种多毛类和甲壳类小型生物入住,剩下的鲸鱼尸体够它们生活两年。

⑤但是,这一切仅仅是开始。当鲸鱼尸体只剩下骨架时,深海的独特生态系统才真正展现。

⑥深海并非没有氧气,只是谈不上丰盛,因此会有大量的特殊厌氧细菌。它们爬入鲸骨深处,分解其中的脂类,使用的氧化剂不是氧气,而是溶解在海水中的硫酸盐,产生硫化氢,从而创造出有点类似于深海热泉古的富硫环境。

⑦对于大部分动物来说,硫化氢是有毒的,但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可以用海水中的氧气氧化这些硫化氢,得到能量——于是一些生物可以靠共生从这些细菌获得能量,另一些生物则可以直接吃掉细菌聚集成的菌垫。鲸骨巨大,富含脂类,分解又十分缓慢,一头大型鲸的骨架可以维持这样一个绿洲和里面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的生存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⑧只有一个问题:远古的大型鱼类和爬行类早已灭绝,而鲸鱼,也越来越少了,

⑨全世界鲸目物种有80多个,但是只有达到30吨级别的大型鲸鱼才能真正形成繁盛的鲸落——这就只剩下不到10种,而且其中一半是濒危的。过去两百年里,工业化捕鲸将大型鲸鱼推入了十分危急的境地,今天全球海洋里的鲸落数量,可能不足以前的六分之一。

⑩假如大型鲸类彻底消失。这对深海的生命意味着什么?没人确切知道。也许鲸鱼的消失会来得太快,不给深海生命留下足够的时间适应:也许深海生命依然能顽强地找到其他生存道路,重新学会绿洲出现之前的生存方式。但是无论如何,如果鲸鱼没有了,鲸落这一庞大而温柔的奇迹,就会随之而去。

(Ent/文,选自《海洋世界》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孤岛”和“绿洲”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画线句子除了列数字,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鲸的死亡擦出了新生命的火花”,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联系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论述类文章阅读四环节 篇7

关键词:理解;细致;分析;果断

众所周知,论述类文章在高考中多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据此很多学生本能地认为这种设题形式要比主观题好答得多。然而事实证明,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一部分考生在该类文章中失分颇为严重,而这也直接影响了高考语文的总成绩。鉴于此,笔者结合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四个环节,想和那些还在为论述类文章阅读而苦恼的学子共享。

一、第一环节——理解式阅读

“阅读”是主要活动,“理解”则是对“阅读”提出的要求。“理解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要做有效阅读,读了之后要力求做到对整体文意以及每个段落所涉及的话题有所掌握,而不是读无所获。为了有效完成这一环节可采用以下方法:

1.解读文章,用笔辅助。即在阅读文章时要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关键句主要指每段的中心句。一般分布在每一段的开头、中间或结尾。中心句的画出有利于考生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关键词则包括:年代、时间、数据及表范围的词语,如迄今为止、目前、少量、多数、所有、都等词;表程度的词语,如基本、根本、重要、最等;表或然必然的词语,如可能、也许、一定等。这些词语的画出为后面的核对选项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2.加深记忆,精略结合。文章总是有难易之分,对于内容不易理解的文章,考生可能需要在上述精读的基础之上再来一遍略读。既然是略读,就没有必要再从头读起。最好是把第一遍阅读后画出来的关键句浏览一下,再次确定一下文章的思路和每一段的话题。另外,也希望考生通过略读对已画出的关键词句的位置留下印象,加深记忆,以便后续环节中能快速有效地确定每个选项所在的段落甚至具体位置。

3.把握节奏,张弛有度。既然面对的是一篇文章,考生在阅读时,定会遇到难易程度不同的句子或段落。在这种情况下,建议考生对较难理解的句子或段落要放慢速度去读,相反地,对于较易理解的则选择加快速度,做到“张弛有度”。这一做法的最大好处就是能有效节省阅读时间。

总之,考生如能在阅读环节做到上述要求,就做到了“理解式阅读”,即有效阅读。

二、第二环节——细致式审题

“审题”是主要活动,而“细致”则是展开这一活动时的要求。这一环节就是要考生看清题干的要求。具体来说,首先要看清题干是针对文中哪个概念或哪项内容提出的。忽略或无视这种要求在做题时会走很多弯路,更重要的是会选错答案,因此考生务必要看清。如2012江西卷第一题:“下列关于‘联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该题中“联觉”一词即为题干中涉及的概念或话题,该词的出现就意味着考生首先要从与联觉有关的选项中去考虑答案,如若四个选项中有一项与联觉无关,那么该项绝对不在答案的考虑范围之内,考生无需对其做过多的纠缠。

其次,要看清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选择错误的一项。有个别考生由于紧张、粗心等原因,往往会看错这方面的要求,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为了避免出现这方面的误差,建议考生在审题时,在题干中的“正确”或“不正确”等字样的下面画上标记,以起到警示作用。审题环节如能做到细致,在得分问题上就不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从而也就不会事后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三、第三环节——分析式核对

“分析”与“核对”均是判断选项正误要用到的方法。高考命题人在选项中会设置种种干扰给考生制造判断上的障碍,如以偏概全、转换失误、因果失当、张冠李戴、混淆时间、无中生有等。这就不得不要求考生掌握一些对付这些干扰的方法。实践证明:“分析”与“核对”这两种方法如能加以综合应用,将能及时发现选项与原文的差异,从而有效抗干扰。

1.分析。即要求考生在原文中找到与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区位之前,先对该选项的内容特点(如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或者所涉及的话题)以及命题人有可能设置的干扰进行观察和判断。这样做既有利于快速确定核对区位,又有利于在核对时做到有的放矢。

2.核对。这一方法要求考生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后,把该项与其在原文中相对应的句子进行细致入微的比较,从而发现彼此间的差别和错因。核对时要特别注意那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话题的一致性以及逻辑关系等。

要特别指出的是:“分析”与“核对”这两种方法在使用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另外,分析与核对是相辅相成的,在面对任何一个选项时二者要综合运用,切勿只用其中一种。惟其如此,方可有效地提高做题的准确度。

四、第四环节——果断式选择

当考生相继完成上述三环节后,剩下的活动就是选择出题干要求的答案了。为了避免再次由于紧张、粗心等造成误选,建议考生每分析核对完一项,就立刻在该项后用笔打上“勾”或“叉”,以起到提醒作用。当一切都做好之后,考生就可把选择出的答案填在相应的位置上了。这时无需犹豫,只需果断。

上一篇:预应力混凝土路面设计下一篇:文化差异与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