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物类文章的阅读(精选7篇)
状物类文章的阅读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写景状物类文章的一般特点。
2、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阅读步骤
1、每篇短文读两遍。
2、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3、读题目要求,并作批注。
4、根据要求解题。
二、例文阅读 出示例文1
美丽的珊瑚岛
我们在走廊旁边的帆布椅上坐下来,从这里望出去,一幅美丽的珊瑚岛景色展现在我面前。
小岛前面,是一个圆形的、平静的礁湖。湖水低浅清澈,湖底铺着一层白色的细沙,阳光照耀下,礁湖闪闪发光,倒映着南方天空的蔚蓝和深邃,如同一面翡翠的镜子。湖的四周,一圈环形礁环绕着它,环形礁上长着一排椰子树,蓝天白云衬托着它们那高大的剪影,显得分外美观。环形礁外面,就是浩瀚无边的大海了。一排巨浪奔腾而来,撞在珊瑚礁上,溅起细雨般的浪花。整个珊瑚岛,就像嵌在一条雪白的、由碎浪组成的带子当中。
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这样的和平,这样的静谧。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围绕()
格外()
2、用“——”画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3、第二自然段是按()顺序写的。先描写了(),又描写了(),最后描写了()。
三、讲解订正,问题反馈
四、学生独立练习出示例文2
竹 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材料,又是造纸原料;竹皮可以编织竹器;竹沥和茹可供药用;竹笋不仅味道鲜美,还可以助消化,防便秘。‖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欣赏竹子那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吮吸着雪水,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硬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衣,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畏压力和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的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术家所雕刻,游人所向往。
竹子的品格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用“___”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2、作者从竹子可以作为___、___、___、___、___来说明竹子“全身是宝”。
3、把第二段中表示竹子生长过程的动词找出来,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4、竹子的品格是。从竹子的品格而想到我们每个人需要的是 的精神。
五、学生独立完成,并订正。
状物类文章的阅读 篇2
关键词:科技英语,删繁就简,长句,单词,猜测
科技,与时代相关,与发展相连。而承载着科技信息的文字,记录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科技书、报纸杂志,各种计算机数据库,各类文摘,各种科技资料缩微胶片等现代化信息储存手段记录,存储着从古至今的科技成果,创造了人类的共同财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统计,世界上约三分之二的工程技术文献用英语写成,但是世界上三分之二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能阅读英语资料。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对科技英语类文章的阅读技巧的研究,对繁荣科学技术,促进人类进步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在各类英语考试中,科技类文体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无论从应试的角度还是提升能力的层次来看,掌握实用而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有必要的。
1 有效信息的获取
1)找关键句,抓主干
英语文章与汉语文章不同,汉语的叙述习惯是,先做一系列的铺垫,最后道出主题思想,而英语文章则是直线式的发展,换句话说,一篇英语文章,或是一个英语段落,则是把最关键的主干放在开头来介绍,如:
Astronomers have never liked the idea that our solar sys-tem-the sun and its family of nine planets-is the only one in thegalaxy.They just couldn’t imagine how one star could have planetsand the other billions of stars have none.
这段文字介绍的是一种太阳能系统,很明显,段落从一开始便道明了接下来所要阐述的主题内容。“solar system”,是作者开门点出的主题,接下来的一系列话都是为了详细解释这一内容。由此可见,英语文章的直线式思维在抓文章主干思想中很有效。
2)删繁就简,准确化有效信息
科技英语的句式中存在着大量的被动句,而且长句,难句居多。看起来都很困难的长句大大降低了读者阅读的信心,从而也会影响阅读的速率和理解的正确率。因此,在每遇到一个长句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其有节制的缩短。类比小学生做的缩句练习,抓住句子的主-谓-宾,进而省略一些修饰部分,弄懂这句话真正要介绍的是什么意思。如:
Since 2009,scholars and technicians have been collecting da-ta on the resort’s centuries-old buildings using modern technolo-gies,such as electronic mapping systems and 3-dimensional scan-ning.
不难发现主语是“scholars and technicians”,谓语为“collect”,宾语是“data”,简化后就变成了scholars and technicians collect data,而具体是什么样的data,读者可以根据on后面的内容进一步的得知,因此,先找清主干弄懂中心意思,再逐步的补充细节,可以减轻阅读压力,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
3)利用关联词“去粗取精”
科技英语的文章语言逻辑性很强,而且文章无论从语言还是结构上看都安排的错落有致,十分严谨。利用关联词,可以很好的判断前后部分的关系,从而可以省略一些不必要的信息,迅速找准关键部分,提高阅读速率。如“but”出现时,通常后面的信息更为重要,或为一般情况下的特殊情况,或为特定的条件等等。同样,“and,while,however,then,so”等词,都应该引起读者的关注。
4)借助图像理解文章
有些文章会在中间插入一些图片,因此读者可以凭借这些图片猜测作者所阐述的内容,也可以联想所学的知识,依靠文章中的个别关键词,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从而可以在看不太懂文章的基础上得到一些启发。
5)生词难词靠猜测
在科技类的文章中,出现生词难词很正常,因为高度专业化,很多单词都是陌生的面孔,此时,可以通过单词的前缀,后缀,类比平时熟悉的单词加以猜测,这也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一些词缀词根,从而更好的应对此类文章。
2 信息的分类
在获取一定信息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或者是在考试的时候利于问题的解答,此时可以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谈到分类,应用到文章中,可以认作是分段。对于长篇幅的文章,如果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读完,不仅影响效率,更会降低读者的兴趣。因此,在利用上述获取信息的方法后,此时,可以将同类信息归为一大部分,然后分别以这些部分为单位,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大意。
3 信息的整合
经过了获取,分类,最终就应进行整合,将长篇大段收为一句或几句话,领会主旨的内涵。整合时,可以采用此类公式,“Term=Class+Characteristics”,即,通过添加类属和特点来介绍文中所要表述的对象。如:
Fish is an animal that lives in water,and uses its fins and tail to swim.Fish
“Fish”属于“animal”,具有“lives in water,and uses its fins and tail to swim”的特点,此处只是个简单的举例,具体特点和类属可以在文章中每段或者每一部分的关键词中摘出,再加以整合。如此一来,可以加深对该对象的印象和理解,无论是在做题,还是在理解文章,都是行之有效的。
4 结束语
科技英语类的文章虽然篇幅长,句式难,但是利用一定的技巧,循序渐进,还是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通过该文介绍的三个步骤,即信息的获取,分类,整合,加上一定量的实践练习,克服此类文章的阅读障碍不会是难事。
参考文献
[1]张雪玉.科技英语阅读和翻译的若干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6(16).
[2]罗虹.实用英语阅读技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于和平,朱立欣.科技英语阅读教学新路试探[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4]唐金莲.科技英语阅读策略与技巧[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5]朱忠焰.试论科技英语阅读的四个突破口[J].淮北煤师院学报,1998(2).
[6]魏汝尧,董益坤.实用科技英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如何阅读状物类文章 篇3
一、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
状物,不但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描写顺序,可以从概括到具体,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可以按总——分——总的顺序。就全篇而言,写静物的一般按照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写动物的一般按照外形、动态、习性来写;写植物的一般按照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写,也可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写,或是写根、茎、叶、花、果。弄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能够很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加深理解。
二、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
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个体形象的描述,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思想情感。也就是通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言情和托物言志。在阅读文章时,通过表面的描写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寓什么理,寄什么情,言什么志。如《落花生》一文,作者通过描写花生的各种好处,并和苹果、石榴进行对比,突出了花生最大的特点——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进而联系到做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样,作者对花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三、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层次
在文章结构方面,此类文章通常采用按照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来安排材料的方法。如《高大的皂荚树》就是按照皂荚树一年四季四个不同方面的特点来写的,写出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经常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状物类文章的阅读 篇4
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里说的“状物文”指的是侧重于状物的文章,一般分为“状静物文”和“状动物文”“状植物文”。如《长城》一文就是“状静物文”,它介绍了长城的位置和构造特点;《燕子》一文是“状动物文”,介绍了小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特点、停歇特点;《我爱故乡的杨梅》是“状植物文”,描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所以,阅读此类的文章,我们先要在结构上弄清它有那些突出的特点。
一、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
“状物”不但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描写顺序,可以从概括到具体,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可以按总——分——总的顺序。就全篇而言,写静物的一般按照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写动物的一般按照外形、动态、习性来写;写植物的一般按照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写,也可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写,或是写根、茎、叶、花、果来写。弄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能够很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加深理解。
二、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
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个体形象的描述,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思想情感。也就是通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言情和托物言志。在阅读文章时,一定通过表面的描写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寓什么理,寄什么情,言什么志。如《落花生》一文,作者通过描写花生的各种好处,并和苹果、石榴进行对比,突出了花生最大的特点——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进而联系到做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样,作者对花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
三、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层次
在文章结构方面,此类文章通常按照采用按照事物的不同方面的特点来安排材料的方法。如《高大的皂荚树》就是按照皂荚树一年四季不同的四个方面的特点来写的,写出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经常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总之,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合理的联想,体会作者借描写这个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忘的一件事
在我的人生当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有开心的,有悲伤的,有难过的,有快乐的„„但这当中,有一件令我难忘的事,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月亮,那么皎洁明丽,那么甜静,它的月光照着正在屋里写作业的我,月光,那么温和,那么柔美,然而我的心却焦躁不安。
我一遍又一遍的祈祷着妈妈能够快点回来,陪着我度过这可怕的时刻。我等啊等,等了好久,仍不见妈妈的踪影,这时,邻居敲响了我的门,叫我接电话,我拿起电话一听,是妈妈的声音,我欣喜若狂,马上问到:“妈,你几时回来呀,快点呀,我等了你好久。”“香啊,今天,我就在你姑妈这儿吃饭了,你自己做饭吃吧!”电话里的这个声音令我大吃一惊,“可是,今„„”我还没说完,电话就已经挂线了。
“哎,妈妈,你知不知到今天是七月十四日鬼节,是我最怕的节日啊!”我沮丧地自言自语到。在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望望窗外黑黑的天,仿佛它正在等待着鬼的到来。这时,突然“嗖”的一声,我吓坏了,以为是鬼来了,于是连忙躲进被子里,这时,以前看过的鬼片都浮现在脑海里。我鼓励自己说:“不要怕,鬼神之说都是骗人的,世界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顿时,我恍然大悟,对呀,世界上是没有鬼的,不要迷信。我拉开被子,慢慢站起来。我心想:“鬼这东西,你越怕它,它就越欺负你。”从此以后,也不怕鬼了。
这件事像印记一样死死的烙在了我的心头上,让我难以忘怀,如今还历历在目。
难忘的一件事
在我小学生涯中,经历的事犹如繁星点点,但最令我难忘的是那次三年级的事。虽然我现在上六年级了,但那点点滴滴我都记忆犹新。
那天上午,我们全班进行了一次数学考试。当天下午放学老师就把成绩公布出来了,当我听见老师念到我的名字时,而且还是第一,心里高兴的不得了。我拿到卷子,无意中看到了有一道错题,我把一道60*84-90。2的题算差了。就在这时班里同学纷纷来向我祝贺,我怕他们看到我的错题,就把卷子遮盖了起来,装出假笑,巴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想:我不是第一,让妈妈看到的话,不得说死我。到了晚上我茶不思饭不想,只吃了一点饭,就回房间睡觉了。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怎么都睡不着。心中好像有一块千斤大石头,放不下。心想:我该怎么办?如果让妈妈和老师知道,我不就没脸见人了。但是,如果我不去承认,同学们就把我看成不诚实的孩子。我想了想,还是决定不去承认错误。这是妈妈走了进来,笑着说:“怎么还不睡觉呀?”“妈妈,有错误不承认的孩子是好孩子吗?”“当然不是好孩子了。”我沉默了片刻,说:“妈妈我跟你说件事。”“什么?”“我们今天考试了。”“哦,是吗。考得怎么样?”面对妈妈的质问,我无言以对。空气好像凝固起来,心怦怦跳。我忍不住了,说:“妈妈我得第一了但是我发现了一道错题。”我一口气说了出来,心里平静了许多。“哦,是吗,你打算怎么办?”“妈妈,你怎么不说我或是······”“你知道了错误,还向我提出来了,这样的表现值得表扬,为何要说你向老师承认这道错题。到了第二天,我拿个面包就向学校跑去。‘铃 铃 铃’上课铃响了,我向讲台走去,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只见老师站起来,大声向同学们说道:“同学们第一名重不重要。”“重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昨天老师说他是第一名,他发现了一道错题,今天主动向老师承认,这种精神可不可贵?”“可贵!”同学们大喊到。并纷纷向我投来了钦佩的目光。我心想:没想到,我承认了还受到表扬了。
妈妈的一番话,让我知道了金子般的诚实是多么重要。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好长时间了,但我仍然忘不了。
难忘的一件事
在小学生活的回忆里,从一年级到现在,种种的回忆至今还是历历在目,点点滴滴的快乐时光也无法遗忘。在小学生活里,最难忘的还是那一件事。叮零零„„上课了,郭老师笑容满面的走进教室说:“今天咱们来玩一个画鼻子的游戏,好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好!只见郭老师在小黑板上画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胖乎乎的脸蛋上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个樱桃小嘴。遗憾的是缺了一个小鼻子。她好像在说:“同学们赶快给我画一个漂亮的小鼻子吧。”郭老师说:“谁来画第一个鼻子?”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起小手都想上台画鼻子。第一个上台的是钱先跃,郭老师拿了一条红领巾给他蒙上眼晴,然后转三圈。他毫不犹豫的画了一个鼻子,还没有画完就逗的全班同学哈哈大笑,钱先跃也迫不及待地扯下红领巾,原来他把鼻子画到脸颊上了。第二个上台的是李晓雪,郭老师给他用红领巾系上眼晴,同样也转三圈。开始画鼻子了,他小心翼翼的画,可结果是画到了嘴巴上,惹的同学们又是开心的笑。轮到我啦!我吸取了他们画鼻子的教训,更加小心的向自已想象的地方画,结果引起了一阵阵掌声漫漫的人生道路是坎坷的,是艰辛的。发生的事如满天的繁星多得数也数不完,但我最忘不了的还是那件事。
难忘的一件事开头结尾
开头: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多很多难忘的事。也许是童年的往事,也许是成长的烦恼,也许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也许是一次悲惨的遭遇„„
但是,于我来说,我有生以来最难以忘怀的事莫过于„„
结尾: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很久,它在我脑海里却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促使我以后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每当我翻开相册看到那张照片时,我都感到记忆犹新。
开头:我经历过许多事,有酸、有甜、有苦、有辣,就像天上的繁星,有的光彩夺目,有的黯然无色,但一件事最令人难忘。
开头:朋友,你有忘不了的事吗?一定有,我也不例外。那是„„ 在我()岁时,发生了一件令我难忘的事,这件事好像是昨天发生的,我还记忆犹新。结尾: 难忘的一件事的开头结尾
开头:在我的成长里,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他们就像一页页小船,在我的脑海里回荡。开头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磕磕绊绊,一幕幕„„相信都有值得我们回味和感动的事吧„„走进岁月的长廊,翻阅生命的相册,重温那曾今令我感动的瞬间„„ 结
叙事类文章阅读答案 篇5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在漓江边,“我”被一只鹦鹉吸引,结识了一位残疾的摇船人,被他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故事所感动。(意思对即可。人物1分,情节2分,共3分)2.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①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②引起下文。
③营造朦胧的诗情。
④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意思对即可。答出任意两点,一点1分,共2分)3.“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因为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2分与后文“我”的感动、赞美形成对照(作铺垫、欲扬先抑),(1分)突出摇船人的精神品质。(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4.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a示例:把雨雾中的漓江比作艨胧诗,把远处江中隐约可见的小舟比作破折号,形象地写出了小舟的形态,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b不例:把被笑声惊飞的水鸟比作一串黑色省略号,形象地写出了水鸟渐飞渐远的身影,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对比喻内容的分析l分,效果2分,共3分)5.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4分)①身残志坚、自食其力、拒绝怜悯:不甘一i5靠屹“社会低保”打发日子,靠摇船为生,不接受“我”给他的五|_元钱。
②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爱笑,不避讳自己的残疾,积极面对生活。(意思对即可。每个方面2分,其c"形象l分,分析1分。共4分。若答“阳刚”,言之成理也可)
盲道上的爱
1.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无知”在文中的意义?
“无知”的含义是“我”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没有自觉主动帮助盲人的意识。
2.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1)因为方老师的女儿有可能会失明,医生怕方老师到时承受不了,所以医生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2)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是如果女儿失明了,就把自己的眼睛捐给女儿。
(3)方老师的“准备”是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方老师开始闭眼做家务,练习走盲道。3.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因为丈夫和女儿明白了方老师为了不让女儿失明所做的决定和准备,他们都被这种伟大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了,所以他们哭成了泪人儿。
4.文章第⑤段划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
走盲道的感同身受的痛苦和对盲人的关爱交织在一起,使“我”内心产生了压力,促使我亲身体验盲人艰辛的生活,努力地为盲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5.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爱”主要指哪两种爱?(1)指方老师对女儿的母爱。(2)正常人对盲人的爱。
父亲进城送梨
1.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摘梨,“我” 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3分)浪费时间,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雨水多,梨不甜。(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给分)2.第②③段写“我”和妻子对父亲的“埋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同时与下文“我”和妻子对父亲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地表现了“我”因忽视父爱而产生的愧疚之情。(3分,意思对即可)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4分)(1)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
“一只只”、“小心翼翼”、“平放”等词语写出了父亲对梨的珍视,充分地表现了父亲对子女深切的关爱。(2分,意思对即给分)
(2)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木然拒绝”“默默”写出了我的醒悟、自责,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一股甘泉直入心田”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梨味的甘甜,也表现出我感受到了深沉的的父爱。(2分,能品味出其中一点即可)
4.作者写“父亲进城送梨”这件事,引发了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4分)
引发读者思考“子女如何对待父母”的问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往往容易忽视。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不厌其烦关心子女,问寒问暖,而子女有时却不领情。这样很不应该,我们要珍视父母的爱,懂得感恩回报。
留几本书在窗台
1.通读全文,根据文意,把下面的空格补充完整。(2分)【示例】好书胜药 好书怡人或誉为“书如阳光”“书改变生活”也可(2分,每空1分,意思符合即可)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①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文字比作清水,“涤荡”一词与清水相照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读书使人心灵纯净,精神愉悦。
②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
【示例】该句把阅读形象地表现为文字研磨的过程,其中“研磨”一词强调了对文字的细细品读,形象地写出了阅读使时间不再匆忙枯燥,生活因此充实润泽,更富有文化味。(4分,每句2分。有具体赏析点得1分,言之成理即可。)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全文,仿照示例,说说你对“慢阅读”意义的理解。(3分)
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示例】 慢餐:“慢餐”就是细嚼慢咽,细细品味。既获得味觉享受,又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享受一种悠游闲适的愉悦。慢阅读:“慢阅读”就是细细品读,用心体味。使读者既获得知识,又欣赏了文字之美,更能愉悦身心,陶冶性情。(3分,词义理解1分,作用分析1分,语言表述1分)4.本文原发表在某报副刊,入选《百年无废纸》时,结尾处被编者删去了以下一段文字:留几本书在窗台。留一份期待,期待与书长长久久的心灵之约。
请你从编者(或作者)的角度,结合文章,阐述删去(或保留)这段文字的理由。(3分)留几本书在窗台
编者的角度:因为删去的这段文字的内容和第⑦段有重复,删去后文章更精炼,同时,还留有余味,更加含蓄。
作者的角度:前文多为叙述描写,删去的这段文字富有抒情味,起到文末点题、揭示主旨的作用。(3分,结合内容进行分析1分,理由1分,语言表达1分。言之有理即可)
一碗汤的温度
1.请在文中找出两个能反映作者心理变化的关键词:①②(2分)
①死寂或绝望(1分)②满足或幸福(1分)2.有人认为第⑦段划波浪线句写得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2分)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粉的可爱及我吃米粉时的感觉。(1分)3.第⑿段作者为什么说回忆起那段日子“只有它,有声有色”?(2分)分析一:因为在那段日子里,“周记米粉”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与希望。(2分)
分析二:在我的冬天里,它是一个名叫“春天”的岛屿。(2分)
分析三:(若学生答“在周记米粉店里,有绿植物,花桌布,老板娘温软的南方口音,常常放着一首歌:《勇气》。以及冰冷世界里,一碗热汤粉”。1分)4.读完全文引起了你怎样的触动,请谈谈感想。(2分)
人生难免遭遇困境、挫折,如考试失利、朋友误会、亲人离去等,我们应坚强面对,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2分)(紧扣主题,言之成理)
小葱青青
1.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结构浑然一体。“小葱”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请简要说说它在刻画人物和结构上的作用?
刻画人物上:
结构上:
刻画人物:衬托人物(是小妹妹形象的化身)结构上:小说的线索。
2.作者在描写人物时非常注重写人物的眼睛,阅读文中划线句子“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很美,很清澈,其实说的是心灵美好纯真:做买卖诚信,辍学承担家务,期盼早日上学。
3.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善于铺垫,例如关于小妹妹辍学的事,其实在她向女教师讲述前,文章已有多处铺垫。你能试着找出两处吗?请摘录原句回答。
(1)她的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2)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
(3)它不光清澈,还带着一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善良和期盼。
(4)她抬起头,目光在大姐姐的脸上扫视了一下,迅速地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中学”的校徽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有几多憧憬。(5)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4.小说倒数第三段说:“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请你根据上下文,简单说说这两年间发生了哪些事。
应准确全面把握相关内容,突出重点,应包含如下方面内容,小妹妹边承担家庭重担边学习,女教师热情无偿辅导,弟弟毕业。
5.这篇小说展示了自然景物美、人物心灵美、社会环境美,富有艺术感染力,读完全文,令人回味思索。作品结尾的省略号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其中有哪些内容。(1)对小妹妹纯真善良心灵和不懈追求精神的赞美;(2)对小妹妹心愿终于实现的喜悦;(3)对充满阳光的社会环境的期望(欣慰)。
大风
1.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3分)爷爷和“我”—起去割草;遭遇大风;与大风搏斗。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句中,“爬行”一词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形象写出了爷爷的歌声低沉有力、节奏缓慢。(2分)“低沉有力”、“节奏缓慢”各1分。(2)品味“我们钻进了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2分)
写出了风之大,表现了祖孙俩敢于面对大风的勇气。(2分,每点1分)
3.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4分)
(1)“爷爷,那是什幺?”“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
(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爷爷是一个坦然镇定、刚毅坚强的人。(“坦然镇定”、“刚毅坚强”各2分,意思对即可。)
4.文中画线段描写了大风降临前的情形,请简要赏析。(3分)
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了大风来临前自然界的反应;用词准确生动,富有变化。(角度2分,“视觉”“听觉”“嗅觉”写出其中两种即可;语言l分。)5.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4分)
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增强真实感;通过“我”在大风来临前后的言行衬托爷爷的形象;表现祖孙情深,爷爷对“我”关心疼爱,“我”对爷爷敬爱依赖。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14.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3分)
用第二人称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1分),显得亲切自然(1分),用“您”较之于“你”又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1分)。
15.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3分)①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
②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
③摇篮前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6.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4分)(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种子”含义为“杂交水稻的种子”(若答“水稻种子”得1分)(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篇6
社会科学类文章高考试卷命题的类型有两种:一是第Ⅰ卷中阅读一篇文章答四道选择题,如2001年全国高考卷的《铜奔马正名》;二是第Ⅱ卷中阅读一篇文章答一道选择题,三道简答题,如1999年全国高考卷的《创造宣言》。(上海卷与全国卷题型相同,题数不同)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命题思路相近,后者的命题形式与文学作品的命题形式相似。10年来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有政治经济、教育探索、考古研究、诗画评论、文学评论、艺术鉴赏等
近年来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中都明确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其中考查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能力,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量为4题,赋分每题3分,共12分。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内容范围很广,既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也可能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但其阅读目的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文章。高考命题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本考点内容逐渐引起了命题人的重视,另外,它涉及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范围较自然科学类广泛,是高中生必读的一类文章,因此,考生应该重视这个考点。命题材料丰富,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注重着眼全文筛选.提取与整合信息,对考生整体理解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提炼.概括和拓展”成为考查的重点
阅读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掌握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前提。以下对照考点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有关知识作些梳理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这些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义、语境义
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来源、词类、结构入手,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
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并解释句子含义可从下列角度入手。
一是语法分析。对复杂的单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对复句要明确区分其句间的关系。对句群要通过分析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中心或重点。
二是语境分析。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等。其次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义。同时还应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三是修辞分析。对运用修辞格的语句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分析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运用反问、反复的句子要分析表达的思想内容。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注意下列方面:
一是分清要求类属。对材料分类,标准不同,类属不同;对材料整合,要求不同,类属也不 1
同。首先要认定筛选并整合的标准和要求,前提认定了,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进入解题的正轨。二是紧扣语言环境。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注意联系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在语境信息中筛选出重要信息。
三是辨明材料主次。既要避免遗漏主要的信息,又要避免夸大次要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并列式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没有主次的。对照式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思。层进式的各层次、段落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次、段落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总分式就是总说分说的关系,有先总说后分说、先分说后总说、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三种类型。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又分为“显形要点”和“隐形要点”。“显形要点”是指在文章中有明显语言标志的,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序列的词语,或某一段中并列于其他段落的中心句;“隐形要点”是指作者观点并无语言标志,散见在文章各处的要点,要在文章各部分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并概括,从各种信息中揣摩作者意图。具体地说就是:对具体的内容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揭示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义,这是一种综合分析思维能力。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文体特点对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如议论文要分析其论点和分论点,一般来说,这就是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还要分析其论证材料,特别是正反的事实材料,其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对于前者,只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直接提取就行了;对于后者,需要在辨别和筛选后得出正确判断,然后作出准确的概括。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首先应在整体阅读的前提下,把握全文的基本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读通了全文,掌握了主旨,做题才会准确。
二是抓住隐含信息。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
三是注意语言标志。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很重要,应密切关注,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重要信息。如表时间、趋向、主次、判断、因果、类比、总结概括等语句,句式上的因果、转折、条件等。
四是掌握必要的推断方法。这主要指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注意通过联想、想像、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准确地获取和加工信息。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聚焦】
这一考点在高考能力要求方面属于B级层级。它是在识记基础上的高一级能力层级,要求考生能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做到能够领会,并能作出简单的解释和准确的判断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生经常出现以下错误:
1.关于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方面,考生主要容易只注意到词语的词典义,忽略了词语的语境义
2.关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方面,考生主要容易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理解句子的表层含意,而忽视了句子在文中内容和形式方面所起的作用。
在复习时,教师应不断强化考生的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并注意以下几点:
1. 掌握词语语境义有关知识;
2. 形成迅速领会词语所表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能力;
3. 辨别词语在句中及文中的作用;
4. 培养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正确理解句意的能力;
5. 掌握分析内涵丰富、语意深刻句子的方法;
6. 辨别重要句子在文章内容和形式方面所起的作用
【考点分解】
第一讲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第二讲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第一讲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名师导学】
首先,考生必须从词汇学的角度,从宏观上掌握词语的基础知识。诸如词语的构成、词语的来源、词语的分类(意义、词类、结构等)上述的知识研究的范围只停留在词语的语表义,或称词典义。这类词语的意义一般在高考中不会直接考查,只是作为高考中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熟悉这类知识很有必要,是为在考试时理解文中词语布置了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其次,重点建立词语的语境义的概念。语境义是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形成的临时意义。语境义相对于词典义,两者不同的是,词典义相当于固定住户,在词典中找得到其解释的词条,是人们在使用词语时约定俗成的含义;而语境义往往是词典中没有的义项,是临时住户,只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暂居一下,脱离了语境的“住处”,其临时的词义就不复存在了。如话剧《陈毅市长》中,陈毅市长在拜访化学家齐仰之时说道:“我们共产党人也是搞化学的。”这里的“化学”一词,就不是词典上的“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之义,而是“变化人的学问”或“改变人思想的学问”之义。
再次,掌握语境义形成的一些情况
1. 特殊义。特殊义是指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特指的意义
例如1998年全国高考卷第23题考查对“转基因作物”一词的理解,就是考查这一词语的特殊义。
23.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2.指代义。指代义是指某个词语在行文中指代了上文或下文中的词语、短语、句子、某几句话或某个语段的含义。理解指代义,要确认词语所指代内容及其范围、位置和层次等。词语的指代义有两种形态
①代词形态,即用代词来指代某个意义。例:
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其”的含义是
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各有其独特有文化,要是我们把人类文化的每一个阶段的成就综
合起来,分门别类,互相比较,就可以对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及其发展进度的比率得到一个印象
答:
[解析]
答案应为“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加点的“其”究竟是指前文的“相对量”,还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还是“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这里就牵涉到指代义所确认内容的范围问题。从整个语境看,这里应包含了“相对量”前面的所有定语。②非代词形态,即用非代词来指代上下文中的一些内容。例: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17.文中加点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选自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
答案为A。选择对A项,关键看原文语境,从上文看“但是在这种情况,影响是微弱的”中的“在这种情况下”是指光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受到的影响是什么呢?影响是“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再从下文看,使光速降低并且不被吸收是研究的预期效果,而穿过普通透明材料的光不能达到光速降低的预期效果,而要达到光速降低的效果又会导致光被吸收,所以普通透明材料使光速降低的影响是微弱的。其余选项均不符合语境
这道题考的是一个名词“影响”在文中指代的内容,即指代义
3.概括义。概括义指某个词语对上下文的某一段文字内容所概括的意义。理解词语的概括义,一般要准确地理解原文某部分所说明或阐述的基本内容、范围和意义。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第10题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较比细微,又较比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10.从全篇看,最后一句中的“制作方法”具体指的是
A.掐丝、涂料、烧制和打磨
B.点蓝、烧蓝和打磨
C.景泰蓝的特殊工艺过程
D.以上几项都概括得不对
(选自198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
答案为B。A项错在“决定掐丝形式”的“制作方法”不应包括“掐丝”本身;C项太笼统;D项显然错。
这道题考的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在文中概括上文内容的意义。
最后,要掌握一些逻辑学中有关概念的常识。
一个词语都承载着一个概念,形成概念就是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概念是词语所表达的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性。概念的内容称为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包括有范围称为概念的外延。掌握概念的内涵,就要了解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下定义,这在高考中也常被直接考到。如2002年全国高考第7题,就是考查的为“沙尘暴”这一概念下定义:
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 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 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有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 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解析]
答案为A。下定义要求能揭示出词语所承载的概念的内容,也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性。其基本形式为:
被定义项(词语)+系词(大多用“是”,也可省略)+(形成原因)+(构成物质)+(外部形态)等+被定义项所属的上位的概念。
文章类读中点与文的选择 篇7
一.文章类读, 要会选类读点
1.转换标题, 与原标题进行类读。标题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标题凝练精警, 珠玉生辉, 其表现力和吸引力是很大的。如有位老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 抓住文题中的“壮”字做文章。他先提问:为什么是“狼牙山五壮士”?说“狼牙山五勇士”行不行?“战士”呢?“烈士”呢?为什么?然后请学生读课文, 要求思考课文中的五位战士哪些方面可以称之为“壮”?
2.置换语序, 与原文进行类读。在汉语中, 一般来说语序都是比较固定的,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 也可以在不改变其基本意思的情况下, 变通一下词语的基本顺序, 来增强语言的修辞效果, 而这类句子在我们的教材与练习中也是屡见不鲜, 因此, 将其置换进行还原来体会也是可行之策。这当中最经典的例子要数“怎么了, 你?” (孙犁《荷花淀》) 这一句了, 我们将其置换为“你怎么了?”, 明显地, 其基本意思并没有发生改变, 但是, 毋庸置疑, 很难将水生嫂那急于问个究竟的微妙心理表现出来。
3.删节句段, 与原文进行类读。教学散文, 难点在体味意境, 如果把一些表达情意的句子删去, 与原文比较, 让学生体味效果, 学生便会豁然开朗, 从中掌握开启深远意境的钥匙, 了解散文意境的创造方法。
4.更换详略, 与原文进行类读。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详略安排的基本原则心领神会, 所谓“惜墨如金”“泼墨如水”, 也就嚼出了它的味道。
5.更换词句、标点、与原文进行类读。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 适时出示了如下句子: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原文)
雾凇沆砀, 天、云、山、水, 上下一白。
然后抛出问题:你认为哪种表达形式更好?为什么?经过比较辨析, 学生可以明白, 原文中的三个“与”字与几个量词有效勾勒出了天地苍茫的景象, 由此显出人与物在大自然面前是那么渺小。联系写作背景, 学生便不难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文章类读, 要会选类读文
1.类读文的选择角度。文章类读的方向千差万别:大到作家整个作品风格流派的类读, 小到某篇作品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的类读;不同单元的课文可以类读;同一单元不同体裁或相同体裁的课文可以类读;还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专题类读的训练等等。
但不论从哪方面入手, 都要注意它们的可类读性, 即教师首先要选择好类读对象, 确定好类读点。要善于从不同的作品中发现它们在内容或形式方面的各个相似点或相异点, 这样类读才能有效, 才不会盲目进行。否则山南海北的乱谈, 就太荒唐了, 根本达不到类读的目的。
此外类读文章的选择最忌浅尝辄止, 一定要深入开掘, 从感性到理性, 通过类读, 透彻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以求逐步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2.类读文的选择主体。类读文章的选择主体, 最初是教师。可以由教师依据主题设计文章类读内容, 定期布置。一段时间后, 选择主体就应是教师和学生。可以由老师提供范围由学生自己寻找收集,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最终类读文章的选择主体是学生。让学生自主运用文章类读, 在类读中学会比较, 学会思考并通过比较、思考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状物类文章的阅读】推荐阅读:
状物类文章作文11-29
如何写好状物类文章08-30
记叙类文章阅读05-30
著名的励志类文章11-21
高考作文指导:怎样写好状物文章08-27
写景文章的阅读10-25
写景文章的阅读技巧10-12
祷告的名言文章阅读11-11
伪原创网络整合营销类文章的技巧06-27
兰草文章的阅读题答案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