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类文章教学

2024-10-12

写景类文章教学(精选11篇)

写景类文章教学 篇1

翻开课本可以看到很多文质兼美的写景抒情类散文,比如《草原的早晨》《田园诗情》《青海高原一株柳》等。这类写景抒情散文,景是真景,物是真物,只是通过描写使景物变得“有情有义”,让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自始至终与所写景物相融相和。这融入的情就是文章的神,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那么,怎样抓住文体特点进行有效教学呢?

一“、传神”:领悟语言表达的情意

“传神”,就是教师利用适切的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领悟语言所传达的情意。课堂中,在丰满的“形”中一层层深入,“神”渐渐浮现,由模糊走向清晰,从而真正抓住散文教学的精髓。

1.感受“神”之影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把文章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力求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整体的”感知,对文章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如《田园诗情》一课,揭题后学生交流眼前浮想的画面。然后读文,想想荷兰给自己的印象,这样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粗浅感知。然后进一步理清写作顺序,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浓缩成标题式,有:奶牛天地、奔驰骏马、家禽乐园、宁静夜晚,当然列标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再将文题与内容观照,弄清这篇文章是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荷兰的田园风光,首尾的总写与呼应对荷兰的田园风光有了进一步整体的感受。再如,教师将第二课时导入的复习与本课的“神”相链接,在开篇中就唤醒朦胧的感受。《田园诗情》一课,通过想象画面朗读这两组词组“仪态端庄的老牛、骠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如丝绒般的草原、辽阔无垠的原野、天堂般的绿色草原、鲜艳的郁金香、野草遮掩着的运河”,集中播放荷兰如诗如画的风光,内在的神韵也在心中若隐若现。

2.体悟“神”之真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类文章“,循其形,入其里”,在“活画”中,体会了诗画意境,然后进一步推进,聚焦那些一字传神的词句,品味其中传达的情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体察作者的情感,探明散文的内在精髓。如精读《田园诗情》,先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然后浏览第2自然段,这样的奶牛图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想想喜欢的理由。学生交流牛犊、老牛的句子时结合“活泼顽皮“”仪态端庄”想象自己就是小牛犊会怎样顽皮,父母就是老牛仪态端庄的样子。再读这部分,体会这样的意境带来的感受。在这样的聚焦词语,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补充中,那种家的幸福温馨之感自然流淌出来,相机再通过朗读表达情感,这样的“神”丰满厚实了。

3.析出“神”之形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主题、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散文的“神”。这就是文眼,也是“神”眼。这些点睛之笔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挑破“点睛”之笔,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散文之“神”。如《田园诗情》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就是散文的“神”眼,在已经通过一系列意象感悟荷兰的幸福、自由、悠闲、宁静后,对“真正的荷兰是什么”学生一定能透过景看到情,透过田园看到诗情。再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卡尔·恰佩克。他在荷兰游历时,写下这篇文章。当时,作者的家乡正在遭受战争的侵扰,人们不得安宁。他写下这样的文字,仅仅是介绍荷兰吗?”学生一定能透视出景物背后作者表达的情感———对自由、平静、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二“、长言”:迁移言语表达的智慧

“长言”,在这里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笔者认为,在阅读课堂中,语言文字的实践应是对文本语言文字学习效果的检验,是文本语言表达方法运用、内化的过程,是学了本节课获得的语言的生长。但在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没有源头,只是为了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只是一种写的练习,这种语言能力是学生本身就具有的,没有看到学习此文本后独特的生长点,提高点。这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一种伪实践,从生长角度看是一种低效的徘徊。作为抒情类写景散文,可以尝试从哪些方面实现语言的生长呢?

1. 传神词语中寻找

品味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并将这种对文字的敏感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语文涵养,这也是语言的一种生长。

《槐乡五月》是三年级上册的景物类散文,文中多处传神之词值得品味。第1自然段感受槐花的香时,教师让学生读读体现槐花香的语句,然后想想句中哪个词语很特别,表达了怎样特殊的感受?学生体会到“浸”的特别之处:“浸”是物体没在水里,而水可以看见,可以摸着。这里说槐乡浸在香海中,就让人感到这种表达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如:香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了;香味令人陶醉,一直香到心里了;整个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飘着香味。然后再想象整个槐乡浸在香海中的情景,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巧妙地达到由香悟浸、由浸悟香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词语感受经验,再寻找文中类似特别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特殊感受?学生自然关注到文中“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中的“飘”体会到槐乡孩子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发现写作的秘密,写景时,可以运用能传达神韵的动词,往往会更加生动。最后,学生进行练习。读描写广玉兰的句子,填写一个动词,说说怎样传神。“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出来。”这样学生的品词用词能力达到历练和生长。

2. 形神结合处寻找

散文文辞优美,语言韵味十足。散文形散神聚,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约束。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寻找散文类各年段语言学习和练笔的点。

片段一:

交流第4自然段

1. 除了骏马,还有许多家畜,它们哪里吸引你?

2. 老师把这一段换了一种形式排列(诗的形式),我们一起合作读。

3.经过这样一排列,感觉读起来怎样?能给我们带来这种美感的不仅仅是排列,还有句子的表达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4.像这样有对称感的句子还有很多,浏览第2自然段,找一找。

交流中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说说在哪里找到了对称?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点拨推进:结构相似,尽管字数不同,读起来仍朗朗上口。)

5.发现这样的特点,咱们也来试试,使句子工整对称。看一看。

绵羊那么悠然自得,小鸡、长毛山羊显得多么安闲,它们又有哪些具体的活动状态,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展开想象也写上几句,注意表达形式的对称。

本课语言工整对称,富有节奏美。因此,将感受语言的美到发现如何表达这样的美,以及运用展示这样的美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

3.析神总结中寻找

散文教学最终要准确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清晰文章的“神”。整个教学过程对于文章的“神”的体悟是有过程的,但还显得零散、朦胧,抓住点睛之笔表达自己感悟到的神,也是最佳的一种方式。既落实了文本价值、达成此类文章的教学目标,又训练了整体思维,活用文中的词句,对前面的感悟又是一种提升。如《田园诗情》一课,学生在想象、朗读、品味中感悟了荷兰的草原上奶牛的温馨、幸福,低地上骏马的自由,家畜的悠闲自在,夜晚荷兰的宁静后,教师扣住文眼“这里是真正的荷兰”一句,以“真正的荷兰在哪里?结合文中的词句和自己的感悟写出来”的提示进行练笔。在这样的练笔中,每位学生都有“积蓄”———对文本语言的积累及感悟,但在表达中,又要按照自己的思考灵活组织运用语言,且将原先的点状思维切换到整体思维,视角从一个意境转化成一系列意境,这样的感受也应是全方位扫描的。正因如此,在这样的练笔中,也让人看到了本课的生长。

写景类文章教学 篇2

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的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写景作文是接触得比较多的。

其实啊,写景的文章并不难写,写的作文一定要真实,动笔之前一定要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下你所要写的景物,不要怕你写不好,细致的描写加上流畅优美的语句,其写的作文一定令人印象深刻。记住,用心去写,用心去感受。

二、怎样才能把景物写出特色呢?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简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他写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

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再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注意情景交融。

浅谈写景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篇3

一、依托文本,理清脉络

文本是语言的运用形态,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挖掘文本蕴含的价值,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首先要从写景特征的角度不断聚焦、定位:这篇课文是属于哪一类写景课文?文本的特点是什么?《乡下人家》这篇课文跟一般的写景文章、游记文章不同,作者似乎没有特点的立足点,观察的顺序、游览的路线皆不明确,颇有信手拈来、随意取景的味道。但看似无序,实则有序,这“序”不但体现为描写的景物是从春到秋、从早到晚,也体现为从静到动、从物到人,还体现为从描述乡间人家景致独特迷人到展现乡间人家生活气氛独特迷人。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到文章这一“独特”之处呢?笔者是这样做的:

1.理清脉络,熟悉画面。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初步感受乡下风情的独特和美好;再通读全文,说说每个自然段描绘的场景;试着用小标题概括1~6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最后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描述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有机结合,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互融合,体现了乡下人家独特的迷人风景。

2.对比分析,理清顺序。到这里,学生“理清”的只是《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最表层的叙写结构,而对这篇文章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并不知晓。所以,在梳理完文章的脉络之后要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按以下顺序来写:屋前瓜架图、花美笋冒图、群鸡觅食图、鸭子嬉戏图、门前聚餐图、夜静入梦图。如果改变这样的顺序,大家看行不?”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得出结论:如果不按这样的场景来写,就会同人观察景物的视角顺序相悖,文章会显得条理很乱。

二、关注文体,引导审美

1.创设情境,领略意境美。写景类的文章,如果学生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课文所描绘的景物的整体形象,就无从把握景物所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因此,教学时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课文,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中。教学《乡下人家》,可以播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乡间风光图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受乡村气息。文中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就是一幅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把课文描绘的美丽景象,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令写景美文的教学事半功倍。如教学“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可以采用“听声猜声”把学生引入情境“月夜虫鸣”的情境。

2.借助想象,探寻诗意美。很多写景类课文不仅“文中有画”,而且“文中有诗”。《乡下人家》也是如此,语言、场景都充满诗意。门前屋后,花儿开放,点缀着朴素的农家小院,它们朴实又华丽,默默开放又不失热闹。这种意境与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相符;又如“鸭子嬉戏图”的意境与苏轼所写的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相一致,这样的场景在文中比比皆是。如何让学生感受诗意的美?笔者以为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让他们说出了自己的眼前出现的美丽的画面,实现情境与文句的一一对应。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也会促使学生的阅读体验焕发个性的光彩。

3.感情朗读,体会情感美。很多文学作品对景物的描写,并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在于表达情感。抒情才是目的。《乡下人家》,从屋前到屋后、从春天到秋天、从植物到人物,作者的描写中无不渗透着喜爱之情。“雨后春笋”这一语段的描写更是令人感受到春天笋芽的勃勃生机,从土里探头探脑,好奇地打量这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探”字,带来了多少喜爱和妙趣!教学时如何通过感情朗读来表现情感?笔者认为在指导朗读前,可先让学生通过换词比较(长、伸、露),感悟“探”字之妙;然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再通过评价朗读,不断提高,从而读出感情,读出妙处;最后还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读出情趣,读出精彩。

三、品词析句,习得语言

1.对文章中提纲挈领的句子进行研读。《乡下人家》中,“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教学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紧扣这个句子进行自主探究,启发学生质疑、释疑,去感受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美好朴实的生活。

2.对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进行赏析。一篇好的文章中,往往有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令读者印象深刻或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词语含义丰富,通常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教学时应当抓住这些字词句进行品味,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美好意境,习得语言。如《乡下人家》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对动词“攀”“爬”进行赏析。先通过引读,着重读出这两个动词的重音,感受到瓜藤的无拘无束、奋力向上;再引导学生想象那长长的瓜藤、那绿绿的叶、那一种争先恐后、那一片生机盎然,从而品味出生机勃勃,体会这一“攀”一“爬”是以动写静,把这静静的藤蔓写出了动态感。还有本文拟人化的描写,更是让文章妙趣横生,也很值得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品出语言的魅力来。

四、读写结合,落实语用

教学写景类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非常有必要。可以写自己身边的景物,也可挑出课文中优美隽永的语句加以品味,再进行仿写等等。在《乡下人家》这一课中,可迁移的写法有:有序的描写、抓住景物特点、拟人化的语言、借景抒情等。可让学生在总结写法之后,自己选择其中的一种来学写。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一种写法,写好周围或自己熟悉的景物那也是好的,如果能够综合运用本课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写法来写,那更是我们所期待的。在第二课时接近尾声之际,笔者结合“走进田园”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文本,走出课堂,真正地走进“乡下人家”,并布置以下课后作业:观察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的生活,以丰富生活体验,丰富写作素材。

不过,文章总是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因文而异,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其他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绝不能千篇一律。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南门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

写景类散文的本色教学 篇4

《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语言活泼而清新,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美妙绝伦的三亚落日景象,让人不由心生向往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结构简明。全篇多用比拟的手法,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用极其细腻的手法展现了落日的奇特瑰丽之景,姿态万千,色彩斑斓,动静交互,如诗如画。那么如何展开写景散文的教学呢?这里我的教学主要定格在“以读为主,以讲助读,读读悟悟,品品背背”。

一、以读为本,返璞归真

写景的文章大多语言精炼、文字优美,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同时更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有效范本。教师应该抓住此契机,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读读品品。这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言语知识与言语技能,抛离这个“本”,语文学科的特性就淡化了,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丰富学生的言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目标。故而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对文本中精妙的语言进行深入的品读感悟,引导学生感悟这类文本语言的精妙,这样能够不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亚落日》这篇美文能够教给学生的内容实在太多,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文本特色等。如果进行条分缕析的教学,效果常常是蜻蜓点水、面面不到。所以对于这篇文章,我教学的基调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悟悟、品品背背。实践下来,这类文本这种基调的教学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在品读落日前的壮丽景色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读完后我问学生:“文中哪句话你读得最满意?请起来试试。”待学生读完后,我接着追问最满意在哪里。学生交流讲出了自己对文本内容最真实的感受,这时我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升华,这样学生的收获是丰厚的,积累是有效的。这样的教学也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化,将“权力”下放,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自由发表感受,自由掌控学习深度,能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而这一瓢就是为了学生,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在课堂上领略到散文语言的魅力。

二、品味言语,见其特色

写景散文的语言灵活多样,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各种不同的写景散文,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许多优秀的散文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体现出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韵味悠然,有的清淡自然,有的铿锵有力,而这些正是学生要学习要感悟的。基于此,在进行写景散文的教学时,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言语魅力,以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课伊始,听写一段与文本内容类似但却没有什么特色的文字,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动动脑、写写字,同时将听写的文字与原文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读读比比,比比后再读读,在此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悟,说说哪种表达好,好在哪里。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其实小学的语文教学就是听、说、读、写,在听、说、读、写中领略言语的特色。文中有两个词语“赤朱丹彤”“潇潇洒洒”,怎么读,才能把颜色读清楚;怎么读,才能读出潇洒。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用词的精妙。我相信此时能悟出来、表达出来的正是他们自己对语言的一份积累。同时,在落日过程中如“悬”“涨”“跳”等对落日滑落过程的拟人化描写方式正是学生品味语文的关键点,抓住这些有趣的拟人化词语,学生读读品品,读读聊聊,兴趣盎然。

三、感悟意境,再现“画面”

优美的写景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比美。在这类散文中,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美景之中,创造深邃的意境,使人在诗情画意中得到熏陶。教学时,我们应该关注引导学生透过作者流露的情思和作品蕴涵的意象,进一步感悟作品的深刻内涵。由此达到“意”“境”二者的统一。当然也可以用情悟境,即感悟文章中因鲜明的主体意识所形成的感情基调,由此而升发出吸引人的艺术境界。

《三亚落日》的重点就是落日过程的感悟,这里我尝试着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品词析句,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画面中,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所以这更需要在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掌握知识的全过程。为了更能体会那美轮美奂的落日过程,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太阳滑落的过程,再读读自己最欣赏的画面之后,给予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选择欣赏的画面仔细品读,品读的时候关注能表现各个画面特点的词。在此基础上,来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交流的兴致很高,当学生的学习达到一定的兴奋点时,文章优美的内容都能背出来,这样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四、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本色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以生为本,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去解决学生的疑惑与不解。同时在教学时找准契机指导学生掌握探索式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的教学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设计教学,给学生搭建平台,教会学生解决语文学习中碰到的难题与疑惑的方式方法,以此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言语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本来意愿。

写景类散文对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学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与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产生心灵的共鸣。当心理相融的时候,学生就能感悟到文本语言最大的魅力。

回眸《三亚落日》的文本,你会发现文中的每一处描写都带着真情,带着作者独有的思绪,充满了生动的感悟和活泼的思维。但是少了贴近学生真实的教学,这份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学生是不容易体会得到的,这篇散文中有大量的比拟句,这就让文中的落日有了人的灵动。当落日在硕大无朋的海面上来回地蹦跳时,我让学生先交流:“如果是你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上,你会怎么样?”学生很兴奋,从他们的眼里我感觉似乎这张大床就在他们的眼前,讨论交流热烈,富有情趣,此时,落日在学生的眼中充满了活力,如万物一般具有勃勃生机;此时,我们本色的语文课堂显得尤为灵动;此时,一切都是美美的。

摘要:要落实写景类散文的本色教学,一要以读为本,读读背背,读读品品。二要品味写景散文的言语魅力,感知文章的言语特色。三要以抓关键词、句,以再现“画面”的方式来感悟写景散文的意境。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共鸣来组织教学,最终达到让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想、美美地说。

写景类文章阅读与写作指导 篇5

一、美文阅读

1、海滨仲夏夜 峻青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guǎngmò()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诲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月亮上来了。

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的海滩。

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么jiǎojié(),那么明亮。夜已经深了。

沙滩上的人,有的躺在那软绵绵的沙滩上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凉爽的风轻轻地吹拂着,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想吧。阅读训练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闪烁()苍穹()嬉闹()休憩()

2、根据拼音,在文中扩号里写出合适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①肃穆: ②次第: ③幽美:

4、把文中有关写大海、启明星、灯光的比喻句摘抄下来。答:

5、在第2—4自然段找出时间推移的短语,用横线画出来。

6、文中描绘了四幅画面,画面上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 ①第一幅画面: ②第二幅画面: ③第三幅画面: ④第四幅画面: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乡村素描 俄国屠格涅夫

六月最后一天。周围yíwàngwúyín()的俄罗斯啊——我的故乡。

整个天空染满jūnyún()的蓝色;天上只有一片云彩——不知它是在飘浮呢,还是在消散。没有风,天气晴和„„空气呢——像刚刚挤出的牛奶那样新鲜!云雀在高声鸣叫;鼓胸鸽在“咕咕——”低语;燕子在静悄悄地飞掠;马儿有的在打着响鼻,有的在嚼草;狗儿没有发出吠声,站在一旁温驯地摇着尾巴。

空气里呢,散发着烟和青草的气味——还夹杂着一点儿松脂和一点儿皮革的气味;大麻田里大麻花盛开,散发着浓郁的令人愉快的芳香。

一条深深的,但缓缓倾斜的沟壑。两边长着好几行爆竹柳,枝叶婆娑,下边的树干却已龟裂了。一条小溪顺着沟壑流去;透过碧清的涟漪,溪底的小石仿佛在chàndòng()。远处,在天空和大地尽头的边缘上,闪现着一条大河的碧流。

沿着沟壑——一边是整齐的小粮仓,门儿紧闭着的小贮藏室;另一边是五六间木板屋顶的松木小农舍。每个屋顶都竖着一根装有鸟巢的高高的杆子;每家的小门廊上,都装饰有一匹铁铸的短鬃小马。粗糙不平的窗玻璃上,辉映出七色彩虹。木板套窗上描绘了花瓶。每座小农舍前,都端端正正地摆着一张完好的条凳;几只猫儿在墙脚周围的小土堆上蜷成一团,耸着透明的耳朵;高高的门槛后边,现出凉爽、幽暗的前室。

我铺开马衣,躺在沟壑的边缘;四周围——一堆堆刚刚割下的干草,散发着使人懒洋洋的芳香。机灵的主人们,把干草散放在小农舍前边:让它在向阳处晒得更干透一些,然后再从那儿放到草棚去!要是睡在那上面,再shūfu()不过了!(选文略有改动)阅读训练

1、读拼音,在文中的扩号内写词语。

2、照样子,写词语 ①懒洋洋: ②端端正正:

3、读句子,体会破折号的用法。(把序号填在后面的扩号里)

①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的后面;②用于话题突然转变;③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④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1)六月最后一天。周围yíwàngwúyín()的俄罗斯啊——我的故乡。()

(2)整个天空染满jūnyún()的蓝色;天上只有一片云彩——不知它是在飘浮呢,还是在消散。()(3)云雀在高声鸣叫;鼓胸鸽在“咕咕——”低语;()

4、用横线画出排比句,并说说从这组排比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答:

5、这篇文章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答:

6、读了这篇文章,哪一幅画面已经印入了你的脑海? 答:

7、从文章中找出一些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抄写下来。答:

8、这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优美文章,作者惬意地享受着乡村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诗人们对乡村总有一些偏爱,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诗人曾经写过很多脍炙人口人口的田园诗,你能够背出并默写其中的一手首吗? 答:

写景类文章阅读指导: 怎样阅读写景类文章

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

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第一场雪》;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课文《梅雨潭》、《鸟的天堂》。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3、理解写景文的层次

例谈童话、寓言类文章的教学策略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80-01

童话、寓言、神话等虚构性文章与其他体裁的文章相比,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这类文章,认为这类文章不太重要。《皇帝的新装》(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具有代表性,下面笔者以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分析此类作品的教学策略。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导语是一节课的开头,上好一堂新课,导语的巧妙设计和运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教学导入能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童话、寓言类文章是文学作品中的特殊艺术形式。它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夸张地表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把生活中许多常见的人物或动物的活动编织成绚丽多彩的图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在进行这类文章的导入设计时,要根据童话、寓言类文章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描写的特点,在教学语言方面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幽默诙谐,与故事的叙事基调相一致。笔者在进行《皇帝的新装》导入时说:“大家现在都在看什么类型的电视剧?有同学在看古装电视剧吗?大家观察过电视剧中皇帝的衣服吗?”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看过”。笔者接着说:“《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却什么都不穿地出现在大众面前,这究竟是怎样一个皇帝呢?”之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这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让学生从中寻找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笔者将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巧妙地引用到教学中。一名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伊始就能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学习本篇文章的热情,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抽丝剥茧,深入本质

童话、寓言类文章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就行了。教师在进行童话、寓言类文章的教学前,应明确地认识到教学重点和核心是什么。教师只有围绕教学核心进行抽丝剥茧的教学,才能真正解读文章,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本质。

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文章主题,设置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领悟文章中心思想,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时,笔者以探究文章中的皇帝形象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研读细节描写,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笔者先让学生阅读“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段话,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在学生作出回答后,让学生阅读“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句话,思考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当骗局被揭穿后,为什么皇帝“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并想象一下皇帝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研讨,让学生深入揣摩皇帝的心理活动,从而一层层地认识人物形象,接近文章本质。

三、多元手法,丰富课堂

语文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在教学童话、寓言类文章时,也应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针对此类文章故事性较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分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话剧的办法,让学生融入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皇帝的新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对皇帝的行为举止进行展示,使学生对文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及文章思路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其次,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角色当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视频资料及图片进行播放,不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童话、寓言类文章的阅读应该重视“对比阅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领悟。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外探索和收集相关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找《成功的实验》来阅读,对比《皇帝的新装》和这篇文章有什么异同,加深学生的认识。

总之,在教学童话、寓言类文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好教学反思类文章 篇7

在现实中, 许多教师把写反思狭义化了, 认为就是泛泛地记下一些教育教学过程和感受, 或者是教学案例与反思。其实, 从广义上来说, 反思性文章包括所有的教育教学论文、故事、案例和教育日记、课后札记。因为这些体裁形式各异的文章都是教师反思后的结晶, 所以都应该算是教学反思。

怎样写好教学反思类文章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谈:

一、写什么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 详细地记录下来, 总结一下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谈谈收获和启迪,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实践跟进。

2.写教学智慧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合,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约而至又稍纵即逝,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遗忘, 令人遗憾不已。

3.写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难免有疏漏之处, 对它们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 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让它成为今后再教学时吸取的教训, 以便更上一层楼。

4.写学生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总会不时闪烁智慧和创新的火花,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和个性化体验,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这些反思记录, 是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和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 组织教学方面有什么新招术;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训练是否落实;启迪是否得当等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需要作哪些调整, 写出“再教设计”, 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怎么写

写的方法很多, 这里主要谈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点。

(一) 准备阶段

1. 勤观察, 善梳理, 找依据

反思类文章的写作离不开丰富的素材和详细的原始记录, 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 适当记下一些素材, 收集有关资料。在资料素材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 要认真思考和梳理, 发现教育事件背后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 或许会初步形成反思文章的思路。总结梳理之后, 接下来就是阅读教育类杂志中或教育专著中相关的内容, 寻找一些理论依据, 获得理论的指导, 这样也可以开拓思路。

2. 主题提炼要细化

总的原则是:宜小不宜大, 宜细不宜粗, 宜新颖不宜老套。

我们应该这样去提炼主题:从人人皆知的主题中, 跳出窠臼, 另辟蹊径, 适当拓展, 深化主题。

比如, “爱”是教育的最大主题, 许多教师在写论文或具体叙事后往往这样提炼主题:“爱, 是教育好学生的灵丹妙药。”这无疑是一个既宏大又空泛的主题, 不如细化为“爱, 有时可以用严厉的方式表达”“无原则的爱, 是一柄伤害师生的双刃剑”“对爱意的感受, 双差生会更强烈”等具体而细小的主题, 这样的主题更鲜明更新颖, 更让人受益。还有, “宽容”也是教育的大主题, 不能将“宽容”作为一篇教育叙事的主题, 而应该细化为“宽容, 也是有限度的”“宽容, 在需要宽容的时候”等切入点小的主题, 这样才能写出新意。

(二) 成文阶段

1. 标题:简明有亮点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看书先看皮, 看文先看题”。谁都明白标题的重要性, 但绝大多数教师写文章时都不知道要将标题精装巧扮, 不懂得亮化标题。

许多标题语言贫乏, 不是“浅谈”“浅析”“浅议”就是“小议”“刍议”, 不是“初探”“管见”, 就是“试论”“试说”, 要么就是“关于”“之我见”“点滴体会”。许多标题重复雷同。比如《怎么激发××课的兴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这些标题本来没有问题, 但你用我用大家用, 去年用今年用明年还是用, 年年大小十八岁, 一点新意都没有。许多标题冗长拖沓, 作者恨不得把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都集中到标题上, 好多反思性文章标题字数长达15个字以上, 甚至有30个字的。比如《浅谈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识字教学中我是怎样渗透素质教育的》这个标题, 不说这个内容表述有误, 令人费解, 单看多达30个字, 就让人看起来眼花缭乱, 读起来气喘吁吁。还出现了“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也显得重复啰嗦。另外, 还有一些标题很空泛, 大得摸不着边际, 动辄就是“新课程改革之我见”“新世纪数学教学的思考”, 好像是全国知名专家在做讲座一样。一线教师的反思性文章千万不要夸大叙事。

那么, 好的标题应该是怎样的呢?文题相符, 简洁醒目, 新颖别致, 富有个性。怎样才能亮化标题呢?

(1) 设疑提问法。即用一个紧扣文章中心的反问句或设问句来作标题, 这样既可以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 又能让内容开门见山, 一目了然。比如, 《怎样搞好数学的概念教学》《什么才是真正的数学味》《熟如何才能生巧》等等。

(2) 巧用修辞法。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作为标题, 非常生动形象, 有吸引力。如:《师语:婆婆嘴与打火机》《班主任要“五观端正”》 (比喻) 《对话教学, 你在课堂还好吗》 (拟人) 《早行预设事, 免得生成乱》 (对偶) 《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反复) 。

(3) 引用借助法。这是借用名言诗词、成语、俗语、谚语、术语等来为文章命名的方法。引用得恰当, 文题就会有创意, 增色不少, 令人耳目一新。比如, 《行至水穷做课题, 喜看云起品课堂》 (化用诗) 《稻花香里说丰年》 (词)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名言) 《人性的还原》 (化学术语) 等。

(4) 联想想象法。作者从某一个具体事物受到启发, 进而联想到其他较为深刻的道理, 或者运用想象为文章命名的方法。如, 《从“皮格马利翁效应”谈起》《从“冤家路‘宽’”说起》《假如我是校长》等等。

(5) 对比反差法。就是用两个前后形成对比反差的词语组成标题的方法。如《破万卷与破一卷》《扫一室与扫天下》《短文如何长教》《难文浅教》《复杂算式的简便运算》等。标题要突出主题, 有针对性, 说服力,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6) 口语拟题法。采用流行的形象的生动而富有情趣的口语为文章命名, 读来轻松舒畅, 充满时代和生活气息, 别有一番情趣。如《做人别太CNN》《面对校园意外, 千万别说我是“打酱油的”》《考场上的周老虎》等。

2. 语言:科学规范

反思类文章毕竟带有一定的专业性, 所以语言要科学, 用词要严谨规范。许多教师在写反思类文章时, 用词提法不规范, 逻辑不严密。没有出现的专业术语、专业名词, 他生造;出现过的专业术语、名词他分不清逻辑关系, 乱用。比如, “校本”一词, 现在有“校本研修”“校本研究”“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等等。这些词语各有含义, 有些有从属关系, 千万要弄清它们的内涵和外延, 正确使用, 不能乱用。不要前文用“校本研究”, 后文用“校本研修”;上一句用“校本教材”, 下一句用“校本课程”, 这样就会造成行文表述的前后矛盾, 让人如坠云雾。

有位教师写一篇文章《课改, 千万别丢了双基》, 内容很好, 所选的案例是名家的教学片段, 对案例的分析也十分精辟深刻。作者在文章末尾提建议时这样写道:“要正确处理课改与双基的辩证关系。”乍一看, 没问题, 再一想, 感觉不对呀, 课改和双基, 它们之间有辩证关系吗?辩证是指对立统一关系, 比如, 矛与盾, 物质与精神, 主观与客观,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等等, 这些属于辩证关系。课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是教育领域的一场变革, 涵盖了课程目标、实施、管理等各方面的综合性改革。而双基是什么?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是属于课程目标中的一个方面。它们不是对等的, 课改的内涵和外延比双基深得多, 广得多。把它们作为辩证关系是不准确、不严谨的。所以建议大家写文章时, 一定要仔细推敲, 用词造句力求严谨规范, 特别在一篇文章中, 上下文用词保持一致。

写景类文章教学 篇8

一、状物类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状物类记叙文是以事物为文章描写中心和文章线索通过描写事物来表达细想情感的文章。状物类记叙文主要是为了通过这种文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身边的各种各样物品,使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主要的特点。该种文章的教学目的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或者是实践动手能力。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这篇文章通过写姥姥的剪纸,来表达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展示简单的剪纸,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动态展示,也可以事先自己剪一些简单的剪纸,以供学生欣赏,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剪纸,感受剪纸的不易以及魅力,既能够使得学生对剪纸有初步的了解,也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营造一个十分有利于学习的氛围。然后,在重点解读文中的剪纸,提出“剪纸的代表含义”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剪纸实际上是姥姥的象征,展现着姥姥的聪颖贤惠,对姥姥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言情,表达对姥姥的思念,分析剪纸背后的深厚涵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姥姥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姥姥的思念和祝福,希望姥姥能够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升华。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之后,布置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剪纸,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更加的深刻,有利于学生课文的复习和巩固。《姥姥的剪纸》这篇文章的语言富有特色,利用对话、心理描写以及借物言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作者对姥姥的感情,这里写作技巧能够润色学生的文章,教师应该对这类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写景类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写景类记叙文的学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文章类型之一。写景类记叙文是以描写景色为主的记叙文。写景类记叙文有两种,一种单纯的写景,另一种借景抒情。借景抒情的写景类记叙文往往不仅仅是描写身边的景色,更多的是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间接表达主人公心情思想。借景抒情,这往往是写景类记叙文的特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写景类记叙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写景类记叙文中借景抒情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表达方式,能够润色学生的文章。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鼓励学生观察周围比较常见的景色,并加以描写,以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于现实生活充满激情。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黄山奇松》这篇文章就是一篇单纯的写景文章。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应该确定为让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形状、特点。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来向学生们展示黄山奇松的特点即“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松树与黄山的松树有什么区别,更加直观的感受黄山奇松“潇洒、挺秀”。此外,对文章描写黄山的松树的表达方法进行分析,比如,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和象征的修辞手法来展现黄山奇松的形貌以及挺直的特点,让学生们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最后,布置一篇日记,以“校园松树”为题目,让学生写校园中的松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比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九寨沟》这篇课文也是很好的写景类记叙文,与《黄山奇松》不同之处在于,这篇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从九寨沟的湖水、植物和动物方面来描写九寨沟,凸显九寨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的特点,让读者感受到九寨沟物产丰富、奇珍异宝,简直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注重以景抒情的写景类记叙类文。写景类记叙类文内容多样,是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教师应该加以注意。

因此,写景类记叙文的学习,对于小学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景观特点,引导他们结合不同的心境来进行这种类型文章的写作,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

总而言之,在教学不同类型的文章时,应该通过文章主要所表达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学习到该篇文章需要表达的内容。本文主要对于状物类以及写景类这两种文章类型的教学进行了分析,但是实际上还有叙事类、写人类、古诗、散文之类的文章的教学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新版教材熟悉了解,明确改编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写景类习作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实践 篇9

一、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景物

当学生一开始接触写景作文时,他们往往不知道从哪说起,基本上是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没有重点,作文中出现的景物特别多,写出的作文往往出现零散和繁乱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经过仔细观察和与学生交谈发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在于学生还没有学会按顺序观察景物,更不会按顺序将自己观察到的有条理地写下来,所以才会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为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描写景物,我首先从教学课文时就渗透观察景物方法的指导。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秋游》一课时,我充分发挥课本插图的作用,先让学生自由观察:图中都画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会比较零碎,表达也会缺乏条理。在这时,教师再启发谈话,加强指导:同学们,现在请你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一下,说说图中都有哪些景物?这时,再让学生站起来说,他们就会按照教师要求的顺序描述自己看到的景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拔高要求:你能加上你积累的词语来描述一下这些景物吗?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这样,就初步渗透了按一定顺序观察景物的方法指导,如果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随时抓住这样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的头脑中一定会慢慢留下按顺序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印象,为今后的写景类文章打下基础。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观察顺序,实践是最好的方式。有了学习课文时的方法指导,再加上作文实例强化训练,按一定顺序观察景物的思想一定会深入学生内心。为此,在进行景物作文描写指导时,我依然按计划对学生进行训练。如以四年级上册习作七“根据一张照片写一篇作文”为例,先让学生确定自己选择的照片,然后指导学生观察:看到这张照片,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接着是什么,最后是什么。如首先看到树的形状,然后是树的颜色,最后是树的大小等。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空间的方法观察,如,从空间上看,在远处看到的树是什么样的,走近看又是什么样。学生虽然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顺序观察了景物,但是他们不会刻意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写作,在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把握观察顺序,按顺序进行写作,让学生体会到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会让文章更有条理,

二、学会根据特点描写景物

写景类作文中,学会按顺序观察景物、描写景物仅仅是第一步,要想让作文出彩,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对景物进行深入描写。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训练:一是引导学生了解所要描写的景物的特点;二是要带着自己的感受观察景物。如在对学生进行“描写一种植物”的写作训练时,先让学生思考:这种植物的什么特点最能打动你,怎样写才能写出它的这种特点?在逐步的讨论交流中,告诉学生:要想写好景物必须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把自己的心融入到里面;要想让景物的特点更形象、更突出,可以采用一些修辞方法来描写景物,如比喻、拟人、想象等,运用这些修辞方法,会让你的作文更加形象生动。如在描写我最喜欢的一种花时,有的学生写到“小花在风中摇动,美丽极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拟人的手法来修饰一下自己的句子,可修改为“小花在风中扭动着身躯似乎在炫耀自己美丽的舞姿,美丽极了”。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及时为自己的习作修改、润色,增添亮点。

在写景记叙文的指导中,为让学生描写出景物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随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训练。如现在的校园硬件设施都非常先进,校园里都是四季常青、三季有花,随着季节的不同,校园呈现出的景色也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利用学校的花园、操场等景物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抓住每个季节里校园景物的特点。在观察中要让学生注意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最后看什么。在抓住顺序的基础上,让学生抓住景物的一些细节进行重点观察。如在草坪里,引导学生对三叶草进行观察:三叶草的颜色是怎样的、形状、味道等又是如何的。在这些观察中,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对三叶草的特点了然于胸,下笔时就会如行云流水。

三、利用观察日记积累素材

习作水平如何,关键是平日的积累如何,对于写景类作文更是如此。没有平日的观察和积累,就没有写作时的才思泉涌。为了让学生眼中有物、心中有物,我坚持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周记)。规定每周至少写一篇观察周记,如果有更多的发现可以写多篇。观察周记的具体要求就是:抓住本周自己感兴趣的,或重点观察的,或意外发现的一处(种)景物来描写。要按一定的顺序,至少写出景物的一种特点,努力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加以润色,让景物的特点更突出。在学生认真撰写的基础上,我每周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讲评,对能根据要求写出景物特点的同学表扬鼓励,将他们的习作当范文来念;特别突出的习作,教师加以修改润色后,鼓励学生积极投稿,这是最好的一种激励方法。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变成铅字,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纸(刊物)上,那种兴奋可想而知,写作的激情一定会大增,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写景类文章教学 篇10

关键词:记叙类文章,板书设计,画龙点睛,教学要求,实效

板书又称微型教案, 我们要重视板书设计。目前, 我们很多老师一节课下来, 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 或者只有随意写的几个字、几句话, 谈不上“设计”。板书既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 也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我们要把板书从简单的教学手段提升到教学艺术的层面。语言大师刘国正说过:“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对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设计作为教师教学艺术综合的体现, 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已成为语文教学园地中一朵引人注目的鲜花, 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板书设计得好, 不仅对教师的讲授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且对学生把握知识系统和要点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功效。在此,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初中语文记叙类文章教学中的板书设计谈几点浅见, 敬请专家、同仁不吝赐教。

记叙文主要是通过记叙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按表达方式分类, 小说和散文也归入记叙文一类。根据记叙类文章的有关常识, 笔者将记叙类文章的板书设计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以事件为主体设计

这类设计多见于通过几件事记人的记叙文。如《我的老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2013年6月版) 一文板书时就可以罗列老师和学生的七件事来体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这一主题。

此则板书学生一看, 就一目了然, 课文的内容和中心都清楚了。好的板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领会课文的内容, 受到思想教育, 还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板书设计必须注重目的性、方向性, 使板书直接为教学目的服务。

二、按时间顺序设计

事情总是随着时间的进程发展变化的, 因此, 记叙类文章的板书常常按时间顺序来设计。如《故乡》一文:

这则板书既理清了全文的脉络, 又对人物形象有清楚认识。板书设计必须做到精致、凝炼, 集条理性、集中性、简洁性于一体, 案例清晰, 重点突出。这则《故乡》板书就体现了这一点。

三、按线索设计

记叙的线索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给学生“窥一斑以知全豹”之感, 又有可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 训练学生思维。《驿路梨花》一文, 笔者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设计如下:

这则板书既形象, 又易于学生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散文虽属记叙文, 但又具有独特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好的散文, “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统一的, 既放得开, 又收得拢, 在结构上往往用一条线索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背影》以“背影”为线索, 通过“难忘背影———看见背影———再现背影”, 体现了父子情深。胡适的《我的母亲》、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莫怀戚的《散步》等都是可以根据线索来设计的。

四、以对比方法设计

记叙类文章往往用对比方法来突出中心, 用对比来设计板书, 学生既能直观地了解到文章的内容, 又能借鉴对比这种写作方法。如《黔之驴》, 笔者作如下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必须力求生动、活泼、新颖, 通过美好的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计这则寓言的板书时, 应注意课文内容的前因后果, 可用粗箭头表示方向, 突出形象性、直观性, 让学生一目了然。

五、以特征为中心设计

人、景、物总有各自的特征, 如《春》以诗的笔调, 描绘了春天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景象, 可作如下设计:

这则板书设计得像孔雀开屏, 既吸引感染了学生, 又抓住了春的特征, 体现了散文的特点。这则精美的板书设计不仅正确提示课文的基本内容, 准确提挈课文基本结构, 还能反映课文的写作特点, 显示原文的思想性和条理性。同时, 这则精美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使知识转化为好懂易记的信息, 储存在大脑中。

写景类文章教学 篇11

现状分析:

从小学升上初中, 学生在心理、生理和知识结构上都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写作教学也对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形式, 甚至字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小学的写作练习及自身认知能力的简单化,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描述能力较弱, 语言表达和词汇应用较机械, 单一, 贫乏, 甚至有些模式化。诸如写到同学必是“大大的眼睛, 小小的嘴巴……”, 写到春天必是“春姑娘来了, 草儿绿了……”。而且一些学生升上初中以后, 面对加重的学业负担和更高的教学要求往往束手无策, 不知如何着手为文。因此除了写一写让座, 忆一忆童年往事, 学生觉得无米为炊, 下笔异常艰涩, 即使写上几句, 也干巴无味, 缺乏激情和朝气。如何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 实现初中写作教学目标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仔细研读语文教材, 不难发现, 七年级上人教版的教材编排中, 有不少古今中外文笔优美的写景类诗文, 并且穿插了对自我, 对自然抒发情感的写作训练。而经过了小学几年学习的学生都能写此类文章, 只是大多数写得平淡干瘪, 没有味道。由此, 教师不妨以提升写景类文章的质量为突破,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一、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眼中有“物”

1.感悟生活, 开启学生的“慧眼”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校园、社会、家庭生活都如源泉, 包罗万象。三点一线的生活在学生眼里似乎司空见惯, 很难有材料可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观察周围事物。看一看窗外, 金黄的秋叶已不知何时悄悄落下;听一听耳边的风声又是咆哮不止, 告之冬天的到来;闻一闻, 桂花的甜香正弥漫在校园里……一花一草, 一鸟一虫, 都在变化着, 只要留心观察, 我们总能从身边找到一些素材。笔者曾让学生坚持每天写下当天的所见, 所闻, 所想, 不拘字数, 但内容必须真实。不少学生就是从小草、小花开始描写, 写到了校园之景、社会之人、生活之象, 慢慢地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不少的素材。

生活为写作提供事实材料, 也包括情感和认识。生活体验深, 情感才强烈, 认识才深刻, 文章才会内容丰富, 情感充沛。一次笔者阅读一篇学生写桂花的文章, 一学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 桂花有花苞么?”这个问题引起全班同学强烈的兴趣。若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仔细观察桂花的外形和颜色, 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定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获得更深的体验, 从而找到他们各自写作的“源泉”。

2.撷英揽萃, 增加写作的素材积累

有些学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是孪生兄弟, 提出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写作是阅读的深化”等观点。如果学生不阅读一些优秀的作品, 就难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更谈不上什么文学熏陶了。这些作品可以来自课本、优秀课外读物或者是同学的优秀习作等。通过阅读, 学生开阔了眼界, 感受和体验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到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当阅读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 学生有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判断, 会想通过写作, 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二、激活写作的情感———心中有“情”

1.创设情境, 抓住契机,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生活中, 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经历与平常不一样的感受, 因而与人的生命和心灵活动发生碰撞, 激发起“一抒情怀, 一吐为快”的需求。这种碰撞和刺激是偶然性的, 有些被敏感的学生灵敏地捕捉了, 更多的却被忽视了。这就需要教师点拨,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例如一直被认为最简单的写景作文训练, 对于个别学生来说, 自然界里的花草鱼虫随手拈来, 下笔即成美文;而对于粗心和水平比较低的同学来说, 就得搜肠刮肚, 绞尽脑汁了。笔者在教授《春》时, 发现让学生模仿写几段有关春的句子比较困难。正好窗外秋风大作, 几天的气候突变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于是马上换题, 让学生写这几日的秋风。“一语激起千层浪”, 初一的学生思想活跃, 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看法, 看着窗外随风狂舞的树枝, 听着耳边秋风肆虐的咆哮声, 想着自己的经历, 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了。于是短短的十分钟, 《发抖的秋》, 《坏心眼的秋》等小片段立刻完成。这些段落语言活泼, 情感真切。在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时,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播放班德瑞的《雪》、《春野》等轻音乐。伴随着柔和优美的音乐, 学生尽情地让思维驰骋在原野上, 溪水间, 丰富的联想和美妙的想象使文章生动了不少。

2.注重个性, 激发情感, 挖掘真实的生活体验

写作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活动, 讲究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不少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文章比较规矩, 三段体, 开头总起, 中间叙述, 结尾点题,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但读起来却总是少了一些味道, 少一些个性, 就像是没有入味的菜肴, 色香味足矣, 只是少了食材的天然之味。教师应该在开学之初就引导学生明白, 写作不是简单地写眼前看到的事物, 而应是描写那些与心灵发生了联系、碰撞, 激发起情绪变化的那部分生活。古人云:“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情者, 文之经也。”带着感情去观察, 去描写才会动情于衷, 下笔皆有情。这样的作文才会反映出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情感世界, 写出来才会真实具体。例如今年杭城多大雪, 面对漫天飞舞的雪花, 教师可启发学生:“你的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 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的不同和知识水平的差异, 同样的“雪”会让他们产生完全不同的联想, 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觉得雪很美, 拟题为《赏雪》、《雪是美丽的》, 有的想起了以前和伙伴们一起打雪仗的事, 拟题为《雪中的“战斗”》、《那一场关于雪的故事》, 有的想起了雪中的往事, 拟题为《雪中行》《孤独的雪》, 有的由“雪”联想到了某人和某物, 拟题为《雪中的XX》等。虽说学生们还不懂什么是“话题作文”, 但是围绕这个话题, 每个人都能寻找到最触动自己内心的素材。因为只有最熟悉的才是最好写的, 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最真实。这是从命题作文转向话题作文的一个有效训练,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会不相同, 会彰显出不同的个性。这也符合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相互有别的独立社会个体的要求。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练之有“法”

1.循序渐进, 由点到面

写作像写字画画一样, 需讲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作品要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需要不断的练习以及写作技巧的指导和点拨。在写作学习的初期, 要求初一的学生写出立意深刻、见解独特的文章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先从小片段入手, 布置一些局部训练, 使学生逐渐产生一些意识, 即在把话说清楚的前提下, 争取慢慢把话说生动。片段形式可多种多样, 从仿句成段开始, 到改写、扩写和读写都可以。由句而段, 汇段成篇。古诗文的改写扩写练习也很有可行性, 如白居易的名诗《钱塘湖春行》语言凝练, 却极有画面感, 可以让学生从“初平”、“云脚”、“暖树”、“渐欲”等词衍生出丰富的联想, 围绕“水、燕、花、草”等景象, 综合应用写景的各种手法, 改写成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其他如《天净沙·秋思》、《观沧海》等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写作训练方法。

2.以“文”为鉴, 学习技巧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叶圣陶语) 古今中外的美文, 都运用到了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例如课文里的《济南的冬天》运用了直接抒情、创设意境流露真情、想象中抒真情等多种手段, 使文章情景交融, 感情自然。《紫藤萝瀑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让文章真实感人。《春》调动多种感官感受, 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呈现强烈的画面感。所有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可模仿、借鉴的摹本。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品析, 把写作技法、修辞手法等逐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 并加以改造, 完成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3.趁热打铁, 讲评得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借助语感和语法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 能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由此可见, 学生才是修改作文的主体, 通过修改丰富其写作体验,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讲评的重要目标。而从小学开始, 学生一直习惯于教师为主的写作评议。实际情况是几十篇习作全部靠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评, 不切实际, 效果也不理想。初一作文讲评可以采取教师讲评和小组评议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文章修改中, 互相讨论, 交流意见, 共评得失。“一人行短, 众人行长”,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作文的要求更具体化, 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提高其语言鉴赏和应用的能力。每次的讲评要有针对性, 讲评可以从片段写作开始。片段写作最好是当堂写, 当堂改。这样的写作教学往往效果会更好。当然, 讲评中要自始至终坚持赏识原则, 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对于一篇文章不管是立意高, 还是用词精妙, 或是比喻新颖, 或者仅仅是写了一个生动准确的句子, 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总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保证。针对初一学生的写作现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 多观察, 找到写作的源泉, 创设情境, 教授一些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发掘并抒发出内心真实的情感, 帮助学生以写景类作文为突破, 不断练习、修改, 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无源控制器下一篇:中职商务英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