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体会文章

2024-10-02

教学心得体会文章(精选13篇)

教学心得体会文章 篇1

在近段时间的教学工作中你都有什么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心得体会,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教学心得体会一

如何正确理解有效教学的“三有(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我个人以为,有效教学是指师生在互动教学过程中,遵循一定教学活动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或物力投入,实现了尽可能多的预期教学目标,从而促进教学主体的主动发展。它包含有三个含义:

有效果:是有效教学的直接体现,是教学活动结果是否达到预期制订的教学目标的程度体现。因而在课前,我们应当充分钻研教材,对照课程标准,了解我们的学生,从而依标靠本,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确定要教什么内容,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训练什么技能,教给什么学习方式,渗透什么思想教育,用什么方法来教……都要心中有数,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节节有所教,学生也能堂堂有所得。有一把可以衡量的尺子,可以避免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当然课堂中的生成性环节,也不能忽视,我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挖掘,有时,可以在课堂上焕发出亮丽的光彩,会有意外的收获。

有效用:是有效教学的终极目的。“学以致用”,但它不只是让学生学好知识后会灵活运用而以,更主要的是要引导他们会“举一反三”,要引导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热情,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它是趋向于教给方法、点燃热情,引导自主学习,为学生今后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打基础,具有延续性。

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衡量指标。它是指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最佳教学目标。但它不只是“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这样的普遍理解,它还蕴含了在单位时间内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学习状态等的综合衡量,它也是一种教学机智的体现。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的学生在理解某个问题时卡壳了,我们应当怎样来引导他们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答案。

有效教学并非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出类拔萃,而是让我们的学生能在自身现有的水平基础上有所发展,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换句话说,我们教师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让他们对学习过程感到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致将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当然在这基础上,我们如果也能经过反思,探索,提高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那么这种有效教学更具有意义。

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现代的教育教学思想是“教学要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教学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这种思想的提出和改变,使教育教学从教师的权威说教向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转变,认同学生肯定有着不同的需求:情感上的需求,认知上的需求。情感上的需求包括:兴趣、爱好、意志等;认知上的需求有:知识、能力、方法等;

在教学中,我们就要从学生的情感上、认知上来备课、授课,达到既可以让学生学到要求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保持一种发自内心的“我要学习”的强烈欲望。要收到这种效果,就要在备课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要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性进行处理:研究课标,在学生已有经验、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思维的基础上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明确年段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教学目标可以有所升降,细化;在吃透教材,清楚知识系统内在关联的前提下,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可以有所增减,有选择地利用部分课外教材内容。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有各自的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在进步中体验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的内在的求知欲。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的做法: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学习的内部动因。它与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正确、强烈,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则学习效果好、成绩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们明确学习数学目的意义,旨在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同时,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对于学生的比较新颖、简捷的回答,加一两句评语;对于有一定进步的中下学生,进行表扬;对发言较好的学生一个会心的微笑等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

2.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法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丰富的想像,欣赏语言文字的美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低起点、小步走、中容量、勤反馈、及时补”的原则,设置有梯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由易到难的过关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施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已经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统一”要求的教学方法,会保全一部分学生而牺牲另一部分学生。因此,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和专长,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教学心得体会二

经过这段的教学工作,让我获益匪浅,既增长了知识又让我认识了许多新的教师朋友。使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不已。作为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一开始我心中不禁有些忐忑。幸运的是,学校各位领导和许多老师对我的工作给予很多的关心和帮助,使我获取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

作为一名新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担任一年级的教学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管理上比较困难,特别是因为我是一名新教师。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我发现了这样一种教学方式,那就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对等学生不应总是摆出教师的架子,把自己摆在高高的位置上,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不服,从而不愿听教师的课,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到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除此之外,我们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这样他们才能接受你,从而去听你的教育的指导。

教书育人,身正为范。我认识了我的角色。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孩子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当然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在职业活动中,我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热爱学生包括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只要是我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给以热情帮助。意图使他们恢复自信,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

虽然这段教学的时间并不长,可我的心得体会却颇深。

1、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于是,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滤布对照单元学习要求,找出重点、难点,并把各个知识点列出来按重要程度排列,进而组织安排上课的思路。同时,我还经常请教有经验的教师,经她们一点拨,我茅塞顿开。此外,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除了准备课本上要求的内容外,还尽量多收集一些有趣的课外资料作为补充,提高学生的听课的兴趣。

2、重视课堂40分钟的教学实践。辛苦的备课归根到底还是为上课作准备的。重视课堂的40分钟,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内容丰富充实,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活泼,并且每天都以愉悦、饱满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舒适的氛围。在讲课过程中,应留心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针对不同的后进生的具体情况要有计划地进行课后辅导。我对他们经常进行鼓励,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有时在课堂上提问他们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多听不同老师的课,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值得我认真用心学习和领会。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力争做到。

一、热爱学生。给我们的学生多一些爱心、关心、责任心、宽容心、细心等,做到“唐僧”式心肠来培养教育我们的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潜移默化,让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与老师的接触用心体会,从中感悟。我们教授学生的同时,多与他们交流,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同学们也会尊重这样的老师,愿意上他的课。

二、献身教育事业。教师被誉为“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教师献身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一位平凡的教师,要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一位优秀教师,学生喜欢的教师,社会满意的教师。争取在最短的工作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时刻准备着,勤于学习,乐于教学,用愉快的心情应对每一天的工作。

教学心得体会文章 篇2

一、铁肩担道义。

这首先体现在贯穿《资本论》始终的批判精神。《资本论》以前所未有的批判精神揭示了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剩余价值的发现使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成为了科学性的批判。恩格斯在评价《资本论》时说道:“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如剥笋般犀利: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伦理到批判资本主义的所有权伦理;从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从批判资本主义发展不道德性到批判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丝丝入扣,酣畅淋漓。

《资本论》的批判始终侵濡在科学精神之中。马克思开篇就对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模式给予充分地肯定:“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在《资本论》通篇,马克思借鉴了自然科学论证的方法,特别是以生物细胞、数学公式以及化学元素对商品进行了类比,对商品的“价值”做了详尽的分析。一个理论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科学性,《资本论》的科学性决定了它从不会过时。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西方掀起一股“重读马克思”的热潮,特别是《资本论》再次受到西方世界的追捧和青睐。这种现象就告诉我们:世界没有忘记, 也不会忘记马克思,马克思的思想体系是能够接受时间的检验的,并仍然是改变世界的强大理论力量。

体现“铁肩担道义”其二是《资本论》通篇都以人文关怀为价值主轨,无论是批判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还是尖锐地评击物化劳动对人的统治,《资本论》都是充满着浓烈的人文关怀。《资本论》指出:“人,作为人类意识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人”在《资本论》 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资本论》在关注人的发展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 未来社会是“一个把每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如果说我们在民生和社会建设中有值得总结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脱离了马克思的价值取向。从顶层设计的具体措施,虽然也强调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但这个人民是众多的“人”,而不是《资本论》所讲的“每一个人”,离开了具体的“每一个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文关怀,就会出现只有政策中的百姓而没有现实中的人,只有先进的工人阶级而没有活生生的工人,只有先进的共产党而没有先进的党员这种本末倒置的价值追求。目前,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重塑全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由现存的“GDP本位”的发展理念向“民生本位”的理念转变。

二、妙手著文章。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不仅思想深邃, 而且文采斐然。例如马克思在对英国贵族的批判中写道:“大家知道,英格兰没有真正的森林,贵族的鹿苑中的鹿都是驯鹿,肥得像伦敦的市议员一样,所以英格兰是这样‘高贵情感’的最后寄托所”。这种讽刺的笔调既闪耀着深刻睿智的熠熠光辉,又表达了他对丑恶的资本主义极端的轻蔑。《资本论》的修辞之美令人惊叹:“如果按照奥日埃的说法,货币‘是一颊上带着天然的血迹来到世上的’,那么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上的”。“资本是死劳动,就像吸血鬼一样,只要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劳动者只要还有一块肉、 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资本论》 的百年传颂、历久弥新,除了它富含的理性精神,也得益于其文学的力量。

《资本论》的结构艺术具有别有鲜明的独创性,其表现是贯彻始终的辩证法逻辑。从最初的逻辑起点“商品”开始, 《资本论》就贯彻了辩证法,贯彻了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的辩证思维逻辑。马克思编织其经济学逻辑结构的形式是创造性的,使用辩证法的逻辑推理不但让《资本论》达成了马克思论资本的目标,而且实现了马克思的美学理念, 这都让《资本论》别具魅力。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个成语来源于宋朝的周敦颐《通书 · 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 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资本论》之所以能魅力长存,也在于其强烈的“文以载道”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文以载道”是我们最应该继承和弘扬的品格。而今天的我们一些意识形态宣传,明显存在着让简单问题复杂化,理性问题感情化,字里行间充斥着假、大、空的废话,排比无休无止,长句无边无际, 让宣传对象望而生畏,让培训学员学而生厌。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文风之劣,今犹胜也。反观马克思则在《资本论》中把高深的学理加以洗练,把意思写的通俗易懂,把它写成无产阶级都能看懂的理论武器。而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就需要意识形态工作者的弘法、布道精神。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弘法者、 布道者,不是简单地重复经典著作,不是简单地鼓吹中央文件,而是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个道的精髓,投入最真挚的情感,用最通俗易懂的形式加以传播,没有嘘头,淡泊名利,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在今天日益严峻的意识形态工作中,极其需要这种弘法、布道的精神,让我们切实地向马克思学习,去切实地改造我们的文风。

摘要:凝聚马克思毕生心血的《资本论》,在百年来作为经典不断被人所学习,其中的哲学思想、文学素养不断被人传颂。在今天,我们学习这本著作不仅要从《资本论》的内容去读,也要认真学习其作者——马克思那为人类解放事业的革命情怀,才能时时警醒,努力去建设社会主义。

体会文章开头的妙处 篇3

点题,开门见山——开篇单刀直入,直截了当地点明题目,揭示主题,简洁明快。比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开篇点题,在文中四次出现,既是筑路工人的誓词,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充满了信心和决心,充分反映了建设者排除千难万险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悬念,吊人胃口——巧设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往下阅读,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比如,“刷子李专干粉刷这一行。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刷子李》)巧设悬念,吊起了读者的胃口。近于夸张的叙述,突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他的特殊打扮和自己立下的规矩让人觉得与众不同。这样大胆的承诺,展示了十足的自信,非凡的能力。

绘景,渲染气氛——精当的景物描写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思想性格,使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比如,“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桥》)这景物描写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雨下得大,下得猛。山洪呼啸奔涌,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情况危急,令人心惊胆战。

倒叙,追本溯源——倒叙开头,将事情结局摆到面前,然后回过头来叙写事件的发生、发展,吸引读者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比如,“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我的发现》)倒叙开头,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字里行间显示出“我”的发现不同凡响和抑制不住的自豪之情,也因此而发出笑声,便受到责罚。

引用,旁征博引——开头时引用名言警句、诗句歌词、谚语俗语等,既使人眼前一亮,又起到吸引读者,使文章增色生辉。比如,“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开头引用清代诗人金武洋的名句,以概述全貌,赞美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天下第一,扣人心弦,令人油然而生向往之情、观赏之意。

阅读教学,如何体会文章情感 篇4

一、抓住课文题目,体会感情 小学课文中,有些题目本身明显告诉我们作者的写作目的,只要我们围绕题目分析揣摩,便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慈母情深》,文章歌颂了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梅花魂》中的“魂”字,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就是表达了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抓住中心句,体会感情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开头总起全文,提示文章的中心,有的结尾总结全文,点明全文的中心。有的中心句出现在文章中间,有的中心句就是过渡句。阅读时,先要抓住这些关键的中心句,然后再理解中心句的意思,看看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最后准确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的课文为了突出强调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经常使某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这就是中心句。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文中三次出现类似的话。为什么反复出现?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前后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抓主要内容,体会感情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先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又描述了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读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从而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少年闰土》一课,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我”和闰土认识的原因,再写“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的情形,然后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等有趣的生活,最后写的是闰土和“我”的分别与友谊。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情节是第四段,也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这样,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就清楚了:课文通过“我”对三十年前和闰土之间的一段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那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爱慕。

四、抓住重点段,体会感情

心得体会文章 篇5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是我们生活中必须的,如果一个人不会感恩,那他就没有了道德与爱心。感恩会让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面对生活。

我是来XX班的学生,我叫XXX,来自山西省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为了想减轻家庭费用,我申请国家助学金,当知道自己获得国家助学金的那一刹那,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与感谢,因为它解决了我当时的燃眉之急,也减轻了我家的经济负担和我的心理压力。国家助学金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物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因为有它,我的生活压力减少了,能够静下心来好好的学习;因为有它,我的学习冲劲又回来了,能够使我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因为有它,我的信心又回来了,我相信无论在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上我都能做得更好。这笔助学金,让我有了追逐梦想的机会,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并且带着一份关爱坚定的一直走下去。当自己拿到助学金的时候,感觉多了份东西,那样东西沉甸甸的,在肩上、在心里,是感激、是鼓励、也是责任国家的助学金,那不仅仅是一些钱的问题,还有许多言之不尽的爱和鼓励,于是从我拿到助学金的那一刻起,在心里就更加明白了这份资助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心里一直告诫自己,绝对不能

放弃,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对自己负责,对那份深沉的爱负责

阅读文章心得体会 篇6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目标的提出,再次激发了全国人民对这种美好体验的向往。

让书香缭绕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中。建设书香社会,首要条件是有优秀的文艺作品供人阅读。我国现代的文艺现状倒不是缺少文艺作品,而是缺少优秀作品,或者说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信步走进街头书店,在琳琅满目的书本中,不乏一些滥竽充数之作。有教人一夜发财的,有教人投机取巧的,有教人钻营进步的,有如何勾心斗角的,有鼓吹能预知未来的;有提醒“少儿不宜”的,有标注“成人内容,有故弄玄虚“密室有风险,阅读需谨慎”的,有惺惺作态“善意提醒”的……在本应清香幽雅的书香中混杂了一些金钱至上的铜臭味、淫秽色情的媚俗味、凶杀暴力血腥味、荒诞离奇的低级味,任它包装设计再精美,也不过是污染文艺市场的劣作。

让书香缭绕在人们匆忙的脚步里。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那么行色匆匆,时间都去哪儿了?在繁杂的工作事务里,在繁多的迎来送往里,在撰写材料的冥思苦想里,在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里,在大小酒场的觥筹交错里,在牌桌上的斗智斗勇里,在茶馆中的品茗聊天里,在娱乐场所的引吭高歌里,在释放压力的游山玩水里……我们有那么多忙不完的事,惟独没有时间安静的读完一本心仪的书。其实,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先生说:“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这个著名的读书“三上”理论,其实讲的就是“挤”时间读书的道理。一代伟人毛泽东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抑或和平建设时期,其压力之“大”,工作之“忙”,绝对不亚于吾等凡人,但他从不曾停止过读书写作。如果我们养成习惯,随身携带一两本书,在等人、等车、等开会的间隙看几页;办公室里放几本书,工作闲暇时“消遣”几页;床头枕边放本书,每天睡前读几页……只要有心,挤挤,时间总还是有的。

让书香缭绕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书能够荡涤心灵上的尘埃污秽,舍弃虚伪选择诚实,舍弃空虚选择充实,舍弃浮躁选择朴实,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和黄昏。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可以不断磨炼意志,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正确的读书,都能从书籍中寻求到真正的力量和智慧,培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走出唯利是图的心灵泥淖,步入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地,摆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位置,那么,便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使文明和谐与富裕繁荣并驾齐驱,齐头并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

试想,在城市、在农村,在清晨、在黄昏,在喧闹的街头、在无人的角落,在清脆稚嫩的童声里、在白发老人的浅吟中,都有书香袅袅或者书声琅琅,该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景象。

挖掘文章意蕴服务作文教学 篇7

一、深入了解作者, 充实作文思想

文言文是文化的传统根基, 其内容不仅展示了历代大家在人生旅途上的心路历程, 而且形象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风云中的艰辛跋涉。选入中学课本的篇章, 更是凝聚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华。学习文言文, 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 知人论世, 才能准确把握经典的文化内涵, 古为今用, 提升自己的作文思想及人文素养。

比如, 学习《论语》, 就要让学生了解孔子坎坷的人生经历, 理解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懂得他“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宽厚仁爱之心, 把“和为贵”的思想种到学生心里, 为今后“和谐”类话题的开展打下基础。学习《寡人之于国也》, 让学生了解孟子“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 “当今之世, 欲平信天下, 舍我其谁”的斗士姿态, 为写“责任”类话题准备一个无可辩驳的思想基础。

教师不要使作者介绍简单化、形式化, 而要力争找到突破点, 使学生与文章作者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 在不知不觉中历练思想、提升品位, 为作文准备一个思想仓库。

二、浓缩文中事例, 积累作文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写作时最头疼的莫过于写作素材的缺乏, 要让学生写出具体实在的记叙文、论据充足的议论文, 最重要的是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库, 而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便是重要的来源。对于功课多、时间紧、阅读量有限的中学生来说, 重视课本素材的积累, 是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 而向课本要素材也是高考作文的一种写作办法。比如, 《勾践灭吴》中的勾践兵败于吴, 率五千甲盾退守于会稽山, 在山河破碎、国力衰微的困境中不言放弃, 卧薪尝胆, 终于报仇雪耻, 使国家走向强盛。在写“砺志类”文章时, 举勾践的例子会很典型。有不少学生对课文内容并非不熟悉, 但要把它变成作文素材却是一大难题。那么, 怎样让学生娴熟地从课文内容中攫取作文素材呢?这就要求教师讲授文言文时要有针对作文教学的意识。我们可要求学生自选角度、自定话题把原文压缩成一段写作素材, 给学生动笔的任务、时间, 并做好检查工作。或者确定话题, 让学生结合所学课文, 整理出写作素材。

三、积累文言名句, 丰富作文语言

“有文采”是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之一。这些年来的高考作文实践表明, 行文中闪现着古典光芒的文句总是文采斐然, 显示出作者浓浓的书卷气, 让阅卷人眼前一亮, 拍手叫好, 从而获得高分。

如, 在以“情怀”为话题的作文中, 学生写出了以下的语句:“李白的云帆点缀着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着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着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着少年的意气。” (化用) 这样的文句或直接引用, 或间接化用, 为文章增添了灵气, 会使阅卷老师拍案叫绝。

《修饰文章》教学案例 篇8

《修饰文章》是泰山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下)的内容。教材中以一篇文章为例讲解文字和段落操作的步骤。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和精讲点拨相结合的方法,把学习的自主权归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信息技术课“重技术,轻素养”的问题,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信息技术的价值。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字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设置技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章的修饰,从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角度,体验字体、字号、行距、首行缩进等技术在格式修饰上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修饰格式,对文章进行规范化修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字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设置技术。

教学难点:对字体等格式的认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课件、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

1.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两张初一语文课文《理想》的图片,一张是课本《理想》的图片,一张是只有《理想》内容的文本,没有任何修饰。

师:同学们,这两篇文章你更喜欢读哪一篇?

生(异口同声):第一篇。

师:你为什么喜欢读第一篇?

生:第一篇好看。

生:第一篇整齐。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怎样让文章变得好看、整齐呢?今天我们就来当“美容师”,修饰你手中的文章,看谁是最厉害的“美容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感知文章修饰的作用(格式规范,版式宽松,便于阅读与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前置补偿,初步感知

师:修饰文章从哪里入手呢?你知道一篇文章由几部分组成?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打开初一语文课本名篇《理想》图片,明确标题、正文、注释部分。

(2)通过操作讲解加粗、倾斜、加着重号等功能的意义。

(3)结合写作习惯,和学生一起总结文章排版的格式(如标题居中、段首空两字符、对字号的要求、注意段间距、行距等)。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章的一般组成,知道了怎样去修饰文章。下面,就开始“美容师”的工作。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课本中名篇《理想》,介绍文章的组成以及文章修饰内容,为学生自主探究扫清障碍,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探究实践,完成任务

师:请同学们打开《为学》(文章出自初一语文课本),按照提示完成正文字体、标题字体、标注字体和段落格式的设置。

小组长负责指导本组成员完成任务。之后,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设计意图:(1)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小组合作,既可以将这种差异变成教学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多种学习形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练习素材选用初一语文课本中的《为学》,学生更熟悉来自课本的素材,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4.展示反馈,精讲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机上汇报学习情况(每小组演示任务中一个知识点的操作过程)。其他小组根据小组汇报情况进行补充。教师对各知识点的操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精讲,最终达到突破重点的目标。

5.应用新知,小试牛刀

开展“假如我是设计师”活动。

师:古诗《望庐山瀑布》或故事《画蛇添足》,如果出现在下面不同类别的刊物上,设置成什么格式最合适?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两篇文章任选其一进行修饰。(友情提示:要根据不同刊物特点。)

①儿童类图书:字体活泼、色彩鲜明、字号较大(保护眼睛)……

②报纸类:字体规范、便于阅读、排版整齐、标题醒目、引起注意……

③课本:格式规范、版式宽松、便于阅读与记忆……

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

设计意图:选择有目的且有一定开放性的任务作为教学素材,既给学生提供巩固新知的机会,又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在友情提示和思考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加深对字体等格式的认知。

6.成果展示,课堂总结

学生完成任务后,请各组首先进行自我评价,之后推选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在展示作品的同时,要阐明设计的意图。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形成本节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作品,再次让学生体会对文章字体、段落等修饰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归纳,让学生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建构。

五、教学反思

1.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知识背景

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在开始设计本节课时,我没有考虑到前置补偿中提到的让学生了解文章排版格式,导致在段落设置时,学生不明白“首行缩进”、“段前段后间距”、“行距”这些词的意思。即使按要求完成了任务,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小组合作、分层教学,把学生的差异变成教学资源。

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同。如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让课堂更加高效,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位学生。如果目标定得太高,有些学生完成不了,索性就不做了。反之,好学生完成了就无事可做,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课堂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和分层教学,把学生的差异变成教学资源,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当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小老师”。角色的转变会让学生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因此,在学习字体、段落格式设置时,我没有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跟做的办法,而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长负责指导本组成员。

3.活学活用,在应用中体现信息技术的价值

很多教师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喜欢在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聊天,但不爱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除了游戏的吸引力很大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用不到,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综合环境。此外,我们忽视了信息技术应作为一种资源获取、加工和利用的有效工具。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价值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在应用中体验信息技术的意义,远比机械地完成练习任务更有价值,更能提高学习兴趣。“假如我是设计师”这个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而设计的。这个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设身处地地考虑使用对象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将本节课学习的字体、段落设置等内容应用其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信仰心得体会文章 篇9

回顾我们党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矢志奋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和普通共产党人,指引他们为之奋斗的始终是心中不变的信仰,他们追寻信仰、践行信仰、捍卫信仰之路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也彰显了我们党的先进性、纯洁性。__多年过去了,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在许多人眼中已经变得平淡,曾经光芒闪耀的信仰真谛,或许已经不再成为某些同志矢志不移坚守的精神家园。因此,拜金主义、信仰缺失等被扭曲的价值观成为当下广受诟病并持续扩散的社会病态。在此背景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信仰灯塔,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引领社会风气显得如此重要而迫切。

信仰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某人或某物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简言之,就是对某种认识或某人极度信任并把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信仰是可观可感的:当一双双握紧了的拳头面对党旗宣誓时,“镰刀铁锤”就是他们的信仰;当红军战士高喊着“为了苏维埃”冲向敌人的枪林弹雨时,“苏维埃”就是他们的信仰;当八路军战士从狼牙山纵身跳下数十丈的悬崖时,民族解放就是他们的信仰;当解放军战士高呼着“为了新中国,前进”和敌人的碉堡同归于尽时,“新中国”就是他们的信仰;当参加开国大典的一张张面孔凝望着缓缓升起的国旗热泪盈眶时,“五星红旗”就是他们的信仰。在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每个共产党人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我的信仰是什么?我的信仰偏离了正确的航向没有?

怎样践行信仰?信仰是动态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段,甚至同一个人的不同境遇都会发生不同变化。要让信仰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修正完善,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悲观。无数先烈为了践行和捍卫信仰,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力以成之。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始终坚持为信仰而奋斗,为未来而奋斗。

文章阅读心得体会 篇10

一、阅读习惯的培养贵在坚持:

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做亲子阅读。虽然工作很忙,但是每天都抽时间给儿子读书,因为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从最早的无字图画书,精美绘本到现在的纯文字书,我和孩子都非常享受这亲子阅读的温馨时光。即使现在儿子能独立阅读书籍了,我们还是保留着这个亲子阅读的传统,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亲情带来的温馨。

二、选择合适的书籍:

经典而不是快餐式的文化,顺应孩子的天性,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思维特点,选择相应的书籍。太深的书,只会让孩子觉得晦涩难懂,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致。儿子小的时候,我给他读了大量的绘本,精美的图画,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想象故事的内容找到乐趣。儿子上学后,阅读的范围就更广了:绘本故事,文字故事,英语绘本,历史故事,科普类。再大一些,可以增加人物传记,游记,艺术方面的书籍。当然每个孩子的阅读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但是家长应该尽可能多的提供不同类型的书籍让孩子尝试。

三、亲子阅读应该是“读”书而不是“念”书:

我这里的意思是说不要照本宣科的念书,而是要根据故事的情节,有感情的讲给孩子听。孩子小的时候,我一般采用比较夸张的表情及语调,语气可以模仿作品里的人物,这样对小孩子来说更有吸引力。等孩子大些,可以让孩子先看画面,启发孩子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然后再给孩子读,或者跟孩子进行分角色阅读,这样让孩子也参与进来。总而言之,就是跟孩子互动起来,把孩子的兴致激发出来。

四、了解孩子的阅读心理:

儿子看书很有意思,经常是一段时间重复的看一本书,或者是一本没看完又拿起新的一本来看,然后隔一段时间又重新拾起阅读。以前心里还挺纳闷的,觉得儿子这个习惯不是很好,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这类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是孩子在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的标志。家长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好。

五、别让阅读变成孩子的负担:

阅读是件很美好,很享受的事情。但是很多的家长急功近利,希望孩子读了书籍后,识字量能达到多少,写作时能文采斐然,马上会要求有具体的成果体现出来。殊不知阅读偏偏是个晚熟的无花果,更有可能的是只会化为生长的泥土,连个小果儿都不让人瞧见。作为家长的我们,要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给孩子播下阅读的种子,让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让它像呼吸一样自然,而不是变成孩子的一种负担,从而抹杀了孩子对阅读的乐趣。

鲁迅教学生如何写创新文章 篇11

鲁迅先生等大家安静之后,开始讲课,他先是谈了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极力反对浮夸和没有内涵的文章,最后他说写文章要创新,不要照本宣科要深挖掘,选好角度非常关键。

学生们问怎么能做到呢?鲁迅先生为了形象一点,恰好外面雷雨交加,天气很不好,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天真不好。让大家即兴写一篇文章,明天给大家点评出谁写得最好最有新意。

大家开始写开了,下课前写完后交给鲁迅先生,第二天,鲁迅先生拿着批改后的文章,走进了教室,大家紧张地看着他,希望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鲁迅先生放下手中的文章,从包里拿出来一篇文章,大声地说:“这一篇最有新意,写得最好!”有一个学生问:“一个写天气,能有什么创意?”

鲁迅笑了笑说:“我说写天气了吗,很多人写的是表面‘天,真不好’,写的是天气变化,给人带来的不便;而只有一位同学,她写的是‘天真,不好’——分析的是,靠天真的等待,想推翻压迫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创新,这就是内涵,跳出固有思维不落俗套,从千万相同文章中脱颖而出。会让人眼前一亮,从而成为精品文章。”

被鲁迅表扬的那位女学生,就是刘和珍,她后来被残忍杀害后,鲁迅先生很悲痛,不但写了文章纪念她,上课时连说好几遍再也见不到刘和珍的文章了,可见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写作才华的认可。

要抓住文章的本质来教学 篇12

1.《丑小鸭》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的教学。课文教学经过大量的讲解、讨论后, 似乎已进入尾声:老师让学生对丑小鸭式的人说几句话。此时一个学生提问:丑小鸭本来就是天鹅, 即使它什么也没经历、什么也没做, 它最后也会成为天鹅的呀。那么安徒生写这篇童话还有意义吗?———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等”来的还是“争”来的, 这个问题本是这篇文章最重最难的地方, 按理不应放在尾声阶段解决, 但如处理得当, 来个高潮式结尾也未尝不可。可这位老师显然此前此后均没有考虑这一问题, 因为讲台上的她显出了仓促应付的样子。

2.《月亮上的足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的教学。对“我现在迈出的是一小步, 但在人类历史上却是一大步”这句话, 学生理解了内涵后, 师让生齐读, 课堂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似乎正在降下帷幕。可接着老师讲了美国这次登月的政治背景, 讲了美苏的冷战, 讲了现在世界各国对太空的争夺战, 揭示出了这“一大步”背后隐藏着的人类的黑暗。刚才还激情澎湃的课堂霎时如退潮般寂静, 寂静中多数学生的表情很奇怪, 既不是峰回路转又见奇花异草后的那种惊讶和兴奋, 也不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后从而对航天事业充满兴味的那种关注和忧虑, 而是懵懂、茫然, 他们似乎让这不测的世界给搞懵了。文章教学就在这茫然中结束了。

3.《音乐巨人贝多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的教学。课堂上主要内容先是探讨人物描写的角度、人物描写的方法———课堂板书就是这方面内容, 接着出示几则材料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语句 (都是难以理解的句子) 。关于描写学生发言较积极, 准确率也较高, 但对找对应句子的发言者便是凤毛麟角, 而且所说的内容往往让人感觉不知所云。后来老师又出示了贝多芬的作品名单及人们对贝多芬在音乐上伟大贡献的评价。根据教学情况这篇文章似乎改名为《音乐家贝多芬》更相宜。“音乐家”和“音乐巨人”是有区别的吧!

4.《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的教学。教师的板书是以“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来统领闻一多的“说”和“做”, 如此不就表明文章的重心成了闻一多在学术和革命上其“说”和“做”有着怎样的表现?

上述四篇的教学我认为很难说扣住了文章的本质。《丑小鸭》的教学没有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的关键语句, 从而深刻理解小鸭成为白天鹅不是“等”来的, 而是“争”来的———试想, 小鸭如一开始就不能面对不幸、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或小鸭在老太婆家安于现状不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 它还能有机会看见天鹅吗?没看过天鹅, 它心里就不会产生一种向往;没有向往它就不会在再次看见天鹅时, 在悲怆绝望之下产生让美丽的天鹅结束自己生命的念头, 也就不会有一低头从而发现自己已成为天鹅的那一刻。不把上述内容抓住并进行深刻分析, 学生最终就不可能从文章中得出或认可“身处逆境, 只要心存一份美好 (由于理想也有不美好的, 而本文的动人与小鸭理想的美好崇高有着必然的关系, 所以“美好”两字不能少) 理想并坚持不懈地追求, 就能实现美好理想”的道理, 那么《丑小鸭》的教学就不能说抓住了文章的本质。

《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最后学生感到茫然, 其实是让这不测的教学给搞懵了———这篇文章无论从作者还是编者的角度, 从文中的字里行间, 似乎都难嗅到人类黑暗的气息, 再说目前人类从一定角度上不把那样的探索行为视为壮举、值得全世界为之自豪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 关于太空争夺战那一点就不该讲。或许授课老师认为这种讲法属于突破, 但突破是对文章合理的延伸、自然的深化, 与文章的血脉不应该断裂。刚赞颂的东西转眼又被说得可怕, 这是南辕北辙的做法, 不能叫突破反而容易造成学生情感上的难以接受和认识上的混乱。事物是纷繁复杂的, 可都有自己的时空位置, 把它们的位置找准了, 就不觉得难以理解了。太空争夺战是存在的, 学生也应该知道, 但那一点内容尽可放到别处相宜的地方讲。什么是突破, 怎么突破, 这从下文提到的窦桂梅老师的教学案例中将得到提示。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我认为应扣住“音乐”与“巨人”两方面来进行。而这“巨”源于两方面:卓绝的贡献和伟大的人格。贡献是指他的作品具有崇高、美好的思想情感, 艺术表现力极为强大, 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表现, 无论在作品还是在乐器上均体现出空前的创造力。如果光列出作品的名字却不加以必要说明, 学生哪能理解他在音乐上所做的贡献是卓绝的。伟大的人格则涉及贝多芬多方面的品质:在贫寒家庭中勇挑家庭重担的责任心, 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 积极追求人类民主自由的进步思想, 一息尚存就奋斗不止的斗争精神, 哪怕在致命打击前都绝不屈服的钢铁般的意志, 即使万分孤独也绝不俯就流俗的独立品性, 等等。他是个音乐家, 却不是一般的音乐家;他是一个人, 却不是一般的人。不通过大量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了解上述情况, 不让学生发自心底地认为贝多芬音乐上的卓绝、人格上的伟大, 学生很有可能在学过文章后想:什么贝多芬, 根本不如周杰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题目即已表明文章的重心在“说”和“做”, 在评价人物的人格。为说明他在“说”和“做”方面的杰出, 便选择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即学术和革命的表现予以证明。如此艰难的方面闻一多都做到了“言的高标、行的巨人”, 读者就很容易想象到他在别的方面也做到了, 从而显示出闻一多人格的崇高。这应该是文章的本意吧。可一旦让“学术“和”革命”来统帅“说“和”做”, 就不仅把证明材料翻做观点, 还表明文章重在评述人物的事迹, 这就违背了文本, 再说闻一多在学术和革命上的事迹就止于文中所提吗?

著名语文教师窦桂梅就非常擅长抓住文章的本质来教学, 她不仅抓得准, 而且抓得“狠”———极善突破。教《圆明园的毁灭》时她分三步走:1.走近圆明园, 看毁灭;2.走进圆明园, 痛毁灭;3.走出圆明园, 思毁灭。在第三步中, 当学生纷纷痛斥八国联军的暴行, 沉浸在“雪我国耻, 振兴中华”的激情中时, 按常理说似乎已很圆满了, 可窦老师接着却道出下列内容:清皇帝要求外国使节磕头礼拜, 不从者予以拘禁、虐杀, 英、法国家认为这违反国际法与人类文明, 便决定烧毁圆明园给皇帝颜色看看;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 英法联军列队入城, 清军士兵夹道跪迎, 北京居民观者如市;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其间, 中国平民也入园拿物;军阀混战时, 军阀又进园洗劫;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给英法联军带路去圆明园。课堂沉静下来, 学生的心却沸腾了, 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了最深层的思考: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毁灭的到底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其实此处的引导就是对文章成功的突破———如果止于学生沉浸在“雪我国耻, 振兴中华”那一步, 那还只是空洞、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感教育, 有了下面的突破, 学生的情感经过理性之光的照耀则上升到思想的层次、哲理的高度, 一旦到达这个境地, 文章给予的将会化入他们的血脉, 成为他们的所有, 这才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600字不到的课文, 被窦老师突破, 突破, 再突破, 直上得撼人心魄、荡气回肠。然而我们可以看出, 不管往哪儿突破, 她也始终没有背离文章的本质。

读励志文章心得体会 篇13

我们每个人都会时常读一些励志文章,并都会有所心得体会。今天我分享的是读励志文章的心得体会,希望你会喜欢。

读励志文章的心得体会篇一:学习须勤且艰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明初的大文学家宋濂小时候酷爱读书,但是由于家里贫穷,只能向人家借书来用手抄录,他对待老师毕恭毕敬,他毫不畏惧求学路上的辛酸,生活环境的恶劣。他一心求知,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艰苦卓绝,看到了坚持不懈,我也明白了:学习是一件长久且辛苦的事情,需要的是我们的勤奋!

说道勤奋,我们就应该像宋濂一样,将勤奋当成一种习惯,在生活中,处处落实,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勤奋就是将每一件事做好的基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早就古代,就已经有人意识到这样的道理。这也不禁使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对待学习是不是一丝不苟?对待老师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经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想想,自己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不足,有时也会犯懒病,也会想偷工减料,对待林林总总的事,我也不能说我已经给进了我的极限。

保尔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回忆往事,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我想,宋濂肯定是做到了这一点,做人不应该给自己留太多遗憾,也许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只要努力去做就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也应该好好反思,虽然学习十分的艰辛,可是我们是否已能问心无愧?答案当然是“没有”所以,在以后的时光里,我必定要培养自己坚韧,勤奋的性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未来的道路确实是漫长艰辛的,还有很多的风风雨雨,我们要的就是老老实实走好每一步,我们应该带着一颗“"好之者不如乐者’的心和像宋濂一样高贵的平直,去勇敢面对,勤奋,努力!让我们在花季雨季,在似水流年的日子里,谱写出无悔的青春乐曲,飘扬无憾的生命之旗!

读励志文章的心得体会篇二:《游子吟》

——凝聚母爱的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郊写的。从幼儿园老师那里学过到现在我上五年级,这首诗已经陪伴了我六年。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我便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我想,别人一定会问:”这不是一首普普通通的诗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想说,不,这不是一般的诗,这首诗凝聚着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血,难道不是吗?小的时候是谁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冰天雪地的冬天里受冻,废寝忘食地为我们赶制棉衣?是她——我们的母亲;是谁在寒冷的冬天为我们浆洗衣服,一双粗糙的手浸在冰冷的水中被冻得通红?是她——我们的母亲;是谁在我们生病的时候,不顾一切地,不惜一切代价地为我们四处奔波,求医问药?是她——我们的母亲;又是谁,默默地守在病床前,彻夜不眠?是她——我们的母亲。

有一次,我半夜发高烧,我的妈妈急忙背上我,衣服也没穿几件就去找大夫,跑了好几家诊所,才敲开一家诊所的门,把我的烧退去。但妈妈却因为我操劳过度,把自己给累病了。你们的母亲不也常常无条件地为你们操心受累吗?我们不要时不时就跟妈妈顶嘴吵闹。你们知道吗?当我们和妈妈顶嘴吵闹时,我们的妈妈该多伤心?她们会觉得心都要碎了。

在我的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就是母亲。世界上,母爱是最纯真的,母爱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母亲把世界上最宝贵的礼物——爱,无私地赠与我们,让我们在祖国的大地上立足、生根、发芽。我们身为新世纪的儿童,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不管走向何方,不管以后从事的事业有多大,都不要忘记用她们半辈子的时间哺育我们成长的母亲。

我想代表全世界的儿童向为孩子们付出毕生心血的母亲说一声:谢谢你们把我们抚养成人,母亲,您辛苦了!

《游子吟》——是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母爱,更让我懂得了感恩。

读励志文章的心得体会篇三:《珍惜”今天“》读后感

读了《珍惜”今天“》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是在紧张的考场上,但我还是想了很多很多:我想到了昨天——那充满活力的儿童时代;想到了

明天——自己美好的理想。可今天呢?

今天是昨天的继续,又是明天的基础,因此它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正如《珍惜”今天“》文中所说的:”抓住今天,可以弥补昨天,准备明天。“是呀,”今天“对任何一个有志之士都是无比可贵的。达芬奇、达尔文不也正是由抓住”一个钟头“、”半个小时“来珍惜”今天“,因而取得了巨大成绩吗?世界上又有哪位伟人不是因此而取得成功的呢?

读完文章,使我更加不安了。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时代的进步,促使我们必须抓住每一秒、每一分的时间,因而,珍惜”今天“就更至关重要。记得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他 80 诞辰时,庄严宣布自己是 135 岁的人。这会使人不解,但如果了解了他分秒必争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抓紧时间,也就等于延长了生命。这是我认识到,抓紧”今天“就能换取更多的明天,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就能有所贡献。

时光如水,稍纵即逝。我们生活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学习,而明天将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时代要求我们一分秒必争的精神去珍惜”今天“。

以前,我上课常有走神儿的现象,这样不但当堂学的不明白,还影响下面的学习。虽然走神儿可能只有一分钟或更短,但所造成的损失却是 10 分钟、20分钟乃至更多的时间。如果节节课如此,我一天的学习收获是什么呢?

此时,我为自己没有把握”今天“而懊悔,然而”昨天“的过失是可以用珍惜”今天“来弥补的。

珍惜”今天“应成为我的座右铭。”昨天“在督促我奋进,使我不能放弃每秒、每分;”明天“又在向我召唤,要求自己把握每秒、每分。这只有用”今天“去准备。我要把我”今天"的分分秒秒,学到更多的知识,弥补昨天,准备未来,做一个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读励志文章的心得体会篇四:《意林》

最近,我喜欢上了看《意林》。原因是这一期的和以前的很不一样,是全彩的,而且封面又很漂亮。这一期的是少年励志馆 17~20 卷,每一卷开篇都有一个劝告我们青少年要用功读书、珍惜时间的故事。如一日之计在于晨、书到用时方恨少。

最妙的是这一期的每一卷里都有一个介绍明星的章节,这使我们追星一族更爱看了,里面的明星大都经历坎坷,经过自己巨大的努力才当上明星的。这对我们更有教育意义。

这里面最多的便是感人故事。在第 20 卷有一个章节《沉甸甸的爱》,很多的爱并不来自于亲生父母,而是继父、继母,或抚养自己长大的亲人。当我读到这一章节时,几乎是带着泪光读的,心酸带着鼻酸。我没有经历过他们经历的挫折,我应该庆幸我有个完美的家庭。

上一篇:农转城人员生育政策(德清)下一篇:作风整顿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