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sci文章的心得

2024-06-26

写sci文章的心得(精选11篇)

写sci文章的心得 篇1

这篇文章是写给高年级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刚毕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这里,我主要谈谈自己写SCI文章的心得,抛砖引玉,互相勉励。不足之处,请多指教!如果这篇文章还能给读者一点启发,有所受益,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写SCI文章首先要练扎实三招功夫:专业扎实!英语扎实!科研工具扎实!然后,我再谈写SCI文章。

专业扎实:专业书本(textbook)一般是讲广泛接受的、陈旧的知识。这个知识肯定要懂,而且对一些数据、公式、或者专业常识能做到非常熟练。我不喜欢看专业书本,只是把它们当作参考书籍,因为个人认为它们对激发自己的研究灵感价值不大。杂志文章,则要常看,多看。我对于自己专业的杂志,至少一些好杂志,每出版一期,都会及时翻翻。一般是我先浏览文章的题目;如果感兴趣,就看摘要和图表;如果进一步感兴趣,才全篇看。对自己研究内容相近,参考意义的文章,要精读。这里,精读对每个人不一样,甚至对一个人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我,初写文章,就是把它作为范文。那个时候,我斟酌该文章文字中如何描述一张图、一副表,句子是如何展开的。对每个数据的表达都会认真研读,甚至,我还按照作者的方法重新算一遍,用自己的数据按照图表作一遍。分析作者在介绍(Introduction)部分中如何引入本文的假设和目的,在讨论中是如何结合结果与前人的工作的,在结论中是如何提炼结果的。日积月累,你对本学科SCI文章就有一些轮廓了。

英语扎实:现在年轻一代的英语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好。所以,这里我不想多说。平常看文献的时候,多注意作者(最好其母语是英语)的用词,句子的展开、段落的发展。英语比中文要丰富,用法更加灵活。比如你可以用很多动词描写:Figure 1 shows /presents /displays /indicates /illustrates /manifests/denotes /demonstrates /illuminates /exhibits /points out…, 你还可以用被动式。目前很多朋友喜欢用英汉字典,或者金山词霸。但是,我发现它们不是很好。我喜欢用英英字典,这对准确地理解英文单词有益。或者,看了金山词霸的中文翻译,还要看其英文注解,以后者为主。我的金山词霸2005,很多单词没有英文注解,甚至发现中文注解不能理解其意义。当然,坐在电脑前工作,我不喜欢翻Oxford Advanced Dictionary。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个我喜欢的网址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如果某个单词用法不是很清楚,我就去上这个网址查查。我还向大家推荐一本书:Practical English Usage(Editor: Michael Swan)。我没有特别安排时间看这本书,休闲的时候翻翻。国内写文章有一个常见的毛病。这也是我经常帮我师弟师妹修改文章,或者评审国内的稿子发现的。就是描叙数据的时候,常重复相同的句子结构。甚至在结果、讨论等不同部分中,直接copy。这样的句子很乏味,提不起读者的兴趣,降低了文章的分值。这个问题,初写者需要注意,写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避免。当然,写一篇生动的文章,需要大量的英语词汇和较好的文法功底。自己写好的文章,在投稿之前,多给几个同行看看,即使他的英文不如你,但也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这个在国内,大老板似乎都很忙。如果你有国外的同行朋友,他们还是很愿意帮忙的。发文章给他们的同时,你可以先邀请他作为合作者。总之,看评审人的修改意见就是最好的最直接的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建议大家多写,多改,肯定不错。俗话说,熟能生巧,一点不假。

科研工具扎实:包括室内野外(如果需要)实验技能、写文章过程中需要的主要软件工具。关于实验方面的,不同专业要求不一样。在这儿我想说的是,从

原始数据到文章成稿的过程中,你可能用到的软件工具:文字的(e.g.Word)、图形的(e.g.Origin, sigmaPlot…)、数据分析统计的(e.g.Excel, SPSS or SAS…)、数据模拟 的(e.g.MathCad, Matlab…)、文献管理的(e.g.Endnote…)及其专业软件。你如果熟练掌握以上软件,不但写文章的效率快,而且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我一般拿到一批实验数据,先在Excel分析作简单的图表,得出大概的构思和一些想法,然后用上面所说的软件进一步分析,统计,或者模拟。我经常发现中国人写的文章,图表作得很粗糙。我估计是用excel作的。Excel作的图一般线条粗,不好看。好文章,应该要配上漂亮的图表。建议大家用上面的软件(我用的是Origin, 对SigmaPlot不熟悉)绘制,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色不少!我专业的文章,表一般是三线的。我喜欢在Excel作好后,copy到文档中。个人认为,掌握好科研工具是这三招中最容易的,相信大家有这个信心。大家把上面三招练好了,写英文文章就容易多了。我专业的文章一般包括以下部分:1)Title, running title, 2)Authors + affiliation, 3)Abstract,4)Keywords, 5)abbreviations, 6)Introduction, 7)Materials and methods,8)Results(o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9)Discussion, 10)Conclusions,11)Acknowledgments, 12)References

13)Tables, 14)Figure captions, and 15)Figures。以上15个部分,不同杂志可能有一点点变动,但是大部分是相同的。

写文章之前,你先要考虑该文章值的写吗?衡量的标准一般是a)科学和b)新颖。科学是实验设计是否符合科学?可靠?得到的结论是否经得起检验?新颖是你讲得故事是否新的?如果是重复前人的结果,即使有科学,那也没有发表的意义。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评审人一般根据这两点判断最终接受还是拒绝。如何符合这两点,你就赶快写啊。

前面我写了一篇关于写SCI文章需要练好3招。现在,针对文章每个部分如何写,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我专业的文章一般包括以下部分:1)Title, running title, 2)Authors + affiliation, 3)Abstract, 4)Keywords, 5)abbreviations, 6)Introduction,7)Materials and methods, 8)Results(o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9)Discussion, 10)Conclusions, 11)Acknowledgments, 12)References13)Tables, 14)Figure captions, and 15)Figures。以上15个部分,不同杂志可能有一点点变动,但是大部分是相同的(这段话来自上篇)。

在分析数据和作图表的过程中,你已经完成了13-15。在修改图表过程中,你也许有初步的想法。这篇文章讲一个什么故事?听众是谁?这个决定你投那个杂志。这样,你就可以按照该杂志的格式,准备文章。上面提到的2、4、5和11是很容易的,可以把它们放在定稿后。剩下的几个部分,我一般是按照这个顺序写的:7-8-9-6-3-10。1和12是在写文章中不停地会修改。在写正文前,你可以初步拟一个题目。7-8-9-6-10-3部分显然是文章的主体。中国人写文章难度主要体现在这部分中。现在,我一一地介绍:

7)Materials and methods是这部分中最好写的。实事求是地描叙自己的实验材料,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测定方法,数据的采集,分析、计算及其统计

方法等。当然,你也不要一字不漏地描写你的材料与实验过程。过细,容易造成后面的结果与讨论部分显的单薄,文章整体看上去就会头大身子小,不协调。过粗,读者看不明白,甚至怀疑你的结果。因此,这个部分需要有分寸。原则是主要结果的材料与方法可以偏细,而基本状等次要的部分一笔带过。

8)Results:在写之前,先列几个subsections,把相对应的图表放进去。描写一张表或者一副图,第一句应该是交代这个表或者图所表达的主题,然后依次述说。可以从大到小,可以由特征A到特征B……。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一般在Results中,我不喜欢讨论。如果有必要,适当可以加一些点龙画睛的话语,但是不可过多,以免影响或者重复后面的Discussion部分。掌握的原则是一集中二避免:集中你想突出主题、描写有价值的、后面将讨论的数据;避免巨细无遗地描写你的数据;避免直接描写表中显示的数据。例如:表中列出A: 20, B: 25。文中避免说 A is 20 and 25 is for B.如果你想比较这两项,你可以说 B is 25% greater than A。如果你想表达A到B的发展过程,你可以说25% increases from A to B。总之,根据你的意图去描写图表中的数据,做到有的放失,避免让读者感到乏味。

9)Discussion:毫无疑问这是最难写的部分。讨论是你对该工作认识的升华,也是提炼你的结果。如果你的知识面不广,认识不够,讨论部分就会很难写,而且讨论深度不够。这往往是投稿被拒的主要原因!在写之前,象Results一样,先列几个subsections,表达你想讨论的主题,然后深入展开。在各个subsections,不外乎三部分:你的结果,前人结果,支持理由。当然,为了文章的生动,你可能会用不同途径组织这三部分进行讨论。一,先概括(注意,不是‘重复’)某个方面的结果,然后比较前人在这方面的结果一致或不一致,最后解释你的发现,甚至在讨论小结时,进一步阐明这项工作的理论和实际方面的意义。这种方法很多人在用。第二,先突出你的结果,然后给出合适的理由,最后陈述已发表的相关结果支持自己的数据;第三,你也可以先陈述广泛接受的结果或者理论,然后突出你这个方面的数据或者结果,比较他人结果,最后解释与他人之间差异或者一致的。后两者其实跟第一个差不多。我认为讨论部分没有固定的模型,但要有逻辑,要有支撑依据,不要仅在比较底的层次上面,要解释why和how。

6)Introduction:写完Results和Discussion,你会对这篇文章内容有着更深入的理解。这个时候,才回过头写Introduction。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你在Introduction部分提出的一些假设或者预设的问题与Discussion的主要讨论问题前后呼应。Introduction本身的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和评价你这个工作的重要。所以,开唱白,你先要笼统地(注意这个词)介绍这方面研究的意义(1段)。然后综述前人的工作,并指出目前的不足,或相关的信息(需要1-2段),从而提出该工作的动机。这一部分是Introduction的重点,语句要精炼简洁,逻辑很强,引用文章中肯。接着,根据某些原理,或者前人的工作,提出在这个方面的假设(其实是暗示这项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个可以在综述完后提出,不必另外起段。最后,你简单地介绍该工作开展思路、方法与目标,可能得到结论(1段)。Introduction不要太长。过长,喧宾夺主,抢了文章中重头戏(结果与讨论)的风头。过短也不行,读者不能了解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过短一般是我们的毛病。一般中文文章的前言很简洁,一段话完事。而英文一般需要3段以上。如果根据我上面的建议写,一般要4段才能完成。当然,Introduction也要根据后面结果与讨论的需要,或长或短,个人认为不能超过结果与讨论的部分。

10)Conclusions:当你写完Results和Discussion后,把主要的结果和该工作延伸的科学以及实际意义放在这个部分里面就行了。但是也不要直接从前面copy过来,把主要结果串联起来,重新组织一段话。如果主要结果不要做到连贯,也可以依次列上。Conclusions一般一段就够了。

3)Abstract:Abstract其实就是文章的浓缩版(miniversion of the),也是排在Title后面受到读者阅览最多的部分。在这个里面,第一句一般是这方面工作的意义,然后是研究目标,材料与方法,主要的结果,最后是结论,甚至还要加上一句有关这项工作的科学和实际意义或者提出在此工作基础上的下一步设想。这部分是麻雀虽小,但五脏具全。Abstract字数一般有要求,比如不要超过250 words。所以大家要在文字提炼上下功夫!

1)Title:当把上面几个部分写完后,你对自己文章有更加清楚的了解。这个时候,你可以对前面取的Title作进一步的修饰,尽可能贴近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儿,我想提醒的是,Title可以朝吸引读者眼球的方向发展,达到让他们看Abstract或者全文的目的,但是也不要哗众取宠,脱离你文章的核心。

总之,写SCI文章(科技文章)不能像写散文诗歌一样发表自己的感想,不要过多的臆测。做到准确(Accurate),简要(Brief),清楚(Clear)。所以,写SCI文章(也包括科技文章)也要ABC。

谢谢阅览!欢迎批评指正!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有所启发,请给于评价和鼓励!

写sci文章的心得 篇2

回顾这节课, 引发了笔者对于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的思考。

文本的解读活动, 就是接受或鉴赏的活动, 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 也是一个融汇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 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文本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 其内涵不是几个简单的概括性的结论可以包容的, 应以多元思维来进行解读。多元解读强调差异优于同一, 主张多元和开放。在语文这门开放性的课程中, 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常常存在着多种可能, 高中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应该体现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长期以来, 文本的意义掌握在作者手中, 阅读的任务就是准确地理解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意义。这种陈旧的阅读观和陈旧的阅读教学观导致师生日趋被动。在这样年复一年的阅读惯性中, 学生的阅读素养不仅没有提高, 反而抹杀了自我体验。许多教师在分析作品时, 虽然能够坚持启发诱导, 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的分析, 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分的求同取向, 漠视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个性差异, 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因此, 我们要重新审视传统的阅读教学, 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这就是要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 引导学生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 正如《课程标准》所言:“注重个性化阅读, 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理解。”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 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素养。

笔者认为, 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时, 教师还要把握以下基本的原则:

首先, 要坚持以人为本, 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 让学生能够彰显个性、畅所欲言。“学生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高度一致, 应该允许有个人的偏爱,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 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环境,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阅读空间。同时, 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创新, 敢于展现自我。

其次, 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最初的引导者。对文本多元化解读必然要有一个能够构建解读的支点。教师要抓住文本中这些构建多元化解读的支点, 唤起贮藏在学生头脑中的形象,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赋予文本新鲜的生命。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语文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必须以文本为基础, 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天马行空地去理解, 不能脱离作者的思想进行不着边际的批判和挑剔。任何“脱离文本、反文本”的随意解读和异向思维都将陷入思想的误区。对此, 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努力把多元解读引向积极正确的方向, 使消极阐释转化为积极阐释, 避免阅读负效应的产生。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 并非放任自流, 而要对文本的理解有一个大体统一的标准。多元解读不是“多元标准”, 我们不能让学生用个体对文本的解

出于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 我每年都订阅10余种报刊, 平均每个月要读数百篇文章 (当然其中一部分只是浏览而已) 。每读到让人怦然心动、欣然思动、肃然行动的文章, 都会在我内心生出无限的感激、热爱和幸福, 这种感激和幸福伴随我生活的每一天。

这些让我感动的文章, 主要有三个特点:言之有物, 言之有格, 言之有法。

物, 在这里是内容和实质的意思。所谓言之有物, 就是文章内容实在, 说理透彻, 能把握所论问题的实质。言之有物是好文章的基本标准, 否则, 即使语言再优美, 辞藻再华丽, 表达再充分, 也没什么价值。这就意味着, 在动笔之前, 写作者先要做一番认真的研究工作, 研究一些真问题。真问题不一定是新问题。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大家都喜欢谈新问题, 但往往由于对新问题认识不足, 就很难把握问题的内容和实质。其实, 很多老问题也特别值得研究, 比如“因材施教”问题, 有多读代替文本原本的意义。我们在进行多元解读的活动中, 必须明确: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一千个哈姆莱特始终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因此, 我们在肯定文本解读的主观差异的同时必须坚持文本解读的客观统一性, 而其中的引导者和操作者就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倡导多元化解读, 教师要谨记自己“教”的角色, 把握好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作者单位:濉溪中学)

的角度谈“写文章”

少人把这个老问题研究透了呢?又有多少人能在教育实践中对其驾轻就熟呢?真问题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有一次听顾泠沅教授的报告, 他说很多中国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是经过外国的教育研究者总结提升推广的。这不禁使我想到如今我国的教育理论图书市场上, “舶来品”不在少数。在细品其内容时, 我不禁发出感叹, 国内难道没有人能做这样的研究吗?仔细想想, 我们的很多文章是就理说理, 或者“言必称希腊”, 而缺乏与真实教育实际的结合。其实, 言之有物的文章, 必是深深扎根于教育实践, 并对教育实践做了深入研究的结果。

格, 即风格和品格。言之有格就是要思想见解独到, 认识上有深度, 论证的依据充分, 不人云亦云, 表达和行文上有一定特色。当选好所要讨论的问题后, 能否写出好的文章, 关键是能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并进行充分有力的论证, 或者是合情合理的分析说明。有不少文章谈论的是真问题, 但常常停留在对问题的描述和对其发展的陈述上, 缺乏分析论证, 或者人云亦云, 言不中的。由于对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度, 思维上就缺少广度, 表达上就难以自由, 行文上就不容易有自己的特色。这样的文章缺少启发性、借鉴性和可读性, 当然就算不上好文章。从根源上讲, 还是缺乏对真问题的扎实研究。

法, 即方式、方法。言之有法, 就是指文章结构布局紧凑简约, 遣词造句准确到位, 文气贯通, 语言表达新颖生动, 风格独到, 使用“活生生”的语言。言之有法的基本要求或前提应该是没有病句, 意思表达要尽可能准确, 文章应当明白晓畅, 讨论问题直截了当。文章不仅要自知在写什么, 更要让别人明白其中意味。从阅读的角度讲, 人们喜欢朴素自然的语言, 欣赏那种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思想的本领, 而不喜欢过多使用概念 (尤其是新名词) 、冗长沉重的文风。写作时, 在能用简单方式说清问题时, 就不要采取复杂的方式;在能用自己的话充分说理的情况下, 就不要大段引用别人的话。实际上, 我们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一般都可以用日常语言和普通概念讲清楚, 如此就无需故作高深了。

文章的这三个特点, 简言之就是:文章要反映思想, 要反映自己独到的思想, 要用流畅自然、易被人接受的方式来反映自己独到的思想。不管是专家教授, 还是教师大众, 好文章的标准其实是“人人平等”的。作为普通教师, 先努力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 就有可能争取写出能让他人也满意的文章。怎样写出满意的文章, 方法是惟一的———多阅读、勤实践、勤动笔, 可谓“一勤解百难”啊。没有“勤”字当头, 再多的专家告诉你再多的“要……”和“应该……”都是无济于事的。反过来, 自己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告诉别人再多的“要……”和“应该……”也是无济于事的。

建诵吴永读福与

诵读, 即熟读成诵, 是前人甚为看重的读书方法。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 读一遍了, 又思量一遍, 思量一遍, 又读一遍。读诵者, 所以助其思理, 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读一件书, 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 令彻头彻尾, 读教精熟。”如此等等, 在朱子读书法中是反复强调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读就包括了诵读。朱光潜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讲:“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 我能了解的很少, 可是熟读成诵, 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 还拉一点腔调, 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这早年读经的教育我也曾跟着旁人咒骂过, 平心而论, 其中也不完全无道理。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 当时虽不甚了了, 现在回忆起来, 不断地有新领悟, 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在记忆好的年龄, 确实应当多加诵读。至于讲解, 则可与诵读并重。

用崇实的精神写文章 篇3

散文是最讲究修辞的。一谈到修辞,一些散文作者往往刻意在语法、语言、结构等方面追求奇巧华丽。而孙犁认为,修辞的目的是为了立诚,立诚然后修辞。他对《周易·乾卦》中《文言》说的“修辞立其诚”这句格言,作了生动的阐述,用文学史上苏秦的例子加以说明。他说,古人说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然而,就是苏秦,除了外交辞令,有时也说真诚的话。《战国策》里记载了他不得志时,家人对他很冷淡,及至得志归里,家人态度大变。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岂可忽乎哉!”这就叫情见乎辞了,比他游说诸侯时说的话,要真诚多了、感人多了。孙犁告诫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欲求语言文字感人,必先从诚意做起。

文章短,是《老荒集》的又一引人之处。孙犁在《陋巷集》后记中说,我只是觉得我老了,应该说些切实的话,有内容的话,通俗易懂的话。在选题时,要言之有物;在行文时要直话直说,或者简短截说。我不知道别的读者怎么样,每逢我看到拐弯抹角,装模作样的语言时,就感到很不舒服。这象江湖卖药的广告,明明是狐臭药水,却起了刁钻的名儿:贵妃腋下香露。不只出售者想入非非,而且将使购用者进入魔道。的确,读完全书后,深惑文章中,通篇都是大实话,没有半点虚伪造作之态。那些浮浮泛泛、看起来云山雾罩的文章在这本书里是绝迹的。嚷嚷了多少年的“刹长风、兴短文”,总是短不下来。孙犁一针见血地指出:文章短不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忘记了写作上的实事求是。因此兴短文,就是要提倡“返朴归真,用崇实的精神写文章。”这在中国是有传统的。刘知几的《史通》就力主文章要简要,要简朴。他说有些古籍“寻其冗句,摘其烦词,一行之间,必谬增数字;展纸之内,恒虚费数行。”而某些今人的文章又何尝无此“冗句”、“烦词”的弊病。我想,读读孙犁这朴实无华的小书,或许会对匡正这种文坛弊病有益。

怎样写好文章题目? 篇4

文章题目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尽量不用缩略语, 不加附标题, 且文题要鲜明, 紧扣内容, 范围不宜过大或过小。题目要准确描述报道的内容, 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了解论文内容, 交待重要的关键词、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参数 (自变量、因变量) 、研究对象和/或研究方法。如:《小隐静脉栓塞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影响的实验研究》。

题目写好后先进行自我审查:文题是否准确的描述了所报道的研究?是否有误导或不完整的情况?是否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使读者了解论文内容重要的关键词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参数自变量因变量研究对象和或研究方法

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 篇5

关键词 结尾 凝聚点 升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099-02

结尾和开头一样,都是文章整体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开头难,结尾又何尝容易?结尾是人物形象塑造及性格的完成,故事矛盾冲突的解决以及主题思想的充分显示,是作者思想的升华与感情的凝聚点,是延伸文意与舒展情思的良机,是读者领悟文章主旨的一把钥匙,是衡量创作水平与艺术功力的一把标尺。因此古人有“行文看结穴”“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妙的结局才写它。”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的结尾时,为了抒发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强烈怀念之情,表达藤野先生对自己的鼓舞和激励,表现作者对“正人君子”的“深恶痛疾”和战斗精神,曾煞费苦心,再三斟酌,反复修改,才写下了现在这样的精彩感人的结尾。总之,中外古今的文学艺术大师们都非常重视文章结尾的斟酌,在处理文章的结尾时都是慎之又慎。他们为了使文章的结尾能像“豹尾”一样给力,总是呕心沥血地去精心设计,以期收到耳目一新、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因此文章的结尾切忌草率,一定要全力以赴,精心设计。

那么,如何设计好的结尾呢?当然这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现成的框框可循,一个固定的模式可照抄搬用。然而,从中外古今的优秀作品中的精彩结尾里,我们不难发现,好的结尾都有着相同的共性,这种共性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写好结尾的经验和大致的要求。因此我们根据一些精彩的结尾所具有的共性,总结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明确结尾是文章整体结构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与文章总的思想倾向密切联系的,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结尾,其目的应该服从于总体的艺术构思,服从于巩固乃至扩大开头与中间的艺术成果,从而达到完成结尾所担负的任务,即突出人物的性格,深化文章主题,加强文章思想的深度和艺术魅力。如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结尾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思,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其次,结尾要自然。无论是交待人物的命运、故事的结局,无论是作者对所写之人所记之事的议论或抒情,无论是明理后的归纳或号召,都应该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如,《出师表》的结尾,不但倾诉了依依惜别之情,而且也把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片忠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鲁迅在小说《故乡》的结尾写道:“我在朦胧中,眼前展现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结尾,既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与理想,又富有生动形象的哲理性的议论,不正是在小说内容描写的基础上而生发出来的含蓄深沉、发人深思的精辟议论吗?这结尾既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又深化了主题。

第三,要首尾相顾,前后呼应,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比如七年级语文中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与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首尾呼应,使文章思想感情起到萦绕回环的效果。

第四,要如同豹尾般有力。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过对蒋氏捕蛇生活的生动描述,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永州人民的悲惨生活。作者在结尾点明主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這种“卒彰显其志”的结尾,如同画龙点晴之笔,使文章的思想深度和力度获得了充分的显示,因而十分深刻有力。

第五,要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好的结尾描写不是欣赏者审美活动的结束,而是继续和扩大。文尽思不断,曲尽意无穷。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的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反问式的结尾,起到发人深省、撼人心魄的力量,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的空间。

第六,要力求创新避俗,新颖别致。艺术贵在不落俗套,勇于创新。只有富有特色和新意的结尾,才更具有艺术魅力。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的结尾,就十分新颖别致。“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结尾以梦境来抒发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爱戴之情,真是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好的结尾必然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自然、完整和统一;必然使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更加鲜明、深刻;必然让人深思遐想,使人震惊感悟,深受教育和启迪。如果说一篇文章犹如群山,那么好的结尾就应该是起伏群山中的巅峰;如果说一篇文章犹如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结尾就应该是曲终而留下的袅袅余音。因此,精心设计结尾十分重要,千万不能草草了结。

同时还要注意的是结尾应该是简明,忌冗长,否则会冲淡文章的主体,喧宾夺主,给读者以“画蛇添足”之感,这样文章的感染力就大打折扣。

半夜起来写文章 篇6

此后的一段时间,他每天都来到这里,按时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执著地坚持着。在我和他人松懈的时候,他也从未停下过前进的脚步。

他的名字叫汪培宏,是我校的一位数学教师。在一次班主任会议上,他主动要求承担起一项课题研究任务。由此,我知道他数学教得很棒,班主任工作做得很细,对教研颇有兴趣。后来,我知道他一直笔耕不辍,随时记下教学中的点滴感悟。于是,我盛情邀他加入我们的乐园。

“汪老师,写那么多文章,辛苦了。”一天中午,我碰到汪老师的时候,对他说。

“写文章的过程,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过程。有时候我睡到半夜,有了灵感,就爬起来写。”汪老师道出了实情。

半夜爬起来写文章!这着实是一种让人叹服而又望尘莫及的境界。我说:“汪老师,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可以出版一本书。”

“这个,我还没有想过。我写东西,纯粹是一种享受,是为了思考教育,反思教学。如果今后有机会,我会试试看。”汪老师说。

我们的谈话很快结束了,一个“潜心教育的智者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

怎样写好文章题目? 篇7

题目写好后先进行自我审查:文题是否准确的描述了所报道的研究?是否有误导或不完整的情况?是否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使读者了解论文内容:重要的关键词、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参数(自变量、因变量)、研究对象和/或研究方法?

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书写应充分,包含杂志所允许报道的所有重要信息。在文章发表后的数据库收录及传播引用方面,摘要起着重要的作用。中文摘要一般为300~400个字,要以“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段格式书写。目的简单描述即可,方法要有具体的起止时间、病例的介绍(包括性别、骨折数、开放及闭合伤、合并伤)、研究类型及手术时间等,结果要有具体的数字说明问题,结论要明确、具体。摘要的撰写需用第三人称,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举例如下: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选择性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6例,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龄80~98岁,平均83岁。26例均为轻微外伤造成闭合性骨折。按Evans分型,Ⅰb型8例,Ⅰc型13例,Ⅰd型5例。左侧17例,右侧9例。26例患者中25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内科疾病。26例患者均行骨水泥型双动股骨头置换。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5例术后发生一过性精神障碍,对症治疗后均1周左右症状恢复正常。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无髋关节脱位。术后3个月时参照Charnley髋关节评分,优10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选择性行人工关节置换是内固定方法的有益补充,术中注意需正确放置假体,避免肢体不等长,小心扩髓,避免术中骨折,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

英文摘要包括文题、作者、单位、邮编,缺一不可(如果前三名作者分属不同的单位,各单位名称均需用英语明确标出),四段分别用“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开头。注意多用复合句,多用准确的专业术语,多用被动语态,避免出现中式英语。中英文内容要一致,要有关键词。

怎样写好文章题目? 篇8

文章题目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尽量不用缩略语, 不加附标题, 且文题要鲜明, 紧扣内容, 范围不宜过大或过小。题目要准确描述报道的内容, 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了解论文内容, 交待重要的关键词、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参数 (自变量、因变量) 、研究对象和/或研究方法。如:《小隐静脉栓塞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影响的实验研究》。

题目写好后先进行自我审查:文题是否准确的描述了所报道的研究?是否有误导或不完整的情况?是否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使读者了解论文内容:重要的关键词、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参数 (自变量、因变量) 、研究对象和/或研究方法?

写文章要注意选题 篇9

一、选题是对文体的选择

擅长理性思维,会说理议事的同学可选择议论文;擅长形象思维、会写人叙事的同学可选择微型小说;情感丰富、擅长抒情的同学可选择散文。一般不主张选择写诗歌与文言文。因为诗歌与文言文在写作与评卷尺度上都比较难把握,除非你真正有这方面的特长,否则不要去冒险,而且许多作文题经常是“诗歌除外”的。

二、选题是对题材的选择

选题也可称作搜题,就是搜索一下自己积累的素材哪些可以用,哪些是重点用,哪些是概括用。为了写得顺手,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可以选择自己最拿手的素材,即自己最感兴趣的有过研究的材料。因为最感兴趣研究过的,往往越容易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自己的感受也越深,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如果你最喜欢历史故事,尤其对某个朝代有专门研究,可以在保证切题的前提下,在那里挖掘素材,尽可能挖得丰富些,深刻些。当然,有些人所共知的老素材要尽量避开弃用,或者变换角度灵活用,否则就有套作的嫌疑。

同时,回忆自己以前写过的优秀习作,哪篇可以借用一些内容,再做一些补充,引发深入的思考,这样做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别人发表的优秀文章我们不能也不可以套用,但自己写过的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三、为自己的作文拟写标题

这主要是针对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要为自己的作文取一个合乎题意的能体现你个性的题目,因为“好题一半文”,马虎不得,而且这步工作一开始动笔时就要做好,否则,如果后面时间紧了,很容易遗忘,导致缺题。一般情况,不要以话题做自己文章的标题。否则会给评卷老师一个缺乏创新的印象,因为拟题恰恰是显示你才气的一个平台,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这个展现自己风采的机会。

我们知道,文章标题如人的眼睛,写活了,意义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怎样拟题呢?笔者以为文章题目首先要能概括文章内容或主旨,引起人们的思考;其次题目要醒目,能吸引人的眼球;最好能具有哲理或诗意。我们可以化用古诗名句,如2000年山西高考作文,可用“横看成岭侧成峰”作题;对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偏见与误解的材料,可以用孔子的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取题。也可引用流行歌词来增添时代与文化气息,如“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更可以用修辞手法来取题,如比喻、引用、双关、设问、拟人、借代等,像2004年四川高考作文题“生命是常开不败的花”,一个形象的比喻,有哲理,富诗意。当然,也可使用数学公式作题,如写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用5+2=0,即5天的学校教育,加上2天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就成零了,等等。

所以,面对高考“第一大题”的作文是马虎不得的,花上5到10分钟时间去进行选题思考,是值得的。切不可因为担心时间紧张而匆忙动笔,一边想一边写,又修修补补、改改划划。这样所花的时间反而会更多,而且文章的思维不会连贯,语言也不会通顺,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写文章多些书本气 篇10

一、开头营造亲切点

《坐在生活的前排》说:“有的文章如快餐, 吃过之后便忘了味道, 而有的文 章却如醇 酒 , 历久弥香 。《我与地坛》就是这样的文章。阅读这篇文章, 我们认识了史铁生。他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 残疾了, 生活将他抛入谷底, 他也一度陷入绝望。命运将他固定在轮椅上, 却无法捆绑住飞翔的翅膀, 凭着乐观的心态和坚毅的品质, 他最终又坐在了生活的前排。史铁生的成功告诉我们, 坐在生活的前排并不是要事事争第一, 而是要有一颗乐观的心, 铸造坚毅的美好品质。”

《怀想天空》说:“一个秋日的上午, 随着梭罗在瓦尔登湖上似梦非梦地漂流着, 直到船撞在沙滩上, 惊醒的我才欠起身来, 原来思绪已经把我推送到 初二那条 河流的岸 边了。‘同学们, 从走进教室的这一刻起, 我就感觉是站在晴朗的天空下, 你们就像一个个小太阳、小火球, 让我感到暖烘烘的, 我谢谢你们!’简短的开场白,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二 (3) 班, 闻名全校的班, 谁都不愿意做班主任的班。新班主任的‘温情’演说, 让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文本一借助史铁生的《我与 地坛》中作者心路历程的描写, 引出个性化的人生感悟, 巧妙地点题并提出文章的中心“坐在生活的前排并不是要事事争第一, 而是要有一颗乐观的心, 铸造坚毅的美好品质”。文本二借阅读《神的一滴》而产生的“慵懒”感觉, 自然而然地进入快乐的初二时光, 班主任的爱似冬日的暖阳, 让满布阴霾的班级变得空明澄澈, 让每一个同学都明白“爱能化解一切”的道理。这样引入自然而不突兀。总之, 这两篇文章开头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引用课本学过的文章, 让我们增加熟悉感, 自然而又亲切。

二、中间营造闪亮点

《让心地盛开一朵花》的前部分写自己期中考试失利, 心情不好, 非常烦乱, 焦躁不安, 来到小河边看到一安静的垂钓者并和他交流, 了解了垂钓者的故事。这时描写道:

我安静下来, 突然发现周围此时也很安静。人们在明白境由心生, 世间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当我们心底盛开一朵安静的花朵之后, 也就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 便像婴儿一样, 单纯而明朗了。

《跨过那道坎》写道:文本前一部分写自己学习很好, 但不想学习, 想做生意的种种想法, 当他鼓起勇气说出来时, 老师、父母甚至知心朋友都不理解。这时作者写道:下一刻钟, 下一分钟, 下一秒钟, 我不知道该干什么。我就像到了悬崖的边缘, 前面是寂静的深谷, 不, 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 使你头破血流, 使你感触到实在, 那不是深谷, 那里什么也没有, 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的声音和光影, 只有虚空。

文本一引用课本中毕淑敏《我的五样》中的一段话, 用比喻的修辞巧妙地描写出作者由烦乱转到安静的内心变化, 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也为下文写自己有了安静之心的行为张本。文本二引用《前方》中的一个描写内心孤寂之情的小细节, 成为自己文章的组成部分, 有效地拓展了读者的阅读空间, 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 丰富读者的审美体验, 这两篇文章在中间部分巧妙运用课本的的语段, 过渡自然, 形成文章的亮点。

三、结尾营造无穷韵味

《救救孩子》写道:“天空中雷雨交加, 闪电轰鸣。不要把孩子紧紧揽在怀里, 救救孩子吧, 让他们自己划一只桨, 乘上小船, 做一个独行的出海者吧!海燕在高歌, 桑提亚哥在笑, 孩子在长大!

《总有一种期待》写道:是什么让生命激情燃烧?是什么让力量无穷无极?是什么给生命以斗志?是期待!戴望舒在雨巷期待丁香一样的姑娘, 徐志摩在康桥期待夕阳下如新娘的金柳, 海子在面朝大海期待拥有幸福的生活, 总有一种期待, 让我们寻找到生命的蔚蓝的湖, 演绎自己人生的精彩。

写文章应遵守逻辑常识 篇11

大多数人以为,人只有在伤心流泪的时候才叫哭。可你是否知道,实际上我们一生中大约要“哭”二亿五千万次?

让我们来看看怎么会哭得这样多。我们的眼睑是皱叠的皮层,依靠肌肉能像舞台的幕一样启落。这个幕起落得很快,所以它并不影响我们的视力。平常你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发生。实际上。眼睑平均每六秒钟就自动开闭一次。

人的两只眼睛的外上角上各有一个泪腺。另外还有能把眼泪送往上眼睑的泪管和使眼泪从眼眶流出的管道。

我们每眨一下眼睛,就产生一种吸力,使泪管开启,吸出一些泪水,其作用是湿润我们的角膜,机械地说,这跟哭并没有什么不同,哭也正是这样的情况!

你不是曾见过人在大笑时会流眼泪吗?这个道理在于:我们大笑时,肌肉压迫了储存眼泪的泪腺,于是眼泪就流了出来众所周知,洋葱会使我们流泪,尽管我们根本不感到伤心。这是因为洋葱能发出一种挥发性物质,这种挥发性物质传到眼睛里时,我们就靠流出的眼泪来对抗这种物质的刺激,眼泪能“冲洗”掉刺激物。我们受到烟熏时,情况也一样,我们会自动地“哭”起来以保护和清洗我们的眼睛。所以哭是每时都在发生的,司空见惯的常事。

这篇介绍人为什么会流眼泪的知识短文,多次使用“哭”这个概念,随心所欲的扩大它的外延,破坏了文章的内在逻辑性。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故弄玄虚,说我们每个人一生中之中实际上要“哭”二亿五千万次;第四段又说,我们每眨一次眼睛,就产生一种吸力,使泪管开启,吸出一些泪水,湿润我们眼睛的角膜,“这跟哭并没有什么不同,哭也正是这样的情况”;最后一段竟说“哭”是“每时都在发生”,是“司空见惯的常事”。一言以蔽之,凡是淌眼泪,作者就认为是“哭”了。

其实,“哭”和“流眼泪”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哭”这个概念时,是这样说的:“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有时还发出声音。”这就告诉我们:“哭”这个概念的外延是很有限的,它只包括“因痛苦而流泪”“因悲哀而流泪”“因感情激动而流泪”。除此之外的“流泪”,就不能算是“哭”。

可是,这篇短文的作者却把“哭”这个概念的外延,扩大到同“流泪”这个概念的外延相等,把“伤心流泪”“大笑时会流泪”“洋葱会使我们流泪”“受到烟熏时”流泪,统统叫做“哭”,甚至“我们每眨一下眼睛……吸出一些泪水”,都叫做“哭”!

我们每六秒钟就眨一次眼睛,就等于每六秒钟“哭”上一次,一天除去睡觉的八小时,以十六个小时计算,我们每天竟要“哭”上几千六百次,怪不得短文作者断定我们一生中大约要“哭”二亿五千万次!这怎么能说得通呢?这说明短文的作者对“哭”所表示的概念缺乏明确的理解,因此把“哭”这个次几乎完全用错了。

出现任意扩大概念外延这种毛病的原因,主要是作者缺乏有关的逻辑知识。

概念的外延,则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总和。我们在使用概念时,必须弄清它的含义,不能随便改变它的内涵和外延。不懂得概念的确定性,任意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就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

要纠正这一类的毛病,关键在于提高认识,明确正确使用概念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

人们在说话、写作以及思考问题时,一刻也离不开概念。文章里的每一句话,都是由概念构成的。概念使用不当。判断就会发生错误,推理也就不合理了。概念、判断、推理都不妥当,文章也就谈不上什么条理性了。由此可见,概念明确,使用恰当,这是写好文章的一个重要条件。概念使用得正确,文章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文章才可能条理分明,有说服力。

有些议论文和说明文,主要是通过解释、分析概念来说理的:概念解释清楚了,观点也就鲜明地表达出来了。下面是鲁迅的著名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节选。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大凡“走狗”都是会咬人的,目的就是想讨得主子的欢心因而得到一点恩惠。“走狗”必定都能与资本家挂起钩来。而且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唯主子言行而俯首听命。唯有如此,方可称其为“走狗”。

“走狗”如此地忠心,主人自然心知肚明,只要这狗还没被赶出家门,成为无人豢养的丧家野狗,主人就会时时刻刻护在它的身后,唯恐因狗的行为不端而辱没了自己的名声或遭到别人的棒打。

“走狗”毕竟还只是条狗,还是会有“狗性”的。虽然它可能因主子的权势地位名望而出入豪门,华衣锦食,被养得膘肥体壮。但当有馒头时它还是不会选窝头,当有骨头时它还是不会选馒头,当一切的一切不再能满足它一己之私欲时,它必会借主子之名,却抛开主子之实,私下里干些卑鄙龌龊的勾当。

一开头就抓住“走狗”这个概念进行解释。“走狗”们的真实面目。通过深刻、透辟的分析,鲜明有力地揭示了“走狗”们的真实面目。通过对“走狗”们生活习性,性格脾气的分析,让读者很快弄清了这个概念的内涵。只要符合这些特征的人自然都可以称之为“走狗”了。这就有力地驳斥了否认自己是“走狗”的政敌们的诡辩。全文用解释概念作为武器,笔锋锐利、泼辣,句句击中要害。

概念不明确,使用概念不准确,这是同学们写说明文和论说文比较容易犯的毛病,《泪》就是典型的例子。

上一篇:用心去教育______用爱去感化下一篇:欠缴税金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