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缴税金管理办法

2024-06-26

欠缴税金管理办法(共2篇)

欠缴税金管理办法 篇1

附:欠缴税金核算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如实核算反映欠缴税金情况,严密监控和有效清缴欠缴税金,加强 组织收入工作和税收征管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欠缴税金是指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的应缴未缴的各项收入,包括呆账税金、往年陈欠、本年新欠、未到限缴日期的未缴税款、缓征税款和应缴未 缴滞纳金。

第三条 各级税务机关必须严格按《税收会计制度》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欠缴税 金及时、如实地进行分类确认、核算和反映,不得弄虚作假、不得隐瞒。

第四条 对于已发生的呆账税金、往年陈欠和本年新欠,各征收单位必须严格按 《税收征管法》的规定计收滞纳金,严密监控管理,并根据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变化情 况及时进行追缴。

第五条 欠缴税金的分类确认工作由各税务机关的税政主管部门或征管部门负责,监控和追缴工作由征管和稽查部门负责,核算反映工作由计会部门负责。各部门必须 密切配合,切实加强欠缴税金的管理。

第二章 欠缴税金的核算

第六条 各会计核算单位都必须在“待清理呆账税金”总账科目下,增设“关停 企业呆账税金”、“空壳企业呆账税金”、“政府政策性呆账税金”、“其他呆账税

金”四类明细科目,详细核算反映所有的关停企业、空壳企业和政府政策原因造成的 欠缴税金及所有三年以上的欠缴税金情况。各类呆账税金的具体核算范围如下:

(一)“关停企业呆账税金”,指因国家产业调整、企业改制等政策要求被依法

破产关闭,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被依法责令关闭,以及因自行解散而关闭,已 正式公告破产、撤销、解散,但尚未依法终止其法人资格的企业(包括企业、事业单 位和社会团体,以下同),经追缴仍未清回的欠缴税金;已连续停止生产经营一年(按日历日期计算)以上,但未公告破产、撤销、解散的资不抵债的企业,以及按税 收征管制度规定转入“非正常户”管理的失踪纳税人,经追缴仍未清回的欠缴税金。(二)“空壳企业呆账税金”,指原企业仍然存在,而其主要资产在兼并、重组、出售等改组时已归属新设企业或其他企业,但改组时按企业资产和债务分配情况,依 法仍须由原企业承担的欠缴税金。改组时已分配给新设或其他企业的欠缴税金,应转 入承担欠缴税金的企业核算,不再列为原企业的欠缴税金。

(三)“政府政策性呆账税金”,指1994年税制改革前后,县以上政府对部分国有 企业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承包企业完成政府规定的应缴财政收入后,拖欠未缴的超 基数税款,以及在“以税还贷”政策实行期间,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可以用税收归还 的贷款,因后来停止执行“以税还贷”政策而造成企业还贷困难,从而拖欠原来用以 还贷的税款,经追缴仍未清回的欠缴税金。

(四)“其他呆账税金”,指除上述关停、空壳、政府政策性呆账税金外,其他超 过三年(按日历日期计算)仍未清回的欠缴税金。

第七条 除入库单位外,其他各会计核算单位都必须在“待征”类总账科目下,增设“未到期应缴税款”、“缓征税款”、“往年陈欠”、“本年新欠”四类明细科 目,详细核算反映待征税金构成情况。各类待征税金的具体核算范围如下:(一)“未到期应缴税款”,指纳税人已申报或税务机关已作出补税处罚决定,但 未到税款限缴日期的应缴未缴税款及罚款。

(二)“缓征税款”,指按规定经批准延期缴纳的税款。(三)“往年陈欠”,指除呆账税金、未到期应缴税款、缓征税款和本年新欠外,不足三年的欠缴税金。

(四)“本年新欠”,指除呆账税金、未到期应缴税款、缓征税款外,本年发生的 欠缴税金。

第八条 各会计核算单位都必须在“损失税金核销”总账科目下,增设“核销死

欠”明细科目,核算反映纳税人发生破产、撤销情形,经过法定清算,被国家主管机 关依法注销或吊销其法人资格,纳税人已消亡,税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根据法 院判决书或法定清算报告核销的欠缴税金及滞纳金。

第九条 为统一规范应缴未缴滞纳金的核算管理,所有未缴的呆账税金、往年陈 欠和本年新欠的应缴未缴滞纳金都必须实行“账外核算”,进行专项反映,不再纳入 应征数核算反映(已征收的滞纳金和核销死欠的滞纳金必须列入应征数核算)。具体核 算方法如下:

除入库单位外,其他各会计核算单位都必须在会计账目之外,单独设置“应缴未 缴滞纳金登记簿”,分户登记每笔未缴呆账税金、往年陈欠和本年新欠的发生、变化 情况,并根据每笔滞纳税款的滞纳时间及滞纳金额定期计算反映其应缴未缴的滞纳金。

第三章 呆账税金和核销死欠的确认

第十条 对申请转为呆账税金的欠缴税金,必须按每个纳税人分别报地市级税务 机关进行确认;对申请核销的死欠税款,必须按每个纳税人分别报省级税务机关进行 确认。

已确认过关停、空壳两类呆账税金的企业,确认以后又发生的符合此两类呆账税 金范围的欠缴税金,如果其成因与该企业前次确认的呆账税金成因相同,可直接报县 级税务机关确认;如果成因与前次确认的呆账税金成因不同,仍必须报地市级税务机 关确认。

第十一条 所有转为呆账税金的欠缴税金和核销的死欠税款,都必须按以下程序 办理确认手续。

(一)申请确认呆账税金和核销死欠必须由基层主管税务机关填报“呆账税金确认 申请表”(格式见附件一)或“核销死欠确认申请表”(格式见附件二),并按以下要求

附报有关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必须一式两份:一份逐级报确认机关,并由确认机关负责 确认工作的主管部门留存;一份报县级税务机关,待确认机关核准后再退回基层主管 税务机关):

1.关停企业呆账税金应附报政府有关部门通知或责令企业关闭的文件,企业自 行解散的公告文件,企业停业开始月份和满一年时当月的资产负债表及企业填报的停 业情况说明,基层主管税务机关对失踪纳税人的核查材料,以及欠缴税金所属期的纳 税申报表(或查补税款处理决定书)等材料原件或复印件。

2.空壳企业呆账税金应附报企业兼并、重组、出售协议、企业改组时编制的资 产负债表或资产债务评估报告、以及欠缴税金所属期的纳税申报表(或查补税款处理决 定书)等材料原件或复印件。

3.政府政策性呆账税金应附报政府与企业签订的承包协议,企业贷款合同和以 税还贷批准文件及欠缴税金发生当月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欠缴税金所属期的纳税申报 表等材料原件或复印件。

4.其他呆账税金应附报欠缴税金发生当月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欠缴税金所属期 的纳税申报表(或查补税款处理决定书)复印件。

5.核销死欠应附报法院判决书或法定清算报告复印件。

2001年1月1日前发生的呆账税金,确认时要求附报的有关证明文件、企业财务报 表和纳税申报表等原始材料确实无法取得的,可由基层主管税务机关填报详细的呆账 税金核查材料(详细说明呆账税金的发生事由、时间和金额)代替,但2001年1月1日以 后发生的呆账税金,确认时必须严格按上述规定附报原始材料,一律不得再用核查材 料代替。

(二)县级税务机关对基层主管税务机关上报的呆账税金和核销死欠确认申请,都 必须进行实地调查核实,核实后按规定的权限上报核准。

(三)负责确认的税务机关对核准的呆账税金和核销死欠,要及时向申请的税务机 关下达书面的“呆账税金确认通知书”或“核销死欠确认通知书”(格式各地自定,一式四份,确认机关负责确认工作的主管部门、县级税务机关税收会计、基层主管税 务机关税收会计和征管部门各留一份)。

第四章 欠缴税金的管理及清缴

第十二条 对于已确认的呆账税金和核销死欠,确认机关负责确认工作的主管部 门必须建立备案底册(格式见附件三),并根据确认通知书序时、逐笔登记反映。

第十三条 县及县级以下税务机关对于已确认的呆账税金和核销死欠,必须按以 下要求装订和保管有关原始材料:

县级税务机关和基层主管税务机关必须将“呆账税金确认申请表”或“核销死欠 确认申请表”与相应的“呆账税金确认通知书”或“核销死欠确认通知书”装订一起,分别作为县级和基层主管税务机关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并按会计档案要求保存备查。

基层主管税务机关必须将“呆账税金确认通知书”或“核销死欠确认通知书”与 相应的“呆账税金确认申请表”或“核销死欠确认申请表”及全部申请确认材料装订 一起,作为户籍征管档案资料保存备查。

第十四条 对于已发生关停、空壳呆账税金的企业,各基层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 清缴其结存的各种发票,并停止供应发票。企业需要填开发票的,应先将开票收入应 纳的税款缴纳后再由税务机关代开发票,以防发生新的欠缴税金。

第十五条 对于已发生欠缴税金的企业,各级税务机关要随时监控反映其变化情 况,并全力清缴其欠缴税金。

(一)对于已发生呆账税金的关停和空壳企业,后因实行合资、合作、合并、租赁、承包等各种原因又恢复生产经营,原资产和债务未被分割的,如该企业的呆账税金已 超过三年,应按“其他呆账税金”重新进行确认;如未超过三年,应及时将其转为 “往年陈欠”。并且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其税源变化情况,及时制定清缴计划和落实 清缴责任。

(二)对于实施兼并、重组、出售等改组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应依法清算并追缴 其欠缴的税金及滞纳金。改组时发生债随资走的,应及时根据企业资产和债务分配情 况,落实清缴责任,将未清缴的欠缴税金及滞纳金转入应承担清缴义务的企业进行核 算和管理。改组后企业承担的欠缴税金符合呆账税金范围的,应按本办法规定的要求 报请确认。

(三)对于宣告破产、撤销、解散而准备进行资产、债务清算的企业,主管税务机 关应及时向负责清算的机构提出欠缴税金及滞纳金的清偿要求,并按法律法规规定按 清偿顺序依法追缴。对于破产、撤销企业经过法定清算后,已被国家主管机关依法注 销或吊销其法人资格,纳税人已消亡的,其无法追缴的欠缴税金及滞纳金,应及时依 照法律法规规定,根据法院的判决书或法定清算报告报省级税务机关确认核销。(四)除上述情况外,企业发生其他变化情况而造成已确认的呆账税金成因发生变 化的,也必须按规定的呆账税金确认程序重新上报确认机关核准。

第十六条 各基层税务机关清缴呆账税金、往年陈欠和本年新欠时,应同时加收 其滞纳金。不能单收欠缴税款,而不收其相应的滞纳金;也不能单收滞纳金,而不收 其相应的欠缴税款。

第五章 欠缴税金的考核

第十七条 各级税务机关每年都应根据本地区“往年陈欠”、“本年新欠”和

“其他呆账税金”的实际情况,分类制定清欠目标,将其列入组织收入工作和税收征 管工作考核的一项主要指标。对于已完成清欠目标,但因税源缺乏没有完成收入任务 的,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减收入任务;对于既无不可抗力等特殊因素影响,又没有 完成清欠目标的单位,要相应调增其下年收入任务和清欠目标。

第十八条 对于未列入清欠目标的其他各类呆账税金和缓征税款,应列入各有关 税务机关的岗位责任制内容进行考核,以加强确认、核算、监控和追缴等各项工作的 责任。

第六章 违规处理

第十九条 凡是未如实核算和上报欠缴税金的,不论查出部门、发生原因、所属 时期如何,均属于“隐瞒欠缴税金”行为,一律按隐瞒数追加该单位的当年或下年收 入任务。

第二十条 凡未按规定的权限和确认程序报经确认而擅自将欠缴税金转入呆账税 金和死欠核算的,或将不符合各类呆账税金和核销死欠范围的欠缴税金确认为呆账税 金和死欠核销的,填报虚假材料以及确认材料不全、手续不齐和未按规定要求装订保 存申请确认材料的,均按第十九条规定视同为“隐瞒欠缴税金”行为,按违规确认的 呆账税金和死欠数额追加该单位的收入任务。

第二十一条 凡为了调节收入进度或减少欠缴税金而违规办理退税、减免税和缓 征税款的,均按第十九条规定视同为“隐瞒欠缴税金”行为,按违规数额追加该单位 的收入任务。

第二十二条 发生第十九条、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一条违规行为的,除追加该单位 的收入任务外,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追究单位领导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根 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此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符 的,均按本办法执行。

欠缴税金管理办法 篇2

1 我国征收社会保险费的意义和社会保险基金征收统筹模式

1.1 征收社会保险费的意义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保护器,是治国安民的大计和推进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工程,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柱之一。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它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是具有保障性、福利性、强制性和社会性的公共产物,为社会构建了一张安全网。在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过程当中,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特定情况下仅为劳动者)按照规定的数额和期限向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缴纳费用,费用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特定情况下仅为劳动者)共同负担,兼顾国家、用人单位(集体)、劳动者(个人)3者利益。随着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的日益改革,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面临社保费全责征缴的重大机遇,也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管理,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2 社会保险基金征收模式

当前,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管理模式主要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确立社会保险关系,核定人员、险种、缴费基数,下达征收计划,再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税务机关组织征收。

1.3 社会保险基金统筹模式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现状是实施部分积累制,即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相结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实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模式,社会统筹实行现收现付制,用于发放已经退休的老年人退休金,但由于部分已退休的老年人没有个人积累,所以社会统筹基金正在弥补这一部分缺口。

2 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现状及用人单位欠缴原因

中国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指出,1997年至2011年全国各级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补贴金额达12 526亿元,2011年新增补贴高达2 272亿元。2011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中,超过64%的资金来源于财政转移支付。若剔除财政补贴,2010年上海、江苏、湖北、湖南等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征缴收入均低于支出。《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我国养老金一方面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收支缺口问题,缺口额由2010年的679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767亿元;另一方面,养老金的“空账”运行问题也越加严重,“空账”额已由2007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后,到2011年突破2万亿元大关。这些信息突显出,一方面,我国社会养老金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收支缺口问题,如果这一状况未来不能逐渐得到改善,养老金的足额支付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在各省份努力多年做实个人账户宣告失败的背景下,个人账户巨大的“空账”额又遭遇到中国老龄化步伐逐年加快的现实窘境,势必会威胁到养老金制度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增加整个社会保险体系的运行风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年5项社会保险(不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28 909亿元,比上年增长4 866亿元,增长率为20.2%。基金支出合计22 182亿元,比上年增长4 127亿元,增长率为22.9%;2013年全年5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32 900.9亿元,同比增长13.8%,5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为26 521亿元,同比增长19.6%。近年来,由于逐年调整社会保险待遇和社会保险公共管理服务滞后等原因,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增长比例大于收入增长比例的现象已日趋明显。造成用人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原因很多,例如我国从国家到地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缺失,全民参加社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保险欠费执法不严,用人单位社会责任感不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经营不善,个别现象是劳动者本人不愿意或不及时主动参加社会保险等。

3 社会保险中的相关权利与关系

3.1 社会保险与劳动的关系

3.1.1 社会保险权与劳动权

社会保险权是指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所享有的获得物质帮助和补偿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公民社会保障权的重要内容。狭义的社会权即社会保险权,属于生存权的范畴。社会保险权和劳动权都属于社会权的范畴,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劳动者的普遍性权利。2种权力相互关联,特别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构建中,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权是以就业权的实现为基础的。但是,这2项权利也存在着差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方产生的背景存在差异。二是劳动权构成劳动者主体理论基石,社会保险权构成公民社会保险理论基石。三是作为具体的权利,劳动权可具体化为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权、职业安全权、职业培训权等权利,而社会保险权可具体化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权利。四是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劳动权的实现往往是基于劳动合同的建立及其履行而实现的,劳动权是通过法定形式在劳雇双方的劳动者一方分配,以提升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政府的干预只是以第三者的形式出现的;而社会保险权的实现在企业中虽以劳动关系为基础,但法律关系并不完全与劳动关系对应,体现的是用人单位、劳动者与国家之间的公法关系。国家对社会保险关系进行干预是以第三者和当事人的双重身份介入,由此决定了社会保险权在公共管理和法律途径上当事人的差异及法律程序的区别。

3.1.2 社会保险关系与劳动关系

在法治社会中,各个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应当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确立,因此在研究各个主体的法律行为时应当首先从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出发。法律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关系,即依据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代表国家)与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在社会保险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它包括养老保险关系、医疗保险关系、失业保险关系,工伤保险关系和生育保险关系。社会保险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社会保险关系是指社会保险当事人之间(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社会保险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联系;从广义上讲,社会保险关系除了上述含义之外,还包括社会保险同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的关系以及同商业性人身保险的关系。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社会保险关系。社会保险法律关系反映的是国家和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应当认定为是公法关系而不仅仅是像劳动关系(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产生)那样的私法关系。分析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之前应当首先弄清社会保险关系与劳动关系之间的异同。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相同点如下:一是社会保险法与劳动法保护的对象都涉及劳动者,保障权利和诉讼的原则同时适用于这2个领域;二是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是基于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并在履行劳动义务之后。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不同点如下:一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对劳动者实施保障的目的不同,如劳动法中的工资问题属于分配领域,而社会保险法中的给付属于再分配领域;二是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缴费人的关系,用人单位与职工的缴费关系,而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职工。

3.2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

3.2.1 主体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

3.2.1. 1 保险人

保险人,又称承保人,即国家,在我国是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代表国家行使社会保险权利履行社会保险义务,具体负责社会保险公共事务管理和提供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依据国家和地方各级颁布实施的各类社会保险政策,在规定的基金统筹范围内统一筹集、调剂和使用社会保险基金,以保证统筹范围内参保劳动者能够度过各类收入损失时期,保证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性或者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稳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机构。

3.2.1. 2 投保人

投保人也称要保人,指为了被保险人利益而向保险人申报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的主体,一般指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况下,劳动者本人也可以成为投保人。在这里面,用人单位不仅仅是劳动关系中履行劳动合同层面的合同义务方,更是一个涉及社会保障公共关系的社会责任人。

3.2.1. 3 被保险人

被保险人也称受保人,是对社会保险标的直接享有保险利益的主体,一般指已由用人单位为其申报并已办理社会保险手续或者已由本人申请并已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的劳动者。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可以享受社会保险的对象范围非常广泛,涵盖社会上不同行业和不同身份的各类劳动者。

3.2.1. 4 受益人

受益人是基于同被保险人的法定关系而享有一定保险利益的主体。作为受益人的人员,一般只限于被保险人法定范围内的亲属,通常限于直系血亲和配偶、有时也包括特定条件的旁系血亲。

3.2.2 客体

当出现社会保险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律事由时,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作出的给付行为。

3.2.3 内容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中各个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即社会保险法律权利和社会保险法律义务。

4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简称《社保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主体,这样立法的目的是加强政府的相关责任,保障社会保险费的按时足额征收,从而为确保社会保险待遇发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是具体负责征收社会保险费的机构,征收可以分为“核定”和“征缴”2部分工作。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简称《条例》)第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由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向税务机关提供缴费单位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以及缴费申报的情况。”和《社会保险申报缴纳管理规定》(简称《规定》)第三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社会保险缴费申报、核定等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依法征收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征收的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规定,目前我国法定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为税务机关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1999年《条例》实施以来,目前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已有2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税务机关负责征缴社会保险费,其余省级行政区域(除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外)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征收。虽然在不同省级行政区域由不同的机构征收,但无论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还是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都属于政府管辖之下,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不仅关系到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也关系到政府是否能够很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社会保险费的征收。

5 追缴社会保险费的法律依据和程序

多年来,由于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征收社会保险费的依据仅有《条例》等法规规章,而《条例》中关于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时,由原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并加收滞纳金的规定强制力不够,实践中难以对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不能保证社会保险费的按时足额征收。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公共管理学理论的基础流派,它的七大原则之一是责任并不是单一的,即新公共服务要求公共组织及其管理人员不应当仅仅关注市场,他们也应该关注宪法和法令,关注社会价值、政治行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新公共服务理论意识到了这些责任的现实性和复杂性。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框架,在《社保法》和《规定》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之后,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有权根据有关规定向已经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但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依法追缴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对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采取了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措施后,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提出采取进一步的强制措施。

5.1 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为《社保法》第六十三条和《规定》第十六条到第二十六条等法律法规。

5.2 具体程序(如图1所示)

5.2.1 前提条件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实施追缴社会保险费行为的前提是用人单位已经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按月在规定期限内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缴费申报(缴费单位不按规定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暂按该单位上月缴费数额的百分之一百一十确定应缴数额;没有上月缴费数额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暂按该单位的经营状况、职工人数等有关情况确定应缴数额),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后,但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缴费单位补办申报手续并按核定数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结算。

5.2.2 发《社会保险费限期补缴通知》

当用人单位出现“未按规定申报且未缴纳社会保险费;申报后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因瞒报、漏报职工人数、缴费基数等事项而少缴社会保险费。”以上情形之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于查明欠缴事实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发出《社会保险费限期补缴通知》(简称《通知》),责令用人单位在收到《通知》后5个工作日内补缴。《通知》中应当明确告知逾期仍未缴纳的,将按照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第八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5.2.3 查询账户,申请划拨

用人单位未按《通知》规定期限补缴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向用人单位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根据查询结果向所属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请作出划拨社会保险费的决定。

5.2.4 作出划拨决定,予以划拨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接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划拨申请后,及时作出划拨社会保险费决定,并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予以划拨。划拨社会保险费决定应当送达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5.2.5 要求提供担保

经查询,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或者划拨后用人单位仍未足额清偿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以抵押、质押的方式提供担保。

5.2.6 签订《抵押合同》或《质押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可的评估机构对其抵押财产或者质押财产进行评估,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对能够足额清偿社会保险费的,双方依法签订抵押合同或者质押合同;需要办理登记的,应当依法办理抵押登记或者质押登记。

5.2.7 签订《延期缴费协议》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签订抵押合同或者质押合同后,应当签订延期缴费协议,并约定协议期满用人单位仍未足额清偿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参照协议期满时的市场价格,以抵押财产、质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延期缴费协议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

5.2.8 申请扣押、查封、拍卖用人单位财产

当用人单位经责令仍未补缴且出现“经查询,用人单位开户银行账户余额少于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且未签订担保合同;经划拨,用人单位仍未足额清偿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且未签订担保合同;延期缴费协议期满,因担保财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权利状况发生变化,用人单位仍未足额清偿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以上情形之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扣押、查封、拍卖用人单位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滞纳金。

6 结语

现阶段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建立科学的社保费征缴机制,保证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顺利开展,对于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在立法和公共管理实践中已经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例如用人单位以抵押、质押的方式提供担保时的抵押率、质押率无上下限要求,仅需“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对能够足额清偿社会保险费的,双方依法签订抵押合同或者质押合同”,这种情况存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因此有待出台更多的实施细则来加以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改变以往被动征缴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政策武器主动出击,承担起应有的公共管理责任,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和公民权利的实现作出应有贡献。特别是在《社保法》和《规定》(2013年11月1日施行)相继出台以后,社会保险费征缴问题才有了法律支撑和操作依据,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应当肩负起法律赋予的使命,为我国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应收尽收”的工作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征收社会保险费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保障制度能否顺利实现的前提。在现实社会中,用人单位瞒报、漏报职工人数、缴费基数,未按时申报、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常常出现。如何解决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困难的现状,一直以来困扰着社会保险公共管理机构。文章从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现状出发,研究在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在社会保险费征收环节,当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时,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应当遵循的公共管理方式和可以采取的法律途径。

关键词:社会保险费,欠缴,征收管理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李珍,孙立勇,张昭华.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选择——以国际比较为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王昕明.浅谈提升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水平的意义和办法[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5).

[4]刘钰桃.我国城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杨仁君.中国社会保障风险研究[J].技术经济,2004(6).

【欠缴税金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营业税金及附加核算税种简单记忆法08-26

上一篇:写sci文章的心得下一篇:省监理工程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