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文章的阅读

2024-10-25

写景文章的阅读(共5篇)

写景文章的阅读 篇1

生活中的自然景观往往给我们美的感受,观赏时常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但是让学生将其转化成文字,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找到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其实写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只要遵循这些原则,写出佳作绝不是空话。下面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文章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

一、调动感官,仔细观察

要把景物写得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就要学会观察。那么怎样观察景物呢?苏轼有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观察的方法。确实如此,面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就会有种种精彩的发现。具体来说,就是要调动眼睛、耳朵、鼻子等多种感官。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叙述百草园的景色时,就把景物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这正是他调动各种感官、细心观察的结果。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黄蜂的“肥胖”,写的是视觉;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写的是听觉;覆盆子的“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石井栏的“光滑”写的是触觉。作者从各个角度写景,不仅突出了景物的特征,而且给读者留下了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因此要想让笔下的景物在读者眼前鲜活起来,应先学会从各个角度细致观察。

二、准确用词,细致描摹

在仔细观察景物的基础上,如何才能描摹出景物的特征呢?我们可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拟声词等,使读者读时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鲁迅先生在《社戏》中表现月下水乡之美时,用“起伏”这一动词准确地描写出连山的状貌;用“宛转”“悠扬”等形容词写出笛声的优美动听,令人陶醉;用“清香”这个形容词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传神地表现出来;用“潺潺”这个拟声词生动地写出了船行时水流的声音。作者运用这些词语,使物之形尽现于读者眼前,物之声萦绕在读者耳边,物之味扑进读者鼻中,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就达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巧用修辞,突出神韵

写景时,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写固然重要,但如果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仅会使景物形神兼备、活灵活现,更会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让读者浮想联翩,获得无以言喻的美的享受。如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夕阳映照下的粉色的薄雪时,用拟人句“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将被夕阳映红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妙不可言。在写顶着白雪的青松时,用比喻句“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立即将满披白雪的青松写得有形有神、活灵活现。因此,写景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那么笔下的景物就会生动形象,文章也会因此而妙趣横生,让读者百读不厌。

四、合理排序,凸显层次

写景时,运用合理的写作顺序,不仅使景物层次分明,还会给读者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先用两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写百草园的整体;再用“泥墙根一带”的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根、木莲、覆盆子等写百草园的局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其中,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因此写作前,我们务必安排一种合理的写作顺序,或逻辑、或空间、或时间,切忌东拉西扯、七拼八凑。

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任何写景的文章,不仅仅为写景而写景,更重要的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而要想感染读者,作者务必将自己的真切感受融于笔端,选择最有表现力的文字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抒情时可选用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也可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如《济南的冬天》,作者开头用“宝地”,中间用“妙”,结尾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等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词句来抒发他对济南冬天的由衷赞美之情,这种感情发自肺腑。《春》一文中,作者写花、写雨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表达他对春天的深情赞美;结尾连用三个奇妙的比喻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条不紊地抒发了对春天的由衷热爱与赞颂。所以写景的文章,应把景与情紧密结合,做到景中含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才能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引读者进入佳境。

总之,要让学生笔下的景物充满诗情画意,不仅要指导学生平时仔细观察、勤于积累,写作时还得引导学生灵活地借鉴所学文章的写作技巧,要求学生努力使笔下景物特征鲜明、生动形象;尽力使文章语言优美清新、耐人寻味;力求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严谨精美;力争使文章情感真挚、引人入胜。只有真正做到灵活运用写景之法,笔下才能生花。

写景文章的阅读 篇2

-------北京智慧田教育

一、写景的文章

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

(一)、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一般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第一场雪》; 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课文《梅雨潭》、《鸟的天堂》。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

1、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

2、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如参观的顺序、游览的顺序。

3、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如春、夏、秋、冬、早、中、晚,时间变化,景物也随之变化。

4、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三)、理解写景文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 一是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

(四)、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借景抒情,景中寓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体会文章的修辞手法

1.对比法:把两个相同或相反的景物,或一景一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列写,形成反差,目的是突出所要描写的景色。

2.拟人法:为了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作者把所要描述的景物直接当做人来描述,赋予其行为、动作、语言来反应景物变化过程。

二、状物的文章

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里说的“状物文”指的是侧重于状物的文章,一般分为“状静物文”和“状动物文”“状植物文”。如《长城》一文就是“状静物文”,它介绍了长城的位置和构造特点;《燕子》一文是“状动物文”,介绍了小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特点、停歇特点;《我爱故乡的杨梅》是“状植物文”,描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所以,阅读此类的文章,我们先要在结构上弄清它有那些突出的特点。

(一)、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

“状物”不但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一般物体的写作都有一定的顺序,如形状、颜色、滋味、外形、生活习性、结构、用途等,弄清了这些顺序,既能很快地划分段落,还能很准确地把握义章的内容。描写顺序,可以从概括到具体,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可以按总——分——总的顺序。就全篇而言,写静物的一般按照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写动物的一般按照外形、动态、习性来写;写植物的一般按照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写,也可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写,或是写根、茎、叶、花、果来写。弄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能够很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加深理解。

(二)、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

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个体形象的描述,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思想情感。也就是通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言情和托物言志。在阅读文章时,一定通过表面的描写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寓什么理,寄什么情,言什么志。要善于抓住字里行间的关键语句,特别是文首或结尾的话语。

另外,注意分析作者在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也是理解其写作目的的方法之一。

写景类文章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写景;特点;顺序;美

语文教师都要求在明确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不同类型的文章,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有侧重点的。写景类文章,在教学中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欣赏景物的美或者是景物自身的特点上。所以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品读景物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上。

一、抓住写景文章的特点进行教学

写景的文章在教学的时候,要紧紧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了解景物特点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年级上册三篇写景的文章分别是《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读完《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给人的感觉是美的。《北大荒的秋天》分别从天空、小河、原野这三方面来形容北大荒的美,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原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这句话来写的。接着我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读一读,并且说一说美在哪里。整个教学始终围绕着感悟“北大荒秋天”的美上。而《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主要是写拉萨天空的“蓝”,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始终抓住拉萨天空的“蓝”展开教学。只是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拉萨天空的蓝。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拉萨天空的“蓝”。

二、按照一定的教学顺序展开教学

(一)整体感悟景物的特点

在教学第二课时,设计的环节是多种多样的。而我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整体感悟景物的特点。就比如《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我在复习导入的时候,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北大荒秋天的美,提出了“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学生交流之后,顺势在多媒体上出示这句话,引导学生读一读,读出北大荒秋天的特点:“美”。在教学《西湖》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整体感悟西湖的美,我便出示一些西湖美景的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西湖的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对西湖的印象,从而整体感悟西湖的美。而《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更需要图片、视频和音乐的渲染,因为我们班的学生都是生活在城镇上,这里工厂很多,根本看不到很蓝的天空,所以在教学《拉萨的天空》的时候,我出示了一段拉萨天空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仿佛跟随着他们的脚步,一起来到了西藏,去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情景交融,学生自然而然会表达出拉萨天空的“蓝”。

(二)明确描写的景物

既然是写景物的文章,所以在学习这类文章的时候,必定要明确这篇课文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对于这些景物进行品读感悟。就比如《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写了三处景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三处景物。整体感悟北大荒秋天的美,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课文中从哪些景物可以看出北大荒秋天很美呢?于是学生就会去了解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最终找到了天空、小河、原野这三处景物。在教学《西湖》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这篇课文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不像《北大荒的秋天》一样分成三小节来写。所以在寻找《西湖》这篇课文的景物时,要引导学生一个个小节地寻找。经过查找,学生找到了第二小节描写的西湖的山,西湖的湖,第三小节描写的西湖的堤和西湖的岛,第四小节描写的月光下的西湖。

(三)了解作者观察景物的顺序

在了解了景物特点之后,在具体感悟景物美的时候要了解作者观察景物的顺序,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四小节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感受了小河的清澈见底之后,让我们放眼远眺,来到北大荒的原野上去瞧一瞧。从“放眼远眺”这个词语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近处往远处看的。整个教学环节思路十分清晰。在教学《西湖》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体现“由辅到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第二小节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放眼远眺”“湖的南北西”来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四周到中间的。

(四)让学生读句子,展开想象,展现具体的、生动的景物,从而感受景物的特点

写景的文章主要是描写景物,虽然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景物的特点,但是过多的图片和视频会降低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让学生品读句子,根据句子展开想象,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感受景物的特点。就比如说《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第二小节重点是描写天空很美。为了让学生感受天空的美,就要引导学生品读第二小节的句子。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银灰”“橘黄”“血红”“绛紫”这四个表示颜色的词语,让学生根据美术课上对颜色的了解,在脑子里想象这四种颜色,让学生边想象边感受颜色的美丽,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说说天空中的流云还会有哪些颜色?由于是学生自己喜欢的颜色,所以在学生的脑海里想象到的流云显得格外美丽。这些美丽的颜色组合在一起,作者说是“就像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这是作者想象的,让学生也来想象一下,这些美丽的颜色组合在一起像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把天空的美体会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写景的文章文字十分优美,如果仔细地教,似乎每句话都可以仔细地教,但是要在这些重点中抓住更重要的进行教学。了解作者观察的顺序、观察的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享受写景文章的美 篇4

一、导语美。

“清晨醒来, 你会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啾啾的鸟叫声, 走出门去你还会看到满山满坡的小野花, 蓝的、白的、紫的, 蝴蝶在花中飞舞。”说到这儿, 你会看到下面一双双眼睛亮了起来, 他们似乎闻到了一股来自山间的清新自然的气息。这是在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设计的导语。刚刚一上课, 我就打开了录音机, 里面放出了优美的音乐, 仔细听, 还会听到哒哒的马蹄声, 伴着乐声开始学习《草原》。

为了传播美, 我描述了一幅美的画面, 营造了一种美的氛围, 以此来抓住学生的心灵, 将他们带入到美的情境中去, 使其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热情从事语文学习和思考。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明显的优越性, 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 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事实证明, 美的导语可以瞬间激发学生的热情, 集中学生的精力, 思维的活跃得到美的感染, 引导学生迅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中美的导语可以设计成一段优美的语言, 出示一幅画, 播放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等。

二、品味美。

《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这样的句子:春天,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长出嫩绿的叶子。“抽出”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新枝不知不觉长出来的情景, 通过品味, 学生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美。再如“秋风吹来, 落叶在林间飞舞。”我让学生将“飞舞”换成“飘落”, 比较哪个词用得好, 通过比较, 学生体会到“飞舞”这个词用得恰切, 因为它把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写活了。而且还带有情感, 表达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教学中,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些精妙的词句, 自然能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所以, 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的美感, 就要艺术地咬文嚼字, 这样就把蕴含在词句中的美感和情趣体会出来了。

三、视觉美。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意境优美, 以生动的语句描绘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教学中, 当学生读到“溪水很静, 静得像一面镜子, 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 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时, 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中的武夷山水是什么样子?之后出示武夷山水的课件, 再配上一段轻柔舒缓的音乐, 学生看着美美的画面, 听着音乐, 小脸上洋溢着一种幸福感。是啊, 多媒体教学, 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电、光、形、声的神奇配合, 绘制赏心悦目的图画, 选配优美动听的音乐或加以适宜的朗读, 让画面与声音有机结合起来, 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 先声夺人地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 视觉上得到了美的享受。

四、诵读美。

在课堂上, 学生一旦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 走进了文本中, 诵读时自然就能享受到景物的美。这时朗朗的读书声多么像音乐流淌在学生的心田啊!如我在教学《西湖》时,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 学生渐渐领略“一山浓, 一山淡”的美妙, 绸带“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神奇, 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的朦胧。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了语言的优美, 领略了文章的韵味。

一般说来, 柔美的文章, 可以采用范读或个别读, 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景象壮观的文章可以采用齐读, 从而体会文章的奔放美。因此,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 老师应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 产生共鸣, 自然就享受到美感。

写景文章阅读方法 篇5

抓住景色特点,色彩特点,静态特点,同学们阅读此类文章时要善于捕捉。另外,要抓住写景顺序------一般分为四种,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按观察的先后顺序,按景物类别。

2,分清文章的情与景

景,指作者所描述的客观事物;情,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产生的思想感情。二者在写景文章中是交织在一起的。区分,理解和体会是阅读文章的重要一环。

3,体会文章中的修辞方法。

对比法。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景物,或者一景一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列写,形成反差对比,目的是突出作者所要描述的景色。

上一篇:复苏质量下一篇:材料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