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科普读物(共6篇)
阅读科普读物 篇1
科普读物作为科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是开展科学教育与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重要资源。儿童科普读物的读者主要是儿童, 具有科学性、阅读性与悦读性等多重特性, 既能满足儿童对科学知识、方法、态度的多重渴求, 又能给儿童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与审美享受。本文主要结合一些儿童科普读物分析它们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儿童科普读物
儿童科普读物隐含众多开展科学教育的有利因素。从功能上来说, 儿童科普图书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够给科学概念的学习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情景。科学概念通常比较抽象, 而儿童科普图书通过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 增加科学的可理解性与可阅读性, 把科学融于一定的故事内容中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奇妙的数王国》将许多数字, 如分数、小数等拟人化、形象化, 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多采用引人入胜的故事说明, 这些特殊的处理方式会减少儿童对科学的畏惧, 增加他们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可能性。
从形式上来说, 儿童科普图书通常都是图文并茂, 书中包含的图片与注解能减少儿童的困惑, 帮助儿童理解复杂的科学知识。美国“神奇校车”系列丛书是将科学融入到故事中的典型代表, 实现图画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另外, 它还借助侧边栏、对话框等把某些科学故事以附加内容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些都是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的教育元素。而且, 儿童科普读物的呈现形式较为生动直观, 与儿童形象思维的认知方式不谋而合。以法国“第一次发现”科普丛书为例, 该丛书将高精度的图画与神奇的胶片材质相结合, 借助手电筒、放大镜等工具将一个个直观、逼真、生动的世界展示给读者。
从语言方面来说, 儿童科普读物的语言特点在于它的浅显易懂, 既能表达复杂的科学观点, 又兼具趣味性与讲述性。基于语言方面的特性, 国外许多科学教师都会借助儿童科普读物开展“大声朗读 (Readˉaloud) ”课程, 许多家长也会选择儿童科普读物作为科学课堂以外的重要科普阅读材料。除以上典型案例的剖析外, 一些研究表明, 儿童科普读物与科学教材相比, 和现实生活的相关程度更高, 能更好地帮助儿童理解科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1]。儿童科普读物含有丰富多样的科学主题, 阅读多种类型的儿童科普图书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内容、主题之间的联系。儿童科普图书与其他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措施 (如修建科技场馆、建立科普基地、培训科学教师) 相比, 是最简便、成本最低、覆盖性更高的科普资源[2]。因此, 便捷可得性也是儿童科普读物运用于科学教育的有利元素。
二、儿童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儿童需求的多元化, 中国出现了科普漫画、科普童话、科普绘本等形式多样的儿童科普读物。基于对儿童科普读物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儿童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 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 帮助读者开阔视野, 体验和感受不同的科学文化。科普读物内容涉及世界的方方面面, 儿童透过它能够进入一个精彩纷呈的科学世界。由于地域文化存在差异, 不同国别的儿童科普读物蕴含不同的科学文化。以“可怕的科学” (英国) 、“第一次发现” (法国) 、“美国国家地理 (少儿版) ”为代表的西方儿童科普读物强调科学本身的直观性与客观性, 特别关注儿童的观察体验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十万个为什么 (儿童版) ” (中国) 、“小牛顿爱探索” (韩国) 、“从小爱科学” (韩国) 为代表的东方儿童科普读物则更注重科学知识的传递, 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 散发浓厚的人文气息。通过阅读这些读物, 孩子能感受到不同的科学世界与科学文化, 拓宽眼界。
第二, 为小读者提供一种易于接受的探究科学的方式。科学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生硬、难以理解的, 但儿童科普读物却是生动的、易于接受的。以“可怕的科学”系列科普图书为例, 它的内容风格是“寓学于乐”型的, 是学习与娱乐的有效结合体, 书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含量较大, 但作者却能通过轻松幽默的笔调把小读者的注意力抓得牢牢的。此外, 书中穿插许多好玩又简单的实验, 小读者只需要借助白纸、土豆、面粉等生活常见材料就能完成, 动手实验的过程就是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相比教材而言, 儿童科普图书能够更好地激励他们思考与感受科学探究, 而教材通常会将科学概念或科学实验步骤等科学内容直接呈现给孩子, 并且儿童科普读物设定的一定问题与情景会激励他们主动进行思考探索而非直接接受知识。2001年, 国际基础科学理事会建议将图画书、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类型的科普图书平衡地整合到科学课程中, 因为每种类型的图书为学生提供不同性质的建构知识的机会[3]。科学家传记能够增加小读者对科学家、科学生活的了解, 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将来也可能成为一名科学家;科学发明发现类书籍能够帮助小读者了解科学方法及其运用;科学小说更能使小读者形成对科学的兴趣, 从而参与科学探究;其他类型的科普图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堂中未涵盖的科学内容, 激发学生对某个科学领域产生兴趣。
第三, 为儿童科学学习提供广泛的题材与多样化的视角。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的百科类儿童科普图书, 如《十万个为什么》与《DK儿童百科全书》等书籍包含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众多学科的科学知识。这类图书涵盖的科学内容丰富而广泛, 科学教师在科学课堂中可以借助这些百科全书对所学科学主题做相应的拓展。例如, 教师要讲授“动物的蛋”这一主题时, 可以提前安排学生查阅与“蛋”有关的科普类百科全书, 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该主题做资源共享或相关方面的讨论, 丰富他们对这一特定主题的认识。《101个有趣的实验》与《让孩子着迷的77×2个经典科学游戏》等操作探究类儿童科普图书主要以介绍科学实验、方法为主, 科学教师可根据课堂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科学实验,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技术史少年读本》属于介绍科学发展的科学文化类儿童科普读物, 精选大量有代表性的科学人物与事件, 以时间和逻辑顺序介绍科学技术演进的历史, 借助该图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历程与科学文化。《科学家工作大揭秘》、《影响孩子一生的大科学家》等儿童科普类图书以介绍科学职业为主, 科学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图书帮助学生了解科学职业、了解科学家具备的种种特质。科学教师还可根据科学学习单元与主题的不同去寻找内容相关的科普读物, 丰富科学课堂, 拓展科学学习资源。
结合对儿童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在实际的科学课堂中, 科学教师可以借鉴如下做法。第一, 通过给学生列书单的形式鼓励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从而激发他们的科学学习兴趣, 把儿童科普读物合并到科学课堂之中,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材料。陈列书单应包含学生乐于学习的一般话题, 如对某一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与某个科学领域相关的职业等等,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课堂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与当前学习单元相关或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信息, 阅读包含科学事实热点的报刊等,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科学对现实世界的重大意义。第二,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各种各样的儿童科普读物, 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与报告要求, 建立自由阅读中心, 提供各种科学期刊、图书, 学生可自行分组阅读, 每组阅读完后, 交流其中提到的概念, 或每位成员选择一本与阅读话题相关的书进行研究, 然后将汇总内容分享给大家。第三, 教师可以选择含有现有研究话题的书, 把书分为若干部分, 然后给不同学生分配不同的章节, 最后请每位学生复述分享章节中的重要概念或组织大家讨论。分配的规则是将较长、较复杂的章节分配给能力强的学生, 短而简单的章节分配给能力较弱的学生, 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 又能保证所有同学在同一时间段完成阅读任务。上述做法仅仅是将儿童科普读物融入科学教育的部分路径, 还有待课堂实践的检验。
中国关于儿童科普读物在课堂中应用的实例并不多, 因此, 如何将儿童科普读物更好地应用到科学教育中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 需各位研究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期待儿童科普读物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aville, K.Understanding Science Concepts through Trade Books[D].Master’s thesis.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Retrieved from http://facstaff.unca.edu/jmcglinn/Karthe_whole_paperrev.doc, 2005.
[2]张秋林.论科普出版与儿童成长[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07-07.
[3]Bintz, W.P, Wright, P.Sheffer, J.Using Copy Change with Trade Books to Teach Earth Science[J].The Reading Teacher, 2010, 64 (2) :106–119.
阅读科普读物 篇2
1、《从一到无穷大》 作者:乔治·伽莫夫译者:暴永宁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2、《啊哈,灵机一动》作者:马丁·伽德纳译者:李建臣 刘正新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3、《万物简史》 作者:比尔·布莱森译者:严维明陈 邕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4、《生命的多样性》作者:爱德华·欧·威尔逊译者:王芷唐佳青王周杨培龙校对:刘堤地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推荐理由一个星球,就一次试验。
5、《黑猩猩在召唤》作者: 珍妮·古尔多译者:刘厚一张锋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6、《数字化生存》 作者:尼葛洛庞帝译者:胡泳范海燕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7、《细胞生命的礼赞》作者:刘易斯·托马斯译者:李绍明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8、《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译者: 卢允中张岱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9、《科学的旅程(插图版)》作者:(美)雷·斯潘要贝格,黛安娜·莫泽译:郭奕玲,陈蓉霞,沈慧君 校:陈蓉霞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阅读科普读物 篇3
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毫无疑问,要抓好科普教育。对我们出版人来说,就是要多出、出好科普图书。
要选择人们特别关注的科技内容,如航天科技、高铁科技、数字科技、远传科技、基因科技等,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都是人们特别想了解的。其次是关注人们身边的科技课题,也可以说是生活科技。现在人们追求生活质量,讲究科学思维、科学工作、科学生活,这是一个写不完的课题。再就是满足人们对自身、世界奥秘探索了解的科技知识。
科普图书讲求的是科学,一定要严谨、经得起科学的检验,需要行家把关,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否则会误人子弟,影响科普读物的信誉,伤害科普读物的尊严。
科普图书,关键在普及,要让人们想看、爱看、看得下去,看了后有所思、有所得,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队伍有相当水平。首先要选择好人们特别想了解关注的出版内容。人们想了解,才会去关注和购买;其次要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包装好我们的出版品,让读者一见钟情;三是要尽量通俗简单,让人们看得下去——这点非常不容易,越是要求通俗简单,难度越大。
出版是内容产业,在多媒体时代,更是核心产业。抓好科普图书的出版,不仅能繁荣科普读物,而且能从根本上推动科普教育的纵深发展,我们期待科普图书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的子孙后代变得更加聪慧。
科普读物读书笔记 篇4
1.植物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答:是种子。沉睡中的胚芽就在种子里面,他的周围被丰富的营养所环绕。
2. 猪笼草的罐子中积满了液体,是雨水?还是露水?答:都不是。这种液体可是具有强酸性的消化液。
3. 动物到了晚上需要睡眠,植物也需要吗?答:虽然从外表上看,无论是忙碌的白天,还是无所事事的夜晚,植物都是一个样的,但事实上植物也是需要休息,需要睡觉的。只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睡觉。像橡树、老虎刺、月桂树等叶片强壮的植物是不需要睡眠的。
科普读物出版需把握的三个要点 篇5
热词:科普读物 科普出版 写作技巧
科普出版工作者肩负着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历史使命。优秀的科普作品,可以促进公众更及时、充分地理解科学。
随着公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关注科普作品的群体不断扩大,然而真正好的科普精品却并不多见。现有的科普作品中,有些选题陈旧,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需求;有些缺乏文采和合理的设计,以填鸭式的知识传输模式,照本宣科地说教;更有甚者,充斥着满纸术语和公众难以理解、搞不清楚的专业内容,让读者望而却步。导致内行人不用看,外行人看不懂或不爱看,是不合格科普作品的通常症状。原因很多:传统的科普出版模式惯性地侧重知识本身的传播,而不注重甚至忽略读者的接受度和阅读感受;科普出版本身不受重视,社会缺乏科普创作人才及其人才培训的机构和环境;科普创作收效低微,少人问津等。
那么,怎样掌握好优秀科普作品出版的要点呢?下面总结归纳为三点。
一、科普出版需要不断更新观念、知识
科普,顾名思义即“科学+普及”的结合。科普的首要属性自然是科学性,因而,怎样强调科学性也不为过。
1.坚持走专业出版之路。作为科普出版人,首先要有甄别科学性的能力,能将伪科学、甚至谬误的书稿拒之门外,将书稿的非科学处加以纠正,这是毋庸置疑的必须遵守的铁律。对书稿科学性的把控能力来自于专业判断。目前,科技出版社的专业编辑一般都具有相关专业的学历,并要求做专业出版。如医学专业出版人,一般具有医学专业教育背景,决定了他们对于医学科普具有相当的把控力。他们的出版范围是医学科普,如果做其他板块的出版,就成外行人瞎子摸象了。反之亦然。总之,坚守专业出版,并严格把关,秉承这种精神是做专业科普出版的前提。
2.不断更新知识。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知识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也是科普出版必须要关注的。在科普作品中,相当一些内容属于落伍的老化知识,这也是不可取的。如,在SARS流行初期,相当多的科普作品宣传用“食醋熏蒸可以达到‘空气消毒’的目的”,就是科普知识老化的典型。再如,当前医学科学认为,艾滋病、白血病、前列腺癌等以前宣判“死刑”的疾病,通过规范治疗,基本可以当做慢性病来管理……总之,科普出版人要保持敏锐的视角,尽量做到与科学进展同步,才能起到及时普及知识的作用。
二、科普出版需要提高讲道理的艺术
科普作品的本质是讲道理,把科学知识的道理普及开来,这个讲道理的过程需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
1.选题切入艺术:同样的素材,不一样的切入点,效果会大相径庭。科普出版人可以考虑放宽眼界,从热点新闻话题、学科知识的人文背景、百姓日常生活关注的焦点等多角度挖掘切入点。毕竟科学并不枯燥,每一项科学成果背后的人文背景,都体现出科学精神,并且最终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这其中,更容易利用的,就是有关人物或事件。当然,更多的科学研究中并没有那么多可探寻的热点,这就考验科普出版人策划技能了。总之,在出版之初,一定要选准最容易引起关注的切入点,这不能不说是一门艺术。
2.亲民艺术:科技与科普的最大不同点,在于表达形式。科技的表达形式要严谨专业,而科普则要最大限度地把这个形式转化成读者能接受并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化的好与坏,有高下之分,也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多数情况下,广大读者偏爱便捷的通俗读物,也就是说,读者习惯轻松阅读、轻快阅读、轻灵阅读,即所谓“轻阅读”。成功的科普读物,应当融家庭味、生活味、现代味、人情味、文学味等“五味”于一体,做透亲民的功夫,方可赢得公众的青睐。
3.更新观念的大出版艺术: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新形势下,科普作品的写作、出版都必须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保持开放的胸怀,才能做好科普大出版这个事业。这个观念的更新,应该贯穿在出版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多领域、多方面。例如:提倡创作题材的广泛性和个性化;鼓励科普创作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多元化;提倡创作协作(行业专家+文学家联合创作);顺应阅读潮流,开发多媒体出版,等等。总之,只有与时俱进,提供良好的出版大环境,才能蕴育出好的产品。
三、科普出版呼唤高超的写作技巧
科普创作要掌握一定的创作技巧并非难事。在创作阶段,编辑可以主导科普作者注重以下写作技巧:
1.使用讲故事式的创作手法:通过讲故事的手法来创作科普作品,可以在写作上增加人文成分,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这种深入浅出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使内容更感性、情感化,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同时也能从浅显的故事中说明道理,达到深入浅出的科普目的。故事越生动,越贴近主题,越能从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眼球,激发公众的阅读欲望。例如,许多人都看过医学科普专家洪昭光教授的科普书,诸如由于贮存大白菜的故事引发老俩口争论,一位博导与学生之间的争吵等有趣的“段子”,让读者轻松地理解并接受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医学知识。这就是优秀科普作品的魅力,引人入胜。
2.纯熟地运用口语:口语化也是有效拉近读者与作者距离的创作方式,以口语化为载体,更能有效地传达科学信息。还是以洪昭光教授的科普作品为例,他的科普语言技巧纯熟,通俗到老少咸宜,无论读者有什么样的教育背景都基本能听懂的境界。例如:他在表达合理膳食理念时只用了两句话、十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总结健康用了四句话:“一个中心,两个基石,三大作用,八项注意”。这种将科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浓缩演绎,让人读之难忘。
3.恰当地运用知识链接和形象的比喻:不是就事论事单纯的讲述,而是做一些知识上的横向链接或者恰如其分的比喻以增加知识性、趣味性,也不失为一种科普创作技巧。例如:讲心理学中心理放松方面的医学知识,就可以增加人文知识。“马寅初先生曾因对中国人口问题发表了不同看法,受到批判,压力巨大,而他却念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何等超脱和胸襟!马老一直活100岁才去世,等到了他的学术研究成果被社会接纳为主流观点的那一天。”如此写来,相信读者一定会印象深刻。再如:在描写骨质疏松时,如果用骨细胞、骨皮质、骨小梁等术语等去解释、分析,读者会不得要领。但是如果用春天时的糠萝卜比喻骨质疏松(外皮硬实、瓤却糟了),听众立即心领神会。
总之,出版成功的科普作品看似艰难,但仍有规律和技巧可循,把握上述三个要点,并不断探索、创新,相信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受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系人民军医出版社)
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的比较与融合 篇6
一、两类图书的差异
教科书与科普读物是风格、结构、定位和功能迥异的两类出版物。
1.科普读物在行文风格上通常不同于理科教科书。科普读物文字活泼,图片丰富,措辞无拘无束,力求图文的趣味性与阅读感。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是课程理念的延伸、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文字与图片以准确、可操作性为第一要务,栏目编排要契合一线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教科书表现出更为严肃与刻板的行文风格。
2.科普读物不刻意追求自身结构在逻辑上的完备性。科普读物的题材选取更为灵活和自由,常以目标读者的关注热点出发,发掘主题,并以之为核心整合素材,组织图文。一本科普读物的核心主题可以是单一的(如《时间简史》),也可以是多元的(如《十万个为什么》)。相对自由的主题选取,使许多科普读物没有完整或者说是面面俱到的逻辑结构。教科书一般要向学生呈现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教科书的结构严谨,重视前后内容的衔接与对应,在逻辑上力求完整。
5.不同的市场与定位,致使科普读物的价值取向略微区别于教科书。科普读物纯以市场为销售渠道,需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需求。科普读物的创作也不受制于学业评价系统,因此可以说是以“取悦读者”为主旨的出版物。教科书定位于课堂教学的核心资源,在课程标准理念下进行创作,经由审定委员会审核方可使用,旨在确保教科书的导向功能。教科书是“引导读者”的出版物。
二、两类图书的交集
虽有种种差异,但科普读物与教科书也在一些层面具有同质性。首先,多数科普读物的读者定位于学龄少儿,他们同样是教科书的受众。尽管呈现风格有差异,但两类出版物的创作目标均是为建立或完善这一年龄段读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殊途同归。其次,科普读物的主题虽然可能天马行空,但万变不离其宗,终可落于某一学科(或者某几个学科)的某个领域,这则是教科书深耕的内容。二者根植于相同的知识内核,依据共同的概念规律,秉承一致的学科观念阐发而来,同宗同源。
三、融合二者精华,尝试创作层面的创新
对各具优势的两类图书进行比较与分析后,可以在创作层面进行一些有益尝试,充分发挥各自功能,甚至融合而形成新一类作品。
1.可以充分发挥科普类型的叙述风格,将知识铺设于生活化的情境中。当更多更具亲和力的读物可供读者选择时,如若因循守旧,仍然板起面孔,教科书的吸引力将大打折扣,这不利于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在初中教科书《物理》中引入对话体形式,编写时强调情境创设,除了为落实课程标准理念,也是向科普读物“取经”,提升教科书亲和力的一种探索。调查表明,收效明显。
2.可在读物中打造类教科书的逻辑主线,“形散神不散”。教科书主编于克明教授编著的学生读物《跟着猴哥学物理(初中版)》,就以虚拟人物的活动为叙述主线,将力、热、电、光等物理主题顺序划分为72节用作逻辑主线,将二者统一,使全书保持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
5.需关注学习过程,引入隐性的习题和例题。长期以来,习题、例题被认为是教辅图书的内容,鲜见于传统科普读物。然而“温故而知新”符合认知规律,有些科普读物对此予以重视,以“想一想”“思考”等形式将习题隐性纳入内容中。
4.消除二者沟壑,实现教科书与科学阅读间的无缝对接。在修订后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划分了“选修Ⅱ课程”,定位于“招生参考”。近年来,关于高考物理過于繁难致使部分学生弃选某些物理选修模块的消息不绝于耳。如何让这部分课程不但不被学生放弃,且能成为延续物理学习、完善物理思维、内化物理观念的桥梁,是教材编写者需要面对的课题。在这部分教科书内容中融入科普元素、促成良好的科学阅读习惯,或是有效的解决之道。
【阅读科普读物】推荐阅读:
科普文章阅读指导06-13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阅读06-14
科普类阅读的解题技巧09-23
适合小学生的经典科普读物书单07-26
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心得10-05
胎教读物-让阅读从胎教开始_胎教知识09-09
我为科普出份力-科普志愿者在行动05-24
科普英语07-15
科普事业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