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的亚麻童话故事(精选6篇)
扔掉的亚麻童话故事 篇1
哲理小故事:扔掉金子的人
在20世纪末,美国一位年轻人在清理自家的池塘时,发现了一块足有2.7千克重的金子。这件事立刻在美国引起轰动。是谁扔掉了这块金子呢?
扔掉金子的人后来被证实竟然是这位年轻人的爷爷。可老爷爷为什么连金子都不稀罕呢?年轻人也觉得有点诧异。后来,他在家中找到了爷爷写于50年前的一篇日记,并把它刊登在美国《新闻周刊》上。爷爷在日记里写道:昨天,在溪水里发现了一大块金子。进城卖掉它吗?我想肯定会有成百上千的人拥向这儿来淘金。我和妻子亲手用一根根园木搭建的棚屋、挥洒汗水开垦的菜园和屋后的池塘,还有傍晚的火堆,忠诚的猎狗、美味的炖肉,以及山雀、树木、天空和草原,大自然赐予我们这些美好与自由,将不复存在。我宁愿看到它被扔进池塘溅起的水花,也不愿眼睁睁看着这一切从我眼前消失。
年轻人看完日记终于明白,爷爷扔掉的只是一块金属,而保住的是他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故事的哲理
战略,就是取舍。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怎样的战略取舍。想要制定正确的战略,首先要建立于此适应的价值观,想清楚自己办企业究竟为什么?要什么?
扔掉的亚麻童话故事 篇2
儿童教育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美国父母效能训练课程英文讲师,北京南山华德福学校创始人之一兼特约顾问。著有《让孩子做主》《接纳孩子》《成功渡过母爱第一关》《小巫教你讲故事》《小巫教你编故事》等10余本畅销书籍。
近日,网上一篇名为《爸爸妈妈被手机抓走了》的动漫组图走红。漫画以一名幼儿的视角来控诉“低头族”父母。每天吃饭、睡觉、走路,甚至上厕所都目不转睛刷屏,父母陪孩子的时间都被手机给抢走了,难怪孩子视手机为怪物。
这则漫画用色并不绚丽,线条也十分简单,寥寥数笔却激起了无数年轻父母的共鸣,不少家长看后直呼“太揪心”。
随着手机、电脑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低头族”父母比比皆是。国内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小巫对此现象十分痛心。她曾在网上和书中撰文呼吁:请父母远离电子产品,多为孩子讲故事,让故事开启孩子温暖快乐的一生……
每位父母都能成为故事大王
“很久很久以前,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联起来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下面……”
2007年6月的一个夜晚,北京家中的卧室里一盏橘黄色的台灯调到最暗,小巫搂着5岁的女儿柔声地给她讲《安徒生童话》名篇——《海的女儿》。在小巫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女儿枕在她的臂弯里,长长的睫毛一闪一闪,渐渐进入甜美的梦乡。而小巫腹中的第二个宝宝却好像被美妙的童话深深吸引,在她肚子里拳打脚踢。小巫忍俊不禁,再一次在心中感叹故事的魔力和童话的神奇。
在很多“70后”“80后”的记忆里,几乎每个人都有被故事温暖过的童年。不管是爷爷奶奶讲过的沉香救母、精卫填海,还是父母口中的神笔马良、西游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次听长辈们讲那些古老神秘的故事,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
至今,小巫依然记得童年时代,她最喜欢的事情是搬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看奶奶一边剥毛豆,一边轻声细语地给她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小小的她双手捧着脸,扬起下巴,听得一脸痴迷,就连梦里都是一片璀璨的星空,牛郎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
得知每年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躲在葡萄架下可以聆听到他们的悄悄话,小巫默默地记在心里,当天晚上她躺在被窝里一个劲地告诫自己不能睡着。直到月朗星稀时,她翻身下床,偷偷跑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带着几分兴奋几分紧张,期待着能听到什么。结果,她竖起耳朵等了半天,却只看到一地白月光,听到几声夏夜的虫鸣……
第二天起床后,奶奶奇怪地问她:“明明有蚊帐,怎么你的胳膊和腿上有好几个蚊子咬的包?”小巫噘着嘴巴气呼呼地说:“奶奶,你骗人。昨晚我在葡萄架下听了半天,根本没听到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奶奶一愣,随即脸上笑成了一朵花。这件糗事很快传遍了亲友圈,大家见到她会把更多的故事娓娓道来……
故事,仿佛一把带着魔法的钥匙,不但开启了小巫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她对世间万物充满热爱和好奇心。从听故事到后来给小伙伴们讲故事,小巫涉猎的东西方故事越来越多。她没有想到,多年后自己会成为致力于儿童教育的专家,至今最大的兴趣是给广大儿童读者和两个女儿讲故事。
身为一名儿童教育工作者,小巫有太多讲座、签售、专栏写作等工作。但她不管多忙,在家时从不会玩手机或平板电脑,而是把时间用来陪伴孩子。特别是每晚临睡前,听妈妈讲故事成了两个女儿最期待的事情。
曾有家长写邮件咨询:“我们也想给孩子讲故事,但笨嘴拙舌,感觉没啥可讲,只好拿着书给孩子念。”还有一位年轻妈妈在微博上抱怨说:“我每晚开着灯给孩子讲三四个故事,自己累不说,孩子更是越听越兴奋,经常闹到很晚还不肯睡……”
针对这些问题,小巫婉转地指出:“讲故事,是增强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如果开着灯,孩子就不能在黑暗中自由想象,也会影响睡眠。照本宣科更不可取,只有父母在讲故事时融入语气和感情,才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滋养。否则,你讲的故事干巴巴的,孩子听起来也索然无味,还不如直接听录音机呢!至于每晚讲三四个故事,太多反而会削弱故事的吸引力,孩子也消化不了,所以讲一两个是最合适的。”
故事是开启童心的一把钥匙
2012年“六一”儿童节,小巫应某幼儿园班主任苏菲小姐之邀,给这群四五岁的孩子讲了《格林童话》中的一个经典故事——《霍勒婆婆》。
这个童话的大意是:从前有一个寡妇,她有两个女儿,一个是勤劳善良的继女,一个是又丑又懒的亲生女儿。毫无疑问,寡妇当然最喜欢、最心疼亲生女儿。由于继女热心帮助了霍勒婆婆,临别时获赠了许多金子,让母女俩艳羡不已。于是又丑又懒的女儿如法炮制,可她根本不愿诚心帮助霍勒婆婆,只会投机取巧,结果只收获了满身肮脏的沥青。
由于小巫讲得绘声绘色,还在桌子上燃起一支玫瑰花蜡烛,抑扬顿挫地弹着莱雅琴,孩子们睁着黑亮的眼睛,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童话当中。
正当小巫要结束故事时,苏菲小姐突然发问:“现在老师要提问了,想当勤劳善良的女儿、收获金子的同学请举手——”孩子们先是面面相觑,然后都懵懂地举起了手。苏菲小姐满意地笑了:“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已经理解了这个童话的意义。”
小巫来不及阻止,心里暗暗着急。讲完故事后,她在办公室与苏菲小姐有了一次深入地长谈:“由于我们接受的教育方式,说教式故事模式已根深蒂固。但是,以后千万不要向孩子解释童话的意义,或追求故事的中心思想。点到为止,孩子自然会理会。如果刻意说破,反而会造成不恰当的唤醒,也会让孩子心智紊乱。”
在小巫推广“故事教育理念”时,也有很多家长认为,讲故事还不简单?只要把自己知道的、书上看过的故事告诉孩子就行了。
nlc202309012151
可事实上,小巫认为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要讲不同的故事种类。比如:对1~3岁的孩子,适合讲简单、甜美的童话故事,还可以配上手偶戏,便于孩子建立图像思维;4~6岁的孩子,可以讲一些自然故事和寓言故事;对再大一点的孩子,适合讲复杂一点的民间传说和英雄故事;至于12~14岁的孩子,不但可以听人物传记故事,而且已经完全可以自主阅读了。
除了按照不同的年龄段,讲故事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而故事并不是编一个那么简单。对有些心理受到创伤的孩子来说,治愈类故事会起到很大的抚慰作用。
在工作中,小巫曾接待过一对父母的咨询。他们原本有一个聪明活泼的儿子,谁知儿子5岁那年,因为白天喝多了果汁饮料,导致夜里小便失禁。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原本是很常见的行为,谁知那位粗鲁的父亲犯下了致命错误——他先是厉声指责儿子:“你都这么大了还尿床,简直不害臊!”接着在家人、亲戚面前多次说起。5岁的儿子已经有了羞耻心,在父亲的斥责和周围人的嘲笑中,他如受惊的小鹿般不知所措。
第二天晚上,他生怕自己再次尿床,紧张到半夜还睡不着。毕竟是孩子,迷迷糊糊睡着后,由于白天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当天夜里他再次尿床。天亮后,父亲的暴怒可想而知。为了让儿子记住教训,绝不再犯,他干脆打了儿子屁股两巴掌,并惩罚他自己去洗床单。
从那天开始,这个孩子的噩梦就开始了。他几乎夜夜小便失禁,还变得胆怯易怒,拒绝上幼儿园,拒绝跟父亲亲近……此时,父母才意识到孩子可能出了心理问题。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父亲诚恳地向孩子检讨道歉,但仍然收效甚微。
故事胜过所有的电子产品
小巫得知这个故事后,几乎心疼到要流泪了——一个5岁的孩子,谁知道他内心背负着多大的压力和委屈?她亲自编写了一篇治愈童话,并与孩子的父母制订了一套教育方案。
首先,这对父母重新装修了儿子的房间,尤其是把带有不良记忆的儿童床换成了儿子最喜欢的海盗船式木床,墙上挂着木质的船桨、蓝白相间的救生圈,以及镶嵌着贝壳的灯塔,还特意买了一台星空投影仪。
一直郁郁寡欢的孩子看到新房间时,眼睛明显一亮。当晚,先由母亲躺在他身边柔声为他讲故事,这天夜里他睡得比较沉稳。第二天晚上,父亲征得孩子同意后,也加入“家庭故事会”。
这是孩子第一次允许父亲躺在身边,那位父亲激动不已。他强壮的臂弯里搂着瘦弱的孩子,轻轻讲述小巫撰写的治愈童话:“从前,有一位英俊善良的小王子,每天骑着白色带翅膀的马穿行在王国里,他乐于助人,受到国民的喜爱。当然,他的国王父亲和王后母亲也很爱他。
“有一天,王子骑马去打猎时马儿受了惊,冲到后花园里踩踏了国王心爱的七色花。国王大为生气,他指责小王子没有管好马儿,不够懂事。小王子什么也没说,心里满是悲伤。事实上,国王一说完小王子就后悔了,可是后来不管他怎么解释、道歉,小王子都爱理不理。国王和小王子都很伤心,他们明明爱着对方,却不知如何相处。如果你是小王子,你会原谅国王吗?”
黑暗中,儿子轻轻点了点头:“会。”或许是体内的血缘天性,他的小胳膊下意识地搂紧了父亲。那位父亲浑身一颤,忍不住抱住儿子喜极而泣。
就这样,治愈故事焕发出了巨大的魅力。之后,这对父母每晚都会给儿子讲各种故事。在父母的柔声细语和故事的滋养下,孩子渐渐从当初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终于有一天,他不再小便失禁,而且恢复了天真烂漫的笑容。
经过20多年的研究,小巫发现那些听着故事长大的孩子,无论是情商还是智商都明显优于同龄孩子。在故事的滋养下,他们有着更丰富的情感,而且掌握的词汇量、知识储备量相对也多,这在进入校园后很快就显出优势来。
这种例子,在小巫大女儿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14年母亲节,小巫从上海做完一场电视节目嘉宾后,风尘仆仆地回到北京家中,发现床头柜上放着一张缀满康乃馨的贺卡,里面用歪歪扭扭的笔迹讲述了一个简短的“傻瓜妈妈”的故事。小巫在看完后的一瞬间,感动到无法言语。
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有64%的孩子认为父母玩手机的时间多过陪自己,46%的孩子希望不要上太多的早教机构和培训班,只希望父母能多陪伴自己,能多讲故事。
有一组数字看起来很一般,实际上却触目惊心:
如果我们现在30岁,如果我们能活到80岁,那么还有50年的时间可以和手机在一起。只要我们拿起它,它随时就在身边,听我们召唤……
而我们的孩子目前还小,如果他们长大了,如果他们长到10岁、12岁、16岁,你就会发现,他们会渐渐地越来越需要自己的空间,他们的时间和空间会被学习、老师、同学、朋友、兴趣、爱好等填得很满,他们不会再扑到你的怀里撒娇,不会依偎在你身边听你讲故事……
所以,那些用手机、平板电脑多于陪伴孩子的父母们,请把所有的电子产品放在一边,要用更多的时间拥孩子入怀。慢慢地体味拥有孩子的这些年吧!你会发现,很多孩子和你最亲昵的时光,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
【编辑:吴万夫】
要允许别人扔掉你的礼物 篇3
《上下五千年》是我小时候很珍爱的书。二年级时,我爸买了一套,我每天带到学校,和同桌一起看。两人速度不一样,各自歪着小脑袋看不同的页数。我换了几个同桌,都爱看,我就以为人人都喜欢。
后来,弟弟生日,我买了一套送他。我零花钱少,攒了很久才够。弟弟不爱看书,但我觉得小孩应该多读书,才能增长知识,所以也不心疼。真正让我心疼的是,隔了一段,去他家玩,他正在吃面,我送的书就垫在碗底下,端起碗,书上一圈油印子,像印章盖的。
初中时学《羚羊木雕》,张之路写的,讲一个小朋友把父亲从非洲带的贵重礼物送给了小伙伴。妈妈知道了,让他要回来。小伙伴的妈妈也责怪小伙伴不该收这么贵重的礼物。
当时我完全理解错了。我以为,两位妈妈是对的。但中心思想不是这样讲的,老师说,大人眼中只有利益,小孩的友谊才单纯。听了老师的讲法,我很羞愧,觉得自己很俗气。
不过今天再看,我觉得自己是对的。未必是小孩友谊单纯,很可能是小孩对价值的认识太模糊。我外甥三岁时,给个苹果就能换走他一百块压岁钱,他还特别高兴,到了四岁,三个苹果都换不走了。小孩可能第一天送了礼物给朋友,第二天闹了别扭就后悔。或者几年之后,知道它多值钱才后悔。如果未来后悔,再说小孩的友谊纯粹就虚伪了。
佛经上讲,仙人对国王说,自己犯了偷盗罪,因为接受了国王的礼物。国王说:“你并没有犯罪,礼物是我心甘情愿送给你的。”仙人说:“虽然你当时送给我了,但回去之后,我以为你后悔了,如果你后悔,我就犯了偷盗罪。”
这个故事有寓意。比如说,小伙子为了骗姑娘,跟她谈恋爱。心里清楚,自己未必愿意跟她结婚,但不妨耍一耍。姑娘觉得小伙子蛮好,就把心托付给他。后来暴露出真面目,姑娘后悔了。哪怕姑娘起初心甘情愿,只要后悔,小伙子就犯了偷盗罪。
人在接受馈赠的时候,应当提醒自己,这馈赠是不是别人所愿,他有没有能力馈赠如此之物,未来会不会后悔。很多人赠送礼物,是怀着投桃报李的心态,礼物送出去,如果没有得到与期待相符的回报,就会失落。这样的礼物,其实不宜接受。爱捡便宜的人,是容易犯偷盗罪的,别人为什么愿意给你恩惠呢。
读研时,好友给我寄了进口咖啡。我睡眠不好,不太敢喝,就转送给另一位朋友。自己很宝贝,就以为别人也宝贝。隔了很久,偶然聊起,问他喝了没有,是不是很好。他说喝了一点,不小心放在阳台上,淋了雨,就扔掉了。我心疼得不得了,就感叹说,那可是一大罐,好贵呢;又问他,为什么会放在阳台上,为什么忘了盖盖子。因为多问了两句,他好像也不是太高兴。
回去之后,想起小学的一件事情,才觉得自己多提的两句并不合适。小学毕业那年暑假,我去班主任家拿信,她刚从乡下回来,塞了几根玉米棒子给我。我很感动,因为五年小学里,再没有第二个老师送我礼物。
我没有告诉我妈,怕她把玉米棒子煮来吃了。但又没有自己的房间,就借了方便面箱子,装了玉米,放在床肚里。时间久了,这事也给忘了。后来,玉米被发现的时候,已经长了霉点,扔掉了。我觉得好可惜。一旁的姐姐说:“别说长霉了,就是不长霉,也不值当煮啊,小成这样,在乡下只能拿去烧柴火。”我听了如梦初醒:难道是老师觉得玉米太糟糕,懒得煮,扔掉又可惜,刚好赶上我去拿信,才顺手给我的?
往往就是这样。别人送你一样东西,本来很随意,你却把它宝贝得不得了。也许对别人来说,送礼物只是微不足道的习惯。就像有人无论到什么景点,都会买一堆明信片寄给每个朋友。而另一些人,只在最好的景点,很吝惜地寄一两张明信片给最好的朋友。如果他祈望别人特别珍惜他的明信片,往往要失落了。
舍利弗行菩萨道,要先渡过布施河。有人来找舍利弗,要他的眼睛。舍利弗说:“我的眼睛抠出来,对你也没什么用,不如你要点别的,财物我都可以给你。”那人说:“不要别的,就要你的眼,如果你真想渡过布施河,就把眼给我。”舍利弗就挖下一只眼,给了他。那人拿起嗅嗅,说好臭,唾了一口,扔到地上,用脚踩扁了。
舍利弗叹息:“这人真是恶劣,他要我的眼并没用,却坚持要,给了他,又用脚踩,真是没办法度化,还是先度自己吧。”刚生起这样的念头,菩萨道就立时退转,回向小乘,不能度到布施河的彼岸。
这个故事让我震动。震动并不是说,人家要你的眼睛你也得给他,而是,如果你决定把一样东西给别人,那么,别人怎么处理,就是别人的事。因为东西已经是别人的了。哪怕别人转手把它扔到垃圾桶,也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你还把自己当成这样东西的主人,就等于宣判了别人的盗窃罪。你送人东西,并不是要用来换取宣判别人罪过的能力的。即便是在父母子女之间、夫妻之间,都不该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可以为所爱的人付出,可以无限地施予,却不能强求别人必须珍爱你的付出。
哪怕内心存有一点点这样的要求,也是不好的。这样的念想,对自己并没有好处,只会让自己后悔。对别人也没有好处,只会让人觉得,欠了你的情分。如果需要偿还,就不是送而是借了。
小时候,有小伙伴上厕所没带纸,用我寄给他的信擦屁股,后来他姐姐告诉我,我一点都不郁闷,反而觉得他很性情。但后来,年龄越大就越在乎,自己送出的礼物,别人有没有好好珍惜。同时,我也隐隐把收到的礼物当成负担,因为知道它总有一天会坏掉,坏掉之后该怎样处理呢。要是自己的东西,就毫不犹豫扔了。既然是别人送的,总觉得扔了似乎有点对不起人家。西安的朋友,送我一只兵马俑模型,我把它从家里带到广州,脑袋在火车上磕断了。毕业带回家,后来又搬家,每次都携着一只头和一架身躯腾挪,也觉得麻烦。
自己贮藏东西有负担,别人自然也有。任何东西,都有寿命,终是要坏的,到头还是要遗弃。送人礼物的时候,就该想到这一层。无论是多珍视的东西,既然送出去,就和自己无关了。别人如果知道,你还对他如何珍藏有要求,他岂不成了你的物品保管员了。不该有这样的想法呀。
扔掉bug跟踪系统? 篇4
Hendrickson首先给出了“bug”的定义:
敏捷环境中的bug指的是,在“完成”的故事中的某个行为,与产品负责人的正常的期待产生冲突。继而她又描述了她给“产品负责人”的定义和她对“期待”的理解,然后就提出了她的立场:在软件“完成”之前,跟“产品负责人的期待”不匹配的行为不能算是“bug”,人们需要采取的唯一行动就是立刻修复:
在声明某个故事“完成”前,如果发现了某些东西跟产品负责人的期待不一致,我们就修好它。我们不争论,不筛查,只修复。所以说我们对bug的容忍度为0.……
既然找到以后就要修好,所以不需要给它们起名字。也不需要设置优先级,我们不需要在bug跟踪系统里面做跟踪。我们只是马上搞定。
讲完这些以后,Hendrickson又解释了她觉得什么才是真正的“bug”,又该怎么处理:
故事“完成”并“接受”以后,我们可能发现在某些环境中,已经完成的故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会跟产品负责人的期待相冲突。这样我们就有了bug。如果我们做事情的方式正确,那这些东西就不会很多。如果在一个高级的bug数据库中,每时每刻都有5个状态为“open”的问题,那做筛查和跟踪就没有任何意义。产品负责人应该把这些bug跟产品backlog中的条目一起排定优先级,团队继续工作。
如果我们没有按正确的方式做事,就会有一群该死的小孽畜们从眼皮底下溜掉。然后我们就知道过程中有问题了,
管理资料
这时候就不要浪费时间去管理那些逃之夭夭的bug,而是退一步找到问题所在,从根本上断掉bug的源头。
在文章中,Hendrickson也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有人觉得软件中有问题,但是产品负责人觉得“不是问题”,这怎么处理?她的想法依然是不要做记录:
我工作过的大多数传统团队(在我开始跟敏捷团队一起工作之前)都有bug数据库,里面充满了大量永远不会得到修复的bug。这些东西一般都是被团队中的人报告的——通常是测试人员,优先级是“cosmetic”或者“low priority”。这种低优先级的问题不会带来任何价值:我们对这种东西不采取任何手段。而且我们会把这些数据在一个个发布中相传下去,因为我们怀揣一个错误的信念:只要有人报告问题,即便微不足道,即便吹毛求疵,即便业务人员毫不关心,把每一个这样的时刻都记录下来还是有价值的。
数据库变成了安全毯,而不是项目资产。我们花了很多很多时间开会,讨论这些问题,列出需要修复的问题,调整优先级,但是等到下一个关键特性或者紧 急bug出现时,这些决策又都付诸流水。如果你觉得这些情景听起来似曾相识,那就承认了吧:这些信息对推动项目前进毫无益处。所以住手吧。不然,你付出的 代价要比回报高得多。
总的来说,Hendrickson是希望我们在把某个东西叫做“bug”的时候更吝啬一些。说的更精确一些,她是希望我们大大减少那些被记录下来, 标记成“以后修复”的问题的数量;一直简化下去,直到任何一款bug跟踪系统都显得小题大做为止。她建议说,如果有了很多(真正的)bug,真的需要复杂 的跟踪,那就最好再检查一下开发流程,作出改进,这比弄一个bug跟踪系统来得好。
也许她的想法有点激进。不过笔者还是建议大家去读一下Hendrickson的文章全文(本文中只是节选而已),仔细考虑它的含义,把你的想法和经验共享出来。
查看英文原文: Throw Away Your Bug Tracking System?
扔掉的亚麻童话故事 篇5
虽然这技巧稍微有点长,但真的对个人写简历很有帮助的,希望又需要的求职者认真看看,别再让自己做无用功了
要知道,现在有800多万大学生在找工作,每个职位的竞争者最少也要有好几十人,哪个人事主管会仔细看每个人的`简历?可以告诉大家,每封简历在筛选人眼前停留的时间最多不超过15秒,我们一个比较过分的老总甚至5秒决定一份简历。
一个被扔掉的石榴 篇6
我强忍疼痛走上讲台,讲课时,每说一个字都很困难。许多学生也发现了我的异常,这时,我看见一个学生用手不停地在书桌里翻着什么。我用眼神提醒了他好几次了,他都没什么反应。结果,这个学生最后从书桌里拿出一个石榴,看到这一幕,我的怒火一下被点燃了。
我让他站起来,并严厉要求他把石榴扔进垃圾桶。瞬间,这个学生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好像有什么话要说,但我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下午,我走进办公室,发现办公桌上放了一个石榴,下面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李老师,对不起,妈妈让我向您道歉!我想解释一下,今天上午那个被扔进垃圾箱的石榴是拿给您润喉咙的,因为您这几天讲课很吃力,听同学们说您牙痛。妈妈说石榴能缓解牙痛,没想到却惹您生气……
我不敢再看下去,眼镜片蒙上了一层雾。我太武断了,只凭孩子平时的表现,就草率地认为他是在做小动作,假如听他解释一下,也不至于变成这样啊!
下午第五节课,我拿着石榴走进教室,向孩子们讲述了被扔掉的石榴的故事。我非常真诚地感谢这个孩子为我准备的石榴,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道歉。我的举动赢得全班孩子的热烈掌声。
有人说,每个老师都拥有很多学生,也同时拥有了很多面镜子。从这些“镜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疏漏之处。我为自己无意间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感到羞愧!我告诫自己,教育需要等待,对孩子要有耐心,要尊重、信任和关爱每一名学生。
(作者单位:竹山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