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精选8篇)
小学教育科研激励机制 篇1
谈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3/4,农村教育对我国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教师的角色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思潮和政府现行政策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激烈的角色冲突。解决这些角色冲突的首选途径是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建立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般认为,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一种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农村小学教师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她(他)们不能满足社会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或者情感的矛盾与冲突时,角色冲突就产生了。这些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四种:
首先是农村小学教师辛勤劳动与工资待遇的冲突。这是农村小学教师角色冲突中最核心的、最基本的冲突。对任何社会职业而言,劳动价值决定劳动报酬,农村小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有相对高的报酬和待遇。农村小学教师弃教现象严重,弃教的教师不是不热爱教育事业,而是物价高、待遇低。教师弃教的直接后果是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质量下降,升学率低,学生缺乏管教、厌学弃学,等等。
其次,教员与家庭成员的冲突。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都有责任田,作为教师,他们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农村家庭成员,他们又要种田。尤其是农忙时节,常常是顾了家里影响了学校,顾了学校影响了家里。由于工资低,劳动复杂,为家庭所做的贡献比较小,教师们的自我评价和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不一致,最光荣、最神圣的农*,Ttb学教师则是农村中最贫困的,被“穷”字压得最没有信心、最没有自豪感的一个群体,并且连及家庭成员。
再次,农村人口素质低下与教师弱势群体的冲突。在所有职业中,教师对于他所处的机构控制性是最低的。加之部分农民素质不高,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对待农村小学教师的诸多问题上,受短期思维和短期行为的影响,出现一些轻侮教师的行为。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小学教师,对这些情况缺乏主动权和控制权,其权利又得不到可靠的保障,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找不到自尊心和荣誊感,反而会有失落感和屈辱感。
另外,还有教师心理认知失调的冲突。一般来说,社会中的主体都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作
出推论的过程。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小学教师对自己的教师角色归因将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教师如将自己的辛苦努力归因为自己将得到较高的报酬认知因素才可能是一致的,可是现实中教师工资并不高;若将自己教书育人辛勤工作归因为将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尊重认知元素之间也是协调的。关键在于教师既没有较高的工资,社会上也尚未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这样一来,教师就会出现认知失调,即为自己的行为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而处于心理上迷茫的状态。以上冲突如果一种行之有效的机制引导下进行转化,势必对农村教育产生强烈的冲击。
二、建立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的主要途径
应合理运用现代激励理论,建立“政策激励、导向激励、引力激励”的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实行:
(一)深入了解农村小学教师的各种需要
农村小学教师同其他人一样,积极的心理源泉来自他们的需要。学校领导者必须深入了解分析农村小学教师的各种需要,根据他们需要的特点和需要动机发生发展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动机诱导,满足他们正当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励他们的积极性。
农村小学教师除了具有一般人的需要外,还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这是由教师的职业地位和他们的教育工作这个客观条件决定的。教师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比重很大,他们劳动的积极性,主要是依靠他们的自觉性,单纯采用管理一般体力劳动者的方法法去管理教师是不行的,而如何激发他们自觉性则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初步认为有以下需要:第一,社会生活需要。包括社会需要,集体关系需要,相互尊重和帮助等政治进步的需要;第二,工作学习需要。包括工作需要(如希望有较好的工作条件和作出工作成绩),尊重和荣誉的需要(如希望得到学校的重视等);第三,生活福利需要。包括基本生活需要,子女教育就业的需要和文艺体育活动的需要。
在农村小学教师的需要中,发挥才能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需要。学校领导者创造条件使教师在这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对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搞好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领导对教师的管理,应该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他们的才能与工作安排之问有个最佳的搭配。
(二)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
教育投入的具体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在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全社会的教育意识息息相关,只有把农村教育放到国家富强和经济振兴的高度上来,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才有可能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农村小学教师地位提高的关键在于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对农村小学教师而言,当务之急是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制度,杜绝农村教育中的“白条”现象。
(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在实行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物质奖励对激励农村小学教师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学校科学地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注意教师工作质量的考核和评定。这种考核和评定,包括对教师工作成绩的认可和赞许,一方面带有精神鼓励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为正常的职称评定、提升和其它物质奖励提供了客观依据。
精神鼓励对激励农村小学教师积极性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一般来说,作为知识分子中的教师,精神需要比物质需要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学校领导者要关心和尊重教师,对他们工作成绩多肯定、表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和条件,安排具有竞争性的任务,吸收先进教师入党,等等,所有这些都能起到满足教师精神需要的作用,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和鼓舞。
(四)正确处理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挫伤
心理挫伤一般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客观原因包括政治上得不到信任,工作上不受重视,组织问题长期不能解决,生活困难得不到妥善安排和照顾,人际关系紧张及突如其来的遭遇等;主观原因包括个人需要与学校集体利益矛盾,能力与任务之间不相适应,性格软弱,缺乏抗挫折耐性等。
当农村小学教师心理挫伤已成为事实时,领导者应该以关心的态度,以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尽快得以
解脱,使消极的情绪逐渐转化为积极的情绪,引导他们吸取失败的教训,使其坚强起来。如果学校领导者能使教师正当的需要得以满足,及早做好动机诱导,使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相一致,进行绩效强化,就能预防或减少他们心理挫伤的发生或发展。
首先,创造条件并帮助农村小学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获得成功,是防止心理挫伤的有效方法。成功的机会多,就能更多地增强教师的成就感,体验到工作的乐趣,能经常地保持饱满的进取精神。其次,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减少教师产生心理挫伤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果教师人际关系融洽,就能减少产生心理挫伤的可能性。反之,教师就会感到这个集体缺乏温暖,消极情绪就可能与日俱增。因此,学校领导者与农村小学教师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显得更为重要。
小学教育科研激励机制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
教育管理机制是按照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制定出来的一种教育机构体系,为了能够对学生的教育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督,当前,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下,我国各个中小学也在不断的响应改革号召,在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素质教育,而且要将中小学的整体教育管理机制进行一定的创新。中小学教育可以说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部分,也是一个学生素质形成的基础部分,所以要加大重视力度,我国的教育体系在整体上已经不断的在扩大,但是在扩大的过程中,也不能够忽视教育管理的整体质量问题,素质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其进行详细的改革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作为主要部分,在保证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当前中小学的整体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
一、中小学教育管理监督制度
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中,制度是其自身的一种保障,更是一种强有力的监督手段,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中小学教育管理不仅要将惩罚制度保持下来,而且要从根本上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在开展以及具体实施之前要进行相对应的预防问题,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一些贪污腐败的现象。另外,全国各地都需要相对应的建立起教育管理监督机构,不断的完善当前的监督管理人员,建设监督管理队伍,从根本上对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实行切实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当前存在的不足分析
1. 劳资分配不均
当前我国的很多中小学实施的都是工资制,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照“课时制”来进行的,也就是指教师的工资与教师自身的授课量是成正比的,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教师良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长期这样进行,就会导致教师过于注重工资,对教学的实际质量就会有所忽视,教师没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学生自然也就不会有兴趣学习,不仅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各个方面的素质能力培养都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影响。教师可以说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指明灯,科学合理的利用教师这项资源,不仅能够对学的成长起到一定的辅助性作用,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2. 学校领导缺少有力的监督
在中小学教育实际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学校领导是能够起到一定决策性作用的,所以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交由学校领导来负责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不仅能够改善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而且能够改善领导的权利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的校长,中小学的校长在改革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相对应的改革,结合教育部的整体目标,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和完善。学校领导在参与改革的过程中,也需要相对应的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但是却由于缺少相对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学校领导的权力没有办法得到相对应的约束和管理,紧紧依靠学校领导自身的道德思想,不接受外来的一些诱惑可能性就不太高。所以在根本上,要制定相对应的监督管理政策,即使是学校的领导,也要遵守相对应的管理制度,逐渐改善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金字塔的模式,让管理机制更加的有利于沟通和协调,不仅能够让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形成无障碍,而且能够充分的满足教师的需求,养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中小学整体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也有一定的影响。
3.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性不足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在聘任的过程中,仍然利用的是传统的“教师终身制”,而在对教师的职称进行评定的时候,也按照“能上不能下”的习惯来进行,人事制度不仅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而且严重的阻碍了优秀教师的发展。另外,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定的过程中,评定的依据基本上是以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主要标准,这样就会导致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自己的工作比较繁忙,没有时间发表论文,或者是为了发表论文而忽略了教学,所以当前的中小学人事制度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来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三、基于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分析
1. 深入“以人为本”理念
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突出出来,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和领导以及家长,这些因素都汇兑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中小学要注重学生自身个性化的发展和实际的需求,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的出发点,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的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比如某小学由于其自身的师资力量不够完善,学校投入的经费也不够充足,导致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一直处于比较低的状态,而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就需要从根本上找准问题,大力的建设师资队伍,提高当前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活动,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将教师自身的主体性凸现出来,给予一定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机制问题得到有效的改革和完善。
2. 拓展教育网络体系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科学技术也在广泛的被应用,对于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来说也是如此,而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影响下,对于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力度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其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当前我国已经逐渐进入信息化的时代,所以中小学要注重学的网络教学,在保证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的同时,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利用网络来促使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机制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比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来实行教育管理的自动化,对于学生的一系列资料查询、作业管理、考试管理等等,都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并且利用网络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某学校利用这种方式,不仅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将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的改善,得到了有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中小学在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对学生当前的学习环境进行优化和完善,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呈现更加科学合理的状态。
3. 强化日常管理培训工作
当前我国的很多中小学教育管理都是采用的校长制,所以校长自身的责任以及管理模式都能够直接对中小学的整体教育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定期的对各个学校的校长组织一些培训和讲座,让其能够领导自身的学校与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接轨,满足当前中小学生的整体发展需求,这样不仅能够与素质教育目标有效的结合,而且能够帮助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中小学教育的整体管理机制改革和建设。
四、结束语
总体所说,在当前我国信息化社会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下,中小学的整体教育管理机制也需要进行相对应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够满足现代学生的整体需求,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的状态接轨,不断的强化和监督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够保证其自身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建生.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J].学周刊,2012,(01).
[2]刘丽群,侯丹.试论析英国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
中小学教育纠纷解决机制探析 篇3
一、 中小学教育纠纷的特性分析
中小学教育纠纷是指在中小学义务教育活动中,各主体相互之间权利义务的冲突与矛盾。我国中小学教育主要处在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又称为强迫教育,它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以国家强大、民族兴旺、个人幸福为宗旨或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中小学校是由政府举办、专门实施学制系统内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虽然公共性、公益性是所有学校共有的特点,但由于中小学校在经费来源、设置功能以及受教育者群体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与其他组织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
首先,中小学校的特殊法律地位决定了此类纠纷具有明显的公法性。中小学主要从事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由国家法律强制实施的免费教育,具有免费性、非排他性,符合公共产品的特征,是具有强烈公法性质。尽管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学法人人格、财产权、法律责任等仍不可能做到完全独立,德国、法国等国家的中小学法人地位也是不完全独立。因此,中小学校特殊的法律地位反映了中小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公法性质,由此,中小学教育纠纷中必然存在具有公法性质的纠纷,中小学教育纠纷的解决一般需要公权的强力介入。
其次,中小学教育纠纷主体有自身的特殊性以及相互关系的紧密性与持续性。中小学校面向儿童和青少年,比其他学校更具有封闭性和稳定性,要尽可能地避免外界的干扰,也经不起纷争与动荡。同时,中小学生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定型的未成年人,一方面其权利的行使一般由其监护人来代理,纠纷当中往往需要家长的介入并因此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激烈的冲突与不安会对其学习、成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校成为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两者需要保持长期的紧密、友好关系,在纠纷解决类型中属于“追求维持和谐关系型”[2],当事人希望纠纷的解决不至于导致关系破裂。因此,中小学教育纠纷的解决不宜采用或尽量避免对抗性强、“一刀两断”的手段去解决,而需要多元化的、商谈式的、缓和友好的方式去化解。
再次,中小学教育纠纷法律关系具有多重性与复杂性。中小学教育纠纷具有多重法律关系,既有民事法律关系,又有行政法律关系等。然而,在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既不同于普通的民事法律关系,又不同于普通的行政法律关系,而是事实上特别权力关系。由此,在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分野的情况下,法院对多重复杂的教育纠纷显得无能为力,很难有一个完满的解决。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本身的学术性、专业性,教育纠纷涉及诸多专业知识,技术性、学术性很强,比一般纠纷更为复杂。法官的专业技术体现在“以何种程序操作诉讼”和“以何种规则认定事实并解决纠纷”[3]等方面,种类繁多、纷繁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使得法官无所适从而难以胜任。因此,中小学教育纠纷不仅需要多样化的解决机制,更需要一种专门化的解决途径。
最后,中小学教育纠纷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性与不平等性共存。中小学教育纠纷既有类似于民事争议的纠纷,也有类似于行政争议的纠纷。学校往往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加之中国尊师重教悠久传统的影响,“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些传统观念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学生与学校或教师之间既有法律地位的不平等还有伦理道德上的不对等。而学校及教师在教育行政部门面前处于行政相对人不对等法律地位。因此,中小学教育纠纷的主体,即学校、学生、老师、教育行政部门、其他公民法人等,在中小学教育纠纷中因其权利义务关系可能平等或不平等,其权利义务关系各不相同。由此,中小学教育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应是多元化的权利救济制度。
二、 中小学教育纠纷的解决机制的现状分析
1.中小学教育纠纷解决机制现状
在现实中,中小学教育纠纷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司法方式。凡是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符合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可以通过诉讼渠道来求得司法救济。我国有关的教育法律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诉讼渠道作了明确规定,其中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学校因其管理行为体罚学生造成民事侵权,学生伤害事故等案件均通过民事诉讼获得救济;学校违法开除学生,学校、教师对教育行政部门处罚决定不服的则适用行政诉讼。二是行政方式。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了行政申诉、行政复议等形式的行政救济方式。行政申诉包括学生行政申诉,教师行政申诉、信访等。由于我国的学生、教师申诉办法十分笼统、不够具体,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纠纷的效果很差,缺乏有效性和法律性。三是民间方式。包括当事人和解、调解等其他方式,在实践中有广泛运用。
2.中小学教育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关于中小学教育纠纷的解决很突出的问题在于立法的缺失和滞后。我国的诉讼法律制度相对比较完善,在中小学教育纠纷中符合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可以通过诉讼渠道来求得司法救济。但是通过非诉讼途径解决此类纠纷却缺乏具体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撑。而且,《教育法》中申诉制度的种种弊端,加之对学生的权利救济只规定了申诉和诉讼两条途径,和解、调解、仲裁等权利救济渠道缺失,这样使得原本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的纠纷只得通过申诉和诉讼来解决。这样大大地压缩了纠纷的解决方式。使纠纷原本可以快速有效解决的问题顽固化、复杂化,致使弱者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虽然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都规定了教师和学生在自己权利受到侵犯时的申诉、诉讼的权利。如我国《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我国《教师法》第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做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出处理。”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或程序性规定,法律对有关行政部门应该如何受理申诉、如何建立校内申诉制度以及申诉期间权利如何保护等问题缺乏解释和规定。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较为困难。实践中,教育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诉后,由于无章可循,往往倍感棘手。接到学生申诉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般只是要求学校自行复查,然后再将学校的复查结果转告学生,这实际上是让学校自己给自己做裁判、自己做自己的法官。据笔者了解,中小学教育纠纷大部分是老师体罚学生、学生意外伤害等纠纷,现行的申诉制度确实难以体现公正性。此做法既没有让当前的行政救济途径发挥应有的救济作用,也使学生与学校之间日益增多的教育纠纷和矛盾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和有效的化解,效果甚微,形同虚设。
三、 中小学教育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
任何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的根本目的都不应当是为了确立一种权威化的思想,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调整社会关系,使各种关系比较协调,达到一种制度上的正义。从这个角度看,界定权利和建立权利保护机制的权利应当是分散化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更多地考虑当事人的偏好,而不是依据一种令人怀疑的普遍永恒真理而加以中心化[4]。因此,应建立多元化的解决机制解决中小学教育纠纷。
面对不同的利益冲突和纠纷类型,针对这些纠纷的特点,人们也会随之发现和创造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式。以劳资纠纷解决机制的产生为例,最初,对这类纠纷主要以私法关系,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但往往效果不佳,易酿成大规模的劳资冲突。为了避免劳资纠纷对社会造成的过大的损失,国家对这类纠纷的解决开始采取干预政策,劳动关系的调整逐步社会化,介于公私法之间的劳动法领域因此得以确立;与此同时,劳动仲裁作为一种特殊的纠纷解决方式亦应运而生[5]。为了谋求劳资双方的各自利益与长期的合作关系,如今普遍建立起了世界通行的以设立劳动仲裁或劳动法庭解决劳动纠纷为主要手段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劳动权与受教育权在性质上有惊人的相似性,劳动纠纷解决机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目前,在中小学教育纠纷解决如此混乱的情况下,建立一套完备有效的解决机制势在必行。迄今为止,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纠纷的解决还尚未形成有效的解决机制。笔者认为,应该构建一种多元化与专门化并行的解决机制。一方面以法院正式的诉讼程序和司法审查为核心,发挥司法正义的功效;另一方面以包括调解、和解、仲裁等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为主要手段,作为诉前的必经程序。前者用以保证解决的规范性与公正性,遵循司法最终的法治原则;后者则体现用尽内部救济原则,以适应中小学教育纠纷解决在目的、手段和程序上的特殊要求。法院的诉讼程序和司法审查仍然在解决中小学教育争议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诉前采取调解、和解、仲裁等方式满足此类纠纷的特殊性。
针对我国现有的残缺不全的教育申诉制度及其局限性,笔者认为中小学教育纠纷应当引入仲裁制度。近现代以来,在纠纷解决实践中,仲裁被作为解决特定纠纷的特定手段,建立了许多法定或强制性仲裁。例如劳动争议仲裁、人事争议仲裁、商事仲裁等等。此类仲裁以其及时、便利、专业以及针对性强的优势,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以教育仲裁制度代替申诉制度,或将教育申诉制度纳入教育仲裁制度,把申诉视为仲裁机制的启动程序。将教育仲裁作为解决中小学教育纠纷的行政手段(或准司法手段),这将是有效解决中小学教育纠纷的理想途径。
建立中小学教育纠纷仲裁制度,作为解决中小学教育纠纷的行政手段,也作为诉前的必经程序。由政府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置专门的教育纠纷仲裁机构,仲裁裁决并非终局性的,当事人在裁决做出后的规定期限内可以向法院起诉,仲裁往往与前述的调解相结合。在仲裁中,强调行政机关的主持和参与,一方面保证国家对教育关系的调整,有利于通过行政手段保护弱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教育、法律专家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同时,由于义务教育涉及社会和个人的重大利益,国家干预还有敦促双方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以避免危害社会的安定团结。同时,在仲裁中应重视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参与,公平和衡平是仲裁的最基本原则,教育仲裁过程中不仅仅是适用规则和确认权利义务,而且要进行利益的综合协调。不管是学生,还是学校、教师都希望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抗性,维持长远或持续性关系和实现双赢。
在解决纠纷过程中,不能忽略教育行政部门的调解。行政调解是由行政机关主持的,以法律和政策为依据,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促使争议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互让互谅,达成一致,从而解决争议的方法和活动。行政调解在中小学民事纠纷中可以大量地运用。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是教育行政机关。因此,处理中小学教育纠纷时,由于其多发生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作为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教育行政机关在必要的情况下理所当然承担起调解的任务。行政调解以自愿为原则,与行政处理不同,不能由行政机关单方面作出决定,强制当事人通过调解解决纠纷。行政调解是诉讼外调解,这种调解不是诉讼必经的程序,不能因为行政调解而限制当事人行使诉讼权。教育行政机关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的调解对妥善处理民事纠纷起到了积极疏导作用。对当事人来说,由于调解人是行政机关,具有较高的权威,双方更容易接受调解,通过调解,双方平等友好协商,有利于避免矛盾激化,消除双方的偏见,增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对于当事人而言,有利于化解纠纷,减少讼累,及时有效地保护其合法权益。
因此,建立这种非诉与诉讼相结合、多元化与专门化并行的纠纷解决机制,以调解和仲裁作为纠纷解决的基本方式,可以简便有力地、及时有效地处理中小学教育纠纷,有利于维护中小学教育教学秩序和义务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曾繁康.比较宪法.台北:三民书局,1978.136.
[2] 邱联荣.程序选择权论.台北:台湾三民书局,2000.27.
[3] 何兵.纠纷解决机制之重构.中外法学,2002(1):8.
[4]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9.
[5] 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8.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机制 篇4
一、感化机制。
这一教育机制要求教师以真情实感对待学生,用真挚温暖的爱心去感动,转化学生的德育观,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决定新时代的儿童不要“师道尊严”,而渴求教师既为良师,也是益友,可以遵循仰仗的模范,也可以倾吐心声的港湾。由此,教师的德育方法必须倾以真挚的爱心,把任重道远的工作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酝酿,发酵,以至达到预期目的。
曾有一名叫黄晓斌的学生,原活泼伶俐,谈笑风生,没想到第二学期伊始,便发现他郁闷不乐,常在教室发呆,少与他人搭讪,谈笑,一反上学期的表现,着实令人不解。更令人意外的是,开学二周后的他竟无故逃学。家访之余,方知他母亲刚去世,父亲借酒消愁,家庭环境骤变。这就是黄晓斌同学变得孤独乃至逃课的症结所在。我体会到母爱的失去使他缺乏温暖,父亲的酗酒更使他消极厌学。于是,我主动多次与他促膝谈心,列举一些孤儿成才的故事,课余时间多给他补课,让他的成绩提高起来;给他购买学习用品,假日甚至为他浆洗衣服„„,真情的付出没有白费,他把我当成朋友,当成姐姐,敢于把心里的悲与苦说给我听,一改孤苦无依的表现,他又变得聪明活泼,谈笑风生了,学业成绩也蒸蒸日上。
二、激励机制。
这种机制指用激发,奖励的手段促进中后层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转化工作。多数中后进生在为人处事上,对待学业上,都存在瞻前顾后,畏手缩脚的心理,甚至有自卑,自弃的思想倾向。教师如果未能采用良好的诱导方法,为学生打气加油,帮学生制订奋斗目标,使他们奋发向上的话,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前面所列举的情况。因此,有计划地激发学生自强自信心理,合理采用奖励手段也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机制。
一名叫黄洵的六年级同学,就因为心理上存在很大压力,唯恐自己脑瓜不如人,升中考不如意而灰心消极,顾虑重重,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愁闷,彷徨。在获悉其内心世界的同时,本人即刻导以语重心长的谈话,把她学习勤奋,肯动脑筋等“闪光点”说给她自己知道,树立她的自信心,让她明白只要多努力一定能行的事理。进而,本人帮她制订了学习计划,传授一些适合她的学习方法,用阶段性的进步为目标,用“红花少年”,“进步奖”等奖励手段为激发因素。从此,黄洵同学发愤图强,不懂就问,扎实坚毅地攻关,一步一个脚印,功夫不负有心人,每个阶段性的进步她都达标了,每一种奖励她都获得了。看着她手捧奖状的甜甜笑容,看着她孜孜不倦的认真劲儿。本人也会心地笑了,奖励机制产生效用啦!
三、跟踪机制。
顾名思义,这种机制指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方式,专门“对付”那些反复无常的后进生,顽劣生。
特殊的年龄赋予小学生反复的心理特点,因为他们很容易受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社会舆论所左右,在旁鹜、徘徊之时也很容易步入歧途。但他们都是可塑造之才,教师不能因为差生的反复而灰心丧气,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认定学生“无可救药”,相反,更应该尝试改变教法,另辟蹊径,重臻佳境。对此,跟踪机制不失为有力的一着。
在跟踪机制中我具体做法如下:
(一)掌握跟踪档案。
教师对容易反复的后进生应分门别类,把他们的心里特征,容易犯的毛病,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家庭情况等内容写成资料,制成档案,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对学生的反复有先见先知的预算,争取防患于未然,才能事半功倍。
(二)建立跟踪卡。
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品德档案后,应因人而异,建立对应跟踪卡,定期对学生行为,思想动向进行观察,记录,及时发现反复苗头,紧抓不放,适时教诲,防微杜渐。当然,跟踪卡上绝对少不了学生进步的表现,转化的兆头,这些尤为重要,要教师能及时表扬,促其上进,使德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检测跟踪信息。
学生的表现,思想观念的改变这些跟踪信息的来源大致有两方面:教师亲自观察到的;教师听说到的。虽有“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之说,但事物的真理往往会被它隐蔽的外相所歪曲,看到的,听到的都有可能不是真实,这决定了跟踪信息的难度。教师应不厌其烦,永远有一双“雪亮的眼睛”去看待学生的变化,不要让道听途说所欺骗,也不能为学生一时的好表现所蒙蔽,应该用真情实感去对待他们,发现他们隐藏起来的真实世界,反复变化难以捉摸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的检测才是真实的,学生的进步与否的评价才是恰如其分的。
当然,跟踪机制需要恒心与毅力,教师应锲而不舍地进行教育,活用教育机智,才能立竿见影。
四、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检验学生德育表现的又一有力方式。它可以通过班级中的成员,班干部的评价获悉,还可以通过学生家长的评价了解,使教师心中有数,更科学地评价学生。其中,家访是必要的一环,它能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结成一条多元化的桥梁,能多层次,多方位地选择教育学生的途径。
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叫锐鑫,他在班中是骨干,学科的带头人,乐于帮助后进生,积
极参加各科文体活动。可以说,这样的学生似乎无可挑剔。可是一家访,家长却道出他在家庭的表现。养尊处优的锐鑫从不帮忙家务活,哪怕是力所能及的小活,对父母的态度比较粗鲁,动不动撒娇耍赖,好大一个“淘气包”。这样的反馈信息跟该生在校的表现大相径庭,对此,本人又须与该生促膝谈心,晓以情理,教育他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必须是个好儿子,长大才能成为社会一名好青年的道理,要求他改变对父母的态度,发扬在校的优良作风,帮助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等。的确,锐鑫同学在教师和家长相互沟通,相互教育下,他进步了,成为一名真正“无可挑剔”的好学生,好孩子。
反馈机制还要求教师联系社会形势,社会舆论,矫正学生思想中的一些不良苗头,譬如对社会流传的“读书无用论”,“有钱就有一切”的拜金主义等有害思想,教师需直言不讳地指出其危害性,从其他名人名家的故事中为学生树立楷模,勇于同社会有害言论作斗争,拒绝受腐蚀毒害。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策略研究 篇5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于后代子女的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贯彻激励策略的方法进分析,希望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策略
1当前国内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国内德育教育工作中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策略
以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要求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主要起着组织与引导学生的作用。为了能够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班主任一般都会制定相应的激励策略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纵观全国,大多数的学校在德育教育的工作开展中并没有总结出一套完善的激励策略,从以下是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来:首先小学班主任没有告知给学生一个清楚,明了的激励措施,其次对于这个激励策略的实施过程没有完整的记录,最后进行激励的项目就那几项,没有新意。这些存在的问题是的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质量与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作为小学班主任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彻底把这些存在的问题解决掉。
1.2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经验不足
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经常都还是沿用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形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只能当被动的收音机。这就造成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接收到老师教授的`德育知识。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可能还不会看出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师生间的互动并不强,班主任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效果到底如何并没有底。老师只是在宏观上对德育工作进行了解说,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所以由于自身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经验不足造成了所实施的激励策略其实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1.3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组织得不完善
由于学校没有完善的组织系统来开展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一直都是单靠着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的了解开展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造成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一直收效甚微。通常,德育教育工作只是针对问题学生才进行教育工作,对犯错误的学生采取惩罚措施,事先没有预见性的德育工作自然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学校应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从平时抓起,建立起专门的德育激励机制,要求全程记录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细节,相信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实施有效的激励策略
2.1实施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德育自律的激励策略
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自发的养成遵守德育要求的好习惯,树立起优秀的道德素质,培养出品德兼优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充分的把激励策略应用到德育教育的工作开展中。比如说可以轮流让每个人管理班集体的德育工作,主要是对于每个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记录以及对违矩同学的处理,提高学生本身对于德育工作的了解,在一轮的管理活动结束后,进行德育十佳的评选活动,对于优秀的同学给予奖状及时口头表扬,连续几轮,相信同学们会做得越来越好,在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水平,形成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2.2小学班主任采用的德育教育策略要能走进学生的心里
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想象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就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质,触动到学生的心灵。采用表扬积极的激励策略可以很好的使得学生养成自发遵守德育要求的习惯。比如说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在全校升国旗的时候,班主任就可以把近期表现较优秀的同学,进行重点表扬与表彰,看到家长引以为豪的表情、老师的肯定以及其他同学的羡慕,学生就会暗暗在心里发誓我要做得更好,我要一直这么优秀下去。
2.3以实际生活为点开展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教育工作想要做得好,和学生平时的生活细节是密不可分的。小学班主任要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开始抓起,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利用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激励策略,使得学生自发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说平时乐于助人的、尊重师长的同学,在期末的时候老师会进行精神与物质的奖励。对于垃圾随手扔垃圾桶的同学不断的进行口头的表扬,对于平常和同学和睦相处的同学,在班级上特地进行公开表扬。采用这些激励策略,就像无形中的一只手使得学生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遵守德育要求。
3结束语
小学教育科研激励机制 篇6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运用教育激励,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爱上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激励理念,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营造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关键词:激励; 激励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自信
一、引言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普遍缺乏课堂参与热情。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将激励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值得肯定的是,激励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方面效果显著,但是如何巧妙的运用激励教育,掌握正确的激励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心理学家经过试验证明: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有限,而且小学生也有被肯定被爱的需要。激励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渴望,发自内心的爱上语文,增强自信心。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现在激励教育受到普遍认可,尤其是语文课堂中的激励教育,得到了许多教师的充分重视和广泛应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激励教育应用方面仍存在误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此,我们探究激励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实施激励教育的原则,寻找正确进行激励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教育工作者,要以人为本,不吝啬自己的赞美,正确把握的激励教育的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快乐。
二、研究的意义
(一)完善激励教育理论,让理论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
现有的关于激励理论的研究,大多来自管理学和心理学,近年来,被引入到教育学中,激励教育理论需要完善。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中正确运用激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语文。所以,教育工作者完善激励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实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探索正确的激励方法,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现阶段,在激励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吝啬自己的激励和赞美,还有激励泛化,缺少针对性。随着激励教育的研究,教育工作者,寻求正确的激励教育方法,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运用正确的激励方法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爱上语文。
(三)可操作性强,现实意义较大
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尊重个别差异进行激励教育,实践性强,并非纸上谈兵。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不仅是识字写字的工具学科,语文还是具有美感的人文学科。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研究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较大。
三、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示,缺乏鼓励,一个人自身的潜能只能发挥20%—30%,而正确与充分的鼓励则能使人发挥出潜力的80%—90%,足以可见教师的激励对学生,发挥潜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巨大作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起来读课文,一个鼓励的眼神,“你可以的,老师相信你!”学生会充满力量,读的更加流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通过“小红花”、“鼓掌加油”。语言、动作、眼神等多种激励相结合的手法,小学生有一种被表 2 扬、被激励的强烈渴望,非常在乎别人对他的肯定。教师要发自内心热爱学生,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比如我在上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时,这篇课文讲述作者在北京城南的童年趣事,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入作者的童年世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习二年级课文《小鹿的玫瑰花》时,我带来了我画的玫瑰花还有玫瑰花贴纸,并且告诉学生:如果讲台谁表现的好,我就把这玫瑰花送给谁,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从而让学生明白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会更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学习快乐起来,浓厚的兴趣是长效的兴奋剂,教师的激励和肯定,给学生插上兴趣的翅膀,爱上语文。(二)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赞美是照在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可见,激励的话语,有着无法言说的魅力,心理学家认为:激励往往可以让一个萎靡不振的人突然拥有自信和进步的力量,而打击和责难足以让一个内心坚强的人变得灰心丧气,让一个软弱敏感的人更加懦弱自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班里会有积极踊跃发言的,有沉默寡言的,有低头害羞的几种类型的学生。此时,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些鼓励的话语,可以给予他们无形的力量,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敢于发言,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勇敢的展现自我,从心底里爆发出奋斗的信心和力量。
对于一些后进生,教师不能吝啬对他们的鼓励和表扬,表扬不是好学生的专利,后进生一般比较敏感,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肯定,教师应该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与他们沟通交流,相信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爱,充满正能量。激励他们,让他们有信心,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以后的身心发展有巨大影响。(三)激励学生积极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有些学生对课文提不起兴趣,认为语文枯燥无味,是一门识字写字课,抹杀了语文的人文性和美感。此时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让学生融入课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 3 在上四年级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你们都是善良的好孩子,你们的母亲从小到大照顾你们很辛苦,你们为母亲做过什么让她感动的事情吗?你们的健康和努力学习就是给她最好的礼物。下面请同学们来分享他和母亲之间有趣或难忘的故事?”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融入课文,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从心里爱上语文,感受语文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四)让学生身心愉悦,课堂气氛积极活跃
于永正说过:“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教师要精神饱满,教师的积极情绪会感染学生,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要激励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在欢快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比如:在学习课文《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播放视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下学习,保持身心愉悦,乐于学习。
四、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激励教育的原则
(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教育,教师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激励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民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应该一视同仁,爱无差等。随着教育观念的进步,激励教育得到大力推崇。教师在评价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学生被过多掌声包围,缺少是非观念,滋生不良的负面影响。对学生的激励表扬要真实、中肯、入情入理。比如:对小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不能一味的赞美,夸大其词,忽略了学生的不足,学生不能很好的正视自己的错误,对学生的进步造成不利影响。
教师在激励学生时,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平等、客观、公正。让激励发挥理想的效果,给学生信心的同时,让学生正视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定位。(二)情感真挚,寓情与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实施激励的同时,应该与学生进行眼神上的交流,在眼神给学生暗示,给予肯定。教师要以真挚的 情感、诚信的态度,用饱含爱意的语言,激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寓情于理,情理交融。于永正说过:“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和肯定,会使学生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所以教师在激励学生的时候,要真诚、用心,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学习口语交际和生字词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踊跃发言和动口、动手能力,感情真挚,给学生无形的力量,乐于学习,爱上语。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更多的是来自外界,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情感真挚,营造良好的氛围。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激励学生应该深入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比如在学习课文《爱如茉莉》时,教师激励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爱如茉莉的真挚情感,体会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感情,以情动人,寓情于理。
(三)物质激励与情感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法,直接有效,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激励的方法,选取优秀的小组成员,进行给予小红花、趣味贴画等物质激励的方法,激励学生兴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考试测验后,教师可以对有进步、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奖励本子、钢笔等学习用具。物质激励的同时,要加以情感激励,与学生沟通交流,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往往情感的激励,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抚慰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力量。小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那么成熟,过多物质激励,会让学生学习功利化,滋长拜金主义,所以教师在激励时,要采取物质激励和情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四)全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民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比如在上公开课时,教师不应该只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应该面向全体,给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机会,激励他们勇敢的发言,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精神生活的意义在于唤起每一个学生人格的独特性。”教师应该关心热爱全体学生,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 5 生身上的优点,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是特别突出,但是热爱劳动,团结同学,教师应该给予表扬和激励,还有的同学画画动手能力强,教师应该给他们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制作语文手抄报,负责黑板报的工作,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坚持个体激励与全体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
五、小学语文教学正确进行激励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激励理念
1.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要尊重热爱学生,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学生。教师首先不能吝啬自己的激励和赞美,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闪光点,比如:在上语文“口语交际”模块的时候,教师可以多鼓励平时害羞、很少发言的学生,给他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尊重他们,激励他们多发言、多交流。不要把赞美、表扬当作是好学生的专属品,对于成绩一般甚至是后进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激励和关注。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2.激励教育要适度、因时制宜、及时有效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教育,在学生认为语文枯燥乏味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课件激励,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积极性不高,成绩取得进步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而有力的话,但是,无论是课件激励还是语言行为激励,都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在课堂中过度使用,“好”声成灾,激励过多会使学生习惯了被“赞美”包围,从而漠然视之,甚至不能客观的正视自己。激励教育要因时制宜,及时有效,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突出表现进行激励,及时的赞美十分重要。在他们丧失信心的时候,给他们力量,激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运用多种方法激励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激励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进步,根据不同的时机、情境灵活运用,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1.情境激励
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感人的课文时,我们可以运用创设情境,通过课件再现父亲寻找儿子几天几夜的伟大,和儿子对父亲的充分信任,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感受父爱的伟大,创设情境,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和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榜样激励
在班级中,教师可以将成绩优异、有进步的学生树立为榜样,给予奖励,激励其他学生,引导他们借鉴学习。让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并朝着目标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能量,有巨大的动力学习语文。
3.语言激励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课堂激励也离不开语言,教师激励的语言要有艺术、真实,饱含情感。教师的一句平平淡淡的“好”“棒”之类的语言,没有触动学生的心灵,只停留在表面。而且教师激励的语言要真诚、生动幽默,符合小学生天真活泼的心理特征,更易于学生接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4.行为激励
行为上对学生给予肯定,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满意的点头,一个会心的微笑,都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感觉,给学生无形而巨大的力量。于永正说过:“有一种激励手段叫“掌声”,不要低估了掌声的作用。”是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全班同学的掌声,来激励学生,简单有效,学生会有一种自我荣誉感,会备受鼓舞,充满激情和能量。
(三)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往往会出现“一言堂”和“满堂灌”的形式,学生被动的接受“填鸭式”教育,新课改倡导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比如:在学习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模块时,应该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学习表达“祝贺感谢”时,教师可以充分给予学生开口说话、表达情感的机会,可以让小组之间进行互相祝贺,就大家喜欢的话题进行现场模拟,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说者畅所欲言,听者兴趣盎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学生为本,与学 7 生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大大提高的学习效率,积极主动的学习,会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所以,激励教育需要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正确运用,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直接来源,而且,小学语文教师不光仅仅影响着小学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学生的思想形成和精神面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应用激励教学来辅助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小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其首先得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语文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小学学生与语文教师之间的精神层面上建立一个情感沟通纽带,给予师生情感沟通的机会,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开展激励教育,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以往,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上,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谈心这一方面较为不足。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切断了师生之间课堂情感沟通的可能性,师生之间的课堂情感互动不多,教师也不能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惑,这不利于小学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应用激励教育的科学教学理念,弥补这一不足,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活跃小学课堂学习气氛,课堂教学时多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小学生课堂学习听课情况,对于小学生课堂上不懂的知识点及时给与帮助讲解,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勇于发言提问,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应用情感激励法教学
激励教育主要是一种从精神层面来加强小学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教学方法,而情感正是小学学生与语文教师之间精神沟通的关键纽带,小学学生只有与语文教师建立了良好的情感沟通纽带,才能够有效地增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应用情感激励法来辅助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情感激励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学生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激发小学学生的课堂学习欲望和激情,让小学学生从内心当中由内而外地喜欢上语文教师和语文学习。比如说,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当中《埃及的金字塔》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该文章的第一自然节和第二自然节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埃及的金字塔除了被称为金字塔之外,它还有哪些其他名称?”当学生回答:“法老的坟墓、角锥形建筑物……”回答正确之后,教师可以在此加强情感激励的应用,多用“回答正确!”“你的回答真棒!”“你对文章的理解很好、很深入”等激励性话语,来提高学生课堂回答和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有效地保证情感激励法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同时也需要加强自身对于语文教学的热情,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够全面地带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情绪,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激励。
三、加强课后学习激励
小学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其课后的学习也同样非常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应用激励教育理念来辅助教学,提高小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其还应当重点加强对于小学学生课后学习的激励培养。在课后的学习当中,小学学生不管可以从书本当中学习语文知识,其还可以从课外书籍和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和思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这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入手,进行发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采取有效手段激励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欲望,鼓励小学生学习语文,给予小学生语文学习所需要的学习动力,让小学学生能够从生活当中需找到语文知识,让小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成果感到骄傲,有自信心。比如说,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埃及的金字塔》这一课文的教学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小学学生从课外书籍当中寻找不同作者眼中的埃及金字塔特点,和相关民间传说和故事,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小学生能够提高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中充满自信和活力,从而有效地达到激励小学学生,提高小学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激励教学法 篇8
一、“激”之以爱
孩子从家里来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对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师爱”犹如母爱,又胜似母爱,学生在他喜欢的老师面前不会因为“怕”而不得不学,而是更愿意主动地去表现自己,这就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一积极转变的结果,恰恰是源于老师有爱,是老师的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呢?我体会最深的是“见缝插针”,数学教师一般不兼任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机会不太多,所以更需要人为地创造一些机会,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去关心学生,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侯,帮助他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都能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建立起爱的氛围。
二、“激”之以趣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针对儿童的特点,可以采用猜谜、讲故事、对口令、游戏、操作等多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只要恰到好处,都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7加几的加法”时,设计了一个猴子摘桃的游戏,让小朋友来扮演小猴子,每个小猴子拿着一个“7加几”的算式,去摘写着这道题答案的桃子,谁摘对了桃子就归谁所有,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热情可高了,学生在游戏中深深地感受到“凑十法”的妙用;接着我又用趣味性的语言说:“猴王看到小猴子们又对又快地摘到了桃子,非常高兴,他又给小猴出一道难题,我出示算式“6+7=?”,结果,小朋友们在高涨的情绪下,一下子就想出了三种方法。这样,既复习了看7想3的凑十法,又顺带复习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知识;聪明的小朋友还类推出看6想4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6加几做了良好的铺垫。由此可见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之以疑
学起于思,源于疑,采用设难质疑的方式,激发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例如:我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开始拿出一个正方形的框,然后演示把一只球放在框的中间,球掉下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球为什么会掉下去?”进而再问:“你能想一个简单的办法,让球不掉下去吗?”学生会想到在框的中间加一片硬纸挡住球就不会掉下去了,从而引出了“面”,通过这样的效果,激发了兴趣,使之乐于学。另外,在课结束前,出一道难易适当的思考题,也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善于设“疑”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好教师。
四、“激”之以信
老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对每个不同的起点上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使他们树立起坚强的信心。这样,他们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战胜困难,从而不断进步。
学生获得自信的重要一点就是要有成功的体验,谁都知道,再也没有比失败和挫折所引起的精神负担更能使人丧失动力的了,因此,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中设计一组适合各种水平的练习题,上课时照顾一下差生,给他们提一些稍容易的问题,在他们回答后,给予表扬,让他们也体会一下成功。同时,让他们在获得成功的快感后产生强烈的不满足感,稳定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不断进取。
【小学教育科研激励机制】推荐阅读:
骡坪小学三师教育活动长效机制10-06
小学预防教育安全教育06-21
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07-03
关于教育幼儿小学教育07-08
幼儿教育小学教育10-08
小学老师教育06-01
小学情感教育06-13
小学安全教育06-16
小学书法教育08-17
小学识字教育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