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旅游产品(共10篇)
黑色旅游产品 篇1
1 概念的界定
黑色旅游产品是指以死亡、灾难、痛苦、恐怖或悲剧事件为主题的旅游吸引物。这种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 大批的朝圣者前往耶稣殉难地的旅行。1996年, 苏格兰大学的Malcom Foley和John lennon首次提出“黑色旅游”的概念。2000年, 他们又合作出版了《黑色旅游:死亡与灾难的吸引力》一书, 此后“黑色旅游”在国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许多学者提出了诸如“死亡旅游”、“悲伤旅游”、“黑色景点”、“黑色旅游地”、“暴力遗产”和“不和谐遗产”等相似的概念, 而在国内对黑色旅游概念的界定则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先后有学者将封建迷信、黑土文化、红色旅游的不合理开发, 煤矿旅游甚至旅行社的违规经营称之为黑色旅游, 统属性较差。直到2006年, 刘丹萍、保继刚在其《窥视欲、影像记忆与自我认同——西方学界关于旅游者摄影行为研究之透视》一文中才对黑色旅游有了和Malcom Foley&John lennon提出的概念较为切合的阐述。之后, 又有李经龙、胡传东、朱俭、席宇斌、喻学才等人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 黑色旅游也逐步地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认同。而按照传统的两分法来分类, 黑色自然旅游资源可分为地震遗址、火山遗址、泥石流遗址、海啸、台风 (飓风) 、赤潮、强干旱、洪水泛滥、沙尘暴、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极端气候等基本类型;黑色人文旅游资源则包括战争遗址遗迹、陵墓、社会恐怖事件、暴力、死亡、交通事故、监狱、鬼怪主题文化景区等基本类型。
体验营销是指企业 (景区) 通过采用让目标顾客 (旅游者) 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 使其亲身体验企业 (景区) 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让顾客 (旅游者) 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 从而促使顾客 (旅游者) 认知、喜好并购买的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方式以满足消费者 (旅游者) 的体验需求为目标, 以服务产品为平台, 以有形产品为载体, 生产、经营高质量产品, 拉近企业和消费者 (旅游者) 之间的距离。第一个提出此概念的人, 是被称为“体验营销之父”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Bernd H.Schmitt教授, 在其与Alex Simonson合著的《营销美学》一书中, 就曾经提出过大多数营销都因为专注于功能性而受到限制, 因而提出了应对感官体验进行管理, 进而提出了“感官体验营销”的说法。后来, Schmitt又吸收了神经生物学和生理学等的一些重要成果, 将体验划分为五种类型: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本文也将以此为立论基础, 对旅游体验的产生过程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分析, 提出了二维分析模型 (见图1) , 并在此基础上对黑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展开阐述。
根据旅游体验的产生机理来看, 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属于初级阶段, 其丰盈程度主要和旅游者自身的生理感知能力密切相关, 而旅游景区的任务就是将这种能力最大程度地唤醒。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则是旅游者在获取到表层信息以后进行内化和深度外化的高级阶段, 其丰盈程度则主要取决于旅游景区能否对旅游者的体验能力进行持久的深度挖掘, 当然这是建立在旅游者的生理感知能力被充分释放的基础之上, 而其体验效果的差异程度要远高于前一个阶段。一言以蔽之, 无论是在前一个阶段还是后一个阶段, 旅游者的最终体验效果要同时受到旅游者自身与旅游客体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只不过是两种因素在不同阶段所受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有鉴于此, 本文将第一个阶段当中感受较为强烈的部分称为正初始, 感受较为贫乏的称为负初始;而将第二个阶段当中感受较为强烈的部分称为正升华, 感受较为贫乏的称为负升华。
2 营销策略分析
2.1 感官营销策略
感官营销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甚至第六感官来建立旅游者的感官体验。旅游者以此来区分旅游产品并推动其差异化的实现, 既是旅游者构成首因效应的最重要的元素, 也是培养旅游者忠诚的重要基础。其最关键的原则之一是“认知一致性/感觉多变性”, 即在确保一致性的同时, 灵活地确保多变性。同时, 由于旅游产品的异地性特征, 要吸引旅游者走出家门, 对其感官的充分刺激是首当其冲的一项工作。按照谢彦君的观点, 推动旅游活动发生的第一动力, 是潜在旅游者心理上出现的旅游价值与感知环境之间的不协调, 这种矛盾状态会诱发旅游的内驱力。而旅游需要是指当人处于缺乏旅游状态时而出现的个体对愉悦性休闲体验行为的自动平衡倾向和择取趋向, 是心理内驱力在潜在旅游者头脑中的意识反应。
因此, 对于黑色旅游产品的营销, 首先要在广告宣传上, 通过文字、语言、动画、色彩等的搭配, 采用微电影、流媒体等宣传方式, 给旅游者充分地营造一种和旅游产品本身性质相关的整体氛围, 以此来达到对旅游者本能的刺激, 并且帮助其酝酿相应的情感。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要借助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或文艺题材来增强其宣传效果, 直至造成强烈的蝴蝶效应。比如利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来推出与此相关的战争遗址遗迹类旅游产品, 利用日本海啸地震推出灾难类旅游产品, 利用冯小刚的电影《1942》来推出自然灾害类旅游产品等等。
2.2 情感营销策略
情感营销是强调要在营销过程中, 充分地触动旅游者的内心情感, 创造情感体验, 是感官体验在旅游者身上的进一步内化的过程, 就黑色旅游产品而言, 其情感范围可以是悲伤、恐怖、刺激抑或义愤等等。情感式营销需要真正了解什么刺激可以引起某种情绪, 以及能使消费者自然地受到感染, 并融入到这种情景中来。这就需要对黑色旅游产品的内涵进行深化和延展, 真实地还原当时的场景并且启动参与式、互动式旅游项目。如果旅游者看到的都是一些静态的黑色旅游产品, 那么他获得的感官刺激就无法升华为情感迸发, 体验营销也许就会嘎然而止, 无法向纵深发展。因此, 可以运用现代技术, 立体式、动态式地让旅游者身临其境, 避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出现。可以在确保旅游者安全的前提下, 让其去体验地震海啸时的场景, 身处极端气候时的感受, 接触鬼怪文化的心情……
实施情感营销的关键在于能否让旅游者暂时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 实现舞台角色的转换, 并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状态。而要达到这一效果, 就必须从旅游者所感知的对象所构成的的要素如线条、色彩、形状、质感、温度、气味等方面加以营造, 使之与游览主题高度契合。
2.3 思考营销策略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 就在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非纯本能的行为。对表层事物的感知, 是通过生理器官实现的, 而要对其进一步的加工, 只有通过人的思维活动, 最终才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含义。而人的思维活动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本体与客体两个层面, 前者包括个人的受教育程度高低、专业知识的丰浅、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及感兴趣程度的大小等因素。这也就不难理解, 儿童较之成年父母而言, 更乐于参与到自然山水、游乐设施等旅游景观而非文化背景浓厚的人文景观, 更不用说那些需要艰深晦涩的专业知识支撑的特殊景观。他们在面对这些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神态要么是索然无味, 要么是充满童真的好奇之心, 绝无对其应有的深层理解和探析。而后者则承担了如何有效唤起和激发旅游者意识形态的重任。
如果一个饱学之士在面对这些旅游景点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状与儿童相似, 那就一定是客体的吸引度不够所致。就黑色旅游产品而言, 不仅是旅游者游览的对象, 更应该成为其进行深层思考的平台, 并最终实现旅游者情感的转化。如前所述, 旅游者在面对黑色旅游产品时的初始感受可能有很多种, 而在游览结束时, 就应该实现从悲悯到珍惜、愤怒到反抗、恐惧到刺激的升华。为此, 必须在旅游者游览的过程中, 通过生动的讲解、亲身的参与、积极的反馈 (比如赠送印有旅游景点标识的小礼品鼓励旅游者留言) 与其互动, 避免出现“我讲我的、你看你的”和“大家自行游览”现象的出现。
2.4 行动营销策略
如果说思考体验是黑色旅游产品带给旅游者的一笔财富的话, 那么行动体验是旅游者带给整个社会的更大财富, 因为前者的贡献也仅仅是停留在旅游者的意识空间, 其能量的释放还相当有限。而且更为严重的是,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这些思考成果, 如果缺乏持续的催化, 极有可能出现下列现象:随着旅游者离开旅游目的地回到自己的常住地, 这些想法会逐渐消褪甚至变得荡然无存。那么, 黑色旅游产品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也就因为其瞬时性而变得微不足道了。因此, 如何让旅游者的思考成果永远定格并将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开展行动营销就显得尤为必要。可以试想:去过重庆渣滓洞的旅游者变得更加坚强, 体验过灾害天气的旅游者更懂得珍惜地球保护环境, 这无疑是黑色旅游产品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为此, 景区可以实施下列营销策略:
(1) 以景区的名义面向社会公众做公益广告, 并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和景区主题相关的公益活动。这样不仅避免了公众对旅游景区 (企业) 单纯重视经济效益的认识, 更可以实现对旅游者的教育工作常态化, 克服旅游产品异地化特征带来的弊端。
(2) 推出会员制和积分奖励计划。景区为旅游者建立客户档案, 对其在日后做出的利国利民之举实行奖励, 等级从门票打折直到终身免票并评选优秀旅游者和社会好公民。同时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资金支持, 给予这些旅游者一定物质奖励, 形成联动效应。
(3) 发挥名人效应。通过聘请影响力较大的体育、影视等明星做形象大使来持续激发旅游者的情感, 促进其正能量的释放并最终实现使其生活形态发生改变。
2.5 关联营销策略
关联营销超越私人感情、人格、个性, 加上“个人体验”, 而且与个人对理想自我、他人或是文化产生关连。实际上, 关联是对感官、情感及适当行动的相互结合, 关联活动的诉求是为自我改进的个人渴望, 要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 让人和一个较广泛的社会系统产生关联, 从而建立个人对某种品牌的偏好, 同时让使用该品牌的人们进而形成一个群体。关联体验是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体验类型, 它在为顾客创造感官、情感、思考和行动等体验层面之外, 还需要为顾客创造的是一种丰富的、升华的联想式体验, 从而让人能和更广泛的社会系统产生关联。
就黑色旅游产品而言, 开展关联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1) 以创建4A、5A级景区为契机, 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品牌甚至名牌效应, 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形成产品“关联”, 一是在有条件的地区, 将“绿色” (生态旅游产品) 、“红色” (革命旅游产品) 、“蓝色” (海洋旅游产品) 等各种旅游产品组合在一起, 既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又可以增强黑色旅游产品的教育意义, 是为互补关联。二是实现不同区域内黑色旅游产品的横向联合, 祭出“组合拳”, 实现捆绑销售, 是为替代关联。
(3) 实现客户的关联, 让旅游者和一个较为广泛的社会系统 (一种亚文化、一个群体等) 产生关联, 从而形成一种生活习惯和社会风尚。为此, 景区可以通过创建QQ群、微信等方式将志同道合的旅游者组织在一起, 形成强大的社会效应。
3 结语
黑色旅游产品带给旅游者的绝不应该仅仅是沉重、悲伤、恐惧等负面情感, 即便存在, 它也只应该停留在旅游者拜访的初始阶段。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进行, 这些情感应该逐渐内化为旅游者未来积极行为的动力源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只有充分挖掘黑色旅游产品的价值, 才能充分调动旅游者的游览积极性, 也才会让其对旅游者的教化作用如同圣贤书一般更好地体现出来, 而实现的途径就是“畅爽的体验”。
摘要:黑色旅游产品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式旅游产品, 它通过对旅游者壮美体验情感的刺激而使其获得心灵和行为上的升华, 而体验营销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主要营销模式, 强调的是旅游者对事件的直接观察或亲身参与, 二者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本文以Schmitt体验理论和旅游体验二维分析模型为立论依据, 针对目前旅游市场黑色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并试图对其如何进行有效的深度开发提出自己粗浅的意见。
关键词:黑色旅游产品,体验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B·约瑟夫·派恩二世, 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王成慧.体验营销案例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1.
[3]李志飞.旅游购买行为:异地情境、体验营销与购后效应[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4]姚远.我国“黑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5]闫雨诗.国内黑色旅游发展研究综述[J].企业文化, 2012 (10) .
[6]周霓.基于体验营销理论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J].经济论坛, 2008 (3) .
黑色电影与黑色小说 篇2
—雷蒙德·钱德勒
二○一一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我的朋友陈意心在微博上说:“我多一张《死吻》的票子,谁要看?”我听都没听说过这一号,但是我马上举手了,手快,你知道的,有不花钱的好事我总不愿错过,再说了,名字还有那么点—性感,好吧,我喜欢性感。
一看,终生难忘。
倾斜的镜头,女主角赤足奔跑在夜色中,拦车,差点给撞死。紧急刹车,女主角不停地喘息,男主角用一种见了鬼的眼神看她,对她说:“你差点毁了我的车。”
“那么,进来。”他无奈地表示。
车置广播里一个慵懒女主播的声音:“各位伙计,现在我们将听到精彩的新唱片,由纳特·金·科尔(Nat King Cole)演唱的歌曲,《宁愿忧愁》。”
这辆双人敞篷汽车拉风地开在空无一人的加州高速公路上,摄影机从男女主角的后方拍摄,挡风玻璃映出马路中央弯曲的白色中线,字幕从上往下滚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Deadly”(致命的),之后是“Kiss Me”(吻我)。
在这个过程中,女主角一直在大声喘息,像极了呻吟,但仔细听,你听得到哭泣。
他说:“你总是不穿衣服到处跑么?”暗示:女主角的长风衣下什么也没穿。可是,他连正眼都不瞧她一眼,就好像那具肉体就算连件外套也没有,光着,在他手心里,也跟他没关系似的。很酷,是不是?冷酷的家伙。
可是,当他们经过一个检查站,听到警察在说有个女子从北方的疯人院逃脱了时,他却对警察说:“这是我的妻子,她在睡觉。”因为她的手握着他的手。这是女主角对这个冷酷无情的男子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唯一原因:“你是世界上唯一有爱心的人。”
“谁是呢?”他漫不经心地问。
“你,你是那些整天无所事事,只会注意自己衣着、自私放纵的男人中的一个。”
你看,作为一个过来人,她一下子就看穿了男人的心,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尽管他连正眼都不看她一眼。
这个奇怪的女人,名字来自拉斐尔前派的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刚好,我对新艺术和拉斐尔前派有那么点研究,可是,我还没有来得及往那儿联想,事情就发生了。尖声惊叫!那是九分零四秒,女人不停地尖声惊叫,而你只看到杀手逼近的腿和被悬挂起来的女主角那双光溜溜的玉腿—暗示她什么也没穿。
精彩的开头,不是么?一连串的疑问接踵而来,是自然而然地在观众心中形成的:这个女人是谁?她怎么会被关在疯人院里?又是怎么逃脱的?男主角被莫名其妙卷入了一场怎样的危险之中?女主角对男主角言语挑逗,那么,他们之间会发生爱情吗?
被誉为“终极黑色电影”“黑色电影的里程碑”的《死吻》就这样拉开了帷幕。一个孤独的男人像匹狼一样行走在强盗如林的荒原上,那是一个与光天化日之下的光明大道完全不同的世界,黑暗、阴森、哥特、充满了下水道的肮脏气息,却从来不缺乏香艳故事。
黑色,是基调;孤独,是本质。
女主角说:“你这个男人,和别人格格不入,只会拿别人的东西。”
格格不入,她又说到问题的核心了。
在有史以来的十大黑色电影(Film Noir)中,奥尔德里奇的《死吻》排名第八;排名第六的,是大名鼎鼎的《马耳他黑鹰》,改编自达希尔·哈米特的同名小说。我看的第一部黑色电影就是它,那是二○○四年吧,可是,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感觉。你知道为什么吗?看惯了香港的黑帮片,没有飞车追逐、枪林弹雨、黑衣墨镜的小马哥身中数弹乱枪打死的戏码还真不习惯呢。直到多年之后,我才开始进入这部电影的核心。《马耳他黑鹰》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亨弗莱·鲍嘉饰演的私家侦探山姆·斯佩德的快节奏对白,如机枪子弹一样喷射而出的快节奏对白,而他,却始终面无表情。你可以将他的这一银幕形象和他三年之后与英格丽·褒曼合演的名片《卡萨布兰卡》比较一下,有区别吗?亨弗莱·鲍嘉是冷峻、严肃、一丝不苟的,他始终西装笔挺,那顶黑色礼帽,从《马耳他黑鹰》戴到了《卡萨布兰卡》,居然一点都没有违和感。
在一个市井读者喜闻乐见的硬汉侦探故事中,他饰演不讲道德、没有同情心的私家侦探—山姆·斯佩德。这种硬汉,不是黑泽明爱将三川敏郎的武士道,也不是周润发双枪飞鸽教堂大战的冷硬,他首先是一位绅士,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彬彬有礼,他可不是个山鸡似的古惑仔,绝不会叼着根香烟用牙龈跟你说话。他代表的,是一个没落贵族的最后尊严,以及对更底层的小混混对他的挑衅的无情蔑视。
很明显,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又对黑暗世界的一切了如指掌,熟悉到了再多的死亡都不会让他露出一丝夸张的表情,好像看过了太多的市面,早已波澜不惊。他偶尔也会出手打人,或者被人打,但只是一两下,就会晕倒。这根本不能作为他们下手之重的证明,而只能说,他和对手之间的较量,或者说在整部电影的视觉呈现上,不在身体层面上解决问题,靠的,一是悬念,二是基调。
在电影院里观看《死吻》,会有一种轻微的眩晕之感。你知道吗?之前我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特吕弗的《祖与占》,都快睡着了,我也不明白,这些号称以好莱坞黑色电影为师的法国新浪潮导演,怎么就拍出了与好莱坞黑色时期背道而驰的电影,虽然特吕弗也拍摄了《枪击钢琴师》,他和希区柯克还作了一个非常长的对话,出了一本书。还有很奇怪的一点,奥尔德里奇本人,凭借《大刀》和《秋叶》获得一九五五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和一九五六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但是《死吻》一九五五年在美国公映后,英语世界的影评人对其不屑一顾,《纽约时报》甚至懒得去评论它,在英国,它被禁了一段时间,影片发行商联美公司在美国中西部和南部作宣传时也碰到困难,罗马天主教要求此片作出修改,否则就将其定为C级(Condemned),这对商业发行非常不利。罗伯特·奥尔德里奇不得不妥协,经过删改,电影被定为B级(Morally Objectionable in Part)。现在我们来看觉得不可思议,当时这部完全没有裸露镜头的惊悚片怎么会引起保守势力这样强烈的反感?可以说,在英语世界,这部电影最初的反响是声名狼藉。戏剧性的是,影片的“廉价刺激”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导演奥尔德里奇甚至因此建立了自己的制片厂,另一方面,在法国,《电影手册》的那些新浪潮的弄潮儿们却为之着迷。克劳德·夏布劳尔发表了《悬疑片的进化》,热情洋溢地称赞《死吻》:虽然创作于“最差的素材、最可悲最恶心的素材原料”(他指的是米奇·斯皮兰的原著),但罗伯特·奥尔特里奇却在“没有光泽的布料上织出了最瑰丽的阿拉伯式花纹”。
nlc202309091036
在《卡萨布兰卡》中,鲍嘉理论上是一位玩世不恭、率性而为的酒吧老板,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他的一往情深。这才是好莱坞的主旋律吧。《死吻》不是。
鲍嘉在电影中塑造的孤独、低沉、相信自己、愤世嫉俗的银幕形象,并不是很多人知道,这个银幕形象之所以能够成立,有赖于生理上的疾病—他和北野武差不多,他的脸因唇部受伤而部分瘫痪,所以,面无表情的扮酷不是他演出来的,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你说他命好不好?
我不讳言,我一点也不喜欢《卡萨布兰卡》,这部又名《北非谍影》的名片实在和“谍影”二字扯不上半毛钱关系,虽然鲍嘉的形象很契合哈米特原著中的硬汉形象。哈米特的硬汉和海明威的硬汉最大的不同就是说话的腔调。很明显,他们远比海明威的硬汉来得油腔滑调,哈米特本人在平克顿侦探社当私人侦探,工作了八年,这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不知道他的小说是不是来源于真实的故事,《马耳他黑鹰》总给我一种看不真切的感觉,仿佛有一层迷雾笼罩在文字和影像之上,故事是个谜,人心是个谜,哈米特将故事讲得曲折离奇的叙事推进方式是个谜,一切,都在秘密的深渊之中,等待着你像一个侦探一样去梳理出其中的奥妙所在。
有人提到《马耳他黑鹰》和《死吻》之间的共同点:寻宝主题、愤世嫉俗的私家侦探、蛇蝎美人,在一个黑白片的时代,银盐肌理让黑更黑,白更白,让英格丽·褒曼更加明艳动人,也让蛇蝎美人更加蛇蝎。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点:颓废。在《马耳他黑鹰》的结尾,犯罪分子们发现,他们苦苦寻求的宝物—马耳他黑鹰—不过是一件赝品。一名侦探问山姆·斯佩德,那赝品是什么?
斯佩德回答说:“那是构成梦想的东西。”而在《死吻》中,谁都不知道将他们卷入其中的盒子里到底有什么,当蛇蝎美人不顾劝阻执意要打开潘多拉之盒时,爆炸摧毁了一切,包括她自己,盒子里装的,是核反应用的铀。正义的男主角迈克虽然逃到了海边,但经过了核辐射,他也难逃一死。相对《马耳他黑鹰》轻松的结局,《死吻》的结局是沉重的。《死吻》牵涉到冷战、科幻、世界末日、宗教的主题,这是它野心勃勃而终于成就经典的一面,而大多数的黑色电影和黑色小说没有这样的企图心,它们只想把一个故事讲得惊心动魄,让读者牵肠挂肚,因而动用了一些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悬念和挑逗。
讲到黑色小说,不得不提我的另一位偶像: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文学史上有两个著名的雷蒙德,一个是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一个是雷蒙德·钱德勒。当然了,我和很多作者一样,都模仿过卡佛,把什么梗都藏在故事背后,冰山理论,好像要说出点什么来,又缩回去,欲言又止,犹抱琵琶半遮面,美其名曰:留白。
钱德勒当然也藏,但更多的是图穷匕首见,锋芒毕露。同样是锋芒毕露,他和巴别尔又不同,后者是小说界的大力士,我打个比方,就是黑帮片里,把你的手按在桌子上,拿把榔头砸你的手指,那种疼,你感受一下。钱德勒不一样,我的感觉是庖丁解牛,一层一层,剥洋葱。
村上春树曾说过他毕生的目标是写作出托尔斯泰和钱德勒合二为一的小说。我认为是瞎扯。托翁和钱德勒,一个像大象,一个像飞鸟,一个沉重,一个轻逸,那能搞在一起吗?肋生双翼的大象?好吧,我在《诗刊》上写过一首诗叫《气球上的大象》,大概说的就是这种况状吧。说实在的,我也搞不懂状况。
但我好钟意老钱。
一部《长眠不醒》(又译《大眠》,The Big Sleep)就把我震惊了,好么,从第一天的上午十一点,一直写到这一天晚上上床睡觉,一口气写了四十七页!描写之细,令人咋舌。从斯特恩伍德宅邸悬挂的肖像上拿破仑三世似的尖胡子,到将军灰土一般细瘦的脖颈上一根跳动的脉管,对于这位细节收藏家,有时候,我会觉得,这是一位女性,因为他观察得太仔细,对细节的把控我认为要远远超过张爱玲。
读这四十七页,你绝不会有阅读《追忆逝水年华》的昏昏欲睡之感,恰恰相反,环环相扣的推动力和绝妙文字的快感交织在一起,让人欲罢不能,这,需要对这个世界最耐心的观察与审视。因此,在阿加莎·克里斯蒂和雷蒙德·钱德勒谁才是侦探小说之王的问题上,我会把票毫不犹豫地投给钱德勒。
和哈米特一样,钱德勒也是妙语如珠。他说:“无论你跑到哪里,你都还是你,自己是永远逃不掉的。”(《长眠不醒》)
他还说:“蠢货。你的底细我早摸得一清二楚。你以为乌内姆先生会找你?找上你的人不是他,是我!还有,麻烦你别再盯着我的腿看。”(《重播》)
“法国人有一句话形容那种感觉。那些杂种们对任何事都有个说法,而且永远是对的。告别就是死亡一点点。”(《漫长的告别》)
诗意?不,是闪电!比利·怀尔德说钱德勒每一页都有闪电真是一点都没错。他的作品被收录到权威的《美国文库》之中,他是美国推理作家协会(MWA)票选一百五十年侦探小说创作史上最优秀作家第一名。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并非将自己仅仅视作一个类型小说家,他的精雕细刻,让他摆脱了类型小说的框架,跻身最伟大作家的行列。他是在用文学的方式来推理,而不是用感官刺激的方式取悦读者。钱德勒曾经给他的朋友写信说,他要寻找“一种雅俗共赏的手法,既有一般人可以思考的程度,又能写出只有艺术小说才能产生的那种力量”。
雅,我想读过他小说的人都有切身的体会,要说俗的话,他对读者的要求是相当之高。事实上,他根本就看不起好莱坞,他的心气儿高极了,当然也看不起他的廉价小说(Pulp Fiction)。在《找麻烦是我的职业》的导言中,钱德勒语带讥讽地说:“一个人的确需要相当宽阔的胸怀才能看透粗俗的封面、鄙陋的标题和勉强令人接受的广告,才能体会一种写作真实的力量。”
中国香港有非常伟大的黑帮电影的传统。杜琪峰的《黑社会》的凌厉,绝对让你不寒而栗。我们知道杜琪峰早年生活在九龙城寨,霍耀良一九九九年的作品《O记三合会档案》对这片龙蛇盘踞的三不管地带有细致的描绘,想来,杜导小时候,除了天天泡电影院看西片,也见惯或者听闻了不少老大与马仔、头目和兄弟之间的恩恩怨怨血雨腥风吧?叼着雪茄的杜导像不像黑帮大佬?
nlc202309091036
不过,香港黑帮片和好莱坞黑色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要表现的是枭雄叱咤风云或者兄弟侠义,它是热闹的,至少表面上是如此,而好莱坞黑色电影要表现的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孤独的人面对扑面而来的黑暗世界,那些出卖灵肉的人,他的胆量与迷惘。这些电影和小说的关键都不在推理,都不在破案本身,而在于一种情境的描写,书写一个时代的挽歌。
这是一个爱伦·坡开创的秘密小说传统,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到日本的本格派以推理见长,是一支;从切斯特顿到博尔赫斯,逐渐发展为考验智性的迷宫小说,是另一支;还有一支,就是以哈米特、钱德勒以及詹姆斯·凯恩为代表的硬汉派侦探小说,他们的作品少而精,放在世界经典文学之林也毫不逊色。在电影方面,黑色电影启发了后来的好莱坞导演拍摄出《教父》《黑客帝国》《七宗罪》《银翼杀手》《蝙蝠侠》这样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在香港,则是香港新浪潮的崛起—许鞍华的第一部电影《疯劫》(我以这个题目写过一篇小说)、谭家明的《爱杀》、徐克的《蝶变》—其实都渊源有自。有人说《色·戒》也是一部黑色电影,我觉得有点勉强,但是王家卫的《堕落天使》和《旺角卡门》应该算其遗绪,王家卫现在越来越怀旧,他要拍金宇澄的《繁花》,如果拍成一部《堕落天使》版的《繁花》,会不会很有意思?
博尔赫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他的核心是哲学和数学(芝诺悖论),他所关心的问题,不是人性的问题,是结构的问题,这使得他成为一位小说技术的高手,但是他也很少写对话,很少对人物本身的刻画,因为他就是一个腼腆内向、社交能力极差的人。当然了,他们家族遗传的眼科疾病束缚了他。相对博尔赫斯比较平面化的写作,钱德勒要立体得多,也复杂得多。钱德勒写过一篇文论《简单的谋杀艺术》,但谁都知道,谋杀,是这个世界上顶费脑子的事。
王家卫、侯孝贤、梁朝伟都推崇的劳伦斯·布洛克是冷硬派侦探小说的后继者(他也是王家卫英语电影《蓝莓之夜》的编剧),但说老实话,我读了一下,大失所望,布洛克除了简洁还是简洁,他一点都不复杂;而钱德勒不一样,他的文字会让你眩晕,因为写得太细,你的注意力会从故事本身转移到他华丽的文字上去。这会不会减低一点小说的力度?肖洛霍夫和巴别尔的镰刀加榔头一上来就可以把你砸晕,那种文字的冲击力,让你惊为天人目瞪口呆,可是,钱德勒不一样,他是绅士,不是东正教加布尔什维克的暴力美学,我刚刚说过了,他是庖丁解牛,一层一层揭开谜团。也许因为是犯罪黑色小说的缘故,他比同样细到极致的福楼拜更多一点阅读刺激上的优势。
写得漂亮又怎样?事实上,钱德勒生前过得并不如意。他先是因酗酒和风流韵事不得不于一九四六年离开好莱坞,一九五一年,他和希区柯克的合作也以失败告终。希区柯克显然对钱德勒很不满意,他把钱德勒写的《火车怪客》剧本完全推翻了,另请齐兹·奥蒙德重写了一稿。失望至极的钱德勒无奈而气愤地抱怨说:“希区柯克成功地消除了剧本中我写过的痕迹。”
失败,而不是成功,也许是黑色世界的常态。
顺便也多说两句给《死吻》唱插曲的纳特·金·科尔(又译纳金高),爵士时代最杰出的男声之一,黑人,也许只有Frank Sinatra、Bing Crosby和Billy Eckstine的嗓音能与之相提并论。这样说起来,村上春树对爵士乐的热爱,是和那个黑色小说的黄金年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今年是纳特·金·科尔逝世五十周年,而早在黑人嗓离开人世之前,哈米特和钱德勒已经相继去见了上帝,我想写一篇黑色小说向罗伯特·奥尔德里奇、哈米特和钱德勒致敬,还有我没法在这篇文章里展开的—不然太长了—《黑色大丽花》《唐人街》《公民凯恩》《双重赔偿》《邮差总按两遍铃》,及《爱德华大夫》《眩晕》《迷魂记》《西北偏北》等希区柯克的所有电影,我和他们一样,从来没有贩过毒,也没有杀过人,我们本质善良,却在诉说嗜血的罪恶。
对于他们,我满怀敬意;而对于我自己,我无话可说。
二○一六年五月
义乌发展黑色旅游策略研究 篇3
一、黑色旅游发展现状
黑色旅游 (dark tourism) 由于其特殊性和敏感性, 业界和理论界在国内还尚未将这个概念作为真正的旅游产品提供出来。虽然属于黑色旅游范畴的服务和旅游活动早已开始, 但对黑色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
1. 欧美黑色旅游较为成熟。
1996年, 苏格兰大学的马尔科姆·福利和约翰·伦农首次提出“黑色旅游”现象, 随后出现了“黑色景点” (black spot) 、“死亡旅游” (thanatourism) 、“暴力遗产” (atrocity heritage) 和“不和谐遗产” (dissonant heritage) 等概念。2000年, 这二位教授合作出版了《黑色旅游:死亡与灾难的吸引力》, 并在该书中指出, 黑色旅游就是造访悲剧遗址, 或者是参观与历史有关的战场和刑场遗址的行为。自此, 黑色旅游现象逐渐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欧美学界认为, 黑色旅游活动其实由来已久。比如基督教徒们早就作为朝圣者去了耶酥殉难处。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 美国世贸中心废墟也成了许多游客的必访之所。2005年, 新奥尔良发生飓风袭击事件的4个月后, 当地一家旅行社推出了“卡特里娜灾难之旅”, 为了表示对遇难者的怀念与哀悼, 每位游客所付出的35美元团费当中, 有3美元直接用于灾区的救助。适时适地的黑色旅游开发不仅突出了旅游业的社会效益, 也为旅游产品创新带来了启示。
2. 国内黑色旅游尚在起步。
由于旅游发展的阶段性以及黑色旅游的敏感性, 黑色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尚存在争议, 理论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近二十年来, 旅游业发展迅速, 旅游需求日趋多元化, 为黑色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业界在黑色旅游开发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2006年8月, 浙江横店影视城江南水乡景区的“暴雨山洪”项目开始投入运营, 作为国内第一个具有影视特色的黑色体验式旅游项目, 其受到了游客的广泛好评。而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后, 四川省旅游相关部门对其灾难遗址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做了深入的研究, 地震遗址、遗迹及博物馆的修复与建设也正分批次地有序进行中。可以预见, 黑色旅游在国内将不再是一个边缘化的旅游形式。
二、义乌黑色旅游的历史背景与开发现状
1. 义乌黑色旅游的历史背景。
二战期间, 日本侵略者为了扩大战争的需要, 在侵略中国的这一过程中, 于1940—1944年短短的五年间, 大量使用化学、细菌武器, 进行化学战和细菌战, 造成中国二十多个省市死难百万人以上。
当年日军将占领浙赣地区作为华中战略的一部分, 并作为日军细菌作战的重点区域。这次细菌作战给浙赣沿线人民带来了空前劫难, 其沿线重镇义乌难逃厄运。1942年9月, 日军到达义乌崇山村, 并将其作为实验基地, 对当地百姓进行活体实验。期间, 义乌县爆发严重的鼠疫流行, 其中仅崇山村一村380多户人家, 1 200多的村民, 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因被传染鼠疫而死的就有405人, 全家死光的就有30户左右, 被日寇焚毁房屋420多间, 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另外, 鼠疫还殃及周边七十余个村, 共计死亡人数达1 257人之多。
2. 义乌黑色旅游的开发现状。
为了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 捍卫生命尊严, 维护人类和平, 义乌民间及政府相关部门断断续续地对这一黑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1993年, 在距崇山村约1公里处的林山寺, 也就是日军当年进行活人实验的场所, 建立了“不忘国耻纪念碑”;1999年, 在林山寺附近, 建立了“劫波亭义乌鼠疫死难同胞纪念碑”;2004年, 民间自发筹备经费, 借用江湾小学闲置校址曲江王氏宗祠, 设立了“侵华日军细菌战展览馆”;2005年, 义乌市政府正式立项崇山和平公园, 规划占地300亩。其中主场馆“侵华日军细菌战义乌展览馆”规划面积40亩, 拟投资1 000多万。展览馆将依托于义乌市崇山细菌战遗址馆进行扩建。但因种种原因, 该工程至今仍被搁置。
据“侵华日军细菌战展览馆”馆长王培根介绍, 2008年, 该展览馆共接待游客量几近1万人次, 并接受了美国、韩国、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等多家电视台的采访。江湾小学等一批学校已在该馆还悬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铜牌, 先后有多批中小学学生前往参观。
但从义乌市黑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状况来看, 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严重不足。义乌市黑色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可以说刚刚起步, 后续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当前已开发出来的几个景点的建设及运营经费基本依靠民间自筹, 政府支持甚少。
二是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包括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接待设施, 以及旅游服务设施等。义乌市地处浙江中部, 作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经济发展迅速, 交通网络便利, 是浙江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但其黑色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设施却有待完善, 尤其缺乏规范的服务标准和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 服务培训机构不完善。
三是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目前义乌已开发的黑色旅游产品中, 大多以纪念碑、展览馆为主, 旅游开发活动多为橱窗展示, 静态观光内容居多, 缺乏新奇感受, 对于处于和平时期的当代人来说没有很大的吸引力。旅游者到黑色旅游地旅游, 经历的都是雷同的主题和形式, 倘若形式和内容过于单调肤浅, 是不可能吸引大量游客的。现代旅游已经越来越强调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只有游客充分融入其中, 才会感到“不虚此行”。因此, 黑色旅游景区应加强黑色旅游的参与性。
四是景点整合力度不够。义乌市山清水秀, 名胜古迹众多, 最著名的当数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小商品城”。另外, 还有铸造于后周广顺二年的双林铁塔, 建于宋嘉定六年的古月桥, 建于清嘉庆十八年的黄山八面厅, 明清乔亭蟹钳形墓葬群, 及朱丹溪墓和冯雪峰故居等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处市 (县) 级文物级保护单位, 10余处作为群众游览和开展合法宗教活动场所的寺 (庵) , 以及一个省级森林公园———华溪森林公园。但这些景点的知名度较低, 分布较为分散, 整合力度也较差。
五是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尽管义乌民间发起的历时八年的对日索赔运动使其崇山细菌战遗址受到了国际的关注和重视, 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义乌市黑色旅游的知名度,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对当地义乌居民的调查显示, 他们对这一崇山村黑色旅游很了解的仅为3%, 一般了解的仅占13%, 不了解的占84%。由此说明, 义乌当地居民对黑色旅游的了解甚少, 更何况非当地居民。
六是景点管理运行机制滞后, 缺乏统一开发管理的机构。据展览馆馆长王培根介绍, 当前各纪念碑、展览馆的策划、筹建以及管理工作均由民间人士实施。虽然政府已立项崇山和平公园, 但由于种种原因, 该项目一直无法进行, 而民间人士对崇山黑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对义乌黑色旅游科学合理开发的几点建议
为解决以上问题, 促进义乌市黑色旅游的蓬勃发展, 主要对策有:
一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积累更多的建设资金。义乌市黑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市委乃至国家对其进行必要的投资和政策倾斜。同时, 义乌市政府应在发展本地区黑色旅游时进行大胆的尝试, 积极改善投资环境, 制定优惠政策, 多形式筹集资金, 寻找合适的融资渠道, 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各景区景点应充分发挥资金效用, 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二是加强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里主要指的是旅游服务设施。义乌市应积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专门的服务培训机构, 提高管理效率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塑造一流的服务形象和服务品牌。
三是加大旅游产品开发深度。目前, 义乌市黑色旅游在项目经营上还停留在简单的图片和物品的展示阶段, 宣传、展示方式和手段比较陈旧, 缺少有吸引力的载体。要深入挖掘黑色内涵, 打造具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旅游项目, 提高其参与性和互动性。可以组织人员大范围地对幸存者进行采访和录音、拍摄, 设计出新意迭出的展示内容。征集大量历史图片、遗物、幸存者的口头和书面回忆, 选取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充实展览。还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手段, 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模拟原来的场景和氛围, 增强冲击力和震撼力。
四是加强义乌各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义乌市黑色旅游的开发应进行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 跨领域的整合, 使点、线、面相结合, 有效整合黑色旅游资源。可将义乌的购物旅游与黑色旅游、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文物景点与非文物景点等有效地结合起来, 形成旅游区、旅游线、旅游点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 使得各色旅游相得益彰。
五是加强黑色旅游宣传力度。义乌市应充分利用境内外媒体和一切有效的宣传形式和手段对其黑色旅游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系列报道和宣传促销, 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 还可利用义乌本地的重大事件日进行旅游宣传促销, 如每年“中国小商品博览会”的举办日、“义乌沦陷日”, 充分报道景区开展的各项黑色旅游活动, 以扩大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开拓更广阔的客源市场。
六是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 由市旅游局成立“黑色旅游”管理委员会, 各部门抽人合署办公, 统一规划和管理义乌市的黑色旅游资源, 把他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起来, 为游客提供舒适, 便捷的服务, 把义乌建设成为我国著名的黑色旅游基地。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义乌黑色旅游开发现状的调查, 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同时阐述了个人对开发义乌黑色旅游的几点思考。要使义乌的黑色旅游持续发展下去, 打造出义乌自己的黑色旅游品牌,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胡传东, 罗仕伟.黑色旅游开发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07, (6) .
[2]胡传东, 罗仕伟, 齐晓波.论黑色旅游开发[J].旅游经济, 2007, (8) .
[3]李经龙, 郑淑婧.黑色旅游研究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 2006, (10) .
[4]张艳明, 杜劲松.还在流泪的“亚里桑那”号[J].环球军事, 2006, (6) .
[5]A.Craig Wight&J.John Lennon.Sel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eclectic human heritage in Lithuania[J].Tourism Management, Availableon line, 2006, (4) .
有创意的富硒黑色农产品广告词 篇4
2. 健康硒引力,新农人演绎。
3. 以黑为媒,有机天下。
4. 微量元素硒为首,新农花生样样有。
5. 生态新农人,健康新生活。
6. 精心种出黑营养,全心让你更健康!
7. 朴实新农人,健康新希望。
8. 新农人,老农心 优农品。
9. 新农人,新奉献,黑色食品营养全。
10. 重庆梁平新农人,健康富硒黑花生。
11. 黑色农产品,绿色新生活!
12. 用心合作,情系健康(三农),共同富裕。
13. 新农人,黑色食尚的指南针。
14. 健康黑色产品,还你彩色人生!
黑色的雅典 篇5
当年梅光迪等人发起《学衡》杂志,昌明国粹,就曾拿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提并论。翻开首期的封面,两位先知的肖像立时赫然入目,不能不令人生出几分敬意。如今回头再看学衡派和新文化运动的那场笔墨官司,一条线索清晰可见,即它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对知识的争夺,争夺的焦点是:谁掌握了西方文明之真髓?为了论证新文化提倡者在西学上的浅薄,学衡派反复地引用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Irving Babbitt的著述,其要点大致为:十六世纪以来,特别是个人主义出现以后,西方的主流文化有一种趋势,那就是对古典人文主义的背叛;因此,中国人不须“膜拜卢骚以下之狂徒”,“冒进步之虚名,而忘却故有之文化”,而应发扬国粹,“再求进而研究西洋自希腊以来真正之文化”云云。(《学衡》一九二二年第三期)
白璧德要是能活到今天,欧美学界的最新动态一定会叫他看得目瞪口呆。一九八七年到九一年之间,马丁•波纳尔(MartinBernal)先后发表了他的《黑色的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源泉》(Black Athena:The Afroasiatic Roots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一书的头两卷。不曾料想,这个四卷本的著作还没有写完,就已经牵动了欧美学界的中枢神经,给历来被西方人引以为骄傲的希腊“真正之文化”带来了一次严重的挑战。人们不安地意识到,古希腊文明同亚利安人之间的那种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血缘关系,可能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神话。这种不安自然会带来几分好奇,作者马丁•波纳尔究为何许人也(哪里杀出一个程咬金)?说来也巧,此人倒和中国有些特殊的缘分,因为波纳尔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古文字学者,精通古希腊文、埃及文、希伯来文和科普特文,而且还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专家,曾撰写了《刘师培与国粹》〔“Liu Shih-p’ei and National Essence”〕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到一九○七年》[Chinese Socialism to 1907〕等著作。中国的国粹运动和古希腊文明,这两个彼此毫不相干的题目,在波纳尔的学术生涯中竟然获得某种内在的联系,它们好像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走上了对欧洲文化霸权的批判。
波纳尔的语言天赋和渊博的学问,无论在欧美还是在中国,都属罕见。他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英国犹太人,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过蒙巴顿将军的顾问;祖父则是大名鼎鼎的古埃及文专家,曾编过一部埃及语词典,这本权威著作至今还是有关专家的必读书。波纳尔本人通晓多种语言文字,除了上面提到的汉语、古希腊文、古埃及文和希伯来语等以外,还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越南语等。多年来,他一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担任教授,主讲政治学和中国政治。六、七十年代期间,波纳尔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并参加编辑了:《越南及其工会成员》〔Vietnam and Trade Unionists]和《亚洲的劳工——一个新的篇章?》[Labour in Asia:A New Chapter?〕等书,同时还撰写了上面提到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著作。七十年代以后,他开始全力投入对西方古典传统的研究,从考古学和词源学入手,钻研闪米特文化、古埃及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为《黑色的雅典娜》一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他还完成了一部词源学专门著作,叫做《卡德摩字母——公元前一四○○年字母系统向爱琴海地区和西域的传入》(Cadmen Letters:The Trans-mission of the Alphabet to the Aegean and Further West Before1400B.C.)。
《黑色的雅典娜》第一卷发表于一九八七年,并荣获了九○年度全美图书奖。这本书对十八世纪以来的欧洲人文学术传统(一七八五——一九八五)做了深刻的回顾和反省。作者在对大量史料做了周密的考证以后,揭示出一个被人们长期忽略了的事实,即我们所熟悉的那个“言必称希腊”的西方文明发展史,实际上是十八世纪以来的欧洲学者、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语文学家编出来的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故事。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持种族偏见,敌视犹太人和亚非民族,而他们生产出来的“知识”却顽固地影响着后人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认识。波纳尔在书中对这些学者做了逐一的分析和批判,其中包括佛里德利奇•奥古斯特•伍尔夫(Friedrich August Wolf)、乔治•葛罗特(George Grote)、卡尔•布里根(Carl Blegen)、瑞思•卡本特(Rhys Carpenter)等。他指出,上述人文学者十分忌讳有色种族对白色种族的“污染”,因此,不肯承认非洲文化和闪米特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并且在学术著作中竭力抹煞埃及与迦南对古希腊文明形成的贡献。这些人认为,希腊文明的起源始于公元前十四至十三世纪之间印欧语系的白人种族由北方的迁入,而不是早期非洲和亚洲文明的流变。每逢碰到古文献中记载的希腊人自己对埃及和迦南的科技、哲学和政治学说的种种描述,以及后者在爱琴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时,这些学者又是怎样自圆其说的呢?有办法。他们将此方便地归入神话之列。波纳尔给这种文化理论起了一个恰当的名称,叫做“亚利安模式”(The Aryan Model)。
《黑色的雅典娜》第二卷在去年出版。与上卷不同,作者在这本长达七百多页的厚书里全力做了一件事:运用大量具体而又详实的考证,去推翻他所批评的那种“亚利安模式”。这无异于在太岁头上动土。于是,从牛津大学到哈佛大学,许多人文学者都一下子被卷入争论的旋涡。《纽约书评》、《新闻周刊》以及许多专业的和通俗的刊物也都纷纷响应。这场争论颇耐人寻味,因为人们这里关心的虽是一个学术问题,即埃及对古希腊文明的形成到底起过怎样的作用?但是很显然,一部分人义愤填膺的程度似乎又大大超出了他们的学术利益。比如,艾米丽•弗默尔(Emily V-ermeule)在今年三月给《纽约书评》写的一篇题为《颠倒乾坤》(TheWorld Turned Upside Down) 的文章中,就对波纳尔进行了直接的人身攻击,因为她不能原谅:“一个有名望的中国专家跑到古代地中海研究领域来干什么?”文中还引了弥尔顿《失乐园》中的诗句,影射波纳尔是那个花言巧语的魔鬼撒旦。(但是弗默尔弄错了。因为她所引的那段诗句并非出自魔鬼撒旦之口,而是一个名叫毕利奥Belial的小魔鬼。——这是一位读者写信给《纽约书评》指出的。透过许多读者来信,可窥见这场争论的刺激性:认真商榷者有之,口诛式的恶意文字亦有之)弗默尔等传统西方学者的这种恼怒当然是有理由的——波纳尔的书严重地亵渎了西方文明。但是,这个亵渎却很难驳倒,因为该书通过考古和词源学研究,发现了大量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忽略的亚非文明曾塑造希腊文明的证据。如,希腊语有一半以上的词汇来自埃及语或闪米特语。再如,西方文明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克里特文化,据波纳尔的推测,可能是埃及人到那里殖民的结果。这种推论当然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因此引起了种种质疑,成为一大悬案。但不论是通过殖民还是什么别的途径,波纳尔举出了语言、建筑、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大量证据,说明公元前二一○○至一一○○年,也就是希腊文明形成期间,非洲文明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源头。一句话,雅典是黑色的。
曾有人问作者,写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回答是,他要煞一煞“欧洲人在文化上的跋扈心态”。这一煞不要紧,波纳尔身不由己地加入了一场规模更大的文化批评,因为,自从七十年代末爱德华•萨伊德发表了《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一书以来,欧美人文学界兴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就始终把西方的文化霸权作为批判对象。到目前为止,这个批判已经给西方学术研究的格局带来了剧烈的改观。波纳尔的著作从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了这场批评,因此它引起震撼是不足为怪的(《黑色的雅典娜》另外还有一个背景,就是一部分黑人人类学的学者发起的黑人中心运动。美国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捍卫者对此感到焦虑,并及时地阐明了针锋相对的立场)。
过去的十几年中,欧美的人文学科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影响下究竟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黑色的雅典娜》一书以及它掀起的波澜,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的机会。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后殖民主义理论,不妨说它是后结构主义介入文化批评之后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学术动向。例如,萨伊德和帕忒•察特杰(Partha Chatterjee)就深受福科的影响,他们把东西方文化比较理论看作是知识和权力运作的场所;佳娅特丽•C•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ovorty Spivak)曾将德里达的《语法学》译成英文,使得解构主义成为瓦解西方中心主义的一柄利剑;霍米•巴巴(Homi Bhabha)则把拉康的精神分析用来重读法农(Fanon),寻求在东西文化冲突中建立新的主体意识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这些著名学者都不是白人,他们是从西方以外的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的。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的理论研究之所以在欧美学界引起高度的重视,恰恰是因为他们对以西方为中心的学术传统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而不是与之认同。
以美国而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影响业已覆盖多种学科和领域,包括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理论(包括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少数民族研究、还有其它所有冠以文化批评之名的学术研究。目前,代表这些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往往都有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渗透。在这种情势下,人们已经不可能大谈文化(无论是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还是东西文化之比较),却不去深究这些概念和方法里面包藏的知识前提,如话语场、知识的历史性和临时性、以及人们在知识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复杂关系。萨伊德批评的“东方主义”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东方主义”曾替西方生产出大量的关于“东方人”(the Oriental)的知识,西方人正是通过这种知识取得了自己对于东方的文化优势;与此同时,这个知识的生产过程又被充分地透明化,使人无法看到它本来的历史痕迹。后结构主义对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的重视,在萨伊德和其他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的研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些学者不仅关注某一个文化如何生产关于另一个文化的知识,并如何通过这样的知识实行文化霸权,而且还对生产这些知识的具体学科、学术、研究范畴以及学者本人的立场(文化的、种族的、阶级的、性别的,等等)保持高度的警觉,做出了大量的反省。波纳尔在《黑色的雅典娜》的第一卷中正是这样做的。
应当指出,萨伊德和斯皮瓦克等人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批评老是带着一种强烈的被压迫者反抗压迫者的情结。这种情结与他们本人的境遇有密切联系(后殖民主义批评家中的绝大部分人来自前英法殖民地,或者是在欧美受歧视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理论也由此获得极大的感染力,并即刻汇入西方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反叛传统。但是,此情结又迫使他们面临一个难以逃脱的困境,因为当这些人把所有的目光都投向西方,反复强调东方人受压迫,没有自己的声音的时候,他们其实在另一个层面上又肯定了西方人对知识的垄断。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们自己的学术实践中,比如,萨伊德、斯皮瓦克、巴巴等人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欧美文本中有关东方的“知识”上,却很少留心除英语或法语以外的学术研究。阿拉伯人和印度人通常是作为某种修辞、隐喻或象征,而不是以平等的学者身分进入他们的讨论,好像那边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学术传统、更没有自己的知识主体(或发言权),于是,一切言说行为都被笼罩在西方人的统治下。
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
我认为,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批判,是必要的,甚至是相当迫切的。但这种批判必须超越苦大仇深的境界,才能趋向成熟。印度历史学家帕忒•察特杰的《国家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Nationalist thought and the Colonial World)一书已经在方法论上朝这个方向迈出了一步。作者把目光从西方转向印度的语境,研究的是西方现代国家理论如何在殖民地时期进入印度知识分子的话语,而当地知识分子又如何运用它去抵抗殖民者的统治,以达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目的。这种研究向我们充分展示了知识运作的复杂性:跨文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不能不使西方理论失去它原有的意义,而在新的语境中生发出新的意义;这就意味着,西方的文化霸权可能通过某种中介产生出新的知识和权力的关系来,譬如,印度独立后,“现代性”的理论立刻沦为彻头彻尾的国家话语,其主要功能是替现代国家权力做合法性的诠释。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西方文化霸权批判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对现代化的反省。在此之前,法兰克福学派一直代表这方面最有权威的声音。但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的批评重点在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流弊,例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强调的“文化工业”对人的异化作用。可是,他们的理论一旦离开欧洲启蒙主义传统对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关怀,离开对人之“完整性”的乌托邦式的寄托,就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对现代性进行更深入的批评。至八十年代,哈伯马斯曾试图用公共领域和人与人之间交流等概念,去突破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主义哲学思想的依赖。但是,这位哲学家在对“现代性工程”(the project of modernity)做出新的阐释并与之认同时,完全忽略了欧洲文化霸权在生产现代性理论和有关知识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结果他的“现代性工程”又一次成为替欧洲文化霸权制造合法性的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也检讨现代性给人类历史带来的各种问题。但是,它做到了欧洲法兰克福学派以来的文化批评理论力所不及的事,那就是,把现代性、民族国家、知识生产和欧美的文化霸权都同时纳入自己的批评视野,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同于西方人的立场,不同于西方人的眼光,不同于西方人的历史角度。有了这种立场、眼光和角度,不仅世界的文明发展史必然要重写,而且,人类向何处去?未来的文明又当怎样构想?这类问题就不一定由现在的西方人说了算。东方、南方、北方都要有自己的声音。当然,不同于西方的立场、眼光和角度前人不是没有尝试过,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国粹主义和中国从晚清到五四以后的几次国粹运动,无一不是以批评现代化和发扬本位文化为出发点的。但是,当国粹派将现代化/西方和本位文化/东方对立起来的时候,国粹的概念就不仅成为反对现代化的工具,而且成为狭隘的国家主义的另一说法。相比之下,后殖民主义理论则对民族国家持一种谨慎的批判态度,既不与之认同,也不简单地否定。同样地,它对现代性的批评,也不事先假定一个优于现代化的本位文化,而是着眼于有关的知识与权力生成的历史环境。这是一种非本质主义的历史观。从这个观点出发,国粹、本位文化和现代化等,就不再是需要个别地单独界说的客观事实,而是在知识与权力运作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些相互关联并相互制约的历史概念。在中国,这些概念由于实践的需要而共同进入现代性理论,并在不同的时期构成了不同的话语场,因此,围绕西学和国学的争论,实质上是不同派别为了各自的政治或其它目的所进行的争取话语权威的斗争。例如,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和国学保存会诸人提倡的国粹概念与五四后的学衡派的主张就有甚大差别。前者为了反满抗清和抵御列强的需要,提出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章太炎《演说录》,《民报》第六号)后者为了对抗新文化运动,采取了相反的态度,西学上“言必称希腊”,国学上则尊崇孔儒,而且两学彼此呼应,互为因果。温故知新,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对知识的争夺在今天的话语场内仍在激烈地进行,因此,话语实践、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现代性理论中的各种概念和范畴的运作,就不能不成为理论思考的当务之急。
我想,《黑色的雅典娜》至少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知识远比人们想象的要狡猾。
黑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研究 篇6
1.1国外黑色旅游的发展
黑色旅游已不是新生事物, 比如基督教徒们早就作为朝圣者去了耶稣殉难处, 古罗马也早就存在了角斗士。1815年, 滑铁卢战役的时候就曾有贵族在安全距离处观看。美国内战最早的战场 (现位于弗吉尼亚的马纳萨斯镇) 在战争开始的第二天就作为景点出售了。“9·11”事件后, 美国世贸中心废墟也成了许多旅游者行程路线必不可少的部分。2005年, 飓风袭击新奥尔良, 损失惨重。4个月过后, 当地一家旅行社推出了“卡特里娜灾难之旅”, 立刻受到了媒体的关注, 也受到美国游客的欢迎。作为对遇难者的怀念, 每位游客所付出的35美元团费当中, 有3美元直接用于灾区的救助。
1.2国内黑色旅游的发展
在国内, 黑色旅游由于其发展的阶段性和敏感性以及中国传统稳健、内敛性格的束缚, 使得黑色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5·12地震发生之前, 国内还没有推出关于黑色旅游的产品, 理论研究也仅仅处于“是什么”的起步阶段, 然而, 四川地震发生后, 都江堰市借助于6月14日世界文化遗产日推出关爱世界遗产、感恩全社会震后特种旅游线路, 每天限量接待游客, 时间定为3个月, 迎来了救援参与者代表与国内外嘉宾、各地游客共4000余人, 他们成为都江堰震后第一批游客。
在理论研究方面, 除胡传东, 罗仕伟以及李经龙, 郑淑婧对黑色旅游进行了开发探索外, 蔡书良, 邹盛贵和许林, 孙祖桐分别对灾害性旅游资源和地震旅游资源等进行了探索。由此可见, 黑色旅游的发展就像旅游业最初的起源一样, 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2黑色旅游资源的审美文化发掘
2.1自然灾害黑色旅游资源审美文化发掘
(1) 自然美。
黑色旅游资源自然美的文化内涵是人类自然审美感受的总结与升华, 自然灾害黑色旅游资源最大的特点是其没有经过雕饰, 在灾难发生后, 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它自发的残缺美, 因而主张保存黑色旅游资源原状, 主张修旧如旧, 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旅游者来说, 这才是最难得的宝贵财富。如5·12地震的发生, 导致四川很多地方成为一片废墟, 美丽的雁塞湖也由一个变成几十个, 由于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原因, 使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这在大多数人看来, 是可怕的灾害, 但正是这些灾害吸引了全世界人们的眼球, 因为这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难得一见的奇迹。因而人们希望亲赴现场, 看都江堰毁到什么程度, 灾区的人们是否度过了难关, 以及抢救的人员都是怎么工作的……
(2) 艺术美。
自然灾害黑色旅游资源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是原始性。第一, 这种艺术美是自然力形成的, 没有人工的雕琢, 只有人类感性认识。如天坑地缝、天生三桥、统景温泉、滑坡、泥石流、芙蓉洞、地震湖等。第二、灾害旅游资源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时选择的原始材料。如绘画艺术对断层崖、滑坡体等自然景观的选择等等。自然灾害旅游资源艺术美的情感性是人类对自然灾害旅游资源认识后的主观综合感受, 如对舍身崖、鬼愁涧、金佛山的艺术命名;对天坑、仙人洞的认识。总之, 自然灾害旅游资源艺术美是原始性、统一性和情感性的统一。
(3) 科学美。
自然灾害黑色旅游资源的科学美主要表现是“真”, 包括科学活动过程和地理科学成果或形式表现出来的理论美、科学创造美和方法美。创造美指对自然灾害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防灾减灾的创造性研究。如可持续发展理论、整合开发理论、生态平衡理论。科学方法美指对自然灾害黑色旅游资源的考察认识方法、对灾害旅游资源保护的实验方法等。
2.2人文的黑色旅游资源审美文化发掘
(1) 悲壮美。
人文的黑色旅游资源的悲壮美主要体现在人类的精神气概、现场的残忍或悲哀、壮观的氛围上面。如9·11事件发生时, 很多人都是刚刚走在上班的路上, 或者是刚刚抵达办公室, 倒上一杯咖啡, 打算开始一天新的工作。风姿绰约的世贸中心是纽约的一抹亮丽的风景, 却在短短几个小时内灰飞烟灭, 成为一片废墟, 停留在人们不可磨灭的记忆深处。3000多人在没有一丝预兆的情况下就失去了生命, 很多人在这顷刻之间失去了亲人、朋友和家庭。这是一次泯灭人性的恐怖主义袭击, 这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大挑衅。
该事件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死亡人数上都是悲壮的, 此事发生后不久, 很多人仍然无法相信, 回顾那种场面, 仍然有种惊心动魄的感觉。而现在, 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此地, 并非是幸灾乐祸, 而是想要亲眼目睹灾难现场, 欲证实该事件确实已发生, 恐怖主义确实就存在于我们周围;亦或是对死者的无声纪念和哀悼, 总之, 作为历史的见证, 它给人以警醒, 它的悲壮美带给世人更多的是教育意义。
(2) 惊险美。
古罗马的角斗士, 是世人最早见证公众死亡和屠杀的一种活动, 从目前的旅游发展状况来看, 这种旅游形式是不提倡的, 会遭到道义上的禁止。但是, 必须看到, 这种活动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求, 如惊险刺激。正是由于这种需求的存在, 才会发生滑铁卢战役时大量旅游者亲临战争现场目睹并记录战争全过程的状况, 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除此之外, 我国南京大屠杀期间, 也有许多国内外游客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条件下前往南京, 或是带着好奇、探险, 亦或是追寻刺激的动机, 即使生命受到威胁, 但这种惊险美却不断吸引着游客前往。5·12地震期间, 许多志愿者、记者以及科技赈灾人员在灾区亲自感受到了余震、滑坡还有泥石流带来的恐惧和刺激, 但很多人并未因为这些而放弃旅途, 反而“越战越勇”, 可见黑色旅游的存在同旅游业的发展一样成为必然。
(3) 科教美。
黑色旅游资源是历史的见证, 是人性失败的证据, 它的科学意义、教育意义无不是我们对其开发的最好理由。人文黑色旅游资源的科教美主要体现在英雄事迹、爱国精神、崇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性上, 如战争或死者遗留下来的衣物、器械等的展示, 不仅有纪念意义, 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崇敬;又如,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旅游者前往盖力普利 (Gallipoli) , 他们也是参观了一个战场, 但是跟滑铁卢战役不同的是, 这个地方标志着他们国家开始的时间和地点, 因而他们的动机主要是与爱国有关 (Peter Slade, 2003) 。5·12地震发生后一个多月, 中科院、中国地质大学等机构协作赴四川灾区作了考察, 该科技赈灾活动让人们对地震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今后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的预防无疑提供了指导。
同时, 通过黑色旅游, 能让人们从人类的残忍和恶性中醒悟过来, 以及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要从黑色旅游中看到教训, 吸取经验, 把悲剧历史重演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水平, 这是黑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意义。
摘要:黑色旅游指“一种旅游者通过对黑色事件发生地的旅游景点或者模拟构造的黑色旅游情景的游览, 从而获得满足受教育、好奇心和受刺激等目的的旅游体验活动。”关于黑色旅游的文化分析, 目前还未发现有相关文献, 因而只是一个初探性研究, 但鉴于黑色旅游本身的特点以及旅游者需求的变化, 黑色旅游有望成为21世纪旅游业的新亮点。介绍了黑色旅游的概念、类型, 对黑色旅游资源进行了文化分析, 从而发掘出黑色旅游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黑色旅游,文化,开发
参考文献
[1]胡传东, 罗仕伟.黑色旅游开发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07, (6) .
[2]胡传东, 罗仕伟, 齐晓波.论黑色旅游开发[J].旅游经济, 2007.
黑色旅游产品 篇7
一、公众视角下四川地震灾区开发黑色旅游研究
目前, 国内对四川地震灾区开发黑色旅游问题的争论,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地震遗址是否适合用来发展黑色旅游
反对者认为用地震遗址来满足旅游这样的娱乐需求是不道德的。李书龙指出“倘若大面积地保存地震遗迹 (来发展黑色旅游) , 过度地宣扬地震所带来的悲伤情绪, 对于灾区人民走出心理阴影显然是十分不利的。”赞成者则认为地震遗址是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 万应慧就为地震遗址开展旅游活动做了辩解:“旅游也需要肃穆与凝重, 让游客的心灵受到震撼, 学会珍惜生活, 这本身就是好事。”
四川灾区人民更多倾向于开发黑色旅游来加速家园重建。经大忠 (省人大代表、北川县县长) 接受采访时表示, 北川已提出保护文化、旅游兴县、崛起北川的发展战略, 探索“北川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
(二) 用“黑色旅游”来指代四川地震遗址旅游是否合适
有舆论认为“把人们到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旅游取名为‘黑色旅游’, 是极不可取的 (刘先明) 。”四川当地政府提出利用机会发展黑色旅游, 但是对外更多地宣称大力发展“地震遗址旅游”或“爱心灾区之旅”。可见用“黑色旅游”来指代四川地震遗址旅游在现实中多少有点难以让公众接受。
(三) 过早发展黑色旅游是否合适
舆论反对者认为“灾区开放‘黑色旅游’不能说不能搞, 而是说目前还未到时候。”一方面, 大量旅游者的涌入会给灾区带来诸多问题;另一方面, 灾区几乎不具备基础接待设施, 旅游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与此种观点争锋相对的是引发争论的王新前委员的建议, 他认为“5·12汶川大地震举世瞩目, 尽早开放地震遗址旅游可带动四川旅游业全面振兴。”当地旅游局相关人士表示:“尽快开放‘黑色旅游’是好事, 但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对发展黑色旅游引导灾区重建的态度。
笔者认为引发这些争论的原因, 一方面是公众对黑色旅游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现象, 没有深层次地了解黑色旅游的内涵及形成动机, 所以会出现利用地震遗址发展黑色旅游是否合适的争论;另一方面, 是现今地震灾区的社会心理状况及基础接待设施等方面是否具备发展黑色旅游的情况不明, 从而引起各方对灾区发展黑色旅游的争论。
二、由黑色旅游研究剖析争论原因
黑色旅游不是新生事物, 它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朝圣者前往宗教殉难地的旅行。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黑色旅游越来越被欧美发达国家引起重视。1996年, 哥拉斯哥苏格兰大学的马尔科姆·福利 (Malcolm Foley) 和约翰·伦农 (John Lennon) 首次提出“黑色旅游”。他们认为, 黑色旅游就是造访悲剧遗址, 或者是参观与历史有关的战场和刑场遗址的行为。国内胡传东和罗世伟将“黑色旅游”定义为:一种旅游者通过对黑色事件发生地的旅游景点或者模拟构造的黑色旅游情景的游览, 从而获得满足受教育、好奇心和受刺激等目的的旅游体验活动。可见, 学术上所说的“黑色旅游”实际是指代涉及黑色事件的旅游活动, 全无对遇难者的不恭不敬之意。黑色旅游渊源久远, 是社会发展以来一直就存在的旅游现象, 且其存在具有缅怀遇难者, 教育旅游者, 丰富旅游者体验的积极意义。
三、对公众视角下四川发展黑色旅游问题及具体措施的探讨
接下来将运用黑色旅游研究理论来逐一探讨公众视角下的四川发展黑色旅游问题。
第一, 是否利用地震遗址发展黑色旅游, 地震灾区掌握决定权。从四川地震灾区人民的态度来看, 他们除了痛楚的心情, 更要面对的是重建家园的沉重压力。随着旅游的悄然兴起, 很多当地灾民加入到旅游接待服务中, 获得的收入着实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而以爱心和科普的名义发展的黑色旅游会拉近灾区人民和大众的距离, 使得灾区得到更多的关注。像汶川地震遗址这类珍贵的科学考察与参观地点, 我们有义务通过旅游使得地震遗址的价值保存并发挥出来。
第二, 舆论普遍认为用“黑色旅游”指代地震遗址旅游不妥, 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黑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通常代表悲哀和不详, 这一称谓确实容易引起灾区人民的悲哀情绪, 黑色的字眼也让广大旅游者望而却步。我们可以用“四川地震遗址旅游”来总称地震灾区的旅游活动, 对于个别的线路和产品设计, 也可冠上如“爱心汶川之旅”、“遗址科考之旅”等名称, 赋予旅游产品更多的慈善性和科普性内涵。第三, 尽早开放黑色旅游是否合适, 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很多, 也是探讨的重点。我们看到的现实是目前各个灾区都在争取发展黑色旅游, 积极进行旅游线路的设计与旅游基础接待设施的完善。“我们最早看到了北川重建的希望所在, 那就是旅游先行”, 北川县县长经大中这样对记者说。现在灾区旅游发展正在进行中, 我们再提“不应”或“推迟”发展黑色旅游也无意义, 需要探讨的是在近期采取措施来有效地发展黑色旅游。
首先, 在灾区发展黑色旅游需要规避敏感性, 政府在开展此类旅游的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一方面对灾区人民进行心理引导, 使灾民更好地接受旅游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 要注意黑色旅游产品的设计及地震遗址参观地的构建, 使旅游者通过参观受到教育, 并在旅游过程中引导游客对灾区重建和灾民生活的关注。
其次, 安全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 可以通过抢修旅游交通道路, 规划指定的安全游览路线与游览区, 做好防疫及排险工作, 强化旅游者的行动规范等措施来完成。
再次, 灾区基础设施要加快完善, 组织安排灾区人民提供旅游餐饮购物等旅游服务, 规范行业服务行为。
黑色旅游产品 篇8
到“与死亡或苦难相关的地方”旅游并不是什么新的现象。很久之前,人们就被与死亡、苦难、暴力或者灾难有联系的位址、吸引物或者事件所吸引(Stone&Sharpley,2008)。20世纪,这种现象变得广泛化和多样化,出现了战争旅游、暴力旅游、监狱旅游、大屠杀旅游、墓地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1996年,列农和弗勒提出黑色旅游(dark tourism)来定义这种旅游现象(Foley&Lennon,1996)。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黑色旅游动机的研究是一个复杂多样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种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从最初的病态的好奇心,到集体的认同感或者在面对伤害集体生命的重大灾难时所具有的集体生存感(Taylow,2006)。列农和弗勒,依旅游动机的不同将黑色旅游者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指与黑色旅游目的地本身有着情感、精神或者物质上联系的,或者是出于自身思想、经历、悲伤或者纪念目的而到旅游地的旅游者。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案例地概述
北川国家地震遗址由遗址区和博物馆共同组成,控制面积为27平方公里,以“永恒北川”为主题,北川遗址博物馆规划范围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核心区、控制区和协调区。2009年3月23日,上海市支援《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项目策划组提交专家组审定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已原则通过。
(二)问卷设计
2013年6月6日-2013年6月8号进行了预调查,了解到游客出游动机的要素,总结出14项变量,采用李克特量表5点尺度设计,同意程度的选项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给予1分、2分、3分、4分、5分。
(三)抽样及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参观北川地震遗址的国内散客为调查对象,抽样方法采取非概率抽样方法中的偶遇抽样、判断抽样为主,对经过调查员面前的有能力并且愿意进行问卷调查的游客,随机进行调查。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北川地震遗址国内游客市场的人口统计特征见表一。性别方面,男性与女性的比例相当,男性略多于女性;婚姻状况方面,已婚与未婚的比例相当,已婚略多于未婚;年龄方面,39岁以下的年轻游客占了大多数,占总游客的68.8%;受教育程度上,大专和大学以上者占54.8%;职业方面,学生为主要群体,占游客总数37.7%,这跟地震遗址定位于教育功能上相关。
(二)出游动机分析
在旅游动机方面,大部分游客主要目的是“祭奠死去的人”、“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地震灾害”、“觉得有责任和有义务到该地”;相当一部分游客是“想了解当地”和因为“它是很有名的地震遗址”过来旅游,还有一部分游客是“教育孩子”、“带着朋友或者亲戚来参观”。说明大部分游客来北川的旅游动机主要还是情感方面的。
(三)游客社会特征和游客出游动机的相关分析
本文利用SPSS19版本统计软件,对游客问卷数据进行皮尔森(Pearson)相关分析,从而对一系列游客行为中的差异进行判断。将游客的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与游客的出游动机进行相关分析,各项之间的具体相关关系如下:
1、性别对游客出游动机差异分析
表一显示游客的性别对“治愈过去的伤痛”、“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到该地”、“参加学校或者单位组织的教育项目”、“亲戚朋友推荐并带我来的”、“教育孩子”等动机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婚姻状况对游客出游动机的差异分析
表一显示游客的婚姻状况对“休闲观光”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对“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到该地”、“参加学校或者单位组织的教育项目”、“教育孩子”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3、年龄对游客出游动机的差异分析
表一显示游客的年龄对“休闲观光”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对“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到该地”、“参加学校或者单位组织的教育项目”、“教育孩子”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4、职业对游客出游动机的差异分析
表一显示职业对“想了解当地”、“参加或者单位组织的教育项目”、“教育孩子”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5、收入对游客出游动机的差异分析
表一显示收入对“觉得有责任和有义务到该地”、“参加或者单位组织的教育项目”、“教育孩子”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此外,学历与游客的出游动机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北川地震遗址为案例,研究了游客的出游动机以及游客属性与出游动机之间的关系,发现:
(一)大部分游客主要出于情感动机,例如“祭奠死去的人”、“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地震灾害”、“觉得有责任和有义务到该地”、“想了解当地”以及“教育孩子”等。
(二)游客的性别、婚姻状况、年龄、职业、收入与“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到该地”、“参加学校或者单位组织的教育项目”、“教育孩子”等动机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黑色旅游产品 篇9
1黑色旅游的定义和分类
要想发展黑色旅游, 首先就要明确黑色旅游的性质和定义。与国内相比, 国外很早之前就提出了“黑色旅游”这一概念, 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起了一个完整规范的黑色旅游理论体系。最早提出“黑色旅游”的是列农和弗勒, 此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相关研究当中。所谓黑色旅游, 就是指人们在死亡、痛苦、灾难、恐怖事件或者悲剧等发生地旅游的一种现象。黑色旅游在北美地区旅游学界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黑色旅游的意义在于使人们珍爱生活与生命, 积极实现自身价值。而当前国内有关黑色旅游的文献数量不多, 研究领域也相对狭窄。其中, 李经龙、郑淑婧 (2006) 首次介绍了黑色旅游的概念、性质、动机等, 使人们初步了解了黑色旅游, 并证实了研究黑色旅游的可行性, 并提出了一些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罗仕伟, 齐晓波 (2007) 指出了黑色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备受争议, 同时其研究也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但可喜的是它不再处于边缘化地位, 并逐渐被国人认可和接受。此外, 他们还系统地研究了黑色旅游与红色旅游、灾难旅游、实践旅游以及探险旅游的异同, 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黑色旅游的发生机制和基本条件, 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晏兰萍, 洪文文, 方百寿 (2008) 分析了红色旅游与黑色旅游的内涵、构成、特征等, 并指出了二者的发展动机, 取得了一些成绩。
黑色旅游的出游目的较为复杂多样, 根据其目的差异, 我们可以将黑色旅游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观光体验类黑色旅游, 代表为美国的卡特里娜灾难之旅, 其在当地大受欢迎;二是思想教育类, 旅客可以通过黑色旅游更好地思考国家、人类、自身和生命, 具有很强的教育引导作用;三是宗教朝觐类, 如在欧美地区, 每当复活节来临之际, 人们总会将耶稣和其他基督人物的死亡搬到舞台上, 以此来纪念他们;四是公益援助类, 这类黑色旅游将公益事业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了旅游活动的公益性, 属于公益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 黑色旅游还包括寻根追忆类、科学考察类、缅怀纪念类黑色旅游。
2目的地居民对游客动机的态度
虽然游客的旅游动机是一种内在性因素, 但其不仅在旅游活动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还直接决定着游客的旅游思维和行动。同时, 旅游动机还影响着当地居民对游客动机的感知情况, 从而影响其对游客的态度。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同时这种差异会随着黑色旅游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1黑色旅游发展初期———被动接受并包容
在黑色旅游发展初期, 人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和包容状态下, 普遍将黑色旅游视作一种悲苦的心理体验, 且这种体验是共通性的。随着黑色旅游的逐步发展成熟, 人们渐渐认可和接受黑色旅游, 并明确了其发展的合理性, 从中得到了一些心理安慰。同时, 死亡和灾难事件的幸存者及其亲属后代会来此共同回忆以往经历的苦难。而当地居民也可以通过纪念感受当事人经历的困苦, 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共鸣, 得到安慰和关怀。在这种共同的情感压力下, 当地居民得到了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持, 树立起了重建家园的信心, 并通过积极参与黑色旅游景点开发和建设活动推动当地发展。总体来看, 当地居民在一定的情感范围内对黑色旅游持包容和接受态度。
2.2黑色旅游发展中期———消极对抗并拒绝
当黑色旅游进一步发展, 并趋于成熟时, 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开始呈现在公众面前, 并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旅游开发部门的不合理决策、旅游者的不当情感流露、当地居民的争议和误解等都会直接影响到黑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情况下, 当地居民对黑色旅游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抗议和反对, 他们迫切希望黑色旅游就此停止。此外, 一些旅游者在实际旅行过程中, 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感, 导致其情感表达不当, 直接伤害了当地居民的情感。而有些旅游者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到旅游地, 希望了解整个死亡或灾难事件的来龙去脉。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 他们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希望了解到事件的真相, 扰乱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遭到了其的一直反对和阻挠。一方面, 当地居民的情感被触伤, 另一方面旅游者的好奇心被满足之后, 其对死亡或灾难遗存以及恢复情况产生一种优越感, 表现出对整个事件的漠视, 严重地伤害了当地居民的情感。
2.3黑色旅游发展成熟期——主动参与并认同
当黑色旅游发展成熟, 在各方面均得到完善之后, 旅游开发部门会对旅游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 并积极与旅游当地居民进行沟通与交流, 有效地了解了目的地居民对整个旅游事业发展的情感态度和内外要求。在接下来的旅游开发活动中, 开发者就可以以此为依据,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尽可能地消除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情感障碍, 使当地居民充分获得情感上的安慰和心灵上的共鸣, 及时恢复发展信心。这不仅有利于当地居民的心理健康, 还能有效地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壮大, 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3黑色旅游目的地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目的地居民对于黑色旅游发展的态度, 在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3.1在黑色旅游开发过程中对目的地居民情感进行保护
3.1.1对当地居民进行正确心理引导
灾难旅游本身具有其他旅游活动所不具备的审美严肃性和情感冲击性, 是一种较难把握和安排的旅游产品。在实际旅游过程中, 如果旅游者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这些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 将自己置身外, 冷漠旁观, 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批评, 同时使当地居民产生抗拒心理, 旅游活动难以继续。同时, 灾难旅游产品本身包含的悲惨场景会触及旅客的神经, 使其陷入悲伤和惊恐当中难以自拔。因此, 在进行旅游景点选择和旅游产品开发时, 政府部门和运营单位必须积极通过多方渠道加强对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心理教育和疏导, 并积极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与交流, 使其明确发展黑色旅游的意义和重要性, 逐渐认可并接受黑色旅游。发展黑色旅游可以使人们积极了解灾难, 并从中获得人生感悟, 同时还能积极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 符合其长远发展利益。
3.1.2旅游者进行教育并规范旅游者行为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会给当地居民造成一定的外来压力, 进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 旅游开发和运营者必须加强对旅游者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引导和教育, 使其自觉规范旅游行为。同时, 运营单位和其他旅游组织等还可以积极宣传相关规范, 并积极贯彻落实。为更好地规避黑色旅游发展的敏感性,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在旅游开发活动中发挥其主导作用, 加强心理辅导力度, 使灾区人民更好地认可并接受旅游活动;另一方面旅游运营部门还应该积极利用旅游者进入黑色旅游景点这一契机, 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
3.2黑色旅游的开发需重视其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
为促进“黑色旅游”的长效发展, 旅游部门可以积极借助政府力量, 尽力健全利益主体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 保证社会的管饭参与性, 推动整项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受部门性质和服务宗旨等的差异, 各利益相关者在黑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因此, 为妥善处理这一问题, 各利益主体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保证各方利益, 寻求利益平衡点。同时, 各利益主体应针对“黑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和反馈, 做好旅游景点的规划和保护工作。
黑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目的地居民的支持与理解。在旅游发展中, 让目的地居民充分参与其中, 近距离地同旅游者接触有利于尽快消除旅游发展中旅游者给目的地居民造成的情感伤害, 使他们在情感和经济上能够迅速地恢复过来。
参考文献
[1]lenon J.and M.Foley, D ark Tourism;The A ttraction of D eath and D isaster[M].London;continuum, 2000.
[2]李经龙, 郑淑婧.黑色旅游研究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 2006 (5) .
[3]王春艳, 高峰.论海洋休闲旅游资源分类及其开发原则[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9 (01) .
[4]胡婷婷.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看中国四川地震的相关报道[Z].上海师范大学, 2009.
黑色的透明记忆 篇10
黑色是巴黎女人最爱,透明黑色是时髦主妇最爱。透明黑色增加层次,增加味道,增加自信,增加复古,增加向心力,增加朦胧感,增加肩膀的纤弱度,增加膝盖的柔和度,增加小腿的修长度。有这百般好处的透明黑色,终于在2011年的秋冬,迎来绽放季节,成为设计师最宠爱的元素。
《My Sweef Lord》
热衷于复古造型的Madonna擅长在复古中融入流行元素。这身黑色连身裙的亮点除了透明的肩部,外缝的腰省实用外带有紧身胸衣的喑示,是极为低调的内衣外穿。
你还可以:手握孔雀蓝色丁纱晚装手袋,为造型增添抹华丽。《The Good Wife》
Juffanna Marquffes身穿Bottega Veneta 2011—年秋冬小礼服,透明黑色的外层将内里的抽象印花和流苏下摆变得更为优雅,颇为符合她《傲骨贤妻》中角色的性格。
你还可以:Yves Saint,Laurenf蓝色拼接Pump鞋子使你的双脚更为纤细——足尖亮色会将目光更多集中在这里。
《The Mofh Diaries》
Sarah Gadon在参加《飞蛾日记》多伦多电影节红毯时在红色苏格兰纹连身裙外多穿一个黑色百褶半裙,将High Street与HighFashion结合得恰到好处。
你还可以:Dofce&Gabbana红色麂皮高跟鞋,将红与黑的传统搭配变得时髦度更高。
《Beautiful Life》
Elle MacPherson参与颁奖礼时身穿线条流畅的连身裙,长袖设计和波点以及大露背,性感无懈可击。如果你年会时打算让人眼前一亮,可以考虑这种风格。
你还可以:RalphLaure 朱红晚装包蕴含中国元素细节,红色更为新年增添好运。
《Wanderlusf》
Jennifer Aniston 的装扮比她在新电影《漫游》中动人了不少,事实上这条肩部透明镂空蕾丝的连身裙不仅适合她的角色,更适合大部分职业女性,特别是那些过瘦的女生。
你还可以:Miu Miu不对称的毛毡手袋能带出黑色蕾丝更为雅致的一面。
《The Music Box》
观看运动比赛时的装束可借鉴Audrina Patridge的风格,她从头到脚都是黑色,但黑色透明针织衫,黑色紧身裤和长至膝盖的麂皮系带高跟靴三种材质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黑色旅游产品】推荐阅读:
黑色电影与黑色小说08-13
黑色材料10-16
黑色06-15
黑色幽默语言09-03
黑色的话梅硬糖10-09
黑色金子-石油 阅读答案07-05
黑色杀手作文600字10-23
美国黑色幽默文学06-08
黑色路面病害及防治08-03
大学的黑色幽默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