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材料

2024-10-16

黑色材料(共7篇)

黑色材料 篇1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日前开发出用于电化学分析、水体中有害物质富集去除的黑色素吸附材料。

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富集、分析和去除对于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修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基于生物兼容性的物质设计和相关材料的构建, 可以避免在合成材料过程中有害物质的释放以及在后续的富集、分析和去除过程中造成的二次污染。

黑色素是人和动物体内广泛分布的生物兼容性材料, 科研人员在前期研究工作中, 首次合成了尺寸均一、粒径可调的黑色素纳米材料。在后续工作中, 他们利用黑色素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成功地将黑色素用于电化学分析领域, 以及水体中石油泄漏的富集去除, 所得到的材料具有优秀的吸附性能且良好的阻燃效果。这种基于黑色素的材料不仅可吸附高达自身重量50倍的石油, 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遏制和消除因石油泄漏而起火爆炸的危险。

黑色材料 篇2

1 黑色金属薄板拉伸膜材料的粘结磨损形式分析

对于黑色金属模板拉伸膜材料而言, 主要的粘结磨损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轻微磨损。这种磨损形式作用之下所表现出的粘着结合强度较传统意义上的两基体金属强度表现更弱。一般来说, 这种轻微磨损的剪切破坏会呈现在粘着结合面之上, 能够致使表面转移的材料作用较小; (2) .涂抹。在这种磨损形式作用之下, 其所表现出的粘着结合强度较软金属剪切强度更大, 剪切破换出现在距离粘着结合面位置较近的软金属浅层结构当中, 引导软金属对硬金属表面进行均匀涂抹; (3) .擦伤。这种磨损形式作用之下, 其所表现出的粘着结合强度较传统意义上的两集体金属粘着结合强度更高, 在软金属亚表面内部发生剪切破坏作用, 在将硬金属表面附着粘着物质有效转移的同时对软金属表面进行反作用拉削; (4) .撕脱。这种磨损形式所表现出的粘着结合强度较任意一基体金属的剪切强度更大, 其所表现出的粘着结合强度较剪切应力更高, 将剪切破坏融于基体一方或是两方金属位置当中; (5) .咬死。这种磨损形式所表现出的粘着结合强度同撕脱磨损形式基本一致, 最大的不同在于这种粘结磨损形式的粘着区域大, 粘着结合强度明显高于剪切应力, 且两基体金属在咬死磨损形式作用之下无法运动。

2 影响拉伸膜材料的关键因素分析

首先是被加工材料的性质。一般来说, 塑性材料的粘着能力较脆性材料的粘着能力更低。亲和力表现明显的材料所表现出的粘着倾向较亲和力表现微弱的材料所表现出的粘着倾向更大。与此同时, 材料的金相组织结构形式与材料的粘着倾向呈反比例变化趋势。对于由铁元素与A族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而言, 其所表现出的副粘着倾向较由铁元素与B族元素所组成化合物的副粘着倾向更大。

其次是模具材料的性状。对于拉伸膜材料而言,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之下, 应用较为普遍的制造材料包括合金工具钢、硬质合金以及合金铸铁。这些制造材料所表现出的差异性的强度、硬度指标以及亲和性程度会导致模具材料在于被加工材料接触中所产生粘着临界载荷参数的差异。

再次是温度指标。在拉伸膜材料的拉伸过程当中, 受拉伸材料塑性变形及摩擦作用的影响, 拉伸材料在拉伸运动中所产生的动能及变形功会逐步转化为热能, 并导致模具温度及金属材料温度瞬时性上升。当这种温度上升到一定极限时, 模具表面就极易形成上文所述的粘结瘤, 进而影响模具的应用性能与使用寿命。

最后是外部环境因素。对于拉伸膜材料而言, 要想确保拉伸膜材料所表现出的拉伸性能稳定、持续, 就应当确保金属材料的表面清洁, 无尘土、无铁屑。

3 黑色金属薄板拉伸膜材料对模具材料的要求及选择原则分析

首先, 黑色金属薄板拉伸膜材料对于模具材料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要求: (1) .模具材料应当具备较好的抗粘附性; (2) .模具材料应当具备较好的耐磨性; (3) .模具材料应当具备较好的韧性; (4) .模具材料应当具备较好的机械加工能力; (5) .模具材料应当具备较好的热处理性能, 包括淬透性、淬硬性以及微变形等。

其次, 黑色金属薄板拉伸膜材料对于模具材料的选择有着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原则: (1) .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充分参照并遵循黑色金属薄板拉伸膜材料所表现出的拉伸性质、表面质量要求以及生产批量, 在合理性、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之下对模具材料进行适宜选择。一般来说, 在对硬质材料进行拉伸的过程当中应当优先选用软质模具材料, 而在对软质材料进行拉伸的过程当中应当优先选用硬质模具材料; (2) .就黑色金属薄板拉伸膜材料来说, 受其法相压应力参数较大作用的影响, 相关工作人员应选用硬度较高的冷作模具钢或是硬质合金作为模具材料。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对于黑色金属材料拉伸而言, 模具材料的合理选择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拉伸件的成形性能, 零件表面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 它同样能够缩短修模实践, 提升模具的使用寿命, 控制零件的生产成本, 提升零件的良品率。针对于相关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而言也是尤为关键的。

摘要: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日益完善, 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模具制造行业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发展要求。模具在制造过程当中涉及到的拉伸膜材料选择方式将直接关系着整个模具使用性能的高低以及使用寿命的长短, 这一点需要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以黑色金属薄板拉伸膜材料为研究对象, 从黑色金属薄板拉伸膜材料的粘结磨损形式分析, 影响拉伸膜材料的关键因素分析以及黑色金属薄板拉伸膜材料对模具材料的要求及选择原则分析这几个方面入手, 围绕黑色金属薄板拉伸膜材料选择方式这一中心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并据此论证了做好黑色金属薄板拉伸膜材料选择工作在进一步提升模具使用性能、延长模具使用寿命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黑色金属薄板,拉伸膜材料,特性

参考文献

[1]吴元徽.丁继斌.周立等.QT600-3材料的拉伸模表面强化处理研究[J].机械工程师.2009 (.04) .31-32.

[2]熊运昌.杨凌平.拉伸模的磨损分析及材料选择[J].模具工业.2002. (09) .48-51.

[3]刘雅博.陈拂晓.郭俊卿等.基于UG软件的拖拉机覆盖件拉伸模设计[J].模具制造.2005 (.04) .8-10.

黑色绿色的抉择 篇3

一度以来山西留给外界的印象是黑色的。山西之长在于煤, 煤炭资源是山西省最大的优势资源, 也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山西煤炭在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同时, 煤矿“多、小、散、乱”, 事故频发也严重困扰着山西自身的发展。

小煤窑向来是矿难的多发之地, 煤老板向来是矿难多发的责任渊薮, 但每一次重大的煤矿矿难之后, 整顿清理小煤窑却是“飓风过岗, 伏草惟存”。除去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之外, 资源环境破坏严重, 产业集中度低、技术水平低, 经济结构的过度单一并集中于煤炭、电力、焦化、冶金等重化工行业, 更是事关山西经济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山西煤炭经济的转型势在必行。

山西省省长王君指出:“煤炭生产秩序混乱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 如果绕着走、躲着走, 就是对历史、对人民不负责任!”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 进行煤炭资源整合, 企业重组。

“十一五”时期, 山西省煤炭工业实现了新的跨越, 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通过资源整合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山西省煤炭行业在产业素质、安全生产水平、经济效益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 虽然成绩斐然, 但山西省意识到, 要进一步推动山西的转型发展, 就必须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煤炭行业秩序。

2011年4月, 山西省煤炭工作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 山西省煤炭厅厅长王守祯宣布, 到5月25日, 山西省整合矿井全部关闭, 并全面进入现代化矿井建设阶段。

整合后, 山西的矿井数量由2008年的2 600座压减到1 053座, 办矿主体由2 200多家减少到130家, 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和3个5 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矿企业,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也由2005年的0.905下降到0.187,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山西率先告别“小煤窑”挺进“大矿时代”。

同时, 山西省将重点整顿煤炭行业在采矿、安全、建设、生产以及经营五大方面的秩序, 即:

要善始善终地完成好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各项任务,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采矿秩序;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煤矿安全生产秩序;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煤矿基本建设秩序;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煤炭生产经营秩序。在此基础上, 要坚持“以煤为基, 多元发展”的思路, 在用好煤上狠下功夫, 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和相关联产业。

在整合过程中, 大型煤炭企业以及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民营企业可以作为主体兼并重组中小煤矿, 鼓励电力等大型企业以参股的方式参与整合。企业可以以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自主联姻”。

通过资本联合、“接长板凳”, 发展混合经济, 实施专业管理, 是整合重组的一个显著特点。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认为, 股权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带来了监督多元化, 合作股东全过程参与监管, 使得整合后企业的运行成本降低, 效益提升。

“保护了生命, 保护了资源, 保护了环境, 保护了干部, 保护了后代子孙赖以生存的条件, 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绿色、持久、安全的能源保障。”王君省长用“五个保护”形容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效果。

目前, 山西煤矿“多、小、散、乱”的状况发生了根本转变, 大基地、大集团、大煤矿为主的新型煤炭工业格局初步形成。

循环经济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的希望之路

“山西因煤而兴, 也为煤所困, 资源型经济已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循环经济作为资源的高端利用形式, 是资源型地区转型最有希望的一条路。”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思路清晰。

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是要把功夫放在谋划好项目、上大项目上, 放在组织项目落地和实施上, 这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 山西省确定投资5万亿元, 2011年投资7 700亿元, 煤炭行业矿井和非煤项目投资要达到1 100亿元。

目前, 山西省坚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理念, 全力推进以煤为基、多元发展, 全面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抓好“全循环、上高端、多联产”项目的推进, 特别是抓好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机装备、坑口电站等重大项目的推进。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 山西已投资640亿元建设了20个循环经济园区, 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14个园区已初具规模。山西煤炭企业非煤收入占比已超过一半, 同煤塔山、潞安等园区在积极探索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深加工综合利用和煤变油、煤制气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山西煤炭工业开始驶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新轨道。

步入同煤集团塔山循环经济园区, 除了满目的碧树芳草和镶嵌其间的蓝白色先进设备, 看不到一点煤矿特有的黑色。同煤集团公司董事长吴永平表示, 同煤集团已经通过塔山循环经济园区, 实现了“挖煤不见煤, 发电不冒烟”。塔山工业园区目前是全国煤炭系统建成的首个循环经济园区, 也是中国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循环经济园区。

园区中每一种上游企业的废弃物都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 通过10余个首尾相连的项目, 形成了煤—电、煤—建材、煤—化工等完整的产业链, 把煤炭“吃干榨净”, 走出了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之路。2010年, 塔山煤矿为“十一五”的收官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园区产值完成174.3亿元, 实现利税60亿元。塔山园区所走的循环经济之路, 某种程度上为其他煤企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山西焦煤集团古交电厂一期工程投产发电以前的大部分时间, 煤矸石的角色都是完全的“伴生废石”。由于毫无用武之地, 为了填埋煤矸石, 西山煤电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处理煤矸石, “买下”一个山沟, 然后将煤矸石填埋。由于是煤炭挖掘的伴生废石, 这个年产超过3 000万吨的大型煤矿集团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煤矸石产生。

不过, 煤矸石的“废物”角色在2005年之后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作为循环经济探索的重要一步, 古交发电厂一期工程投产发电, 发电过程中大量消耗煤矸石, 既极大地缓解了采煤伴生废物给环境造成的压力, 而且因为电力将全部实现上网外供, 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可观的电力支持。从废物到发电原料, 煤矸石这样的转变可以称得上是“华丽转身”。

在山西交城经济开发区里, 以粉煤灰、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 在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下, 目前已有2家企业投入运营, 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今年5月1日, 山西潞安煤业集团的540万吨煤制油项目通过验证, 这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经过两年稳定运行, 即将进入产业化规模生产。这种从弃煤中提制的油不含硫、氮和重金属等杂质, 质量达到欧V标准, 投产后有望实现年销售收入337亿元。

在山西, 产业升级和转型的事例比比皆是。

循环经济杜绝了简单粗放的资源经济发展方式, 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则改善了“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近3年, 山西的煤机装备制造产值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 2010年达到140亿元。“十一五”期间, 山西非煤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925亿元, 比“十五”时期增长9.23倍, 非煤收入达5 284亿元, 年均增长61.12%, 煤与非煤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已在山西形成。

春风绿万物, 万物竞新生。目前, 转型发展已成为三晋大地探索和实践的主题。“山西一定要乘国家综改试验区的东风, 充分利用好这个品牌和平台, 当好资源型经济地区转型的开路先锋, 走出一条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全面转型的示范道路。”王君省长说。

“山西模式”资源型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益启示

山西煤改模式的全面推开,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对此做法均予以了肯定, 他们认为, 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符合煤炭产业的基本特性, 为全国煤炭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积累了经验。因此, 山西省煤炭业兼并重组或许将成为全国范本。

概言之, 山西煤炭行业整合重组、煤炭秩序整顿为我国资源型工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的有益启示包括:

结构调整必然面临巨大的利益冲突, 但只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部署, 就要大胆干、大胆试, 为先进生产力开拓空间, 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近3年来, 山西不为风险所惧、不被干扰所惑。诚如王守祯所言, 如果稍一迟疑, 将会失去整合重组的最佳时机, 那样会更加被动, 代价和成本会更高。

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秩序规范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坚实基础。过去, 总是陷入“事故发生—停产整顿—事故调查—复产验收—再发生事故”的怪圈。一停产整顿就是半年, 指标完不成, 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煤炭资源整合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山西煤炭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偷逃税费受到遏制, 大集团大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同时, 整合重组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奠定了基础, 阳煤兼并太化, 潞安重组天脊, 晋煤重组太原煤气化, 能源交通投资公司重组4家企业, 煤炭生产、物流和加工转化的大循环经济圈正在形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管理息息相关, 有助于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过去, 小煤矿层层转包、随意转让, 承包方只顾经济利益, 不管安全投入和社会责任, 导致事故多发、村矿冲突,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经过整合重组后, 股份制成为主要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 责、权、利得以明晰, 腐败现象得以遏制, 中介组织得以规范, 涉及煤矿的刑事案件、民事冲突压力缓解, 社会管理明显加强。

对于此番山西煤炭整合的三种方式:直接出售给国有集团、以矿作价入股国有集团、以及联合重组地方煤炭集团, 社会对此争议较大。

业内专家杜国银认为, 从生产能力、技术力量、经营管理、资金积累等办矿条件看, 国有大型煤矿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山西煤炭整合方式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主导是必然选择。但在执行整合的过程中, 政府主管部门、国有煤企、小矿“煤老板”必须明确各自的角色、作用。整合是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来实现的, 这是市场行为, 应通过双方充分协商解决。政府的作用是引导与调解, 保障交易的公平与公正。一种政策的推行必定有受益者, 也必定有受损者。对于损失要分清哪些是受损者应承受的“合理”损失, 哪些是政策可以弥补的损失。矿业投资本来就是高风险投资, 投资者理应承担这种投机风险损失。但对于合法经营, 业绩良好, 完全是由于政府政策失衡造成的损失, 政府应采取措施给被整合者合理的补偿。若整合后国有矿山占垄断地位, 只能被看作特定时期, 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状况。

煤改余声大即为美?

可以肯定的是, 山西省煤矿重组整合是直指粗放采煤造成环境破坏的行为, 目的很明确,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提高资源利用率, 杜绝税费流失, 甚至还考虑到了资源枯竭后的经济转型。

国有重点大矿在山西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在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后,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保电煤供应的应急行动中, 国有重点煤矿日均产量占到山西省煤炭产量的84.4%。国有煤矿发挥了骨干作用, 危机突显了国有大集团的主力地位和保障作用。这似乎又是一个证明“还是大型国有企业靠得住”的例子。

同时, 有业内专家认为, 任何一个行业不可能出现超过十几年的持续火爆, 在这种背景下, 煤炭行业的拐点已经出现, 企业向集团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山西省这次煤改的决心和措施都是空前的, “煤老板”可能将成为一种“过去式”, 留存在人们对山西煤炭发展史的记忆中。整合后的国有大矿规模大、综合实力突出, 产业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和根植性强, 是推动山西经济社会下一步发展的核心力量。

但是, 诚如山西汾渭能源煤炭咨询公司的业内人士所言, 一个个亿吨级、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的出现, 还远远没有达到产业结构完全优化的地步, 目前只是在量的级别上达到整合要求, 在质的提高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低碳经济”的理念在山西煤炭企业还远没有形成。一个产业要想正常运行, 产业集中度至少要在40%以上, 山西已形成的大型矿企对整个煤炭消费市场依然是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合力, 还谈不上话语权的问题。

大矿兼并后出现的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着, 并且短时期内的快速扩张, 往往酝酿着后面的危机。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秘书长赵家廉称, 山西煤改方向正确, 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曾就如何避免山西煤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过研究。如今, 被整合的煤矿已全部关闭, 山西的煤改工作告一段落。但整改结束后的山西现状仍值得反思。

“小煤窑”的隐退能否从根本上缓解煤矿安全事故的频发?

众所周知, 煤矿行业属于高危行业, 煤炭开采的特殊性, 很难完全避免安全事故。就大矿来说, 大部分情况下安全设施已经十分完善, 许多安全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不规范操作引起的, 国有煤矿的井下工人经常会因为长期工作导致麻痹大意, 在井下出现安全事故, 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山西古交屯兰矿难就是因井下瓦斯爆炸所致。尽管国有大矿的瓦斯利用已经达到令人瞩目的水平, 但瓦斯仍然是安全生产的头号敌人。井下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提高, 矿难的成因不能完全排除, 矿难的发生依旧不能完全杜绝。即便山西省关闭大量的矿井, 依然还有一千多座存在, 对于一个矿井来讲, 四年发生一次事故, 对山西省来说等于是天天有事故, 所以煤矿安全生产对山西而言, 压力很大。

另一方面, 我国经济增长对煤炭的依赖性之强短时间内难以扭转。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鸣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指出, 如果我国每年只开采10亿吨地质条件好的大型煤矿, 百万吨死亡率将同美国相当。也就是说我们如果不开采那么多煤, 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长, 超采成为不得已的选择。煤矿的安全生产依然是摆在现实面前严峻的问题。

我们还应该看到, 山西煤矿安全事故频发, 背后一个深层的原因是官员的利益寻租, 即大量小煤矿存在背后的腐败问题。繁重的审批手续给官员留下巨大的寻租空间, 某些官员凭借权力胁迫承包者将煤矿转包给自己的亲信, 不少小煤矿甚至成为某些官员的个人金库。正因为官煤勾结, 中小煤矿老板在安全措施上愈发视法律为无物, 而由于煤矿产权被层层转手, 产权混乱带来的委托代理失效使得最终的开采者在巨额利润面前失去最后一点顾忌, 应有的安全保证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直接导致矿难发生。“官商勾结”因素引发的煤矿安全事故在国有大矿时代能否从根本上加以杜绝?煤炭行业“形势紧时销声匿迹, 风声一过卷土重来”的乱局还会出现吗?

整合后全部维持单井产量90万吨以上, 保有储量能维持多少年?尽管山西煤炭资源丰富, 是否能保证矿井所在煤田一定时期内都能达到采储平衡?关闭的90万吨或者30万吨以下的矿井, 这部分资源将如何处理, 是否会造成新的资源闲置或浪费?

矿区居民的利益如何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 无论小煤窑时代, 还是如今的国有大矿时代, 矿区本地居民的利益常被束之高阁。长期以来, 山西省村镇煤矿和相关企业吸纳了大批本地农村劳动力, 特别是乡镇煤矿, 承担着村镇劳动力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社会责任。随着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的逐步推进, 山西省产煤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民众身在资源丰富的地方, 自己难以分享, 最后却还要承担资源一旦枯竭所带来的各种痛苦, “煤老板”时代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后煤老板”时代会不会有所突破?

如何杜绝煤改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煤改”使民营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靠山, 而央企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可谓双赢。不能否认的是, 大跃进式的煤改进程, 自一开始就面临合法性与程序正义的质疑。著名的“山西煤改第一案”进入公众视野, 中煤集团原副总经理张宝山, 因涉嫌受贿244万余元被提起公诉,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探寻张宝山落马的源头, 不难发现系山西煤改中的利益交换。作为腐败现象的高发领域, 经过煤改后, 这些现象会相应减少, 但行业潜规则历经多年已成沉疴, 彻底消失还需假以时日。

上千亿民间资本将流向何方?

小煤矿的彻底终结, 煤老板的传奇也被政府的刚性政策画上了休止符。几千个矿被整合之后, 上千亿元民间资金流入社会, 将形成一股巨大的资金力量, 让业界也为此充满了忧虑。“这些资金大概有几百上千亿, 汇集到任何一个行业, 都将是一场灾难。”忻州市煤监局的一位官员表示。

既然煤老板的资金已经退出了煤焦领域, 肯定要找一个容纳的行业。事实上, 目前, 大部分煤老板退出了煤炭领域, 有的奔赴外省继续从事矿产开发, 有的资金进入股市或房地产市场, 甚至在山西吕梁、朔州、临汾、长治等地, 一批关了矿的煤老板已经进入了养殖业、旅游业。

“政府比较担心的是这笔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山西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表示。

千亿资金的流失, 对山西省的创富环境是一种考验, “官煤勾结”及民间资本会否带来新一轮的“官商勾结”?

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暴利面前, 显得那么脆弱。“在我之后, 哪怕洪水滔天”, 这种心态催生了“煤老板”对资源的毁灭性掠夺。资本的这种心态不奇怪, 关键在于社会要有约束的力量。重组以后的企业和原来的煤老板相比, 是否会稍稍节制对利润的渴望?社会约束的力量能否经此诞生并发生作用?这些问题恐怕不能淹没在“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的欢呼声中。

“煤老板”退隐了, 如果“煤老板方式”依然活跃, 我们所称的“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只能是说说而已了。

煤改至今能否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山西省社科院对山西煤改政策进行深入调研后发现,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后煤炭产能扩张太快。2009年底, 山西省1 053座煤矿煤炭产能每年 (含建设规模) 为12.4亿吨。根据山西省社科院相关研究成果测算, 山西省每年生态环境可承载的煤炭产能为5.9亿吨, 煤炭资源每年可承载的煤炭产能为11亿吨, 产能控制成为影响山西乃至全国煤炭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今后我国煤炭生产不能再走简单被动的“要多少、产多少”的市场需求式发展老路。为缓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应加强煤炭产能控制。山西省社科院建议合理确定和有序释放煤炭产能, 使山西“十二五”期间的煤炭开采总量控制在10亿吨以内, 同时明确兼并主体应承担被兼并关闭煤矿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地质灾害责任, 将被兼并煤矿提取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转入兼并主体的专用账户, 用于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

从近期来看, 山西煤矿整合对于整顿矿业秩序、改善不合理布局、促进矿山安全与环保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这一举措对于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至于整合后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这取决于很多因素, 既有整合本身的科学合理性, 也涉及其他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是否得当。

山西煤改的强势推进, 影响的不仅仅是几千个煤老板, 其波及的范围突破地域、行业的限制, 意义将更为深远。

究竟能不能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能不能扩大在国际上的行业影响力和提升话语权?在后煤改时代, 当“新国有化”卷土重来时, 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将是机遇还是更多不确定性?下一批“煤老板”会是谁?这场变革的答案需要留给我们30年以后去探知。

如果把山西的煤炭资源开发比作一艘船的话, 那么, 这艘船曾被“坚冰”所困, 进退维谷。此番山西煤炭资源重组整合、煤炭秩序全面整顿, 无疑是一次“破冰”之旅, 为这艘巨船扬帆远航扫清了障碍。但是, 纵观全局, 要彻底解决山西煤炭问题, 既需要时间, 也需要空间。

黑色材料 篇4

《今与昔———从柯尼岛到这里》这部读者期待着能揭开一代文坛泰斗“真面目”的回忆录, 读来却似乎是含贻弄孙的老人在唠叨陈年轶事。“从结构上看, 该书叙述松散, 无逻辑性, 随意性强, 是名副其实的‘意识流’” (陈永国, 第236页) 。从第五章到第六章和第七章的标题 (分别是On and On, And On and On, And On and On and On) , 我们可以略见一斑。柯尼岛是海勒的出生地, 作家在那儿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纯真的少年时代, 回忆中一切都浸染了浪漫和梦幻色彩。甚至大萧条时期也不显得那面目狰狞。海勒将柯尼岛写得栩栩如生, 它不仅是无处不在的快乐和幻想的象征, 而且是而今看似天真无虑的黄金时代的景象。

作者感慨良多之处有:

1、做报童时, 有个顾客买了份报, 看一眼就把报纸给回他, 海勒体会到“金钱买不到的快乐” (Heller, 10)

2、十二岁时, 他第一次乘高空环道滑车, 这是由“龙卷风”、“霹雳”、“旋风”等组成的惊险旅行游戏, 柯尼岛人视之为进入青少年时期的一次仪式。“它使我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后来的一切险境, 使我很久以前就学会直面无可回避的行动———死亡本身” (Heller, 54) 。所以, “对我来说, 去打仗跟在科尼岛上走路, 去游乐园没什么两样” (查尔斯·鲁亚斯, 139) 。

3、在“接吻”的游戏中, “我摸到了女人的胸脯……, 开始明白……进入一个更混乱更高级的亲密阶段的前奏曲” (Heller, 82) 。高中时代的海勒为班里诸多窈窕淑女所吸引。每当她们缺课或迟到早退时, 他总要堕入一种痛苦的怅惘和莫名的失望之中, 仿佛遭到了爱的拒绝或体验到了被拒绝的爱 (Heller, 90) 。大卫王的情感体验的丰富可能在海勒的生活找到源头之水。海勒曾深爱过一个名叫弗吉尼亚的姑娘, 那感觉不错。有一次海勒感到亲吻不怎么热烈, 似乎有一种隔膜之感。后来他们分手后, 他不再爱她了, 那感觉似乎更好些。这种心理幽径被写入《出了毛病》。

4、海勒曾在铁匠铺工作过, 那里有一条南方民间“信条”:男人所穿鞋子的尺寸表明其生殖器的大小。为了保证海勒的面子, 哥哥费尽心思给海勒选了一双安全鞋, 鞋尖里面有拱型钢壳加固, 比正常的鞋又大又长了。但那双安全鞋给他带来的恰恰是麻烦, 因为每个人都想搞清楚他的那个“东西”到底有多大。为了防止受到更多的骚扰, 他把那双“特号”鞋扔掉了, 别人不免评说几句, 海勒只得讥诮地说:“阉了” (Heller, 155) 。

5、在切割台上干活, 没注意打手放到切刀口上, 几乎酿成悲剧, “我把险丧手指与童年时的几次冒险, 尤其是在柯尼岛上拼命游向响铃浮标的几次冒险相提并论, 当时虽未溺水而死, 现在却不断袭来可能被淹死的恐惧” (Heller, 154) 。海勒的童年中有多次“死亡历险”。有一次他在女儿墙上抓风筝, 脚下是无底深渊的胡同。如果不是当时脸色土黄使他警觉, 后果不堪设想。在和哥哥玩的“追逐战”得意忘形之际, 差点被身后的车子撞上, 哥俩以俯伏在汽车的保险杠上而告终。

6、海勒曾有一次来到哈得逊河上游的一家屠宰场。在那里, 他闻到了浓浊呛人的血腥味, 目睹了囚犯模样的屠宰工人, 听到了屠宰场里凄惨哀婉的嚎叫。这也许是他第一次领略杀戮行为的凶狠和残忍 (Heller, 124) 。在“海外执行了60次飞行任务后, ……我悲凉地感到某种宝贵的东西已经永远离我而去了” (Heller, 57) 。

7、总的说来, “我有诸多快意之处, 包括对自身, 我满足了。我曾想要成功, 我成功了。我貌相年轻, 看起来比年轻人还年轻得多, 身体不赖。我胃口很好, 佐以出色的消化系统, 从不让我失望。我还基本保留一头好头发, 大概有足够收入和钱财, 让我如愿以偿地活下去, 而且, 我觉得, 会有足够剩余, 让我可数的几个继承人满意。吾爱吾妻, 又对其他女人不失兴致, 享受诸多亲密友谊;再者, 我刚刚写完这本书。

大约要一年就会出版, 我期待方才所言到时候仍然基本成立”

(Heller, 259) 。

考虑到书出版的第二年, 作者就突发心脏病而死, 书中的结束语似乎隐含海勒式的幽默, 《今与昔———从柯尼岛到这里》优点在其幽默和恶作剧, 这是海勒所有作品中一以贯之的风格。不妨随便选几段品味一下。“奇怪的是, 这一季节后的庆祝[晚间游行]还宣布了一个高尚的道德目的———出钱来重建‘柯尼岛救助之家’, 作为不易管教的到了穷途末路的女孩的避难所。可以预言的是, 那些游行的效果是吸引更多的不易管教的女孩充满希望地如潮水般涌入这一地区[柯尼岛]” (Heller, 31) 。黑色幽默家不关心对生活有何行动, 而在乎对生活有何态度, 这并是说他无道德立场, 而是表明这种立场是隐含的 (Pratt, 165) 。黑色幽默的主人公既是不同的政见的观察员, 又是参与者, 既超脱周围事变, 又受其影响。“随着年事增高, 母亲难分清‘波莉’和‘沙莉’———象我现在的情形一样, 我有时错以第一个妻子的名字来称呼第二个妻子。这可不是一个丈夫要做的明智的事” (Heller, 43) 。“赢得椰子的困窘在于无人真正喜欢吃的椰子或喝椰奶。但我们为了品位胜利不得不假装喜欢” (Heller, 52) 。如所有对生活的喜剧观一样, 黑色幽默关注社会现实。黑色幽默对反映迷失方向的世界当代生存的诸多细节的强化的、有时是超现实的集中关注 (Pratt, 158-66) 。海勒在课堂的恶作剧有多种:说俏皮话, 交头接耳, 随便插花, 或偶尔捉弄以下同学甚或老师。比如, 某同学在不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 海勒假装帮助他。假如准确答案是”2”, 他会悄声说“4289”。据海勒回忆, 在中学和高中时代, 这样的恶作剧不下一百万次。而对老师的捉弄也同样频繁。除了称“沃尔夫”为“狼小姐”, 称T.D.特尔为“乳头瓶” (英文中T.D.Bartell的谐音是Titty Bottles) 外, 海勒的恶作剧还包括明显的厌烦, 故意表现出来的漫不经心或“走神儿”, 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 老师都要给他个突然袭击, 让他回答本以为他答不上来的问题。而每一次他都有备无患, 对答如流。实际上, 他是故意引老师上钩的 (Heller, 85-86) 。黑色幽默不可避免地在毁灭无价值的东西时, 也不加分别地毁灭了有价值的东西。

海勒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我的作品都处在危险的边缘” (鲁亚斯, 160) 。海勒说这句话原是针对自己作品可能会“多情”、“伤感”而作的自我警戒。我们却不妨由此窥探他作品的一个特征———对“危险”题材的兴趣。“如果我要写小说的话, 那一定是关于死亡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疾病的可能性, 残酷的事实, 社会的疏忽———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题材” (鲁亚斯, 161) 。在海勒的回忆中, 死亡的阴影从童年时就时隐时现, “我认为, 我五岁时父亲的去世与此有很大关系……受过创伤的孩子非常成功地否认它, 然后将它升华, 死亡在我心中的历程就是如此” (Fllipo, 57) 。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 我们可以认为死亡是“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窒息人的精神的结果。海勒承认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许多事件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没多少关系“倒是跟国内情况, 政治形势, 朝鲜战争呀, 冷战呀, 挺能联系在一起的。我不觉得我是在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十二条军规》里很少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只谈到法西斯分子是坏人, 仅此而已。里面的大部分争论, 有关时事的幽默, 都是跟二次大战以后麦卡锡时期发生的事情有关系” (鲁亚斯, 140)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生活是地狱式的:越南战争引发美国争吵和分裂。肯尼迪总统和马丁·路德·金等的被暗杀表现了美国国内的新的暴力和疯狂。不断的核试验造成环境破坏, 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都扩散着持续不断的危机感。作为黑色幽默小说的标志性作品, 《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复杂的方式发展了一种鲜明而异乎寻常的历史感, 归根到底, 这种历史感更多的向我们揭示了作品写作时期的文化格调, 而不是历史本身 (迪克斯坦, 106) 。海勒曾经说:“我的目标是不仅给读者讲故事, 而且让读者成为参与者———让他经历书而不只是阅读书” (《德拉威文学评论》1975年春季) 。让读者在参与文本解读的过程中, 体验作家生活和创作, 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社会历史文化风貌等等。

海勒基本上是一位传记性很强的作家, 他的每一部作品无不搀杂着他个人生活的酸甜苦辣, 无不浸透着他对现实人生的深透理解, 在聆听海勒老人对柯尼岛的过去娓娓道来时, 我们不是也一并对社会人生有了另一种视角和态度吗?我们不是也能从其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侧面, 深刻理解这位作家独具特色的风格和主题, 从而窥见更为广阔的美国文化画面吗?海勒说:“你在我所有的作品里都可以找到你在从《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所发现的东西” (鲁亚斯, 161) 。这句话可以作为读解海勒的钥匙。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受存在主义的影响亦是显而易见的。美国社会压迫制度中, 一股强大的、无形的力量———第二十二条军规, 无所不包, 无所不在, 执法者可以利用它作随心所欲的解释来制裁人、压迫人。存在主义是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为世人所认可的衡量真善的标准。世界处于一个焦躁不安、充满怀疑的时代, 人们急切希望摆脱荒谬的社会和人生。当欧洲的存在主义思想传到美国后, 人们更感到世界的“恶心”、人生的荒谬, 认为只有人的单独存在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所以把个人以外的一切都当成压抑, 束缚自己的力量, 并采取不信任甚至敌视的态度:“他人既地狱”。人们甚至还认为世界的荒谬和丑恶是永恒的、无可改变的, 人类的毁灭是无法挽救的。这恐怖的前景使他们感到悲痛和绝望。因此, 他们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而创作, 用冷嘲热讽、说反话的方式来表现现实中的荒谬、丑恶、阴暗、残酷的“黑色”东西。所以, 人生是终成为类似西西弗推石上山的徒劳, 唯一可作纪念的只有童年的天真和青春的浪漫。而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思想正是试图为这些处在混沌世界中疑虑不安, 孤独痛苦的现代人寻求新的真理和价值的立足点。但是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存在, 甚至把个人的行为看成人的唯一希望, 把个人的意识和行为完全孤立起来, 结果仍然没有就价值、自由选择以及自我承担道德责任等问题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随着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约瑟夫·海勒于1999年12月12日因心脏病猝发不幸溘逝, 黑色幽默文学似乎也到了终结的时候了” (郭继德) 。海勒的遗世之作读来有一种昔日难再, 世事难料, 人生如梦之感。青春年少的光华也照彻不了死亡无处不在的阴影, 黑色幽默的黑色成了海勒作品字里行间消除不尽的印痕。

诗人有曰:“童年是人生之父” (华兹华斯语) 。童年生活往往是作家灵感之源。对于海勒, 童年似乎是生活中唯一神圣不可侵犯的部分, 它避开了一切人事纷杂世态炎凉、贫困、恐惧、疾病、危险都不能毁灭年少无邪的欢乐、梦想, 拥有它, 就拥有一种弥足珍贵的永恒宁静。所以, 在海勒老人的回忆中, 只有“童年是这些美好的事物之一。另一个同样美好的事物是青少年时期” (Heller, 57) 。这就是上个世纪末, 一位文学巨人对他生活了76年的人间的一丝眷恋吗?

摘要:死亡是海勒所有作品的关注的一个主题, 其原因也许个人心理方面因素, 但更主要决定于社会文化的影响, 其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海勒的回忆录《今与昔》向读者透露了他的浸染忧愁的人间情怀, 是其“黑色幽默”创作的余音与脚注。

关键词:死亡,黑色幽默,存在主义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鲁亚斯.《美国作家访谈录》[M].粟旺李文俊等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1995

[2]郭继德.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5月第17卷第3期

黑色路面病害及防治 篇5

关键词:黑色路面,病害,处治方法

黑色路面,就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因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较好的耐久性以及行车舒适性,成为我国道路选用的主要路面结构形式。但是沥青路面在经受繁重的轴载负荷和气候、环境影响的前提下,路面使用品质受到严峻考验。黑色路面的病害很多,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其病害产生的程度也不同。

1黑色路面病害的几种表现形式

1)早期开裂、裂缝、网裂、龟裂。

早期开裂对于北方的沥青路面是容易产生的一种现象,一般表现为单独的细裂缝,呈发散状裂缝。裂缝是指开裂为3 mm~5 mm宽的路面缝隙,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不规则裂缝。网裂是一片路面呈长条状开裂成约20 cm宽,50 cm~60 cm长的长块状碎块,如车辙现象多成为网裂。龟裂是一片路面开裂后形成约20 cm长宽的小碎块。

2)沉陷、坑槽。

沉陷是路基发生变形而影响到路面变形产生较大塌落(深度在3 cm以上,面积在2 m2以上),而路面结构层无损坏的一种病害现象。坑槽是路面结构发生损坏,直径或宽度大于20 cm,深度5 cm以上的坑槽。

3)波浪、壅包。

波浪有纵向和横向之分,其主要是有较规则的凹凸起伏现象,凹凸的高差在10 mm~25 mm之内。纵向波浪也称为搓板路面;车辙现象初期就出现横向波浪。有的波浪是由于施工中操作不当形成的。当波浪发展形成高于原路面30 mm以上的包块为壅包。

4)脱沙、松散。

脱沙是黑色混合料面层中沙料由结构层脱离的一种磨损现象。松散是沙石由黑色混合料面层中破损、剥落的损坏现象。

5)翻浆。

翻浆是整个路面结构因水文状况不良,路基因冰冻水分聚集,春融时在车辆多次重复作用下,路面完全变形,路基泥浆大量泛出的严重破坏现象。

2对各类病害产生原因的综合分析

2.1 路面整体强度不足

路面的结构层厚度不能适用其现有交通量和车辆荷重。如交通量急剧增加,重车吨位加大。黑色路面建成后,土基中的水分不易蒸发,在冻结期间会产生水分积聚现象;长年如此,会导致路面结构强度的衰变,承载能力逐渐降低,整体强度不足。随着时运年限的增长,由于黑色路面所用沥青材料疲劳,其强度相应降低。施工质量欠佳,如结构层的密实度由于碾压不足,达不到质量要求;各类材料配比不当或拌合不匀等原因使路面整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土基碾压不足,强度不够,也会大大影响路面整体强度。路面整体强度不足,易产生早期开裂、裂缝、网裂、沉陷、波浪及翻浆等病害现象。

2.2 易产生的病害现象

1)施工方法不当和基层材料使用不当:

由于施工操作方法欠佳,特别是沥青面层接槎处易产生开裂。沥青面层本身由于抗剪能力差、低温稳定性不足,往往引起路面开裂。基层或底基层的断裂影响到面层,使黑色路面开裂,形成对应裂缝。

2)沥青材料使用不当:

施工中沥青用量偏多,砾石级配欠佳,易引起黑色路面发生波浪或壅包。养护处理方法不当,使黑色面层中沥青含量相对增加,面层发生油垄、波浪甚至壅包。原基层表面平整度差,加铺黑色面层时,处理不当,引起面层波浪起伏。使用沥青材料软化点低,气温高时沥青变软,行车作用下使路面推移形成波浪和壅包。沥青材料老化,易脆裂,路面原形成的裂缝逐渐发展成网裂和龟裂。

2.3 其他方面

作为面层下的干压碎石结构层,在施工中压实不够,结构层抗形变能力较低,致使黑色面层产生裂缝或网裂等。路面结构层有软夹层,如石料质软、含泥土多,尽管其他结构层强度足够,但往往引起沉陷、网裂和龟裂。黑色面层在网裂和龟裂后,维护处理不及时,在行车继续作用下,破损的范围继续扩大,形成坑槽。石灰土结构层,由于施工质量差,如拌合不均匀,压实不足。路基填土段密实度不符合质量要求。各种管线沟槽、水井、洞穴等回填时处理不当,密实度不够。沥青材料与砂石粘结力差,或由于雨水和各种生活用水影响,易使黑色面层产生脱砂。

防治黑色路面各种病害所采取的处治方法,要根据路况的使用调查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因路制宜”找出产生病害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处治措施。

3处治方法

1)黑色路面加铺补强层。对整体强度不足、路面结构层厚度显薄的路段,可根据现状交通量、结合交通量发展情况,采取铺筑补强层的措施。补强层厚度和层次设置可根据现有整体强度(回弹弯沉值)和估算交通量理论计算其层次结构和结构厚度。2)对网裂或龟裂严重部分和坑槽、沉陷进行挖补。网裂或龟裂严重部分,维护不及时,将进而破损成坑槽。若网裂或龟裂部分整体强度基本满足,可将面层挖除,用新加工的黑色混合料修补。对沉陷和有明显变形路段,不管是网裂、龟裂,还是坑槽,要具体分析各个结构层情况,需要加固基层就要加固基层;需要重新处理底基层或增加总厚度时,则要局部进行大翻修。3)对一般出现脱砂和少量裂缝的黑色路面可采用喷洒一层沥青结合油,撒铺一层中砂或石屑,使其泛油成型的沥青罩面方法或者加铺一层厂拌沥青砂封层。4)黑色路面上的壅包应及时挖除。5)翻浆路段,根据路况调查资料,确定产生翻浆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其原因,排除或减少不利因素,将路面进行大返修。

以上是关于黑色路面病害及防治的论述。总之,我们对于黑色路面,要根据病害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科学认真的分析,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我们的黑色路面的有效寿命大大地延长。

参考文献

黑色电影文化研究 篇6

一、黑色电影概述

1. 黑色电影的产生

黑色电影这一实质性的概念生产于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 在二战德国占领的那些日子里, 法国长期看不到好莱坞的影片, 后来法国的评论家尼诺法兰克看到了为数几个的好莱坞战争时期的影片, 加之法国被德国占领长期压抑下的情绪, 对那些表现出玩世不恭和悲观绝望, 人性幻灭和堕落, 甚至是罪恶和疯狂的影片命名为黑色电影。《电影艺术词典》一书里把黑色电影定义为:“可以说美国的暴力题材, 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和法国的存在主义思想的结合体”。在保罗施拉德的《黑色电影札记》中提到:“黑色电影这一影片类型是在电影本身已经产生之后被精心打造出来的, 它并不是一种完全的类型片, 而是作为包装犯罪影片的一个风行方式。”

2. 黑色电影的发展历程

正如电影界以好莱坞为电影时代的划分从早期电影到经典好莱坞电影, 再到后经典好莱坞电影时期一样, 黑色电影也经历了三个发展时间, 即第一阶段, 1941到1945年的私家侦探或孤狼黑色电影;第二阶段为1945年到1949年的现实主义黑色电影;第三阶段, 1949年到1953年的精神病黑色电影, 逐渐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较为完备的黑色电影体系。如果按照其不同的内容和立场来看, 黑色电影又有着表现主义传统, 纪实主义的立场, 后现代主义的状态, 以及存在主义的思想。从黑色电影的开山之作《马尔他之鹰》发展到现在, 也经历了黑色电影以及新黑色电影两个阶段, 1966年《地狱先锋》和1974年的《唐人街》是新黑色电影诞生的标志。作为新兴产物的新黑色电影, 内容上更为暴力和黑暗, 其核心是存在主义的异化, 孤独和荒诞, 是较黑色电影更能体现悲观主义和道德矛盾和迷失的主题。

二、黑色电影产生的背景

1. 政治背景

黑色电影当没有确定的概念之前, 其产生于拥有好莱坞电影业的美国, 但完全意义的黑色电影却成形于二战时期被德国突袭而占领的法国, 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岁月里, 法国人民很少有机会看到美国好莱坞的电影,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仅仅有几部战争时期拍摄的玩世不恭和悲观主义黑色风格的电影, 法国的评论家就将这类影片命名为黑色电影, 在大的战争背景下, 一个完全沦丧主权的国度里, 黑色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却反映出法国人民压抑的心情特点和难以舒展的丧国情绪, 政治和战争的大背景, 促成了黑色电影的进一步成形。

2. 经济背景

美国的黑帮片, 西部片等或多或少的在最初的时间带有黑色风格的因素。在上个世纪30年代, 美国刚刚经历完经济大萧条, 经济危机使全民的情绪低落, 黑帮一些黑色势力又掌握着美国的一些重要经济命脉, 不仅是美国, 像意大利基本上经济重要行业也垄断在黑手党的手中, 黑色经济及地下灰色经济也是黑色电影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经济基础, 世界性的经济低迷时期, 人们的思想和导向受经济的影响, 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异化和偏差。这一时间段诞生的黑色电影就以写实的手法来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残酷、罪恶、变态、丑恶、肮脏和暴力等等社会现实。

3. 文化背景

在美国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在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些以低俗小说为特色的文学风潮, 再加之德国的表现主义思潮和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都为黑色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文化上的路基。加之这些小说又经历了法国硬派黑色系列的熏染和战争的影响, 蹴就了黑色电影的繁荣和发展, 而黑色经济又以暴力为主要依托, 以黑帮为主要组织形式, 以非法经济活动为主要的经营项目。而这些也为黑色文化提供了现实生活的模型, 赌博、贩毒、色情交易等黑色因素被搬上了文学和电影, 反映出罪恶、堕落和梦魇的城市生活以及人们内心的深不可测。

三、黑色电影的特色

1. 人物的矛盾性

人物性格的矛盾性是黑色电影里非常典型的一个人物特色。仅以经典黑色电影《七宗罪》为例, 在这个暗黑的镜头里, 反映出以宗教七天罪状:贪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愤怒为线索一系列的连环杀人案。而在这部影片之中, 维护正义的警官可以贪脏枉法, 伸张正义的律师却可以是贪婪的表现, 美丽的人本不应该骄傲, 肥胖的人也应该懂得节制, 妓女至少应该懂得廉耻, 杀人狂也不应该觉得那么理所当然, 甚至觉得自己是在救赎人类和整个社会, 以传道布教和导人向善的目的而接连杀人, 杀人者自诩为救世者, 正义的警官最后却举起了枪。在这样的黑色影片之中, 展现给大家的却是人性中最为丑恶和黑暗的因素, 人物的矛盾性构成了黑色电影最为特色的标志。

2. 道德观的模糊性

道德观和价值观是衡量一个社会和时代的标准, 而黑色电影主要的内容和拍摄的场景基本上都是以城市的角落, 越夜越黑暗的时间以及没有犯罪就无以构成黑色电影主体的故事。这种阴影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在反映社会上的阴暗层面, 而且在一定的人物刻画和塑造上也造成了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偏执, 人物的矛盾性不仅仅展现了主人公的心理过程, 同样也在另一方面对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种挑战, 而且就电影本身这种媒体形式来说, 对于人们的思想和道德观也是一种戕害。

3. 社会边缘群体写实性

黑色电影主要的故事构造就是以犯罪和阴暗为基调, 而犯罪的主要施动体就是社会上的边缘群体, 而这些边缘群体主要为异教徒、罪犯、黑社会组织、黑暗群体。这些人正是黑色电影的主角和故事的发生体, 并且他们往往从事着和暴力、色情、走私、贩毒、地下非法商贩等等的社会角色, 黑色电影的故事也是由他们的真实提练和活化了的艺术形式, 再加以润色和丰富, 同时也是夸大了原有的生活版本, 但就内容来说是与社会边缘群体有剪不断, 理更乱的丝缕关系。

摘要:黑色电影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 但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由法国的影评家尼诺.法兰克给黑色电影, 这一类型冠以了黑色之名, 到了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黑色电影尤其盛行, 至到今日我国的黑色电影也初具规模, 不仅仅是社会生活的一个返照, 同样也表达人们对于社会的一些情绪和格调, 本文就从黑色电影产生的政治、经济和人文的背景出发, 以黑色电影的特点和人物性格以为切入点, 不断的发展黑色电影的特色和与生俱来的魅惑。

关键词:黑色电影,黑色格调,政治经济背景

参考文献

[1]郑树森.类型电影和电影类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2]保·施拉德.黑色电影札记[J].郝大铮译.世界电影, 1988.

浅谈《黑色预告》版画创作过程 篇7

人们所说的创作版画是相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复制版画而言的, 中国的创作版画是由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而诞生的, 是在学习外国木刻中起步的。复制木刻虽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绘、刻、印分工, 严格说来只是一种印刷图画的技术, 与画家自画、自刻、自印, 能充分发挥画家创作才能和木刻特征的创作木刻显然不同。版画创作它是版画创作者根据一定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构思, 运用一定的版画媒介和手段, 通过一系列的创作思维过程 (如确定主题、选取及提炼素材、安排人物与环境布局、探索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等) , 最终产生出新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讲, 它既是版画学习的认识起点, 又是版画学习的终极目标。

一、版画创作的体验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过程, 归结开来大致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大板块。艺术体验实质是创作的前提和准备阶段。这里笔者仅介绍创作前期准备的几种方法:

1. 临摹

在学习版画的第一个阶段便是临摹。这是解读优秀作品, 了解版画特性和艺术规律的有效途径, 实践的研究其艺术表达形式和手法, 透过具象画面的抽象思考, 学习大师们处理形体的技巧和表达画面情感的方式。它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鉴赏水平、造型能力和创作能力, 从而在作品中构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比如, 在学习黑白木刻 (人头像) 的时, 首先临摹柯勒惠支等几位大师的黑白木刻精品。为表现老船长饱经风霜的人生阅历, 采用圆口刀粗犷语言来处理;为表现高尔基睿智的思想, 而采用三角刀细细而又缜密的排线来塑造。这种临摹对于学会用何种手法、艺术语言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缔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 也可以说是为下一步进行创作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临摹是学习研究传统的手段, 但它本身不是目的, 临摹的主动性在于创造性地吸收。

2. 写生的作品意识

所谓写生的作品意识是指在绘画过程中, 有意识的强化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和主观创造, 在对对象的体悟和描绘的过程中, 更好的展现出精神性的东西, 把握画面的整体效果, 追求画面的审美特性。

学习黑白木刻 (人体) 时, 为了突显女人体的美, 写生时就要进行主观处理。在一稿三样练习中, 采用黑白灰三种色调表现, 分别表现出女人体厚重结实、圆润洁白或丰满但却细腻的内心世界。

3. 无意识的绘画

无意识绘画是指当思想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下, 灵感有意无意间获得, 作者随意地、漫无目的的、无主题地, 随着潜意识的流动而移动画笔, 随手勾勒出一些形状的绘画方式。这种无意识的临场发挥决定了其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能从一点扩展开去, 引起联想, 随意生出一些图像来形成类似象征性画面符号的画面, 随心所欲组成构图, 能产生新鲜感和自由感, 并能突破惯有的造型和构图的思维定势。

4. 知识积累

版画在描绘生活和表现情感上具有其它艺术门类 (如文学、诗歌、雕塑、建筑等) 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但同时又有自身局限性。总是希望在有限的画面上传达出无尽的信息, 但这种传达绝不是公式化或图解式的。因此, 对外来的、其它文化艺术知识的吸收和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善于学习、善于观察, 丰富的社会阅历是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高度艺术价值作品的必要条件。

总之, 版画创作是一个结合了多方面技能、阅历、素质修养的过程。一方面, 应在对传统的、外来的文化和艺术进行学习、把握的同时, 建立富于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另一方面, 更应在艺术品位、内容、形式等方面做出努力和追求, 探寻艺术最本质、最纯粹的语言, 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和风格。

二、艺术构思

1. 构思阶段

在版画创作过程中, 首先是创作意向的形成过程。创作者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 那么版画创作当然也不能跳跃时代以及特定生活环境而独立存在。

在构思《黑色预告》的过程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 代表“方向”指引的箭头给了我启示。“箭头”这一简单的符号, 将它运用到我的画面中, 能够传达出笔者此时面对各方压力所带来的复杂而又迷茫的心境。

2. 画稿阶段

当确立了箭头为元素后, 就着手于画小构图。一开始, 我选用朝向各个方向的箭头, 或重叠或交叉或反向, 来表达一种矛盾的心境。此时我发现单用箭头这一元素, 无法深刻体现内心复杂的意境, 于是便在如何丰富这一主题上下功夫, 起初将密集的立交桥贯穿于箭头中, 让人有种感觉, 在这段路上行驶会不知道要开往何方, 脚下的路通向哪里。联想到现在的大都市, 经济高速发展, 蜿蜒盘旋的立交桥、高耸云端的大楼, 城市空间愈发狭小, 似乎无法容身。于是我又在立交桥周围又“建立起”了座座形式各样的高楼大厦, 还划分了一块工业区, 冒着浓烟的的烟囱。一方面表现城市空间越来越狭小, 拥挤;另一方面表现了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而这也为我下面所要表达的主题做了铺垫。

稿子画到目前这个程度, 我又疑惑了, 本来作为重点的箭头, 现在却被突起的高楼与立交桥“压”下去了, 体现的没有预想的充分, 也过于平庸, 整个构图也没有新意。于是, 我将构图进行了大胆的拉伸与压缩, 将原有图形压缩到现在构图的三分之一;在上半部分中间位置, 用一个向下的短粗红色箭头表示, 这代表着自己心中的一股巨大压力;两边我采用了长短粗细不一致且所占位置稍有偏差的两根黑竖条, 一条深入了下边的立交桥上, 另一条则在象征地平面的半弧线相接, 都表示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与困难。在整个三分之二的区域内, 穿插着一股像龙卷风似的箭头, 象征着在各种压力、困难面前, 人们所作的积极向上的斗争, 而在这些大小箭头中, 有些不太成熟或太细小的箭头在压力和困难面前所折倒, 甚至改变奋斗方向, 或重重的摔下来。只有坚持不懈, 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 不惧怕压力, 将压力转化为奋斗的动力, 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也才能上升到最高阶段, 就像画面上攀到顶峰的箭头。

整个画面的色彩基调, 笔者则采用了冷灰色调, 上半部分用了沉稳的黑色, 鲜艳夺目的红色, 和压抑的灰色背景。下半部分, 有与上半部分相呼应的红色小箭头, 用各种大量的灰色构成立交桥与房子。在这样的反复修改中, 大致形成了《黑色预告》 (如图1所示)

三、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用一定的媒介, 运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将艺术的构思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物态化, 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1

那么《黑色预告》这幅作品, 我不想强调过多的的刀法, 而希望借助水粉颜料的特质来完成, 所以选用木刻中的粉印木刻来表现, 此种方法相较于套色木刻要方便、快捷、容易得多。

制作阶段是达到你所预期效果的必经途径, 也是作品成败的关键。经过上版、刻版、印版、调整、签字等几个过程, 一张完整的版画作品就出炉了。 (参见图2)

摘要:从根本上来讲, 版画创作既是版画学习认识的起点, 又是版画学习的终极目标。它是复杂的形象思维过程, 是个性经验的结晶。本文通过总结研究版画创作过程中艺术经验的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来进行阐述。版画创作离不开艺术创作体验、离不开艺术构思, 更离不开艺术表现, 三者共同构建版画创作过程。

关键词:版画创作,学习,认识

参考文献

[1]谭权书.木刻教程新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114--126.

[2]邹昌义.中国黑白木刻简史[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6, 19.

[3]齐风阁.超越与裂变-20世纪中国版画论评[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102.

[4]中国版画第28期.[J]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7NO.2, 4--9

[5]第十八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作品集[M]上海,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7.

上一篇:重混凝土施工下一篇:直驱式波浪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