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色幽默文学

2024-06-08

美国黑色幽默文学(共4篇)

美国黑色幽默文学 篇1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而文学则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属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范畴。它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或风格表现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1]。英美文学充满着理性主义,乃至黑色幽默,对照人类社会的当今现实,使人们更好的理解认识人类世界的行为,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英美文学的理性主义

英美文学中理性主义代表作家索尔·贝娄,其作品充满了对人类社会的理性思考,描述的消费主义和拜金现象的社会根源、所表现的消费社会背景下人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精神危机。贝娄对后工业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首先表现为人的“物化”[2]。《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则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后工业社会的消费图景,表现了“以消费为灵魂”的后工业社会人们的生活,以及那些异化了的“单向度的人”,对享乐主义和消费道德观进行了鞭挞,并将消费主义的批判提升到了文化的维度和人文关怀的高度。如《赫索格》深刻地表现了后工业社会人的异化“物化”感,表现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种种异化“物化”关系。在他的笔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了一种消费关系,让人的关系失去了亲情与爱情。可以说作品是对这种不再和谐的关系的一种悲悼。表现了人们对成功(即名利、地位)的追逐,以及由此造成的悲剧。在一个由GDP决定一切的时代,以GDP来代表所谓生产力,代表社会进步与否的时代,在一个以金钱来衡量人的价值的时代,贝娄小说无疑是一部话剧。人人为了金钱而活着,为了名利而活着,快乐吗?媒体充斥的是纸醉金迷靡靡之音,宣传的是老板明星,劳动者成了贫穷和愚昧的代名词。这能是进步的标志吗。每个人仅仅是为了拉动GDP的消费者,是影响GDP的一个微小因子。贝娄作品揭示了人的价值被“物化”恰恰是当今人类的悲剧。他认为科技进步并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贝娄对科技进步与专家制度的质疑,契合了当今物质丰裕的社会状况下人文精神的衰微、人们的幸福感缺失这一现象。贝娄还对后工业社会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与文化的衰落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几部小说都表现了他对人类一些永恒的哲学命题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类的前途、命运、道德、精神状态,人生终极意义等重大问题的关注,比如自我认同、道德与真理、个体与群体等问题。贝娄对这些形而上问题的哲学思考是他对后工业社会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作出的回应和反拨,也是他对后工业社会的“无深度”、“中心消解”和“情感消逝”现象的一种拯救。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后工业的“荒原”社会,然而,面对满目疮疾的后工业文明,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具有一种“情感信念”,小说渗透着一种乌托邦情怀,表现了一种文学理想主义。在一个消费至上、娱乐至死、道德滑坡的时代,贝娄对精神的关注、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敢于直面人类灵魂的精神,以及他开出的救赎方案,无不显示了一代文学大师的人道主义关怀。

2 英美文学中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在二战以后的西方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又被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的幽默”[3]。黑色幽默所创立了一种独特的情感模式[4],它以荒诞消解了传统喜剧的滑稚,以沉痛的无可奈何的苦笑替代了传统喜剧轻松开怀的笑;以荒诞消解了传统悲剧的严肃性;以绝望的渗笑替代了悲剧的痛感,大悲转化为大笑;把人物的悲剧抗争精神转化为无可奈何的认命宿命精神;它用笑来表现悲惨,悲惨情结则借荒诞戏谑加以渲泄;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悲剧和喜剧的新的艺术情感类型。它有悲,但却是以笑为悲;它有笑,却是至悲的笑、渗烈的笑。当时的美国是一个社会物质财富相对丰富而精神信仰却严重缺失的时代。社会意识可谓像沸腾的大海,狂浪猛作,翻浪不止。有文化评论家甚至把这段时间称为美国历史上的荒诞时期。这个时期的美国人,他们都对当前的现实处境和前途命运惶惶不安,浮躁的情绪也与日俱增。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家只有通过一种病态、自嘲、可笑的幽默手法来排除他们心中的不满、愤怒和绝望。当今世界仍不太平,重新评价黑色幽默小说对唤起人们的良知、提醒人们认识战争的危害等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是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一部经典著作。所谓“第22条军规”实际上就是一个圈套(catch):认为自己有精神病的军人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停飞;但是能够提出自己有精神病不能飞行的军人又说明你思路清醒,不许停飞。任你怎样努力也不可能从它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军规”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虽不是白纸黑字写下的条文,但却又无处不在。无人清楚它,但却无人不感到它的存在。当它化作具体内容时则诡诈多端,可却没有人能奈何得了它。它所描写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就是当今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战争的大规模杀伤和破坏,把一切都翻了个个儿,希望的虚妄、正义、道德的虚伪,官僚政治的利己,个人的生死荣辱都一览无余。正是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的战争摧毁了伊拉克政治、经济和社会架构。重新复原被捣碎的玻璃谈何容易!现在看来,即便是布什政府及布什本人,如今不知不觉中也难以摆脱第22条军规的束缚了。通过第22条军规这个象征,美国士兵看到了美国社会充满了谋杀和腐败。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美国社会及其官僚机构的荒诞、疯狂和不可理喻。对于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何尝不存在大量的黑色幽默呢。承受高房价之痛的民众,在享受着具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的房地产蓬勃发展拉动的高速GDP带来的“欢乐”的时候,也“享受”着做房奴的哀怨,大人物需要GDP装点门面,小人物需要GDP做升迁的理由,房价下来了,GDP就要下来,这不是黑色幽默吗?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说过,人类社会有两种荒唐的现象:一是机器看来愈来愈像有生命的东西,一是生命有机体越来越像机器。人类对机械化即人的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很早就表现出担忧。黑色幽默是在用特殊的笑来唤醒人们的警惕,去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希望人们去挽救社会,至少在震惊之余可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乃至世界各个国家今天的社会现实。

3 结论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10年了,人类所面临各类难题一个也没得到解决,反而问题越来越多,诸如环境、能源、粮食、乃至战争与和平问题。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回过头来看看英美文学中的一些经典作品,其中的理性主义和灰色幽默无不早已昭示了人类今天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答案。只是那些自以为是的政客们,对这些昭示置若罔闻而已。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何来和平与发展的人类主题?在利益面前,理性主义成了人类妄想,灰色幽默是一种永恒的长笑。

参考文献

[1]沈莉娟.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J].科技咨询,2009NO.14:243-244

[2]籍贯红.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D].杭州:浙江大学,2009:8-10.

[3]周莹.“黑色幽默”浅论[J].2009(36):32-33.

[4]雷红琴.论黑色幽默独创的艺术情感模式[J].外国文学研究1998(1):43-47.

美国黑色幽默文学 篇2

最近,刘涛出了趟远差,这天晚上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格外香”吃饭。

到了餐馆,他在老位置坐下,点了最喜欢的两个菜。不料,第一个菜上来后,刘涛刚吃了一口,就觉出味道有些不对,他皱皱眉,等第二个菜上来,一尝,味道还是不对。他放下筷子,喊过服务员小丽,问:你们餐馆是不是换厨师了?

小丽说没有啊,还是以前的老宋。

刘涛奇怪道:“那怎么今天菜的味道跟以前不一样了?是不是今天的原料有问题啊?”

小丽断然否认:“不可能,这些原料都是今天刚进的。”说到这里,小丽突然记起了什么,说,“我知道了,我忘了告诉你,我们餐馆昨天刚换了老板。”

“换老板?”刘涛好奇地问,“老板又不掌勺,怎么饭菜的味道都变了呢?”

小丽解释说:“今天的菜都是新老板去采购的,还有油盐酱醋啥的,进货渠道大概跟以前都不一样,所以味道可能就有差别了。”

是这样啊,刘涛听到这里,心念一闪,忽然想起最近新闻里常说的地沟油问题,菜的味道变了,最大可能就是用的油不一样了,那会不会是用地沟油炒的啊?

他越想越可疑,就让小丽去把新老板喊过来,打算给他上一课,讲讲诚信经营的道理。

片刻后,一个彪形大汉从后面出来,黑铁塔似的往刘涛跟前一站,鼓着眼睛问:“我就是老板,你找我什么事?”

刘涛一看他这粗鲁形象,心里立刻感到发虚,心说自己又没有真凭实据,对方要是说自己诬陷他怎么办?还是委婉一点吧,便说:“也没什么事,我就是觉得菜的味道跟以前不一样了。”

老板骄傲地说:“当然不一样了,我们现在做菜用的原料都是最好的,绿色无污染。”

对方说得越好听,刘涛就不由越是怀疑,心说这是贼喊捉贼,谁会承认自己用的是地沟油啊?就说:“我相信,不过……我还是喜欢以前的味道。”

老板问:“你是老主顾吧?”

“是,我是这里的常客,习惯了这里的口味。如果你们变了口味,那我以后只能另换一家餐馆吃饭了。”

老板盯着刘涛看了一会儿,忽然笑了,说:“你这口味可挺重的。好吧,顾客就是上帝,既然你习惯以前的口味,我们保证让你满意,今天这菜重做,以后你来,也特殊照顾,完全按照你的口味来做。你觉得怎么样?”

刘涛松了一口气,说太感谢了。

老板转身就去了后厨,关上门,问厨师老宋:“老宋,我让你扔掉的那半桶油你扔了没有?就是你们以前剩下那桶掺杂了香精的地沟油。”

老宋说没有,还没来得及扔呢。心念一闪,悄声问:“老板,是不是咱们不换好油了,接着用啊?”

论法国文学中的幽默 篇3

关键词:法国文学;幽默元素;角色;精神

一、不同时代的幽默文学代表

(一)早期

法国幽默的文学渊源可以上溯到中世纪充满喜剧精神的市民文学,主要表现为韵文故事和列那狐传奇。

韵文故事又称“笑话”,它反映的社会面十分广——骑士、僧侣、法官、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仆役以及乞丐都成为它描写的对象。作者把社会生活用生动的语言写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把骑士和僧侣的丑态揶揄尽致,讽刺神父的贪婪、迂腐,同时也暴露市民的贪婪自私,嘲笑农夫的老实和愚蠢。

其中,记述农民生活的故事特别多,因为当时市民都来自农村,在思想上和农民有密切联系,而且城市斗争在最初阶段是和农民的反封建斗争结合在一起的。例如,《布吕南》揭露乡村教师贪婪成性,想骗取农民的牛,结果却赔了自己的牛。《农民医生》写一个农妇受了丈夫的殴打,于是捏造说他丈夫会治病,但一定要打他一场,他才会承认自己是医生。这农民挨了打,被迫当医生。凭他的才智,他终于摆脱窘境。这个故事赞扬了农民和市民的机智狡猾,这也是下层妇女第一次在中古文学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这些韵文故事也影响着后来的法国文学。十七世纪的莫里哀采用《农民医生》里的情节,经过改变和加工,写成《屈打成医》。

《列那狐的故事》讲述的是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列那狐在面对狮王的强权、公狼的霸道、雄鸡的弱小无助时,总是能以自己的聪明机警左右逢源。它一方面欺压平民百姓,一方面同强权豪门勾心斗角,乃至战胜强大的对手。叙事诗所展示的是中世纪法国各种社会力量矛盾和斗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作品以出色的喜剧手法以及市民文学机智幽默的风格,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文艺复兴

拉伯雷(Fran?ois Rabelais 1494-1554)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地位举足轻重。就是这样一位巨匠,他直截了当地对法国幽默的由来做出了诠释——因为,“笑是人的本性”。他用20年时间所创作的《巨人传》正是充满了幽默元素,而这也是来源于拉伯雷对早期民间文学传统的出色继承和改造。

《巨人传》一共分五部,但篇幅都不是很长。在前三部中分别讲述了卡冈都亚不同凡响的出生,庞大固埃在巴黎求学的奇遇,以及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父子对婚姻问题的探讨;后两部则集中记录了庞大固埃和他的朋友帕努日、修士让一起远渡重洋,寻访智慧神瓶的种种神奇经历。其中,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夸张不已的细节描写,这些幽默元素透显出来的是绝妙的讽刺和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幽默之余也引发人们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深思。

《巨人传》展现一片自由的空间,放松的心态,幽默成为社会交流的工具和思想斗争的武器。当时的社会风气腐败,封建神学和法学界腐蚀着大多数人的思想,世人们打着“禁欲主义”的旗号,却纵情于酒色之中。那些伪善的修士,写出的东西和他们的身体同思想一样乏味、干瘪、腐朽。于是,拉伯雷用《巨人传》的幽默狠狠嘲笑了神学和法学的迂腐无用,为社会的那些“病人们”提供笑料,让他们通过本性的释放——“笑”来恢复健康。总之,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有着这样一种醒世的幽默,实为当时之幸。

(三)近现代

谈到幽默大师,非18世纪启蒙作家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莫属,因为讽刺幽默、嬉笑怒骂在他笔下皆成文章。

短篇小说《老实人》是伏尔泰哲理性讽刺小说的代表作,最能体现这位文学大师的“幽默细胞”。小说的主人公老实人开始相信老师的乐观主义哲学,但很快残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他是一位男爵收养的私生子,由于他爱上男爵的女儿,结果被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漂泊流浪,一路上他遭遇种种的折磨和灾难,看尽人间的冷漠,陷害,迷信,最终抛弃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因为劳动使人们远离三大痛苦:烦恼、过错和欲望,这是让生活轻松的唯一办法。这部作品用乐观去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哲学,用幽默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可笑。

除了伏尔泰之外,莫泊桑、莫里哀等等知名文学家也习惯在作品中加入幽默元素。莫泊桑知名的《项链》,短小却不失内涵,“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结局能给人畅快一笑,同时也能引起思考。莫里哀擅长将笔下的人物赋予极其夸张的形象或性格特征,放大社会中可悲的现象,以夸张式的幽默让人们检视自我。腐朽社会下的人们大多无法静下心来接受严肃文学作品的洗礼,而这些文学大家们正是用幽默赢得了人们反思的机会。

这个时代下文学中的幽默,正是以迎合人们浮躁的心态的方法,来让人们检讨自己浮躁的心态。

二、幽默在文学作品中的角色

(一)纯粹的幽默故事

早期的幽默文学中,无论是哪个社会阶层的人民,都会被幽默元素“公平”地对待。因为这个时期的幽默文学,大部分不是以诉说道理或是抨击社会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博人一笑而创作的纯粹的幽默故事。例如其中的妇女形象,她们在故事中常常红杏出墙:她们或勾引邻居、或与神父偷情,这种事情不符合道德,有悖教理,理应受到谴责。但是经过韵文故事的幽默化处理,人们却不觉得她们可耻可恨,反而喜欢有加。比如故事《隔壁的神父》中,丈夫见妻子三天两头找隔壁的神父忏悔,怀疑妻子与神父有染,于是伪装神父听妻子忏悔。妻子不知有诈,结果被丈夫抓住把柄,丈夫正要发火,不料妻子说,“我早就知道是你了,那些话,全是为了让你嫉妒,让你更加爱我而说的”。这样的故事虽然揭露了妻子的不忠,但是主要目的在于塑造妻子急中生智,化险为夷的形象,由此可见法国幽默以机敏、智慧为前提,不顾及道德判断,具有鲜明的特点。幽默者往往是强者,智慧高人一等,因此格外受人喜欢。endprint

(二)反映社会弱势群体的智慧

无论是哪一个时期,法国文学作品常常通过幽默来体现弱势群体的智慧。他们虽然无权无势,但是却总能机智地反抗社会高级阶层的剥削和羞辱。弱势群体化解危机的巧妙方法、智慧与幽默并存的言语反击是幽默元素的正面体现,高层阶级愚昧不堪,弄巧成拙以及被揭穿阴谋后气急败坏的丑态是幽默元素的侧面体现。

例如著名的《列那狐的故事》,在这部动物史诗中,作者通过对动物的人格化,将它们变成中世纪社会各阶级人物的象征,其中最高统治者是狮子诺博尔,它愚蠢而刚愎自用,是现实中国王的象征。伊桑格兰狼和勃朗熊骄傲跋扈,体现了现实中贵族廷臣的状态。主教贝尔是一头蠢驴。教皇代表缪萨尔是一头骆驼,这些形象构成了封建上层社会。而那些弱小的动物如鸡、兔等便是下层人民的代表。聪明的列那狐是市民阶级的典型。故事在列那狐和伊桑格兰狼的明争暗斗中展开。列那以它的狡黯愚弄狮王在内的所有强权动物,引起了它们的强烈不满和怨恨。但遇到比它弱小的动物——公鸡、鸟雀——则屡屡失败。这正凸显了弱小动物以它们的诙谐、机智,逢凶化吉,战胜强者。

(三) 抨击社会现实

包括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幽默元素,大部分都是为了让人们“笑看”当下社会的迂腐和残酷,以这样轻松的方式敲响警钟。

《巨人传》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的追求。在读拉伯雷的《巨人传》时,人人可以快意地笑,爽朗地笑,尽情地笑,这就是他被人们誉为“伟大的笑匠”的原因。拉伯雷所使用的幽默手段是粗俗的话语和夸张的描写。夸张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上,例如,卡冈都亚出生时要喝17913头母牛的奶,他的衣服要用几万尺布,他胖得有十八层下巴,他把巴黎圣母院的大钟摘下来当马铃铛,他的一泡尿淹死了260416人;高康大在一岁零十个月的时候做衣服需要使用1528米长的布料,做裤子需要2077米布料,做一双鞋底用了110张母牛皮。而粗俗的话语则体现在人和动物的行为描写上,例如,庞大固埃“放了一个响屁,周围9法里的土地全部都震动起来,臭气一熏,从土地上逼出来五万三千个小男人,又丑又矮。”等等。在拉伯雷的笔下,“性”和“不雅之物”被无限放大,这种夸张式的幽默是为了反抗教会和封建权威,是对正统伦理纲常的叛逆和对思想桎梏的突破。拉伯雷用20年所营造的幽默告诉我们,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社会,至少我们还可以嬉皮笑脸:嬉皮笑脸的看、嬉皮笑脸的说(评论)、嬉皮笑脸的不承担任何责任……因为即使每个人心中有着莫尔的乌托邦,我们也足够现实的知道那不过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而已。而只要隐隐约约的有那么一个口子可以让我们宣泄,我们就已经满足了宣扬了人性自由,反对教会的人性束缚。

伏尔泰的幽默手段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各种描写,包括外貌、神态、心理、动作和语言。伏尔泰在介绍男爵家人时描写道:男爵夫人因体重350斤而显得威严与可敬可佩,女儿居内贡又嫩又胖而让人眼“馋”,夸张的反讽使得这两个形象在读者脑海中自动生成;一海军提督被自己人枪杀的原因是他在战场上杀敌过少,这让人想起经典的黑色幽默小说《第22条军规》,而类似于这样辛辣而荒诞的笔墨在伏尔泰的小说中比比皆是;在巴拉圭的草原上,姑娘居然爱上了猴子,两个赤身裸体的姑娘竟会同猴子奔逐调情,真可谓荒诞至极,然而,它却包含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老实人》中大名鼎鼎的哲学家邦葛罗斯,不久就被花柳病折磨得体形残缺,沦为只有一耳一眼,嘴歪牙黑的穷丐。原来邦葛罗斯的病毒是从侍女巴该德那儿染上的,巴该德的病“是一个芳济会神甫送的,神甫的病得之于一个老伯爵夫人,老伯爵夫人得之于一个骑兵上尉,骑兵上尉得之于一个侯爵夫人,侯爵夫人得之于一个侍从,侍从得之于一个耶稣会神甫。”这一连串的脏病的“家谱”,显然是作者虚拟杜撰的荒诞图景,它却真实地揭露了贵族上流社会淫乱的内幕,集中地概括出没落阶级的丑恶本质。慢慢地,老实人变得不再“老实”,当他因为叛逆男爵,为了赌一口气而娶了居内贡达,当他为了摆脱困境而开始杀人时,戏剧性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将矛头直指当下的社会:盲目乐观是行不通的,在封建君主的专职蛮横、天主教会的虚伪、战争的灾难面前,盲目的乐观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我毁灭。当沉重的苦难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时,幽默便会大行其道。

莫泊桑擅长以谐趣的笔法使人感到轻薄和讽刺,主要体现在人物的背景和行为描写。在《羊脂球》中,他是这样描写在车上的几个人:

“卡雷一拉玛东太太比丈夫年轻得多,那些派到鲁昂来驻扎的好人家出身的军官们常常在她身上找到安慰。坐在她旁边的是于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和夫人。他们的姓氏是诺曼底省最古老、最高贵的姓氏。伯爵本人是一位气派很大的老绅士,他用尽心机在服饰上下功夫,好突出他和国王亨利四世天生的相似之处。按照一种对他的家庭大有光荣的传说,亨利四世曾使布雷维尔家族中一位女子怀了身孕,这女子的丈夫因此晋封伯爵并荣任了省长。”、“时常有人打哈欠,一个人打完,马上就有另一个人跟着打;并且人人轮流着都打起来,按照各人的性情、礼貌和社会地位,各有各的打法:有的张着嘴大声打,有的很谦虚地赶紧拿手挡住往外冒热气、张大了的嘴打。”这样的描写是为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所服务的,从侧面揭露了资本主义下的丑恶肮脏的灵魂以及他们虚伪的面具下藏的都是腐朽的内战和污秽的思想。

三、法国文学与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然而,同一般人们的印象并不一致的是,“黑色幽默”文学最早产生于法国。1920年,法国作家布勒东(创造超现实主义)编了本书,题为《黑色幽默文集》;法国作家塞利纳和鲍里斯维昂是“黑色幽默”文学的先驱。1932年,塞利纳出版了轰动法国文坛的小说《长夜漫漫的旅程》,是最早的一部“黑色幽默”小说,对后来美国“黑色幽默”派作家影响很大。维昂的长篇小说《生命浪花》则直接影响了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发展。五十年代法国兴起了荒诞派戏剧,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而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也被美国作家们所接受。这样“黑色幽默”文学的产生以及在美国的兴盛便是必然的了。

因此,之后的法国文学也或多或少被这些作品影响着,文艺复兴时期至当代法国作家所使用的幽默手段都有一点黑色幽默的意味:用夸张、反讽手法揭示社会和人生荒诞乖谬的本质,故意用轻松调侃的态度面对悲剧性事件。这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

四、结语

幽默是法国人渗透到骨子里的特性。不管是哪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任何一种幽默元素即使放到现在,也会让人在短短嗤笑一声的之后,无限地回味到心灵上的震撼。

论幼儿文学的幽默美 篇4

关键词:幼儿文学,幽默,幽默美

幼儿文学幽默诙谐的内容和带有游戏性质的语言, 是0~6岁的特殊读者群体特殊审美心理所能和最容易接受的。正是这种具有美学特征的幽默美, 在特殊接受对象与文学作品之间搭起了一座双方都易于沟通的连心桥。

一、幽默概念的提出

“幽默”一词, 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九章·怀沙》里:“煦兮杳杳, 孔静幽默”, 不过这里的“幽默”是“幽静无声”的意思。现代意义上的“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林语堂在《论幽默, 论读书》里谈到:“在西文用法里, 幽默常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 连鄙俗的笑在内……在狭义上, 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区别的。这三四种风调, 都含有笑的成分。不过笑本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种的不同, 又笑之立意态度, 也各有不同。有的是酸辣, 有的是和缓, 有的是鄙薄, 有的是同情, 有的是片语解颐, 有的是基于整个人生观, 有思想的寄托。最上乘的幽默, 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各种风调之中, 幽默最富于感情。”王鹏皋在《谈幽默》中写到:“幽默不单是使人能生一种悠然未然之感, 有时竟能使人在‘会心的微笑’中不知不觉地掉下幸福的泪来。”

幽默是喜剧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是通过现象的局部性缺点, 通过人们的性格、外貌和举止的某些可笑的特征表现出来的。幽默常常引起人们会心的微笑、同情的微笑和戏弄的讥笑。

二、幽默与中国儿童

中国儿童缺乏幽默, 当然就更需要幽默。

注重在作品中张扬幽默精神的秦文君, 曾就幽默与儿童的关系发表过颇有见解的看法:“其实幽默不是一种现代派的东西, 幽默是一种古典精神, 说到底是和儿童的游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在中国传统文字里比较缺乏, 但在西方一直是儿童文学的精髓之一。幽默一般都是针对人的弱点的, 其实人的所有的弱点孩子都有, 而成长中受挫又特别会产生喜剧效果, 人只要用宽容的心去看待一切, 就会产生幽默。”

中国有些儿童长期受到传统观念, 如“小大人”、“缩小的成人”、“教育观”等的影响, 过早地步入成人的世界, 在成人的眼里, 乖巧、温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本性, 更谈不上幽默。尤其是今天的孩子, 尽管有着比他们的父辈优越得多的物质条件, 但他们所承受的无奈压力与无形包围也是他们的父辈所没有的。高科技、电子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已使孩子失去了本能中的幻想, 而更相信他们所看到的一切, 所以今天的孩子都坚定不移地相信, 月亮只不过是一个冷冰冰的围绕地球旋转的巨大石块, 那上面根本没有嫦娥、玉兔, 面对天上的月亮, 今天的孩子已经不会笑了。我们从孩子木讷、发呆的眼神中, 看到的只是悲哀, 他们哪里会想到世界上还有一种让人笑的东西——幽默?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 他和成人完全不同, 他们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应该把笑的权利还给孩子, 让他们能像外国的孩子一样充满机智、幽默、开朗的性格。

三、幼儿文学的幽默美

1.幽默的人物形象

幼儿审美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在审美时是一种动态的审美, 幼儿天性好动, 所以他们也喜欢富有动感的人物形象。很多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家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些生动、活泼、有趣、充满幽默的人物形象。

如任溶溶老先生笔下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没头脑”因为做事马马虎虎, 导致他所设计建筑的大楼没有电梯, 人们要去某层观看演出, 还需带上干粮和铺盖;“不高兴”在“武松打虎”的戏中扮演武松, 可“不高兴”由于不高兴死, 而导致戏没法往下演。这两个生动、可爱的形象, 充满了幽默的喜剧意味。

再如, 武玉桂的幼儿童话《小熊买糖果》, 小熊的形象本身孩子们就非常喜欢, 作者所描写的小熊更是生动、有趣, 让人发笑。健忘的小熊两次都因为摔跤而忘记了妈妈让他买的是什么东西, 第三次终于记住了, 竟在回家的途中连自己刚买的东西都不认识了。这只小熊可真是有趣!

汤素兰《笨狼的故事》, 以33个既独立成篇又贯通一气的小故事, 刻绘了一只可爱的小笨狼。小笨狼笨得天真, 笨得善良, 笨得滑稽, 笨得逗人喜爱。在一系列情理反常、弄巧成拙、好心帮倒忙的情节中, 充溢着幽默的光彩。

周锐的《门铃和梯子》, 故事中的那只野猪是可爱的、憨厚的、笨拙的, 令人发笑的, 故事能让孩子在笑声中得到快乐。

任溶溶《强强穿衣裳》是一首风趣幽默的叙事诗, 作品讲述了强强从早晨七点多钟起床穿衣, 直到晚饭后还没有穿好衣服, 幽默地刻画了一个孩子的真实想法及做法。

周锐的幽默童话系列之一《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 颠倒了长久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固定的模式, 塑造了两个新颖的童话形象:大个子老鼠和小个子猫。这样的造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幽默意味。

2.夸张和变形的艺术手法

一切艺术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夸张, 幼儿文学作品的夸张则要更强烈、出奇与大胆。在作品中, 作者往往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来增强幽默感。如安徒生笔下的“拇指姑娘”, 只有半个拇指大小;莴苣姑娘的头发可以从高塔的顶端一直垂到地面, 王子与巫婆还可以顺着头发爬到塔顶;《冰淇淋宫》竟然有一座什么东西都是用冰淇淋做的宫殿;《超级感冒》中的达达因为感冒打喷嚏而传染了周围的一切事物, 竟然连汽车、板凳都打起了喷嚏;《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中则由于胡萝卜先生早晨起床时忘刮了一根胡子, 在他吃早餐时, 胡子也跟着吃, 导致了胡子在不断地长, “只要回头看看胡萝卜先生走了多长的路, 就可以知道胡萝卜先生的这根胡子已经长了多长了。”

变形是变更所描写的对象的性质、形态。

如意大利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中, 匹诺曹因为对仙女说了谎话, 而导致鼻子疯了似地猛长, 最后那个鼻子已经长得连门都出不去了。之后当他向仙女保证要做个听话的孩子, 不再犯错误时, 却又被贪玩的同伴的话所吸引, 偷偷溜到“玩乐国”, 尽情地玩过五个月之后, 他和他的同伴竟变成了小毛驴。以及他在肚子饿的情况下, 想用鸡蛋充饥, 没料到鸡蛋却变成了小鸡飞走了。童话通过这种变形手法的运用, 使小读者在听故事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捧腹大笑。

葛冰创作的《东倒西歪小老鼠》系列童话, 其中有一篇《吹呀, 吹呀, 吹竹笛》, 故事描写嘟嘟熊拾到了一个小竹笛, 他把竹笛放到嘴边一吹, 竹笛里竟发出了美妙的歌声, 还飞出一串透明的小糖老鼠。运用这种变形的手法使童话的幻想色彩更为突出, 幽默意味更为浓厚。

幽默是幼儿文学重要的审美范畴, 也是幼儿文学浪漫主义精神气质的具体体现形式。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论幽默, 论读书[M].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

[2]王泉.儿童文学的文化坐标[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88.

[3]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0.

[4]蒋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7.

上一篇:音乐艺术教育下一篇:激发兴趣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