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特色

2024-10-09

布局特色(共7篇)

布局特色 篇1

碉楼是南鄂开平地区特有的建筑类型,高大坚固,富丽堂皇,建筑造型中西合璧,是西洋建筑在20世纪之初的集中体现。最早的开平碉楼完全是防御性建筑,清《 开平县志》 记载:“ 本邑地瘠民贫,向少楼台建筑。迩因匪风猖獗,劫掠频仍,惟建楼居住,匪不易逞。且附近楼台之家,匪亦有所顾虑。顾家有资材及外洋归国者,无不百计张罗筹建,师古人坚壁清野之意。 ……粗筑泥楼,用资守望。 ”

自清代中后期开始,开平碉楼防患匪患等方面作用减弱。 而此时因社会矛盾导致的贫穷使大量开平民众开始大量到美洲南洋等地谋生。 特别是1840年前后,北美修建铁路和开采金矿,急需大量劳务。 这让很多开平当地居民为了生计不远万里到北美谋生。 在海外获得薪资后,一些人顾及家族安危,寄钱修建碉楼。一时间形成兴建风潮,1910年到1920年间达到高峰[1]61。 此时的碉楼建筑已经不再以防御匪患为主,成为海外房主争相攀比炫耀的资本。

一、开平碉楼不同时期建筑特色

1.前期碉楼建筑。 明末至清中期,开平碉楼建筑是以防御匪患灾害为主。这一时期碉楼大抵可分两种造型。其一是“ 望楼”,仿照军事建筑兴建,形体较瘦,以警戒作用为主。现如今赤坎村和沙岗村中各存有一座“ 望楼”。 它们位置都在村后,远高于村中其他建筑。“ 望楼”作用并非适合村人进入躲避,在底层并未开有小窗,仅在上层留有瞭望射击窗口。从形体和功能上与传统军事炮台中的警戒望楼相似。另一种体型较大,可在危机时让更多村民进入躲避的碉楼。除了楼顶以传统硬山式造型外,整体设计更趋向西方建筑,从而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布局。 这一时期开平碉楼建筑高度一般不超四层,很少在外部进行装饰,更突出实用性。 这些碉楼平时并不承担村民长久居住,属于处理应急事件的公共设施范畴。

2.碉楼建筑繁盛时期。 开平地区大规模兴建碉楼始于清末至抗战爆发之前,其中1909年至1939年间修建的碉楼有415座之多。 民国期间《 开平县志》记载“: 自时局纷更,匪风大焰,富家用铁枝、石子、土敏土( 水泥) 建三、四层高楼以自卫,也有多家集合成一楼。 二十年间,全邑有楼千余座。 ”[2]81在这一时期,中西方交流开始频繁, 曾经海外谋生的开平人大多经过多年打拼,在海外积累大量血汗资金。由于开平无法摆脱匪患袭扰,海外亲属又无法回来,只能提供资金建设防御性碉楼, 从而为大规模兴建碉楼做了很好的基础准备。 这一时期的开平不但源源不断从海外输入大量资金,同时大量人员的往来也使开平成为当时中国接触西方文化最多的地区之一。宣统年间《 开平县志》 记载,每年从美洲汇归本国者实一千五美金有奇, 可当我二千万有奇,实占本邑八分之一。这一时期的碉楼建筑,由于有海外大量资金扶植,建筑造型多以西方建筑技术来建造。 各种西方建筑材料如水泥、钢筋、玻璃被大量使用。西洋建筑装饰也开始在开平碉楼中出现。由于资助者众多,碉楼造型各异,无形中形成攀比之风。 很多华侨在捐助资金同时,也将自己对碉楼外在造型设想一并输入,从民国建立到1930年,西方世界经济复苏,很多海外开平华侨更具经济实力。很多人衣锦还乡在出资修建碉楼上更多是为了彰显自身实力和荣耀。 这样的建设处理更能符合出资华侨的心理。 此时建造的碉楼已经不止三四层,最高的已经达到九层。 大量西方流行建造式样如拱廊、浮雕、外廊等建筑艺术风格大量在开平碉楼中使用。这就造成碉楼修建大气奢华,造型各异现象。大量西方建筑文化在开平出现,这种外来建筑文化对开平影响甚巨。

3.碉楼建设没落期。 自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开平碉楼建造在战争阴霾下迅速走向衰落。 从抗战开始到新中国建立,有记录的碉楼建造只有两座。 这一时期由于外敌入侵和国内政治斗争,碉楼的安保作用再一次有了突出表现。 在日军进攻开平期间,很多碉楼成为敌我争夺的目标。 抗日军民凭借碉楼的高大坚固,给日军沉重打击。 在此期间,华侨的捐赠多用于抗日物资,在抗战结束后,因华侨将资金更多投入到商贸,碉楼建造的有利因素不再,逐渐淡出建筑历史舞台[3]49。

二、碉楼建筑结构特征

碉楼建筑和历史已成为当地标志和象征,参与捐助的侨民来自欧洲、北美,多样的文化使碉楼建筑呈现出多元建筑特色。开平碉楼兴盛时期正值中国近代建筑大量吸收其他文明的主要阶段。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明产生强烈冲击。 国内开始流行建造西方复古、折中主义风格建筑。 开平碉楼的整体形态在这种建筑潮流影响下,大面积使用西方建筑语言。从整体上更呈现西方建筑色彩。 在建筑表现上,西方思想中的自由元素被利用到碉楼建筑中,在碉楼整体西式化中细节部分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衔接,形成式样繁多的视觉效果。 在大量西方建筑材料水泥钢筋引入应用下,传统大屋顶的梁椽结构不再采用。 碉楼上部造型与传统建筑产生不同。 挑台在钢筋水泥作用下得以建造,西方建筑设计中的栏板、柱廊挑台, 与碉楼屋顶形成各种不同的屋顶组合,产生不同重力结构和美学效果。 开平碉楼除了较早以传统形式建造之外,经过一段时期的中西合璧,到民国时期完全转化成西式建筑碉楼[4]60。 由于碉楼建造者为本地工匠,并不能完全理解西方建筑特征。 因此在这一时期修建的西式碉楼或多或少都会留有中式建筑元素在内。

总体来说,西式碉楼在造型上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柱廊式碉楼。在东西方建筑中,柱廊都是建筑中的主要构成元素,只是东方建筑的梁柱多为木制,西方柱廊为石质。 这种柱廊造型成为西方建筑中的主要成分。 开平碉楼中大量使用西式柱廊结构,碉楼中柱与楼体挑台结合,形成各种柱廊形式。这种柱廊主要位于碉楼正面,也有大型碉楼在上部屋顶处环绕。 柱廊通常为开敞的步廊,其作用是供防御巡视之用,这种西式建筑特征在视觉和美学上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柱廊式碉楼给楼内居民提供了高空消暑纳凉的高度空间,也极其适合警戒人员对四面的流动监控。挑台部分支撑是由立柱和两侧状如牛腿构造来完成,挑台上部屋梁采用半圆拱券形式,其两侧多装饰西式纹饰。 一些柱廊式碉楼在上部四角设有突出角楼,更增添柱廊式碉楼建筑复杂形式多样性。( 2)平台式碉楼。平台式碉楼有供人活动的露天平台,造型上更加简洁。上部女儿墙外镶嵌西式浮雕。 这种碉楼主要采用单边平台或周边平台形式,单边平台碉楼是在碉楼前建有错层式活动平台,其后为卧室、楼体间。周边平台碉楼在顶层中间或后侧一些有特殊功能房间建筑外凸,形成强烈的立体空间造型,这种建筑完全展现出西式特征,在开平当时碉楼建筑中曾广泛使用。( 3)塔亭式碉楼。塔亭式碉楼造型特征为碉楼中部建有各种结构类型塔亭,塔顶采用中式攒尖、西式弯顶造型。塔亭下部为实体墙和柱廊等形式支撑,使碉楼高大墙体有了灵动的造型设计。 在碉楼四周转角处被设计成各种圆柱形转体, 犹如欧洲中世纪城堡,尽显欧洲建筑艺术经典与奢华。 在塔亭碉楼建筑上,塔亭往往位于顶层中央,是整个建筑的核心。 塔亭和挑台由上而下构成三角几何图形,将西方建筑注重的几何造型特点和动感很好表现出来。( 4)混合式碉楼。 混合式碉楼是开平碉楼建筑类型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这种碉楼融合了平台、廊柱、塔亭等造型为一体,有的单层混合,也有多层混合。 这种混搭式建筑多建于1920年后, 此时的碉楼建筑投资者,更愿意亲自指点碉楼设计方案,更希望将精美与堂皇之气在碉楼中展现出来。 一些楼主不惜建筑工程费用,将自身审美情趣和各种奇特造型用于碉楼建设。 这种混搭式碉楼,虽然建筑更加奢华大气,将楼主张扬个性和财富尽情展现,但由于没有经过真正工程设计师之手,加之对西方建筑整体造型艺术理解并不透彻,造成开平西式碉楼仅是造型神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建筑。

三、开平碉楼造型上的设计艺术

1.重视上部设计。 开平碉楼最初是以防御型建筑设计为主,墙体高大厚重坚固。 挑台和顶层兼具瞭望监视射击之用,是碉楼主要功能区。 因此对碉楼顶层都有特定的设计,在设计建造这些碉楼区间时,西方柱廊和拱券在实用同时,更兼顾美观。这种设计趋势在开平碉楼起始阶段并没有呈现, 在中后期除了保留防御监视作用外, 更注重美观设计。这时期的碉楼设计要能够满足楼主建造碉楼的炫富心理,体现身份地位。 在碉楼上部成为远处的风景得到重点照顾之时,碉楼下部设计明显简化,只是注重墙体坚固厚实。门窗也中规中矩,没有过多进行雕饰。 在碉楼上部设计出众多形态造型和悬挑设计,从而形成碉楼特有的上大下小的视觉效果。 这种强烈的视觉对比,更突出了上部多变特征。

2.强调主立面的主次关系。 西方建筑美学与东方建筑在结构设计上有很多差异,开平碉楼立面特别强调主次,其建筑朝向往往有目的地面向村落一侧,以使自身特点能够最大化地展现在村落最好的视角环境中。 这就使得面向村落的立面往往更精雕细琢,极尽复杂。 立面与侧面在构造和装饰上产生鲜明反差对比。 碉楼强调立面的主次之外,还强调立面的中心对称。 这种建筑对称原则使中西方建筑文化达到一致。 能够衬托出建筑物的威严和气势。 因此碉楼立面经常设立对称中心线。并沿此线设立大门、山花浮雕、塔亭等各种建筑装饰元素以强化中心对称性[5]52。

布局特色 篇2

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一)确定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和条件

从整体看,由于我省在区位条件、产业集中度、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生产经营机制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优势,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优势较大。如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花卉苗木、猪禽羊肉、蜂产品等已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一些产品具有特定的品种、资源或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存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如双低油菜、席草、山核桃、专用早稻等;但由于我省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专用早稻等粮食产品总体上已缺乏竞争优势。本规划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先实施规划布局。

根据浙江实际,此次选定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主要依据是:产品有特色,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和发展势头良好,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或增长潜力;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并从自然生态适宜、环境质量佳、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能够集中连片生产等条件,确定优势产区。同时,依据不同农产品的市场流向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区别不同层次,确定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发展规模和支持重点。

一是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竞争优势明显,市场份额较大,通过扶持和发展,能够拓展国内市场,并具有扩大出口潜力的优势农产品。主要有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柑桔、花卉苗木、蚕茧、食用菌、蜂产品等。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外向发展战略,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主动参与产业的区域化分工,加快培植竞争优势,主攻产品质量,大力提高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交易成本,加强产销衔接,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实现提质增效。

二是产品特色明显,与国内或周边省份比较,近期具有地域性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有猪禽羊肉、牛奶、双低油菜、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农产品。这类农产品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按照不同层次消费的需要,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挖掘生产潜力,增进生产效益。

(二)优先发展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区域布局重点

经过比较分析,今后五年我省着重对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干鲜果、蚕茧、花卉苗木、双低油菜、食用菌、畜产品、中药材等11种特色优势农产品,实行重点扶持建设。

1.水产品

我省是渔业大省,年国内捕捞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市场交易额、一般性贸易出口额和深水网箱养殖等,均位居全国首位。2002年全省水产品产量480.7万吨,出口24.7万吨,创汇7.9亿美元,名列全省农产品出口第一。我省渔业在自然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基础以及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增长空间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特别是我省水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现有水产加工企业1763家、水产冷库1076座,加工能力达160万吨,并有100多家水产加工企业获得国外质量认证,构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雏形。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新的国际经贸格局和游戏规则的逐步确立,我省渔业仍面临新的挑战: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养殖品种尚未发展成区域性的强势产业;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成为影响竞争力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养殖基础设施普遍老化、水域环境恶化;渔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渔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我省渔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主攻方向:按照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大黄鱼、珍珠、龟鳖、海水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对虾和泥蚶等优势品种,适当扶持发展羊栖菜、文蛤、贻贝、石斑鱼等潜在优势品种。主攻优质种苗选育、提纯复壮和人工繁育技术;大力推行无公害、健康养殖模式;加大优势养殖品种的病害防治、配合饵料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开发优势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整合区位优势,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养殖基地以及相关的加工、销售型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优势区域:按照六大优势养殖品种的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建设浙东南沿海海水产品优势产区,以及杭嘉湖和宁绍、金衢淡水产品优势产区。浙东南沿海海水产品优势产区,以大黄鱼、海水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对虾、泥蚶等品种为重点,主要布局在嵊泗、岱山、定海、普陀、慈溪、北仑、奉化、宁海、象山、三门、临海、椒江、路桥、温岭、玉环、乐清、龙湾、瑞安、洞头、平阳、苍南等21个县、(市、区)。杭嘉湖和宁绍、金衢淡水产品优势产区,以发展珍珠、龟鳖和部分南美白对虾为重点,主要布局在长兴、湖州市区、德清、余杭、萧山、西湖、江干、桐庐、嘉善、平湖、海宁、桐乡、建德、海盐、秀城、秀洲、诸暨、越城、绍兴、上虞、余姚、兰溪、义乌、金东、武义、龙游、柯城、江山等28个县、(市、区)。

(1)大黄鱼:结合本省深水网箱四大养殖基地的建设,发展舟山—象山港海区养殖产业带和浙中南海区养殖产业带;

(2)海水蟹:发展甬台沿海青蟹养殖产业带、温州鳌江口两翼青蟹养殖产业区和梭子蟹浙北、浙南两条主副产业带;

(3)对虾:建设具有明显产业优势的二带一区,即杭州湾产业带、大陆海岸产业带和舟山产业区;

(4)泥蚶:建设甬台沿海泥蚶养殖产业带和温州泥蚶养殖产业区。

(5)珍珠:建设宁绍、金衢、杭嘉湖三个优势明显的珍珠产业带;

(6)龟鳖:建设具有明显产业优势的一带一区,即杭嘉湖产业带、绍金宁产业区。

发展目标:经过五年的重点扶持,形成一批生产规模大、区域布局合理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或产区,成为我省优势水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极大地提高整个养殖业的质量安全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07年,实现新增养殖产值80~100亿,新增出口创汇3~4亿美元。浙东南沿海海水产品优势产区,大黄鱼养殖规模达到产量3.3万吨、产值12亿元;海水蟹类养殖总面积达到50万亩、产量10万吨、产值45亿元;对虾养殖面积达到55万亩、产量8万吨、产值25-30亿元;商品蚶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25亿元。杭嘉湖和宁绍、金衢淡水产品优势产区,珍珠养殖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1200吨、产值40-50亿元;龟鳖养殖规模达到8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25亿元。

2.蔬菜瓜类

蔬菜是我省的大宗优势农产品,1998年以来,蔬菜播种面积以年均12.9%的速度递增,2002年播种面积达到1045.5万亩,总产量1765.3万吨,产值158亿元,生产总量和生产总值居全省种植业首位,年出口创汇超过2亿美元。浙江的榨菜、花菜、西兰花等在国内有重要影响,是全国的重点产区。我省自然条件优越,蔬菜品种资源丰富,常年种植蔬菜种类50余种,夏季能利用山区气候等自然条件发展高山蔬菜生产,成为辐射上海、江苏和省内市场的最佳高山蔬菜产区。秋冬春季露地蔬菜与长江以北地区生产的同类蔬菜相比,有明显的季节差,具有时空互补性。我省位于我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经济区,区域人口占全国的1/10,是国内蔬菜的主要消费市场之一。据调查,上海日消费新鲜蔬菜2万吨左右,60%来自外省市,目前我省只占其外购量的16%,市场拓展空间较大。而且,我国蔬菜成本较发达国家低,只有日本等蔬菜市场价格的1/10左右,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近几年,出口市场除日本有所下降外,多数呈增长趋势,特别是俄罗斯和马来西亚,同比大幅增长。因此我省的蔬菜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仍有较大的市场扩张空间。

但是我省蔬菜生产规模偏小,生产成本与山东、江苏、福建和海南等省比较相对较高;优质无公害蔬菜比重较低,卫生安全质量有待提高,蔬菜销售易受国际市场绿色壁垒和国内大中城市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的限制;同时,营销方式传统,缺乏有规模、有实力的蔬菜流通企业,也给我省的蔬菜销售带来较大影响。因此,我省应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的挑战,适应人们追求蔬菜安全、营养的现代消费需求变化,充分发挥我省生产多宜性、与上海等目标市场接近、交通便捷的优势,改变数量型增长方式,实施差别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

主攻方向:以“提高质量,发展加工,扩大出口”为重点,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和蔬菜保鲜加工业,加快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积极开发推广耐贮运加工出口的优良品种,蔬菜标准化和绿色生产、工厂化育苗技术,塑料大棚、微灌、新型覆盖材料等现代设施栽培技术,发展蔬菜集约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和安全水平。扶持发展蔬菜加工企业和流通组织,增强蔬菜采后保鲜(分级、预冷)以及速冻、脱水、腌渍等加工能力。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浙北--浙东南沿海鲜菜和加工、出口蔬菜产业带,主要布局在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市市郊以及长兴、吴兴、秀城区、嘉善、平湖、桐乡、海宁、余杭、萧山、上虞、余姚、慈溪、三门、临海、黄岩、路桥、温岭、瑞安、乐清、平阳、苍南等21个县(市、区);西部和中南部高山蔬菜、特色蔬菜产区,重点布局在临安、富阳、建德、诸暨、义乌、婺城、浦江、磐安、武义、嵊州、新昌、天台、仙居、莲都、缙云、遂昌、松阳、文成、泰顺、永嘉、江山等21个县(市、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形成主要大中城市城郊50万亩的集约化常年鲜菜生产基地,浙北--浙东南沿海250万亩的加工、出口蔬菜基地;西部、中南部45万亩的高山蔬菜和100万亩的特色蔬菜基地。优势产区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内销蔬菜质量安全达到无公害标准,培育10个以上省级知名品牌,蔬菜超市化率和加工率均达到20%以上,在省内和毗邻省市的蔬菜市场占有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出口蔬菜质量安全水平达到进口国要求,年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努力把浙江建成长三角区域性蔬菜重点产区和加工出口专业化生产基地。

3.笋竹

竹产业是我省最具特色、最具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之一。竹子以其生长快、生产周期短,既具有广泛用途,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经营的特点而深具发展潜力。我省竹子栽培加工利用历史悠久,经营水平居全国领先,素有“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之美誉。全省有竹林面积1100多万亩,笋竹加工企业2500多家,竹业年产值115亿元。竹材产量近1亿根,年加工竹材1.5亿支,其中原竹销往省外1800万支,外省购入原竹6000万支。竹笋年产量142万吨,水煮笋加工的原料近40%来自省外。笋竹产品加工原料自给不足。笋竹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符合现代人追求绿色保健的消费趋势,“以竹代木”方兴未艾。竹笋、竹胶板、竹装饰板、竹家具、竹纤维纺织品、竹炭、竹化工产品等无论出口或内销都拥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主攻方向:以低产毛竹林改造为重点,以菜竹笋无公害栽培为突破口,根据立地条件适当扩大栽培面积,推广“一竹三笋”、设施栽培、定向栽培等技术,提高集约经营水平,提高竹笋的品质和竹林单位面积的效益。

优势区域:建立以浙北的安吉、浙西的龙游和衢江、浙南的龙泉及浙东的四明山区为区域中心的各具优势的毛竹重点产区;以临安、德清为重点的早竹笋产区;以平阳、苍南为中心的浙南绿竹(马蹄笋)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新造竹林30万亩,低改300万亩,丰产竹林亩均收益达到800元以上,竹业一产产值由36亿元增加到50亿元。

4.茶叶

浙江是茶树最适生产区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的优势产业。本省茶叶生产以绿茶为主,主要集中在浙西北、浙东、浙南三个茶区。2002年全省茶园面积202.3万亩,茶叶产量13.9万吨,产值33.7亿元。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产值分列全国第三、第二和第一位。茶叶是我省的重要出口产品,珠茶、眉茶、蒸青茶、名优茶等在国际贸易中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出口量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60%左右,占全球绿茶贸易量的近50%。特别是以龙井茶为龙头的名优茶,以蒸青茶和有机茶为主的新产品,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加入WTO后,世界市场对我国茶叶,特别是绿茶出口全面开放,关税减让,有利于我省进一步扩大绿茶出口。在国内市场,随着名优茶质量保证体系的逐步完善,茶文化的弘扬,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国内名优茶消费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我省茶叶生产生态条件优越,茶农素质高,栽培技术高超,茶文化底蕴深厚,采制工艺精湛,名优茶品种丰富。近年来,通过无性系良种推广,加强茶园管理,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全省已经拥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集中成片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年精制拼配能力上万吨的茶叶加工基地,从茶园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到拼配已初成体系。但我省茶园良种化率还不高,产品品牌多、名牌少,存在低价竞销和无序竞争的现象;部分茶叶的质量卫生状况还难以适应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茶叶出口受“技术壁垒”影响严重。

主攻方向:加强名优茶开发,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和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升级,巩固我省茶叶生产、加工、出口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主攻茶树品种无性系改良,加大茶园换种改植力度,稳步推进良种化进程;积极应对国际“绿色壁垒”,改善茶叶生产环境,全面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强初制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确保茶叶优质、安全;加强机采机制、茶树病虫害监控、茶叶精深加工等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外向型加工企业发展,建立设施完善的出口茶加工区域,推进企业的联合,做大规模,做强品牌。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浙西、浙东、浙南三个优势产区。浙西产区利用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重点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出口眉茶,主要分布在开化、淳安、桐庐、临安、建德、余杭、西湖、安吉等8个县(市、区)。浙东产区利用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的优势,重点扶持和发展名优茶、珠茶和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新昌、嵊州、绍兴、诸暨、武义、余姚、宁海、天台、等8个县(市)。浙南产区利用气候回暖早和自然环境污染少的优势,重点扶持特早名优茶、有机茶和高山优质绿茶,主要分布在泰顺、遂昌、松阳、景宁、龙泉、庆元等6个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三大优势产区茶园总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50%,高于全省平均5个百分点,茶叶产量9万吨,产值3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5万吨,产值29亿元;茶叶加工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95%以上,有机茶生产面积从目前的6万亩扩大到10万亩,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茶叶品牌。

5.干鲜果

浙江省适宜多种干鲜果生长,主栽有柑桔、杨梅、梨、桃、葡萄、枇杷、香榧、山核桃、板栗等。2002年全省水果产量252万吨,其中柑桔产量占65%,果品产值47.6亿元;干果年产量8万吨,年产值7亿元。从长远看,我省柑桔、杨梅、早熟梨、香榧、山核桃等干鲜果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一是生产基础较好。我省的柑桔生产在全国名列前茅,杨梅生产一直处于全国首位,南方早熟梨生产独具优势。拥有玉环柚、常山胡柚、东魁杨梅等一批名优水果品种。通过实施水果优质工程和产业化建设,干鲜果单位面积产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已拥有一批如黄岩罐头集团、浙江天子果业有限公司等有相当实力的水果生产、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二是产品出口优势明显。我省宽皮柑桔生产成本大约为美国的1/2,日本的1/20,具有价格竞争优势。柑桔罐头加工和出口占全国的2/3以上,占国际贸易量的50%左右,具有绝对竞争优势。近5年国际宽皮柑桔消费增长较快,浙江作为宽皮柑桔适生区,只要优化品种结构,延长采摘期,提高果品质量,提升加工包装层次,有望增加鲜果出口。香榧、山核桃等我省特有的珍稀干果品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栽培地域性强,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市场空间大。

但我省水果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小水果占水果的比例偏低,柑桔中品质一般的中熟温州蜜柑比例较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低,采摘期和上市期集中,果品外观质量和专用性与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差距,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能力弱,产业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主攻方向:调整品种结构,巩固柑桔,积极发展杨梅、早熟梨、山核桃、香榧等特色干鲜果。柑桔中重点发展特早熟、早熟温州蜜柑等宽皮柑桔,玉环柚、苍南四季柚等柚类品种和胡柚、象山红等杂柑类品种,压缩中熟温州蜜柑,促进均衡上市。加快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提高柑桔良种供应能力,加大水果优化改造力度,推广高接换种技术,扩大优势品种种植面积;建设一批标准化、无公害、规模化的出口加工基地;研发山核桃、香榧等特色品种及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扩大栽培面积,促进提前挂果投产。推广合理留果、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病虫综合防治等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加快建设区域性大型批发市场和以有实力的营销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大型果品分级包装中心,提高罐头加工能力和鲜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促进对外贸易。

优势区域:柑桔:建设浙东南温州蜜柑产区,重点在临海、黄岩、温岭、三门、象山、宁海、乐清、瓯海等8个县(市、区);浙西南椪柑产区,重点在柯城、衢江、龙游、莲都等4个县(区)。柚类和杂柑生产基地,主要在玉环、苍南、常山等3个县;

杨梅:主要布局在黄岩、临海、仙居、青田、余姚、慈溪、瓯海、永嘉、瑞安、定海等10个县(市、区);

梨:主要布局在慈溪、余姚、仙居、桐庐、义乌、东阳、松阳等7个县(市);

山核桃:重点建立以临安市昌化为中心,辐射淳安、安吉、桐庐等地的天目山脉山核桃主产区;

香榧:重点建立诸暨、东阳、嵊州等地的会嵇山脉香榧主产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新建与改造柑桔10万亩、杨梅3万亩、梨7万亩、山核桃和香榧5万亩;柑桔平均亩产由9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以上;优质果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60—70%。

6.蚕茧

我国丝绸以出口为主,茧丝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蚕丝产品75%用于出口,丝类和丝织品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0%和45%,居世界第一位,是我国能主导国际市场的极少数优势产品。世界上蚕茧和生丝的主要生产国除中国外,还有印度、巴西、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但这些国家在生产成本和质量上无法与我国相比。浙江气候、地理条件优越,历来重视种桑养蚕,素称“丝绸之府”。全省桑园面积基本稳定在120万亩,蚕茧产量1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桑蚕茧产区集中,嘉湖、杭绍四市桑园面积和产茧分别占全省的88%和92%;桑园产出率较高,亩桑产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以上。近年来,积极调整养蚕布局和蚕品种结构,抗性强、茧质优的蚕品种饲养量已占全年饲养量的60%以上,解舒率达70%以上,茧级6级左右,居全国前茅。我省又是全国最大的丝绸加工出口基地,蚕茧深加工能力强,白厂丝年加工能力1.6万吨,占全国的30%,需原料茧15万吨。目前影响我省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成本高,受国际丝绸行情变化和国内丝绸行业无序竞争等影响,生丝价格低位波动,蚕茧生产效益下降。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我省嘉湖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省原料茧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和竞争能力逐步削弱的趋势难以避免。但从近期看,蚕茧仍是我省一大特色产品,为与我省发达的丝绸工业相配套,应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逐步发展浙西新区,提高生产水平。

主攻方向: 以“提高茧质,省工节本,增进规模效益”为核心,加大蚕桑优化改造力度,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建立规模较大、辐射全国的桑树新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具有引、育种能力的优质蚕种规模化生产企业;普及省力化养蚕技术、优质茧生产技术、以大棚养蚕为主的规模养蚕技术,发展集中连片的优质桑蚕茧生产基地,着力改善蚕茧质量。

优势区域:以嘉湖为核心、杭绍为辅的生产区域,包括桐乡、秀州、秀城、海宁、海盐、南浔、吴兴、德清等8个主产县(市、区),以及淳安、临安、嵊州、新昌等4个重点县(市)。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桑园面积稳定在80万亩,蚕茧产量7.5万吨,亩桑产茧量由目前的82公斤提高到100公斤,优质茧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60%以上,养蚕效益明显提高。

7.花卉苗木

花卉苗木是我省的新兴优势产业,我省自1998年农业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以来,花卉苗木生产面积和销售额以年均近50%的速度递增。目前,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万亩,年产值5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其中观赏苗木年产值和花卉出口额名列全国前茅,已成为我国花卉苗木的主要产区。我省花卉苗木消费市场主要是省内各主要城市和上海市、江苏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苗木的消费仍将不断增长。目前上海年需从外地调入鲜切花3亿支,盆花1500万盆,苗木2400万株,且仍有很大的消费潜力。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临近,以及全国各城镇绿化的蓬勃发展,为我省今后花卉苗木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浙江地处亚热带,是花卉苗木资源大省,已发现可利用的花木1000多种,开发利用潜力大。地方特色的乡土花木在全国具有很大比重,如绍兴的兰花,金华的茶花、佛手,杭州的桂花,宁波的五针松、红枫,普陀的水仙等。同时浙江又是我国南北花卉苗木的过渡地带,产自浙江的花木南移北种容易成活,在盆花、花坛花和园林绿化苗木等方面生产优势明显。目前,浙江花卉苗木的产业门类日益拓展,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花卉、苗木基地和专业市场,部分地方已经形成了集中的优势产区。影响我省花卉苗木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产量和质量不够稳定。

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驯化开发野生花卉苗木资源,选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重点开发和推广园林绿化苗木、盆花、花坛花和我省的传统名花、乡土树种,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加快引进和推广容器育苗和介质栽培技术,发展中高档木本切花、鲜切花和盆栽花卉,提高鲜花保鲜水平;大力弘扬花文化,扩大花卉消费量和应用范围;建立和完善花卉苗木标准化生产体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重点扶持发展萧山、绍兴、上虞、嵊州、新昌、奉化、北仑、慈溪、余姚、婺城、金东等县(市、区)为主的观赏和绿化苗木优势产区;杭州市区、海宁、海盐等县(市)为主的盆栽植物、鲜切花优势产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观赏和绿化苗木优势产区平均亩产值由目前0.5万元提高到0.8万元,盆栽植物、鲜切花优势产区平均亩产值由目前1万元提高到2万元,全省花卉苗木年出口额由目前的2000多万美元提高到6000多万美元,全省花卉苗木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

8.双低油菜

我省属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是我国油菜主产区之一。由于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植物油和饲用饼粕的消费量大幅度增长,产需矛盾突出,市场需求潜力大。全国植物油每年产销缺口400万吨,饲用饼粕消费量每年增加16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7%,且今后一段时期,植物油消费量还将以年均50万吨左右的速度增长。我省植物油年消费量36万吨,产消缺口20万吨左右,植物蛋白饲料常年调入量300万吨。

油菜是我省冬种的主要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0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于浙北平原和金衢盆地,具有产区集中、单产水平高、品种和栽培技术好的优势。近年来,积极发展双低油菜,油菜品质改良取得成效,双低油菜的种植比例达7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我省油脂加工能力较强,全省油菜籽年加工量达200多万吨,其中浙江新市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量就在60万吨以上。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油脂加工企业迫切希望建立稳固的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增强发展后劲。但我省油菜品质、含油率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且生产成本偏高,产后油脂深加工和菜饼综合利用程度也不高。根据国家建设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带的要求,我省要充分利用油脂加工能力强的优势,加快发展双低油菜,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提高油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主攻方向:优化油菜品质,提高含油率;研究油菜省工节本技术,重点是油菜机播、机收技术;推广引进选育菜、油兼用型双低油菜品种,提高双低油菜附加值;扩大订单生产,发展精深加工,提高油脂精炼度;研究推广高蛋白低硫苷菜饼在畜禽、水产饲料中的技术应用。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长兴、南浔、吴兴、德清、平湖、海宁、秀洲、海盐和兰溪、龙游、江山等11个县(市、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嘉湖平原、金衢盆地实现油菜双低化,芥酸、硫苷分别低于1%(油)和 30微摩尔/克(饼)以下,含油率比现有品种提高2—3个百分点;双低油菜种植面积250万亩,其中订单生产比例占80%以上;开发低芥酸保健色拉油、高蛋白低硫苷菜饼,提高产品档次和饼粕利用率。

9.食用菌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是世界香菇的发源地,香菇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加入WTO后,我国可享受各成员国稳定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这将给我国食用菌尤其是香菇出口创汇带来新的契机。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具有药用保健功效的食用菌将保持较高的消费增长速度,市场潜力较大。

我省是食用菌生产、出口大省,食用菌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列全国前二位,其中香菇生产量约占全国的35%,鲜香菇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量的80%。2002年虽受市场影响栽培量虽有所减少,但仍达60万吨左右。经过近十几年来的发展,我省食用菌产业已初步形成以市场、加工企业为龙头,内外销相结合、区域相对集中的香菇、蘑菇、金针菇、黑木耳、灵芝、猴头菇生产区。食用菌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大,地位突出。但我省食用菌生产存在产业化程度低、专业化生产滞后,科技和生产发展后劲不足,木材资源消耗型菇类比例较高,草腐菌生产发展不快,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等问题,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

主攻方向:稳定木腐菌,发展草腐菌,开发珍稀菇;建设省级和区域性香菇、蘑菇和金针菇菌种繁育基地,研发新型菌种培育技术,推广节木型生产,促进食用菌生产从数量耗能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加快发展菇木林,培育配合培养料专业化生产,加强产后保鲜加工和珍稀菇生产基地建设。

优势区域:建设浙西南庆元、龙泉、景宁、松阳、云和、缙云、磐安、武义等8个县(市)的香菇、黑木耳产区;浙西江山、常山、开化等县(市)的金针菇产区;浙南(苍南、平阳等)和浙北(嘉善、平湖等)两大蘑菇产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成为全国的中心产区,总产量达到55万吨,以蘑菇、金针菇为主的节木型食用菌逐步达到食用菌总产量35%左右,珍稀菇类达到10%,优质菌种的占有率由目前的50%提高到70%;食用菌初级加工率提高到40%,食用菌无公害率达到100%。

10.中药材

中药材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从国际市场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化学药品毒副作用、抗药性的不断认识,人类疾病谱和医疗模式的改变,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的热潮正在形成,全球中药需求增长较快。目前,世界中成药和中药制剂市场销售额达300亿美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从国内市场看,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对天然植物中药、中成药的需求将逐年增加。我国已将中药产业列入“十五”重点支柱产业,支持中药材研究和加工,促进中成药出口,提高我国在国际植物药中的市场份额。

浙江省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也是中药材资源大省,生产总量、资源总量均列全国前三位。2002年,种植面积33.8万亩,比1998年增长87%。“浙八味”和薏苡、山茱萸等道地药材由于其独特的疗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我省重要的地方特色产品。近几年,我省特别重视扶持壮大中药材加工企业,全省已拥有康恩贝、天目药业、青春宝、胡庆馀堂、仙居制药等一大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医药骨干企业,部分中药制药企业已建立了自身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和研究所。但我省中药材产业存在投入少,企业生产规模小,资源开发不够,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品种纯度不高,缺乏标准和生产规程,质量检测技术落后,组织化程度低,采收加工技术更新慢等问题。

主攻方向:以提升道地中药材、开发珍稀中药材为目标,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培育有效成分高的中药种质资源,开发有市场前景的珍稀药材,制订和实施质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加强业主型GAP生产基地建设,扶持一批较大规模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建设中药材市场交易平台,形成产、加、销产业链。在优势区域内建设以“浙八味”为主的道地中药和珍稀中药原料专业化产区。

优势区域:按照GAP要求,重点建立磐安浙贝母和白术、东阳元胡、桐乡杭白菊、仙居黄姜以及浙西南山茱萸、杜仲、厚朴等道地药材专业化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优势产区“浙八味”和珍稀中药材播种面积达到25万亩,产值10亿元。良种覆盖率由20%提高到50%,建立5个符合GAP要求的 “浙八味”和珍稀中药材现代化生产基地,企业订单率逐步达到30%以上。

11.畜产品

近年来,我省畜牧业发展速度加快,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全省肉类总产量147.8万吨,蜂产品产量和出口量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畜牧大产业的总产值达859亿元。但目前全省肉、蛋、奶的人均占有量偏低,只有全国人均占有量的64%、51%和55%,以目前全国人均肉类消费年增长10%、奶类增长30%左右计算,省内畜产品的市场需求潜力大。

我省活猪及肉食制品、动物肠衣、羽绒制品、蜂产品、兔毛及制品等五大类畜产品出口、外销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出口贸易额分别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10.9%、15.8%、45.6%、20%和30.9%,出口遍及东南亚、欧洲、美国等世界五大洲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蜂王浆出口贸易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以上。瘦肉型猪在香港和上海等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金华火腿”誉满东南亚,年加工量达400万只,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鸭蛋及其制品多数由我省鸭农生产供应,优质鸡、湖羊肉及其制品也是销沪、销粤等大中城市的重要产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优质安全畜产品出口和国内消费量日趋增长,市场需求容量愈来愈大。且我省最大的销售市场上海,自产生猪、家禽数量将减少50%左右,奶牛限制发展,年外购生猪将达到750万头以上、肉禽近亿只,奶牛需“移地养殖”1.5万头,这为我省加快发展优质猪禽、奶牛、肉羊、蜂产品、鸭蛋及制品生产提供了极好机遇。

我省畜产品中优质猪禽羊肉、牛奶、鸭蛋、蜂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一是畜禽品种资源丰富,湖羊、绍鸭、金华猪等优质高产品种世界独一无二;二是我省畜禽养殖规模化、产品优质化程度居全国前茅,其中万头猪场达到97个,年出栏生猪占全省的近1/10,奶牛生产水平居各省区的第三位;三是我国主要活畜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主要肉类生产价格(除禽肉外)均低于国际市场,其中猪、牛、羊肉价格分别低57%、84%和54%。随着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我省的饲料成本将可能下降10%—15%,畜产品的成本劣势与江苏、山东、河南等畜产品大省相干比将逐步缩小,而我省畜牧业在科技、区位、市场开发和工商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会进一步凸现。当前阻碍市场开拓的主要问题是养殖环境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还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畜产品加工业滞后,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尚有较大差距。

主攻方向:按照“饲养上规模、管理上水平、质量上档次、产品保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实施畜禽种苗工程,加大优质猪、优质家禽、湖羊、良种奶牛的育种繁育和推广力度;加快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推广畜禽清洁养殖模式,加快大型牧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发展“桔园、竹园、桑园、茶园”等园地鸡,全面提高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广牧草栽培、青贮技术和疾病综合防制技术;主攻生猪屠宰及肉制品的加工外销,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名牌产品,大幅度增加在本省及上海等国内市场占有份额,积极开拓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市场,进一步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优质猪:重点建设沪—杭—甬、杭—金—衢铁路沿线和东南沿海地区优质猪生产带。主要布局在秀城、平湖、海盐、德清、萧山、诸暨、上虞、鄞州、义乌、永康、东阳、磐安、浦江、衢江、龙游、临海、天台、永嘉等18个县(市、区)。

优质禽:重点建设浙东、浙西南的肉鹅带和“桔园、竹园、桑园、茶园”放养鸡标准化生产基地,肉鹅主要布局在江山、定海、象山、余姚、永康等5个县(市、区);放养鸡标准化生产基地主要要布局在仙居、温岭、宁海、余杭、临安、衢江、安吉、德清、常山、开化等10个县(市、区)。

湖羊:主要布局在嘉湖地区的桐乡、海宁、秀洲、吴兴、南浔等5个县(市、区)。

蛋鸭:主要布局在镇海、宁海、奉化、鄞洲、乐清、绍兴、诸暨、嘉善、桐乡等水网地带和浙中西部的缙云、兰溪等11个县(市、区)。

奶牛:重点建设杭、宁、温城郊型现代化奶源基地,高速公路沿线的婺城、金东、椒江、黄岩等4个经济发达县(市、区)的奶业产区,新建杭州湾海涂和长兴等浙西北奶业生产带。

蜂:主要建设江山、慈溪、兰溪、桐庐等县(市、区)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年提供优质猪、优质鸡及肉鹅、湖羊、蛋鸭、奶牛分别达到1000万头、4000万羽、110万只、2000万羽和11万头,分别比2002年增长54%、50%、57%、100%和90%。建成标准化、生态化畜牧小区或集约化畜禽养殖场300个,畜禽粪污处理和综合利用率达到85%;鲜活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要求,供应超市的小包装冷鲜肉比例提高到50%左右;培育畜产品知名品牌,牧业组织化程度由目前的30%提高到80%,保持和扩大我省蜂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份额。

浙江茶叶发展概况

【产业现状】浙江是茶树最适生产区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的优势产业。本省茶叶生产以绿茶为主,主要集中在浙西北、浙东、浙南三个茶区。2002年全省茶园面积202.3万亩,茶叶产量13.9万吨,产值33.7亿元。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产值分列全国第三、第二和第一位。茶叶是我省的重要出口产品,珠茶、眉茶、蒸青茶、名优茶等在国际贸易中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出口量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60%左右,占全球绿茶贸易量的近50%。特别是以龙井茶为龙头的名优茶,以蒸青茶和有机茶为主的新产品,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加入WTO后,世界市场对我国茶叶,特别是绿茶出口全面开放,关税减让,有利于我省进一步扩大绿茶出口。在国内市场,随着名优茶质量保证体系的逐步完善,茶文化的弘扬,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国内名优茶消费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我省茶叶生产生态条件优越,茶农素质高,栽培技术高超,茶文化底蕴深厚,采制工艺精湛,名优茶品种丰富。近年来,通过无性系良种推广,加强茶园管理,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全省已经拥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集中成片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年精制拼配能力上万吨的茶叶加工基地,从茶园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到拼配已初成体系。但我省茶园良种化率还不高,产品品牌多、名牌少,存在低价竞销和无序竞争的现象;部分茶叶的质量卫生状况还难以适应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茶叶出口受“技术壁垒”影响严重。

【发展目标】到2007年,三大优势产区茶园总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50%,高于全省平均5个百分点,茶叶产量9万吨,产值3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5万吨,产值29亿元;茶叶加工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95%以上,有机茶生产面积从目前的6万亩扩大到10万亩,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茶叶品牌。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浙西、浙东、浙南三个优势产区。浙西产区利用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重点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出口眉茶,主要分布在开化、淳安、桐庐、临安、建德、余杭、西湖、安吉等8个县(市、区)。浙东产区利用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的优势,重点扶持和发展名优茶、珠茶和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新昌、嵊州、绍兴、诸暨、武义、余姚、宁海、天台、等8个县(市)。浙南产区利用气候回暖早和自然环境污染少的优势,重点扶持特早名优茶、有机茶和高山优质绿茶,主要分布在泰顺、遂昌、松阳、景宁、龙泉、庆元等6个县(市)。

关于浙江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协会工作

一、关于浙江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浙江是产茶大省,茶叶是浙江传统优势农产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茶叶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2003年底,全省茶园面积214.2万亩(占全国的12%),产茶13.27万吨(占全国的17%),产值36.5亿元(占全国的32%),出口茶叶13.56万吨(占全国的52.17%)。在全国名列前茅。

浙江省茶叶产业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实施茶叶“四大工程”进展顺利,收效显著。全省茶树良种化率已由1999年的8%提高到28.5%;名优茶产量大4.02万吨,占总产量的30%,名优茶销售收入29.7亿元,占总收入的81.3%,为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有机茶开发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茶叶深加工取得新成绩,茶多酚开发和茶多糖临床试验有新的进展。

二是茶叶出口走出低谷。我省是茶叶出口大省,前几年在茶叶产大于销的形势下,出口企业为眼前利益,无序竞争,竞相压价,少数企业甚至搀假使杂,严重影响了我国茶叶声誉。近两年,有关部门与省茶协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我省茶叶出口开始走出低谷,出口数量增加,质量明显提高,部分茶类价格有所回升。2003年,全省出口茶叶13.56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52.17%,创汇1.78亿美元。特别是去年春季,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茶叶生产和出口保持了发展的势头。

三是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四位一体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正在形成和壮大,有力地推进了我省茶叶产业化经营。到2003年底,我省茶叶行业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县级的则更多。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全省茶叶专业合作社近100家,其中新昌县已有乡村茶叶专业合作社32家。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浙江茶叶要进一步做强做大,建成“茶叶强省”,任务还十分艰巨。

首先,要加强品牌建设。我省是名茶大省,仅农业厅评比的名茶就有百来个,其他各类博览会、展销会、研究会评出的名茶或金银奖项更是名目繁多,数量难以统计。但是,真正知名的品牌却很少。除了西湖龙井,我是省还没有一个在国内外市场著名的茶叶品牌。出口茶叶也是一样,我省是绿茶出口大省,出口量占全国的60%左右,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40%,但出口绿茶多为外商定牌加工,用的是人家的品牌。最近,由省农业厅和省茶协主办的浙江省十大名茶评选活动,就是为了打造浙江茶叶品牌的一次尝试。

其次,要加快质量与安全卫生体系建设。茶叶作为食品,其质量与安全卫生状况越来越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重视。近几年,围绕茶叶质量和安全卫生方面的**不断,如假冒龙井茶事件,有机茶检出农残事件,龙井茶铅含量超标事件等。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浙江茶叶的声誉和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其后果不能低估。在出口方面,欧盟、日本等国纷纷提高农残标准,构筑“绿色壁垒”,给我省茶叶出口增加了许多困难。

第三,要大力开拓市场,特别是在传统饮用花茶的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开拓绿茶市场。这几年,我国南方各产茶省已纷纷加快茶叶生产和名茶开发。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劳动力成本等原因,对浙江茶叶构成一定威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当务之急,是要把浙江企业组织起来开拓北方市场。去年十月,我会组织全省30多家有机茶生产企业到北京举办“浙江有机茶推介周”活动,受到很好的效果。

第四,要做好上述工作,必须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全省214万亩茶园有100万户茶农经营,平均每户2亩左右,生产规模小、布局散。栽培技术落后,茶园改造资金缺乏。在加工方面,据农业厅统计,全省茶叶初制厂8146家,大多规模很小,平均每个初制厂加工茶叶11.8吨,加工产值10万元以下的占70.4%;厂房多为村里的老房子、祠堂、大会堂等,机器设备陈旧,卫生状况堪忧,管理严重缺位,产业化程度很低。

二、关于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工作

浙江省茶叶茶叶产业协会是在省委领导同志倡议下于2000年5月8日成立的,至今已经整整四年了。不久前刚召开了第二届会员大会,回顾工作,总结经验,明确目标,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领导班子。

省茶协成立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初步摸索了一些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行业协会的经验。我会通过调研,最早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强农业行业协会的建议,提出行业协会四大职能(行业代表、服务、协调、自律)。目前,省茶协在行业内已有一定地位,影响力不断扩大,凝聚力不断提高。四年来,省茶协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行使行业代表职能,反映行业状况和会员要求,维护会员权益,较好地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

协会对关系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组织调研,已先后完成珠茶产销问题、有机茶开发、茶叶市场建设和管理、蒸青茶市场前景与发展对策以及茶叶加工厂改造等调研课题,并写出调研报告,向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去年春季我省突发非典疫情后,茶叶产销受到较大的冲击,我会及时深入产地调研,写出有关茶叶产销形势和非典影响分析的报告,得到省领导的重视。

在维护会员权益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如对龙井茶铅含量超标问题、北京马连道市场浙江省有机茶质量问题的处理,我会都发挥了行业代表的作用,促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维护了企业权益。受到产区政府、有关企业和职能部门的肯定和欢迎。

(二)以服务为宗旨,在开拓市场、提供信息、帮助会员排忧解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领导的肯定和会员的好评。

浙江是产茶大省,如何把生产出来的茶叶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不仅是加工经营企业、广大茶农关心的问题,也是各级领导关心的问题。省茶协把组织企业开拓市场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四年来,协会先后组织企业参加济南国际茶叶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和名特优新农产品上海展销会,在北京举办浙江有机茶推介周活动,对拓展浙茶市场、建立产销渠道和提高浙江茶叶知名度均起了积极作用。

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是协会行业服务的重要内容。通过《茶叶信息》(半月刊)“浙江省茶协动态”专栏,《茶协简报》和《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工作通讯》,向会员提供产供销信息。

目前,即将开通的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网站,将为企业搭建功能齐全的服务平台,通过信息技术促进茶叶行业整体提升。

(三)做好行业协调和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化经营健康有序的发展。

珠茶是我省传统大宗出口茶类,前几年在产大于销的形势下,出口企业竞相压价,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甚至掺假使杂,严重影响了顽固茶叶的声誉。2000年9月,我会支持珠茶加工企业成立珠茶商会,共同协商出口价格,制止压价竞争,进行加强行业自律的积极尝试。2003年,我会配合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举办质量培训班,向会员单位宣传提高质量的意义,倡导行业自律,加上省商检局采取相应措施,使生产企业的质量卫生意识明显提高,珠茶质量下滑的局面得到有效制止。2003年,我省出口珠茶全部合格,珠茶出口形势趋好。

蒸青茶是我省又一主要出口茶类,近几年发展迅猛,生产线已达百条左右。由于产大于销,出口形势严峻,如处置不当,将重蹈珠茶的复辙。我会通过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生产出口企业意见,支持企业要求成立蒸青茶行业组织的要求。经过酝酿筹备,省茶叶产业协会蒸青茶分会已于2003年9月成立,并制订了工作规则和自律公约,以期通过行业自律,促使我省蒸青茶稳定健康发展。目前,协会以蒸青茶分会作为行业自律的试点。

我会还积极参与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工作,总结推广绍兴县以会稽龙井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落实原产地域保护的做法。教育会员加强自律,落实管理措施。这项工作,得到了来浙江调研原产地域保护工作的全国人大农委调研组的肯定。

(四)认真完成省政府交办和授权的工作,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工作和有机茶开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茶协成立不久即受省政府委托,完成龙井茶原产地域划分方案的专家论证工作。在我会组织的论证会上,专家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在“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原则上达成共识,并在划分产区、照顾西湖龙井等方面为我国产品原产地域保护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做法,受到国家质检总局的好评。省政府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和协会建议确定的划分方案,得到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的认同,如期获得批准公布,使拖延已久的龙井茶原产地域申报工作得以圆满解决。这对我省龙井茶的发展和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实践证明,这个方案对保护龙井茶和促进茶农增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协调管理全省有机茶产业开发是省政府授权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几年,协会一直把这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专门成立了有机茶专业委员会和认证委员会,制订了有机茶认证规则和管理办法。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中心等单位的支持配合丁,工作进展顺利,保证了我省有机茶健康有序发展。我省有机茶面积和产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五)适应新形势,不断改革协会工作,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协会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缺乏现成的经验,主要靠在实践中探索,在改革中发展。四年来我会在改革协会工作、加强自身建设方面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一是重视发展会员,扩大协会的行业代表性和工作覆盖面,打好协会工作的基础。目前协会会员已从成立时134家(团体67家,个人67个)发展到212家(团体142家,个人70个)。我们特别注意吸收企业入会,像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娃哈哈集团公司、绍兴御茶村茶业公司、浙江三明茶业公司、华发出口茶厂、诸暨绿剑茶业合作社、绍兴会稽龙井专业合作社等龙头骨干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都被吸收到协会,进一步扩大了协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二是逐步增加企业家在协会理事会里的比重,为把协会办成行业性民办组织打好基础。在刚刚结束的二届一次理事会上,省茶叶公司总经理施建强当选会长,有4个企业家当选副会长。在理事会中,企业家占50%以上。

三是加强秘书处建设。秘书处是协会的工作班子,协会的各项职能主要通过秘书处去实施和落实。四年来,秘书处克服了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保证了协会工作正常开展。力戒“衙门”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受到会员的欢迎。同时,坚持“勤俭办会”的方针,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管好用好协会经费,并每年向理事会报告经费收支情况,接受监督。

四是加强与有关部门和社团的合作与交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协会十分注意向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及时汇报工作,争取支持。同时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兄弟省市区茶叶协会等社团建立联系和合作,共同为弘扬茶文化、振兴茶产业而努力。今年4月底我会承办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宁波召开的全国省级茶协工作交流会,进一步加强了浙江与各兄弟省区茶协的联系与合作。与此同时,省茶协还十分重视与市、县茶协加强联系与交流。目前,全省已成立市级茶协6个、县级茶协25个,主要产茶区已基本成立了茶协,初步构建起省、市、县茶协工作网络。

回顾过去的四年,我们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做的工作仅仅开了一个头,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与领导的要求,建立茶叶强省的目标和会员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

1、发挥协会作用、健全完善协会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2、协会自身存在着协调能力不强,功能不健全,为会员服务面窄力弱,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要在今后工作中引起重视,加以克服,更好地做好协会工作。

今后打算,分三个方面:一是继续探索、实践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建设,重点是探索行业协会在“四位一体”体制中的作用和行业自律问题,拟在蒸青茶分会中试点;二是组织会员打造浙江茶叶品牌,与省农业厅合作举办十大名茶评比拓展浙茶市场;三是积极参与茶叶质量与卫生安全体系的建设,如有机茶、龙井茶等。

三、关于加强农口行业协会建设的几点建议 由于省领导重视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以及协会自身的努力,我省农口行业协会建设和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根据省茶协四年的实践,对加强我省农口行业协会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供领导参考。

1、根据形势发展,有必要尽早制定行业协会管理办法或条例,以法律或行政规章的形式明确行业协会的地位和职能,界定协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分工,以拓展协会工作空间,协调职能部门与协会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如一时实施有困难,可以借鉴福建的做法,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农口行业协会的地位和职能。

2、健全和完善现行的农口行业协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联席会议秘书处建设,赋予秘书处更多的协调职能,以更好地为各行业协会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和组织比较符合目前农口行业协会实际,对促进农口行业协会建设,开展合作交流和提供服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应该巩固和加强。

3、建立和规范行业协会的劳动人事制度和工资福利制度,走市场化招聘人员的路子,为实现协会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和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创造条件。通过引进年轻人员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于政企合并的协会,要求尤为迫切。

4、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经费筹措办法。经费不足是困扰行业协会的难题之一。由于省领导的重视,浙江省近几年对农口行业协会在经费上给予较大的支持,很好地体现了“民办、官助”的原则,希望能继续坚持下去。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协会经费筹措办法进行探索和实践。例如,改革协会会费收取办法,逐步增加会费在协会经费里的比例;政府扶持协会增强服务功能,通过服务性收费增加协会经费;建立政府委托工作收费制度等。

浙江概况

地理位置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介于北纬27°12′—31°31′和东经118°00′—123°00′之间,东濒东海,南界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以及江苏相邻,背依内陆广阔的腹地。

浙江有雁荡山、雪窦山、天目山、天台山、仙都山等名山,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海盐南北湖等名湖,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湖—杭州千岛湖,有钱塘江、瓯江、楠溪江等名江。京杭大运河穿越浙江北部,在杭州与钱塘江汇合。气候条件

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旅游之地、文物之邦”之称。年平均气温15.3-17.9℃,无霜期达230—270天,年平均降水量1000—1900毫米。河流水源充足,地表水平均年流总量900多亿立方米。面积人口

全省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岛屿面积1670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3061个, 是中国岛屿最多的一个省份,其中舟山群岛是全国最大的群岛。海洋面积2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6486公里。港湾众多,共有大小天然港口60余处,形成了以宁波、温州、舟山、嘉兴和台州五大港为主的港口群。200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719.57万人,比上年增长0.86%。行政区划

分为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 11 个省辖市,下设 36 个县、22 个县级市和 30 个市辖区。省会城市杭州,宁波市为国家计划单列市。

自然资源

浙江省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937 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算的水资源量居全国第四位。森林覆盖率达 59.4%,经济林、竹林资源丰富,名优特产多。茶、桑、柑橘等中外著名,山核桃、香榧等干果占全国产量的 70% 以上,乌桕、厚朴、山茱萸等为全国重点产区,毛竹产量居全国前列。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中国“东南植物宝库”之称,“活化石”银杏等 50 多种野生植物列入国家珍稀保护名录。已知野生动物 1900 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 120 多种,占全国野生保护动物的 1 / 3。浙江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有 12 种矿产储量位于全国前三位,其中,在探明储量的矿产中,石煤、明矾石、叶蜡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筑用凝灰岩居全国第一位,萤石居全国第二位。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浙江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

人文历史

7000 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同时,河姆渡还是世界水稻栽培的发祥地。距今约 5300 ~ 4200 年,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两岸的良渚文化,则是继河姆渡文化以后在浙江出现的又一远古文明高潮,丝的发明和玉器雕刻是良渚先民对人类的最主要贡献。传说中上古时期的治水英雄大禹,死后葬在绍兴。大禹陵、禹王庙,成为人们的景仰之地。在佛教史上 , 浙江也享有盛名。公元四世纪,新昌大佛寺、宁波阿育王寺和天童寺、天台国清寺、杭州灵隐寺都是当时的名刹。其中国清寺是日本天台宗的发祥地,天童寺是日本曹洞宗的发祥地。1000 多年后的今天,它们依然是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是瓷器的国度 , 浙江更是青瓷的故乡。公元 11、12 世纪,中国有五大名窑 , 浙江就占了两窑 ,--龙泉窑和杭州官窑。浙江的丝绸、茶叶和造纸业也很发达,其中所蕴藏的文化气息和独特的东方美学意蕴丰富而神秘。浙江山川秀丽,人文荟萃 , 英杰辈出,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事业一直颇为发达,文学、戏剧、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全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5 个:杭州、宁波、绍兴、衢州、临海,其中省会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浙江无愧于自古以来最美丽的词汇与赞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 文化艺术

越剧是中国的主要剧种之一,20 世纪初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市)。曲调优美婉转,细腻抒情。较有影响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西厢记》、《五女拜寿》等优秀剧目。浙江的戏剧艺术底蕴丰厚。除越剧外,浙江还是中国古老南戏的诞生地,并拥有婺、绍、瓯、甬、姚、湖等多种剧种。

浙江的书画艺术流派纷呈,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2 世纪,浙江曾是全国美术活动中心之一。19 世纪以来,浙江书画更是独放异彩,对中国画坛产生重大影响。历史上浙江曾出现王羲之、俞世南、楮遂良、吴镇、赵孟頫、赵之谦、任博年、吴昌硕等书画大家,现当代有出现了黄宾虹、潘天寿、马一浮、张宗祥、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知名书画家。

浙江浓郁的乡土风情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龙舞、狮舞、竹马、高跷、灯会遍及城乡,山歌、田歌、渔歌、民间器乐种类繁多。“三雕一塑”—东阳木雕、青田石雕、温州黄杨木雕和“瓯塑”蜚声中外。东阳木雕兴盛于明(1368-1644 年)、清(1644-1911 年)两代,在雕刻技法上以高浮雕、多层次、构图饱满、繁而不乱、富有立体感而著称。温州乐清一带的黄杨木雕是一种圆雕艺术,因取材于黄杨木而得名。青田石雕以当地得天独厚的石材—叶蜡石为材质,石色五彩缤纷。石雕艺人根据石料的天然色彩、质地、纹理、形态进行精心设计,使作品的物象与石料天然妙合。温州“瓯塑”又称“油泥塑”,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民间艺人用油泥在平板、墙壁等物体上堆塑人物,再现景物,形式酷似浮雕、油画。此外,浙江的剪纸、刺绣、染织、编织和灯彩享有盛誉。以嘉兴秀洲、宁波慈溪和舟山代表的农民画和渔民画更具影响。浙江民间的舞蹈、音乐、器乐、戏曲、曲艺独具特色,群众文化的众多领域在全国颇有影响。全省涌现了一批“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模范地区”、“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浙江4815种农副产品有了品牌

东方网10月9日消息:普通早桃两毛一斤尚难“贱卖”,可注册了“源东”商标的金华白桃在上海的超市每公斤5元还供不应求;一般西瓜时下的零售价只有六七毛,而贴有“凯宇”标签的平湖西瓜,还在秧上时,就以4元1公斤的批发价被预购一空„„据统计,目前浙江全省己经注册的农产品商标达4815个。

“九五”期间,我国出现部分农副产品相对过剩、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而浙江农民依托“品牌”战略,杀出“卖难”重围,走上追求效益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之路。长期在市场经济氛围中耳濡目染的浙江农民十分清楚,农产品没有牌子就等于没有市场的“入场券”。于是,在一种农产品推向市场之前,首先取个好听、好看、好记的“名字”并到省里甚至国家工商局登记注册,成为浙江各地政府、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的一大共识。

一次次“卖果难”、“卖菜难”、“卖粮难”的惨痛教训也使浙江的干部认识到:农副产品要出高效,在一片“卖难”声中杀出一条市场“血路”,只有同工业品一样走优质创名牌的路子。许多地方党委、政府把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摆上一事日程,明确提出要以名牌产品为导向,发挥名牌效应,培育一批竞争力强、潜力大的农产品著名商标。长在浙江田间山头、原先并不起眼的柑桔、草莓、茶叶等农副产品,如今竞相亮出各具特色的“名片”:天子、一品红、绿牡丹„„在市场竞争中占尽风头。浙江农民用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名字”,把他们的农副产品从田野、山林、滩涂送到都市和境外。农产品有牌子并能打响牌子,背后必须要有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的“绝活”。因此,浙江各地在争创农业名牌时纷纷采取各种办法赋予农字号商标“名、优、特、新”的内涵。

浙江气候、地理、土壤等自然条件丰富多样,全省不少地方在历史上形成了一批具有区位优势的农产品,如西湖龙井、黄岩蜜橘、楚门文旦、新昌小京生花生等等。给这些传统名产注册商标,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使之发扬光大,是浙江省农业品牌建设的一条捷径。据了解,浙江省这些传统农产品字号近年来几乎全部都被正式注册,有的还出现了几个相邻地区竞相抢注的局面。

在创品牌过程中,浙江省依靠科技走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之路,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制订了细致而科学的品牌生产、栽培、饲养加工标准和质量标准。一县一名品、一镇一优品处处涌现,这些农副产品品牌天地在浙江被逐渐撑起。衢县30万亩的柑橘基地、临安万吨山核桃生产能力、江山300多万羽白鹅、全国最大的庆元香菇市场、慈溪30多万亩蔬菜种植面积、沿海数百万亩滩涂养殖„„一片片名牌农产品基地所展示的是浙江农业未来的希望。

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作用。新昌县为解决传统农业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积极引导生产经营者注册农副产品商标。近几年来,这个县依托长毛兔、茶叶等一批特色产品,投资兴建市场,组建行业协会,申请注册了“白雪公主”、大佛龙井”等兔毛茶叶商标,坚持“科技先导、股份合作、系列服务、利益共享”等原则,为农民提供产前、产后等一系列服务,带动全县效益农业的发展。全县3.8万户兔农饲养70多万只兔子,兔毛年销售额超过14亿元。

品牌战略使浙江广大农民尝到了甜头。衢县“一品红”柑橘的一级果率平均已达80%以上,每公斤售价比普通的要高出3至4倍;往年开化龙顶茶叶的“卖茶难”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今年各地客商云集开化名茶市场,95%的“春龙顶”当季销售完毕;江山白鹅的饲养量已达370万羽,产值可达1亿多元,鹅农可获利1920万元。嘉兴的干窑大米在一次6天的展销会期间销出了46吨,这在多省大米云集的浙江市场实属罕见。

效益杨梅的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分析

梁森苗 教授

农业部中国杨梅科研生产协作组 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效益林业,是新世纪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山区经济繁荣、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需要。杨梅是我国南方良好的经济林、生态林树种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不仅树姿优美,四季常绿,栽培容易,是绿化山地、治理水土流失的先锋树种,而且果实初夏成熟,色泽艳丽,风味特佳,因而,杨梅林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效益杨梅的生产现状 1.1地理分布

杨梅原产我国温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与柑桔、枇杷、茶树、毛竹等分布相仿。目前分布的省份有云南、贵州、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湖南、广西、江西、四川、安徽、台湾等,其中以浙江的栽培面积最大,共有70万亩左右,品种质量最优,产量也最高;其次是江苏、福建与广东。国外,如日本与韩国有少量栽培;东南亚各国也有分布,但其果形小、味酸,多种植在庭院供作观赏。1.2主要用途

杨梅营养价值高,其果肉的含糖量为12%-13%,含酸量0.5%-1.1%,富含维生素C和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果胶与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杨梅可制作糖水罐头、果酱、蜜饯、果汁、果干和果酒等食品;杨梅具有消食、除湿、解暑、御寒、止泻、利尿、防治霍乱等多种功能。1.3生产现状

浙江省1959年的杨梅栽培面积为6.6万亩,年总产量为2.65万吨;1985年迅速发展,面积达26万亩,年总产量为4.62万吨;到1999年底,面积达到49.5万亩,年总产量为15.6万吨,其面积是1959年的7.5倍和1985年的1.9倍,年总产量是1959年的5.89倍和1985年的3.38倍,增长势头非常明显,杨梅现已成为浙江省的第二大水果。目前,全国杨梅栽培总面积约270万亩,品种305个,单系120个,共425个。其中熟期配套的优良推广品种有11个,特别是适应性广泛,果形特大,品质优异的东魁杨梅的选出,是杨梅发展史上的奇迹,东魁杨梅已成为全国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品种。云南、贵州、广东、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省,80年代开始相继从浙江引进荸荠种与东魁等优良品种,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云南与贵州,由于当地春季雨量偏少,而夏季雨量较多的自然条件,更加适应杨梅的生长和结果,表现在熟期提早、品质变优。云南的富民县和石屏县,最近引进种植的10万亩杨梅,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优质杨梅果实的销售大部分仍以鲜销为主。通过杨梅保鲜技术,不但延长了本地销售期,还远销到我国北方以及出口到俄罗斯等地。少部分用于加工,如杨梅干、杨梅果汁、杨梅蜜饯、杨梅果酒等。

2、杨梅的适宜生态条件

杨梅要求年平均温度为15-21℃,极端最低气温-12--13℃,年降雨量不少于10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5月份的干燥度小于1.0,海拔高度500米以下,PH值5.5-6.0,山地坡度在30度以下,排水良好,处于“半野生”栽培状态。一般以杜鹃、橡子等阔叶树与蕨类植物生长占优势的土壤,种植的杨梅开始结果早,产量也高。杨梅是雌雄异株的果树,通过授粉才能结实,因此在新区建立杨梅园,应考虑种植1-2%的雄树,才能确保丰产稳产。

3、杨梅栽培关键技术措施 3.1选择优良品种

不管是经济栽培,还是绿化荒山或水土保持,都应选择优良品种种植。全国杨梅科研生产协作组通过统一评比,发掘出14个最具开发价值的优良品种与代表品种,它们是早荠蜜梅、早色、二都白杨梅、丁岙梅、西山乌梅、光叶杨梅、荸荠种、细蒂、松山大早梅、乌酥核、大炭梅、晚荠蜜梅、东魁与晚稻杨梅。荸荠种杨梅是全国发展面积最大的品种,东魁杨梅是目前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品种。在一地区栽培,应选择一个能创名牌、高效益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再选1至2个品种配合,以延长供应期。3.2栽培关键技术

首先,应选择好园地,并适时定植。如浙江省应在春季的2-3月份,冰冻期过后,杨梅开始萌芽前种植。再选择壮苗并打泥浆远运,起苗至定植时间最长不要超过10天。其次,挖好定植穴。在等高线上挖成鱼鳞坑。大小1米见方,深0.8米。施足基肥,每穴施厩肥25千克(或菜饼3千克)和焦泥灰10-15千克,再加过磷酸钙1千克,于种植时和土拌匀施入。鱼鳞坑周围的杂草和树木不宜立即去掉,待苗成活后再把高大的树砍去。第三,及时种植。为提高成活率,种植时宜深不宜浅,特别是秋旱比较重的地方。应把砧木上的老接穗全部埋入地下,接穗上新长出的枝叶也至少有3-5片叶埋入土中,以使接穗部分发根。种植前,应剪去全部叶子,留下叶柄,并去掉接穗上的尼龙薄膜。3.3管理关键措施

定植后的第一年的7-8月份,应进行防旱抗旱,以后每年至少施肥2次,定植后3-4年逐年扩穴,并加强夏季修剪,促使杨梅在1-3年形成树冠,4-5年即可少量挂果。一年二次施肥:第一次是10月份结合扩穴施基肥,每树用菜饼2千克或硫酸钾1千克或厩肥20千克;第二次是6-7月份,每树施草木灰5千克、尿素0.5千克和过磷酸钙少量。

幼龄树的整形修剪,应在疏散分层形的基础上,5~8月份进行夏季修剪,即拉大主枝与辅养枝的角度,在树冠内部阴蔽部位剪去1/3强枝,留中等强度或较弱的枝条;第4年,在粗度为4百米以上的直立领导干上进行倒贴皮处理,抑制春梢生长,促进开花、坐果。

4、效益杨梅的发展前景

杨梅栽培容易,管理粗放,因而成本低。一般杨梅的平均经济寿命30年以上,大树株产高的达300公斤,最高达到900公斤。连片种植平均亩产1000公斤,高的可达2000公斤。东魁杨梅在浙江黄岩连续5年售价均稳定在每公斤20元,在云南石屏售价高达每公斤40元,在美国超级市场上每只售价为1美元,商品价值很高。

此外,杨梅生长在远离城市的山区,病虫为害较少,污染少,具有“绿色无公害水果”之美誉;杨梅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常绿,适应于山地生长,是山区旅游风景、绿化造林的良好树种;杨梅幼苗定植不需要全垦荒山,其生长旺盛,善于覆盖地面,是治理山地水土流失的先锋树种;如福建省南安市用杨梅代替马尾松大面积绿化荒山,从种植后第6年开始,使本来水土流失严重到1900-2000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约50-60吨/平方公里·年,远远低于水土流失的允许界线500吨/平方公里·年;同时,绿化区农民杨梅收入年户均达2000多元。杨梅的新鲜枝叶不易燃烧,可作为森林防火带种植,防止森林火灾。

效益杨梅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浙江葡萄发展策略从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浙江葡萄在20多年中得到快速发展,1978年仅400亩,到2003年种植面积达13万多亩,亩产量1400多公斤,年总产量18万多吨。葡萄亩产量已连续10年保持全国首位。浙江葡萄已形成了一个产业。

 与此同时,浙江省葡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不少隐忧。在近日召开的优质高效葡萄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了浙江葡萄发展策略:从产量型向质量型战略转变。

一、调整品种布局,逐步发展早熟、高糖、优质品质

 据统计,我省藤稔、巨峰面积9万多亩,约占75%,2004年产量1.5亿多公斤,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40天销售,导致上市集中价格下跌,使不少果农增产增收。

 因此在稳定藤稔、巨峰当家品种的同时,要尽快增加早熟品种比例,改变品种单一的局面。新品种先引种,认为综合性状好,经市场检验后方可逐步推广,不能轻信广告,不能盲目求新求奇,不能盲目推广。

二、调整栽培思路,从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 丰产型栽培已不适应市场对质量的需求。要提高果品质量,实行优质栽培,从浙江实际出发,栽培上要进行四大调整:一是控产栽培,丰产型品种及高产地区亩产量调整至1500公斤左右;二是控氮栽培,肥料上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减氮稳磷增钾,氮磷钾比例要努力达到1:1:1.2-1.4,三是保叶栽培,改变重果轻叶的观念。要种出优质果,首先要培养好叶片,只有光合产物积累多,才能提高果品质量;四是因种栽培,根据各品种特性,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其优良性状,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调整防病理念,全面实行无公害化栽培

 在浙江实行无公害化栽培,要加大设施栽培推广力度。全省葡萄设施栽培近几年发展较快,已占全省葡萄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要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推广设施栽培,采用保健栽培、套袋栽培,结合使用无公害栽培允许使用的农药,力减用药次数,生产出符合无公害质量标准的优质果。

浙江柑橘业发展前景

浙江省是我国最主要的柑橘产地,年产柑橘200万吨左右,柑橘是浙江省种植业的一个优势产业,年直接销售产值达20亿多元,为150多万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带动了加工、市场、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柑橘作为我国的大宗农产品,竞争势必变得更为激烈。以品种多样、栽培精细著称的浙江省柑橘业原先所拥有的一些优势已经弱化或正在逐步丧失之中,正面临国际、国内市场的严峻挑战,而产业发展对策的探讨更显得意义重要。本文兹就浙江柑橘业的现状、特点入手进行分析,探讨我省柑橘产业发展对策,以求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实现我省柑橘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柑橘发展现状及浙江柑橘产业的现状与特点

1.1 我国柑橘发展现状

从国内柑橘业的总体情况看,柑橘栽培面积和产量数十年来持续增长,其中1980年代以后增长最为迅速。1980年代世界柑橘年增长率为2.2%,我国则以16.1%的年增长率迅速发展,到1990年,全国柑橘栽培达到114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1999年生产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仅次于巴西、美国而居第三位,2002年生产量达到1199万吨。柑橘是我国水果消费的主要品种,鲜柑橘消费的迅速增长与产量增长相一致。人均柑橘果品占有量也由1952年、1978年和1985年的0.36千克、0.40千克和1.71千克增长到2002年的10.29千克。

1.2 浙江柑橘产业的现状与特点

浙江省柑橘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类型多样,栽培技术精细。2002年,全省橘园面积为12.3万公顷(约占全国比重9%,居各省第五位),总产量165万吨(占全国比重13%,居各省第二位)(图1)。目前,我省的柑橘生产处于果品质量的全面提升阶段,栽培技术的集成度有了明显提高,优质高效新技术推广步伐加快,水果的外观与内在质量提高明显,柑橘贮藏保鲜及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提高,开始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此外,我省柑橘业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经营规模小,兼业农家为主。根据个点调查和有关资料推算,我省柑橘栽培农家户均0.2公顷以下的占到70%,专业橘农(农产品总收入中柑橘的销售收入占到80%以上的农户)比例不高,仅在20%~30%左右。虽然我省农业与非农产业的结构变化已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但还不足以转移足够多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使柑橘产区形成规模经营。因此,这种以兼业农家为主的格局还将延续下去,但其比例会随着橘果生产商品化、高附加值化水平的提高而有所下降。

(2)以宽皮柑橘为主栽品种类型,品种选择的宽容度低。柑橘类果树虽然是种类多样,类型丰富的最大宗水果,但作为柑橘北缘栽培的浙江产区,其所能选择的品种宽容度仅限于那些较耐寒的种类。宽皮柑橘历来是我省最重要的栽培种类,目前主栽的早熟温州蜜柑、椪柑、本地早蜜橘等均为全国性的柑橘良种。在全省柑橘栽培总面积中,宽皮柑橘类仍占到83%。浙江省生产的一些橙类品种如脐橙、普通甜橙等,在品质上不如浙江以南省份暖地所产,以及存在着因气候原因所引起的裂果、溃疡病、冻害等生产制约因子,作为世界上主要汁用品种的甜橙在浙江适应区域窄小,在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未能得到根本转移的情况下尚不具备规模经营,生产成本难以下降。因此,今后仍将以宽皮柑橘及其近缘的橘橙、橘柚类为主要的栽培更新品种。

(3)先进、适用栽培技术的集成度较高。栽培技术精细一直是我省柑橘栽培的特点之一,全省柑橘结果园的每公顷产量达到11.6吨,为全国平均单产7.7吨的1.6倍,为世界平均单产14.5吨的80%,美国平均单产达到36.9吨,单位面积产量低是我省柑橘提高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之一(图2)。我省是国内柑橘高品质化栽培起步较早,采用先进、实用技术较全面,推广应用较快的区域之一。随着优质高效新技术的采用,橘果的外观与内在质量均有明显的提高,柑橘贮藏保鲜及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改善明显,追求高附加值橘果生产高收入的农家也有增加,出现了一批注册商标品牌,其中黄岩的“九峰”牌本地早蜜橘,临海的“圆梦”牌蜜橘,玉环的“楚门文旦”牌玉环柚,衢江的“一品红”牌椪柑,常山的“天子”、“天宝”牌胡柚,均在全国农博会上获得农业名牌产品称号,在全国的消费市场上崭露头角。

(4)鲜食为主,加工比例低。橘果除供应本省消费外,还运销到上海、江苏、山东、河北、黑龙江诸省市,外销出口国有加拿大、俄罗斯等,是日本糖水橘片罐头的主要进口产地。我省以柑橘、笋、蘑菇等为主的罐头生产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7.50%,其中出口的柑橘罐头占全国的80%,2002年出口橘片罐头23.5万吨。90年代下半叶以来,特别是连续低温杀菌机的引进,产品品质明显提高。现有出口橘罐工厂55家,其中30%为中外合资企业。除温州蜜柑每年有30余万吨用于加工橘片罐头,其中2/3用于出口外销,比全国平均的橘果加工比例6%增加了14个百分点,加工产值约9亿多元,比鲜销增值3倍。除了更新设备,积极的引入iso、haccp的认证。近年来,用于柑橘罐头加工的品种类型有了拓展。槾橘、胡柚加工橘片罐头的产品,略带苦味在欧美市场受到欢迎,其中槾橘的年加工量已达到1万吨。

浙江柑橘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入wto就意味着要融入全球化的经济浪潮,挑战与机遇并存。入世使我省柑橘产业面临国际化竞争,进口增加,影响橘农收入的增加,卖难问题更趋突出,小规模经营与产业化滞后的问题将更为明显,对市场竞争力弱的产地产区冲击较大。

除了果树农业本身是一个弱质产业,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繁忙季节长时间劳动强度大等原因外,我省柑橘业和其他种植业一样,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同时并进,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换阶段,同时柑橘生产的产业体制仍然带有不少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无论从生产方式、社会服务形式到技术支撑体系,存在着不少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不适应柑橘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我省柑橘生产出现效益滑坡,经营困难的原因,从市场流通角度来说,主要是市场竞争力弱,分散种植模式,规模经济不足,经营分散性大;加工业缺乏自有品牌,国外的“绿色壁垒”趋严和反倾销障碍;社会化服务程度低,流通领域尚不完善,产业化起步迟,不利于开拓市场,产品在国内市场无比较优势。

浙江柑橘产业的发展对策探讨

鉴于我省柑橘业的特点,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当前果品质量差、优质果率少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水果生产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目前,我省橘果生产已转入巩固提高的新阶段,应当以加强宏观研究与预测、优化调整品种结构、改进高品质化农艺技术、延长产业链、完善社会化服务等对策,以增强我省柑橘业的体质,加速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3.1 加强宏观研究与预测

随着我省及主产区各级柑橘产业协会的成立,应当加强对柑橘生产的宏观研究与预测,不但要掌握全省和国内的柑橘生产、流通信息,还要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准入条件和市场的动态变化,借助互联网等途径向生产者发布产销信息,提高生产的预见性与科学性。加快实施省农业厅出台的包括柑橘的《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增强我省柑橘业体质,实施柑橘健康栽培技术。

3.2优化调整品种结构

良种是世界农产品质量竞争的核心。国内橘果市场优质果供不应求,低质果渐受冷落的态势已经形成。而我省目前优质柑橘大约只占总产量1/4,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可以通过高接换种增加优良品种面积,对密植园进行间伐,对不适宜的橘园以及低产园,劣质品种栽培园进行淘汰改植。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在充分考虑适地适作的前提下,继续以温州蜜柑和椪柑为主栽品种,增加优质早熟温州蜜柑比例,适当发展特早熟温州蜜柑,积极发展具个性化的地域性特色品种,生产具有竞争力的适销对路产品,产地良种化率和产品优质果率只有提高到70%以上,才能形成优势。

3.3改进高品质化农艺技术和健康栽培 按照高标准、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原则,推广应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大力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施,实施柑橘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标准,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创造条件。要将良种苗木、高接换种、整形修剪、疏花疏果、配方施肥、果园覆盖(生草栽培)、综合防治等提高果品质量的技术措施组装配套。建立整套的病虫测报防治指导体系,实行病虫害优化综合防治、配方施肥,严格按照柑橘无公害生产标准,积极开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柑橘的生产试验与推广,科学施肥用药,增加生物农药、有机肥、生物肥的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针对我省面临的一些严重危害病虫害的传入,应当正确评估,应当做好我省柑橘业与黄龙病长期共存的防治对策,对确诊为柑橘黄龙病侵染的发病单株,要坚决挖除,对株发病率较低的柑橘园,挖除病株后,可以在当年或次年再植。加强对农民及农技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之成为其自觉行动。各级政府在提供财政支持挖除发病株的同时,也要鼓励在集中优势产区的发展,加强对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工作的支持,加快建立柑橘黄龙病的快速检测体系的建设。

3.4 延长产业链、完善社会化服务

布局特色 篇3

关键词: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理论

中国是一个讲究战略的大国,“四个全面”发展战略是对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综合的、全面的、强有力的概括,体现出跟上世界发展的时代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和如日方升的发展步伐。“四个全面”符合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回归到理论的哲学原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深化的成长。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彼此交融又使其深化成长,具体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体现出坚定的立场性

坚定的立场性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表示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四个全面”在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星,是站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科学理论战略。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人民精神、生活、文化富裕,是一个汇集到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一切站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不是空头支票,是立足于人民,是落实到实处的,是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出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将“依法”立于人民身上,坚持依宪、依公众、依公正,正所谓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让人民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和懂法,都与人民息息相关;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克服困难,正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近,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人民的支持是党的力量之源,没有人民也没有党。党中央提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党和人民密切联系起来,只有从严治党才能不负民众所托。这都体现出坚持一切为人民的坚定的立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武装全党,“四个全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新的成长,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的理论成果,同样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有新的成长。

二、闪耀着辩证法光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所强调的辩证法。切实推进“四个全面”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它坚持全面而非孤立保守和片面。虽然每个“全面”的提出背景、时间和意义不同,但都体现出同一原则、奋斗目标;从其整体看,既能体现出解决生产力的问题,也能体现出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既解决经济问题,也解决社会问题;既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也解决党自身的发展和领导问题,也体现出与五位一体的协调呼应。“四个全面”坚持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促进的辩证的观点,它的四个方面不是单独的单行体,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引领之位以及其他三方面的支撑和相互协调,它们都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现代国情中的成长运用所得,“四个全面”是与其融汇贯通的。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

“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生长,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又与中国实际结合。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实践性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这三大经济发展战略;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并审议通过了《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等相关改革政策;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就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组织一系列民生调查,使人们真正了解法律的作用;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将党纪严格落实到全国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严惩贪污腐败,严抓“大老虎”,提倡反腐倡廉。这些都是“四个全面”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四个全面”是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既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优越性;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奋斗目标、方向和国家领导方略,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具时代性、民族特色和社会价值。硬抓实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成为人民群众评定党和政府工作好坏的衡量标准,硬抓实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社会新生长的与时俱进的战略;硬抓实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是民之所愿。

参考文献:

[1]《“四个全面”的理论特征》,人民日报,2015,07,07.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光明日报,2015,09,20.

[3]《着眼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厚内涵》,光明日报,2016,02,16.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光明日报,2016,02,16.

布局特色 篇4

关键词:资源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区位商,相对增长速度

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对提升兵团农业市场化、产业化水平和经营层次,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统筹城乡发展, 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 促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近些年来, 随着特色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深入实施,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很好发展, 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空间布局还存在问题,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将利于兵团加工企业的长足发展。

1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

近几年来, 新疆建设兵团随着特色农产品资源转化战略的逐步实施,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出现逐年递增趋势, 9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62.0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79.61亿元, 年均增长率达到28.5%。规模以上的企业从2005年的82个增加到2010的277个, 从数量上实现了大幅度的增加, 其工业增加值由2005的16.2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7.26亿元, 达到年均增长率23.4%至多。还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年均平均数等各项指标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 这说明了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整体规模在不断的扩大 (具体见表1所示) 。

数据来源:根据兵团2006-2012年的统计年鉴整理而来, 表中数据采用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

1.2 行业结构

本研究的行业结构是指9个行业在整个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内部, 各自所处的地位及行业之间的数量比例。从近几年的产值数据来看, 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一直是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四大支柱行业, 四大行业产值之和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中超过了90%。其中, 农副食品加工业在产值构成的比重中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 由2005年的28.39%增加到2011年的41.92%;相反, 纺织业的比重有显著的下降趋势, 从2005年的31.68%直线减少到2011年的21.79%。不过, 四大行业整体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 作为四大行业的原材料, 兵团的棉花、葡萄、红枣、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 这也是兵团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的重要体现。医药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等在兵团加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具体见表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兵团2006-2012年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 表中-指的是当年没有该产业。

1.3 国民经济贡献率

按照生产法核算国民收入, 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 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 得到增加值, 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就等于国内生产总值。本研究的国民经济贡献率, 就是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或产业大类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根据表3数据显示, 2005-2011年期间, 兵团的GDP、工业增加值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都在大幅度的提升, 新疆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维持在6.5%左右, 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维持在28%左右。由此可见,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兵团国民经济及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资料来源:由兵团2005-2011年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 表中数据采用规模以上企业数据。

1.4 经济效益

总体而言, 新疆兵团在2005-2011年期间,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主要体现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亏损面等指标上有显著提高 (具体见表4所示) ,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亏损面从2005年的41.5%下降到2011年的21.7%, 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5年的每人62554元增长到2011年的每人104289元。同时, 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从2005年的亏损状态之后实现了盈利, 并且利润率约在7%;但亏损企业平均亏损额从2005年到2008年出现了下降, 但最近两年亏损额快速上升, 可能是因为现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规模增加所致。

资料来源:根据兵团2006-2012年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来, 表中数据采用兵团规模以上的企业数据。企业亏损面等于亏损企业个数/企业总数。

2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2.1 区域发展优势

(1) 区域发展优势的测量指标。

本研究利用区位商对区域发展优势进行度量。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的定量分析工具, 是指某一个产业在本地区所有产业中的比重与所有地区该产业占其所有产业产值的比重之比。它是一种运用比较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 可以用来衡量某一产业中的某一行业, 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区位商可以选用产值、产量、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就业人数等指标来考核, 本文将区位商运用到兵团各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内部各个行业区域发展优势的计量中。考虑到本研究的特殊性, 本文选用工业产值作为计算区位商的指标, 用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 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 i表示i地区, j为j行业, Lij表示为i地区j行业的工业产值。LQij大于1时, 说明j行业在i地区分布相对集中, 产品除可以供应区域内消费, 还有对外扩张的能力, 可以向区域外输出, 是具有区域发展优势的行业, 一般来说, 如果LQij大于1.5, 则说明j行业在i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LQij小于1, 则表明j行业在i地区比较分散, 产品供应能力不能满足本地区的需求, 处于区域劣势行业, 如果区位商值越小, 就说明行业区域劣势越大。

(2) 数据分析。

根据生产建设兵团2012年的统计年鉴中兵团各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各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 计量得出兵团各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中内部各行业的区位商, 具体见表5所示。

注:由兵团2012年的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来, 本研究的区域范围为除兵团建工师之外的13个师。

由表5计算出来的区位商值可以比较看出, 兵团各师 (地区) 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具有发展优势的行业。兵团一师具有发展优势的行业主要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二师的是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医药制造业;四师的是饮料制造业;五师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纺织业;六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七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和纺织业;八师的是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九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十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十二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十三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十四师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

2.2 产业增长潜力

(1) 产业增长潜力的测量指标。

产业增长潜力从本质上说就是产业需求收入弹性, 也就是说, 产业需求加快, 其便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考虑到需求收入弹性计量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本研究将产业的相对增长速度μ作为兵团各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各个行业增长潜力的衡量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公式中, b0、b1分别表示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各行业在基期和报告期的工业产值, t表示基期与报告期的时间跨度, B0、B1分别表示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基期和报告期的工业总产值。μ大于1, 说明该行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也就是说, 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 发展比较快, 对区域发展的贡献更大, μ越大越好, 因为表明该行业的相对增长速度更快, 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μ小于1, 说明该行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的发展速度, 其值越小, 表明相对于其他产业, 该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慢, 发展潜力不足, 对区域发展的贡献越弱。

(2) 数据分析。

本研究将2011年作为报告期, 以2008年为基期, 根据生产建设兵团2012年和2009年统计年鉴中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各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 整理计算得到兵团各师 (区域) 加工产业中每个行业的相对增长速度, 具体见表6所示。

注:由兵团2012和2009年的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来。本研究的区域范围为除兵团建工师之外的13个师, 表中-表示值不存在。

由表6计算出来的相对增长速度值, 可以判断出兵团各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兵团一师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二师的是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饮料制造业;四师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五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六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七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八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和医药制造业;九师的是纺织业;十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十二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十三师的是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

3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

3.1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这里指的主导产业是那些既具备发展优势的又有增长潜力、可以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因而, 主导产业必须拥有较强的区域发展优势和产业增长潜力,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果, 选择出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的主导行业, 具体如下:

兵团一师的主导行业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二师的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三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六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七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八师的是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十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十二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十三师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

在没有主导产业的几个师中, 具备区域发展优势行业的是:四师的是饮料制造业;五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九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十四师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拥有增长潜力的行业是:四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五师的是食品制造业;九师的是纺织业。

3.2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明确提出了兵团区域经济发展要围绕哈密博乐、库尔勒喀什两条交通干线和伊犁、北屯、额敏、和田四个片区, 针对不同区域, 制定具体指导政策, 继续做大做强石河子垦区, 支持阿拉尔垦区的发展, 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优化发展格局, 以城镇化发展工业园区发展为支撑, 辐射带动南北疆和边境农牧团场的协调发展。

结合现阶段兵团工业发展总体规划, 立足兵团经济地理条件, 兵团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优化, 就是要在兵地经济融合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界线, 加强兵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充分利用交通与区位优势, 对位于交通中心干线上的区域予以重点布局开发, 通过这些区域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 进而带动周边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将优势行业切实布局在最具生产发展优势的地区, 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兵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因而, 其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应采用围绕十三师 (哈密) 十二师 (乌鲁木齐) 八师 (石河子) 五师 (博乐) 、二师 (库尔勒) 一师 (阿克苏) 三师 (喀什) 两条交通主线, 向两边辐射的点轴布局模式。

(1) 沿“哈密乌鲁木齐石河子博乐”交通干线。

在这一交通主线上,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布局如下:六师 (五家渠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七师 (奎屯) 食品制造业;八师 (石河子) 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十二师 (乌鲁木齐) 食品制造业;十三师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

根据增长级理论,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应集中在具有主导产业的六师、七师、八师和十二师, 通过这些垦区的不断发展壮大, 增强产业规模, 降低成本, 形成点轴模式, 进而带动沿这条交通干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其同时, 兵团还应该注重具备区域发展优势或增长潜力的行业, 如五师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食品制造业;六师的饮料制造业;八师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十二师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十三师的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

(2) 沿“库尔勒阿克苏喀什”交通干线。

在这一交通主线上,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布局如下:一师 (阿克苏) 为农副产品加工业;二师 (库尔勒) 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师 (喀什) 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按照增长级理论, 兵团一师、二师和三师应该继续扩大各自的主导产业, 形成规模效益, 辐射这条交通干线其他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进而带动兵团在南疆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 在区位商或产业增长潜力某一方面具有优势的产业, 兵团在区域布局时也应该给与重视, 比如说:一师的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二师的饮料制造业;三师的医药制造业。

(3) 伊犁、额敏、北屯、和田四个区域。

在伊犁、额敏、北屯、和田四个区域, 主要是对兵团四师、九师、十师和十四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对于四师 (伊犁) 垦区, 其饮料制造业具有区域发展优势, 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应该着力培养使这些产业壮大成为主导产业, 作为对两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补充。九师 (额敏) 应该集中发展具备区域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有增长潜力的纺织业, 使其成为主导产业, 产生联动效益, 拉动塔城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于十师 (北屯) 垦区, 应做强做大其主导产业 (农副产品加工业) , 进而带动具有增长潜力的食品制造业快速发展。作为兵团最小的农业师, 十四师应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造纸及纸制品业, 形成主导产业, 促进其他特色加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强, 陈计峦, 冯作山, 等.加快新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12:58-60.

[2]王永静.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 2010, (05) :61-65.

[3]黄静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优化布局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 (07) :131-133.

布局特色 篇5

简述:(十八大评述)更加有力地实施“五位一体”伟大战略——从十八大报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开拓伟大事业,需要在不懈的实践中准确判断大势、完善发展路径;实现宏伟蓝图,需要科学制定……

(十八大评述)更加有力地实施“五位一体”伟大战略——从十八大报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开拓伟大事业,需要在不懈的实践中准确判断大势、完善发展路径;实现宏伟蓝图,需要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布局就是路径,布局就是指向。连日来,“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引发了出席党的十八大的2000多名代表热议和共鸣——

更加有力地实施“五位一体”战略,当代中国必定实现全面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定会实现新的跨越。

伟大战略反映伟大探索——中国共产党在一以贯之的接力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丰富和完善

普洱,地处云南边陲。在十八大代表、普洱市委书记沈培平看来,当地发展经历了三段模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完全进行资源保护,不做任何开发,成为生态、资源的“被动保护时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普洱经历了1958年大跃进、上世纪80年代初包产到户、上世纪90年代大力发展木材加工厂到本世纪初中低产林改造等四次较大砍伐,逐渐形成基本依靠消耗资源来推动发展的“高消耗低产出时代”。但是,普洱人民并没有致富。

近年来,普洱探索“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路径,强力保护青山绿水,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和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城乡居民收入迅速跃升,正在开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时代”。

翻阅十八大报告,沈培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表述下标上重重的印记:“报告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让我们更加明晰了前行的路径,坚定了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信心。”

普洱,是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一个印证。

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追寻现代化没有先例。开创性课题需要创造性地实践、创造性地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上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又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这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中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在遭遇各种困难、风险和危机中,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又是不断寻优、选优的过程。”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

历史,清晰地记录下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开放以来艰辛探索的足迹——

改革开放初期,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党中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至此,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一次拓展就是一种探索接力;一次拓展就是一次认识飞跃。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善。“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认为。

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执政智慧。

“生态文明构成了定位中国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党的十八大代表、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认为,生态保护是我们工作中一直遵循的理念,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这充分体现了党治国理念的新发展。

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这更是面向全面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从单一追求经济现代化到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更为全面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协调、也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阶段。”胡鞍钢说。

理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视野有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在遥远的欧洲,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图尔明如此理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的概念关系到每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地球上以一种新方式生活。” 伟大战略顺应伟大时代——“五位一体”是把脉国际国内大势、继续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部署,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响亮回答

湖北黄石大冶铁矿,一座深达440米、占地108万平方米的露天铁坑,将人们脑海中毫无交集的矿山和公园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

这座有着1780多年历史的矿区,曾经是近代以来支撑中国工业化最主要的资源库之一,却因为长期的采矿作业,地质构造、地面植被受到很大影响,带来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黄石也因为长期对资源的依赖,成为我国44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困顿面前,是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开拓转型的智慧——黄石探索把枯竭的矿山转化为文化资源和工业旅游资源。2007年,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成为我国首个矿山公园,并于2010年跻身国内工业旅游为数不多的4A级景区。

黄石的华丽转身,是资源环境瓶颈倒逼下奋力转型的一个缩影。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快车道上驰骋了几十年的中国列车,正驶入一个关键路口:既要推动经济更好发展,更要克服资源环境的种种制约。

这是我们必须长期清醒面对的现实——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放眼世界,能源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性课题。金融危机爆发后,绿色经济、新能源、环保产业正成为各国纷纷抢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这既是挑战,但也为中国成为绿色发展的参与者、发动者、创新者和引领者提供了可能和机遇。“只有顺应历史趋势,我们的事业建设才会事半功倍。”十八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说,“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有清晰的把握和深刻的认知”。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清醒分析变革发展的国内外大势,十八大报告作出郑重回答。

“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既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指明了路径,更是在复杂形势中继续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伟大战略。”十八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委书记陈强认为。

这也是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部署——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而且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吃饱穿暖”、甚至是“吃好穿好”后,人们的新期待也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是顺应民生的需要。”十八大代表、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认为。

“如何让小康社会从„总体‟走向„全面‟,需要下大功夫、大力气。这个功夫,不能简单靠一些理念和口号,更要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固定下来。”陈强代表认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这样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施芝鸿认为,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伟大战略实现伟大复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切实保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生态值多少钱?”十八大代表、浙江省安吉茶农宋昌美有着最真切的感受。由于生态良好,安吉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安吉白茶也从一棵单株野生古茶树发展成年产值超过13亿元的大产业,“每到采茶季节,白茶天天流出去,钞票哗啦送进来”。

由于价格高,全县农民种植白茶的积极性高涨,但县里规定,凡25度以上的山坡一律不准种植,因为怕造成水土流失。“大家也都理解,因为生态一旦毁了,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宋昌美说。

宋昌美的感受,引发了十八大代表、山西朔州市右玉县崔家窑村村民余晓兰的共鸣。她说,城里人对农村景致和新鲜空气情有独钟,把生态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相结合,通过环境改善带动生态高效经济、促进生态旅游经济,取得增绿、增色、增景、增收的综合效果。她正准备依托已绿化的荒山荒沟办一家生态庄园。

两位农民的探索,折射出同一个道理——把生态建设融入发展的各个环节,良性互动,生态就能呈现出最大的优势,发展也会更可持续,更有后劲。协调推进,才不顾此失彼;统筹兼顾,方能攻坚克难。

站在新起点上,五大建设如何着力?十八大报告指明了清晰路径: ——经济建设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政治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文化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前进;——社会建设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生态文明建设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十八大代表、云南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认为,“报告作出的战略部署,既明确了每项建设的任务,又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体现的是科学发展的布局。”

“„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有原则要求,有政策安排,有举措办法,更加清晰地指明了一条绿色跨越的科学发展之路,为指导我们又好又快发展,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重要遵循。” 十八大代表、湖南怀化市委书记李亿龙信心满怀。蓝图已经绘就,路径已经清晰,号角已经吹响——

布局特色 篇6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 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与确立

“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 而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确立了“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由此发端。继而,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郑重提出, 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从而形成了“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 明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 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目标。确立了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三位一体”的总布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显,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 社会矛盾增多, 生态环境脆弱, 发展难题凸显。我党把握时代脉搏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先进理念, 并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在党的十七大上, 确立了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总布局。同时, 我们党也清醒地意识到, 资源环境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经难以为继。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 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将总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 这是党的理论体系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五位一体”总布局中“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 政治建设是保障, 文化建设是灵魂, 社会建设是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的形成, 适应了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管理社会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要求, 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把握得更为科学,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认识更加趋于完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

1. 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构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思想形成和提出的重要思想理论来源。“五位一体”总布局在核心要义、发展目的、发展方法、发展要求等方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运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在发展目的上体现了以人为本, 在发展要求上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 在根本方法上体现了统筹兼顾。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积极应对新矛盾新问题,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努力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 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的深度挖掘。

2.“五位一体”总布局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和人文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将总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 这是党的理论体系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和人文价值取向。所谓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 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 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 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的, 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本质。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 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 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这种新格局真正体现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促进人类全面进步的人文价值取向和终极追求。

四、全面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1.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经济建设是前提, 它为其他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建设是根本, 它为其他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 它为其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纽带, 它为其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它为其他建设提供有利的客观环境。

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经济建设, 最基本的是要落实“五个统筹”, 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的。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政治建设, 最关键的还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文化建设, 最重要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着眼点。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社会建设, 最根本的就是要按照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 不断完善社会机制。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最基本的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五个建设”一起抓, “五个轮子”一起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会更加鼓舞人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就会更加稳妥推进。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部署, 它是科学发展观的具象化。“五位一体”总布局思想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应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提出来的,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一项重大部署, 是科学发展观的具象化。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在发展目的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经济建设是要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 政治建设是要满足人的政治生活需要, 文化建设是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 社会建设满足人作为社会人的尊严, 生态文明建设保证人在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中生产生活。任何一个方面都充满人性化气息。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建设和自然环境建设等五个方面, 既点出了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也指明了要为人的发展成长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五个方面的相互协调是五位一体的应有之义,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在发展中要思虑全面, 考虑周到, 重视各方面的协同并进。“五位一体”总布局, 既考虑到经济基础, 又考虑到上层建筑;既考虑了生产力, 又考虑到生产关系;既考虑到社会环境, 又考虑到自然环境;既考虑到物质文明, 又考虑到精神文明;既考虑到人的生产生活需要, 又考虑到人的生存环境需要, 这正是统筹兼顾的深刻反映。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

布局特色 篇7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 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园是以文化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新型文化集合体, 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普遍采用的一个重要举措。我国文化产业园的基本发展模式有两种, 一是先自然形成然后再由政府重点扶持;二是先由政府主导开放再有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现阶段中国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多为第二种发展模式, 由政府先确定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方向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最后通过招商或合作等形式进行市场运作。

1 项目背景

火店镇位于商丘市夏邑县东部, 以生产加工宫灯、中国结等工艺品而著名。全镇常年从事宫灯、旗穗等工艺品加工的专业户有1500多户, 其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 并远销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是全国最大的宫灯等手工艺品生产基地, 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火店镇文化产业为全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现状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 但仍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 整体生产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交易、管理、信息等服务平台, 市场开拓受限;产业布局分散, 缺乏集中的文化展示场所及形象代表;生产原材料供不应求……在此情况下, 建设文化产业园成为突破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夏邑县火店文化产业园位于火店镇镇区北部, 沿文化路两侧分布, 总面积约64.2公顷, 是商丘市六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与国内其他文化产业园相比, 夏邑县火店文化产业园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 (1) 以宫灯、旗穂等手工艺品生产为主的产业特色独特鲜明, 将文化艺术与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2) 与国内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先由政府主导开发再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不同, 该产业园基于自然形成然后由政府重点扶持, 这种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产业基础, 其优势无可比拟; (3) 现状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文化传承, 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和知名度。

2 规划理念

基于保护传统手工艺、弘扬文化特色、发挥产业效益、优化景观环境、带动城乡发展的原则, 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经验, 提出“五个结合”的规划理念。

(1) 文化与产业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单纯孤立地谈论文化是不具有说服力的。文化与产业的结合能极大地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使社会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 (2) 文化与建筑相结合。将文化与建筑相结合, 能更直观地体现出文化的特色, 提升文化的魅力, 增强人们对文化的理解, 同时突出建筑形象特色, 营造文化氛围。 (3) 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要充分结合地方自然、文化、民族的特点,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挖掘地方文化内涵;要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与民族、民俗相融合, 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 (4) 产业与市场相结合。将文化产业推向市场, 在弘扬宣传文化的同时, 力求创造出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更突出文化的价值。 (5) 城镇建设与文化产业园相结合。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推动力, 城镇的各项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产城互动发展是城镇科学发展之路。文化产业园发展应结合火店镇镇区现状, 将镇区、新型社区建设与文化产业园相结合。

3 功能布局和特色空间塑造

3.1 区域研究确定功能定位

文化产业园功能定位应从区域视角出发加以分析, 并结合自身的文化及产业特色, 提出适合园区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通过分析, 规划提出打造“四区一基地”的发展目标, 即:

(1) 特色文化展示区:继承传统手工艺, 传承并展示火店镇特色文化。 (2) 特色商贸物流区:扩大特色手工艺品的市场范围, 开拓文化产品与市场更为广泛的联系渠道。 (3) “三化”协调示范区:文化产业园集生产加工、展示、商贸、物流、居住于一体, 并将新型社区建设与产业园建设相结合, 是典型的“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 (4) 产城联动发展示范区:文化产业园建设与火店镇区建设互为促进, 推动产城联动发展。 (5) 世界知名手工艺品生产基地:文化产业园使火店镇各零散分布的手工艺品生产企业集聚发展, 利于提高技术水平、生产效率, 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 面向世界市场, 力求成为世界知名的手工艺品生产基地。

在此基础上, 规划提出打造生产、物流、展示、信息、商贸、服务六大功能平台, 以指导文化产业园进行空间布局。

3.2 适应功能需求, 合理布局各类用地

与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相适应, 并结合现状地形地貌, 突出核心区景观条件, 规划确定了“一心、两轴、多片区”的布局结构。“一心”即文化产业园文化中心, 充分利用运河景观资源, 形成以文化展厅为核心的中心景观区;“两轴”即沿文化路南北向发展轴和沿运河的东西向发展轴, 南北向发展轴是产业园的主要景观大道, 东西向发展轴是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轴线;“多片区”指结合文化产业园功能要求形成的文化展示区、配套服务区、生产加工区、仓储物流区、新型农村社区等多个功能片区。

3.3 体现文化

元素, 塑造特色空间文化产业园空间塑造的重点在于如何体现特色文化元素, 给人以地方文化特色浓郁的空间体验。火店镇的文化元素应从中国结、宫灯、旗穂等手工艺品中汲取, 通过分析研究, 规划重点运用了手工艺品中的菱形、圆形、椭圆形、线形等元素。

3.4 建筑及景观突出文化主题

3.4.1 建筑

3.4.1. 1 整体建筑风格

结合规划地块功能布局及景观需求, 规划以运河路为界, 分为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运河路以南为现代建筑风格, 运用简洁的造型和线条, 建筑材料上采用钢材、水泥、玻璃等材料, 突出时尚、现代的建筑感受;运河以北突出地方民居特色, 引入马头墙、白色墙面等徽派建筑元素, 采用灰色坡屋顶, 体现出特色民居风格。由现代风格过渡到特色民居风格, 形成鲜明对比, 给人一种时空穿越的感受。

3.4.1. 2 代表性建筑

文化展厅是文化产业园的代表性建筑, 应突出建筑形象。文化展厅建筑以火店手工艺品“宫灯”为原型, 进行优化设计。该建筑整体外观如圆形宫灯, 共五层, 顶部为金属材质, 中间部分为金属和玻璃相间, 运用明暗、虚实对比关系, 以金属为骨架, 玻璃透出光亮, 在夜间仿佛是一只巨大的灯笼, 照亮整个文化产业园核心区, 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同时, 圆形建筑契合了现状用地地形, 具有向心力, 引人注目, 能起到突出核心建筑形象的效果。在内部空间上, 圆形空间适合作为展厅布局, 功能组织和流线设计均科学合理, 在各个方向上的观景效果极佳。

3.4.2 景观

3.4.2. 1 景观系统

规划场地景观系统由点、线、面组成。点即景观节点, 规划地块内共规划形成三个主要景观节点及多个次要景观节点。线即观赏景观节点和景观界面的景观视廊, 规划地块内共形成两条主要景观廊道和多条次要景观廊道。面即景观界面, 主要指沿路景观界面。

3.4.2. 2 景观小品

园区内的景观小品设计充分结合了特色文化元素, 如菱形的广场设计、宫灯形路灯、中国结形雕塑、红色景墙、中国结形状的铺地等, 烘托了园区的文化氛围, 给人独特的空间感受。

4 结语

文化产业园种类较多, 其功能布局和空间特色也不尽相同, 应根据其自身特色进行具体分析。但总的来说, 文化产业园功能定位及空间特色的塑造应从分析自身的鲜明特点出发, 围绕文化特色, 突出文化主题。

(1) 提炼文化特色。文化特色的提炼应从历史传承和文化认知度两个方面出发, 分析地方文化最鲜明的特点, 抓住地方文化的代表性元素, 这是文化产业园建设的根本。 (2) 明确功能定位。文化产业园的空间布局需要功能定位的指导, 确定功能定位应跳出文化产业园本身, 从其在宏观区域的职能和影响力进行分析, 并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 要适应于产业园现状特色和未来的发展目标。 (3) 将文化元素融入空间, 文化元素与空间的结合是文化产业园设计的亮点所在, 直接影响到人对文化产业园的认同感。文化元素与空间的融合可通过形体、材料、色彩、符号等手段进行表达, 通过道路、广场、铺地、小品、建筑、绿化等多个空间区域进行展示。 (4) 突出主体建筑代表形象。建筑是文化产业园展示自身形象和魅力的重要途径, 每个文化产业园都应该有其代表性建筑, 成为产业园文化的代表和标志性符号。主体建筑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识别性强, 要营造出园区的独特场所感, 增强空间的向心性、整体性和可识别性。

摘要:文化产业园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火店镇文化特色鲜明, 文化产业基于自然形成而后由政府重点扶持, 文章在深入分析确定火店文化产业园功能定位的基础上, 对园区的布局和特色空间塑造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文化,文化产业园,功能布局,空间

参考文献

[1]荣跃明.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J].社会科学, 2005 (9) :176-184.

[2]张小军, 白艳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景观设计探究[J].山西建筑, 2013 (10) :188-189.

上一篇:承压水上开采下一篇:纸张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