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规划模式

2024-05-21

布局规划模式(共10篇)

布局规划模式 篇1

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中,当地政府与医院都希望该项目能够在布局模式中有所突破,在共性中彰显个性。这为我们进行相关研究和探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一、地块特征

南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的新址是属于洞庭湖区域内的平原上的一个非常平整的地块,东西方向长约370m,南北方向长约240m,北临城市主干道桂花园路的区域内有规划的20m城市绿带,西侧双堰路的附近有一棵古桂花树需要保护,除此之外这是一块非常普通、地形特征无个性的地块(图1)。

二、功能需求的特殊性

新建医院定位为普通床位数为1500床的综合性医院,在此基础上考虑以后的康复发展,需增加一栋12层的康复楼,共享医院的医疗资源。医院希望住院部每层设置两个护理单元,同一科室的两个护理单元在同一楼层,便于科室主任管理以及提供技术支持。

设计人员在特定的条件下,从限制中寻求突破,将便捷的“王”字型模式与地块特征、医院的使用需求相结合,使建筑形成了自身的特性(图2)。

三、花园中的医院

将医院置于花园之中,是我们对这所新建医院整体环境的期待。设计中将医院的主体建筑放置在地块中相对中间的位置,绿化、广场围绕着主体建筑,使患者到达医院门口、走进门诊大厅或者住院大厅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优美、安静的环境。病房楼远离地块的边界,病房中有开敞的视线、安静的环境,而且不会受到以后南边地块建设的干扰(图3)。

四、“Y”字形住院大楼

根据医院的使用要求,住院部分由一栋15层、每层两个护理单元的普通住院大楼和一栋12层的康复楼组成。设计人员希望这两栋大楼直接与医疗主街相连,便捷地共享医技。经过多方案比较,发现“Y”字形布局可以将这两栋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非常契合“花园中的医院”的想法。

首先,由于地块南北方向比较短,如果按两栋楼考虑,住院楼会紧临南侧用地边界,环境相对较差,并且南侧用地建设开发时会对住院楼造成干扰。其次,两个护理单元和一个康复单元的交通中心在“Y”字形的中心,直接落在门急诊的主街上,这样保证了康复患者和住院患者与中心医技的直接的、便捷的联系。另外,呈“Y”字形的各个护理单元处于地块的相对中心位置,病房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绿意盎然。最后,由于住院大楼南北向布置,山墙面朝城市干道,住院门厅与雨棚窝在地块里面,“Y”字型大楼拓展的沿街展示面将城市景观与医院内部的使用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图4、5)。

五、曲直结合的医疗主街

住院楼处于用地的相对中心位置,核心交通与门急诊、医技的主街存在错位的关系。设计中创造性地设置曲直结合的主街,一端是门诊大厅,一端是住院楼的交通核心,非常自然地生成了两个共享空间:一个是内部的3层高的门诊大厅,满足门诊挂号、收费、取药的集中人流的要求;一个是室外庭院空间,位于医疗主街的端头,为医疗主街增添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形成了室内外的交融,同时自然形成了主街空间的收放变化(图6)。

在一层平面,弧线街道继续从门诊大厅往外延伸,与半个椭圆形的学术报告厅连成一个整体,同时也非常自然地形成具有很强的引导性的主入口。此外,弧线形的医疗主街也自然反映到外部形体上,这是一个功能与形体的有机的、自然的结合(图7)。

六、内部空间的“通”与“透”

设计中注重构建医疗主街的通透性,避免冗长、封闭的通道,让患者更多地触摸自然。

首先,采用双街的做法。一条医技街、一条门诊街,两条街之间依次是三层高大厅、带采光顶的中庭、绿意黯然的室外庭院。

其次,尽可能地将门诊模块单元的天井与医疗主街直接相通,给等候的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同时天井也是医疗主街接近自然的窗口。特别是端头的绿化庭院,是主街的一个放大空间,也是最接近自然的地方(图8、9)。

七、模块化门诊单元

医院建设完成后,在运行的过程中,经常会依据业务的变化对内部功能进行调整,因此,建筑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适应性。

在门诊部分,设计了三个模块单元,共六支尽端,每个单元的末端都设有医护人员休息、办公、卫生间等公共设施,每一支可以作为一个医疗科室,也可以两支合为一个科室。每个模块以8.7m×(4.8+7.8)m的柱网为主体,便于每个柱网可以分成2.9m×4.8m的诊室(图10)。

八、灵动的建筑造型

医院建筑强调功能性,有些功能的灵活性非常有限,往往给建筑造型设计带来很多难点,同时也使得很多医院建筑形体看起来很相似。

该设计方案通过将内在的功能逻辑、空间逻辑艺术化地反映在形体上,形成了建筑自身的特色。

整体建筑依据功能的需求,从主入口向地块纵深布置两层高的报告厅、四层的裙房、局部五层的手术部、12层的康复部分、15层的住院部分,从主路望去形成了有层次的逐步升高的体块关系(图11)。

平面的曲直结合形成了裙房的刚柔相济,一刚一柔的体块通过医疗主街、门诊大厅紧密、有机地连在一起(图12~13)。

塔楼依据体块的特征,强调水平线条,通过窗间墙的宽窄有韵律的变化,模拟湖面的微波荡漾,让这个院区最大的体块显得温柔起来(图14)。

九、结束语

不同医院的建筑功能比较相近,医疗流程相对固定,这是导致医院建筑规划设计同质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怎样结合特定的地形条件、使用功能上的差异性,在医院典型的布局模式中寻求突破,将理性与感性充分结合起来,让医院建筑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具有自我意识与特色,是设计人员应该思考的,也是医院管理者应该关注的。

摘要:文章对南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的地块特征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该项目功能需求的特殊性;从整体环境、住院楼的形体、医疗主街的设计、内部空间的营造、模块化门诊单元的设置、建筑造型的形成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设计者对于该项目的各种思考和创意。

关键词:医院建设,规划设计,布局模式

参考文献

[1]胡霞,侯惠荣,孙红兵.论医疗工艺流程与建筑布局的统一[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11(11).

[2]张春阳,彭德健.医院建筑总体规划与设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5,16(5).

布局规划模式 篇2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发展精神,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加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将有计划、有步骤实施落实我校发展规划。

一、基本思路

根据要求和发展变化趋势,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几年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调整结构、资源重组、盘活资产,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最大。

二、学校布局现状

(一)总体情况:我校布局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小学校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布局结构基本合理;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未来几年,我镇经济社会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43355平方米,校舍面积10228.51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1756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51%,体育场面积12369平方米,食堂面积638.4平方米,教工宿舍3433平方米。

学校现有13个教学班,现有教室16个,建有班班通的教室15个,一个计算机教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两个教师办公室,一个校长办公室,一个会议室,一个教导处,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音乐教室,一个美术教室,一个心理辅导室,一个卫生室,一个科学实验室,一个科学保管室,一个图书室,一个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一个工会活动室。

现有教学楼两栋,学生公寓两栋,学生公寓有配套完善的卫生间,洗澡间以及设施,学生公寓有专职公寓管理人员生活教师两名。

在学校最前面建有250米的塑胶运动场。内含足球场跳远场地设施,有两个标准的羽毛球场地,操场内设有看台。在学校内操场上有两个标准的篮球场,一个健身场地。

在学校西南面有一片三千多平方米的菜地,有标准是食堂及就餐大厅,可以同时容纳一千多学生就餐,周围含配套的食堂辅助用房及设施,建有开水房一个,学生食堂与教工公寓之间有1500多平方米的池塘一个。在池塘周围建有透视围墙,学校西北方有教工宿舍一栋,面积有3000 多平方米。在建筑物周围空地上全部进行了绿化覆盖,学校围墙有600多米长,建有100多米的透视围墙。

(二)教育资源发展还存在的问题:

1.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条件及部分教育资源已不适应需要,还需要更新。

2.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展,标准还不够高。

朱坡中心小学

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发展研究综述 篇3

摘要:物流园区的发展影响着物流资源的整合以及物流产业的集聚。目前针对物流园区规划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的方法,缺乏定量研究,不能较为客观地研究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本文通过分析物流园区的研究现状,然后从物流园区运作模式、布局规划、货流预测等几个方面评述了国内物流园区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物流园区; 布局规划; 综述

物流园区是指利用多样化物流设施集合不同类型物流企业的实现物流集中布局作业的重要场所,是社会化、开发型高效物流体系的重要体现。

1.选题背景分析

物流园区的合理布局能够助推区域物流的发展,实现产业经济集群。建立高效的现代物流,逐步解决城市交通压力现状,优化城市布局,推进物流结点集中化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引导相关物流企业不断更新物流技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地利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国内外研究概况

物流园区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几乎就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国外针对物流园区的研究历史也比较短,所以,在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方面较为滞后,研究著作等都较少,研究方向广而不精,无法有效地指导物流园区的规划发展。

2.1 国外物流园区研究概述

国外在物流园区布局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主要集中研究的是物流节点的规模和选址确定与评价和对物流设施选择和物流设施布局的评价以及物流园区的运作模式等几个方面。

2.2 国内物流园区研究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对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对物流园区的研究论著也较为广泛。主要包括:

2.2.1 对对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的研究

我国能够推广的较为先进的物流园区运营模式较少,其发展多靠依赖国外的发展经验,但是物流远去的运营状况关乎区域经济的发展未来,因此最近几年正在积极扩大对物流园区的经营模式的研究。

王翔[1]通过运用SOA理论研究,建立了基于SOA的物流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模型,详细论述了物流园区的运营机制,为进行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方向。翁启伟[2]利用价值链管理对物流园区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物流园区模式的发展优势。刘亚姝[3]运用AHP方法对物流信息平台的高效运营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刘学明[4]提出中心城市综合物流园区应多元化融资,融资方式选择优先序依次为获取政府补助投资、企业股权融资、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

当前,我国学者针对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的发展方式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如何将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建设同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研究相结合是后期的研究重点。

2.2.2 对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研究

物流系统规划主要是指灵活而有序地进行物流系统发展的计划设计。进行物流系统规划需要建立明确的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发展路线,通过积极的组织措施开展规划研究。王叶青[5]通过物流园区特性了阐述物流园区内部功能区布局规划相关内容,然后利用MSFLB规划方法,建立物流园区内部功能区布局规划方法的流程。张婷婷[6]以物流需求为导向研究了物流园区的用地规模大小。殷莹[7]通过重点分析物流量预测方法,提出了最优定权组合预测模型,并对土默特右旗进行了物流量预测;然后通过价值链分析进行功能区定位,并使用SLP方法对功能区进行了布局规划。

根据当前的文献分析,可知我国学者针对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部分地区,如保税港区、既有的物流园区区域经济带。我国目前针对物流节点、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建设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研究体系。因此,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的理论需求。

2.2.3 对物流园区的货流预测研究

物流园区的货流预测是反映以及确定物流园区布局数量、物流园区选址地点以及规模等基础。进行我国大城市的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时,主要靠货运量来预测物流园区的物流量和规模大小,理论研究匮乏。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预测方法,成为探讨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发展关键。

2.2.4 综合评价法在物流园区选址与运营的应用

综合评价法主要运用在物流园区选址以及运营绩效上。目前,关于物流园区综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有AHP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等。如史媛[25]利用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了物流园区选址问题。姜军[26]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港口物流园区项目风险的评价中,其中市场风险和经济风险为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最大的两项,通过评价将难以量化的风险因素进行量化,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港口物流园区项目的风险评价问题。

采用专家打分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能将多种影响物流园区选址的因素考虑在内,但难以量化定性因素,也较难选择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借鉴配送中心以及物流中心等节点的选址方法,然后根据物流园区选址的特殊性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物流园区选址。

2.2.5 对物流园区的规模确定研究

与选址相比较,针对如何确定物流园区的规模的文献极少,国内外也没有确立较为成熟的物流园区规模确定方法。针对物流园区的规模确定的理论研究仍处发展阶段。

3.评述

物流园区研究方向并不均衡,现阶段对物流园区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宏观上,物流园区的选址和布局开始逐步形成一套教科学的方法,与城市物流规划等区域物流规划相结合。其次就是针对园区运作模式、运营管理、成本控制、信息管理等相关研究虽有发展,但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物流园区的系统性规划和功能布局。

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扩大,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对布局规划理论、信息管理理论等多种理论的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获取更真实可靠的数据建立合理的系统模型进行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如何结合物流园区的自身特点来研究物流园区的布局规划方法和运作模式,这关系到物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物流园区建立后的经济效益问题,是我国目前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研究重点。(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王翔.基于SOA的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设计及运营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2]翁启伟.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物流园区运营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3,(10):47-48.

[3]刘亚姝.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运营模式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3.

[4]刘学明.中心城市综合物流园区开发模式及融资问题研究——以宁夏交通物流园区为例[D].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

[5]王叶青.物流园区内部功能区布局规划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

[6]张婷婷.以物流需求为导向的物流园区用地规模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长安大学,2011.

[7]殷莹.基于价值链分析的物流园区用地规模及布局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3.

[8]史媛,杨茂盛.基于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的物流园区选址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2):129.

布局规划模式 篇4

在生鲜电商的供应链建设中,物流模式与物流布局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直接影响了生鲜电商的订单响应速度和客户体验选择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物流模式和物流布局,是生鲜电商实现差异化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备受业内关注。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云杉世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流程规划总监殷慧卿,请他分享了生鲜电商选择不同物流模式的原因,进行物流布局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如何进行物流布局与优化等话题。

记者:自营物流与物流外包是生鲜电商两种重要的物流模式,那么选择不同模式的原因是什么?

殷慧卿:生鲜电商的物流模式主要包括物流自营和物流外包。其中,自营物流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所有资源自营,另一种是众包加盟的方式。自营物流对于生鲜电商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决定运营效果的关键在于管理。

自营物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保障客户服务方面,具体来说:一是专注,自营物流以自我供给为主,所有资源都是为自身的物流体系服务,能够及时响应并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二是专属,自营物流可针对生鲜电商的业务形态进行流程设计,能够实现与自身业务的最佳匹配,运营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较高;三是差异化,由于自营物流具备专注、专属两个属性,从而可以打造服务的差异化,通过服务的差异化来建立行业壁垒,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自营物流的劣势也很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管理上,需要建立庞大的运营体系和团队,需要招募专业的管理人员;在技术上,需要为物流体系建立专属的信息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力量;在时间上,搭建自营管理体系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可能会影响电商的整体发展;在成本上,前期投入较大,另外,自建物流体系需考虑订单波峰期的峰值需求,并且在波谷期存在资源使用率不足的问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相比于自营物流,物流外包的优势在于:一是可以快速扩展市场,而不受自身物流资源的限制;二是可以专注业务发展,精力可以集中放大;三是可以享受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物流外包的劣势在于:一是不易降低运营成本;二是由于使用公用化资源,很难实现服务的差异化;三是由于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标准化较高,可能无法完全满足生鲜电商企业的业务需求。

选择哪种物流模式,需要结合生鲜电商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市场目标来决定。举例来说,一家生鲜电商企业想要快速扩大市场规模,如果不需要独特的个性化服务,那么第三方物流是最合适的选择。后期随着订单量增加,自身的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完成,则可以尝试在订单密度大的区域建设自营物流能力,以此来控制运营成本,并实现服务的差异化。

记者:除了物流模式的选择,生鲜电商的物流布局也是业内关注的话题。那么,生鲜电商企业进行物流布局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殷慧卿:生鲜电商进行物流布局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客户属性。根据生鲜电商的业务模式来进行物流布局。比如B2C模式,订单大多为小包裹形式,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和配送服务要求较高,则在进行物流布局时需要重点满足温控和配送时效要求。如果为B2B模式,订单批量大,对运输工具和交接方式的要求也会不一样。

二是产品结构。生鲜产品的品种结构决定了其保质时间、可获得性、操作复杂度等,不同的产品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物流布局。

三是服务时效。不同客户对物流服务的时效要求不同。不同的服务时效,对应的物流布局也会不同。

生鲜电商的物流布局基本围绕以上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根据客户对时效性的要求,结合客户属性和产品结构,并在客户体验和成本控制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以此来进行资源投入和物流布局。

记者:生鲜电商应如何进行物流网络规划?

殷慧卿:一般来说,生鲜电商物流网络规划包括中央仓、分仓、配送站点三个层级。

第一层是中央仓。中央仓的设立主要是基于成本控制和期货存储。在供应商货量足够供给各个分仓的情况下,直接运输至分仓则成本最低。如果货源不能满足分仓需要,则设立中央仓,由中央仓进行品类组合后再补给分仓,以此来实现总体物流成本的优化。中央仓既可以独立运营,也可以进行分仓级互备。

在成本控制的前提下,中央仓的设立首先要考虑配送时效,其次是各分仓的配送区域。中央仓的选址一般会贴近采购市场,此外还会结合主要产品的流向、补货车辆的数量、交通是否便利、运输成本变化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第二层是分仓。分仓的设立主要根据其辐射的配送区域范围来进行布局,取决于订单的分布,一般靠近核心订单所属区域。

第三层是配送站点。主要是以快速响应客户的时效要求为原则进行布局,一般贴近末端消费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目前生鲜电商仍以区域化运作为主,所以较少涉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物流设施布局。

记者:近年来,跨境电商备受关注,进口生鲜产品大幅增加。那么跨境生鲜电商企业在物流布局方面该如何考虑?

殷慧卿:跨境电商与普通生鲜电商不同的地方在于产品来源于国外产地,产品到岸后,根据各地市场需求量进行分拨,结合货物的体积、重量和时效要求,需要考虑运输工具的类型、数量、运输路线规划等方面。

国内物流主要使用空运、铁路运输、陆运三种方式。其中,公路运输为目前的主要运输方式,在1200公里范围内,从时效到成本两方面来看都是最佳选择;铁路运输受限于运力资源和场站位置,需要铁路+公路运输联合作业才能完成一次物流闭环,现阶段较少采用,但随着高铁快速延伸到全国主要城市,铁路运输前景看好;空运时效快但成本高,适合附加值高的生鲜产品的长距离运输。

记者:请结合生鲜电商市场未来发展趋势,阐述生鲜电商企业应如何优化物流布局?

殷慧卿:目前,国内生鲜电商领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运营模式也在摸索中。生鲜电商的物流布局存在供应链不够简洁、成本控制难、效率低等问题。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篇5

编制要点(试

行)总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1.4.2 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1.5 规划原则

1.5.1 依托城镇,城乡统筹; 1.5.2 集约用地,提高效率; 1.5.3 规划引导,重点倾斜; 1.5.4 产业支撑,带动发展; 1.5.5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5.6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1.5.7 完善功能,改善环境; 1.5.8 尊重自然,保护历史。1.6 编制依据

1.6.1 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6.2 城镇总体规划; 1.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4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6.5 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

1.6.6 《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1.7 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

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1.8 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

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2 村庄布局规划要点

2.1 村庄布局规划的作用

编制各县(市、区)域的村庄布局规划,主要用于指导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2规划层面划分

村庄布局规划一般分为总体层面和详规层面。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属于总体层面,与县(市、区)域体系规划保持一致;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则属于建设性详细规划层面。

2.2.1 总体层面: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1)、以县(市、区)域城镇体系体系规划为依据,落实县(市、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2)、以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为依据,提出村庄撤并、迁移标准,明确迁移和保留的村庄的名称、地点、人口及用地规模;落实并调整近远期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

(3)、重点解决各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和新型社区的布点和发展规模;分区拟定村庄的各项建设标准;

(4)、协调安排村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拟定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制定共建、共享方案;

(5)、提出区域空间管制规划要求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6)、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2.2.2 详规层面:村庄建设或整治规划(1)、依据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对村庄聚居点进行综合布局规划或整治规划,落实聚居点的各项用地规划,(2)、重点解决村庄各项生产生活设施的具体布局;引导村庄进行建设,促进村庄发展;

(3)、统筹安排村庄之间的共享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4)、对一般聚居点提出具体的建设、改造措施;对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房改造进行规划设计。2.3 村庄具体载体

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依据城镇体系规划确定保留的乡驻地的位置和发展规模;

依据“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和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确定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位置和规模。2.4 村庄选址

村庄选址条件应当符合建设用地选址的一般性规定。规划新建的村庄不得在有自然灾害隐患的区段内选址。2.5 村庄布局

村庄布局应因地制宜,尊重历史,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山林植被、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妥善保护、延续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2.6 配建要求

2.6.1村庄聚居点应按照《村镇规划标准》配置村委会、支部活动室、科技服务点、文化活动室、医疗点、计生服务站、全民健身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市政公用设施; 2.6.2有条件设置小学、托幼、图书室、敬老院、农贸市场等设施的村庄聚居点,应根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的要求进行区域统筹配置。建设规模及用地指标

3.1 人口规模:

3.1.1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分配并复核村庄聚居点的人口规模;聚居点的人口规模控制由各县(市、区)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3.1.2确定聚居点的人口规模时应当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居住习惯、就业途径、配套条件、耕作方式和耕作半径等因素的影响。

3.1.3应避免不切实际、盲目求大、过分集中而造成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不便;还要避免过于迁就现状,导致布局分散。3.2 人均用地指标:

3.2.1依据各县(市、区)的村庄建设用地标准自行确定聚居点人均用地指标;

3.2.2新型社区、城郊型村庄聚居点以及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较大的村庄聚居点,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可以取下限;山区、高原的村庄聚居点和一般聚居点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可以取上限。3.3 配套设施用地

配套设施用地按《村镇规划标准》和配套设施的规划规模进行用地控制。住宅建筑规划设计要求 4.1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4.1.1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依据各县(市、区)的农房建设标准和当地村民的居住习惯自行确定;

4.1.2农房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配建农用机具停放场地、牲畜圈养设施及杂物堆放、凉晒场地。这些辅助面积不能计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2建筑形式

住宅建筑的形式应重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塑造地方特色,并与周边环境和乡村风光相协调。4.3建筑设计

村庄聚居点建筑层数大于或等于3层以及单跨跨度大于或等于6米的建筑,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确保村庄建筑的使用安全性。道路规划建设标准

5.1过境公路

严格执行“三部一委”关于绿色通道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确保各级过境公路的建筑后退红线宽度,禁止夹道建设。5.2村庄对外联系道路宽度

中心村聚居点的对外主要联系道路,路面宽度宜为6-10米;基层村聚居点的对外主要联系道路,路面宽度宜为4-7米。5.3村庄内部道路技术标准 中心村聚居点内部主要道路红线宽度宜为7-10米,次要道路红线宽度宜为4-6米,道路铺装率应达到60%以上;基层村聚居点的道路等级可适当降低;

道路线型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避免大挖大填,突出特色。5.4建设时序

村庄聚居点道路建设应与管线的敷设同步实施。管线工程设施规划

6.1区域共享管线系统

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管线系统。

6.2村庄独立的管线系统

参照聚居点的用地布局规划,配置各类管线工程设施。以远期规划规模进行规划配置。6.3指标及建设规模

依据各类工程规划设计《规范》,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当地的工程设施指标和建设规模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7.1区域共享的环境卫生设施

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共享的环境卫生设施(如垃圾处理场)。7.2村庄独立的环境卫生设施

参照聚居点的用地布局规划,拟定聚居点环境卫生设施的配置要求及配置标准。防灾减灾规划建设

8.1区域防灾

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细化区域防灾规划,确定防灾抗灾标准,落实区域防灾减灾规划。8.2防洪

中心聚居点防洪设施按不低于20年一遇的标准进行规划,排涝设施按不低于3-5年的标准进行规划。位于山区的聚居点应设置截洪沟,位于洪淹区的聚居点应设置避灾场地。8.3消防

聚居点应按消防规范要求留出消防通道,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有条件的聚居点应结合给水管网设置消防栓,间距不大于120米;没有集中供水设施的聚居点应设置消防水池,并配置消防器材。8.4抗震

聚居点内的新建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应按国家现行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对现有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应进行评估鉴定,提出抗震加固的措施和建议。8.5防地质灾害

聚居点应远离滑坡、塌陷等危险隐患地,所有建设工程在设计建设前,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工程地质勘测和地质灾害影响评估。8.6避灾疏散

应将聚居点内的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规划作为灾难发生时的紧急避难场所,并确保疏散通道的畅通。

紧急疏散避难所的人均用地不小于0.5-1.0平方米。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建设

9.1保护对象

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各类建、构筑物、传统街巷,规划建设中必须进行严格的保护,均应按原貌保存和修缮;对现已破损的按原貌进行修缮和恢复。9.2风貌协调

新建建筑物应进行严格的风貌控制,其体量、形式、材质、色彩均应与传统风貌协调一致,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特色。9.3文化传统保护

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要素,如:民风民俗、传说、典故、音乐、技艺、饮食等传统文化应进行传承和延续。规划主要成果要求

10.1 符合编制技术规定要求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技术规范,符合四川省的村镇规划编制要求。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与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一致。10.2 基本内容要求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应包括“三图一书两表” 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10.2.1 规划图纸

(1)XX县(市、区)域村庄分布现状图(2)XX县(市、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

(3)XX县(市、区)域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图10.2.1 规划说明书

《XX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说明书》 10.2.1 规划附表

(1).《XX县(市、区)域村庄规划建设标准一览表》

(2).《XX县(市、区)域村庄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附录:成果内容深度规定

1.规划图纸

所有图纸都应以1:10000的测绘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出图比例可以按照表达方便的要求进行调整。

(1)XX县(市、区)域村庄分布现状图

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各个乡界、村界;

准确标明各个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位置、名称、行政区域人口与区划面积;

列表统计各个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聚居点人口、聚居点的用地面积;

准确标明各级现状公路的名称、等级,据实标明各类市政工程设施的位置、规模、容量,反映各类主要工程管线的规格、等级和走向;

(2)XX县(市、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

依据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村庄迁移”规划,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规划的乡界、村界;

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标明经济分区和产业用地; 准确标明规划保留的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位置、名称、规划的行政区域人口与区划面积;

列表统计各个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新型社区的规划聚居人口和规划的聚居点用地面积;(3)XX县(市、区)域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图

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区域共享的中、小学位置、规模; 标明区域共享的医疗、长途汽车站、集市等社会服务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各级规划公路的名称、等级、标准; 据实标明规划的各类区域市政工程设施的位置、规模、容量; 反映规划的各类主要工程管线的规格、等级和走向;

标明县(市、区)域内区域共享的防洪设施、消防站等防灾减灾规划设施内容。

2.规划说明书

《XX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说明书》

详细表述清楚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过程、规划依据、规划目的、规划内容(全部)。做到图文表述一致。

3.规划附表

(1).《XX县(市、区)域村庄规划建设标准一览表》

城市布局与电网规划 篇6

1 块状中小城市的布局形式和电网规划

1.1 中小城市布局发展的渊源

中国古代城市总是依水而建, 在规划布局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城市的建设中注重利用地形, 讲究风水, 城市布局以重要场所为中心, 市、作坊和居民区沿南北中轴线交错布置, 根据经济功能形成一定的分区布局。这是比较典型的块状布局形式 (如图1所示) 。

中国现代中小城市一般在老城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 主要是规模的扩大, 结构体系基本维持原有格局。老城的中心一般发展成为现代商业中心, 工业中心一般向西发展, 新住宅区一般往南发展 (也有的根据地形、道路情况向相反方向发展) 。

1.2 块状中小城市电网规划

电网规划是以城市中心规划供电半径的, 在城市外围建设110 k V和220 k V变电站, 形成“品”字形布局向城区供电。根据负荷密度, 在城市负荷中心可设置城区变电站, 以缩短供电半径。变电站之间的高压线路形成环状联络, 保证供电的安全性。变电站 (开关站) 之间用配网联络, 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如图2所示) 。

1.3 其他城市布局形式与电网规划

常见的城市布局形式还有半岛布局形式、带状布局形式和串联状布局形式。

1.3.1 带状布局形式

这种城市布局形式是受自然条件或交通干线的影响而形成的, 有的沿着江河或海岸的一侧或两岸绵延, 有的沿着狭长的山谷发展, 还有的则沿着陆上交通干线延伸。这类城市呈带状发展, 平面结构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例如, 兰州沿山谷地带发展, 荆州市和洛阳沿河流发展, 丹东沿海岸发展。对带状布局形式的城市进行电网规划可采用梯形网络结构 (如图3所示) 。

1.3.2 串联状布局形式

这种形式是指若干个城镇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 沿交通线或河岸线、海岸线分布。这种布局的城镇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同郊区保持密切的联系。例如秦皇岛 (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 、镇江 (镇江、丹徒、谏壁、大港) 等。对串联状布局形式的城市进行电网规划可采用梯形结构。

1.3.3 半岛布局形式

这种城市布局形式一般位于两江交汇地域, 沿江发展而成。这类城市的半岛中心不多, 主要向两江外侧和半岛后部发展, 例如泸州市、乐山市、宜宾市。对半岛布局形式的城市进行电网规划可采用不完全梯形结构, 其中, 要重点加强外围变电站的可靠性, 确保负荷中心电源供应点, 并注重跨江输配电线路的建设, 提高互为备用的能力 (如图4、图5所示) 。

城市的航行和防洪需求对输电线路的净高、跨距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给电网规划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河流不应成为电网分割的原因。有效地利用跨江通道可以增加供电走廊、缩短供电半径, 进而提高全网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由于历史、自然原因, 行政区划一般以河流为界, 各供电局也形成了以行政区划来分隔供电区域并考核售电的局面。但电网规划不能以河为界, 这会丧失整体布局的优势, 而应站在全网运行的高度来规划发展。具体的运行管理应从供电半径小、线损小、合理利用变电容量的角度出发, 由供电局协商解决。

2 组团布局形式城市的电网规划

现代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原块状城市布局的基础上呈“摊面饼”式发展, 形成一系列大型、超大型城市 (城市群) , 例如北京市、成都市等, 也可以将这种布局形式称为集中式。

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组团状布局形式城市的用地被分隔为几块。在进行城市规划时, 结合地形, 分块布置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 每块都有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 每块成为一个组团。组团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并有密切的联系。

星座状布局形式是一定地区内的若干个城镇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呈星座状分布, 例如若干个大中小城市以上海这个特大城市为中心, 散点分布而组成的城镇群。

对于上述城市布局形式的城市电网规划, 可综合小城市块状布局的电网规划和梯形电网规划, 设计原则是在最外层布置若干个变电站, 形成特高压双环网。然后利用从外环变电站出来的输电线路向城郊的变电站供电, 城郊变电站向城中变电站或开关站供电。变电站与开关站之间形成一个功能强大、联系紧密的输配电网络 (如图6所示) 。

3 负荷水平与电网规划

城市布局影响了电力负荷的分布。电力负荷预测是电力规划的基础, 是城市电力建设的依据。在城市生活区, 高峰负荷从时间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午和晚上, 从负荷设备来看主要是空调负荷。在工业园区, 负荷情况要看工厂的生产生活用电特点。例如, 软件企业与制药企业的用电负荷并不大, 而加工企业存在三班作业的情况。这些都是规划者需要认真收集的信息。

预测负荷的方法有很多, 包括单耗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弹性系数法、负荷密度法等。通常情况下, 对于远景负荷的电力历史数据和经济数据, 可采用弹性系数法进行预测;对于近期负荷和负荷集中区的这些数据, 可采用负荷密度法进行预测。两种办法可互相校验。几个代表城市市区的负荷水平如表1所示。

负荷水平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孤立地看负荷水平是不科学的。

电力公司的经营既要考虑社会性, 又要考虑经济性。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电力公司也要讲市场效益。计划经济时代只考虑电网安全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电网公司发展壮大的要求。虽然计划经济模式还在深刻地影响电力规划者的观念和行为, 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出发, 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变电站的经济容量和经济供电半径。

变电站的供电几何半径为:

式 (1) 中:S——单个变电站容量;

Kc——容载比;

σ——负荷密度。

式 (2) 中:Nb——供电区变电站个数;

A——供电区面积。

根据变电站总投资费用和年运行费用最小的原则, 建立数学模型并得出变电站经济供电半径为:

式 (3) 中:K——经济容量系数。

变电站的经济容量为:

变电站个数为:

式 (6) 中, a1——投资中与变电站容量无关部分, 元;

a2——投资中与导线截面积无关部分的系数, 元/km;

b1——投资中与变电站容量成线性关系的系数, 元/k V·A;

b2——投资中与导线截面积成线性关系的系数, 元/km·mm2;

UN——配网额定电压;

cosα——线路上的平均功率因数;

J——导线的经济电流密度;

PL——每回线路的平均负荷;

D——地形修正系数;

H——运行费用占投资的比例系数;

T——年数;

C0——损耗电能电价, 元/k W·h。

考虑到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还应按照“N-1”的原则进行检验。

城市核心区或大用户集中区的负荷密度很高, 加上这一区域房屋集中、线路走廊稀缺, 因此, 其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更高, 电网规划的困难较大。这是城市规划者和电力规划人员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应建设20 k V配电网, 这是一个发展方向,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这一改造难以大范围地实现。解决途径是增加室内变电站 (地下变电站) 的数量, 利用110 k V和220 k V直降变电站, 建立10 k V配网的手拉手连接或多分段连接。随着500 k V骨干电网的建立和完善, 220 k V电网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已经下降, 电力部门内部需要解决对220 k V直降变电站安全考核过多的问题, 否则基层规划人员和运行管理人员会不愿因220 k V直降变电站停电而承担安全考核责任。

4 电网规划和市政建设

4.1 城市规划的持续性

电网应依据城市的发展而规划, 然而, 城市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划随城市主要领导的变更而变更, 造成社会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可喜的是, 目前《规划法》对这一问题已有约束, 城市规划更注重长期规划。这就使电网规划的负荷预测更加准确, 网络结构更加清晰, 线路通道的保留更加确定。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好大喜功, 盲目招商引资的情况依然突出。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上总是大手笔、大规模地规划蓝图, 而实际的发展变化因素太多, 所以电力部门在进行负荷预测时, 要认真分析城市道路网、居民小区的建设和发展趋势, 分析工业园区的建设规模和用电特点。通过仔细分析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人流、物流的流向和驻留趋势, 形成自己的判断, 进而合理规划电网建设规模和进度。

电网专项规划完成后, 通过市政府的审查上升为城市控制性规划。电网规划的地理信息纳入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 受到法规的保护。城市规划、国土管理等部门要与电力部门紧密联系, 加强沟通, 提前预留变电站用地和线路走廊, 并对周围建设加以控制, 为构建目标网架奠定基础, 并将实施障碍减至最少。

目前, 各地均开始成立规划委员会, 将电力部门的专家纳入了规划委员会, 使电力专家发挥城市电网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中山市的做法是由市规划设计院和供电部门共同编制《中山市电网专项规划》, 分工合作, 以预留变电站建设用地为目的, 既满足电力专业的要求, 又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使电力建设顺利进行。

4.2 节约输电线路走廊带

城市输电需要架设大量的杆管线, 加上电力线路对地绝缘和安全运行的要求, 对走廊的要求较高, 这使城市电力线路走廊总是处于短缺状态。同时, 电力运行单位出于检修安全的考虑, 一般不愿同杆架设多回线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线路走廊紧张。随着《物权法》的实施, 国家对建设程序的管理日益严格, 居民的环保意识空前高涨, 使得线路走廊越发短缺和珍贵。因此, 应统筹考虑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新建、改建方案, 同杆建设多回线路, 以节约走廊资源, 为电网的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

4.3 桥梁的通道作用

桥梁是连接两岸的通道, 也可成为电缆线路过河的通道。然而,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一般不考虑桥梁的电力通道功能, 桥梁管理部门也不愿将桥梁作为电缆通道, 因此削弱了电网联络。这一问题应由城市主管部门解决。

4.4 城市景观

现代城市规划讲究城市景观营建, 要求电力杆线下地, 对线路走廊的控制更加严格。电力线路迁移等非电网因素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电网规划建设, 制约着电网建设机动空间的扩大。

10 k V电缆建设费用是城市架空明线的3~5倍, 110 k V电缆建设费用更高, 因此, 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电网建设水平。考虑到目前多数城市的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完善, 城市配网建设宜以架空明线为主。

目前, 地埋电缆多用碳素波纹管敷设。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 容易出现路基沉降, 波纹管破损、堵塞等问题。电缆发生故障后, 恢复供电的时间相当漫长, 且不易更换。因此, 新城市规划中应考虑地下管网隧洞的建设, 使水、电、气、电信共用隧道, 由政府牵头, 市政与使用各方共同投资建设。

4.5正确理解规划与建设的关系

实际的城市建设取决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电力工程规划要按照一定的时序分期、分批进行。如果在电力规划中留有一定的余地, 即使电力负荷的增长有较大变化, 也只影响电网规划主干网的建设进度和顺序, 而主干网的布局、电源点可基本保持不变。

参考文献

[1]肖珈琦, 陶建荣.城市电力工程规划编制探讨[J].规划师, 2006 (S1) .

[2]刘永清.城市电网设施地理布局规划的应用[J].电力建设, 2006 (9) .

[3]曾强, 胡春华.对川南丘陵地区电网规划的看法[J].供用电, 2006 (5) .

[4]范明天, 张祖平.中国配电网发展战略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浅析大学校园布局与规划 篇7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发展方向

大学是人类社会最高精神文化传播的场所。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 高等学校的校园建设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越来越显现出重要作用。建设针对性强、具有学校学科特色和浓郁文化氛围、创新能力强的开放性、社会化、国际化的大学校园, 对促进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作为全面发展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在塑造大学的良好形象方面, 还在形成大学生完美人格,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校园与城市的关系

大学与城市关系非常密切, 特别是到了近代, 信息的全球化, 高等教育的普及, 继续教育的发展, 终生教育理念的传播等, 使得大学校园和社会以及校园所在的城市的关系更加紧密。校园的选址, 对一个学校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甚至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的校园, 选址是否合适正确, 对学校乃至城市的发展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在选址时必须弄清楚城市规划的总体意图, 了解城市的分区状况。

由于当今社会的信息全球化, 世界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形态, 很快波及各地, 及时为人们所吸收和反映, 因此在校园规划上中国也受到很多其他国家的影响。另外, 人们又更加重视从本国、本土、乃至本校的各种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 尊重环境, 历史和当地文化,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 多呈现一派多元的局面。

欧洲在中世纪后期的大学建设就十分注重其与城市的关系, 这些大学校园基本上都建设在城市中。大多数美国的高校也认为, 大学作为城市居民的文化中心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大学对城市文化的直接参与, 除了表现在战后迅速发展的各类社区大学、短期大学外, 还充分利用各大学所特有的文化、艺术、体育等设施, 向社会开放, 丰富了城市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例如, 大学的体育活动与社会的参与, 大学周边的居民利用大学的校园设施, 社会团体利用大学的各种设施展开活动, 这些都是大学校园对社会的贡献, 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们和社会的交流, 对拓宽他们的视野有很大帮助。

校园的边缘环境也是校园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自然的山丘、湖泊、道路、绿化、围墙和大门是校园总体环境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机脉络的构成因素, 影响校园整体形态的构成。

校园的周边情况基本可以总结为两点:地理条件和社会因素。地理因素是指校园周边的地形地貌、环境情况、水文条件、城市规划情况等。而社会因素是指周边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文脉、政府的方针政策等。

因此在城市或郊区、风景区建设校园区别是很大的。综合的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素, 以求得平衡才是最合理的选址方式。例如, 规模较大的院校, 一般要靠近城区边缘, 留有发展空间;文艺、体育、科学、医学等专业要考虑与市区和居民的便捷联系;电子科学类应与高技术区靠近。

二、放眼大学校园规划

中国大学校园主要以内向为主, 例如四川大学, 学生生活区分布在内侧, 而教学区分布在外侧, 形成一个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围合;而西方的大学校园是外向型的校园, 学生教工生活区在四周, 与当地居民区为一体, 而教学区分布在内部。这样的开放式校园布局对校园文化和中国是多山地的国家, 而且人口众多, 用地紧张。因此, 山地大学校园是以后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

山地大学校园教学办公区一般为中心区分布在中心位置, 而学生教工生活区分布在四周, 这样才能解决山地地形限制下造成的学校规划相对分散、没有明确轴线的情况。而平原大学学生教工生活却在中心或者规划轴线上, 教学办公区分布四周。但是, 也不是绝对, 规划要更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设计。当地文化的交流很有利。

平原大学景观轴线通透、深远, 路网也比较规整, 具有放射性, 多直线型道路。而山地大学校园道路弯曲、回旋, 并不连续, 呈流动性少见, 控制校园总体形态的轴线。

三、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方向

新时期高等学校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是:突出绿色校园的特征, 提高有限土地利用效率;校园建设要具有前瞻性, 实现传统功能区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强化大学科技园区建设, 构建和打造创新平台和产业孵化器;建筑单体实行模数化设计, 扩大交往空间, 增加信息交流场所;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宗旨, 创造和谐发展环境, 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美华.《漫谈校园规划》.北县教育, 2000.

[2]、李昭雄.《校园规划探讨》.南港高工学报, 9:225-233, 1991.

[3]、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12.

[4]、吴肇钊.《夺天工——中国园林理论.艺术.营造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7.

会议度假酒店规划布局浅析 篇8

休闲度假酒店+强大的会议功能=会议度假酒店。

会议度假酒店就是集休闲度假与会议于一体的酒店类型。

由于交通和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酒店的设计重点,根据现有会议度假酒店的选址分布,可将其分为两个类型,即位于旅游胜地和位于城市边缘的会议度假酒店。虽然都要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反映场所感作为重点前提,不同位置的会议度假酒店特点也有所不同。1)位于旅游胜地。位于旅游胜地的会议度假酒店拥有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自然景观,大面积而又数量多的会议室是其主要特点。2)位于城市边缘。去位于城市边缘会议度假酒店的目的就是享受酒店的综合娱乐设施,设施与阳光、沙滩等自然风景结合在一起,为宾客提供天堂般的度假感受,它们立足于需要灵活、多数量、多形式、多功能的会议室以及各种富有创意的项目设施等方面。

2 规划布局

2.1 规划设计布局及风格

会议度假酒店根据与会人员的特点分为两种:短期型会议度假酒店和度假型会议酒店(见表1)。这决定了会议度假酒店的前期选址和规划布局及风格的不同。

短期会议因其所接待的会议人员多为参加大型集会、宴会、婚礼、团体活动等居多且停留时间较短的特点,这类会议度假酒店多选址在城市周边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地带。受城市周边用地的限制,总平面布局多为集中式一体化布局。

与城市边缘的会议度假酒店相比,选址在旅游胜地的会议度假酒店在自然条件上有着较明显的优势。充足的场地,使得总平面布局有着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低比例的建筑密度、高比例的景观绿化,不同的会议度假人员可以从中享受到自然与宁静、欢乐与交流的各种体会。另外,旅游胜地所呈现出当地独有的自然、历史及人文景观,这种景观也是会议人员对场所期望的一个重要部分。将自然和历史融入到酒店设计中来,使之成为会议度假酒店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而吸引更多的会议度假团体。

2.2 规划要点

会议度假酒店规划区根据使用性质分为五个部分:入口区、公共中心区、住宿区、后勤服务区和户外区(见图1)。

1)入口区。

作为会议度假酒店接待、交通组织、展示功能、信息中心的第一门面,入口是一个最先体现酒店风格、管理水平及身份的地方,常常作为整个酒店的流通中枢和导向的最重要元素。因此,入口是会议度假酒店交通量最大的地方,不管是车辆进入场地还是人员进入室内,都需要清晰明确的流线,容易辨认交通和视觉的趣味点。根据酒店的地理位置和功能需求,入口形态有以下三种(见图2):a.直接进入式入口:平铺直叙式的最传统入口方式。b.间接进入式入口:用景观,绿化灰空间等处理手法,将度假会议人员由外部通过过渡空间引入到内部,作为客人充分体验酒店风格和氛围的空间序曲。c.立体进入式入口。立体式的入口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将会议和其他功能的空间入口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楼层处,在垂直空间上划分,引导集中的人群,实现人员立体分隔,互不干涉。

2)公共中心区。

作为体现会议度假酒店功能全面复杂的区域之一———公共中心区,它承担着会议度假酒店中的重要功能:会议以及娱乐、餐饮等部分。众所周知,会议度假酒店公共区域的功能设计及大小与以下事项关系紧密:市场需求:会议度假酒店的类型及面向的会议群体;周边的自然环境;场地的大小;辅助其他设施。

对于会议功能远远大于传统居住型酒店的会议度假酒店来说,会议部分的投资、设计、面积比例均大于其他类型酒店,一般会议部分面积估算为1.5 m2/间~2 m2/间。除了能与客房的数量上相匹配,还要考虑能接待不住宿客流对会议室的需求。

3)住宿区。

集中式酒店在住宿区的平面布局设计上多采用线形、U形、X形布局,客房部分沿自然景观和人工造景的主景观面展开布置,保持各房间均有良好的视野,形成丰富的景观和视线层次,保证每间客房均为景观房。用地较大的酒店在住宿区的平面设计上多采用分散式布局(见图3),山地上利用地形的高差,错落的布置别墅,海边的度假别墅群布局疏密相间,互相穿插,保证所有的别墅争取尽可能的优美的景观视野。

4)后勤服务区。

对于度假酒店来说复杂的问题是后勤服务区的位置和其他功能流线组成:后勤服务区包括储藏、厨房、工程设备、洗衣房、酒店办公、员工用房和其他辅助性需求的房间。由于它的内部使用性质及独立的对外交通,酒店设计中均将其布置在远离酒店主体的隐蔽位置,并形成独立的对外出口区域,以方便管理和进出的工作人员及日常使用的货物。

5)户外区。

根据度假酒店所在地理位置不同,户外区的功能组成也有所不同,大致包括户外运动区,户外野餐区,户外会议区,户外景观区,露天剧场等等。例如,滨海度假酒店户外运动区包括:海上游艇俱乐部、娱乐港(海上乐园)、室外游泳池、高尔夫球场、垂钓等形式;山地度假酒店户外运动区包括:滑雪场(冬季)、滑草场(夏季)、山地竞技(自行车等)、室外游泳池、高尔夫球场、室外拓展区、狩猎等。通过这些别具匠心的环境设计和新颖的设施,将会议度假酒店的市场定位远远超出传统的酒店。

户外区布置的原则:a.优越的天然地理优势。b.视线不干扰。室外活动区域使用的同时避免对室内会议区或者其他功能性房间产生干扰。下沉式的活动场地和适当高度的植物可缓解视线干扰问题。c.流线不干扰。在同时承担多个室外活动的同时,必须采用出入口分开的原则,保证各股人流的顺畅性。d.声音干扰最小化。利用绿化和景观的优势进行活动区的分隔,争取有效的吸声效果。

摘要:从会议度假酒店的概念出发,介绍了会议度假酒店两种不同的规划布局及风格,并分别阐述了入口区、公共中心区、住宿区、后勤服务区和户外区五部分的规划要点,以指导会议度假酒店的规划设计。

关键词:会议度假酒店,规划布局,风格,使用性质,规划要点

参考文献

[1][英]玛格丽特.哈菲黛恩.度假中心设计完全指南[M].范秀明,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2][美]布赖恩.麦克多诺.酒店建筑[M].董晓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编制研究 篇9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是城市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平三通”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而电力设施的接入需要是其中的首要环节。随着城市建设密集化的增加, 加上目前大部分城市要求市区核心地段的架空线全部移入地下,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的设计和编制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电力设施布局规划工作已经通过多年的规范管理形成了一整套的体系和方法, 本文将逐一从布局规划的各个环节入手, 分析提升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的途径和技巧。

1 组织策划

城市的地下管网除了电力通道, 还由雨水、污水、通讯、燃气、市政、公安等多种“小三线”构成, 因此电力通道在城市地下穿行时空间是有限的。同时为了方便检修, 电力通道一般不会布置在道路快车道下, 而且按照规划管理规划还必须远离燃气、给水和军用光缆等基础设施, 所以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提供充足的地下空间给电力通道。特别是在已有的地下管网中新增布设电力通道线路, 很可能会与其他单位的规划发生冲突, 甚至可能出现挤占等现象, 导致交联电缆与其他设施的安全距离无法保障。此外, 随着近年来地铁等地下轨道交通的建设, 地下空间将更加紧张, 为电力通道预留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少。

供电公司想在城市中心布局规划电力通道, 一方面对外要协调市政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等诸多单位与部门, 除了要考虑协调与其他管线的相互关系, 同时也要考虑电力通道建设的时效性及与市政建设的匹配性等问题。因为电力通道建设往往需要配合政府道路整治、新建等项目同步开展建设工作, 从而避免重复开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另一方面, 对内还要协调供电公司内部, 考虑项目立项、投资模式和资金渠道等诸多问题。由此可见, 电力通道规划的编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力的内外协调是保障完成规划工作的前提, 也是电力通道组织策划工作是否能获得成功的关键。

2 原则方法

电力通道规划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原则:

2.1 能够使用既有通道的不新建通道

(1) 需要掌握现有通道现状, 熟悉既有通道资源的使用情况, 对各个通道线缆敷设情况需有清楚详细的认识。新增电缆线路尽可能沿着既有通道线路敷设, 在保障生产、运行维护的安全要求前提下, 合理布局、改进技术、加强电缆敷设工艺, 提高既有通道利用率, 体现了线路规划最大限度使用现有通道原则。

(2) 在电力通道与其他单位存在互相借用地下管道时, 必须将法律事务做到实处, 防止出现地下管道的使用混乱。同时, 应该对相关的规划做出调整和明确标识, 防止因为复用管道造成的不必要的事故隐患和规划的混乱。电力通道借用地下轨道系统涵道时, 必须做出明确标识, 防止出现误入电力通道和电力设施的事件。

2.2 能够使用专用通道的不共享通道

目前, 在不少大城市已经开始规划建设以城市110k V地下线路为骨干的地下通道, 通道的断面往往超过20m2, 规划用途为电力专用。这些设施完善的电力通道在为110k V地下线路提供通道支持的同时, 也为其他级别的线路的结构化布线提供了保障。这些通道除部分通道附属的排水设施辅助城市排水外, 不兼做他用, 甚至不同时作为人防设施规划。这就较为实际地增加了电力通道设施的专用性, 减轻了地下骨干通道的规划难度。地下电力骨干通道如图1所示。

2.3 保持通道的冗余度

电力通道的使用年限往往达到20年或以上, 其间设备可能会发生较大程度的升级, 电力供需环境可能也会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虽可通过纯数学方法预测某地区在未来多年内的负荷需求变化情况, 但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多年内的科技变化情况。所以, 保持通道冗余度是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很多时候在一个通道仍有较丰富冗余度的时候, 便就开始建设并行通道。在确保并行冗余通道建设周期和电力供应需求和谐关系的基础上, 实行具有前瞻性的通道建设。城市地下电缆通道如图2所示。

2.4 使用最小的建设资金并保障施工质量

原则中第一点“能够使用既有通道的不新建通道”和第三点“保持通道的冗余度”并不矛盾。电力规划人员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 应该在保持通道冗余度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通道的利用率, 片面地增加通道的建设量和增加通道的占用率都不是科学的规划方法。对于供电企业来说, 电力通道保持合理的冗余度和通道运行的健康度, 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电力通道的经济效益, 有效地节省投资成本。

2.5 保持规划的前瞻性

电力设施的布局规划应该建立在对电力市场需求的动态分析的基础上, 这种动态分析应该建立在全面准确的数据基础上。电力建设探索阶段, 电力规划工作建立在直接需求的基础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电力企业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运营经验, 使得电力规划的前瞻性不断加强。目前, 借助灰色预测和神经元分析法, 可以将负荷预测的前瞻力提高到10年以上, 使得电力系统规划也更具有前瞻性。

3 流程梳理

3.1 从需求出发

需求分析是任何规划设计的主体, 电力规划的需求分析来自市场对于电能供应的实际需求, 这包括新增电力接入的时间、地点、电压等级和容量, 既有线路的升级需要等。这些现实需求加上经过数学方法收集的电力负荷增长预期, 构成了电力系统规划的实际需求。

3.2 总体设计

从需求设计出发, 根据实际情况和内部及外部的协调可能性, 对电网及电力设施规划提出总体的设计方案。根据设计方案和责任分工, 分别进行相关的渠道疏通工作。

3.3 系统管理

通过对内对外的协调, 对多套总体设计方案进行推演和分析, 最终得到各自的可能成本和周期, 并分析归纳出各套方案可能出现的施工风险和管理风险等。

3.4 设计优化

将前期工作, 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系统管理结果进行汇总, 规划人员进行细致的讨论, 得到最优的设计方向。

3.5 定稿备案

根据讨论确定的最终设计方案, 方案编制技术人员将方案进行逐条细化, 包括需要向上级请示的报告和与协作单位的沟通结果, 并将方案并入电力设施的总体规划。

4 难点及重点剖析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的核心难点在于其属于市政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与城市建设息息相关又密不可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中心城区的电力通道规划问题

随着中心城区负荷密度不断攀高, 电网布局往往采取的是高电压等级电源点深入中心城区, 相应产生了大量对高电压、大截面电缆的地下通道需求, 因此中心城区需合理开发电力隧道。但中心城区布局已成型, 用地限制较严, 拓宽城市空间十分困难, 电力隧道规划和建设的难度很大。

4.2 重点园区、新城地区的电缆通道规划问题

重点园区、新城地区经过全新规划和设计, 规划定位明确, 地上地下的开发能够结合统一考虑。另外, 新城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障碍较少, 可以充分发挥规划设计优势, 创造良好的地下空间利用秩序和条件。因此城市的重要工业区、连片开发区应将统一编制的电力规划上升到规划局规委会的审查高度, 从而解决重点区域规划没有形成控制性规划的问题。

4.3 电力通道规划与城市功能设施的适应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地下空间各系统将随之联通整合。如果在地下空间开发分步实施的过程中, 及时建设电缆通道将有效减少电缆通道建设的难度和管线间的相互干扰, 例如地铁修建时, 地铁车站一般属于表层地下空间, 由于埋深较浅, 并且车站附近的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往往较高, 电力通道欲与其结合, 必须在规划阶段提前考虑, 根据地下车站设计方案, 合理设置集中管廊, 并在车站建设时一并实施。目前, 急需解决的是电力隧道与城市功能设施同步规划控制的问题。同时, 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后续同步施工项目申报及资金落实的问题。

5 结束语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是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也是目前供电企业正在逐步完善的工作内容之一。电力通道规划作为电力设施规划的重要环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力通道规划应遵守总量匹配、系统完整、上下协调、保证功能, 突出重点、保证供电, 远近结合、注重实施等原则。通过电力通道规划工作, 能使电力建设更加的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也能更适应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发礼, 任新海.预制小方涵在输变电电力通道工程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 2012, 08 (8) :37~40.

[2]刘洋, 陈波, 冯贵情.预制电力箱涵的研制与实际应用[J].混凝土世界, 2013, 07 (7) :64~73.

[3]吕建.在委托代建模式下电力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探讨[J].上海电力, 2011, 10 (5) :397~399.

广西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的构建 篇10

1. 区域物流规划的概念

区域物流规划就是在正确认识区域物流规模、结构与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中长期)区域物流发展目标、区域物流资源建设、区域物流发展战略与对策等进行的系统设计。

2. 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全面、系统、科学的物流发展规划应该涵盖以下五个方面: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区域物流政策平台规划和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

区域物流空间布局网络体系由“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构成。其中,物流枢纽城市是指在区域经济中有突出的经济地位、交通优势、信息网络与技术条件、物流量大、物流企业较为集中、有枢纽地位的中心城市。物流园区是指由多家物流企业或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在区域内有突出地位的社会化物流节点。物流园区可分为四类:转运型物流园区,是指可实现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转换的物流园区;存储配送型物流园区,是指以大规模的仓库群为基础、以存储配送为主要功能的物流园区;流通加工型物流园区,是指具备部分加工功能、实现了厂商产品到客户转换衔接的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园区,是指同时具有以上功能的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是指在某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综合功能的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可主要依托港口、交通枢纽、开发区和商贸市场等进行建设。

二、区域物流空间规划原理——“增长极”规划原理

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的提出虽然要早于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但它们都是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基础的,都是不平衡发展理论体系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佩鲁以为“增长并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和增长极上,然后沿着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造成不同的最终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他的理论。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支配、乘数、极化与扩散三个重要的效应上。这一理论主要被用于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缓解大城市地区过度集中的压力和加快城市腹地的经济发展。

三、广西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的构建

1. 广西区域物流空间增长极的确定

经济联系量,或称为空间交互作用量,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既能反映经济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区域经济联系量有绝对经济联系量和相对经济联系量之分,绝对经济联系量是指某经济中心对某低级经济中心将集辐射能力或潜在的联系强度大小;相对联系量是在绝对经济联系量的基础上,结合低级经济中心本身接收能力,比较其在区域内所有同级经济中心中条件的相对优劣来确定的。绝对联系量可用来分析经济中心辐射潜能及其强弱的空间变化,相对联系量能较全面的反映除距离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经济联系造成的影响。

其中:

Rija——相对联系量;

Pi,Pj——城市i,j的人口数;

Vi,Vj——城市i,j的国内生产总值;

Dij——i,j两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

用上述公式计算可得出某个区域中心城市相对于周围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

2. 枢纽城市的确定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绝对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向北形成了经柳州至桂林的北翼发展轴,向南形成防城、钦州、北海港口经济发展区,向东形成贵港、玉林和梧州经济发展带,向西形成百色、凭祥经济发展或贸易区。以下应用人口、G D P、距离数据等来计算柳州与南宁经济联系强度,2005年据广西统计局资料:南宁的国内生产总值(G D P)为861.94亿元,人口648.85万人;柳州G D P为626.91亿元,人口为352.15万人;两城市交通距离为262千米。则柳州与南宁的经济联系强度为:

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自治区内其他主要城市与南宁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如下表:

随着南宁东盟博览会的举行,作为交通枢纽地带的南宁市经济会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周边其他城市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南宁接轨。从上述分析结果来看,柳州、沿海三港城市以及玉林、梧州和凭祥与南宁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发展区域物流必须以区域内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基础。

除了定量分析外,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发展,以及北部湾经济圈的形成,沿海三港口城市(防城、钦州、北海)以及凭祥市将成为广西对外贸易龙头和物流的重要节点。

综上定量和定性分析,本文认为,广西区域物流发展应该以南宁为一级物流城市,柳州市、沿海三港城市以及凭祥为二级物流中心城市进行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崭伟.最新物流讲座[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25-27.

上一篇:姿态控制技术下一篇:发动机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