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

2024-09-30

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精选8篇)

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 篇1

黄冈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一、黄冈市区中小学现状

目前,黄冈市区(包括赤壁办、东湖办、禹王办、南湖办、黄冈经济开发区和路口镇辖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66所,其中高中9所(含完中),初中10所(含九年一贯制),小学27所,幼儿园1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市区共有在校学生52836人。

市 区共有公办学校和幼儿园40所,包括公办高中5所(市2所,区3所),初中8所(市2所,区5所,开发区1所),小学23所(市2所,区18所,开发区3 所),幼儿园3所(市、黄州区和开发区各1所),特教学校1所(黄州区属);共有民办学校和幼儿园26所,包括民办高中4所(市属),初中2所(市属),小学4所(市2所,区1所,开发区1所),幼儿园16所(市3所,区11所,开发区2所)。

市区共有中学19所(包括单设高中3所、完全中学6所、单设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4所)。其中市属学校10所(含民办6所),黄州区区属学校8所,开发区区属学校1所。市区高中在校生16065人,初中在校生12403人。

市区共有小学27所(不含九年一贯制的小学部4个)。其中市属学校4所(含民办2所),黄州区区属学校19所(含民办1所),开发区区属学校4所(含民办1所)。市区小学在校生17567人。

市区取得合法办园资质的幼儿园共有19所。其中市属幼儿园4所(含民办3所),黄州区区幼属儿园12所(含民办11所),开发区区属幼儿园3所(含民办2所)。市区在园幼儿6716人。

市区有特教学校1所,在校生85人,隶属黄州区。

二、黄冈市区人口及学龄儿童少年人口预测情况

根据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市区人口为60万人。根据黄冈市中小学发展规划,至2020年,全市3—6岁儿童毛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

结合黄冈市区常住人口实际情况(目前市区人口为30万人左右)和发展趋势,同时考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情况,预测市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学龄段人口数如下:

高中:2015年高中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11500人。2020年高中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14000人。

初中:2015年初中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14000人。2020年初中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16000人。

小学:2015年小学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22000人。2020年小学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24000人。

学前教育:2015年学前适龄幼儿预测数8000人。2020年学前适龄幼儿预测数为10000人。

三、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思路

指导思想:依 据黄冈市区城市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划,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理顺体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质量,稳步推进。通过加强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高昂市区教育 龙头,打造黄冈教育品牌,使中小学布局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实现城区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一是就近入学原则。二是平等入学原则。三是安全入学原则。四是均衡性原则。五是规范性原则。六是可操作性原则。

基本思路:一是合理布局。适应黄冈市区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根据市区人口的空间分布,按照“就近入学、均衡发展”的原则,在老城区、中心城区、城东新区科学布点学校,完善市区基础教育结构和布局体系,重点解决老城区学校布点过密、交通拥堵和学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二是控制规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遵循教育规律,按照高中50人、初中45人、小学40人、幼儿园30人的标准班额,结合学校的发展空间和教学资源,合理设置班数,适度控制学校规模,重点解决“大班额”和交通拥堵问题。高中原则上单设,可以设置九年一贯制义务学校。三是适度建设。结 合黄冈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对学校进行适度建设,满足学校发展需求,但不搞超大规模、超高标准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对 老城区少数学校进行迁建,在中心城区、城东新区选址新建少量学校,对不达标的保留学校进行改扩建;坚持以财政性经费为主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学校建设资 金。四是分步实施。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工程逐步实施”的原则,布局调整规划任务十年全面完成,分阶段、分、分步骤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和学校建设主要任务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

四、黄冈市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为加强市区教育统筹管理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黄冈市区基础教育逐步实行“市区一体”的管理体制。

将黄冈经济开发区现有中小学和教育管理机构收归市直管,纳入市直教育编制系列。黄州区健全完善“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

建立市区基础教育统筹管理新机制,市区中小学在招生(小学、初中、高中招生)、考试(中考、高考)、教研、学籍、课程设置、作息时间等业务上实行统一管理(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五、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

黄冈市区规划设置公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共55所(不含现有纯民办幼儿园16所),其中高中7所,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3所,小学21所,幼儿园13所(不含纯民办),特殊教育学校1所(区属),另有青少年活动基地2处(市区各1处)。

在 以上规划设置中,公办学校和幼儿园共38所,其中高中3所(市1所,区2所),初中10所(市5所,区5所),九年一贯制2所(市属),小学18所(市4 所,区14所),幼儿园4所(市2所,区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区属);规划设置公建民营幼儿园9所(市3所,区6所);规划设置民办中小学共8所,其中高中4所(市属),九年一贯制1所(市属),小学3所(市2所,区1所),对现有纯民办幼儿园进行整顿提高,根据办园标准和学前教育发展需求合理设 置。在以上规划设置中,市区共需迁建中小学幼儿园5所,其中高中2所(民办,市属),初中1所(市属),小学1所(区属),幼儿园1所(市属);新建中小学幼儿园8所,其中初中2所(市1所,区1所),九年一贯制1所(市属),小学2所(市1所,区1所),幼儿园3所(市1所,区2所),具体设置方案如下:

(一)高中学校

市区保留公办高中3所,撤并公办高中(高中部)2所;在达到规定办学标准的基础上保留民办高中2所,迁建民办高中2所。规划设置高中共7所,在校生总规模为309个班,15450人(包括黄州区农村乡镇、黄冈县市和黄冈市外学生)。

1.保留公办高中3所:

(1)黄冈中学,市属,保留。办学规模90个教学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4500人(包括国际部)。

(2)黄州区一中,区属,保留,改扩建校舍,办学规模72个教学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3600人。

(3)黄州区西湖中学,区属,保留,单设高中,将西湖中学高中部和赤壁中学高中部合并到现在的西湖中学。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2400人。

2.撤并公办高中(高中部)2所:

(4)黄州中学,市属,高中停招,单设初中,现址拍卖。(5)黄州区赤壁中学,区属,高中部并入西湖中学,单设初中。3.保留民办高中2所:

(6)菱湖高中(民办),市属,保留,单设高中,办学规模30个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1500人。

(7)三博中学(民办),市属,保留,单设高中,办学规模12个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600人。

4.迁址新建民办高中2所:(8)黄冈市外国语学校(民办),市属,保留,单设高中,与黄州中学剥离,迁至城东新区征地新建(预留控制200亩)。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2400人。

(9)黄冈市艺术高中(民办),市属,保留,与市艺术学校一起迁址新建,办学规模9个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450人。

(二)初中学校

市区保留公办初中7所,迁建新建公办初中4所(九年一贯制1所),改建公办初中1所,撤并公办初中3所(初中部2个);保留民办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撤销民办初中(初中部)2所。规划设置初中13所,在校生为369个班,16605人。

1.保留公办初中7所(其中征地扩建2所):

(1)启黄中学,市属,保留,建议改为公办初中,与黄冈中学剥离,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620人。

(2)黄冈市实验中学,市属,保留,改扩建校舍,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620人。

(3)黄冈市南湖学校,市属,保留,建成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办学规模6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270人。

(4)黄州区宝塔中学,区属,保留,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080人。

(5)黄州区赤壁中学,区属,保留,单设初中,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080人。

(6)黄州区长江中学,区属,保留,征地10亩改扩建,在长江小学撤并后校园并入长江中学。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080人。

(7)黄州区路口中学,区属,保留,征地20亩改扩建,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620人。

2.迁建新建公办初中4所:(8)黄州中学,市属,单设初中,现址拍卖,在中环路以北赤壁一路北端征地150亩迁址新建,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2160人。

(9)黄冈市东坡中学(暂命名),市属,在城东新区征地130亩新建,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620人。

(10)黄冈市白潭湖学校(暂命名,九年一贯制初中部),市属,在城东新区职教园区东侧征地150亩新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810人

(11)黄州区新河中学,区属,迁址新建,在禹王新区征地100亩新建,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080人。

3.改建公办初中1所:

(12)黄冈市遗爱湖中学(暂命名),市属,市外校迁建后,原址保留改建,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2160人。

4.撤销公办初中3所(初中部2个):

(13)三台中学,开发区属,收归市管,现阶段过渡保留,逐步停办。(14)黄州区西湖中学(初中部),区属,初中停招。

(15)黄州区南湖学校(初中部),区属,九年一贯制改单设小学,初中停招,生源并入市南湖中学。

5.保留民办初中1所:

(16)育英学校(民办,九年一贯制初中部),市属,保留,办学规模9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405人。

6.撤销民办初中(初中部)2所:

(17)三博中学(民办),市属,现阶段过渡保留初中(体育训练生初中教育),逐步停办。

(18)菱湖高中(民办),市属,初中停招。

(三)小学学校

市 区保留公办小学16所,迁建新建公办小学4所(含九年一贯制1所),撤并公办小学9所(含小学部1所);对市区现有的民办小学进行整改提高,使其达到规定 的办学标准和要求。保留民办小学4所(含九年一贯制1所),撤销民办小学1所。规划设置小学24所,在校生总规模594个教学班,学生23760人。

1.保留公办小学16所(其中征地扩建4所):

(1)黄冈市实验小学,市属,保留,市实验幼儿园迁建后原址移交实验小学,合理控制规模,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920人。

(2)黄冈市第二实验小学,市属,保留,拟更名为遗爱湖小学。征用20亩预留用地扩建,将文峰学校并入,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920人。

(3)黄冈市南湖学校(九年一贯制小学部),市属,保留,建成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4)黄冈市三台小学,开发区属,收归市管,三台中学停办后改扩建,将新桥小学并入,办学规模30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200人。

(5)黄州区实验小学,区属,保留,合理控制规模,将现有的黄州区第二实验小学改扩建为黄州区实验小学的寄宿部,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680人(其中寄宿制分部12个教学班,学生总数480人)。

(6)黄州区东门学校,区属,保留,办学规模30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200人。

(7)黄州区宝塔小学,区属,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8)黄州区体育路小学,区属,保留,改扩建校舍,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9)黄州区新河小学,区属,保留,改扩建校舍,将现新河中学迁出,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960人。

(10)黄州区汪家冲小学,区属,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11)黄州区占岗小学。保留,征地20亩改扩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720人。

(12)黄州区南湖学校,区属,改扩建校舍,将现有的区南湖学校改为完全小学,更名为区南湖小学,其初中生源并入黄冈市南湖中学。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960人。

(13)黄州区路口小学,区属,保留,征地20亩改扩建,建成路口镇中心寄宿制小学,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440人。

(14)黄州区新民小学,区属,保留,办学规模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240人。丁甲小学作为其教学点过渡保留,逐步并入。

(15)黄州区路口镇南湖小学,区属,保留,更名为祠岗小学,办学规模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240人。现祠岗小学作为其教学点过渡保留,逐步并入。

(16)黄州区龙王山小学,区属,保留,征地8亩改扩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720人。

2.新建迁建公办小学4所:

(17)黄冈市东坡小学(暂命名),市属,新建,在城东新区征地120亩,建设一所标准化小学,办学规模均为3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440人。

(18)黄冈市白潭湖学校(暂命名,九年一贯制小学部),市属,在城东新区职教园区东侧征地120亩新建小学部,办学规模为3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440人。

(19)黄州区赤壁小学(暂命名),区属,新建,在望月堤附近征地100亩,建设一所标准化小学,办学规模为3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440人。(20)黄州区黄州小学(暂命名),区属,将现在的考棚街小学迁至汪家墩小学与其合并新建,校名改为黄州小学,新征土地60亩进行新建。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920人。考棚街小学现址改建为公办幼儿园和黄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3.撤并公办小学9所(含小学部1个):(21)黄州区第二实验小学,区属,并入区实验小学作为其分部。

(22)开发区文峰小学,开发区属,并入市第二实验小学。现址改建幼儿园。(23)开发区新桥小学,开发区属,并入三台小学。现址改建幼儿园。(24)黄州区余湾小学,区属,撤并,现址改建幼儿园。(25)黄州区汪家墩小学,区属,并入黄州小学。

(26)黄州区长圻廖小学,区属,撤并,现址改建幼儿园。

(27)黄州区长江小学,区属,黄州小学建成后予以撤并,原址用于长江中学扩建,之前过渡保留。

(28)丁甲小学,区属,并入路口镇新民小学,作为其教学点,过渡保留。(29)祠岗小学,区属,并入路口镇南湖小学,作为其教学点,过渡保留。4.保留民办小学4所(其中有条件保留3所):

(30)育英学校(民办,九年一贯制小学部),市属,保留,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720人。

(31)有线小学(民办),市属,在达到规定的办学标准基础上予以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32)博才学校(民办),区属,在达到规定的办学标准基础上予以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33)东门路小学(民办),开发区属,在达到规定的办学标准基础上予以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5.撤销民办小学1所:

(34)三探小学(民办),市属,撤销,学生合理分流。

(四)幼教学校

市 区规划保留幼儿园3所(公办1所,公建民营2所),迁建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公办2所,公建民营2所),改建幼儿园6所(公办1所,公建民营5所),撤并 公办幼儿园1所;对市区现有的纯民办幼儿园进行整改提高,使其达到规定的办学标准和要求。规划设置幼儿园13所(不含纯民办),在园幼儿总规模为332个 教学班(含纯民办),在园幼儿9950人(其中纯民办幼儿园总规模控制在3500人左右)。

1.保留幼儿园3所(其中征地扩建1所):

(1)黄冈市实验幼儿园园丁分园(公建民营),市属,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360人。

(2)黄州区实验幼儿园(公办),区属,保留,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720人。

(3)黄州区路口中心幼儿园(公建民营),征地10亩,将现有的黄州区路口镇幼儿园扩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2.市区迁建新建幼儿园4所:

(4)黄冈市实验幼儿园(公办),市属,迁址新建,在中环路以北三清国际华城附近征地70亩新建一所高标准示范性幼儿园。办学规模30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900人。原址移交市实验小学扩建。

(5)黄冈市东坡幼儿园(公办,暂命名),市属,新建,在城东新区征地60亩建设一所示范性幼儿园。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6)黄州区禹王中心幼儿园(公建民营),区属,在禹王汪家冲社区征地20亩新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7)黄州区南湖中心幼儿园(公建民营),区属,在南湖街道榨舟街征地20亩新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3.市区改建幼儿园6所

(8)黄冈市遗爱湖幼儿园(公建民营,暂命名),市属,改建,将现有的开发区文峰小学改建为幼儿园,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9)黄冈市新桥幼儿园(公建民营,暂命名),市属,改建,将现有的开发区新桥小学改建为幼儿园,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360人。(10)黄州区考棚街幼儿园(公办),区属,考棚街小学迁建后,原址改建公办幼儿园,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11)黄州区东湖中心幼儿园(公建民营),区属,改建,在长圻廖小学现址改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12)黄州区东湖办余湾幼儿园(公建民营),区属,改建,在余湾小学现址改建,办学规模9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270人。

(13)黄州区路口镇祠岗小学附属幼儿园(公建民营),区属,改建,在路口镇南湖小学内改建,办学规模3个教学班,班平20人,学生总数60人。

4.市区撤并公办幼儿园1所:

(13)开发区实验幼儿园,开发区属,撤并到遗爱湖幼儿园。

(五)特殊教育学校

规划设置特殊教育学校1所,规划学校总规模为18个班,在校生360人。黄州区特教学校,保留,改扩建校舍,适应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特教需求,办学规模为18个班,班平20人,学生总数360人。

(六)青少年活动基地2处

1.黄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市属,在城东新区规划预留高中位置附近(教育用地)征地 120亩,新建一所满足市区和周边县市青少年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

2.黄州区青少年活动基地,区属,考棚街小学迁建后原址改建为青少年活动基地和公办幼儿园。

六、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步骤,及投资概算 1﹑布局调整实施步骤

(1)2011年—2015年,规划实施阶段。实施近期规划目标。坚持规模化、效益化办学原则,改革教育管理办学体制,调整中小学布局,对部分学校进行撤并、改建和置换,实施学校迁建、新建工程。新城区按照规划设置的中小学校布点,分批分期实施。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基本实现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2011年主要任务:

1、制定通过市区布局调整总体方案;

2、启动黄冈经济开发区、赤壁街道教育管理体制、黄冈外校、西湖中学、赤壁中学办学体制改革;

3、制定启黄中学办学体制改革方案;

4、启动黄州中学、东坡中学、市实验幼儿园、黄州小学、长江中学、路口中学等迁建、新建、扩建学校的征地工作;

5、启动黄州区实验小学和二实小的合并工作;

6、建立教师补充流动机制;

7、完成市区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2012年主要任务:

1、启动黄冈外校、启黄中学、黄州中学办学体制改革,完成黄州区属学校和黄冈经济开发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2、启动赤壁小学、新河中学、白潭湖学校、东坡小学、东坡幼儿园征地工作;

3、完成东坡中学、遗爱湖小学(市实验二小)、黄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征地工作;

4、完成西湖中学与赤壁中学两校高中、初中的整合;

5、启动黄州中学、市实验幼儿园、黄冈外国语学校建设;

6、完成长江中学、黄州小学、龙王山小学、占岗小学征地并启动建设;

7、启动区属部分新建幼儿园征地和建设;

8、逐步压缩市实验小学等老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和班额。2013年主要任务:

1、启动东坡中学建设,继续进行黄州中学、市实验幼儿园、黄冈外国语学校新校区建设和遗爱湖小学(市二小)扩建;

2、完成赤壁小学、新河中学、白潭湖学校、东坡小学、东坡幼儿园征地;

3、启动黄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

4、完成文峰学校、新桥小学撤并,进行遗爱湖幼儿园、新桥幼儿园改建工作;

5、大力开展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

6、加大教师交流,互派力度。2014年主要任务:

1、启动白潭湖学校、东坡小学、东坡幼儿园建设,继续进行东坡中学建设,2、完成黄州中学、市实验幼儿园、东坡中学、黄冈外国语学校、黄州小学、遗爱湖幼儿园、新桥幼儿园、余湾幼儿园建设并开始招生。完成遗爱湖小学(市二小)扩建,扩大招生规模;

3、完成黄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并开始运营;

4、撤并三台中学并进行师生分流。进行三台小学校舍改造和校园建设,扩大招生规模;

5、继续压缩市实验小学等老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和班额,市实验中学、宝塔中学等市区学校基本达到规划办学规模。

2015年主要任务:

1、完成东坡中学建设,开始招生;

2、启动赤壁小学、新河中学和区属新建幼儿园建设,继续进行白潭湖学校、东坡小学、东坡幼儿园建设;

3、完成遗爱湖中学、市实验小学等学校校舍和场地改造建设;

4、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基本实现规划目标。

(2)2016年—2020年,调整完善阶段。2017年前,完成白潭湖学校、东坡小学、东坡幼儿园、赤壁小学、新河中学和区属新建幼儿园建设,完成市区“改、扩、并、建”学校收尾工程;实施本阶段规划目标,同时坚持优质化的原则,继续调整和完善中小学布局,深入推进市区中小学均衡发展,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标准化学校。

2.布局调整建设资金概算及来源 根 据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市区需要迁建中小学幼儿园5所,其中高中2所(民办,市属),初中1所(市属),小学1所(区属),幼儿园1所(市属);新建中小学 幼儿园8所,其中初中2所(市1所,区1所),九年一贯制1所(市属),小学2所(市1所,区1所),幼儿园3所(市1所,区2所);改建公办学校和幼儿 园7所(含公建民营幼儿园),征地扩建公办学校和幼儿园7所,新建黄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处,共 需征地1408亩(含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20亩和民办外国语学校2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2.20万平方米,体育场馆总面积15.23万平方米,按 照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建设经费总额概算为67580万元(不含体制划转后人员工资及公用经费差额2350万元和民办学校投资),其中市直需资金 48087万元(征地9860万元,校舍19201万元,体育场馆7392万元,配套基础设施5224万元,教育装备6410万元);黄州区需资金 19493万元(征地4656万元,校舍8544万元,体育场馆2113万元,配套基础设施1085万元,教育装备3095万元)。

据 初步测算,目前可筹措的布局调整体制划转和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教育“两费”13600万元,土地出让金净受益的10%用于教育15500万元,学校资产 置换20000万元,上级项目资金6500万元,转移支付和财政预算资金8600万元,香港言爱基金会援建资金1000万元,其它资金2380万元。以上 资金均可按布局调整和建设进度逐年安排(详细情况见布局调整实施步骤及资金概算表)。因此,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多渠道筹措资金可基本满足学校布局调整和建 设资金需求,保障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顺利实施。

七、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效益分析

本规划方案立足于黄冈城市发展和教育发展实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社会效益明显。

1、完善城市教育服务功能。此 规划方案与城市发展规划有效对接,规划学位较为充足。新建中小学、幼儿园的布点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趋势、人口流向和居民区的建设规模;老城区学校压缩规 模,部分迁建,提升办学品质;城乡结合部学校合理布点、适度集中,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通过学校布局调整,能有效拉动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完 善城市教育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2、缓解城区交通拥堵压力。通过调整,胜利街沿线近10所地处中心城区的学校中将搬迁4所(含艺校),其余学校压缩规模,学生总数由15000人下降至7000人,上放学高峰期间的老城区交通拥塞将得到明显缓解,确保学生、家长和行人的交通安全。

3、规范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根据规划方案,彻底理顺启黄中学和黄冈外校的办学体制,优质公办初中数量增加,学位增加3700个,能有效减轻市民子女就学的经济压力,民生得到改善。6所完中改为单设高中或初中,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办学行为更加规范。

4、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 据规划,开发区教育整体收归市管,原所辖学校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办学实力得以提升。通过合理布点,扩容新建,老城区初中的平均班额将由目前的62人下 降至45人,小学的平均班额由目前的59人下降至40人,实现标准班额办学,择校择班的顽症将逐步得以根治,市区一体的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可得到有力 保障。

5、夯实黄冈中学品牌基础。通过调整,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大幅增长,中小学之间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逐步均衡,优秀初中毕业生数量稳定增长,使黄冈中学的优质生源得到保障,“金字塔”式的办学基础更加牢固,以其为龙头的黄冈市区教育内涵更加厚重,品牌更加坚实。

6、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规 划对民办教育的发展给予了足够支持,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对各类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进一步加强了规范。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发展迅速,新增学位2700个,基本能实现广覆盖的要求,将有效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特殊教育和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也得到重视,将更加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 入推进,提升黄冈教育的整体实力。

八、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1、解放思想,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育公平与效率上,坚持公平优先;在规模与质量上,坚持质量为重;在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上,坚持内涵为主;在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上,坚持二者统筹;在公办与民办上,坚持包容兼顾等。在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树立市区统筹、市区一体、市区协调发展的整体观念。

2、加强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充 分发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内教育事业发展的统筹和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主体责任,由政府部门统一组织规划的实施。黄州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监察 局、编办、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地税局、公安局、人社局、住建委、国土资源局、人口计生委、审计局、规划局、城投等部门各司其责,分工协作,根据布局 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市政府把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确保布局调整工作顺利推进。

3、加强宣传,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进一步深入宣传布局调整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兼顾各方利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实施,宣传到位,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4、加强研究,建立预控防范协同机制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针对布局调整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要加强政策研究,增强预警防范意识,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预案,提高应对可能出现的冲突和风险的能力,做到最大效率、安全平稳地实施布局调整。

5、加强管理,建立教育用地控制制度

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的学校用地,应纳入黄冈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立“教育用地橙线”;对现有的市区中小学用地实行严格控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政府和相关部门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处置和侵占;对规划中改扩建的学校要优先审批土地;对新建学校用地要优先安排,留足土地,列入控制管理,任何单位不得改变其用途;布局调整中的学校土地拍卖、经费使用、教职员工调配等都应依法依规进行。

6、加大投入,建立经费多元筹措机制 一 是适应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加大对市区学校的教育投入,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支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二是加大教育“两费”征收管理力度,落实土地出让金的 10%用于教育投入的政策,集中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社会和个人多方投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四是加强市场化运作,盘活现有教育 资源存量,教育资产处置和置换所得全额用于教育,主要用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

附表:黄冈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一览表(2011-2020年)

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三日

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 篇2

1 越秀区中小学现状问题分析

1.1 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 学校布局结构急需新一轮的调整

2005广州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 越秀区、东山区以及白云区的部分地段合并为新越秀区, 原行政边界取消。行政区划调整后, 越秀区的学校由原越秀区学校、东山区学校、天河区和白云区边缘地带学校及铁路部门移交到地方的一些学校。这些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原东山区是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优质教育资源丰富, 学校分布密集, 而原越秀区学校的办学基础则相对薄弱。

1.2 优质教育资源还未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

“择名校”在我国是一个普遍现象, 跨区择校的现象增加了规划区内学校的学位压力, 也是许多学校超标的因素之一。随着小学和高中优质学位的增加, 初中发展已成为越秀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 因此对区域内急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1.3 学校没有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的情况普遍存在

越秀区小学现状生均占地面积仅为5.3m2/人, 而部分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还没达到3m2/人, 多数学校在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设施等指标方面都没有达标。

1.4 老城区学校用地扩建困难, 发展余地不足

目前越秀内大部分用地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空闲用地较少, 而且建设条件限制较多, 学校扩建的难度很大, 学校用地不足的问题很难解决。

2 规划布局难点分析

2.1“多指标并存”的教育指标体系

我国关于基础教育规划的现行标准主要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0) 》 (2002版)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筑设计标准》 (2002版) 以及各省、市为促进义务教育发展而制定的一些评估标准和各市的城市技术标准和准则等。

由于各标准制定的目的不同, 所考虑的内容、统计口径也不尽相同。教育部门所制定的标准主要是从促进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 在关于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标更为详细。而建设部门的主要目标是使具体规划地区有充足的用地以建设学校, 可能更多的考虑经济效益。因此, 通常教育部门指标要高于建设部门指标。

2.2 老城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的两难境地

老城区学校普遍规模小, 按照现代化办学要求, 这类学校必须拆并或是扩征用地。但一方面由于老城区用地紧张学校周边没有足够的发展用地。另一方面, 老城区人口密集高, 如果拆除这些学校, 就会出现部分施教区学校缺失, 学位难以满足现状和未来的需求。对于这一问题, 规划方案难以权衡和选择, 规划布局调整陷入两难境地。

2.3 传统城市规划的不足

经过长期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可以分为法定的城市规划和非法定的城市规划以及与之相关的专项规划。其中法定的城市规划由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次构成;非法定的城市规划种类很多, 如战略规划、概念规划等。与基础教育布局直接相关的是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以及相关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虽然对中小学教育用地有所考虑, 但其内容和深度远远不够, 缺乏有效的整体调控依据, 缺少对未来教育发展需求的预测和整体教育布局规划框架的原则指导。因此, 在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之后, 有必要从整体的角度, 系统研究区域教育布局发展。

3 规划策略

3.1 近远期结合, 规划指标刚性弹性结合

对越秀区中小学布局规划我们采取近远期不同的规划重点和策略。在制定规划指标时, 既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 又要考虑实际需求与可能性。近期主要是结合越秀区东濠涌改造、北京路改造方案及杨箕村改造几个项目的开展和推进, 对涉及以上地区的学校进行用地和学位的调整。并通过合并、撤销等策略解决规划区内部分学校的问题, 对未来需要征用的用地进行控制。远期, 为满足规划区内对学位增长需求, 规划调整的内容将基本涉及规划区内所有学校, 通过调整学位、扩征用地等调整策略对越秀区内的中小学进行调整, 以达到远期学位发展的需求。

3.2 土地置换策略

将规划区内, 办学现状规模过小, 周边无可扩征土地的学校, 或是因学校合并而废弃的部分校区的用地与越秀区内适于发展为教育用地的土地进行使用功能、权属的转换。

3.3 学区划分, 促进同学区内学校资源共享

越秀区为老城区, 区域内的土地开发已趋于饱和, 建筑密度高, 容积率大, 可以征做用于教育用地的土地十分有限。而越秀区内许多学校都存在用地不足, 配套设施不健全的情况如同一个博弈。因此建议通过学区划分, 以强带弱, 通过学区内各学校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 解决部分困难学校教育资源欠缺的问题, 促进越秀区内各学校的均衡发展。

3.4 学校调整策略

对区域内中小学布局的优化涉及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中小学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 二是对每所学校调整, 解决区域内没有达标的学校的问题。分学校调整主要采取以下四种策略。

1) 合并

对于周边无可扩征的用地的学校, 同时又与附近学校的施教区重合的学校, 规划通过合并两校, 整合两校资源而使学校达到规范化学校的标准。

2) 扩征用地

学校周边有可以扩征的用地, 则通过扩征用地使学校用地、生均用地等标准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

3) 用地不变, 减少学位

这类学校现状用地已经达标, 但生均用地面积过小, 周边没有可以扩征的用地。因此对这类学校是通过减少学位来使学校各方面指标达标。

4) 撤消

这类学校现状没有达标, 且周边无可扩征的用地或合适合并的学校, 对于这些学校建议撤销。对于撤销后的用地可以与其他置换。

4 结语

城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未来, 其配置也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随着我国对社会公平性的强调, 基础教育尤其义务教育是体现社会公正、保持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保障每个学生受教育的利益的最根本的基础。而对现有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 还应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实施管理, 分层次管理用地, 切实保证基础教育按规定配套实施。

摘要:随着我国大都市的迅速发展, 城市老城区中小学现状布局的种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文章以广州市老城区——越秀区为例, 研究了我国大城市老城区城市中小学布局的现状问题及规划调整所面临的困境,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布局规划,大城市老城区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穗教科[2006]25号.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发展规划[Z].2006.

【2】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Z].2006.

【3】广东省教育厅.粤教基[2006]92号.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 (试行) [Z].2006.

【4】史健洁, 耿金, 文卢玲.镇江主城中小学布局的规划管制研究[J].城市规划, 2005 (2) :74-78.

【5】王雪涓.中小学布局规划的探讨——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07 (6) :43-46.

【6】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广州市越秀区中小学教育布局规划[Z].2006 (16) :43-46.

如何做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74-01

自从执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随之衍生的问题就是小学入学率在逐渐降低,因此国家已经一些城乡学校合并,进行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进行学校合理布局的调整,以免造成决策上的失误。

一、用以人为本的方针,调整中小学校的布局

合理使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是要有合理的学校布局调整才可以进行的,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在逐渐降低,应当适当控制学校扩大的规模,以便可以将教育更有效的进行投资。在边远、条件艰苦的地区,进行学校布局的调整,这样可以使一些因为离校较远的无法上学的学生可以顺利上学。教育的根本是让更多的学生就近学,让教育更加的普及,合理的调整中小学校的布局,要寻求一条以人为本的符合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

二、更协调的进行发展,将各地区间的教育进行统筹发展

1、统筹地区的教育发展

由于城市的人口密集的各个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在变化上比农村的脚步要快很多,下降的速度也要比农村快很多,所以学校的布局调整相对而言,难度系数会小很多。因为将学校合并后,一些大都市的中心城出现了教育资源被荒废的现象,学校会为了资源问题开设一些有利于吸引城郊、农村地区学生入校就读的条件,也是一项有效提高城市教育资源的表现。

城市学校在布局调整阶段还要为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多加考虑,城市的义务教育问题不但只关注与城市户口的就学人群,还应当关注流动人口适龄儿童的就学问题。城市作为人员密集的地区,应当有义务、有责任进行调整流动人口学龄儿童教育问题。因为教育、校园对于农民工子弟而言,只要它存在,就是最好的。所以,城市学校再进行布局调整的同时,一定要将城乡的教育发展问题进行应有的统筹。

2、将核心地区及边远地区的教育发展进一步统筹

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后,会出现一些比如像示范型学校一类的过于进行人力没有必要的举动,对于边远学校来讲,要让这些学校可以通过有效的投入而逐渐变强。所以,急需“普九”的应该是这样的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应对这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并对这些师资力量进行系统的培训,让学生可以在有一定保障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3、将三种教育进行合理统筹,以便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通常,我们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基本教育列为三教。这三种教育的合理统筹可以让一个学校具备多种功能,一个老师可以有广泛用途的办学效益。在城市中,一个学校可以同时服务于普通教育、成年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等,在农村,我们可以因地制宜,进行夜校教育、一个老师可以带多门课程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合理的协调人口波动问题,对于学校布局调整可以合理的持续发展

学校应当站在当前的位置远观未来的发展,特别是针对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教育发展问题,当人口进行流动时,教育资源明显不够充足,当人口流动期过去时,教育资源明显过剩。很多地区当今小学教育资源严重过剩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为对于适龄儿童的入学人口增减趋势估量不充分。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合理的人口协调发展,让学校的布局调整可以顺应时代,进行合理的持续发展。

1、以市为例,对学龄儿童数量的变化形式实行科学的评估和详细的计划

要想依据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有效需求进行适度的教育,就一定要对学龄儿童在数量变化上实行科学的评估和详细的计划。通过教育计划的制定,一定要考虑人口的动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教育发展的人群从量数、年纪、性别和地区上进行有效划分,而且教育的发展计划,一定要以人口统计为基础,所以教育者一定要具有关于统计方面的知识。人口还和教育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有关;与人口的数量、形态、形式有关。我们要以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评估进行学校布局的调整。

2、学校的合并计划要周密进行,不能以学龄人口低潮时期的值为标准进行规划

我国目前很多小学的适龄儿童在逐渐降低,可是学校的合并计划不能按照降低的比率进行规划,不然,只会出现短期解决问题,长期观看却让问题搁置的困难局面。教育部门应最大程度将资源率用率提高,将教育资源的内部流通进一步加强。

3、对于教育资源不充足地区,建校舍的问题需严谨对待

全国对于适龄中小学人口峰值而言,情况都是不尽相同的,对于一些大城市而言,中学入学率在当前来讲已经出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可是对于一些乡镇地区,中学入学率还在逐步增加,中学教育资源在这些地区明显不够。以长远的角度考虑,对于这些中学教育资源不充足的地区。可以通过适当的扩建班额,然后进行班级数量的加大,最后通过人口分布情况实行中小学间互补,这样可将波动幅度有效降低有效延缓波动周期。

教育以人为本,中小学校只有严格执行相关教育规定,让学生可以在适当的环境下接受教育,才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予波.调整学校布局推进农牧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研究.2011(04).

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 篇4

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开始了大规模的撤校并点,中小学数量特别是小学数量迅速减少。十多年来,这项工作一方面适应了农村中小学生数量逐年减少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由于相关配套措施没有跟上,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应当说,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是切合实际的。问题在于,有的地方政府理解不乏片面,导致盲目撤并。有的地区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时,把撤并当成了唯一目的,却忽略了中央部署的精神实质及实施条件。

少数地方之所以积极“撤点并校”,一个重要的考虑是:由此减少办学点、进而减少教育投入,更方便地“管理”学校;而非提高教育质量,为乡村学生着想。

在撤并过程中,有的地方农村“撤校并点”出现“一刀切”现象,出现了新的辍学和中小学生流失,“上学难、上学贵”问题重新出现,高等院校来自农村的学生数量下降,原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流失等。

鉴于上述问题,教育部于2006年、2010年两次下发文件,要求防止“过度调整”。撤点并校的速度有所缓解,但此前“一刀切”做法造成的消极后果,仍有待各方出台相应补救措施。

根据各地反映的情况,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撤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优化教育资源的作用,但也带来一些消极后果。

首先,农村寄宿生通常要额外支出住宿费、交通费和伙食费,增加了农民的家庭教育开支负担。其次,路途过远,有的地方作规划时拿纸面数据说话,有时地图上的一公里,实际山路却有三四公里,增加了学生上学难度。再有,寄宿学校因专职后勤管理人员和专项资金的缺乏,有的学校被迫挪用贫困生“两免一补”费用来给炊事员开工资,实际上挤占了学生利益;最后,撤并后建设了相当多寄宿制学校,学生不得不自幼离家,在某种程度上易带来亲情的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有的低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也都值得深思。

2012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草案)》,要求各地政府依法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则,保护学生就近入学,缩短上学距离,减少交通风险。据此,有关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力量,针对各地农村中小学撤并反映出来的问题,对10年来的撤并工作进行一次认真调研和评估,对目前存在的、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切实把中小学生的安全摆在首位。在撤并以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学生较少存在上学路途中的安全问题;撤并后,部分原来就近上学的中小学生要到离家一两公里远的学校去上学,有的甚至要经过五六公里的崎岖山路、河流峭壁。校车接送,相应带来一定交通风险和监管责任。

二是正确借鉴其他国家做法。十余年前决定撤并农村中小学的原因很多,其中原因之一是借鉴外国经验,认为“规模教育”已是发展趋势。但是,各国幅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很难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模式。20世纪60年代,美国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撤点并校”运动。然而多项研究表明,尽管美国为撤点并校做了充分投入,但在教学质量、教学投入、学生成长等方面,合并学校没有产生助益,反而带来某些出乎预想的副作用。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又开始了一场“小规模学校”运动,中小学校出现多元化趋势。

三是因地制宜确定规模。确定中小学校的合理规模,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城市和农村不同,沿海地区和偏远地区不同,贫困山区和平原地区更是差别很大。在城市,一所几百人的小学,只是把附近居民区的孩子收进来;但如果在山区,同样规模的小学可能就要把入学半径扩大到十几甚至几十公里——小学生和他们的家庭都吃不消。因此,农村中小学校的规模,不必采用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一定要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地理、人口密度、师资力量、路途距离等等因素,规划学校规模。事实上,在我国台湾省的一些山区,有的小学校(实质就是教学点)只有五六个学生,照样在维持。

四是鼓励实行教师流动教学。撤并农村中小学校的一个思路,是通过扩大教学规模提高师资效率,但其实也可以通过鼓励实行教师流动教学来达到相同目标。

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 篇5

发表时间 : 2008-3-25 来源:郑州人大工作

——2007年10月29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上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吴晓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和赵建才市长委托,现就《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规划(草案)》编制的过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来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市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初等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发展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并已成为我市教育发展的瓶颈。根据2004年的数据分析,市区小学平均班额为每班55人,初中平均班额更是达到了每班69人。抛开人口增长的因素,当时就需要新建23所36班规模的小学,16所30班规模的初中,2所48班规模的高中,才能使我市市区中小学校的班额下降至或接近于中学每班50人、小学每班45人的国家标准。另外,更有部分热点区域存在的超规模学校,部分热点学校的大班额问题非常严重,人民群众对这一状况十分不满。

这一情况的存在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在2004年底决定在市区新建22所中小学。在22所中小学的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选址难,三环以内基本上已经没有空地可以用来建设中小学校。此外,市区近年来新建的大量住宅小区,绝大部分小区耒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据初步统计,1995年1月1日至今,市内中原、金水,二七和管城四个区由开发商开发了315个住宅小区,总占地面积达2.33万亩,总建筑面积达5848万平方米,总户数达23.25万户。其中配套建设教育设施的小区只有16个,仅占5%,配套建设中小学校或幼儿园18所,其中公办学校或幼儿园有4所,不到1/4,其余14所为社会力量办学。“有规划,无地可建”,“区域学龄人口激增,相应学校无地可扩”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未来中小学建设用地问题,市政府提出了编制《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并成立了以龚立群副市长为组长,市发改委、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房管局、市公安局和市教育局等部门为成员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规划(草案)》根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详细描述了到2020年我市市区中小学建设的数量、类型、位置、规模等,从而从制度上保证未来我市市区中小学建设的用地,使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规划(草案)》由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从2005年4月开始编制,在编制的过程中,编制单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对现有学校逐一进行了实地察看,落实每一个学校的具体位置,并根据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对拟布点学校的位置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就《规划(草案)》的初步成果,先后3次征求市规划局、各区规划分局及区教育局的意见,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先后进行了4次修改,最终形成了规划的评审稿。

《规划(草案)》于2007年4月23日通过了由郑州市规划局组织的专家评审。通过评审后,由市规划局上报市政府审议。在2007年8月9日上午召开的市政府第85次常务会上,通过了审议,同时指示由市教育局和市规划局就市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规划新建学校的界址等问题对《规划(草案)》做进一步的修改。

会后,市教育局及编制单位与市规划局进行了反复的协商和沟通,意见取得了统一,根据协商的结果对规划又进行了修改。市政府于2007年10月19日下午召开了由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房管局、市教育局等部门参加的会议,由编制单位就规划的修改情况向穆为民副市长和龚立群副市长进行了汇报,会议就市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规划新建学校的界址及学校用地规模等问题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二、《规划(草案)》的可行性

《规划(草案)》根据新修编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区规模,按照国家及省规定的中小学建设标准及班额标准,同时结合我市的具体实际,提出了符合我市实际的市区中小学建设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不同的区域,使用不同的建设标准。将学校建设区域分为老城区、新区和未来建设区三种情况,针对不同的区域确定不同的生均用地指标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老城区学校建设生均用地指标略低于国家标准,新区学校建设生均用地指标接近国家标准,未来建设区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二)实地查看,尽可能保证学校建设位置的准确性。对于建成区的新建和扩建中小学,规划编制单位的同志跑了近300个点,对每一个地点逐一进行实地查看,摸清了拟建学校周边的环境及用地状况,并根据实际的生源分布确定学校的具体位置和规模,从而保证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规划(草案)》的落实有政策支持,有制度保障。《郑州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无疑为《规划》的落实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市政府公布的《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也对《规划》的落实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规划(草案)》的指导思想、原则与期限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规划(草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除整体控制原则外,郑州市普通中小学规划还要以城区为单位,遵循均衡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进行学校的布点和调整。

(二)目标与依据

《规划》的实施要达到三个目标:一是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二是普及高中段教育。到2020年,继续保持市区高中教育普及发展的势头,保证初中毕业生100%的升学率。三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图书、教学仪器设备、文化卫生设施达到规定的标准。

规划的依据主要有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郑州市城市发展战略》,《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郑州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DJ99-86),《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及国家和地方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三)《规划(草案)》的范围与期限

本次中小学规划的工作重点是郑州市中心城区的中小学校布局。按照《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至2020年郑州市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为500万人,用地规模为492.5km2。

规划期限为2006年-2020年。其中2006年-2010年为近期规划,2011年-2020年为远期规划。

四、《规划(草案)》效益分析

(一)小学

到2020年末,郑州市中心城区新建小学136所,迁址新建小学24所,扩建小学43所,通过用地置换改建小学9所,撤并小学33所,共有小学276所,拥有8106个教学班,36.5万个学位,学校总用地为637.5公顷。与2005年相比,增加5288个教学班、20.5万个学位,学校用地增加490.0公顷,平均班额由56.6人降至45人,生均用地由9.2m2,提高到17.5m2。

(二)初中

到2020年末,郑州市中心城区新建初中60所,迁址新建初中1所,扩建初中14所,通过用地置换改建初中6所,高中段外迁改建初中12所,撤并初中6所,共有初中129所,完中3所。市区初中段共有4416个教学班,22.1万个学位,学校总用地为450.6公顷。与2005年相比,新增加2870个教学班、13.9万个学位,学校用地增加296.6公顷,平均班额由53.4人降至50人,生均用地由18.6m2提高到20.4m2。

(三)高中

到2020年末,郑州市中心城区新建高中25所,迁址新建高中1所,扩建高中1所,通过用地置换改建高中8所,初中段外迁改建高中3所,共有高中50所,完中3所,市区高中段共有2520个教学班、12.6万个学位,学校总用地为330.7公顷。与2005年相比,新增加1950个教学班、9.4万个学位,学校用地增加266.8公顷,平均班额由56.1人降至50人,生均用地由20.0m2提高到26.2m2。

五、《规划(草案)》的实施步骤及实施措施

(一)实施步骤

《规划》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市人民政府将分三步实施,2006年-2010年为近期规划实施阶段,2011年-2015年为调整完善阶段,2016年-2020年为巩固发展阶段。

(二)实施措施

1.加强《规划》宣传,提高人们对中小学布局规划重要性的认识。《规划》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将正式出版,向社会公开布局内容,接受社会监督。做到全民关注中小学规划,重视中小学布局,完善中小学建设。

2.拟定年度实施计划,落实中小学校建设。对拆、并的学校,应按照先增后减、先建后拆的原则,由教育部门拟定拆、并年度计划,保证学校建设按规定落实到位。对需占用农用地的学校,由教育部门拟定新建计划,再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新建计划纳入到全市农用地转用计划中,分阶段、按步骤建设实施,并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

3.建立联席审查制度,加强建设和管理的透明度。受《规划》控制的中小学用地是为居住服务的配套设施用地,不得随意减少数量、降低规模或改变性质挪为他用。若确需调整或修改的,应建立以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和市规划局等单位为主体的联席审查制度,必要时可采取听证会,向社会公示,并报市人大批准。中小学校勤工俭学、校办企业和教职工宿舍,不得占用教学用房和学生活动场地。

4.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征用学校土地或规划预留地时,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征得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做相应的调整。应当在保持校园完整性的前提下,优先就地、就近按原面积调整用地。调整后的方案应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 篇6

(作者:中国民航总局,来源:中国民航总局,2008-3-6)

前 言

机场作为航空运输和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机场体系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其余省会和重点城市机场为骨干,以及众多干、支线机场相配合的基本格局,为保证我国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完善国家综合交通体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加强国防建设、增进民族团结、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文明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机场总量不足、体系结构和功能定位不尽合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难以满足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机场布局和适度增加机场总量已成为未来时期我国机场发展的重要课题。

机场布局规划主要解决民用机场空间布局及功能结构问题,通过统筹兼顾、科学布局、完善结构、合理定位来指导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增强我国民航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民用航空是系统性、关联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在机场属地化管理、建设主体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编制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也是加强民航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结合未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特制定《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不含通用航空机场),规划期限至2020 年。在实施过程中,将根据民航运输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本规划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调整。

一、现状及评价

(一)机场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机场总量初具规模,机场密度逐渐加大,机场服务能力逐步提高,现代化程度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以成都、昆明、重庆、西安、乌鲁木齐、深圳、杭州、武汉、沈阳、大连等省会或重点城市机场为骨干以及其他城市支线机场相配合的基本格局,我国民用运输机场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06 年底,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民航运输机场147 个,其中军民合用机场 45个,全国机场平均密度为每10 万平方公里1.53 个;按飞行区等级划分,4E 级机场25 个、4D 级机场35 个、4C 级机场58 个、3C级机场29 个;按经济地理分布,东部地区41 个、中部地区25个、西部地区69 个、东北地区12 个;按地区划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 个地区的机场数量分别为12 个、18个、37 个、25 个、31 个和24 个,以每10 万平方公里计,密度分别为1.51 个、1.16 个、4.67 个、2.57 个、1.53 个和0.81 个。

(二)基本评价

1、机场总体布局基本合理。绝大多数机场的建设和发展是以航空运输市场需求为基础,初步形成了与我国国情国力相适应的机场体系,为促进和引导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防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若以地面交通100 公里或1.5 小时车程为机场服务半径指标,既有机场可为52%的县级行政单元提供航空服务,服务区域的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的61%、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国总量的82%。

2、机场区域布局与经济地理格局基本适应。机场区域分布的数量规模和密度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地理格局基本适应,民用机场呈区域化发展趋势,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为主的北方(华北、东北)机场群、以上海为主的华东机场群、以广州为主的中南机场群三大区域机场群体,以成都、重庆和昆明为主的西南机场群和以西安、乌鲁木齐为主的西北机场群两大区域机场群体雏形正在形成,机场集群效应得以逐步体现,对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城市发展潜力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3、机场体系的功能层次日趋清晰。我国民航运输基于机场空间布局的中枢轮辐式与城市对相结合的航线网络逐步形成,机场体系的功能层次日趋清晰、结构日趋合理,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一批主要机场的综合功能逐步完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枢纽机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昆明、成都、西安、乌鲁木齐、沈阳、武汉、重庆、大连、哈尔滨、杭州、深圳等省会或重要城市机场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增强,尤其是昆明、成都、重庆、西安、乌鲁木齐等机场分别在西南、西北区域内的中心作用逐步显现,诸多中小城市机场发挥着重要的网络拓展作用。

4、航空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以机场布局规模不断扩大和航空网络逐步拓展完善为基础,航空运输以其快捷、方便、舒适和安全的比较优势,在我国中长途旅客运输、国际间客货运输、城际间快速运输及特定区域运输方面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对促进国际间人员交往、对外贸易和出入境旅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期间民航运输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和飞机起降架次分别年均增长16.3%、9.6%和11.7%,2006 年旅客吞吐量达3.32 亿人次,是2000 年的2.5 倍,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 万人次以上的机场共有7 个(其中:北京首都机场4875 万人次、上海浦东机场2679 万人次、上海虹桥机场1933万人次、广州白云机场2622 万人次),占全国机场总旅客吞吐量的52%。民航客运量、客运周转量在全社会客运总量和客运总周转量的比重从1985 年的0.12%、2.64%提高到2006 年的0.8%和12.3%,航空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三)存在问题

机场布局上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机场数量较少、地域服务范围不广,难以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东密西疏”的格局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增进民族团结、开发旅游资源等的矛盾比较突出;二是民航机场体系内部未能充分协调,区域内各机场间缺乏合理定位和明确分工,机场对干、支航空运输协调发展的合理引导作用薄弱,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枢纽尚未形成,难以有效配置资源和充分发挥民用航空资源整体优势和作用;三是部分机场的建设和发展与其所在城市规划、军航规划以及其他运输方式规划缺乏有效衔接,尤其是军民航空域使用矛盾日益尖锐,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航的发展,与国防交通的需要也有较大差距;四是大部分中型以上机场容量已饱和或接近饱和、综合功能不健全,与提高航空安全保障能力和运输服务质量水平的客观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指导思想、目标、原则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通过优化机场布局结构和增加机场数量规模,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功能定位,扩大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和民航事业的发展,到2020 年初步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民用机场体系。

(二)布局原则

1、机场总体布局应与国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和航空市场需求相适应,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国土资源均衡开发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2、机场区域布局应与区域经济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符合、促进区域内航空资源优化配置、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完善。

3、机场布局应与其他运输方式布局相衔接,促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和网络结构优化,并充分发挥航空运输比较优势,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整体效率和效益。

4、机场布局应与航线网络结构优化、空管建设、机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等民航系统内部各要素相协调,增强机场集群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民用航空运输整体协调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5、机场布局应与加强国防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及开发旅游等资源相结合。重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新兴旅游地区机场的布局和建设,拓展航空运输服务范围,增强机场的国防功能。同时考虑充分有效利用航空资源,条件许可时优先合用军用机场或新增布局军民合用机场。

6、机场布局应与节约土地、能源等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充分利用和整合既有机场资源,合理确定新增布局数量与建设规模,注重功能科学划分,避免无序建设和资源浪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功能定位

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作为民用航空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外开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体现国家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发展航空运输的意志,明确政府的政策导向,指导民用机场设施有序建设,优化航空运输资源配置,并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和投资管理的依据,促进民航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布局方案

根据布局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依据已形成的机场布局,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民航区域管理体制现状,按照“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功能定位、扩大服务范围、优化体系结构”的布局思路,重点培育国际枢纽、区域中心和门户机场,完善干线机场功能,适度增加支线机场布点,构筑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北方(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大区域机场群。通过新增布点机场的分期建设和既有机场的改扩建,以及各区域内航空资源的有效整合,机场群整体功能实现枢纽、干线和支线有机衔接,客、货航空运输全面协调,大、中、小规模合理的发展格局,并与铁路、公路、水运以及相关城市交通相衔接,搞好集疏运,共同构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至2020 年,布局规划民用机场总数达244 个,其中新增机场97 个(详见附表1)。具体是:

北方机场群:布局规划机场总数54 个,其中新增24 个。

北方机场群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各机场构成。在既有30个机场的基础上,布局规划新增北京第二机场、邯郸、五台山、阿尔山、长白山、漠河、抚远等24 个机场,机场总数达到54 个,为促进华北、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东北亚经济合作和对外开放提供有力的航空运输保障。在此机场群中,重点培育北京首都机场为国际枢纽机场,进一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提升和发挥天津、沈阳机场分别在滨海新区发展和东北振兴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完善哈尔滨、大连、长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等机场在区域中的干线机场功能,稳步发展阿尔山、长白山、漠河、大庆等区域内支线机场。

华东机场群:布局规划机场总数49 个,其中新增12 个。

华东机场群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7 个省(直辖市)内各机场构成。在既有37 个机场基础上,布局规划新增苏中、丽水、芜湖、三明、赣东、济宁等12 个机场,机场总数达到49 个,以满足华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和对台“三通”的交通需要。在此机场群中,重点培育上海浦东机场为国际枢纽,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上海虹桥、杭州、厦门、南京、福州、济南、青岛、南昌、合肥等机场的干线机场功能;稳步发展苏中、三明、宜春、济宁等区域内支线机场。

中南机场群:布局规划机场总数39 个,其中新增14 个。

中南机场群由广东、广西、海南、河南、湖北、湖南6 省(自治区)内各机场构成。在既有25 个机场基础上,布局规划新增信阳、岳阳、衡阳、邵东、河池等14 个机场,机场总数达到39 个,以满足中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东南亚经济合作、泛珠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对外开放。在此机场群中,重点培育广州白云机场为国际枢纽,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提升武汉、郑州机场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完善长沙、南宁、海口、三亚、深圳、桂林等机场在区域中的干线机场功能;进一步稳步发展河池、神农架等区域内支线机场。

西南机场群:布局规划机场总数52 个,其中新增21 个。

西南机场群由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5 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各机场构成。在既有31 个机场的基础上,布局规划新增黔江、康定、腾冲、六盘水等21 个机场,机场总数达到52 个,以适应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发展,以及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交通保障。在此机场群中,重点培育昆明机场成为连接南亚和东南亚的门户机场,强化成都、重庆机场的枢纽功能,发挥其在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作用;完善贵阳、拉萨等机场功能;稳步发展黔江、康定、腾冲、六盘水等其他支线机场。

西北机场群:布局规划机场总数50 个,其中新增26 个。

西北机场群由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5 省(自治区)内各机场构成。在既有24 个机场的基础上,布局规划新增天水、陇南、玉树、喀纳斯等26 个机场,机场总数达到50 个,以满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中国-中亚地区贸易的发展,以及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航空运输保障。在此机场群中,重点加快培育乌鲁木齐机场为连接中亚的西北门户机场,提升西安机场在区域内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完善兰州、银川、西宁等机场的功能;稳步发展天水、固原、玉树、喀纳斯等区域内支线机场。

五、近期实施方案

2010 年前,主要通过部分新增机场的建设和既有机场的改扩建,逐步完善各区域机场体系,近期完成北京、浦东、广州、太原、呼和浩特、九寨沟等机场扩建及鄂尔多斯、阿尔山、长白山、腾冲、康定、荔波、喀纳斯等机场新建;实施天津、虹桥、杭州、南昌、深圳、长沙、南宁、成都、乌鲁木齐、西安、银川、西宁等既有机场的改扩建,昆明、合肥、汕头、库车等机场的迁建及三明、河池、阿里、玉树等机场的新建;积极推进沈阳、哈尔滨、南京、厦门、海口、重庆、兰州等机场扩建及北京第二机场、苏中、亚丁、六盘水、夏河等新建机场项目的前期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新设良乡、济宁、日喀则等军民合用机场。至2010 年机场总数预计达到190 个左右,其中军民合用机场达到55个,五大区域机场群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满足我国航空运输发展需求,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建设和发展重点为:

(一)北方机场群

完成北京、太原、呼和浩特等机场扩建以及新建鄂尔多斯、长白山、漠河、鸡西机场等一批工程;实施天津、大连等机场扩建工程及阿尔山、二连浩特、大庆、伊春等新建机场项目;积极推进沈阳、哈尔滨、包头、延吉等机场扩建项目及北京第二、白城、吕梁等新建机场项目的前期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新设良乡等军民合用机场。

(二)华东机场群

完成上海浦东、杭州机场扩建工程;实施虹桥、南昌、无锡、温州等机场扩建工程,合肥机场迁建及三明、宜春等新建机场项目;积极推进南京、厦门、青岛、常州、晋江、舟山、武夷山等机场扩建项目及淮安、苏中、九华山等新建机场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新设济宁等军民合用机场。

(三)中南机场群

完成广州、深圳机场扩建工程;实施长沙、南宁、张家界等机场扩建工程,汕头机场迁建及新建河池机场项目;积极推进海口、桂林、湛江、三亚改扩建工程及新建神农架机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四)西南机场群

完成九寨沟机场扩建以及荔波、康定、黔江、腾冲等机场新建;实施成都、重庆、丽江、大理等机场扩建工程,迁建昆明机场及新建阿里机场等项目;积极推进贵阳等机场扩建工程及六盘水、亚丁等新建机场项目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新设日喀则、红河等军民合用机场。

(五)西北机场群

完成新建喀纳斯机场、银川机场扩建工程;实施乌鲁木齐、西安等机场扩建工程、库车迁建及新建固原、中卫、玉树机场以及天水、哈密等军民合用机场项目;积极推进西宁、兰州机场扩建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六、实施效果

上述布局规划实施后,全国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主要开放城市、重要旅游地区、交通不便地区以及重要军事要地均有机场连接,逐步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大机场群,形成功能完善的枢纽、干线、支线机场网络体系,大、中、小层次清晰的机场结构,航空运输整体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机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更加紧密,与城市发展更加协调,与军航发展相互促进;社会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到2010 年,全国75%的县级行政单元能够在地面交通100 公里或1.5 小时的车程内享受到航空服务(现状为52%),服务的总人口达到全国总人口的78%(现状为61%),上述区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全国总量的 93%(现状为82%);到2020年全国80%以上的县级行政单元能够在地面交通100公里或1.5 小时车程内享受到航空服务,所服务区域的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82%、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国总量的96%,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七、保障措施

(一)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深化机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机场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积极推进机场收费机制改革,调整机场收费结构。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民航设施建设。

(二)加强政策引导、拓宽融资渠道、保障资金投入。继续加强对民航专项基金的征管,稳定中央资金来源,在稳定和加大中央及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基础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创新民航机场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多方筹集资金投入机场设施建设。

(三)完善制度、加强监管。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监督体系,建立和维护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规范机场的建设与经营行为,促进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

(四)依靠技术进步,加快实现航空运输现代化。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管理和推广机制,加大机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关键技术与装备、系统集成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加强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我国机场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

(五)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运营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采取有效措施,在机场规划和建设中体现环境友好要求,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实现土地、空域等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效率,推进民航可持续发展。

(六)抓好机场集疏运系统建设。为充分发挥民航机场枢纽功能,提高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安全性、可靠性与整体效率,应注重加强机场枢纽的集疏运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尤其是吞吐量达到相当规模的机场枢纽,进一步与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和高速公路以及铁路等优化衔接,增强机场枢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 篇7

1 县域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法律精神

1.1 政策导向

1986年,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 我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当时, 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 撤并了一批规模过小的“麻雀校”, 但并未过多涉及农村小学。

2001年, 国务院下达《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 以此为契机, 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掀起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高潮。2002年和2003年, 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已无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各地政府也都加快了布局调整的步伐。据2005年初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 2004年全年我国撤并中小学4万多所。

2007年6月9日教育部先后发出《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有关事项的通知》, 要求各地立足本地实际, 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状况、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 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教学的原则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1.2 布局调整规划内涵

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是指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 将比较分散的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适当集中起来, 重新进行区域中小学网点布局和规划, 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的一项工作。

学校布局调整, 绝不是简单的撤、并、联办交叉, 而是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条件和方式取代传统落后的教学条件和方式, 是教育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步骤。布局调整不仅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 涉及到教育资源的迁移, 还涉及当地党政和人民群众利益, 甚至涉及到国有资产的产权处理问题, 是一项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 在推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时, 要正确、科学地理解党和国家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 结合民族贫困地区的实际, 认真调研, 科学研究, 合理规划, 并因时因地制宜, 分步骤实施, 逐步过渡, 积极稳妥地推进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2 南宁市横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实践

2.1 背景

目前, 南宁市横县拥有各类中小学733所, 其中小学677所, 中学56所。中小学在校学生16.4万人, 其中在校小学生9.6万人, 在校初中生5.4万人, 在校高中生 (含职高) 1.4万人。

随着横县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适龄上学儿童人数不断增加, 现有的中小学布局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最突出的问题是校点较多且分布不甚合理,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严重影响了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 横县成立了横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并于2006年2月正式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编制工作, 目前, 调整工作已进入具体实施的后期阶段。

2.2 指导思想

2.2.1“五字方针”

以乡镇中心小学建设为重点, 带动撤点、合班、并校, 使中小学布点相对集中, 以达到资源配置集约化。可采取“撤、并、联、挂、改”五字指导方针。

2.2.2“五结合”思想

“五结合”即:与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相结合;与逐步建立完善乡 (镇) 中心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体系相结合;与发展幼儿教育、农民职业教育相结合;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新机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2.2.3“五坚持”思想

“五坚持”即:坚持依据生源定留舍;坚持依照地理位置合理设点;坚持因地制宜、集中建校;坚持政府依法确定和公布校点, 县级教育、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制定规划, 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保留学校;坚持科学规划、逐步实施, 根据各地生源、经济、地理等因素, 分五年或更长时间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任务。

2.3 调整内容及措施

2.3.1 调整内容

(1) 对学校布点的调整。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村镇总体规划的要求, 结合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人口出生率、服务半径和交通、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 实行“规模”办学的原则。

(2) 对学校选址的调整。学校位置应选在交通便利、位置适中、环境适宜、远离污染源、校区无架空的高压输电线路通过的地段, 最好是尊师重教氛围较好的村庄。

(3) 对学校规模的调整。利用指数法对全县学生数进行预测 (见图1) 。

根据各乡镇总人口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全县7~15周岁学龄儿童由2005年的145018人增加到2010年148459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13.08%, 其中小学段 (7~12岁) 由92879人增加到97933人, 占学龄人口66%;初中段 (13~15岁) 由52139人减少到50526人, 占学龄人口34%。

按规定, 普通初中占地面积不少于40亩, 学校规模必须在18个班以上;小学占地面积不少于10亩, 学校规模必须在6个班以上 (不含学前班) 。

(4) 对校园规划的调整。按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生产区等不同功能的要求进行合理布置, 力求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2.3.2 措施

(1) 制定合理的标准, 进行科学规划。无论是制定调整规划方案, 还是在具体实施工作中, 都要切合本地实际, 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的标准也必须与地方实际相结合, 不搞“大统一”。所谓标准的“合理”, 就是要在“方便就学”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二者间找到切合点。

(2) 保留必要的“一师一校”和“复式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实际情况, 对应该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 不仅要保留, 还要加强投入、加强管理、加强指导, 对教师进行培训, 并深化理论研究, 探索适应学校自身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 保证教学质量。

(3) 确定合理“距离”, 避免学生上学难。学校服务半径的确定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关键问题。有的地方规定, 小学服务半径为1.5km, 初中服务半径为10km。对于具体距离的确定, 应以人为本、合理制定, 确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学校布局标准。

(4) 建立和完善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因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剩余教职工进行合理分流, 既要使调整后的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 又要对分流的教师进行妥善安排。

2.4 调整规划后的得与失

2.4.1 显著成效

从总体上看, 在横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 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确实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调整前的学校基本上都是规模小、设置安全, 有限的资金过于分散使用, 难以形成规模办学效益。学校合并后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 以改善办学条件, 更新教学设备, 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其次, 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调整前, 由于缺少教师, 有的学校只能开出语、数两门课, 一个教师甚至包揽全年级的课程, 因此, 学生无从享受到优质教育;以外, 部分农村教师为了赶集或干农活, 随意调整上课时间,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调整后的学校优先聘用优秀教师, 辞退不合格教师, 优化了教师队伍。

再次, 农村寄宿制学校得以发展。这解决了农村学生每天走十几里路上学的问题, 给农村孩子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通过学校集体生活, 农村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明显增强, 更容易养成现代社会的文明习惯。

2.4.2 局限与不足

(1) 学生求学困难, 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增加学生辍学率。据调查显示, 在横县, 有近1/3的学生每天上学单程超过3公里, 近1/8的学生单程在5公里~10公里, 特别是在一些偏远乡村, 交通十分困难, 学生上学存在安全隐患。而学校因投资不到位, 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设备, 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造成学生求学难。

(2) 农村寄宿学校硬件建设滞后, 学生生活条件差。尽管许多中心学校提供寄宿服务, 但是仍有一些乡村受资金所限至今无法解决学生住宿, 不少学校即便能够勉强提供寄宿, 条件也大多简陋, 后勤配套设施难以到位, 学生的生活、安全、卫生和医疗等缺乏必要保障, 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 中心学校班额徒增, 教师教学与管理工作繁重, 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一些学校撤并后, 学校规模扩大, 校内寄宿学生增多, 由于并入学校的学生年龄小, 生活自理能力差, 因此, 教师除了承担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外, 还必须分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负责学生的课外生活管理, 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非常大。繁重的工作分散了教师的精力, 甚至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 被撤学校的资产处置不当,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目前, 横县一些已撤并学校的教育资产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仅以校舍为例, 或转让, 或出租, 或拍卖, 其所得资金并未全部投入到学校的修缮和改造, 而暂时搁置的校舍如不尽快利用将很快破败, 导致国家资产白白损耗和流失。

3 广西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践的启示

3.1 以县域统筹为前提, 统一调配资源

必须站在区域战略的高度上, 从城乡统筹的全局观出发, 对县域全部的中小学教学资源进行重新调配, 合理整合, 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一是要根据人口规模、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 科学合理地制定布局调整规划和目标;二是在实施调整时, 不强迫、不盲目, 应按照县办学校、乡办学校、村办学校三个层次逐级调整, 形成连锁反应, 保证顺利衔接;三是实施调整时, 教学资源由县里统筹安排, 师资安排以充实调整后的联办学校为主, 教学设备的调配以就近小学优先为原则, 兼顾中心学校、联办中学。

3.2 倡导就近入学, 扩大教育机会

“就近入学”是学生应享有的权利, 然而实际上, 布局调整实施后, 许多规划中规定的人性化措施并未落实, 地方上也往往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许多学生面临着无法“就近入学”的困难。因此, 地方政府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决策过程中应以农民为本, 力求尽量考虑解决中小学生就近入学问题, 同时还应为远距离的学生提供方便的就学条件。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带来的寄宿制问题, 应加强管理力度, 防止安全问题发生。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安排校车接送学生上学。

3.3 完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 加大管理力度

从目前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所产生的问题来看, 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和配套设施条件的严重不足以及管理力量的薄弱已成为制约调整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加大对寄宿学校的投入, 建设学校教学楼的同时, 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 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生活。

3.4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 解决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负担重问题

为了改变学校撤并后教师工作负担过重, 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 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减轻寄宿制学校老师的工作负担。可增加一些寄宿制学校的编制数, 核定专职生活管理人员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工作。还可以通过跨学校教师交流互助, 如从教师资源富裕的学校协调教师到教师紧缺的学校去工作, 学校可采用轮岗制度分期分批轮派教师去工作, 以保证这些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同时, 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3.5 应实施以强带弱, 联合发展的兼并式调整

实践证明, 目前的调整方式, 过快、过急, 实施兼并式调整方法可使人、财、物、事等教育资源都归属同一单位。一旦归属学校的发展与个人息息相关, 即可有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3.6 固定资产合理使用, 防止资产流失、资源浪费

对因布局调整而停办的学校, 闲置的校舍土地, 应加强管理, 充分利用。首先要确定农村学校的产权, 应当归村民集体所有的就归集体所有, 应当归国家所有的绝不允许流失。其次, 可以通过改变用途, 挖掘其经济价值, 并把所得收入用于学校布局调整, 使得到保留的学校能够快速发展。对校舍和土地等不动产可具体采取以下办法处置。

(1) 改造。将校舍改造为幼儿园、校办工厂、德育活动基地和培训基地等。

(2) 互换。通过政府, 将闲置的学校土地与有关单位互换, 扩大接收学校的规模并减少开支。

(3) 转让。将房地产有偿或无偿转让给上级部门或兄弟部门。

(4) 出租。在保证学校财产安全的前提下, 将撤并学校出租给承租人, 租金可用于对撤并学校学生进行补助等等。

(5) 拍卖。在有关部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 根据法律规定拍卖固定资产, 拍卖所得资金可用于接收学校的建设, 或对撤并学校学生进行补助等等。

4 结语

对县域中小学校进行布局调整规划, 是提高广大乡镇和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一个难得的历史契机, 是党和政府采取的一项旨在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 进一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政策。当前, 广西部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已为我们下一步的调整工作提供了思路:一方面, 要尽快采取措施, 制止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撤并行为, 并对已经造成的不良后果给予及时有效的调整;另一方面, 应尽快对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及实施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与评估, 确保各地能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 促进广西农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贤伟.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负面影响[J].教育科学研究, 2007, (8) .

[2]黄汉如, 罗增雄.关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6) .

[3]骆从良.调整中小学校布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05, (2) .

商贸物流城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篇8

【关键词】商贸物流城;功能;空间布局

商贸城、物流园区作为一种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聚场所,在我国的出现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商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大宗物品市场交易形式的逐步变化,商贸城与物流园区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商业综合体形式——商贸物流城。

一、发展特征

相比以前的商贸城、物流园区等,商贸物流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功能配套趋向完善化

商贸物流城仍然以商品展示交易、货物仓储流通两大功能为主体。但在此基础上,大多数商贸物流城还配套有金融服务、信息处理、咨询、结算、融资促进、产品设计、加工包装、商务办公、生活配套等服务功能,使得各个功能之间形成良好的商业生态系统,实现了创新的产业融合方式。

2、规模等级趋向大型化

商贸物流城的前身是商贸城,它的功能较为简单、规模也较小。商贸城以营业、仓储功能为主,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大型建筑物构成,建筑面积从几万平方米到上百万平方米不等,占地面积一般在100亩以内,个别大型商贸城的占地也不会超过一平方公里。而商贸物流城由于考虑了商贸功能和物流功能的融合,以及信息、金融、办公、生活等各种配套服务功能的融入,其规模极易达到几平方公里甚至几十平方公里。

3、建设选址趋向城市外围

以往的商贸城,由于产业规模较小,投资金额不大,其配套服务功能需要由周边城区、乡镇来解决,因此通常选址在靠近城市近郊或大型集镇周边的位置。近几年规划建设的商贸物流城,其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动辄几十亿的投资规模使其有足够能力进行各项产业、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商贸、物流产业规模的扩大,也能够吸引金融、检测、信息等服务部门主动在商贸物流城内设立办事机构。因此,近几年的商贸物流城选址,通常都在距离城市十几公里以外的远郊地区,依靠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和与城区之间的便捷交通联系,凭借巨大的产业规模和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进行发展。

4、交通依托趋向高端化

产业规模的扩大,也使商贸物流城对交通设施的依赖更加强烈,以往依靠国道、省道、城市交通性主干道就能满足的交通需求,现在则需要更加高端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运(海运)、航空等支撑。

5、辐射范围趋向更大区域

依托庞大的产业规模和便利的交通网络系统,商贸物流城普遍将辐射本区域(经济圈)作为基本的发展目标。个别商贸物流城如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东北物流城、义乌国际商贸城更是将辐射范围扩大到全国,甚至影响到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范围。

二、新兴功能

除了传统商贸城和物流园区的基本功能外,商贸物流城因为自身规模和交易方式等的改变,一些新兴功能(或传统功能的新形式)也逐渐出现以适应其发展需求。

1、看样订货中心

看样订货中心有展览和展示两大功能,是商贸物流城的核心功能之一。其中,展览功能通过展览馆建筑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各专业商品博览会,更好地促进商品展览及流通。展示功能则通过展位展示各产品制造企业的产品,各采购商通过展示中心超大规模的同类商品比较,与意象中的企业谈判达成订单交易。看样订货中心通常还需要配套交易结算中心、信息处理中心、会议谈判中心、公证机构、质检中心等设施。

2、现货交易中心

现货交易中心也是商贸物流城的核心功能之一,提供各种专业商品的区域一级批发服务。它根据市场调查、区域商品流通现状,结合逐步建设的看样订货中心运营所形成的人流和品牌,健全的商贸服务及电子商务平台支撑,以强势整合区域以及批发业务。

3、商务办公及生活配套区

商贸物流城规模的扩大,必然會吸引大量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信息处理、电子商务等企业的入驻。商务办公区正是为这些企业、机构提供商务办公场所,并为各种类型的商务活动配套餐饮、住宿、会议等服务功能。其所聚集的大量商户、管理人员、办公人员需要就近配套可供生活居住的住宅区,并考虑一定数量的商业、教育、医疗及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

4、综合信息处理中心

综合信息处理中心是为商贸物流服务的信息采集、发布、电子商务的场所,是大型商贸物流城发展的重要依托。它将传统的商贸、物流、金融服务集为一体,为体系内的企业提供信息发布、展示、交易、结算、物流配送、咨询、融资促进等一揽子服务。

三、空间布局原则

1、功能协调

商贸物流城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使得其包含的基本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也越来越多,各种功能既要保持相互独立,又要有必要的联系,这就需要在分析各项功能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把关联性较强的功能组合划分在同一个功能分区内,使划分出来的功能区相互协调,并最好地发挥该功能区的综合效益。

2、交通优先

交通系统是商贸物流城的营运基础,因此,便捷的交通设施也成为大型商贸物流城发展的重要依托。在商贸物流城的空间布局中,应当将各功能区(尤其是配送、物流功能区)与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有紧密的交通联系,使大量的人流、物流能够便捷到达、快速集散。

3、符合要求

大型商贸物流城动则几平方公里甚至几十平方公里的用地规模,以及越来越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已经俨然是一个独立的城市片区。但是,其规划布局仍然应与上位规划和地方政策相适应,并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物流发展规划等的要求进行落实。

四、空间布局规划

本文结合华东环球商贸物流城的规划设计,以便更好地探讨商贸物流城的空间布局规划方法。

华东环球商贸物流城选址于江苏省太仓市东部,靠近长江的入海口,紧邻苏州港太仓港区,距上海市中心不超过50公里,规划范围约26平方公里。概念规划借助中物联投资集团研发推出的新型流通体系——“中国式物流与采购一体化创新工程”,以其设定的“三网合一,四流联动,五大体系”总体架构为基础,结合规划区域的用地条件、周边交通、上位规划要求等实际情况,在规划范围内将“中国式物流与采购一体化创新工程”进行具体空间落实。方案结合商贸物流城的功能运作流程,按照货物进入—仓储—加工—配送—展示—交易的流通顺序,沿苏昆太高速公路自东至西布置物流仓储、加工包装、配送中心、展览展示、现货交易等功能区,这种布局方式将人员、设备和货物所需要的空间作最适当的分配和最有效的组合,有利于货物的对外运输、方便货物流通,减少货物的迂回。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持续改进,类似商业街区、文化艺术中心、商贸物流城这样的城市实体必然会在外在形态、功能构成、交易方式、用地布局等方面都发生不断变化。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的重要手段,必然需要对这些城市实体的发展趋势和功能变化有深入了解,以使规划过程中能够将新空间、新功能加以落实,更好地适应其当前发展和未来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庭建,物流园区及其建设发展研究,物流科技,2005,28(2);

2、汪刘英、唐国安, 浅谈城市商贸城规划设计方法,山西建筑,2008(5);

3、梁浩栋、白光润等, 城市土地利用思想与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研究,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4);

上一篇:礼仪课程总结下一篇:人力资源规划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