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规划布局(共12篇)
产业规划布局 篇1
引言
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有利于推动生产要素的聚集、企业之间的协作以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传统工业园区存在入园门槛较高, 园区内企业与其配套企业距离较远使得园区运行成本较高等问题。因此, 在工业园区 (主园区) 附近新建产业配套园区, 吸引无法进入主园区的中小企业, 并为主园区内的企业提供产业配套服务是工业园区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对产业配套园区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是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新课题, 本课题就此问题进行一定探索。
1 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原则[1,2,3,4]
产业配套具有狭义的产业配套和广义的产业配套两重含义。其中, 狭义的产业配套是指发展工业园区内某一行业时, 产业链上的各级供应商所能提供配套的能力。本文研究的对象即是对狭义的产业配套园区, 通过对其空间布局规划和优化, 以达到整个园区内产业链集中、品牌特色强等目标。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城市总体规划及其支撑产业的战略规划为主要依据, 坚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平衡发展, 提高产业配套园区对各项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要与主工业园区长期协调合作、互利共赢。
1.2 紧随主产业原则
在主园区进行土地规划时, 预留一部分土地作为后期发展的备用地, 产业配套园区必须根据主产业目前的产业规模进行服务强度评估, 建设合理的配套园区规模, 避免造成浪费。
1.3 规划适应性原则
产业配套园区作为主园区的辅体, 必须与主产业的结构和规模相关。产业配套园区的建设依托于主园区产业, 但为适应主产业结构的调整, 配套园区的空间布局必须具备一定柔性, 以适应在主产业结构调整时进行适当、适量、适时的调整, 继续为主园区提供配套服务。
1.4 科学布局原则
产业配套园区的建筑物布局要与自然条件、人文背景、发展模式、产业等相吻合。要根据水保护规划和被占用水域的面积、水量等, 补建相应的替代水域工程, 人工水体的走向应与空气流通导向一致;道路的平面、断面及竖向设计要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园区内各产业链、节点之间的连接要保持畅通, 保证园区内外的物流能流顺畅;合理分配自然植被、廊道的粒度, 适当增加景观异质性;从建筑选址、分区、建筑和道路布局走向、建筑方位朝向、建筑体型、建筑间距、主导风方向、太阳辐射等方面入手, 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并保护身心健康。
2 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思路
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大致经历4个阶段, 如图1所示。其中, 首先需要根据主园区的产业配套情况, 确定产业配套园区的招商对象;招商对象确定后, 需根据拟入园企业的产业链、非产业链关系从宏观角度确定入园企业的产业布局模式;产业布局模式确定后需从中观角度进一步对园区内部的场地布局进行设计, 之后是对产业配套园区内的厂房体型及空间进行设计。
2.1 产业配套招商对象的确定
产业配套招商的对象主要是运用“产业链招商”的方法, 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和与之配套相关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 找出目前尚存在的配套缺口, 由此确定招商对象, 用招商的企业来填补配套缺口, 最终在主园区和配套园区之间形成供需“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
2.2 产业配套园区产业布局
产业配套园区的建设, 除了招商引资时尽量在产业链内进行组合, 还应遵循空间布局服务于产业链的原则, 以园区内企业间的链接程度为空间布局依据, 使产业链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形成良好的链接关系, 避免由于布局分散或无序而产生的损失或浪费, 推动园区生态化运行。除了产业链接关系, 园区内企业之间也存在一些非产业链接关系。比如服务性辅助单位要与产业链上的企业有机结合;企业种类不同, 生产条件也有差异, 对防火、降噪、空气等有特殊要求, 因此需要对非产业链接关系进行系统分析, 并与产业链关系进行综合, 才能确定企业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形成原因和企业类型数目的差异, 产业配套园区在产业链构成和链接方式上有很大差异, 对空间规模和组织形式的要求也不同, 具体来说可采取组团式布局和区带式布局两种模式。
2.3 产业配套园区场地设计
产业配套园区场地设计是对园区工业组团或工业带内的企业空间关系进行研究, 其设计规划也必须与产业链紧密配合。应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才能使整个园区具备高效运行、规划整齐、污染可控等优点。
气候影响。气候向对园区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将大气污染物沿一定方向输送到下风地带, 受影响的是位于风的下风向, 需要考虑季候风和局部气流对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的影响。
功能布局。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对工业用地分类的基础上, 把工业用地细分为几大功能区, 使产业之间相互关联、产业性质相近或没有干扰的工业在同一区域内建设, 有利于产业集群和减小工业之间的相互影响。
绿地景观。将企业内部的绿地进行整合, 形成工业园区绿化体系。对园区主入口、主轴线、中心广场等重要景观进行有机组织。一般将公共服务设施向主入口区域靠近, 生活设施分布在其周边, 塑造良好的门户形象和整体风格。
用地构成及地块形式。工业用地地块划分应结合工业门类以及企业大小规模的特点综合考虑, 根据首期引进企业规模的分析, 参照各类型、各规模的企业地块大小的标准建议;用地构成主要考虑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仓储用地等。
用地结构布局模式。工业园区集生产、生活、管理服务为一体, 各功能区的布置应该根据与周边区域的关系、园区发展模式、自然地形地貌等来合理安排, 既要有利于生产, 又要充分发挥生活、服务设施的作用。一般来说, 园区用地结构布局模式包括街区单元式、“串瓜”式、集中式和单元组合式等4种方式。
建筑密度控制。对于在既定范围的工业园区, 节约用地的关键在于减少工厂用地面积。建筑密度是反映空间布局紧凑、合理的重要指标。在园区功能合理的情况下, 需要运用合理的布置手段, 提供建筑密度, 减少工厂用地面积, 节约用地。
园区内部交通规划。园区内部交通应功能明确, 便捷通畅。根据人流、车流的流量和流向, 形成分级系统。道路形态可采用直线和曲线两种方式, 直线道路通达性好、通行能力强, 使人视线集中;曲线的道路线形饱满, 行车顺畅, 可以适当限制车速。
2.4 产业配套园区厂房空间设计
工业建筑按期建筑形式可分为单层厂房、多层厂房、层数混合的厂房, 本文重点讨论多层厂房。
2.4.1 多层厂房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首先应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其次, 运输设备和生活辅助用房的布置、基地的形状、厂房方位等等都对平面设计有很大影响, 必须全面、综合地加以考虑。
2.4.2 多层厂房剖面设计
剖面设计主要是确定厂房的层数和层高。多层厂房的层数选择, 主要是取决于生产工艺、城市规划和经济因素等三方面, 其中生产工艺是起主导作用;层高主要取决于生产特性及生产设备、运输设备、管道铺设等空间, 同时也与厂房的宽度、采光和通风要求、建设成本等有关系。
2.4.3 多层厂房立面设计
进行多层厂房立面处理时, 可借鉴单层厂房立面处理和多层民用建筑的处理, 使厂房的外观形象、生产使用、物质应用达到高度统一, 给人简洁、朴素、明朗、大方又富有变化的感觉。
3 结语
产业配套园区的发展有利于弥补传统工业园区的不足, 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提出了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思路, 可对工业园区配套性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并对今后相关研究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产业配套园区作为工业园区发展的新趋势, 有利于弥补传统园区的不足,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产业配套园区的空间布局原则和规划思路, 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工业园区,产业配套,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1]邵益生.城市水系统控制与规划原理[J].城市规划, 2004, 28 (10) :62-67
[2]马道明.城市水域生态规划模式与框架研究[J]..生态环境, 2007, 4 (14) :54-58
[3]张书函, 陈建刚, 丁跃元.城市雨水利用的基本形式与效益分析方法[J].水利学报, 2007, 10 (S1) :399-403
[4]卓健.速度.城市性.城市规划一第三现代性和新城市规划原理[J].城市规划汇刊, 2002, (5) :20-24
产业规划布局 篇2
根据保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市确定未来五年的产业发展思路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建设工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发展。率先推动和发展的主要产业规划及布局如下:
一、农业产业规划及布局
(一)农业规划
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主要围绕不断稳定粮油基础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植新兴产业,着力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目标,抓住国家‚桥头堡‛建设、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部产业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全面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1.粮食
规划目标每年保持粮食播种面积340万亩和粮食产量110万吨以上的主攻方向。着力在提高单产和提升品质上下功夫,以区域内的坝区、二半山为发展重点,全面推广农作物高产创建示范典型,加强中低田地改造力度,积极实施良种良法组装配套科技措施,建立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基地,推进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向标准化目标发展。
2.双低油菜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油菜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和产 量8.5万吨的目标,改变以怒江以西为重点发展逐步转移到怒江以东全面发展的状况。加强优良品种推广,搞好高产示范样板,强化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同时加强油菜籽加工企业品质检验监管,努力实现0.36亿元增收效益。
3.茶叶
茶叶种植面积保持在50万亩以上,重点在提高单产、低产茶园改造、标准化基地建设、品牌打造、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和服务体系建设上作好文章,使茶叶产量达到3万吨和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建成面向南亚开放的茶叶物流集散地。
4.蚕桑
在‚十二五‛期间通过采取不同方式和举措,力争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依托利根有限公司,收购鲜茧1.5万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亿元。蚕桑产业发展重点布局在隆阳区、昌宁县和施甸县,同时建立蚕种场、丝绸纺造厂和收烘站点,并加强桑园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种桑养蚕新技术,努力提升桑茧质量和效益。
5.甘蔗
针对特大干旱造成甘蔗面积下滑趋势,工作的着力点是加快种植面积恢复发展,每年保持面积50万亩、产量250万吨和产值7.5亿元的水平不降低。在已完成上一轮糖料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争取新一轮糖料基地建设实施,建立良繁 基地0.25万亩和标准化生产基地2.5万亩以及带动原料基地发展15万亩,进一步实施好坡改梯、小水窖、间套种和吨糖田建设,努力发挥甘蔗生产效益。
6.蔬菜
蔬菜产业的发展重点在建设5万亩大棚设施、10万亩冬早返季、10万亩‚两青‛(青蚕豆、青豌豆)和5万亩水生蔬菜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上下工夫,力争实现‚十二五‛末达到种植面积42万亩,产量52万吨和产值10亿元的目标。以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打造品牌、仓储加工和技术提升为主,分别在隆阳区、施甸县建设15万亩生产基地和占地300亩物流中心,把保山蔬菜产业做大做强,建成出口创汇基地。
7.水果
在努力完成温带、热带水果种植面积25万亩、产量12万吨和产值3亿元的前提下,重点培育特色水果甜柿10万亩集生产基地、仓储保鲜、外销创收为一体的新机制。从而带动其它水果类产业的发展,使供给调剂水平进一步提高,扩大外销量和增加果农收入。
8.咖啡
在以潞江流域巩固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潞江、龙江、枯柯河等热区资源优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咖啡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1.8万吨和产值2.8亿元的目标。在咖啡种植上,着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建立高产稳产基地,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无公害和有机示范园区;在咖啡加工上,整合现有品牌,打造精、特、优产品形象,使保山小粒咖啡再次驰名中外;在市场拓宽上整合资源,选择经营能力强的企业统揽市场主体,使咖啡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9.渔业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水产品产量达到3.5万吨和产值达到5亿元。重点围绕建设标准化鱼塘1万亩,推广良种鱼苗5亿尾,稻田养鱼2万亩,库区生态养殖8万亩,藕田养殖5万亩和增殖放流等,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疫病防治、水生资源保护和休闲鱼业发展,积极争取鱼类加工企业落户保山。
10.中草药
以龙马药业公司为龙头,根据市场需求种植。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在种植上,实行公司与种植农户利益联结,签订统一供种、技术指导和收购最低保护价订单农业合同协议;在加工上,建立年加工药材能力500吨生产线两条;在销售上,公司与制药厂签订供货合同。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完成10万亩中草药生产基地,实现农民增收2.8亿元和企业收入2亿元的双赢目标。
石斛规划‚十二五‛末龙陵种植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以上,鲜条产量达500吨以上,实现种植农户增收1.5亿元以上的目标。
(二)重点产业布局
根据全市各县区的农业产业基础以及资源、区位、交通等状况,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确定农业产业主要布局如下:
隆阳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结合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蔬菜、蚕桑、甘蔗、水果、咖啡、渔业和中草药种植。
施甸县:大力发展蔬菜、蚕桑、渔业。
腾冲县:发挥边境口岸优势,重点发展茶叶、油菜、渔业、中草药种植。
龙陵县:重点发展茶叶、甘蔗、渔业、石斛种植。昌宁县:重点发展茶叶、蚕桑、甘蔗、咖啡、渔业。
二、畜牧业产业规划及布局(一)畜牧业规划
畜牧业发展按照‚突出优势,集约发展,突破加工,创建品牌,提升效益‛的要求,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为主线,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方向,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养殖园区建设为主导,以发展规模养殖户为主体,以防疫为保障,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加快草食畜发展,走以加工带养殖,以龙头连基地,以品牌托市场的发展路子。努力建设优质肉猪、肉牛、肉羊、水牛奶四大基地,突出抓好畜牧兽医技术支持、科技推广、动物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和畜禽良种、饲草饲料、畜产品基地、产业化经营四大工程建设,努力把保山建成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十二五‛期间规划发展重点产业如下:
1.立足可持续发展,创建一批农牧结合生态示范园区。加快推进林—畜结合、果—畜结合、烟—畜结合、茶—畜结合、菜—畜结合的现代畜牧业生态示范园区建设,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走出一条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
2.立足产业转型升级,创建一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园区。按照统一畜舍建设规范、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程序、统一饲养管理规程、统一排污处理,建设一批生猪、奶牛(奶水牛)、肉牛、家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园区。
3.立足产业化经营,创建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抓住云南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西部大开发、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较强实力的畜产品加工、奶制品加工、饲料加工企业,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进程。
规划到2015年,全市规划肉类总产量50万吨,牛奶产量1.8万吨,禽蛋产量2.8万吨,年均递增分别为10 %、20%和15%;规划畜牧业产值73亿元(当年价),年均递增10%,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畜产品加工龙 头企业发展到5户以上,各类畜禽养殖小区(园区)发展到100个以上,畜牧业合作社发展到100个以上。
(二)产业布局 1.优质肉猪产业
生猪产业围绕‚生猪产业建设基地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规模养殖园区化、园区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转变生猪产业发展方式,规划到2015年全市建设10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0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企业),10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专业村。以五县区为优质肉猪标准化生产区,选择生猪产业基础好、饲养水平高、交通便利、群众积极性高的35个重点乡镇发展优质肉猪产业。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布局在坝区、热区和半山区,生猪标准化养殖专业村布局在群众积极性高、生猪生产水平高、生产条件好的重点村。通过政策的扶持引导,进一步发挥优势,建成优质肉猪和优质仔猪生产区。
2.优质肉牛生产区
肉牛产业鼓励支持果—草—畜结合等综合开发,大力发展以种草养牛,农作物秸秆青贮利用养牛产业。推广‚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支持加工企业直接介入生产领域,建立生产基地,推进产业化经营。以腾冲县、昌宁县、隆阳区为重点,带动龙陵县、施甸县部分乡镇。选择肉牛养殖条件好、有产业基础、群众积极性高的区域,扶持建设100个肉牛养殖示范村、100个肉牛养殖大户、50个肉牛养殖小区(场)、5000户肉牛养殖示范户,以热区和山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建设优质肉牛生产区。
3.优质肉羊生产区
肉羊产业推广‚公司+农户‛发展模式,鼓励支持果—草—畜结合等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种草养羊。支持加工企业直接介入生产领域,建立生产基地,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计划扶持肉羊养殖大户100户,肉羊养殖示范户1000户,新增肉羊出栏50000只。以龙陵县为主产区,带动腾冲、施甸部分乡镇,建成黄山羊生产区。以隆阳、腾冲、昌宁、施甸山区乡镇为主,建成云岭黑山羊生产区。
4.优质奶源生产区
推行‚公司(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实现奶产业产销对接,安全生产。规划建设奶水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0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0个,并扶持50个村建立2500户奶牛养殖示范户。以腾冲县水奶牛饲养集中的乡镇为主,带动全市适宜发展的乡镇,建成水牛奶生产区;以隆阳区坝区的部分乡镇为主,带动施甸、昌宁部分乡镇,建成优质奶源(黑白花奶牛)生产区。
5.家禽及禽蛋生产基地
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正大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山区合作社小群体大规模养殖模 式,支持城镇郊区大户规模养殖、山区林间生态养殖。五县区城镇郊区发展禽蛋及肉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大户),山区乡镇发展禽蛋及肉禽生态养殖。
6.优质蜜生产基地
五县区根据蜜源植物分布,布局优质蜜生产基地。山区、半山区进一步开发山桂花优质蜜、野坝子优质蜜,怒江流域等热区开发咖啡、龙眼等优质蜜,油菜集中种植区开发油菜花优质蜜。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蜂农为基础,以养蜂合作社为载体,以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蜂产品产业化开发进程,创建地方优质蜜知名品牌。
三、木本油料产业规划及布局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带动规模化发展;坚持‚项目带动产业―带动发展―促进林农增收‛的发展模式,把保山市建成全省重要的木本油料林基地,促进资源优势真正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结合我市的气候、土地资源情况和林农实际需求,我市木本油料产业重点发展核桃和油茶两大树种。发展模式为:项目支撑、龙头企业带动、林农种植,自主经营,市场运作。
规划‚十二五‛期间新增木本油料林基地为:核桃260万亩,油茶121万亩,共计381万亩,到‚十二五‛末,使全市泡核桃总面积达625万亩,油茶总面积达186万亩。具体发展布局如下: 根据五县区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树种进行适当布局。核桃主要布局于五县区适宜种植的宜林荒山荒坡、低质低效林地(经改造)、非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坡耕地等,重点在海拔1100-2200米区域内进行布局;红花油茶适宜区域较广,根据各县区不同情况选择海拔1600~2900米区域进行布局,其中以腾冲县为主要发展区域,昌宁县和隆阳区次之,龙陵县、施甸县为一般发展区域。‚十二五‛期间,规划隆阳区发展核桃60万亩,油茶5万亩;施甸县发展核桃20万亩,油茶1万亩;腾冲县发展核桃100万亩,油茶90万亩;龙陵县发展核桃20万亩,油茶20万亩;昌宁县发展核桃60万亩,油茶5万亩。
四、工业产业规划及布局(一)工业规划 1.发展壮大能源工业
按照壮大水电、提升煤炭、推进新能源开发的基本思路,加快能源产业发展。
加快以槟榔江、龙川江流域为重点的中小水电开发建设步伐,配合做好怒江流域水电开发前期工作。加快境外水电开发步伐,推进与缅甸在恩梅开江、迈立开江和伊洛瓦底江流域水电开发进程。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我市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开发建设。
加大煤炭资源的勘探整合和开采力度,加快褐煤综合利用开发,支持镇安煤田120万吨褐煤综合利用开发,加快建 成50万吨脱水提质褐煤生产线、10万吨半焦、2万吨煤焦油、20万吨精煤生产线建设;推进煤气综合利用工程和冶炼生产中木炭替代工程;在昌宁县柯街镇、红星矿区、腾冲县、隆阳区分别建设四个年处理30万吨原煤的干燥干法选煤厂,以缓解我市工业用煤紧张状况和解决硅冶炼生产中木炭替代问题。
2.优化提升冶金矿产业
‚十二五‛期间,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现冶金工业的提升发展。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加大行业和资源整合力度,支持企业扩张和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围绕我市优势冶金矿产品加工,以水长、保山、腾冲、龙陵、昌宁工业园区为重点,实施矿电结合,加快推进电—硅、电—锌铅、电—铁、电—石灰石四个一体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云南重要的矿冶基地。
‚十二五‛末矿业形成的年生产能力预计如下:钢铁500万吨/年,工业硅50万吨/年,硅铁40万吨/年,有机硅10万吨/年,多晶硅1万吨/年,电锌20万吨/年,电铅6万吨/年,电解铝30万吨/年,电石20万吨/年,黄金2吨/年。
(1)钢铁
进一步整合铁矿资源,改造提升现有铁矿采、选工艺装备水平,提高采选回收率,至2015年,铁矿选矿能力达500万吨/年,铁精矿400万吨/年。加快明光鸦乌山100万吨/ 年选厂、隆阳金厂河6000吨/日选厂以及年产10万吨钛铁矿采选厂建设;加快双友钢铁50万吨/年轮胎钢丝基材项目建设,引进合作伙伴在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猴钢工业园,发展1000万吨/年(‚十二五‛一期500万吨/年)钢铁冶炼产业。
(2)硅系列产品
依靠龙头企业引进科研成果,采用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工艺,延伸硅产业链,提升硅系列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发展高纯硅、有机硅、纳米硅、太阳能级多晶硅等产品。加快昌宁立得集团年产20万吨工业硅项目和永昌硅业新建年产10万吨工业硅及硅铁项目进程,支持永昌硅业和永年硅业多晶硅项目建设,积极促成昆钢30万吨硅铁和云锡4000吨太阳能多晶硅建设项目落地,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在有机硅、纳米氮化硅、高纯硅的生产上取得突破,到‚十二五‛末建成全省重要的硅产业基地。
(3)铅锌
以龙陵、腾冲、隆阳三地及周边铅锌资源为依托,在水长工业园区新建一条年产10万吨电锌、6万吨电铅生产线。支持永昌铅锌股份有限公司将产能由年产2万吨改扩建为10万吨。同时加快隆阳区恒源鑫茂矿业有限公司4000吨/日铅锌综合选厂、隆阳区珑阳矿业有限公司铅锌矿10万吨/年采选厂、腾冲佳鑫1200吨/日铅锌综合选厂、金石公司1000吨/日铅锌综合选厂建设和永昌铅锌公司年采矿20万吨矿山 深部资源接替工程项目。
(4)电解铝
招商引资建设年产30万吨电解铝生产线。(5)黄金
加快黄家地、打厂凹、下麦庄、大岭子等金矿开发建设,黄金饰品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6)铜、锡
加快隆阳区珑阳矿业公司金厂河60万吨/年铜选厂建设和金宝铜矿的达产,加大昌宁锡矿的资源勘探力度,扩大产能。
3.大力发展化工产业
一是充分发挥保山电、石灰石资源优势,在云维保山有机化工有限公司5万吨/年醋酸乙烯(配套20万吨/年电石)项目建设基础上,加快10万吨/年乙醇制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2万吨/年EVA项目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达产。在水长工业园区建设年产36万吨无机矿粉体环保造纸项目。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利用中缅天燃气输送管道在保山开口的条件,适时发展天燃气化工产业。
4.做精优势生物资源加工业
充分发挥保山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导向,着力培育龙头加工企业。一是依托全市优势农、林、资源,以烟草、蔗糖、茶叶、丝绸、畜产品、蔬菜、水果、核桃、咖啡、红花油茶、木制品、造纸、特色食品等加工为 重点,以生态、特色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农、林产品加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提高产品加工附加值,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把保山打造为云南优势农、林产品加工基地,做精传统生物产业。二是加快发展新兴中药、生物农药、生物制药业、生物能源等现代生物产业。
(1)蔗糖业
引导蔗糖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着力把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延伸,提高甘蔗资源利用率,使制糖工业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十二五‛末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企业产值的20%以上。
(2)烟草加工业
重点抓好保山香料烟公司从现有的2吨/小时加工生产线改扩建为6吨/小时优质香料烟生产线的技改项目,使其尽快达产,同时加快建设香料烟堆烟场、仓库、烟叶收购工作站及公司ERP信息化项目的建设。
(3)茶叶加工业
以普洱茶、红碎茶、精制绿茶加工为重点,积极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进一步整合资源,扶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保山茶叶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带动我市茶叶产业快速发展。
(4)林果加工 加大引资力度,加快云南保山核桃贸易加工区建设,形成年加工核桃系列产品5万吨的产能;支持昌宁县笑果果食品有限公司4000吨/年的核桃深加工项目,提高其产品附加值,打造核桃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同时要大力发展粮、油、咖啡和果蔬加工业,做大规模,做强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5)纺织业
抓住国家轻纺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重点巩固提高现有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延伸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产业链,提高企业加工水平。在全国发展50家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的有利时机,促进保山纺织工业健康发展,一是抓好稳定发展蚕桑基地工作,保证加工原料供应。二是抓好自动缫丝厂扩能技改工作,自动缫丝规模扩大到30组。三是抓好300万米丝绸织造产能达产工作。引进服装加工企业发展服装加工产业。
(6)生物能源产业
支持腾冲明光矿业公司在境外租赁土地种植木薯,并在腾冲规划建设20万吨木薯酒精生产线,争取在‚十二五‛初期建成投产。加快龙陵康丰公司10万吨乙醇生产线建设,尽快形成产能,为云维保山生物化工项目配套服务。推广种植膏桐、油桐和其它木本油料植物,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建一条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7)生物制药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支持企业走特色发展道路,立足传统优势发展中药提取物、中间体、地道优质中药饮片加工和中药材种植业,抓住市场机遇发展有条件形成优势的品种、辅助原材料及小类别产品,推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一是抓好腾冲制药厂年产1000万支心脉隆注射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加快美洲大蠊养殖研究基地及辅助设施建设,规范养殖及原料质量标准研究工作。二是加大日化保健品开发力度。实施年产3000kg美洲大蠊生命活性浸膏生产线建设和年产1亿粒腾药牌参脉活力胶囊生产车间建设项目;利用美洲大蠊生命活性浸膏生产牙膏和洗发水产品。三是加快隆阳区年产1万吨中草药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
5.做强做大建材产业(1)水泥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石灰石资源,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一是加快龙陵汇合2500吨/日水泥熟料、昌宁勐亚水泥2000吨/日水泥熟料两条生产线建设进度,力争2011年建成投产。二是加大腾冲5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云维保山有机化工有限公司电石渣综合利用4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海螺集团正兴建材45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前期工作力度,到2015年底,全市水泥产能达1200万吨/年。
(2)石材加工 一是大理石加工走精加工路子。加快施甸150万平方米精品板材加工生产线和以保山水长工业园区为中心的大理石贸易物流中心区的建设,依托施甸县、隆阳区境内的大理石龙头加工企业,打造以米黄精细产品为主的大理石精品石材产业区。二是在珠宝玉石加工上,建设以腾冲荷花乡为中心的珠宝玉石(翡翠)加工贸易中心区、以腾冲(翡翠)商贸中心为龙头,做精做大腾冲珠宝玉石(翡翠)加工;加快龙陵黄龙玉和隆阳珠宝玉石、黄金饰品加工贸易区建设,尽快形成产业。三是抓住省政府要求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腾冲石材产业园区建设,让分散的石材加工企业入驻产业园,实现产业集群化生产。同时,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促进新型建材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培植建材产业新的增长点。
6.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云南‚桥头堡‛建设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以我市资源、区位优势为依托,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为导向,把家具、家电制造、农用车、农机具、电动车、摩托车组装、太阳能光伏产业等作为保山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抓好新兴产业在工业园区和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规划布局,积极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具有资金、技术等优势的企业,发展新材料、家具制造、家电制造业。二是加快发展农用车、农机具、摩托车、电动车组装加工产业,提升保山工业产业层次,使保山工业向高端、高质、高效、高新方向发展。
(二)产业布局
根据保山市的工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工业用地规模,充分考虑现有各县区产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按照‚一心两轴三翼‛的产业布局构架,构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梯次合理、专业集聚、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格局。
一心:以工业园区为中心,谋划工业项目建设;两轴:以隆阳区、腾冲县两区县为发展主轴,带动全市工业发展;三翼:以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三县为发展板块,推动全市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全市各县区的工业产业基础以及资源、区位、交通等状况,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确定工业产业主要布局。
隆阳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结合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轻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依托水长工业园区浦漂片区和保山工业园区发展冶金加工、太阳能电池及农机具组装等产业。
施甸县:充分利用天然气管道开口的便利条件,依托水长工业园区发展天然气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
腾冲县:充分发挥边境口岸优势,依托腾冲工业园区和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利用好境内外资源,大力发展钢铁、石材、木材、生物加工、汽车组装等产业。龙陵县:依托龙陵县硅工业园区布局发展硅系列产品加工、黄龙玉开发、石斛深加工等产业。
昌宁县:根据昌宁县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布局发展食品加工、饮料加工、新型建材、硅冶炼等产业。
五、旅游业规划及布局(一)旅游业规划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思路为: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名市‛城市发展战略,继续坚持‚一个中心,两翼推进,三级开发,全面发展‛的旅游发展战略,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主要景区档次,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打响‚健康旅游‛特色品牌,全面推进保山旅游国际化发展,把旅游业发展成为保山市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保山建设成为国际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发展重点是:依托保山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各个文化遗迹和景点,围绕‚健康保山‛的整体品牌形象,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大力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着力打造以下六大精品旅游区:腾冲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保山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区、跨境旅游区、高黎贡山生态旅游区、龙陵特色温泉黄龙玉旅游区、昌宁澜沧江天堂山旅游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以腾冲为龙头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保山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通过培育特色旅游城镇,打造强势旅游景区(点),构建精品旅游线路,打响特色休闲度假品牌和旅游商品品牌,全面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保山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加快实现旅游产业从市内一般产业向市内优势产业转变,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保山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把保山市打造成为国际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云南省旅游经济强市。到2015年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2%,海外游客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24%。
(二)规划布局
根据保山市‚一个中心,两翼推进,三级开发,全面发展‛的旅游空间发展战略,实施好‚一心两翼六区‛的总体布局,打造六大旅游产品系列,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促进区域互助合作,推动保山旅游的全面发展。
1. 保山旅游空间发展总体布局
一个中心:以腾冲为保山旅游发展中心城市; 两翼推进:以隆阳县为左翼,龙陵县为右翼,形成保山旅游金三角;
三级开发:施甸县和昌宁县作为保山市旅游业发展的第三增长极。‚十二五‛期间着力提升一批基础较好、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的重点旅游城镇,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市场依托和开发前景的旅游特色小镇,与主要旅游城市形成资源互补,共同构建中心突破,两翼齐飞,梯级推进、全面发展的保山旅游大格局。
2. 打造六大旅游产品系列
围绕保山的旅游形象,发挥保山中缅边境、商贸购物、温泉康体、历史文化、丝路文化、侨乡文化、抗战文化、山水生态等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建设和培育六大旅游产品系列,并将其培育成保山旅游的六大特色品牌。
(1)地质观光生态旅游产品系列
依托保山丰富的山水生态旅游资源,加快各县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形成山地休闲、水上休闲、森林休闲等生态休闲旅游系列产品,树立保山的生态休闲旅游品牌。规划重点建设: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腾冲热海景区、北海湿地、高黎贡山百花岭生态旅游区、昌宁澜沧江天堂山生态旅游区等。
(2)温泉养生旅游产品系列
依托保山市丰富的温泉资源,加快保山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完善温泉度假休闲养生旅游项目,形成多层次的温泉养生旅游系列产品,巩固和提升保山的温泉养生旅游品牌。规划重点建设:腾冲热海景区、云峰山国际温泉养生度假村、龙陵邦腊掌温泉旅游度假区、昌宁鸡飞温泉旅游度 假区。
(3)文化旅游产品系列
依托全市众多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存、抗战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风情等资源,精心开发名人故里游、文化古迹游、抗战爱国游、民俗风情游等产品,形成保山的文化旅游系列产品,树立保山的文化旅游品牌。规划重点建设:保山市‚大峡谷文化艺术创作基地‛、保山市施甸县布朗古郡、保山凤凰翡翠文化产业园、保山市施甸县姚关古镇、腾冲和顺景区、腾越古城文化园、国殇墓园、永昌文化园、滇西抗战遗址纪念地(园)开发、龙陵优秀旅游小镇。
(4)商贸购物旅游产品系列
依托腾冲翡翠、龙陵黄龙玉打造集加工、集散、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国际精品珠宝购物城,建设传统木雕工艺品、小粒咖啡、中草药制品、火山泥美容美体、火山石工艺品、特色食品等专业市场,加快旅游商品、纪念品的研究开发,积极发展专业旅游购物街、旅游购物商场等旅游商业设施。大力发展商贸考察、会议展览等旅游产品,形成特色商贸购物旅游系列产品,以腾冲和龙陵为突破口,带动保山特色商品加工业的发展,树立保山的商贸购物旅游品牌。规划重点建设:腾冲县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中国猴桥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腾冲黑泥塘自由贸易区、龙陵黄龙玉集散加工展示销售地、腾越翡翠城、荷花旅游小镇等。
(5)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系列 借鉴澳大利亚等国的‚丛林探险‛理念,结合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设计火山群攀登、健康步道、火山高尔夫,高黎贡山探险、户外运动训练基地、自驾车营地、户外烧烤营地等旅游产品,树立保山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品牌。重点建设:高黎贡山百花岭生态旅游区、白草坝休闲运动公园、世纪金源体育运动休闲中心、袖子山高尔夫休闲运动园。
(6)跨境旅游产品系列
简化出境旅游手续,为广大游客提供优质、安全、经济、便捷的出境旅游产品,加强保山与东南亚各国的旅游、文化、经济等交流,形成多种专项旅游产品,合力树立保山的跨境旅游品牌。规划重点建设:中国猴桥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3. 开发专项旅游产品和旅游新品
逐步开发节庆会展旅游、民俗体验游、高尔夫休闲度假游、拓展训练游、自驾车旅游、置业度假旅游、水果采摘体验游、古道探秘游。
4. 培育乡村旅游产品
结合保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规划2011-2012年,重点提升现有乡村旅游产品的品牌,挖掘保山的文化的内涵,启动条件成熟的乡村旅游项目,把保山打造成云南省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2013-2015年,逐步形成生态观光、度假休闲、康体健身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体系,使保山成为滇西地区重要乡村旅游目的地,创建全国4A级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全国综合乡村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依托保山市四季如春的气候优势和优美生态的山水资源,通过资源整合,空间重构、要素重置,构建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新体系,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八大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国际潮流、高质量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综合型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形成中高端乡村旅游休闲集聚区。
(1)近郊型
五县区以中心城镇为重点,按照‚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模式,鼓励发展城镇近郊型‚农家乐‛,围绕游客和市民需求,发展一批以餐饮、住宿、农业观光为基本元素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2)景区依托型
以各类旅游景区为载体,发展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3)民族文化型
整合各类文化遗产,依托潞江坝民族文化、施甸布朗族村寨、猴桥栗粟族、龙陵河头、腾冲新华阿昌族风情,开发集文化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
(4)旅游小镇型
以和顺镇、腾越镇、马站乡、潞江镇、板桥镇、姚关镇六个古镇的开发为依托,发展旅游小镇型乡村旅游。
(5)田园观光型
以固东江东古银杏村、界头大园子、大塘、曲石江苴、潞江热谷、河图青华海、永昌翟家湾、龙陵龙新、象达勐蚌 等为代表发展田园风光型乡村旅游。
(6)生态科考型
以固东龙华育种茶园、马站云华红花油茶、曲石双龙村古茶园、蒲川古茶树林、界头大树杜鹃、北海樱花谷、芒宽百花岭大鱼塘、潞江丙闷、水寨海棠村、龙陵小黑山等为代表发展生态科考型乡村旅游。
(7)休闲度假型
以滇滩腊幸、界头石墙、隆阳区金鸡、板桥孟官、龙陵黄草坝、施甸娲女、昌宁鸡飞等为重点,兴建观光、娱乐、休闲、度假设施,发展温泉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
(8)购物观光型
ARM:布局产业 篇3
今夏,日本软银以320亿美元收购英国科技公司ARM。这是今年全球科技市场上最大的并购交易之一。
ARM并不为公众所熟知,它是一家隐身在巨头背后的高科技企业。ARM的商业模式是对其他硬件厂商进行芯片技术授权,苹果、高通都是它的下游客户。在ARM的技术授权中,处理器授权给其带来最大营收。现在,全球99%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ARM架构。
孙正义这次收购价格相当于ARM去年净利润的几十倍,看起来价格不菲。但孙正义说:“大多数时候,当我做出一个大动作,人们说我疯了。但我考虑的不是如何能锦上添花……我考虑的是20年后的事情。”
孙正义认为,未来物联网、人工智能将推动新一轮计算革命,而ARM就是这一轮计算革命的战略制高点。本期高端访谈邀请ARM 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吴雄昂先生,介绍软银收购ARM的影响以及ARM在物联网领域布局。
Q: 您是如何评价这次收购的?
A: 我觉得孙正义确实看到了ARM的价值。ARM这个平台适合做量大、多样化的产品。虽然下一波物联网至少要在三五年后才会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来,但到那时,ARM的价值也许是现在的10倍,软银看得非常远。
现在物联网很分散。怎么在共同平台基础上,在公平、合理、保护隐私的情况下,让大家产生结构一致性的数据,让人工智能得到足够充分的训练?我觉得ARM的价值就在足够细分、巨量的市场上,ARM可以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各个合作伙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建自己的生态。我们不会主导他们的商业模式。它可以像苹果一样自成一体,也可以像安卓一样交由别人。这是物联网最适合的。
Q: 软银给ARM带来哪些优势?
A: 软银的愿景与ARM是一致的。而孙先生的个性,不像我们原来在公共市场上的投资人,很在乎下个季度的业绩,以每股盈余(EPS)作为导向。过去,ARM在很多想做的新技术上投入比较少。
变成软银的一部分之后,我们没有EPS的压力,我们可以做更多技术上的储备。物联网要发展起来,有很多技术缺口。例如,物联网的操作系统,大家很多时候都在等对方先去试验。如果 ARM有资源,就应该先试试。如果做成功了就往前走。我们一定会加快对于mbed OS相关技术的推进。再如,针对物联网安全,无论是ARMv8-M安全标准,还是安全相关产品,我们会加快推进。
同时,软银作为一个在投资上非常有能力的大公司,包括现在孙先生计划成立1000亿美元的基金,帮我们加快在人工智能方向的推进。另外,我们肯定会加深与各个产业重要环节的参与度,甚至包括投资。
Q: 在产业投资上是如何布局的?
A: 今年6月,ARM与厚朴基金宣布成立中国产业创新投资基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漫长的筛选。基金宣布5个月多来,筹备工作基本就绪,明年一季度正式投资。规模还没有最后确定,现在的预期目标是4到6亿美元。
我们投资的大方向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我们希望投资一些核心的、成长期的高科技公司,把有潜力的中国公司带出去,外国公司带进来,帮助中国企业提高自主芯片设计能力,这是我们比较有兴趣做的。
任何一个技术革命的到来,都是很多新技术叠加在一起的过程。我们发现其实没有什么魔法,投入这么多钱,很多技术集中在一起,自然碰撞后总会有发酵,碰对了就出来了。
Q: 去年9月,ARM与合作伙伴成立安创空间。安创空间一年内有哪些进展可以分享?
A: 安创空间基本上是芯片相关行业里唯一可以覆盖全产业链的加速器。很多创新来自于中小企业的,我们在摸索如何把我们的资源聚焦起来,让他们很好地成长,这是最核心的一件事。
在这里有很多层面的资源对接:技术服务的、资金的,其中落地这块是很关键的。我们发现,很多客户是技术驱动型企业,他们的问题是如何与客户对接,需要推一把。我们为此做了很多跨界对接。像做智慧城市的初创企业,我们甚至跟房地产公司、商场对接;做车的,我们跟汽车企业有对接;做健康医疗的,我们就跟大健康方面的大型企业对接。
产业规划布局 篇4
1.1 产业集群与物流园区的内涵
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 是指许多业务来往频繁的公司与有关联的支持单位在某一固定地理区域内汇聚, 并组成公司之间紧密协作、专业化分工的网络组织[1]。在现代物流业迅猛发展的当前, 产业集群推动了物流产业现代化的进程, 直接影响着物流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物流园区是为了达到物流设施快速集约化与物流运营共同化, 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围各个区域, 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流集结地。”物流园区涵盖物流园区、配送集散中心、运输中转设施、运输组织及运营中心以及物流信息中心, 同时要与城市物流管理与运营要求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园区布局规划是综合长久规划物流园区, 是对未来全局性、长久性、基础性问题的思考、衡量和规划的整体行动计划[2]。
1.2 物流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关联分析
(1) 相互比较。物流园区作为一个空间地址, 同时被看作成一个区域空间概念;产业集群则被看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有时为一类经济形态。二者都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内的产物, 都和一定的地理空间紧密关联在一起的。他们都具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共享性资源, 一起寻求规模化发展、区域一体化, 促进聚集区内知识外溢, 共同朝着弹性精专、组织网络化方向发展[3]。两者也有一定的差别, 详细的比较如表1所示。
(2) 相互关联。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产业集群则给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物流园区离不开产业集群, 而产业集群的形成则与物流园区的支持密不可分, 所以物流园区同产业集群要紧密结合。物流园区必须走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借助产业集群的物流需求形成更大的规模, 给产业集群相关公司提供优质全面的物流服务, 助推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更大范围经济效应。同时, 二者互相依靠、互相沟通、彼此信任, 良好的关联度可以减少交易成本, 缩减物流成本[4]。
2 综合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2.1 赣州物流业及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1) 赣州市物流业发展现状。近年来, 赣州市的物流总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2012年赣州市社会物流总量为4 137.02亿元, 物流业增加值为84.92亿元, 社会物流需求系数2.743, 高于省内及周边城市的平均水平。截止到2013年底, 赣州市已有60家规模以上物流公司, 赣州市物流业务收入超过亿元的物流公司有7家, 全市国家2A级以上物流公司4家。赣州市物流基础设施不断更新, 2012年, 赣州市中心城市内有二级货运站1个, 物流中心1个, 集装箱中转站1个, 全市域拥有铁路站场24个;同时赣州交通建设取得突破, 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诸多交通方式构成了赣州大交通运输体系[5]。
(2) 赣州市物流园区发展现状。赣州市区目前有赣州市物流中心、赣南贸易广场、龙都商贸城、赣州南北水果大市场、建材大市场等区域商贸中心, 从2005年开始, 赣州市陆续建成赣州市物流中心、赣州东站铁海联运口岸作业区和南康龙岭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并进入运营状态。赣州市已建成兴国将军红果业有限公司、赣州利友食品有限公司等85个专业冷藏加工储存设施。赣州综合商贸物流园、南方金属产业商贸物流城、赣州港水西物流中心、沙河物流中心等4个赣州市区的物流园区项目已投入建设。
2.2 综合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存在的问题
(1) 园区规划缺乏综合考虑。赣州市已有的物流园区在布局规划时, 因为当时的各种因素对地理位置的选择上缺乏综合考虑,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运输成本、运输线路的选择、交易的时效性等;由于缺乏统一规划, 物流发展与城市发展已呈现矛盾, 物流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工业需求, 物流园区中企业“小”、“乱”、“散”的局面尚未改变。
(2) 园区配套服务不足。园区配套服务方面有待改进, 园区周边的通信、金融、保险、酒店、餐饮、法律等相关配套服务仍处于不完善状态;园区服务效率有待提升, 目前赣州市区各大物流园区仍然存在着缺乏专业化、设施装备配套不足、综合服务能力不够、信息联通不快捷等问题, 多式联运与甩挂运作、冷链物流服务、信息维护、流程升级、全套服务等功能急需改进。全市暂且没有保税物流园区, 也影响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3) 产业集群程度不高, 园区内产业链不完整。目前分布在赣州市周边物流中心, 大多数内部结构不够合理, 物流中心的企业规模偏小, 物流领域中的关键技术装备水平仍然较低, 缺乏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链条短, 缺乏对相关产业的推动力, 产业集群程度不高。目前在运营的赣南贸易广场、南北水果大市场、赣州市物流中心、开发区黄金物流配送中心、龙都商城、建材大市场等中心城市市场, 内部产业结构单一、调整结构方向差距大, 使得赣州特色优势产业不能联动发展, 无法形成庞大的物流集散基地, 各个园区之间的产业关联少, 这种园区间联动发展不够强烈的产业结构现象严重制约了物流园区的互补性, 阻碍了园区内产业丰富化, 影响物流园区降低物流运营成本, 影响了各物流园区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6]。
2.3 布局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大体上由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二者组成。赣州区域内自然资源很丰富, 全市农业自然资源尤为丰富, 特别是以种植赣南脐橙、南康甜柚、寻乌蜜桔、石城白莲、烟叶为主的特色农业产品生产;市区域内矿产资源主要以有色、稀有金属矿为主, 一直以“世界钨都”与“稀有金属不稀有”著称, 钨矿被探明的储量位居世界第一, 稀土被探明的储量位列国内第二。上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物流园区快速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2)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基础、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集聚等几个要素。2013年赣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RP) 1 673.31亿元, 增长10.5%, 人均GDP首次突破3 000美元大关;财政总收入280.2亿元, 增长21.4%。赣州全市的经济逐步攀升, 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园区布局规划考量的重要因素。赣州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之运输网络更趋完善, 为物流园区发展夯实了交通基础。目前赣州全市已经形成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 大力培植以稀土、钨矿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 以烟、酒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及新型生物制药等三大产业, 持续改善壮大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为主的机电制造业, 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 引进扩增以造纸、制鞋以及服装纺织为主的轻纺业, 全力推进赣南家具产业、食品工业、新型建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3) 社会历史因素。大致由人口因素、社会基础、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政策等要素构成。人口因素对物流园区产业布局规划的影响多是源于物流从业劳动力的可得性。社会基础主要有以往的产业基础、科学文化技术基础、管理基础等方面, 产业基础在这当中是最重要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指导物流园区布局的重要政策工具, 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赣州市域内有着丰富的、众多的人力资源, 为发展物流产业集群提供劳动力。同时赣州市相关政府部门合理制定能实际指导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法律制度, 为物流产业创造一个良性发展环境[7]。
3 基于产业集群下赣州综合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必要性
3.1 苏区振兴发展的要求
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依托赣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 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快速通道建设, 建成连接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支持赣州创建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 推动赣州综合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赣南苏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赣州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定位。
3.2 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转型升级制造业, 大力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 市场化、社会化物流需求将会扩增, 精益化、定制化以及供应链一体化需求会激增。赣州各大产业结构改造升级, 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引擎, 先进制造业对物流行业的需求日益增多。有色冶金工业、生物科技制药业、机电制造业、家具建材业等产业集群发展成为第一要务;电子商务、快递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全新业态将迅速崛起;全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在赣州全市经济整体格局中占据着关键的战略位置。因此对产业集群下物流园区的布局规划有现实意义。
3.3 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赣州一定要把握住自身的区位优势, 持续改善体制机制等软环境, 继续加快建设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层面的硬环境, 迅速融入长珠闽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圈, 快速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努力建设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重要窗口。赣州城镇化速度加快, 南康撤市设区使得城区面积和人口规模的扩张, 赣州未来会建设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加快物流业集聚区成型。各区域经济体加强合作, 赣州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趋势, 形成新的“物流圈”, 这就要求赣州打造一个四省边际的区域物流中心。
4 赣州综合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1) 政府统筹规划建立适合赣州综合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环境。赣州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制定扶持赣州物流业发展的良性政策, 如通过规划用地减少用地租赁成本、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为园区开发商和物流公司的发展提供较少的发展运作成本;政府同时要做到宏观引导、统筹规划, 根据赣州的产业布局调整, 协调赣州综合物流园区产业集群的合理空间布局。与此同时, 政府部门应主导改造升级交通、通信、水电等重要基础设施, 以此破解物流园区发展过程中的硬件制约。赣州政府部门可借助举办各种物流业务交流会、物流行业发展论坛、产品博览展销会等活动, 推动物流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升级。
(2) 多方协作推动赣州综合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涉及到多方主体, 各主体在物流园区中演绎各自的角色, 相互协作, 展现各自的作用。赣州综合物流园区的开发商应通过多种方式、全方面筹措资金, 推进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园区中的公司应该是共同学习、互为补充的合作联盟, 在未来形成物流产业发展战略伙伴。物流客户则要改变之前的认识, 从自营物流、短期运作向物流外包转型, 与赣州综合物流园区 (企业) 共同组成物流联盟。赣州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应该借助技术成果的传播和知识的共享效应来体现自身优势, 为赣州综合物流园区提供最前沿的物流知识、复合型专业人才等智力人力支持。同时赣州区域金融担保服务机构在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可以借助投资展现, 它可以快速高效地推动园区新物流公司的成立和现有公司的崛起, 吸引大批公司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群, 直接带动企业数量激增、准入门槛降低、园区产业集群规模扩增。
(3) 充分利用赣州中心城区周边的现有物流基础设施, 全面打造物流产业集群联盟。赣州中心城区、南康区和赣县都打造了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 市场之间尚未出现重复现象, 如在赣州中心城区西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有号称江西省最大的市场集群, 包括建材大市场, 水果蔬菜大市场、家具大市场、国际汽车城等;在赣州中心城区东部运营的有赣南贸易广场、赣南摩托车大市场、龙都商城等规模较大的批发零售市场。在赣县城区有正在运营的光彩大市场, 南康区有正在运营的成衣市场、家具市场等大规模行业类市场。目前赣州市沙河工业园在建南方金属产业商贸物流城、南康区在建中部国际物流商贸城、赣州市水西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等大型在建商贸城及基地。在未来, 赣州特大城市规划区内将会建设赣州开发区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园、赣县钨硬质合金和刀钻具产业园、赣州沙河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赣州开发区铜材加工产业园、南康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产业园等五个大型特色产业园。为突显此类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园的展示功能、交易功能、仓库储存与集疏功能, 应把此类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园规划到整个赣州城市物流体系里面, 疏通这些专业市场及特色产业园与城市快速干道之间的联系, 规划组建赣州市大物流集群联盟。这些专业市场和特色产业园, 未来可以打造成博览展销会场所、市场交易场所;如果可以确保城市用地需要、又位于城区周边, 则还可向货物集散地或配送中心等方向发展。
摘要:物流园区在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其作用日益明显, 园区内的产业集群体现当前园区的发展状况, 能否发挥出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与园区内的产业规划布局密不可分。赣州综合物流园区的合理布局及整体规划能为赣州经济发展的物流职能提供保障。要改善赣州综合物流园区的产业布局现状, 就务必对其进行综合、科学、规范的评价, 发现布局规划存在的问题、挖掘制约因素所在, 进而合理规划布局赣州综合物流园区, 并提出赣州综合物流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群,综合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柯书敏, 海峰.物流园区与物流产业集群关系研究及治理建议[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4 (3) :1-3.
[2]翁丹宁, 倪勇.基于产业集群的广西物流园区规划及其发展[J].中国商贸, 2011 (26) :144-145.
[3]林洁.基于产业集群对产业物流园区发展模式的思考[J].对外经贸, 2012 (3) :77-78, 123.
[4]庞燕, 胡丽辉.物流园区产业集群推动城市产业战略升级[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0 (24) :68-69.
[5]陈富生, 朱国平.赣州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34) :473-474.
[6]裴炳和, 李国栋.基于产业集群环境下的泉州物流业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4 (5) :46-47, 37.
浙江省船舶工业产业布局规划报告 篇5
2011-5-4
经过10~1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浙江省国民经济发展及长三角国际航运中心需要、结构优化、组织高效、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的产业格局,基本建立符合国际化形态的修船体系,形成若干个符合现代造船模式的现代化大中型造船总装厂,以及具有企业集聚效应的有特色的“专、精、新、特”的船舶配套产品及交易市场的综合性船舶工业体系,成为国内十分重要的,乃至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船舶修理中心和特种船舶制造基地。修船坞容量达到300万吨,具备坞修30万吨级船舶的能力,修船量占国内总量的20%以上。造船能力达到400万载重吨以上,具备17~30万吨级船舶的设计制造技术和能力,成为浙江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省船舶工业产业布局
(一)布局规划原则
1、船舶工业产业布局与港口布局相协调的原则。
2、综合因素的原则。
3、确保重点的原则。
4、相对集中的原则。
5、生态保护的原则。
6、超前的原则。
(二)布局规划的总体框架
1.布局规划的空间框架
区位地理的总体布局——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核心区块,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以浙东沿海的舟山与宁波、浙南沿海的台州与温州和杭嘉湖地区的内河流域作为浙江省船舶修造业发展的主要区域。舟山以普陀、岱山、定海为主要区域,重点在六横、盘峙、马峙、虾峙、长涂发展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修理,在鲁家峙、秀山、长峙及岱西发展远洋及出口船舶制造,以外向型发展为目标,形成大中小配套、修造并举的船舶工业体系,使之成为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宁波以象山港、北仑港,台州以温岭、三门,温州以乐清为主要区域,以建造沿海与远洋船舶为主,重点发展特种船舶与出口船舶,以修船为辅。杭嘉湖地区以发展内河船舶和游艇制造为主。
培育船舶配套与交易市场,充分发挥现有船舶修造业的分布和配套业基础,打破区域与行业界限,建立开放式配套体系,重点引导形成二个船舶配套工业园区,即舟山船舶配套工业园区、台州船舶配套工业园区。发展杭州地区、宁波地区和温州地区(以乐清为主)三个船舶配套区域。引导以舟山船舶交易市场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吸纳台州、温州等地区的船舶交易市场或分设机构,形成完善的船舶交易市场网络,实现跨省、跨国经营。
2.布局规划的产业框架
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高起点、产业链、企业集聚、信息化带动
(1)高起点
修船业:国际航运中心必须有符合国际化形态的完整的国际修船体系配套,以国际化修船模式建设修船企业,需要按市场规则、国际惯例,建立董事会制度和聘任职业经理人。
造船业:以统筹优化理论为指导,应用成组技术原理,以中间产品为导向,按区域组织生产,壳、舾、涂作业在空间上分道,时间上有序,实现船舶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实行高效、均衡、连续地总装造船。
(2)产业链
船舶工业是处在产业链的中间环节的产业,属于水运装备(船舶)的制造产业,在船舶工业这链节的后方,与冶金、机械、电子、化工、轻工、手工日用品等产业相关,以获得制成品或配套件等等。产业链中,船舶工业与冶金产业的关系最为直接,世界造船强国的船厂、钢厂经过协调,已实现根据造船进度日程适时供给钢材,造船企业可提前工期,大幅压缩钢材库存量;钢铁企业有了造船企业准确的要货时间,使进口原材料压库和产品压库量减少。这种供货方式使双方的生产成本和库存量大大降低(可节省经费1.75%~2.58%),使钢铁生产和船舶建造均提高了竞争力。
(3)企业集聚
船舶工业产业的企业集聚,修船方面主要是修船专业技术维修站的集聚;造船方面主要是船舶舾装件、管子清洗、表面处理、船舶下水件(舵叶、轴系等)、机械加工、舱口盖、电缆切割配送、拖轮及重件吊运、除锈涂装油漆等的集聚;配套方面主要是围绕配套辅机整机产品的零部件供应的企业集聚;以及围绕生产过程的铸锻热处理的工艺协作的集聚。
(4)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一,数字造船。通过信息化改造传统造船厂,使信息技术与产业技术充分结合,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二,绿色造船。降低耗能,避免污染,以清洁生产工艺建造绿色船舶。
第三,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既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又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还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人才结构更合理,使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真正得以发挥。
(三)修船布局规划
1.概述
(1)从浙江省布局重点出发,修船布局主要重点是舟山地区,温州、台州两个地区的修船设施主要发展与温州港、台州港相适应的修船设施。
(2)舟山地区的修船场址的布局,充分考虑舟山、宁波地区的大型港口、码头建设和规划的情况。
(3)以顾客为中心进行修船场址的布局,修船场址尽可能靠近港口码头,接近顾客。
(4)布局中充分考虑到国内大集团大企业在舟山地区的选址意向。
(5)根据岱山秀山岛兰山场址的条件较好,并且已有企业基础现状,在秀山岛兰山进行布局是适宜的。
(6)普陀马峙场址有离锚地较近,靠近舟山本岛等优点,可以布局30万吨级、10万吨级各1座的修船设施。
(7)舟山地区有11座5万吨级码头,并较靠近北仑港,拟在北仑白峰扩建6~8万吨级修船坞1座,但扩建船坞应与相应码头建设协调规划。
按上述布局,共有8个修船场址。
(四)造船布局规划
1.概述
(1)浙江省船舶工业产品定位与分布
在船舶市场细分方面,目前世界造船市场至少有23个细分市场。我国船舶工业虽然已全面参与到这些主导船型的细分市场竞争当中,但在每个细分市场中并没有形成应有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23个细分市场中,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8种船型通常占市场总量的70~80%份额。
浙江省船舶工业要实施船型多样化和大中小船舶的产品结构升级的战略,要充分认识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是以一系列细分的船舶产品市场(船东群细分)的产业国际竞争。根据浙江发展工业的特色,努力在若干个产品市场细化上实现竞争优势,是实现浙江船舶工业整体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
(2)按上述地区的产品定位,结合本次布局规划的总体框架、发展阶段目标,以及对全省各场址的筛选,进行综合比较。
发展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的制造业。优先发展的船舶产品为:海洋运输船、先进多功能化学品船、液货船、集装箱船、大型滚装船、高速渡船、大型冷藏船,注重配套、培育特色,采取高起点、大投入、快产出、快收益的策略,促进船舶工业企业规模化和产业集聚发展,推进船舶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船舶工业跨越式和可持续的发展。
(3)造船生产的物流量远大于修船,在造船设施的布局中,充分考虑交通运输的便利条件。同时根据布局原则,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与区域工业发展,以及环境资源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4)考虑到省内造船企业的现有发展及近远期规划的现实情况,在宁波大笠山、北仑内神马岛,舟山普陀鲁家峙和小干岛、岱山秀山岛兰山等五个场址进行造船布局,是符合实际的。
(5)考虑到海洋工程作为造船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远景广阔,因此选择具有较好条件的舟山六横岛大脉坑、棕榈湾作为海洋工程和钢结构建造基地的布局。
(6)考虑到省内台温地区造船业的长远发展,需选择水域和陆域均较好的场址作为预留发展场地,因此在台州三门县健跳镇和温州乐清市南岳镇进行造船布局。
(7)象山港口至外干门,虽具有较长可用岸线与腹地面积,但相关自然条件、地理状况及投资成本有待作进一步的勘测与分析,本规划暂不详细分析。
● 舟山岱山县仇家门
该场址位于岱山岛西南面,三面临海,南与舟山本岛隔海相望,东面与岱东、高亭两镇接界。其口岸腹地大,后缘陆域面积比较广阔;前沿水深条件优越,岸滩稳定,泥沙回淤量小;有岛屿作为天然屏障,避风条件良好;航道水深稳定,沿线航标设施完善,船舶进出便捷。供电、供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拟建造5万吨级船台2座。
● 舟山岱山县秀山岛兰山
该场址位于秀山岛的西南海岸,岸滩平稳,10米等深线距岸较近,前沿水域宽阔;岸段后缘有陆地面积600亩,腹地广阔;港域避风条件佳,北口、南口均有岛屿为天然屏障;航道水深稳定,进港航道水深顺直,船舶进出便捷。岛上具有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拟在日本常石集团(舟山)船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规划发展区内,建造15万吨级造船坞1座。
● 舟山定海区长峙岛
规划场址位于舟山市定海区所属长峙岛的南面。
● 舟山普陀区鲁家峙
鲁家峙岛位于舟山国际水道的北侧,沈家门南侧,南面是马峙国际航道及大型船舶锚地,交通极为便利。已具备船厂建设需要的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拟建造8万吨级船台1座。
● 舟山普陀区小干岛
规划的场址位于小干岛的南面,小干岛位于舟山国际水道的北侧,沈家门南侧,西邻长峙岛。该岛临近舟山本岛,水电、通讯均可依托舟山岛解决,规划将建设联接舟山本岛的跨港大桥。拟建造10万吨级造船坞1座。
● 舟山普陀区六横岛大脉坑、棕榈湾
大脉坑、棕榈湾位于六横岛西面,紧靠虾峙门国际航道,西北面临佛渡水道,船舶可经佛渡水道、虾峙门航道进出港域。
● 宁波浙江船厂大笠山
该场址位于奉化市东北角,象山湾北岸。
● 宁波北仑区里神马岛
里神马岛位于国家级开发区大榭岛东南,拟建造8万吨级造船坞1座。
● 台州三门县健跳镇
健跳港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拟于健跳镇东面的洋市湾,建造7万吨级船坞1座。
● 温州乐清市南岳镇
场址位于温州市乐清湾的西侧,拟建造5~7万吨船台2座。
2.造船能力的测算
造船布局计有10个场址,其中近期建设的场址4个,约188万载重吨能力;中期建设场址5个,约225万载重吨能力;远期建设场址1(2)个,约130万载重吨能力(不含海洋工程);总计543万载重吨能力。
3.努力建设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的总装型船厂
(1)以总装厂为核心,统筹发展船用舾装件等配套厂,形成造船的企业集聚。
浙江船舶工业随着浙江造船总量的增加,加强统筹规划,依靠市场机制,积极引导企业集聚。要充分发挥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在形成这种群聚效应方面所具有的特别能力。
(2)船舶制造技术发展战略选择,要处理好软硬件关系,更加重视管理技术的提高。
(3)努力提高设计技术与设计方法的不断进步
(4)以日本、韩国在国内投资的的船舶企业为标杆,结合浙江实际,积极选择适用高效技术
日本、韩国企业集团在我国建立造船企业,在技术选择战略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不采用特别先进的装备,如焊接机器人,而是选择高效适用技术装备,如焊接门架。我省船舶工业发展在以其为样板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国情,重点研究采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或缩短建造周期的高效适用技术,使整个船厂技术得到均衡配置,从总体上形成一个协调的系统。
(五)船舶配套的发展方向与布局
1、概述
船舶配套包括船用设备、船用材料与附件等类别,船用设备分为船舶发动机、船舶辅机和船舶电子仪器仪表三大类。
浙江省船舶配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集中度低,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产业自行设计开发能力弱,产品档次低、没有自己的品牌;三是没有全球维修服务网络,妨碍国产设备在出口船上使用;四是低水平重复生产,产品规格小,加工工艺与设备装备水平低。
2.船舶配套产品发展方向
(1)正确的产品定位
产品发展一是立足于浙江省船型发展与装船需要,结合长三角和全国船舶配套产品的布局确立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特色;二是重点发展价值较高的船用设备产品;三是集中力量发展浙江省有优势的产品,技术难度由低-中-高发展的产品,并从“多品种、小批量”向“少品种、大批量”转变。四是企业开发产品要水陆兼营,以获得规模效应。
(2)在开放中发展船舶配套业
国家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船舶低速柴油机的曲轴设计与制造,船舶中高速柴油机、辅机、无线通讯、导航设备及配件设计与制造的发展。积极吸引国际知名设备厂商进入浙江省,采取独资、合资与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船用产品配套业。
(3)调整重组、整合资源,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配套专业公司
引导企业通过调整重组、整合资源,以主要专业厂为基础,以产品为纽带,使一些专业相关、产品类同的中、小配套企业向几个大型主机、辅机、仪表等专业公司联合,集中财力、先进设备和人才,搞专业化生产,增强关键产品的研制能力,培植国际知名品牌,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力争取得规模效益。
根据浙江省现有配套企业专业分布情况,引导形成柴油机专业公司、船用辅机专业公司、船用电子仪器产品专业公司、锚链生产基地、螺旋桨生产基地、阀门专业公司等专业公司。在各大专业公司下建立二级零部件配套网络,形成企业集聚。
(4)采取引进基础上的二次开发,形成自主设计开发能力,立足自主创新
加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互利的基础上,寻求以许可证、合作生产等方式与国外著名厂商保持和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中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和关键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和设备产品,投入力量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推出自己的品牌;通过与外方合资,或外资控股,或允许外商以兼并和收购等方式参与企业改组改造。
(5)加大科研投入,有步骤地提高浙江省船用设备技术创新能力
发展浙江船用配套业要把船用设备制造技术、产品发展的自主创新放到突出的位置,形成自主制造技术与自主设计开发能力,真正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3、区域发展重点
(1)建立舟山船舶配套工业园区,集聚舟山船舶配套产品现有与发展有关总装厂、零部件厂、原材料工艺协作等企业;建立与引进修船专业技术维修站;吸纳为造船服务的造船专业化生产协作中心;
(2)以杭州、宁波地区现有技术基础较好的骨干企业为基础,发展中速船用柴油机、船用发电机组、船用齿轮箱、船用数字综合通讯系统,火灾报警系统
(3)以台州地区发展液压舵机、锚机、绞缆机、空压机、水泵、阀门等,通过引导现有众多小企业的兼并重组、整合资源,盘活现有存量资产;
(4)以温州地区发展船用电器仪表、电缆、渔业机械、泵阀、电控设备等产品,进行错位竞争。
(六)船舶及船用产品交易业的规划
发展目标
(1)形成立足浙江省,拓展全国,面向世界的船舶交易市场及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将舟山、宁波、温州、台州等沿海城市的船舶交易信息统一并网,形成一个规模化经营、多功能服务、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全国一流的信用市场。
(2)发展目标:力争在2007年底将舟山建设成多元化经营、多功能服务、具有海洋特色的全国性船舶交易市场。市场规划用地406亩,总投资2.4亿元。年船舶交易额达到30亿元以上。
4、发展重点
(1)引导以舟山船舶交易市场为主体,结合宁波、台州、温州的船舶交易市场或分设机构,采取多种形式,由国有、集体、民营等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船舶交易网络体系,实行跨省、跨国经营。
(2)以各种形式,加强船舶交易的信息传递,完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信誉和品牌。
(3)建设闲置船舶集散交易区,做到网络交易和现场交易有效地结合。同时实行改装、修理配套服务。
(4)提升市场的总体举措
(5)船舶交易中,船舶评估是一个重要环节,而目前浙江省尚没有船舶资产的专业评估机构,省相关部门予以考虑。
(6)船舶交易市场仍处于建设发展阶段,对船舶交易在税收等方面予以政策性扶持。
(七)船舶设计研发中心
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对船舶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二)确定船舶工业的产业地位,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三)建立健全的船舶工业技术、管理、人才、市场支撑体系。
(四)树立名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五)加强统筹规划、强化行业协调管理。
(六)加强生态环境和海洋环境的保护。
香港创意产业新布局 篇6
十数年来,香港艺术家在不同地区的工厂大厦里形成特色鲜明的群落:火炭聚焦视觉艺术,新蒲岗聚焦演艺,观塘聚焦音乐。
工厦的魅力
前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马逢国指出,艺术家聚居工业大厦须放在历史背景下看待。随着工业区北移,工厂大厦空置出来,空间大、租金便宜,吸引了艺术群体进驻,形成艺术家的特殊生态,其中最突出的,是火炭艺术节。
模特儿穿着纸制华衣游走工厦、艺术家旁若无人地画裸体写生……一年一度的“火炭艺术工作室开放计划”,今年约有250位艺术家参与,开放76个艺术工作室让公众参观。
在马逢国看来,工厦艺术是特殊现象,也是值得鼓励的现象。虽然香港艺术生态并不局限于工厦,但工厦更能发挥艺术家群体活动的魅力,以较“活”的形式,面向公众推广艺术。
不过,2009年港府施政报告推出“活化工厦”措施后,带动多个工业区投资,按差饷物业估价署的“工商铺物业售价指数”显示,工厦售价指数升幅已高达六成。有媒体认为,艺术家们可能不胜负荷,难安其身。
马逢国分析称,政策实施初期,的确对工厦楼价产生过影响,“但这是短期还是长期影响,还须观察。”他认为,工厦租金上升不是完全由活化工厦造成,应客观看待地产供求变化、经济复苏等因素。
使用工厦进行文艺创作,部分做法在现行法例中仍属于“灰色地带”,如在工厦进行小型演出,涉及安全、防火条例等诸多制约,要改建整栋大厦才能符合要求,这对势单力薄的文艺工作者而言,并不现实。马逢国认为,政府政策应更灵活一些。
马逢国指出,香港艺术发展是一个“整体”,政府主导的大型项目西九文化区,打造的是国际瞩目的艺术场地,既面向本地艺团,也吸引外国艺团。他认为,虽然工厦不能随便做表演,但承载了更多的创作、排演等流程,是工作室的栖身地,相当于艺术的“分散活动”,与西九各有侧重。
由于工厦艺术具有自发性、分散性特点,属于民间层面,享受相对较少的资源,马逢国建议政府明确优先扶助次序,对艺术活动增加投入以及提供空间。
增长最快的产业
香港发展创意产业的迫切性及可行性,已无需再讨论。马逢国认为,论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香港才起步,仅占总产值的3%,尚有上调的空间。“但若不把握时机,将会被邻近区域超越,有自动被边缘化之虞”。
香港于2009年6月成立创意香港办公室,隶属港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负责管理“创意智优计划”、“电影发展基金”、“电影贷款保证基金”和“设计智优计划”等项目,力图通过“看得见的手”,引导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中设立于2007年的“电影发展基金”,至今已为十几部电影制作提供融资,包括在第十六届柏林影展中获“银熊奖”的《岁月神偷》。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香港共有3.2万家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从业人员逾17万人,每年增值额逾600亿元,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约4%。创意香港办公室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个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目标的政府机构。其工作涵盖培养创意人才,促进创意企业成立和发展,扩大创意产业的本地市场规模,在内地和海外推广本地创意产业,协助业界开拓海外市场,在社会上营造创意氛围,在本土凝聚创意产业社群,以产生协同效应。
香港驻美国总经济贸易专员唐智强认为,香港高度的都市化、自由流通的资讯和人才,独特的东西文化汇萃,为培育创意人才缔造有利条件及氛围,使创意产业成为最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他在纽约举行的“香港:艺术设计新锋”讲座上指出,设计产业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从2005年到2010年增加近三倍(达3.72亿美元),从业人数增加1/4。
“夺食”珠三角
香港的创意产业在全球享有盛誉,但本土市场有限。而在CEPA框架下,香港的文化产业进入内地市场的门槛逐渐降低。当从事创意产业的港商开始北望神州的时候,作为港商最熟悉的制造业基地,珠三角理所当然成为试水的首选地。
尽管市场机遇很大,但珠三角市场并非一块容易吃的“蛋糕”。面临本地强势崛起的同行,如何开拓市场,是港商无法绕过的一大难题。事实上,广东创意设计产业的力量就很强,在家电、陶瓷、服装、工业等诸多行业中,本土公司的创新设计成果层出不穷,港商来珠三角“夺食”,未必占得了便宜。
专业人士提出,香港经济结构的特点是服务产业高度发达,但与提升制造业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并非香港的优势。在转型升级的大潮中,内地制造业企业需求最大的是能够带动产品结构升级、产业价值链提升的生产性服务。香港的设计出口必须和实际的生产加工结合,接上“地气”,才能转换成实际的需求。
借鉴制造业最初的“三来一补”模式,香港作为创业企业的总部基地不变,同时在珠三角设立公司,进行市场推广,逐渐了解市场需求;并将人工成本较多的制作部分,转移到珠三角来——这是一些港企正在尝试的路径。加入创意企业集中的创意园,将繁琐的行政问题交给创意园,有助公司融入当地,集中精力开拓市场。
“最好的出路是引入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引入创意服务,让产品卖到更高的价格。香港创意企业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香港创意创业会会长蔡汉成认为,目前是香港创意企业布局珠三角的最佳时机。
产业规划布局 篇7
1 环境风险识别概述
1.1 环境风险识别
在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中其重要环节是进行环境风险识别,通过系统、全方位的风险识别工作,能够确定区域内的涉及到危险化学品相关流程的项目,并明确事故发生率较高的环节以及事故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等,进行风险识别时一般将危险因素按照其事故原因进行划分,通常可以被划分为火灾、爆炸以及泄漏这三种类型[1]。
1.2 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分析
环境风险受体主要指可能受到风险源影响的动植物、人群以及自然环境要素等,长久以来国内对于环境风险受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但随着这一工作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开始重视环境风险源对人群的影响,即对环境风险受体的脆弱性分析。
2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信息扩散法
信息扩散法是指当进行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时,区域内的信息收集不足则可以通过集值化模糊数学处理来利用样本中的模糊信息进行评价的方式,信息扩散法在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中有着广泛应用,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2.1 评价区域网格化
评价区域网格化将风险源信息与数学矩阵相结合,通过建立等步长大小的正方形单元列为ɑij,并采用矩阵的形式来表示这一二维空间,而矩阵中的个元素ɑij都代表了正方形单元的信息,则可以对研究区域内的环境风险进行较为直观的反映,矩阵形式如公式(1)所示。
2.2 子风险信息矩阵的构建
通过上一步骤对区域的环境风险源进行了网格化处理,从而建立了整个区域的环境风险值矩阵,如公式(2)所示,通过这一公式能够对环境风险值进行简化计算。公式中,r代表所计算区域的环境风险值;r0代表环境风险源点的环境风险值,可以根据国内外同类型物质的风险平均值进行计算;x是计算区域与风险源区域之间的距离;l’是重点影响区域的最大半径;l风险源的最大影响半径[2]。
2.3 数值修正
需要对矩阵相关信息进行数值修正的原因在于环境风险源的扩散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借助水体进行扩散的风险源,由于其扩散范围仅仅局限于河道周边,所以可以忽略其数值修正环节,而对于气体类环境风险源,其在空气中的扩散作用将受到该区域内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数值修正工作。
2.4 风险值迭加
风险值迭加是指将矩阵内各元素的风险值进行求和,则将得到如公式(3)的矩阵公式。在使用这一公式进行风险值迭加时,要注意不能将气体风险源与液体风险源扩散的风险进行直接的求和,必须在对区域内各风险源进行分析后,确定气体对水体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将这一影响值放在水体危害中进行比较,然后按照这一危险值比例对信息矩阵进行求和处理。
2.5 环境风险分区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将得到的环境风险数值按照风险标准进行分析,并参照美国EPA的规定对区域进行环境风险分区,并通过对分区结果的可视化处理绘制出区域内的风险分区图,从而有利于人们更好的评价区域的整体风险情况。通常环境风险分区根据其风险值分为五个等级,极高、高、中等级的区域需要进行重点管理,而低、极低等级则可以视作可接受风险。
3 环境风险管理与规划布局调整
3.1 环境风险管理
区域环境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在不影响区域发展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降低环境风险值,指通过责任保险、区域风险转移等方式将风险责任从受体穿一道其他社会群体中,从而减轻环境风险对目标群体的损害[3]。
3.2 规划布局调整
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对生态系统、目标社会群体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后,需要根据评价结果对区域进行产业布局的调整,将涉及到危险化学品相关环节的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并将可持续发展要求落实在区域产业的管理与规划中,从而尽可能的降低区域的环境风险值。
4 结语
根据信息扩散法能够对区域内的环境风险源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从而得出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环境风险评价结果,本文详细的介绍了信息扩散法的五个步骤,同时也给出了具体的环境风险管理工作以及以风险评价结果为依据的规划布局调整工作,从而提升区域内产业布局的环境合理性。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环境风险给人们生活与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必须采用合适的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对区域内的风险源进行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区域的风险管理以及规划布局调整工作,从而有效优化区域内的产业布局规划工作。本文首先对环境风险识别以及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信息扩散方法的五个步骤,并给出了在环境风险评价指导下的风险管理以及产业布局调整。
关键词:环境风险评价,信息扩散法,环境风险管理,规划布局调整
参考文献
[1]谢元博,李巍,郝芳华.基于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产业布局规划优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3,03:560-568.
[2]彭王敏子.规划环评中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探究与实践[D].厦门大学,2009.
产业规划布局 篇8
根据规划, 青海省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兰州城市群建设紧密结合, 优化城镇化总体布局, 加快建设东部城市群, 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 培育新兴城市, 打造重点城镇,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规划提出, 加快构建与“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相适应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此外, 规划提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互动, 推进兰西经济区建设, 与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成为鼎足之势, 打造我国西部的新“西三角”。把西宁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支撑城市。
村镇路网布局规划方法 篇9
村镇道路是我国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分布广、数量大, 对基层的交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村镇道路的发展, 不但对于广大的乡镇企业和农村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现阶段的村镇道路技术等级明显偏低, 目前, 以三级和四级公路为主, 许多地区的村镇道路甚至没有等级, 或在等级之外, 路网等级规划混乱。随着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交通设施的需求日益增加, 交通条件亟待改善, 而现有的道路设施网络直接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村镇道路网络布局规划是村镇道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村镇路网规划的核心内容, 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村镇规划的成果, 对我国现阶段大力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二、村镇路网布局的主要形式及其适用性
(一) 方格网式
方格网式路网适用于平原或微丘地区的路网规划 (见图1) 。其优点是布局整齐, 便于城镇布置和方向识别, 有利于机动灵活地组织交通。但角线方向交通的非直线系数较大, 为消除不利因素,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对角线, 加强在该方向上的节点连接。
(二) 环形放射式
环形放射式路网的优点是适用于平原或微丘地区的公路网规划, 有利于规划区域中心的对外联系 (见图2) 。但规划区域的中心之外的其它经济点之间的连接不便, 交通的非直线系数较大, 同时也容易对规划区域的中心造成较大的交通压力, 因而往往需要进行必要的环线设置。
(三) 自由式
自由式干道网以结合城市地形为主, 路线弯曲呈无规则的几何图形 (见图3) 。许多山区与丘陵地带起伏较大, 常沿山麓或河岸布置该类型路网。该类型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 节约道路工程费用, 但非直线系数也较大, 容易造成建筑用地分散。
(四) 混合式
混合式路网为上述三种干道网的混合, 恰当结合以上形式既可发挥他们的优点, 又可避免他们的缺点, 是一种最为合理的形式 (见图4、图5) 。
三、村镇路网布局方法
(一) 布局原则
村镇路网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尽量利用现有道路的线位, 以使建设成本最小化, 符合既有村镇节点的布局, 以及河湖水系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与限制。
2.村镇路网技术等级的配置以各种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的需求规模为准, 在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束下, 实现高低等级网络的有机搭配。
3.村镇路网布局实现全范围的重构与整合。
4.村镇路网布局的重心由节点向网络优化转移, 从技术指标提高和网络结构优化两方面完善村镇路网的结构。
5.改变原有连接方法, 有效连接现有干道公路网, 使干道公路网与村镇道路网的衔接更为顺畅和高效。
6. 村镇路网格局与周边街区相融合, 体现远期一体化的功能需求。
(二) 影响因素
对村镇路网的合理布局进行系统分析, 布局应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 村镇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
2. 自然条件与地貌特征。村镇路网的格局必然要服从于自然条件的约束, 符合自然环境的特点。
3. 村镇体系及其土地开发的空间特征。村镇路网的结构必然要与村镇体系相一致。
4. 与干线公路网的衔接。村镇路网整体是干线公路网的增补线和联络线, 其规划必须遵循干线公路网络的发展部署、空间布局与等级配置方案, 除了在空间层次要考虑与干线公路的接驳点和接驳模式外, 要在功能层面考虑与干线公路的合理分工与有机融合, 充分发挥村镇路网的职能。
(三) 道路网布局规划方法
单节点规划与网络规划是村镇路网布局规划的基本思路。通过对最为基础的节点进行基础规划, 进而根据整个区域内的各种规划目标与规划需求进行构筑, 通过网络连接从而完成整个网络的布局与规划。
单节点规划就是设计村镇路网中的节点。其基本原理是将节点划分为镇、村庄两个层次。镇节点包括了镇一级的中心以及重要的旅游、商业以及物流集散等重要点。村庄级节点指区域内的行政村及其它的相关网点。其对于村镇路网的布局、整体村镇道路网络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其社会经济指标相对容易取得, 因此采取定量的方法进行规划, 通过构筑指标体系, 建立决策模型, 对布局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乡道路网作为联接各镇与村庄级节点以及村庄级节点之间的道路的第二层次, 一般不建立数学模型, 而采取分析网络结构、遵守规划原则、实现规划目标、确定规划方案后进行直接连接。
道路网络规划阶段是在单节点规划的基础上, 在节点与网络之间添加一系列的在不同层次上的空间与中间连接点。对原有村镇路网进行增加、完善以及改扩建, 满足规划目标的要求。
村镇路网布局规划就是村镇道路的布局优化, 即在干线公路网的基础上, 按照运输集散点的分布情况拟定主要路线方向, 优化出连接各节点的村镇路网, 从而划分各条村镇路的功能和主次。村镇路网布局的方法一般采用直接连线法、节点重要度法、目标控制下的网络优化法等。
1. 直接连线法
直接连线法是由熟悉规划区域情况的规划者, 在分析确定规划区域内村镇路网结点的基础上, 以现有路网为基础, 以预测得到的路网发展总规模为条件, 考虑村镇路网规划在线路布局上应强化其通达性而勾画出路网布局的方案, 通过进一步完善路网布局, 最终形成公路网布局规划方案。
2. 节点重要度法
节点重要度法从对规划区域内节点分析出发, 通过节点重要度、路线重要度和路网重要度的计算, 完成由点到线、由线及网的布局过程。该方法首先是确定公路网的节点, 计算各节点的重要度。节点重要度是定量描述区域内各节点之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指标;其次, 根据路线连接节点的重要度, 计算路线的重要度。再次, 根据重要度最大原则, 确定路网重要度最大树。该路网重要度最大树是规划路网的骨架, 是一树状结构的路网, 而不是网状路网, 它仅表示保证区域内各节点之间的连通。在确定路网重要度最大树的基础上, 以单位里程的路线重要度最大为优化目标, 并以预测的未来路网发展为约束条件, 加边展开, 逐次优化, 结合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各条路线的布局与走向, 使路网由树状向网状扩展完善。
3. 网络优化法
(1) 网络布局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1) 充分利用已有网络;
(2) 村镇网络布局应满足区域交通出行的现实与潜在的需要为目的;
(3) 网络布局不但要保证路网的连通功能, 也要为村镇道路的发展留有余地;
(4) 网络优化设计的路网密度相对均衡、高效;
(5) 应充分考虑与外部交通连接的匹配。
(2) 网络布局优化设计
网络优化法是以某区域在指定的规划期应达到的村镇路网的规模作为控制条件, 进行网络整体设计的方法, 其目标是取得村镇路网的技术参数和空间结构最优化。该方法与直连线法有着本质区别, 主要在于:该方法是一种由定量指标控制的方法, 是一种整体设计的方法, 具有明确的设计方向, 是针对整个网络进行设计。
(3) 村镇路网合理发展规模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村镇路网应有确定的发展规模。不同阶段内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点分布状况及交通发展各不相同, 但又有联系, 因此需根据不同阶段进行阶段规模预测。村镇路网的基本功能是连通功能, 一定发展阶段的发展规模可以从区域路网的连通性出发。网络布局优化设计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
路网布局需根据布局基本原则进行网路局部优化设计初步方案, 通过对网络指标参数的优化, 如网络的迂回率及可达性等指标进行调整, 从而进行网络布局的整体优化设计。
四、总结
本文从村镇路网特点出发, 根据我国村镇路网发展的实际情况, 描述了路网在进行村镇路网规划时遵循的原则、基本原理以及方法。对我国现阶段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涛.公路网规划[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7.
[2]李旭宏.交通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
城市布局与电网规划 篇10
1 块状中小城市的布局形式和电网规划
1.1 中小城市布局发展的渊源
中国古代城市总是依水而建, 在规划布局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城市的建设中注重利用地形, 讲究风水, 城市布局以重要场所为中心, 市、作坊和居民区沿南北中轴线交错布置, 根据经济功能形成一定的分区布局。这是比较典型的块状布局形式 (如图1所示) 。
中国现代中小城市一般在老城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 主要是规模的扩大, 结构体系基本维持原有格局。老城的中心一般发展成为现代商业中心, 工业中心一般向西发展, 新住宅区一般往南发展 (也有的根据地形、道路情况向相反方向发展) 。
1.2 块状中小城市电网规划
电网规划是以城市中心规划供电半径的, 在城市外围建设110 k V和220 k V变电站, 形成“品”字形布局向城区供电。根据负荷密度, 在城市负荷中心可设置城区变电站, 以缩短供电半径。变电站之间的高压线路形成环状联络, 保证供电的安全性。变电站 (开关站) 之间用配网联络, 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如图2所示) 。
1.3 其他城市布局形式与电网规划
常见的城市布局形式还有半岛布局形式、带状布局形式和串联状布局形式。
1.3.1 带状布局形式
这种城市布局形式是受自然条件或交通干线的影响而形成的, 有的沿着江河或海岸的一侧或两岸绵延, 有的沿着狭长的山谷发展, 还有的则沿着陆上交通干线延伸。这类城市呈带状发展, 平面结构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例如, 兰州沿山谷地带发展, 荆州市和洛阳沿河流发展, 丹东沿海岸发展。对带状布局形式的城市进行电网规划可采用梯形网络结构 (如图3所示) 。
1.3.2 串联状布局形式
这种形式是指若干个城镇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 沿交通线或河岸线、海岸线分布。这种布局的城镇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同郊区保持密切的联系。例如秦皇岛 (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 、镇江 (镇江、丹徒、谏壁、大港) 等。对串联状布局形式的城市进行电网规划可采用梯形结构。
1.3.3 半岛布局形式
这种城市布局形式一般位于两江交汇地域, 沿江发展而成。这类城市的半岛中心不多, 主要向两江外侧和半岛后部发展, 例如泸州市、乐山市、宜宾市。对半岛布局形式的城市进行电网规划可采用不完全梯形结构, 其中, 要重点加强外围变电站的可靠性, 确保负荷中心电源供应点, 并注重跨江输配电线路的建设, 提高互为备用的能力 (如图4、图5所示) 。
城市的航行和防洪需求对输电线路的净高、跨距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给电网规划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河流不应成为电网分割的原因。有效地利用跨江通道可以增加供电走廊、缩短供电半径, 进而提高全网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由于历史、自然原因, 行政区划一般以河流为界, 各供电局也形成了以行政区划来分隔供电区域并考核售电的局面。但电网规划不能以河为界, 这会丧失整体布局的优势, 而应站在全网运行的高度来规划发展。具体的运行管理应从供电半径小、线损小、合理利用变电容量的角度出发, 由供电局协商解决。
2 组团布局形式城市的电网规划
现代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原块状城市布局的基础上呈“摊面饼”式发展, 形成一系列大型、超大型城市 (城市群) , 例如北京市、成都市等, 也可以将这种布局形式称为集中式。
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组团状布局形式城市的用地被分隔为几块。在进行城市规划时, 结合地形, 分块布置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 每块都有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 每块成为一个组团。组团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并有密切的联系。
星座状布局形式是一定地区内的若干个城镇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呈星座状分布, 例如若干个大中小城市以上海这个特大城市为中心, 散点分布而组成的城镇群。
对于上述城市布局形式的城市电网规划, 可综合小城市块状布局的电网规划和梯形电网规划, 设计原则是在最外层布置若干个变电站, 形成特高压双环网。然后利用从外环变电站出来的输电线路向城郊的变电站供电, 城郊变电站向城中变电站或开关站供电。变电站与开关站之间形成一个功能强大、联系紧密的输配电网络 (如图6所示) 。
3 负荷水平与电网规划
城市布局影响了电力负荷的分布。电力负荷预测是电力规划的基础, 是城市电力建设的依据。在城市生活区, 高峰负荷从时间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午和晚上, 从负荷设备来看主要是空调负荷。在工业园区, 负荷情况要看工厂的生产生活用电特点。例如, 软件企业与制药企业的用电负荷并不大, 而加工企业存在三班作业的情况。这些都是规划者需要认真收集的信息。
预测负荷的方法有很多, 包括单耗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弹性系数法、负荷密度法等。通常情况下, 对于远景负荷的电力历史数据和经济数据, 可采用弹性系数法进行预测;对于近期负荷和负荷集中区的这些数据, 可采用负荷密度法进行预测。两种办法可互相校验。几个代表城市市区的负荷水平如表1所示。
负荷水平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孤立地看负荷水平是不科学的。
电力公司的经营既要考虑社会性, 又要考虑经济性。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电力公司也要讲市场效益。计划经济时代只考虑电网安全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电网公司发展壮大的要求。虽然计划经济模式还在深刻地影响电力规划者的观念和行为, 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出发, 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变电站的经济容量和经济供电半径。
变电站的供电几何半径为:
式 (1) 中:S——单个变电站容量;
Kc——容载比;
σ——负荷密度。
式 (2) 中:Nb——供电区变电站个数;
A——供电区面积。
根据变电站总投资费用和年运行费用最小的原则, 建立数学模型并得出变电站经济供电半径为:
式 (3) 中:K——经济容量系数。
变电站的经济容量为:
变电站个数为:
式 (6) 中, a1——投资中与变电站容量无关部分, 元;
a2——投资中与导线截面积无关部分的系数, 元/km;
b1——投资中与变电站容量成线性关系的系数, 元/k V·A;
b2——投资中与导线截面积成线性关系的系数, 元/km·mm2;
UN——配网额定电压;
cosα——线路上的平均功率因数;
J——导线的经济电流密度;
PL——每回线路的平均负荷;
D——地形修正系数;
H——运行费用占投资的比例系数;
T——年数;
C0——损耗电能电价, 元/k W·h。
考虑到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还应按照“N-1”的原则进行检验。
城市核心区或大用户集中区的负荷密度很高, 加上这一区域房屋集中、线路走廊稀缺, 因此, 其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更高, 电网规划的困难较大。这是城市规划者和电力规划人员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应建设20 k V配电网, 这是一个发展方向,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这一改造难以大范围地实现。解决途径是增加室内变电站 (地下变电站) 的数量, 利用110 k V和220 k V直降变电站, 建立10 k V配网的手拉手连接或多分段连接。随着500 k V骨干电网的建立和完善, 220 k V电网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已经下降, 电力部门内部需要解决对220 k V直降变电站安全考核过多的问题, 否则基层规划人员和运行管理人员会不愿因220 k V直降变电站停电而承担安全考核责任。
4 电网规划和市政建设
4.1 城市规划的持续性
电网应依据城市的发展而规划, 然而, 城市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划随城市主要领导的变更而变更, 造成社会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可喜的是, 目前《规划法》对这一问题已有约束, 城市规划更注重长期规划。这就使电网规划的负荷预测更加准确, 网络结构更加清晰, 线路通道的保留更加确定。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好大喜功, 盲目招商引资的情况依然突出。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上总是大手笔、大规模地规划蓝图, 而实际的发展变化因素太多, 所以电力部门在进行负荷预测时, 要认真分析城市道路网、居民小区的建设和发展趋势, 分析工业园区的建设规模和用电特点。通过仔细分析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人流、物流的流向和驻留趋势, 形成自己的判断, 进而合理规划电网建设规模和进度。
电网专项规划完成后, 通过市政府的审查上升为城市控制性规划。电网规划的地理信息纳入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 受到法规的保护。城市规划、国土管理等部门要与电力部门紧密联系, 加强沟通, 提前预留变电站用地和线路走廊, 并对周围建设加以控制, 为构建目标网架奠定基础, 并将实施障碍减至最少。
目前, 各地均开始成立规划委员会, 将电力部门的专家纳入了规划委员会, 使电力专家发挥城市电网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中山市的做法是由市规划设计院和供电部门共同编制《中山市电网专项规划》, 分工合作, 以预留变电站建设用地为目的, 既满足电力专业的要求, 又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使电力建设顺利进行。
4.2 节约输电线路走廊带
城市输电需要架设大量的杆管线, 加上电力线路对地绝缘和安全运行的要求, 对走廊的要求较高, 这使城市电力线路走廊总是处于短缺状态。同时, 电力运行单位出于检修安全的考虑, 一般不愿同杆架设多回线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线路走廊紧张。随着《物权法》的实施, 国家对建设程序的管理日益严格, 居民的环保意识空前高涨, 使得线路走廊越发短缺和珍贵。因此, 应统筹考虑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新建、改建方案, 同杆建设多回线路, 以节约走廊资源, 为电网的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
4.3 桥梁的通道作用
桥梁是连接两岸的通道, 也可成为电缆线路过河的通道。然而,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一般不考虑桥梁的电力通道功能, 桥梁管理部门也不愿将桥梁作为电缆通道, 因此削弱了电网联络。这一问题应由城市主管部门解决。
4.4 城市景观
现代城市规划讲究城市景观营建, 要求电力杆线下地, 对线路走廊的控制更加严格。电力线路迁移等非电网因素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电网规划建设, 制约着电网建设机动空间的扩大。
10 k V电缆建设费用是城市架空明线的3~5倍, 110 k V电缆建设费用更高, 因此, 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电网建设水平。考虑到目前多数城市的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完善, 城市配网建设宜以架空明线为主。
目前, 地埋电缆多用碳素波纹管敷设。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 容易出现路基沉降, 波纹管破损、堵塞等问题。电缆发生故障后, 恢复供电的时间相当漫长, 且不易更换。因此, 新城市规划中应考虑地下管网隧洞的建设, 使水、电、气、电信共用隧道, 由政府牵头, 市政与使用各方共同投资建设。
4.5正确理解规划与建设的关系
实际的城市建设取决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电力工程规划要按照一定的时序分期、分批进行。如果在电力规划中留有一定的余地, 即使电力负荷的增长有较大变化, 也只影响电网规划主干网的建设进度和顺序, 而主干网的布局、电源点可基本保持不变。
参考文献
[1]肖珈琦, 陶建荣.城市电力工程规划编制探讨[J].规划师, 2006 (S1) .
[2]刘永清.城市电网设施地理布局规划的应用[J].电力建设, 2006 (9) .
[3]曾强, 胡春华.对川南丘陵地区电网规划的看法[J].供用电, 2006 (5) .
[4]范明天, 张祖平.中国配电网发展战略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商贸物流城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篇11
【关键词】商贸物流城;功能;空间布局
商贸城、物流园区作为一种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聚场所,在我国的出现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商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大宗物品市场交易形式的逐步变化,商贸城与物流园区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商业综合体形式——商贸物流城。
一、发展特征
相比以前的商贸城、物流园区等,商贸物流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功能配套趋向完善化
商贸物流城仍然以商品展示交易、货物仓储流通两大功能为主体。但在此基础上,大多数商贸物流城还配套有金融服务、信息处理、咨询、结算、融资促进、产品设计、加工包装、商务办公、生活配套等服务功能,使得各个功能之间形成良好的商业生态系统,实现了创新的产业融合方式。
2、规模等级趋向大型化
商贸物流城的前身是商贸城,它的功能较为简单、规模也较小。商贸城以营业、仓储功能为主,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大型建筑物构成,建筑面积从几万平方米到上百万平方米不等,占地面积一般在100亩以内,个别大型商贸城的占地也不会超过一平方公里。而商贸物流城由于考虑了商贸功能和物流功能的融合,以及信息、金融、办公、生活等各种配套服务功能的融入,其规模极易达到几平方公里甚至几十平方公里。
3、建设选址趋向城市外围
以往的商贸城,由于产业规模较小,投资金额不大,其配套服务功能需要由周边城区、乡镇来解决,因此通常选址在靠近城市近郊或大型集镇周边的位置。近几年规划建设的商贸物流城,其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动辄几十亿的投资规模使其有足够能力进行各项产业、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商贸、物流产业规模的扩大,也能够吸引金融、检测、信息等服务部门主动在商贸物流城内设立办事机构。因此,近几年的商贸物流城选址,通常都在距离城市十几公里以外的远郊地区,依靠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和与城区之间的便捷交通联系,凭借巨大的产业规模和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进行发展。
4、交通依托趋向高端化
产业规模的扩大,也使商贸物流城对交通设施的依赖更加强烈,以往依靠国道、省道、城市交通性主干道就能满足的交通需求,现在则需要更加高端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运(海运)、航空等支撑。
5、辐射范围趋向更大区域
依托庞大的产业规模和便利的交通网络系统,商贸物流城普遍将辐射本区域(经济圈)作为基本的发展目标。个别商贸物流城如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东北物流城、义乌国际商贸城更是将辐射范围扩大到全国,甚至影响到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范围。
二、新兴功能
除了传统商贸城和物流园区的基本功能外,商贸物流城因为自身规模和交易方式等的改变,一些新兴功能(或传统功能的新形式)也逐渐出现以适应其发展需求。
1、看样订货中心
看样订货中心有展览和展示两大功能,是商贸物流城的核心功能之一。其中,展览功能通过展览馆建筑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各专业商品博览会,更好地促进商品展览及流通。展示功能则通过展位展示各产品制造企业的产品,各采购商通过展示中心超大规模的同类商品比较,与意象中的企业谈判达成订单交易。看样订货中心通常还需要配套交易结算中心、信息处理中心、会议谈判中心、公证机构、质检中心等设施。
2、现货交易中心
现货交易中心也是商贸物流城的核心功能之一,提供各种专业商品的区域一级批发服务。它根据市场调查、区域商品流通现状,结合逐步建设的看样订货中心运营所形成的人流和品牌,健全的商贸服务及电子商务平台支撑,以强势整合区域以及批发业务。
3、商务办公及生活配套区
商贸物流城规模的扩大,必然會吸引大量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信息处理、电子商务等企业的入驻。商务办公区正是为这些企业、机构提供商务办公场所,并为各种类型的商务活动配套餐饮、住宿、会议等服务功能。其所聚集的大量商户、管理人员、办公人员需要就近配套可供生活居住的住宅区,并考虑一定数量的商业、教育、医疗及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
4、综合信息处理中心
综合信息处理中心是为商贸物流服务的信息采集、发布、电子商务的场所,是大型商贸物流城发展的重要依托。它将传统的商贸、物流、金融服务集为一体,为体系内的企业提供信息发布、展示、交易、结算、物流配送、咨询、融资促进等一揽子服务。
三、空间布局原则
1、功能协调
商贸物流城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使得其包含的基本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也越来越多,各种功能既要保持相互独立,又要有必要的联系,这就需要在分析各项功能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把关联性较强的功能组合划分在同一个功能分区内,使划分出来的功能区相互协调,并最好地发挥该功能区的综合效益。
2、交通优先
交通系统是商贸物流城的营运基础,因此,便捷的交通设施也成为大型商贸物流城发展的重要依托。在商贸物流城的空间布局中,应当将各功能区(尤其是配送、物流功能区)与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有紧密的交通联系,使大量的人流、物流能够便捷到达、快速集散。
3、符合要求
大型商贸物流城动则几平方公里甚至几十平方公里的用地规模,以及越来越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已经俨然是一个独立的城市片区。但是,其规划布局仍然应与上位规划和地方政策相适应,并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物流发展规划等的要求进行落实。
四、空间布局规划
本文结合华东环球商贸物流城的规划设计,以便更好地探讨商贸物流城的空间布局规划方法。
华东环球商贸物流城选址于江苏省太仓市东部,靠近长江的入海口,紧邻苏州港太仓港区,距上海市中心不超过50公里,规划范围约26平方公里。概念规划借助中物联投资集团研发推出的新型流通体系——“中国式物流与采购一体化创新工程”,以其设定的“三网合一,四流联动,五大体系”总体架构为基础,结合规划区域的用地条件、周边交通、上位规划要求等实际情况,在规划范围内将“中国式物流与采购一体化创新工程”进行具体空间落实。方案结合商贸物流城的功能运作流程,按照货物进入—仓储—加工—配送—展示—交易的流通顺序,沿苏昆太高速公路自东至西布置物流仓储、加工包装、配送中心、展览展示、现货交易等功能区,这种布局方式将人员、设备和货物所需要的空间作最适当的分配和最有效的组合,有利于货物的对外运输、方便货物流通,减少货物的迂回。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持续改进,类似商业街区、文化艺术中心、商贸物流城这样的城市实体必然会在外在形态、功能构成、交易方式、用地布局等方面都发生不断变化。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的重要手段,必然需要对这些城市实体的发展趋势和功能变化有深入了解,以使规划过程中能够将新空间、新功能加以落实,更好地适应其当前发展和未来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庭建,物流园区及其建设发展研究,物流科技,2005,28(2);
2、汪刘英、唐国安, 浅谈城市商贸城规划设计方法,山西建筑,2008(5);
3、梁浩栋、白光润等, 城市土地利用思想与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研究,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4);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篇12
由于早期编制的城市规划和电力规划不能互相衔接,再加上城市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使规划的变电站无法落点,线路走廊得不到解决,造成电网建设滞后,供用电矛盾突出。电网建设也因此成为供电部门和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1 规划的原则及要求
1.1 规划的对象和年限
本次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主要考虑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变电设施及其网络,分近期、远期二个阶段,并考虑远景电网饱和情况。规划年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市、县域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致。
1.2 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期规划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远期规划应与近期规划相衔接,并明确发展的目标以指导近期规划,远景以战略研究为主。
1.3 规划成果的要求和报批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成果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保证电网建设顺利实施。因此,在确定电力设施位置和走廊时应充分考虑电网现状、城市规划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本次规划要求将所有规划的城区范围内的变电站站址和线路廊道在比例为五百分之一的地图上确定边界坐标。
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经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评审通过后,纳入市、县域总体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并报人民政府审批。
2 规划的主要工作
2.1 基础数据的收集
基础数据收集阶段需要收集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市、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基础数据;同时需要收集当地电力负荷和电量的统计数据;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后在地图上标出现状电网中相关的站址和线路具体位置。电力设施的现状调查是指导后续工作的重要依据,必须加以重视。
2.2 负荷预测
负荷预测的方法通常有单耗法、弹性系数法、负荷密度法、综合用电水平法、人均电量预测法等。
对已经有控制性详规的地区,可以依据各地块分类建筑选取需要系数预测出各地块和整个分区的近、远期负荷。对没有控制性详规的地区,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负荷密度法预测不同性质地块和整个分区的近、远期负荷。预测结果可以用其它方法进行校核。近期负荷预测是安排近期变电站建设计划的依据。
本次规划参照发达国家的饱和负荷,根据规划的城市饱和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用人均综合用电指标和负荷密度法进行饱和负荷预测,并与国内外同等规模的发达城市进行类比,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符合客观规律的预测数据。饱和负荷预测是安排远景变电站落点的重要依据,应有发展的眼光和适当超前的意识。
2.3 确定电网远、近期接线
在电力设施落地前,应根据远景负荷预测和负荷的空间分布对整个城市目标网架有个整体的规划,包括变电站的分布和接线形式。整个城市的电网接线应可靠、灵活,既能与现状电网进行衔接,又能充分满足远景电力负荷发展的需要。
根据规划的目标网架.按照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和远、近期负荷预测的结果,确定远期的电网接线、近3~5年分年建设计划和相应的电网接线。
2.4 确定电力设施的建设标准
变电站和线路的建设标准是落实具体的站址面积和线路走廊宽度的前提。本次主要的工作是确定220kV及110kV变电所的数量、落点及接线方式。35kV变电站根据我市电网的实际情况只在220kV变电所周边和一些大用户考虑少量设置。500kV变电站数量较少,且一般位于郊区或农村,本次只确定其220kV线路往城市电网送电的廊道。
2.4.1 变电站的建设标准
变电站规模主要根据当地电网的负荷密度以及城市发展规划确定。由于我市是个人多地少的城市,110kV变电所一般按最终3×50MVA或者2×50MVA考虑,220kV按3×240MVA或者4×180MVA考虑,负荷密度高的地区可按3×300MVA考虑。
变电站的布置型式、设备选型可根据所在地理位置,周边自然环境,地质、气象条件以及规划、环保等部门的要求分别采用户外AIS,户内(半户内)AIS、GIS等型式。
最后根据进出线方向,按照不同规模和型式确定不同类型变电站的面积和布置方向。
2.4.2 线路的建设标准
为节约用地,新建线路按双回路架设,一般不考虑采用单回架设方式。对于变电站出口处或者线路走廊很紧张的地区,可考虑采用同杆四回路架设。各电压等级架空线路廊道宽度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有关规程规范控制,并积极采用一些新技术以减少廊道空间。受恶劣天气(台风、雪灾)影响地区,线路应按照差异化设计要求,对在电网中比较重要的线路适当提高建设标准。
由于电缆的投资是架空线路投资的8~10倍左右,为节约电网建设资金,同时兼顾城市建设的要求,保证线路“进得来、出得去”,经过政府和供电部门的协商,在市中心划出几块原则上使用电缆的区域,其它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5 落实站址、线路廊道
在规划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将前面已经规划好的变电站初步落实到某个地块上。首先根据建设标准确定变电站的占地面积和进出线方向,在地图上大致画出每个规划的站址和每回线路廊道、电缆管道。然后进行现场踏勘以确定站址和廊道(管道)选择是否合理,并根据土地的性质、区域规划,以及行政分区、自然阻隔等因素进行局部调整,在地图上绘制边界坐标。规划成果经审查后报市政府批准,最后以城市黄线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今后电网建设的依据。
3 问题讨论
3.1 电网的过渡问题
从现状电网到目标网架必然有个逐步过渡过程。实践中采用的方法是以目标网架为依据,根据近几年电网建设的顺序往前推出电网分年接线方式。
对于电源站点未建成导致变电站只能采用过渡接入方式,或者对于规划路网未实施导致线路廊道暂时无法通过(如跨越大量民房)的情况,应认真研究目标网架、路网建设时序和改接停电的要求进行优化,使中间接线易于过渡到规划目标网架,减少重复建设。
3.2 减少站址和廊道的调整
以黄线形式确定下来的站址和廊道是不能随便调整的。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调整,在实践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预留足够数量的站址和廊道,在负荷增长时不至于出现没有土地和廊道用于电网建设;(2)做好廊道(特别是架空线)的合理规划,满足变电站接入的需求;(3)根据变电站进出线方向确定合理的用地面积和布置方向,特别是变电站布置方向的变化将造成用地面积的改变。
一般情况无需将用地面积和廊道宽度放得太大,因为随着技术进步和设备的改进,同等规模变电站面积将逐步减少,线路的输送能力也在不断增长。适当的负荷增长可以依靠更大容量的主变和更强的输送能力来解决。
3.3 老旧电力设施的改造
实践中根据电力设施运行情况、城市规划要求和分年建设计划,逐步以老旧设备改造,架空线路整合、改道、入地等方式进行电力设施的改造。如我市两座110kV变电站由政府和供电部门按比例分担建设资金,在原地(或附近)将原来的户外AIS(2×31.5MVA)重建为全户内GIS(3×50MVA)变电站,不仅腾出一半多的土地,改善了城市景观,而且变电站的容量和设备档次也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电力设施的用地和线路廊道,提高建设效率,节约建设投资,满足城市用电需求。此项工作在我国部分地区也进行过并取得不错的成效[1,2,3]。
参考文献
[1]肖珈琦,陶建荣.城市电力工程规划编制探讨[J].规划师,2006,22(10):95-96
[2]刘永清.城市电网设施地理布局规划的应用[J].电力建设,2006,27(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