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产业新城规划

2024-06-05

嘉善产业新城规划(共6篇)

嘉善产业新城规划 篇1

言 三门县滨海新城产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规划依据、目的及背景

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产业发展规划

支撑服务体系 前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前言

三门,位于浙东沿海三门湾畔,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东濒三门湾,南接临海,西枕天台,北邻宁海。大陆海岸线长167公里,海域约481.7平方公里。全县总面积为1510平方公里,辖10镇4乡,总人口40万。

三门是连接宁波、温州的大陆桥,为长三角经济区南翼,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宁波机场、黄岩机场、北仑港、海门港距县城均在100公里之内;甬台温、上三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104国道、甬临省道、台州沿海大通道交汇境内;健跳港为天然深水良港,常年不淤,为省定台轮停泊点,健跳港区是台州港六大港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人民凭着永不屈服、敢闯敢拼的精神,在资源相对缺乏、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奋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具有三门特色的工业兴县的道路。2003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9000余家,其中国有和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为68家;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其中国有及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6.2亿元;已经形成了橡胶、机电、化工、工艺品等四大支柱行业。1978年~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200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人均GDP 万元。

当前,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三门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众多新的机遇与挑战。滨海新城建设,是三门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三港三城”建

中心区块,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未来的三门滨海新城。

(二)确立滨海新城在全市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1、三门乃至台州沿海城市与产业带的重要组成。

2、近中期作为三门县城东扩的重要功能区,远期为三门县城至六敖、健跳城市组合创造条件,构筑滨海城市新区。

3、形成三门湾资源保护与开发及华东电力城建设的综合服务与配套基地。

4、满足三门县城功能提升过程中的各项设施用地与产业用地需求,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区块。

(三)确立滨海新城产业发展的重点

滨海新城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工业为主导,三产联动发展。

三、规划背景

(一)宏观区域经济发展背景

1、国际: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持续推进,跨国公司加大了对我国的战略性投资,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跨国资本流动不断加剧,国际产业结构面临新一轮的分工调整。中国是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的发展中大国,有着快速发展的市场容量和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和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是世界制造业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台州把握这种趋势,可以更广范围地分享国际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机会,改造提升传统集群经济,拓展新兴产业,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国际贸易磨擦、较高的特征。省委、省政府将紧紧围绕推进“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构筑和谐社会。但作为资源小省,浙江在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要素资源约束问题尤为突出,其中能源、土地和人才的短缺将在较长时期内成为制约浙江经济增长的瓶颈。这一系列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台州夯实基础设施,“翻山越海”,更好地将本地经济和产业融入到长三角中去,分享集群效益和规模经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支撑制造业的升级;降低发展成本演就外来资本和当地民营资本的“联手好戏”

4、台州周边地区:处于甬台温这条浙江“黄金海岸”中部的台州,其南北温州、宁波的发展势头强劲。今后一个时期台州和宁波、温州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和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台州与宁波将呈现更加密切的关系。随着杭州跨海大桥的建成,宁波将成为联系台州和上海的必经之路;随着洋山港建设、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将强化宁波港对台州的辐射;随着宁波北仑港地区开发程度的提高,穿山半岛东南部至象山等沿海地区将成为今后宁波区域开发的重点,这将有力地推进台州北部沿海地区的开发。宁波是长三角重化工业的主战场。随着台州制造业结构的重型化,台州将与宁波在装备工业、造船业、石化原材料工业以及部分加工工业上形成较强的产业衔接性。随宁波城市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生产型服务业规模的扩展和层次的上升,宁波城市功能对台州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更加显著。

以及台州市实施和推进四个工程(南北协作工程、北拓工程、“天仙配”工程、人才工程),为今后一个时期三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确定了发展方向。

(三)滨海新城区域位臵

三门滨海新城位于三门城市东部,属于晏站涂围垦工程综合开发区域,主要由东部珠游溪北侧用地、晏站涂围垦工程及花鼓漫岛构成,规划总用地3057.5万平方米,其中晏站涂围垦工程北临旗门港,南接海游港,西靠三门城东用地,东面与花鼓漫岛相邻。建设滨海新城是开发环海游港经济板块的主要举措,是实现三门城市从山谷向滨海发展跨越的客观需要。

第二部分

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一、总体思路

立足滨海资源生态优势和环境基础,依托三门县橡胶、机电、工艺品等支柱产业,同时作为台州北部滨海产业拓展区,积极参与温台沿海产业带的区域分工和互补协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抓制造业发展,推动养殖、服务业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化,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实现在发展速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临港型产业发展、打造“平安三门”构建和谐社会等几方面走在全市前列的目标奠定基

第三部分

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原则

1、工业主导,三产联动发展原则

工业立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台州市今后一段时期坚持的发展战略,以现代大工业带动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滨海新城定位为三门县城东扩的重要功能区,因此在其产业发展上也必须以工业为主导,同时利用资源环境基础适当发展以养殖为重点的农业,以及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和为生产生活服务、完善城市功能的服务业。

2、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原则

对区域内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通过引导培育,形成若干个特色主导产业。特别是工业方面,根据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和台州今后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即重点发展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缝制设备、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五大主导行业,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型材料、临港型工业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阀门泵类、鞋帽服装、工艺美术、食品饮料等传统特色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三门现有的、在区域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集群,同时从市内、省内、国内引进相关产业,通过引导培育形成若干个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3、可持续发展原则

产业的发展必须牢固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环境是三门的型、多功能低压电器,中高压电器与电器成套设备等。依托电力能源基地建设,开发变压器、电网智能控制装备等电力设备。在三门现有的变压器、传输电缆等电力设备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从温州、温岭等地引进生产相关产品的规模企业,形成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

(2)泵类制造业

依托三门原有机电行业发展基础,加快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汽车空调用泵、生产工业用特种泵等新型高附加值产品。

2、工艺品行业

巩固和拓展木制工艺品、节日灯、太阳伞、车内装饰件等国内外已有市场,加快引进先进的制造材料、工艺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制作水平,发展电子玩具等新型智能化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旅游休闲用品。

3、临港型产业

考虑到海游港岸线条件制约,区域主要是以发展为健跳港及猫头山修造船业配套的船舶及配件制造业为主,发展船舶配件产业。推进船舶制造业与模具塑料、普通机械制造、船舶五金、阀门与水泵等台州其他制造业之间的互动。

4、其它行业

依托南北协作工程,采用筑巢引凤的方式,主动参与区域产业转移,吸引台州南部区域的企业主要是汽摩配、家用电器以及塑料模具行业企业到区域内落户,从而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1立足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通过协调统一、合理、合力开发,着重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和专项特种旅游等。

发展方向:统筹滨海新城的山水和丰富的湿地资源,主要发展滨海湿地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整合滨海养殖区和生态农业区等特色资源,把山区生态旅游与海洋旅游结合起来,形成兼具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功能的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并与其他县市等合力开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长三角南翼重要的生态旅游基地。

三、产业区域布局

1、总体布局

依据产业发展、分区功能、开发模式的要求,以“轴线组团、分区开发”引导新区整体布局,形成“一中心、两片区”的规划结构。

一中心:注重新区整体空间形态与山水生态绿廊的有机结合,规划依托海游港、正峙港,围绕正屿山、花鼓漫湖形成“到T”形的公共中心区,注重滨海景观面的塑造,两条轴线形成行政商业中心、体育会展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轴线的交点为正屿山中央公园。中心区在空间形态上强调山水的渗透与交融,轴向面江构筑新区中心轴线。

两片区:分别为西部的产业发展区和东部的居住生活休闲区。产业发展区以布臵工业产业、专业市场为主,适当安排居住配套和公建。居住生活休闲区主要利用花鼓岛优越的自然条件布臵重点布臵新城的居住用地,结合自然景观条件适当布臵少量度假与休闲用地。

2、分类布局

3环境引导,形成“一心、一轴、一带、二片、五单元”的布局结构。

“一心”为启动区的公共中心和生态绿化核心,围绕人工湖布臵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化开敞空间,形成启动区的中心。

“一轴”为在工业单元和滨海居住带之间形成连续的公共轴线。“一带”为沿海游港形成滨海生态居住发展带。“二片”为中心居住片和西部晏站居住片。

“五单元”为形成五片工业单元,分别为水岙门片工业单元、中心片工业市场单元、中心西北工业单元、中心西南工业单元和东片工业单元。

第四部分

支撑服务体系

滨海新城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支撑服务体系。在滨海新城内建立一套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是建设滨海新城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滨海新城支撑服务体系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投资环境,有利于产业发展;

保障滨海新城内企业进行科研开发、产品生产、人才培训、信息交流等方面的需求;

管理机构健全、管理方法先进、管理手段现代化; 保证企业员工和居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的各种需要。

5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保证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滨海新城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二、滨海新城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建立滨海新城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依靠国家的政策,充分利用滨海新城综合优势,通过实施指导性管理,提供综合性服务和创业指导,为中小企业的起步和发展提供局部优化环境。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吸引跨国公司、大企业集团以及国内科研院所来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到大城市设立技术中心;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子,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把技术中心建成产学研联合基地,集中力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主导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建立面向行业和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开发推广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完善技术信息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技术政策、科技成果、难题招标、新产品介绍和技术人才供求信息;完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关键的技术和装备,提高制造水平。鼓励企业引进技术装备,引导企业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结合起来,加强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对引进的技术、装备进行二次创新,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飞跃。鼓励更多的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生产工艺组织生产。

嘉善产业新城规划 篇2

一、产业园区向综合新城转变中交通面临的问题

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 城市产业园区由“园”向“城”的演变进程中, 交通将面临3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战略层面的问题, 即新城的交通发展模式的选择;其次是需求层面的问题, 即新城交通设施建设的问题;最后是实施策略层面的问题, 即如何在交通建设进程中实现交通与土地的协调发展。这3个问题贯穿了城市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各个层面, 因此, 必须提早谋划。

1. 交通供给与土地功能变化的协调问题

产业园区向新城发展首先面临的是用地功能、布局的调整, 由此带来的是交通出行方式及设施空间布局的改变。从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这一战略层面而言, 核心问题即如何选择交通与土地的协调发展模式。

2. 对交通设施的新要求

产业园区的功能结构、承载职能的转变, 带来的是土地功能由单一向多元的趋势演变, 由此产生的交通需求变化对交通设施供给提出新的要求。如生活出行对慢行设施的要求, 应完善人行过街设施、绿道系统等;对公共交通设施的要求, 应完善公交港湾站、大中运量公交设施、出租车招呼站等;对道路级配结构的要求, 应完善生活性支路网等。

3. 公共交通引领地位的确立

城市规划实践发展证明, 交通建设带来的可达性提高和外部性利益引导着土地利用的方向。如何在大规模新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 确立公共交通的引领地位, 奠定城市出行结构的“绿色”基调, 同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是新城建设时序的“小问题”, 也是关系城市发展方向的“大问题”。苏州工业园区高速私人机动化发展带来的一系列交通问题, 应引以为戒。

二、产业园区到综合新城的公交规划关键问题

1. TOD是城市交通与土地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交通在城市建设, 尤其是新城发展中起到基础支撑与引领作用。其中, 公共交通在促进城市交通与土地协调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凸显, 特别是基于城市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 (TOD) , 已成为近年来行业公认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应对园区发展的交通供给策略

(1) 出行目的由通勤交通向多元化发展趋势下的策略。园区向新城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产业主导阶段、融合过渡阶段和综合新城阶段。不同的阶段在交通出行上最大的差异就是出行目的由通勤交通向多元化发展的变化, 并由此影响到出行特征、交通方式结构等。应对这种变化, 在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制定中, 应明确各阶段的交通供给实施策略。产业主导阶段主要建设园区干道, 提供以通勤为主的定制公交服务;融合过渡阶段主要结合生活功能区建设, 逐步完善慢行设施、公交配套等;综合新城阶段应完善以公共交通为机动化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 并坚持不懈地提升公交出行品质, 建设公交专用道、港湾站, 建设准点、舒适的大中运量公交设施等。

(2) 重点由满足可达性向出行品质提升趋势下的策略。我国的产业园区在向综合新城迈进时, 一般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定位较高。尤其是已摆脱传统工业模式的高新技术园区, 为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 在城市配套服务设施上要求较高, 交通方面集中体现在出行由可达性到品质的转变。因此, 在交通设施建设及交通运输工具发展上, 应更多考虑保障交通准点、舒适、环保、美观等方面的措施。

3. TOD实施策略

(1) 契合城市发展战略目标。TOD作为城市土地开发的一种模式, 同时也是实现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途径, 最终要实现的是交通、产业与空间的协同发展, 因此, 实施策略必须与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契合。在公共交通方式选择、公共交通设施布局, 以及基于公共交通建设带动的土地开发政策的制定等方面, 都应服务于这一目标。

(2) 以规划体系指导TOD策略实施。TOD强调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紧密结合, 倡导形成以公共交通走廊为纽带, 公共交通为导向, 综合用地组团为节点的城市布局方式。因此, 只有在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的框架下, 方可满足TOD的顶层设计条件。相比发展完全成熟的城市, 正处于成长期的产业新城有更多的调整与优化空间, 因而TOD策略更易得到实现。

(3) 服务于城市整体战略部署。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园区, 其跨越式发展必然伴随着园区面积的扩张, 因此, 对于未来的新城而言, 必然存在“老区”与“新区”一定时期内建设重心如何选择, 以及如何完善综合新城功能区调整带来的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这是城市决策者整体战略部署的问题, 也是TOD策略实施的绝佳机遇期。

三、实践案例

以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 为对象进行研究。东湖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 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和中央企业集中建设人才基地等于一身,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目前高新区规划范围518平方公里, 建设用地236平方公里, 见图1。

新时期, 武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宏伟目标, 实施“1+6 (主城+新城) ”空间发展战略, 建设“公交都市”, 全面推行TOD模式, 实现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新跨越。东湖高新区在“强化示范区核心区辐射功能, 充分发挥土地价值, 打造以光谷中心为核心的科技时尚新城”的发展目标指导下, 构建了与示范区特色相适应的新型公共交通系统, 全面落实以TOD实施促进产城融合的发展策略 (图2) 。

1. 上位规划

从武汉市总体发展战略到东湖高新区城市发展目标, 再到高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始终贯穿的是以交通与土地协调发展为基调、公共交通为抓手、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为目标的主线。

2. 规划背景

东湖高新区现阶段正处于“主轴东拓、两翼齐飞”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 (图3) 。鲁巷城市副中心片区为高新区建成区, 用地以居住、教育科研、商业和产业用地为主, 现状交通供给矛盾较为突出, 可归结为“现实问题”;东部的光谷新中心定位为中国中部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TBD) ,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道路骨架系统尚未完成, 只有少量常规公交线服务, 可归结为“发展问题”。

3. 规划方案

(1) 总体目标:积极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贯彻执行公共交通引导发展理念。以枢纽为锚固, 自成体系, 构建四级公共交通系统。全面提升公交系统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引导交通出行结构向公共交通转移。

(2) 规划体系。在上述背景及总体目标指导下, 规划了四级公共交通系统, 分别为:一级对外客运系统, 包括通达全国的高铁、长途客车, 以及辐射全省的城际铁路等;二级骨架系统, 主要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 支撑区内公交骨架, 快速衔接武汉市主城区;三级主干系统, 为有轨电车及BRT等中运量公交, 是区内公交主体, 联系各组团, 并作为二级骨架系统的补充;四级基础网络, 主要包含常规公交和特色公交, 起到二、三级公交系统的客流喂给与特色文化展示的作用。规划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

(3) 规划方案。结合东湖高新区城市空间结构及发展目标, 规划了以14个枢纽为锚固的80公里轨道线网与168公里中运量线网的主骨架公交系统。其中主干中运量系统规划了8条, 147.4公里有轨电车线, 1条20.6公里的BRT线, 致力于提升公交主干网络的服务品质。

此外, 以“对外干线——减量、均衡、多通道;区内连通线——连心、加密、广覆盖;微循环公交线——便捷、接驳、全渗透”的优化思路, 对常规公交进行了规划调整。

4. 近期实施

基于东湖高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及两个“中心”代表的交通问题, 围绕TOD理念, 重点支撑光谷新中心建设。近期规划并开展实施了一批公共交通项目, 包括武黄、武咸城际铁路, 轨道交通2号线南沿线、11号线东段, 有轨电车试验线T1、T2线, 以及高新大道BRT线等, 见图5。这些项目的实施以及近期规划方案的落实, 必将有力带动高新区东部组团的建设, 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 使TOD策略得以实现。

四、结语

智慧新城规划项目案例 篇3

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员

一、项目概况

某新城是主城重要的核心片区之一,总用地面积13.92平方公里,内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水系充沛,富有良好的江南水乡风貌。新城规划为度假休闲 区、主题乐园区、商贸展示区、核心区、居住生活区的“五区两轴五心”结构,现居住人口7000 余人,远期规划居住人口共11 万余人。

二、项目建设目标及理念

(一)建设理念

某智慧低碳新城以建设“国家级低碳生态示范区”的战略目标,结合某新城的现状条件和优势,按照建设低碳、生态智慧低碳新城的总体要求,通过实施信息 化促进低碳化策略,全面打造低碳、生态、宜居、宜游、宜商的智慧低碳新城,提高新城现代化水平,让市民共享智慧低碳新城的建设成果。

(二)建设目标

某新城以建设 “国家级低碳生态示范区”的战略目标,结合某新城的现状条件和优势,从低碳、健康、智慧、幸福四个方面打造低碳、生态、宜居、宜游、宜商的智慧低碳新城,并作为未来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具体体现在:

(1)打造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低碳新城

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各个方面,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潜在的信息资源,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并改进 监测、预警手段,从而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影响,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智慧低碳新城。(2)打造资源共享、体系完善的健康新城

从公共医疗服务等方面,建设一个具有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全面的环境保护体系的城市健康体系,使城市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 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在居民的“个人健康”方面,极力推行集电子病历、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医疗和居家养老体系。

(3)打造理念先进、技术领先的智慧新城

某新城城市信息化以智慧低碳新城建设为抓手,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设广泛覆盖的网络体系,深度互联的信息体系,信息共 享的资源体系,业务协同的工作机制,实现信息的智能处理,同时拓展信息的开放式应用,从而打造低碳、生态、宜居、宜游、宜商的智慧低碳新城。

(4)打造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幸福新城

在新城安全方面利用现代高新信息技术、实用的通信系统、创新的整合理念,建立反应及时、指挥统一、作战有效,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城市安全体 系,加强城市安全防范能力,保障人民人身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规划、配置城市的能源、交通、教育、旅游、物流等 各种资源,对城市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机组合和合理利用,使整个城市高速地运转,同时也使城市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安全、快 捷、高效。

三、项目建设内容

某智慧低碳新城从构建低碳、宜居的智慧应用;构建宜游、宜居的智慧产业,构建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科学的新城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分别在智慧交 通、智慧建筑、节能环保、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居家养老、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智慧产业等方面进行了规划,以此作为未来城市建设的行动纲领。

(一)构建低碳、宜居的智慧应用体系

1、绿色交通

在新城交通体系规范方面,以实现绿色、低碳、环保、安全、畅通、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务为目标,倡导有节制的、公交导向的“紧凑开发”模式,提倡电动车租赁、电动公交、自行车租赁等交通方式,实现绿色出行。

2、绿色建筑

智慧建筑的规划建设,一方面建设合适的楼控及信息化系统;另一方面,采用节省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智能技术与产品,积极引进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等系统;积极建设资源再循环监测系统,降低水、电等资源消耗的建筑低碳规划设计,以此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功能以及其内在联 系,以最优化的设计,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优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提高建筑管理能力和资源利用率,降低建筑能耗,实现节能环 保、绿色低碳、安全舒适的住宅环境。

3、节能环保

新城节能环保规划致力于建设绿色节能环保体系。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监测手段,对全区空气质量、水污染、噪音、碳排放、环卫等业务数据动态收集、处理和加工,准确判断新城区域性环境质量与污染源排放动态监测信息,为有效实施环境管理与执法,增强污染源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提供科学依据。

4、智慧能源 在新城能源规划方面,以分布式能源结构替代集中式能源结构,在新城单元内自成系统的同时由于城市能源互联,保证城市功能安全。推进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能源互通,同时建设城市级别能源管理中心,提高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5、智慧教育

在新城教育规划方面,积极推进新一代数字化校园建设。一方面通过在硬件、网络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软件信息系统,高效便捷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 和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打造安全的教学环境,同时加强学校、学生、家长之间信息沟通。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信息平台等的建立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共 享,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灵活多样、开放的网络化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

6、智慧医疗

新城智慧医疗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分散在不同机构的健康数据整合为一个逻辑完整的信息整体,满足与其相关的各种机构和人员需要。通过统筹规划电 子病历应用发展,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新城医疗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构建一座宜居、宜游、宜商的幸福、健康之城。

7、居家养老

新城智慧居家养老规划建设倡导以社区为依托,老龄人群为服务对象,企事业服务机构为网点,社区义工为补充,老年人服务中心为支撑,建立全方位的 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社区“一键通”呼叫等信息系统,加快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从而构建一座宜居的、幸福的和健康的新城。

(二)打造宜游、宜商的智慧产业体系

1、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规划,积极在旅游业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旅游综合信息系统和景区管理系统,以及票务服务、酒店预订等电子商务服务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 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整合旅游景点及与旅游相关的景区、公园、文化、餐饮、娱乐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形成一体化旅游配套智慧旅游体系,提高旅游行业的工作效率 和服务质量,推进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景点及相关的酒店宾馆、娱乐接待等周边商业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2、现代物流

新城现代物流规划致力于推广信息技术在仓储、配送、分拣、运输等物流环节的广泛应用,综合利用现有资源信息以及智能化决策分析,打造绿色、低碳、节能的物流体系,同时助力区域管理水平的提升,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智慧产业

在核心商贸区及智慧产业园,积极发展低碳、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产业,促进新城经济全面发展,并打造绿色的智慧产业体系。

(三)构建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在信息基础设施规范方面,规划建设国内一流的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传输能力,实现宽带新城、无 线新城。规划建设新城数据中心,实现对重要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改变原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闭的局面,实现新城内数据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投资,从整体上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四、结论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步骤是首先实现单个行业和简单单元内的智慧化,再逐步完善复杂单 元的智慧化,实现在一定规模区域的实现多行业、多单元的区域智慧化,在此基础上在整个城市内进行推广,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的智慧化。智慧低碳新城建设是现阶 段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最富成效的方法,是智慧城市的样板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有益探索,智慧低碳新城的建设符合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新城区规划及广场建设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到新城区视察指导工作,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将固阳县新城区的规划建设情况做简要汇报。

近年来,固阳县凭借其良好的地域优势和生态资源,城市产业和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导致旧城区用地规模严重不足,限制了城市的发展。2008年,县人民政府开始组织规划建设固阳县金山镇新城区,主要以办公、商业、文化及居住为主,缓解城市发展给旧区带来的压力。历经四年的建设,目前局部地区已初具规模,新城区位于我县旧城区西南方向,东邻包白公路,南邻包固一级公路,西北与包固一级公路支线固查路相接,总占地面积约7.6平方公里,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3公里,规划建筑面积526万平方米,居住人数约7万人。基本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之势,南北高差8米,东西高差26米。

整体布局

按照打造包头市小而精、小而美的卫星城的要求,新城区的总体规划形成了两轴、一心、四组团的组团式格局:所谓的两轴就是以锦绣公园、马兰花公园、繁华公园为主的东西向生态主轴和以马兰花大道为主的南北向功能主轴;一心

是指以县政府为中心的新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区。四组团是指围绕县政府周围,以两轴为界线,形成四个布局完善的生活居住组团。

道路

道路网规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及步行系统四个层次。

主干道除南北向宽70米的景观大道外,主要为贯通东西的两横两纵,宽度为30--50米。

两横为:怀朔大街宽50米,金山大街30米。

两纵为:锦绣道及繁荣道,宽度为30米。

次干道为24米宽。其它支路为18米宽。其中两条富有地方特色的仿古步行街和传统商业步行街为14米宽。广场

新区规划建设两个大型广场。其中一处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希望广场,占地约10万平方米,主要以休闲、文化娱乐为主。硬化面积8.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4万平方米。广场以硬化铺装为主,由音乐喷泉、特色花池、树池围椅、景观弧廊、景观灯柱、健身设施、史迹景墙等内容组成,为市民提供休憩健身、休闲娱乐、交流集会的空间,兼顾城市景观、科普教育、绿化生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城镇广场。著名学者余秋雨为广场亲笔题词“希望广场”。另一处位于行政办公用地中心区、新规划的党政大楼门前,占地约4.5万平方米,以政治、文化、集会为主的市民广场。绿化

绿地景观系统成“三纵一横”式结构

三纵:一纵为城区中部70米宽的景观大道、市民广场、马兰花公园形成城区南北向最主要的景观轴带;另外两纵为锦绣道及繁荣道,东西两侧各有35米宽的绿化带。

一横:以锦绣公园、马兰花公园、繁华公园为主导,贯穿东西长2500米,南北宽140米的绿化带状公园为新城区横向绿化轴带。

另外在主干道金山大街南侧,马兰花大道东西两侧各规划一个公园为春华公园和秋实公园。在市政府后面规划一个休闲公园。

新区最南端与包固一级公路之间为昆河支流,今后准备将此段河流打造成一条沿一级公路的滨河大道景观水系。公共设施布局情况

新城区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比较齐全,除我们以上提到的大型广场两处之外,还规划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少年宫、文化大楼、医院、天然气公司、热力公司、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光明小学已开始正常上课,小学占地面积29613平方米,建设规模11992平方米,解决了新区孩子上学路途较远的问题。天然气公司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现已正常运营。热力公司、医院正在建设中,拟将于今年完成主体建设。文化大楼也将于今年开工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在不断完善,进而提升新区的人居环境。

工程建设方面

截止目前,新城区共完成十几个大型项目的建设,其中位于广场正北方的顺雨佳苑,建设规模为7万平米,紧挨的西侧有全部交付使用的15万平米的经济适用房和3万平米的廉租房,广场正西有建设规模为9万平米的佳雨花园,内部的建筑全部为两层楼式的独立小院。再往西是由全聚德开发的7万平米的聚德景苑建设项目。再往西是10万平米的雨竹花园住宅小区,小区内部配套非常完善。在广场的正南方向是建设规模为13万平米的郁秀佳苑和方圆新居,再往南就是我县规模最大的天和建材城和特色鲜明的5万平米的锦绣祥园仿古建筑。新区的正西方是由包钢集团开发的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占地200亩,建设规模约20万平米,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另外在我们所处的西南方向是行政办公聚集区,目前,计生局、移动公司、交通局、金山镇、经贸局、档案局、司法局、交警大队、等单位将相继入驻。

总之,金山镇的新城区历经短暂几年的建设,飞速发展,这些成果的取得都得益上级各部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最后,再次地感谢各位领导的光临指导。

昆明市规划-官渡区(空港新城) 篇5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空港经济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渐成气候。首席记者赵伟摄

今年年底,中国第四大门户枢纽机场昆明新机场,将在这里展翅腾飞。依托昆明新机场而建的空港经济区,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正有序推进,空港现代化新区“呼之欲出”。

“服从和服务于昆明新机场建设,并依托昆明新机场发展临空产业的空港经济区,必将成为现代新昆明的新经济增长点。”官渡区、空港经济区主要领导说,官渡区、空港经济区认真贯彻省、市的重要部署和要求,坚持把服从和服务于新机场建设转场运营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2011年昆明新机场建设项目责任书》,紧盯时间节点,举全区之力,聚力攻坚,强力推进新机场外部及空港经济区全局性、基础性、控制性工程建设,确保新机场按时转场运营。

合署办公

空港经济区建设推进有力

2009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空港经济区与官渡区实行属地管理、合署办公。官渡、空港“合二为一”,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使空港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官渡区、空港经济区始终坚持服务保障优先,目前,新机场征地拆迁安置任务圆满完成;沾昆铁路昆明新机场改线段工程征地拆迁任务完成;搬迁企(事)业单位70余家、三个自然村和一个农业再就业基地,拆除地面建(构)筑物74余万平方米,迁建各类管(网)线15项约300千米,新建搬迁安置住房744套21万平方米,集中安置农村群众及下岗职工4000余人,新机场建设项目用地22.97平方公里圆满完成并移交。

官渡区、空港经济区合署办公后,坚持以面向国际的视野,确立了“空港国际化、新城空港化、发展一体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坚持“控制性、结点性、全局性工程优先”和“质量安全第一”的原则,迅速启动昆明新机场外部及空港经济区19个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为更加科学定位空港经济区的规划和产业,更好服务新机场,官渡区、空港经济区开展了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及道路、供水等7项专项规划修编工作,总规修编成果已经市规委会审查、省政府审定,待市政府审批。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保护新机场净空环境和飞行安全,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将采取“迁村并点”方式集中安置空港经济区范围内农村群众,云翔苑、云天苑、宝象佳园及小哨片区迁村并点项目规划选址方案已通过市规委审查。云天苑项目已开工建设。

此外,官渡、空港合署办公后,充分发挥了空港经济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品牌优势,依托昆明新机场发挥临空经济和临空产业,提速培育现代新昆明建设新的经济增长极。编制完成空港经济区临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先后与中船集团、中冶京诚、北京昭德、云南省投、省城投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银燕航空物流园区、螺蛳湾小商品加工基地、津桥学院等项目已落户空港经济区。

重大项目

为空港建设增添强劲动力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空港经济区主要承担三项任务:一是完成昆明新机场建设用地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及外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规划控制昆明新机场周边地区,优先保障昆明新机场的发展空间和净空、电磁环境等保护范围,避免城市包围机场,实现有序、可持续发展;三是以昆明新机场迁建为契机,开发建设全国第一个临空产业整合型开发区,实现优势资源有效配置,形成临空经济产业支撑,为现代新昆明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基础设施建设是空港经济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10月25日,昆明新机场生活配套区学校、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公租房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空港经济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及航空物流加工园区项目集中开工,这些大项目为建设空港经济区增添了强劲动力。目前,这些项目正有序推进。

为确保昆明新机场今年顺利建成转场运营,官渡区、空港经济区不等、不靠,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投资近100亿元,建成空港经济区老320国道新机场改移段工程、李长公路路基改造工程、云瑞路、云天路、云桥路、云水路工程,昆明新机场专用高速路(南段)全线贯通,空港1号、2号、3号路已启动建设;同步建成云瑞路、云水路、云天路、云桥路自来水、雨污、通信、燃气管网;建成新机场防洪排水应急工程及外部4条排水沟渠并投入使用。

目前,新机场专用高速路已实现单幅有条件通行,正抓紧实施照明、绿化等配套工程建设。已完成昆明新机场专用高速路沿线两侧各50米范围内房调、地调及租地,正抓紧开展地上附着物搬迁和简易房屋拆除工作;已完成绿化景观建设工程栏标价编制送审并组织监理招标工作,计划今年5月30日前进场施工,7月底完成沿线两侧各50米生态绿化工程。

临空经济

官渡跨越腾飞“新支点”

空港经济区作为临空产业发展的直接载体,将依托昆明新国际机场,充分发挥桥头堡和空中走廊作用,通过集群化产业辐射区域经济发展,全面打造中西部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最具活力、最具人文特色的现代化新区。

按照《昆明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修编》,空港经济区的规划用地范围为158.3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范围约396.6平方公里。功能定位分为近期功能彰显特色,是昆明形象与生态融合的空港门户;扩展功能承接国内,是西南先进物流与高轻新制造业的领军地区;远期功能辐射东南亚,是国际性综合化枢纽与经济服务中心。

空港经济区采用组团发展、生态交融、依托交通、南北延续的模式,形成“两区一带”的带状组团型空间布局结构。“一带”即临空产业带,主要位于320国道以东区域,包括螺蛳湾、秧草凹、国际包印刷城等组团,依托新320国道,以物流加工、空港配套加工制造、高新轻制造、加工包装等园区开发为主,并适当配套居住与服务设施;形成空港经济区主要的产业聚集带,向南联动经开区,向北联动杨林工业园。

“两区”是国门空港区和生态休闲区。国门空港区主要位于机场高速与320国道之间区域,包括大板桥李其组团及宝象片区,以商务会展、信息服务、居住与商业等开发为主,未来形成辐射区域的经济服务型枢纽和国门形象展示区。生态休闲区主要位于机场以北区域,包括小高坡及小哨片区;以商务度假、休闲体育为主的生态康体休闲业和生物科技与现代农业、创意产业、航空教育培训等为主,构筑昆明特色的绿色产业基地与城市生态休闲基地;该片区开发要以低强度、生态化建设为主,不提倡大量的开发建设,形成整个空港经济区的“绿色生态组团”。

在产业定位与选择上,围绕临空经济发展,空港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业、航机维修及制造业、临空加工业、高新轻制造业、生物科技及现代农业、创意及教育培训产业、生态型旅游休闲业、商贸会展及综合服务业等相关配套产业。对于产业发展的要求,空港经济区建设坚持“国际化、生态化、现代化”和“低建筑密度、低容积率、低建筑高度”的“三化”、“三低”原则,严格控制土地使用性质、建设规模与投资强度。

嘉善产业新城规划 篇6

与此同时, 我国城镇化水平从2001年底的35%上升到2006年底的43.9%, 根据建设部预测, 到2020年将发展到60%左右。但是城镇化加速引发了社会变迁, 建设用地的蔓延造成人地关系紧张, 城乡空间交错。因此,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布局, 落实和谐的发展观成为城乡规划面临的重大挑战。基于上述背景, 针对现阶段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遵义市与区域, 南白———龙坑片区新城与遵义市相协调的规划策略。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

19世纪初, 为缓解由于现代工业迅速发展所导致的“城市病”, 出现了以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的空间发展模式探索为基础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这些探索是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集中与分散规律、城乡职能互补规律以及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所进行的一系列辩证思考过程。西方国家从19世纪末开始就从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观念来解决地区空间发展的问题, 并处于不断探索研究中。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卫星城和新城理论、芒福德的城市和区域整体发展理论都是对此研究的典型代表。

19世纪末, 霍华德在其名著《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 创造性的提出“田园城市”理论。这是一种将城市和乡村的优势融合为一体的全新生活环境。霍华德在对城市持续发展需求等问题的考虑上又提出“社会城市”的设想, 其中包含了重要的区域发展思想内容, 不仅有利于大城市极具扩展性问题的解决, 同时也有利于乡村地区的发展。同期, 英国生态学家盖迪斯在其出版的《演进中的城市》一书中, 预见性的提出郊区扩散将导致城市发展在更大范围内的集聚和连绵, 进而明确提出将乡村纳入城市研究的范畴。美国城市学家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从人类文化的角度论证了城市整体发展和区域整体发展理论。芒福德的区域城市并不排斥大城市的发展, 而是提倡分割、限制以及重新组合的方法, 使城市功能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得到发挥, 保留城市集中以及地区扩散两种做法的优势, 将无限制的单中心的集聚转化为多中心的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二、项目背景

(一) 区域概况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赤水河以东、乌江以北, 全市总面积30781平方公里。东临铜仁地区和黔东南州, 南接贵阳市、毕节、黔南等地区, 西与四川省交界, 北同重庆市接壤。遵义市中心城区北距重庆308公里、南至贵阳153公里, 向南到达西南出海口———防城港直线距离约700公里。遵义市2007年GDP为566.4亿元, 居贵州省第二, 而且遵义市计划“十一五”期间将继续确保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并高于全省的增长速度, 到2010年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亿元。遵义市是衔接贵州和长江上游的结合点, 也是传递南贵昆经济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梯度的节点, 在区域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理位置。

遵义市南白———龙坑片区为现遵义县县城所在地, 距遵义市区仅18公里, 现城市建设用地为8.56平方公里。根据遵义市的城市总体规划, 南白———龙坑片区与南宫山片区、忠庄片区、董公寺片区以及红花岗片区 (遵义市政区) 均划为遵义市的中心城区 (见图1) 。

(二) 区域发展态势评价

遵义市是贵州省开发较早的地区, 在建国以来的几十年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处在贵州省前列, 城市建设水平较高。西部大开发明确了将建设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和南 (宁) 贵 (阳) 昆 (明) 经济区, 而遵义市处于两个重点区域之间的桥梁地带, 承北启南的区位优势赋予了城镇体系发展新的内容 (见图2) 。

基于以上条件, 遵义市的发展应立足于充分利用区域空间资源、合理组织生产力布局、协调发展城镇体系以及统建共享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以适应开放的环境。

三、新城建设的必要性———矛盾与问题

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技术进步消除了经济和社会活动空间布局的时空障碍, 促使城市发展从大城市向小城市、从城中心区向城郊疏解和蔓延, 城市功能开始在区域和地方两个层面上重新整合, 在形态上更多地表现出多中心的结构特点。

城市群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让我们认识到组团式城市群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通过大、中、小城市的“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城镇体系以寻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遵义市作为川、黔咽喉、黔北重镇, 实际城镇化水平却很低, 是一个典型广大贫穷山区和农村包围着的大城市。为了避免城市继续以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展, 对以组团式的发展形态进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新城区是城市向外延伸扩展的必然结果。大城市地区的整体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功能的调整不断地加速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展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继而推动了城市空间在郊区的扩展, 给新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与空间。根据2006年遵义市体系规划, 遵义县南白———龙坑片区将划为遵义市的中心城区, 并确定为近期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南白———龙坑片区具有较为宽松的用地条件, 发展存在较多方向性的选择。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多次变动, 长期以来遵义县城对应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方向游移不定, 出现南白、龙坑“双城”格局, 造成城市建设低水平扩张和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分散。村镇建设用地和大大小小的工业小区散布于城市建成区之间, 呈现城乡蔓延的空间态势, 造成土地、区位优势潜力难以充分发挥。所以在论证研究了新城的整合发展、机遇与障碍、现实与可能的基础上, 对南白———龙坑片区新城的发展做出了中长期发展研究。

四、新城规划的方法

在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网络化的经济体系下, 城市地区成为全球竞争中新的地理单元之时, 城市的发展必须摒弃“以城论城”的狭隘观念, 应代以宏观的区域观念。南白———龙坑片区新城的发展则应从区域的角度考虑如何协调新城与区域、新城与主城之间的合理发展关系。

未来的几十年将是遵义市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时期, 更多的人口向都市区聚集, 拥挤的人口、恶化的城市环境以及日益增长的住房价格必然导致居民逐步外迁至郊区。南北——龙坑片区新城要主动担当起“反磁力”作用, 形成新的区域极核, 吸纳产业、疏解人口、防止城市郊区化蔓延, 完善遵义市城镇体系。

五、总体思路

(一) 新城与区域功能协调

1. 处理好与母城的关系

大城市的空间扩展与新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是新城发展的动力源。作为大城市产业转移、空间扩展的先导地区, 新城与母城之间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城空间拓展的方向。南白———龙坑片区作为遵义市中心城区未来重点向南拓展的地区, 协调好与遵义市主城之间的关系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南白———龙坑片区新城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将承担疏解遵义市老城区人口的功能, 并集聚新的产业, 带动区域规模化发展, 通过高品质、高标准建设各项公共服务设施, 提高吸引力, 促进新城的发展。

2. 处理好在城市带上发挥的作用, 以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城市带以及都市圈处于全球竞争网络的节点位置, 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组织体与空间单元。全球的经济与社会的竞争在极大程度上表现为这些大都市圈之间的竞争, 所以地方政府应该改变狭隘的地方观念, 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南白———龙坑片区居于贵州的北部, 是衔接贵州和长江上游的结合点, 也是南贵昆经济区和长江上游地区间的节点, 川黔铁路、渝黔高速公路、国道326、国道210等多条交通联系线都在此交汇。这对于南白———龙坑自身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区位优势, 但同时更应该着眼于大区域的发展, 在地理、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积极与大区域联系, 形成整体。因此, 南白———龙坑片区新城在配合中心城功能疏解的同时提出“借助遵义市作为泛珠三角地区、南贵昆经济区和长江流域上游地区等区域交汇城市的辐射能力, 建立全新交通体系、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 积极推进几大区域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成为贵州北部服务渝黔经济走廊、面向泛珠三角以及南贵昆经济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3. 处理好新城与周边地区在用地、重大基础设施方面的布局

在城市功能的设置上, 充分发挥新城的优势, 发展周边地区所欠缺的城市功能, 以此确立自己的职能特色和优势, 发挥促进地区交流和空间联合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相邻城镇的设施来为本地区的发展服务, 以降低新城发展的成本。南白———龙坑片区新城的发展方向应定位于商贸物流中心、铝工业及新材料研究、基础教育、生态旅游等职能, 而避免发展遵义市主城区内已经比较发达的高档文化娱乐设施、商务中心等, 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 避免重复建设。

(二) 新城与区域空间协调———构筑整体空间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 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城市体系呈现出协作关系上的网络化特点, 城市体系结构关系由以前纵向规模等级正逐渐被横向的功能关系所取代。这样既可使城市自身享受区域的整体优势, 同样也使区域的整体效应远远高于城市个体的简单叠加, 使区域的整体效应加大, 综合竞争力得到增强, 最终形成网络化的城市地区。遵义市目前面临的区域空间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日益增大等问题也只能通过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才能得以解决。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 遵义市绝不能仅仅单核心发展, 城区将分为四个组团, 其中南白———龙坑片区新城的定位就是遵义市的一个片区。充分利用山体、水面等自然地形地貌, 划定规划建设区及外围生态保护带, 将绿色楔入城市, 形成结构清晰、定位鲜明、联系便捷的组团式城市 (见图3) , 加快构筑一个大遵义市健康发展的空间平台。

(三) 新城与区域交通协调

在遵义市未来的城市发展中, 应改变以前形成的单中心结构, 并在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城市结构中纳入轴向发展理念, 即通过铁路、道路干线沿带状组团开发, 逐步形成网络格局, 进而通过铁路、高速公路与泛珠三角城市群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相联系, 积极参与到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中去。位于遵义市南北轴上的南白———龙坑片区新城在现有的交通系统上需继续完善铁路、公路有机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遵义市货运站场、仓储物流中心、对外交通客运中心, 从而形成区域的交通枢纽。

(四) 新城与区域产业协调

在遵守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适当照顾行政区划完整性等原则的基础上, 通过对南白———龙坑的历史分析、环境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的评价, 对南白———龙坑片区新城做出的定位是:突出南白———龙坑在贵州北部地区的地位, 强化南白———龙坑在贵州北部地区的“纽带”作用, 带动全市城镇的发展和黔北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争取成为黔渝经济走廊与黔北地区的中转枢纽。

根据表1分析,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优先升级, 逐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是南白———龙坑片区新城产业调整的宗旨。南白———龙坑片区新城应以发展商贸物流、园区项目开发、机械加工制造、无公害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度假、绿色人居环境为功能定位, 承接市区城市规模外扩、经济圈外延和市区企业外迁, 扩大对接领域和对接半径, 促进发展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 集中发展商贸物流经济、新型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教育产业。在龙坑集中建设机电产品、生产资料、建材家居、绿色农产品、日用品仓储超市等五方面的商铺。承接遵义市区和周边县市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打造为遵义现代物流中心。

(五) 新城与区域生态协调

自然生态保护空间不仅具有重要的生产、生态、人文和景观价值, 更重要的是对抑制城市无序蔓延、保持合理城市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用地储备。对自然空间的有效保护可以避免大城市的发展出现各个方向连续地、均匀地“摊大饼”现象, 从而利于形成自然空间和人工空间相互穿插的格局。南白———龙坑片区新城的规划根据新城所处的自然条件, 从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的思想观念出发, 在外围生态保护圈的基础上, 通过对沟谷、山头等自然区域的界定和改造, 形成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城市形态与景观, 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态景观背景和前提, 从而对以后南白———龙坑片区新城的建设和发展形成约束, 城市的开发建设被控制在这些区域之外。这些区域将成为城市的非建设用地且融入城市之中, 为新城提供良好环境和休憩空间。

六、结语

我国的新城建设与区域整体的健康协调发展相辅相成, 因此, 在积极强化和完善大城市中心功能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城、完善城镇体系尤为重要。结合已有的中小城镇, 有助于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有序发展的城镇群, 充分发挥不同等级的城镇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实现城乡协调、区域协调。通过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及优化调整, 有利于形成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 完善区域城镇体系, 从而提高区域的整体素质。

在城市强化中心城区功能的同时一方面要疏解中心城市的产业, 另一方面又需要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所以, 新城建设应该从区域整体协调出发, 结合大城市区域内整体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统筹考虑重大项目的建设, 避免重复建设。区域协调的根本内涵就是分工协作, 鼓励城市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 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 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顾朝林.都市圈规划——理论.方法.实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刘健.基于区域整体的郊区发展——巴黎的区域实践对北京的启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捷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沈磊.无限与平衡——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班有闺蜜_小学作文下一篇:区创先争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