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规划

2024-07-13

产业振兴规划(精选12篇)

产业振兴规划 篇1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中国政府以积极的姿态采取应对措施。自去年年底出台了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计划之后, 2009年又陆续推出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以及物流业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源于这些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务院在长时间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从制定到出台规划前后仅42天, 这一举措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 既是在中国经济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自救之举, 也是中国经济在新经济环境下寻求新发展的战略转变之举。一年之计在于春。2009年春天,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将成为中国经济复苏进程中的最大看点。

钢铁业: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产业集中度

出台背景:

中国目前有大小钢铁企业1200家左右, 其中大中型钢铁企业约70家。钢企数量太多, 产业集中度太低, 大小钢企一团混战, 一方面导致国际铁矿石市场价格飞涨, 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钢铁业利润率, 不利于钢铁业的长远发展。

主要措施:

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 调整进出口税率, 提高部分高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 推进企业联合重组,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

主要影响:

政策虽然无法改变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内外需下降的状态, 但是淘汰落后产能和联合重组将会给行业周期性下滑的延缓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长期来看, 大型优势钢企将成为钢铁行业的绝对龙头。

业界观点

(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

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表示, 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不仅是为了缓解当前中国钢铁业的困境, 更表明了中国立志由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的决心。此轮调整过后, 中国钢铁产业将在新的基础上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

朱继民说, 中国已经连续3年钢铁产量大于销量, 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钢铁企业的压力将比前几年要大, 而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又造成企业间恶性竞争。因此, 此次规划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加快中国钢铁业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 避免内部恶性竞争, 促进中国钢铁业的良性发展。

汽车业:推动产业重组, 打造自主品牌

出台背景: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 中国车市在经历了连续9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后, 在2008年出现下滑。作为一个对上下游产业拉动效应十分明显的产业, 如果车市和汽车产业持续低迷, 不仅严重影响扩大内需, 对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目标也将带来不利影响。

主要措施:

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 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 使大型车企从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今后3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主要影响:

减征购置税政策对大多数轿车企业构成利好。专项资金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和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刺激了内需, 扩大了小排量汽车销售;另一方面鼓励车企进行研发投入发展自主品牌, 这将对我国的汽车企业发展构成长期利好。

业界观点

(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

汽车产业作为产业链最长的产业之一, 对消费拉动作用巨大。不久前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 力争2009年汽车销售量超过1000万, 未来三年平均增长率达10%。

曾庆洪是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起草人之一。他说, 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细则已经基本成型, 共有17条配套措施, 将分别在3、5、7、9和11五个月份陆续推出实施。其中, 3月份的1.6升小排量汽车购置税收减半已经实施, 而最为市场关注的重组兼并政策预计在7月份推出。

纺织业:未来三年欲达到三大目标

出台背景:

受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纺织经济受到巨大冲击, 部分企业陷入困境, 甚至出现停产、关门现象, 但与此同时, 占行业数量三分之一的优质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创造利润达全行业利润的98%。尽管200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出现回落, 但国际市场对质优、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品服装产品继续高度认可, 中国纺服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并没有减少。

主要措施:

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改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支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担保机构优先向纺织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 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

主要影响:

退税上调短期有助于缓解企业的压力, 但难以阻止纺织业出口增速的下降甚至绝对值的下滑。而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外需不足, 在全球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 规划很难直接和及时地刺激扩大出口。另外, 信贷支持的执行仍存疑、专项资金的投资额度不明确, 难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盈利能力的明显改善。

业界观点

(中国纺织进出口商会尹国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纺织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尹国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定要从长远的角度, 来考虑纺织产业的调整和发展。”他认为, 纺织业调整振兴规划体现“调整优化”而非“行政干预”色彩。

对于当下市场最为关注的“细则中纺织业出口退税率将再度上调至17%”, 尹国新认为这是政府原本就应该出台的措施, “出口退税政策的应有之义, 就是由于按照国际惯例, 中国在出口环节多征收了一道17%的增值税, 这是本来就应该退还给企业的, 而不应该作为调控整个行业的手段。”

尹国新表示, 虽然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 会导致一部分中小企业倒闭, 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要以行政力量进行干预。在当前纺织业产能过剩的现实之下, 一部分中小企业倒闭属于优胜劣汰的正常现象。

装备制造业:大力推进装备自主化

出台背景: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 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我国在发电设备、重型设备等领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中低档数控机床、中低档大型工程机械等也已接近国际水平, 但大型石化通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高档大型工程机械等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主要措施:

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建立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出口信贷额度, 支持装备产品出口;重大工程项目优先采购国内生产设备, 国内采购率原则上不低于70%。

主要影响:

国家明确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 相关企业有望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实力, 细分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受益最大。另外, 规划中要求提高国产设备采购比例和鼓励采购首台首套国产设备的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企业, 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意义重大, 有助于其市场份额提升及推广。

业界观点: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表示, 在整个装备制造业还未走出低谷之时, 尽早出台细化的配套措施是当务之急。

他表示, 当前金融危机仍未见底, 世界主要工业国家货币大幅贬值, 给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 装备制造行业迫切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 相关细则早公布, 行业早受益, 更主动。

此前公布的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强调支持自主创新, 决定建立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向文波说, 这个政策太好了, 这样才有利于做大做强一个产业。但这需要政府及早制定相关细化政策, 比如, 风险补偿机制由哪个部门负责实施, 用户的首台 (套) 装备如何认定, 如何补偿等。

受金融危机影响, 许多国外老牌装备制造企业由于现金流出现问题, 盈利预期受到影响而“身价”大跌。向文波说, 此时走出去进行并购, 不仅能以较低的价格拿到优质资产, 还可通过并购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船舶业:加快向世界造船强国迈进

出台背景:

目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造船大国, 与第一大国的差距不断缩小。2008年, 我国造船完工量达2881万载重吨, 占世界总量的29.5%, 新船订单量占世界的37.7%, 手持船舶订单占世界的35.5%。但是, 中国船舶工业在造船设施、效率、质量方面, 尤其是配套能力方面, 与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主要措施:

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拟出台单壳油轮和化学品船以及老旧船舶的报废更新政策;提前实施进入中国水域的单壳油轮淘汰政策。

主要影响:

中国造船业订单以散货船为主, 大约占比70%左右, 这项政策将有利于扩大国内船舶市场需求, 调整运力结构。而目前全球油轮在手订单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单壳油轮淘汰所新增需求, 因此不会在国际范围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船舶和广船国际的产品基本代表相应领域的国家水平, 淘汰落后产能对这两家公司的发展相对有利。

业界观点: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吴有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表示, 船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得非常及时, 抓住了船舶行业的问题, 目前的关键是在扩大需求上采取措施, 从船用设备、海洋工程两方面着手下功夫。

他认为, 船舶振兴规划纲要提到“稳定订单、保持增长”是不错的, 但是要拿出具体措施来, 国内航运企业的造船需求可以稳住, 但是中国造船企业造的船绝大部分是国外船东的, 这可就难调控了, “所以这方面要加以重视”。

吴有生表示, 中国船舶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造成造船产能大大过剩、创新能力滞后等问题, 都亟待破解, 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破除发展瓶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一方面, 老旧船舶需要更新, 一些内河、江湖船舶技术低、排量差, 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需求。同时, 要发挥海洋经济的综合效应。船舶业可以和远洋海洋渔业更好地结合, 深海油气开发建设也需要船舶业的参与。

电子信息业:助推中国彩电工业转型

出台背景: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目前我国彩电工业的年产值接近2000亿元, 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23%左右, 是基础较好、竞争力强、发展快、规模大、国际化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电子信息支柱产业之一。

主要措施:

加大投入, 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大工程, 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 推进“三网融合”。

主要影响:

规划对于通讯设备行业 (3G及宽带) 、电子行业、彩电行业以及软件行业构成利好, 同时, 将推动国内服务外包需求的成长及对本土基础软件企业需求的增长。

业界观点

(联想集团CEO杨元庆)

“帮助产业成功转型, 从出口为主的产业格局向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转变, 鼓励和支持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去进行更多创新, 使企业在全球更有竞争力, 这就是我对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的期望。”

据杨元庆介绍, 金融危机对电子信息产业冲击最大的就是海外业务, 海外市场的不景气对中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造成了很大冲击, 因为海外市场在不断萎缩。

轻工业:解危除困, 由大变强

出台背景: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 去年9月以来我国轻工业产品出口大幅下滑, 企业停产倒闭增加, 产品积压严重, 亏损面扩大, 轻工业发展正在经历艰难的时刻。

主要措施:

扩大城乡消费。进一步提高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中小轻工企业的财税和信贷支持。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加快造纸、家电、塑料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增加糖、乳制品、盐、纸浆等产品的收储。

主要影响:

轻工业总共涉及大约45个大小行业, 预计食品、家电有望成为振兴重点。但是国家政策对于短期行业景气难以起到明显的支撑。“家电下乡”对大家电的需求有直接拉动作用, 但是众多外向型经济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受国际经济恶化影响而返乡, 农民购买力 (需求) 变化制约了“家电下乡”的效果。

业界观点

(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

“轻工行业振兴规划很重要, 但创新更重要。”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副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表示, “国家给企业减免税收, 对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董明珠说, “金融危机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缺乏信心, 信心从哪里来?就是创新, 有创新才有实力, 企业一定要坚持创新, 要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为此, 她呼吁, 完善国家扶持自主创新政策。

她提议, 国家对于扶持自主创新的制度设计要改变现有做法, 不以项目报告为标准来拨付资金, 而以实现的创新成果为依据来给予激励, 在创新成果得到验收后再拨付扶持资金。

石化业:雪中送炭, 实质利好

出台背景:

去年以来, 我国石化产业遭遇重大冲击。受实体经济增幅放缓影响, 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 石化行业自身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集中显现, 在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石油化工景气周期低谷叠加的影响下, 我国石化产业陷入低迷。中国石油已发布公告, 预计2008年净利润与上年相比下降50%以上。

主要措施:

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 完善税收政策, 增加技改投入, 加大对石化企业的信贷支持。扩建产能, 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 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 扶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等。

主要影响:

振兴规划旨在调整控制总量, 进行产业布局, 加快技术升级。由于目前很多大宗产品价格倒挂, 出口退税和关税调整不会起到很大作用。振兴规划中, 炼油、农业化肥与农药、化工新材料等子行业将得到有力扶持。

业界观点

(河北春蕾实业集团董事长刘玉芬)

“在河北邢台, 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虽然知道有政策支持, 但并不清楚细节。”因此, 刘玉芬建议, 国家尽快出台一些实施细则和操作机制。

刘玉芬还提到:“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企业, 越早拿到订单的, 企业就越容易成活, 订单迟迟不来的, 企业就完了。希望国家在资金和政策扶持上, 能够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 尽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此前国家出台的石化产业振兴规划, 立足点在于促进石化产业中长期可持续发展与提升产业竞争力, 短期着力于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石化产品消费, 中长期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来提升产业竞争力。

有色金属业:对症下药促发展

出台背景:

目前, 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产能过剩, 大量企业减产停产。同时, 产业集中度低, 2004年中国大型有色金属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行业的33%, 但到2007年这一比例已降至28.27%。产业集中度太低使大型骨干企业没有足够影响市场的能力, 并直接导致中国整个行业在国际上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主要措施:

“收储”将是有色金属产业振兴规划的主要措施, 具体包括落实及增加“收储”计划、推动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以及国外资源并购、落实直购电试点、降低电价、合理调整税费以及加强对重点企业技改的支持等。

主要影响:

“收储”对于扭转国内有色金属骨干企业库存高企的困境有直接作用, 而对于那些已经被“收储”的铝厂、锌厂等企业, 他们面临的库存压力已经相对较小, 现金压力减轻, 由此可能使得市场抛售压力缓解, 从而使得部分金属价格受到一定程度的支撑。

业界观点

(铜陵有色集团董事长韦江宏)

对于即将出台的有色行业振兴规划实施细则, 韦江宏认为要注意看政策是否有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 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实质性支持。

韦江宏表示, 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规定, 国家是否出台像水泥、发电行业一样的“上大压下”的规定, 如是否规定5万吨以下的炼铜企业、铅锌冶炼企业关停?他透露, 国外铅锌冶炼企业最低的产能是10万吨, 铜冶炼企业是15万吨。“上大压小”可以提高有色行业的集中度;

二是国家支持技术改造和研发的政策;

三是支持利用两种资源的政策。一种资源是国外资源, 一种是再生资源;

四是振兴规划细则中, 是否能对国内矿山开采秩序作出明确要求, 进行整顿。如能否采取大矿大开, 周边小矿按照市场法则由大矿山企业进行整合的原则, 以提高矿山开采行业的集中度。

物流业:恰逢其时, 意义重大

出台背景: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现代服务产业。据测算, 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约88.82万亿元, 同比增长18.1%, 增幅下降8.1%;物流业增加值完成约1.94万亿元, 同比增长14.6%, 增幅下降5.7%;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5.21万亿元, 同比增长14.7%, 增幅下降3.5%。同时, 物流业本身也存在一系列制约发展、亟待规范的突出问题。目前, 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 2009年有可能是中国物流业发展30年来最为困难的一年。

主要措施:

可能将仓储、配送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营业税税率与运输业统一, 调低为3%;扩大营业税差额增收范围、对我国物流园区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等。

主要影响:

物流业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 规划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金融危机对物流体系的冲击。

业界观点

(宝供物流董事长刘武)

物流产业是基础产业, 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血液, 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之大。作为一名物流企业的管理者, 刘武建议物流产业振兴规划相关细则尽快出台, 同时, 他希望在即将制定的振兴规划实施细则能在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和降低市场准入等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 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 建议能推行总部统一纳税, 同时调整仓储业税率, 对物流业科技方面的投入给予适当免税, 并在土地使用税方面给予优惠。

第二, 在金融支持方面, 政府应允许通过贴息、应收账款抵押等方式, 帮助物流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第三, 建议在物流产业振兴规划细则中适当降低行业准入门槛。

产业振兴规划 篇2

2009年03月20日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钢铁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钢铁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08年,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2007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936亿元,占全国GDP的4%,实现利润2436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直接从事钢铁生产的就业人数358万。钢铁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要,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产业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量过剩。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还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中低档水平。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到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五是资源控制力弱,国内铁矿资源禀赋低,自给率不足50%。六是流通秩序混乱。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投机经营倾向较重。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钢铁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产需陡势下滑、价格急剧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亏损的局面,钢铁产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当看到,钢铁产业在经历了长期粗放型扩张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内需潜力巨大,钢铁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抓住机遇,制定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应对危机与振兴产业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着力解决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保关键品种,保市场稳定,促进产业平稳发展,又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加快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2.控制总量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按照沿海、沿江、内陆科学合理布局和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要求,结合淘汰落后、企业重组和城市钢厂搬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3.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

4.企业重组与体制创新相结合。通过体制创新,努力消除影响企业重组的财税利益分配、资产划拨、债务核定和处置等体制性障碍,为推动钢铁企业集团化发展和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环境。

5.内需为主与全球配置相结合。坚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优化直接出口,扩大间接出口,在努力加强地质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内铁矿资源的同时,抓住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规划目标。

力争在2009年遏制钢铁产业下滑势头,保持总体稳定。到2011年,钢铁产业粗放发展方式得到明显转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1.总量恢复到合理水平。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4.6亿吨,同比下降8%;表观消费量维持在4.3亿吨左右,同比下降5%。到2011年,粗钢产量5亿吨左右,表观消费量4.5亿吨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维持在4%的水平。

2.淘汰落后产能有新突破。按期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和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提高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力争三年内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

3.联合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5%以上,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0%以上,产业布局明显优化,重点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污染明显减少。

4.技术进步得到较大提升。加强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60%以上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产品生产实现自主化,关键钢材品种自给率达到90%以上,400MPa及以上热轧带肋钢筋使用比例达到60%以上。

5.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一般装备基本实现本地化、自主化,大型装备本地化率92%以上。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6.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低于1.0千克,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8千克,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冶金渣近100%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点任务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保持国内市场稳定,改善出口环境。

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措施,稳定建筑用钢市场,保障重点工程用钢。通过调整和振兴相关产业,努力稳定和扩大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产业需求,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房地产建设、新农村建设、地震灾后重建和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用钢需求。建筑用钢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

改善钢铁产品进出口环境,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鼓励钢材间接出口。组织协会和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争取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二)严格控制钢铁总量,加快淘汰落后。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所有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为前提。2010年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5340万吨,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320万吨;2011年底前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相应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实施淘汰落后、建设钢铁大厂的地区和其它有条件的地区,要将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

(三)促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进一步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推动鞍本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完成集团内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质性重组;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重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

(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技术进步。

实施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专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骨干企业,对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对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以及国防军工、航天航空关键材料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强度机械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推广高强度钢筋使用和节材技术,发展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以及提升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铁矿等技术,给予重点支持。

(五)优化钢铁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发展。

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一是建设沿海钢铁基地。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结合广州钢铁搬迁,推动宝钢与广东钢铁企业、武钢与广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淘汰或减少现有产能,适时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按照首钢在曹妃甸减少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结合济钢、莱钢、青钢压缩产能和搬迁,对山东省内钢铁企业实施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结合杭钢搬迁、以及宝钢跨地区重组和淘汰落后、压缩产能,论证宁波钢铁续建项目。二是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组织实施好北京、广州、杭州、合肥等城市钢厂搬迁项目,统筹研究推进抚顺、青岛、重庆、石家庄等城市钢厂搬迁。三是抓紧实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确定的钢铁项目建设。

(六)调整钢材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重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和工模具钢、特殊大锻材等关键钢材品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单位开展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认证标准,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修改相关设计规范,淘汰强度335MPa及以下热轧带肋钢筋,加快推广使用强度400MPa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钢材的升级换代。

(七)保持进口铁矿石资源稳定,整顿市场秩序。

行业协(商)会通过行业协调,加强自律,规范进口铁矿石市场秩序。探索、推行代理制。抓住当

前市场全面疲软时机,协调国内用户与铁矿石供应商,建立互惠互利的进口矿定价机制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规范钢材销售制度,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发挥流通环节对稳定钢材市场的调节功能。

(八)开发国内外两种资源,保障产业安全。

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力度,合理配置与开发国内铁矿资源,增加资源储备。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开展铁矿勘探开发,适度开发利用低品位矿和尾矿,加强对共生矿、伴生矿产资源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河北司家营、山西袁家村等大型铁矿资源开发,提高国产铁矿石自给率;支持邯钢中关、唐钢石人沟、通钢塔东、武钢恩施等现有矿山的深部开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四川攀西、河北承德地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整合开发安徽霍丘地区和山东苍山等地区的铁矿资源。

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到国外独资或合资办矿,组织实施好已经开展前期工作的境外矿产资源项目。鼓励沿海钢铁企业充分利用区位和运输优势,尽可能利用国外铁矿石、煤炭等资源。

四、政策措施

(一)调整部分产品的进出口税率。

继续坚持控制“两高一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政策导向下,认真落实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措施,适时适当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钢材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

(二)实施公平贸易政策。

研究国产钢材和进口钢材公平税负政策,制订具体措施,为国内钢铁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加大技术进步及技术改造投入。

在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形式支持钢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不包括节能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推动钢铁产业技术进步,调整品种结构,提升钢材质量。加大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支持力度,鼓励、引导钢铁企业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

(四)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财政奖励力度,支持钢铁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严格实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问责制,比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规定,对未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任务的地区暂停项目的核准和审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向国土资源、金融、环保、工商、质检等部门通报淘汰落后企业名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实施严格监管,防止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对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落后装备的,金融机构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办理用地手续。

(五)完善企业重组政策。

制定鼓励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大型企业跨省(区、市)重组后的改扩建等项目优先予以核准。落实好鼓励钢铁企业重组的税收政策。适时研究制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条例。

(六)适时修订钢铁产业政策。

调整更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完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一是提高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以及炼铁、炼钢淘汰落后标准;二是修改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指标的考核范围和比重;三是增加节能减排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排放、二氧化硫排放、烟粉尘排放、可燃气体回收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环保指标;四是明确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储量5000万吨以上铁矿资源,优先依法

配置给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五是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门槛。

(七)提高建筑工程用钢标准。

尽快完善建筑领域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结合提高抗震标准,研究出台扩大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商业设施等建筑物钢结构使用比例的规定,修改提高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物、重点工程、建筑物基础工程等用钢标准及设计规范。

(八)实现钢铁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完善装备、汽车、造船、家电等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带动钢铁产品消费和产业升级。加强钢铁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适应和促进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鼓励和支持钢铁企业与相关领域用钢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协调发展。

(九)继续实施有保有压的融资政策。

加大对钢铁重点骨干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环保、土地法律法规以及投资管理规定的项目,以及实施并购、重组、走出去、技术进步的企业,在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银行贷款、吸收私募股权投资等方面给予支持。防范大型骨干企业资金断链风险,必要时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违法违规建设、越权审批的项目和产能落后企业,继续实施融资限制等措施。

(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提高境外资源开发企业准入条件。支持符合准入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到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合作和对外并购。进一步加强境外资产的经营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境外资产风险。扩大冶金设备出口信贷规模,带动设备物资出口。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支持钢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稳定高端产品出口份额。充分利用境外矿产资源权益投资专项资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和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探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十一)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及项目核准、生产销售库存、产能利用、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污染排放、银行贷款情况等信息,切实加强信息共享,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土地预审等提供信息指导。

(十二)发挥行业协(商)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企业联合对外谈判,由钢铁协会组织用矿企业统一对外谈判,建立新的双赢定价机制。由钢铁协会会同相关商会协调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反倾销诉讼,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行业协(商)会要及时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五、规划实施

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全部亮相 篇3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全部亮相

1月14日,汽车和钢铁产业成为几大重点产业中率先推出调整振兴规划的产业。汽车产业规划决定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钢铁产业规划提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

2月4日,国务院通过了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

2月11日,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获得通过。规划决定采取积极的支持措施,稳定造船订单,化解经营风险,确保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控制新增造船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大型企业综合实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

2月18日,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获批通过,成为第6项获批的振兴规划。规划确定了今后3年的三大重点任务:一是完善产业体系,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二是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三是以应用带发展,着重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2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轻工业和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轻工业振兴规划指出要积极扩大城乡消费,增加国内有效供给。改善外贸服务,保持出口市场份额。石化产业规划强调了“产业升级”和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

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研究部署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至此,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部出齐,其实施时间将从2009~2011年。3年的实施将使上市公司中各龙头企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振兴规划谋长远

首要着眼共克难关

纵观十大行业规划,共克难关是首要着眼点。降低汽车购置税,“汽车下乡”,“家电下乡”,鼓励加快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凸显当局扩内需的新方略。从支持建立出口基地,增加出口信贷,到降低出口退税,诠释“稳定国际市场份额”的思路。近期民营汽车企业纷纷宣布意图海外并购,中国铝业收购力拓股份,可看作是政策导向的结果。此外,以提高出口退税率1个百分点鼓励纺织企业出口,给企业直接支持,从而稳定纺织行业2000万人的就业,“保就业”、促民生意图明显。振兴规划的深意远不止于此,“救急”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当是“谋长远”,希望通过淘汰落后生产,鼓励科技创新、兼并重组来实现产业提升和优化布局。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大盘点

钢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主要措施: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调整进出口税率,提高部分高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

主要影响:政策虽然无法改变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内外需下降的状态,但是淘汰落后产能和联合重组将会给行业周期性下滑的延缓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长期来看,大型优势钢企将成为钢铁行业的绝对龙头。

汽车业:支持发展自主品牌

主要措施: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使大型车企从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今后3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主要影响:减征购置税政策对大多数轿车企业构成利好。专项资金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和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刺激了内需,扩大了小排量汽车销售;另一方面鼓励车企进行研发投入,发展自主品牌,这将对我国的汽车企业发展构成长期利好。

纺织工业:促进企业由大到强

主要措施: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改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支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担保机构优先向纺织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

主要影响:退税上调短期有助于缓解企业的压力,但难以阻止纺织业出口增速的下降甚至绝对值的下滑。而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外需不足,在全球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规划很难直接和及时地刺激扩大出口。另外,信贷支持的执行仍存疑、专项资金的投资额度不明确,难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盈利能力的明显改善。

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联合重组

主要措施: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重大工程项目优先采购国内生产设备,国内采购率原则上不低于70%。

主要影响:国家明确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相关企业有望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实力,细分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受益最大。另外,规划中要求提高国产设备采购比例和鼓励采购首台首套国产设备的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意义重大,有助于其市场份额提升及推广。

船舶工业: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主要措施: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拟出台单壳油轮和化学品船以及老旧船舶的报废更新政策;提前实施进入中国水域的单壳油轮淘汰政策。

主要影响:中国造船业订单以散货船为主,大约占比70%左右,这项政策将有利于扩大国内船舶市场需求,调整运力结构。而目前全球油轮在手订单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单壳油轮淘汰所新增的需求,因此不会在国际范围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船舶和广船国际的产品基本代表相应领域的国家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对这两家公司的发展相对有利。

电子信息:集中实施六大工程

主要措施: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大工程,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

主要影响:规划对于通讯设备行业(3G及宽带)、电子行业、彩电行业以及软件行业构成利好,同时,将推动国内服务外包需求的成长及对本土基础软件企业需求的增长。

轻工业:惠及45个细分行业

主要影响:扩大城乡消费。进一步提高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中小轻工企业的财税和信贷支持。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加快造纸、家电、塑料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增加糖、乳制品、盐、纸浆等产品的收储。

主要影响:轻工业总共涉及大约45个大小行业,预计食品、家电有望成为振兴重点。但是,国家政策对于短期行业景气难以起到明显的支撑。“家电下乡”对大家电的需求有直接拉动作用,但是众多在外向型经济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受国际经济恶化影响而返乡,农民购买力(需求)变化制约了“家电下乡”的效果。

石化业:控制总量布局产业

主要影响: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完善税收政策,增加技改投入,加大对石化企业的信贷支持。扩建产能,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扶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等。

主要影响:振兴计划旨在调整控制总量,进行产业布局,加快技术升级。由于目前很多大宗产品价格倒挂,出口退税和关税调整不会起到很大作用。振兴规划中,炼油、农业化肥与农药、化工新材料等子行业将得到有力扶持。

有色金属:收储成为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收储”将是有色金属产业振兴规划的主要措施,具体可能包括落实及增加收储计划、推动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以及国外资源并购、落实直购电试点、降低电价、合理调整税费以及加强对重点企业技改的支持等。

主要影响:“收储”对于扭转国内有色金属骨干企业库存高的困境有直接作用,而对于那些已经被收储的铝厂、锌厂等企业,他们面临的库存压力已经相对较小,现金压力减轻,由此可能使得市场抛售压力缓解,从而使得部分金属价格受到一定程度的支撑。

物流业:减轻金融危机冲击

主要措施:可能将仓储、配送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营业税税率与运输业统一,调低为3%;扩大营业税差额增收范围、对我国物流园区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等。

广东建材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篇4

会议认为, 轻工、纺织、建材是广东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 有色金属是广东的特色产业, 必须加快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会议强调, 广东轻工业调整和振兴, 重点要以市场为导向, 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争取2009年~2011年, 实现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在品牌培育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 重点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推动纺织工业转型升级, 着力打造自主品牌。争取2009年~2011年, 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建材产业调整和振兴, 要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 切实推进优化布局、淘汰落后、调整结构、提升水平, 打造全球陶瓷研发和设计中心。

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 要重点扶持铅锌、稀土、铝材、铜材和有色金属合金等产业发展, 通过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培育1~2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提请审议《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草案) 》的议案和《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 (修订草案) 》的议案, 将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产业振兴规划 篇5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针对五棵树村目前产业结构单一、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需加强引导和扶持。为加快五棵树村乡村振兴,提升村级产业档次,助农增收实现美好生活的长远目标,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央、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省社党组的具体安排为统领,以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为总要求,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创新创业、探索“三位一体”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农业产业调整,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农村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努力前行。

2.目标任务。确保到2025年底,五棵树村脱贫人口不返贫;完成县级供销合作社与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充分融合,使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点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充分挖掘优势特色农产品,促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一个新高度;提升五棵树村村民创新创业积极性,优化乡村就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将五棵树村集体产业收入转化成为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来源,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二、具体措施

1.整合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确保合作社规范运营。五棵树村目前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均为农民自发组织的种植合作社及农机合作社,在资金使用、日常管理、生产经营上存在诸多问题。以土地流转为例,因近年来气象条件适宜,种植业收入较好,各专业合作社在积极投入生产的同时,在土地流转中产生无序竞争,土地租赁价格由原来的300-500元/年,增加到目前的700-900元/年,短期看发包土地农民收入增加,但长远看一旦遭受灾害,将增加极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为此,要以木兰县供销合作社为领办主体,积极整合分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对土地流转、农资采购、农产品销售等合作社的日常经营活动予以规范,在有序的环境下健康发展。

2.依托倍丰木兰金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体系。依托倍丰金秋公司产业项目,联合木兰县供销合作社组建县域合作社联合社。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技推广、农机服务、统防统治、生资统采、农产品统销、产权交易、金融贷款等服务,打造为农服务的综合性专业化平台。同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脱贫户和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模式,开展多种形式产销联合合作,提升五棵树村农产品竞争力。

3.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开发农村庭院经济。五棵树村集体在2015年投资400万元,建立了一座占地500平米的豆芽厂,因设备及经营原因目前处于闲置状态。驻村工作队本着把一切资源用活、用好、用足的原则,结合五棵树村农户种植实际,经多方论证,计划在2022年将闲置豆芽厂转为酸黄瓜生产车间,向农户提供优质黄瓜种子、农药、化肥,订单购销。同时,为进一步打通绿色蔬菜的城乡消费渠道,计划选择有意愿的农户,以庭院为基本单位,组织种植西红柿等经济作物,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支持,向城市餐桌供应优质食材,探索为城乡双向服务促农增收新路径。

4.挖掘村内优势特色农产品,开拓销售新模式。五棵树村自有特色农产品主要集中在杂粮品种,包括红小豆、绿豆、黑豆、芸豆、豆浆豆等。在持续做好杂粮种植和“拐把桥”地域杂粮品牌建设的同时,探索实施种草药种植项目。2022年,计划投入资金50万元,扶持村内大户种植中草药平贝,主动谋划特色产品销路,拓宽电商销售渠道,积极探索淘宝、京东、小康龙江购物平台销售,培养农村经济人主播开展直播带货等,千方百计培育致富带头人和致富新模式,形成有带动性、可复制的产业样板。

5.探索畜牧养殖新模式,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来源。目前五棵树村全村存栏肉牛400头左右,农民自发养殖肉牛积极性较高,具备发展肉牛养殖的资源条件。下一步,计划以省社惠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按照“户为基础、村(合作社)为主体,自主经营、民主管理”的发展模式,整合资源要素,在村内筹建股份制集体牧场。脱贫户和养殖户以“生产资料入股、集体规模经营、养殖按劳取酬、盈余按股分红”的“四融合”方式,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养殖、精细管理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

三、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狠抓落实。提高政治思想认识,夯实工作作风,深刻认识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各项规划工作狠抓落实。

2.明确责任分工,强力推进落实。要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人来做,工作中既要相互配合、合力攻坚,又要充分履职、独挡一面。

产业振兴规划 篇6

九个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钢铁业和汽车业的规划率先制定出来,其他规划正在加紧制定。这些规划既着眼于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又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发展,成熟一个,执行一个。按照这一思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那么,这次通过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兑现了哪些新政策呢?

汽车购置税减免5%

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目前我国现行的车辆购置税税率为10%,其计税价格为车辆不含增值税的价格。以一辆10万元的1.6L排量车为例,消费者原应缴纳的购置税为10万元÷(1+17%)×10%=8547元,而按照降低后的税率,这辆车的购置税为10万元÷(1+17%)×5%=4274元。消费者省下的4千多元,按照目前北京93号汽油的油价,能加约800L油。

据最新统计,08年已售轿车中,排气量在1.0L以下的轿车为25.83万辆,按平均售价5万元计算,购置税减半后,每位消费者约可节省2136元,全国约为5.5亿元。 而排气量在1.0L以上至1.6L的车型销量为284.77万辆,按平均价格11万元计算,每位消费者约可节省4701元,全国约为133.87亿元。因此,排量1.6L以下轿车总购置税为139.37亿元。按照轿车占乘用车74.7%的比例来算,新政意味着国家税收将减少187亿元。

奇瑞汽车副总经理金弋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先,1.6L的车型较为集中,将减免的对象定在1.6L,对市场的刺激大;其次,有利于引导消费者购买小排量车;最后,时间定在一年左右,也非常合理。

“目前中国车市已经进入到最困难、最危险的境地,也是最需要政府出手的时候。如果时间拉得太长,则起不到促进消费的作用。”吉利汽车副总裁王自亮认为,“购置税的降幅虽然不是很大,但对于提升人气有很大帮助。”

财政直补汽车消费进农村

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从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国家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1.3L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提升农用车辆的安全性能既有助于拉动内需,又能够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也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网络总监杨杰说,公司产品全部是1.6L以下小排量汽车,国家减征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对农民换购1.3L以下排量微型客车给予财政补贴,给公司带来重大利好。08年,公司生产的微型车和小排量轿车同比增长18%,这些政策出台后,09年可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实施新能源汽车国家财政补贴

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

因此,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厂家只有立足朝阳产业的决战,在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重点突破,才有机会超越世界汽车巨头的百年积累;只有抓住危机中的机遇,以创新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在全球范围跻身未来汽车工业的盛宴。

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自主创新

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今后三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

重型柴油发动机活塞供应商、湖南江滨活塞公司总经理刘德怀表示,为了积极响应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政策,公司将借国家鼓励新政策,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大力开发研究节能、环保前沿产品,做到生产一代,预研一代,储备一代。

汽车自主品牌得到政策扶植

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要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完善汽车消费信贷。

分析人士指出,低排量汽车在国内基本为自主品牌产品,成本较低导致销售价格普遍相对偏低,同时该细分市场区间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性普遍较高,去年下半年经济的下滑以及未来持续下滑的预期加剧了这种市场现象;另外08年下半年油价的持续高位,也使得部分消费者在实际消费中向小排量区间转移。随着购置税下调和汽车消费信贷等救市组合拳出击,自主品牌的发展空间会更大。

值得关注的是,刚出台的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将发展新能源汽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划提出,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对此,吉利汽车副总裁王自亮表示,政府一直说鼓励节能环保的小排量汽车,这一落实的举措对于吉利这样的自主品牌车企来说,当然是好事。

支持汽车产业兼并重组

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要推进汽车产业重组。当前,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应当积极进行兼并重组,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也应当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

国内汽车业要想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以及未来的挑战,首先要抓住危机中的“倒闭机遇”,进一步在主管部门的协调下,通过大手笔的并购改变产业小、散、弱的现状。主管部门应当立足未来参与国际汽车的竞争,鼓励上汽、一汽、东风、奇瑞等参与并购,扶植起一两家年产销超过200万辆的汽车集团。

长期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的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赵英认为,国家出台的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不仅仅着眼于扩大汽车消费,拉动内需,也包含了调整结构的内容,将引导国内汽车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汽车产业振兴规划》12项措施 篇7

2.建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 加快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公用充电设施建设。

3.政府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 从2009年开始, 公务用车自主品牌不得低于50%, 自主创新的新能源汽车政府优先采。

4.汽车下乡补贴:从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 国家安排50亿元, 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1.3L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 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

5.由发改委牵头制定《取消限购汽车不合理规定》, 在今年3月实施。发改委牵头制定的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在今年12月推出并实施。

6.对现行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 修订内容包括落实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退出机制等。

7.配合汽车下乡, 研究制定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生产企业向相关产业转型的鼓励办法。

8.加快老车报废更新财政补贴。

9.促进规范汽车消费信贷。

10.规范二手车发展。

11.加快城市交通体系建设。

从石化产业振兴规划看化肥市场 篇8

一、重点是增加供给

规划对化肥等农资行业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 就是要增加供给, 提高农资保障能力。为什么要把增加供给放在第一位呢?因为化肥是为农业服务的, 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重视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同时还把发展农业作为目前扩大内需、抵御金融风暴的一项有效举措。“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 就要求国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提高化肥的供给量, 以满足农业需求。另一方面, 化肥供给量增加了, 市场竞争激烈了, 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就可以使化肥价格保持在合理价位, 避免价格的大幅上涨, 使不限价比限价的效果更好 (例如, 从1月25日起, 我国进行了化肥价格形成机制重大改革, 除进口钾肥外, 都由过去的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指导价。由于市场货源供给充足, 取消限价后, 化肥价格并没有出现有些人所担心的大幅上涨。

把化肥价格控制在合理价位意义重大, 一是可以确保农民增收, 不因化肥价格大幅上涨而使农民种植收益受到损害, 有利于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补贴。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布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新方案, 农资价格上涨与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和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价挂钩, 农资综合补贴只增不减, 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也就是说, 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全部由国家买单。如果因为化肥市场供不应求导致化肥价格过高, 意味着国家财政补贴将大大增加, 国家财政难以承受。

为了鼓励化肥企业多生产, 增加供给, 在1月24日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中, 明确提出对化肥企业的电价、气价、运价、税收优惠暂不取消。以前的改革方案是把优惠政策与限价绑在一起, 有了优惠政策才对化肥限价, 要取消限价就要取消优惠政策 (2005年化肥市场化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地提出, 化肥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两取消一直补, 两取消就是取消限价, 取消对化肥企业的优惠政策, 一直补就是直补农民) , 现在暂不取消优惠政策, 而将限价放开, 对化肥企业而言是个最大的政策性利好。化肥企业应该全力以赴, 加紧生产, 多为农民提供价廉物美的优质化肥。

针对目前我国化肥生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规划中提出要调整生产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成本, 增加供给。据统计, 2008年我国氮肥产量占到了国内化肥产量的74%;磷肥占国内化肥产量的21%;钾肥仅占国内化肥产量的5%, 氮磷钾生产结构比为1:0.28:0.07。而在化肥施用结构方面, 目前我国氮磷钾肥施用比例约为1:0.33∶0.22, 生产结构和施用结构严重不平衡, 氮肥过剩而钾肥供给严重不足, 2008年我国钾肥产量277.5万吨, 仅占表观消费量的34%, 近70%的钾肥还依赖于进口。所以今后我国要大力发展钾肥生产, 控制氮肥和磷肥产能的进一步扩张。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我国就不会再上新的氮肥和磷肥项目, 而是要对工艺落后、生产成本高的老装置进行淘汰, 这对那些成本高、竞争能力差、效益差的老企业是个严峻考验。据《中国证券报》报道, 有40个重大项目纳入了石化振兴规划, 其中化肥项目包括:云南云天化120万吨磷铵、青海中信国安100万吨钾镁肥、新疆库尔勒80万吨尿素。

另外, 为了保障国内化肥供给, 规划中并没有对化肥出口关税进行调整。从1月份以来, 市场上就一直有传言称, 国家有可能要对尿素的出口关税政策进行调整, 传言有三个版本, 一是将淡季10%的关税方案延长到今年7月份;二是取消出口关税, 实行零关税;三是2月份至7月份取消75%的特别关税, 只征收35%的正常关税。应该说这些传言并不完全是“想当然”。因为1月14日公布的钢铁行业振兴规划中就有一条:“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 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化肥和钢铁都属于高能耗产品, 以前两者的出口政策基本上差不多, 只不过对化肥出口限制得更严, 关税更高。以此来推论, 化肥行业采用钢铁行业的类似政策也是有可能的, 但实际上却不采用, 说明了国家对国内化肥供给特别是旺季时国内化肥供给的高度重视。

1. 淡储制度如何完善值得期待

规划中明确提出, 完善化肥淡储制度, 这是最值得期待的。目前我国化肥淡储实行的是商业淡储模式, 具体执行的文件是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该模式概括起来就是24个字, 即企业储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市场运作、台帐管理、公开招标。应该说商业淡储制度的实施, 对促进我国化肥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保证化肥市场的淡储旺供发挥了积极作用, 是一种比较好的化肥淡储模式。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通过贴息的方式鼓励化肥流通企业和化肥生产企业在淡季时积极储存, 较好地解决了淡季时生产出来的化肥无处去的问题, 使得化肥生产能够正常进行;二是保证了旺季时的化肥供应, 旺季时农民需肥量大, 而化肥企业的生产负荷是稳定的, 不可能因为是旺季就能使产量大幅度增加, 这时淡储的化肥就发挥了积极作用, 保障了旺季时的农民用肥之需;三是有利于平抑旺季时化肥价格的过快上涨, 旺季来临时, 农民用肥量很大, 有可能因为市场供给不足导致化肥价格快速上涨, 而淡储化肥的投入, 将有效缓解市场供需矛盾, 抑制化肥价格的过快上涨, 保护农民利益。目前商业淡储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2008/2009年度国家级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规模由原计划的1200万吨增加到1600万吨, 约占我国春耕用肥量的四分之一。

化肥商业淡储模式也存在着淡储风险大、淡储计划无法完成、市场调控力较差等问题, 市场有识之士提出要建立国家化肥储备制度, 建议化肥也要像其他的重要战略性物资如石油、棉花、粮食、食用油、猪肉等一样建立国家储备。在2008年12月13日召开的全国物价局长会议上, 提出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健全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石油、电煤、化肥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 完善储备吞吐和进出口调节机制, 防止价格出现大起大落。这是第一次在政府部门的文件中把化肥与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并列在一起, 提出要建立商品储备制度, 曾给市场以无限遐想, 但后来并没有很明确、很具体的举措出台。这次在规划中, 又提出要完善化肥淡储制度, 希望能对国家化肥储备制度的建立起一个大的推动作用。

笔者认为, 在现有商业淡储模式的基础上, 再增加国家化肥储备模式, 建立两种化肥淡储模式是种比较好的选择。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 可互为补充。正常情况下, 特别是市场比较平稳的时候, 应以商业淡储为主, 而只有当市场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 才以国家储备为主。例如, 市场价格波动很大, 淡储风险比较大, 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都不愿意进行化肥淡储, 在这种情况下, 应及时启动国家化肥淡储, 保证化肥市场的平稳发展。另外, 化肥大量出口或生产厂家大量减产, 有可能导致国内化肥资源供应不足时, 我们应采取经济性手段, 必要时采取行政性手段, 加大国家化肥储备力度, 保证旺季时农民的化肥供给, 抑制化肥价格的过快上涨, 保护农民利益。

2. 对春耕化肥市场影响不大

总体来看, 规划的出台对春耕化肥市场的影响不是太大, 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 规划是一种长期性的发展方向, 并不是一个临时性的举措, 可以立竿见影地对市场产生影响。例如, 规划中提到要在新疆发展80万吨尿素, 但这要几年以后才能建成;再如, 完善化肥淡储制度, 即使建立了国家化肥储备制度, 那也只会对今年下半年以后的化肥市场产生影响, 而现在已进入春耕备肥旺季, 已不是储肥期了, 是用肥期了。

其二, 规划中并没有什么新内容, 基本上是对过去政策的强调和确认。由于国家对化肥行业非常的关注和重视, 从去年11月份以后密集出台了化肥的相关政策, 其中比较大的事件有:

11月13日出台了新的化肥出口关税方案;

12月2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专题研究部署保障化肥生产供应问题, 出台了促进化肥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六条政策措施。

1月24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 决定自1月25日开始取消除进口钾肥外的所有化肥限价。以前的化肥政策已出台完毕, 所以在规划中并没有新的化肥政策出台, 自然也不会对今年春耕化肥市场产生大的影响。

石化振兴规划出台之后, 其提振作用已经明显呈现在相关板块中。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组织下, 各行业协会将根据规划的指导精神, 提出对各行业的发展规划细则。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将负责起草磷肥工业振兴规划细则, 细则将于4月份提交给大协会。记者采访了磷肥工业细则的主要起草人张永志。

二、主要指导思想

在石化振兴规划中, 涉及到化肥的条文是第二条, 即提高农资保障能力。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成本, 增加供给。完善化肥淡储制度, 加强农用柴油供应网络建设。中国磷肥工业协会根据此精神, 将对磷肥行业振兴规划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短期目标为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 长期目标为实现磷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化肥生产结构

针对磷肥行业目前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建议:发展大的、淘汰落后的, 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延长磷肥行业产业链, 支持企业进行原料路线、节能降耗技术改造, 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2、完善化肥淡储制度

产业振兴规划 篇9

1 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1-2007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占GDP比重约5%,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超过0.8个百分点,出口额达5 21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5%。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

2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强化自主创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优化环境巩固规模优势,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稳定出口,拓展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保持电子信息产业平稳较快增长;集聚资源,重点突破,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以用促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发展中保稳定,在稳定中谋转型,加快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基本原则。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针对当前外部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形势,采取积极措施,保持产业的稳定增长。同时,着眼长远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改善投融资环境,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国家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以系统应用为牵引,加速技术自主开发。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国转移,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拓展企业海外发展空间,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 规划目标。促增长、保稳定取得显著成效。未来3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0.7个百分点,3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其中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近100万人。保持外贸出口稳定。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成为消费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

调结构、谋转型取得明显进展。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大幅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12%提高到15%。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核心技术有所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带动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3 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今后3年,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9个重点领域,完成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战略性核心产业实现突破、通过新应用带动新增长三大任务。

(1) 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完善产业体系,保持出口稳定,拓展城乡市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实现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平稳发展。

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提高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积极发展笔记本电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等重点产品,构建以设计为核心、以制造为基础,关键部件配套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产业体系。大力开拓个人计算机消费市场,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市场,推广基于自主设计CPU的低成本计算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打印机、税控收款机等产品。支持骨干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开拓全球特别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

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充分发挥整机需求的导向作用,围绕国内整机配套调整元器件产品结构,提高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半导体照明、混合集成电路、新型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新型印刷电路板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初步形成完整配套、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提高电子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的回收利用水平,降低物流和管理成本,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保持国际市场份额。

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彩电企业与芯片设计、显示模组企业的纵向整合,促进整机企业的强强联合,加大创新投入,突破专利壁垒,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4C (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 融合,促进数字家庭产品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推动全国有线、地面、卫星互为补充的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丰富数字节目资源,推动高清节目播出,促进数字电视普及,带动数字演播室设备、发射设备、卫星接收设备的升级换代,加快电影数字化进程,实现视听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2) 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

抓住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加快调整的机遇,立足自主创新,强化国际合作,统筹资源、环保、市场、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实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

完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支持骨干制造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创新投入,推进工艺升级。继续引导和支持国际芯片制造企业加大在我国投资力度,增设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完善集成电路设计支撑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引导芯片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加强合作,依靠整机升级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支持设计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支持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建设与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相结合,推动高端通用芯片的设计开发和产业化,实现部分专用设备的产业化应用,形成较为先进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国家安排引导资金和企业资本市场筹资相结合,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成熟技术的产业化与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并举,逐步掌握显示产业发展主动权。充分利用全球产业资源,重点加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努力在新型显示面板生产、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玻璃基板制造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着力提高国产基础软件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文处理软件 (含少数民族语言软件) 、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等重要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技术、产品研发,实现关键领域重要软件的自主可控,促进基础软件与CPU的互动发展。加强国产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推动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大型骨干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增强企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引导中小软件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和联合发展,提高软件行业国际合作水平。

(3) 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运用,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新应用带动新增长。

加速通信设备制造业大发展。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加强设备制造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的互动,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以规模应用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开发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业务、新应用,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支持IPTV (网络电视) 、手机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建立内容、终端、传输、运营企业相互促进、共赢发展的新体系。

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把握软件服务化趋势,促进信息服务业务和模式创新,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进一步开发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服务业务。积极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引导公共服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外包数据处理、信息技术运行维护等非核心业务,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服务外包体系。提高信息服务业支撑服务能力,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满足产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速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支持RFID (电子标签) 、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及检测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和标准制定。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领域应用。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壮大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

4 政策措施

(1) 落实扩大内需措施。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以及家电下乡、其他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引导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和数字化影院建设,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完善普遍服务机制,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电信和广播电视覆盖,加速实现“村村通”。支持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发展和LED (发光二极管) 节能照明产品推广。建立国家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配套保障协调机制,带动电子信息产品以及相关服务发展,引导国内企业互相配套。

(2) 加大国家投入。国家新增投资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加大引导资金投入,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电影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等6项重大工程,支持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鼓励地方对专项支持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

(3) 加强政策扶持。继续实施《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0]18号) 明确的政策,抓紧研究进一步支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并适当延长液晶等新型显示器件优惠政策。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中,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认定目录和标准。研究出台光伏发电和半导体照明推广应用的鼓励政策。

(4) 完善投融资环境。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有效发挥信用担保体系功能,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电子信息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依托产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产业集聚区,扩大电子信息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对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外汇资金需求,通过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利率进口信贷方式给予支持。积极发展风险创业投资,大力支持海外归国人才在国内创业发展。落实优惠条件,降低商检和物流费用,支持国外企业稳定在我国的生产规模,扩大投资。加强产业基地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加大打击走私力度,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维修、配送及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5) 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新型显示器件等重点领域,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股信息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鼓励金融机构对电子信息企业重组给予支持。

(6) 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继续保持并适当加大部分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积极作用,强化出口信贷对中小电子信息企业的支持。落实科技兴贸规划。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拓展新兴市场创造条件,支持企业“走出去”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拓展与国外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大力推动TD-SCDMA等标准技术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和商用。落实促进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推动软件外包企业加快发展。

(7)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强移动通信、笔记本电脑、软件、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电子元器件、系统整机、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促进联合协同创新。大力推进TD-SCDMA、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中文办公文档格式、WAPI (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 、数字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等标准产业化进程,加强RFID、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家庭产品等关键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加快制定工业软件、信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将集成电路升级等6项重大工程所需高端人才引进列入国家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的相关计划,提高国内研发水平。

5 规划实施

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篇10

1 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山西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到2008年, 山西省共有各类矿井2 598座, 其中生产矿井1 804座, 建设改造矿井794座。煤炭生产能力9.4×108 t, 其中生产矿井6.13×108 t, 建设改造矿井3.27×108 t。煤炭产量 (统计口径) 6.56×108 t, 煤炭出省5.33×108 t, 煤炭出口2 068×104 t。山西省煤炭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 500×108元, 完成工业增加值1 389.7×108元, 实现利税883.3×108元, 分别占山西省工业的35.1%、39.6%和64.8%。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166×108元。

山西省煤炭产业在积极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全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

a) 产业集中度低。30×104 t及以下小煤矿占矿井总数的80%以上, 矿井平均单井规模仅36×104 t。b) 产业技术水平低。2008年仅有307座煤矿实现了综采, 占煤矿总数的11.9%, 约有40%的煤炭产能仍采用落后的炮采方式;煤炭行业劳动生产率低, 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c) 综合竞争力不强。d) 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e) 资源环境破坏严重。f) “四矿” (矿城、矿业、矿山、矿工) 问题突出。煤炭城市转型步伐慢, 产业结构初级化、单一化严重;矿山企业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任务艰巨;煤炭企业社会包袱重, 矿工收入水平低。g) 煤炭及相关产业发展不平衡。煤炭的加工转化和相关产业, 特别是煤化工、煤机制造、煤炭物流等产业的发展与煤炭大省地位极不相符。

2008年下半年以来, 山西省煤炭产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需求萎缩, 价格下降, 企业经营困难, 煤炭产业形势严峻。但从中长期看,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并未改变, 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进程逐步加快,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同时, 煤炭供需形势的相对缓和, 也为山西省提供了一个调整和发展的战略机遇。我们必须审时度势, 科学规划, 变压力为动力, 化挑战为机遇, 采取措施, 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实现煤炭产业平稳运行、转型发展。

2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2.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继续抓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 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 积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稳步推进大基地建设, 提高产业集中度, 提高产业水平, 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2.2 发展目标

a) 煤炭生产能力保持合理水平。到2010年, 煤炭生产能力9×108 t/a。到2015年生产能力9.6×108 t/a。

b) 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到2010年, 山西省矿井数量减少到1 000处, 矿井单井生产规模达到90×104 t/a以上。到2015年, 煤炭矿井数量控制在800处左右, 单井生产规模达到120×104 t/a以上。

c) 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到2011年, 形成3个1×108 t级和4个5 000×104 t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到山西省的75%以上。到2015年, 大集团煤炭产量达到山西省的80%以上。

d) 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到2011年, 所有煤矿实现采掘机械化, 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 综合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60%。到2015年, 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5%, 综合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

e)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到2011年, 大型煤炭企业主要污染源治理达到国家标准, 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70%以上, 矿井水复用率达到80%以上, 达标排放率为100%。到2015年, 所有煤炭企业主要污染源治理达到国家标准, 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5%, 矿井水复用率达到90%以上。

f)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1年, 矿井采区回采率达到《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要求, 煤炭矿井资源回收率达到50%;原煤洗选加工率达到70%, 煤层气 (瓦斯) 抽采量达到70×108 m3, 利用率达到50%。到2015年, 煤炭矿井资源回收率达到55%, 原煤洗选加工率达到80%, 煤层气 (瓦斯) 抽采量达到100×108 m3, 利用率达到70%。

g)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1年, 煤炭开采、煤机装备和煤化工关键技术研发取得进展。到2015年, 煤炭开采、煤机装备和煤化工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煤炭液化实现规模化生产, 地下气化进入工业性试验。

h) 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到2011年, 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基本好转, 遏制和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3人以下。到2015年,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1人以下, 煤炭职工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治。

3 主要任务

a) 加快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按照省兼并重组规划确定的矿井控制指标, 加大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力度。各市人民政府作为兼并重组的责任主体, 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 加强领导, 科学组织, 采取措施,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地区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任务。省内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要积极配合, 主动参与兼并重组工作。省、市有关部门要建立“一站式”服务机构, 简化审批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 全力推进兼并重组工作。

b) 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建设, 提高产业集中度。

根据国家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总体规划, 加快建设煤—电—路—港—航为一体的晋北动力煤基地, 煤—焦—电—化为一体的晋中炼焦煤基地和煤—电—气—化为一体的晋东无烟煤基地。积极培育大同煤矿、山西焦煤、平朔煤业、阳泉煤业、潞安矿业、晋城煤业、山西煤销等企业成为亿吨级和5 000×104 t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 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c)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提高矿井现代化水平。

国有重点煤矿要积极采用世界先进技术装备, 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自动化、智能化矿井。地方煤矿及兼并重组后的煤矿要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 建成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在薄煤层矿井推广使用刨煤机或连续采煤机, 在急倾斜煤层矿井推行机械化采煤技术。积极推广连续牵引车和无轨胶轮辅助运输, 努力提升井下运输水平, 实现煤炭运输连续化。

d)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 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 树立“安全就是政绩”的执政观, 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加大煤矿安全投入, 提高安全装备水平, 增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全面开展安全整治, 强化现场管理, 突出抓好矿井瓦斯治理、防治水、综合防尘等重点环节、重点系统、重点部位的管理, 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要落实好两个主体责任, 切实将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e)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延伸煤炭产业链。

要树立“大煤炭”观念,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合作, 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进程。鼓励煤炭企业和煤化工企业合作, 大力发展煤制化肥、煤制油品、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及深加工等以煤为基础的产业。加大煤矸石和矿井水的综合利用, 实现矿区清洁生产。进一步采取措施, 加快煤炭企业转型, 重点培育山西省煤机制造及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发展。

f) 认真解决“四矿”问题, 实现矿区协调发展。

加大煤炭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力度, 切实改变产业结构初级化、单一化问题, 努力实现城市转型发展。正确处理煤炭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关系, 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 加快棚户区改造, 切实提高煤矿职工生活水平。

g) 加快煤层气开发, 推进产业化进程。

以勘探程度高、资源条件好的沁南、寿阳、吉县—大宁、柳林、临县区块为重点, 开展地面煤层气抽采和利用。依托煤矿生产区、建井区和规划区, 争取实现采煤采气一体化, 实现地面先抽后采。加快现有生产矿井井下瓦斯抽采和利用力度, 保障矿井安全生产。重点扶持省内沿高速公路网的煤层气输气管网和配套储气设施建设。建设晋城—济源、晋城—邯郸、寿阳—石家庄等跨省管线, 开辟省外市场。

h) 加快运输通道建设, 确保煤炭运输畅通。

按照三大煤炭基地规划布局, 重点加强北、中、南三大煤炭外运通道建设, 进一步建设和整合煤炭集运系统。重点推进山西中南部出海大通道的建设, 加快大秦线、邯长复线、侯月线等扩能改造。同时, 加快地方铁路建设, 形成“一环、二纵、五横”的格局。围绕煤炭主产区分布和煤炭流向, 建设公路运煤通道和矿区公路。

i) 整合物流资源, 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充分发挥中国 (太原) 煤炭交易中心的职能和作用, 建立与世界煤炭贸易接轨的现代化信息交易平台, 积极探索和筹划煤炭期货交易。加快山西能源工业国际分销物流港建设, 带动物流产业发展。进一步办好中国 (太原) 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 发展会展经济, 促进相关服务业发展。

j) 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引进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 培养、壮大煤炭科技队伍,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煤矿队组干部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 规范井下员工培训管理。加快建设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 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4 政策措施

a) 强化资源开发规划管理。

严格执行煤炭开发规划和矿区总体规划, 合理配置煤炭资源, 重点支持大型煤炭企业接替矿井建设。严格矿业权审批, 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 未经国家批准矿区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 原则上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要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矿井建设等方面管理, 规范煤炭开发秩序。研究提出资源税、基金征收与煤炭资源回收率挂钩的标准, 提高资源回收率的挂钩权重。

b) 严格煤炭行业准入门槛。

在国家煤炭规划矿区整装煤田, 新建矿井规模不得低于120×104 t/a。兼并重组的矿井规模达到90×104 t/a, 企业规模不低于300×104 t/a。严格控制煤矿下井人数, “一井一面”矿井每班采掘工人必须控制在50人以内。新开办煤矿的企业必须达到国家制定的晋陕蒙一类产煤地区的准入标准 (甲级标准:煤炭企业生产规模不低于1 000×104 t/a, 所属煤矿至少有1个规模不低于180×104 t/a;乙级标准:煤炭企业生产规模不低于300×104 t/a, 所属煤矿至少有1个规模不低于120×104 t/a。)

c)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

加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对煤炭产业的支持力度, 省、市、县3级政府都要从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支持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根据煤炭价格走势和企业承受能力等因素, 对煤炭可持续基金征收标准适时做出调整。积极争取国家财政预算内和国债资金支持山西省大型煤炭基地骨干矿井地质勘探、安全改造和产业升级改造项目。

d) 扩大煤炭企业融资渠道。

积极支持和扩大煤炭企业通过债券、上市等直接融资渠道和规模。加快能源产业基金运作步伐, 尽快开展资金募集、项目遴选, 加大对煤炭产业的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参股煤炭项目开发和建设, 促进煤炭产业投资多元化。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等多渠道资金, 支持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输配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e) 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加快推进国有煤炭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 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要进一步推进主辅分离工作, 尽快将企业办市政、社区、医疗、消防等机构剥离出去, 所需经费按照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 由省、市财政给予解决。对于煤炭企业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企业转产转型发展等, 在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使用上给予倾斜。

f) 理顺煤层气开发管理体制。

坚持采煤采气一体化、先抽后采的原则, 尽快理顺国家重点煤炭规划区内煤层气矿权设置关系, 由山西省大型煤炭集团统一开发, 实行“先抽后采”, 实现采煤与采气、矿权与气权一体化。

g) 严格煤矿职工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 加强煤炭行业职工队伍建设, 提高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培训质量和水平, 加强考核和管理, 切实做到持证上岗, 凡未经正规培训的员工一律不得下井。

h) 建立科技进步创新体系, 鼓励煤炭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联合, 开展煤层气抽采利用、煤化工、煤机制造等具有高技术、集成化、智能化的联合技术研发, 并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工程研究室, 研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有关技术问题。

5 规划实施

省有关部门和各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本规划分工, 加强沟通协调, 密切配合, 尽快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明确政策措施的实施范围, 并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

产业振兴规划 篇11

虎年已至,2010年政府投资拉动力度可能有所减弱的情况下,要确保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回升,如何在“调结构”上下工夫,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激活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便成了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投资者该如何把握中国经济增长的脉搏?

毋庸置疑,2009年,最终能够成为中国股市中坚力量的公司,多是那些受益产业振兴规划、业绩增长迅速的公司。如汽車、家电、制造业等等。

2009年1月14日,可以称为中国产业经济的一个分水岭。国务院会议先后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包括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等十个重要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产业振兴序幕由此拉开,并被视作“保增长”发力点。

产业振兴直指金融危机下的实体经济。一年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明显。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在第一批产业振兴规划发布后的4月,国内工业增加值增速为7.3%,其后逐月回升,进入下半年后回升速度明显加快。10月国内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6.1%,统计数字超出了很多市场人士的预期。

但同时,振兴效果也有不同分化。十大产业中,汽车业受益最大;轻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明显受益;钢铁、有色金属、纺织、船舶业等“振而不兴”;石化、物流业则“振兴不够,收效不大”。而房地产业虽然不属十大之列,但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适度的税收和房贷优惠,让其成为“产业振兴”之外最大赢家。

2010年,谁又将成为赢家?现在看来,十大产业中,产能过剩的钢铁和有色将面临“结构大调整”,以央企为背景的行业龙头将成为最终受益者;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由于符合未来国家对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2010年将会实现产业升级;而汽车在新能源方向的推进速度和国家新能源产业的落实,让其保持较快的发展节奏;轻工业、纺织、船舶产业由于主要依靠出口拉动,而石化和物流等政策落实不到位,因此,他们2010年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2010年必然还是主题投资年。产业振兴依然会扮演重要角色,但值得注意的是,涵盖了上述十大产业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这其中包括信息网络、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

与此相呼应,在2009年末,七部委所召开的年终工作会议上,也纷纷传达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信息。其中,国税总局将采取税收政策支持;国资委加大国有资本投入;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表示,采取金融创新、信贷扶持;工信部则是重点培育。

扶弱济贫、“撒胡椒面”式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被抛弃了,“六大”粉墨登场。“调结构”在喊了十几年后,这次要动真格了。

产业振兴规划 篇12

今年2月23日。中石化集团挂牌转让所持珠海市东部锦发石油化工有限公司7.94%股权, 挂牌价格450.86万元。据了解, 锦发石油是一家注册资本630万元的国有参股企业, 总资产5678.35万元, 所有者权益5678.35万元 (交易基准日为2008年4月30日) ;前一年度主营收入2.68亿元, 净利润683.22万元。若资产转让成功, 中石化集团将不再持股锦发石油任何股权。

此前, 一些石化企业的相关股权也先后登陆产权交易所资产转让平台, 被中国烟草总公司、中石油集团等央企打包出售。

中石油集团挂牌转让所持济南中油石化销售有限公司10%股权, 挂牌价格4.05万元。济南中油注册资本500万元, 总资产474.39万元, 所有者权益40.51万元 (交易基准日2008年4月30日) ;前一年度主营收入1.04亿元, 亏损38.44万元。中石油集团提出, 受让人须为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的境内企业, 本次股权转让后, 标的公司不得再使用中石油所有标识、商标和一切相关联的称谓。

中国烟草总公司挂牌转让所持云南省玉溪市滇中石油有限责任公司83.05%股权 (出资额1081.5万元) , 挂牌价格2000万元。滇中石油是一家注册资本1302万元的小型国有控股企业, 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的要求, 成交后, 受让方要履行以下责任:负责偿还滇中石油欠转让方的1000万元债务;承担转让方所持滇中石油83.051%的债权、债务、权益;继续履行滇中石油与承租方签订的原房产租赁协议等。此外, 滇中石油还有360万元左右的或有负债, 受让方应早做心理准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挂牌转让所持高碑店市铜山化工厂50%股权, 挂牌价格16.955万元。据了解, 铜山化工注册资本仅100万元, 属于小型集体企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持有50%, 剩余股权由一位自然人股东持有。根据评估资料和审计资料, 铜山化工50%股权对应评估值16.955 (评估基准日2008年4月30日) ;资产总额45.90万元, 净资产22.63万元, 上年主营业务收入57.84万元, 净利润3.11万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出, 为保证铜山化工的长远发展, 意向受让方应具有化工行业经验。

上一篇:客户经理下一篇:活动分类